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合成氨工业及氮肥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掌握氨气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掌握铵盐的性质及铵根离子的检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氨气及铵盐的各种应用的科学价值和由此带来的问题,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氨气的性质和制法,铵盐的性质教学过程:

引入谚语引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隐含的意义?

介绍人工固氮的历史背景:1914 年德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有专家预言,这场战争只能维持半年左右,结果战争打了4 个多年头,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德国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的战争呢?战争是残酷的,发动战争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与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是分不开的。

1908 年,德国科学家哈伯首先在实验室合成了氨气,随后进入了大批量生产阶段,利用氨气制成氮肥为德国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氨大批量制成炸药 TNT,为德国的武器装备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这把双刃剑被帝国主义分子所利用,从而揭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谜。

(设计意图:联系历史讨论氮肥的重要性,引出固氮的话题,激发学生想了解氨气的愿望)人类为什么对氨如此的感兴趣?

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氨气的性质新闻导课xx 年4 月8 日早晨,一辆装有22 吨液氨的槽罐车,在铜陵市某地发生泄漏,槽罐喷出的白色气柱有四五米高,发出的“ 哧哧” 声一里开外就能听到,现场被浓烈的刺激性气味所包围。事发地点距离长江的直线距离仅500 米,很有可能导致长江污染,须及时处置学生讨论小组讨论后,请一同学小结讨论结果。

板书

一、氨气的物理性质展示拿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与以上讨论结果进行对比。

小结氨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易液化 (因为氨气可液化后放在槽罐车中运输 )。

提出疑问上述报道的图片中消防队员为什么用水龙头对空中喷洒?

猜测是否用水吸收空气中弥漫的氨气呢?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1氨气喷泉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思考氨气还有什么性质?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极易溶于水 ,水溶液显碱性。

实验分析水不能充满整个烧瓶,原因可能有哪些 ? 若某学生用氨做喷泉实验,结果实验失败,请你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学生回答可能收集的氨气不纯;可能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是收集氨气时烧瓶潮湿讲解1 体积的水约溶解700 体积的氨气,氨气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实验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过渡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那么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氨水的成分又是什么呢?

实验探究2 氨水的不稳定性现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设想推测假设 NH3不和水反应,只是简单的溶于水,那么溶液中只存在 NH3分子和 H2O 分子,这时溶液应该是中性的。

实验验证加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现象及结论石蕊试液变红,表明氨气与水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学生讨论小结氨水中的粒子:

NH

3、 H2O、 NH3 H2O 、 NH4 、 OH 讨论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与液氨进行比较。

液氨氨水物质种类粒子种类板书

1、与水反应:

NH3 H2O NH3 H2O NH4 OH 实验探究3 NH3 与 HCl 的反应现象:烧杯中出现白烟。

解释: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NH3 与 HCl 结合,有固体 NH4Cl 生成。

(2)氨气与酸的反应:

NH3+HCl= NH4Cl(白烟)思考将实验3 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NH3 + HNO3 = NH4NO3(白烟)2NH3 + H2SO4 =( NH4)2 SO4 板书

2、与酸的反应:

NH3 HCl NH4Cl 思考生产 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教师解析反应原理:3Cl2 +2NH3 =6HCl +N2 HCl + NH3 = NH4Cl。

问题2 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与氧气如何反应?

学生讨论氨气中氮的化合价为 -3 价,在化学反应中它的化合价可以升高,具有还原性。

板书

3、氨气的还原性:4NH35O24NO6H2O 过渡我们知道物质的

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大家能否根据氨气的性质推测氨气可

能具有哪些用途?

