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核医学部分 (1)_附件

实验核医学部分 (1)_附件

实验核医学部分 (1)_附件
实验核医学部分 (1)_附件

实验核医学部分

【名词解释】

核医学:核医学是核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着重研究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基础。

核素:具有特定的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的原子,统称为核素。

同位素:凡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序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彼此互称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但所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如99Tc与99mTc 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其原子核数目或活度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 1/2表示。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核衰变的次数,用dps或dpm来表示。

放射性比活度:单位质量(摩尔、容积)物质所含放射性的多少。

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机体内水占体重的70%),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化学性质活泼的不稳定的自由基(如H·OH·),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而发生一系列变化。

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而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开放源:指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能够向外界环境扩散,污染环境,并进一步侵入到生物体体内,对生物体进行内照射放射源。开放源既可产生外照射,又可产生内照射。

封闭源:指在工作中使用的放射性核素被包在外壳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向周围环境扩散,也不污染环境的辐射源。密封源在一般情况下,只产生外照射。

随机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重严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一般认为,随机效应的发生没有剂量阈值,即生物效应的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呈线性无阈关系。

确定性效应:指效应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相关,有剂量阈值,阈值以下不会发生这种效应,阈值以上可能发生这种效应。如不育、白内障、造血机能低下、寿命缩短等皆属于。放射性药物:凡是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统称为放射性药物(radio pharmaceuticals) 。

放射化学纯度:放射性核纯度(%)=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100%,一般要求大于99%。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长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母体)中分离得到短半衰期的衰变产物(子体)的一种装置,俗称母牛(cow)。

【简答题】

l、放射性原子核为什么会不稳定?

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核子之间的引力和短程核力。只有当核子总数以及中子数和质子数的比例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使这两种力平衡,原子核才是稳定的。

2、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有哪些类型?

(一)α衰变(alpha decay):指母核放出一个α粒子(氦原子核)的过程。

比如226Ra(镭)衰变式如下:

226Ra→222Rn+α+4.86Mev

α粒子的质量大且带电荷,故射程短,穿透力弱,在空气中只能穿透几厘米,一张纸就可屏蔽,因而不适合作核医学显像用。但α粒子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二)β衰变(beta decay)

(1)β-衰变:指母核放出一个负电子的过程。β-衰变发生在中子过剩的原子核。

比如:32P(磷)衰变式如下:

32P→32S+e-1+ υe +1.711 Mev

β-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和反中微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因而子核比母核中子数减少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质量数不变。β-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β-衰变时,衰变能随机分配给β-粒子和反中微子,因而β-粒子的能量分布形成连续能谱。

β-粒子穿透力弱,例如2Mev的β-粒子在软组织中的射程约为2cm,不能用于核医学显像。某些β-核素可用于核素治疗,例如:131I用于治疗甲亢和甲状腺癌,32P可用于血液和皮肤病的治疗。

(2)β+衰变:指母核放出一个正电子的过程。发生在中子相对缺乏的核素,也可认为是质子过剩。比如:13N(氮)衰变式如下:

13N→13C+β++υ+1.190 Mev

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中微子,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正电子的射程仅1-2mm即发生湮灭辐射。

(3)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 decay,EC)核内的一个质子可以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并发射一个中微子而转变为一个中子,所形成的子核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少1。

比如125I(碘)衰变式如下:

125I+e-→125Te(碲)+υ+0.0355 Mev。

原子核发生电子俘获后,外层电子留下一个空轨道,更外层电子填补空轨道,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的形式释放出去,这种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称为“标识X线”。(三)γ衰变:原子核发生α衰变、β衰变后的子核吸收衰变能处于激发态,激发态的子核向基态过渡时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的形式释放出去,这种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称为γ射线,这个过程称为γ衰变。99mTc(锝)衰变式如下:

99mTc→99Tc+γ

3、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有哪些主要方式?

(一)电离与激发(ionization and excitation)

电离:指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使物质中的中性原子变成离子对的过程。

激发:如果核外电子所获动能不足以使之成为自由电子,只是从内层跃迁到外层,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电离密度:单位路径上形成的离子对的数目。它表示的是射线电离作用强弱的量。α>β>

γ。

(二)韧致辐射:β-与物质相互作用会受到原子核电场的排斥,将部分能量以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的形式释放出去,这种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称为韧致辐射。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β-的能量及被作用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尽可能地减少β射线产生的韧致辐射,应该选用原子序数低的材料作为屏蔽材料,比如铝、有机玻璃等。

4、γ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有哪几种主要方式?

(一)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将所有的能量都传给被作用物质原子核的核外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这个过程称为光电效应(由光子到电子)。发射光电子的原子内层电子出现空位,故可发射特征X射线。

(二)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当光子的能量远大于壳层电子的结合能时,γ光子将其部分能量传给被作用物质原子核的核外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自由电子称为康普顿电子,γ射线失去部分能量改变运动方向射出,称为康普顿散射光子,这个过程称为康普顿效应。(三)电子对生成效应(pair production):

能量超过1.02Mev的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γ光子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下产生一对正负电子,这种作用称为电子对生成效应。1.02Mev的能量是产生一对正负电子的最低极限值。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生成效应的几率,随γ光子的能量和物质原子序数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而言,低能γ射线通过高原子序数物质时以光电效应为主;中能γ射线通过低原子序数物质时以康普顿效应为主;而高能γ射线通过高原子序数物质时以电子对生成效应为主。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光电子、康普顿电子、生成电子对等次级电子可以进一步引起物质的电离和激发。

5、吸收剂量、当量剂量的专名及SI单位是什么?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单位质量(dm) 被照射物质所吸收的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dE,用D表示:D=dE/dm 吸收剂量的SI单位为J·kg-1,SI单位专名为戈瑞,符号Gy,Gy=1J·kg-1。当量剂量(equivalemt dose):是衡量各种辐射对生物机体危害程度的物理量。它是修正后的吸收剂量,即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的乘积。用H表示,即HT·R=WR·DT·R。当量剂量的SI单位是焦耳·千克-1(J·Kg-1)。专名为希沃特,符号Sv,当量剂量专门用于放射防护。

6、放射防护的目的与原则?

