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doc 7页)

谈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doc 7页)

谈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doc 7页)
谈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doc 7页)

谈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doc 7页)

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下)对策研究:高新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一、从区域经济的视角:高新科技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基础现状分析

第一部分是从理论的角度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这一部分,本研究将关注我国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并通过示意性的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对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思考。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产业政策、法规等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由各省市自治区依据自身具体实际进行具体解读。文化产业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纷纷制订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和适应性政策,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各省之间相比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省际差别。同样,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的是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这是各省实施文化产业高科技转化的技术基础。研究者在此采用各省市的数据,示意性地说明科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省选择自身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数据上,研究者选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中的“中国2004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分项情况统计”为代表,因为这是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颁布《文化及其相关分类》统计指标后的统计数字,同时因为这一数据是来自权威的年鉴,可以采信;另一方面,我国自从2005年后就没有再发布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宏观数据,这也是唯一可以使用的一批数据。

在描述各省市、自治区的新媒体技术基础的数据选取上,研究者最终选择了《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6(电子卷)》中的“中国2005年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中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原因如下:一方面,信息产业是与新媒体技术最为接近的领域,甚至可以说在信息、传播、媒体汇流的时代这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反映各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基础,这就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再有,选择“工业增加值”这一增量数据是为了与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对应,具有可对照性;最后,文化产业数据是2004年的,信息产业的数据则是2005年的,研究者在这里只是示意性地说明全国范围的产业发展态势,而从产业发展的延续性上看04、05年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所以这些数据是可以使用的。

下表3显示了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其中省份是按照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括号中是排名)。为了直观,研究者还在下面两个图3、4中显示了各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省文化产业在全国所处的位势及其新媒体技术基础在全国的位置。

从中我们可以将全国这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五种类型:

(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列,在信息产业——也即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上也位于全国前列;

(2)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湖南、山西、云南、广西为代表,表现在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位列中上,但是其科技基础只能列在中下甚至处于落后状态;

联动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3)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北京、天津最为典型,表现在其信息产业位列全国前列,但是文化产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以北京为例,北[FS:PAGE]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聚集了优势的智力资源。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初步确立了支柱产业地位,如2005 年,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603.5 亿元,占全市GDP 的8.76%。另外,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如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长安街沿线文艺演出聚集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等等。

在2006年12月7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北京市“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要强调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以金融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柱产业,按照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年均15.1%的增幅计算,到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将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从而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按照北京市产业发展规划,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中心、广告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设计创意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使北京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与创意之都。

总体看来,北京市对文化产业的选择考虑到了自身的科技基础,在上文中提到,北京市信息产业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因此它可以利用自身良好的科技基础和人才优势,将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与新媒体技术有关的动漫、网络游戏、影视、网络服务等门类,这样有助于优势产业迅速得到提升。

(4)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青海、海南、贵州、宁夏、甘肃为典型,表现在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比较薄弱。

对于这类省市来说,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比较薄弱,研究者认为应该将科技发展放在第一位。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离开信息技术,这些省市只有科技先行,才有可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5)二者都差强人意:这类省市如辽宁、安徽、河北,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处于中游。

这部分省市尽管在上文的分析中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在全国都处于中游,数量上看互相之间差别不大,实际上它们彼此还有很大差别。例如河北省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72.1亿元,比上年增加53.3亿元,增长44.9%(当年价),占全省GDP的1.70%,比上年提高0.30个百分点;从业人员52.5万人,比上年增加14.5万人,增长38.2%,占全省所有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7%,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另外,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出版发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销售这四个行业上,从2005年文化产业分行业统计情况看,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占总量的比重位居第一位(29.8%),出版发行增加值占总量的比重位居第二(21.9%),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占总量的比重居第三位(15.7%),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位居第四(15.4%),新闻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动漫游戏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还微不足道。

相比之下,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幅22%,高于全省GDP增幅9.8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一路加速上扬的增长曲线表明,安徽省文化产业已经快速起跳,大踏步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此外,2006年,辽宁省国有和民营文化产业共创造增加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上缴财政收入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辽宁大剧院、大连大青集团和大连动漫产业基地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动漫产业振兴基地,使辽宁省国家文化产业基地达到7个,位居全国第二位。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批位于中游的省市各自具有属于自身的发展特色,而在科技基础相似的情况下,研究者认为它们应该首先分析自身的文化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基础,在[FS:PAGE]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确立发展路径,避免误打误撞。

