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十二五规划纲要篇

青岛十二五规划纲要篇

青岛十二五规划纲要篇
青岛十二五规划纲要篇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2011-4-18 8:22:55 来源:转载浏览275 次编辑:佚名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向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

发展目标篇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创新青岛、文化青岛、和谐青岛、开放青岛、宜居青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5年争取达到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

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环湾型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完善,中心城区协调发展,北部新城区初具规模。全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争取达到1800万标准箱。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1800万人次,青岛新机场开工建设。城市地铁顺利运营。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化、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国际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

城乡统筹形成新格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55%。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社会事业进入新阶段。文化青岛建设成效显著,文化要素加快聚集和彰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地位明显提升。

空间布局篇

城市发展布局

立足提升全市城镇化水平,优化整合全市域国土空间资源,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形成各组团布局有机衔接、功能定位清晰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大城市发展新格局。全市人口规模95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统筹发展中心城区

突破影响七区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实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统筹融合。完善城市功能设计,合理布局公共资源,总体提升城市承载力和服务水平,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450万左右,成为全市行政、文化、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中心。适时推进即墨、胶州、胶南纳入中心城区,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打造环湾型城市框架。

重点发展崂山、黄岛、城阳。以实现全域城镇化为目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临港产业、临空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统筹建成区与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协调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优化提升市南、市北、四方、李沧。提升金融、商贸、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功能,加快改善城市环境,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北部倾斜,完善北部服务功能。重视保护和利用好老街区和老建筑,加快特色街区建设。突出建筑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脉,整体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

加快建设高新区。以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为核心,加快红岛组团建设,推进与城阳、胶州等周边区域统筹发展。高新区基本建成智能交通网、热冷电气水网、全光通讯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城市创新中心和科技商务中心,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初步建成经济高速增长、生态环境优良、社会事业发达的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

推进重要节点建设。加快市南国际航运服务区、市北小港湾、四方滨海新区、李沧交通商务区、城阳国际航空城、黄岛北部城区等环湾节点建设。谋划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新片区建设,重点推进市北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四方城市新都心、李沧生态商住区、城阳中央休闲区、崂山科技城、黄岛国际生态智慧城建设,增强中心城区功能。以办好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完善周边区域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带动北部城区发展。

壮大发展五市

立足全市域统筹发展,加快五市城区、重点组团和重点中心镇建设,通过便捷交通网实现与中心城区有机连接,成为推进城镇化、承接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

做大做强五市城区。以提升城市承载力为重点,协调推进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科学配置教育、医疗、文体、商业服务等综合性公共设施。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快速便捷的区域性交通枢纽。鼓励人口向五市城区集中,胶州、胶南、即墨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60万左右,平度、莱西城区人口规模达到45万左右,成为产业先进、人才集聚、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加快重点组团建设。对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环境承载力较好、人口集聚条件优的区域进行组团式开发,逐步承担起城市建设、人口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促进剩余劳动力本地居住就业。

推动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科学调整建制镇布局,积极稳妥进行规模调整。重点发展王台镇、泊里镇、李哥庄镇、铺集镇、田横镇、华山镇、灰埠镇、南村镇、姜山镇和南墅镇,努力建设成为产业比较发达、功能比较完善、特色比较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小城市,成为连接大城市,辐射农村的重要节点,镇驻地人口规模5—10万。

加快推进城镇化

以中心城区为依托,以五市城区、重点组团和重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群,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走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统筹中心城区户口迁移,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放宽农民工在五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

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环湾高端集聚、县域壮大升级、多区带动发展的思路,推动产业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环湾重点布局高端产业,五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各类工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带动周边区域集聚发展。

环湾高端集聚

环胶州湾区域,主要由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北部高端产业集聚区和西海岸经济新区三大板块组成。转移升级传统制造业,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构筑现代产业高地。

东海岸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包括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和崂山区,重点布局旅游、商贸、会展、金融、文化创意、科技与信息服务、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北部高端产业集聚区,包括高新区、城阳区、青岛出口加工区、胶州市东部,重点布局半导体显示照明、汽车机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海洋科技等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区集聚政策和资源优势,汇集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业。

西海岸经济新区,包括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和胶南、胶州部分区域,统筹产业规划,整合放大各功能区政策优势,重点布局汽车船舶、海洋工程等装备制造业和石化、家电电子产业,着力发展港口物流、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优势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经济新区。

