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3-04-28T14:53:11.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苏彦艳[导读] 小儿消化性溃疡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胃肠道黏膜被消化液消化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局限性损害

苏彦艳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东海医院 163000)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106-02 小儿消化性溃疡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胃肠道黏膜被消化液消化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局限性损害,可分为胃溃疡(DU)和十二指肠溃疡 (GU)。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学龄期儿童多见,且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随着儿科医师对该病在小儿时期表现特点的认识和小儿消化内镜检查的发展及普及,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治水平明显提高。

1 临床表现

小儿消化性溃疡常缺乏典型症状,年龄愈小,主要症状不典型,由于小儿胃肠黏膜柔嫩,轻度炎症或溃疡形成则易并发出血,往往小儿消化性溃疡以消化道出血及呕吐为首发表现。

1.1 新生儿期以胃溃疡多见,多伴发于严重窒息、呼吸困难、颅内出血、败血症、休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激性溃疡,新生儿出生后24~48小时胃内游离酸分泌较多,其酸度与成人相等,4~5天时下降,而后10天又开始上升,故生后2~3天即可发生原发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与穿孔是新生儿患者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急性起病、出现呕吐、呕血、黑便,穿孔者引起腹膜炎和休克、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

1.2 婴幼儿期以继发性溃疡多见,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等。原发性溃疡多表现为食欲差、呕吐,进食后阵哭,腹胀不适,因呕吐及吃奶差引起生长发育迟缓最常见表现,有时呕吐和消化道出血为惟一表现,继发性溃疡,有严重感染、休克等原发病表现,同时表现出危急、呕血/黑便,穿孔。

2 治疗

治疗原则为:缓解症状,促进愈合,预防复发,防止并发症。

2.1 一般治疗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规律地生活,饮食定时适当,避免辛辣等有刺激的食物,避免精神紧张,注意少用非甾体和激素类药物,继发性溃疡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2.2 药物治疗

2.2.1 制酸治疗:是消除侵袭因素主要途径。

(1)H2受体拮抗剂:小儿常见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在儿童中少用。雷尼替丁为3~5mg/kg?d,2次/天,疗程4~8周,西咪替丁为10~15mg/kg?d,3次/天疗程4~8周。以雷尼替丁较好,用药相当安全,严重的副作用发生率低,常见副作用有腹泻,头痛,嗜睡,便秘,血清转氨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在静脉注射时,可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甚至精神错乱。

(2)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主要是抑制质子泵H+-K+-ATP,可明显减少任何刺激的酸分泌,有强大的抑酸作用,儿童常用洛赛克0.7mg/kg?d,每天清晨顿服,在消化道大出血时可静注,疗程2~4周,用于年长儿难治性溃疡。

(3)前列腺素拟似品:其抗溃疡作用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因副作用多,不常作为临床应用,主要用于 NSAIDS服用者,可预防和减少胃溃疡发生,如喜克溃。

2.2.2 强化黏膜,防御能力药物。

(1)硫糖铝,作用机制不完全清楚。疗效相当于 H2拮抗剂,剂量为10~25 mg/kg?d分4次,疗程 4~8周,优点是安全,但要注意,长期服用,对于有肾功能不全时会引起铝中毒。

(2)胶体次枸橼酸铋钾(CBS):作用机制为:溃疡隔离作用,保护黏膜及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黏液,抑制人体胃蛋白酶对黏膜层的降解,促进前列腺素分泌抗Hp作用,剂量为6~8mg/kg?d,分3次,疗程4~6周,但要注意,CBS可引起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最好有血铋监测。

2.2.3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抗Hp治疗采用治愈的概念,标准为治疗结束后的4周,应用敏感的方法不能找到Hp,首选用方法原则为:Hp根除率高,副作用最小,病人耐受性好,溃疡愈合率高,治疗简单,疗程短,费用低,效果持久,复发率低。目前采用的最联合用药,有“二联”“三联”用药,常用铋剂,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任选一种加一种或二种抗生素如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克拉霉素,选用最多的抗生素为羟氨苄青霉素和克拉霉素,如CBS 6周牛羟氨苄青霉素4周。 PPI 2~4周十克拉霉素2周,或PPI 2~4周+克拉霉素2周+羟氨苄青霉素2周,雷尼替丁4~8周十克拉霉素2周+羟氨苄青霉素2周。

2.2.4 治疗实施:初期治疗,H2受体拮抗制作为首选药物,奥美拉唑用于年长儿及难治性溃疡。Hp阳性患儿应同时进行抗Hp治疗。疗程为4~8周。维持治疗:对多次复发,症状持久不缓解,伴有并发症,Hp感染患者,可采用维持治疗,选用药物,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

(1)正规每日维持治疗:雷尼替丁或西咪替丁,睡前一次给药,疗程为1~2年。

(2)间歇全剂量:患儿出现严重症状复发或胃镜证实溃疡复发时,给予一疗程全剂量治疗。

(3)按症状需要自我监护治疗,在症状复发时,给予短程治疗,症状消失后停药。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18.

