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

慢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骨组织所引起的一种骨感染性疾病,往往反复发作多年不愈,

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肢体功能,有时会因并发症而致终身残疾。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血

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诊治演变而来。少数为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所致。每当机体抵抗

力降低,病灶处可出现软组织红肿,甚至皮肤破溃,即急性发作。

1 发病机理

急性期的症状消失后,一般情况好转,但病变持续,转为慢性期。由于死骨形成,较大死骨

不能被吸收,成为异物及细菌的病灶,引起周围炎性反应及新骨增生,形成包壳,故骨质增

厚粗糙。如形成窦道,常年不愈。如引流不畅,可引起全身症状。如细菌毒力较小,或机体

抵抗力较强,脓肿被包围在骨质里,呈局限性骨内脓肿,称布劳德氏脓肿(Brodie’s abscess)。常发生在胫骨上下端,起病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仅于数月或数年后第一次发作时

才有局部红肿和疼痛。如病变部骨质有较广泛增生,使髓腔消失,循环较差,发生坚实性弥

散性骨髓炎,称加利氏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g elieisoF Garre)。最常发生在股骨和胫骨,以间歇疼痛为主。

2 临床表现

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有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如有窦道,伤口长

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可引起

急性发作,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

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

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

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X线照片可显示死骨及大量较多致密的新骨形成,有时有空腔,如系战伤,可有弹片存在。

布劳德氏脓肿X线照片显示长骨干骨后端有圆形稀疏区,脓肿周围骨质致密。加利氏骨髓炎

骨质一般较粗大致密,无明显死骨,骨髓腔消失。

3 诊断

慢性骨髓炎的诊断,根据以往有急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病史,局部病灶检查及X线片表现,不难确诊,但仍需与下列病变鉴别。

(1)结核性骨髓炎。一般多侵入关节,病史较缓慢,有结核病或结核病接触史等。X线片

显示以骨质破坏为主而少有新骨形成。

(2)骨样骨瘤。常易诊断为局限性脓肿,但其特征为经常性隐痛,夜间疼痛较重,局部压

痛明显,但无红肿,少有全身症状,X线片可进一步提供鉴别依据。

(3)骨干肉瘤。局部及X线片表现偶可与骨髓炎混淆,但根据发病部位、年龄、临床表现

及X线片特征可资鉴别。

4 鉴别诊断

①有急性炎症的反复发作史;②皮肤上有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窦道流脓;③时有小死骨

排出;④患骨较健侧粗、硬;⑤X线检查见骨增粗,轮廓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有死腔,多存在死骨,骨髓腔消失。

5 治疗

5.1手术方式及其适应证

(1)死骨摘除及窦道搔括术:适用于死腔不大,骨瘘口较大而内有死骨者。手术时不需作

切口,或仅将皮肤窦口、骨窦口略为扩大,取出死骨后彻底搔括。

(2)病灶清除术:适用于死腔较大,内有较多、较大死骨,或死腔虽不大,但骨瘘口较小

而内有死骨者,亦适用于局限性骨脓肿(Brodie氏骨脓肿)。手术应做到死骨摘干净,死腔

刮干净,瘘管疤痕切干净,并将骨凿成底小口大的碟形(Orr氏手术),使软组织得以向内

塌陷,消灭死腔。经彻底冲洗,置入青、链霉素粉后创口可一期缝合,或用邻近带肌瓣填塞

再缝皮;若不能缝合时,亦可用凡士林纱布填创口,必要时外包石膏管型,通过换药或每隔2~6周更换一次石膏管形,让其二期愈合。

(3)病段骨切除:适用于切除后不影响功能的锁骨,肋骨,腓骨上中段等慢性骨髓炎。

5.2注意事项

(1)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不宜作病灶清除术,仅予切开引流。

(2)包壳未充分形成前,如属骨干大块或整段坏死,不宜手术摘除死骨,否则造成骨折。

(3)死骨尚未充分分离前,因不可能彻底清除,且有可能再出现死骨,须暂缓手术。

(4)开放性骨折感染而有大块死骨者,在骨折未愈合前亦不宜摘除死骨。

6 感染控制

6.1局部载药缓释系统慢性骨髓炎病灶局部给药,病灶抗生素浓度较全身给药高数倍至数百倍。血清浓度低,可避免全身毒副作用。缓释系统解决了病灶局部抗生素浓度的维持问题,

