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1. 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2.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3.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辨析

4. 从美国科学教育思索未来中国科学教育

我国发展战略:从“科技兴国”到“科教兴国”。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功能。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本文尝试探讨科学技术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辨析、从美国科学教育思索未来中国科学教育,目的希望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与未来中国教育提供比较直观的认识。

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现代教育实现的。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教育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

一、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

教育是科学技术迅速、大规模、有效传递和传播大基本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继承性,任何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前人和他人的研究的基础上的创新。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是在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将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技能经过筛选、加工、优化后,采用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因而具有高效、高质、大规模的特点。学校教育使人类社会以前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代代相传,继承下去。现代学校教育还能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二,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教育是使科学转化为技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科

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要有一大批账掌握科学技术的技术人员队伍和熟练劳动者队伍。前者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后者将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三,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主要是研究型

的高等学校,聚集了大批各个学科的科学家、学者,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手段,而且有源源不断的朝气蓬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事实上,大量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是由着名大学完成的。教育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造就宏大的各个领域科学和专家队伍,要依靠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要依赖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革新。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为“动力作用”和“引导作用”(31页)。具体体现为如下几点: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继承、扩大化再生产(传播)、创新。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扩大研究者队伍——出现职业科学家、专门性的科研机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近20年来,美国大学里工作的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0%。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了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推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数量上是“图书馆微型化”,质量上是知识积累与更新加快(90年代后,每4年达75%知识被更新)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虚拟空间的出现使知识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一方面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另一方面构建了“网络学校”。

为什么说信息技术为实现教师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主要观点:

1、实现教育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理想成为现实;

2、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如人机互动);

3、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如知识与长者、德者、智者的完全分离);

(作为小知识,大家可以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的“三次革命性突破”,34页)

(可以补充观点:信息技术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如“网络学校”等)

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功能。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

教育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我国发展战略:从“科技兴国”到“科教兴国”。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途径

(1)思想理论的途径。(2)技术手段的途径。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就其性质而言,首先表现为动力作用;另外,它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为:(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互为支撑

教育是科技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撑。首先,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科学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科学劳动的这一特点表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专业科技人员以继承他人和前人所积累的成果为前提。教育是连接科技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途径。其次,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不论生产工具如何先进、劳动对象如何丰富,最终还是要人去掌握、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生产过程是劳动者把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物化到劳动对象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因素。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是教育。

教育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发展。第一,科技进步促进教育现代化。重大科技进步不仅直接促进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完善,而且间接影响教育组织形式和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和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如“终身教育”、“空中学校”、“网络教学”等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第二,科技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14世纪以前,自然科学的课程只有算术、几何和天文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增加了力学和地理学;17、18世纪又增加了代数、三角、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期,科技发展更加迅速,科技门类日趋多样,使得人们所接受教育的内容、结构愈趋丰富和精深。

互为动力

科技进步促进教育发展。首先,科技进步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总量显着增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催生着人们对教育的更大需求,促进着教育思想的深刻转变。其次,科技进步在实践层面上推动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推动教育在“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技素质,提升教育的水平;不断开拓新的教育领域,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提供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满足教育的时代需要。

教育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一,科技进步的成果需要通过教育扩展开来和流传下去。教育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科技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来完成人们对于科技及其发展进步的认同与接续。第二,教育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才为主旨。科技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来完成的。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科技理念、科技知识、创新能力等从事科技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从而为科技进步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证。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第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科技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以前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对科技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互为补充

尽管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有着各自的规律,但二者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而教育则是科技进步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科技与教育互为补充,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能否实现教育与科技的同步发展,关系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坚实教育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创新力量将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而雄厚的经济实力又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由此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论文:分析论述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论述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我国发展战略从“科技兴国”到“科教兴国”。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功能。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本文尝试探讨科学技术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基。在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育影响科技。首先,教育是科技进步的摹础。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成果。其次,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中介。教育继承创造知识,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途径,是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再次,现代教育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例如,现代的高等学府创造了许多优秀的科技成果。 科技也影响教育的发展。①科技发展加速化趋势与传统教育注重

