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整套教案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整套教案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整套教案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整套教案

旅游地理

授课日期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高二(3)班章节或课题第一章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

目标与要求1、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

2、认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3、加深对旅游资源的理解,能对所选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

重点与难点重点: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难点:旅游资源的内涵。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去哪儿旅游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例如,2004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外,都市旅游、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等开始走俏,西部旅游持续升温。

思考最近的一个长假你去哪儿了?说一说你所去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学习新课】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2、旅游资源的内涵:

(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

(2)能够被旅游者开发利用;

(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观赏性等各种特性,其中多样性是旅游资源的主要特性。

1、在内容上:自然、人文;景观、文化;古代、现代;实物、体察。

2、在地域上:各有特色。

3、在季节上:季节不同,景观不同。

4、在组成上:多要素组合产生不同的旅游资源。

5、在价值上: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

5、旅游资源的价值

(1)美学价值:

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

(2)科学价值:

自然科学考察与研究

(3)历史文化价值:

社会、历史、文化、建筑方面的考古与研究

(4)经济价值:

合理开发利用经济效益所在地区的重要产业部门

教学过程

教案用纸

美丽的丹霞地貌

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北部韶关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

阅读:案例研究

红色旅游

【小结】

授课日期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高二(3)班

教案用纸

潮安县宝山中学教案用纸

— 学年度第二 学期

年级:高二级 科目:地理科B3

章节或课题 第一章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类型

目标与要求

1、知道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2、了解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不同,能区分两类旅游资源。

重点与难点 重点: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后记:

教 学 过 程

教 案 用 纸

【引入新课】 探索揭秘:

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

世界各地的旅游资源千姿百态、多种多样。根据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将图片进行分类: 旅游资源类型

旅游景观

自然旅游资源 巴西和阿根廷交界的伊瓜苏瀑布、日本的樱花 人文旅游资源

美国印第安寻踪之旅、意大利比萨斜塔、中国北京游乐园、中国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学习新课】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按属性分) 1、自然景观——A 、C 、D 、L 2、人文景观——BEFGHIJK 思考:为下列旅游景观进行分类:

A 、桂林山水

B 、傣族泼水节

C 、长江三峡

D 、武陵源群峰

E 、大理三塔

F 、北京故宫

G 、万里长城

H 、 迪斯尼乐园

I 、人民英雄纪念碑

J 、天津水上乐园

K 、郴州奇石馆

L 、青海湖鸟岛

教 学 过 程 (1)自然景观 对探险猎奇游乐、 疗养等性质的 旅游有重要意义

地质地貌 气象气候 水文地理 生物 ——核心 (2)人文景观 建筑 文化艺术

风土人情 教育性意义大

——核心

路南石林,黄山迎客松,园林,碑刻分别属于哪类景观?

答案:

地质地貌生物建筑文化艺术

知识拓展—

中国十大旅游胜地

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始皇陵兵马俑、长江三峡、

桂林山水、安徽黄山、杭州西湖、苏州园林、台湾日月潭。

知识拓展—

五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

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知识拓展—

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

知识拓展—

四大道教名山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

齐云山,位于安徽省。

教学过程

教案用纸

教 案 用 纸

潮安县宝山中学教案用纸

如果条件充许,你最想去什么地方旅游?为什么? 活动: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着旅游资源的共同特性,但根据它们各自的分类,也不难比较出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异。请填写下表进行比较。

比较项目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产生时间

历史悠久,大多都有几十万年以上 历史相对较短,产生在人类社会,由人类创造的 空间分布

范围较大,多呈面状

分布,形成旅游区,包含多种自然景观

范围较小,一般呈点状分布 表现特点 风景景观

文化景观

欣赏方法 从自然美感、科学的

角度去欣赏

从历史、文化、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保护措施

以防为主

以防为主

阅读:案例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 【小结】

—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高二级科目:地理科B3

授课日期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高二(3)班章节或课题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目标与要求1、了解什么是世界遗产。

2、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认识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

3、能在地图上指出中国的世界遗产,能举例说明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和价值。难点: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后记: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思考: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旅游景点?