(一)放射防护的目的:防止一切有害的确定性效应,把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以接受水平。

(二)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实践的正当化:指涉及辐射的实践,获得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

2)、防护的最优化:结合实际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做到防护最优化。

3)、个人剂量限值化: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7、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1)、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生物体之间增加屏蔽物质借此吸收或阻挡射线,达到防护的目的,根据放射源的种类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

2)、距离防护:增加放射源与生物体之间的距离。增加距离后,放射源与生物体之间的空气部分吸收少量射线,达到防护效果。

3)、时间防护:缩短与放射源接触的时间。

8、放射性三废处理基本方法。

(1)放置衰变:对于短T1/2(<60天)的固体废物放置7-10个半衰期后以普通废物处理。

(2)稀释排放:对短T1/2,比活度低的液体或气体废物,可用水和空气稀释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后排出。

(3)浓缩贮存:对T1/2较长,体积较大的废物要采用浓缩(如焚化、硝化、沉淀、离子交换等)缩小体积后贮存(单位内或专门贮存地)。

9、简述固体闪烁探测器的原理及构成。

它利用射线能使某些物质激发,并在退激时产生荧光作用,将射线的辐射能转化为闪烁光,然后将闪烁光再进一步转化为电脉冲进行测量。是最常用的射线探测器。

固体闪烁计数器的整体结构由固体闪烁计数器、后续电子线路、计算机系统和辅助结构组成。

10、常用放射性药物的制备方法?

1)、同位素交换法:将需要标记的化合物AX和放射性化合物BX*在一定的条件下混合,X 与X*之间发生交换反应生成标记化合物AX*,反应式如下:

AX+BX*=AX*+BX

比如125I-邻碘马尿酸钠就是采用该方法(密封容器中,油浴155℃条件下)制备的。2)、化学合成法:包括单纯核素标记法和络合物形成法。以简单的放射化合物作原料,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后,把放射性原子结合在指定的位置上,得到所需要的,带放射性的化合物。该法是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制备的主要方法。

3)、生物合成法: 是将简单的放射性化合物在体内或体外置于生物(动植物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中,利用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对它的吸收利用而制得某些标记化合物。

11、什么叫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方法来检测它的行踪,以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运动规律的核技术。

放射性核素示踪实验的原理基于两个方面:

①相同性,即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在生物体内的变化相同;

②可测量性,即放射性核素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射线,可被放射性探测仪器所测定或被感光材料所记录。

12、简述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放射免疫分析(radio immunoassay ,RIA )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中建立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类技术,其基本原理为竞争性抑制。即:放射性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包括标准抗原或待测抗原)共同与特异性抗体发生可逆性结合,如图,这种竞争可用以下反应式来表达:

当反应体系中同时存在Ag 、Ag *和Ab ,而Ag *的量一定、Ab 的量限定(分子数少于抗原)时,随着Ag 的增加,Ag * Ab 的量相应减少,即与Ag (包括标准抗原或待测抗原)的量呈负相关竞争性抑制。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反应体系中的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的标记抗原分离,测定其放射性。

13、标准品、标记抗原、特异性抗体在放免分析中的作用和要求有哪些?

标准品(calibration standard )是样品定量的基础,它的质和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样品的测定值。 对标准品的要求包括:

(1)标准品与待测物质应属同一物质;

(2)在与结合剂发生反应时,应与待测配体有相等的活性和亲和力;

(3)高度纯化,不含影响分析的杂质;

(4)标准品的定量一定要准确。

放射性标记物是体外放射分析的测量依据,常用的标记核素有125I 和3H 。

对标记物的质量要求包括:

(1)比活度(specific activity ):体外放射分析法的定量范围一般在10-9-10-12mol 水平,标记物的用量应等于或小于被测物的最小量,以得到较好的灵敏度。高比活度的标记物是确保分析方法灵敏度的前提。

(2)放化纯度(radiochemical purity ):一般要求标记物的放化纯度在95%以上,若放射性杂质过多,标准曲线的斜率降低,将会影响测定的灵敏度。

(3)免疫活性(immune activity ):标记物在标记和储存等过程中会造成损伤,使标记抗原的免疫活性下降,与抗体发生反应的能力减弱,甚至丧失,因此抗原活性的检测十分重要。要求标记抗原与待测抗原具有相同的免疫活性。

(4)稳定性(stability ):稳定性是指标记抗原在合理储存的条件下,保持其全部性能不变的程度。许多因素可影响其性能的稳定性,如标记方法、标记位置、置换水平、理化环境等都可使放射性核素从标记抗原的分子上脱落下来,或造成标记分子聚合或解离,使放化纯度明显下降。当标记方法合理,保存条件完善时,货架期可达1-3月。

14、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分离技术有哪些?

