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佛一味

茶佛一味

茶佛一味

最初的茶树是自然生长在山间沟壑之中的,从刘备、诸葛亮、张飞生活的那个时代开始,特别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并大行其道。寺院如雨后春笋般在环境优雅,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建了起来。虔诚的教徒们每天打坐念佛,不免疲劳困乏,他们就用既有一些味道,又可解除困乏瞌睡的茶叶作为饮品。于是,喝茶之事就在僧人们中间流行开来。为了方便采摘,他们就在寺院的周边大量种植茶树,每到采茶做茶季节,浓浓的茶香伴着低沉的经声,绕过寺院,飘出山谷,侵入四方。这种茶与佛合成一味,后来被人高雅地称为“茶佛一味”,也有叫做“禅茶一味”、“茶意茶味”的,意思无差别。当年,陆羽被家人抛于野外,就是让一位僧人抱回寺院,他耳闻目睹僧人们种茶、采茶、制茶、喝茶,用心琢磨,又遍访茶地,写就《茶经》一书,成就了自己茶圣的地位。

现在不少人把茶与佛捆在一起歌颂,其实两者并无多少禅意,仅仅是因为茶的自然属性,被疲惫不堪的僧人们搬到了寺院里,用在了修禅悟道的活动中。佛教徒借茶提神,茶,则在平静、清洁的寺院得到青睐。于是乎,茶随禅形,有了种种对茶的褒奖,自然的茶被赋予佛的至高无上的境界。“吃茶去”在茶界和佛界都是影响千古,称做“禅林法语”。大意是,某日赵州观音寺来了一位新和尚,常驻这里的“赵州和尚”就问“你来

过这里吗”,新和尚答“来过”。“赵州和尚”摔出一句“吃茶去”,新和尚也不善,知道“赵州和尚”不满了,就忙改口“没来过”,结果那老和尚还是一句“吃茶去”。此时,连站在一旁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就问怎么来过没来过的,都是“吃茶去”,“赵州和尚”还是那句“吃茶去”。

这个“吃茶去”肯定不是我们在不满意时说的“滚一边去”,似是“去吃茶”的过程中,体味佛的深意,禅的修悟。老和尚以“去吃茶”这种方式告诉小和尚,佛在日常的生活中,把心静下来“去吃茶”,才可悟到禅意,所谓"参禅悟道"是也。当下之时,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在买茶或者喝茶的地方挂上几件书法作品,供上一尊与佛有关的雕像,看上去是有一些宁静至高之意的。但是,那里经常人声鼎沸,牌声麻将声,声声刺耳,酒气烟味,袅袅升天。甚至,这样的茶寮就被有些文化的人开在寺院之中,吆三喝四,无人理会僧人们从窗前轻轻走过的脚步声。不怕流氓没文化,就怕流氓傍上文化。很多地方制作了禅茶、佛茶,真的想象不出在人山人海的喧嚣里,是如何做到“茶佛一味”,而使人与物、茶与佛和谐一致的。

济南南部泰山余脉的灵岩寺,是“南茶北引”最早试种茶叶的地区之一。如今“灵岩茶”已经行销山东各地,成为山东茶的一个上好品牌。我推荐大家去灵岩寺喝灵岩茶,是因为灵岩寺依然保持着千年古刹应有之风度,以及卓越的耐磨精神。在寺院高度社会化的时候,仍然像一座真正的寺院,在轻轻地

往前走。我曾经陪着写小说的贾平凹先生去过灵岩寺,中午饭在那里吃的。阳光照射下的小巧院落,生长着几株数百年历史的参天大树,静谧无比,吃过饭,又喝了这里的茶,平凹先生说,一定到这里住下写一部新的小说。几年过去,不知他来没来,假如他来了,又能静心创作,莫言之后的中国第二位诺奖获得者非他莫属。

那天,我又去了灵岩寺,是来问茶的。站在远处的山顶,随云而动的灵岩寺,若隐若现。不远处的灵岩茶园,映着辟支塔,妩媚多姿,就有一种美丽的画境铺在眼前,大概那就是我们想象中的“茶佛一味”。再仔细体味,还真的有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着清风飘了过来。