县域壮大升级

强化区域分工和协调机制,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加快五市新型工业化进程,高起点承接环湾区域的产业转移,加快核心项目与配套体系的引进建设,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各

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平度,加强与潍坊、烟台等周边区域经济联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生态化工基地。提升电子家电、机械铸造、汽车配件等产业层次,壮大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精致农业观光旅游,整合大泽山、天柱山等旅游资源,形成生态健康和文化旅游新亮点。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莱西,发挥胶东半岛地理中心优势,打造胶东半岛重要的轻工业基地、陆路物流集散中心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湖滨城市。重点发展橡胶轮胎、纺织服装、家电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环保设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整合姜山湿地、大青山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

胶州,加强与高新区、黄岛区产业协调,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显示、机械装备、木器家具、纺织染整等产业。大力发展物流、商贸业,建设半岛最大的钢材、五金建材、装饰材料交易市场。发挥中国秧歌节带动作用,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胶南,重点发展航运物流、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纺织机械、海洋生物、家电电子等产业,建设以董家口港产业区、临港经济开发区为平台的临港工业综合体。整合山、海、岛、湾等资源优势,建设以滨海公路沿线重要节点为平台的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

即墨,沿滨海公路,以温泉镇、鳌山卫镇为核心,培育旅游度假、会展商务、海洋科研教育、软件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打造旅游休闲产业带;沿烟青一级路,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打造现代制造产业带;依托鳌山湾港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核电装备和船舶制造业,打造临港产业带。

多区带动发展

发挥各类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集聚优势,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依托全市重点工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带动区域经济突破提升。

工业园区。以增强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为重点,整合提升现有14个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提高投资强度、土地集约利用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平度新河生态化工、胶州洋河装备制造工业、莱西姜山轻工业、即墨龙泉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即墨女岛船舶工业等6个工业功能区和10个重点中心镇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壮大。

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现有集聚区功能,加快培育发展市南奥帆文化旅游、市南国际航运服务、李沧百果山园艺旅游、李沧交通商务、市北中央商务、浮山商贸、四方欢乐滨海城、崂山金融商务、城阳空港商务、红岛文化创意、高新区科技服务、唐岛湾总部经济、凤凰岛文化创意、温泉旅游会展、南泉物流、董家口物流、灵山湾旅游度假、莱西姜山湖湿地生态旅游、平度茶山旅游度假、胶州湾国际物流、胶州西部商贸等集聚区。

生态建设布局

围绕建设宜居城市,实施“十绿工程”,推进各类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形成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以东部崂山、北部大泽山、南部大小珠山生态控制区为生态屏障,以沿海基干林带、沿河绿化带、沿路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以海岛、湿地、自然保护区、水库涵养区、风景名胜区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全市域生态体系,构建“一核、三区、三廊、多点”的生态网架。

战略任务篇

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增长,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

着力扩大内需

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并举,引导企业努力开辟国内市场,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引导扩大消费。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推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发展社区商业,加快消费载体建设,创新消费模式,吸引外地居民来青消费。稳定汽车和住房合理消费,拓展信息、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性服务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完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用机械、家电等商品普及与升级,拓展农村消费空间。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0亿元。

强化自主创新

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壮大民营经济

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创业环境,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壮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

促进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增长,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

打造蓝色经济区

全面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坚持陆海统筹,突出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我国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基本建成我国海洋

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全面推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

创新海陆统筹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海洋综合管理机制,推行海上综合执法,加强海上执法、海洋维权能力建设。建立海岸带统筹利用决策机制,探索海岛可持续利用模式。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逐步统筹西海岸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开发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园区管理体制。建设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电子口岸互联互通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创设蓝色经济发展基金,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做出特色。

优化蓝色经济发展布局

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格局。培育形成以环胶州湾区域为中心、以胶州湾东西两翼为新增长极的蓝色经济聚集带。推动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五个功能带动区建设,成为带动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引擎。建设一批现代渔业、滨海商务旅游度假、港口物流、现代装备制造、海岛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能源开发、科普教育等各具特色的聚集区,推动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形成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多点支撑。

提升海洋科技水平

建立海洋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机制,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基础数据库、科考船等共享平台。建设国家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全国海洋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打造国家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青岛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国家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加强近海应用技术创新,实施海洋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突破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与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信息服务等一批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加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在海洋资源、环境和灾害预防等研究领域,在全国乃至世界保持领先地位。提高深海应用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打造面向深海科技研发、深海资源探查、深海装备研试的国家级平台。