【学习新课】

一、世界遗产

1、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它包括亿万年的地理史上,人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但是由于侵蚀、地震、海啸等自然因素和战乱等人为因素,这些珍贵的财富正面临毁坏或者消失的危险。因此,必须要保护世界遗产。

3、世界遗产的分类

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可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

二、中国的世界遗产分布

1、世界文化遗产(22项):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甘肃敦煌莫高窟、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西藏布达拉宫历史区、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江西庐山国家公园、山西平遥古城、江苏苏州古典园林、云南丽江古城、北京皇家祭坛(天坛)、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重庆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江苏南京市)、盛京三陵(辽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世界自然遗产(4项) :

-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

-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3、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

-山东泰山

-安徽黄山

-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

-福建武夷山

二、中国的世界遗产价值

1、认识和研究世界遗产价值的必要性

(1)提高和深化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和主动保护意识

(2)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2、中国的世界遗产价值

(1)美学价值:

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

(2)科学价值:

自然科学考察与研究

(3)历史文化价值:

社会、历史、文化、建筑方面的考古与研究

(4)经济价值:

合理开发利用经济效益所在地区的重要产业部门

3、世界遗产的保护

对世界遗产,不能只从经济上去考虑它们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考虑对它的保护。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负责”:

(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

(2)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

(3)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阅读:案例研究

北京世界遗产的价值

【小结】

教案用纸

潮安县宝山中学教案用纸

—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高二级科目:地理科B3

授课日期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高二(3)班章节或课题第二章第一节旅游景观的欣赏

目标与要求1、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

2、旅游过程是审美感受的过程,为了达到旅游目的,要事先了解景观特点、精选观赏点位、把握观赏时机。

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方法。

难点:观赏点位的选择和观赏时机的把握。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后记: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题西林壁》

作者: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新课】

一、了解景观特点

1、主配:

主景是全园景观的精华所在,一定要鲜明突出;配景要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2、层次:

此手法能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园林构景贵在层次,常用障景法和隔景法来丰富景观的层次。

3、框景

框景是园林中的局部特写,犹如精致小品

4、借景

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景。例如杭州西湖,妙在借三面云山一面城。

二、精选观赏点位

千峰万壑——远眺俯视(武陵源群峰)

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位置

峡谷、山洞、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

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

江河湖海——较高的亭台楼阁上远望俯视

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

山水组合景观——乘船观两岸风景

水边观景不要忽视“低位”。

观赏山水景观不要吝啬“半步”之劳。

注意附近景物的相互关系。

三、把握观赏时机

思考:

我国北方的山水风景在什么季节,观赏的效果最佳?为什么?

1、把握季节

黄山南极洲景观吉林雾松千岛湖

教 案 用 纸

潮安县宝山中学教案用纸

2、把握天气

观赏泰山日出、黄山云海——雨过天晴 3、把握时间

钱塘江大潮——最佳时间:农历八月十八 青海湖鸟岛——最佳观赏时间:5月份 四、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 五、提高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主要包括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小结】 旅游景观的欣赏 ● 了解景观特点 ● 精选观赏点位 ● 把握观赏时机

● 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 ● 提高审美素质

审美能力

理解力: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创造力:意境的开拓和创设。

感受力:主要依赖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的接受和判断能力。

—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高二级科目:地理科B3

授课日期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高二(3)班章节或课题第二章第二节著名旅游景区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

目标与要求1、学会用资料提供的信息描述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

2、学会对景观成因进行分析。

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旅游景观的特点与成因。

难点:山地景观、城市景观的特点与成因。

授课课时4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后记:

教案用纸

【引入新课】

探索揭秘

不同景区景观的特点

景观特点成因

桂林山水一座座秀丽的山峰间绕

过清澈见底的江水,形

成“江作青罗带,山如

碧玉簪”的山水景观

特殊的地质条件,丰富的石灰岩

岩层被流水溶蚀和雕刻而造就许

多奇特的石峰,形成典型的喀斯

特地貌

杭州西湖以山兼湖之胜,妙在三

面云山一面城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郊,它曾是

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由于长

期泥沙的淤塞而演变成泻湖,再

承受山泉和溪流的补给,最终形

成今日举世闻名的旅游湖泊胜地

浙江的普陀山以山兼海之胜,众多的

古迹寺庙,被誉为四大

佛教名山之一

普陀山位于大陆岛上,所以可以

领略以山观海之胜景

【学习新课】

一、山地景观——中国黄山

教学过程

黄山四绝的特点及其成因

四绝特点成因

奇松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

上,以石为母,以顽强的生

命力扎根于巨岩裂隙中。黄

山松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

奇异的姿态闻名天下

黄山松根部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

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

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山谷风大的

影响,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奇峰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云海缥缈,瑰丽壮观,变幻