[2] 李益农,陆新华.消化内镜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6.

[3] 杨文澜.小儿胃十二指肠炎内镜病理检查对照分析.中华儿科杂志,1997,35(9):485.

插胃管目的

插胃管术 【插胃管物品准备】 治疗车上层备:治疗盘内准备:治疗碗且内盛温开水、一次性胃管、手套、棉签、纱布1块、治疗巾、20ml注射器、石蜡油棉球、弯盘、手电筒、别针,必要时备压舌板、听诊器等,消手液。治疗车下层备:生活垃圾桶,医用垃圾桶 【插胃管操作步骤】 1操作者抄治疗单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核对病人,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2.协助病人取半坐卧位,戴手套铺治疗巾,置弯盘于口角,用手电筒检查病人鼻腔,消手,棉签沾温开水清洁鼻孔。取出胃管,测量胃管插入长度,成人插入长度为45~55cm,测量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从前额发际至胸骨剑突的距离;二是由鼻尖至耳垂再到胸骨剑突的距离。→3.用石蜡油棉球滑润胃管前端。沿选定的鼻孔插人胃管,先稍向上而后平行再向后下缓慢轻轻地插入,插入14~16cm(咽喉部)时,嘱病人做吞咽动作,当病人吞咽时顺势将胃管向前推进,直至预定长度。初步固定胃管,检查胃管是否盘曲在口中。→4.确定胃管位置,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抽取胃液法,这是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最可靠的方法,

二是听气过水声法,即将听诊器置病人胃区,快速经胃管向胃内注入10ml的空气,听到气过水声:三是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内,无气泡逸出。确认胃管在胃内后,用纱布拭去口角分泌物,撤弯盘,摘手套,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面颊部。将胃管末端反折,用纱布包好,撤治疗巾,用别针固定胃管于枕旁或病人衣领处。→5.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询问病人感受。整理病人及用物。 【插胃管注意事项】 1.插管动作要轻稳,特别是在通过咽喉食管的三个狭窄处时,以避免损伤食管黏膜。操作时强调是“咽”而不是“插”。 2.在插管过程中病人出现恶心时应暂停片刻,嘱病人做深呼吸,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缓解紧张,减轻胃肌收缩;如出现呛咳、呼吸困难提示导管误人喉内,应立即拔管重插;如果插入不畅时,切忌硬性插入,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咽部,可将胃管拔出少许后再插入。 3.昏迷患者插管时,应将患者头向后仰,当胃管插入会厌部时约15cm,左手托起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加大咽部通道的弧度,使管端沿后壁滑行,插至所需长度。 【插胃管目的】

最新消化性溃疡诊疗指南

内科消化性溃疡 【概述】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系指主要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其他部位,包括食管、胃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及其附近肠襻,以及梅克尔(Meckel )憩室。由于溃疡的病损超过黏膜肌层,故不同于糜烂。消化性溃疡的得名在于其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有关。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胃黏膜的损害因素(幽门螺杆菌、胃酸及非街体抗炎药等)大于防御因素(胃黏膜屏障、黏液、黏膜血流、细胞更新及前列腺素等)所致。 【临床表现】 1.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症状 (1)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在上腹部或偏右,胃溃疡 在上腹部偏左。 (2)疼痛性质及时间:空腹痛、灼痛、胀痛、隐痛。十二指肠溃疡有空腹痛、半夜痛,进食可以缓解。胃溃疡饭后半小时后痛,至下餐前缓解。 (3)患病的周期性和疼痛的节律性:每年春秋季节变化 时发病。 (4)诱因:饮食不当或精神紧张等。 2.其他症状:可以伴有反酸、烧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

状。 3.体征 (1)上腹部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压痛偏右上腹;胃溃疡 偏左上腹。 (2)其他体征取决于溃疡并发症,幽门梗阻时可见胃型及胃蠕动波,溃疡穿孔时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 4.特殊类型的溃疡:包括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老年性溃疡及胃泌素瘤。特殊类型的溃疡不具备典型溃疡的疼痛特点,往往缺乏疼痛的节律性。胃泌素瘤患者多有顽固性症状和多发性难治性溃疡,手术后近期多复发,有的伴有水泻或脂肪泻。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往往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但要注意特殊类型溃疡症状往往不典型。还有极少数患者无症状,甚至以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如穿孔、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 2.体征:消化性溃疡除在相应部位有压痛之外,无其他对诊断有意义的体征。但要注意,如患者出现胃型及胃蠕动波揭示有幽门梗阻;如患者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则提示溃疡穿孔。 3.胃镜检查:胃镜可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最直接的检查,而且还可以取活体组织作病理和幽门螺杆菌检查。内镜诊断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 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 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为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98例患者主症改善93例(94.9%);次症改善87例(88.78%),未改善5例(5.1%)。 98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上腹部疼痛改善93例,腹胀改善87例,食欲减低改善88例。 (2)改善胃粘膜病变程度 因大多数患者症状好转后不再接受胃镜检查,故对胃粘膜病变的评价困难。 (3)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消化性溃疡治疗原则是什麽

