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晴雯与袭人悲剧命运的比较性探讨

晴雯与袭人悲剧命运的比较性探讨

摘要:晴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心比天高,率性果敢,不平则鸣,是封建礼制压制下,坚决抗争、个性初觉醒的代表。而袭人便是一匹温柔和顺的乖马儿,“痴忠”的奴才,是封建统治下,唯命是从、甘心为奴的代表。她们同为丫鬟,却在性格、追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二人之间鲜明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而深刻。《红楼梦》是女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既悲亦美。悲得怅然失意,美得令人沉醉,悲是她们的时代、是她们的命运;美是她们的内心,是她们的品格。那么“初醒者”晴雯与“顺从者”袭人二人到底又会奏出怎样的悲剧赞歌呢?本文将从背景、人物关系、性格及二人不同的追求几个方面展开对比二人不同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晴雯;袭人;悲剧命运;比较
一、前人对于《红楼梦》中晴雯和袭人的悲剧命运的研究综述
红楼人物形象可谓丰富多彩,而各个人物之间的反差对比更加使得故事内容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因此学术界对晴雯与袭人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
(一)社会悲剧说
1.姜蕾《晴雯悲剧的内涵》[[[2]姜蕾.晴雯悲剧的内涵[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02.]],一文认为造成晴雯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残酷的封建礼制。
2.黄后颖《人性的闪耀与毁灭——浅谈晴雯的悲剧命运》[[[3]黄后颖.人性的闪耀与毁灭——浅谈晴雯的悲剧命运[J].文教资料,2012,25.]]一文认为晴雯的悲剧结局最终是由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导致的。
(二)性格悲剧说
1.张夸《花气袭人知昼暖,墨点无多泪点多——谈论〈红楼梦〉中的袭人和晴雯》[[[4]张夸.花气袭人知昼暖,墨点无多泪点多——谈论《红楼梦》中的袭人和晴雯[J].剑南文学,2012,05.]],本文作者认为二人的性格差异,使她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结局。
2.李浩《袭人晴雯“殊途同归”的悲剧内涵》[[[6]李浩.袭人晴雯“殊途同归”的悲剧内涵[J].文教资料,2018,20.]],他提出二人悲剧的源头是袭人“和顺”的性格和晴雯“刚逆”的性格。
(三)个人悲剧说
1.陶春霞、郭晓颍《自省意识的缺失:浅论晴雯悲剧命运》[[[7]陶春霞、郭晓颍.自省意识的缺失:浅论晴雯悲剧命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6.]],一文认为晴雯的悲剧是她的自我认识不够造成的。
2.邓桃莉《“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悲剧成因探析》[[[8]邓桃莉.“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悲剧成因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3,06.]]一文以晴雯的言行为切入点进行深层次原因批判性分析。
(四)多人“共同犯罪”导致的悲剧命运说
胡中方在《论晴雯悲剧命运的成因及意义》[[[9]胡中方.论晴雯悲剧命

运的成因及意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6.]]一文中认为晴雯的悲剧命运是书中所有人“共同犯罪”的结果。
基于以上观点,陈永宏、陈默在《晴雯悲剧作为社会悲剧思考时的多层次意蕴——晴雯悲剧成因组论之一》[[[10]陈永宏、陈默在.晴雯悲剧作为社会悲剧思考时的多层次意蕴——晴雯悲剧成因组论之一[J].红楼梦学刊,1994,03. ]]作出了更全面的分析。
一是自社会的视角。一方面是封建“礼”制,另一方面是晴雯反抗的不彻底性。
二是自规范文化的视角。晴雯对封建“礼”制展示出强烈的不满与坚决反抗,但在潜意识里却不自觉向这种“礼”制依赖和靠近。
三是自认知文化的视角。晴雯在思想上追求不完整的平等,她勇于表现自我价值,但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导致了她人生信仰的丢失。
通过对以上研究晴雯、袭人悲剧命运资料的整理,对她们各自悲剧命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她们的悲剧命运是由封建社会“礼”制、社会地位、性格、价值观等诸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学术界如此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一方面为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认识《红楼梦》“副钗”中的晴雯与袭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造成二人悲剧命运成因的真切把握,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红楼梦》思想内容的博大与精深。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探讨《红楼梦》“副钗”中,宝玉跟前的两个丫鬟的背景、人物关系、性格和追求几个方面,来对比她们二人不同的悲剧命运,看看二人奏出了怎样的悲剧赞歌?
二、背景、人物关系
《红楼梦》所反映的时代,已经是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礼制高度集中下的剥削与压迫,渐渐激起了群众的内心中的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意识在《红楼梦》中的体现,代表人物有林黛玉、晴雯等人。但也有一心维护封建统治的追随者,典型的如薛宝钗、袭人等人。
晴雯,一个身世无考、孤苦的可怜人儿。小说中提到晴雯是十岁时荣府家奴赖大家用银子买的。常随赖嬷嬷进来,贾母见她伶俐又漂亮,便要了过去,来服侍她,后又到了宝玉跟前。至于亲人,文中只提到有个姑舅哥哥,后求了赖大家的收买进来。
袭人原也是贾母的婢女,后做了宝玉的婢女,担任了怡红院的总管家。得心应手地指挥管理着院内的众丫头,经管着贾宝玉生活起居的大小事务。因小时候家贫没办法糊口被卖给贾府做了丫鬟。第三回中提到,袭人原来叫珍珠,深得贾母的喜欢,因此很看重她。觉得宝玉身边少个这样的人伺候,便给了宝玉做贴身婢女。袭人有一痴处,伺候人是一心一意。如第三十六回,在烈日炎炎的午后,宝钗意欲寻宝