诡谲,波澜壮阔,一望无际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

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

容易成云致雾;峰顶和谷底,向阳和脊阴

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云雾变幻

诡谲

温泉常年喷涌,水温常年在42℃

左右,泉水可饮可浴

地表水下渗受热,或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

岩体相接触,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

热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

山地景观――中

国黄山

概况

位置: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黄山区

面积:黄山风景名胜区面积154平方千米

山峰:有名可数的山峰有72座,其中天都峰、莲花峰、

光明顶是黄山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景观特色:以自然为主的山地旅游风景名胜区,以三奇四绝

名冠于世

世界文化戌自然遗产

地质构造

与地貌

①黄山是花岗岩断块山,受断层影响形成

许多较大的溪谷、悬崖、陡坝等

②由于前后山节理发育的特点不同,表现

为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特点

气候与景

观特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植物茂密,

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海拔高,空气湿度大,经常出现云海缥缈

的景象

教案用纸

教案用纸

二、海域景观——美国夏威夷

三、历史遗产——中国长城教学过程

海拔景观―

―美国夏威

位置及

组成

位置:太平洋北部的一个群岛,是美国的第五十个州

组成:由夏威夷、毛伊、瓦胡、考爱等8个较大的岛

屿和100多个小岛组成

热带

风情

特点:起伏的青山、金色的沙滩优美的海湾、

海滨休憩、风景胜地、热带植物争奇斗妍

成因:地处热带,受海洋环抱,气候适宜火山

景观

特点:平缓的穹隆状盾形火山

成因:频繁而又宁静的火山喷发

多种文化汇集

交融的大熔炉

种族多

人口构成复杂

历史遗产——中

国长城

长城景观的特点:雄伟壮观、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历史价值之高、

是中国人文景观第一景,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

界奇观,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成因: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建设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并重

视气候、水文、土地利用等地域差异

四、城市景观——法国巴黎

巴黎盆地

塞纳

世界花都

埃菲尔铁塔

圣母院

凯旋门协和广场

香榭丽舍大道

凡尔赛宫

爱丽舍宫

罗浮宫

城市

欧洲

教案用纸

潮安县宝山中学教案用纸

—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高二级科目:地理科B3

授课日期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高二(3)班章节或课题第二章第三节旅游资源的评价

目标与要求1、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2、掌握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3、学会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重点与难点重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难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授课课时3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后记:

教案用纸

【引入新课】

思考:北京天坛公园的开发条件中有哪些有利条件,请与同学讨论?

评价北京天坛公园的开发条件

(1)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地处首都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增加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地处北京,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好。

(2)客源市场条件优越:天坛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特色突出;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好,接待能力强。所以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客源范围广,数量大。

【学习新课】

一、旅游资源评价概述

1、旅游资源评价

2、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资源本身、资源环境、开发条件

二、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

评价重点是它的资源特色,资源价值和功能,资源组合、结构和规模等。

1、旅游资源的特色

“特色”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通过对被调查的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比较研究,可以找出被调查旅游资源的鲜明特色。

我国北方的园林建筑和南方的园林建筑

比较项目北方园林建筑南方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特点(人文景观)规模宏大较小,布局精巧色彩浓重,红黄为主色调素淡,黑白为主色调

当地气候特点

(自然景观)

多蓝天白云水乡风光,湿润气候园主的追求显示皇权的尊容富贵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园林的共同特点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融为一体,体现和谐美2、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教学过程

中图版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含义: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既可以是风景的、文物的,也可以是风俗民情的。 2.旅游资源的内涵: (1)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不包括服务设施)。(2)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①内容上:既有自然又有人文;既有景观又有文化;既有古迹又有现代;既有实物又有体验。 ②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各具地方特色。 ③季节上:同一旅游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④组成上:多要素相互组合。 ⑤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艺术欣赏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2)独特性 (3)变异性 (4)观赏性 4.旅游资源的两种基本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 (2)人文旅游资源: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学创造的载体和轨迹。 5.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世界遗产可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 (2)中国已有37处世界遗产(截止到2008年底)。 文化遗产:除教材上长城等24处,新增了2处: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共26处)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江西上饶三清山(7处)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乐山大佛、武夷山(4处)