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从最初的PMMA抗生素链株,明胶海绵,乳酸聚合物,载药基质明胶,到多孔玻璃陶瓷,羟基磷灰石,最后到磷酸钙人工骨,历经了不断完善和创新过程。自

固化磷酸钙骨水泥颗粒有直径200~300μm的微孔,吸水性好,对加入的抗生素不敏感,可

任意加入抗生素并可使用较高浓度,可降解,组织相容性好,其细小颗粒可填至病灶盲端而

使杀菌作用更为有效,是一种良好的抗生素局部缓释载体。

6.2介入治疗在CT引导下,将抗生素用微量注射泵持续给药引流,提高局部病灶给药浓度,对反复发作又未见明显死骨形成的骨与软组织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6.3关节镜治疗对合并化脓性膝关节炎的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采用关节镜下治疗,可引流

脓性关节液,彻底切除病变滑膜,直视下摘除死骨,清除窦道,并置管持续灌洗。比传统开

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关节粘连少,可多次手术的优势。

6.4磺伏持续湿敷法将骨髓炎病灶清创后开放,行碘伏持续湿敷,再行植骨的方法,可提高

慢性胫骨髓炎的治愈率。

肱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进展

肱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进展 慢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组织的慢性炎症,长骨的干骺端最易受累;随着高处坠落伤和车祸伤等高能量损伤持续增加,开放性骨折感染所致或因 开放性骨折放置内固定不当引起的慢性骨髓炎发生率越来越高,[1]肱骨远端骨折 多为开放性骨折,术后发生骨髓炎较常见。肱骨骨髓炎病情与诊疗复杂,传统的 治疗办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本文将对肱骨骨髓炎的手术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第一阶段:术前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彻底清除病灶 对肱骨骨髓炎患者进行窦道或伤口分泌物培养,并根据培养结果选择适宜的 抗菌药物。术前行患肢X线、CT及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了解患肢骨髓炎进展、 骨折断端及血供情况;术前治疗7d左右后,在气囊止血带下行病灶清除,术中 彻底清除创面边缘炎性肉芽组织或贴骨瘢痕组织,刮除游离死骨,并用咬骨钳咬 除断端硬化骨至骨端有点状渗血;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区,止血充分后放置VSD生物膜负压引流装置,病情平稳后拔除VSD负压吸引膜,随即行二期手术治疗。 第二阶段:二期手术修复骨缺损 经过第一阶段清创后通常会发生一定程度骨与软组织缺损,这将不利于骨髓 炎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消灭死腔的方法有膜诱导技术、肌皮瓣移植术、全反式肩 关节置换术、抗生素骨水泥链、Ilizarov骨搬运技术。 1.膜诱导技术[2] 术中先行患肢感染灶彻底清除直至正常骨皮质界面,[3]重新复位骨缺损两端 骨干,恢复正常力位、力线。依缺损的部位及情况选择锁定钢板或髓内钉来固定 骨缺损两端,然后将抗生素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塑型,在其凝固之前置于骨缺损部位连接骨折断端,最后根据软组织缺损情况采用 直接缝合、游离或转移皮瓣覆盖修复缺损软组织。

名中医治骨髓炎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骨髓炎四个秘方 12.1复骨汤 【来源】胡胜利,《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20克,黄芪30克,野葡萄根30克,鹿角片、川芎、蚤休各10克,当归 8克,熟地20克,补骨脂15克,白芷、炙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扶正和营。 【方解】方中以金银花、蚤休、野葡萄根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黄芪、当归、熟地、 鹿角片以补诸虚、填精髓、助阳固本,黄芪又为治疮要药;配当归、川芎以活血散瘀、和 营通络。合用则具有清热解毒、扶正和营之功。 【主治】慢性骨髓炎。 【加减】热重,加野菊花、蒲公英;阴虚,加知柏地黄丸、生地;血虚,加大熟地, 当归用量;脾虚,加白术,炒怀山药;湿重,加苍术、苡仁、藿香。 【疗效】治疗35例,年龄8~54岁,病程1~30年,结果临床治愈25例,好转8例,无 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 12.2骨痨汤