培育壮大海洋产业

制定完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形成高素质的海洋产业体系。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水产苗种、海水养殖、远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发展水平,建成现代渔业发展的示范区。壮大海洋船舶、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等现有支柱海洋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邮轮经济、蓝色金融、海洋科技教育及服务、海洋文化体育等涉海服务业。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综合整治海洋环境污染,实施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港口、航运污染防治,严格涉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推行渔业生态系统管理,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人工渔礁,恢复和增殖海洋生物资源。实施河口生态恢复工程,逐步恢复和重构海岸带生态环境。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

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

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推动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成为支柱产业,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服务业新增就业占全部新增就业70%以上。

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改善民生质量,引导和促进消费。

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推进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升级。

做强服务业发展载体。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集聚区实现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40%以上。推进总投资6000亿元的50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扶持服务业领军企业,20家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20家跨国服务业企业地区性总部落户我市。加快培育服务业知名品牌,新培育30个省级以上服务名牌、45件省级以上著名商标。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改造提升制造业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延长制造业产业链,向园区集聚、向品牌化转变,实现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传统产业集约化发展,打造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

高端发展优势产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升级路线,瞄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着力提升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船舶产

业在集群化发展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并向产业链高端演进。

促进制造业向园区聚集。整合各类工业园区,细化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对现有园区从招商政策、土地规划、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统筹优化,提高园区集约集聚发展水平。完善园区开发投融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加大定向招商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市优势主导制造业的本地配套率,提高配套档次和水平。推进老城区化工、橡胶、冶金等大企业向工业功能区转移,加快实施海湾集团、青钢集团搬迁,全面完成110户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引导县域镇村企业向重点工业园区和重点中心镇产业园区集聚。

增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着力提高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应用水平,培育10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园区,两化融合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力度,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现农业向生产、生活、生态等综合功能转型。

提升完善城市功能

着眼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国际地位,加快重大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基本形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化城市管理新体系。

建设国际航运枢纽

全面开发建设董家口港区,调整完善胶州湾港区功能,有序推进鳌山湾港区开发,提升口岸服务功能,打造国际航运枢纽,港口吞吐量达到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争取达到1800万标准箱。

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

积极开辟国际航线,加快青岛新机场规划建设,全面提升青岛空港运营效率和国内外影响力,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1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27万吨。

构建便捷陆域交通网络

全面推进现代公路网络、环湾型城市快速路网、半岛城际铁路和疏港铁路建设,建成完善的陆域综合交通网。

建设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全面提高市政公用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构建高起点、可持续、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大市政公用”综合保障格局,完善防灾减灾保障设施,建成功能完善、国内领先的城市公

用基础设施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年新增城乡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以上。

办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0%,高水平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每万人口拥有医疗床位50张、执业医师30人、注册护士40人,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五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基本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逐步改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

2019-2020年江苏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doc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江苏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初稿)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目录 一、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 (1)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1) (二)“十二五”发展阶段 (8)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发展目标 (11) 三、基础设施 (13) (一)加快推进干线航道建设 (13) (二)加快推进沿江沿海港口建设 (14) (三)铁路建设快速推进 (15) (四)优化提升公路网络 (16) (五)着力推进机场建设 (18) (六)不断提升养护现代化水平 (18) 四、运输服务 (19) (一)大力推动港口物流发展 (19) (二)完善交通物流体系 (21) (三)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 (22) (四)努力提高城市客运服务水平 (23) (五)提高国际运输能力 (24) (六)不断推动运输装备的现代化 (25) 五、安全和应急保障 (25) (一)提高交通设施安全性 (26) (二)加强运输市场安全管理 (26)

(三)强化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管理 (27) (四)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 (27) (五)提升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27) 六、科技与人才 (29) (一)推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应用 (29) (二)显著提高行业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30) (三)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1) (四)加强国际合作 (32) 七、行业管理 (32) (一)完善规划体系,提升决策水平 (32) (二)加强工程建设监管 (33) (三)加强运输市场监管 (34) (四)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水平 (35) (五)加强廉政建设 (36) 八、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资金和用地保障 (36)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38) (三)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39) (四)切实推进科学发展评估考核体系的建立 (40) (五)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41) 附表一“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41) 附表二江苏省综合运输通道主要项目规划表 (44)

