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物学__知识点总结

海洋生物学__知识点总结

海洋生物学__知识点总结
海洋生物学_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第四节硅藻的分类

一、分类系统:硅藻门(Bacillarophyta)分为:

中心硅藻(Centriae)和羽纹硅纲(Pennatae)

纲的分类特征:以壳面花纹为主

中心硅藻纲的分类特征:以细胞主体为一级特征,

细胞突出物为二级特征;

羽纹硅藻纲的分类特征:以行动胞器为一级特征,

细胞的对称为二级特征。

硅藻门(Bacillarophyta):

中心硅藻纲(Centriae)

(多数浮游、少数底栖):

(1)壳面花纹呈同心的辐射对称

(2)不具有壳缝或假壳缝,不能运动

(3)色素体小而多

羽纹硅藻纲(Pennatae)

(浮游、底栖):

(1)壳面花纹两侧对称,呈羽纹状排列

(2)多具壳缝或假壳缝,可运动

(3)色素体大而少

二、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

(一)中心硅藻纲(Centriae 辐射硅藻纲、圆心硅藻纲):

壳面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花纹一般作辐射状排列。

断面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角形及扁形等。

无纵沟,不能行动。色素体一般小而多。

生殖方式:间接分裂、小孢子、休眠孢子、复大孢子是直接产生。

大多营浮游生活,大部分是海产,淡水少。

细胞外面常有突起和刺毛。

本纲包括3个目:

1.圆筛藻目(Coscinodiscales)

2.盒形藻目(Biddulphiales)

3.根管藻目(Rhizosoleniales)

1.圆筛藻目(Coscinodiscales):壳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花纹一般由壳面中央向四周辐射排列,包括7个科,这是一类最重要的海洋浮游硅藻,在浮游植物中常占优势。

(1)圆筛藻科(Coscinodiscaceae):

(2)直链藻科(Melosiraceae):

(3)海链藻科(Thalassiosiraceae):

(4)骨条藻科(Skeletonemaceae):

(5)辐杆藻科(Bacteriastraceae):

(6)环毛藻科(Corethronaceae)

(7)细柱藻科(Leptocylindraceae)

1)圆筛藻科

介绍3个常见属。

①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②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

③小环藻属(Cyclotella):

①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细胞一般圆盘形,壳面圆形,少数椭圆形,壳面花纹呈六角形孔纹,明显而排列较均匀,有时边缘具小刺。色素体小而多。

②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

细胞圆盘形,壳环面四周有翼状突

③小环藻属(Cyclotella):

细胞呈圆盘形,壳面花纹分外围和中央区,外围有向中心伸入的肋纹,肋纹有宽有窄,少数呈点条状。

(2)直链藻科(Melosiraceae):

①直链藻属(Melosira):

细胞圆柱形或圆球形,靠壳面连接成念珠状直链。

代表种海水: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2个细胞间有凹纹,

(3)海链藻科(Thalassiosiraceae):

海链藻属(Thalassionema):最常见

细胞圆盘形,以1条胶质线相连成串,有许多小刺.

诺氏海链藻(Thalassionema nordenskioldi):

(4)骨条藻科(Skeletonemaceae):

我国常见2个属,3种。

骨条藻属(Skeletonema)

指管藻属(Dactyliosolen)

娄氏藻属(Lauderia)

①指管藻属(Dactyliosolen)

②骨条藻属(Skeletonema) :细胞呈透镜形,壳缘着生1圈细刺与壳环轴平行,中肋骨条藻.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细胞呈透镜形或圆柱形,壳面圆而鼓起。

细胞间靠细刺组成长链,刺的数目有8-30条。

③娄氏藻属(Lauderia) 壳面边缘有许多小刺

5)辐杆藻科(Bacteriastraceae):细胞圆柱形,壳面扁平,壳周射出一圈刺毛,和壳环轴平行,

6)辐杆藻属Bacteriastrum:细胞圆柱形,壳面扁平,壳圈射出一圈刺毛和壳环轴平行,(6)环毛藻科Corethronaceae:细胞圆柱状,壳面呈半球形鼓起。上下壳上各有一圈细长的刺,向四周射出,壳环面有不明显的鳞状纹。

①环毛藻属(棘冠藻属Corethron):在上、下壳上各有1圈细长的刺,向四周射出,

(7)细柱藻科(Leptocylindraceae)

①细柱藻属Leptocylindrus:以壳面紧密相接成细长的链状群体,

②几内亚藻属(Guinardia)

2.盒形藻目(Biddulphiales):细胞形似面粉袋,壳面形状多样,有长椭圆形、多角形,以至长形,偶有圆形。细胞各角常有突起,有的还具小刺。

介绍2个科:盒形藻科和角毛藻科、弯角藻科。

(1)盒形藻科(Biddulphiaceae) :绝大多数为海产浮游生物。

盒形藻属(Biddulphia):常见

双尾藻属(Ditylum):常见

三角藻属(Triceratium)

四棘藻属(Attheya)

半管藻属(Hemiaulus)

①盒形藻属(Biddulphia ):

细胞面袋形,壳面椭圆形,两端有突起,突起细长,在突起附近壳面有2根刺毛,壳面有肋纹,

我国沿海的主要代表种类: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

②双尾藻属Ditylum:细胞三角柱形、四角柱形或圆柱形。壳面中央有一粗直中空的长刺,与贯壳轴平行。有的种类在壳面四周有许多小刺,

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壳面中部有许多小刺。

太阳双尾藻(Ditylum sol):壳面中部无小刺。

③三角藻属Triceratium:壳面三角形、四角形至多角形,各个角偶有略高的突起,

(2)弯角藻科:

①弯角藻属Eucampia:在长轴的两面极各有一个突起,呈折扇状或螺旋状。胞间隙大。(3)角毛藻科Chaetoceraceae:细胞短圆形,壳面椭圆形、圆形,从细胞的四隅有2个突起并有长角毛,

角毛藻属(Chaetoceros) :细胞短圆柱形,细胞借角毛与邻胞交接而成链状群体或靠壳面连成群体,

3.根管藻目(Rhizosoleniales):壳环轴伸长呈管状,壳环面延长,具节间带,

根管藻科(Rhizosoleniaceae):根管藻属(Rhizosolenia):细胞两端常有突起,其上有小刺,刺常伸入邻细胞而连成链状群体。间生带呈环形,半环形或鳞片状。

(二)、羽纹硅藻纲(Pennatae):

1.无壳缝目

2.单壳缝目

3.双壳缝目

4.管壳缝目

1.无壳缝目Araphidiales :脆杆藻科Fragilariaceae常见属:

①星杆藻属Asterionella:细胞棒状,两端异形,细胞借助粗的一端相连成螺旋状或星形群体。无纵沟,拟纵沟不明显。

②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壳环面针形,两端形状不同,

③海线藻属(Thalassionema):细胞棒状,相连成锯齿链,壳面两端圆形,等大,无纵沟或拟纵沟。

④针杆藻属(Synedraa):

细胞为长线形。壳面中央常有方形或长方形的无纹区。具假壳缝,

⑤脆杆藻属Fragilaria

细胞以壳面相互连成带状群体

平板藻科Tabellariaceae:

⑥楔形藻属Licmophora:群体如扇,用胶质柄附着在藻类或其他物体上。

2.单壳缝目Monoraphidinales:上壳壳缝退化,下壳具有壳缝.