二、从产业集群的视角:从科技产业园到文化产业园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指数量众多的大中小企业在地区集聚,通过协同效用产生巨大规模

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的新型企业空间组织形态,是科技人文创新与最新应用的发源地。在文化产业领域,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两个类型:其一是自发形成的,有的是依托大学和研究院发展设计类企业,如北京的中关村,有的是通过改造旧厂房、旧仓库开设艺术类企业,如北京的798艺术区,这类自发形成的集聚区往往具有较好的互动性、在制度与文化上趋于同质化,它们往往在发展壮大后会得到政府的认可,采用挂牌等形式成为文化产业基地;另一类是政府支持下开辟新区或改造旧区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这类园区或者依托传统布局,在原有基础上建设新园区,如北京的雍和园,或者另起炉灶,如北京大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它们大多通过土地、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住,形成集聚效应,这类园区内的企业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文化趋同性,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聚焦于考察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而对于我国各个省市正在风风火火地开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热潮,我们认为应该借鉴我国高科技产业园区成熟的发展经验,将其转化到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中来。

(一)我国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经验

我国现行科技园区运营模式基本上保持了以行政干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在科技园区成立初期,中央就对科技园区的职能定位及管理原则做了明确的规定:科技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建设是努力方向,企业主体的运行不介入。因此,科技园区运营模式行政化虽然没有在法律上得到确认,但却实际运行中,却通过赋予科技园区超高级的审批职权、干部配置、特别是高度集中的权利安排以及对体制创新的默许等方式保证了科技园区得以高效的运作。具体表现在:

(1)“三位一体”保证权力高度集中。科技园区党委、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开发总公司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领导实行交叉兼任。

(2)高级别的行政安排。如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由北京市副市长兼任,苏州工业园开发公司董事长由苏州市委书记兼任等。

(3)高层次财税制度安排。例如高比例的税收留成、高级别的审批权限(包括对投资额的审批、大额土地出让审批权限等)。

(4)对科技园区体制改革与创新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政府行政管理为主的科技园区运行模式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从科技园区管理及运营机制的演变方向看,我国科技园区的运营模式总体上是在朝着政府干预逐渐弱化,市场机制逐渐起主要作用的方向发展。

科技园区运营模式逐步进行了改革,从单纯的政府权力支配过渡到政府与资本相制衡。具体表现在科技园区运营模式上,从最初的管委会到在管委会下建立开发公司,再到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并行。但其管理权限的赋予、考核和监控的主导力量和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依然是在政府行政框架内,以行政权力为主体对科技园区实施管理。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对科技园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由于其承担着众多宏观目标职能,而倾向将其视作政府派出机构加以监管。政府习惯通过行政手段来评估、调控其政策实施效果与科技园区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科技园区作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参与市场交易的身份转化缺乏法律、市场、资本以及规则的支撑。

到目前为止,我国科技园区运营模式可以大致概括为三种:完全行政管理、有限市场化运作、在产权、责权框架内实行有限监督的公司化运作。

以行政手段管理运营科技园区。在这一模式下,无论是通过地方职能部门在科技园区设立垂直管理机构,还是在科技园区[FS:PAGE]管委会下另行成立一套相关的行政体系,科技园区从土地划拨、项目审批、人力配置到协调基本都是在政府体系内运行。

行政管理与公司化运作并存。在这一运营模式下,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管委会和市场化运营的开发公司同时并存。开发公司在人事、审批(备案)、年度考核等方面接受管委会的监督管理,并在管委会制定的发展框架内进行市场化运作。包括:参与建立开发公司的主体开始多元化;在科技园区经营过程中引入项目公司、中介服务、项目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开发公司与管委会在职责分工上开始有了更多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变化,但是开发公司在众多市场化运作上并没有独立的决策权,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半事业、半企业的尴

尬境地,管委会与开发公司之间仍然保持着一种事实上监控与被监控的关系。

公司制。20世纪90年代末,科技园区作为类似于工业房地产一级开发商的主体地位逐渐被认同。同时,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更为广泛的应用于我国整体经济运行。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放手由企业独立管理运营科技园区,不再设立管委会机构,转而通过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在开发公司的控股地位来约束公司的决策不突破地方或城市的发展规划。开发公司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公开聘用管理层,管理层对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董事会负责。科技园区运营得以在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制度下开展。

