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

2、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热力环流实例,如海陆风、城市风。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

(2)通过探究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以及在热力环流中高低压的变化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你当导演”情景设计,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热力环流的小实验,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线的弯曲规律

四、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板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概念A、气压;B、等压面

2、热力环流的形成

①过程

太阳辐射冷

空气

垂直

运动

空气

水平

运动

同一水平

面气压差

根本

原因

直接

原因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的不均

3、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

六、教学过程

【复习】概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并作简要说明。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太阳暖大地”,经过大气层的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地暖大气”,一地面长波形式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使之增温;

“大气还大地”,大气将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截留,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补偿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转承】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地面的能量源泉是太阳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而且还知道了地面是如何增温的。

【故事导入】那接下来我们看两个探案故事,假如你是探长和县令,你会如何断案和解释?(播放ppt)

【板书】二、热力环流

【实验设计】

热力环流实验(见课本29页和PPT演示)

一、实验现象:

1、冰块上方烟雾逐渐下沉,在玻璃盒底部聚集,并慢慢向热水盆方向流动。

2、热水盆上方烟雾逐渐上升,在玻璃盒顶部聚集,然后往香烟所在位置慢慢流动。

二、实验结论:由于两处的受热不均,空气遇冷下沉,受热上升,形成了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将热力环流概念划起来。(课本30页图2.3旁文字第一句)

教师讲述: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关键词在于“冷热不均”,这是原因。而“空气环流”是现象,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那么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原理是什么,这是我们要重点学习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0图2.3及其右侧文字,分析受热均匀与受热不均匀度A、B、C三地的空气在近地面和高空的状况。

【复习补充】在分析前,首先复习几个概念:

【板书】1、概念

A、气压。

教师讲述: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根据P=F/S=G/S=mg/S=ρvg/S,得出气压与空气分子的密度有关系。同一水平面上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同时,同一垂直方向上,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例如:

特点: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

【板书】B、等压面

教师讲述:等压面是指压力相同的所有点连起来构成的面。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水平面平行。但是我们研究热力环流时,是看空气运动的剖面图。所以这时候我们看到的图2.3那些平行于地面的线是等压面。

【板书】2、过程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下热力环流的过程。

图a,当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空气没有上升或者下降运动。也就是说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图b,当A地受热,而B、C两地冷却:

(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图c,

(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 地。

(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

观察图a 、b 和c 等压面的变化,得出以下规律: ①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 近地面,受热—上升—低压;遇冷—下沉—高压; ③ 气压高低是同一水平面相对而言,并且高压流向低压; ④ 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相反

⑤ 等压面凸起——高压,等压面下凹——低压;

由上述可得知,冷热的不均是引起空气垂直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是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如果将热力环流的原理运用到大空间尺度里,例如放到地球上来说。地球上的大气运动又是什么引起的呢?这就考虑到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板书】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例如:在陆地与

热不均

空气 垂直 运动 空气

水平 运动

同一水平

面气压差异 根本 原因 直接

原因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海洋之间、山顶与山谷、城市与郊区之间都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情景设计】让你当导演

某编剧写到这样一个场景:她,一个人,静静地踱步到了海边,望向满是忧郁的海。任由海风吹起她的裙角,撩过她的发丝。她不禁凄冷地想:“如今,也就只有海的陪伴了”……

如果你是导演,这么一个场景你要做白天还是晚上拍呢?为什么?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一天当中什么时候吹海风,什么时候吹陆风。那么我们就来探究下教材P30的活动题。

【板书】3、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

【活动题】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了夜间了陆地降温快,海上见闻慢。海陆风就是海陆见走也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如下任务。

1、在图2.4a和图2.4b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想想一天之内,海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在图2.4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是指构成一个环流圈来自图2.3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是指构成一个环流圈。

4、分析海陆风对滨海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教师讲述:

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据此,图2.4a.,陆——低,海——高;2.4b,陆——高,海——低。

2、风从高气压吹响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注意闭合环流圈)

4、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也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回忆并思考】女孩面朝大海,迎面而来的是海风。所以,作为导演的你,应该将这个镜头是放在

白天来拍才是科学的;而作为神探的你也应该知道说夜晚吹海风的甲可能是凶手。

【转承】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除了海陆风,还有山谷风和城市风。(展示PPT并讲解)同学们可以结合教材P51-52的问题研究,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到环流要怎么在图上表示?