情不自禁,打开背包里的水壶,咕嘟咕嘟连喝三口,干渴荡然而去。原来,“茶佛一味”是装在心里的化境。

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禅茶一味》一书,是国内首部“禅茶一味”研究集大成的著作,收录了释净慧、楼宇烈、寇丹、范增平、余悦、陈云君、丁文、陈文华、释明海、侯军等著名学者、高僧的禅茶研究文章30余篇。由舒曼、李瑞科任主编,胡智学、张英、王爱敏、王玲任副主编;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题写书名。 检点茶事(代序) 陈云君 〈按〉“茶禅一味”论文结集,舒曼兄倩予为序,盖以茶为载体之文化现象,于大中华圈内,可谓共树而分条,其于中国大陆曰“茶文化”、中国台湾地区曰“茶艺”、日本国曰“茶道”,韩国曰“茶礼”,虽各有指向,而其根则一,要皆不出儒释两途。晚近以来,言禅者日多,有其修为,有附庸风雅,于是茶事活动几乎无不言“茶禅一味”者,予亦有论述,当在附庸风雅之流。尝于去岁久客香江与友人听涛品茗之际,偶有品评近年海内外诸多“茶文化活动”。客寓涉笔成小文《检点茶事》。返津后正逢舒曼兄索序,俗事猬集,于是以此文应命,幸当于此集文义相符也。义宁陈云君时在天津。 一 以茶事为载体的文化活动,发轫当自秦汉,几经浮沉从唐宋兴盛至明清衰退,岂知至于近十几年竟如注入兴奋之剂,大有如火如荼之势。这其中况味有雅有俗,我曾戏云:“当今文人耐不住寂寞纷纷归茶”(当然我这里的文人是指修养传统文化。有一点“旧”的文人。而新诗人、作家当不在此例)。从雅上论,茶自从由“试饮品”的原始以后,很快就被文化接纳,至佛教传入又“因缘具足”成了“和尚家事”。尽管有浮有沉却是二千多年香烟不断,至今天在中国人太多浮躁、太多名利之氛围中,很多人都认准了茶事(茶文化、茶道、茶艺)是清凉剂、是清凉风,所以茶事大兴——此是雅。也正因着今天的浮躁、名利的驱使,商人们(也包括文化商人)在大千世界中也巧妙的把茶事用来炒作、赚钱——此是俗。凡事有雅有俗最好——生命力一定会旺盛且能持久,太雅则栽培基必少,能长久么?太俗……! 二 在大中华文化圈中,无论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也包括大陆本土,其茶事活动在现今,要亦不出本身文化现象的雅俗两途。俗的是茶艺表演——无论给茶艺表演什么名号“禅茶茶艺”也罢“茶礼表演”也罢,“文人茶艺”“宫廷茶艺”“民族茶艺”等等,一涉表演亦即时髦的洋泾浜“秀”(show),都无不落于俗套之中。当然这个俗尚不到“恶俗”。而且其中中国大陆的茶文化、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在其本元——各自文化现象的本身不设表演给人观赏时则为雅事。现今茶事活动的雅也正在此中——追寻茶事历史轨迹,为形下式的学术活动之外,研究茶事精髓,发扬茶事精神二者则是形上式的修为活动。如果提高认识,甚至可以升华到摄身、修心、济世的高尚法门!我为什么有如是论?盖茶事活动中的核心是以东方大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为底蕴的,试想以儒家的修齐治平之术,益之以

茶意浅探之“茶禅一味”的茶之道

茶意浅探之“茶禅一味”的茶之道 姓名:马宝飞专业:11级法学学号:K11114004 卷首詩: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茶诗》 诗人对茶的理解: 此诗是一首富有趣味和内涵的一字至七字茶诗——有动人的芬芳:香叶,有楚楚的形态:嫩芽,曲尘花,还有生动的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茶可洗尽古今人之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这是诗人对茶的理解,其间的文字描述渐次增多且简单易懂,深入浅出;从诗人对茶的种种描述可见其对茶的钟爱程度之深,从喜爱茶叶本身的形态到仰慕更深层次的茶的意蕴,这其间是诗人对茶所蕴含的哲理的深思和对人生的感悟——一杯茶,易悠闲,怡自得。 茶意浅探: 一、感知茶之意蕴 感知茶的意蕴,感受茶的内涵,品茶、悟茶,不断在茶中寻找真正的自己,泡着茶、品着茶反思和思考人生;我们需要思考,需要茶的境界与之引导,茶自身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淡远、宁和、超脱、开阔旷远,有所求无所求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可以说,茶的品质内涵不是一言两语能道清说明的,茶的博大精深不言而喻。从茶的自身功效这一层次而言,茶能够带给我们多种之益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也包括精神状态上的;从茶的意蕴内涵这一层面来说,茶是人生精神境界的引导。

茶,对于我来说别有意蕴和感受,这不仅仅是多年饮茶的熟悉的感觉,也是茶本身所蕴含着的无限哲思。一直以来,受家庭的影响,饮茶成为一种习惯,每次饮茶都会带给我一种轻松清醒的状态——茶香飘荡在茶器周围,靠近深深的呼吸,感受着茶的香气,这香气不算香,但特别好闻;清透的茶汤,入口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那六种滋味,苦涩酸甜甘香,每一味道在口中翻腾,犹若世间百态,轮回重生,就像每一个人一生所必经的故事。而它,一杯香茗,就这样简单地概括了;喜欢茶,正是因为这种超然与淡然、坦然的气质,好似知己;而无论绿茶、红茶、花茶或者黑茶等总有一个会属于自己的茶语心事。 心清可茶,茶可清心;若要清心,惟有香茗。在这喧嚣着充斥着的尘世间,人们最难做到的恐怕就是这“清心”二字。难怪古今圣贤、文人骚客,皆对茶赞之不绝,爱之难舍。尤其陆羽,更是对茶情有独钟,在1200多年前便著就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被世人尊奉为“茶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往今来,芸芸众生,每家每户,概莫如是。有客造访,坐定后第一件事便是上茶。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功利的世界上,人人都在为生存而奔波,某种程度上对生命的忽视已无法回避。我们往往容易忽视或淡漠那些生活中原本十分美好的东西,甚至错误地理解快乐与幸福的含义。紧绷的心弦听得见喘息,沉重的日子让骆驼都感到吃力。人们渴望心静、心安、心清的诉求,好似水中捞月;祈盼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景,恰如海市蜃楼。蓦然回首,方才意识到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那便是我们平时极易忽视的健康的身体和自由的精神。于是,茶便成了我等放松心情的最佳载体。 茶不仅能让人神清气爽,更能让人宁静致远。我曾想,茶之所以能够成为泱泱大国的国饮,这恐怕主要因为茶的特殊功用吧。当你感到困惑时,茶可为你解乏提神;当你感到郁闷时,茶可为你祛郁生津;当你感到忧愁时,茶可为你释怀宽心。茶的宁静淡泊,茶的自然清爽,以及茶中的禅悟与品位,更是我等崇尚的境界。足见“心清可茶,茶可清心”的名副其实。 二、领略茶道之术