【来源】徐学春,《江苏中医》(9)1990年 【组成】虎杖、瓜子金、锦鸡儿各16克,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克,赤芍9克,牛膝、 甘草各6克,徐长卿12克,当归18克,皂角刺15克,骨痨片(徐学春方,蜈蚣、地鳌虫、制 乳没、参三七、红花、炮山甲。依法制成片剂)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破瘀,化痰散结。 【方解】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转变而成,病程较长,既有邪毒未清,痰瘀互结,又 有气血亏虚的正虚邪实之候。治宜攻补兼施之法,方中虎杖、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徐长卿活络安神、祛风湿;赤芍、牛膝、锦鸡儿、当归活血化瘀;瓜子金、皂刺、甘草化 痰散结;配入骨痨片,以增化瘀、散结、通络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破瘀、 化痰散结之功。再辅以外治,颇见功效。 【主治】慢性骨髓炎。 【加减】如症见寒象,面色苍白,苔白,脉细,可加肉桂、白芥子、炮姜等温通之品; 若体弱消瘦,舌质淡胖,合八珍汤加减。 再辅以外治:若形成窦道,先用加味一号丹(即一号丹内加20%~40%拔瘰丹: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进展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进展 慢性骨髓炎是骨科的常见病,因其病情复杂,病程漫长,易形成慢性窦道、骨缺损、化脓性关节炎、皮肤瘢痕,甚至导致病理性骨折等病变,因手术失败率与感染复发率较高,是临床医师较为棘手的难题,常需多种方法综合性治疗。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本文就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慢性骨髓炎;治疗;进展 慢性骨髓炎又称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由于病变局限,病变处骨组织血供差,全身性抗感染治疗疗效往往较差,疗效难以巩固,复发率高,易形成慢性窦道、骨缺损、化脓性关节炎、病理性骨折及皮肤瘢痕等并发症,病肢生长障碍,造成肢体短缩或畸形,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甚至肢体的残疾,故选择治疗方法与能否获得良好的疗效尤为重要,笔者检索多种国内外文献,就慢性骨髓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的目是彻底清洁创面,去除坏死组织与死骨,消灭死腔。由于骨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中的死骨、脓苔与坏死组织均可能成为诱发感染或细菌滋生的温床,故慢性骨髓炎手术对坏死病灶的清除是治疗成功的第一步。手术过程中切除范围的大小是最困难的技术难点,切除过少残留坏死组织易于复发,切除过多则造成过大的骨与软组织缺损[1],手术时应依据病变的范围与程度切除坏死组织,同时应把握住保留活体组织,避免手术切除扩大化。因此,手术过程中应遵循:彻底清洗、充分引流、切除坏死、保存活体的原则。手术清创术中首先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双氧水及新洁尔灭溶液等反复冲洗,盡量使创面清洁,如对坏死组织与活体组织难以辨别,则可运用病灶组织染色的方法加以区分。手术清创常用方法:①对死腔不大的坏死创面采用蝶形手术,清除病灶后再用骨刀切除骨腔边缘,利于周围正常的软组织爬行,使新生组织填充死腔; ②对死腔居中的坏死创面采用”Orr疗法”,在病灶内填充凡士林纱条引流和开窗换药,促进伤口愈合;③对死腔较大的坏死创面则采用肌皮瓣移植术,取附近皮瓣、肌肉做带蒂肌瓣填充覆盖创面,是治疗慢性骨髓炎较可靠的方法;④对局部伤口深的坏死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或持续灌洗的方法,术后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保持引流通畅和保持有效的负压。总之,通过带血管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通畅死腔引流及抗生素辅助应用等综合性治疗的方法已被骨科医师所认同[2]。 2 抗生素的运用 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坚持”联合、足量”的用药原则,保证抗生素的有效浓度与持续使用时间。对于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包括全身与局部的运用。

