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周第1课时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3)-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三课时教案

第11周第1课时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3)-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三课时教案

第11周第1课时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3)-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三课时教案
第11周第1课时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3)-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三课时教案

第11周第1课时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3):菱形的性质

与判定第三课时教案

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3)一.备课标:

(一)内容标准:

(1)理解菱形的概念,以及它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会独立思考,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概念:本节课通过对菱形的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建立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备重点、难点:

(一)教材分析:

本章属于“图形与几何” 领域,是在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继续采用探究和证明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菱形之

前,已经掌握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完全能够借助图形的旋转平移和轴对称直观的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经历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三章三角形”和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的学习,通过推理训练,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为严格的推理证明打下了基础。(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主要是在理解概念、探索并证明了菱形的性质、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确定:

重点:(1)运用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2)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难点: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

三.备学情:

(一)学习条件和起点能力分析:

1.学习条件分析:

(1)必要条件:学生已经学习了菱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并能进行简单应用。(2)支持性条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总结概括知识的经验,能够应用类比、数形结合、转化等方法解决问题。

2.起点能力分析经过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及判定;

本节课是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第三课时,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对菱形的性质及判定的探究及验证过程,基本掌握了菱形的各项性质及判别方法。

(二)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对于简单的菱形的性质、判定的运用学生不存在困难,但是对于性质判定的综合运用,学生的分析转化上会有较大困难,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策略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

合作,最后汇总所有的方法,并由老师分析总结。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掌握菱形面积的求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菱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应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等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数学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活动一:图1 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菱形的性质及判定,你能完成下面几个题目吗学生通过题目很好地回顾了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1.如图1所示:在菱形ABCD中,AB=6,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其余三条边AD、DC、BC的长度分别是多少?(2)对角线AC与BD有什么位置关系?

(3)若∠ADC=120°,求AC的长。

图2 2. 如图2所示:在□ABCD中添加一个条件使其成为菱形:

添加方式1:

. 添加方式2:

.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简单题目的设计,帮助学生回顾菱形的相关性质及判定方法,学生从题目入手,不会显得那么古板枯燥,不仅能回顾相关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典型例题:

图3 例1 如图3,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为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比较容易,但是学生的书写过程不规范;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求一边上的高,经过讨论交流点拨后学生能接受这种方法。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应追问学生菱形的面积和对角线有什么关系,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2)菱形ABCD的面积. 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即∠AED=90°,DE=BD×10=5(cm)∴在Rt△AD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AC=2AE=2×12=24(cm). (2)S菱形ABCD= S△ABD+ S△CBD =2×S△ABD=2××BD×AE = BD×AE=10×12=120(cm2). 设计意图:通过例1让学生对菱形的相关性质进行灵活应用,同时学生对于具体的问题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学生展讲、教师点拨后基本能形成比较好的解题思路。

2.变式训练:如上图3,四边形ABCD是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为12cm,AC长为16cm.求:

(1)菱形的边长;

(2)求菱形一条边上的高。

设计意图:变式训练的设计,是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菱形的相关性质,同时对于第二问,学生必须灵活运用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这一结论求出面积进而求出一边上的高。

建模1:

同学们在我们刚才完成的例题及变式训练中你有什么方法感悟或者经验学生完成典型例题后及时总结经验是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的好办法,教师借助这一环节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思路,同时对于学习还有困难的学生是一个好的学习机会。学生对解决菱形性质类题目有了自己的思路,同时在例题和变式训练中有问题的同学通过思路的梳理与解析,也基本能掌握解题的方法。

?:

跟踪练习:

已知菱形的周长为40cm,一条对角线长为16cm,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cm2知者加速的操作主要是从熟练掌握知识点和拓宽学生知识面两个方面来进行的。“知者”学完新授知识以后,最主要的任务还是熟练掌握知识点,此时教师应可以通过典型例题的反复练习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熟练程度为后面的灵活运用打好基础。当“知者”已经掌握知识点以后,教师就应该及时通过变式训练或增加难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补读帮困让学习有困难的这部分同学能够在数学课上尽可能地掌握知识,以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 设计意图: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大多数数学老师我想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太大了,为了不让掌握较快的同学(我们称为“知者”)在陪读中浪费大量的时间,自然分材教学主张这部分同学能够先行一步,课堂上能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我们称为“加速”)。

正是因为数学每一节课的知识点都比较集中,数学课堂上对于学困生的帮助才比较容易操作。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后,对掌握较慢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我们称为“补读生”)应及时帮困。

拓展提高图4 1.如图4,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ABCD是菱形吗?