云南省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及附表

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2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一)取得的成绩 (2) 1、各项经济指标显著增长 (2) 2、工业企业规模和实力明显提升 (2) 3、知名品种、品牌培育取得进展 (3) 4、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4) 5、产业创新能力体系基本完善 (4) 6、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5) 7、药品流通业快速发展 (6) 8、行业协会作用凸显 (6)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7) 1、行业管理不健全,政策体系不完善 (7) 2、创新能力弱,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7) 3、市场开拓乏力,品牌影响力弱 (8) 4、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 (8) 5、原料基地保障能力差,资源保护乏力 (8) 二、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9) (一)中国医药市场快速增长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空间 (9) (二)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9

(三)实施新医改和推出创业板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10) (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强药品监管深刻改变医药产业竞争格局11 (五)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11)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12) (一)发展思路 (12) (二)发展目标 (13) 四、主要任务 (14) (一)立足省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14) (二)积极拓展新领域,打造大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15) (三)强化自主创新,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15) (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拓展市场空间 (15) (五)优化资源配臵,推动企业整合 (15) (六)加快开放合作,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16) 五、产业布局 (16) (一)原料种植基地布局 (16) (二)产业布局 (17) (三)园区布局 (17) (四)研发平台布局 (17) 六、重大工程 (18) (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8) 1、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产业集群 (19) 2、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产业集群 (19)

江苏省国税局十二五规划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 “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纲要 ——“十二五”时期国税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工作主题,以优化纳税服务和强化税收征管为核心,加速专业化、信息化进程,完善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保障体系,努力把江苏国税打造成为服务型税务机关,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江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新贡献。 ——“十二五”时期国税工作的发展蓝图。未来五年江苏国税发展的愿景是:力争使江苏国税在全国率先成为法治、服务、责任、和谐、效能、廉洁的税务机关,使之成为一个集优质服务、公正执法、社会认同于一体的政府组织。达成这一愿景,必须始终致力于“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征管以及实现人员、流程、技术的现代化”三大战略目标不动摇,从而在新起点上实现江苏国税发展的新跨越,力求使江苏国税成为“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工作主题的模范实践区;借鉴国际经验、推进税收管理专业化、信息化的先行试验区,为率先基本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国税工作的具体目标

国税收入随经济发展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增长。国税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收入规模随经济发展稳步扩大,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的缺口逐步缩小,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 税收调控作用更加有效发挥。税收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税收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的措施更加有力,办法更加灵活,政策效应分析更为准确,反馈更加及时。 税收法治环境继续得到改善。国税干部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监督体系健全完善,税收执法公开、公平、公正;税收行政救济体系趋于完善;部门协作运转畅通有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坚决有力,税收秩序进一步好转;建成江苏省依法行政示范点。 纳税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纳税服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税收政策法规更加透明,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纳税服务方式手段创新发展,更多涉税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纳税人正当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办税负担明显减轻;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不断提升。 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征管程序不断规范,业务流程简便高效,专业化分工更为科学,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趋于完善;信息技术对税收征管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信息情报采集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税取得重要进展;税收征管成本逐步降低,税收征收率不断提高。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 课题指南 课题指南说明:2011年度课题指南依据《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讨论稿)》和2011年云南省教育科研工作要点,围绕当前云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试点工作,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研究当前云南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破解当前云南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注重学科体系、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强调实证数据,着力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使用效益。 重点招标课题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此类课题重点解决我省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问题,鼓励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协同攻关。 一、重点招标课题 1.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 2. 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研究 3.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机制的研究 4. 加快云南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5. 加快普通高中发展的研究 6. 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研究

7.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研究 8. 加快教育优先发展,实现云南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9. 云南民族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10.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研究 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现代教育思潮和流派研究;教育核心价值研究;人才健康成长规律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研究;学习型社会特征和条件研究;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等。 云南教育史研究;地方教育史研究;民族教育史研究;留学教育史研究;教育历史人物研究;教育家办学研究;教育历史事件研究;教育历史名著研究;教育专题史研究;学科教育史研究;教育活动史研究;教育交流史研究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方法与途径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创新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民办教育投融资体制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支持机制研究;学校现代管理策略研究;区域特色教育研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试验工作实证研究等。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 江苏省老龄办作者: 时间: 2012-02-01 点击: 523 次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5年。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职工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月平均养老金达到1466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7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覆盖,760多万农村老年人领取了养老金。城市老年人基本纳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老年人基本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符合“低保”、“三无”、“五保”条件的老年人,纳入相应的救助和供养制度。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支持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城市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普遍开展,农村敬老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28万多张,兴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700多个。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稳步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作得到加强。制定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尊老金、老年优待服务等制度,推进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化,老年保障和服务制度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老龄工作战略地位明显提升,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广大老年群众坚持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老龄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老年群众,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中,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据测算,从2010年末到2015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300万增加到1483万,平均每年增加36万;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将由17.4%增长到19%。同时,我省老龄事业发展基础还不够扎实,养老保障水平尚不够高,公益性老年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年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薄弱,老龄事业发展在区域城乡之间仍不平衡,社会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和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刻认识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体系建设,从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好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挑战的各项工作,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党政主导、社会主体、全民参与,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之间老龄事业发展,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创新老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积极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与“两个率先”进程相同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主要发展目标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稳定增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 ——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档案建有率达到8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 ——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城市社区