穹杆藻科或曲壳藻科Achnantaceae

①曲壳藻属(Achnanthes)单细胞或连成链,或以胶质柄附在它物上,上壳具假壳缝,

②卵形藻属(Cocconeis):上壳具有拟纵沟,下壳具有纵沟和中节,无节间带和隔片,

3.双壳缝目Biraphidinales :

舟形藻科Naviculaceae

常见属有:

①舟形藻属(Navicula):细胞一般为舟形。

②布纹藻属Gyrosigma :

③曲舟藻属(Navicula)

④羽纹藻属(Pinnularia)

⑤双壁藻属(Diploneis )

桥穹藻科Cymbellaceae

⑥桥穹藻属(ymbella) 新月硅藻

4.管壳缝目Aulonoraphidinales

菱形藻科

①菱形藻属(Nitzschia) 洛氏菱形藻 奇异菱形藻(海水)

双菱藻科

②双菱藻属Surirella

③马鞍藻属Campylodiscus :马鞍形

小结: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的特征

第一章 作业:

排出下列硅藻门常见属的检索表:

圆筛藻属、盒形藻属、根管藻属、角毛藻属、星杆藻属、海线藻属、曲舟藻属、菱形藻属 复习题:

1、写出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常见属的分类位置和主要特征。

2、尝试作检索表区分直链藻属、圆筛藻属、骨条藻属、角毛藻属和盒形藻属。

3、写出硅藻的同化产物。

壳面形状 壳面花纹排列 纵沟及运动能力 色素体 分布 中心

圆形、多角形 不规则形 辐射对称 没纵沟,不能运动 小而多 海水多 羽纹纲

大多舟形或针形

左右对称呈羽纹状排列 极大部分有纵沟,能运动 大而少 淡水多

第二章其它海洋浮游植物

第一节甲藻门Pyrrophyta

二、细胞形态特征

(一)、体制和细胞形态:

多为单细胞生活,少数以群体形式生活。

细胞形态多样,球形、卵形、多角形等。

(二)细胞壁:

1、主要成分: 纤维素。

2、形态结构

横裂藻亚纲:上壳(epitheca)或上甲、上锥部,

下壳(hypotheca)或下甲、下锥部;

具横沟与纵沟,许多板片组成

纵裂甲藻亚纲:种类少,左右两片组成。

(三)鞭毛:活动的甲藻均有2条鞭毛,其构造及运动方式随种类而异。

甲藻的运动为旋转式的前进。

横裂甲藻亚纲:横鞭和纵鞭

(四)色素体:

除了全动营养种类如:变形甲藻、夜光藻和寄生的种类外,

甲藻均有叶绿体

纵裂甲藻的色素体数目少

横裂甲藻类的色素体小而多

色素体:含叶绿素a、c、 -胡萝卜素、棕红色的甲藻素、暗红色的多甲藻素、黄绿色的绿色素等副色素,故色素体多为黄褐色,也有红褐色或蓝绿色的。色素多个,位于细胞的周边,同化产物为淀粉或脂肪。

(五)、细胞核

1个、大而明显。

甲藻是间核生物,

(六)、细胞器

1.液泡(pusule)

2.眼点

3.丝泡(trichocyst)

三、繁殖

细胞分裂——普遍

形成孢囊

仅有少数种类具有有性生殖。

小结:一、概述:

二、细胞形态特征

(一)、体制和细胞形态:

(二)细胞壁:1、主要成分: 纤维素

2、形态结构:上壳、下壳、横沟与纵沟

(三)鞭毛:

(四)色素体:含叶绿素a、c, -胡萝卜素、甲藻素、多甲藻素、绿色素等副色素。同化产物为淀粉或脂肪。

(五)、细胞核:1个、大而明显。甲藻是间核生物

(六)、细胞器:1.液泡,2.眼点,3.丝泡

四甲藻门的分类

(一)、纵裂甲藻亚纲(Desmokontae)

1、纵裂甲藻目(Desmonadales)

2、原甲藻目(Prorocentrales)

原甲藻属(Prorocentrum):细胞呈卵形或略似心形,鞭毛2条,齿状突起,色素体2个。(二)横裂甲藻亚纲(Dinokontae)

细胞表面有一层薄的纤维质膜,或具有多块小板构成的外壳。

壳面有1条纵沟和1条或更多条的横沟。

有纵沟的一面称为腹面,

横沟将细胞分为上壳(或称前体部)和下壳(后体部)。

除极少数例外,横沟都能环绕细胞一周。

大多数种类的横沟常呈螺旋状,

左面的横沟更靠近细胞前端的叫“下旋”或称“左旋”,多为左旋。

右面的横沟是靠近细胞前端的叫“上旋”或称“右旋”。

本亚纲分以下5目:5目中,以多甲藻目最为重要,多甲藻目:能运动的细胞类型

常见

夜光藻属(Noctiluca——常见)

裸甲藻属(Gymnodinium——常见)

多甲藻属(Peridinium——常见)

角藻属(Ceratium——常见)

1、裸甲藻亚目(Gymnodiniineae):细胞裸露(1).裸甲藻科(Gymnodiniaceae):裸甲藻属(Gymnodinium )

蓝色裸甲藻(裸沟虫):纵沟达上锥部的顶端,表膜有纵列条纹。

(2).夜光藻科(Noctilucaceae)夜光藻属(Noctiluca):鞭毛退化,具有1条能动的触手。夜光藻:细胞圆球形,成体横沟不明显,

是发生赤潮的主要种类之一。

2、翅甲藻亚目Dinophysidineae:细胞左右侧扁,横沟靠近细胞前端,上锥部小,下锥部大,纵沟短,邻接横沟与纵沟的各块甲板都有翼状的边翅。甲板上有明显的网状花纹。

翅甲藻属(Dinophysis):有边翅和孔纹

3、多甲藻亚目Peridiniineae

外壳由横沟分成上壳及下壳两部分,具有厚的细胞壁,

板式:横裂甲藻亚纲。

上甲:顶孔板(p),顶板(’),沟前板(’’),前间插板(a)

下甲:沟后板(’’’),底板(’’’’),后间插板(p)。

横沟:3个板片。G1 G2 G3

纵沟:6个板片,左前板la,右前板ra,左鞭毛孔板lf,右鞭毛孔板rf,连接板co,后围板po。

顶板

沟前板

沟后板

(2).膝沟藻科:本属特有一块小的延长的副顶端板,纵沟直达顶部。

(3)角藻科

板式为:4’5’’5’’’2’’’’;缺前、后间插板,

三角角藻(海),长角角藻,单或棱角角藻(海),叉分角藻(海),飞燕角藻(淡)(三)意义

3、药用微藻开发

小球藻,杜氏藻,雨生红球藻

(四)生殖:

营养生殖:细胞分裂,主要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动孢子、静孢子、似亲孢子。

有性生殖:较普遍。

二、常见种类

团藻目(V olvocales):藻体均有鞭毛能游动,单个细胞或群体。

1、衣藻科(Chlamydomonaceae)

扁藻属(Platymonas)

2、盐藻科Polyblepharidaceae

杜氏藻属(Dunaliella)或盐藻属(Dunaliella):

无细胞壁。

绿球藻目:无鞭毛,不能运动

小球藻属(Chlorella)

卵囊藻属:卵囊藻

第三节金藻门

二、主要特征

2、同化产物:白糖素和脂肪。

3、细胞壁

4、细胞核

7、生殖方式:动孢子和内生孢子

三、常见种类:球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

第五节蓝藻门

二、主要特征:无色素体。

三、常见种类

颤藻藻目(Hormogonales):丝状体,明显有极性,多数藻丝外被粘质鞘,藻丝有运动出鞘的能力。

颤藻科:螺旋藻属

第二章复习题

1、详述甲藻细胞壁结构。

2、赤潮发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危害。

3、写出甲藻、绿藻、金藻、蓝藻各2个代表属的分类位置和主要特征。

4、写出甲藻、绿藻、金藻、蓝藻各门的色素成分和同化产物。

1、详述硅藻细胞的形态特征。

2、详述硅藻的繁殖方式及其意义。

3、详述甲藻细胞的形态特征。

4、写出硅藻、甲藻、绿藻、金藻、蓝藻各门的色素成分和同化产物。

5、写出硅藻、甲藻、绿藻、金藻、蓝藻各2个代表属的分类位置和主要特征。

第一章作业:

排出下列硅藻门常见属的检索表:

圆筛藻属、盒形藻属、根管藻属、角毛藻属、星杆藻属、海线藻属、曲舟藻属、菱形藻属复习题:

1、写出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常见属的分类位置和主要特征。

2、尝试作检索表区分直链藻属、圆筛藻属、骨条藻属、角毛藻属和盒形藻属。

3、写出硅藻的同化产物。

第二篇海洋浮游动物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

一、原生动物的特征

1.形态上:最原始,最低级,单细胞动物。

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核,质,膜;

2.结构上:具有类器官,具有外壳和骨针,具有突起物

3.营养方式: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混合性营养

4.呼吸:5.排泄6.刺激

8.包囊的形成

二、分类

抱球虫属

第二节肉足纲

以伪足作为运动胞器,通常没有坚实的质膜,这类原生动物全是异养性的。

第三节纤毛虫纲

二、分类

(1)全毛目(2)缘毛目①钟虫属②单缩虫属③聚缩虫属④累枝虫属(3)筒壳目①薄铃虫属②拟铃虫属③类铃虫属④网纹虫属⑤游仆虫属⑥棘尾虫属⑦喇叭虫属

1.试述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主要特征。

2.写出原生动物的分类系统。每个目例出一个属,写出其主要特征。

分类:根据运动胞器的类型和细胞核的数目将原生动物分为:2个亚门5个纲

1(6)体表无纤毛----------------------------质走亚门

2(3)无运动细胞器--------------------------孢子虫纲

3(2)有运动细胞器

4(5)运动细胞器为鞭毛----------------------鞭毛虫纲

5(4)运动细胞器为伪足----------------------肉足虫纲

6(1)体表具纤毛----------------------------纤毛亚门

7(8)纤毛终生存在--------------------------纤毛虫纲

8(7)纤毛仅出现在幼体阶段------------------吸管虫纲

3 .为什么说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又是最复杂的单细胞动物?二者有矛盾吗?

第四章腔肠动物

一、主要特征(B):腔肠动物是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1、辐射对称(radial symmerty)或两辐对称: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

2、两胚层——即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由内外两胚层所围成体内的腔(即原肠腔)既有消化作用,又有循环功能,所以叫消化循环腔(gastrovascular cavity) 。

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也从口里吐出来,代谢废物由体壁排入水中。

3、出现简单组织分化:上皮和肌肉组织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刺胞能分泌毒素,刺胞是腔肠动物最主要的分类依据之一4、具有神经系统——动物界首先出现

它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具有形态上相似突起的神经细胞,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松疏的网,称神经网nerve net 。

5、繁殖行无性出芽生殖或两性生殖。

6、生活史具世代交替

7、具有水螅型与水母型

8、触手:是腔肠动物的一个明显特征,其结构数目、排列、长短随种类而异,是分类依据之一。

二、分布和意义(C)

三、分类概述(C):分为3个纲:

1.水螅水母纲

2.钵水母纲

3.珊瑚纲(底栖)

第二节水螅水母纲

一、形态结构

(一)外部形态

1、伞部:

外伞——上伞部

内伞——内伞部

中间的腔为伞腔

2、缘膜:是伞缘伸向伞腔内的1环薄膜,肌肉发达,运动

3、垂管或口柄:是伞下部中央生出来的下垂部分。

4、触手:一般在伞缘,数目、长短是分类依据,有的基部膨大——触手球。捕食器官。

5、刺囊细胞:分布在触手上,功能是防御和捕食,其形态是分类依据,排列方式:成环排列和不规则排列。

第二节钵水母纲:全部海产

第五节水母类的生活习性(C)

一、对浮游生活的适应:

二、食性:捕食

三、生殖和生活史:

四、共栖、共生、寄生现象

五、发光现象

六、再生现象

七、生态分布:分布广。

八、经济意义

1.有益

(1)渔业对象,如海蜇、黄斑海蜇、叶腕水母等,这种渔业在辽、江浙、闽、粤沿海较发达。

(2)作为药物:海蜇和荸荠混合制成雪羹汤,能降血压。

(3)有些可作为海流指示生物,对探索渔场位置是有帮助的。

2.有害

(1)大量繁殖时会阻塞或破坏渔网,使产量减低

(2)捕食经济鱼、虾、贝类幼体,破坏水产资源。

思考题

1、水母生活史中的世代交替

第五章海洋浮游甲壳动物

第一节

一、主要特征(A):

1、身体分节,身体分化为头、胸、腹3个部分,

2.具有外骨骼

3、具分节的附肢,故名节肢动物;

附肢的类型:

双肢型(biramous)

单肢型(uniramous)两类。

双附肢的基本构造:

B 原肢(protopodite)

Ri内肢(endopodite):分5节

Re外肢(xeopodite):常退化或消失而成为单肢型。

附肢可分为:

(1)触角:一般2对,

小触角(antennule)(A1)——第一触角,

大触角(antenna )(A2)——第二触角,

位于头胸部前端,具感觉功能。

(2)大颚(mandibula)(M):是一对具齿状突起的几丁质板,用于咀嚼,有时具有颚须。3)小颚:2对,

第一小颚(maxillula )(m1 )

第二小颚(maxilla )(m2 )

都是小型,呈叶状,与摄食和呼吸有关。

(4)颚足(maxilliped)(Mp1-3):由胸肢分化而成,1-3对,有触觉及摄食功能。

(5)步足或胸足(pereiopod)(P1-5):5对,常为单肢型,用以爬行和捕食,

(6)游泳足或腹足(pleopod)(Pl1-5):

(7)尾足(uropod)(Up)以上这些附肢,除触角,大、小颚外,并不普遍存在,

在软甲亚纲,一般都有颚足Mp 、胸足P、腹足Pl 、尾足Up之分。

4.消化系统:

消化道:分前(食道、胃)、中(肠)、后肠(直肠);

消化腺:肝胰脏。

5.循环系统:具有心脏、心孔,

循环方式:开管式,

6.呼吸系统:小型种类体表进行气体交换,高等的种类用鳃呼吸

7.排泄器官:绿腺和颚腺

8.神经系统和感官:索式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眼、平衡囊、触角、以及化学感受器等。9.生殖及发育:雌雄异体,

二、分类(C)分为6个亚纲:浮游生活的种类分属4个亚纲

1.鳃足亚纲(如枝角类)

2.介形亚纲(如海萤)

3.桡足亚纲(如哲水蚤)

6.软甲亚纲(常见7目):浮游的种类有

糠虾目(糠虾)

磷虾目(磷虾)

端足目(如虫戎亚目)

十足目(如毛虾、莹虾、对虾、蟹)

1.鳃足亚纲(Branchiopoda)

2.介形亚纲

3.桡足亚纲

4 .软甲亚纲(Malacostraca)

蔓足亚纲(如藤壶、茗荷儿)和鳃尾亚纲的幼体阶段浮游。

第二节枝角类

一、形态构造(A):

1、枝角类的身体短小,左右侧扁,

壳瓣(也称背甲Carapace)透明,呈介壳状

身体不分节。

分为头部:大小因种而异,头部在复眼之前的部分称为额

额向下后方延伸形成鸟喙状突起,称为吻。

躯干部被颈沟分开(头后的的个缺刻)。

躯干部由胸、腹部合成。胸部有附肢,而腹部则无。

在雌性个体躯干部的背面有1个孵卵室或称育室,是孤雌生殖(夏)卵的发育场所,它的大

小和产卵量成正比。

具有壳瓣的多数种类,在腹部背侧有1-4个指状突起,称腹突,它有堵塞育室阻止卵子逸出的作用。

在腹突之后有1小节突,在节突上生出1对尾刚毛。腹部自着生尾刚毛的小节突起直到末端为止,称后腹部,由最末腹节变成,在后腹部末端边缘部分遍生微小肛刺,是鉴定种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大部分种类的躯体完全被包于壳瓣之内。

2.附肢

(1)A1:不发达

(2)A2:位于头部后面,具发达的柄部和分节的内、外肢。内外肢的节数及其刚毛数目种类而异,称为刚毛公式,是鉴定种的特征之一。

外肢的节数及刚毛数

刚毛公式=

内肢的节数及刚毛数

这对发达的触角是枝角类的运动器官。

(3)大额M:

