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镜头攻略】各种摄影滤镜及其作用的详细介绍(最全)~~~

【镜头攻略】各种摄影滤镜及其作用的详细介绍(最全)~~~

【镜头攻略】各种摄影滤镜及其作用的详细介绍(最全)~~~
【镜头攻略】各种摄影滤镜及其作用的详细介绍(最全)~~~

【镜头攻略】各种摄影滤镜及其作用的详细介绍(最全)

https://www.doczj.com/doc/b08475219.html,/thread-6266-1-2.html

一、UV(紫外)镜:该镜能基本消除紫外线及杂光对胶片感光的影响,同时对镜头起保护作用。在高原地区摄影更是必需。

二、天光镜:吸收紫外线,全天候适用。室外摄影时可减少日光下由散射光引起的阴影部分偏蓝现象,保持自然色彩。同时作为保护镜头之用。

三、红镜(R):吸收蓝光,可产生浪漫的天空效果或白天拍摄类似月夜的效果,并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拍摄时一般需增加曝光三级,具体需根据拍摄要求及滤镜深浅程度灵活掌握。此镜一般用于黑白照片,也可用于彩色摄影。

四、橙镜:吸收蓝、绿光,通过黄、橙、红,即波长大约在560-700nm区间可以通过。可加深蓝色影调,增强景物反差效果。

五、黄镜(Y):用于所有黑白片。能准确地校正全色片在室外摄影中的影调,使蓝天或树木与白云间产生更大的反差。在彩色摄影中可作为特殊效果滤光镜。

六、绿镜(G):通过黄、绿光,吸收红光及蓝、紫光,波长约在500-600nm区间可以通过。常用于压暗天空及表现肌肤影调等。需增加曝光3级左右。一般只用于全色片。

七、蓝镜(B):用于黑、白摄影。该镜通过青、蓝、紫光,吸收红、橙、黄等色。波长约在400-500nm区间通过,需增加曝光2级左右(根据色镜深浅程度灵活掌握)。

八、灰镜(ND):在可见光范围内有一致的吸收特性。起阻光作用,没有任何色彩改变。是一种常用的调节光亮的滤光镜。

九、雷登80:该镜系色温转换滤光镜,分A、B、C,雷登80A可将色温由3200K升至5500K,使用该镜可将日光型胶片适用于人工光源。

十、雷登81:雷登81系暖调光平衡滤光镜,分A、B、C,其颜色为浅淡的琥珀色,可以轻微调正所摄画面中的偏蓝倾向,以求真实的色彩还原。在实际使用中,以雷登81C为多。

十一、雷登82:该镜系色彩平衡滤光镜。淡蓝色,分A、B、C,这类滤镜特点是对色温改变幅度较小,多用于光源色温与胶片平衡色温大体一致的前提下的细微调整。

十二、雷登85:85系列分A、B、C,属色温转换类滤镜。85B可将色温由5500K降至3200K。该镜为琥珀色,适合在日光下使用灯光型胶片。

十三、萤光镜:萤光镜为特殊彩色补偿滤镜。使用日光型彩色胶片在萤光灯照明下拍摄时,所摄画面会产生偏蓝、绿色调,若加用萤光镜拍摄,则可校正上述偏色现象,从而使画面色彩还原真实。

十四、减光夜景镜:系灰镜类。由较强的阻光作用。在曝光量选择适当的前提下,在日光下可拍摄到极佳的夜景效果。

十五、红色增强镜:该镜为一种高档滤镜,由溶入昂贵的稀土元素制成的进口光学材料制造。它能使光谱中570-600nm之间浑浊的黄光和橙色光完全吸收,同时使红光顺利通过。因此它可以显著提高景物中红色、浅红、棕红物体的色彩饱和度,使之更加鲜明、艳丽、浓烈。例如使秋天的枫叶更红,草莓和西红柿更加诱人垂诞;日落的气氛更为浓郁;婚礼或圣诞更添喜庆……。该镜与偏振镜合用时可使蓝天色彩更浓、更美丽。使用该镜需增大1/2-1级曝光量。

十六、渐变镜:渐变镜是摄影艺术创作极为重要的滤镜之一,它可以分为渐变色镜及渐变漫射镜,从渐变形式讲又可分为软渐变和硬渐变,“软”即过渡范围较大,反之,即过渡范围较小,均需依据创作特点选用。

)

十七、偏光(振)镜:起削弱物体表面反射光的作用。外景摄影时可使蓝天更蓝,对比鲜明,色彩饱和。黑白,彩色摄影均可使用。拍摄时需增加曝光2级,是摄影者必备的滤镜。

十八、柔焦镜:又称柔光镜,分1#、2#、3#,使用此镜可以制造出一种既柔又清的效果。拍摄人像可柔化人体肌肤的皱纹、斑点、毛孔等,制造细腻丰润,年轻迷人的效果。此镜在各种摄影及后期制作方面广泛应用。

十九、雾化镜:此镜是自然风光摄影创作的常用滤镜,也广泛用于广告摄影及人像拍摄方面,它能使作品产生雾天效果,增加大气透视感。按镜片漫射作用的强弱分不同的型号,作用强的能产生浓雾效果,作用弱的则产生薄雾效果。另外,曝光多少也会对雾的强弱产生影响。

二十、月牙柔朦镜:此镜属朦胧镜一类,为专业影楼婚纱摄影创作特殊效果而设。月牙镜上清下朦,月牙形朦胧能给人飘逸梦境之感,富有浪漫色彩,是极受婚纱摄影界欢迎的镜种之一。

二十一、超速镜:这是一枚一半透空,另一半为柱面透镜的特殊效果镜。把超速镜安装在镜头前端,可使主体的影像前端清晰,后面大部分影像拖出虚影,从而使物体呈现出快速运动的效果,就像运动物体飞速而至,嘎然而止,画面动感强烈,富有情趣。

二十二、倒影镜:该镜为一枚正反射(镜面真空镀银)的矩形反光镜,两端有一对同轴旋纽(调校镜片角度用)。拍摄时最好用三角架固定相机,并用短焦距和小光圈拍摄。使用该镜可将周围并无水面的陆地景色、建筑、人物等拍摄成犹如在湖畔、河边所摄的画面,景物倒影清晰显现,使整幅画面情趣无限。提示:须注意镜面反射膜的保护。

二十三、星光镜:星光镜以发光点为中心,分2线、4线、6线、8线、16线等,这是在无色光学玻璃表面有规则地蚀刻一系列平行线条,产生光的衍射作用后而形成光芒四射的效果,这是一种拍摄舞台或夜景时必用的效果镜,能为画面起到不凡的作用。