根据国内科技园区的运营模式分析,可以发现科技园区已经从早期的政策提供者向市场经营者、中介服务者进行演变,少数园区开始通过产业研发和议程设置扮演产业引导者的角色。

[1] 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3576.72亿元,广东1008.72亿元,考虑到中国对有关行业进行了折算,广东也按50%折算后的增加值为861.72亿元,占全国的24.1%。2004年暂无全国数据,但根据广东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计算,文化产业占全国比重仍将超过20%。

[2] 2003年,中国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73.72万人,广东185.48万人,占全国的14.6%。2004年因为暂无全国数据,但根据广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计算,文化产业占全国比重仍将超过10%。

(二)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带来的启示

从高科技产业园区的运行规律出发,研究者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可供借鉴的建议。简单来说,文化产业园区有“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研究机构”四类实体,要明确这四类实体扮演的角色和彼此的关系。

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政策制定应该从土地、税收等优惠措施转向对文化产业和技术创新的支持。政府要明确当地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注重入园企业与主导产业的相关性。要规范企业竞争行为,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政府还应该致力于为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对交通、通讯、网络等设施进行持续投资,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还应该培育园区的创新文化氛围,推动园区企业交流与合作,打造良性竞争与合作的集群文化,提倡开拓创新精神。

园区内的企业要充分运用园区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同时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活动,将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园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同时加强与园区其他企业的交流与学习,追求企业文化的相容。园区企业要尽可能考虑到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形成上下游贯通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集聚程度。中介组织可以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在各类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个人与单位、国内与国外企业之间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许多发达国家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协会中介组织是园区行政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中不[FS:PAGE]可缺少的环节,具有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产业聚集的重要推手之一。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首要的是先破除对中介机构发展的障碍,完善制度环境,其次是要培养大量专业的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人才,提高中介的职业化服务水平。

文化产业园区要重视官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关系,尤其对于研究机构来说,文化产业园区给予它们一个进行研究、实验和检验的平台,要建立园区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定向联系,促进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学习和创新。

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程,而文化产业园区则刚刚起步,在高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关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应该更多地从高科技园区那里获取经验。

三、展望未来——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上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了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重点论述了高新科技给文化产业带来的良性作用,与此同时,高新科技也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如高新科技带来了我国文化安全的新问题,网络犯罪行为成为社会中的常见现象,网络文化会造成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互联网空间的极度扩张会带来公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淡薄

等等。这些问题与挑战并不是新媒体技术本身的问题,因噎废食和视而不见都是错误的态度,如何利用适时、合理的政策引导,利用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利用适度、完善的技术规范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为高新科技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社会环境。高新科技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凝聚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风尚和向上的人民精神风貌。文化产业的发展恰好可以为全社会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是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重要源泉,从而可以推动高新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高新科技可以提高文化产业的能级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又可以反过来高科技发展提供创造力的源泉。“以人为最小的核心单元,以人群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和以社会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构成了我们讨论的文化产业的全部内容。”[1]文化产业是落脚在“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产业,新媒体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还会影响到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人们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和行为,文化消费方式、消费心理和决策等方方面面,同时这二者也在交互中不停地发展着。在未来,只有科技与文化交融、反映人类共同追求的人性与共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具有最为长久的生命力。当前时代,文化产业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担负着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塑造良好社会精神风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更高目标,明确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促使二者的结合、相互提升和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

熊澄宇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

课题组成员:

张铮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博士

靳一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博士

吕宇翔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十三五”规划期的四大产业发展战略

“十三五”规划期的四大产业发展战略 2015-07-08 09:00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黄群慧贺俊 核心提示:从中国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工业和贸易大国,是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低、处于全球分工格局低端等问题,未来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原标题:“十三五”时期的产业发展战略 从全球来看,在未来五到十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不断拓展,技术突破和业态创新将逐步融合产业边界,全球投资贸易秩序将加速重构,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出,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突出,服务业甚至研发活动都将呈现深入的产业内垂直分工的特征。从中国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工业和贸易大国,是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低、处于全球分工格局低端等问题,未来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