(一)沉淀法(precipitation method ) 也称PEG 法。溶解于水中的蛋白质,其分子周围有水化层,以此保持蛋白质在水中的稳定性,蛋白质分子吸水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蛋白质分子电荷的多少。

(二)双抗体法(double antibody method )在RIA 中,当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后,由

式中Ag *代表标记抗原,Ag 代表非标记抗原,Ab 代

表特异性抗体,Ag * Ab 代表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

AgAb 代表非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

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浓度很低,而且处于可溶性状态,不能直接通过离心的方法加以分离。于反应体系中加入第二抗体,形成抗原-第一抗体-第二抗体复合物,通过离心将B与F分离开来。

(三)双抗体-PEG法(double antibody-PEG method)这种方法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兼顾了双抗体法和PEG法各自的优点,克服了双抗法分离时间长和沉淀法非特异性结合高的缺点,并且使第二抗体和PEG的用量大为减少,在常温加入分离剂后,无需温育,直接离心,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四)吸附分离法(adsorptive separation method)应用经过特殊处理的吸附剂,将游离的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吸附,经过离心,随着吸附剂的沉淀,将F沉淀下来,而抗原-抗体复合物分子大,不被吸附,仍保留在溶液中,从而将B与F分离开。常用的吸附剂有葡聚糖包被的活性炭(DCC),离子交换树脂等。

(五)固相分离法这种分离法是将抗原或抗体通过特殊技术联结在固相载体上,免疫反应在固相载体上完成,达到平衡后形成固相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与游离部分分离。

(六)磁化分离技术(magnetizing separation technique)磁化分离法是将磁化材料引入RIA 体系,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借助磁力将B与F分离,从而省去了离心的步骤。

(七)微孔滤膜法(millipore filter method)微孔滤膜法通常采用醋酸纤维素滤膜或玻璃纤维素滤膜,在放免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反应液加入装有微孔滤膜的滤器上,抗原抗体复合物保留在滤膜上,游离部分被滤掉。

15、什么叫放射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质控指标有哪些?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侧重对检测质量的控制,它保证从收集样本开始到发出报告为止的全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误差,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出纠正的办法,以确保检测的质量。常用的评价指标有精密度、准确度、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有效性。

精密度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对某一样品多次检测所得结果的符合程度,即重复性。

准确度是指测定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

特异性是指该反应体系不受干扰物质影响的程度,反映的是对分析物测定的专一程度。交叉反应率越小,反应体系对分析物测定的专一性越好。

灵敏度是指刚能与零标准管的测定结果在统计学上区别开来的最低浓度,即用该方法的最小可测值。

稳定性是指测定试剂在合理保存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保持其全部性能不变。

有效性主要是指临床诊断符合率及临床使用评价。检测结果能有效地实现实验目的,应有可信的正常值及正常范围,在正常和异常之间应有良好的分离,以便得出结论,如有些要作有或无、阳性或阴性的回答,有些要确定浓度的高低等。

16、影响放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1)、照射剂量与剂量率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般认为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机体受照剂量越大,产生的生物效应越严重。吸收剂量是决定生物效应大小的基本依据。

2)、照射方式及射线的种类照射的方式分为内照射和外照射两种。内照射是指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在体内发射出射线对机体进行的照射。外照射是指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源在体外,机体受其发射出的射线照射。由于不同的射线具有不同的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因此产生的生物效应也不相同,就一种射线而言,在不同的照射方式下产生的生物效应也不一样。

3)、照射次数与照射面积在相同的剂量条件下,分次照射和单次照射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照射次数分的越多,间隔的时间越长,引起的生物效应越轻。在相同的剂量条件下,受照的面积愈大,生物效应也就愈明显;全身照射比局部照射的危害大得多,这主要是由于机体造血系统受到严重损害的缘故。相同剂量的同种射线,分隔的次数愈多,时间间隔愈长,生物效应就越轻,其原因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过程有关。

(二)与受照机体放射敏感性有关的因素

1)、生物种系不同种系的生物其放射敏感性不同,规律是种系演化越高,机体结构越复杂,其射线的敏感性越高。多细胞生物比单细胞生物敏感,哺乳类比鸟类、鱼类、两栖类敏感性高。

2)、生物个体在同一种系中个体敏感性不同,而个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敏感性也有差异,一般是随着个体的发育生长,其放射敏感性逐渐降低,如胚胎期较胎儿期敏感,幼年、青少年比成年敏感。

3)、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放射敏感性各异一般认为:代谢旺盛的细胞较代谢不旺盛的细胞、分裂活动旺盛的细胞比不旺盛的细胞敏感,胚胎及幼稚细胞较成熟细胞敏感。除以上因素外,受照时机体状态对引起的生物效应也有一定影响。

4)、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DNA>mRNA>rRNA>tRNA>蛋白质。(三)与环境有关的因素(介质因素)

比如温度增高,效应增大,相反则降低;氧气浓度增大,效应增大;某些激素(如雌激素)和化学制剂(比如甘露醇)对辐射有抗辐射作用,称为辐射保护剂;还有一些能起增强的作用,称为辐射增敏剂。前者保护正常组织,后者为提高放疗效果。

17、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谈谈体外放射分析的临床意义。

体外放射分析(in vitro radioassay)是指在体外实验条件下, 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ligand)为示踪剂,以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技术。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及应用广泛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基础医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和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体外放射分析中,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最具代表性、应用最广泛。Yalow和Berson于1959年创建本法,Yalow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请尽情发挥)