【回忆并思考】老汉和老翁打官司

为何卖臭豆腐的老汉会控告烧炭老翁烧炭的烟气熏得他晚上睡不着觉;烧炭老翁同样控告老汉臭豆腐的气味熏得他白天吃不下饭?

【合作与探究】热力环流的应用(见PPT演示)

【知识当堂清】(见PPT演示)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重点掌握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

注意:a、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b、冷热不均是根本原因,而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是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热力环流实例,如海陆风、海陆风和城市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军港之夜》这首歌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2.通过二个探究,做孔明灯实验及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播放视频:《奔跑》版的《热力环流》,回顾并加深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 (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环流的有关知识。 承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 解几个常用概念: 1、气压:单位面积上垂直大气柱的 质量。 在对流层,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 低 2、等压面: 指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 各点组合而成的面 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 平行, 若受热不均呢?又是怎样?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A、B、C三地上空空气柱重量相等,则三地气压值相等;A'、B'、C'横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相等,则;A'、B'、 C'气压值相等。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A'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增大,A'气压值增大;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B'、C'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减小,B'、C'气压值减小。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增大,B'、C'气压值减小,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大于B',B'等于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比四周高,为高压;气压值比四周低,为低压。A'形成高压,B'、C'形成低压。 于是,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高空,空气由A'流向B'、C'。A地上空空气流出,空气柱重量减小,A地气压降低; B、C上空空气流入,空气柱重量增大,B、C地气压升高。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减小,B、C 气压值增大,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小于B,B等于C。A形成低压,B、C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由B、C流向A,热力环流形成。 环节二 请你点击暂停,根据老师刚才的讲解,绘制大气热力 环流的过程示意图。绘制完成后,点击播放。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1min

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空气的水平运动,我们称之为风。 环节三 请你点击暂停,思考这个问题:比较A、B、A'、B'气 压值的大小。思考完毕后,点击播放。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比低压的气压值大。所以,B>A, A'>B'。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所以,B >B',A>A'。综上,B>A>A'>B'。 高压的气压值一定比低压的气压值大吗? 不一定。 高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而言的。在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气压值大于低压的气压值。 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低压的气压值高 于其高空的高压的气压值。 1min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气热力环流。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 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高低差异,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 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比低压的气压值大。 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 感谢你的聆听,希望你有所收获。 20s 教学反思 《大气热力环流》是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2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另外学生必备的空间建构能力还较弱,所以讲授时我用动画演示解决这两个问题,变抽象为直观。我设置了一个绘图活动,学生画完后,我再次讲解帮助其再次梳理过程,从而顺利完成教学重点。最难的是比较不同地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值大小,一定要让听课的学生理清两点:同于水平面上,高压气压值大于低压;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 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说课稿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说课稿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说课稿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学法指导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2.3.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2.3.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导学 案湘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2.结合图示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3.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某地的风向,比较两地的风速。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①____________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②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③________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 (1)A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形成④____气压,其高空形成⑤____气压;同时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降在⑥________形成低气压,在⑦__________形成高气压。⑧____________出现弯曲。 (2)水平气压差异产生⑨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造成空气的⑩________运动:在高空,空气从A地向B、C两地?________;在近地面,空气则由B、C两地流向A地,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的 基本 要素?? ? ?? 方向:由?力、?力、?力三个力共同作用 风速: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探究点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应用 【探究材料】 实验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实验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1个(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胶合板盖一个(一侧开有一个小洞)、一盆黄沙、一盆枝叶茂密的草皮、一束香、一个打火机、两个1 000瓦的电灯、电源。 2.实验步骤 (1)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草皮分别放置在玻璃缸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4)将电灯打开。 3.实验探究 (1)观察烟雾的飘动情况,绘制出其简明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原理。 (2)利用这一原理,谈谈在城市发展中如何改善大气质量。 (3)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能理解巴山为何多夜雨吗? 【规律总结】 1.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可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_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会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2.运用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现象。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实践活动:在同学们每天出入的教室门口,手持一炷点燃的香,请同学们观察并说出教室门口上、下部烟雾的飘动方向,思考飘动方向不一致的原因?(PPT同步展示活动视频) 生:大气运动(或者风)。 师:这是一种小尺度的、局部的大气运动现象——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 一、基本概念——气压 1.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变化规律 气压比较:A > B > C 垂直方向: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水平方向:同一海拔高度的各点气压相等(不考虑其他因素),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为等压面。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大气运动现象。