茶禅一味的三重境界

茶禅一味的三重境界 “茶禅一味”是法语,是机锋,是禅意,是高深无垠的智慧,是难以穷极的真谛,是探索不完的秘籍。2001年10月19日,参加由中国河北省佛教协会、赵州柏林禅寺和韩国佛教春秋社、韩国名一园文化团共同举办的“中韩‘禅茶一味,学术研讨会”,我作了《禅林法语的智慧境界-——“茶禅一味”,与禅茶表演阐释》的发言,论文后在中韩两国杂志分别刊载文章中,我对“茶禅一味”的来由及相关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这次应邀到韩国参加关于“茶禅一味”,的学术研讨会,使我有机会再次深入思考这一智慧概括。自从研究茶文化以来,这是我第三次踏上美丽的韩国,犹如思想的火花迸发,我想,如果对“茶禅一味”进行深入的剖析,何尝不是存在三个层面呢?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呈现出婀娜多姿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茶禅一味”与日常生活的相融 日常生活是“茶禅一味”,的基石:“茶禅一味”,是日常生活的升华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1.茶叶与农禅 佛门的茶事活动,与新式的禅林经济为特定的“农禅并重”密切相关正是农禅,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约八世纪中叶,马祖道一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生活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其弟子百丈怀海在江西泰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并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约九世纪中叶,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普遍得到发展,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 其时,著名的佛教寺院普陀寺,即拥有了普陀山的茶地僧侣从事茶树种植并积累了丰富的种茶、采茶制茶经验。据传,直至康熙、雍正年间普陀佛茶才开始少量供应朝山香客。而九华山佛茶大约也是唐时开始培育出来的。其僧人培植的“金地源茶”在当时就被誉为色味俱佳的名茶。四川蒙山生产的“蒙山茶”,相传最初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所培育。由于它的极为优异的质地,长期被奉为贡品,又被人们称为“仙茶”。著名的“乌龙茶”,亦即“武火岩茶”的前身,也是福建武火山当地的僧人所培育种植。据考,此茶在宋元后亦以武夷寺内僧人制作为最佳。清郭柏苍所著《闽产异录》载:“武夷寺僧多普江人,以茶坪为生。每寺请泉州人为茶师。清明之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由于僧人技艺高超,又把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用不同的工艺分别制成“寿星眉”、“少莲子心”和“风味龙须”三种名茶,

喝茶解禅 禅茶一味

《喝茶解禅》 茶的品格是洁净,清雅,脱俗,历来为清修的山僧道流和品性高洁的雅士所钟情,他们从茶中感受到一种“明心见性”的意境。品茶的最高境界不是用口舌而是用心神去品味的。喝茶的要义是身无晦浊之气,心无鄙俗之念,清虚恬淡,和寂泰然,在“白瓷瓯甚洁”,“竹炉火初红”的精心烹泡中,自然升华出一种幽清的氛围,一种恬静和通达的心境。可以说,品茶就是在随缘任化、反璞归真中品出一份清爽、一份平静。品茶,品的是自然,这种心无尘染的境界十分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佛曰:“不可说”,这是禅学的境界,也是品茶的意境。自唐代法海禅师始有“茶禅一味”之语,喝茶也就成了佛门解禅的一种形式。喝茶喝出滋味来,不仅是感官得到的物质性的味,更是一种精神体验,人们称之为“禅味”。禅宗更是将茶美好的特性,运用得淋漓尽致,从日常饮茶养生、提神,作为精进坐禅修道的良方,到最後将心与茶完全相融相会,将茶汇入禅宗修证体系,以禅来展现茶的极致,展现最圆满的生命境界。

吃茶去 赵州“吃茶去”的公案 有二位水僧参访赵州,请教佛道。赵州禅师问他们,你们以前曾来过吗?一僧答,不曾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另一僧答,曾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立在一旁的院主满腹狐疑地问道,怎么来过的跟没来过的都要去吃茶呢?赵州禅师叫院主的名字,院主随即应诺,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这个禅林称为赵州茶的公案,千载以来,让无数禅人彻底开悟。 一句“吃茶去”,代表着赵州禅师的禅心。所谓的禅心,就是平常心,千言万语,不外乎“吃茶去”,这一句“吃茶去”,也就是从日常的吃茶吃饭中,寻求自觉。所以不管是已经来过的、不曾来过的,或是发问的,都该自己从吃茶中找答案。吃茶去,是平等心,现现成成,一切圆满。超越一切悟与未悟等差别相,大家欢欢喜喜,自自在在,喝一杯好茶。 禅宗有颂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南泉普愿也曾就赵州所问的“如何是道?”答曰:“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嚥中;道,亦在生活中。道,无所不在茶道是禅生活化的表现,也就是“茶”、道”合一,以茶人道,从生活中去体会禅;以道道人茶,将禅落实在生活中。 近世佛界名人赵朴初为了这桩禅门公案,特待别题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干偈,不如吃茶茶去。”这首诗脍炙人口,也从另一种角度阐释了“吃茶去”的公案。

