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示范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四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第二课时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第三课时主要介绍风的形成以及高空风和地面上的风受力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和“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2.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理解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

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

(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身边的地理现象产生好奇的心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板书标题,学生熟悉课本。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老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近地面大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是的,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次是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这层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通过课件展示这个过程。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小结: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此。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师:继续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PPT演示整个过程,使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老师引导学生读图理解并说出大气的保温原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具体图解如下:

大气受热过程的关键点: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大气逆辐射是地面夜间最主要的热源,白天地面主要吸收太阳辐射。

承转: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而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表面比较,哪个变化要剧烈些呢?

投影展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大。

学以致用:

(1)晚秋或寒冬的时候,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晚秋或寒冬的时候温度就比较低,再加上晴朗的夜晚,天空无云或者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得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3)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所学的是实际中存在的、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纯理论。

拓展阅读:“温室大棚发展农业”和“浇水防冻”。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高中地理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案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 二、教学重难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知识铺垫: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可见光区。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教材P34下面小字体)。 则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做了什么手脚呢?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散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等) 反射(大云层及杂质) 散射 散射的应用:

旭日和夕阳呈红色。这是因为早晚阳光以很大的倾角穿过大气层,经历的大气层要远比中午时大得多,所有波长较短的绿光、蓝光等几乎朝侧向散射,仅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到达观察者(近地面的空气中有尘埃,更增强了散射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应用:冬夜晴无风,早起必有霜;农田烟熏防霜冻;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高处不胜寒;月球昼夜温差大 白天有太阳辐射(加热),但同时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气温不至于太高,但大气逆辐射每时每刻都存在,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14点)左右 月球没有大气层,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升温快,气温很高,温度可达127°C,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温度降至-183°C。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 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理解大气的重要性;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 分析海陆间和城乡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认识到热力环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 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 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 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一起谋杀案。警察根据线索很快抓住两
个嫌疑犯甲和乙。警察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海风迎 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 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阴风阵阵,确实让人害怕。”
请大家思考一下,两个嫌疑人口供中的矛盾点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夜晚的风向不同 师:两个人的说辞不同,可见他们中有人说了谎,说谎的人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让 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找出真正的凶手吧! (板书)热力环流 【讲授新课】 师: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
1 / 11

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 运动即为风。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大家 不妨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来了解大气的运动。
出示:空调和暖气的照片
师:空调和暖气是我们家中常用的生活物品,暖气主要是在冬季为房屋供暖,空调主要 是夏季为房屋降温。大家回忆一下,空调和暖气都安装在我们家庭的什么位置上呢?
生:(可能的答案)制冷空调往往采用壁挂式,暖气往往安装在靠近地面的位置。 师:大家知道空调和暖气为什么安装在房屋的这些位置吗?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热胀冷缩,运动方向不同等。 出示:热水和冰淇淋图片
师:因为空调和暖气的气流的运动方向我们不太容易看到,所以我们选择了冬季的一碗 热水和夏季的冰激凌来观察,由于热水、冰淇淋的温度与周围的气温有明显差异,很快就凝 结成了小水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汽儿”,请大家观察图中“白汽儿”的运动方向,试 着总结空气在受热、受冷情况下的运动状况。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则收缩下沉。 师:为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我们需要补充了解大气的相关物理学知识和规
2 / 1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A、B、C三地上空空气柱重量相等,则三地气压值相等;A'、B'、C'横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相等,则;A'、B'、 C'气压值相等。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A'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增大,A'气压值增大;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B'、C'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减小,B'、C'气压值减小。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增大,B'、C'气压值减小,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大于B',B'等于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比四周高,为高压;气压值比四周低,为低压。A'形成高压,B'、C'形成低压。 于是,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高空,空气由A'流向B'、C'。A地上空空气流出,空气柱重量减小,A地气压降低; B、C上空空气流入,空气柱重量增大,B、C地气压升高。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减小,B、C 气压值增大,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小于B,B等于C。A形成低压,B、C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由B、C流向A,热力环流形成。 环节二 请你点击暂停,根据老师刚才的讲解,绘制大气热力 环流的过程示意图。绘制完成后,点击播放。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1min

