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豆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抉择

中国大豆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抉择

中国大豆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抉择
中国大豆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抉择

黑龙江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副总经理杨宝龙

大豆产业危机四伏

(一)对进口大豆的依附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大豆拉美化问题已经变成现实。在全球范围内,南美种大豆,中国买大豆,美国定价格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1996年前,我国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我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了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我国大豆的进口量连年攀升,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同比上年增长了13.77%;2010年进口预计在50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17.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基本与国内实际加工量基本一致。我国大豆进口量已经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55.8%。

(二)大豆产业链完全被外资垄断。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说过: “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对于国际资本而言,通过粮食控制世界将比采用军事控制更加隐蔽,代价更加低廉。

跨国粮商在中国建设工厂,是为了把中国做为国际贸易利润转换的一个链条,通过在中国的加工企业实现国际贸易环节所取得的巨额利润。更为可怕的是,中国进口大豆货源和实际加工能力都控制在少数几个跨国粮商手中,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被垄断性地控制在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手中,即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跨国粮商通过参股并购和独资方式已经控制了中国8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从行业构成上看,形成了外资(包括合资)为主(比例为76%);国有和民营为辅的运作格局(国有及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为6%和18%,二者之和不到我国大豆年设计加工能力的1/3)。

(三)国内压榨产能严重过剩。

2009年,国内年加工大豆的设计能力已经超过1亿吨,而实际利用产能只有4500万吨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公布2009年底大豆行业加工利用率只有50%左右。尽管如此,外资油企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继续扩建产能,部分央企也无视国家政策借四万亿投资之机大上产能。

(四)大豆和植物油价格的变化与供求关系相背离。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最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随着我国对进口大豆依赖程度的提高,外资对大豆行业垄断的加剧,大豆价格近年来频繁的剧烈波动,大豆和植物油的价格在特定时间脱离供求关系而变化,成为国际投机商手中的棋子。而且,其价格与国际市场时时联动,严重地受国际政治关系、石油价格、美洲天气、美国政府农业报告等牵引。2008-2009年,国内食用油价格每年都有两次左右的大起大落,背后都是跨国粮商的身影。

(五)大豆加工行业的上下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

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紧密联动,大豆及油脂行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已经消失,大豆加工行业的上下游均同样受到严重冲击。上游是涉及农民利

益的种植业发生萎缩,种植面积连年呈下降趋势,产量也在逐年下降,而相反进口却在逐年攀升。大豆加工行业的下游,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食用植物油的安全和养殖业的发展。植物油事关国计民生,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豆粕又是饲养业的主要原料,又关系到养殖业的兴衰。几次农副产品涨价已经验证一个观点,失去自主能力的产业,必然要伦为国际贸易风险的承担者,而深受其害的是广大的人民百姓。

国产大豆缺乏竞争力根源及认识上误区

(一)中国大豆产业出现的问题,不仅是种植业问题,更是农业政策问题,是资本市场问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策略问题。

国外农民、国内外贸易商、加工企业通过期货市场来发现价格、引导生产、规避市场风险的。而我们对农产品期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政府只是利用补贴方式来引导农业生产。

(二)中国大豆和加工企业竞争力差,不仅是大豆生产和企业管理水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流通环节存在“三高两不顺和两个无奈”的客观问题。

一高是储备成本高。加工企业一季收购四季加工,企业为保证达产,一年的原料要在三个月内一次性储备,原料储备资金每年只能周转三次,按2009年的银行贷款利率计算,每收购一吨大豆原料储备资金成本为70多元,而进口大豆储备资金每年可周转8次以上,通过开证结算,原料储备成本财务几乎为零,两者相差70多元;

二高是收储费用高。产区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大豆,面对千家万户,装卸费、短运费、包装费、仓储费等每收1吨大豆需支付收储费用达80元,而进口大豆不需此项费用,两者相差80多元;

三高是产品运输成本高。中国大豆产区不是销区,原料或产品从产区运到销区平均每吨需要运费大约80元,而进口大豆所到港口就是主销区,原料从船上到车间输导费用每吨20元足亦,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运输费用平均每吨相差60多元。

一个不顺就是税收政策不顺,税法规定,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粮食给予扣除进项税,但谁是农民,政策界定不明确,加工企业无权也无能力进行分辩,一旦管理不当就会落个逃税的罪名。因此,产区加工企业也倾向进口,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宁可进口,也不愿意冒着逃税风险收购国产大豆。

第二个不顺是产区物流不顺。大豆是经济作物不是粮食,在销售旺季车皮得不到保证,很难抢占市场机遇。

第一个无奈是用国产大豆加工企业享受不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所带来的好处。进口大豆用美元结算,销售产品用人民币结算,在人民币升值时期,跨国粮商可以利用汇率差异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并且可利用额外利润轻松地与国产大豆打价格战,而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只能望洋兴叹,无法与其竞争。

第二个无奈就是粮油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全市场化。粮油产品价格上涨时,国家只对其产品进行限价,而对其大幅度上涨的成本要素没有说法;当粮油产品价格下降时,国家对大豆原料又确定了最低收购价,同

时对进口大豆不加限制,使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形成巨大反差。在一个年度内加工业的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两头被反向锁死,企业如何生存可想而知了。

(三)跨国粮商在中国建厂不是想通过加工环节赚钱,而是要利用中国市场消化外来大豆,变现在国际贸易和物流环节取得的利润,并寻找时机谋求垄断利润。

(四)大豆加工业引进外资未给国家和国民带来更多的好处。

首先,跨国粮商带不来技术。我国榨油行业装备水平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现存企业所采用的工艺设备不比外资的差,引进外资不会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