为什么?图5 2.如图5,你能用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ABC折出一个菱形,使∠A成为菱形一个内角吗?3:已知:如图10,在Rt△ABC=90°,∠BAC=60°,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和AB于点D、E,点F在DE延长线上,且AF=CE,求证:四边形ACEF是菱形. 图10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在玩耍的时候经常玩纸条,学生非常熟悉这一背景,但是他们很少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这样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这一题目对于菱形的相关判定方法也进行了巩固。

(三)、综合建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存在什么疑问?请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知识收获、方法收获、关注问题。总结完成后请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应对本节课方法上,解题思路上进行升华点拨。

设计意图:学生能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反思,能起到巩固所学知六、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p27知识技能第3题,第4题,第8题;

图11 选做题:如图11,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BC的中点,BC=2AD,EA =ED=2,AC与ED相交于点F.当AB与AC具有什么位置关系时,四边形AECD是菱形?请说明理由,并求出此时菱形AECD的面积.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水平的不同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题目,对于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能起到较好的作用,选做题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他们在掌握基础的同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当堂测试1.如图6所示,菱形ABCD的周长为40cm,它的一条对角线BD长10cm,则∠ABC= °,AC= cm. 图6 2.如图7,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 和BD相交于点O,AC=4cm,BD=8cm,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 cm2.图8 图7 3.已知,如图8,在四边形ABCD中,AD=BC,点E、F、G、H分别是AB、CD、AC、BD

的中点,四边形EGFH是()A.矩形 B.菱形 C.等腰梯形 D.正方形图9 4. 已知:如图9,在菱形ABCD中,E、F分别是AB和BC上的点,且BE=BF,求证:(1)△ADE≌CDF;

(2) ∠DEF=∠DFE. 设计意图:

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并在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转化的能力。

感谢您的阅读!

九年级数学上册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作品编号:51897654258769315745896 学校:密参录bwt市背合属镇丹面高小学* 教师:性设景* 班级:鹦鹉参班* 《第1章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一、选择题 1.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对边相等 B.对角相等 C.对角线互相平分D.对角线互相垂直 2.如图,菱形ABCD的周长为24cm,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E是AD的中点,连接OE,则线段OE的长等于() A.3cm B.4cm C.2.5cm D.2cm 3.如图,四边形ABCD的四边相等,且面积为120cm2,对角线AC=24cm,则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A.52cm B.40cm C.39cm D.26cm 4.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若增加一个条件,使?ABCD成为菱形,下列给出的条件不正确的是() A.AB=AD B.AC⊥BD C.AC=BD D.∠BAC=∠DAC 5.如图,菱形ABCD中,∠B=60°,AB=2cm,E、F分别是BC、CD的中点,连接AE、EF、AF,则△AEF的周长为() A.2cm B.3cm C.4cm D.3cm 6.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若AB=2,∠ABC=60°,则BD的长为()A.2 B.3 C. D.2 7.如图,在菱形ABCD中,AC=8,BD=6,则△ABD的周长等于() A.18 B.16 C.15 D.14

8.某校的校园内有一个由两个相同的正六边形(边长为2.5m)围成的花坛,如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校方先要将这个花坛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成一个菱形区域如图所示,并在新扩充的部分种上草坪,则扩建后菱形区域的周长为() A.20m B.25m C.30m D.35m 9.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DCE,连接AD,下列条件能够判定四边形ACED为菱形的是() A.AB=BC B.AC=BC C.∠B=60° D.∠ACB=60° 10.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AC=8,DB=6,DH⊥AB于H,则DH等于() A. B. C.5 D.4 二、填空题 11.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6,BD=10,则菱形ABCD的面积为. 12.如图,在菱形ABCD中,AB=4,线段AD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N,△CND的周长是10,则AC 的长为. 13.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其成为菱形(只填一个即可). 14.如图,将两张长为9,宽为3的矩形纸条交叉,使重叠部分是一个菱形,容易知道当两张纸条垂直时,菱形的面积有最小值9,那么菱形面积的最大值是. 15.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C=8,BD=6,OE⊥BC,垂足为点E,则OE= . 16.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分别是AD,CD边上的中点,连接EF.若EF=,BD=2,则菱形ABCD的面积为.