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十三五”时期我国三次产业发展的定位、方向和政策都将面临重大的变化。 “十三五”时期应对产业结构升级思路进行重大调整:摒弃以往追求产业间数量比例关系优化的指导思想,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是提高生产率。 基于一般意义的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我国五年规划一般将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关系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比如,“十二五”规划提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2010年的43%提高到47%。但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不存在一个严格意义的三次产业数量比例关系,尤其是在当今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各个产业边界日趋模糊的大趋势下,统计意义的产业规模数量比例指标作为政策导向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小,寻求最优产业比例关系、进行“产业结构对标”的产业结构升级思路,其合理性和操作性的基础已越来越薄弱。 实际上,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本质是生产率高的部门逐步替代生产率低的部门成为主导产业。虽然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演进趋势,但2013年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仍高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存在第三产业比例上升而整体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潜在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1) 2009年至2011年是荆州高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新思路,提出新目标,制定新措施,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于全国省级高新区前列、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重心也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荆州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97亿元,同比增长51.8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22.85亿元,同比增长45.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6亿元,同比增长37.7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54%;规模企业达到150家,同比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62.79%;财政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26%。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和增幅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四,在全市名列第一。引进项目110个,总投资额为75.5亿元,到位资金24.6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过1000万元的项目61个,建成投产项目62个、投资额达30亿元,在建项目达84个、投资额过100亿元。高新区经济规模迅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产业带动作用日趋凸显。

2、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加快以“五园两中心”(机械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产业平台建设,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创业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业中心孵化能力,成功孵化了以高新技术企业荆鹏软件、明德科技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引外援”和培育“本土明星”,已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为主)、新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现有的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先进制造产业48家、新材料产业30家、纺织印染产业20家,特色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内现有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2个,留学生创业园1个,博士园1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26家。2008年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32个,其中国家项目13个,省市项目19个;获专利权的2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的企业1家,近60个科技研发项目通过科技查新报告,20多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各类创新活动踊跃、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园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水、电、气、通讯等逐步配套完善,工业区工业用地达到了“五通一平”,投资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进区办理各项手续的项目和企业实行审批环节代办制,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进行建设环节包办制,

修浅析文化与科技的关系

目录 1 引言 (1) 2 我国的文化发展的形态 (1) 3 时代科技的发展造就特定的文化样态 (2) 4 科技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3) 4.1增强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 4.2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3) 5 结语 (4) 参考文献 (4)

浅析文化与科技的关系 摘要:当今是一个文化与科技大发展的时代,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资源是基础,文化创意是核心,科技创新是引擎;科技创造品质,文化创造品牌,文化与科技共同支撑和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把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完美结合,最终确定以动画的形式和具有代表性文化与科技的深层关系。关键词:文化;科技;关系 The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hallow relationships Abstra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and promoting each other, spiral growth and evolv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e promotion and shaping soci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odern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finally confirmed in the form of animation and representative the deep relationship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ionship between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的决定 穗字[2008]1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2008年1月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现就我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推动广州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深刻认识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主导广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优先战略,是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基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强大推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自主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和集中体现。以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2.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支撑,以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为根本,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强化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形成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力争在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3.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1)发展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州作为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强化,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大城市前列,率先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形成一批布局合理、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至201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0件,科技进步对工业

中国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报告

中国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报告世界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根据其定义,“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以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通常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十三项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各项产业范畴、产品和服务 产业 范畴、产品和服务 广告 消费者研究,客户市场营销计划管理,消费者品味与反应识别,广告创作,促销,公关策划,媒体规划,购买与评估,广告资料生产 建筑 建筑设计,计划审批,信息制作 艺术与古玩 艺术品古玩交易,包括:绘画、雕塑、纸制作品、其它艺术(如编织)、家具、其它大量生产品(如大量生产的陶制、玻璃制品、玩偶、玩具屋、广告、包装材料等)、女装设计(含珠宝)、纺织原料、古玩、武器及防弹车、金属制品、书籍、装订、签名、地图等零售,包括通过拍卖会、画廊、专家现场会、专门店、仓储店、百货商店、因特网的零售 工艺 纺织品、陶器、珠宝/银器、金属、玻璃等的创作、生产及展示 设计 设计咨询(服务包括:品牌识别、企业形象、信息设计、新产品开发等),工业零部件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设计 时尚设计 服装设计、展览用服装的制作、咨询与分销途径 电影录像 电影剧本创作,制作,分销,展演