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机理、感染途径、注意事项

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机理、感染途径、注意事项 一、概述 骨髓炎为化脓性细菌感染,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中医称为附骨疽。二、机理 感染由血源性微生物引起(血源性骨髓炎);从感染组织扩散而来(包括置换关节的感染、污染性骨折及骨手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骨髓炎可见于吸毒者;镰状细胞血症患者和严重的糖尿病或外伤患者。真菌和分枝杆菌感染者病变往往局限于骨,并引起无痛性的慢性感染。危险因素包括消耗性疾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透析及静脉用药。对于儿童,任何引起菌血症的过程都可能诱发骨髓炎。 三、分类 根据它发病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血源性骨髓炎、外伤性骨髓炎、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至骨骼而发生的骨髓炎。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1、硬化性骨髓炎 硬化性骨髓炎表现为一段骨干或整个骨干的进行性、广泛性增生和硬化的炎性改变。因炎性反应的刺激,导致骨髓腔内发生广泛纤维化、甚至骨髓腔消失,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有窦道形成等。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流传播并定位于骨组织而引起的炎症。它的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80%以上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发生的结果。它有典型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史,死骨、死腔、窦道的形成。 4、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 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常继发于开发性骨折,随着现在的交通事故和大型建筑的工伤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属高能量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特点是,感染的病灶始终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向两端发展蔓延,同时多在骨折部位形成死腔。而在其骨与软组织形成脓肿,常反复破溃,成为长期不愈的窦道。这也是慢性骨髓炎开始的标志。 5、医源性骨髓炎 医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于手术中,由于医务人员过分依赖抗生素而放松无菌操作,使患者的抵抗能力低下,招致了细菌的侵犯。复杂大手术的实施,使患部有机会接触细菌,而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不及时有效的治疗所造成的骨内感染,就是医源性骨髓炎。 四、感染途径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 慢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骨组织所引起的一种骨感染性疾病,往往反复发作多年不愈, 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肢体功能,有时会因并发症而致终身残疾。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血 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诊治演变而来。少数为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所致。每当机体抵抗 力降低,病灶处可出现软组织红肿,甚至皮肤破溃,即急性发作。 1 发病机理 急性期的症状消失后,一般情况好转,但病变持续,转为慢性期。由于死骨形成,较大死骨 不能被吸收,成为异物及细菌的病灶,引起周围炎性反应及新骨增生,形成包壳,故骨质增 厚粗糙。如形成窦道,常年不愈。如引流不畅,可引起全身症状。如细菌毒力较小,或机体 抵抗力较强,脓肿被包围在骨质里,呈局限性骨内脓肿,称布劳德氏脓肿(Brodie’s abscess)。常发生在胫骨上下端,起病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仅于数月或数年后第一次发作时 才有局部红肿和疼痛。如病变部骨质有较广泛增生,使髓腔消失,循环较差,发生坚实性弥 散性骨髓炎,称加利氏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g elieisoF Garre)。最常发生在股骨和胫骨,以间歇疼痛为主。 2 临床表现 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有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如有窦道,伤口长 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可引起 急性发作,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 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 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 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X线照片可显示死骨及大量较多致密的新骨形成,有时有空腔,如系战伤,可有弹片存在。 布劳德氏脓肿X线照片显示长骨干骨后端有圆形稀疏区,脓肿周围骨质致密。加利氏骨髓炎 骨质一般较粗大致密,无明显死骨,骨髓腔消失。 3 诊断 慢性骨髓炎的诊断,根据以往有急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病史,局部病灶检查及X线片表现,不难确诊,但仍需与下列病变鉴别。 (1)结核性骨髓炎。一般多侵入关节,病史较缓慢,有结核病或结核病接触史等。X线片 显示以骨质破坏为主而少有新骨形成。 (2)骨样骨瘤。常易诊断为局限性脓肿,但其特征为经常性隐痛,夜间疼痛较重,局部压 痛明显,但无红肿,少有全身症状,X线片可进一步提供鉴别依据。 (3)骨干肉瘤。局部及X线片表现偶可与骨髓炎混淆,但根据发病部位、年龄、临床表现 及X线片特征可资鉴别。 4 鉴别诊断 ①有急性炎症的反复发作史;②皮肤上有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窦道流脓;③时有小死骨 排出;④患骨较健侧粗、硬;⑤X线检查见骨增粗,轮廓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有死腔,多存在死骨,骨髓腔消失。 5 治疗

慢性骨髓炎治疗.