菱形的性质及其判定

乐恩特教育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校区:百花

1、探究菱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练一练: 1、菱形的周长为12 cm,相邻两角之比为5∶1,那么菱形对边间的距离是() A.6 cm B.1.5 cm C.3 cm D.0.75 cm 2.在菱形ABCD中,AE⊥BC于点E,AF⊥CD于点F,且E、F分别为BC、CD的中点,则∠EAF 等于()A.75° B.60° C.45° D.30° 3、菱形的边长是2 cm,一条对角线的长是23cm,则另一条对角线的长是() A.4 cm B.3cm C.2 cm D.23cm 精讲精练 例1、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且AC=16 cm,BD=12 cm,求菱形ABCD的高DH. 变式:菱形ABCD的周长为20 cm,两条对角线的比为3∶4,求菱形的面积.

例2:(09贵阳)如图,在菱形ABCD 中,P 是A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A 、B 重合),连接DP 交对角线AC 于E ,连接EB 。(1)求证:APD EBC ∠=∠;(2)若60DAB ∠=?,试问:P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DP V 的面积等于菱形ABCD 面积的 1 4 ?为什么? 例3:如图,在菱形ABCD 中,AB=4a ,E 在BC 上,BE=2a ,120BAD ∠=?,P 点在BD 上,求PE+PC 的最小值。 三、用中学习 1.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对角相等 B.对边相等 C.对角线互相垂直 D.对角线相等 2.菱形ABCD 中,AC 、BD 相交于O 点,若∠OBC = 2 1 ∠BAC ,则菱形的四个内角的度数为_______.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2)2

第 课时 课题:菱形的性质与判定(2)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重、难点: 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活动1:忆一忆 1.如图1,在菱形ABCD 中,∠A=60°,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 若EF=2,则菱形ABCD 的边长是_________; 2.如图2,四边形ABCD 是菱形吗?为什么? 通过练习2,可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行四 边形是菱形 活动2:做一做 2.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 的十字,连接四个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 形吗?它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解析:这个四边形_____(是或不是)平行四边形,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______时,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通过探究,容易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证明上述结论: 2.画两条等长的线段AB 、AD ,然后分别以B 、D 为圆心,AB 为半径画弧, 得到两弧的交点C ,连接BC 、CD ,就得到了一个四边形,猜一猜,这是 什么四边形? 作图: 通过探究,容易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菱形 证明上述结论: 备 注 E F D B C A A B C D O 5 4 3 3 4 图1 图2 备 注 A B C D O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 教学 内容 菱形 教学目标1、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判定菱形; 3、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区别和联系; 重点难点1、菱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熟练掌握; 2、利用菱形的性质综合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知识讲解 一、菱形的定义 如图,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会有怎样的变化? 定义:叫做菱形。 二,菱形的性质。 菱形性质: 1.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四条边都相等; 3.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以上菱形的性质你能给出证明吗? 练习:1、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 2、菱形ABCD中∠ABC=60度,则∠BAC=_______。 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和8cm,则菱形的边长是_______。 4、菱形的面积为24cm2,一条对角线的长为6cm,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_____cm,边长为_____cm, 高为_____cm。 三、菱形的判定 根据定义我们知道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还有别的判定方法吗? 猜想1: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互相垂直。 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例1: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点E、F,求证四边形AFCE 是菱形.

猜想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AB=BC=CD=DA 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猜想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已知:四边形ABCD,AC平分∠DAB和∠DCB,BD平分∠ABC和∠ADC 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总结:菱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定义)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根据对角线)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根据四条边) 4、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和角的关系) 练习:1、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 A、等腰梯形B、正方形C、矩形D、菱形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两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D、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邵爱平 沈阳市博才中学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沈阳市博才中学邵爱平 教学目标: 1.理解菱形的概念,了解它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 3.应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菱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环境: 一对一数字化教室,包括学生人手一个终端及教师一体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小组同学合作选题和全体同学共同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相关习题 .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哪些?(利用终端全体答题) 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 ______ 对称图形 边:平行四边形的______ 相等 角:平行四边形的______ 相等 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______ 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m,△ABC的周长为25cm,则对角线AC的长为______cm.(利用终端全体抢答) 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相交于O,AC=10,BD=8,则AD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全体答题统测) A.AD>1 B.19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终端作答,能一目了然的了解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为本节课做铺垫.(利用一对一数字化评测系统进行测试.) 二、激情引趣 1.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菱形?学生寻找身边的实例,并将在课前下载到终点的照片资源与同学们分享,同学分享后教师也利用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菱形