互动休闲软件 游戏开发、出版、分销、零售 音乐 录音产品的制造、分销与零售、录音产品与作曲的著作权管理、现场表演(非古典)、管理、翻录及促销、作词与作曲 表演艺术 内容原创,表演制作,芭蕾、当代舞蹈、戏剧、音乐剧及歌剧的现场表演,旅游,服装设计与制造,灯光 出版 原创,书籍出版:一般类、儿童类、教育类,学习类期刊出版,报纸出版,杂志出版,数字内容出版 软件设计 软件开发:系统软件、合约、解决方案、系统整合、系统设计与分析、软件结构与设计、项目管理、基础设计 电视广播 节目制作与配套(资料库、销售、频道),广播(节目单与媒体销售),传送 资料来源:2001英国创意产业报告 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文化创意产品超过其他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 5.24%。另据统计,1997—2001年间英国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年增长率达到8%,是同期英国总体经济增长2.6%的3倍多,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 国外各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美国 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 的比重达到5.24%;创造就业800万个,接近全国总就业人数的6% 英国 2002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到6月,创意产业雇佣总人数为190万,其后继续增长,成为该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

最新中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探析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探析 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关系到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改革取向的重大理论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笔者认为战略发展选择不是政府政策的结果,其最佳的途径是如何让市场中的经济主体自由理性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产业,逐利的众多经济个体单位的经济活动将内生地决定各阶段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对中国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的反思 林毅夫教授等提出的中国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在经济学界颇有影响。其主要思想是:当前中国的各种投入要素中劳动力资源是最丰富的,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则相对比较稀缺。按照市场自由定价原则,稀缺程度高的资本、技术的市场价格将比劳动力价格高得多。在技术水平、产量既定的情况下,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将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增强企业的自生存能力。一个产业的企业如果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那么这个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中国在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企业的能力将增强,资本日渐丰裕,资本的机会成本将降低,那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自动地得到发展。表面看来,上述观点的论证比较严谨,结论也令人信服。但是笔者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不能推出中国目前的战略选择就一定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决定一个企业选择产业技术水平的根本动力是能否盈利,而决定利润水平高低的因素是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多少。在技术水平、总收益既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

选择当然是进入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当技术条件发生变化,选择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果能导致企业的净收益增加(增产导致的收益增加减去由于使资本密集技术导致的成本增加),那么企业选择资本密集型产业就将是理性的,符合经济效率。上述表述也可以用下述函数表示: π=P×Q-TC (1) Q=AF(K,L)(2) TC=f(K,L,r,w)(3) 其中,A表示技术水平,K表示资本投入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r表示资本的价格——利率,w表示工资,P表示企业生产产品的价格,TC表示总成本,Q表示生产产品的产量,π表示总利润。 主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在PQ一定的情况下,将多使用L,少用K的技术A,使TC变低,从而增加π。 但是,当提高技术水平,即A→A’时,在A’条件下,将多使用资本,少使用劳动,这时TC将上升,同时,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导致产量Q上升。如果A→A’=>Δπ=ΔTR-ΔTC>0,则企业选择进入资本密集型行业将有利可为。 上述分析表明,企业选择进入什么技术水平的行业,不仅要看其经济成本,还要看获得的收益情况,即产量的增加导致总收益的增加。因此,比较优势学说单从成本角度出发分析得出的中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论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上述分析也说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建立在下述条件之上的:①技术水平不变;②产量Q不变;③K和L可以相互替代。因此,在上述条件成立和资本价格r远高于劳动的价格w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选择必然是进入劳动密集型产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 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据库】中国商业报告库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新技术 【地区分类】北京 【文献出处】北京经济报 【标题】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0文献)(10850)【正文】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中共北京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的精神,抓住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扩大,在首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标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2.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7%增加到6.9%。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6%,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地区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一,1