(4)小额m:

(5)躯肢P:腹部没附肢,短小

第二节我国沿海常见的枝角类(B)

一、枝角类的分类系统:

真枝角亚目

(二)常见属的主要特征

1、仙达蚤科(Sididae):

尖头蚤属(Perilya):

鸟喙尖头蚤(Perilya avirostris)

鸟喙尖头蚤:头部小,眼小,额角尖,呈鸟喙状,刚毛公式=2?6/1?4

2、大眼蚤科

(1).僧帽蚤属(Evadne,三角蚤属):三角形,无颈沟

①诺氏僧帽蚤刚毛公式=1?1?4/0?1?1?4,

②肥胖僧帽蚤

(2).大眼蚤属(圆囊蚤)

分类的主要依据:

①背甲的形状和壳纹

②栉的有无

③A2刚毛公式

多型大眼蚤

三、繁殖特点(B):枝角类有两种的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单性生殖):两个世代相互交替,在海洋浮游

有性生殖甲壳动物比较特殊。

孤雌生殖是枝角类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当外界条件比较适宜的温暖季节(水温较高、饵料较丰富),一般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出现的个体为雌体,

所产的卵称为夏卵,又叫非需精卵:卵膜薄,不需受精,它在母体的育室内迅速发育,孵出的幼蚤已和母体基本相似(无变态),并且全是雌的。

遇到条件恶化时,如水温降低(秋后)食料贫乏,进行有性生殖,在种群中出现雄体和有性生殖雌体。

两者交配后,雌所产生的卵称有性生殖卵(冬卵、需精卵)

四、经济意义

1、作为经济水产动物及其幼体的良好饵料:

2、作为水团和海流的指标:

海洋枝角类的分布常受外界环境(如温度、盐度等)的影响,从而可根据枝角类的平面分布来探索水团和海流的变化。

3、对水域的自净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消除悬浮物,增加氧气,从而促进水域自净)

4、作为污染的监测生物

小结

(1)体左右侧扁,分节不明显;

(2)具有两片甲壳,甲壳包被躯部两侧;

(3)头部有显著的复眼,复眼周围带有水晶体;

(4)A2发达,枝角状,双肢型,其刚毛公式因种而异,是主要的游泳器官和分类依据;(5)胸肢4-6对,扁平叶状,摄食器;

(6)一般行孤雌生殖,发育过程没变态。

第三节桡足类(Copepoda)

一、形态结构

(一)一般形态(B):桡足类的体形是多种多样,颜色和大小不一,这和生活环境有关。

1、体形:

浮游种类的躯体呈圆筒形,附肢刚毛较发达,扩大身体面

积,适应浮游生活

底栖种类则扁平、狭长,适于爬行

寄生的种类,常有吸盘,附肢退化

2、体色:多样,具有保护意义——保护色——拟态

3、大小

(二)身体分区、分节

身体分节明显,由11 体节组成。

身体分为:

前体部:宽大

后体部:细小

这二部分之间有一个活动关节,其位置为分类依据之一。

活动关节:

哲水蚤目,第五胸节和第一腹节之间,

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位于第四、第五胸节之间。

1、头部:

5个体节愈合而成

有的种类第一胸节和头部愈合,称为头胸部。

前额:头部的前端部分,形状是分类依据,如:锚状突起,前额截平、前端钝圆,呈三角形。额角:在它的前腹面常有刺状或线状突起,称为额角。

眼:在前额的背面常有1个单眼或1对晶体。

2、胸部:由3-5节组成,末节后侧角的形状是分类依据之一。

3、腹部

最末腹节称肛节或尾节,肛门位于其背面末端。

4、尾叉:尾节的后端有1对分叉,叫尾叉。

(三)附肢(A):11对,包括两种类型:单、双肢型

A1:为单肢型的,细长,分节的附肢,发达。

有明显的雌雄区别:雄性A1具有感觉毛或感觉棒,左右不对称,右触角常特化为执握器,交配用,在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左右A1均特化为执握肢。

A1是桡足类主要游泳器官。

A2:双肢型,位于A1后方,一般由2节基肢、2节内肢和5-7节外肢组成,与摄食有关。摆动——水流——带来食物。

M:是一对口器附肢,位于A2后方的上唇下面,口的两侧,一般为双肢型,基肢2节,基节为几丁质板。面向口的一端是锯齿状,称口缘或咀嚼缘,其上有不同形状、大小、数目的缘齿——形状和构造与食性有关:

滤食性:哲水蚤,呈臼齿状,具硅质冠,用以磨碎硅藻;

捕食性:异肢水蚤,呈犬齿状,不具硅质冠,齿数少。

M1:又称小颚,很小,双肢型,构造复杂,随种类和食性而异,滤食者有较多的刚毛,捕食者则刚毛退化。

M2:又称第一颚足,单肢型,较小,位于M1的后方,是头部的最后1对附肢,由发达的基肢和简单的内肢构成,外肢退化。(M、M1、M2刚毛组成过滤器——帮助滤食)

Mp颚足:也称第二颚足,为胸部第一对附肢,单肢型,基肢2节,较长,各具刚毛,内肢分5节,各具长刚毛,肉食性的Mp特别发达,具强刺。

P胸足:位于胸节的腹部,共5对,第1-4对为游泳器官,都是双肢型,结构基本相似。原肢2节(基节和底节),内外肢各3节,内肢和外肢内缘常有刚毛。

P5构造随种类改变,是鉴定种类的最主要依据,有显著雌雄区别。

(四)内部结构(B)

1.消化系统:消化器官为一条狭长的管道。

口——食道(短)——中肠(胃——肠)——后肠——肛门

2.排泄系统:为一对颚腺,开口于第二小颚基节的内缘,

无节幼虫期的排泄器官为触角腺。

体表和消化道的后段也有一定的排泄作用。

3.循环系统:

哲水蚤目:第二、三胸节的背面有一卵圆形的心脏,

一条大动脉从心脏前端通向头部。

剑、猛水蚤目,没有心脏和血管。

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

脑神经节(脑叶)

围食道神经环

腹神经索。

感觉器官:无复眼和额器

5.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单个,位于胸部背侧。

雌:卵巢单个,位于头胸部背面中央。

卵巢——1对输卵管,伸向后腹部,与肠平行——生殖孔。生殖孔位于第一腹节(生殖节)的腹面,在生殖孔两侧各有1个纳精囊,有一短管与生殖孔相连。

雄:精巢单个,位置同卵巢。

精巢——1条输精管——短粗的贮精囊——精荚囊——射精管——生殖孔。

复习题:

1、甲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附肢的种类,分类系统。

2、何谓孤雌生殖?叙述枝角类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有什么特点?