图案,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初步感知菱形的魅力,通过身边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菱形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增添了色彩. 2.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动画演示,使之变成一个菱形,得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小结:由定义可知,菱形是强化了“边”的特殊性的平行四边形,那么菱形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质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菱形性质的探究之旅.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进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观察与实践后得出菱形的定义. 三、合作探究 1.教师介绍菱形性质的研究方向与平行四边形相同为:边、角、对角线、对称性. 做一做:将菱形纸片折一折,回答下列问题: (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 (2)菱形中有哪些相等线段? 通过折叠并引导学生类比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方法来探究菱形的性质. 小组交流进行探究,得菱形的特殊性:(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分别是两对角线所在的直线;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2)四条边都相等.(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验证猜想:以上菱形的特殊性是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得到的,还需要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加以验证. 概括出两条性质之后,引导学生把两条性质作为命题加以演绎证明. 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已知:四边形ABCD 是菱形,AB=BC. 求证:AB=BC=CD=AD. 菱形的性质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已知:四边形ABCD 是菱形对角线相交于O 点 求证:(1)AC ⊥BD. (2)AC 平分∠DAB 和∠DCB ,BD 平分∠ADC 和∠ABC. (学生在讲解性质推理过程中利用一对一设备直接将讲解过程录制成微课, 课下A B C D

菱形的性质及判定

菱形的性质 及判定 知识点 A 要求 B 要求 C要求 菱形 会识别菱形 掌握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会用菱形的性质和 判定解决简单问题 会用菱形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① 边的性质:对边平行且四边相等. ② 角的性质: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③ 对角线性质: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④ 对称性: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菱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点评:其实只要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其面积就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3.菱形的判定 判定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判定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判定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 重、难点 知识点睛 中考要求

的基础。 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板块一、菱形的性质 【例1】 ☆ ⑴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将菱形分成全等三角形的对数为 ⑵在平面上,一个菱形绕它的中心旋转,使它和原来的菱形重合,那么旋转的角度至少是 【例2】 ⑴如图2,一活动菱形衣架中,菱形的边长均为16cm 若墙上钉子间的距离16cm AB BC ==,则 1∠= 度. 图2 1 C B A ⑵如图,在菱形ABCD 中,60A ∠=?,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若2EF =,则菱形ABCD 的边长是______. 【例3】 如图,E 是菱形ABCD 的边AD 的中点,EF AC ⊥于H ,交CB 的延长线于F ,交AB 于P , 证明:AB 与EF 互相平分. P H F E D C B A 【例4】 ☆ 如图1所示,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H 为AD 边中点,菱形ABCD 的 周长为24,则OH 的长等于 . E F D B C A 例题精讲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培优辅导班试题)