学生讨论小结氨的用途:

因为氨气易液化,故可作致冷剂;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故可制氨水;因为氨气可与酸反应生成铵盐,故可制

氨肥;因为氨气具有还原性,故可被氧化制硝酸实验探究4

1、取少量铵盐溶于水。观其溶解性。

2、取少量氯化铵晶体,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3、将少量氯化铵与少量氢氧化钙混合后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

小结:

1、铵盐都是白色晶体,且易溶于水

2、铵盐受热易分解,一般分解生成氨气和相应的酸

3、铵盐遇碱会反应并产生氨气思考:平时在保存化肥的时候,应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应低温保存,并避免和碱混合。

板书

三、铵盐的性质( ppt1417)

1、受热分解 NH4Cl = NH3 + HCl NH3 + HCl = NH4Cl

NH4HCO3= NH3+H2O + CO2 板书

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氨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实验室如何来制取氨气,以及铵盐的性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考点1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混合物分离与提纯方法与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混合物分离的主要物理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与分液等;混合物分离的主要化学方法:沉淀法等。 需要掌握各个实验的基本原理、仪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在化学方法中需要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提纯及分离提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精确解读】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常用方法如下表: 分离和提 纯方 法 适用范围举例 物理方法过滤法固体与液体分离蛋白质的提纯 蒸发浓缩 法 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质提取食盐溶液中的NaCl 结晶、重结 晶法 混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和KNO3混合物分离蒸馏、分馏沸点不同的液体分离乙醇和乙酸,石油分离

络合法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可形成络合物分离Al2O3和ZnO 【精细剖析】 1.分离或提纯时,若需要加入试剂,试剂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①所选试剂一般只和杂质反应; ②操作不应引入新的杂质; ③不减,即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 ④易分,即欲被提纯的物质与杂质应容易分离 ⑤易得,试剂应尽可能容易获得,且价格低廉; 2.还必须做到以下“三必须”: ①所加除杂质的试剂必须“过量”,只有过量才能除尽欲除杂质; ②由过量试剂引入的新的杂质必须除尽; ③分离和除杂质的途径必须选择最佳方案; 3.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①固-固混合分离型:加热(包括灼烧、热分解和升华)、结晶(重结晶); ②固-液混合分离型:过滤、盐析、蒸发; ③液-液混合分离型:萃取、分液、蒸馏、渗析; ④气-气混合分离型:洗气,包括(I)采用液体净化剂时--用洗气瓶;(Ⅱ)采用固体净化剂 时--用干燥管或反应管; 【典例剖析】空气吹出法工艺,是目前“海水提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其中不正确的是() 【剖析】苦卤中含有溴,在酸性条件下通入氯气,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溴单质,吹入空气,将溴分离出来,然后溴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HBr和硫酸,再通入氯气,生成溴,然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化学选修3教案

化学选修3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 电子排布式表示常 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 定条件下会发生跃 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 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 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 的结构,从构造原理 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 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 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 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 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 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 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 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 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 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 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 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a. 原子符号: zx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 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 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第一周期 2 2 第二周期 810 第三周期 8 18 第四周期 18 36 第五周期 18 54 第六周期32 86第七周期 26118 a 表示;副族用 b 表示。 8、9、10纵行 罗马数字:i iiiii ivv vi vii viii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 高正化合价数 (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族:碱金属第Ⅰia族:碱土金属②第 Ⅶa 族:卤族元素 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 3、有关概念: (1)质量数: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编写:胡冰审核:陈日义 班级学号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3、掌握铵盐的性质以及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氨的性质 1、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氨气,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 滴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胶塞。按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 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观察现象。 2、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氨水,将湿润的红色 石蕊试纸(或pH试纸)粘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 3、在一只烧杯中放两个棉花球,分别在两个棉花球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和浓盐酸,用表面皿盖住烧杯口,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 实验2 实验3 一、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氨的物理性质 2

