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应力分布及其对井壁稳定的影响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应力分布及其对井壁稳定的影响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应力分布及其对井壁稳定的影响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应力分布及其对井壁稳定的影响

第48卷 第2期2012年3月 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

Vol.48 No.2

March ,2012

[收稿日期]2011-09-14;[修订日期]2011-12-08;[责任编辑]郝情情三

[基金项目]国家专项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课题编号:SinoProbe-05-06)二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专项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

(WFSD)”资助三

[第一作者]张培丰(1965年-),男,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科学钻探二环境钻探与钻井

工艺研究,E-mail:zhangpf@https://www.doczj.com/doc/a06990094.html,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应力分布及其对井壁稳定的

影响 以WFSD-2井为例

张培丰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83)

[摘 要]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是我国最为强烈的地震带之一,地层破碎二地应力异常,钻孔缩径造成孔内事故频发,井壁稳定问题十分突出三本文介绍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施工中所发生的孔内事故情况,并通过对地层应力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最大水平应力和最小水平应力随深度变化的回归曲线,最大水平应力梯度为4.52MPa /100m ,最小水平应力梯度为2.51MPa /100m 三以WFSD-2井为例,分析了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层应力二尤其是断层泥应力对井壁稳定的影响;针对膨胀性地层,介绍了一种通过泥浆密度微调现场测定地层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的简易方法三

[关键词]井壁稳定 地应力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 断层泥 泥浆密度微调法

[中图分类号]P6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12)02-0379-8

Zhang Pei-feng.In-situ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its effects on borehole stability in the Longmenshan earthquake fault zone [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12,48(2):0379-0386.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二四川盆地西

缘,南起四川天全,向北东延伸至陕西勉县一带,自西北往东南分别由汶川-汶茂断裂带(后山断裂)二映秀-北川断裂带(中央断裂)二灌县-安县断裂带(前山断裂)二平武-青川断裂带(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等多条挤压逆冲断裂和多个推覆体组成,全长约500km,宽40~50km(见图1)(杨晓平等,1999;李勇等,2006;焦青等,2008;李海兵等,2008;李勇等,2008;魏占玉等,2008)三2008年5月12日发生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M s 8.0),其主断裂为龙门山中部的中央断裂,长度为275km,沿断裂及两侧(特别是上盘)破裂十分强烈,断裂面较陡,最大垂直位移10m 以上,水平位移达4m (许志琴等,

2008)三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快速启动并实施了汶

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WFSD 项目计划在汶川大地震的映秀-北川断裂带及灌县-安县断裂带实施科学钻探,对钻取的岩心和流体样品进行多学科观测二测试和研究,对大地震和复发微地

震的源区进行直接取样,通过多学科观测和测试,揭示控制断裂作用及地震发生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为未来地震的监测二预报或预警提供基础数据三

1 WFSD 项目实施中的孔内事故

WFSD 科学钻探项目包括5个钻孔,其中

WFSD-1井二WFSD-2井和WFSD-4井布于映秀 北川断裂带上,WFSD-3井和WFSD-3P 井(WFSD-3井的先导孔)布于灌县-安县断裂带三WFSD-1井和WFSD-2井位于都江堰市虹口乡,WFSD-3井和WFSD-3P 井位于绵竹市九龙镇,WFSD-4井位于北川县唐家山三WFSD -1井和WFSD -3P 井已经完钻,WFSD-1井完钻井深1201.15m,WFSD-3P 井完钻井深551.54m,WFSD-2井和WFSD-3井正在施工,WFSD-2井设计井深2000m,WFSD-3井设计井深1500m,WFSD-4井设计井深3000m(未开钻)三

WFSD-1井发生重大井内事故3次,其中因地

层缩径卡钻导致钻具断裂2次,井深分别为

590.76m 和625.80m,在处理第二次钻具落鱼时又

9

73

图1 龙门山断裂带

Fig.1 Map showing the Longmenshan earthquake fault zone

1-地震中心;2-WFSD-1井;3-WFSD-2井;4-WFSD-3P 井;5-WFSD 3井;6-WFSD-4井;7-断层

1-epicenter;2-well WFSD-1;3-well WFSD-2;4-well WFSD-3P;5-well WFSD-3;6-well WFSD-4;7-fault 发生卡钻事故,造成事故套事故的复杂局面,最后不得已侧钻,另一次事故同样因地层缩径导致套管卡死(井深267.70m),而无法下到设计深度和正常固井,在后续钻进施工发生套管断裂(樊腊生等,

2009)三

WFSD-2井取芯孔径150mm,目前钻进井深

1859.78m,期间共发生重大井内事故4次,其中3

次是因地层缩径卡钻导致钻具断裂三第一次事故取芯钻进至井深637.56m 发生上扩孔器断裂事故,岩芯管二下扩孔器和钻头落入井底,落鱼长度4.72m三这原本是一次较为简单的落鱼事故,但由于地层缩径,将落鱼抱死,打捞时造成钻杆拉断,打捞公锥落入井内,形成事故套事故的局面三最终采用扩孔后套洗落鱼的方式,处理事故近524h,被迫将原设计Φ219.07mm 套管下入井深800.00m 提前至

637.82m三第二次事故绳索取芯钻进至井深894.17m 时,发生弹卡室与钻具上扩孔器之间脱扣,上扩孔器二岩芯管二下扩孔器和钻头落入井底,落鱼长度4.00m三鉴于上次事故的处理结果,本次事故采用磨灭方式消灭落鱼,处理事故近780h三第三次事故发生在扩孔期间,取芯钻进至1369.80m 后,采用Φ200mm 钻头扩孔三扩孔期间,多次出现提钻过程中的卡钻问题,随后采取每钻进48h 短提钻1次,即钻进48h 后,提钻倒划眼至Φ219.07mm 套管内三扩孔钻进至1330.23m,提钻至1254.83m 遇阻,开泵循环泥浆井口不返浆,造成地层压裂二钻具被卡,爆破松扣形成30.48m 落鱼,被迫侧钻绕障三

WFSD-3P 井发生了因地层缩径导致套管卡死而无法下到设计深度的事故三

WFSD-3井取芯钻进在井深1160m ~1188m

接连发生2次上提钻具遇卡二钻铤被拉断二多根钻铤和和岩芯管形成落鱼事故,反复处理无效后均被迫侧钻,事故处理时间近8个月三

83 地质与勘探 2012年

上述重大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给整个项目的正常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三由于

WFSD-2井井内事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WFSD-2井为例,论述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应力对井壁稳定的影响三

2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应力分析

地震是地层受力破裂而滑动的过程,震前必然有应力的积累三龙门山断裂带属多条挤压逆冲断裂和多个推覆体组成,许多专家对地震前后原地应力水平和应力波动变化进行了测量和反演(安欧等, 1996;安其美等,2004;B.C.Burchfiel等,2008;陈学忠等,2008;单斌等,2009;吴满路等,2010;王连捷等,2009)三通过对这些数据统计分析,得出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最大水平应力σH和最小水平应力σh 随深度H变化的回归曲线,其表达式为:

σH=0.0452×H+3.0366 (R=0.5531)(1)σh=0.0251×H+2.9437 (R=0.5569)(2) 从式(1)二式(2)和垂直应力σv(上覆岩层压力,一般来说,σv=(0.0230~0.0255)×H)对比得出,龙门山地震断裂带3个主应力的关系为:σH>σh ≥σv,说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以水平应力为主,有利于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形成,与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李海兵等,2008;李勇等,2008;魏占玉等, 2008;任俊杰等,2008)三另外,应力梯度较大,最大水平应力梯度为4.52MPa/100m,最小水平应力梯度为2.51MPa/100m,而中国大陆地区地应力大小随深度的表达式为:σH=0.0255×H+7.36,最大水平应力梯度为2.55MPa/100m①,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的地应力梯度大于中国大陆地区均值三最大水平应力σH和最小水平应力σh之比约达到1.7~1.8,地应力非均匀性较大,井壁极易产生坍塌和破裂三根据库仑-摩尔强度准则,岩石破坏时剪切面上的剪应力必须克服岩石的固有剪切强度(内聚力)C和作用于剪切面上的内摩擦阻力μσ,即

τ≥C+μσ(3)式中:μ为岩石的内摩擦系数,μ=tanφ;φ为岩石的内摩擦角三

对于低渗透泥页岩地层,邓金根等(邓金根等, 2008)根据库仑-摩尔强度准则建立了地层坍塌压力当量密度ρc(即地层不坍塌的最小钻井液密度)和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ρf(即地层不压裂的最大钻井液密度)与最大水平应力二最小水平应力的关系:

ρm min=ρc

=η(3σh-σH

)-2CK+αp p(K2-1)

(K2+η)H

 ×100(4)ρm max=ρf=3σh-σH-α×p p+S t100(5)式中:ρm min二ρm max分别为井壁稳定的最小和最大钻井液密度;H为井深;C为岩石的粘聚力;K为系数, K=cot450-φ

?

è?

?

2;α为有效应力系数;η为应力非线性修正系数;p p为地层孔隙压力;S t为地层抗拉强度三

3 地应力对井壁稳定的影响

式(1)和式(2)中R值较低,应力数据离散性高的主要原因:(1)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的地应力以7.7×10-4MPa/y的速度积累(王连捷等,2009),而选取的地应力数据时间跨度较长;(2)汶川大地震时各地应力释放不一致,有些地层地应力得到释放,而局部地层则产生较高的构造地应力二形成地应力异常,测量数据不能反映同一点地震前后的应力变化;

(3)汶川大地震时,地震断裂带及附近岩石遭受强烈挤压破碎,完整性较差,影响到水力压裂试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4)该地区多次发生较大的地震,断层泥总厚度约150cm,每次地震活动并不完全沿袭老的地震断裂主滑移带滑动,而是沿着断层泥边部区域滑动(王焕等,2010),可能存在应力突变,使地应力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发生改变三WFSD科学钻探钻进地层为碳质泥岩二页岩二砂岩二蚀变花岗岩和凝灰岩等,具有地层破碎二裂隙发育二断层泥膨胀二地应力高等特点,采用单动双管取芯钻进,内管为半合管三有时打开半合管时,岩芯较完整,片刻之后,岩心表面出现裂纹,甚至岩心开裂;有时岩心膨胀,将半合管胀开,导致内外管卡死三正是上述地应力的影响,使得WFSD项目钻井施工异常困难,井内事故频发,井壁稳定问题十分突出三一般来讲,井壁稳定问题包括钻井过程中的井壁坍塌或缩径二地层破裂或压裂两种基本类型,其实质就是井壁岩石所受的应力超过它在井眼状态下的强度三当井内钻井液柱压力过低时,作用在井壁上的应力差超过该处岩石的剪切强度,井壁岩石发生破坏,对于脆性岩石井壁发生崩落现象,对于塑性岩石井壁发生缩径;当井内钻井液密度过大使岩石所受的周向应力超过岩石的拉伸强度而造成地层破

183

第2期 张培丰等: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应力分布及其对井壁稳定的影响 以WFSD-2井为例

裂三

造成井壁失稳的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类型和原地应力二井壁应力分布二井壁岩石的力学性质二裂隙节理的发育情况二孔隙度二渗透性及孔隙中的流体压力以及钻井液的性能等三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应力对井壁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应力突变导致地层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降低,以及断层泥的塑性变形导致井壁缩径三

3.1 地应力突变

以WFSD-2井为例,设计井深2000m,试验岩芯的岩性为碳质泥岩,取地层孔隙压力系数p p= 1.20,有效应力系数α=0.4,地层强度参数C= 11.08MPa,内摩擦角φ=14.5,地层抗拉强度S t= 2MPa三将上述参数和计算点的应力分别代入式(4)和式(5),得到WFSD-2井地层坍塌压力当量密度和破裂压力当量密度分别为1338kg/m3和2550kg/m3三即钻井过程中,如果钻井液密度在1338kg/m3和2550kg/m3之间,理论上WFSD-2井不会发生井壁坍塌和破裂三

在保证钻孔允许一定扩径率的前提下,WFSD-2井取芯钻进的泥浆密度为1350kg/m3~ 1380kg/m3三取芯钻进至井深1270.11m~ 1272.24m时发生地层压裂,井口不返浆,泥浆密度为1380kg/m3,环空压力0.229MPa,井底当量泥浆循环密度1398kg/m3;当泥浆密度降低到1340kg/m3二井底当量泥浆循环密度1358kg/m3时,泥浆循环恢复正常,并出现 井漏反吐”现象三 井漏反吐”是一种地层开与合的现象,当外压力超过地层破裂压力时,地层开裂,泥浆或其它流体漏失进入裂缝;当外压力低于地层破裂压力时,裂口复原,裂缝内的泥浆或其它流体被挤出三研究表明(高德利,2004),最小水平有效应力控制着地下岩石中裂缝的方向,地下天然裂缝或人工裂缝延伸方向一般与最小水平有效应力垂直,是确定地层破裂压力或裂缝传播压力的基础三

井漏反吐”现象表明,该地层的破裂压力当量密度仅为1358kg/m3~1398kg/m3,而上部地层的坍塌压力当量密度1338kg/m3,综合考虑环空泥浆循环压力损失二起下钻以及开泵造成的压力波动等因素,无法建立上下井段均安全的泥浆密度三泥浆密度大于1360kg/m3时地层压裂二泥浆漏失;泥浆密度小于1320kg/m3时上部井段坍塌掉块二井壁缩径二提钻遇阻三WFSD-2井取芯钻进至1369.80m 被迫扩孔下套管护壁,而扩孔钻进1330.23m上提钻具至1254.83m处遇阻,开泵循环泥浆压裂地层,井口不返浆,造成卡钻事故,爆破松扣形成30.48m 落鱼,落鱼钻具组合为:Φ200mm牙轮扩孔钻头×

0.22m+Φ200mm金刚石扩孔器×0.84m+Φ159mm钻铤×9.08m+Φ200mm稳定器×1.09m,被迫侧钻绕障三

对于这种下部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与上部地层坍塌压力当量密度相差很小的钻孔,只能通过下套管护壁的方式解决井壁稳定的问题三