二、实验探究 将准备好的透明玻璃缸安放在桌面上,垫高以便于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将装满冰块的两个烧杯放置在玻璃缸内的两侧,中间放点燃的香,盖上盖板营造密封的环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玻璃缸内的烟雾运动方向。 思考:1.大气运动有几种形式? 2.点燃的香烟雾向上飘,冰块处烟雾向下沉,为什么?是哪种因素差异导致的这种现象? 3.绘制玻璃缸内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分析产生这种运动的根本原因? 生:1.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又分为上升和下沉运动。 2.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冰块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板书)这是大气运动第一个重要的规律,垂直方向:热上升,冷下沉。冷热不均导致的这种差异,属于热力因素。 3.学生绘图结果 师:正如同学们看到的,玻璃缸内发生了空气环流运动,这种空气环流运动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发生于较小尺度的空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真切的看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观察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和体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说课稿教案设计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说课稿教案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气运动》位于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和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 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 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 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 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 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风的形成过程。 2、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3、处理方法:通过让学生亲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来掌握教学的重点;通过多媒体 课件的直观演示来突破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 风的影响这一难点。 二、教学方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在讲风的形成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台风的录象,感受一下风的威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异常高涨。 2、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老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成果交流知识应用获得发展。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观察、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 2、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热力环流实例,如海陆风、城市风。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 (2)通过探究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以及在热力环流中高低压的变化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你当导演”情景设计,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热力环流的小实验,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线的弯曲规律 四、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板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概念A、气压;B、等压面 2、热力环流的形成 ①过程 太阳辐射冷 热 不 均 空气 垂直 运动 空气 水平 运动 同一水平 面气压差 异 根本 原因 直接 原因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的不均 3、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 六、教学过程 【复习】概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并作简要说明。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太阳暖大地”,经过大气层的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地暖大气”,一地面长波形式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使之增温; “大气还大地”,大气将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截留,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补偿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转承】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地面的能量源泉是太阳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而且还知道了地面是如何增温的。 【故事导入】那接下来我们看两个探案故事,假如你是探长和县令,你会如何断案和解释?(播放ppt) 【板书】二、热力环流 【实验设计】 热力环流实验(见课本29页和PPT演示) 一、实验现象: 1、冰块上方烟雾逐渐下沉,在玻璃盒底部聚集,并慢慢向热水盆方向流动。 2、热水盆上方烟雾逐渐上升,在玻璃盒顶部聚集,然后往香烟所在位置慢慢流动。 二、实验结论:由于两处的受热不均,空气遇冷下沉,受热上升,形成了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将热力环流概念划起来。(课本30页图2.3旁文字第一句) 教师讲述: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关键词在于“冷热不均”,这是原因。而“空气环流”是现象,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那么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原理是什么,这是我们要重点学习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0图2.3及其右侧文字,分析受热均匀与受热不均匀度A、B、C三地的空气在近地面和高空的状况。 【复习补充】在分析前,首先复习几个概念: 【板书】1、概念

【地理】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说出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 产、生活对大气的影响。 2、知道并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地理现象。 3、绘制并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理解三种力对风向与风速的影响。 (二)课时教学目标 1、绘制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2、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三、〖重点难点〗 1、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变化的关系。 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四、〖教学时间〗:2022年10月28日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六、〖新课讲授〗 (一)导课:图片导课(空调、暖气),空调使室内每个角落凉爽是通过传导作用实现的吗,不是,是通过冷空气的运动实现的,暖气使室内每个角度都温暖也不单单是热传导,还有是暖空气的运动实现的。空调通常安装在上部,暖气通常安装在下部,我们看看通过今天学习大气热力环流能否解释这一现象。 (二)新课: 展示:学生回答“问题学习工具单”中“预习评价”中的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体知识) 演示实验: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大气受热如何运动,遇冷如何运动及环流是什么形式。