【填空题】

l、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与核能态的一类原子统称为___________;1H、2H、3H互称为_______;99Tc和99mTc互称为_________。

2、放射性活度专名是_______,吸收剂量专名______ ,当量剂量是专门用于_________辐射量。

3、核医学仪器探测的基本原理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而设计的,其构成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二部分组成。

4、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建议放射生物效应可分为________效应(有剂量阈值)和_________效应(无剂量阈值)二类。辐射致癌效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辐射致白内障效应属于______________。

5、防护韧致辐射可采用_____________作为防护材料。

核医学仪器

第二章核医学仪器 核医学仪器是指在医学中用于探测和记录放射性核素放出射线的种类、能量、活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空间分布等一大类仪器设备的统称,它是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必备要素,也是核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使用目的不同,核医学常用仪器可分为脏器显像仪器、功能测定仪器、体外样本测量仪器以及辐射防护仪器等,其中以显像仪器最为复杂,发展最为迅速,在临床核医学中应用也最为广泛。 核医学显像仪器经历了从扫描机到γ照相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PET/CT、SPECT/CT 及PET/MR的发展历程。1948年Hofstadter开发了用于γ闪烁测量的碘化钠晶体;1951年美国加州大学Cassen成功研制第一台闪烁扫描机,并获得了第一幅人的甲状腺扫描图,奠定了影像核医学的基础。1957年Hal Anger研制出第一台γ照相机,实现了核医学显像检查的一次成像,也使得核医学静态显像进入动态显像成为可能,是核医学显像技术的一次飞跃性发展。1975年M. M. Ter-Pogossian等成功研制出第一台PET,1976年John Keyes和Ronald Jaszezak 分别成功研制第一台通用型SPECT和第一台头部专用型SPECT,实现了核素断层显像。PET由于价格昂贵等原因,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十几年来,随着PET/CT的逐渐普及,实现了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的同机融合,使正电子显像技术迅猛发展。同时,SPECT/CT及PET/MR的临床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核医学显像技术的进展。 第一节核射线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 一、核射线探测的基本原理 核射线探测仪器主要由射线探测器和电子学线路组成。射线探测器实质上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可将射线能转换为可以记录的电脉冲信号;电子学线路是记录和分析这些电脉冲信号的电子学仪器。射线探测的原理是基于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种。 1.电离作用射线能引起物质电离,产生相应的电信号,电信号的强度与

实验诊断习题及答案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名词解释: 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血液学检验: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3个体化诊断: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4床边检测(POCT):床边检测是指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医学检验。 5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6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问答题: 1 实验诊断包括哪几方面? 答: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1.实验室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化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生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 2.临床实验室以诊、防、治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学的分析。并提出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性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咨询性服务。

3.实验室后包括系统性的审核、规范格式和解释、授权发布、结果的报告与传递和检验样品的储存。通过上述过程得到的实验室数据和信息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实验诊断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2试述实验诊断学的内容 答:实验诊断学的内容包括如下: 1.血液学检验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对尿、粪和各种体液以及胃液、脑脊液、胆汁等排泄物、分泌液的常规检验。 3.生化学检验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及药物浓度监测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包括糖、脂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和衍生物的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和酸碱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检验;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测等。 4.免疫学检验免疫功能检查、临床血清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的临床免疫学检测检验。 5.病原学检验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检查、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检查、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等。 有关临床遗传学检查、临床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未包括在本篇范围内。 3 血液学检验有哪些方面? 答: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

实验核医学部分 (1)_附件

实验核医学部分 【名词解释】 核医学:核医学是核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着重研究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基础。 核素:具有特定的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的原子,统称为核素。 同位素:凡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序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彼此互称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但所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如99Tc与99mTc 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其原子核数目或活度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 1/2表示。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核衰变的次数,用dps或dpm来表示。 放射性比活度:单位质量(摩尔、容积)物质所含放射性的多少。 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机体内水占体重的70%),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化学性质活泼的不稳定的自由基(如H·OH·),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而发生一系列变化。 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而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开放源:指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能够向外界环境扩散,污染环境,并进一步侵入到生物体体内,对生物体进行内照射放射源。开放源既可产生外照射,又可产生内照射。 封闭源:指在工作中使用的放射性核素被包在外壳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向周围环境扩散,也不污染环境的辐射源。密封源在一般情况下,只产生外照射。 随机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重严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一般认为,随机效应的发生没有剂量阈值,即生物效应的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呈线性无阈关系。 确定性效应:指效应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相关,有剂量阈值,阈值以下不会发生这种效应,阈值以上可能发生这种效应。如不育、白内障、造血机能低下、寿命缩短等皆属于。放射性药物:凡是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统称为放射性药物(radio pharmaceuticals) 。 放射化学纯度:放射性核纯度(%)=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100%,一般要求大于99%。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长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母体)中分离得到短半衰期的衰变产物(子体)的一种装置,俗称母牛(cow)。