全国中考真题解析考点汇编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一、选择题 1.(2011江苏淮安,5,3分)在菱形ABCD 中,AB=5cm ,则此菱形的周长为( ) A. 5cm B. 15cm C. 20cm D. 25cm 2.(2011云南保山,5,3分)如图,在菱形ABCD 中,∠BAD=60°,BD=4,则菱形ABCD 的周长是_______. 3. (2011?西宁)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菱形,如图,能得到四边形ABCD 是菱形的依据是( ) A 、一组临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B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C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D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2011?青海)已知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的长度是6和8,则这个菱形的周长是( ) A 、20 B 、14 C 、28 D 、24 5.(2011山东济南,7,3分)如图,菱形ABCD 的周长是16,∠A=60°,则对角线BD 的长度为( ) A .2 B . C .4 D .6. (2010广东佛山,6,3分)依次连接菱形的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 ) A .矩形 B .菱形 C .正方形 D .梯形 7.(2011?包头,9,3分)已知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交于点O ,∠BAD=120°,AC=4,则该菱形的面积是( ) A 、163 B 、16 C 、83 D 、8 8. (2011湖南衡阳,8,3分)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MNPO 的顶点P 的坐标是(3,4),则顶点M 、N 的坐标分别是( ) A 、M (5,0),N (8,4) B 、M (4,0),N (8,4) C 、M (5,0),N (7,4) D 、M (4,0),N (7,4) 第3题 第2题 第5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1.1.3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榆林市十一中学生自主学习方案 班级 组号 姓名 【自主学习】 如图,小聪在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时,他是这样操作的:分别以A 和B 为圆心,大于1,2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C 、D ,则直线CD 即为所求.根据他的作图方法可知四边形ADBC 一定是... 形,你判定的理由是: . 归纳: 【讨论展示】 讨论1:有一个内角为60°的菱形: 1. 如图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 中,若AB =6,∠DAC =60°则: ①BD = . ②AC = . ③S 菱形ABCD = . 归纳:有一个内角为60°的菱形,短的对角线等于 ;长的对角线等于 . 2. 菱形的两邻角之比为1:2,边长为2,则菱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 讨论2:已知:如图,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 试判断四边形AFED 的形状,并加以证明. 学 年 2018-2019 科 目 九年级数学(上) 课题 1.1.3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授课时间 主 备人 张 慧 使用人 九年级师生 课型 新授课 审核 张 慧 学案序号 3 学习目标 1.理解菱形的定义, 掌握菱形的性质和判定; 2.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 重 点 能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掌握菱形面积的求法。 难 点 能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掌握菱形面积的求法。 教师寄语 认真阅读教材P8-10页,尝试完成导学案. 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的四边形是菱形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展示1:四边形ABCD 是菱形,其中对角线BD 长为12cm ,AC 长为16cm.求: (1)菱形的边长;(2)求菱形一条边上的高。 展示2:已知:如图10,在Rt △ABC=90°,∠BAC=60°,B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 和AB 于点D 、E ,点F 在 DE 延长线上,且AF=CE,求证:四边形ACEF 是菱形. 【检测小结】 一、课堂达标训练:完成课本P9页习题 二、课后作业: 1.如图所示,菱形ABCD 的周长为40cm ,它的一条对角线BD 长10cm ,则∠ABC= °,AC= cm. 2.已知,如图8,在四边形ABCD 中,AD=BC ,点E 、F 、G 、H 分别是AB 、CD 、AC 、BD 的中点,四边形EGFH 是( ) A.矩形 B.菱形 C.等腰梯形 D.正方形 3. 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B 和BC 上的点,且BE=BF , 求证:(1)△ADE ≌CDF ; (2) ∠DEF=∠DFE. 教(学)后小结: E D C B A 图 D F B E A C E C D A B H E G F B A D C F A D C B E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2019湖南益阳中考)下列性质中菱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对角线互相平分 B.对角线互相垂直 C.对角线相等 D.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2.(2019山东聊城中考)如图,△ABC中,DE∥BC,EF∥AB,要判定四边形DBFE是菱形,还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A.AB=AC B.AD=BD C.BE⊥AC D.BE平分∠ABC 3.如图,在菱形ABCD中,E是AB边上一点,且∠A=∠EDF=60°,有下列结论:①AE=BF;②△DEF是等边三角形;③△BEF是等腰三角形;④∠ADE=∠BEF,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3 B.4 C.1 D.2 4.(2019青海中考)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且AC=8,BD=6,则菱形ABCD的高DH=. 5.(2019江苏淮安中考)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为边CD、AD的中点,连接AE、CF,求证:△ADE≌△CDF.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3个全等的菱形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拼合在一起,恰好得到一个边长相等的六边形,则菱形较长的对角线与较短的对角线长度的比值是()

A.√15 B.√10 C.2√3 D.√3 2.如图,O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的交点,E、F分别是OA、OC的中点.下列结论:①S△ADE=S△EOD;②四边形BFDE是菱形;③菱形ABCD的面积为EF·BD;④∠ADE=∠EDO;⑤△DEF是轴对称图形.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3.(2019山东滨州中考节选)如图,在?ABCD中,以点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AD于点F,再分别以点B、F为圆心,大于1 BF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一点P,连接AP并延长交BC于点 2 E,连接EF,则所得四边形ABEF是菱形.根据以上尺规作图的过程,求证:四边形ABEF是菱形. 4.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B≠CD,BD=AC. (1)求证:AD=BC; (2)若E,F,G,H分别是AB,CD,AC,BD的中点.求证:线段EF与线段GH互相垂直平分.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1.(2019山西太原期中,4,★☆☆)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对边平行 B.对角相等 C.对角线互相平分 D.对角线互相垂直 2.(2019河南郑州经纬中学第一次月考,4,★★☆)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E,F 分别是AB,BC边的中点,连接EF,若EF=√3,BD=4,则菱形ABCD的周长为() A.4 B.4√6 C.4√7 D.28 3.(2019江苏泰州泰兴黄桥东期中,5,★★☆)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按如下步骤作图:第一步,分别以点A、D为圆心,以大于AD的一半长为半径在AD两侧作弧,交于两点M、N;第二步,连接MN,分别交AB、AC于点E、F;第三步,连接DE、DF,则可以得到四边形AEDF的形状() A.仅仅是平行四边形 B.是矩形 C.是菱形 D.无法判断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练习题