1 消化性溃疡治疗原则是什么? 消化性溃疡治疗原则有四句话:消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消除病因:停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改变不良嗜好,戒烟、戒酒等。 控制症状:大部分消化性溃疡有腹痛、烧心、腹胀,严重者可影响工作,生活质量下降,可应用抑酸药物、促动力药物控制症状。 促进溃疡愈合: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这样可以做到迅速减轻痛苦,在最短时间内溃疡愈合(7天),节省开支。 防止复发: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很多,但其作用各有利弊。不少药物近期疗效均较好,但停药后年复发率却较高。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是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者,加强Hp根除后,溃疡的复发率很低,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可望治愈。 避免并发症:消化性溃疡主要并发症有胃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一旦发生往往危及生命,防止并发症也是溃疡治疗的重点。 2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有哪些? 正确的选择药物对消化性溃疡治疗效果十分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选好胃药呢? 下面按作用介绍些治疗溃疡的药物供参考。具体根据病因、病情及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 (1)抗酸药:这类药物能中和胃酸、缓解疼痛、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溃疡愈合。为了增加疗效并减少副作用,制酸药多为复合制剂,这类药物有氢氧化镁、三硅酸镁、复方氢氧化铝片(胃舒平)、铝碳酸镁(达喜)、复方碳酸钙(罗内)、磷酸铝(吉胃乐、安达)等。 (2)组胺(H2)受体阻断剂:其原理是这类药物进入人体后与组胺竞争H2受体,从而消除组胺使胃酸增多的作用。常用的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 (3)质子泵抑制剂:胃酸分泌的最后过程,是壁细胞膜内的 H+,K+-ATP酶(质子泵)被激活,使H+(HCL)分泌到胃腔里。因此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任何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目前临床上应用

18.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

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或消化性溃疡伴出血(ICD–10:K25–K2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反复腹痛、恶心、呕吐,尤其是发现消化道出血或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贫血的患儿,应当作进一步检查。 2.体征:腹部扪及剑突下压痛或脐周痛觉过敏,并发穿孔可伴腹膜炎体征。 3.实验室检查:胃镜检查;消化道钡餐造影;幽门螺杆菌(Hp)检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饮食指导。 2.药物治疗: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Hp治疗。 3.合并出血根据出血量可补液或输血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5–K27消化性溃疡或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大便隐血; (2)肝肾功能、血型、输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 (3)Hp感染相关检测; (4)内窥镜或消化道钡餐造影。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腹部B超、平片或CT等。 (七)选择用药。 1.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 2.止血药。 3.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硫糖铝等。 4.抗Hp治疗:PPI加两种抗生素首选。 (八)出院标准。 1.无活动性出血,大便隐血阴性,血色素稳定。 2.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溃疡大出血,合并出血性休克。 2.需内镜下止血或外科干预。

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喜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一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 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A1 期:胃镜下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 期:胃镜下见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 期:胃镜下见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 期:胃镜下见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 期:胃镜下见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 期:胃镜下见溃疡的新生黏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善太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返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白芍、枳壳、海螵蛸、麦芽、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元胡、甘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冲剂、复方田七胃痛胶囊等。 2、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厚朴、木香、砂仁、三七粉(冲服)、海螵蛸、炙甘草。 中成药:香沙六君子丸等。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消化性溃疡教案

消化性溃疡教案 课程名称:内科护理学 讲授主题:消化性溃疡 学生:护理大三学生 讲授地点:护理系

讲授时间: 授课老师: 课程负责老师: 本次教学目的: 1、掌握消化道溃疡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2、熟悉消化道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实验室检查。 3、了解本病的流行病学、预后和预防。 学生行为目标: 1、给消化性溃疡下定义 2、分析消化性溃疡发生原因,解释发病机制 3、列举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区别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4、分析辅助检查结果 5、列举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 6、应用消化性溃疡的护理诊断及措施于实际案例 7、理解消化性溃疡的健康指导及预后 授课内容目录: 1.介绍消化性溃疡是人群常见疾病。这节课主要简要讲述消化性溃疡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和实验室检查,重点讲述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2.内容详细目录 一、病例回顾、疾病介绍及流行病学特征5分钟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20分钟 1、病因 2、发病机制 3、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30分钟 1、症状:腹痛、其他(反酸、嗳气等) 2、特殊类型的消化道溃疡(无症状性溃疡、老年人消化道溃疡、复合性消化道溃疡 3、并发症: 三、实验室检查即其他检查10分钟 1、内镜检查 2、钡餐检查 3.实验室检查 五、治疗要点:15 1、降低胃酸的药物治疗 2、保护胃黏膜治疗