3、枝角类第二触角在分类上的意义。

4、写出枝角类分类系统(科),写出主要的分类依据;每科写出两个代表属,写出其主要特征。

5.叙述枝角类腹部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6.桡足类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桡足类

二、繁殖与发育

1.生殖方式:一般行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只见于猛水蚤目少数种类中。

2、雌雄区别:雄一般较为瘦小,腹部的节数较多,A1常变为执握触角,有的类群(哲水蚤目)雄P5较发达。

3、交配方式:在生殖季节,雄体以A1、P5抓住雌体,把生殖节上的精荚挂在雌体生殖节腹面,精子通过精荚的颈部流入雌体的纳精囊里,带有精荚的雌体能正常受精,受精过程发生在卵细胞从输卵管排出时完成。

4、桡足类的产卵方式:

(1)自由产卵于海水中。

(2)带卵囊:大部分种类为带卵囊的,由输卵管分泌物把卵集聚成大小、形状和位置不同的卵囊。

(3)粘性卵:

5、产卵量:产卵量受内在因子(个体大小或年龄)和外界因子(主要是温度和饵料)的影响。

6、桡足类有休眠和滞育现象:

7、个体发育:

间接发育,具无节幼虫和桡足幼体两个阶段。

无节幼虫:

受精卵在水中孵化成无节幼虫(六肢幼虫),体呈卵圆形,不分节,背腹略扁平,有3对附肢(A1、A2、M),A1单肢型,A2、M双肢型;

身体前端有一暗红色的单眼,无复眼,也无额器。

无节幼虫为6期:前3期吸收卵黄为营养,第4期肛门开口,开始摄食。

各期无节幼虫形态区别在体长、附肢的刚毛数、尾刺的数目等特征。

桡足幼体:

桡足幼体分为5个龄期,雌、雄形态的分化开始于第4龄,

各期桡足幼体形态区分:身体大小、A1节数、颚足的刚毛数、胸节和腹接的数目。

发育过程及其环境的关系:

6次蜕皮5次蜕皮

受精卵无节幼虫桡足幼体成体(不再蜕皮)

桡足类发育的快慢因水域环境条件不同而异。尤其与水温有关,同时也与适口饵料的多寡有关。

发育时期有3个敏感期:

①受精卵无节幼体

②无节幼体3 无节幼体4(肛门开口,开始摄食)

③无节幼体6 桡足幼体

三、食性

桡足类的摄食方式有三种:滤食性、肉食性、杂食性

1.滤食性:大多数哲水蚤是滤食性动物。

主要依据A2、M大颚须、第一小颚外肢不停颤动(速度600-2640次/分),引起身体侧面的涡流,当水流通过第二小颚和颚足的羽状刚毛交织而成的过滤网时,食物颗粒,如单细胞藻类、细菌、原生动物以及有机碎屑等被过滤下来,并由第一小颚内小叶的刚毛的活动而送入口中。

滤食性桡足类的大颚咀嚼缘齿较多,呈臼齿状,并具发达的硅质齿冠,它们有助于磨碎硅藻的硅质细胞壁。

人工培养的种类为滤食性的种类。

2.肉食性(捕食性):捕食性桡足类具有发达的颚足

3.混食性(杂食性)兼有过滤食物颗粒和主动捕食的能力。

小结(桡足类)

1.身体外部形态:由椭圆形的前体部和狭小的后体部组成,分节明显

2.A1发达,单肢型,是桡足类主要游泳器官,在雄体,特化成为执握肢

3.附肢11对,头6对:3对构成口器;胸P5对,均为游泳足。

4.生殖孔开口于第一腹节(生殖节)。

5.雌雄异体,有性生殖,发育过程有变态。

6.摄食方式三种,与口器附肢相适应。

四、分类: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二)常见三个目的主要特征

哲水蚤目—前体部比后体部显著宽大;活动关节位于最后胸节和第一腹节之间;A1长一般超过胸部。

剑水蚤目—前体部比后体部显著宽大;活动关节位于4、5胸节之间;A1长一般不超过胸部猛水蚤目—前后体部差别小,体呈蠕虫形;活动关节位于4、5胸节之间;A1长一般不超过头部

1.哲水蚤目双齿许水蚤

2、剑水蚤目——常见4个科;

大眼剑水蚤科,叶剑水蚤科,长腹剑水蚤科,隆剑水蚤科

3.猛水蚤目,小星猛水蚤属

第四节糠虾类

一、形态特征

1、体型:细长,背甲(头胸甲)后端凹陷,没有覆盖整个头胸部,后1-2个胸节裸露在背甲外;背甲薄、软,表面光滑,有额角,有1对具眼柄的复眼,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2、附肢:头部5对

有些种类的尾足分节,其内肢基部内有一平衡囊(内含一块大而圆的平衡石)。

第五节端足类

(虫戎)亚目的端足类才是真正营浮游生活。

一、形态构造

分为头、胸、腹3部分。

头部由头节和第一胸节愈合而成,形态变化很大,有球形、四方形、圆锥形、三角形等,是

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的种类头部前端伸长为额角,其伸长程度也是随种类而异的,如棒绒的额角长度约为头部的2倍。

头部复眼发达,无柄,几占了整个头部。

胸部由7(第1-2节愈合)节组成,没有背甲覆盖,有愈合现象。

复习题:

1、桡足类的食性有哪几种类型?桡足类的口器附肢如何与食性相适应。

2.海洋浮游桡足类主要分哪几个目?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详述海洋桡足类的经济意义?

4.糠虾类的主要特征

5.端足类的主要特征

第六节磷虾类(A)

一、形态特征

1、体形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共21节:头6节、胸8节、腹部7节。头胸部完全愈合,外被背甲覆盖;背甲向前伸出额角;

2、附肢

A1 双肢型,具有分为3节粗大的柄部,在第3节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相当于内外肢),鞭细长,多分节。

A2 双肢型,有分为3节短粗的柄部,外肢宽大扁平,呈叶状;内肢由柄部(3节)和一条长鞭组成,

在雌性与A1的鞭毛等长;

在雄性比A1的鞭毛更长。

腹肢5对,双肢型,基部粗大,内外肢呈片状,边缘具有羽状毛,游泳的功能。雌性腹足均用形;雄性第1,2腹足内肢改变为交接器,交接器的形态随种而异,是鉴定种的重要根据之一,和对虾的相似。

鳃:磷虾的鳃为指状足鳃,是胸足基节外侧里出的枝状物。

3、复眼:大,眼柄短。

4、发光器:除了深海磷虾外,其余的磷虾都有发光器。发光器呈球形,中央有发光细胞,光淡蓝色。

有3-10对,其数目随种属而有所不同,位置:眼柄,P2、P7基部,腹部第1-4节的腹甲中央及腹足基部之间。

二、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及经济意义

1、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

(1)深海磷虾科,深海磷虾

磷虾科,磷虾属,太平洋磷虾、南极磷虾

2、经济意义

(1)磷虾是许多经济鱼类、须鲸类、海豹等动物的天然饵料,

(2)可作为海流、水团的指示生物,如小型磷虾、近缘手磷虾和宽额假磷虾曾被用作对马海流进日本海的指示种,长脚拟樱磷虾可作为亚北极水团的指示种。

(3)磷虾具有明显的集群习性,是声散层的主要成员之一,

(4)磷虾可作为直接捕捞对象,供人类食用。如日本捕捞太平洋磷虾的年产量可达2千至1万吨。

第七节樱虾类(A)

一.形态:

1、外形身体侧扁,由20个体节组成,明显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分节明显,最后第7节细长,为尾节。

具有柄的复眼。

在莹虾,眼睛大小和眼柄长短是分类根据之一;

在毛虾,眼睛大小及柄长短有雌雄差异。

雌雄个体在外形上有差异:

莹虾:雄性第6腹节下缘有2个大小不等的小刺;尾节腹面中央有1个大突起。

毛虾:雌性第3腹足底节及其间的腹甲变成为1对下陷的囊,为纳精囊。

2、附肢:

A1单肢型,柄部细长分3节,第1节基部有一个平衡囊,第3节毛虾有明显的雌雄区别——雄性很长,顶端有2条不等的细鞭,短的内鞭特化为抱握器。

A2 双肢型,柄部2节(莹虾愈合),外肢扁平叶状,内肢包括1个短小(分3节)的柄部和1条细长的触鞭。

樱虾亚科毛虾属,尾肢内肢上有若干红点

中国毛虾:尾肢外缘无刺,内肢有一列红点,是中国海特有。

日本毛虾:尾肢内肢一般有一个较大的红色圆点,南海多。

莹虾科莹虾属(Lucifer)身体细长,头部向前延伸

2.经济意义

(1)作为经济鱼类和大型虾类的天然饵料

(2)毛虾可作为直接捕捞对象。

(3)莹虾类有些种类的分布与水团、海流密切相关

第八节介形类

会发光

一、形态构造

1、体形身体不分节,完全被两瓣背甲所覆盖,两壳大小不等,

2、附肢

二、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及经济意义

海洋浮游生物中常见的是壮肢目和尾肢目的种类。

海萤属(Cypridina)复眼1对,着生于眼柄上,侧面观近椭圆形,不透明,因上唇能分泌发光物质(腺体)故称海萤。是发光生物的著名代表,是研究发光生理、生化良好材料。(二)、经济意义