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7万人,签定技术合同金额81.6亿元,专利授权3800项。中关村地区是北京市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地区,拥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长起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渗透中,初步形成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产业化主体,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互为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行业发展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等行业。据统计,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70.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13.3%,新能源产业占7.9%,新材料产业占3.7%,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占2.2%,环保设备产业占1.3%,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行业占1.2%。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按销售收入划分,1998年国有经济占44.8%,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34.3%,股份制企业占4.7%,集体经济占4.1%,其他类型企业占3.1%。 (四)企业发展水平提高,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 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决定了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地位。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实践中看,科技创新能力低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软肋。基于这一情况,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市应结合党的十八大强调内容进行合理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与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强调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为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全面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明了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文化持久发展和繁荣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现代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不仅改造着传统文化产业,还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现代科技推动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了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文化产业及其发展的重要性 1.文化产业及其特点

文化产业在我市的发展起步较晚,随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我市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文化产业的概念也在逐渐明晰。根据中宣部和国家统计局正式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可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成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同时,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地划分和确认,主要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等四大类。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的产业,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来说,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二是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量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三是文化产业容易与新技术对接,创新应变能力较强;四是文化产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五是文化产业的经济回报高,受益时间长。六是文化产品的消费不会消耗物质形态,反而会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2.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协调、绿色、高效等几个显著特征,能够发挥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优势。它从多个方面来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科技条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市场和科技的支撑,才能得到更快发展。因此,既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使各种文化生产要素能够在市场中自由流通、自由分配,还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合力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国民经济的不断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区别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各地的工作重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既是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从现今段来看,传统产业又是我们发展经济的优势。深入研究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特点、趋势以及传统产业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发展高新技术、传统产业对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对于研究制定面向新世纪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战略和对策,顺利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我们要了解有关的概念及其特点。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要用严格科学的定义

来概括高新技术产业还有一定困难。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商务部和日本通产省将高新技术产业定义为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智力密集型产业部门:①研究开发经费超过其价值增加额10%以上的产业部门;②高科技人员超过其职工总数10%以上的产业部门。显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划分了具体的行业标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一共涉及11个领域,在工业上包括38个行业。从其本身的含义来看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的全面应用。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特点:一是高度的创新性。高新技术以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为基础,高新技术成果具有更高的知识含量,是人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二是高度的集成性。高新技术发展不是单一学科或技术的发展,而是体现多个学科、多种技术的交叉与综合;体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商品化生产的相互融合;体现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优化集成。三是高度的产业关联性。高新技术发展使科技链与产业链融为一体,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快、周期短,市场信息反馈及时,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迅捷。四是高度的渗透性。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加速重组,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渗透性。五是高度的竞争性。高新技术竞争较之传统技术领域的竞争,其内涵更为广泛和深刻。它包括: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感悟五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华佗与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司马迁的史学成就、佛教与道教在两汉时期的传播。 从世界科技文化史上来看,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从单元内容上看,前面学习了两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本节课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两汉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为两汉科技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两汉的科技文化是两汉政治经济繁荣的反映,因此,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内容相互衔接、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两汉的完整的发展史。同时借助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了解造纸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②识记两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及其成就。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意义和张仲景被称为“医圣”的原因。 ③掌握《史记》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④知道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以问题为导引,让学生初步感知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②以史料为载体,训练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科技,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②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司马迁和《史记》; (2)教学难点 难点:佛教和道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说学情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0年12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批复文号豫发改工业〔2010〕2087号。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于2011年2月取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意见(豫环审〔2011〕47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现对该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范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郁香路、南至站北路、西至郑州市西环绕城高速东1000米、北至新龙路,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规划的时间段为2010-202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开发建设阶段。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超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河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体制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区,郑州市科技创新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群效应,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超

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规划期末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 二、发展规划及原规划环评执行情况 截至2018年,集聚区规划用地布局与原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入区企业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所提到的环保要求大部分已得到落实,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对比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系实施仍需加强。 三、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通过收集郑州市及高新区例行监测结果及开展评价区域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空气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在大力开展大气攻坚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本次规划实施未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地表水环境:集聚区主要纳污水体贾鲁河出境断面常规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园区内地表水须水河水质现状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本次评价收集了集聚区内石佛水井厂常规监测数据,同时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指标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要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声环境:本次评价监测点位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广告传媒)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下)