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空气的水平运动,我们称之为风。 环节三 请你点击暂停,思考这个问题:比较A、B、A'、B'气 压值的大小。思考完毕后,点击播放。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比低压的气压值大。所以,B>A, A'>B'。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所以,B >B',A>A'。综上,B>A>A'>B'。 高压的气压值一定比低压的气压值大吗? 不一定。 高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而言的。在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气压值大于低压的气压值。 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低压的气压值高 于其高空的高压的气压值。 1min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气热力环流。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 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高低差异,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 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比低压的气压值大。 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 感谢你的聆听,希望你有所收获。 20s 教学反思 《大气热力环流》是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2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另外学生必备的空间建构能力还较弱,所以讲授时我用动画演示解决这两个问题,变抽象为直观。我设置了一个绘图活动,学生画完后,我再次讲解帮助其再次梳理过程,从而顺利完成教学重点。最难的是比较不同地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值大小,一定要让听课的学生理清两点:同于水平面上,高压气压值大于低压;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示范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四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第二课时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第三课时主要介绍风的形成以及高空风和地面上的风受力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和“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2.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理解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 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 (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身边的地理现象产生好奇的心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板书标题,学生熟悉课本。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老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近地面大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是的,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次是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这层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通过课件展示这个过程。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 保用; 2、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 运动的影响; 4、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5、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 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②大气的直接热源和大气的热过程。 2. 难点: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 ②风向的判断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清代黄叔璥[ jǐng ] 在《台海使槎[ chá ] 录》中,记述了台湾海

缺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新课教学]: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渡】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炙烤着大地,是不是一定也把大气给我们烤热了呢?其实则不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的内容,说说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几个环节? 【学生回答】1、太阳辐射过大气层。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分析】“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然而从前面的内容来看,似乎并不是太阳辐射直接让大气受热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做了什么手脚呢? 大家一起看课件播放的图片。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过渡】太阳辐射在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要经过大气的反射、散射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2-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1)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一节选自人教版(2019)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为前节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所学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寻因溯源,又是后面“大气运动”的做好铺垫。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教材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了详细讲述。可以说,理解了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习了第一节“大气的垂直分层”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如: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O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O3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其实,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但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本节内容着重于理论、概念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是不同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受热原理,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地面的保温作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开展绘图、说图活动,发展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 (2)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和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学习态度; (2)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观:学生根据示意图简单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联系。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思维。 2.综合思维:运用大气受热原理分析说明“烟雾防霜冻”、“温室效应”等实际问题。 3.区域认知: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对比高空和近地面温度差异,认识垂直高度上温度差异产生的原因。 4.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分析大气受热状况,以及“温室原理”,并能联系实际观察“高处不胜寒”等现象,并会用相关知识解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大气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展示图片:2017年7月13日下午,一张非洲游客头顶毛巾,靠坐在遮阳伞栏杆边的照片热传。武警天安门警卫支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是12-14点的哨兵在值勤,看到有几名游客在岗伞内,问了情况,了解到其中一人有中暑现象,随即呼叫了医生。”负责人讲“当时地面温度非常高,周围空气烤得慌。” 过渡:那么地面温度高和空气烤得慌,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午后1-2个小时气温特别高?今天我们将进行相应的探讨。 2、大气受热过程讲解 介绍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波长特点 我们知道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而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我们要了解大气受热过程,首先要了解太阳辐射,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波长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的多,地面辐射的波长也就比太阳辐射要长。相对而言,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第一个步骤:“太阳暖大地”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理解大气的重要性;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 分析海陆间和城乡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认识到热力环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 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闯关东》视频片段 此处引用平台资源【课程引入】闯关东“霜头来了” 师:观看视频,思考: 1.影片中的片段发生在哪个季节?

生:(可能的回答)秋季 2.剧中人物所说的“霜头”是什么现象? 生:(可能的回答)霜冻 3.为了应对“霜头”,主人公朱开山带领大家做的措施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 师:大家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吗?片段中农民的行为蕴含着什么样的地理原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板书)大气的受热过程 【讲授新课】 师: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什么是辐射?辐射有何特点? 出示: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师:读图,回答: 1.太阳辐射按照波长分成了哪三部分,每个部分的波长范围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紫外线,波长小于0.4um;可见光,波长0.4-0.7um;红外线,波长大于0.76um。 2.太阳辐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 生:(可能的回答)最主要的是可见光部分 师: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辐射,温度越高,辐射能量越大。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由于太阳表面的温度达到近5500℃,因此向外放出能量较强的辐射,我们称为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球表面均温约22℃,我们将其向外放出的辐射成为地面辐射,能量不及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均温为22℃,我们将其向外放出的辐射成为大气辐射,也属于长波辐射。 出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