知 识传授而忽视智能培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②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一次性教育方式的矛盾日益突出。③科技发展综合化趋势与两种文化教育相互隔离的矛盾日益突出。④科技社会化趋势与学校单一功能、封闭式教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⑤科技促进教育手段现代化 互为支撑 教育是科技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撑。首先,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科学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科学劳动的这一特点表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专业科技人员以继承他人和前人所积累的成果为前提。教育是连接科技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途径。其次,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不论生产工具如何先进、劳动对象如何丰富,最终还是要人去掌握、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生产过程是劳动者把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物化到劳动对象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因素。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是教育。 教育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发展。第一,科技进步促进教育现代化。重大科技进步不仅直接促进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完善,而且

教育和科学技术教案

教育和科学技术教案 【篇一:《科学技术(上)》教学设计1】 第23课科学技术(上)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①知道汉代的《九章算术》、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等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②了解战国《石氏星经》和西汉《太初历》等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③知道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等科技名著。 2.能力培养:①运用事先制作的一些算筹,根据课文小字有关纵、横、空格的计数方法,用算筹进行计数演示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②根据商朝十进位、春秋战国算筹和四则运算、汉代《九章 算术》、祖冲之的圆周率等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成就,设计一张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表》。③根据天文历法、农学和地理方面的成就,设计一张《中国古代(隋唐以前)天文、历法、农学、地学成 就表》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明确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 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是我国古代数学居世界前列的标志之一。战国时 期石申的《石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贾思勰的《齐 民要术》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郦道元的《水经注》代表了当时地学著作的最高水平。②认识祖冲之,贾思 勰等杰出的科学家能获得成就的关键是具有刻苦专研、注重实践、 虚心吸取前人经验和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教学要点〗 1.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将祖冲之的圆周率、《石氏星经》、《齐民 要术》、《水经注》等各项科技成就讲清楚。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长 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石氏星经》在世界天文学上的重要位置, 都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齐民要术》所反映的我国古 代以农业立国的特点,以及对后世农业发展的影响;《水经注》对 我国山川地形、城市乡镇、风俗民情、特产矿藏的叙述,也使学生 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基本情况。 2.难点:本课涉及的有关数学、天文历法方面的“世界之最”和农学、地学名著,对今天的初中学生来说,接触、了解得并不多。怎样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注意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可与当今有关这在这方面的知识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科学知识有个感性的认识和历史的成就感。

如何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doc资料

如何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 我们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它的价值在当今时代得到充分彰显,其对人类文明、生产发展、经济变革、社会进步及国家的军事实力、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影响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技术基本含义 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现象。从传统上看,科学的起源与技术的起源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因此,科学与技术具有不同的内涵,它们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区别。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使科学技术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大系统。 科学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知识体系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事业(社会活动)。技术是为实现某一目的的共同协作组成的以人的技能及其延展为核心的工具的规则体系。 二、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代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各种交通工具、家电、通讯工具等科技成果的普及,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现实工作与生活更加方便和精彩。 1.纳米技术开启印刷术新纪元 活字印刷是印刷行业的第一次飞跃,激光照排使印刷告别了铅与火,CTP制版已成为国际主流技术,然而,传统制版技术感光过程避光操作、化学显影废液浪费、预先涂层资源浪费等缺点已严重制约着印刷业的发展,如今纳米绿色打印制版,不避光、无污染、成本低、可回收,又使印刷技术取得了突破性飞跃。