3.2 断层泥应力

断层泥是断层运动时断层附近破碎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过剪切二滑动二碎裂二碾磨和粘土矿化作用而形成的,是活动断裂带的直接表现形式之一,利用断层泥中矿物组成可以推断断层形成时的温度二压力,进而推断发震机制三

野外调查和WFSD-1井岩芯编录发现(王焕等,2010),龙门山断裂带的北川 映秀断裂带整体宽约120m,分布有近80条含有断层泥的次级断裂带,断层泥的厚度由几毫米到25cm不等三该断层泥的主要矿物成分为伊利石二绿泥石和石英(李之军等,2009),其力学特性表现为:

(1)通过对断层泥的粒度分析显示,粒径在0.075mm~0.005mm之间的重量百分比为32%,粒径小于0.005mm的重量百分比为26%三可以推论,高温高压条件下断层泥经过了破碎和脱水过程,与断层角砾岩相比,断层泥在断层活动的过程中孔隙度降低二视密度升高,释放部分空间吸纳断层附近岩石所产生的变形,断层附近地应力降低三(2)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泥不断从外界吸附水分,使其含水量不断增加三研究表明(周瑞光等, 1998),断层泥的内聚力二内摩擦系数以及起始流变应力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呈负指数减小三根据式(3)和式(4),断层泥破坏时所需作用在剪切面上的剪应力降低,地层坍塌压力当量密度升高三由于WFSD-2井在1270.11m~1272.24m处存在较低的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扩孔和全面钻进阶段泥浆密度仅为1320kg/m3,每次提下钻均发生遇阻现象,扩孔至1330.23m提钻时因提钻遇阻导致卡钻事故三(3)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断层泥膨胀,应力升高,并逐渐达到应力平衡状态三井眼的形成打破了原地应力的平衡状态,断层泥因吸附泥浆的失水而膨胀,导致断层泥井段钻孔缩径二而断层角砾岩井段坍塌掉块,WFSD-1井二WFSD-2井和WFSD-3井均多次发生提钻过程遇阻和卡钻事故三WFSD-2井

283

地质与勘探 2012年

图2 WFSD-2井断层泥

Fig.2 Photo showing fault Gouge from the Well WFSD-2

1-断层角砾岩;2-断层泥;3-闪长岩

1-fault breccia;2-fault

gouge;3-diorite 图3 断层泥膨胀导致半合管胀开

Fig.3 Photo showing split core barrel split by fault gouge expansion

井深638.01m ~842.25m 严重扩径,其中井深704m 处最大直径达429.26mm(取芯钻头外径为150mm)三图2为WFSD-2井钻取的具有代表性的

龙门山断裂带断层泥,钻头内径95mm,断层泥的岩芯直径膨胀到101mm,将半合管胀开(见图3),内外管卡死,半合管无法从外管内取出三

4 密度微调法确定地层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

由式(4)和式(5)可知,掌握所钻地层的应力状

态是建立安全钻井的钻井液当量密度范围的基础,地应力的测试方法主要有现场水力压裂试验法和室内声发射试验法三由于水力压裂试验要求关井试压直至地层或套管固结的水泥环发生破漏为止,以确定其最大的承压能力,许多人担心由此引起不良的后遗症;其次,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层破碎,水力压裂试验法误差较大;第三,对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复杂的地应力来说,不可能在一口井内多次反复采用水力压裂试验法测试地应力,而室内声发射试验法往往又滞后于钻井施工三因此,针对膨胀性地层,笔者推荐一种简易的二随钻实时测定地层坍塌压力和

破裂压力的方法 钻井液密度微调法三

众所周知,泥浆循环过程中,作用在井壁上的外压力为泥浆柱静压力与环空压力降之和,即:

P b =P m +P a

(6)

式中:P b 为井底压力;P m 为泥浆液柱静压力;P a 为

环空泥浆流动压力降三

式(6)可以采用当量密度的表达式:

ρb =ρm +ρa

(7)式中:ρb 为井底压力当量密度;ρm 为泥浆密度;ρa 为

环空动压当量密度三

由式(4)和式(5)可知,当井底压力当量密度大于地层坍塌压力当量密度ρc 时,地层不会坍塌或缩径;当井底压力当量密度小于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ρf 时,地层不会压裂三

由式(7)可知,可以通过调整泥浆密度或环空动压当量密度来控制井底压力的大小三环空动压当量密度的调整可通过调节泥浆的排量和泥浆流变参数来实现,由于其调节的复杂性和可调范围狭窄,一般不采用调整环空动压当量密度的方法,而是采用调整泥浆密度的方法三但是,环空动压当量密度这

383第2期 张培丰等: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应力分布及其对井壁稳定的影响 以WFSD-2井为例

一压力附加量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开泵和停泵而施加或消失,即在开泵的条件下,井底压力当量密度由式(7)计算;停泵的条件下,井底压力当量密度的表达

式为:

ρb =ρm

(8)

图4 钻井液密度微调试验原理Fig.4 Principle of density fine adjustment for drilling fluid

如图4所示,假定泥浆密度为ρa 1(A 点),循环时井底压力当量密度为(ρb 1=ρa 1+ρa ),地层坍塌或缩径;那么停泵时,将泥浆密度提高一个环空动压当量密

度值ρa 的大小量,泥浆静止时井底压力当量密度同样为(ρa 2=ρa 1+ρa ),地层也会坍塌或缩径三因此,可以把环空动压当量密度值ρa 的大小作为泥浆密度的微调量,逐级提高泥浆密度三当泥浆循环时不发生地层坍塌或缩径,此时井底压力当量密度值(ρa 3+ρa ,B 点)约等于该地层坍塌压力当量密度ρc ;继续逐级提高泥浆密度,直至泥浆循环时出现地层破裂

显示,此时井底压力当量密度值(ρb 5=ρa 5+ρa ,C 点)约等于该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ρf 三

环空动压当量密度值ρa 的大小可以通过相关

公式计算三一般来说,环空动压当量密度为:泥浆密度低于1200kg /m 3的轻泥浆,ρa 约为20~

40kg /m 3;泥浆密度高于1500kg /m 3的重泥浆,ρa

约为40~60kg /m 3;粘度高的重泥浆或环空返速大

于1.0m /s 时,ρa 可能超过100kg /m 3

,粘度低的轻泥浆或环空返速低于0.5m /s 时,ρa 可能低于

10kg /m 3三由图4确定,井壁稳定的条件为:

ρc ≤ρb ≤ρf (9)

考虑到提钻加速期钻具抽吸状态下井底压力当量密度(最小值)大于或等于地层坍塌压力当量密度二下钻加速期或开泵瞬间井底压力当量密度(最大值)小于或等于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则井壁稳定的泥浆密度范围:

ρc +ρ1≤ρm ≤ρf -ρ2

(10)

式中:ρ1为提钻加速期环空动压力降当量密度;ρ2取下钻加速期或开泵瞬间环空动压力降当量密度的

较大值三

5 结论

(1)总体来说,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最大水平应

力σH 和最小水平应力σh 随深度H 变化关系为:

σH =0.0452×H +3.0366 (R =0.5531)σh =0.0251×H +2.9437 (R =0.5569)

最大水平应力二最小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σv (上覆岩层压力)的关系为:σH >σh ≥σv ,说明龙门山地震

断裂带以水平应力为主,有利于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形成三

(2)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应力梯度大于中国大

陆地区均值,加上地震等构造运动和断层泥水化膨

胀的影响,导致塑性地层缩径,是WFSD 项目孔内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三

(3)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存在地应力突变,局部地层破裂压力与上部地层坍塌压力之间的差距较小,即存在较窄的维持井壁稳定的泥浆密度范围三

(4)针对膨胀性地层,利用泥浆密度微调法可

以随钻监测所钻地层的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反演地层的最大水平应力和最小水平应力,从而确定井壁稳定的泥浆密度范围三

[注释]

①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2007.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验收

和成果报告[R ].