菱形检测题二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16cm,12cm,那么这个菱形的高是_______. 2.已知菱形两邻角的比是1:2,周长是40cm,则较短对角线长是________. 3.菱形的面积为50cm2,一个内角为30°,则其边长为______. 4.菱形一边与两条对角线所构成两角之比为2:7,则它的各角为______.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 形ABCD是菱形,那么所添加的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 可). 6、已知在菱形ABCD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B.菱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C. 菱形的对边相等 D.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7、菱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对边相等B.对角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D.对角线相等 8、能够找到一点使该点到各边距离相等的图形为(). A.平行四边形B.菱形C.矩形D.不存在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B.菱形的对角线平分各内角 C.菱形的对角线相等D.菱形的对角线交点到各边等距离 10、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12cm、16cm,则菱形的周长是(). A.24cm B.32cm C.40 cm D.60cm 11.菱形ABCD,若∠A:∠B=2:1,∠CAD的平分线AE和边CD之间的关系是().A.相等B.互相垂直且不平分 C.互相平分且不垂直D.垂直且平分 12.在菱形ABCD中,AE⊥BC于E,菱形ABCD面积等于24cm2,AE=6cm,则AB长为().A.12cm B.8cm C.4cm D.2cm 13.如图,在菱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作EF∥BC,交AC?于点F,如果EF=4,那么CD的长为(). A.2 B.4 C.6 D.8 14.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DAB=60°,则对角线BD的长是( ) 15.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6和8,则此菱形的边长是( ) A.10 B.8 C.6 D.5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教学设1计张富鹏1

新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教学设计 山丹二中张富鹏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知识是继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 学生在学习菱形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他们完全能够借助图形的旋转平移和轴对称直观的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其次,经历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三章三角形”和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的学习,通过推理训练,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为严格的推理证明打下了基础。 再次,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课本基于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①掌握菱形的定义;②探索并掌握菱形是轴对称图形;③探索并证明菱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等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计算线段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和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基础,探索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又要尝试利用它们解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

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了解菱形的概念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体会菱形的轴对称性,经历利用折纸等活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证明性质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和六步教学目标: 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课前;第二环节:课中;第三环节:课后。 六步教学目标:第一步:理清目标生成问题;第二步创设情境,巩固提高达 标检测;拓展练习 提出课题;第三步聚焦重点精讲点拨;第四步第五步目 【教学内容】 标回扣课堂小结;第六步分层作业第一环节课前 ■ 第一步理清目标生成问题 1、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搜集菱形的相关图 片。 2、教师准备菱形纸片,上课前发给学生上课时使用。第 二环节课中 第二步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1.3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1.3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目标: 1.菱形面积的特殊计算方法. 2.通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特殊图形面积的计算,类比推导出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类比推导的数学思维习惯,鼓励探索尝试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菱形面积计算的特殊方法. 【难点】菱形面积计算的特殊方法的总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一: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面积的计算,那么菱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导入二:如图所示,将两张等宽的长方形纸条交叉叠放,重叠部分是一个四边形ABCD,若AD=6 cm,∠ABC=60°,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 二、新知构建 菱形的面积计算