云南省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云南省临沧市 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文本 图集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政府 2011年6月

项目名称:云南省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委托单位:临沧市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81153)甲级 协编单位:临沧市建设局 院长:张京祥教授、注册规划师 总规划师:朱喜钢教授、注册规划师 顾问:崔功豪教授、注册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曹荣林教授、注册规划师 曹建丰注册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戚红年注册规划师 戴军注册规划师 吴未副教授 姚广峰工程师 马斯伟规划师 范宁规划师 程寅助理规划师 吴鹏助理规划师 孙文军助理规划师 郭伟助理规划师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一节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 (8) 第二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三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1) 第四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2) 第五节市域社会设施规划 (14) 第六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空间管制规划 (15) 第七节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19) 第八节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20) 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22)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4)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布局 (25) 第七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27)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27)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8) 第三节工业与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30) 第四节其他用地规划 (31) 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1) 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34) 第十章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37)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38)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8)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9) 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40) 第四节电信、广电与邮政规划 (40) 第五节燃气规划 (41) 第六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41)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42)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43) 第十四章土地使用控制规划 (47) 第一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导则 (47) 第二节城市“五线”规划控制 (48)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50) 第十六章城市分期发展指引 (51) 第一节近中期建设规划 (51) 第二节远景规划构想 (52)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52) 第十八章附则 (53)

红河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红河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为进一步加快我州生物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生物产业,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生物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建设“8311”行动计划的意见》,编制红河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我州发展生物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和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伴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产业正在展现出不可限量的前景,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新型产业形态初步形成,生物技术产品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国家、省制定的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必将为生物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审时度势,立足我州生物资源基础,发挥优势,推动生物产业快速发展,这是加快红河新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州的战略目标,把生物产业作为我州的七大重点支柱产业来培植,符合我州发展实际,是对红河州情的不断深化认识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发展生物产业,可以充分发挥我州多气候带、多物种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有利于我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变我州目前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增加消费需求,扩大出口创汇。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益,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扩大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快生物技术、科学管理方式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经营管理等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我州生物产业发展的潜力 (一)资源潜力 我州地处低纬度的高原地区,由于受红河、南盘江、李仙江的纵横切割,海拔高差悬殊大,加之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印度洋西南季风、南下寒潮的共同影响,降雨充沛,光照充足,形成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适合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尤其是红河以西的哀牢山系南段及南延支脉山区,是云南省热量最丰富、雨量最充沛的高温多湿区,发育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植被类型垂直系列,从最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山顶分布有热带雨林一山地雨林一季风常绿阔叶林一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一山地苔藓矮林,具有全国少有的“立体森林”特点。迄今初步整理出种子植物有229科1530属5667种,是云南及中国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乔灌木植物占全国总数的1/4,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全州已知的珍稀保护树种有116种,主要有桫椤(树蕨)、金花茶、小叶船板木(擎天树)、水松、秃杉、毛坡垒、鹅掌楸、董棕等。此外,还生长有灯盏花、大黄藤、黄连、青叶胆、板蓝根、草果、砂仁、杜仲、肉桂、薯蓣、露水草、重楼等名贵药材,鸡枞、干巴菌、松茸、美味牛肝菌等多种名贵野生食用菌,翡翠芽、香椿、树头菜、羽状金合欢(臭菜)等大量山野菜。品种优异的石榴、葡萄、脐橙、雪梨、大杨梅等温带水果和香蕉、菠萝、荔枝等热带水果以及橡胶、八角、核桃、油菜等多种经济作物。经过近几年的开发,我州自然环境和资源比较优势充分显现出来,不仅适应多种植物的生长,而且同一种植物的内含成分优于其他地区。这为红河州继续发展生物产业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二)政策优势 进入“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物产业。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省政府下发了《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