其二,跨国粮商带不来更先进的管理。现在中国大豆加工业生产管理自动化水平已经很高,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没有差别。跨国粮商的优势在于对国际贸易风险的控制能力。

其三,跨国粮商带不来投资。大豆初加工项目投资不大,但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外资投入的流动资金只是大豆,所以,对他们来讲没有风险。同时,他们是利用了中国地方政府的税费优惠政策进行低成本扩张。

其四,跨国粮商带不来就业。中国的大豆加工企业生产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一个日加工5000吨的工厂用工不会超过250人,假定现存的96家企业都按300人计算,全国大豆加工行业就业人数不会超过5万人。这说明大豆加工企业本身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五,跨国粮商带不来税收。跨国粮商在中国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农产品加工环节有税收优惠,所以带不来比内资企业更多的税收。

因此外资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并购不但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倒会伤害我国的农业。这样一些不利国不利民的粮商若不加限制地进入中国市场,只能给解决“三农”问题增加更多的困难。

(五)国内关于转基因大豆的认识需要调整,美国已经开始重新反思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并开始调整对转基因的认识。

在转基因大豆认识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转基因大豆可提高产量,且含油、含蛋白率高”。而事实让转基因大豆的高产是原于科学的耕种方式,而非品种。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的生产不但规模化,而且机械化,大机械的深松整地作业为大豆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样可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我省垦区,大豆单产并不比国外低。目前美国大豆产量每亩175公斤左右,南美单产每亩可以达到180公斤~190公斤左右,而我省垦区,大豆平均亩产在170公斤以上;而大豆的品质主要与品种、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关,以南美为例,巴西转基因大豆约占其全国大豆总量的1/3,阿根廷则全部为转基因大豆,然而巴西大豆的单产却高于阿根廷,再比方说我国的黑农44,它的含油率已经达到了23%以上,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含油率基本上也是稳定在21%到22%这个范围内,所以说,大豆的高油率、高蛋白率并非转基因大豆的功劳。

美国转基因造成的“超级杂草”在美国22个州至少上百万公顷农田中肆虐,这些农田的共同特点是都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并且使用了美国农业生化公司孟山都的“农达”专利除草剂。

2009年5月,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推出的报告引起了轰动。报告强烈建议:教育所在社区民众尽量避免食用转基因食品。“一些动物实验表明,食用转基因食品有严重损害健康的风险,包括不育、免疫问题,加速老化,胰岛素的调节和主要脏腑及胃肠系统的改变。”对于转基因的侵害原理,研究院指出:插入到转基因大豆里的基因会转移到生活在我们肠道里的细菌的DNA里面去,并继续发挥作用。“说透彻一点,吃转基因玉米,会把我们的肠道细菌转变成生活着的农药制造厂。”医生建议避免食用转基因食品。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用16年的实践事实和统计数据明确说明,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会给农业经济带来无法纠正弥补的副作用。一直坚持认为美国农民从种植转基因作物中获益的美国农业部也终于改口,美国农业部的最新统计承认:种植转基因后,农田作业的燃料成本提高了一倍多、农药的用量超过了天然作物种植、种子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在美国,转基因作物正在脱下神话的外衣。

中国大豆产业面临新的抉择

(一)今天大豆产业出现的问题,是中国粮食问题的缩影和预演。如果国家政策不能及时跟进,下一个危机将是水稻和玉米,并将逐渐漫延到粮食行业的上下游。

国际资本有计划进入中国粮食市场,部分外资已经开始转向,从油脂加工行业转向水稻、玉米、面粉和种子、饲料、养殖领域,建立其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内资大豆压榨企业如果不走国际化道路,不参与到国际大豆产业链条中,不久将来将被淘汰。

跨国资本完成在中国大豆产业的布局,开始不再向内资加工企业供应大豆,增加内资企业采购国际大豆的难度。大豆价格完全跟随国际市场变化而变化,内资企业缺少避险机制,经营风险越来越大。

(三)产区大豆压榨企业如果不加速转型,进入食品领域,将会退出市场。

非转基因大豆进入食品市场,是必然趋势,也是国产大豆的最大优势。日本、韩国等国家对中国东北的非转基因大豆情有独钟,这也恰恰印证了中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的宝贵。关注非转基因大豆在日本、韩国的用途,从而探究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必要的。非转基因大豆食品在日本、韩国品类繁多,较为普遍。我们应当加大大豆食品方面的研究,增加科技投入,产区企业在此方面应提早行动,在研发大豆高端产品以及大豆餐桌食品方面下功夫,延长大豆产业链。