禅茶的味道

茶禅一味是何味? “茶禅一味”、“禅茶一味”的字样随处可见,可是何谓茶禅?禅茶何味呢? 茶禅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禅茶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可见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演茶。 “茶禅一味”的由来 人们一想到禅,脑际往往会闪现出一幅人在大树下或草木间打坐、静虑的画面。这种“人在草木间”的意象正是汉字“茶”的构字法。如同看图解字一般,“茶”字形象的构字法对抽象而奥妙的“禅”作了最通俗易懂的注解。茶实现了人与草木最原始的交流,禅则实现了人与外界最和谐的交融,殊途同归,茶和禅都为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找到了一条捷径。这也说明了茶和佛、茶和禅之间虽素昧平生却似曾相识,这就是“禅茶一味”的最初因由。 茶之为饮,发乎中国上古时代的神农氏,距今七千多年。佛问世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距今二千五百多年。茶和佛第一次结缘于两汉时期。据古代《天下大蒙山》碑记: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东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并修建了天盖寺和智炬寺,亦佛亦茶,首创“茶佛一家”,被尊为甘露禅师。 及至唐代,在寺院长大的陆羽写就《茶经》,是为中国第一部茶书。茶风由此日盛,茶登上“国饮”的位子。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开创了禅茶文化之先河。与此同时,在南方,武夷扣冰古佛同样深谙“吃茶”之道,教化闽王“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首倡以茶治国。引茶入禅,引禅入茶,茶和禅完美结合。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在湖南夹山著就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茶禅一味”之道。其日本弟子荣西将《碧岩录》和“禅茶一味”墨宝传入日本,后经一休、珠光、千利休、昭明诸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形成日本茶道。在本土,圆悟禅师弟子大慧宗杲禅师将“茶禅一味”的理念带回余杭径山寺,大兴茶禅之风,再次吸引日本昭明等禅师前来“取经”,学习寺院的茶礼、茶宴以及植茶、制茶技艺。同时,大慧法嗣道谦禅师(武夷山五夫人)把“茶禅一味”的思想传播到南宋的文化中心——武夷山,与当地的“三教”(儒释道)文化以及悠久的茶文化进一步碰撞、融合,提炼出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揉合成以“正清和雅”为核心理念的中国禅茶文化。 《续茶经》记载:“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明末清初,武夷山茶僧们发明了乌龙茶,甘浓郁馥、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工夫茶提供了“有米之炊”,为工夫茶道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工夫茶作为茶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华人世界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的人文进程。“茶禅一味”结出了绚丽多彩的“舍利子”。 因此,中国禅茶文化发端于蒙顶,启蒙于赵州,开创于夹山,实践于径山,而最终成就于武夷。 “茶禅一味”的解读 茶是佛的化身 大乘佛法普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了度化众生,佛化身千百亿。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佛的化身。茶自然也是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为众生解毒、解渴、净心养性,最终让众生觉悟成佛。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树叶能承载着无穷的自然之道。人通过喝茶取得与自然界的沟通,获悉宇宙的真理,最终可悟得佛性。

从“禅茶一味”看佛学与茶道

从“禅茶一味”看佛学与茶道 摘要:佛教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从“禅茶一味”的说法便可以看得出来。中国茶文化因佛教的盛行而快速传播,佛学对茶道的影响也变举足轻重。他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流传在民间,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精神文明世界所带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关键字:佛学茶道禅茶一味 佛门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庐山志》记载,早在汉代,庐山的僧人就采制茶叶,慧远和尚还在庐山东林寺附近种过茶叶。到了唐代中期,佛门更加重视茶道,并且带动民间百姓,茶饮之风开始盛行。因此黄河流域饮茶风气也就随着佛教的盛行而普及开来。到了宋代,湖北黄梅五祖山的刘元甫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松涛庵,他借此修行的机会,写了《茶堂清规》,文中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茶道思想跟佛学的渊源可谓密不可分。刘元甫的茶道“四啼”是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苦、集、灭、道”四谛衍化而来的。谛就是真理,四谛就是佛教关于人生现象的四种真理。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痛苦的汇集,人生在世,处处皆苦,“苦谛”就是佛教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集谛”是分析造成各种痛苦的原因,佛教认为就是人的贪、咳、痴“三毒”造成所有痛苦,只有断绝这些原因,才能彻底从痛苦烦恼中解脱,达到涅架境界。“灭谛”就是佛教的最高理想的层次。灭,即灭息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而要真正解脱苦因、达到解脱,就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这就是“道谛”。因此,刘元甫应该是在品茶过程中领会佛教“四谛”的真谛而总结出茶道“四谛”。 然而,佛教对中国茶道影响最大的是禅宗思想。当佛教传人中国后,其禅定之学亦随之进人中国本土。由于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很受中国民众的欢迎和重视,不久便形成了以“禅”命名的“禅宗”。禅,梵语为“禅那”,意为坐禅、静虑。禅宗就是讲究通过静虑的方式来追求顿悟,即以静坐的方式,排除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冥思苦想,直到某一瞬间顿然领悟到佛法的真谛。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唐代和尚坐禅时日不食夜不寝,常人难以坚持,只好靠饮茶来充饥提神。而茶性中的“俭”又能抑制人的欲念,有助于更快地人静,自然就成为禅宗的最得力助手,茶事也就成为佛门的重要活动之一,并被列人佛门清规,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而禅宗与茶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今天,佛教寺院中的禅堂,饮茶仍是日常的功课之一,称之为禅茶。赖功欧先生曾经指出:茶对禅宗是从去睡、养生,过渡到入静除烦,从而再进入“自悟”的超越境界的。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三重境界,对禅宗来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但却是真正地使两个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从而使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一项崭新的内容——禅茶一味。 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禅与茶虽然一味,佛门与茶界是各有侧重的,前者重在禅,后者重在茶。两者相通之处主要在于对禅境的追求。僧人坐禅人静,

茶佛一味

茶佛一味 最初的茶树是自然生长在山间沟壑之中的,从刘备、诸葛亮、张飞生活的那个时代开始,特别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并大行其道。寺院如雨后春笋般在环境优雅,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建了起来。虔诚的教徒们每天打坐念佛,不免疲劳困乏,他们就用既有一些味道,又可解除困乏瞌睡的茶叶作为饮品。于是,喝茶之事就在僧人们中间流行开来。为了方便采摘,他们就在寺院的周边大量种植茶树,每到采茶做茶季节,浓浓的茶香伴着低沉的经声,绕过寺院,飘出山谷,侵入四方。这种茶与佛合成一味,后来被人高雅地称为“茶佛一味”,也有叫做“禅茶一味”、“茶意茶味”的,意思无差别。当年,陆羽被家人抛于野外,就是让一位僧人抱回寺院,他耳闻目睹僧人们种茶、采茶、制茶、喝茶,用心琢磨,又遍访茶地,写就《茶经》一书,成就了自己茶圣的地位。 现在不少人把茶与佛捆在一起歌颂,其实两者并无多少禅意,仅仅是因为茶的自然属性,被疲惫不堪的僧人们搬到了寺院里,用在了修禅悟道的活动中。佛教徒借茶提神,茶,则在平静、清洁的寺院得到青睐。于是乎,茶随禅形,有了种种对茶的褒奖,自然的茶被赋予佛的至高无上的境界。“吃茶去”在茶界和佛界都是影响千古,称做“禅林法语”。大意是,某日赵州观音寺来了一位新和尚,常驻这里的“赵州和尚”就问“你来