慢性骨髓炎治疗 1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本组2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7〜52岁。其中股骨8例,胫骨4例,跟骨2例,锁骨1例,骼骨2例;有窦道形成12例,X线片均证实有死骨存在。 1.2手术方法有窦道者切除窦道,结合CRX线片测出炎性髓腔长度,宽度约1〜1.5cm,沿其纵轴骨刀切开一侧皮质,一般不超过管状骨周径的1/3 [l]o摘除死骨,彻底清除死腔内脓苔,刮除髓腔内炎性肉芽组织,直到骨面有少量渗血为止。0.2%碘伏浸泡死腔5min, 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干纱布填塞。根据死腔容积大小,计划植骨量, 人工骨与自体骨体积比为101 (人工骨为XX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瑞邦骨泰),取髓骨松质骨尽力剪碎,呈锯末状备用。将人工骨按5%比例加入“泰能〃粉剂,掺均匀,加固化剂,调成糊状,再掺加自体骨一起调匀,并做成颗粒状,热盐水纱布包裹,约lOmin后颗粒成型、硬化。取出腔内纱布,不留空腔,明胶海绵封口。关闭切口负压引流。没有形成窦道的骨髓炎,患者一般抵抗力较强,死骨周围皮质增厚,腔内脓液内炎性肉芽组织较多,并有包壳形成。术式同前,只是植骨前在增厚的皮质上细钻头钻数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再植入混合骨,关闭切口,可不放引流。 1.3术后处理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或术中做细菌培养。选用1〜2种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条件者可行高压氧治疗,改善局部皮肤营养不良,术后2天拔引流管,隔日换药,12〜24 天拆线,指导患者患肢行非负重功能锻炼。1.4结果14例患者拆线后伤口愈合良

好,3个月后局部皮肤营养状态好转,1例股骨骨髓炎拆线后伤口渗出,窦道形成。术后2个月有混合骨自窦道流出,行二次手术取出混合骨,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抗生素盐水冲洗治疗2周,伤口愈合。6个月后再次植自体骨治愈。经过1〜5年随访,除1例外均无复发,症状消失,患者均在术后1年内恢复正常生活与轻体力工作。 2讨论 慢性骨髓炎均合并有周围软组织慢性炎症,局部血液循环差,皮肤营养不良,致使局部骨骼循环血量减少,药物治疗局部相对血药浓度低,是药物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再有死骨形成,急性发作时细菌繁殖,组织细胞坏死,产生脓液不能引流,以至窦道形成,经久不愈。治疗原则: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死腔[2]0手术己达到了清除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混合骨载药植入达到了消灭死腔的目的。 近年来,载药人工骨实验研究己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王传军等[3] 用人工骨携带6.5%的妥布霉素将其植入兔股骨外侧探与股骨干交界处,观察3个月,表明药物缓释系统不但能释放高浓度的妥布霉素,而且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笔者应用这种复合材料具有人工骨的优点, 又改变了其孔隙率直径太小的缺点,具有骨的诱导功能,还可以直接生成骨,使得在植入早期就有新生骨长入,与单纯的人工骨比较缩短了降解时间。笔者观察一般在5〜22个月,单纯人工骨为6〜18个月 [4]。同时载入抗生素,混合材料在成骨的过程中可缓慢释放,达到 了消灭残存细菌的目的。 人工骨相对价格昂贵,它是抗生素的载体,在骨髓炎的治疗当中起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摘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摘 慢性骨髓炎,祖国医学称之附骨疽,现代医学认为多由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以致骨质的破坏和增生并进,形成死骨、窦道和脓腔,属临床的常见病和疑难病之一。临床从1984年3月至1986年10月收治了5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经两年以上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1性别及年龄: 50例中,男33例,女17例; 年龄最小13岁、最大57岁,其中20岁以下16例.20~29岁5例,30~39岁8例,40岁以上21例。 2病变部位: 胫骨16例,腓骨2例,股骨14例.股骨颈2例,髂骨3例,桡骨5例,尺骨4例,肱骨4例。 3病程: 最短3个月,最长28年,平均6.7年。 临床分类和治疗方法 Ⅰ类: 素有骨髓炎病史,再次发作时,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流脓,伴全身发热畏寒,血沉增快,X线摄片提示有骨包壳和死骨形成,本组18例。入院先拟中药清热解毒、化瘀透脓、内服骨髓炎Ⅰ号方,主药: 金银花、紫花地丁、赤芍、当归尾、穿山甲、路路通、生甘草,外贴青敷膏。当病情稳定、病灶局限,一般3~5天后,行手术病灶清除,留引流管庆大霉素稀释液冲洗5~7天,术后改服中药四妙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Ⅱ类: 窦道久溃不愈,或溃多愈少,常排出死骨、患肢变形、增粗,皮色暗黑,隐痛不舒,X线摄片提示有死骨、窦道或脓腔,本组23例。入院先手术消除病灶,髓腔内填氨苄青霉素,切口一期缝合,同时内服中药温阳通脉,扶正化瘀,骨髓Ⅱ号方,主药: 鹿角霜、草乌、白芥子、忍冬藤、乳香、没药、鸡血藤、炙黄芪、炙甘草。 Ⅲ类: 病灶常肿胀、疼痛,有时破溃后自愈,遇劳复发,X线摄片常提示长骨干骺端可见圆型低密度区,并有小片死骨,或骨干硬化、髓腔闭封,本组9例。入院治疗如脓肿未破者,外敷回阳玉龙膏温经