中国进口大豆点价模式利弊

中国进口大豆“点价”模式 在大豆国际贸易中,美国是主要的出口国,而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客户。双方贸易价格的确定过程也是一个博弈过程。这一过程中的谈判能力,决定了利益的最终分配。本文从基差交易入手,分析了中国点价交易方式的利弊。 基差交易中的利益分配:基差交易是进口商经常采用的定价和套期保值策略。具体是指进口商用期货市场价格来固定现货市场价格,从而将价格波动风险转移出去的一种套期保值策略。用这种方法,进口商在与出口商谈判时,可以暂时不确定固定价格,而是按交易所的期货价格固定基差,由进口商在装运前选择期货价格来定价。一旦选定某日的期货价格,则同时会在期货交易所建立空头交易仓位。等到转售货物时,进口商再以等于或大于买入现货的基差价格出售货物,并在期货交易所平仓。 中美之间的大豆贸易主要是在中国油厂、美国贸易商和美国农民三方之间进行。 中国油厂主要是通过一口价和点价方式,而美国农民则主要是采取点价卖货的方式。与中国油厂点价买货类似,美国农民的点价卖货是指农民把大豆卖给贸易商之后,并不确定大豆的卖出价,而是相对CBOT某月期货确定一个升贴水,农民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自行选择约定合约的期货价格,期货合约均价减贴水即为农民得到的大豆销售价款。这一过程称为点价卖货,与中国油厂的点价买货正好是相对的过程。而国际大贸易商的作用就在于赚取其中的升贴水价格。 对此,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进行分析: 1、贸易商的操作模式: 第一步:贸易商向农场主收购大豆,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相应期货保值,该过程完成后手中持有大豆现货多头和相应期货空头; 第二步:计算自己的成本和利润,确定向中国油厂的升贴水报价,并和中国油厂签订出口合同,中国油厂接受升贴水报价,并在一定的期限内购买相应数量的期货即中国油厂点价 第三步:中国油厂将期货多单转单给贸易商,贸易商借以平掉手中的期货空头,同时中国油厂从贸易商手中购买相应数量的大豆现货,该过程完成后贸易商手中的大豆现货多头和期货空头同时平仓。 通过这一过程,贸易商在整个大豆贸易中所获得的利润没有任何价格因素,因此通过点价交易方式贸易商,可以完全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2、中方点价方式在中方采购点价中,可以分为一口价和点价两种。所谓固定价格或一口价(fixed price)是指在签订进口合同时,直接定好进口大豆的价格,大豆价格的确定取决于进口商的谈判能力和当时的市场价格。所谓点价或者两口价是指,在签订进口合同时,并不直接确定大豆的价格,而是先和贸易商谈定一个升贴水,并在合同中约定以CBOT某月大豆合约作为标的合约,在一定的期限内由进口商自行采购相应数量的CBOT某月大豆期货合约,以期货价格均价加升贴水价作为最终的进口价格。 “点价”方式利弊点价方式的最有利之处在于,采用期货市场确定价格,价格公开、权威、透明,对买卖双方最公平。期货市场是现实中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产生出的价格最接近均衡价格。对于农产品的贸易流通来说,期货价格对现货交易的双方提供了权威依据,买卖双方只需要在期货价格的基础上谈判一个品质或交割地的升贴水,这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发达国家,成熟的期货市场甚至可以使有形的现货市场消失,所谓的现货市场只是在期货市场形成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发达的物流系统而实现的流通过程。 点价是目前中国企业在进口大宗商品时惯用的定价方式,指在进口商品时,并不直接确定商品价格,而

中国国内粮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一、粮食行业概述及粮食市场特点 关于粮食与粮食安全。粮食主要指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及其副产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兼具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古往今来,“农本思想”、“以粮为纲”一直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1990年国家建立专项储备粮制度,按年消费量产区不低于30%、销区不低于60%储备粮食,用于平抑粮价、对抗灾害及其他不时之需,目前中央储备粮约2.6亿吨1。国家的基本粮食政策是立足国内粮食生产自给,近几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我国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到6%,控制在安全范围。 关于粮食生产。粮食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土地投入大。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种植面积少,粗放作业,粮食生产除稻谷外不具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长足发展,产量从80年代初3亿吨攀升到1998年超过5亿吨,一度呈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卖粮难现象,粮食库存大幅增加,粮价大幅下降;但最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回落至4.3亿吨,粮价出现恢复性增长,粮食库存减少,粮食缺口增大。 关于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现状与未来走势。粮食供给量主要取决于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单产,剔除自然灾害影响,由于一,城镇开发占地、环境恶化、农作物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和粮食生产效益递减等原因,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全国减少耕地面积超过3000万亩,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减少耕地面积超过2亿亩,估 1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一些中央储备粮企业偷卖粮的投机行为因价格上涨而没有及时补库,估计约1/4的储备库有数无粮。

浅析中国大豆危机解读

创新经济学课程论文 小组成员 赖柏儒:11应用经济学号11083210 温少均:11应用金融学号11083161 杜洁婷:11应用金融学号11083103 江智荣:11计算机学号 11052056 黄雯晖:专业13公共关系学学号13092004 潘晓冰:专业13公共关系学学号13092029 陈怡廷:专业13公共关系学学号13092004 指导老师:陈忱 2014年5月27日

浅析中国大豆危机 [摘要]自从1994年以来,我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进口大豆数量连年增长且十分迅猛。同期国产大豆却遭遇了瓶颈:前期产量增增降降,后期便在进口大豆冲击下一路走低,从而发生了持久不退的大豆危机。本文将尝试运用经济学知识对中国大豆危机进行浅析。 [关键词]机会成本;比较优势;价格补贴;

Analysis of China soybean crisis [Abstract]Since 1994, Our country became a net importer of soybeans, The number of soybean imports that multi-year climb and growth quickly. Over the same period of domestic soybean has encountered the bottleneck: the early stage of the production usually ups and downs, late under impact soybean imports have been falling, and lasting is not retreated soybean crisis happened.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e economics knowledge to analyze the Chinese soybean crisis. [Keywords] cash flow statement Opportunity cost; Comparative advantage; Price subsidy

我国大豆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概述

我国大豆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第一章大豆产业概况 一、大豆简介 二、大豆分类 三、大豆营养分析 四、发展大豆产业的意义 第二章影响大豆价格变动因素 一、大豆供应情况分析 二、大豆消费情况分析 三、相关商品价格的影响 四、与大豆相关的农业、贸易、食品政策 五、大豆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第三章2009年大豆市场回顾 一、2009年大豆期现价格走势回顾 二、影响2009年大豆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2010年大豆市场分析与展望 一、影响2010年大豆市场的主要因素 二、国产大豆加工企业的困境 三、国产大豆需考虑重新定位