二十四、魔幻镜:又称旋风镜,是以中央集焦,四周呈螺旋形散射状,效果犹如进入神奇的魔幻世界。使用时可采用广角镜头或小光圈。

二十五、爆炸镜:又称散射镜,是以中央集焦,向四周产生强烈的辐射(爆炸状)这特点,动感非常明显,背景复杂效果更好。是渲染主体动感效果的滤镜之一。使用时宜用小光圈拍摄。

二十六、中空镜:中空滤镜即中央部分保留玻璃的原有状态,周围用特种工艺加工成各种效果,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及柔光、星光、朦胧、近摄、雾化等等。该镜主要特点是突出主题,创造以周围烘托中央的氛围,是摄影师常用的效果镜之一。

二十七、梦幻镜:特点是中央集焦,周围景物朦化微带光晕,使人产生如入梦境的感觉。常用于拍摄婚纱、明星照,也用于其它艺术摄影创作。此镜在暗背景下,以及使用长焦距镜头时效果更明显。

二十八、近摄镜:使用此镜可使镜头在比通常近得多的物体上聚焦,产生特写影像,如拍摄花卉、昆虫等或翻拍文字资料。此镜可分为+1、+2、+3、+4四级,拍摄时尽量使用小光圈。照相及电视摄像均宜。

二十九、多棱镜:多棱镜分2影、3影、4影、5影、7影等,系采用光学玻璃冷加工工艺制成。拍摄时光圈小,各影像间重叠干扰少;光圈大,重叠干扰多。拍摄距离近,影像间重叠多,距离远则影像重叠少。另外,景物背景不宜复杂零乱,否则影响视觉效果。该镜使用单反相机拍摄效果更佳。

三十、多排镜:属棱镜类,用法与多棱镜同,只是在排列上是顺同一方向展开。此镜可形成特殊的趣味,也经常应用于广告摄影方面。

三十一、雨后彩虹镜:雨后彩虹可以在任何季节条件下,人工模拟出彩虹效果,从而为画面增添迷人而新奇的感觉。为使模拟彩虹效果更为理想,拍摄时应选择逆光,注意焦距及光圈的变化对彩虹清晰度的影响。假如拍摄者用35mm焦距,一般用F11的光圈比较适宜。

红外摄像机的用途和优势有哪些

红外摄像机的用途和优势有哪些 红外摄影机,就是在夜视状态下,数码摄像机会发出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红外光线去照亮被拍摄的物体,关掉红外滤光镜,不再阻挡红外线进入CCD,红外线经物体反射后进入镜头进行成像,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由红外线反射所成的影像,而不是可见光反射所成的影像,即此时可拍摄到黑暗环境下肉眼看不到的影像。 红外摄像机现如今被应用到各大领域,那么红外摄像机与其他监控摄像机相比有哪些主要优势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看。 1、亮度高 红外摄像机的亮度越高,光线的照射距离就越远,单个的LED输出光功率一般为5~15mW,虽然可以通过加大电流来提高亮度,但是材料本身的局限性是,红外线的光电转换效率不高,只有少部分光,大部分都是热能。而红外摄像机的光源,通过将几十个效率高和功率高的晶元通过高科技封装在一个平面上,配置良好的导热装置。同时增加其光电转换效率,亮度约是单个LED的100倍。 2、体积小

红外摄像机运用了高集成的先进封装技术,一块封装了几十个晶元的红外芯片,仅仅指甲盖大小。试想一下,把几十个单个的LED组合在一起的体积会是什么样?体积小主要是便于应用,如果将几十个单个LED组合的红外光源安装在高速球机上,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寿命长 红外技术保证了CCD良好的工作状态,其使用寿命是普通LED红外摄像机的9倍。普通的LED红外摄像机将LED发光管和摄像机置于一个腔体内,而且LED管的热量无法通过PCB板获得散发,温度问题严重制约了CCD的使用寿命。 4、效率高 由半导体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发光效率与散热性能是一个良性裓环。散热性能越好,那么工作温度就越低,工作温度低又能更好地保障其发光效率。反之,则是陷入效率不断衰减的恶性循环。另外,我们的供电系统采用自主专研的高频尖脉冲供电,保证获得更高的效率。 5、光线匀 众所周知,每个普通的红外LED前面都有一个球面,是一个独立的光学设

红外摄影入门文章

红外摄影入门文章--红外摄影初探 红外摄影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 在胶片时代国外已经有了红外摄影, 记得在几年前, 一本摄影杂志上有 国外摄影师使用120相机拍摄的红外摄影作品深深的吸引了我. 但是胶片时代高昂的费用和复杂的冲洗, 我只能 是羡慕, 而未付诸行动.. 大约在3年多前, 我在国内某知名摄影网站看到一篇电锯大侠的红外相机改装帖子之后, 心底的红外摄影梦 想被点燃了, 我大学时代学的就是通讯电子, 再加上几年对相机的认识, 加上自己的不断摸索, 总结出了红外相 机改装的最佳方法, 并且为很多红外摄影爱好者改装了机器. 大家都知道, CCD /CMOS 都能感应包括可见光,紫外和近红外在内的光线, 只不过各个波长的光线敏感的程度不同, 下图是柯达KAF-8300 CCD 的感光曲线. 一般认为, 波长大于780nm(纳米)的光线称为红外线, 由上图可以看出, 波长在780-1000nm 之间的红外线, CCD 能有较高的敏感度, 波长大于1000nm 以上的红外线 CCD 敏感度低,曝光时间很长,基本已经失去实际意义. 而我们可以利用CCD 对780-1000nm 红外线的敏感性来进行红外摄影, 对于从780nm 至几十微米的红外范畴来说是太窄了, 但是对于我们红外摄影来说足够了. 同时400nm 以下的紫外线,CCD 也有一定的感应能力, 使用适当 的滤镜也可以进行紫外摄影. 但是我们手头的相机除了徕卡M8, 佳能EOS20Da (针对天文爱好者), 以及富士 FinePix IS-1 (针对刑侦用途) , 还有索尼的一些消费级相机能将内置红外截止滤镜移开(717 828 H50等)之外, 无论单反相机和消费数码相机都在CCD/CMOS之前安装了红外截止/低通滤镜复合镜片.红外截止镜片是为了消除红外线对正常拍摄成像的影响. 但是这薄薄的 0.3-2MM 厚度的红外截止镜片就给我们拍摄红外照片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普通摄影确为避免红外线的干扰, 需要尽可能多的隔离红外线. 而我们拍摄红外照片需要CCD/CMOS 更多的 感光红外线, 但是CCD/CMOS前的红外截止镜片阻挡了90%至95%以上的红外线, 如果外置红外滤镜, 只能通过延 长曝光时间来解决, 导致快门速度非常慢才能获得足够的红外曝光.以我以往的经验, 在夏日晴天中午时分, 使