此外,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 (4)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本身都有一段漫长的历史,不仅有它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它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5)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认识和研究它的价值十分必要,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对世界遗产,不能只从经济上去考虑它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它的保护。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负责”:(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2)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3)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第二章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1)了解景观特点 旅游者应事先对所要游览的景观有所了解,尤其是了解人文景观设计者的美学构思,以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如: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太湖石、日月同辉。 (2)精选观赏点位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虽然大气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说明: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 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事件造成的危害:1 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 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3旅游地理 [考纲原文]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4.旅游与区域发展。 高考题组一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与欣赏 1.(2013·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 / 1 图1图2黄山云海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1)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2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2)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 (2)保障游客安全。 解析(1)黄山云海是一种远景阔景,在高处俯视才能获得好的观赏效果,另外,云海景观夏季出 现较多,要选择合适的观景时机。(2)观景台除了有较好的观景角度外,还能保证游客安全。 2.(·江苏地理)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杭州西湖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 2 (1)西湖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赏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景点的最佳做法是________。 a.置身其中,近而观之b.适当距离仰视 c.在较高位置俯视d.把握观赏时机 答案(1)数量多种类多品质高(或价值高、知名度高)组合好(任答3项)(2)d 解析(1)西湖发展旅游的优势需要调动答题基本模板: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或景点 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等。然后从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具体的分 析。(2)三潭印月需要选择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观赏,雷峰夕照显然需要夕阳西下时观赏,苏堤 春晓需要春季观赏才行,因此三者观赏的最佳做法是把握观赏时机。 高考题组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规划 3.(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湘教版选修三《旅游地理》复习提纲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 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 1、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如收藏于博物馆的书画);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类型: 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如壶口瀑布、生物—如自然保 护区、气象与其他自然景观组合—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4、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华山:暖温带,花岗岩;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⑵人类活动可以认知、提升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微观角度看) (3)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古迹,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遗产的11座古城(其中2 座在中国——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高中地理_旅游地理教案_湘教版选修3全部教案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一节旅游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旅游地理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各要素的职能。 2.了解旅游活动按游览区域划分和按旅游目的划分的基本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图片、影像资料并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旅游的发展史,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现实生活入手,分析按游览区域和按旅游目的划分的旅游类型的具体形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旅游发展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旅游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对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旅游活动基本类型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人类旅游行为动机的认识,产生对“好奇、社会交往、荣誉、权力、社会权威和秩序”等人文基本欲望的了解,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从热爱大自然升华到探究自然美的境界。 [教学重点] 1.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2.旅游活动的类型划分 [教学难点] 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有关图片、影像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远方充满向往。从古代起,人们就一直在地球上旅行,并出现了马可·波罗、哥伦布、麦哲伦以及郑和、徐霞客等著名旅行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消费形式。那么,什么是旅游?想成为一名旅行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板书】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旅游概述 一、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1.旅游的概念 【讲解】旅游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消闲性活动,是指人们以审美、休闲和社会交往为目的,暂时离开常居住地的一种活动。包括游览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宗教朝勤等。 【思考】星期天到剧院看戏、家在湖南的张明到广东东莞打工是不是旅游? 【点拨】星期天到剧院看戏没有离开常住地,因此不属于旅游;家在湖南的张明到广东东莞打工,离开常住地的目的是务工,而旅游活动是以审美、休闲和社会交往为目的的,因此也不属于旅游。 【板书】2.旅游活动三要素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页内容,掌握以下知识: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是指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旅游活动三要素: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业(旅游活动的媒介),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他要素都是“服务”于这个主体的,旅游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说课讲解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选修2《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 【构建知识体系】 一、现代旅游基本知识 1.旅游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食、宿、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形式的多样化;③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④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价值、分布与欣赏 1.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核心是地貌景观;自然过程形成;以具体形式表现),它包括:①地文景观,如云南路南石林;②水域风光,如杭州西湖;③生物景观,如黄山迎客松;④天象与气候景观,如黄山云海。 (2)人文旅游资源(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核心是建筑景观;历史过程及人类活动形成;以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表现),它包括:①遗址遗迹,如北京故宫;②建筑与设施,如苏州园林;③旅游商品,如景德镇瓷器;④人文活动,如傣族泼水节。 2.旅游资源的特性 (1)旅游资源共性:①多样性(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②非凡性(旅游资源是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③永续性(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这是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2)旅游资源独特性: ①自然景观:A.季节性—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B.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②人文景观:A.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 B.可变异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精品教案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课标要求和解读】 1.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活动建议——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体验。 2.课标解读: 要正确欣赏旅游资源,首先要以了解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景观特点为前提,并且对中外著名旅游景点有必要的了解; 不同旅游景观形成原因不同,所以欣赏方法不同; 了解欣赏旅游景观的主要方法——了解景观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把握有利的观察时机、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和历史内涵、激发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精选点位、把握时机、洞悉文化定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不同的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的正确的欣赏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在这一章中起导入作用,为学习旅游资源评价形成感性基础。 对旅游资源的了解,学生兴趣高,但亲身旅游经历少,所以对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的介绍,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分别从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等不同方面,以典型而著名的旅游景观为例,分别介绍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精选观赏电位、把握观赏时机、了解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得以充分体现,善于运用引言的探索和课后的案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拟采用“激趣-探究-讲授-反馈-延伸”的教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中要避免景观图像的简单堆砌,必须精选图案,注意知识的扩充和延伸。旅游景观千差万别,旅游主体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各有差异,必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情操。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了解。但是广东经济较为发达,旅游活动活跃,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旅游体验,为学习旅游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为课堂的互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学生的谈体验、感受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老师只是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一般欣赏方法,并帮助他们适当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实施过程】