[References ]

An Ou ,Gao Guo-bao.1996.Distribution of paleotectonic residual stress

with depth and residual energy in Longmenshan fault zone [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18(1):25-2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

An Qi-mei ,Ding Li-feng ,Wang Hai-zhong ,Zhao Shi-guang.2004.

Research of property and activity of Longmen mountain fault zone [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4(2):115-11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

Burchfiel B C ,Royden L H ,Van der Hilst R D ,Hager B H ,Chen Z ,

King R W ,Li C ,Lv J ,Yao H ,Kirby E.2008.A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context fo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12May 2008,

4

83 地质与勘探 2012年

Sichuan,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GSA Today,18(7):4-11

Chen Xue-zhong,Li Han’e,Guo Xiang-yun.2008.Estimation of the stress levels in the focal reg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May12,2008 Wenchuan,Sichuan earthquake with Ms8.0[J].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354(6):1-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eng Jin-gen,Cheng Yuan-fang,Chen Mian,Wei Bao-hua.2008. Prediction technology of borehole stability[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31-46(in Chinese)

Fan La-sheng,Jia Jun,Wu Jin-sheng,Zhao Yuan-gang,You Jian-wu.2009.Overview on drilling operation of the WFSD-1in 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J].Exploration Engineering(Rock&Soil Drilling and Tunneling),36(12):5-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Gao Deli.2004.Drilling techniques in deep and ultra-deep wells under complicated geological condition[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1-8(in Chinese)

Jiao Qing,Yang Xuan-hui,Xu Li-qing,Wang Bo.2008.Preliminary study on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ngmenshan fault before and after Ms8.0Wenchuan earthquake[J].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28(4):7-1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Hai-bing,Fu Xiao-fang,Van Der Woerd J,Si Jia-liang,Wang Zong -xiu,Hou Li-wei,Qiu Zhu-li,Li Ning,Wu Fu-yao,Xu Zhi-qin,Tapponnier P.2008.Co-seisimic surface rupture and dextral-slip oblique thrusting of the Ms8.0wenchuan earthquake[J].Acta Geologica Sinica,82(12):1623-164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Yong,Zhou Rong-jun,Densmore A L,Yan Liang,Richardson N, Dong Shun-li,Ellis M A,Zhang Yi,He Yu-lin,Chen Hao,Qiao Bao-cheng,Ma Bo-lin.2008.Surface rupt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Acta Geologica Sinica,82(12):1689-170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Yong,Zhou Rong-jun,Densmore A L,Ellis M A.2006.Geomor?phic evidence for the late Cenozoic strike-slipping and thrusting in Longmen mountain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 Quaternary Sciences,26(1):40-5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Zhi-jun,Chen Li-yi,Jia Jun,You Jian-wu,Cao Qi-you.2009.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rilling fluid system for fault gouge sec?tion of the hole WFSD-1of 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J].Exploration Engineering(Rock&Soil Drilling and Tunneling),36(12):13-1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Ren Jun-jie,Zhang Shi-min.2008.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Wenchuan Ms8.0earthquake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J].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28(6):47-5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Shan Bin,Xiong Xiong,Zheng Yong,Diao Fa-qi.2009.Stress changes on major fault caused by Mw7.9Wenchuan earthquake,May12, 2008[J].Sci China Ser D-Earth Sci,52(5):593-601,doi:10. 1007/s11430-009-0060-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Wang Lian-jie,Cui Jun-wen,Zhou Chun-jing,Sun Dong-sheng, Wang Wei,Tang Zhe-min,Qian Hua-shan.2009.Numerical modeling for Wenchuan earthquake mechanism[J].Journal of Geo?mechanics,15(2):105-11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Huan,Li Hai-bing,Pei Jun-ling,Li Tian-fu,Huang Yao,Zhao Zhi-dan.2010.Structural and li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 zon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ismic activity [J].Quaternary Sciences,30(4):768-77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ei Zhan-yu,He Hong-lin,Dong Shao-peng,Chen Jie,Gao Xiang, Sun Hai-qing,Jia Shi-xu,Wang Shi-yuan.2008.Rupture analy?si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t two observation stations by geom?etry and kinematics[J].Seismology and Geology,30(4):1023-103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u Man-lu,Zhang Yue-qiao,Liao Chun-ting,Chen Qun-ce,Ma Yin -sheng,Wu Jin-sheng,Yan Jun-feng,Ou Ming-yi.2010.Pre?liminary results of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along the Longmen?shan foult zone after the Wenchuan Ms8.0earthquake[J].Acta Geologica Sinica,84(9):1292-129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u Zhi-qin,Li Hai-bing,Wu Zhong-liang.2008.Wenchuan earth?quake and scientific drilling[J].Acta Geologica Sinica,82(12): 1613-162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ang Xiao-ping,Jiang Pu,Song Feng-min,Liang Xiao-hua,Chen Xian-cheng,Deng Zhong-wen.1999.The evidence of the south Longmenshan fault zones cutting late quaternary stratum[J].Seis?mology and Geology,21(4):341-34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ou Rui-guang,Cheng Bin-fang,Gao Yu-sheng,Yang Ji-shen. 1998.Relationship between creep behavior of fault gouge and its wa?ter content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16(3):217-22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附中文参考文献]

安 欧,高国宝.1996.龙门山断裂带测区古构造残余应力随深度分布及带中残余能量[J].地震地质,18(1):25-29

安其美,丁立丰,王海忠,赵仕广.2004.龙门山断裂带的性质与活动性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4(2):115-119

陈学忠,李艳娥,郭祥云.2008.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应力水平估计[J].国际地震动态,354(6):1-3

邓金根,程远方,陈勉,蔚宝华.井壁稳定预测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31-46

樊腊生,贾 军,吴金生,赵远刚,尤建武.2009.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钻探施工概况[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36(12):5-8

高德利.2004,复杂地质条件下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8

焦 青,杨选辉,许丽卿,王 博.2008.汶川8.0级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活动特征浅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8(4):7-11李海兵,付小芳,Jerome Van Der Woerd,司家亮,王宗秀,侯立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许志琴,Paul Tapponnier.2008.汶川地震(M 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J].地质学报, 82(12):1623-1642

583

第2期 张培丰等: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应力分布及其对井壁稳定的影响 以WFSD-2井为例

李 勇,周荣军,Alexander L.Densmore,闫亮,Nicholas Richardson,董顺利,Michael A.Ellis,张毅,何玉林,陈浩,乔宝成,马博琳. 2008.映秀-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与变形特征[J].地质学报, 82(12):1689-1706