2.信息技术改变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 随着科技水平、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人们的学习观念已经在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也已经在更新。目前,拥有2300年历史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引进了先进的虚拟实境技术,让人们在虚拟的环境下亲身体验各地名胜古迹,并可获得相关的文字和音视频资料。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这一古老的学习场所变得更具趣味性和学习有效性。 3.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世界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的名言在网络时代得到了真实的体现,网络让人们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言论自由,也让人们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当然,恶意炒作、语言暴力、低俗之风也会频现网络,但这些都不能左右网络的健康发展。网络也绝非纯粹的虚拟世界,而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新科学技术条件下,通畅的网络民意表达,能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自由的网络表达环境,能激发民众无穷创造智慧。 四、 五、 六、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 事物总是两方面的,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同程度地给我们带来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道德伦理问题等。 1.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创造了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又造成了生态危机,这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诚然,生态危机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但不得不承认生态危机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显著的。人类凭着愈来愈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其结果是在增加生产、创造财富的同时造成资源的日趋枯竭;在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又无节制地向自然“排放”现代工业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它们给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带来严重损害。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薛飞 (贵州师范大学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其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劳动特点、评价标准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逻辑的分析、概括、总结。 关键词:科学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在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1]。所以,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历史与逻辑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现代的科学更加技术化,现代的技术更加科学化,科学与技术逐渐一体化”[2],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但是科学与技术仍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名词,具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性质,在许多问题上不能混为一谈。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科技”一词作为“科学技术”的简称,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频率很高,但究其涵义,在学术界却未有定论。实质上科学与技术的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 科学,英文叫“SCIENCE”,据新华字典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是对事物的正确判断;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是一种社会

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科学也由个人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众多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从事的社会活动事业;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创造活动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的社会创造过程的统一。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般由五部分有机构成: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及定律、演绎体系及理论体系应具备的逻辑和谐性、可预见性和可检验性。作为知识体系,本身不属于上层建筑,没有国界、阶级性、民族性。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从全局上体现着社会文明、国家利益,联系着国家目标。它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身没有阶级性。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它揭示的内容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具有连续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科学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永远没有止境。 技术,英文叫“TECHNOLOGY”,解释为:进行物质生产所凭借的方法和能力,从事某项项目所具有的专门的技能。技术可分为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经验性技术主要是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而创造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以及方法、技能等。是人工自然物及其创造过程的统一;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自然属性:指人们在运用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要符合科学。社会属性:技术的发展是由社会需要所推动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根据同样科学原理转化成的具有相同功能的技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特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又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和特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综合性和集成性,通用性和适用性,依存性和连锁性,先进性和经济性。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不是技术,但又关涉技术。从历史上看,技术先于科学,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是科学之母;从近代后期以来看,科学上先有重大发现,技术上才有重大突破,科学是技术之父,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延伸和应用。科学是“知”,技术

5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第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学习目标: 1、充分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从而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掌握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作用。 3、阐明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现代教育知识经济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一、生产发展决定科技发展 推动性作用。科技,特别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依赖于生产。 二、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起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而技术则是直接社会生产力。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的重要因素。 第三,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效率发展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程度。 第二节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现代教育是科技生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 科技不是某个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晶,诗歌不断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的历史过程。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社会生产力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巧,也取决于它的工具完善程度。“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 三、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经过有目的地选择、提炼、加工、概括而进行传递的,同时在传递中又有科学的讲授、传递方法和手段,因此效率比较高。 第三节知识经济与教育 一、知识经济的基本含义