高三地理选修三《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优质教案

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条件。 2.初步学会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难点:旅游资源的价值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以及课件 教学方法:电化投影、设问导疑、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资源价值 (一)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1.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探究活动:自然景观的美包括哪些类型? 自然景观的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等,其中形象美是自然景观美的核心。 说明:山水组合可产生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人们常说的“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就是山水在自然构景中相依相存关系的充分体现。在山水风景的基础上,动植物不仅丰富了自然美的内容,而且使自然界焕发生机;变化万千的气象,以及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使自然美因时因季而不同。 2.科学价值 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都具有某种典型性。 探究并讨论:说明下列风景名胜区分别具有什么科学价值? ①夏威夷的火山②东非的大裂谷③瑞典的峡湾风光④我国的泰山、庐山⑤桂林山水、路南石林⑥黄山⑦长江三峡 (提示:夏威夷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泰山、庐山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瑞典的峡湾风光是冰川侵蚀地貌;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山为高山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对研究地质地貌有重要作用。另外许多名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风景名山对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旅游地理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旅游地理选修三知识点 归纳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导言部分】 1、什么是旅游业(记忆) 旅游业是联系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 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 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 性长夜,它不经能满足现代人 的旅游需求,而且对经济、社 会、文化的发函起着促进和带 动作用。 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服务对 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条件并 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简言之,旅游业是旅游(地 理)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产业模 式(经济)。 2、“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点 ①综合性;②服务性;③涉外 性;④带动性;⑤脆弱性。 3、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记忆) 第一节现代旅游极其发展一、旅游的发展(记忆)

二、旅游的定义与判定(记忆|应用) 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暂时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判定方法与技巧: 1、旅游活动以“活动空间”的“异 地性”区别于“其他休闲活 动”; 2、旅游活动以“活动目的”的“娱 乐性”区别于“其他经济活 动”; 3、旅游活动以“活动时间”的“临 时性”区别于“人口迁移”; 4、旅游活动以“消费活动的 高层次性”区别于“一般的消费 活动”。 5、旅游活动一定要和消费结 合起来。三、旅游的基本类型(明白,黑体的重 要)

特别提示:科技革命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5、旅游产业增长持续化。 五、现代旅游的六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干净。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④游: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必须满足的条件。 六、旅游者必须具备的三方面条件 ①金钱;②闲暇时间;③旅游动机。