色气味的体,比空气,极易溶于水,1体积 水中大约可以溶解体积氨气,氨易。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气跟水反应 注意:①氨气溶于水,所得氨水呈性。②氨水中的分子 有;离子有。③主要成分 是,故氨水应写为NH 3 ·H 2 O,而不能写成NH 3 或NH 4 OH;但氨水 中溶质为NH 3 ,而非NH 3 ·H 2 O。④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⑤ NH 3 ·H 2 O NH 3 ↑+H 2 O 故实验室也可以用浓氨水加热。 (2) 氨气跟酸反应生成铵盐 NH 3 +HCl=; NH 3 +HNO 3 =; 2NH 3 +H 2 SO 4 = (3) 氨气跟氧气反应(催化氧化或接触氧化) 3、氨的用途:⑴氨易液化,液氨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液氨可 作; ⑵氨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原料:; 2NO + O 2 =; 3NO 2 + H 2 O = 知识点二:氨的制取 二、氨的制取 1、氨的实验室制法 ⑴反应原理:Ca(OH) 2 +2NH 4 Cl ⑵反应装置:固体 + 固体气体,与制取装置相同 加热 3

化学肥料教学设计

化学肥料(1) 一、设计思路: 化学肥料的种类很多,所涉及的知识也很复杂,本课题只是简单地对化肥的作用和影响作一概要介绍。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在课题的引言部分扼要说明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并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化肥的增产作用提供理论和事实例证,同时展现化学的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业生产中的另一重要化工产品农药的使用。从而全面而真实地将人类在化肥、农药使用上所面临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不仅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还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增强学好化学的愿望和信心,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益.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N、P、K化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 关的信息。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知道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五、教学准备: 实验及教具准备: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实物)、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式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实物)常见化肥样品。 多媒体语音系统及相关材料。①查阅化肥的发展趋势和使用得利和弊;②制作Powerpoint课件。 学生准备:①预习本课题内容;②通过走访、调查或上网查阅化肥使用得利和弊。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全部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1小节)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一般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2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乘以n平方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 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2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 K L M N O ……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四、第一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二节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六个方面进行陈述。 【课标和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教材体系中它在学习了常见金属元素及典型非金属元素(如氯、硫)及其化合物,且具备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之后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会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这不仅是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未来生活和发展所必须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另外,氨的学习还为后面的硝酸学习起铺垫作用,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氨及其产品还是工农业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化工产品,学习掌握好氨的性质对今天的工作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氨和铵盐等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实验展示和学生小组实验探究掌握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堂课的实验探究学习,学生掌握了如何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到探究实验的乐趣,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使他们体会到化学对人类的生存及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氨气和铵盐的性质。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已经知道了氮肥对农作物生长所起的作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生此时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比、分析、推理、实验的方法,掌握了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所以本课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讲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知识点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和三氧化硫 (一)、硫(sulphur)(俗称硫磺) 1、硫的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熔沸点都很低。 2、硫的化学性质 ①氧化性: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Fe+S △ FeS 2Cu+S△CuS 2Na+S==Na 2 S Hg+S==HgS 与非金属反应:H2+S △ H 2 S 3C+S+2KNO 3===K 2 S+K 2 SO 3 +H 2 O ②还原性:S+O2点燃SO2 S+6HNO 3(浓) △ 2 SO 4 +6NO 2 +2H 2 O S+2H 2SO 4 (浓) △ 3SO 2 +2H 2 O ③歧化反应:3S+6NaOH===2Na2S+Na2SO3 +3H2O 3.用途:制火药、制橡胶、制高纯度硫酸、作医药 (二) 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比空气重、容易液化、易溶于水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 酸性氧化物------亚硫酐 ①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H2SO3 (亚硫酸) ②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 SO 2+ 2 NaOH == Na 2 SO 3 + H 2 O ;SO 2 + NaOH == NaHSO 3 [SO 2+ 2 NaOH == Na 2 SO 3 + H 2 O;Na 2 SO 3 + H 2 O + SO 2 == 2NaHSO 3 ]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2+CaO==CaSO3 (2) 二氧化硫的氧化性:SO2+2H2S === 3S↓ + 2H2O (3) 二氧化硫的还原性:S O2+B r2+2H2O=H2S O4+2H B r S O 2+C l 2 +2H 2 O=H 2 S O 4 +2H C l 2KMnO 4 + 2H 2 O+ 5SO 2 === K 2 SO 4 +2MnSO 4 + 2H 2 SO 4 2SO 2+O 2 催化剂 加热 2SO 3 2H 2O+ SO 2 +2Fe3+=== 2Fe2++SO 4 2-+4H+ (4) 漂白性:使品红褪色,加热后复色(生成物不稳定) (5) 用途:制H2SO4;作漂白剂;杀菌,消毒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教案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目标1】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记住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氨的性质 实验1、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氨气,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胶塞。按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观察现象。 2、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氨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粘在玻璃棒上靠 近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 3、在一只烧杯中放两个棉花球,分别在两个棉花球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和浓盐酸,用表面皿盖 1、氨的物理性质:色气味的体,比空气,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中大约 可以溶解体积氨气,氨易。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气跟水反应 注意:①氨气极易溶于水,所得的氨水呈性。 ②氨水中的分子有;离子有。 ③主要成分是,故氨水应写为NH3·H2O,而不能写成NH3或NH4OH;但氨水中溶 质为NH3,而非NH3·H2O。 ④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 ⑤NH3·H2O NH3↑+H2O 故实验室也可以用浓氨水加热制氨气。 (2) 氨气跟酸反应生成铵盐 NH3+HCl=; NH3+HNO3=; NH3+H2SO4= (3) 氨气跟氧气反应(催化氧化或接触氧化) 3、氨的用途:⑴氨易液化,液氨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液氨可作;⑵制硝酸的原料:

【目标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记住相关的注意事项。 二、氨气的制取 1、氨的实验室制法 ⑴反应原理: ⑵反应装置:固体 + 固体加热气体,与制取装置相同。 ⑶收集方法: ⑷干燥方法:不能用无水CaCl2(氨气与CaCl2结合生成CaCl2·8NH3)。 ⑸验满方法: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变,说明氨已收集满了;或用蘸 有浓盐酸的玻棒置于试管口,若有产生,说明氨已收集满了。 ⑹尾气处理:用经或湿润的棉花吸收。 2、氨的工业制法 【目标3】牢记铵盐的性质和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铵盐的性质以及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实验:1、取少量氯化铵晶体,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2、将少量氯化铵与少量氢氧化钙混合后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用湿润的红色 石蕊试纸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 1、铵盐的物理性质:铵盐都是,溶于水的。 2、铵盐的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分解:铵盐受热时,一般放出氨气,但氯化铵分解生成的氨气与氯化氢气体遇冷又会结合生成氯化铵。硫酸铵、磷酸铵较稳定,受热难分解;硝酸铵分解情况复杂。 NH4Cl NH4HCO3 (2)铵盐跟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3、NH4+的检验:如固体(或溶液)+NaOH溶液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可 证明固体(或溶液)中含有NH4+。 四:常见的几种氮肥(阅读教材99页几种铵态氮肥的使用)

高中化学-氨与铵态氮肥教案

高中化学-氨与铵态氮肥教案 、铵盐的[学习目标] 1.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列举、描述、辨识NH 3 、铵盐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NH 3 、铵盐的性质和转化关系设计制备、分离、检验等的主要化学性质。2.能利用NH 3 简单实验的方案。3.能依据氨、铵盐的性质,分析科学实验、生产、生活以及环境中的某些常见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氨、铵盐的常见方法。4.能分别说明氨、铵盐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 1.氨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3)氨水的性质

(4)氨的用途 ①氨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13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 ②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14制冷剂。 2.铵盐 □ 15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1)物理通性: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16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 a .NH 4Cl 受热分解:□ 17NH 4Cl =====△ NH 3↑+HCl↑。 b .NH 4HCO 3□18NH 4HCO 3=====△ NH 3↑+H 2O +CO 2↑。 ②与碱的反应: a .固体反应:NH 4Cl 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2NH 4 Cl +Ca(OH)2 =====△ CaCl 2 +2NH 3 ↑+2H 2 O 。 b .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加热):