玉去闲话,因天气的原因,园中仙鹤都睡着了。宝钗看到丫头们也闭着眼睛,独瞧见袭人一面手里做着白绫红里的肚兜,为着宝玉夜里不着凉;一面拿着蝇刷子赶爱叮人的小虫子,为着宝玉不被咬,安心睡觉。因这位“衔玉而生”,备受贾母宠爱的尊孙,袭人的位置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晴雯、袭人性格比较
(一)性格分析
1.桀骜不驯、“爆碳”一般、率性果敢的晴雯
在这大观园里,晴雯就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无论面对何人,它都会镇静迎击。如第三十一回中“撕扇子”一事,活脱脱的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这天,因晴雯摔折了扇骨。宝玉叹道“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11][12][13][14][15][18][19][20][21][22][2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1:206.207.356.532.227.32.32.530.531.561.1.
[16]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辑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66.
[17]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18.
]]不料晴雯却夹枪带棒地和宝玉顶撞起来,毫不顾忌他的尊严,冷言冷语,尖酸刻薄,宝玉被气得浑身乱颤。一旁的袭人忙赶来劝慰,晴雯反倒冷嘲热讽起来,袭人顿时涨红了脸,又羞又愧。这时的晴雯已经拉也拉不住了,一股脑儿又将宝玉与袭人的好事儿也一道儿抖了出来。宝玉气得直接扬言要赶她出去,晴雯却哭着说“只管去回,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
]]。她对主人的夹枪带棒、冷言冷语,对袭人的尖酸刻薄、冷嘲热讽,不正像极了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
又如“爆碳”一般,让人近前不得。这在第五十二回表现的淋漓尽致。平儿将丢镯子一事悄悄告诉了麝月。晴雯得知此事后气的“峨眉倒蹙,凤眼圆睁”[[]],见坠儿进来,让坠儿前凑,一把将她抓住,拿出枕边的一丈青,就往她手上一顿乱戳,坠儿疼得直叫喊。
她的率性果敢使她面对“恶狼”的扑咬,毫不退缩,扬起后踢猛踢,丝毫不给对方一点儿机会。在抄捡大观园一回中,丫头们都按规矩照做了,独到了晴雯处,晴雯“两手捉着底子,往地上尽情一倒。”[[]]使得王善保家的一脸尴尬,搜查无果后,回了凤姐,往其他地方去了。
2.温柔和顺、心机颇深的袭人
如果晴雯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那袭人就是一匹心悦臣服,一心只为讨主人喜欢,温柔和顺的乖马儿。一方面,她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打点宝玉的饮食起居,另一方面为着“准姨娘”的道路砌砖铺路,用尽心机,可谓上忠下拢,用心良苦,无论是主子还是丫鬟都很看重她。在第三十四回中,王夫人叫袭人来问话,听其话后感动至极,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真真好孩