第一章大豆产业概况 一、大豆简介 大豆属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别名黄豆。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已有4700多年种植大豆的历史。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我国传去。本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 从种植季节看,大豆主要分为春播、夏播。春播大豆一般在4-5月播种,9-10月收获。东北地区及内蒙古等地区均种植一年一季的春播大豆。夏播多为小麦收获后的6月份播种,9-10月份收获,黄淮海地区种植夏播大豆居多。从种植方式看,东北、内蒙古等大豆主产区,种植方式一般以大田单一种植为主;而其他地区,则多与玉米、花生等作物间作种植。 根据种皮的颜色和粒形,大豆可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色大豆、饲料豆(秣食豆)五类。黄大豆的种皮为黄色,脐色为黄褐、淡褐、深褐、黑色或其它颜色,粒形一般为圆形、椭圆形或扁圆形。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是黄大豆。 二、大豆的分类 大豆按种皮的颜色和粒形分五类: 1、黄大豆:种皮为黄色。按粒形又分东北黄大豆和一般黄大豆两类。 2、青大豆:种皮为青色。 3、黑大色:种皮为黑色。 4、其它色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大豆。 5、饲料豆(秣食豆) 三、大豆营养分析 营养成份:蛋白质、异黄酮、低聚糖、皂苷、磷脂、核酸等。 大豆富含植物蛋白,可以增强体质和机体的抗病能力,还有降血压和减肥的功效,并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热量,可以治疗便秘,极适宜老年人食用。

山西省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山西省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序言 本报告对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做出全面梳理,从粮食作物总产量,豆类总产量,大豆总产量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的理解,洞悉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长治沁源县粮食作物总产量指标分析 (3) 一、长治沁源县粮食作物总产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现状统计 (3) 三、长治沁源县粮食作物总产量占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比重统计 (3) 四、长治沁源县粮食作物总产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长治沁源县粮食作物总产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长治沁源县粮食作物总产量同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长治沁源县豆类总产量指标分析 (7) 一、长治沁源县豆类总产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豆类总产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长治沁源县豆类总产量占全省豆类总产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长治沁源县豆类总产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长治沁源县豆类总产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豆类总产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正式版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 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据新华社信息哈尔滨10月13日电(记者高淑华王建威)有关中国农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受到进口农产品冲击的忧虑,似乎正在应验,大豆作为我国入世之初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其整个产业正遭遇国际企业和国外大豆主产国垄断的危机。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大豆产业已处于不安全状态,国家应关注大豆产业战略安全,尽快采取有力措施。 --国内大豆加工业遭遇外资“控

盘”危机 据了解,目前已进入我国市场美国ADM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美国邦基公司收购了山东日照油脂厂、菏泽油脂厂等企业;美国嘉吉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东莞油脂厂、广东阳江丰缘集团等企业,还在南通新建了年处理30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新加坡来宝集团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厂;新加坡丰益集团分别在山海关和青岛新建了年加工150万吨和12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首席教授盖钧镒说,我国大豆加工业正在遭遇外资“控盘”危机。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中国大豆产业危机

中国大豆产业危机 大豆,我国古称“菽”,为五谷之一,包括黄豆、青豆、黑豆等,原产于我国,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播出去的。1936年中国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1.2%,但如今仅位居世界第四,前三名美国、巴西、阿根廷2008年的产量分别为8050万吨、5760万吨、3220万吨,而我国2008年的大豆产量为1610万吨。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年消费大豆约5000万吨。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进口大豆3744万吨,比上一年增长21.5%;2009年进口大豆4255万吨,同比增长13.7%,创历史最高纪录。 然而,一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我国大豆产业,却受制于四大跨国粮商—美国ADM (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它们占据了中国进口大豆量的80%,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为75%。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2002年取消大豆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之后,国外大豆潮水般涌入中国,2005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国内大豆业不会忘记2004年之痛。2004年,国际粮商得知当年3月中国采购团到美国采购大豆的消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从220美元/吨暴涨至391美元/吨,创15年来新高。中国采购团在此背景下硬着头皮签署了购买合同,随后大豆价格跌至266美元/吨,国内大豆产业遭受重创,压榨行业巨幅亏损。国际粮商乘机兼并中国大豆加工骨干企业,控制其大豆采购权。如大连华农曾经是我国最大的大豆压榨企业集团,但由于在2004年价格波动中损失惨重,不得不将广东东莞的压榨厂转让给嘉吉,将广东湛江压榨厂部分股权转让给德国托福,将南京华农的部分股权转让给邦吉;山东三维集团不得不将日照大海油脂企业转让给邦吉。一年间中国1000家规模以上大豆压榨企业被压缩到90家,其中64家被外资控制,占据中国榨油总量份额的85%,从此我国大豆产业链被外资打断,并形成“南美人种大豆、中国人买大豆、美国人卖大豆并决定价格”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进口大豆均为转基因大豆。2008年转基因大豆占有我国77%的市场份额。转基因大豆和大豆油之所以能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主要原因是其出油率高,一般在19%~22%,成本低,价格低,而国产大豆出油率为16%~17%。据悉,大豆出油率每差一个百分点,加工10万吨大豆,其效益相差1500万元。在此冲击下,就连我国大豆主产区、占全国大豆产量近一半的黑龙江省,当地60多家大豆加工企业经常停产,进口转基因大豆油在黑龙江占有的市场份额高达80%,地产非转基因豆油难觅踪迹。 黑龙江被称为国产大豆的“最后堡垒”。与沿海油脂企业直接加工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不同,当地食用油企业多年来加工的是本地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但这一不成文的行规或共识在转基因大豆的围剿之下,正面临严峻考验,如黑龙江农垦总局下属的九三油脂本来是坚定的“东北原生大豆”加工商,近年来被迫在大连、天津、广西沿海等地开设了几家工厂专门加工进口大豆,以摆脱生存危机。 中国大豆正面临被淘汰出局而趋于灭绝的困境,对此中国大豆协会于2010年2月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攘外”方案,内容主要是促进我国大豆企业做大做强,降低对外依赖度,