过这里吗”,新和尚答“来过”。“赵州和尚”摔出一句“吃茶去”,新和尚也不善,知道“赵州和尚”不满了,就忙改口“没来过”,结果那老和尚还是一句“吃茶去”。此时,连站在一旁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就问怎么来过没来过的,都是“吃茶去”,“赵州和尚”还是那句“吃茶去”。 这个“吃茶去”肯定不是我们在不满意时说的“滚一边去”,似是“去吃茶”的过程中,体味佛的深意,禅的修悟。老和尚以“去吃茶”这种方式告诉小和尚,佛在日常的生活中,把心静下来“去吃茶”,才可悟到禅意,所谓"参禅悟道"是也。当下之时,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在买茶或者喝茶的地方挂上几件书法作品,供上一尊与佛有关的雕像,看上去是有一些宁静至高之意的。但是,那里经常人声鼎沸,牌声麻将声,声声刺耳,酒气烟味,袅袅升天。甚至,这样的茶寮就被有些文化的人开在寺院之中,吆三喝四,无人理会僧人们从窗前轻轻走过的脚步声。不怕流氓没文化,就怕流氓傍上文化。很多地方制作了禅茶、佛茶,真的想象不出在人山人海的喧嚣里,是如何做到“茶佛一味”,而使人与物、茶与佛和谐一致的。 济南南部泰山余脉的灵岩寺,是“南茶北引”最早试种茶叶的地区之一。如今“灵岩茶”已经行销山东各地,成为山东茶的一个上好品牌。我推荐大家去灵岩寺喝灵岩茶,是因为灵岩寺依然保持着千年古刹应有之风度,以及卓越的耐磨精神。在寺院高度社会化的时候,仍然像一座真正的寺院,在轻轻地

佛家禅茶

峨眉禅茶 1、峨眉禅茶的台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首先欢迎您光临峨眉派问茶品茗。佛家有:“茶禅一味”之说,其中之意是:“茶性如禅性,禅德如茶德”。接下来,就由我和我的助手为大家表演这套峨眉禅茶茶道。 公元前六世纪,古罗马礼学士巴伦和亚西,共同对人世间的礼仪体系总结出《日、月、天、地、人》的论述,表达了人与之间要相互理解,用诚挚的心态来对待世间众生,其基本意义是三通、四才、五天、六地、七人、八悟。主张得失平均、因果轮回以及传世先遣,这套礼法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与佛教菩贤佛法、青城道教礼法合成,在唐代中期形成了有名的《三观论》。峨眉禅茶茶道依据以上渊源,由绿茶大师金刚石先生,结合峨眉山唐代高僧昌福禅师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青城道教礼法以及林治茶艺技能提炼而成,这套峨眉禅茶茶道讲究“手法论尺度,品茗论智慧。以茶为媒,勾通你我他。” 下面请大家随我和我的助手一同做几道程序: 序式:日月同辉智者见智 序式一:问茶,我现在为大家点茶,有请助手给大家献出。 序式二:静寂,请大家都沉静下来,轻轻放平双手,调和呼吸,随我的动作做出来。序式三:焚香,请各位来宾轻轻低下头,候我焚香。 序式四:鸣乐,请大家抬起头来,请助手点放经乐。 序式五:涤壶,我现在为大家清洗茶具,涤净世间尘埃,各位来宾请双手合上。 茶法一:不二法门佛事心顺 不二法门是指我们向各位展示最好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峨眉禅茶品茗方法,通过刚才点燃的香来营造一个和谐、纯朴,以及高雅的悟茶氛围。希望这沁人心脾的禅香能让各位心旷神怡,也祝愿大家的心境,伴随着幽幽的经乐,达到心平气和的空山烟雨世界。昌福禅师一生精于中国茶道的实践和传播,对峨眉茶道宗法和茶道理论

品茶品味品人生_感悟人生

品茶品味品人生_感悟人生 【一】 清晨一杯茶,完美的一天就揭开了序幕。 煮水,泡茶。几分钟往后,揭盖,紫砂壶里冒出缕缕热气,时光便在安静的晨光里氤氲出它的芬芳。翻开房门,走进阳台,一边赏识郊野里的美景,一边细细品尝杯中的芳茗。山光,水色,鸡鸣,鸟语,花香,碧绿的菜畦,墨绿的稻田,都在曼妙的晨光里浮动,与杯中的茶水,胸中的情绪,融为一体。壶中天地大,杯里日月长,分不出哪是身外国际,哪是心内天地。树影、房舍、奔驰的小狗、劳作的农民、五月向阳的柔光,给静寂的郊野带来生命的力。 喜欢这种安静而清闲的日子,喜欢这种心中无事的安闲感觉,不需要早早起床与时间赛跑,不需要拼命作业挣取粮食。日日都是好日,不时都是好时,说得真好! 人生是一场修行,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悟。每日里参禅论道,少私寡欲,俭朴日子,乐在其中。上午是没有课的,洗漱之后,出去吃一碗汤粉,或许几个馒头一碗稀饭,然后清闲地在花园和樟树、桂树林里漫步一圈,便回家喝茶、写毛笔字。品一口香茗,临写几字,心是幽静的,字也是幽静的,没有半点烟火的滋味。禅味、茶味皆入字中,笔笔皆佛。我喜欢在写字和走路时念佛,休闲修行两不误。每一字都是阿弥陀佛,每一步都是阿弥陀佛,用佛摄住心念,只觉神清气爽,超然物外,整个身心都充满了正能量。 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山水田园,杂草花丛,乱石沙土,云飞蝶舞,在我眼里无不喧嚣。佛说:万法唯心造。外面的国际便是心中的国际,这便是国际的奇妙之处。没有参悟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坚信的。:人有人道,茶有茶道。茶要泡三道。 第一道,茶香浓郁,味涩。我常常把茶壶盖拿下来,留出少许缝隙,茶就不那么涩了。让茶叶出来透口气,芳香加倍。让情绪出来透口气呢?相同的道理。一个人不好总是闷着,就应常常把小我的心拿出来,融入无边的国际,就会得到一颗佛心。 第二道,茶香氤氲,味甘。那甘,是品尝苦涩后察觉的甜美,人生履历许多