核医学资料

核医学 核医学利用核素和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可分为两类,即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或称实验核医学。 我国核医学工作内容主要以诊断为主,我国临床核医学最主要内容是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核医学实践的放射源主要来源是各种放射药物,即非密封源,也称开放源。其特点容易扩散,并污染工作场所表面以及环境介质。操作开放源的场所存在X射线、γ射线、β射线等引起的外照射,也存在由于放射性污染导致放射性核素进入机体内引起的内照射。 根据放射源的远近分为:外放射和内放射。 外照射:也称为远距离放疗,放射线从人体外一定距离的机器(如钴-60机器为75cm、直线加速器为100cm)发出照射肿瘤。这种射线能量高,穿透力强,肿瘤能得到相对均匀的放疗剂量。外放射是目前放疗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内照射:也称为近距离放疗,将放射源直接放入肿瘤内部(粒子植入)、或放入肿瘤邻近管腔(气管、食管、阴道等)进行放疗。内照射所用的放射源射线射程短、穿透力低,优点是肿瘤可以得到较高的剂量,远处正常组织受量低而得到保护,缺点是剂量分布不均匀,容易造成热点(过高剂量区)和冷点(过低剂量区),增加肿瘤残留和复发危险。所以除宫颈癌外,目前内照射只作为外照射的补充剂量应用,不单独应用。 核医学实践过程中,职业人员受到的外照射来源包括:在给患者用药前的放射性药物准备、标记与配置过程中受到的外照射;在给患者使用放射性药物时受到γ射线、β射线的外照射;患者使用放射性药物后其本身成为辐射源而产生的外照射。 表面污染:核医学实践过程中使用的非密封源容易扩散,通过挥发、蒸发、溢出、洒落、泄漏等使工作场所的场地、墙面、设备、工作服、工作台面、人体的皮肤受到一定程度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一般表面污染会在污染局部产生外照射、还会通过皮肤的吸收而渗透到体内,或者通过进食、呼吸和结膜等途径进入体内。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一种或者几种放射性核素并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药物。 核医学工作场所分区:控制区和监督区 控制区包括制备、分装放射性药物的操作室、给药室、治疗病人的床位区等 监督区包括标记实验室、显像室、诊断病人的床位区、放射性贮存区、放射性废物贮存区在控制区入口设置防护衣具、监测设备和个人随身清洁衣物的贮存柜 在控制区的出口处设置皮肤和工作服的污染检测仪、被携带出物品的污染监测设备、冲洗或淋浴设备以及被污染防护贮存柜。 核医学实践中的放射防护涉及三个主要人群:核医学从业人员的职业照射防护、核医学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放射防护和对公众的防护。 常规X线,包括钡餐造影、四肢骨片、胸片、颈椎片、腰椎片等。胸透、CT检查、钼靶检查都需要进行防护,防护服包括防护帽、铅衣、铅裙、防护围脖甚至防护眼镜等。 对于任何在控制区工作的工作人员,或有时进入控制区工作并可能受到显著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或其职业照射剂量可能大于5mSv/a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个人监测。在进行个人监测不现实或不可行的情况下,经审管部门认可后可根据工作场所监测的结果和受照地点和时间的资料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做出评价。 6.6.2.3对在监督区或只偶尔进入控制区工作的工作人员,如果预计其职业照射剂量在1mSv/a~5mSv/a范围内,则应尽可能进行个人监测。应对这类人员的职业受照进行评价,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

Basophilic stippling嗜碱性点彩 ESR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血沉率红细胞沉降率 HCT hematocit血细胞比容 PCV packed cell volume 血细胞压积 MCV mean corpuscular volume平均红细胞容积 MCH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E ratio myeloid :erythroid ratio 粒:红比值 Howell-Jolly body H-J小体 Cabot-ring 卡-波环 APTT (activated particle thromboplastin time)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Shift to the left of neutrophils核左移 Shift to the right of neutrophils 核右移 Auer bodies 棒状小体 Proliferative degree of bone marrow 骨髓增生度 Reticulocyte 网织红细胞 CRT 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 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BT bleeding time CT clotting time 凝血时间 PT prothrombin time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Tumor marker 肿瘤标志物 Polyuria多尿 Oliguria少尿 Anuria 无尿 Hematuria 血尿 Hemoglobinuria 血红蛋白尿 myoglobinuria 肌红蛋白尿 Bilirubinria胆红素尿 Pyuria 脓尿 bacteriuria 菌尿 Chyluria 乳糜尿 lipiduria 脂肪尿 Proteinuria 蛋白尿 Glomerular proteinuria 肾小球性蛋白尿 Tubular proteinuria 肾小管性蛋白尿 Mixed proteinuria 混合性蛋白尿 Overflow proteinuria 溢出性蛋白尿 Histic proteinuria 组织性蛋白尿 False proteinuria 假性蛋白尿 Hypoproteinemia 低蛋白血症 AID 自身免疫性疾病 FCM 流式细胞术 莫氏试验mosenthal’s test 浓缩稀释试验 concentration dilution test 昼夜尿比密试验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 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 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 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12.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13.Ph 染色体:Ph 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14.急性白血病MICM 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Iosmunology,I)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 15.急性白血病FAB 分型:1976 年法英美血液学家在传统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制定FAB分型方案。 16.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造血组织中一系或多系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 17.白血病裂孔: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伴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的细胞的现象。 1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由于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一系、多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增生活跃伴病态造血的一组疾病。 19. Auer 小体: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细胞质出现紫红色棒状、针状,一根或多根。在原始细胞中出现,对诊断AML 有意义。 20.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21.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22.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23.外源性凝血途径:当组织和血管损伤后,TF 释放、Ⅶa 激活形成复合物(TF-FⅦa),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24.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后,Ⅻ a 激活到形成复合物(FⅧa-Ca2+-FⅨa-PF3),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25.凝血共同途径:指激活FX 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26.抗凝血系统: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 等,它们对血液中被激活凝血因子能进行灭活。 27.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 液排出,称为管型。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28.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29.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 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 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30.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 31.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 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 1/3。 32.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33.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 3 个,称镜下血尿。 34.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35.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 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36.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100mg/L 或〉150mg/24h( 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 37.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38.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 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核医学技术