大豆市场分析报告

2006年5月大豆市场报告 一、本月行情回忆 2006年5月,大豆期货总体以区间震荡为主,月底前后破位下跌。月初从2700以上的高位回落,5月中旬开始,市场开始转入震荡盘整,价格差不多维持在2670-2630之间,5月末,大豆价格接着走低并有跌破了5月中旬形成的交易区间。国内现货价格总体呈现先涨后回落走势。大豆期货持仓始终维持在22-24万手上下。豆粕期货合约增仓幅度较大,月初,期价一度走高,随着后期美盘下跌和国内需求不振阻碍,价格走弱。黑龙江大豆现货收购价格从最高的1.26元/斤跌至月底的1.22元/斤。当地大豆销售进度加快,油厂因压榨效益不行,采购不太

积极。 二、当期阻碍因素分析 由于通过五一前的长期低弥,国际市场有利空出尽的味道,CBOT 大豆走高,成为中国大豆上扬的直接动力。国内豆粕上扬速度快于大豆,因豆粕上扬后,油厂压榨利润有所改善,东北地区油厂加大大豆收购力度,促进了大豆上扬。然而全球大豆差不多面利空,大豆需求差、年度结转库存大的现实使得CBOT大豆持续下跌,国内豆粕开始下跌,压制了大豆价格。此外,国内进口大豆到港增加,市场可能供应严峻大于需求,大豆面临压力。 1、供需矛盾没有改变 美国农业部5月份供需报告中,2006/07年度的大豆期末库存可能将达到6.5亿蒲式耳的历史新高,比本年度的5.65亿蒲式耳增加8500万蒲式耳。但预测略低于市场的平均预测水平,分析家的预测范围介于6.21亿至7.29亿蒲式耳之间,平均数6.78亿蒲式耳。该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大豆供需情况仍是供给过剩,对价格形成利空打击。庞大的库存和疲软的需求导致美盘大豆一直处于低位震荡行情。 国内方面,油厂压榨效益月初一度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5月中

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完整版

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 策调查报告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据新华社信息哈尔滨10月13日电(记者高淑华王建威)有关中国农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受到进口农产品冲击的忧虑,似乎正在应验,大豆作为我国入世之初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其整个产业正遭遇国际企业和国外大豆主产国垄断的危机。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大豆产业已处于不安全状态,国家应关注大豆产业战略安全,尽快采取有力措施。 --国内大豆加工业遭遇外资“控盘”危机 据了解,目前已进入我国市场美国ADM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美国邦基公司收购了山东日照油脂厂、菏泽油脂厂等企业;美国嘉吉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东莞油脂厂、广东阳江丰缘集团等企业,还在南通新建了年处理30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新加坡来宝集团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厂;新加坡丰益集团分别在山海关和青岛新建了年加工150万吨和12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首席教授盖钧镒说,我国大豆加工业正在遭遇外资“控盘”危机。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仁礼告诉记者,现在我国大豆产业的外来投资者大都是跨国粮商,他们投资我国大豆加工业是以销售“洋大豆”为前提的。这些跨国粮商在我国大豆加工业或独资或参股经营,参股但一般不要求控股,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这说明跨国粮商并不想利用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来赚钱,更不想冒大豆加工业的风险,只是想通过参股来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豆企业不可能因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而做大做强。 目前,外资对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控盘使行业产能远超需求,加工设备一半闲置。由外资控制的大型油脂企业,正迅速挤占市场。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锐减,利润总额从2003年的21.8亿元减到2004年的3.7亿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大豆行业的低成本扩张还在继续,目前,ADM、嘉吉、邦基等跨国公司已纷纷向黑龙江九三油脂提出合资合作信息,有的提出合作条件是九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 一、背景分析 目前,世界大豆主产国有四个,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从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生产情况看,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其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巴西是第二大豆生产国,阿根廷、中国的大豆产量分别居于世界第三、四位。07年在全球23个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12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大豆。美国、巴西、阿根廷是转基因大豆主要生产国,美国转基因大豆种植率91.9%,阿根廷90.4%,巴西70.3%,它们的产量占全球转基因产量的82%,占全球出口量的90%。在世界转基因大豆这场漩涡中,由于转基因大豆的成本远低于非转基因大豆,我国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 中国从1995年开始变成大豆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074万吨,这一年国内大豆进口量首次超过国内产量。同时来自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2002-2003年度中国大豆的进口数量,首次超过欧盟跃居世界第一。2004年是2022万吨,2005年是2659万吨,2006年则为2826万吨。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2008年进口大豆的压榨量达到3900万吨,国产大豆则为200万吨,也就是说有超过95%的油脂压榨企业使用进口大豆。2009年全年大豆的进口量是4200万吨,占到了全国大豆油市场的9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约占世界的1/3。而且未来国内大豆仍存较大的供给缺口。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将延续递增走势,直到中国人口增长出现拐点。(见图1) (图1) 二、美国阴谋的开始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对大豆产业这意味着大豆加工行业将对外资开放。由于低廉的进口成本,利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加工行业在此期间获得了丰厚利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 摘要:近年来,世界大豆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主要生产国出口量随着需求的增加也加大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豆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市场波动特点明显,但在供给结构方面,中国大豆产量徘徊不前,自给率不断下降,供给量少,同样地,出口量也较少。中国大豆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国大豆出口日本的贸易额有增长的趋势,但近年来我国大豆出口日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大豆因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被日本海关扣留的批次增幅较大,对我国大豆出口日本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美国等国家研发非转基因大豆品种进入日本市场,与中国大豆形成竞争。如何应对挑战和竞争成为我国大豆产业必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字:产销状况、供给与需求、日本市场 一、引言 据我们所知,大豆是膳食结构中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及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豆油可以加工成人造黄油、人造奶酪,还可制成油漆、粘合剂、化肥、上浆剂、油毡、杀虫剂、灭火剂等。大豆在工业上的用途有500种以上,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农产品。大豆由于具有用途多样,营养价值高,栽培广泛,便于出口等特点,在缓和世界性饥饿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在世界上还是中国的农业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世界大豆的产销状况 世界大豆的主要生产国有美国、巴西、阿根廷以及中国。美国拥有广阔的播种面积,利用先进的机械化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提高单产,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3年美国大豆平均单位为43.7浦/亩,产量居世界首位。而阿根廷的耕作情况与美国差不多,也使用机械化和转基因技术,但单产比美国低。巴西单产也没有美国高,但巴西没有使用转基因技术,而是采取农业技术革新等措施来提高单产的。而中国的产量增长幅度不大,比较稳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应用转基因技术,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播种面积有限。 图1世界大豆主产国历年产量(万吨)

