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序言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序言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序言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序言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序言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球 的 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形二、认识过程 2、浑天说:天之盖地,犹壳之裹黄。 状 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与 4、现在从太空看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大 1、赤道半径:6378千米 小 2、极半径:6357千米 三、地球的大小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长:4万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经纬网 1、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一、四个基本概念: 3、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 极(N),反之为南极(S) 4、赤道: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1、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 (1)形状: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经 2、特点 (2)特点: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3)方向:示东西方向。 二纬线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 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 极分别为90°S和90°N。 低纬度:0°~30° 4、高纬度的划分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 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网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1)形状:半圆(2)长度:相等(3)方向:指示南北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 址)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 代号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 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 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 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切记:0°--20° 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 经,但是西半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人教版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一门科学,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帮助我们预知天气变化、了解土壤演变、寻找矿产资源、辨别方向、避开或减小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人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人教版(一) 第三章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3、能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4、降水的分布:A、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温带地区,大陆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人教版(二)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其特点:时间长、变化不大。 2、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A、热带草原气候:湿季草木茂盛,干季高原枯黄; B、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E、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4、热带种植水稻一年能收获三次;亚热带一年可以收获两次;温带一年只能收获一次。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人教版(三)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等于0,表示人口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南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4、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5、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7、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序言

七年级地理上册序言(人教版)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达100亿。由于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的盲目发展,尽管人类在2070年科学、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担这庞大的人口压力。同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行为失范……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毁灭

七年级地理(上册)参考答案

序言学习地理,终生受益 二.1.﹙略﹚ 2.﹙略﹚ 三.完成下列连线。 ○1----B, ○2----A, ○3----D, ○4----C四、五.题答案略 【拓展训练】 1.D 2.A 3.A 4.B 5.B 第一单元地球 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四、课堂训练 1、球体,6357千米,6378千米,6371千米 2、5.1亿,4万 3、月食;海边先见到远处船的桅杆,后见到船身;站在大地上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永远也走 不到地平线;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4、比例,地球仪. 5、海洋,陆地,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等 【拓展训练】 1、B 2.D 3.C 4.A 5.D 6.D 7.A 第2课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三课时) 第一课时 1、比例,地球仪. 2、海洋,陆地,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等 3.地轴,北极(点),南极(点)4、纬线5、经线 6、圆,东西,不相等,赤道,小短,南极点,北极点 7、半圆,南北,相等 8、无数,纬度,经度 9、赤道,赤道,北,“N”,南纬,“S”,北极,南极,90°N,90°S 10、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11、西,“W”,东“E”12、180°,一条 【拓展训练】 1.、C 2.B 3.C 4.B 5.C 6.B 7.A 第2课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三课时) 第二课时 三、完成下列题目,并寻找规律。 ⑴23.5°N ⑵30°S ⑶30°N ⑷30°S ⑸90°N ⑹90°S 北,南;南,北. ⑺40°W ⑻45°E ⑼40°E ⑽45°W ⑾45°E ⑿45°W 西,东 【拓展训练】 1.D 2.D 3.B 4A 5.B 6.C