□20NH + 4 +OH-===== △ NH 3 ↑+H 2 O。 c.稀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加热): □21NH+4+OH-===NH3·H2O。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一、氨的性质及应用 [交流研讨] 1.通常状况下,1升水可溶解700升氨气(已知通常状况下的V m=25 L·mol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记忆方法有哪些?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d 0、f 0、p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 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 7N 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 22p 6 、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n 3d 104s 2、36Kr 4s 24p 6 。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 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举例: ↑↓ ↑ ↓ ↓ ↓ ↑ ↑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乙醇》教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3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乙醇、乙酸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 要应用。 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关注学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 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 能力、设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 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㈠知识上重点、难点 乙醇和乙酸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㈡方法上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㈠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熟悉课本。 ㈡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与探究”实验用品。 四、教学方法 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汉高祖醉斩白蛇”“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三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史上记载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典故和诗词。酒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呢?(提示:酒是乙醇的溶液,乙醇俗称酒精)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醇 【讨论、交流】向学生展示含有无水乙醇,引导学生从中得到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可溶于水、有香味。(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乙醇的相关物理性质。) 【展示】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 2H 5 和-OH。 【质疑】这些原子团还存在于哪些分子中?它们与乙醇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C 2H 6 中存在-C 2 H 5 ,在H 2 O分子中存在-OH。 【讲述】从乙醇的分子结构不难看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羟基(-OH)取代;又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 基(-C 2H 5 )取代。因此,乙醇既具有与有机物相似的性质,又具有与无 机物相似的性质。 一、乙醇 1.分子结构 化学式:C 2H 6 O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 3CH 2 OH或C 2 H 5 OH 【点评】加深对乙醇分子结构中既有有机碳链结构(-C 2H 5 )又有-OH原子团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1]-3

选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 ↑↓↑ ↓↓↓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

课题5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常见的铵盐,掌握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铵根离子的检验; 3、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 〔知识梳理〕 一、工业合成氨 反应方程式:。 二、氨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常温下,氨是色、具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1:700),易化,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温度急剧降低,工业上可使用其作。 2、化学性质 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称为,氨水中的氨大部分与水结合成,反应方程式:,水溶液呈碱性原因。氨气属于(填“电解质”或“非电解质”),一水合氨属于(填“强”或“弱”)电解质。 (2)氨气与酸的反应 ①与盐酸反应:,现象:; ②与硫酸反应:, 离子方程式:。 例题1:有关氨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氨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利用氨气与浓盐酸靠近可产生大量白烟可检验氨 C、在常温常压下就可进行合成氨的反应 D、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就是一水合氨 三、铵盐的性质 1、重要物理性质 铵盐都是色、溶于水的晶体。 2、重要化学性质 (1)铵盐的受热易分解