电影场面调度的作用及意义

。 关于电影的场面调度 学号:201042308212 姓名:韩金梅 班别:10广电2班 在所有电影技巧当中,场面调度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看过一部电影之后,我们可能记不住它的剪辑、摄影机运动、淡出淡入和画外音,但我们肯定会记住场面调度中的一些东西。 “场面调度”是电影导演创作中的主要表现手段中的一种,在这些表现手段里,有一些是电影艺术手段所特有的,如蒙太奇的作用等;也有一些是电影艺术戏剧艺术所共有的,场面调度就是其中之一。“场面调度”这个名词还是从舞台剧的用于中借用来的。 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具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但其涵义却有很大的变化和区别。在电影中“场面调度”的涵义是指导演对话框内事物的安排。 构思和运用电影场面调度,须以电影剧本,即剧本提供的剧情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为依据。导演、演员、摄影师等须在剧本提供的人物动作、场景视觉角度等基础上,结合实际拍摄条件,进行场面调度的设计。利用场面调度,可以在银幕上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渲染场面气氛,交代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场面调度对电影形像的造型处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场面调度”又细分为: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 演员调度 横向调度:演员从镜头画面的左方或右方作横向运动。 正向或背向调度:演员正向或背向镜头运动。 斜向调度:演员向镜头的斜角方向作正向或背向运动。 向上或向下调度:演员从镜头画面上方或下方作反方向运动。 斜向上或斜向下调度:演员在镜头画面中向斜角方向作上升或下降运动。 环形调度:演员在镜头前面作环形运动或围绕镜头位置作环形运动。 无定形调度:演员在镜头前面作自由运动。 导演选用演员调度形式的着眼点,不只在于保持演员和他所处环境的空间关系在构图上完美,更主要在于反映人物性格,遵循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必然要进行的动作逻辑。

(完整版)常见镜头分类及特点

常见镜头分类及特点 镜头一般按照焦距大小分类: 鱼眼镜头;微距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变焦镜头等 标准镜头:拍摄风景及人物都可以,介于广角与长焦之间 长焦镜头:拍摄远处人物特写及远处物体,如体育比赛 广角镜头:拍摄风景及大场面焦距无限远 鱼眼镜头:视角180度,畸变大,特殊用途 微距镜头:拍摄较小物体近距离拍摄如小蚂蚁等 超长焦镜头:可以拍摄月亮及星星 变焦镜头:焦距可以根据拍摄物体改变的镜头,可以拍出运动效果 1. 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以适用于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交换镜头为例,标准镜头通常是指焦距在40至55毫米之间的摄影镜头,它是所有镜头中最基本的一种摄影镜头。 标准镜头给人以记实性的视觉效果画面,所以在实际的拍摄中,它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标准镜头的画面效果与人眼视觉效果十分相似,故用标准镜头拍摄的画面效果又是十分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平淡”的,它很难获得广角镜头或远摄镜头那种渲染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因此,要用标准镜头拍出生动的画面来又是相当不容易的,即使是资深的摄影师也认为用好用活标准镜头并不容易。但是,标准镜头所表现的视觉效果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用标准镜头拍摄时与被摄物的距离也较适中,所以在诸如普通风景、普通人像、抓拍等摄影场合使用较多,最常见的纪念照,更是多用标准镜头来拍摄。另外,摄影者往往容易忽略的是,标准镜头还是一种成像质量上佳的镜头,它对于被摄体细节的表现非常的有效。

适马 30mm F1.4 EX DC HSM 镜头 2.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视角在20度以内,焦距可达几十毫米或上百毫米。长焦距镜头又分为普通远摄镜头和超远摄镜头两类。普通远摄镜头的焦距长度接近标准镜头,而超远摄镜头的焦距却远远大于标准镜头。以135照相机为例,其镜头焦距从85mm-300mm的摄影镜头为普通远摄镜头,300mm以上的为超远摄镜头。 长焦镜头的焦距长,视角小,在底片上成像大。所以在同一距离上能拍出比标准镜头更大的影象。适合于拍摄远处的对象。由于它的景深范围比标准镜头小,因此可以更有效地虚化背景突出对焦主体,而且被摄主体与照相机一般相距比较远,在人像的透视方面出现的变形较小,拍出的人像更生动,因此人们常把长焦镜头称为人像镜头。但长焦镜头的镜筒较长,重量重,价格相对来说也比较贵,而且其景深比较小,在实际使用中较难对准焦点,因此常用于专业摄影。 快门速度:1/500秒光圈:F5.6 适马 APO 50-150mm F2.8 EX DC HSM 镜头官方样张 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一般应使用高感光度及快速快门,如使用200mm的长焦距镜头拍摄,其快门速度应在1/250秒以上,以防止手持相机拍摄时照相机震动而造成影像虚糊。在一般情况下拍摄,为了保持照相机的稳定,最好将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无三脚架固定时,尽量寻找依靠物帮助稳定相机。

论影片中镜头转场的应用

论影片中镜头转场的应用 摘要:一个完整的电影故事是由拍摄中的一个又一个片段连接而成的。而在电 影的拍摄或剪辑中,需要片段与片段的联系和场面与场面之间的过渡等等。他们有时需要完美的衔接和过渡,有时需要鲜明的对比和间隔,而这样的衔接处就是转场。而且,由于段落是由场面构成的,所以每个段落的转换处,也必定是一个场面的转换处。转场在电影的制作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将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场景衔接的天衣无缝,并且通过镜头的转场来丰富故事情节。当然,时空的转换如何连贯,场面的转换如何流畅,故事情节如何完美的过渡等等都需要精湛的转场技巧。本文就是根据一些经典影片中的转场魅力,来学习和研究影片中镜头转场的应用技巧。 关键词:电影镜头影片中的转场转场类型基本技巧

目录 摘要 (1) 镜头转场的概念及作用 (2) 1.1镜头转场的概念 (2) 1.2镜头转场在影片中的作用及意义 (2) 镜头转场的方法 (3) 电影实例中的镜头转场 (3) 2.2.镜头转场的基本方法 (3) 2.2.1无技巧转场 (4) 2.2.2技巧转场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6)