佛道品茶茶艺的基本步骤

佛道品茶茶艺的基本步骤佛道品茶茶艺的基本步骤 (一)莲步入场 在平和优雅的佛乐声中,住持师和大师兄、二师兄、两位沙弥尼身着佛装,穿海青,披幔衣,轻移莲步,进入禅房。 众尼拐弯走的是直角,佛家认为无方不圆,要修到功德圆满,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礼。 行走坐卧,皆有佛理。 (二)焚香顶礼 进入禅房后按次序站于拜垫前,住持师到供桌前,右手持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后,将香在灯上点燃,二指夹香,双手顶礼,心中默念:弟子恭敬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头点绕小圈,焚香行礼。 小圈代表十方法界,十方是佛教中的空间,三世是佛教中的时间,佛、法、僧是佛教“三宝”,焚香顶礼,表达虔诚之意。 (三)礼佛三拜 焚香之后再拜佛,这是标准的佛教拜佛仪式。 两足呈八字站好,曲膝弯腰,右手按于拜垫中央代表佛,左手按于拜垫左上方代表法,右手从中央移至右上方与左手并齐,两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莲花掌,五体投地,心中想着为众生接福接寿,左手接福,右手接寿。 收掌虚握,手心向下,心想将福寿施于众生。 古时的五福为长命、富贵、健康、道德、和平。 礼佛三拜,为众生祈求福寿双全,与中国茶德的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相处、敬爱为人一脉相承,意蕴相通。 (四)普施甘露

住持师到供桌前,合十行礼,取净杯上一柱香点燃,摆放于供桌。 右手持净杯绕香三匝,左手仰竖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于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于杯上,竖二指靠杯边,走到拜垫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写佛字,在左手腕处写佛字,并用柳枝蘸水点洒。 然后长跪拜垫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中、右点洒甘露。 再绕四周向四方普洒甘露。 佛教教义含普施甘露,普渡众生。 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悟之佛,而迷与悟,惑与觉,只在吾人方寸之间。 而茶也古称甘露,先苦后甘,其滋味在于自我品尝,而难以明示。 可见茶佛一理,茶佛一味很有道理。 (五)打坐禅定 礼佛三拜后,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便要打坐参禅入定。 禅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禅是静虑之意,定是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 坐禅要半跏趺而坐,头背正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且“过午不食”。 茶叶性淡,醒脑提神,利于佛教修练禅定。 所以佛家把茶叶称为“神物”,历来倡导饮茶,达到止息杂虑,安静沉思,静心自悟。 (六)抽衣净手 在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禅定之时,沙弥尼即做泡茶的准备工作,脱去幔衣、海青,只留小衣,便于操作。 按照佛教的习俗,将衣服整齐有序地折叠起来,放于垫上,默念“阿弥陀佛”,虔诚认真。 然后净手,不仅为了卫生,也是一种礼貌。

茶与佛的因缘 茶、佛文化融为一体

茶与佛的因缘茶、佛文化融为一体 禅茶一味:茶与佛的因缘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许多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对僧人普遍饮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佛教对饮茶很讲究。寺院内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佛寺里的茶叶称作“寺院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

“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则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这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据说,古代虔诚的佛教徒总是以鲜花一束、清茶一杯奉献于佛前,因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将茶、佛文化融为一体。 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许多饮茶大师出自寺院里。唐代陆羽,曾是竟陵寺僧人,嗜茶且精于茶道,后被誉为”茶圣”、“茶神”,所撰《茶经》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 茶与佛事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之所以相生与共,这与其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这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间;佛教盛于唐,与饮茶习俗遍及中国也几乎同步,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从地点看,高山峻岭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最适宜茶树生长;同时,高山密林远在红尘之外,是追求“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佛教修建寺庙最理想的地方。茶与佛事基于各自理由,一同扎根于高山。纵观茶史,茶经历了由天然采集到人工栽培的漫长转折的岁月过程,首开茶树培植之先河的,大都是寺院的僧人。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

2020以茶为话题征文800字最新5篇

2020以茶为话题征文800字最新5篇 茶叶早已脱离饮食的形式,茶文化成为中国的众多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那么你知道以茶为话题征文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0以茶为话题征文800字最新5篇,欢迎阅读! 以茶为话题征文1 天赐香叶,带着热之热烈、月之温润、风之灵动、雨之香醇,是以为茶。人间有神农氏,采其饮之,于是人间便多了一种沁人心脾的仙露。 爸爸是一名好茶者,虽不能像那些文人雅士赋诗,但对茶的了解却是数不胜数。周末,家里总飘着一缕一缕的茶香,香远益清。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我激起我对茶的喜爱。 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打开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晋常璩著的《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武王伐纣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066年前后,由此可见,我国有明确记录的茶事活动距今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北宋时期,茶就被人们当成是常用饮料了,颇得达官贵人和老百姓的喜爱。 茶,是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高约30~70厘米,有的甚至高达数十米。茶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茶的品种,除了我们平常知道的铁观音、红茶、绿茶、乌龙茶等,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种类。饮茶的茶具都是不一样的,饮这种茶就用这种茶具。正因为这样,才能让茶的清香更容易的散发出来,也让人们更容易的品出茶中的韵味。 我国茶随着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已经发展到世界各地,对很多