初一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⑴形状: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3、纬线和经线(P6中的图1.6、1.9)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⑹特殊的经、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 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越向西越大 越向东越大 赤道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3中的图1.18)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4.产生的现象: ①五带的划分;②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季节的变化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⑺四季的划分(以北 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8月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次年2月是冬半年。 3、地球的五带(P14中的图1.19)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 数字式:1:1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 线段式: └—┴—┴—┴—┚ ⑵方向的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2、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24中的图1.34)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36)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水球? ⑴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⑵分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 ⑵海陆分布大势: ①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 特 点 经 线 纬 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 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 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小 详细 小比例尺 大 简略 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0° 10201801020 180本 初 子午线0° 101020 2090 90(北 纬 )(南纬 )愈向 北愈大愈向南愈大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 (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绪言《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与同学们谈地理 总第1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这节课要让大家对地理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地理是一门有趣的科学,也是一门有用的科学。使同学们知道,要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理知识解决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地理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生活。 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地理课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会用地理的思维想问题 难点:通过地理课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会用地理的思维想问题 学情分析: “地理”一词对初一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的科学与社会中学过,已经有所了解,但并不系统,因此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生活与地理地理的关系、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节大量的图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学媒体与方法: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学生讨论回答。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问:下面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 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赤道)4万千米,平均半 径 6371千 米。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1.地球仪①地球仪: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2.经线和经度 ①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指示南北方向。经 线 也称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0度经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②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 180°。 ③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 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④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 圈。 20°W以西 到160°E属于西半球 20°W以东 到160°E属于东半球 3.纬线和纬 度 ①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 赤 道是最大的纬线 圈。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 南、北 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 是 90度,在南 极、 北极。 ③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定为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 南称为南纬,用“S”表示。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④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纬 度60°~90°称为高纬度。 4.经纬网 经纬网:地球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都可用经度和纬度表示。我国的首都北京大致位于116°E,40°N 上。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和周期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24小时(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2.昼夜更替 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 3.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一:20XX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20XX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直觉→推测→实践→科学确证。 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 →大西洋→西班牙。 4、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 4万千米 5、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 到船身。(2)月食现象。 6、经纬线特点。 纬线 经线 7、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8、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160°E。 9、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0°纬线——也叫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23.5°纬线——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66.5°纬线——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 10、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方法步骤:①找线②读数③定位度数往东增大是东经(E),度数往西增大是西经(W),度数往北增大是北纬(N),度数往南增大是南纬(S)。例如: (l)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A,B,C ,D ,E ,F。 (2)写出C、D、E三点所在的半球:C、、D、 E、。(3)F点在E点的方向。 11、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地理七年级上册序言《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教案

【课题】七上序言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地理,了解初中《地理》将要学习的部分内容。 2.通过实例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的作用。 3.知道怎样学好中学地理,知道常用的地理学习方法和地理课堂的具体要求。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阶段地理的序言课,是引领学生步入地理课堂的钥匙。教材首先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地理,然后从四个方面说明了为什么要学习地理,最后将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将要用到的方法简炼而通俗地介绍给学生。但是教师讲解千万不要拘泥于课本,为什么要学好地理,要多举例说明,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真的有用。怎样学好地理,教师务必讲出今后地理课堂的要求,明确今后需要完成的作业。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讲,什么都是新的,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因此这时教师千万不要为了追求进度而将此课忽略不讲。只有序言课上好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为后面的地理学习做好铺垫。才能让学生真实感到到地理就在身边,对学生今后生活和终身发展才有用。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竟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启发诱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感悟导入【多媒体展示】转动的地球 【提问】亲爱的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转动 的球体是什么吗? 【讲解】新学期,我们将学习一门与地球有 关的课程——地理。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吧! 答:地球 欣赏图片,思考并感 受地理,在老师引导下, 进入学习状态。 在老师 创设的 情境下 进入学 习。 自主探究【布置探究任务】什么是地理?为什么要学 习地理?怎样学好中学地理?(板书到黑板) 先请大家自己阅读课本,思考这三个问 题。 独立阅读课本,思考 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小 组交流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 生自主 学习和 小组合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重点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地球的形状 球体 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大小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和地球仪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轴和两极 纬线和纬度——特点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地球仪的模型—地球仪 经线和经度——特点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自转————概况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 昼夜长短变化和五代的划分 地球公转 概况的地理意义 地球和地图 比例尺:定义,表示方法 比例尺 图幅相同,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一般定向法 方向 指向标定向法 地球的语言 经纬网定向法 图例 地球的阅读 选择适用的地图——地图的分类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高线等地形图 等高线和等深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的判读 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五种地形类型 地形剖面图 蓝色表示海洋和河湖等,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山地、高原 自传一日,公转一年 地球自转,昼夜更替 地球公转,四季出现 方向不变,自西向东 高、中、低纬度地区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部分实例 1.海平面上的航船从远方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证明地球是球形; 2.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事实 5.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纬线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特点 指示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形状所有纬线自成圆点或点,但是有赤道平分地球 长度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到两级缩为点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均相互平行 经线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 指示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形状每条经线的形状都为半圆形 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相互关系所有经线均交于南北极点。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 圈都能平分地球。 经度的划分 起始线经度范围表示方法 本初子午线0?~180?,其中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线起始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表示;起始线以西称为西经,用“W”表示。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地轴旋转运动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24小时)一年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序言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此文档禁止转载外校,仅限本校学生使用, 如发现,必追责任)彭程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第一课时) 地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球 的 形 状 二、认识过程与 大 小 三、地球的大小