镜头转场的概念及作用 1.1镜头转场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构成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而一个完整的电影是需要成千上万的镜头组在一起形成的序列,进而形成片段,最后到影片。影片不仅仅是要表现一个动作过程,更是要表现一种相关关系,表现一种含义等等。“转场”也称“场面转换”,其实就是从一个场景转换到下一个场景的过程。它就像论文中的分段叙述一样,重点需要过渡和衔接。它也像舞台剧中的幕一样,是用来划分故事章节的。而对于电影来说,由于一个场面是一段电影时空,所以转场的目的就在于转换时空,一方面是为了分割不同的场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时间性、连贯性,通过转场的方式让这个影片的叙述更流畅,调理更清晰,从而使故事进展清晰而自然。 1.2镜头转场在影片中的作用及意义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电影情有独钟,而不单单只是观看电影,更多的观众会在意电影的场景及细节,而电影事业的发展也在逼迫着电影技巧的提升,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电影中镜头转场艺术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是能注意到这样一种场面,当1号演员的剧情和场地已经快结束了,2号演员演员在漆黑的夜里点亮了一盏灯,然后镜头就开始冲着着灯芯追拍,刹那间灯亮了,但是灯却是在另一场地亮了起来,原来另一场地的某位演员也点了一盏灯,电影镜头就在人们恍惚的瞬间切换到了新场地来接着下一幕剧情。这就是很有技巧的转场。镜头的转场不经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转换思维的时间,更是在暗示观众下一剧情的转折。成功的镜头转场不仅能让剧情连贯生动,还能让影片的场景富有层次感。而不同形式的镜头转场在影片中的交叠应用,会丰富影片的画面,让观众看起来更有质感,同时也能提高影片本身的艺术感。而镜头的转场一般也都象征着情感的变化,恰到好处的转变会增强影片感情的流露,在摄像技巧上就加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2.镜头转场的方法 2.1电影实例中的镜头转场

12、照相机镜头的种类和用途

照相机镜头的种类和用途 ——摄影初学者数码摄影指南之十二 静观云涛撰文/摄影/制表 近几年,很多摄影爱好者选择了使用单反相机,主要是因为单反相机有利于摄影创作,而且一些入门级的单反相机价格已经低于好一点的袖珍 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的人物——英国曼彻斯特

相机。所以我们在讲镜头的时候,就主要讲独立镜头。消费类相机如:卡片机、袖珍机和高端镜身一体机的镜头大都是变焦镜头,光圈一般都比较小,我们不专门对它讲解。不过,我们这一讲对于消费类相机上的镜头,也是有一定指导作用的。 1、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是指焦距长度等于底片对角线距离的镜头。但两者并不是完全相等,一般来说是个近似值。一般标准镜头的焦距和其底片规格如下表: 标准镜头的视角为53°左右,接近人眼睛的视角,用这种镜头拍出的照片,景物的透视效果接近人的视觉习惯,看起来比较正常,标准镜头的焦距与视角大小适中,适应性大,在摄影中

用的比较多。但标准镜头拍出的片子,没有压缩感,同时透视感很小,所以,震撼力较小。 尼康标准镜头 2、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的焦距长度比其对应的底片对角线短,对应135 相机(我们平时所用的单反数码相机和袖珍数码相机基本都是135类型的相机)来说,50mm以下的镜头就是广角镜头,如35mm、28mm、17mm等等,它们的视角一般在60°—100°,如果视角超过100°那就是超广角了。另外还有的镜头视角达到180,这种镜头叫做鱼眼镜头。

广角镜头造成了下部主体的变形与夸张 ——河北坝上七星湖 广角镜头的视角很宽,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拍摄拍摄物距小,而且被摄对象面积体积大的景物。如街道建筑摄影,室内摄影,因为距离近,也就是物距小,如用标准镜头至中长焦镜头拍摄,只能拍到拍摄对象的一部分局部景物,如用广角镜头,就可以把拍摄对象全部容纳到照片中去,如果是拍摄房间,用广角镜头拍出来看起来比实际的房间还要宽敞一些。

摄影课中常见场景的拍摄技巧

常见的集中特定场景拍摄技巧 余文登 201211012915 教育技术一,运动拍摄技巧 拍摄动体自有一定规律,假若对此一无所知,自然不能得心应手。拍摄动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凝固”动体,一种是“虚糊”动体。面对动体究竟如何处理,在客观情况许可前提下,还得看拍摄者意愿和宗旨,这恐怕也算是“意在笔先"吧。1:“凝固”法2:选用适当快门速度3:“虚糊”法4:追随拍摄1:“凝固”法动作“凝固”:这是最常用方法。清晰而真实地再现出他面部和身体轮廓,使人看清因动作太快而在当时无法看清细节。在光线较差情况下,即使把光圈开大也无法获得所需要快门速度。这时应该在一个动作达到高潮、接近于完成时候,即动作在改变方向以前趋于停滞那一瞬间进行抓拍。2:选用适当快门速度一般规律是,动体动速愈高,所需快门速度愈快(动体动向和与相机距离不变);动体与相机距离愈近,所需快门速度愈快(动体动速和动向不变);动体横向运动与斜向运动、竖向运动相比,所需快门速度前者最快,中者次之,后者更次(动体动速和与相机距离不变)。掌握了这一规律,不仅能根据三个因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快门速度,而且还可增强应变能力。举例说,你想拍摄一个动体“凝固影像”,而可以采用快门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又达不到所要求那样高,这时你可变换一下拍摄位置,或是迅速后退,拉大拍摄距离,或是调头换一个角度,变横向为斜向、竖向,从而容许把快门速度减慢。此外,利用某些动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短暂停顿,比如跳高到达顶点一瞬,快门速度也不必很高。具体非要量化描述话,这里有一个经验算法:动体-快门速度慢步行走;手势-1/500秒快步行走;时速为16~24公里车辆-1/1000秒体育运动、跑步,时速为32~64公里车辆-1/2000秒奔跑动物、飞鸟,时速约为105公里车辆-1/4000秒如果动体运行和镜头成45度斜线方向,快门速度按上面所列减半。如果动体和镜头成垂直方向运行,用上面所列速度1/4就够了。同样,如果影像缩小,可以相应地减低快门速度。例如:将距离增加一倍(或者使用缩短一半焦距镜头),影像大小就会减半,所需快门速度也就减少一倍。3:“虚糊”法拍摄动体也可用“虚糊”法。把动体拍成虚糊影像目在于强调运动速度和力量,夸张动态猛烈性和激越性,渲染一种紧张气氛。虚糊动体基本手段是借助慢速快门速度。就快门而言,快门速度愈慢,动体就虚糊得愈厉害。如果选用快门速度介于充分“凝固”影像和完全“虚糊”影像之间,那摄取影像可能很有趣,即动体动得慢部分是清晰,动得快部分是模糊。此外,虚糊某一动体至少得采用何种快门速度,虚糊程度如何,这与动体动速、动向和与相机距离密切相关,就是说,动速高、动向与相机视向构成角度大、距离近,虚糊动体程度就愈高。倘若在慢速快门曝光过程中再故意晃动相机,势必造成“天旋地转”,全景模糊,产生十分强烈动态效果。如这幅照片,由于在1/8秒曝光期间旋转相机,结果形成迅猛“旋风”式动感,使比赛激烈气氛和参赛者拼搏精神跃于画面。为使拍摄虚糊动体可用上慢速快门速度,所以很必要使用低iso设置,要是光线比较亮,有时还需加用中灰滤光片,以减少进人相机光量。4:追随拍摄还有一种处理动体方法是追随拍摄,最终可取得动体基本清晰、背景虚化影像,产生间接动感效应。所谓追随拍摄,就是摄影者手持相机,以与动体同等速度紧跟动体行进,在恰到好处时就转身拍摄,这样,动体虽然被留住了动态,但背景却因相机移动可能出现众多动线,从而给人一种动体在“动”感觉。不过要注意是,追随拍摄中快门速度不宜太快,不然会把背景给“凝注”,丧失应有效果。通常,快门速度以不高于1/60秒为宜,除非追摄特别快速动体,那就