黄茶--沩山毛尖介绍

黄茶--沩山毛尖介绍 沩山毛尖,湖南省宁乡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沩山毛尖成茶外形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透亮,松烟香气芬芳浓郁,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颇受边疆人民喜爱。 1茶叶历史 沩山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已著称于世,清同治年间(1862~1874)《宁乡县志》载:“沩山茶,雨前采摘,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久获厚利,密印寺院内数株味尤佳……”“文革”中发现密印寺大佛像体内存有茶叶三十余斤,可见茶叶在佛祖中的地位,是“茶佛一味”的又一生动见证。 2茶叶特点 沩山毛尖茶树饱受雨露滋润,故而根深叶茂,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制作后的茶叶,叶缘微卷,呈片状,形似兰花,色泽黄亮光润,身披白毫;冲泡后内质、汤色橙黄鲜亮,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 3加工工艺 鲜叶摊青→杀青→初揉→闷黄→初烘→复揉→二次闷黄→足烘 摊青:摊放厚度≤10厘米,时间为6小时—8小时; 杀青:温度为260℃—280℃。要求杀匀杀透,叶色呈暗绿色,手捏略粘手。 闷黄:温度为38℃—42℃,时间为12分—15分;

初烘:温度为100℃—120℃,烘至6成干,摊凉; 二次闷黄:温度为38℃—42℃,时间为8小时—10小时; 足烘:温度为80℃—90℃,分2次,每次20分。 4储藏方法 1、沩山毛尖瓦罐储茶法 此法古代就有.明人冯梦祯《快雪堂漫录》云:“实茶大瓮,底置箬,封固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气不外泄也。”茶叶含水量不能超过6%.可用生石灰除湿.具体操作方法同石灰块保存法。 2、沩山毛尖热水瓶的储藏法 选用保暖性良好的热水瓶作盛具。将干燥的茶叶装入瓶内,装实装足,尽量减少空气存留量,瓶口用软木塞盖紧,塞缘涂白蜡封口,再裹以胶布。由于瓶内空气少,温度稳定,这种方法保持效果也较好,且简便易行。 3、沩山毛尖食品袋储藏法 先用洁净无异味白纸包好沩山毛尖茶叶,再包上一张牛皮纸,然后装入一只无空隙的塑料食品袋内,轻轻挤压,将袋内空气挤出,随即用细软绳子扎紧袋口取一只塑料食品袋,反套在第一只袋外面,同样轻轻挤压,将袋内空气挤压在用绳子扎紧口袋,最后把它放进干燥无味的密闭的铁桶内。 5冲泡方法 1、赏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白毫显露,有峰苗,色泽隐绿,油润光滑。

巫娜古琴曲100首听巫娜的古琴曲

巫娜古琴曲100首听巫娜的古琴曲 古琴空灵、清幽,悠悠不已,蕴含天地无限和深微。巫娜的弹琴出神 入化,对古琴散发出的禅宗内涵有着完美诠释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花开见佛》(巫娜)收于(2023)专辑《一花一世界》。“花开见 佛性”,“花”指莲花,一个人生活在浊世之中,若内心拥有了像莲花那 样的心境,就是他心中现了佛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 花是表示纯净和断灭的一个主要佛教象征。 《静水流深》(巫娜)收于(2023)专辑《禅踪》。静,就是生命的 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喜悦和沉静中思考,洞察一切而不被矛盾束缚和欲望捆绑,就能拥有和谐 的生命和长久的快乐、真正的自由。 《山阴古渡》(巫娜)收于(2023)专辑《六有六无》。古琴声起, 悠悠古渡现眼前,箫声凄凄,萧萧寒风山之阴。曲子轻缓悠然,带着荒凉 古渡的沧桑感,也带着巍巍远山的沉寂,让心在时光的渡口轮回,让思绪 在岁月的沉浮中淡然。 《清夜弹琴》(巫娜)收于(2023)专辑《一花一世界》。一念心清净,静观山与河。唐白居易《清夜弹琴》诗云:“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本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 本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忘忧河》(巫娜)收于(2023)专辑《一花一世界》。在神话传说中,人死之后要过鬼门关,经黄泉路,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由忘忧河划 分为界。喝孟婆汤,了前尘旧梦,断前因后果。忘尽一世浮沉得失,一生 爱恨情仇,来生都同陌路人相见不识......

《古琴禅修》(巫娜)收于(2023)专辑《天禅》。禅是一种修身养 性的心态,超乎世间的境界,幽深静远的智慧,灵性的自然回归。听琴如 修禅,需要安静的环境,更需要的是一颗宁静的心,全身心去觉知舒缓的 琴乐,微妙的琴音,悠长的琴韵。 《镜湖自照》(巫娜)收于(2023)专辑《禅踪》。悠悠古琴声韵, 梵心静如幽兰。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单纯微妙的清丽淡远风格,折射出 浓厚的佛性之光。何处是禅踪,禅心所处即是禅踪。 《禅路心桥》(巫娜)收于(2023)专辑《一花一世界》。禅,佛教"禅那"的简称,汉译静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人生如行云流水,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便是参 透人生,即为禅。 《莲心不染》(巫娜)收于(2023)同名专辑。荷花,出尘离染、清 洁无瑕、香远益清,是圣洁的代表,也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佛陀的精 神亦使清秀洁净的莲花得到了升华。 《禅定》(巫娜)收于(2023)专辑《七弦清音》。对外,面对五欲 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为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是定。禅定无一定形式。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空山琴音》(巫娜)收于(2023)专辑《七弦清音》。空山静寂, 琴音悠远。古琴空灵、清幽,蕴含天地无限和深微。“淡而会心”,人生 如古琴,愈简愈淡愈通幽、返璞归真,宁静以致远。诗言志,歌咏言,曲 由心。