问题(教材例3)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 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 cm.求:菱形的面积等于其对角线长的乘积的一半. 三、课堂小结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同样适用于菱形,即“底×高”,要注意底与高必须是相互对应的.另外由于菱形的特殊性,它的面积等于其两条对角线长的乘积的一半. 四、课堂练习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是8 cm和10 cm,则菱形的面积是cm 2. 答案:40 2.一个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7 cm和8 cm,则这个菱形面积为 () A.56 cm2 B.28 cm2 C.14 cm2 D.36 cm2 五、布置作业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一个四边形为菱形的条件是() A.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 B.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 C.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D.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2、菱形的边长是2 cm,一条对角线的长是23cm,则另一条对角线的长是() A.4cm B.3cm C.2cm D.23cm 3、菱形的周长为16,两邻角度数的比为1∶2,此菱形的面积为() A. 4 B. 8 C. 10 D. 12 3333 4、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 且AC=16cm,BD=12cm,求菱形ABCD的高DH.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M,N,P,Q分别是AD,BC,BD,AC的中点.求证:MN与PQ互相垂直平分.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课是继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和“第六章平 行四边形” 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菱形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完全能够借助图形的旋转平移和轴对称直观的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教科书基于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①掌握菱形的定义;②探索并掌握菱形是轴对称图形;③探索并证明菱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等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计算线段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和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基础,探索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又要尝试利用它们解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菱形的的定义,理解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在证明性质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菱形的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2、通过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掌握几何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菱形的性质定理证明及运用。 教学难点】 菱形的性质定理证明、运用,生活数学与理论数学的相互转化。 课前布置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每人准备好草稿纸、铅笔、直尺、菱形纸片; 教师准备课件,搜集好菱形的相关图片,三角板等。 、情景导入 1.复习回顾:什么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它有哪些性质? 2.观察发现:观察下列图中的这些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3.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相比较,这种平行四边形特殊在哪里?你能给菱形下定义吗?通过平行四边形演变为菱形的动态演示过程,引出本课题及矩形定义。 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但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 二、合作探究 1. 既然菱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菱形性质与判定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菱形的定义,掌握菱形的性质和判定; 2.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二.学习重点:菱形的性质、判定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难点:菱形的性质、判定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1:菱形的定义: 菱形的性质:(边) (角) (对角线) (对称性) 菱形的面积等于. 边讲边练: Ⅰ.菱形两条对角线、边长之间的关系: 1. 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6,BD=8,则: ①此菱形的边长为.(10 盐城)周长为.(10 北京)

②此菱形的面积为.(10 株洲) ③此菱形对角线的交点O到AB的距离为.(11 昆明) ④菱形内部(包括边界)任取一点P,使△ACP的面积大于6 cm2的概率为.(10 淮安) 2. 已知菱形的边长是5cm,一条对角线长为8cm,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___ ___cm. 3.菱形ABCD的周长为40cm,两条对角线AC:BD=4:3,那么对角线AC=_____cm,BD=_____cm. 4.(10 西安)若一个菱形的边长为2,则这个菱形两条对角线长的平方和为. Ⅱ.有一个内角为60°的菱形: 1. 如图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若AB=6,∠DAC=60°则: ①BD=.(10 南通)②AC=.(11 中山) ③S菱形ABCD=. 归纳:有一个内角为60°的菱形,短的对角线等 于;长的对角线等于.

2. 菱形的两邻角之比为1:2,边长为2,则菱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 3. 己知:如图,菱形ABCD 中,∠B =60°,AB =4,则以AC 为边长的正方形ACEF 的周长为 . 4.(11 南京)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是2㎝,E 是AB 中点,且DE ⊥AB ,则S 菱形ABCD = cm 2 . 5.(10 荷泽) 如图,菱形ABCD 中,∠B =60°,AB =2㎝,E 、F 分别是BC 、CD 的中点,连结AE 、EF 、AF ,则△AEF 的周长为 cm . 、 知识梳理2: (11 益阳)如图,小聪在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时,他是这样操作的:分别以A 和B 为圆心,大于1,2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C 、D ,则直线CD 即为所求.根据他的作图方法可知四边形ADBC 一定是... 形,你判定的理由是: . 归纳: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1)》名师教案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1)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是继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 学生在学习菱形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图形的平移旋转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完全能够借助图形的旋转平移和轴对称直观的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其次,经历了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和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和推理训练,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为严格的推理证明打下了基础. 再次,本章第4节将学习“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正方形是菱形的特殊情形,本节课学习将为正方形性质与判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分析 教科书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的学习任务:①掌握菱形的定义;②探索并掌握菱形是轴对称图形;③探索并证明菱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等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计算线段的长度,会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动手操作,推论论证等活动过程探究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类比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理解菱形的概念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 经历利用折纸等活动探索菱形的轴对称性和菱形的其他性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证明性质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菱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菱形的性质