摄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摄影基础知识题库 一、填空: 1.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的。 2.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 3. 黑白相纸按用途可分(印相纸),(放大纸)。 4. 在画面影调中占主要地位的影调是(基调)。 5. 纬度小光源强度(大)。 6. 海拔高光源强度(大)。 7. 景物的反射与吸收成(反比)。 8.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9. 电子闪光灯发光的四大特性:发光强度特大,发光时间(极短)、发光色温与日光相同、发光性质为冷光。 10. 大口径镜头的优点可归纳为三点;便于在暗弱光线下拍摄,便于摄取较小的景深,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11. 相机的聚焦装置作用就是使景物在胶片上(清晰地结像)。 12. 镜头的种类主要包括标准镜头、广角镜头、望远镜头和、定焦镜头、(变焦)镜头。 13. 选择拍摄点应从三方面考虑:不同的摄距、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高度。 14. 遮光罩是加戴在(摄影镜头)前边的一个附件。 15. 摄影镜头的视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焦距)的长短和(底片对角线)的长度。 16. 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17. 快门的主要作用(控制胶片的曝光时间);(控制被摄物体的清晰度)。 18. 强烈的斜、直射光进入镜头,会在底片上产生(耀斑)和(灰雾),使影像的(反差)和(清晰度)受到影响。 19. 民用数字相机既可以(照相)又可以(摄像)。 20. 数字相机是用各种类型的(存储卡)存储影像的。 21. 家用数字相机可以用(液晶)显示屏取景。 22. CCD或CMOS是数字相机的(影像传感器)。 23. 快门速度先决模式用(S Tv)来表示。 24. 光圈大,景深(小)。 25. 光圈小,景深(大)。 26. 自拍器主要用途是(自拍),或防止相机震动。 27. F/4光圈比F/5.6光圈大(一级)光圈。 28. 数字相机是不使用(胶卷)的相机。 29. 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主要由(机身),(镜头)两部分组成。 30. 马米亚RB67相机是(120)相机。 31. MACRO表示(微距)镜头。 32. 前景深(小于)后景深。 33. 摄影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34. 透镜分为(平透镜)(凹透镜)(凸透镜)三种。 35. 焦距短,视角(大)。 36. 焦距长,视角(小)。 37. 光圈大,通光量(多)。 38. 相机内侧光系统,通过镜头的主要有(TTL)(TTL-OTF)通过取镜器的有(TTF)。

浅谈空镜头 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

浅谈空镜头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 《中国电影大辞典》指出,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由于空洞的会议、忙碌的机械施工等镜头为我们司空见惯,因此空镜头很容易被电视工作者忽视。这里笔者就来浅谈一下空镜头在电视纪录片中有哪些积极的作用,希望对我们铁路部门的电视工作者能有一些启发。 空镜头有写景和写物之分,无论是写景镜头,还是写物镜头,都能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借景抒情的效应,将信息更加真实地传递给受众。如果把纪录片比作"乐章",那么在很多成功的纪录片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空镜头的影子,它们就像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同其他"音乐元素"一起,共同谱出了一首首华美动人的"乐章"。 空镜头最常见的作用是展现事件发生的大环境、大氛围。"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橘。"一定的生存环境对人物性格或者事件发生发展过程都有影响和推动作用。在纪录片开头,摄像常常以推拉摇移及定格等形式拍下环境,开门见山交代本事件发生地点和周围环境。纪录片《龙脊》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户房屋,伴随着清晨的鸟鸣声,镜头拉开成一个大全景,一抹晨曦正好斜射在房屋上,四周是沉睡在阴影中的绿树青山,画外传来潘能权的声音:"潘能高,起床了。"于是,观众也随之进入龙脊人新一天的生活中。在《龙脊》中,那些碧绿梯田、山岚雾霭和漂浮的云团的空镜头反复出现,不仅仅是风光美,更是作者对龙脊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审美关照。美丽的环境造就了龙脊人乐观向上、顽强执著的人生态度,而这点也通过人物的言行在全片中展现出来。 当纪录片一段内容叙述完后,可以用街道、楼房等空镜头来转场,从而能顺利引出下一段落内容,这样的转换使观众在视觉上比较流畅。《阮奶奶征婚记》讲述丧偶多年的82岁老人阮奶奶,生活孤独,无人说话,想要征婚找个老伴。介绍完阮奶奶基本情况后,在提到儿子对她征婚的看法前,先有一个她儿子开的小商店"永兰商店"的空景,下一个镜头是三个儿童在买东西,接着进来儿子(王广元)的话外音,然后再转到对儿子的采访镜头,镜头转换非常自然。 空镜头所反映的是事件、人物赖以存在的客观事实中的物质世界,更接近于本源事实,可信度更高,为事实起到一种有力的"见证"作用。例如纪录片《半世纪的重合》中,坑坑洼洼的农村小路,布满裂缝的小学教室,荒废的自来水管,使用了几十年的老水井等,摄像捕捉到的这些"物证",与50年前的照片相比,使观众很容易就发现,50余年来这个享受多项国家优惠政策、多笔补助金的小村庄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人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依然没有改善。专题片《难圆绿色梦》反映了内蒙古园子塔拉村30年间前人栽树后人毁树的恶性变化,沙漠中七零八落的树桩、毁坏的植树业绩纪念碑、一望无际的沙丘、被流沙侵占的民居等空镜头,如实地反映出沙进人退的恶劣现状,起到了警示的作用。事实的真实过程就产生于事实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纪录片应当追求记录生活过程,而不只是完成或重现生活的结局。由夷陵电视台和湖北卫视共同制作的纪录片《船工》,围绕91岁的老船公谭邦武为儿子打造木船和为老伴儿及自己造墓碑两件事记录了三峡船公的艰辛历史和顽强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三峡移民大搬迁、高峡出平湖的历史过程,从始至终都释放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气息。该片用三峡纤痕石被水淹没的镜头来表现三峡蓄水这个历史瞬间。编导姚松平说:"蓄水前我拍过这个地方,高高的离岸还有些距离。然而,此时等我们再到了那里,江水已经快把纤痕石淹没了。"通过前、后纤痕石的对比,三峡蓄水、水位的变化,也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了。 特定意义的空镜头往往会引领受众思考它的象征意义。例如红旗象征革命,长江黄河象征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生存与发展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基本主题。人的生存意识、