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力率,或者说人类正步入一个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特征的经济时代。 二、知识经济命题的由来 第一,美国经济多年来一直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第二,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如此快速持续发展?许多经济学家寻找原因,开始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表示怀疑,提出新的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知识、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实际作用。 第四,美国的微软公司为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由比尔.盖茨创立于一家饭店客房内的微软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 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若从形式上讲,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 (1)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 (2)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3)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 (4)人力资本素质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若同工业经济相比,两者之间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动力不同 (2)产业内容不同 (3)效率标准不同 (4)管理重点不同 (5)生存方式不同 (6)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7)社会主体不同 (8)分配方式不同 (9)经济学理论不同 (10)投资持续周期不同 四、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未来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均发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宏观上必须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改变教育仍是公益事业的观念,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生产知识、扩散知识的产业,教育是生产性投资的观念。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科学技术成倍增加、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整个体制发生变化。新的科技浪潮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特点标志着智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面临的知识快速增长、知识更新率加快和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切都对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1、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更新加快。这不仅促进技术和生产的变化,也引起科学内容和人的思想的变化。加快感知新事物的速度,加快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转换速度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加速转换,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最终给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乃至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带来了巨大变化。科学信息量不断增长,新的科学规律、新的科学原理和新的事物的不断涌现,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但扩充了某一学科的内容,也把该学科的知识扩展到其他科学技术领域。这样,阐明科学内容的信息量成倍增加。因此,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在所谓的“知 识爆炸”面前,高等学校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二是培养信息评价的专门人材。 2、科学理论和科学手段作用不断增强 科学理论的作用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加强,要求高学生的各科科学理论准备水平;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根据地预测所学学科的发展途径。建立科学理论储备,虽然不能立即应用于实践,但它为未来的专门人材,其中包括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当代科学认识手段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是由现代科 学的特点决定的。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因特网的巨大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所用。网络不但使现代个人电脑进入课堂教学,而且通过高速的声像和资料连接,使所有的课堂和学生在彼此之间以及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坚持认为,把计算机网络结合运用于现有课程的课堂教学计划势在必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基础,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技术手段,即使是最完善的也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不能过高估计它对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作用。 3、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是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彼此联系,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不同的学科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各学科间相互结合常常导致新学科的出现,例如:控制论、仿生学、数学语言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等。各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也影响到高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方法,普通教学论和高校教学理论也相继采用了控制论、信息论、工程心理学、数学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 4、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浅析科技创新与教育的关系

浅析科技创新与教育的关系 宣威市双龙二小罗艳萍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早已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正确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教育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并对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促进作用;教育对科技创新起决定作用,没有教育科技创新也无从谈起。所以科技创新与教育密不可分,只有科技创新与教育共同发展才有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科技、创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以人为本、展现个性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盲不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一个不懂科学、不会学习、不敢创新的人的代名词。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科技创新的精神、形成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在人人学习,终生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至关重要。没

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真正的高科技是花钱买不来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创新了,人才才能跟上。 一、加强科技教育,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而如何能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重任,只能靠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我们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就要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区少年宫每年根据本区青少年实际和上级的要求,坚持开展“科技传播活动月”,通过少先队活动的形式,在众多学生中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开展“四个一”,即读一本科技书,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写一篇科学小论文,从而使各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率达到80%。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二、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能使教育永远面向“三化”。 “三个面向”的核心是“创新”,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使党的教育事业永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党和国家多年来坚持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面向学校,开设十多项科技活动培训,有海陆空模型,无线电制作,科技创新生物百项到现在的电子机械人和航天模型制作培训,都是紧跟科学时代的步伐,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摘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教育一方面为 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着大批的后备军,另一方面提高了科学技术群体的素质;同时,教育具有的经济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科学功能、培养人才的功能及社会智囊功能,正是科学技术发达的根基所在。 加强综合国力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特别是处在主导地位的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任务的高等教育。 关键字:教育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影响 一、研究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各国都力争保持科学技术上的优先性,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也日益得到认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其它各方面的进步起推动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国情,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地、全面地研究,理清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二、高等教育为科技发展培养了后备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密切相关。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包括科学家队伍的总体研究能力、综合性实验技术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网络系统的效率、科学劳动结构的优化程度以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其中科学家队伍的总体研究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反应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要想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造就和培养一支年龄和结构、规模庞大的高质量的科学家队伍,就必须以教育为基础,只有通过发展教育才能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后备力量。 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何科技人才的智力、知识、技能、科学方法以及思想品德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通过教育、学习、实践逐步形成的。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人才后备军的培养,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凡是教育发达的地区或国家,出现的人才也就多,科学技术也就越发达。 三、高等教育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高校科技工作者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这些特点为大学发挥推动科技发展作用提供了可能:一是学科综合齐全。大多是高校纹理工农医学科兼而有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互相交叉渗透,容易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创新成果。二是学术氛围宽松。高校学术氛围浓厚,文化氛围自由,科研的任务性交较弱,