难点:菱形性质的综合运用 四、教法建议(探究法) 教师可采用“探索——发现——猜想——论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习探索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五、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任务1: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这个特殊的四边形了,小红想,如果平行四边形再特殊一些,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什么样子呢?请按照小红的要求,画出一个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观察生活,举出生活中类似的图形的例子? 任务2:学习课本第2页想一想上面内容,初步了解菱形的定义. 任务3:既然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它肯定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了,你能就你目前的认识,写出菱形的性质么? 任务4:既然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菱形肯定还有它特殊的性质,请用菱形纸片探究猜测以下问题: (1)菱形的对称性; (2)菱形的边之间的关系; (3)菱形的对角线的关系; (4)菱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求法. 2、预习自测 一、填空题 1、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要使它变成菱形,需要添加条件为_____________. B 答案:AB=BC或BC=CD或CD=DA或AB=AD.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邵爱平 沈阳市博才中学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沈阳市博才中学邵爱平 教学目标: 1.理解菱形的概念,了解它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 3.应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菱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环境: 一对一数字化教室,包括学生人手一个终端及教师一体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小组同学合作选题和全体同学共同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相关习题 .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哪些?(利用终端全体答题) 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 ______ 对称图形 边:平行四边形的______ 相等 角:平行四边形的______ 相等 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______ 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m,△ABC的周长为25cm,则对角线AC的长为______cm.(利用终端全体抢答) 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相交于O,AC=10,BD=8,则AD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全体答题统测) A.AD>1 B.19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终端作答,能一目了然的了解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为本节课做铺垫.(利用一对一数字化评测系统进行测试.) 二、激情引趣

1.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菱形?学生寻找身边的实例,并将在课前下载到终点的照片资源与同学们分享,同学分享后教师也利用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初步感知菱形的魅力,通过身边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菱形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增添了色彩. 2.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动画演示,使之变成一个菱形,得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小结:由定义可知,菱形是强化了“边”的特殊性的平行四边形,那么菱形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质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菱形性质的探究之旅.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进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观察与实践后得出菱形的定义. 三、合作探究 1.教师介绍菱形性质的研究方向与平行四边形相同为:边、角、对角线、对称性. 做一做:将菱形纸片折一折,回答下列问题: (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 (2)菱形中有哪些相等线段? 通过折叠并引导学生类比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方法来探究菱形的性质. 小组交流进行探究,得菱形的特殊性:(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分别是两对角线所在的直线;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2)四条边都相等.(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验证猜想:以上菱形的特殊性是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得到的,还需要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加以验证. 概括出两条性质之后,引导学生把两条性质作为命题加以演绎证明. 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已知:四边形ABCD 是菱形,AB=BC. 求证:AB=BC=CD=AD. 菱形的性质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已知:四边形ABCD 是菱形对角线相交于O 点 求证:(1)AC ⊥BD. B C D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辅导班试题)

全国中考真题解析120考点汇编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一、选择题 1.(2011江苏淮安,5,3分)在菱形ABCD 中,AB=5cm ,则此菱形的周长为( ) A. 5cm B. 15cm C. 20cm D. 25cm 2.(2011云南保山,5,3分)如图,在菱形ABCD 中,∠BAD=60°,BD=4,则菱形ABCD 的周长是_______. 3. (2011?西宁)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菱形,如图,能得到四边形ABCD 是菱形的依据是( ) A 、一组临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B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C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D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平行四边形是 菱形 4.(2011?青海)已知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的长度是6和8,则这个菱形的周长是( ) A 、20 B 、14 C 、28 D 、24 5.(2011山东济南,7,3分)如图,菱形ABCD 的周长是16,∠A=60°,则对角线BD 的长度为( ) A .2 B . C .4 D .6. (2010广东佛山,6,3分)依次连接菱形的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 ) A .矩形 B .菱形 C .正方形 D .梯形 7.(2011?包头,9,3分)已知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交于点O ,∠BAD=120°,AC=4,则该菱形的面积是( ) A 、163 B 、16 C 、83 D 、8 8. (2011湖南衡阳,8,3分)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MNPO 的顶点P 的坐标是(3,4),则顶点M 、N 的坐标分别是( ) A 、M (5,0),N (8,4) B 、M (4,0),N (8,4) C 、M (5,0),N (7,4) D 、M (4,0),N (7,4) 第3题 第2题 第5题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学情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是继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 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菱形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完全能够借助图形的旋转平移和轴对称直观的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其次,经历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三章三角形”和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的学习,通过推理训练,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为严格的推理证明打下了基础。 再次,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①掌握菱形的定义;②探索并掌握菱形是轴对称图形;③探索并证明菱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等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计算线段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和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基础,探索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又要尝试利用它们解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了解菱形的概念及其与平行 四边形的关系; 2.体会菱形的轴对称性,经历利用折纸等活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发 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证明性质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