3、根除螺旋杆菌治疗 四、护理评估、诊断及措施30分钟 1、护理评估 2、护理诊断 3、护理措施 五、健康指导及预后:5分钟 六、总结与提问:5分钟 3.小结 讲授难点:消化道溃疡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讲授重点:消化道溃疡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在消化性溃疡病活动期,要注意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避免刺激性饮食,但无需少量多餐,每日正餐即可。戒酒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饮食规律。 二、药物治疗 1, 根除幽门螺杆菌(三联治疗)。 (序贯疗法)服药方法:前5天,PPI+阿莫西林;后5天,PPI+克拉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 奥美拉唑omeprazole,又称洛赛克losec。 针剂40mg/支,胶囊20mg/粒(金奥康、洛赛克),片剂10mg/片(奥美拉唑肠溶片),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道炎、吻合口部溃疡。 用法:针剂静脉滴注或缓慢推注,40mg/次,2次/日;胶囊口服,20mg/日。

[注意 ]:溶解和稀释后必须在4小时内用完,禁止用其他事项 溶剂或其他药物溶解和稀释,本品对肝药酶有抑制作用,可延长苯妥英钠、地西泮、华法林的消除。不良反应偶见头晕、失眠、嗜睡、恶心、腹泻、便秘、皮疹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初次用药者应注意,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尚无儿童用药经验。 泮托拉唑panloprazole 针剂40mg/支。 用法:静脉滴注(15分钟内)或推注,40mg/次,2次/日。[注意 ]:溶解和稀释后必须在4小时内用完,禁止用其他事项 溶剂或其他药物溶解和稀释,不良反应较少,很少引起药物相互作用。 阿莫西林:胶囊0.25g/粒。 用法:每日2次,每次4粒。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有无青霉素过敏史,过敏者应[注意 事项

更换其他药物,用药期间应注意过敏反应。 克拉霉素:片剂0.25g/片。 用法:每日2次,每次2片。 ]: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克拉霉素禁止[注意 事项 与下列药物合用:阿司咪唑、西沙必利、哌迷清和特非那丁。成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不适,如恶心、消化不良、腹痛呕吐和腹泻,克拉霉素主要由肝脏排泄,因此,对肝功能损伤的病人用药应谨慎。 甲硝唑:片剂0.2g/片。 用法:每日3次,每次1片。 ]:高剂量或长时间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如胃炎、恶[注意 事项 心、呕吐等症状,也可损伤肝、肾。 2,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的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或者泮托拉唑(效果更好);服用4周。每日一次,早餐前半小时服用。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

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 /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 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内科治疗: (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抑制胰腺分泌药物、胰酶抑制剂;无感染征象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谨慎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 2.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内镜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5.001/K85.101/K85.201 /K85.301/K85.801/K85.802/K85.901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编码。 2.排除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甘油三酯、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 (3)血气分析; (4)心电图、腹部超声、腹部及胸部X线片。