1.介形虫是发光生物的著名代表,是研究发光生理、生化的良好材料。萤光素和萤光酶在水中溶解、混合而发出淡蓝色光。

2.对于石油资源的勘探、地质年代的研究以及海洋古生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小结:海洋甲壳类

1.鳃足亚纲:枝角目——最主要的特征,刚毛公式

2.介形亚纲:海莹

3.桡足亚纲:主要的特征,三个目的主要特征

4 .软甲亚纲(Malacostraca)

糠虾目(Mysidacea):主要特征

端足目(Amphipoda):主要特征

磷虾目(Euphausiaca):主要特征

十足目(Decapoda):

樱虾科(Sergestidae):樱虾亚科:毛虾(Acetes)

主要特征莹虾亚科:莹虾(Lucifer)

1.何谓孤雌生殖?试述枝角类的生活史

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母体产生的卵(2n),不经过受精而能单独直接发育成子代的一种生殖方式。形成的个体为雌虫。

2.桡足类的食性有哪几种类型?桡足类的口器附肢如何与食性相适应。

3.海洋浮游桡足类主要分哪几个目?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详述海洋桡足类的经济意义?

5.试述海洋浮游甲壳动物与海水养殖业的关系。

6.甲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第六章海洋浮游软体动物

(C)

第一节概述

腹足动物(Gastropoda)是软体动物门(Mollusca)的一个纲,主要是营底栖生活,仅有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的翼足目(Pteropoda)和前鳃亚纲(Prosobranchin)的异足亚目(Heteropoda)及海蜗牛科(Janthinidae)的种类,终生营浮游生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一大类群。

适应浮游生活形态变化:腹足变成鳍状,外壳退化或消失,降低比重。

第二节翼足目(Gastropoda )

一、本目的主要特征:腹足背部发育成一对发达、呈翼状的鳍,以适应浮游生活,故名“翼足”,这类动物的内部器官左右不对称,中枢神经系统为直神经,一般眼晴极退化或完全消失,雌雄同体。

二、分类:

(一)、被壳亚目(Thecosomata):

1、主要特征:一般具有一个左旋或伸直的石灰质外壳,或具一透明的软骨质内壳,壳是鉴定被壳翼足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螺旋形外壳可分为两部分:

螺旋部:动物内脏盘曲之处,一般有许多层,壳顶是螺旋部最上的一层,为动物最早的胚壳体螺层:贝壳的最后一层,一般最大,容纳动物的头、足部。

壳口是动物伸出体外的开口处,有的种类具厣,由后足分泌的角质或石灰质组成,它是一种保护器官,当动物缩入壳内时,厣便将壳口盖住。

头不明显

二)裸体亚目(Gymnosomata)

没有外壳、外套膜及外套腔,体呈纺锤形

第三节异足亚目及海蜗牛科

一、异足亚目

(一)主要特征:

头部较发达,位于身体前端,具有触角和眼,身体透明,

足有变异分化,分为前、中、后足3部分,

(二)、分类:肉食性

有3个科在我国沿海都有常见种类:

1.明螺科(Atlantidae)

二、海蜗牛科

壳薄,螺塔呈锥形,光滑或具有微弱的褶纹,壳口卵圆形,有的壳轴末端形成角状,无厣,壳口缘锐利。

海蜗牛属

第七章毛颚动物门

第一节概述

一般特征:

毛颚动物门属于后口动物,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相似。

后口动物(deuterostome):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原肠胚,其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内外胚层相互紧贴,穿成一孔,形成为动物体的口,以这种方法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

毛颚动物头部两侧各有成排的几丁质钩状颚毛(颚刺),故又称毛颚动物,

第二节毛颚动物的形态特征

一、外部形态

身体细长似箭,有侧鳍和尾鳍。

身体被隔膜分为三部分:

1-头部

2-躯干部

3-尾部

1、头部(head)

(1)头巾:头被一层可以伸缩的表皮称为头巾(hood)包围,位于颈部

头巾具有保护头部和游泳时减低阻力的作用。

(2)颚毛(或颚刺)

颚刺基部稍膨大,并有肌肉附着,顶端尖锐,为捕食器官。

颚刺的形状、数目为分类的依据之一。

(3)小齿:大多数种类在头部前端两侧具有1-2列小齿,

前齿(前列齿anterior teeth )约3-10枚,

后齿(后列齿posterior teeth)较多,有的超过30枚。

齿列的有无、齿的形态及齿数是鉴定种类的依据之一。

小齿也是几丁质结构,有助于抓捕饵料生物。

(4)眼:1对,位于头部背面中央。

(5)纤毛冠(环corona cilliata):为位于头部背面,有的种类可延伸至躯干部,是由数列纤毛细胞形成的环状结构,其位置和形状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根据其位置和形状,可分为三种类型:

甲型:位于头部背面,不向躯部延伸,一般呈卵圆形。如肥胖箭虫。

乙型:自脑(比眼稍前,咽背面)后开始,向躯干部延伸,一般狭长,两侧呈波浪状,如百陶箭虫。

丙型:自眼后开始,向躯干部延伸。如强壮箭虫,或位于躯干部上。

6)触毛斑(sensory spot or toctil body):体表由成堆的许多支持细胞及位于其中的纤毛细胞形成的略呈圆形或椭圆形斑状点,分布于躯干背面。

海洋生物学知识点教案

一、名词解释 1、潮下带:不超过两百米的水层区,海底地形较为平坦,坡度较小,以大陆缘为外界 2、生物沉降:是指由生物活动结果形成的沉积物。它包括由生物遗体或遗物(如粪便)直接形成的沉积物,如硅藻土、贝壳层、鸟粪层、泥炭、煤等;也包括与生物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沉积物,如磷块岩,某些石灰岩、石油等。生物沉积物多形成于海洋中 3、海洋雪:在深海中,由有机物所组成的碎屑向雪花一样不断飘落,称作海洋雪。海洋雪主要由有机物碎屑所组成,起源于海洋上部透光层的有机物生产活动。海洋雪的组成包括:已死或将死的动植物(浮游生物)、原生生物(如硅藻)、细菌、粪便颗粒、泥沙和尘土等。 4、大陆边缘沉积:经河流、风、冰川等作用从大陆或临近岛屿携带入海的陆源碎屑 5、珊瑚礁:热带海洋中一些海岸、岛屿、暗礁周围和海滩大量生长造礁石珊瑚为主的骨骼堆积形成的礁体,统称为珊瑚礁。有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 6、真红树植物:是指专一性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它们只能在潮间带环境生长繁殖,在陆地环境不能够繁殖。其特征是胎萌、呼吸根与支柱根、泌盐组织和高渗透压。 7、赤潮: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8、广盐性生物:又称“盐度变化生物”。指能够在海水含盐度变化较大的海水中生活的生物。海岸带及河口区的生物多属于广盐性生物。如某些双壳类及腹足类、介形类、海绵等。如紫菜能在32‰—24‰的盐度中生长。 9、寒流:水温显著低于流经海域的海流。即:自冷水区向暖水区流动的洋流。 10、上升流:海底富含营养盐的高密度海水向海表面涌升的现象。 1、海洋环境:地球上海和洋的总水域,按照海洋环境的区域性可分为河口、海湾、近海、外海和大洋等,按照海洋环境要素可分为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和海面上空大气等。 2、大洋区:远离大陆,深度较大,面积广阔的区域。 3、海洋透光层:是指自然光穿过海水时达到光能衰减至1%的水层深度。它表示光波经过海水时光强所能影响到的水层。在海洋中,光线射达1厘米厚的水层时,光线只占表面能量73%,到达10米深度时,占表面能量18%,到达100米深度时,只有1%左右。光波的长波部分消失较快,短波消失较慢,到100米深处只剩下光波波长为0.3—0.6微米的部分。海洋透光层的分布,对海洋生物种属的分布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4、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大量积累,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异常增殖,大量消耗溶解氧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5、海洋真菌:生活在海洋中的能形成孢子且有真核结构的微生物。大多数栖于某种基物而生活,少数自由生活,因此,真菌在海洋中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寄主的分布。 6、浮游植物: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门、硅藻门、金藻门a、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裸藻门和绿藻门,而不包括细菌和其它植物。 7、赤潮:详情见上(7) 8、广盐性生物:见上(8) 9、海洋荒漠化:是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即海洋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海洋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输入海洋的污染物的大幅度增加。 10、海洋哺乳动物:海洋哺乳动物是哺乳类中适于海栖环境的特殊类群,通常被人们称作为海兽。是海洋中胎生哺乳、肺呼吸、恒体温、流线形且前肢特化为鳍状的脊椎动物。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都是从陆上返回海洋的,属于次水生生物。属游泳生物。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考点汇编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 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 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 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 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 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0r 距离时, 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 1010-m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 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4、温度