NH4Cl:;NH4HCO3:。 (2)铵盐与碱的反应 ①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反应,反应方程式:,实验室利用该反应制备氨气。 ②NH4Cl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3、铵态氮肥的使用注意事项 (1); (2)。 例题2:下列关于铵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铵盐中N的化合价均为—3价;②铵盐均易溶于水;③铵盐的水溶液都呈酸性;④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混合施用;⑤铵盐都是白色晶体;⑥铵盐只能与碱反应,不能与酸作用。 A、②④⑥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⑤ 〔巩固练习〕——(要求:标出关键词,写出解题过程。) 1、在下列情况中,能产生白烟的是 () A、浓氨水与浓硝酸相遇 B、钠在氯气中燃烧 C、浓氨水与浓H2SO4相遇 D、铁在氯气中燃烧 2、氨水的碱性较弱,这是因为 () A、它只能使酚酞变红色 B、溶于水的氨的大部分仍以NH3分子形式存在 C、氨水极易挥发出氨气 D、氨与水结合生成的一水合氨只有小部分电离 3、可用以干燥氨气的是() A、浓硫酸 B、五氧化二磷 C、无水硫酸铜 D、生石灰 4、氨的喷泉实验中,充满氨的烧瓶被水充满时,瓶内氨水的浓度为(标准状况)() A、0.029mol/L B、0.045 mol/L C、0.45 mol/L D、1 mol/L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安全认识,物质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过程和方法:实验及PPT 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安全 导入:化学史——化学发展与实验的关系 一、化学实验安全 化学实验安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一些安全注意事项 3、掌握药品、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4、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 具体详细知识word展示 (1)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高中化学常见的可能事故及处理方法 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知识与技能:物质分离和提纯一般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过程和方法:实验 导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就必须获得纯净的物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P5阅读 1、过滤和蒸发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粗盐的提纯 实验1-1和实验1-2 总结:1、物质分离和提纯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具体需考虑问题:化学原理及试剂的选择、加入试剂的顺序、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2、蒸馏和萃取 蒸馏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3 萃取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4 其他物质分离提纯及检测方法 结晶、升华、洗气等;P9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计算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导入:P11 第一自然段 宏观物质计量、日常计量单位长度—米,质量—千克 设问:微观粒子如何计量 例:C+O2=CO2方程式意义(符号意义、计量意义) 1、物质的量 概念: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计量对象:微观粒子或原子团 符号:n 单位:摩尔mol 计量注意事项:微粒种类 国际规定:0.012Kg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 2、阿伏伽德罗常数 概念: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符号:N A 数值:6.02*1023单位mol-1 微粒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N/N A N1/N2=n1/n2 例1: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 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辨析:氢的物质的量为2mol;小米的物质的量为1mol 练习例题2 0.2mol氯化钡中含有多少摩尔钡离子,多少摩尔氯离子 2mol氧气约含多少个氧气分子,多少个氧原子 0.1mol的硫酸钠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分别为多少,离子总数为多少 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复习原子结构知识 例题3、1mol钠原子含多少摩尔质子,多少摩尔电子,1mol钠离子、1mol氢氧根、1molNH3又分别是多少 例题4 多少摩尔的水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摩尔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相同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硫与氧气,其分子数之比、原子数之比分别为多少 例5 amol硫酸分子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伽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掌握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质量的计算导入: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质量不同,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 P12 观察结论: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49分) 1.下列关于铵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均为白色晶体 B.加热均易分解 C.均可用作化肥 D.可与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混合施用 2.(2010·北京四中高一期末)有关氨气的实验较多,下面对这些实验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用来做喷泉实验B.氨气的还原性可以解释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实验 C.NH3·H2O不稳定,实验室可用NH4Cl 和石灰水制取氨气

() A.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B.盐酸、氨气 C.氢氧化钠溶液、一氧化碳D.石灰水、二氧化硫 5.[双选题]下列方法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是() A.在浓氨水中加NaOH固体并加热 B.NH4Cl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 C.加热分解NH 4Cl晶体 D.加热消石灰和NH4Cl的固体混合 物 6.(2010·扬州中学高一期末)已知NH3 和HCl都能用来作喷泉实验.若在同温同压下用等体积烧瓶,一个收集满NH3,另一个收集HCl气体未满,做喷泉实验,如图所示,喷泉实验停止后,两个烧瓶内溶液的关系是(不考虑溶质的扩散及静止时液面高度的影响)

() A.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 B.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同 C.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不同 D.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相同 7.(2010·屯溪高一检测)在研究合成氨方法及其催化作用的历史上,不同的研究者曾3次获诺贝尔化学奖.合成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是制取硝酸、炸药的原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2和H2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合成氨 B.氨水是电解质 C.氨气遇到浓盐酸会发生反应产生白烟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师用书

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参考书(新人教) 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 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吴海建。 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4年6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本章说明 (1) 教学建议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 第三节化学键 (6) 教学资源 (8)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 本章说明 (14) 教学建议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7)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23)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31) 教学资源 (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