贸易战形势下我国大豆进口贸易变化 情况分析 ——以2017~2018 年进口量分析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9, 8(1), 127-133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a217644656.html,/journal/sa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217644656.html,/10.12677/sa.2019.81014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of Soybean Import Trade in China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rade War —Analysis of Imports by 2017-2018 Ting Zhou College of Scienc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Received: Jan. 20th, 2019; accepted: Feb. 4th, 2019; published: Feb. 11th, 2019 Abstract Soybea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rop in China, but its demand has long been dependent on im-ports, especially from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ino-U.S. trade war, we use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ethod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soybean import trade in China in the last two years.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of trade wa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ina’s soybean trade relations provide idea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soybean industrial policy and early warning of economic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oybean Trade, Trade Wa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贸易战形势下我国大豆进口贸易变化 情况分析 ——以2017~2018年进口量分析 周婷 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1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2月4日;发布日期:2019年2月11日

中国大豆产业应对措施

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 11210206 种子102班刘瑞君 摘要: 中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大豆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相关产业、产品市场、国家政策的变化,这一传统作物产业又一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与挑战,如何对待国产大豆产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字:国产大豆大豆产业 大豆,我国古称“菽”,为五谷之一,包括黄豆、青豆、黑豆等,原产于我国,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播出去的。而中国大豆产业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与挑战,诸如进口量6年增逾90% 本是最大需求国却无定价权, 进口大豆占据国内7成市场,国际四大粮商掌控话语权没有中国说话的份等等。可以说中国大豆正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那么国产大豆产业怎样才能迅速扭转战局、占据有利位置向对手展开有力反击呢? 1.扶持国内大豆产业首先应建立起准确、及时的信息网络。 长期从事大豆产业研究的专家周有金说,跨国粮商对全球农产品已基本形成垄断格局,拥有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优势,国内企业从他们手中购买原料,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都要慢半拍,必然受制于跨国粮商。我国政府应加强信息渠道的建立,加强信息指导,让整个大豆行业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供求形势和价格信息,让农民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和面积,这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稳定国内大豆市场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大豆储备。 中国大豆网总经理刘兆福等专家认为,我国这几年大豆储备基本没起到什么作用,因为从上到下计划经济观念还是强于市场观念。应制定合理的收购价,在市场价格低迷时大量收购储备大豆,价高时抛出储备大豆平抑市场。专家认为,应对大豆及豆油进口总量进行有效调控,争取我国对大豆、豆油进口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实施“绿箱政策”,加大对大豆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提高对豆农的补贴额度。普遍实施良种补贴,对大豆实施最低收购保护价,提高农民种大豆积极性;加大对国有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对大豆加工企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调动加工企业收购国产大豆的积极性。 3.在WTO规则下,实施反倾销调查 依照2004年3月3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决定》,总则第二条:进口产品以倾销方式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调查,采取反倾销措施。目前黑龙江大豆产业现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建议一定条件下实施反倾销。对于全国,在未来几年内,也应适用。 4. 反对美国的反补贴 黑龙江大豆协会的工作人员一针见血地说:“黑龙江大豆的价格,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策问题”;“我们对进口转基因大豆有种误读——产量高,成本低,其实他们的成本和我们种植的龙江大豆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比我们卖得便宜?因为美国农业部给大豆种植者提供价格补贴,让他们低价卖到全球,抢占市场。”其实,对于全国的大豆产业也应反对美国的补贴政策,并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的相关程序开展工作。 5.反对开放转基因市场、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的监管