江苏省“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苏政办发〔2011〕112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 “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 —1 —

江苏省“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和《江苏省测绘条例》、《江苏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省级基础测绘的现状 (一)“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江苏省“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所确定的发展任务,我省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初步建成省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立了江苏省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JSCORS)和B、C级卫星空间定位网。施测了覆盖全省的9757.5公里二等水准路线和5117.8公里三等水准路线。二是建成了省级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实施了全省10.26万平方公里的1︰2万基础航空摄影,引进了覆盖全省的高分辨率航天遥感影像。完成了我省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航空影像扫描入库工作。建成了多源、多尺度、多时相的航空影像数据库。三是开展了1∶1万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和建库。更新了全省陆域4098幅1︰1万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更新了相应的数据库。组织实施了沿海滩涂区6000多平方公里1︰1万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工作。四是促进了测绘成果的广 —2 —

最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2010年11月

目录 一、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3) (一)我国汽车产业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3) (二)天津市汽车产业核心聚集区 (5) (三)大项目招商取得新突破 (6) (四)行业影响力不断提高 (7)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8) (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8) 1、全球汽车市场逐渐复苏 (8) 2、汽车市场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8)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 (9) (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9) 1、我国汽车产业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9) 2、我国汽车产业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投资项目将以大型企业集团扩大产能 为主 (10)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获得稳步发展 (12) 4、我国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进程将加快 (14) 5、汽车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16) 6、汽车服务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25) 7、汽车研发中心建设速度加快 (28) 8、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29) 三、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SWOT分析 (34) (一)竞争优势 (34) 1、区位优势显著 (34) 2、产业基础稳固 (35) 3、科教资源丰富 (36) 4、投资环境良好 (36) (二)竞争劣势 (37) 1、缺少天津市汽车发展战略的支撑 (37) 2、招商政策优势减弱 (37) 3、缺少大型企业集团 (37) 4、产业链条较短 (37) 5、产业格局单一,集聚效应没有显现 (38) (三)发展机遇 (38) 1、我国汽车市场将继续增长 (38) 2、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 (38) 3、长城汽车天津乘用车项目 (38) 4、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39) 5、我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39) (四)面临挑战 (41) 1、国际一线乘用车企基本完成国内布局,产能面临过剩,新建整车(乘用车、 客车、重卡)项目投资机会很少 (41) 2、汽车产业政策对汽车投资项目要求不断提高 (41) 3、地区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招商难度加大 (42) 4、汽车出口基地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42) 四、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43)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国家计划 【发文字号】楚政办通[2008]68号 【发布部门】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8.08.12 【实施日期】2008.08.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 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楚政办通〔2008〕68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按照《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规划〔2008〕1143号)要求,为了全面做好我州“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同时为即将启动的“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做充分准备,现将《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八月十二日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实施 意见 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规划〔2008〕1143号)文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我州将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评估意义 州“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有助于督促各方加大实施力度,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有助于调整“十一五”规划目标、内容,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寻找关键性问题,并提出加快推进规划的中后期实施意见;有助于提高规划水平,为“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中期评估,落实规划,已成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任务。 二、评估原则 开展规划中期评估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

《江苏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一、背景和依据 (一)“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安全生产简要回顾 2006年至2009年,江苏省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13035起,死亡26064人,同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及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详情见下图。 在2006~2009年间,江苏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呈持续下降趋势,说明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江苏省整体预防事故的能力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纵观

这几年数据,事故致死率在这几年间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近年来事故起数下降很快,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二是当前事故虽较以往减少,但事故的严重程度却在升高;三是说明了事故救援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由于工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同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造成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使工业安全的监管对象多元化,监管的难度增大;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高速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等战略的实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涌向工矿企业,使工业安全面临更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工业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高风险产业”等现象,使工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先进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发展周期。安全生产的这种阶段性特点,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 但是近几年,我省重大化工事故频繁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2007年为例,我省以事故起数64692,排全国第四,死亡人数7855人排全国第三。各类生产事故的频发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投资环境,影响到我省实现的“平安江苏”、“和谐江苏”的目标,也与我省经济大省地位极不相称。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江苏省2009年的GDP已经超过山东跃居全国第二。在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进一步深化产业调整,将继续呈现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江苏省是化工大省,江苏水网密集,湖泊江河众多,是典型的“四沿”(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区域;沿岸已经建设国家级化工产业园区4个,省级化学工业园区6个,市级化学工业园区30个;仅在盐城到连云港苏北海岸线上已经建设了6个沿海化工园区,大量危险化学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科学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 (2) 第二章“十二五”阶段特征 (6) 第三章“十二五”指导思想 (8) 第四章“十二五”主要目标 (11) 第二篇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15) 第五章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15) 第六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 第七章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 (34) 第三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9) 第八章形成扩大内需长效机制 (39) 第九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42) 第四篇惠民优先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48) 第十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48) 第十一章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57) 第十二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65)