诊疗指南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cute hemorrhagic osteomyelitis) [诊断标准] 1.病史 (1)起病急,有寒颤,高热。 (2)部分病人有扭伤或挫伤史,部分病人有原发感染灶。 (3)好发于2~10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4)患肢剧痛,肿胀,不敢活动。 2.症状与体征 (1)早期高热寒颤。 (2)患肢疼痛,运动受限,继之则患肢肿胀,压痛明显,叩击痛存在。 (3)晚期患部红肿,穿刺可抽出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高。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培养阳性率高。 (5)X线片:发病后10~14日,可出现骨膜反应阴影。数周后出现骨破坏现象,继则死骨及骨包壳形成,再后出现硬化的死骨阴影。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 1.血、尿常规、肝功能、乙肝5项,Ab-HIV+TRUST,须在1~2日完成。 2.胸透、心电、摄X线片,须在2~3日完成。 3.血培养,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度试验,须在3~5日完成。 [治疗原则] 尽早控制炎症,使病变在急性期治愈,防止演变为慢性骨髓炎。 [治疗计划] 1.全身支持疗法输血、补液、降温、保护心脏功能等。 2.联合应用大剂量有效的抗生素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应用2周。 3.骨钻孔减压或开窗引流。 4.软组织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引流。 5.患肢制动,防止病理性骨折。 [住院日数] 1.术前7~10日。 2.术后7~14日。 [疗效判定] 1.治愈标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尚未形成骨膜下脓肿,经抗生素、钻孔、开窗引流治疗,效果良好,全身情况良好,体温正常,X线所见无亚急性骨髓炎发展者。 2.好转标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骨膜下已形成脓肿,虽经切开引流、钻孔减压等,X线所见已趋于亚急性期,体温已下降或正常,伤口流脓不愈,仍需继续治疗者。 3.未愈标准症状无改善,仍发热、消瘦,X线片显示死骨形成。 二、慢性血源性骨髓炎(chronic hemrrhagic osteomyelitis) [诊断标准] 1.病史 (1)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 (2)有肢体长期不愈的窦道或皮肤破溃溢脓时愈时现。 (3)曾有死骨从窦道流出。 (4)曾有过肢体的病理性骨折。 (5)曾有过开放性骨折,伤口经久不愈或留有窦道。

21-骨伤科-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1-骨伤科-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附骨疽简介 附骨疽,也叫慢性骨髓炎,是一种以病灶周围骨骼不断进行代偿性增生为特征的慢性骨髓炎。通常由葡萄球菌等细菌引起,并伴随慢性化脓性病变。该疾病容易误诊为骨肿瘤、骨折、骨髓炎等疾病。 中医诊断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湿热毒邪侵犯,气血不畅导致病变。主要症状包括局部肿胀、红斑、热痛,可出现脓液渗出、骨质破坏等情况。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附骨疽首先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具体方法包括: 中草药治疗 1.清热解毒方:疏肝解郁汤加味(柴胡、枳壳、黄芩、丹皮、栀子、黄 连、生地黄、当归、白芍、陈皮、川芎、槟榔、生姜、大枣、甘草)。 2.改善气血不畅方: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芍药、川芎、生地、菟丝 子、补骨脂、麻黄、桂枝、黄芩、山萸、桃仁、防风、甘草、干姜)。 3.消肿祛病方:膈关上行汤加味(黃柏、黄连、川穹、秦艽、柴胡、防 茯苓、炙甘草、桂枝)。 针灸治疗 镇痛消肿:以穴位委中、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为主,施用百会、大椎、肺俞等穴位。舒筋活络:以穴位“五四三二一”(即肺经第5、4、3、2、1个穴位)为主,施用天枢、曲池、合谷等穴位。 拔罐治疗 拔火罐:在病变部位或相关穴位上,施以拔火罐疗法。 推拿治疗 针对患者不同症状和病情采用脉络推拿,促进经络气血畅通,消肿散结。 注意事项 1.本方案旨在辅助正规医学治疗,如患者出现高热、昏迷、神志不清等 情况应立即就医。