摄影心得体会84979

摄影心得体会 喜欢摄影,很简单的是因为它能记录下动人的瞬间,能在以后的日子久久回味当时按下快门的情景、心境。但是摄影并不等于照相,摄影是倾注你的情感于照片上,每按一下快门都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拍下这张照片,它的意义,如何运用手中仅有的工具去表达你心中想表现的东西。 用美学构图对摄影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 从创作角度来说,构图本身不能成为目的,摄影构图应最大可能的阐述艺术家的原始构思,更好的表现照片的主题内容,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基本要求是鲜明、易懂、有视觉冲击力。一副杰出构图的产生和摄影者不畏艰险、冷静果敢的品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摄影师,还应该具备一种能力,即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具体的物象,无论是人是树、是建筑还是花卉,往往需要撇开他们的一般性的属性,而仅仅把他们看作是各类形态的组合,即点、线、面、肌理、明暗、色调等诸多元素的组合体。这有助于摄影者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在画面上通过对纯形式的分析,冷静的组织和安排画面,竭力使之契合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口味。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并为观赏者所真切感受时,才能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 对于摄影来说用光绝对是很重要的技术因素。 首要的是你要提高户外对光线的敏锐感觉,凭经验能预见到照片出来的效果。当你培养起这种敏锐感觉后,你就知道什么时候的光线是你想要的,什么时候应该收起相机去吃午饭。你拍摄的主题越小就越容易用光。肖像,昆虫和花卉摄影基本上都要布置光线;拍风景的时候就只能等合适的光线来拍。在山岳摄影中要等到合适的光线往往要等到合适的季节、合适的日子、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天气。 用艺术构思完成摄影创作。 所谓艺术构思,即以艺术的视角表现主题思想,这要求摄影者在拍摄之前或是在拍摄期间就要做好构思,如何使画面表现的更加完美。审美能力是摄影师或者说出色的摄影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发现美,在眼前的摄影过程中找到美,这是弥足珍贵的。对于摄影人而言,创作欲望和创作热情更加可贵。我认为这和爱好或者说对摄影的认识和重视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摄影创作要能吃苦,要经常出去采风,就像画家要经常出去写生一样。坐在家里是不能进行摄影创作的,更不会有艺术作品的产生。 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是执着,摄影也是。一份执着的热情,不断观察练习积累,我在这条路上收获喜悦,付出更多精神。篇二:几点摄影心得体会 我的2011---几点摄影心得体会 时间过的真快,2011已至岁末,恍惚间已在zol混了多年。在期间认识了诸位朋友,虽未曾谋面,但已若知己,同时也得到了各位师长的谆谆教诲。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也写了几篇不成文的心得体会,没什么技术含量,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的肤浅与无知。现将部分整理如下,同时按一些朋友的建议,把以前写的几个帖子收集在一起,供大家参考,也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1、"断章取义"---简述摄影画框的意义: 2、浅谈几点秋景拍摄中的小问题: 3、从摄影作品中学摄影: 4、无声的语言---摄影: 5、光影的魅力: 6、市井故事黑白魅力: 7、摄影时的心理思考和准备:

暗光拍摄的八个小技巧

8个暗光拍摄的小技巧在暗光条件下拍摄一直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镜头不断的“拉风箱”不仅容易错失拍摄时机,也会间接的影响摄影师的情绪。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对焦轻松从容呢?一起来看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以光位对焦 全黑的环境有什么好拍呢?所以对焦是尝试寻找光源较强的地方作对焦。光源不足的话,则改变对焦点迁就一下。 2.以边缘对焦 不少数码相机都以对比检测作对焦,所以在对焦时寻找对比度高的边界,就可以更轻易地对焦。当你如第一点所说,以光位对焦时,亦应以光暗位间的分界线作对焦,而不是光位的中心。 3.先对焦,后构图 以上2点的原理都是以画面比较容易分办的东西作对焦,而缺点就是未必可以合乎构图需要。摄影师可以改变对焦点作构图,或者半按快门,以与主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相近的光位作对焦,再移动相机作构图。

4.使用电筒 不够光作对焦,相机的对焦辅助灯又不够强,可以用电筒补光作对焦,并在拍摄时才关掉。但留意电筒无法照射太远,所以这方法只适用于拍摄近距离的东西。

5.用对焦吃手动对焦 中级和以上档次的镜头或附有对焦距离尺,你可先估计对焦距离,再根据此尺进行手动对焦,加上缩小光圈以增加清晰范围,就可以增加低光环境准确对焦的机会。 6.增加景深 使用“超焦距”可以获得最长的景深,但如果这个对你来说太复杂,建议你拍摄一般广阔风景时,使用广角镜、缩小光圈、并对焦至无限远,那已经可以保证相同程度的清晰了。

7.Live view+放大手动对焦 自动对焦不行,就利用Live View配合放大画面功能作手动对焦。不过这个方法用手持拍摄的话会较累,手部的震动亦会干扰目测对焦的准确性,所以有脚架就用脚架吧。不过如果LCD画面太暗,可以先开大光圈、提高ISO,到你对焦完成后,再调回适当曝光设定,然后拍摄。