消化性溃疡论文

埃索美拉唑为主的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54例体会 摘要[目的]观察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埃索美拉唑为主的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54例。[结果]服药三天后全部病例上腹疼痛缓解率为100%,反酸、嗳气、腹胀、上腹部不适等伴随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32例十二指肠溃疡全部愈合,18例胃溃疡有17例愈合,4例复合性溃疡有3例愈合,愈合率为96.3%,HP根除率94.4%。[结论]埃索美拉唑为主的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溃疡愈合迅速,症状消失快。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四联疗法,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 2011-2014年我科用埃索美拉唑、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消化性溃疡5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54例患者均在我院或县级以上医院做胃镜检查确诊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活动性溃疡,其中十二指肠溃疡32例,胃溃疡18例,复合性溃疡4例。男36例,女18例,年龄18-74岁,平均46岁,病程2月-4年,年均1.2年。 1.2治疗方法 埃索美拉唑20mg,2次/天饭前30分钟,果胶铋100mg,4次/天饭前30分钟,阿莫西林1g,2次/天,克拉霉素0.5g,2次/天,连用2周,再继续埃索美拉唑20mg 1次/天维持2周,治疗过程中不用其他止痛等药物。 1.3疗效标准 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和症状,幽门螺旋杆菌是否根除、溃疡疼痛改善程度判断。内镜检查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溃疡消失,疤痕形成②有效:溃疡较前缩小③无效:溃疡无变化。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标准:14C尿素呼气试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阳性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阴性为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腹痛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腹痛完全消失 ②好转:腹痛较前减轻③无效:腹痛无缓解或加重。 2.结果 2.1腹痛缓解 服药三天后全部病例上腹疼痛完全缓解,缓解率为100%,反酸、嗳气、腹胀、上腹部不适等伴随症状基本消失。 2.2溃疡愈合率 四周疗程完毕后复查胃镜,32例十二指肠溃疡全部愈合,18例胃溃疡有17例愈合,4例复合性溃疡有3例愈合,愈合率为96.3%。 2.3 14C尿素呼气试验 十二指肠溃疡组有30例HP转阴,胃溃疡组有17例HP转阴,复合性溃疡组有4例HP 转阴,消除率为94.4%。 2.4不良反应 54例中有3例出现口干、纳差、头晕、乏力,2例出现皮疹、皮肤蚁行感,均轻微,可耐受,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3.讨论 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国内外报道甚多,单用一种或两种药物治疗,无论何种组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不易,且根除率不高,难达临床要求。当前临床上根治HP的方案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铋制剂与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另一类是以抑酸药,多为质子泵抑制剂PPI为主与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但以铋制剂为核心的三联疗法最大的问题是副作用发生频率高,病人耐受性差,而以PPI为主的三联疗法,HP根除率受病人的依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诊断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高度疑似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编码ICD–10:K21)。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同级别医院近期内已查项目可自行决定是否取用): (1)血常规、便常规和潜血、尿常规; (2)肝功、肾功、血糖、血脂、血离子; (3)心电图; (4)胸片; (5)腹部彩超; (6)胃镜(检查前做乙肝、丙肝等感染性疾病筛查)。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内镜下活体组织学检查; (2)食管测压;

(3)食管24小时pH值监测和阻抗; (4)食管钡餐检查。 (七)选择用药。 1. 质子泵抑制剂。 2. 黏膜保护剂。 3. 促动力药。 (八)出院标准。 1.诊断明确,除外其他疾病。 2.反流、胸痛、腹痛等症状缓解,可应用口服药物维持治疗。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胃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食管癌、胃癌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出径或进入相关路径。 2.拒绝接受药物维持疗法,要求内镜或手术等进一步治疗。 3.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需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或进入相关路径。 4.患者在充分告知的情况下,拒绝配合必要的检查项目和/或治疗方案。 二、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天

消化性溃疡诊疗指南

1 目的 明确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治疗。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 3 消化性溃疡 3.1 临床症状 3.1.1 最典型症状:上腹痛。 3.1.2 疼痛特点:钝痛、灼痛、胀痛、剧痛,一般具有节律性或周期性,常与进食有关。 3.1.3 不典型症状:腹胀、厌食、嗳气、反酸。 3.2 体征发作时剑突下可有局限性压痛。 3.3 辅助检查 3.3.1 胃镜,可作为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诊断方法。 3.3.2 如果不具备胃镜条件,可选择X线钡餐,但效果不如胃镜。 3.3.3 幽门螺杆菌Hp检测,包括碳14-尿素呼气试验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简便、有效,可作为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初步诊断方法。 3.3.4 如果大便常规隐血阳性的话,说明溃疡合并出血。 3.4 治疗原则 3.4.1 治疗目标为: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避免并发症。

3.4.2 对患者进行饮食教育:在消化性溃疡活动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刺激性饮食,戒烟戒酒,减轻精神压力,停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3.4.3 积极抑制胃酸分泌,一般使用H2受体拮抗剂或PPI,疗程一般为4-6周,溃疡愈合后维持治疗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抑酸治疗是缓解消化性溃疡病症状、愈合溃疡的最主要措施。PPI是首选的药物。胃内酸度降低与溃疡愈合存在直接的关系。如用药物抑制胃酸分泌,使胃内pH值升高≥3,每天维持18~20h,则可使几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在4周内愈合。消化性溃疡病治疗通常采用标准剂量的PPI,每日1次,早餐前半小时服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程4周,胃溃疡为6~8周,通常胃镜下溃疡愈合率均在90%以上。对于存在高危因素及巨大溃疡的患者建议适当延长疗程。PPI的应用可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3.4.4 对于H.pylori阳性的消化性溃疡应常规行H. pylori根除治疗,一般为三联疗法:PPI+2种抗菌药。在抗H.pylori治疗结束后,仍应继续使用PPI至疗程结束。 3.4.5 使用保护胃粘膜类药,如:铝碳酸镁等。 3.4.6 当溃疡合并大出血,药物、胃镜及血管介入治疗无效时;溃疡急性穿孔时;合并有瘢痕性幽门梗阻时;或溃疡疑似癌变时,则需外科手术治疗。 4 参考文献