第21课教育和科学技术典型练习(川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1课教育和科学技术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从19世纪60年代起,学习西学、兴办新式学堂成为下列哪一项运动的主要内容()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的创办者是() A.封建地主阶级顽固派B.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3、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创办的时间是() A.1854年B.1861年C.1862年D.1898年 4、右图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这个学堂是() A.同文书局B.京师同文馆 C.南通师范学院D.京师在大学堂 5、下列作用中,对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作用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打破了儒家一统天下垄断教育的局面 B.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引进和传播 C.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D.标志着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6、由京师大学堂发展而来的著名高等学府是今天的() A.清华大学 B.北京师范大学 C.北京大学 D.首都师范大学 7、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的事件是() A.京师同文馆的创办B.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C.科举制度的废除D.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8、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是在()

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后C.辛亥革命后D.新文化运动后 9、下列学校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的是() A.同文书局B.京师同文馆C.南通师范学院D.北京大学 10、在中国长达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止于() A.1860年B.1894年 C.1898年D.1905年 11、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了约() A. B.1900年C.1300年 D.300年 12、成为参加国际性学术团体的第一个中国人的是() A.詹天佑B.侯德榜C.茅以昇D.李四光 13、190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京张铁路工程总工程师的是() A.李善兰 B.徐寿 C.王锡阐D.詹天佑 14、20世纪20年代制出纯碱的中国化学家是() A.詹天佑B.侯德榜C.茅以昇D.李四光 15、旧中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对纯碱生产的垄断,使我国民族工业纷纷破产,改变这一局面的是我国 著名的科学家() A.侯德榜 B.钱学森 C.茅以升 D.詹天佑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6、科学制度被废除主要与下列的哪些因素有关() ①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②近代新式学堂的兴办③封建统治者意识到了科举制的危害④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发展教育与科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在近代,许多有识之士猛烈抨击科举制度,呼吁废除科举制度,其原因是() A.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教育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 B.科举制度在用人制度上存在着弊端 C.科举制度一无事处 D.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的象征 18、中国近代进行教育变革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大量涌入B.传统教育与科学制度存在着危害C.顺应世界的潮流D.统治阶级想收买人心 19、有关京张铁路叙述错误的是()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摘要:传统上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故本文研究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通过回顾人类科学和技术发展史,对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同时,本文对当今时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字:科学,技术,关系,发展史,趋势 一、科学和技术的含义 普通民众和媒体将那些他们搞不清楚的专业学科知识统称为科技。但在我们看来,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词汇。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正确的理解这二者的关系,对于预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是很重要的[1]。 《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科学的: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本文中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科学又可分为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两种[2]。纯粹科学又称为基础科学,其目的在于增加关于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知识,而事先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用科学政策的行话来讲,就是所谓“好奇取向”。应用科学的目的则是对某一明确认识到的实际事物进行研究,增加关于此事物的知识,有明确的应用目的,即所谓的“任务取向”。 而对于技术,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其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3]。这个定义包含了五个要点:①技术是为某一目的,有别于科学;②强调技术是通过“共同协作”完成的;③指明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工具、硬件”;④指出技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⑤技术和科学一样,落脚点是“体系”。 从上面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定义可以看出,科学主要类似于大学的理科,而技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圣才出品】

第5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选择题 1.教育的()要适应经济部门产业结构的需求,为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变化服务。 A.类型结构 B.级别结构 C.专业结构 D.职称结构 【答案】A 【解析】教育的类型结构要适应经济部门产业结构的需求,为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变化服务。从产业结构变化总趋势来看,大都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化,再向第三、四产业转化,或者说由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适应信息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经济部门产业结构的变化,首先引起劳动力就业变化,出现新的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必然要求教育结构,特别是教育类型结构和变化与之相适应。 2.“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是在1996年发表的()中出现。 A.《第三次浪潮》 B.《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C.《高技术社会》 D.《大趋势》