摄影摄像专业基础理论考试真题集锦

摄影摄像专业基础理论考试真题集锦 一、填空: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的。 2.黑白相纸按用途可分(印相纸),(放大纸)。 3.在画面影调中占主要地位的影调是(基调)。 4.纬度小光源强度(大)。 5.海拔高光源强度(大)。 6.景物的反射与吸收成(反比)。 7.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8.电子闪光灯发光的四大特性:发光强度特大,发光时间(极短)、发光色温与日光 相同、发光性质为冷光。 9.大口径镜头的优点可归纳为三点;便于在暗弱光线下拍摄,便于摄取较小的景深,便于 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10.相机的聚焦装置作用就是使景物在胶片上(清晰地结像)。 11.镜头的种类主要包括标准镜头、广角镜头、望远镜头和、定焦镜头、(变焦)镜头。 12.选择拍摄点应从三方面考虑:不同的摄距、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高度。 13.遮光罩是加戴在(摄影镜头)前边的一个附件。 14.摄影镜头的视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焦距)的长短和(底片对角线)的长度。 15.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16.快门的主要作用(控制胶片的曝光时间);(控制被摄物体的清晰度)。 17.强烈的斜、直射光进入镜头,会在底片上产生(耀斑)和(灰雾),使影像的(反差) 和(清晰度)受到影响。 18.民用数字相机既可以(照相)又可以(摄像)。 19.家用数字相机可以用(液晶)显示屏取景。 https://www.doczj.com/doc/b08475219.html,D或CMOS是数字相机的(影像传感器)。 21.快门速度先决模式用(S Tv)来表示。 22.光圈大,景深(小)。 23.光圈小,景深(大)。 24.自拍器主要用途是(自拍),或防止相机震动。 25.F/4光圈比F/5.6光圈大(一级)光圈。 26.数字相机是不使用(胶卷)的相机。 27.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主要由(机身),(镜头)两部分组成。 28.马米亚RB67相机是(120)相机。 29.MACRO表示(微距)镜头。 30.前景深(小于)后景深。 31.摄影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32.透镜分为(平透镜)(凹透镜)(凸透镜)三种。 33.焦距短,视角(大)。 34.焦距长,视角(小)。 35.光圈大,通光量(多)。 36.相机内侧光系统,通过镜头的主要有(TTL)(TTL-OTF)通过取镜器的有(TTF)。 37.用日光型胶片在灯光下拍摄会使色彩偏(红),偏(黄)产生(暖调)效果。

##纪录片的特写与全景镜头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纪录片的特写与全景镜头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一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挖掘的过程。观察,用镜头来解释就是全景镜头;发现是特写镜头;挖掘是全景与特写的交叉运用。 关键名词:特写全景长镜头 特写镜头、全景镜头在纪录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在这里,我是从前期拍摄角度来阐述我的观点。对于一个拍摄者来讲,取材的过程是一个视觉的冲击和内心的感动的过程,这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尤为重要。它相当于一条引导线,视觉冲击好比特写,给人一种亲近感;内心冲动就是全景,呈现给人客观的氛围。 特写镜头在纪录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特写close-up 在《电影大百科全书》中这样写到: “电影中拍摄人的面部、人体的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视距最近的镜头。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由于视距短近,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集中、突出,把所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放大,因此可以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像,得到强调的效果。 电影中的特写,是突出和强调细节的重要手段,它既可通过眼睛的顾盼、眉梢的颤动以及各种细微的动作和情绪的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灵,也可把原来不易看清或容易忽视的细小东西加以突出,赋予生命,或借此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或用来介绍人物、时间、地点的特征。 一般来说,特写镜头比较短促,运用得当能使观众在时间、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应。特别是当它与其他景别镜头结合起来,通过长短、远近、强弱的变化时,能造成一种特殊的蒙太奇节奏效果。电影特写镜头是由美国早期电影导演D。W。格里菲斯开始运用的。” (1)特写镜头对细节描述的直观生动 写散文、小说的时候,作者可以抓住人物具有特征性的某一部分,诸如眼睛、眉毛、鼻子、嘴、手、脚等,进行细致的描写,使读者通过这个“特写镜头”,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赵树理在《套不住的手》中,对陈秉正的“手”就写了一个特写镜头: 有一次休息的时候,陈秉正叫王新春上去吸烟。陈秉正是用火镰子打火的,王新春说:“烧一堆柴火吸着多痛快!”一个新参加学习的中学生听说,忙帮他们就近拣柴,却找不着什么东西,只拣了二寸来长两段干树枝。王新春笑了笑说:“不用找!你陈家爷爷有柴!”那个学生看了看,没有看到什么柴。陈秉正老人也说了个“有柴”,不慌不忙放下火镰子,连看也不看,用两只手在身边左右的土里抓了一阵,不知道是些什么树皮皮,禾根根抓了两大把;王新春老人擦着洋火点着,陈老人就又抓了两把盖在上面。那个学生看了说:“这个办法倒不错!”说着自己就也去抓。陈老人说:“慢慢!你可不要抓!”可是这一拦拦得慢了点,那个学生的中指已经被什么东西刺破了,马上缩回手去。王新春说:“你这孩子是什么手,他是什么手,他的手像铁耙一样,什么刺针蒺藜都刺不破它!”那个学生一边揉着自己的中指,一边看着陈老人的手,只见那两只手确实和一般人的手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就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起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作者在这里对陈秉正老人的手用了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双与众不同的手,这是一双劳动的手。他的手为什么能这样坚硬,连“棘针蒺藜”都刺不破?他的手为什么会长成这样一个形状,“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这是他长期劳动的结果。这又是一双套不住的手,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作者通过对这双与众不同的手的描写,反映了陈秉正老人过去的劳动经历,表现了他勤劳朴实的品质。 特写镜头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直接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细节的描述。运用特写镜头,要有的放矢,要找得准。“特写镜头”必须选择能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主题的最关键部分。让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要求拍摄时一定要抓住有说服力的画面,必须给自己的眼睛一个冲动,或者说保持自己最原始的感觉、敏锐度,抓住这个敏锐度走下去,你就会到达对细节的强调。 (2)特写镜头对细节描述的重点强调 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纪录片不一定有情节,但应该有细节。有了细节,可以使摄影主题深化,并且更生动形象。这种细节,是摄影记者从现实生活申抓取的,是依靠‘挑、等、抢’的采访摄影拍下来的,而不是由编导臆造、让人表演出来的。这种细节,不一定带有强烈的戏剧性、故事性,它常常是通过编辑、记者细心观察,抓住了拍摄对象具有鲜明特征和个性的典型行为、动作、表情,或者以物状人,从“物”上面追踪、探索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踪迹(纪录片《周总理的办公室》在这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种细节,常常不需要太泛的铺陈或过