糜烂性胃炎临床路径

糜烂性胃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临床诊断为:慢性胃炎(疾病编码ICD-10:K29.5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4版)。 1.存在反酸、嗳气、上腹饱胀和疼痛等临床症状。 2.胃镜检查提示存在胃炎或X线钡餐检查提示慢性胃炎。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胃炎(疾病编码ICD-10:K29.502)。 2.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糜烂灶(平坦型或隆起型)。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3-4日。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指标筛查(乙肝、丙肝、HIV、梅毒); (3)胃镜(活检病理学检查)或消化道钡餐检查;

(4)心电图、胸片、腹部超声。 (5)C13或C14呼气试验。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淀粉酶; (2)肿瘤标志物; (3)腹部立卧位平片; (4)上腹部CT或MRI。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4版)。 1.一般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避免应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根除Hp药物、抑制胃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药物、促动力药、消化酶制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无 (八)手术日。 无 (九)术后恢复。 无

消化性溃疡的规范化治疗

案例分析-----消化性溃疡的规范化治疗 王日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也包括食管溃疡、胃空肠吻合口溃疡;其局部粘膜损伤超过粘膜肌层,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因此又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而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比女性多见。消化性溃疡也是全球常见病,一般认为,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目前进行的规范化治疗也是近年来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一大进展,因此了解对其规范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首先了解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之后结合案例分析掌握消化性溃疡的规范治疗措施。 第一部分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原则对于消化性溃疡,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胃和十二指肠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能够抵抗胃酸/胃蛋白酶,及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和损害,以维持黏膜的完整性。只有当某些因素损害了这一机制才可能发生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随着消化内镜检查的普及、H2受体拮抗剂( 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 PPI)的问世,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的广泛应用及对幽门螺杆菌( Hp)在消化性溃疡病发生中作用的认识,使近二十年来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PPI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病治疗中的应用,降低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和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因此,进行规范化治疗意义重大。 一、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主要是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粘膜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失衡,导致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使黏膜组织受到损伤的结果。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胃十二指肠黏膜经常受到胃酸、胃蛋白酶、和摄入的各种有害物质的侵袭,但却能抵御这些侵袭因素的损害,维持黏膜的完整性,这是因为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完善而有效的防御和修复机制,足以抵抗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而形成溃疡,只有当某些因素损害了这一机制才可能发生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导致溃疡形成。也就是说溃疡的发病与否,取决于黏膜的侵袭力的强弱和黏膜自身防卫能力的强弱,其中有侵袭力的因素包括:微生物(Hp)、胃酸、胃蛋白酶、胆盐、胰酶、药物(NSAID)、乙醇等。黏膜的防卫力指:粘膜屏障、粘液、HCO3—分泌、前列腺素E的细胞保护和细胞更新、表皮生长因子和黏膜血流量等。当侵袭力超过防卫力作用时就会产生溃疡。目前认为的病因有 1.幽门螺杆菌感染为消化性溃疡病最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 2.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消化性溃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而且在上消化道出血中起重要作用。3.胃酸在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急性胃肠炎临床路径