李 勇,周荣军,A.L.Densmore,M. A.Ellis.2006.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J].第四纪研究, 26(1):40-51

李之军,陈礼仪,贾 军,尤建武,曹其友.2009.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断层泥孔段泥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36(12):13-19

任俊杰,张世民.2008.汶川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8(6):47-52

单 斌,熊 熊,郑 勇,刁法启.2009.2008年5月12日M w7.9汶川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9(5):537-545

王连捷,崔军文,周春景,孙东生,王 薇,唐哲民,钱华山.2009.汶川5.12地震发震机理的数值模拟[J].地质力学学报,15(2):105

-113

王 焕,李海兵,裴军令,李天福,黄 尧,赵志丹.2010.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二岩性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 30(4):768-778

魏占玉,何宏林,董绍鹏,陈 杰,高 翔,孙海清,嘉世旭,王世元. 2008.从两个地表破裂点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汶川地震的破裂方式[J].地震地质,30(4):1023-1032

吴满路,张岳桥,廖椿庭,陈群策,马寅生,吴金生,严君凤,区明益. 2010.汶川地震后沿龙门山裂断带原地应力测量初步结果[J].

地质学报,84(9):1292-1299

许志琴,李海兵,吴忠良.2008.汶川地震和科学钻探[J].地质学报,82(12):1613-1622

杨晓平,蒋 溥,宋方敏,梁小华,陈献程,邓忠文.1999.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证据[J].地震地质,21(4): 341-345

周瑞光,成彬芳,高玉生,杨计申.1998.断层泥蠕变特性与含水量的关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6(3):217-222

In-situ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Its Effects on Borehole Stability in the

Longmenshan Earthquake Fault Zone

ZHANG Pei-feng

(Beijing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Engineering,Beijing 100083)

Abstract:The Longmenshan earthquake fault zone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ault zones in China.It is characterized by fractured formation and anoma?lous in-situ stress which cause Frequent down hole drilling accidents due to formation expanding.The borehole stability is a serious problem.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own hole drilling accident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scientific drilling(WFSD a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 zone.The statistic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in-situ stress produced the curves that describe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horizontal stresses changing with depth.The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gradient is about4.52MPa/100m,and the minimum horizontal stress gradient is about2.51MPa/100m.Taking the borehole WFSD-2as an example,the effects of stress,especially gouge stress on borehole stability is analyzed.A simple method is introduced that the formation caving pres?sure and fracture pressure are measured by density fine adjustment of drilling fluid applied to formation expanding and diameter shrinkage.

Key words:borehole stability,in-situ stress,Longmenshan earthquake fault zone,fault gouge,density fine adjustment of drilling fluid 683

地质与勘探 2012年

中国四大地震带分析

李四光说的中国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 中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中国的地震带是那些地区?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是当年周总理的主要地震灾害咨询人。 从网上查询到的住息来看,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是主导中国地震灾害预报的主要理论。民间一直流传着李四光曾经预测过四大地震,其格式通常是这样的:"李四光曾经预测过中国四大地震,其中唐山、松藩、XXX已经震过了,就差YYY没有震了",YYY一般都是预言传播者所在的城市。 从唐山地震后,地震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慌,除了自然力的巨大杀伤,还包括心理上的极度恐惧。这种恐怖也包括了由于贫穷,地表建筑抗震能力差,老百姓缺少安全感。 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并且为了强化这种"信息"传播的"信度"和"杀伤力",通常会把权威及已经发生的铁的事实扯进来。 从CNKI查询了一部分地震预报专业的文章(回忆录、科普型的),李四光的理论及其本人,曾经多次成功预测过地震,但却没有发现科学文献记载李四光具体预测了四大地震。 [黄相宁在2006年02期《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上发表的《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中,回顾了李四光先生几次成功预测: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 ……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7.4级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就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 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强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

郯庐断裂带基本概况论述

区域大地构造结课论文 ----郯庐断裂带基本概况论述 班级:011134班 姓名:黄鑫 学号:20131000541 指导老师:王岸

摘要: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郯庐断层带的南段(郯城以南)在三叠纪末期形成,当时是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秦岭-大别碰撞带以东的一条走滑断层。在中生代燕山期,因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欧亚板块(广义)之下,而使郯庐断层带向北大幅度延伸,并转化为逆冲断层。以后,郯庐断层带虽然一度恢复为走滑断层,但在多数时间内仍以逆冲运动为主。在新构造期,郯庐断层带为右行走滑-逆冲断层。历史上沿这一断层带发生了许多大地震,如1668年郯城大地震、1975 年海城地震等。 多期构造 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普遍引用的郯庐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最新对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的调查研究

对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的调查研究

对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的调查研究 摘要:为何在这一地区地震频发?为何3年前的5.12地震对这一地区的伤害如此之深?为何同处四川的成都安然无恙?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震 2008年5月12日2时28分,那本是一个在平淡不过的午后,但就在那一刻,我们的身边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里氏8.0级的汶川大地震。 其中受灾最严重的莫过于身处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区。你一定会问为何这些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区受灾最严重?下面就让我来给你答案。 首先,我们来了解龙门山断裂带在中国的数量及其分布。 1、河南龙门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的伊河两岸东、西 山上; 2、山东龙门山:位于山东省泗水县城西北16公里,泗水、宁阳县 交界处; 3、四川龙门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 之间。

其次我们来了解断裂带的构造。 龙门山断裂带是由3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此次受灾严重的绵阳市北川县坐落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它属于逆—走滑断裂。同样受灾的都江堰市落在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上,属逆冲断裂。 再其次,我们来谈谈断裂带与那一次地震的关系。 四川省的地震主要集中在8个地震带(区)上: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理塘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松潘地震带、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木里—盐源地震区。据四川省地震局相关人士介绍,成都不属于任何地震带和地震区,成都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地震。而大成都地区每年都有地震,主要集中在龙泉、金堂等地方。我们因该知道地震是因为板块运动挤压形成的。因为龙泉山脉是地壳积压形成的,所以每年有地壳运动时候都会有轻微的地震。但是因为龙泉山脉属于一个小型山脉,因此地壳运动不大,每年的地震幅度都在3级及其以下,在震中附近会感觉到稍微摇晃了一下,所以一般也不会被人察觉。 汶川地震为何能量如此之大?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郦永刚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多发区内的活动断层,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由于震源较浅,而且震源机制为向东的逆冲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论文: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地震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论文: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地震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在广泛收集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龙门山前山断裂带为研究对象,从其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其基本构造及活动性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查明了汶川地震因前山断裂引起的地表破裂特征;揭示了活动断裂对地震和次生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效应以及地质灾害链的形成机理;开展了以北川县城新址作为典型场地的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总体呈NE —SW向展布,走向N35°-45E°,倾向NW,倾角50°-70°,由北东段江油—广元断裂、中段灌县—江油断裂和南西段大川—双石断裂等斜列而成。在平面上不同分支断裂大致平行排列;在剖面上构成叠瓦状构造;在走向上呈现分段性的特征。(2)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活动性具有明显不均匀性和分段性的特征。总体表现为:南西段最强,中段次之,北东段最弱。通过对各段活动性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前山断裂自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尤其在5.12汶川地震时,其活动性表现得更为显著,由南向北依次表现为:泸定—双石段较明显;双石—灌县段不明显;灌县—江油段明显;江油—广元段较不明显。(3)汶川Ms8.0级地震致其产生长约72km的单侧多点型地表破裂带。野外地质调查表明,此次地震地表破裂的表现样式以地表破裂和褶皱挠曲两大类型