2020-2021学年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案: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5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二)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开始地理必修一的学习。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万物都是在运动着的”,其实这句话是马克思原理中所提到的。这句话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在人类是指不断变化的,社会在不断发展,历史在不断前进……在自然界中亦是如此,海水在不断运动,地表形态再被自然界各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发生改变,就连平时我们感受到的风也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那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将带大家学习大气的运动及其原因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提问】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 【学生回答】太阳。 【教师讲述】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础,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物理学知识,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对学习本课时内容会有一定的影响。 (1)人地协调观:学生根据示意图简单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联系,能简单画出热力环流的过程图解释热岛环流等相关自然现象。 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思维,。 (2)综合思维:运用大气受热、热力环流、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说明有关温差大小、温室效应、海陆风、风向等实际问题。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分析大气受热状况,以及温室原理,并能联系实际观察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现象,并会用相关知识解释。 1.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2.难点:大气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原理及现象 多媒体自制教具 (一)引入课题 问1.生活中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是先到达山顶还是先到山麓? 问2.山顶气温高还是山麓气温高? 问3.为什么先到达的反而气温更低? 过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地球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削弱作用 地球上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的接收和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媒体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首先到达地球大气上界; 接着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受到大气对其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 最后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其中部分被反射,部分被吸收。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太阳辐射要到达地球,要经过大气层,那也就是要经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与散射。 (拓展)反射作用: 特点:无选择性 (1)反射主体: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明显。 (2)规律: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明显。所以,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就是因为云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作用: 特点:有选择性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散射作用有选择性,空气质点有能力散射波长小于自身直径的光。可见波长越短的光,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和大气受热过程有关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清代黄叔儆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思考: 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 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新课讲授】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大气的受热过程。 【问题1】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为什么? 读课本P34页找出问题的答案 1.能量来源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辐射类型

学生对照图片说出图中的辐射类型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3.受热过程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关注学生的语言逻辑与准确性) 【问题】 指出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和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提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短波辐射)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自主探究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找解决问题。 【问题2】 大气逆辐射是什么?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 读课本P35页找出问题的答案 1.大气逆辐射

【教案】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一、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课标解读 1.内容要求解读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本条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本条“标准”的前置条件是运用示意图,也就是本节课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进行教学;其行为动词是“说明”,说明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中属于“理解”层次,即要求通过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示意图等,能够解释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热源;能够叙述清楚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本条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温室效应、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其落脚点在于学生能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懂得如何运用相关原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 2.教学提示与育人价值 本条课标要求学生在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之上,能够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解释说明。该课标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于“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要素综合影响的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原理,应借助大量示意图、地理模拟实验演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思考问题,以此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同时,教师在结合具体区域的生产生活案例,例如“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温室效应”等,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提升地理实践力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素养进行了渗透。 三、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从整体内容来看,“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大气方面的知识。大气这一章在人教版地理1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节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主要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四个教学因子。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为之后学习“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做铺垫。“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用”部分需要扩展波长类型及特点概念,重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地理年级高一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和风形成过程 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大气的水平运动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暖气一般放在靠近接近地面的位置,而空调则放在墙壁上接近棚顶的位置,大家想一想这 是为什么呢?思考问 题, 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想一想大气的热量来源是什么呢?上一单元学习了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太阳辐射分为三个能量区: 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辐射到大气层后是如何将能量传递给大气的?(太阳辐射) 回答问题

转承过渡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太阳辐射为短波辐 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一部分 被大气反射到宇宙空间当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大 部分到达地面,这个过程叫做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 地表,使地表增温,地面又向四周辐射热量,叫做地面辐 射。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吸收, 这个过程叫做大地暖大气;还有一部分被反射回来,为大 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做大气还大地。 注: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 多?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云层越厚,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思考: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昼夜温差大? 陆地和海洋在哪种天气状况下昼夜温差最小? 解答: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的海洋上昼夜温差最小。 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但由于地 思考问题地 面 辐 射 大 气 逆 辐 射 大气 地面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2017版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基本构成 本条课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学生要学会解读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示意图,包括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海陆风示意图、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较为抽象,学生接触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示意图,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并且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画图的能力;行为动词是“说明”、“解释”,属于“理解”水平,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地理现象,还要能够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行为内容是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以及解释相关现象,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教师在讲解地理原理之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案例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是理解大气运动所需要的基本原理,属于地理原理性知识。 2.育人价值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在理解大地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之上,对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说明,侧重对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进行训练培养,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以及大气的水平运动受不同要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培养“综合思维”;同时,结合具体区域的生产生活案例分析,例如“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等,对学生的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能力要求也需渗透于教学环节之中,要借助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也可借助一些模拟实验,学习和说明相关原理和相应生产生活现象。 3.质量水平 本条课程标准所对应的学生质量主要是质量水平水平 1以及质量水平 2 ,学生能够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以及大气水平运动的时空变化过程,能够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解释日常生活当中的地理现象,从而辨识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为了落实本节课标要求,教材设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风”四个标题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基础性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大气的热力环流”部分,教师需要扩展气压、空气柱的相关概念,并重点讲解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热力环流,并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水平运动”则介绍风的形成、影响因素、风向、风速等。具体知识结构见图1。 图1 知识结构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