第一节经纬网(第二课时) 经 纬 网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和经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地球上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 一、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二、昼夜更替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 (1)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球 三、特点:(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的 (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自 四、地方时: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转 1、划分: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360°÷24=15°)。0°经线所在的时 区为中时区,向东分为东十二区;向西分为西十二区. 五:时区 2、计算:东加西减 3、日界线:以经度180°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凡从 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

第三节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 2、学会在任何地图上判别方向,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4、学会在地形图上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5、学会在地图上获取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比例尺 三、图例和注记(见课本)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1、海拔高度:一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定义: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 类型:(1)线段比例尺:50km (2)数字比例尺:1︰5000000 (3)文字比例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千米 大小:(1)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 (2)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略 三、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1)、0°~°S (°N )为热带; (2)、°N~°N 为北温带;°S~°S 为南温带 (3)、°N~90°N 为北寒带;°S~90°S 为南寒带。 3、特点: (1)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2)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地 图 的 要 素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51页)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序言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赤道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本初 子 午线 ( 北 纬) ( 南 纬)

七年级上册地理重点难点复习资料汇总

七年级上册地理重点难点复习资料汇总1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以风车而的国家是荷兰。 2.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9.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①查阅地理辞书;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经过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说法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3.麦哲伦环球_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4.地球表面积是 5.1亿平方千米;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5.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6.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7.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 8.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9.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1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11.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12.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或者称0°经线,东、西经度数为180°。 13.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 14.全世界共有7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由大到小)的顺口溜:亚非北美南;南极欧大洋】。 15.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16.各个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7.太平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在四大洋中、最深,岛屿也最多。 18.大西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 19.北冰洋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 20.地形类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1.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22.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水深可达1万多米。】 23.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碰撞挤压。 25.板块与板块交接处会产生火山与地震。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1.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教案苏教版

精心整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教案苏教版 序言 【教材分析】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

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但, 亿)普 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发展。 四、装上地理头脑 举例一: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学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规律。 举例二:听老家姑姑谈家乡变化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 4. 以上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

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 2 点。 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P2—P6) 1.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系辞》,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 2.农业生产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农业生产要因地适宜。 由此中国形成了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主食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主食以大米为主. 3.荷兰位于欧洲,濒临北海,国土1/4低于海平面,被称为“低地之国”,荷兰人筑坝围堤,利用风车做动力不断扩大领土,这一过程称为:围海造陆。 4.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当地气候炎热而干燥(气温、降水),阿拉伯人身着长袍,头戴头巾,长袍多为白色且宽大,因为:①防风沙②反射阳光透气好。 5.在解决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地理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P7—P14) 1.现保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4700多年前亚洲西部的苏美尔人刻在泥板上的原始地图。 2.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等)和社会经济地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两大类。。 2、地图三要素是:一、方向;二、比例尺;三、图例和注记。 3、地图上的定向: ①在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指向北,用字母“N”表示。 ③既不是经纬网地图也不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4.实际定向:晴天白天看太阳,太阳永远东升西落,晚上看北极星,北极星永远指向北;无论晴雨白天黑夜指南针都可定向,指向南北。 5.学校南边的胜利大街走向为:东西走向;学校东边的仓程路走向为:南北走向;流经渭南东部的沋河河流向为:自南向北,所以渭南地势南高北低;流经渭南北部渭河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所以渭南的地势西高东低。 6.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7.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8.比例尺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9.图幅大小的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列尺约小,表示的氛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