核医学技术1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0分一.单选题(共 108题,每题 0分) 1.放射性核素示踪剂技术所采用的示踪剂是 ( ) A.酶 B.受体 C.配体 D.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 E.单克隆抗体2.根据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核医学属于: ( ) A.影像医学 B.影像诊断医学 C.放射医学 D.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E.以上均不对 3.肿瘤放射免疫治疗,肿瘤细胞浓聚放射性药物的机理 ( ) A.抗原抗体结合 B.受体配体结合 C.底物与酶结合 D.核苷酸链的互补作用 E.放射性药物对乏氧组织的特异性亲和作用 4.对于患者的防护,核医学医生最关心的是 ( ) A.实践的正当性与防护的最优化 B.患者的年龄与体质 C.患者的受照射剂量 D.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 E.患者排出物的收集管理 5.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核素常是: ( ) A.中子缺少 B.存在时间长 C.中子过剩 D.价格便宜 E.以上都不对6.一瓶99m Tc在25cm处的计量率是64μSv/h,那么在1m处的计量率是:  ( ) A.32μSv/小时 B.16μSv/小时 C.8μSv/小时 D.4μSv/小时 E.以上都不 对 7.适合腔内介入治疗的疾病是 ( ) A.癌性胸腔积液 B.癌性腹腔积液 C.关节腔积液 D.癌性心包积液 E.以上都是 8.放射性核素显像时射线的来源: ( ) A.自引入被检者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 B.体外X射线穿透病人机体 C.频率为2.5~7.5MHz超声 D.宇宙射线 E.微波 9.99Mo-99m Tc发生器中99m Tc强度达到峰值时的时间为: ( ) A.6.0小时 B.66小时 C.1周以上 D.23小时 E.以上都不对 10.在γ相机或SPECT显像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放射性核素的生产装置是  ( ) A.反应堆 B.核裂变 C.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D.医用小型回旋加速器 E.大型工业回旋加速器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准直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 ) A.孔数 B.孔径 C.孔长 D.间壁厚度 E.形状 12.用作PET的γ闪烁晶体为 ( ) A.NaI B.NaF C.AgNO3 D.NaCL E.95%锗酸铋 13.关于正电子放射性核素下列哪项正确: ( ) A.常常有较长的半衰期 B.常探测其发射的能量为511keV的γ光子 C.可通

实验诊断学 名词解释 (包括英文)

1.核右移:外周血象中分叶核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时,称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外周血象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的现象 ,称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 3.中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深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 4.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常见于感染和恶性肿瘤。 5.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一条或数条不定,称棒状小体(Auer小体)。常见于急粒和急单白血病细胞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不出现。 6.网织红细胞(reticuloyte):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胞浆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后形成蓝色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7.镜下血尿:尿沉渣镜检红细胞平均﹥3个/HP,而外观无血色者,称镜下血尿。 8.镜下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平均﹥5个/HP,称镜下脓尿 . 9.蛋白尿(proteinuria):当某些因素引起尿蛋白含量﹥120mg/24h,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蛋白尿。 10.糖尿(diabetic urine):当某些因素引起尿糖含量升高,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糖尿。 11.白细胞管型(leukocyte casts):在管型的蛋白质基质中嵌入白细胞且所含白细胞的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时,称白细胞管型. 12.粒红比值:指粒系统各阶段百分率总和与有核红细胞各阶段百分率总和之比。正常约3-4:1。 13.骨髓增生程度:指骨髓中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 14.裂孔现象:急性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和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阶段细胞的现象,称裂孔现象。 15.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而酶活性反而降低,这种现象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16.oliguria:total urine volume of 24hour in adult is less than 400ml or urine v olume per hour is less than 17 ml. 17. MICM: Leukemias analysis by morphorlogy、 immunology、 cyto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 18.Total serum bilirubin:Total serum bilirubin equals direct bilirubin plus indirect bilirubin. 19. Jaundice: Jaundice is the yellowish discoloration of the sclera, skin, mucous membranes, and body fluid caused by disorders of bilirubin metabolism。 20. leukopenia and neutropenia: The amount of WBC is lower than 4.0X109/L called leukopenia and theabsolute value of neutrophil is lower than 1.5 X 109/L called neutropenia。 21.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教学大纲__实验核医学

《实验核医学》教学大纲 Experimental Nuclear Medicine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A0702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 总学时数:48 开课部门:科学技术实验中心 授课对象:硕士生、博士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30% 预修课程: 主讲教师:马骏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胡雅儿、刘长征、李少林主编,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资料: 王世真主编,分子核医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维新、陈杞主编,实验核医学技术,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目的是讲述如何利用核素进行生物医学研究,以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物质基础,加深人们对正常生理、生化过程以及病理过程的认识。主要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核物理和核化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核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核射线的测量、