2.饮食上应减少动物性脂肪和油腻食物,食欲不好的患者应多食用易于 消化的流食。 3.随访患者,监测治疗效果。如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加重,应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附骨疽主要是以清火解毒,消肿散结为基础,可以通过草药、针灸、 拔罐、推拿等手段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但是,这些治疗方法仅可作为辅助治疗,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

骨科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诊疗常规

骨科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一般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的病史。 2.全身表现:病人多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及精神抑郁、低沉等心理损害表现。 3.局部症状:常可见患肢肌肉萎缩、邻近关节僵硬、肢体增粗变形、不规则,可有过长、过短、弯曲等畸形。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肤色稍黑,皮肤薄而易破,破后形成溃疡,愈合缓慢。疤痕硬化,位于皮下的患骨易形成“贴骨疤痕”。病变部位常可发现窦道口,窦道口常有肉芽组织增生。 【体格检查】 常可见患肢肌肉萎缩、邻近关节僵硬、肢体增粗变形、不规则,可有过长、过短、弯曲等畸形。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肤色稍黑,皮肤薄而易破,破后形成溃疡,愈合缓慢。疤痕硬化,位于皮下的患骨易形成“贴骨疤痕”。病变部位常可发现窦道口,窦道口常有肉芽组织增生。 【辅助检查】 1.X线平片:显示病变的范围和性质,骨质增生,增厚,硬化,骨髓腔变形和大小不等的死骨。 2.窦道造影:应用造影剂行窦道造影,可辨认窦道与骨腔及死骨的关系。 3.CT检查:可显示出脓腔与小型死骨。 4.红外线热扫描:可显示病变部位为高温区。 【诊断标准】 1.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不难。特别是有经窦道排出过死骨,诊断更易。摄X线片可以证实有无死骨及附近包壳生长情况。 2.对怀疑慢性骨髓炎者,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⑴骨结核;⑵骨肿瘤。 【治疗原则】 1.改善全身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2.抗生素的应用。 3.病灶的处理,包括死骨的摘除,死腔的封闭以及有效的引流。 【疗效及出院标准】

1.治愈: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后,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一般状况改善,窦道愈合、连续X线照片检查,病变骨结构逐渐规则、无骨破坏。骨硬化、骨皮质肥厚及骨髓腔狭窄等表现趋向稳定。在长期观察中可确定2年治愈、5年治愈,10年治愈等。 2.好转:经治疗后,炎症己被控制,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病灶相对静止、稳定,骨破坏及骨质增生停止,窦道闭合,但原有骨病灶仍然存在,在3-6个月内无任何感染症状和体征。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4.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治疗方案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开放性骨折、软组织严重损伤病史或因感染失治、误治所致;有些患者无急性骨髓炎症状,一开始就是慢性过程。 (2)慢性骨髓炎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急性发作期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局部窦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性流脓,有时流出小死骨;或死腔存在,或皮肤缺损、持续骨质外露;或形成贴骨瘢痕,色素沉着;患肢增粗或畸形;窦道引流不畅或劳累后局部红肿或胀痛不适。 (4)并发骨折或骨不愈合者存在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功能障碍;癌变者可见窦道或创面菜花样改变、恶臭、易出血等。 (5)慢性硬化性骨髓炎:多见于抵抗力较强的青壮年患者可见四肢长管状骨,患肢逐渐增粗,间歇性胀痛,夜间和活动过度时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第四版(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和《感染性骨与关节外科治疗》(侯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1)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或外伤史。 (2)症状与体征局部红肿、疼痛、流脓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反复发作,病程漫长。窦道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疤痕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 (3)影像检查:X线、CT检查见病变骨质失去原有外形,骨干增粗、皮质增厚、密度普遍增高硬化,骨髓腔不规则、变窄甚至消失,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多增高(部分炎症静止期病人可正常);病原微生物培养见致病菌生长可以明确诊断。 (5)病理诊断:病理检查应作为确诊的依据病理检查在排除癌变的同时,可以与骨结核相鉴别。 (二)证候诊断 1.热毒蕴结证:患部疼痛,皮肤红肿,触痛明显,肢体局部可触及波动感,或窦道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可闻及异常气味,受累肢体关节主被动活动受限,或伴寒战、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正虚邪滞证:患部时有疼痛,活动、劳累或逢阴雨天气后