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下) 对策研究:高新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一、从区域经济的视角:高新科技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基础现状分析 第一部分是从理论的角度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这一部分,本研究将关注我国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并通过示意性的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对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思考。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产业政策、法规等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由各省市自治区依据自身具体实际进行具体解读。文化产业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纷纷制订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和适应性政策,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各省之间相比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省际差别。同样,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的是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这是各省实施文化产业高科技转化的技术基础。研究者在此采用各省市的数据,示意性地说明科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省选择自身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数据上,研究者选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中的“中国2004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分项情况统计”为代表,因为这是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颁布《文化及其相关分类》统计指标后的统计数字,同时因为这一数据是来自权威的年鉴,可以采信;另一方面,我国自从2005年后就没有再发布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宏观数据,这也是唯一可以使用的一批数据。 在描述各省市、自治区的新媒体技术基础的数据选取上,研究者最终选择了《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6(电子卷)》中的“中国2005年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中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原因如下:一方面,信息产业是与新媒体技术最为接近的领域,甚至可以说在信息、传播、媒体汇流的时代这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反映各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基础,这就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再有,选择“工业增加值”这一增量数据是为了与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对应,具有可对照性;最后,文化产业数据是2004年的,信息产业的数据则是2005年的,研究者在这里只是示意性地说明全国范围的产业发展态势,而从产业发展的延续性上看04、05年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所以这些数据是可以使用的。 下表3显示了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其中省份是按照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括号中是排名)。为了直观,研究者还在下面两个图3、4中显示了各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省文化产业在全国所处的位势及其新媒体技术基础在全国的位置。从中我们可以将全国这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五种类型: (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列,在信息产业——也即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上也位于全国前列; (2)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湖南、山西、云南、广西为代表,表现在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位列中上,但是其科技基础只能列在中下甚至处于落后状态; (3)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北京、天津最为典型,表现在其信息产业位列全国前列,但是文化产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4)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青海、海南、贵州、宁夏、甘肃为典型,表现在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比较薄弱; (5)二者都差强人意:这类省市如辽宁、安徽、河北,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处于中游。 表3 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注1:括号内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 注2:缺少西藏和台湾的数据,故未列入。 (二)我国各地区基于科技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按照上文的分析[FS:PAGE],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各自独特的科技基础,因此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上也应该加以考虑: (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

(发展战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定的实施细则最全版

(发展战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定的实施细则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 实施细则 第壹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开发区科技发展局是执行《规定》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对《规定》进行解释说明、细则制定、实施推进。《规定》所涉及的各项扶持和资助的申请由科技发展局统壹受理、认定、审核,且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上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开发区高指委)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开发区管委会),获得批准后协调落实,且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 第三条政策兑现申请由科技发展局初审,财政局复核,如未超出政策规定且科技发展局和财政局意见壹致的,报分管科技的副主任批准;如突破政策规定或科技发展局和财政局意见不壹致的,报管委会主任批准。 第四条申请享受《规定》各项扶持和资助的企业、机构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须事先经过开发区管委会的相关资格认定且按规定参加年检。未通过年检以及因故被取消资格称号的,将停止所有相关的扶持和资助。 第五条申请者须保证其所提供的全部申请资料是合法、真实、客观的。如申请者提供虚假文件和情况骗取资助扶持的,开发区管委会有权责令其退仍资助资金,且赔偿经济损失。该申请者三年内不得再享受《规定》中的任何扶持和资助。构成违法犯罪的,提交有关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条享受《规定》中各项优惠支持的申请者,须和开发区管委会签订资助合同,明确双方对于资助项目的权利和义务。如有违反,须承担相应责任。