大豆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一班 姓名:李清清学号:201142350117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大豆进出口现状及其影响分析课程名称:农产品国际贸易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我国大豆进出口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学生:李清清 (商学院市场营销一班,学号201142350117) 摘要:大豆是优质油料作物和重要的蛋白质作物,在国际农产品市场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作为大豆的原产国,我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但随着产业调整和世界格局的变更,近年来,我国已经从大豆主要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贸易逆差巨大。本文分析了我国大豆贸易逆差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大豆贸易逆差对大豆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豆贸易;进出口;逆差 一、国内外大豆进出口贸易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荷兰的拉博银行(2010)发表的《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性》(Sustainability and security of the global food supply chain)指出,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冷冻鱼、羊毛、棕榈油、棉花等各种农产品中,最大宗的是来自阿根廷、巴西和美国的大豆,三者的总价值达二百亿美元左右。文章同时揭示了中国近年来近似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曾经占据世界产量90%的大豆王国,而进入20世纪之后,相继被美国和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超越,并在过去15年里变成了一个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文章从资本角度分析了背后影藏的原因——资本介入大豆产供销链条,中国大豆生产贸易受外资控制,由此形成中国大豆的明显劣势。 (二)国内研究 关于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国内研究,定量研究的文献占大多数。宋长鸣、李崇光、徐娟(2013年)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中美农产品整合及其价格传

大豆期货投资分析报告

大豆期货投资分析报告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大豆期货投资分析报告 一、大豆概况 (一)大豆品种和用途 大豆属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俗称黄豆。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已有4700多年种植大豆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全球大豆以南北半球分为两个收获期,南美(巴西、阿根廷)大豆的收获期是每年的3-5月,而地处北半球的美国和中国的大豆收获期是9-10月份。因此,每隔6个月,大豆都能集中供应。美国是全球大豆最大的供应国,其生产量的变化对世界大豆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是国际大豆市场最大的进口国之一,大豆的进口量和进口价格对国内市场大豆价格影响非常大。 大豆分为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1994年,美国孟山都公司推出的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成为最早获准推广的转基因大豆品种。由于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作物产量大幅增长,截至2008年,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球大豆总面积已扩充至70%,美国、巴西、阿根廷是转基因大豆主产国,中国是非转基因大豆主要生产国,大豆作物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山东等省区。我国的大豆因其非转基因性和高蛋白质含量而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油兼用农产品,既可以食用,又可用于榨油。作为食品,大豆是一种优质高含量的植物蛋白资源,他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的组成比例非常接近于肉类食品。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为35%-45%,高出谷物类作物6-7倍。联合国粮农组织极力主张发展大豆食品,以解决目前发展中国家蛋白质资源不足的现状。作为油料作物,大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饼粕的提供者。每吨大豆可生产出大约0.18吨的豆油和0.8吨的豆粕。用大豆制取的豆油,油质好、营养价值高,是一种主要食用植物油。作为大豆榨油的副产品,豆粕主要用于补充喂养家禽、猪、牛等的蛋白质,少部分用在酿造及医药工业上。 (二)大豆期货合约 1.

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

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 中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当今大豆生产、贸易的现状,揭示了我国大豆进口量快 速增加的原因。并通过对我国的大豆竞争力水平、影响我国大豆生产的因素以及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的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大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正文 引言:大豆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已经超过了5000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 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净出口国。然而自我国于1996年全面开放大豆市场以来,大豆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国外的大豆大量涌入我国,进口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使得我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大豆尤其是转基因大豆的大量进口,不但损害了占农业人口4.66 %的大豆生产者的根本利益,还使得我国油脂行业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大豆交易过程中,少数跨国公司已经实质上控制了大豆的生产、流通,并通过基金买卖等方式,间接影响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CBOT)的价格,并使得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最终成为“大豆风波”(2004年3月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的美国大豆升贴水期货价格为1064美分/蒲式耳,但5-6月份,大豆价格竟突然直线下落,至7月已跌至590.4美分/蒲式耳1 )的直接受害者。随后ADM等跨国公司对我国油脂压榨企业的地价收购,加强了其对我国大豆消费市场的控制。 在我国大豆产业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只有认真审视我国大豆的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大豆振兴计划出谋划策,才能使我国大豆及大豆制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面对挑战。 一、我国大豆生产与贸易状况分析 (一)、大豆生产与贸易概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含优质蛋白的大豆日益成为人民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量迅速扩大。然而在我国大豆呈现刚性增长之际,本土大豆的产量却始终维持在1500万吨左右的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大豆需求的缺口主要靠进口来补充,到2003年,中国进口的大豆总量更是突破了2000万吨,超过了我国国产大豆的生产规模(见表1),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表1 1981-2004年中国大豆生产及进出口状况(万吨) 年份产量进口进口价格(美元/ 吨)出口出口价格(美元/ 吨)出口额(百万美元)贸易竞争力指数TCij需求量产量/需求量 1994 1600 5.2 265.17 83.2 268.00 222.98 0.8835 1522 1.05 1995 1350 29.4 256.82 37.5 262.29 98.36 0.1314 1341.9 1.01 1996 1322 111.4 288.60 19.2 348.32 66.88 -0.6556 1414.2 0.93 1997 1473 280.1 292.68 18.6 385.53 71.71 -0.8391 1734.5 0.85

中国大豆进出口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大豆进出口市场调查报告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大豆进出口市场调查报告 2011年中国大豆进口的特点分析 (一)进口量及价格分析 中国进口大豆主要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市场和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南美市场,由于生长季和收获季的差异,中国自上述两大地区进口规模此消彼长。而也正受此影响,中国全年进口大豆整体呈现较为明显的波浪态势。 与此同时,2011年中国大豆月度进口均价延续2010年底以来高位运行态势,2011年10月份以前月度进口就均价保持在550美元/吨以上,但月度进口均价自2011年11月、12月连续2个月回落。 2011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及价格趋势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进口量单价 数据来源:我司数据研究中心分析整理(二)贸易方式分析 长期以来,一般贸易为中国大豆进口主要采用的贸易方式。2011年各月度,其均占到同期进口总规模90%以上的比重。整体来看,2011年中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大豆4980万吨,减少2.7%,价值282.3亿美元,增长20.4%,占同期进口总量、值均为94.6%。同期,加工贸易进口35.6万吨,减少67%,价值2亿美元,下降60.2%;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口248.5万吨,减少2.4%,价值14亿美