关于茶的作文1000字(精选6篇)

关于茶的作文1000字(精选6篇) 关于茶的作文1000字(精选6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茶的作文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茶的作文1000字篇1 我,似乎缺乏现代青年的奔放。闲暇时,去郊外望望绿阴缝隙中的几片蓝天,便已满足;我很少听欢闹的流行歌曲,只爱欣赏冷静单调的独奏;就连喝的,我也总爱“不合时宜”地捧着杯茶。 喝茶,无疑是我生活的一大享受。身在茶乡云南,我喝过的茶数不胜数:普洱茶、沱茶、凤庆茶、砖茶、饼茶、花茶、熏茶、糯米茶……我可以领略各种红茶的芬芳浓郁,品尝各种绿茶的清新淡雅,尤其在口干舌燥时,冲上一杯糯米茶,让淡淡的糯米香弥漫于空间,再细细品它,随着芬芳暖流的渗透,茶的温馨抚慰潜入身心。 感受到这淡泊的茶韵后,我便惊诧许多人居然会舍弃这淡雅的饮料,去喝苦涩浓烈的咖啡或昂贵的易拉端儿了。 细看那一根根茶叶,焦干、晦暗、毫不起眼儿,但只须把它们放进杯中,注入开水,酽酽的茶色便带着缕缕清香荡漾开来,或绿玉般地清爽,或玻拍般地明净,我惊叹,单是冲茶就有这般悦目!如此柔美细致的天然饮料,本来就是上天赐予我们蕴涵内秀的中国人的!这典雅的风格,又与我们的国画何等相似!还有这杯中娟秀的韵味儿,也只有和青山绿水、亭台轩榭相匹配,才显得亲切和谐。可见饮茶与我们民族文化,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想到这一点,品味着杯中的韵律色调,其乐可就远胜于喝咖啡了。 正如喝咖啡有咖啡杯一样,品茗也少不了一套相应的茶具。而茶具,并不一定非要珍贵的瓷器不可。 在我们云南,你可以发现一种泥制的小罐儿,拳头大小,黑不溜秋,令你很难将饮茶与它联系。然而,在农家小院中或秋日的田垄边,

浅谈永春佛手

浅谈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茶,产自泉州永春县,茶条索紧实、黑褐显绿,茶汤香清,色泽浅褐至深琥珀色,滋味浓厚、带有淡淡雪梨香甜味,叶底宽大,故又名香橼种、雪梨。永春佛手,一出生,就自带几分禅意、几分佛缘,大约因叶面宽大而得名,始于宋、兴于清,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国茶中独具传奇色彩和地方特色的名贵品种。对于“永春佛手”这个名称,想必茶友们很好奇为何如此命名,其实这里面还有段典故:相传很久以前,闽南安溪县骑虎岩寺的一位和尚,天天以茶供佛。有一日,他突发奇想:佛手柑是一种清香诱人的名贵佳果,要是茶叶泡出来有“佛手柑”(香橼)的香味多好哇!于是他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经精心的培植,终获成功,这位和尚高兴之余,把这种茶取名“佛手”。清康熙年间传授给永春县狮峰岩寺的师弟,附近茶农竞相引种得以普及,有文字记载:“僧种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弥谷被岗,一望皆是”。佛手茶因此而得名。永春县山清水秀,朝雾夕岚,泉甘土赤,所生产的佛手茶质量历来为本类茶叶之极品,为别于其他地区的佛手茶,故称“永春佛手”。在民间俗语中,“茶佛一味”,盖始于佛手茶。 (一)制作工艺 1、清香型香橼香。市面上普遍清香型居多,是饱含清香的蜷曲颗粒,干茶色泽沙绿油润,外形如海蛎干,落碗清脆有声。茶汤晶莹,青碧渐金黄,清澈淡雅,色泽如雪梨汤一般,仿佛画卷柔美温阳。瓜果香清爽,兰花香悠扬,阵阵扑鼻,数泡香气不减。

2、碳焙浓香型熟茶。碳焙浓香型,很多人误以为“浓香型”是香气比较浓的永春佛手青茶(同时也有很多商家在误导),其实“浓香永春佛手”指的是经过炭焙烘烤的永春佛手青茶俗称“熟茶”,是传统工艺炒制的茶叶经烘焙再加工而成的产品。浓香型比清香型多一道烘焙工序,并且原料品质要求高,经过高温作用,色泽变暗,水分去除较干,条索稍轻。 3、佛手红茶。佛手红茶,于每年春天,采摘头春茶芽制作而成。因为佛手红茶具备独特的“香、甜、醇”的特点,且具备包容性,十分适合做“调饮茶”。不管是牛奶、柠檬、蜂蜜、生姜等,都能与之相互融合,调配出美味的饮品。 4、条索型。条索型,与清香型不同,它的茶叶外形呈条索状。清香型,相对素雅一些。同样是沸水冲泡,汤色纯净,好闻好喝。 (二)品茶体验 永春佛手干茶呈现颗粒状,紧结重实,带梗;色泽翠绿带黄。干茶的形状不太规则,有颗粒状,也有比较扁的皱缩状,但以颗粒状为主,不像铁观音干茶形状。色泽翠绿,边缘会带有金黄色泽。茶汤呈蜜黄色,清澈明亮。 汤色在后期冲泡过程中由绿黄慢慢转变到蜜黄。气高,为花香型,略带蜜甜,尚持久。永春佛手的香气不像铁观音的兰花香明显和馥郁,而是花蜜香,冷嗅盖碗有甜香或者蜜香的保留。在后续冲泡过程中,深嗅盖碗,隐约能够闻到类似佛手柑的香气(比较清新又略带刺激)。在第5泡之后,剩下微弱的花香,还有类似茶叶鲜叶的清香,但又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