第七条对于给予申请者的指定用途的扶持和资助,开发区科技发展局和财政局将定期或不定期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部门将依据相关法规进行审计。申请者有义务按照开发区科技发展局的要求及时上报相关情况,积极配合检查。如有拒绝配合检查或发现违反资金使用规定的,报开发区管委会批准后停止拨付资助且收回已拨付的资助金或仪器设备,该申请者三年内不得再享受《规定》中的任何扶持和资助。 第二章普惠扶持和资助政策 第八条《规定》第七条所称的“建设扶持”的额度依据如下因素确定:项目所属技术产业领域、项目的技术水平、项目投资额、用地面积、对开发区的预期贡献等。 建设扶持的额度,按如下方法计算: 建设扶持额度=(协议出让价格-P)*购地面积 其中,P=120-0.2r 上述公式中,r为企业的投资密度(r=注册资本/用地面积,单位为美元/平方米);如计算出P<50,则取P=50。 第九条企业项目建设用地的建筑容积率(建筑面积/拨地面积)必须不低于0.7;建设项目用地内严禁建造公寓、招待所等商业服务和娱乐设施,以及其他和生产无关的各种服务设施。 第十条企业和研发机构缴纳土地出让金后可向建设发展局提出建设扶持申请,建设发展局按规定时限核准后壹个月内支付(壹般建设项目壹次性支付,分期建设项目分期支付)。 第十一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机构给予房租补贴时,具体的补贴标准参照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计划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十一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定的八个中心之一的文化旅游业的建设目标,依据《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制定《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期限为2006-2010年,是《“十一五”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指导和促进全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与方针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指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策划设计的文化活动内容并形成旅游者可以体验参与的活动,以及为此而必备的制度安排和设施条件。创意主要是释放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设施上。从旅游业角度看,重点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谋划,包括原有产业的稳定发展和深度发展,以及新型创意产业的培育。旅游创意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创意(增加文化品位)、旅游活动创意(增加深度体验)、旅游商品创意(加强设计水平)和旅游服务创意(更加人性化)等方面。 (一)发展目标 依托北京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完善丰厚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游客满意度,传播中华文化和首都文化,到2010年,形成北京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把北京建成中国文化旅游创意中心,力争建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创意城市。 (二)发展战略 制定并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旅游文化创意发展战略措施。总体上包括对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提升改善,并不断新增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 1、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北京旅游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新力,不仅有创造力产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实践新思想、新观念,把新思想和观念转变成可出售的产品和服务。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行业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实施深度开发战略,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值。 利用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创意,增进和挖掘文化内涵,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由于环境的改变,我国新能源的开发提到了日程上来,新能源的起色与国家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有一定的自然优势,中国新能源的发展也很迅速,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文章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局限以及战略进行阐述。 标签: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战略思考 1 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的理解 中国目前的主要能源还是煤炭与石油,尽管我国现在这两种资源已日渐稀少并且正走向枯竭。2008年,我国的煤炭消费却仍在世界上占据第一名,石油消费在世界上排在第二名。所以,中国现在急需发展新能源,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非常不相符,只有发展新能源才会适应中国的发展。可怎么样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发展新的能源呢,中国各个部门如今已经意识到发展新能源的作用以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必要影响。从微观中分析,一个企业最需要具备的是能动性,一个企业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新能源产业对一个国家来说等同于能动性对于企业,需要对新能源发展的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新能源这一新兴的产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表示对其很感兴趣。愿意投出时间与精力在新能源上,并且对新能源的发展很看好,有着很大的积极性。由此看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2 中国风能、氢能的发展 风能是我国开发最快速,并且是如今运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在我国,新疆可以说是风能最丰富的的地点。同时,新疆也是最早开发风能的地点,风能企业的运行相对于其他新能源企业来说,更早的进行了实施建设。新疆风能的开发潜力也是不可预估的,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使许多的企业愿意在这里发展,在这里投资。除了新疆,河北的风能资源也比较有优势,许多企业也愿意到河北搞建设,利用其自然优势,同时对风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在河北的投资中仅有一个县城就引来了十余家的企业希望在这里投资。江苏也是我国风能比较富裕的城市,目前也已有很多企业打算入驻江苏,在这里发展风能。 除了利用优越的自然优势,企业也要注重自身技能的发展,提升自己的技术,利用技术更新将风能更好的利用。中国除了在风能上有所发展,在氢能源上的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我国对氢能源的开发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现在已经可以在多方面提取氢能源,并且做到合理处理与利用氢能源,如果氢能得到开发后,影响最大的便是我国的汽车产业。风能与氢能源的发展,更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局限

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文件 穗字〔2008〕1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2008年1月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现就我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推动广州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深刻认识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主导广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优先战略,是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基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强大推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自主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和集中体现。以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2.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支撑,以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为根本,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强化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形成具体强大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力争在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3.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1)发展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州作为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强化,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大城市前列,率先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形成一批布局合理、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家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至201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0件,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4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3%。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信息服务和创意产业、数控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大力推进数字家庭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重点产业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4.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础上,完善和实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意见。抓紧编制和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