为主。典型地段地表破裂分析表明,前山断裂北西盘相对上冲,具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且具有右行走滑运动的脆性破裂特征。(4)前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位移量统计分析表明,平均垂直位移为1.25m,最大可达3.6m;平均水平位移为1.05m,最大可达1.7m。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之比在20:17~17:4之间,其平均比值约为2.7:1,由此说明了该地表破裂带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和右旋走滑运动分量,且逆冲运动分量大于右旋走滑运动分量,故其以逆冲作用为主,右旋走滑作用 为辅,显示了以逆冲和缩短作用为主的地震地表破裂性质。(5)汶川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具有沿龙门山断裂带和河流水系呈带状或线状分布的特征,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及灾害链效应。典型地质灾害研究表明,活动断裂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控因素,地震是其形成的触发因素,地质环境条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6)北川县城新址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好,属于Ⅱ类建筑场地。其中,危岩区及采空区属于稳定性差区,面积0.3 km2,占4.93%;隐伏岩溶区属于稳定性较差区,面积0.16 km2,占2.60%;其他区域属稳定区,面积5.69 km2,占92.47%。因此,该场地总体表现为稳定。图表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Based on the extensive collection of basic geological materials, regarding the front-range fault zone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as research ob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activity are carried out with the indoor test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by the field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详解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详解 全球地震几种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中国地震带分布在华北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和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 中国地震带分布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第一、“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

云南及丽江地震断裂带

云南主要地震构造带

丽江主要断裂带 丽江地区地震构造 1.晚第四纪裂隙槽谷; 2.第四纪断陷盆地; 3.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 4.第四纪活动断裂; 5.走滑活动方向

丽江地区主要活动断裂 1.中甸—永胜断裂 北起小中甸,向东南经大具、大东至永胜。该断裂中段大具至大东段断裂走向为N40o~50oW,倾角陡直,呈右旋走滑运动。新构造活动较明显的小中甸至大东段,挤压破碎带宽大约数百米至千余米,断崖、槽盆、水系牵引、滑坡和温泉等现象发育。其中中甸盆地、大具盆地是本断裂上最具典型的以尾端拉分或断裂交汇引张形成的重要盆地,并成为强震的重要场所。 2.玉龙雪山东麓断裂 北起大具南至丽江,展布于玉龙雪山东麓和丽江盆地边缘,由东、西两支基本平行的主干断裂和与之斜交的北西、北东分支断裂组成(周光全等,1997)。西支断裂从大具向南经雪山东麓、玉湖东北进入丽江盆地。东支从大具经大鼓梁子、甲子、向南隐伏于丽江盆地。东西两支断裂在盆地两侧相向倾斜。这两条断裂全长60Km,宽2~6Km。第四纪以来呈张性或张扭性左旋运动,控制着丽江盆地的发育。 3.丽江—剑川断裂 丽江—剑川断裂是小金河断流的西南段。北起文化东北的金沙江边,向南经干塘、团山、丽江、文笔、南溪、中螳螂至化龙进入剑川盆地,全长80Km左右。由平行的两支断裂组成,走向N35o~ 45oE,呈相向倾斜,倾角陡直。北端在金沙江岸附近被北西向德中甸—永胜断裂右旋错断,南端在剑川盆地与北北东向的龙蟠—乔后断裂相交。 4.龙蟠—剑川断裂 龙蟠—剑川断裂是乔后—中甸断裂的中段,北起龙蟠经白汉场、九河至剑川,全长约60Km,走向N15o~ 20oE。龙蟠—剑川断裂可能是一条与红河断了同期或稍晚形成的古老断裂,长期的构造活动使力学变得复杂。第四纪以来是左旋运动并似有张性特征。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图)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 地震专家称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10年内有望勾画出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 ●在近年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中,研究人员发现,断层带上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情况严重;但断层带以外的情况就要好得多。 ●研究人员勾画出21多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这些断层带,就可有效防震。 ●银川已探索在地震断层带两边宽两百米的地方建了绿化带,不准建房。 ●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都有望勾画出来,能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东京南面曾预测有八级以上地震,等了30年还没有发生,没想到东北部却来了个9级地震。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昨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作讲座时透露,研究人员已勾画出我国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到2020年左右,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福岛核电站离地震带太近了 徐锡伟说,尽管国际原子能组织对核电站有严格的选址标准,但福岛仍不安全,因为它离地震活动带太近了。“核电站应该考虑选在地壳稳定区的中心,要远离地震带,离可能发生的大地震越远越好。” 徐锡伟介绍说,全世界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70%的大地震;二是喜马拉雅山到地中海的欧亚地震带,比较分散,不像环太平洋板块那么集中在一个狭长的地带,集中了20%的大地震;三是大洋中脊地震带,占大地震的5%左右。 东京等了30年没等到强震 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相当强烈,1990年以来,16次破坏性强的大地震11次都发生在这个板块。从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新西兰地震,再到这次日本大地震,表明现在的地震活动到了活跃期。 “地震的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徐锡伟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专家提出“地震空白论”,即地震会发生在以前没有发生过的空白区。日

山东地震带分布

地壳变动的证明: 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例如悬崖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地球内部的构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形状与内部构造像鸡蛋。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由软体物质组成;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千米左右,地壳厚度为35千米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地球的板块运动:地球表面水圈以下是岩石圈,岩石圈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碰撞,运动的结果使地壳产生破裂或错动,这是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示意图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地球表层相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动。 对于现代地壳运动,一般采用重复大地测量的方法,如用重复水准测量来研究垂直运动;用三角测量或三边测量的复测来研究水平运动;用安放在活动断层上的蠕变计、倾斜仪和伸长仪等做定点连续观测来监视断层的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而利用空间测量技术(激光测月、人造卫星激光测距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监测不同板块上相距上千公里的两点间的相对位移(精度可达2~3厘米),用以测定板块之间的运动。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海岸线的变迁,验潮站关于海水涨落的记录等,推断现代地面的升降运动。 山东半岛濒临黄海和渤海,其地震构造位于北东向郯庐深大断裂带东侧的重要分支断裂上,且北西向燕山-渤海-威海断裂带再起穿越,是7级强震频发地区。近几年来,在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较弱的情况下,山东半岛级北部海域中等地震呈增强趋势,显示出地震活动异常现象。认真做好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与预测工作,对该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是有益的。 山东地震带 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位于华北地震去东部,据地质构造条件及地震空间分布特点,本去主要有两条大的地震构造带通过,郯庐深大断裂带与燕山-渤海-威海断裂带交汇处。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NNE向深大断裂带,它纵贯东北华北华东地区8个省份,断裂带由几条平行的主干断裂及分支断裂构成,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十分复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各段的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 稽少丞 2008年5月12日8.0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强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下面,我就科普 一下龙门山断裂带。 在中国地图上有一条由著名地理学家胡焕