最新(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整套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整套教案 旅游地理 授课日期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高二(3)班章节或课题第一章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 1、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 2、认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目标与要求 3、加深对旅游资源的理解,能对所选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 重点: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重点与难点难点:旅游资源的内涵。 授课课时 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后记: 第 1 页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去哪儿旅游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例如,2004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外,都市旅游、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等开始走俏,西部旅游持续升温。 思考最近的一个长假你去哪儿了,说一说你所去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学习新课】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2、旅游资源的内涵: (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 (2)能够被旅游者开发利用; (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观赏性等各种特性,其中多样性是旅游资源的主要特性。 1、在内容上:自然、人文;景观、文化;古代、现代;实物、体察。 2、在地域上:各有特色。 3、在季节上:季节不同,景观不同。 4、在组成上:多要素组合产生不同的旅游资源。 5、在价值上: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 5、旅游资源的价值 (1)美学价值: 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 (2)科学价值: 自然科学考察与研究 (3)历史文化价值: 社会、历史、文化、建筑方面的考古与研究 (4)经济价值: 合理开发利用经济效益所在地区的重要产业部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word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对比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旅游景观是旅游资源单体的组合,是适合旅游者欣赏的对象。或是山、或是水、或是建筑、或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旅游景观审美的各种形态。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 一、自然美 1.概念和类型 (1)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2)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的审美特征。 2.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1)概念: 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地貌的形态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两幅照片是名山“险”与“秀”的对比,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4]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 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 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 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总体促进文化繁荣)特色和吸引力○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 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 低了旅游质量 4.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4] ○1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2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3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4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是开发式扶贫。 第二章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 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 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三章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word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三章第一节《旅游景 观的审美特征》word教案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旅游资源自然美及人工美的类型。 ●课标解读 1.了解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欣赏方法。 2.了解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类型。 3.了解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的审美内涵。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中国、世界的旅游景点不计其数,同学们,如果你们要去旅游,应该怎样去欣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景观,是不是欣赏角度和方法都是一样的?导入新课——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教学流程设计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类型。 自然美和人工美的表现形式。(重点) 2.了解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概念: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2.表现形式 1.作为一名游客,要对某一景点进行欣赏,若从自然景观美角度观赏,应从哪几方面欣赏? 【提示】 应从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自然景观美方面欣赏。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2.人工美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提示】 古典园林美、古建筑和古遗迹美、民俗风情美、书画艺术美、雕塑艺术美等。 据教材图3.1华山之险、图3.2峨眉之秀,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华山之险反映了自然美中的什么美?

【提示】形象美。 2.峨眉之秀图中构成“秀”的成分有哪些? 【提示】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3.晴天游西湖和雨天游西湖感受的自然审美特征有何不同? 【提示】晴天游西湖主要感受湖光山色的形象美、色彩美和水流船动、风吹林动的动态美。而雨天游西湖则主要感受朦胧美。 1.形象美 自然景观的形象美,是景观的总体形态与空间形式的综合美,其中也包含在审美观光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形象美包罗万象,不论是地貌景观、水景、天文气象景观,还是动植物景观,无不以形象美为第一要素。 2.色彩美 色彩在构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季节变换,昼夜更替,阴晴雨雪,自然风物相映生辉,呈现出丰富奇幻的色彩。 3.动态美 自然景观的动态美主要由流水、飞瀑、飘雾和浮云等因素构成。 4.朦胧美 朦胧美是指因为照明强度较弱、距离较远、能见度较低或被其他事物半遮半掩所造成的虚无缥缈、似有若无的形象而产生的美感。

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3.3

题目 3.3 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课课型新课日期 时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重难点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的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1.通过视频了解中外著名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 欣赏旅游景观。 重点: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各景区的形成原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图 3. 20 黄山景区示意图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 海、温泉”。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 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 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 产名录。 通过黄山景区示意图介绍黄山风景 区的主要景点及其位置。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 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 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教学实施 过程 ( 1)奇松 图 3. 21 迎客松图3.22梦笔生花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 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 其次是旅游者的观赏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 景异,妙趣横生。 图 3.23 飞来石图3.24猴子观海 通过这两幅图,获得以下认识:黄山 “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松和 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绝妙佳境。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 存环境特点有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以下知识:黄山 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 800 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 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 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 生,树冠扁平。 图3.25 展现了:黄山云海的动态美、 朦胧美,呈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 虚无缥缈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 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 天边、美在眼前。 黄山云雾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 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 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 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