河南省按病种付费治疗临床路径指南 编码: 疾病名称:急性胃肠炎 适用对象:急性胃肠炎 拟行:内科治疗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_____日 预期住院天数: 3-5天 /实际住院天数:天 住院日数第一天(住院日)第二天第3-5天日期 临床评估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评估基本生命体征 护理级别:二级 住院诊查 床位费 调温费 医疗垃圾处理费 术后基本生命体征评估 护理级别:二级 住院诊查 床位费 调温费 医疗垃圾处理费 评估基本生命体征 护理级别:二级 住院诊查 医疗垃圾处理费 处置与手术准备影像学资料及病史资料 静脉采血 静滴 肌肉注射 静脉采血 静滴 静滴 检查血常规 尿常规 粪常规+潜血 粪便培养+涂片 血沉 C反应蛋白 离子6项 血糖 肾功能 肝功能 上腹部B超 常规心电图(12通道) 胸部正位片(DR) 血常规 粪常规+潜血 离子6项 患者门诊号: 住院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会诊 药剂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维生素B6 维生素C 氯化钾注射液 0.9%氯化钠注射液 注射用奥美拉唑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 氯化钾注射液 10%葡萄糖注射液 氯化钾注射液 注射用三磷酸腺苷辅酶胰岛素 5%葡萄糖注射液(必要时)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必要时) 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必要时)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蒙脱石散剂 盐酸小檗碱片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维生素B6注射液 维生素C注射液 氯化钾注射液 0.9%氯化钠注射液 注射用奥美拉唑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 5%葡萄糖注射液(必要 时)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补液盐 0.9%氯化钠注射液 注射用奥美拉唑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维生素B6 维生素C 氯化钾 5%葡萄糖注射液(必要时)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卫生材料静脉采血试管静脉采血试管 营养 排泄 活动卧床休息卧床休息适当活动 医疗卫教给患者告知书并进行说明病情观察;告知注意事 项 病情观察;出院指导 护理及卫教入院宣教;入院护理评估; 患者检查指导;住院基础护理;用 药指导、饮食指导 用药指导;观察病情出院指导 变异□有□无□有□无□有□无 护士签名 白班小夜大夜白班小夜大夜白班小夜大夜医生签名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中,气滞型、瘀血型、阴虚型、虚寒型患者治愈有效率占95.38%。不良反应经过临床对症处理均好转,不影响治疗。结论对溃疡病的诊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重点,多角度全面认识病因病机。中医价格低廉,患者易于坚持治疗,是一种治疗本病较好的临床选择方案。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药疗法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多发病,对人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特别是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在内的消化道溃疡性疾病,由于其病位较深、病情复杂、病势较重而直接危害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因而备受医学界的重视,成为医师和病人共同关注的重要疾病之一。2005-03-2010-8,笔者以敛口生肌、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5例患者均为我院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消化性溃疡病例,符合《内科门急诊手册》诊断标准。男52例,女13例;年龄19~70岁;病程6个月~25年;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41例,复合性溃疡5例;43例为初发病例,22例为复发病例;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气滞型23例、瘀血型14例、阴虚型17例、虚寒型11例。 2 治疗方法 ①气滞型:香苏散加味。药物组成:苏梗10g,香附8g,陈皮10g,半夏10g,厚朴8g,枳壳10g,佛手12g。加减:烧心、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海蛤壳。②瘀血型:失笑散加味。药物组成:五灵脂10g,蒲黄10g,丹参15g,延胡索15g,枳壳10g,青皮10g,砂仁10g,檀香6g,生甘草3g。③阴虚型: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减。药物组成:沙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5g,怀山药20g,玉竹10g,石斛10g,川楝子6g,延胡索15g,白豆蔻6g,生甘草3g。④虚寒型:黄芪建中汤加味。药物组成:炙黄芪20g,桂枝8g,白芍20g,炙甘草5g,生姜6g,大枣12g,饴糖30g,乌贼骨15g。服用方法:1d1剂,水煎服。治疗期间忌食过冷、过热及辛辣食物。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按期复查胃镜。在胃溃疡患者的溃疡边缘及病灶部位行活检,以防恶变,同时观察药物毒副作用。治愈:胃脘痛及其他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溃疡愈合,Hp检测阴性,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胃脘痛消失,其他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溃疡基本愈合,Hp检测阴性,并随访半年以上未加重。有效:胃脘痛明显减轻,其他临床症状改善,胃镜检查溃疡范围缩小50%以上,Hp检测弱阳性。无效: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3-04-28T14:53:11.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苏彦艳[导读] 小儿消化性溃疡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胃肠道黏膜被消化液消化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局限性损害 苏彦艳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东海医院 163000)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106-02 小儿消化性溃疡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胃肠道黏膜被消化液消化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局限性损害,可分为胃溃疡(DU)和十二指肠溃疡 (GU)。