教师演示实验,同学们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同学们直观的了解大气运动) 讲解:教师讲解大气热力环流过程(补充气压和等压面概念) 低压高压低压 高压低压高压 B (冷) A (热) C(冷)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点涉及知识面比较广,逻辑性、抽象性强,学生理解较难所以教师要重点讲解这一知识点) 转折:大气热力环流中有很多规律反应出气温、气流、气压之间的关系 讨论思考:同学们结合以下五个问题探究气温、气流、气压之间的关系 1、近地面气温和空气垂直流动的关系? 2、近地面气温与气压变化的关系?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变化与高空气压变化的关系? 4、水平方方向上气流怎么运动? 5、近地面气温高地区等压面如何变化(上凸或下凹),气温低地区气温如何变化(上凸或下凹)? 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并派代表回答并讲解。教师评价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突破难点,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及时引导点评) 巩固练习:了解了其内在联系,通过练习题检测同学们对本部分知识点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找到易错点并纠正) 转折:那么、有哪些典型的局部的大气环流过程呢? 应用拓展: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间热力环流 同学们结合教材37页、38页案例、活动完成相应的问题。 通过问题的解答了解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陆间热力环流。 讨论回答,结合大气受热过程讲解该现象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师评价并补充

2.2.1 热力环流 教案公开课(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热力环流变化规律;掌握其形成过程及应用。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案例导入:热气球的原理? 今天我们通过热力环流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引:阅读教材36页及资料,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自学5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 1.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怎么变化? 2.大气运动有哪两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 3.什么是大气热力环流?它形成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4.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5.尝试画出海陆风?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 先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指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高压和低压是相对概念,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反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低,称为低压。 (板书总结)气压 好,了解完这个,咱们来进行本节大气热力环流的探究。 首先: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师:地面为什么会受热不均呢?回忆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纬度、海拔、天气、昼长、大气透明度) 师: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第一步:冷热不均第二步:空气的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第三步:同一水平高度出现气压差(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第四步: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高压流向低压)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B地上空空气密度减小,与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低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像水由高处流向低处一样。近地面,A地上空空气流出之后,A地近地面与同一水平面相比,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而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空气的环流圈。 (板书总结)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总结)以上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热力环流的过程,那么热力环流是

高中地理必修一 热力环流教案

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案例引入 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 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 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 [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 形成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表均一时的情况,在这里我给大家给定两个条件: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鲁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 课稿鲁教版必修1 一.说课标、教学意见 1.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教学意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基本要求);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提高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发展要求)。二.说教材、教学目标 (一)教材地位、作用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本节课虽然简短,但涉及的教材内容是必修Ⅰ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并将为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际问题(城市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能够画出热力环流形成后等压面的变化,并比较不同地点气压值的高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推导能力,学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通过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理。 2.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变化与不同地点气压值高低的比较。 三.说教法、学法 (一)学生情况 竞赛班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之前的学习已经作了铺垫。 (二)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启发式讲授法 3.学生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 (导入)两个情景,递进关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大气在运动;给出海陆风的现象,并设置悬念,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环节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①预备知识(三个概念)②原理推导(两个假设)③课堂练习(两个例题)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较难,涉及较多物理概念,因此先储备必要知识;用假设的方式推导热力环流的形成,尽量做到严密;等压面是难点,因此用课堂习题进行巩固。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f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f分析推理运动过程f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f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学生活动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 景导入教 情境提问“为什么空调冷气思考、机装在房间的高处而暖气片放在房间的地上?” 回答 2、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 3、感受热力环流的产生 利用课件展示几个问题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 的呢? 1、播放录像: 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学生自学课文第35页热力环流第一段,思考并回答课件展示问题。 结合生活中 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 小组合作活动: 通过电脑 1.观察烟雾的飘动轨迹 演示热力 并画在纸上。 环流形成 2.思考探究: 过程,这样 ①请说出烟雾飘动的方 学生通过 向?并在黑板画出。 观看、分 ②烟雾为什么会飘动? 析、思考、 并在图中加上表示原因 回答,教师 的文字或图画。 的讲解、归 ③因此可以得出冷热不 纳来使学 均引起大气运动。(即已 生获得感 完成热力环流图的描画 性认识。 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教学设计】大气热力环流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统编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理解大气运动需要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在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上解答了“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及“大气是怎样运动的”这个问题。教材篇幅较少,三幅示意图展示了受热前后大气气流的运动和等压面的变化。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城市热岛环流,活动的形式绘制海陆风。山谷风相比较海陆风和城市风比较抽象,但教材中没有体现,在上课过程中加入了山谷风的学习。教材中热力环流的文字内容不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课标要求是利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所以上课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各种情境的示意图,增强学生对示意图的理解和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 1、会画示意图,运用综合思维,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2、结合区域特征,解释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区域认知) 3、设计小实验验证热力环流,提升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教学方法:实验展示、问题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播放重庆山火“以火灭火”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何添一把火,反而能扑灭重 庆山火?这和大气运动有关系。认真观看以 2022 年重 庆山火的灭火 方法这一真实 情境导入,激发 学生兴趣 知识链接在学习大气的运动之前,我们先来学习 两个概念。 ①气压。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压,数值上 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 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空气密度越大, 气压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低。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海拔升 高,气压降低。但是,注意这里有个前 提,是同一地点!高、低压是针对于同 一水平面而言。 ②等压面。我们把气压值相同的点组合 成的平面,称之为等压面。如果地面受 热均匀,等压面和等高面平行,受热不 均,大气运动,等压面就会发生弯曲。 (1)下面我们把等压面发生弯曲后的 气压情况来进行排序。 (2)我们来进一步观察,气压最高的 ①地和气压最低的针对第一个问题, 学生代表回答① >②=③=④> ⑤,并简述排序理 由。第二个问题, 学生一起回答,得 出高凸低凹的结 论。第三个问题, 规律应用,学生代 表回答:⑥<⑦。 热力环流中对 等压面的理解 难度较大。本环 节将气压和等 压面的知识学 生放在前,通过 形象记忆和应 用,理解气压的 高低和大气密 度的关系,及同 一水平面气压 高低变化对等 压面的影响,为 理解热力环流 原理打下基础。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n2、o2、co2等 ②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③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②厚度:不均一(赤道达17~18千米;中纬度达11~13千米;两极地区8~9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 0.6℃);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④意义:对人类影响最深刻的一层 (2)平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教案】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重难点【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程解读】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教学重点】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环节 教 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提问导入:同学们夏天到海滨泳场游玩时,踩在沙 滩上和站在海水里感觉有何不同? 教师:地球表面自然就存在着冷热不均的情况,而 地面冷热不均会造成空气的冷热不均,进而影响空 气的运动。同学们知道温度是如何影响大气运动的 吗? 回答提问。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使其意识到地球 表面自然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引出冷 热不均会导致空气的运动。