第五篇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71) 第十三章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71) 第十四章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 (76) 第十五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80) 第六篇绿色引领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85) 第十六章推进资源节约 (85) 第十七章持续改善环境 (87) 第十八章维护生态平衡 (92) 第七篇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94) 第十九章进一步深化改革 (94) 第二十章增创开放新优势 (97) 第八篇凝聚力量实现发展宏伟蓝图 (102) 第二十一章组织实施重大工程 (102) 第二十二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105)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阐明“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政府

江苏省轨道交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江苏省轨道交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序言 “十二五”及未来20年,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需要尽快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轨道交通是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运输保障能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转变交通发展方式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轨道交通发展,将《江苏省轨道交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列为重点专项规划。《规划》立足于我省交通运输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发展要求,依据国家相关规划以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等规划,提出我省未来20年轨道交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明确“十二五”时期我省轨道交通的发展重点和主要政策措施。《规划》是我省轨道交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安排政府投资的主要依据,也是指导各市、县编制区域轨道交通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上位规划。 —1 —

规划基准年2010年,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是我省轨道交通加快发展时期,以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和南京、苏州、无锡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网建设为标志,我省步入了高铁、城际、城市等多方式轨道交通全面提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轨道交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省铁路建设完成投资1209亿元,是“十五”的17.3倍,年均增长76.8%,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由“十五”的4.1%上升至32.7%;铁路运营里程增长近1/4,达到1908公里,在建里程1073公里(含复线改造);电气化铁路实现零的突破,完成电气化改造里程640公里,电气化率约50%;铁路运营里程折合国铁I级双线(200km/h)的铁路当量里程由“十五”期末的655公里增加至1292公里,运输能力翻一番。全省城市轨道交通完成投资约350亿元,是“十五”的4.1倍,年均增长32.7%,运营里程增加近3倍,达到85公里,在建里程142公里。 专栏1 江苏省“十一五”时期轨道交通投资概况 —2 —

天津市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导言《天津市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依据《中共天津市和平区委关于制定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的。集中体现了全区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全区各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五年,是干事创业、成就辉煌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重大风险挑战,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在全市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中,抢抓新机遇,抢占制高点,加快实施“一二三四”的发展思路,奋力推动各项工作全面上水平,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76.6%,年均增长12.1%;区级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增长24.1%,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0亿元,是“十五”末的 2.3倍,年均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50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实际利用内外资到位额累计分别为286亿元和11.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2和6.8倍。经济结构更加优化,高端高质高新化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国企改革稳步推进。 城市建设加速发展。南市地区最大的危改拆迁项目胜利完成。一批重点项目和地区拆迁取得新进展,累计完成危陋房拆迁面积78.81万平方米,15633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区建设全面展开,累计完成开工面积836.68万平方米,竣工420.88万平方米,2010年在建规模和投资总额均超过“十五”期间的总和。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建成,完成津门、津塔、津湾广场(一期)等一批城市新地标项目建设,金融城建设初具规模,完成一批社会事业和现代宜居住宅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完成65条道路改造,新建变电站5处,改造居民自来水管网260处,改造燃气管网69千米,新增供热面积189.78万平方米,完成节水222万立方米。 市容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大规模综合整治市容环境,连续三年奋战600天,打造了一批特色景观,形成清新靓丽、大气洋气的城区风貌,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安静”、“绿色创建”等环保工程,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保持在81%以上,污染减排任务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生活垃圾实现袋装密闭直运,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初步建立区城管数字化平台。建成滨江道等3个灯光组团和海河沿线等18条夜景灯光通道,综合整修旧楼区266个,累计192.2万平方米,整修道路107.8万平方米,新建和提升绿地230.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1.5%。

江苏省港口“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江苏省港口“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口局 江苏省水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二〇一一年七月