庸(1901~1998)先生提出的“胡焕庸线”。这条直线,北起黑龙江爱珲县、西南达云南腾冲,它把中国大陆分成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中,也有这样一条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就是龙门山脉。龙门山以东是称之为“天府”的成都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谓天府。”龙门山以西是中、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河谷,自然环境注定这里不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而只能是游牧民的天下。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横亘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龙门山脉北东-南西向长约500 千米,北西-南东向宽约40~50 千米,从东到西分别是山前冲积平原(海拔约500 米)、高山地貌(海拔2000~5000 米)和高原地貌(海拔4000~5000 米),为当今世界上坡度最陡的高原边界。龙门山地区的地形坡度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还大,这样的地貌特征本身就说明垂直龙门山方向上水平构造应力分量很大。前人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古地磁资料都证明龙门山脉晚新生代以

来经受了强烈的右旋斜冲。但是,横跨龙门山布设的GPS区域观测网在5.12之前的近十年的测量结果却显示基本上没有位移,有些人据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不是活动地震构造,把该地区从全国强震重点防范区的名单上剔除。在5.12地震发生在前,当地政府和民众都认为龙门山地区不会有大地震发生,因此也就没有采取任何应对地震灾害的策略与措施,更没有为应对可能的地震灾害而储备救援物资。事实上,在GPS观测的时间段内,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并不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不活动的构造。 与龙门山隆起有关的主干断裂主要有三条(图1~2、图3):西边一条叫龙门山后山断裂,沿茂县-汶川-卧龙一线,也被称之为汶川-茂县断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中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分布和震中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01青藏高原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02华北地震区华北地震带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地震带,东起渤海之滨的唐山地区,往西经华北北部燕山地区至五台山,然后转向西南往山西汾河流域、过黄河向西经渭河流域至宝鸡市附近,全长1500多公里,该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8级大地震。“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华北地震区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历史上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华北地震区位于中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⑴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中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⑵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⑶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中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⑷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6.4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03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分布情况:东南沿海地震带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广东两省及江西、广西邻近的一小部分。这条地震带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新华夏系北东向活动断裂控制,另外,一些北西向活动断裂在形成发震条件中也起一定作用。这组北东向活动断裂从东到西分别为:长乐—诏安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邵武—河源断裂带。沿断裂带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如沿长乐诏安断裂带,曾发生过1604年泉州海外8级大震和南澳附近的一系列强震;沿邵武—河源断裂带曾发生过会昌6.0级(1806年)地震、河源6.1级(1962年)地震和寻乌5.8级(1987年)地震,政和—海丰断裂带也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总的强度比

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收稿日期]2011203216  [作者简介]孙永强(19642),男,2005年大学毕业,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地震采集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孙永强,晁如佑,宗晶晶李亚斌,李金莲,付英露 (江苏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江苏扬州225007) [摘要]“十一五”期间,江苏油田相继在GY 凹陷的HL 、ZW 和WB 断裂带部署了YA 、ZD 、Z L 和CB 共4块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区域。3个断裂带断层发育,构造破碎,火成岩对下伏地层能量屏蔽严重,地 震资料品质较差;地表条件复杂,激发、接收条件横向变化大。为此,从观测系统、激发和接收3方面 入手开展方法研究,形成了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以精细表层结构调查为重点的最佳激发参数 优选技术、基于保护高频成分的接收等技术,寻找到了一套适合GY 凹陷复杂断裂带的高精度地震采集 技术系列,达到了落实小断层分布,提高地震资料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复杂断裂带;GY 凹陷;高精度;地震采集方法 [中图分类号]P631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52(2011)0720088204 为进一步提高GY 凹陷HL 、ZW 和WB 断裂带的资料品质,江苏油田于“十一五”期间相继部署了YA 、ZD 、ZL 和CB 共4块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区域,通过地震采集方法研究和实践应用,最终获得了较高品质的原始地震资料,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1 采集难点 1)三个断裂带构造破碎,波场复杂,不利于构造的准确成像[1,2]。 2)火成岩分布广泛,屏蔽作用强,影响了下伏地层的成像质量[3]。 3)原有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反射能量弱,断裂带内层位难以追踪,小断层欠落实,影响构造的可靠程度。 4)工区表层结构多变。分为胶泥、流沙和软泥等激发接收区[4];激发岩性变化较快;古河道发育[5],常引起局部地区单炮品质变差。 2 关键采集技术 211 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 观测系统设计原则是每个CDP 面元内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均匀;保证目的层有效反射信息有利于速度分析和成像;确保目标区的有效覆盖次数,使地震资料有足够的信噪比;覆盖次数均匀,有利于构造和岩性研究[6~11]。 在全面分析GY 凹陷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基于射线理论和波动方程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技术,采集参数论证过程中,针对构造破碎、火成岩屏蔽提出基于叠前成像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概念,根据高精度采集及满足勘探开发不同阶段的需求,采用可变面元技术,并应用照明技术优化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面元的尺寸有4种,分别为10m ×10m 、10m ×20m 、20m ×20m 、20m ×40m 。以YA 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采集方法后评估,优化采集方案。以20m ×20m 面元为?88?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第33卷 第7期Journal of Oil and G as T echnology (J 1J PI )  J ul 12011 Vol 133 No 17

中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

中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 新一轮24个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1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但非主流网没有看到24个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1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名单,国家地震局网站也没有看到。地震,事关百姓,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官方怎么就不公布名单呢? 中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图 下面是网上搜到的12个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⑴北京、天津、唐山及山西、河北、内蒙古交界地区; ⑵江苏、山东交界—南黄海一带和江苏、山东、安徽交界地; ⑶四川西部-云南东部一带; ⑷云南西北地区;

⑸祁连山地区; ⑹辽东半岛; ⑺辽宁西部及辽宁、内蒙古交界地区; ⑻甘肃东南至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地区; ⑼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区; ⑽新疆北天山和南天山东段地区; ⑾山西中南段至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地区; ⑿海南岛北部和雷州半岛北部地区和东北松辽平原两侧地区。 8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名单:四川自贡,山东临沂,湖南长沙,河北石家庄,广西南宁,安徽合肥,江西南昌,吉林长春。 还有12个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不知道,请知道情况的网友留言补上! 另外有网友在问: 总所周知地震是发生在地震带上的,而我国地震带分布图上没有长沙的位置,1973年至今,长沙共发生2.0级至3.0级地震40多次,但发生大地震的几率相当小。如果是这样,那长沙为什么会被列为全国1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 问题补充:因为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所以既然长沙不在地震带上,为什么仍被列为重点监视防御城市?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中国历年来所发生的地震 4·14玉树地震: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四川5.12汶川地震,8.0级,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地震灾区惨状遇难:69142人失踪:17551人受伤:374065人受灾:4624万人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53.8秒在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据统计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4.2万多人死亡

李四光预言的4个地震带

当年李四光预言了中国的4个有可能随时发生的地震带: 1、唐山——邢台(已震) 2、台湾(已震) 3、四川大足(已震) 4、山东郯城——日照或是连云港(未震) (注:1668年山东郯城 8."5级地震 1969年 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希望最近中国G-ON-VEN-MENT这些年来的防震措施能积极、有效。 黄相宁在2006年02期《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上发表的,《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中,回顾了李四光先生几次成功预测: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 7."2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 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 6."3级地震; ……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 7."4级和1975年海城 7."3级地震就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