【新课讲授】 一、初步认识热力环流 教师:我们通过实验视频来看一下温度是怎样影响 空气流动的。 播放视频:热力环流模 拟实验 回顾实验现象,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过渡语:我们看到了热力环流的现象,但其形成过 程到底是怎样的呢?空气究竟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其实是温度改 变了气压,气压再影响到气流。因此为了理解温度 与气流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先来学习气压。 二、气压的概念与特点 ①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②常用单位:百帕(hPa)1标准大气压=1013hPa ③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 低(用书本类比) ④展示空气柱的画法:不同高度100hpa空气柱的高 度不同。(因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所致) ⑤等压面/线: 受热均匀的理想状况下,同一海拔高度气压相等。 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 的面称为等压面。气压 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线称 为等压线。 三、探究热力环流原理 观察实验 现象,初步 认识热力 环流现象。 了解热力 环流概念, 聆听教师 讲解。 回答提问, 认识气压 通过播放热力环流模拟实验视频,让学 生观察温度是如何影响到空气流动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热力环流的过程,增强 学生对热力环流现象的直观认识,培养 地理实践力,激发学习兴趣。 讲述气温、气压与气流三者的关系,引 出气压概念与特点的知识内容。 带领学生认识气压这一重要概念,为理 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作知识铺垫。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 一、大气运动概述 1.分类 2.影响 (1)促进热量和□03水汽的输送。 04天气变化。 (2)影响□ 二、大气热力环流 1.概念 01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由于地面□ 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

(1)A 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 02低气压;D 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03高气压。 (2)B 、F 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 04高气压;C 、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05低气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06高气压流向□07低气压。 1.判断正误。 (1)大气运动按方向分为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地面冷热不均。(√) 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面受热,气流上升 B .地面受冷,气流下沉 C .气流下沉,高空形成低压 D .气流上升,地面形成高压 答案 D 解析 气流上升,地面形成低压,D 项符合题意。 3.与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 ) A .气温高,气压高 B .气温高,气压低 C .气温低,气压低 D .气温低,气压高 答案 B 解析 市区人口多、工业活动多,产生的热量多,与郊区相比,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上升,B 项正确。 4.常见的热力环流有哪些? 提示 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任务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 孔明灯(见右图)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孔明发明的天灯是怎么升空的? (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 (3)判断下图可体现孔明灯上天位置的点,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将四点按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成果展示] (1)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2)热力环流。 (3)D处。P A>P D>P C>P 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