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学龄期儿童多见,且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随着儿科医师对该病在小儿时期表现特点的认识和小儿消化内镜检查的发展及普及,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治水平明显提高。 1 临床表现 小儿消化性溃疡常缺乏典型症状,年龄愈小,主要症状不典型,由于小儿胃肠黏膜柔嫩,轻度炎症或溃疡形成则易并发出血,往往小儿消化性溃疡以消化道出血及呕吐为首发表现。 1.1 新生儿期以胃溃疡多见,多伴发于严重窒息、呼吸困难、颅内出血、败血症、休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激性溃疡,新生儿出生后24~48小时胃内游离酸分泌较多,其酸度与成人相等,4~5天时下降,而后10天又开始上升,故生后2~3天即可发生原发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与穿孔是新生儿患者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急性起病、出现呕吐、呕血、黑便,穿孔者引起腹膜炎和休克、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 1.2 婴幼儿期以继发性溃疡多见,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等。原发性溃疡多表现为食欲差、呕吐,进食后阵哭,腹胀不适,因呕吐及吃奶差引起生长发育迟缓最常见表现,有时呕吐和消化道出血为惟一表现,继发性溃疡,有严重感染、休克等原发病表现,同时表现出危急、呕血/黑便,穿孔。 2 治疗 治疗原则为:缓解症状,促进愈合,预防复发,防止并发症。 2.1 一般治疗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规律地生活,饮食定时适当,避免辛辣等有刺激的食物,避免精神紧张,注意少用非甾体和激素类药物,继发性溃疡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2.2 药物治疗 2.2.1 制酸治疗:是消除侵袭因素主要途径。 (1)H2受体拮抗剂:小儿常见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在儿童中少用。雷尼替丁为3~5mg/kg?d,2次/天,疗程4~8周,西咪替丁为10~15mg/kg?d,3次/天疗程4~8周。以雷尼替丁较好,用药相当安全,严重的副作用发生率低,常见副作用有腹泻,头痛,嗜睡,便秘,血清转氨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在静脉注射时,可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甚至精神错乱。 (2)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主要是抑制质子泵H+-K+-ATP,可明显减少任何刺激的酸分泌,有强大的抑酸作用,儿童常用洛赛克0.7mg/kg?d,每天清晨顿服,在消化道大出血时可静注,疗程2~4周,用于年长儿难治性溃疡。 (3)前列腺素拟似品:其抗溃疡作用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因副作用多,不常作为临床应用,主要用于 NSAIDS服用者,可预防和减少胃溃疡发生,如喜克溃。 2.2.2 强化黏膜,防御能力药物。 (1)硫糖铝,作用机制不完全清楚。疗效相当于 H2拮抗剂,剂量为10~25 mg/kg?d分4次,疗程 4~8周,优点是安全,但要注意,长期服用,对于有肾功能不全时会引起铝中毒。 (2)胶体次枸橼酸铋钾(CBS):作用机制为:溃疡隔离作用,保护黏膜及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黏液,抑制人体胃蛋白酶对黏膜层的降解,促进前列腺素分泌抗Hp作用,剂量为6~8mg/kg?d,分3次,疗程4~6周,但要注意,CBS可引起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最好有血铋监测。 2.2.3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抗Hp治疗采用治愈的概念,标准为治疗结束后的4周,应用敏感的方法不能找到Hp,首选用方法原则为:Hp根除率高,副作用最小,病人耐受性好,溃疡愈合率高,治疗简单,疗程短,费用低,效果持久,复发率低。目前采用的最联合用药,有“二联”“三联”用药,常用铋剂,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任选一种加一种或二种抗生素如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克拉霉素,选用最多的抗生素为羟氨苄青霉素和克拉霉素,如CBS 6周牛羟氨苄青霉素4周。 PPI 2~4周十克拉霉素2周,或PPI 2~4周+克拉霉素2周+羟氨苄青霉素2周,雷尼替丁4~8周十克拉霉素2周+羟氨苄青霉素2周。 2.2.4 治疗实施:初期治疗,H2受体拮抗制作为首选药物,奥美拉唑用于年长儿及难治性溃疡。Hp阳性患儿应同时进行抗Hp治疗。疗程为4~8周。维持治疗:对多次复发,症状持久不缓解,伴有并发症,Hp感染患者,可采用维持治疗,选用药物,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 (1)正规每日维持治疗:雷尼替丁或西咪替丁,睡前一次给药,疗程为1~2年。 (2)间歇全剂量:患儿出现严重症状复发或胃镜证实溃疡复发时,给予一疗程全剂量治疗。 (3)按症状需要自我监护治疗,在症状复发时,给予短程治疗,症状消失后停药。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18. [2] 李益农,陆新华.消化内镜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6. [3] 杨文澜.小儿胃十二指肠炎内镜病理检查对照分析.中华儿科杂志,1997,35(9):485.

【精品】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版

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或消化性溃疡伴出血(ICD–10:K25–K2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反复腹痛、恶心、呕吐,尤其是发现消化道出血或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贫血的患儿,应当作进一步检查。 2.体征:腹部扪及剑突下压痛或脐周痛觉过敏,并发穿孔可伴腹膜炎体征。 3。实验室检查:胃镜检查;消化道钡餐造影;幽门螺杆菌(Hp)检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

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饮食指导。 2.药物治疗: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Hp治疗.

3.合并出血根据出血量可补液或输血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5–K27消化性溃疡或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大便隐血; (2)肝肾功能、血型、输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 (3)Hp感染相关检测; (4)内窥镜或消化道钡餐造影.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腹部B超、平片或CT等。

(七)选择用药。 1。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 2.止血药. 3.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硫糖铝等。 4。抗Hp治疗:PPI加两种抗生素首选。 (八)出院标准. 1.无活动性出血,大便隐血阴性,血色素稳定。 2.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