【2019年整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诊断学基础 1、血清病-**反应 2、弛张热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2度败血症风湿热结核化脓 3、稽留热39度以上24小时不超过1度肺炎链球菌伤寒 4、呕血与黑边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 5、心梗发热为吸收热急性胆囊炎多发热并寒战 6、癫痫抽搐前有先兆 7、实质性器官被寒气组织覆盖-浊音 8、甲低-粘液水肿貌 9、皮肤色素沉着——阿迪森病 10、支气管呼吸音——胸骨上窝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胸骨角附近 11、主动脉第二听诊区舒张期杂音——动脉导管未闭 12、心前区隆起常见于先心病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13、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两个半月瓣关闭的震动 14、二尖瓣狭窄-心尖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舒张期震颤左侧卧位明显主动脉瓣狭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流加速 15梨形心——左房增大肺动脉段膨出 16、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右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减轻 17、腹水大于1000ml出现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肝脏触诊——冲击触诊法 18、上腔静脉受阻向下下腔静脉向上(曲张) 门静脉高压脐上向上脐下向下 19、周围性面瘫——同侧面肌麻痹中枢性瘫痪——病理反射阳性 20、肌力:0瘫痪1内缩无动2水平3无抵抗4抵抗差5正常 21、肝昏迷——扑翼样震颤 22、共济失调——美尼尔 23、匙状甲——贫血风湿热甲癣 24、锥体外系——铅管样强直 25、吗啡中毒——呼吸过缓瞳孔缩小肺炎——呼吸过快 26、大量胸腔积液-呼吸音消失 27、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膜散在出血点

28、维生素A缺乏-角膜软化 39、上颌窦——颧部压痛 40、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 41、凯尔尼格征-病变累及脑膜 42、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寄生虫-嗜酸僧高 43、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或用铁剂治疗一周血小板升高 44、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细胞降低 45、再生障碍性贫血不会出现幼稚红细胞 47、2500ml多尿100ml无尿 48、心衰尿中可出现管型肾衰——蜡样管型 49、内生肌酐清除率反应肾小管的滤过功能 50二氧化碳结合律降低——代谢性酸中毒 51、AFP——肝癌支气管哮喘IgM明显升高急性炎症血清补体升高 52、棕褐色痰——阿米巴脓肿尿比重尿量升高——糖尿病 53、狂犬病——中性粒细胞升高 54、正常心电轴0-90度QRS心室肌除极 55、前间壁心梗V1V2 56、X线自然对比对明显的是胸部胸膜粘连最常见部位——肋膈角 57、大叶性肺炎实变期会出现典型X线表现 58、原发综合症——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及结核性淋巴管炎组成的哑铃状影 59、血播性肺结核——2型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 60、回盲部检查-全消化道造影 61、头颅外伤首选——CT纵膈肿物首选CT 62、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诊断 传染病 1、传染病原体免疫流行 2、潜伏性感染:病原——免疫低——发病相对状态无症状不排病原 3、熟悉潜伏期是为了确定检疫期 4、主动免疫:菌苗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5、构成感染的三大因素:人体病原体外环境

高中生物选修三生态工程知识点

专题四生态工程 一、生态工程的概念 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 二、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设计所依据的是生态学和工程学原理 1、生态学原理 (1)物种共生原理:自然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离开其他生物而单独生存和繁衍,存在着共生、竞争等关系,这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 (2)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依据此原理,可构建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种群的稳定而高效的生态系统。 (3)食物链原理:食物链/食物网是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基础,物种间的食物关系是生态工程设计的重要因素。 (4)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如“三北防护林”虫害、珊瑚礁区的生机) 2、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3)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三、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过程

海洋生物学复习题

海洋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初级生产者: 具有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将简单无机物合成高能有机物质的细菌、藻 类或其它绿色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 2.河口:河流进入海洋的区域,该区域的盐度在淡水与海水之间变化。 3.赤潮:指海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使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水 中缺氧,鱼类大量死亡。 4.溶解潜伏热:1克的冰在同样温度下溶解为1克的水所产生的热量。 5.孤雌生殖:只有雌性个体参与的单性生殖方式。 6.光照层:海洋中的表层,在该水层中的光线能够保持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 7.浮游植物:在海洋中随水漂流的微型植物,个体多小于20微米。 8.牧食食物链:生物链的起点为活的海洋藻类,可以是浮游植物、也可以是大型藻类。 9.共生关系:对共生生物和宿主都有利的关系 10.潮间带:海岸张周围涨潮时的海平面与退潮时海平面之间的地区,称为潮间带,即位于低 潮线与高潮线之间的地区。 11.Salinity:水中总的含盐量称为盐度,以千分比的形式表示。 12.最低含氧带:在水深1000米左右,由于水中动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氧 气的速度与氧气的产生速度相当,而导致溶氧量低的地带。 1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 终又回到环境中。其路线包括有生命阶段和由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阶段,共同组成此循环。 14.食物链:能量和营养沿着生态系统中有生命活动的生物群落所经历的路线称为食物链,分 为牧食链和碎屑食物链。 15.寄生:存在于两种生物之间,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受到损害的生物为前者提供营养 物质和栖息场所。

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1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自然风景、文物古迹,也可以是民俗风情) 2 旅游资源的内涵: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2)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旅游资源的特点:1)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样性;2)空间上的地域性;3)季节上的变化性;4)美学上的观赏性;5)吸引力的定向性;6)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4 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尤其要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是旅游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类型 1 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如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宇宙等自然要素及其互相组合的自然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地文景观类、气象气候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宇宙类) 2 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技创造的载体和轨迹,如文物古迹、文化艺术活动、科技与建筑成就、文化娱乐活动等人文景观。(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古迹和古建筑类、现代建筑成就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1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的共同财富。它是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 2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 3 世界文化遗产:(略) 4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中国南方喀斯特。 5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6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中国古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7 认识和研究世界遗产价值的必要性: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程度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8 世界遗产具有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对保护世界遗产的“三个负责”态度:第一,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第二,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第三,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的交给子孙后代。 9中国的十大旅游胜地 自然旅游资源有:长江三峡(湖北、重庆);桂林山水(广西);黄山(安徽);杭州西湖(浙江);日月潭(台湾)。人文旅游资源有:故宫(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苏州园林(江苏);承德避暑山庄(河北);秦陵兵马俑(陕西)。 10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观赏 1 旅游景观的观赏要注意:1)了解景观特点;2)精选观赏点位;3)把握观赏时机;4)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5)提高审美素质。 2 如何了解景观特点: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介绍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2)了解景观布局的节奏和韵律:路线的设计有其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 3 园林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4 自然美的表现形式:形象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 5 自然景观位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6 把握景观的观赏时机 第二节著名旅游景区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参考名师伴你行) 一黄山 1位置: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2 特点:号称天下第一奇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旅游风景名胜区,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赞语。“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是我国南方珍贵的植物宝库和天然生物园。 3 成因:黄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是由地质、地貌、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共同造成的。(黄山典型的花岗岩和断层构造,使黄山成为一座花岗岩断块山,但是由于前山的岩体中节理长而深,大而稀;后山节理密集,长短深浅不一,形成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自然风光)(黄山地处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都比较显著。由于海拔高、空气湿度大,所以经常出现云海飘渺、烟雾朦胧的壮丽景观) 二夏威夷 1 特点:以热带风情和火山景观闻名于世;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 2 成因:1)热带风情——地处热带,但受海洋环抱,气候适宜,雨量丰富;2)火山景观——较频繁而宁静的火山喷发活动,没有强烈的爆炸过程;3)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种族多样,民族构成多样。 三长城 1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西岸的虎山,全长6300千米。它因建筑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历史价值之高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著名的奇观,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长城的特点: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体系;2)长城的构筑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3)重视气候、水