【答案】B 【解析】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个概念,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3.科学是的社会生产力,而技术则是的社会生产力。() A.潜在;直接 B.直接;潜在 C.直接;直接 D.潜在;潜在 【答案】A 【解析】科学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而技术则是直接社会生产力。科学可以通过与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物化为生产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生产力、现实生产力。 4.近代科学技术所以能建立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提高了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 C.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把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系统的科学技术理论与学说 【答案】D 【解析】近代科学技术所以能建立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在大工业生产的条件下,把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系统的科学技术理论

谈谈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谈谈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丰 富和发展。一切科学技术都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医学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遵循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随着社 会发展而发展。而且由于医学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人和人体) ,又反过来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作用。 医学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规律、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一门科学。它研究人类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形态、运动内容和发生发展的规律,揭示各种疾病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并发展预防疾病和保障健康、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理论、方法、手段,通过医疗实践来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增强人类的劳动能力。医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规律、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知识体系。它主要包括三个分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此外还包括一些特殊医学,如军事医学、法医学等。 医学同时是一门技术,即医疗技术,是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应用并发展起来的技术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手段(包括医学实验设备、临床检验仪器、各种治疗器械和工具等) ;医疗工艺(包括医学实验和检验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临床诊断的程序和方法、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程序和方法、护理操作和方法等) ;医疗手艺(即医生的技能、手法,如执刀术、缝合术、整骨术、针灸术、推拿术等) 。 医学又是一项实践,即渗透在实验研究、临床诊治、卫生保健等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它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是它的突出特点。 医学科学的职能是保护劳动力,修复劳动力和开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 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因而,它是直接关系人类繁衍、国力强弱,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的社会主义医学事业是一项生产性事业,又是一项福利性事业,是增强人类体力和智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事业。既受制约于社会,又反过来作用于社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发展医学事业,医学事业的发展也必将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医学史就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而演进的。自有人类开始就伴生了医学。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研究和作用的对象是人, 作为具有意识能动性的

第四节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第三节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生产、文化都具有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是一种影响性的作用。教育的科学技术功能是巨大的,其核心在于教育最有利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要素之一,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技术对社会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1.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与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物化为生产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生产力、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物化——既可以在劳动力上,也可以在劳动对象上,还可以在劳动资料上——都直接影响社会生产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在技术结构方面,科学技术的水平及其物化水平,决定了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和落后技术在技术结构中占有的比例及相互间关系,而技术结构直接反映了社会对人们的智力结构的需求。在产业结构方面,科学技术的水平及其物化水平决定了社会生产以手工业还是机器工业为主、以重工业还是农业或服务业为主,也决定了社会的就业结构。这就对社会发展所需人员的结构提出了客观需求,也就改变着社会的人力资源结构。人员的智力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培养人才的级别和类别及其结构,也要求教育结构与社会所需要的人员结构相适应。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技术学校体系的结构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教育系统中不断出现各级各类的培训班。 3.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科学技术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科学技术的变化改变着人们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推动着教育、教学的科学化进程。其二,科学技术在社会、教育领域的出现以及应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实践领域。如电脑的出现,学生不仅仅可以进行真实性实践,还可以通过虚拟实践得到发展,增进见识。其三,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了解、掌握程度是判断其是否文盲的标志之一。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联合国都认为不能进行计算机的简单操作的人是功能性文盲。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影响了学生的社会身份。 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影响经济、社会的需要,也就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客观的要求,对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总规格进行了