子”。[[]]后又赐予袭人姨娘般的待遇,含泪说道有袭人伺候宝玉,是宝玉的造化。这一赐使得袭人的地位再一次提升。可见袭人之“贤”,深藏而不露的城府。再如袭人借赎身之事,用骗词来“箴规”宝玉。让宝玉答应三件事:第一,不要整日把死挂在嘴上;第二,劝谏宝玉读书,至少“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第三,不要整天和女孩厮混。宝玉听完,一一答应了。尤其是第二件事,这更是“老祖宗”、老爷贾政、王夫人所期望的事,可见袭人之“用心良苦”不是一般。
袭人在处理问题的时考虑周全、性子沉稳。相比之下晴雯就显得任性些,做事不管不顾。正如第五十二回陈其泰评曰:“晴雯一味任性,不计利害,却是直血性人,决无人欲之私,不比熟于世故有意做作,瞻前顾后也。”[[ ]]
(二)性格形成社会原因分析
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与社会、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晴雯是被买来的,做了贾母身边的丫头,接着又将晴雯赐予了宝贝孙子宝玉。可以说贾府是形成晴雯性格的典型环境。除了有个姑舅哥哥,晴雯是个无依无靠的可怜人儿,受人欺负,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经历了多少辛酸。“身为下贱”如是说,她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的。也正是这种悲惨的遭遇,使得她有“心比天高”的傲骨和自尊心,因此追求自由、平等是晴雯对自己尊严的有利防守。这就形成了她与袭人“和顺”性格完全相反的“叛逆”性格。
晴雯性格孤傲不驯,率真刚烈,她自骨子里就有一种不甘心为奴的傲气,“她反对别人的奴性,反对别人奴视自己,不肯以奴才自居”。[[]]对攀权附贵之人更是十分鄙视、深恶痛绝。她不屑于向封建礼教低头,不愿意被封建礼教所缚束,她对封建礼教有着强烈的排斥感和潜意识的反抗性,正如有压迫就有反抗,任何事物都是充满矛盾的。
袭人的生活环境在《红楼梦》第十九回提到,父亲去世,尚有母兄在世。她原是因为当时家中穷的没饭吃,便被家人卖到了贾府,后来家中慢慢地又“复了元气”,日子过得也算殷实。她的家庭出身使她得到了封建正统观念的熏陶,并将此很好地传承。袭人不肯赎身,原是她认定自己是宝玉“准姨娘”的身份,她将此条道路看作人生理想。在这样的封建大家庭下,她对上忠诚,一心为主,对下宽厚礼让,息事宁人。俨然一个忠心的奴仆,一位贤惠的“姨娘”。这使贾府让她有一种归属感,她对贾府有所认同。她的“和顺”也不仅体现为她性格上的温柔和顺,更体现为她对封建社会及礼教的“顺”。自以为这样更容易实现自

己的人生理想,殊不知与公子无缘。
四、追求不同导致的不同命运
其实,书中通过二人的判词早已预示了二人的悲剧命运。道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简短几句话,就预示了她寿夭的悲剧。“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是袭人的判词,从“谁知公子无缘”便可看出袭人最终自欺欺人、求而不得的悲剧结果。
(一)不平则鸣、追求自由、“风流灵巧”招人妒
不平则鸣,追求自由、平等是晴雯对自己尊严的有利防守。如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一事,因被骂道“蠢才”,她便与主子宝玉你争我辩,吵得不相上下,不可开交。宝玉一句,她便回十句,对无心闯入战场的袭人也是冷嘲热讽。在晴雯眼里,宝玉虽是主子,却也是知心朋友,在宝玉眼里亦是,两人互相尊重,真诚相待。事后宝玉让晴雯撕扇子来解气,二人在开怀大笑中了了心结。再如第五十二回,对坠儿偷东西一事,晴雯虽病,却忍不住她那“爆碳”脾气,直接往坠儿手上脸上一顿乱戳,疼得坠儿又哭又嚎,然后直接打着宝玉的名头将她逐了出去。她认为这件事不仅让园子主人宝玉跌了身份,而且使她与袭人等人颜面尽失。还有攀高枝的秋纹、小红,抄检园子时王善保家的面子她都一一驳回了,别说面子,里子都没给。这恰恰让我看到了晴雯真性情的一面,是这样的洒脱不羁,不过却也为自己招来了祸端。
晴雯的模样在丫头群里算是数一数二的,“风流灵巧”难免招来一些小人的妒忌。王善保家的告刁状道她天天打扮个西施样,“妖妖趫趫”,[[
]]不成体统。这使得王夫人急不可待地传来晴雯,“轻狂样儿”、“浪样”[[]]一通嘲讽辱骂,气的晴雯有口难辩,一出门便掩面就走,边走边哭,直哭到了园内。加之袭人的密言、诽谤,王夫人更加确信晴雯是勾引宝玉的“妖精”,这才有了后面的抄检大观园被逐一事。这次,王夫人亲率众人来怡红院抄检,王夫人满心怒气,连宝玉也不搭理,看着病怏怏的晴雯,直接叫人架了出去。又将芳官、四儿及唱戏的几个小优伶们都打发了出去。从这件事中,可见王夫人之冷漠与残忍,晴雯之可怜。宝玉去看望她时已病入膏肓,生命不剩几日了。就这样了,身边也没个人照顾,看到宝玉来了忙叫他取来茶水喝,只见晴雯一口气一饮而尽,宝玉看着,十分心疼。在生命的最后晴雯对宝玉哭诉了真情,了却了遗憾,即说道“今日这一来,我就死了,也不枉担了虚名。”[[]]
晴雯在临死之际一字一泪地向这个不公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