目录 序言 (1) 一、发展回顾 (1) (一)取得成绩 (1) (二)存在问题 (8) 二、形势与需求 (8) (一)面临形势 (8) (二)需求预测 (12) 三、目标与思路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发展目标 (14) (三)发展思路 (17) 四、重点任务 (19) (一)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19) (二)全力发展港口现代物流 (24) (三)加快集装箱干线港建设 (27) (四)完善重要货类运输系统 (30) (五)提升内河港口发展层次 (32) (六)积极推进绿色港口建设 (34) (七)提高行业管理服务能力 (36)

五、保障措施 (40) (一)体制保障 (40) (二)资金保障 (41) (三)资源保障 (42) (四)政策保障 (43) (五)人才保障 (44) 附表全省港口“十二五”建设规模汇总表

序言 2011年-2015年,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江苏将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并将率先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港口发展面临更高要求。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江苏省港口“十二五”发展规划》,必将对江苏实现由港口大省向强省转变产生重大影响。本规划着重阐明“十二五”时期江苏港口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江苏港口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回顾 (一)取得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关心支持下,在省交通运输厅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港口行业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确立了高起点的战略规划,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了跨越式的发展目标,落实了科学的发展措施,全面顺利完成“五四三二一”1的规划目标,取得重点工程建设、法制建设和管理体制三大突破,实现基础设施能力、货物吞吐量和集 1“五四三二一”:建成连云港、南京、镇江、苏州、南通五个亿吨大港;形成集装箱、铁矿石、煤炭、原油四大货种专业化、集约化布局;完善海运直达、江海转运和长江中上游及内陆地区中转联运三大运输系统;建设苏州太仓、连云港两个远洋集装箱枢纽港;实现港口总吞吐能力翻一番。

解读天津十二五规划

解读天津十二五规划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一:目标振奋人心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0万元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1.5岁 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绘就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 科学发展基础坚实。“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五年来,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2010年达到9108.8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发展质量明显提高,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已经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全面开发开放新阶段,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连续三年开展了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天津市现代化国际都市形象更加显现。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民计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五年来,全市各方面把中央精神与天津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天津特点的发展路子,凝聚提升民心民气,创造了天津精神、天津速度和天津效益,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后劲。 主题主线统领全局。“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在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中央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要求,尽快实现天津城市定位和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关键时期。《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并将此贯穿于规划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天津特色。最近几年天津市GDP增速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民计民生有待进一步改善。发展中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未来五年,实现天

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2009年—2020年)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00九年十月 前言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指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总面积945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2008年该区域人口169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4%。该经济圈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南端,是在滇中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城市间功能不断聚集、运作不断协同、点-轴-圈式空间结构布局日益突出所形成的城市集群,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中国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陆上枢纽,也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核心区域,对促进我国东西互动、海陆并进的完整开放格局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7月视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效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结合国内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特色和优势,形成和强化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主导功能,明确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滇中区域一体化,使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实现国家“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发挥带动西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功能,不断巩固提升云南在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战略地位和辐射作用,引领云南不断向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和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特制定《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协调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云南省滇中地区“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09~2020年,其中: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0820)1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1年8月19日) 船舶工业是资金、技术、劳动、信息密集型现代综合性产业,拉动作用显著,是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船舶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根据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结合我省船舶工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我省船舶工业“十一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在全国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船舶修理、配套、拆船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第一造船大省和世界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 1、产业规模持续倍增。全省船舶工业目前共有列统企业750家,600多家船用设备制造企业。“十一五”期间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造船总量实现翻三番,年均增速67.2%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平均占世界总量达10%以上。

2010年造船完工量达到2300万载重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3%;新承接订单2973万载重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9.5%,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1.6%;手持订单7412万载重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7.8%,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6%。江苏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造船大省。 2、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区域聚集效应显现,已初步形成区域错位发展、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格局,南通、泰州、扬州三大基地的规模、带动作用日益显著;培育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江苏新世纪、江苏熔盛重工等6家企业主要造船指标分别进入全国前10强,5家企业成功上市;发展质量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实现利润等多项经济指标均保持全国第一;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具备了建造除豪华游轮以外的所有船型船舶的能力。 3、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蓄势待发。大型海工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江苏熔盛重工等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开始形成,海工产品基本覆盖主要领域。目前我省涉足海工产品的企业数量多,起点高,定位准。海工产品覆盖了从近海到深海的几乎所有种类,其中半潜式平台、浮式储油船、钻井平台等实现自主研发。南通中远船务交付了世界最先进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等海工产品,企业成功跨入海工装备总承包商行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