生物选修3知识归纳 填空含答案

专题1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又叫做或。就是按照人们的愿望,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改造生物的。 2.基因工程是在上进行的设计施工,基本工具是:基因的剪刀(分子手术刀)——;基因的针线(分子缝合针)——;基因的(分子运输车)——。 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位于基因的,其作用是使下来;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出来,最常用的标记基因是。 16.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另外还有和等。 17.农杆菌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能在自然条件下感染,而对大多数没有

感染能力。当植物体受到损伤,伤口处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这时农杆菌中的上的(可转移的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到受体细胞上。 18.农杆菌转化法是将目的基因插入到上,通过农杆菌的作用,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并插入到植物细胞中上,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基因枪法是利用压缩气体产生的动力,将包裹在金属颗粒表面的打入受体细胞中,使目的基因与其整合并表达的方法,是 →→) 30.蛋白质工程成功难度很大,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发挥功能必须依赖于正确的,而目前科学家对大多数蛋白质的的了解还很不够。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31.对于转基因生物,公众在安全、安全和安全方面产生了争论。安全主要是指公众担心转基因生物会产生出蛋白或蛋白;安全是担心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影响到;安全是指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环境造成或。 32.担忧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原因:对、以及等了解有限;转移的基因虽然功能已知,但不少是的基因;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 后用冲洗;实验中要强调所用器械的和实验人员的 ,因为污染杂菌后杂菌会并;外植体最好切取含有的部分,原因是这部分细胞。 45.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不同种的植物,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并把它培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三 专题1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 “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 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 “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 “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 目的基因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2. 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3.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 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为单链; 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 (5)特点:指数(2^n)形式扩增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 1. 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 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

2020年中科院南海所海洋生物学考研分享(附参考书)

2020年中科院南海所海洋生物学考研分享(附参考书) 一、本专业报考录取情况介绍 南海所生物海洋生物学专业复试进了27名,录取7名。剩下有18名调剂到了生物工程专业,刷掉2名。海洋生物学专业复试分数线要求英语/政治≧50、业务课≧90、总分≧300。具体录取人数看视每年复试情况而定。 总的来说,南海所是一个相对好考的研究所。招收人数多,复试要求不严,刷人也少。只要过了初试分数线,联系好导师,好好准备一下复试就没有问题。 二、各科(公共课+专业课)复习时间节点、参考书目 专业课可选择较多:微生物学、数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物学,任选2门。我选择的是851微生物学和610分子生物学。 各科参考书介绍: 微生物学参考书为:闵航的微生物学和张利平的微生物学(两本书都要有,相互参考着看);851微生物学的历年真题(近十年)。 分子生物学参考书:朱玉贤的分子生物学第四版:610分子生物学历年真题(近十年)。 英语一参考书:历年真题、背单词书(朱伟恋恋有词)、作文模板总结、冲刺预测卷子(张剑、何凯文的冲刺预测卷子) 政治参考书:政治课本内容总结、肖秀荣系列、冲刺预测卷子、冲刺考试内容预测总结(可参考不同机构的名师的,进行汇总,越全面越好)。 各科复习节点介绍: 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课: 10月份之前一遍一遍的翻看课本,此时应把整本书都当做重点进行全方面了解,不跳过课本上出现的任何知识点,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理解。如果考研准备时间早,在看课本的同时可以重做历年真题,找答案归纳整理。 10月份和11月份是专业课复习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应该对课本有所掌握,也全身心投入到了备考状态。10月份进行自己的背诵笔记整理,依据近10年真题考察的重复知识点以及考试大纲帮助自己找到书本上的复习重点,在一边有重点的看书的同时,一边整理笔记。专业课笔记可以按章节总结,每一章笔记以问答题的形式囊盖课本上的重点考点,又单独设立实验设计专题部分、名词解释专题部分以及当年生物相关的热门部分。11月份就要开始背诵自己整理的背诵笔记了。12月份重新对真题和课本进行一遍梳理。 专业课复习应挑取大块时间,比如上午复习专业课一,下午专业课二。养成习惯,没有其他任务拖延时,此时间表应尽量保持不变。 英语和政治复习介绍: 英语和政治可以跟着线下辅导班或者网课班,尽量报一个班跟着复习。我是推荐新祥旭考研辅导,可以在决定考研的时候就报班,尽量在5月份之前就开始,这两门前期投入早的话,不会在后期拖累专业课的复习时间。 英语可以每天早晨分配半小时到一小时背单词,半小时到一小时背作文,养成习惯不要间断。一般在背诵了10篇左右的作文后,可以按着作文套路总结一个自己适用的万能作文模版。以后在做模拟卷子的时候就尝试用自己总结的作文模板写作文。每天分配一些时间做英语历年真题,一遍遍总结。最后冲刺时期也就是接近考试日期的时候要静下心来,做一些名师的冲刺预测卷子如张剑、何凯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 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知识分享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

选修3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1.突破物种界限 2.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切割,因此具有专一性。 (3)作用的化学键:切割磷酸二酯键 (4)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作用:将两个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 (2)连接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 (3)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不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采用) 2.人工合成。常用方法有:(1)反转录法(已经获得mRNA的情况下采用) (2)化学合成法(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基因比较小的情况下采用)

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

选修3知识点复习 专题1 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原理是基因重组,操作水平是分子水平。优点:打破物种界限;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2)功能: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3)特点具有专一(特异)性。 (4)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只能连接黏性末端;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脱氧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载体(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够稳定保存并复制;②有一至多个限制酶酶切位点③含有标记基因,便于筛选。④对受体细胞无害。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化学本质是DNA分子。(3)其它载体: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三)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3.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两个条件:基因比较小;核苷酸序列已知。 4.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PCR是多聚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原理DNA双链复制。 (2)过程:第一步变性:加热至90~95℃,DNA解链,不需要解旋酶;第二步复性: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变性和复性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第三步延伸: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的导入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其转化方法是:先用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是分子杂交技术。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四)基因工程的应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如乳腺生物反应器和膀胱生物反应器,方法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使其发育成转基因动物。 3.基因治疗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的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是治疗遗传病最有效的手段。 (五)蛋白质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师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基本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专题2 细胞工程 (一)植物细胞工程 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过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植物体

高考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案例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高中生物选修3(浙科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 1、基因工程的概念: (1)广义的遗传工程:泛指把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等)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去,并使这种遗传物质所带的遗传信息在受体细胞中表达。(2)基因工程: 就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其产生我们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让它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DNA分子。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3)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DNA双螺旋结构的确立、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认定。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①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②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能切割(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例如: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的序列是GAATTC,能在G和A之间切割DNA,如下图所示。 黏性末端 黏性末端 ③结果:能将DNA分子切割成许多不同的片段。 备注:不同DNA分子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都相同;同一个DNA分子用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一般不相同。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①作用: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2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缝合磷酸二酯键)形成的D NA分子称为重组DNA分子。 因此,DNA连接酶具有缝合DNA片段的作用,可以将外源基因和载体DNA连接在一起。 (3)“分子运输车”——载体——质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