放射卫生防护及标记化合物的制备等;第二部分是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放射自显影术及其在生物学、药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第三部分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包括各种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测定及受体的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等技术。 第一章核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主要内容 本章为放射性核素探测、防护及应用的基础,介绍核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常用术语等。 2.教学要求 掌握常用术语-核素、同位素、放射性核衰变、半衰期、衰变常数、放射性活度等;掌握核衰变的方式、核衰变的基本规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放射性测量 1.主要内容 本章讲述放射性测量的基本技术,介绍放射性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工作条件、测量方法等。 2.教学要求 掌握液体闪烁测量技术、放射性测量计数误差及其控制; 了解放射性测量仪器种类、工作原理、工作条件的选择。 第三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卫生防护 1.主要内容 本章讲述射线防护常用术语、放射生物学作用机理、辐射生物效应及辐射防护的安全标准等。 2.教学要求 掌握辐射生物效应种类、辐射防护目的与原则、辐射防护安全标准; 了解辐射防护常用量、放射生物学作用机理。 第四章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 1.主要内容 本章讲述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的基本概念、常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制备及标记物的辐射自分解等。 2.教学要求 掌握放射性碘标记物的制备、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辐射自分解; 了解放射性碳、氚标记物的制备方法,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纯化与鉴定。 第六章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1.主要内容 本章讲述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物质转化、吸收、分布及排泄的示踪技术,细胞动力学的示踪研究等。 2.教学要求 掌握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原理、特点,放射性核素稀释法; 了解物质转化、吸收、分布及排泄的示踪技术,细胞动力学的示踪研究等。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A.100~140 B.140~170 C.120~160 D.110~150 E.17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A.高血压性心脏病 B.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冠心病 D.贫血性心脏病 E.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上消化道出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网织红细胞0.005~0.015 B.白细胞计数 (4.0~10.0)X109 C.嗜酸性粒细胞0.5%~5% D.嗜中性粒细胞20%~40% E.血小板数(100~300)×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90g/L B.90g/L~60g/L C.60g/L~30g/L D.<60g /L E.<30g/L 6.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急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7.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急性溶血 B.急性中毒 C.急性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恶性肿瘤 8.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10×109/L为白细胞增多 B.<4×109/L为白细胞减少 C.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 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急性出血 B.急性感染 C.过敏性疾病 D.肺结核 E.伤寒 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大失血 C.放射病 D.脾功能亢进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上消化道出血 B.肺出血 C.脑出血 D.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 A.血友病 B.严重肝病 C.无纤维蛋白血症 D.DIC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淋巴瘤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7.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RBC B.Hb C.Ret D.Hct E.ESR 18.MCH是指: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红细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9.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 A.MCV B.MPV C.RDW D.HCT E.ESR 20.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 A.白细胞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网织红细胞 E.血小板 21.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76fl,MCH24pg,MCHC290g/L,应属于: A.大细胞性贫血 B.正常细胞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正常人 22.镜下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数: A.>2个/HP B.>3个/HP C.>4个/HP D.>5个/HP E.>7个/HP 23.正常尿液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白细胞管型 E.腊样管型 24.正常人尿比重为 A.1.010 B.1.015~ 1.025 C.1.020 D.1.015 E.1.025~1.035 25.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小于 A.100ml B.400ml C.600ml D.800ml E.1000ml 26.下列哪项是肾性少尿的原因: A.肾动脉血栓形成 B.休克 C.急性肾炎 D.重度失水 E.前列腺肥大 27.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28.酱油色尿易见于 A.血友病 B.膀胱炎 C.肾盂肾炎 D.蚕豆病 E.缺铁性贫血 29.病人尿中出现哪种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 A.白细胞管型 B.蜡样管型 C.脂肪管型 D.上皮细胞管型 E.红细胞管型 30..振荡尿液后,尿液泡沫呈黄色见于 A.药物影响 B.食用胡萝卜影响 C.尿中有血红