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唐山 7.8级、滦县 7."1级、宁河 6."9级强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 1969年,李四光指出云南通海地震的危险性,……分队在 1970年1月4日到达通海西北30公里的峨山时,发生了 1970年1月5日通海 7."7级地震。 通海地震后,他立即提出要注意川西的地震危险性, 1970年1月28日在与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专业队伍代表谈话时他说: "四川西部是危险区,现在我提心吊胆地工作,要赶快上去。"结果在 1970年2月24日就发生了四川大邑 6."2级地震。 1970年,……把编制的中国活动性构造体系、构造带上复中国地震危险区透明图向他汇报时,他问了一些地方: 道孚在哪?彝良在哪?武都在哪?武威在哪?门源在哪?峨山在哪?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 7."3级地震,炉霍位于道孚西北60公里,处于同一活动性断裂……1974年5月11日云南大关北发生 7."1级地震,……"你怎么分析到这次地震在彝良?我说: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公布,台湾地震断层最多最多,山东东北部有零星分布.中国地震断层探清看看你所处的省市有没有地震危险:#

中国地震断层:国内21个大城市断层带摸清已有准确位置(图) 中国地震断层 什么是地震断层? # 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

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地震断层建筑房屋。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它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严格地依照断裂运动发生的。从这个观点说,地震直接与断裂运动有关。人类历史时期的地震活动,对整个地质时期来说,虽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现代地震,都属于地壳运动阶段中的最新活动。# 为何中国地震断层多?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中国地震断层带。如果将中国地震断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将全部被勾画出来,精确的地震区划图将作为建造房屋的新标准。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中国地震断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中国地震断层建筑房屋。#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开始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绘制成图。研究显示,中国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现在所研究出的地震断层分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2020年,中国内地所存在的主要地震带将被全部勾画出来,那个时候可根据这个中国地震断层图表有效地建立预防地震的措施。#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认识地震云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认识地震云 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20世纪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两次,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余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这两次大地震都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 了惨痛的损失。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 "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 等带状云。 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地震云的高度和长度: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到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时间:2009-04-07 11:14:00 来源:作者:共有0条评论北京女子形体训练 安徽地震带 第一节地震区、带划分 根据国家地震局1978 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地震区、带是指地震活 动特点和地震地质条件都密切相关的地区,即同一地震区、带内的地震活动具有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地震区、带作三级划分,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 ,三级称为“地震带” 。全国共划分为10 个地震区,其中又划分出23 个地震亚区和30 个 地震带。 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Ⅰ3)和华北地震区(Ⅰ4)的交界部位,合肥—明港断裂以南隶属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Ⅱ4),进一步划分又分属麻城—常德地震带(Ⅲ7)和 扬州—铜陵地震带(Ⅲ8);合肥—明港断裂以北,隶属华北平原地震亚区(Ⅱ6),进一步划分 又分属许昌—淮南地震带(Ⅱ9)和营口—郯城地震带(Ⅲ10),见图1—2。 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带情况具体分述如下: 一、扬州—铜陵地震带 该带“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 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 。[1 ]安徽长江沿岸地区(江南深断裂以北)位于该带的西南部分。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999 年至今共记载了25 次强震,其中6 级以上地震11 次。这 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全带11 次 6 级以上地震有9 次位于黄海, 最大震级达6.75 级” 。此外,该地震带中江苏溧阳地区紧邻安徽,1979 年又发生6.0 级地震, 显示了较强的地震活动水平。 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1585 年巢县5.5 级 和1743 年泾县5.0 级地震。 二、麻城—常德地震带 该带“北以鲁山—确山—息县断裂和肥中断裂与华北地震区的许昌—淮南地震带相邻,[1]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区、带情况,加引号部分均引自国家地震局198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工作报告》,地震资 料时间范围为公元前1177 年至公元1976年8 月31日;引文中的“破坏性地震”和“强震”系指4.75级以上的地震。 4 1图1—2安徽省地震区带分布图 摘自1978 年出版《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 南以洞庭湖盆地南缘的湘潭—安化一线为界。东界为郯—庐断裂南段,经幕阜山北麓沿崇阳—宁乡断裂延伸,西界即为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的西部边界” 。安徽的六安、合肥及大别山区

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

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 成都市区位于新津-德阳断裂上,西郊靠近大邑-郫县断裂,东郊紧临龙泉山断裂,这三条平行的断裂带都是南北地震带的一部分,历史上多次发生过5级左右的地震,如60年代双流籍田5.4级地震。在汶川震后应力增大,具有5~6级的孕震能力。成都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合格房屋对本地5.5级以下地震具有抵抗能力,在5.5~6.5级地震中房屋允许损坏,但不应该倒塌。所以,只要你的房子合格,哪怕成都市区出现6级地震,你都是安全的。宜宾、自贡两市的市区位于华蓥山基底大断裂南段,这条断裂从川滇边界一直延伸到大巴山,是四川盆地内部最重要的断裂带。合川以北称北段,活动性弱合川以南称南段,活动性强。特别是宜宾-自贡-荣昌段,近30年来发生的 4.5~5.5级地震超过10次。该断裂带具有5.5~6.5级孕震能力。 自贡由于独特的地质结构,市区容易发生中等强度的地震,是四川唯一遭受过直下型地震袭击的城市。目前的抗震设防标准为7度,如果房屋不处于断裂带上或采盐空洞区上方,合格的建筑可以应对6级以下地震。自贡处于华蓥山断裂带,自古就有很多小震,但震级都不大,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896年,震级5.7级,震中在富顺县附近。因此自贡发生4级左右地震很正常。通过四川部分市区的断裂带和邻近的中强以上断裂带: 成都:蒲江-德阳断裂,龙泉山断裂; 邻近:龙门山山前断裂 德阳:蒲江-德阳断裂 邻近:龙门山山前断裂 绵阳:临近龙门山山前断裂 广元:龙门山山前断裂 邻近:龙门山主中央断裂 乐山:龙泉山断裂 邻近:荥经-马边-盐津断裂、新津-洪雅断裂、峨眉山大断裂 自贡:华蓥山基底大断裂 宜宾:华蓥山基底大断裂 邻近:荥经-马边-盐津断裂 泸州:邻近:华蓥山基底大断裂 内江:邻近:华蓥山基底大断裂 广安:华蓥山基底大断裂 达州:华蓥山基底大断裂 邻近:南充-广汉-都江堰断裂 南充:南充—广汉—都江堰断裂 西昌:小江断裂 攀枝花:小江断裂 华蓥山地震带是盆地内部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地震带,川南和川东地区破坏性地震多数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上。这条地震带的地质基础是华蓥山基底大断裂,它从盆地东北部的达州附近,经广安、渝北、荣昌、泸县、自贡到达宜宾,在云南昭通和南北地震带衔接。该地震带的特点是活动性特别高、多发群震型4~5级中强震,震源深度浅、破坏性比其他地区同级地震强。该区由于注水采煤和采气,常常诱发地震。宜宾和荣昌是该地震带近30年来活动的两个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