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技术发展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2014年德宏州公开考试招聘教师报名情况6月16日 ?2014-6-16 15:30:37 报考职位报名人数通过人数交费人数31002001:德宏职业学院体育教学42 34 17 31022001:瑞丽市勐卯小学语文教学74 61 32 31022002:瑞丽市勐卯小学数学教学109 89 47 31022003:瑞丽市勐卯小学英语教学37 31 11 31022004:瑞丽市勐卯小学体育教学35 33 16 31022005:瑞丽市勐卯小学美术教学28 26 15 31022006:瑞丽市勐卯小学心理健康教师12 5 3 31022007:瑞丽市姐岗小学语文教学28 18 8 31022008:瑞丽市姐岗小学数学教学25 22 9 31022009:瑞丽市姐岗小学美术教学32 30 17 31022010:瑞丽市姐岗小学体育教学30 29 11 31022011:瑞丽市姐岗小学音乐教学28 26 10 31022012:瑞丽市姐告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7 22 10 31022013:瑞丽市幼儿园学前教育18 12 7 31022014:瑞丽市畹町幼儿园学前教育12 9 7 31032001:芒市幼儿园学前教育30 21 10 31032002:芒市幼儿园音乐教学 5 4 1 31032003:芒市幼儿园美术教学8 5 3 31032004:芒市轩岗乡中堂小学语文教学32 30 10 31032005:芒市轩岗乡芒棒小学音乐教学30 27 20 31032006:芒市轩岗乡丙茂小学数学教学64 49 14 31032007:芒市轩岗乡幼儿园学前教育9 7 4 31032008:芒市轩岗华侨小学学前教育8 6 31032009:芒市轩岗华侨小学语文教学53 44 24 31032010:芒市芒海镇九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52 46 23 31032011:芒市芒海镇九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54 50 6 31032012:芒市芒海镇九年制学校(小学)学前教育 4 31032013:芒市芒海镇九年制学校(小学)美术教学37 32 19 31032014:芒市轩岗中学地理教学10 5 4 31032015:芒市江东中学地理教学10 9 4 31032016:芒市江东中学物理教学25 8 1 31032017:芒市江东中学化学教学42 29 15 31032018:芒市江东中学语文教学25 21 9 31032019:芒市五岔路中学语文教学36 34 16 31032020:芒市五岔路中学物理教学18 17 11 31032021:芒市五岔路中学历史教学7 6

正确把握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基。在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互为支撑 教育是科技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撑。首先,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科学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科学劳动的这一特点表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专业科技人员以继承他人和前人所积累的成果为前提。教育是连接科技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途径。其次,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不论生产工具如何先进、劳动对象如何丰富,最终还是要人去掌握、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生产过程是劳动者把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物化到劳动对象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因素。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是教育。 教育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发展。第一,科技进步促进教育现代化。重大科技进步不仅直接促进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完善,而且间接影响教育组织形式和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和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如“终身教育”、“空中学校”、“网络教学”等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第二,科技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14世纪以前,自然科学的课程只有算术、几何和天文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增加了力学和地理学;17、18世纪又增加了代数、三角、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期,科技发展更加迅速,科技门类日趋多样,使得人们所接受教育的内容、结构愈趋丰富和精深。 互为动力 科技进步促进教育发展。首先,科技进步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总量显著增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催生着人们对教育的更大需求,促进着教育思想的深刻转变。其次,科技进步在实践层面上推动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推动教育在“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技素质,提升教育的水平;不断开拓新的教育领域,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提供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满足教育的时代需要。 教育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一,科技进步的成果需要通过教育扩展开来和流传下去。教育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科技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来完成人们对于科技及其发展进步的认同与接续。第二,教育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才为主旨。科技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来完成的。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科技理念、科技知识、创新能力等从事科技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从而为科技进步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证。所以,邓小平

教育和科学技术教学设计

《教育和科学技术》教学设计基础知识 了解 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 掌握 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 创建京师大学堂与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对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锻造对比鉴别 科学家的姓名和主要成就(要求“对号入座”) 讨论探索 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与今天学校教学内容异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文艺的主旋律,

仍需继承发扬 唯物史观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难点: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导入新课 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代表作名称[或主要成就]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交流,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教育的变革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A.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 B.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C.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教师小结、过渡:《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05年

宣布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二)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人物姓名:詹天佑 B.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C.年代:1905——1909年 D.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 E.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三)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成功时间:20世纪20年代 B.代表作:《制碱》 C.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