机器视觉之工业镜头的概念及分类

工业镜头的概念及分类 工业镜头的概念及分类 工业镜头一般称为摄像镜头或摄影镜头,简称镜头,其功能就是光学成像。镜头是机器视觉系统中的重要组件,对成像质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对成像质量的几个最主要指标都有影响,包括:分辨率、对比度、景深及各种像差。镜头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质量差异也非常大,但一般用户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往往对镜头的选择重视不够,导致不能得到理想的图像,甚至导致系统开发失败。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常见镜头的分类及主要参数介绍,总结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读者掌握机器视觉系统中镜头的选用技巧。 根据有效像场的大小划分 把摄影镜头安装在一很大的伸缩暗箱前端,并在该暗箱后端安装一块很大的磨砂玻璃。当将镜头光圈开至最大,并对准无限远景物调焦时,在磨砂玻璃上呈现出的影像均位于一圆形面积内,而圆形外则漆黑,无影像。此有影像的圆形面积称为该镜头的最大像场。在这个最大像场范围的中心部位,有一能使无限远处的景物结成清晰影像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清晰像场。照相机或摄影机的靶面一般都位于清晰像场之内,这一限定范围称为有效像场。由于视觉系统中所用的摄像机的靶面尺寸有各种型号,所以在选择镜头时一定要注意镜头的有效像场应该大于或等于摄像机的靶面尺寸,否则成像的边角部分会模糊甚至没有影像。 根据焦距分类 根据焦距能否调节,可分为定焦距镜头和变焦距镜头两大类。依据焦距的长短,定焦距镜头又可分为鱼眼镜头、短焦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四大类。需要注意的是焦距的长短划分并不是以焦距的绝对值为首要标准,而是以像角的大小为主要区分依据,所以当靶面的大小不等时,其标准镜头的焦距大小也不同。变焦镜头上都有变焦环,调节该环可以使镜头的焦距值在预定范围内灵活改变。变焦距镜头最长焦距值和最短焦距值的比值称为该镜头的变焦倍率。变焦镜头有可分为手动变焦和电动变焦两大类。 变焦镜头由于具有可连续改变焦距值的特点,在需要经常改变摄影视场的情况下非常方便使用,所以在摄影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变焦距镜头的透镜片数多、结构复杂,所以最大相对孔径不能做得太大,致使图像亮度较低、图像质量变差,同时在设计中也很难针对各种焦距、各种调焦距离做像差校正,所以其成像质量无法和同档次的定焦距镜头相比。 实际中常用的镜头的焦距是从4毫米到300毫米的范围内有很多的等级,如何选择合适焦距的镜头是在机器视觉系统设计时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光学镜头的成像规律可以根据两个基本成像公式牛顿公式和高斯公式来推导,对于机器视觉系统的常见设计模型,我们一般是根据成像的放大率和物距这两个条件来选择合适焦距的镜头的,在此给出一组实用的计算公式: 放大率:m=h’/h=L’/L 物距:L = f(1+1/m) 像距:L’= f(1+m) 焦距:f = L/(1+1/m) 物高:h = h’/m = h’(L-f)/f 像高:h’ = mh = h(L’-f)/f 特殊用途的镜头

红外线摄影的基本原理

红外线摄影的基本原理 红外线的发现 早在1672年人们就发现了太阳光(俗称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随后牛顿做出了单色光在性质上比白光更简单的著名结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们都可以利用分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单色光,这也是很多光电试验中合成白光的原理。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胥尔从热的观点来研究各单色光时发现了红外线,并且把光谱中看得见的那部分波称为“光”(可见光),而人眼看不到的波则称为“线”,并习惯地命名为红外线。显然这样来对红外线进行定义是不科学的,尔后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红外线这种电磁波在实际应用中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波段:近红外:波长为0.77~3.0μm、中红外:波长为3.0~30μm、远红外:波长为30~1000μm。 通常情况下的红外线摄影可以感应的红外线波长范围为770~1000nm。红外线成像设备的特殊之处就是能探测这种物体表面所辐射的不为人眼所见的红外线,它所反映的是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场,即温度场,帮助我们看到肉眼观察不到的事物,从另一种角度来观察我们所熟悉的事物。 红外线成像的原理和黑体的红外辐射规律 所谓黑体,简单地讲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对一切波长的入射辐射吸收率都等于1的物体,也就是说完全吸收。作为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任何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入射辐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吸收率不等于1),所以黑体只是人们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化的物体模型。但黑体热辐射

的基本规律是红外线研究及应用的基础,它揭示了黑体发射的红外热辐射随温度及波长变化的定量关系,同样,这也是我们研究红外成像的基本出发点。 黑体定律分别由以下三个基本定律构成:(1)辐射的光谱分布规律——普朗克辐射定律; (2)辐射功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3)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朗伯余弦定律。以上三个定律共同阐述了凡是温度高于开氏零度(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自发地向外发射红外热辐射,而且黑体单位表面积发射的总辐射功率与开氏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温度只要有较小的变化,就会引起物体的辐射功率发生较大变化。以上定律正是红外线成像的原理基础,即只要有温度存在,就有红外线摄影的可能。理论上,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就存在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其表面就会不断地辐射红外线。任何存在有温度的物体,除可以发出波长在380~770nm的可见光外,还可以发射不为人眼所见的波长为770~1350nm范围的红外线。因此,红外线的最大特点就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就是说,任何“热”物体虽然不发光但都能辐射红外线,因此红外线又称为热辐射线,简称为热辐射。 红外线摄影的特点 很多人对于红外线摄影照片表现出来的色调和影像的质感感到惊异,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红外线与可见光相比的一个特点是色彩更加丰富多样。由于可见光的最长波长是最短波长的1倍(380nm~770nm),所以也叫作一个倍频程。而红外线的最长波长则是最短波长的10倍,即具有10个倍频程。因此,如果可见光能表现自然界中的7种颜色,则红外线便能表现70种,因此具有极其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另外红外线还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如穿透烟雾、水气等,因此在航空摄影、军事摄影和其他题材摄影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例如航空摄影可以利用红外线发现健康、不健康的树木,森林,地脉甚至矿藏;医学上可以用于人体组织的穿透;科研及工程摄影可以用于鉴别印色,穿透织物;普通红外线摄影可以利用发散性产生虚幻的图画效果等等。 满足红外线摄影需要的条件(镜头和滤光镜) 红外线摄影可以使用普通镜头,但是在使用红外滤镜配合普通镜头进行红外线摄影时,镜头通常不对红外区进行校正。尤其是在利用传统的红外乳剂胶片进行聚焦时,必须稍稍增大相机镜头的伸长量。这是因为普通镜头设计的焦距是针对可见光的,因而在拍摄红外线时相应的焦距设定应大于拍摄可见光时的焦距,即使是在使用单消色差或复消色差镜头的时候,这一点也适用。此外,由于红外线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要长得多,其焦距不可能与可见光一致。因此须要专门对镜头进行红外区校正,一些传统相机镜头为了达到对红外光准确对焦的目的,专门设计了一个红外聚焦指数。而对于其它相机,必须通过多次实验以确定镜头所须增加的伸长量,通常是以0.3~0.4%焦距的数量级进行手工校正。 由于红外线光谱感应范围较广,因此无论是传统红外线摄影还是数码红外线摄影都需要一个阻挡可见光及紫外线辐射,同时又可以透过红外线的特殊滤光镜,即红外线滤镜(Infrared Filter),并且根据经验和感光材料的光敏范围来确定和选择红外线滤镜的滤光系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