元,增长21.7%。 数据来源:我司数据研究中心分析整理 (三)主要进口市场分析 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三个大豆生产国,长期以来也是中国进口大豆的主要来源地。受季节因素影响,中国自上述市场进口大豆规模在不同时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2011年,自巴西进口2062万吨,增加11%,价值117.9亿美元,增长44.7%;自阿根廷进口784.2万吨,减少29.9%,价值43.6亿美元,下降12.4%;同期,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2235万吨,减少5.3%,价值126.5亿美元,增长11.7%,占同期中国进口大豆总量、值的42.5%和42.4%。 2011年中国自主要市场进口大豆情况 数据来源:我司数据研究中心分析整理 2062 784.2 2235

中美大豆贸易战

中美大豆贸易战 美方代表团在研讨会召开日之前提前到达北京,并主动约见了在京的几大主流媒体。他们准备了详细的有关美国大豆的生产、质量及贸易的资料,表示“美国大豆农户承诺通过提供高品质和有价格竞争力的美国大豆来保证中国用户获得成功。 ”最初的媒体见面会似乎更像是美国推销其大豆的“推介会”。 但对于中国媒体而言,显然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对方“推介”。更何况,对于探寻中美大豆贸易摩擦背后的真实原因、解开中国为何高价购买美国大豆、美国农业部到底有无人为“操纵嫌疑”等“迷雾”,这是一个难得的、不容错过的机会。 “近两年来,大豆已成了很多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大豆加工企业解不开的‘情结’。面对‘南美种大豆、美国卖大豆、中国买大豆’的现实,拥有国际定价权的美国,成了最大、甚至是唯一的赢家。美方了解中国人因此而产生的情绪吗?”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出了这一看似不礼貌、但又不能回避的话题。 对方并未感觉意外。CBOT总裁伯尼·丹回答说:“几个月前在我对中国的某次访问中,曾就此话题与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进行过交流。当时我详细向对方介绍了大豆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及风险管理对冲方式,并谈到如何让用户了解市场,教会用户如何使用市场。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或什么样的感觉,主要原因还是宣传、教育的问题。” 他所说的宣传和教育,就是中国人经常讲的投资者教育。包括告诉用户市场是如何运作的,如何使用市场,如何把市场运作和使用市场的方法结合到每一个交易者的具体操作行为中等等。 “任何环节出现差错的话,都会带来市场参与者的怀疑和关注。但这归根到底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市场模式或者是监控市场模式的问题,因为市场模式和市场监控模式已经在过去的157年当中得到了验证,证明了其可信度。” 那么,2004年上半年先创下近30年价格新高、后又迅即狂跌50%的CBOT大豆期货价格,是否是国际投机基金操纵的结果? 伯尼·丹回应说,去年的高价格是一个典型的市场供求案例,上涨是因为中国需求增加,后来下跌是因为供给方面发生了骤变:与原来预测不同的是,美国大豆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大丰收。 “国际投机基金没有操纵CBOT大豆价格,”他肯定地说。目前在CBOT的农产品交易中,60%属于套期保值,投机型交易约占30%。正是这两种交易的组合,成为价格形成的公开平台。为避免投机型交易者的操纵行为,交易所采取了控制其交易仓位的措施,并每

中国大豆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抉择

黑龙江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副总经理杨宝龙 大豆产业危机四伏 (一)对进口大豆的依附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大豆拉美化问题已经变成现实。在全球范围内,南美种大豆,中国买大豆,美国定价格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1996年前,我国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我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了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我国大豆的进口量连年攀升,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同比上年增长了13.77%;2010年进口预计在50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17.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基本与国内实际加工量基本一致。我国大豆进口量已经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55.8%。 (二)大豆产业链完全被外资垄断。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说过: “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对于国际资本而言,通过粮食控制世界将比采用军事控制更加隐蔽,代价更加低廉。 跨国粮商在中国建设工厂,是为了把中国做为国际贸易利润转换的一个链条,通过在中国的加工企业实现国际贸易环节所取得的巨额利润。更为可怕的是,中国进口大豆货源和实际加工能力都控制在少数几个跨国粮商手中,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被垄断性地控制在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手中,即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跨国粮商通过参股并购和独资方式已经控制了中国8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从行业构成上看,形成了外资(包括合资)为主(比例为76%);国有和民营为辅的运作格局(国有及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为6%和18%,二者之和不到我国大豆年设计加工能力的1/3)。 (三)国内压榨产能严重过剩。 2009年,国内年加工大豆的设计能力已经超过1亿吨,而实际利用产能只有4500万吨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公布2009年底大豆行业加工利用率只有50%左右。尽管如此,外资油企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继续扩建产能,部分央企也无视国家政策借四万亿投资之机大上产能。 (四)大豆和植物油价格的变化与供求关系相背离。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最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随着我国对进口大豆依赖程度的提高,外资对大豆行业垄断的加剧,大豆价格近年来频繁的剧烈波动,大豆和植物油的价格在特定时间脱离供求关系而变化,成为国际投机商手中的棋子。而且,其价格与国际市场时时联动,严重地受国际政治关系、石油价格、美洲天气、美国政府农业报告等牵引。2008-2009年,国内食用油价格每年都有两次左右的大起大落,背后都是跨国粮商的身影。 (五)大豆加工行业的上下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 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紧密联动,大豆及油脂行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已经消失,大豆加工行业的上下游均同样受到严重冲击。上游是涉及农民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