《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导言部分】 1、什么是旅游业?(记忆) 旅游业是联系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长夜,它不经能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而且对经济、社会、 文化的发函起着促进和带动作用。 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条件并提供服务的综合性 产业。 简言之,旅游业是旅游(地理)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产业模式(经济)。 2、“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点 ①综合性;②服务性;③涉外性;④带动性;⑤脆弱性。 3、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记忆) 第一节现代旅游极其发展 划分年代历史阶 段 旅游 需求 产业 特征 旅游 目的 旅游 空间 1841年以前古代旅游 个体需求,如古代君王巡游、文 人漫游等等。 前产业化阶段,为出 现旅游公司 事务性出游占绝 大多数 出游距离较 短 1841年~1950年近代旅游 群体需求,消费者数量和普及程 度大大提高 初级产业化阶 段,旅游公司出现 娱乐性、享受性旅 游明显增多 出行距离延 长 1950年以后现代旅 游 大众需求, 旅游已成为普通大众的消 费行为 高度产业化阶 段,形成完成产 业结构 休闲性旅游占 绝大多数 旅游空间 扩大化 二、旅游的定义与判定(记忆|应用) 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 为主要目的,暂时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判定方法与技巧: 1、旅游活动以“活动空间”的“异地性”区别于“其他休闲活动”; 2、旅游活动以“活动目的”的“娱乐性”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 3、旅游活动以“活动时间”的“临时性”区别于“人口迁移”; 4、旅游活动以“消费活动的高层次性”区别于“一般的消费活动”。 5、旅游活动一定要和消费结合起来。 分类依据分类内容 按游览区域划分 国内旅游 又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 全国性旅游 国际旅游 又可分为: 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按旅游目的划分 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 教和购物五种。 备注:在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 于观光旅游。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 客,开始步入独家保健型和购物性旅 游的行列 按照旅游活动的发展 历史划分 古代旅游、近代旅游、现代旅游 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 目的的娱乐化;5、旅游产业增长持续化。 五、现代旅游的六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 吃得干净。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 干净、舒适即可。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④游: 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 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 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 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

高中地理 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二节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学习目标] 了解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并能举例说明;结合实例,说明在旅游景观的欣赏过程中怎样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情景交融等要求;通过旅游景观的欣赏,树立人地关系和谐统一的正确审美观。 一、选择观赏位置 选择观赏位置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距离、角度、动态。 1.距离 2.角度 08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方能体会“人在画3.动态: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宜□ 中游”的佳境。 二、把握观赏时机

三、抓住景观特色 01旅游路线、景观形成的原理、景观的□02美学价1.全面了解景观特点:景点及其分布、□ 03历史文化价值。 值或□ 04高潮→结束。 2.抓住建筑、园林以及一些风景区的节奏韵律:序幕→发展→□ 四、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1.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的建设:融为一体。 02塔、□03摩崖石刻等。 (1)类型:寺、□01庙、亭、阁、□ (2)布局:□04因势、□05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此外还常常通过 06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景观。 □ 2.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如我国古代园林要求□07再现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风俗民情: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如傣族泼水节与西双版纳的热带气候有关;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与该地的高原地形、干旱半干旱气候、辽阔的草原有关。

五、以情观景 02发挥想象;第三要□03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最后以情观景首先要□01综合感受;其次要□ 要□04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1.西湖美景名扬天下,观赏西湖的最佳位置是( ) A.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B.低临水面 C.远距离仰视D.适当距离远眺 答案 B 解析西湖较小,观水景不宜太高太远,只有在低临水面的廊、榭、亭等观赏,才能观水中倒影,体会天地之美妙。 2.壶口瀑布观赏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壶口瀑布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多,瀑布水量大最为壮观,故B项正确。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在游览长江三峡的望夫石时写下的著名诗篇。据此回答3~4题。 3.对望夫石的观赏应注意( ) A.置身其中B.特定位置观赏 C.制高点俯瞰D.适当距离仰观 答案 B 解析“望夫石”属地貌酷似造型,应在特定位置观赏。 4.诗人在游览景观时,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说明他在旅游景观欣赏时( ) A.把握景观的美感特征 B.达到了以情观景的境界 C.体验景观的意境 D.充分了解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答案 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