(完整版)核医学简答、概述总结(二),推荐文档

1、核医学的定义及核医学的分类. 答: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及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治疾病和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核医学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临床诊断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和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密度集中治疗. 2、分子核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分子医学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细胞学、分子生物化学、分子药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在大分子、蛋白、核酸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达到对疾病进行特异性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代谢显像、受体显像、反义与基因显像、放射免疫显像、凋亡显像。 3、原子的结构.元素、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放射性活度的概念,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答: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他们统称核子. 核素: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活度:简称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放射性衰变:α衰变(alpha decay)、β—衰变(beta decay)、正电子衰变、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γ衰变(gamma decay)。 4、什么是放射性药物,按理化性质如何分类,放射性药物与普通药物有何不同,医用放射性药物由哪些途径产生,放射性核纯度和放化纯的概念? 答:放射性药物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放射原子(放射性核素)而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分类:离子型、胶体型、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标记生物活性物质。与普通药物不同点:放射性,理化特性取决于被标记物固有特性,有特定物理半衰期和有效半衰期,脱标及辐射自分解,计量单位用活度为基本单位,治疗作用机理不同于普通药物。 产生: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 放射性核纯度:也称为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药物中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志的量有关. 放射化学纯度(放化纯):指特定化学结构的放射性药物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 5、治疗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答: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多是发射纯β-射线(32P、89Sr、90Y等)或发射β-射线时伴有γ射线(131I、153Sm、188Re、117Sn m、117Lu等)的核素。131I(NaI)甲状腺疾病诊断、治疗;133Xe肺通气显像;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99mTc-MDP骨显像;99mTc-ECD 脑灌注显像;99mTc-MAA肺灌注显像;99mTc-RBC肝血池显像;99mTc-寡核苷酸肿瘤基因反义显像。 6、目前常用的脏器显像仪有哪些,什么是PET,SPECT? 答:γ照相机 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脏器功能测定仪 C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PET主要由探测系统包括晶体、电子准直、符合线路和飞行时间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图像显示和断层床等组成。原理:是用正电子衰变和工业苏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人体内放出的正电子与组织相互作用,发生正电子湮灭,向相反方向发射光子,与γ光子检测仪互相作用,产生荧光子,并形成一个电子脉冲,经过显像系统及计算机处理形成PET图像,与SPECT比较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探测效率高、能准确地显示受检脏器内显像剂浓度提供的代谢影像和各种定量生理参数等优点。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利用注入人体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响,构成断层影像的仪器。 7、肿瘤常用的显像剂 答:67Ga,201Tl,99mTc-MIBI,18F-FDG,99mTc-PMT,99mTc-DMSA, 99mTc-octreotide,111In-DTPA-D-phel-octreotide,特点:均为亲肿瘤显像剂。 8、幅射防护的原则及外照射防护的措施? 答:辐射防护基本原则是:1实践的正当化,要求产生电离辐射的实践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利益大于代价,抵偿其所造成危害。2防护最优化,指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净利益,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使一切必要照射保持在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3个人剂量的限制,在实施上述两项原则时,要同时保证个人的当量剂量不超过规定的限值。外照射防护原则:1时间防护,尽量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2距离防护,尽量增大人体与放射源的距离。3屏蔽防护,在人体和放射源之间安装屏蔽物,借助于物质对射线的吸收减少人体受照剂量。 9、免疫分析基本原理,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包括那些方法,免疫放射分析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分析质控指标。 答:(1)免疫分析是利用特异抗体与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的竞争结合反应,用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量来计算出非标记抗原量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2)非放射性的标记免疫分析包括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酶标记的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3)免疫放射分析技术的特点:以标记抗体作为示踪剂,反应动力学,因标记抗体是过量的,且反应是非竞争性的,抗原抗体是全量反应,故反应速度比RIA快,灵敏度明显高于放射免疫分析,约为放射免疫分析的10~100倍,标准曲线工作范围宽,特异性高,稳定性好。(4)质控指标:稳定性、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 10、脑灌注显像的原理、正常及异常图像特点、主要的适应症,常用的显像剂及显像特点。了解乙酰唑胺介入显像及PET脑显像的主要内容。 答:原理:根据血脑屏障的特殊功能,选择一些具有脂溶性的、电中性的小分子(<500)放射性示踪剂,它能自由通过完整无损的血脑屏障,并大部分被脑细胞所摄取,且在脑内的存留量与血流量成正

《检验核医学》教学大纲

《检验核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1204005 课程名称:检验核医学 学分:1.5 总学时:32学时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教材: 1.检验核医学,程绍钧主编,第四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2.核医学,李少林主编,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核医学,张永学主编,第一版,科学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检验核医学》是将实验核医学的相关核技术应用于医学检验领域,与医学检验相融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实验核医学的一个分枝,也是现代医学检验学的重要组成。 检验核医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核素示踪技术和体外放射分析技术进行机体的功能研究和对体内的微量物质实施超微量分析,以揭示机体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代谢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拟定,预后判断,以及病因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掌握核物理、核仪器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检验核医学中的相关核技术、体外放射分析以及检验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核物理、核仪器的基本知识; (2)重点掌握检验核医学中的相关核技术、体外放射分析以及检验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1)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操作流程、分析方法; (2)熟悉不同的检验技术。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80%,平时成绩2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及放射性衰变基本知识[目的要求] 1.了解核医学的定义、内容及发展概况; 2.了解放射性衰变的基本知识。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核医学、检验核医学概念;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完整完美版

1.红细胞比容(hemotocrit, Hct;packed cell volume, PCV):又称红细胞压积,血细胞在血 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减,但受血浆容量改变和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2.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RBC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 RBC,体积较正常RBC较大,称噬多色RBC或多染色性RBC。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RBC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贫多见。 3.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中性粒细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紫红或 深紫黑色,谓之中毒颗粒。N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 4.核左移(nuclear shift to left):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中早| 幼粒细胞)的百分率(超过5%)增高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5.核右移(nueclear shift to right):周围血中若N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 者。主要见于巨幼贫、造血功能衰退。 6.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 象反应。周围血中WBC大多数明显升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粒红比 (myeloid erythroid ratio, M∶E):粒细胞数与幼稚RBC总和比,正常值2—4:1. 7.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 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其血液学的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系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特征。 8.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骼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 常,导致RBC、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特征。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9.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要的 时间。其长短反应血小板的数量功能及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的变化。 1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钙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见于FVIII、IX、XI缺乏记忆它们的抗凝物质的增多,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1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观察血浆的 凝固时间。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获得性抗凝血因子缺乏等; 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12.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CT):静脉血放入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时 间,反应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过程。 13.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 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 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时间。延长见于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1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s):于受检血浆中加入FDPs 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若血液中FDPs浓度超过或等于5ug|ml,胶乳颗粒发生凝集。 根据受检血浆的稀释度可以计算出血浆FDPs含量。阳性增高见于原、继|发性纤溶 15.交叉配血(cross matching):由于配血试验主要是检查受血者血清中须无破坏供血者红细 胞的抗体,故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的一管成为主侧;供血者血清中受血者红细胞相配的一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保证输血安全。 16.肾前性少尿(prerenal oliguria):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肾小球 滤过不足而出现少尿。 17.肾性少尿(renal oliguria):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 18.肾后性少尿(postrenal oliguria):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的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 障碍所致。 19.镜下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RBC平均>3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