『骨科集』骨髓炎(秘方数:10)

『骨科集』骨髓炎(秘方数:10) 骨髓炎(秘方数:10)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骨组织受到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约占75%;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约占10%;其它如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均能引起本病。 急性血原性胃髓炎是化脓菌由某一部位的病灶进入而引起,常见的病灶多位于体表,如疖、痈、毛囊炎以及扁桃体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但亦有查不出原发病灶的。无论有无原发病灶,血流中有细菌,是造成骨髓炎的先决条件,但还必须具备有诱发的条件,才能造成骨感染、诱发条件为:(l)机体抵抗力。骨髓炎的发病决定于人体抵抗力的强弱。影响抵抗力的因素很多,如久病初愈、体弱、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着凉等。(2)局部抵抗力。创伤不是引起骨髓炎的直接原因,但与发病可能有间接关系,在临床上病人常主诉有创伤史,可能由于损伤使局部抵抗力降低,毒力小者则发病轻。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疔,疖、痈、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等病后余毒未尽,深蕴于内,经骨而继发,亦即所谓“余毒流注”所致;由于本病附骨成脓,故又称“附骨痈”(急性骨髓炎)或“附骨疽”(慢性骨髓炎),因其溃后常形成窦道,可有死骨脱出,而又称“脱骨疽”。 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因感染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有中毒症状如发冷、寒战,体温急剧上升,高达30—40℃,脉搏加速,全身虚弱,白细胞计数增高,可高达30000以上,血沉率快,血细菌培养常为阳性。患肢剧痛,肿胀,不敢活动。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甚至有死亡者。 急性骨髓炎的病例。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即转为慢性骨髓炎。临床上一般以在发病后4周内,死骨未形成前为急性期,以后为慢性期。 一般在急性期后,仍有低热和局部肿痛,或已有窦道;有时临床

『外科病诊治绝招』慢性骨髓炎

『外科病诊治绝招』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是急性骨髓炎病情的迁延发展,多因发现不及时而延误诊断或手术引流不彻底、抗生素使用不当等原因所致。 有哪些症状 1.急性期过后,全身出现畏寒、发热,局部肿痛、破溃,窦道形成流脓,排出死骨等表现。常见窦道经久不愈或时好时发,反复迁延数年至数十年,可造成肢体畸形、关节挛缩。局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和瘢痕组织形成,或形成溃疡,长期不愈。儿童骨骺破坏可有肢体缩短或关节发育畸形。 2.慢性局限性骨脓肿为低毒病原菌引起的感染,见于儿童和青年,胫骨远、近端及跟骨为好发部位。 3。硬化性骨髓炎是由低毒病原菌引起的感染,以骨质硬化为主要特征,表现酸胀、局部温度稍高,疼痛,压痛,反复发作。见于长骨骨干。 如何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体征,结合X线表现,可明确诊断。如有窦道,造影可明确窦道的走向及其与病灶的关系。 如何治疗 壁虎50份,穿山甲20份,全蜈蚣18份,麝香2份,浙贝母20份。 *病位在上,加野菊花15份; *病位在下,加牛膝15份; *脾肾阳虚,加鹿角胶(烊化)10克,党参10克; *气阴两虚,加太子参15克,干地黄10克; *瘀血内阻,加三七粉(冲服)4克,当归10克; *湿热内蕴,加紫花地丁30克,薏苡仁30克。

各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日服6克,骨头汤或淡盐水送服,早晚各1次,儿童用量酌减。 有哪些单验方 1.地龙30克,穿心莲12克,穿山甲12克,乳香12克,牡蛎(先煎)12克,共为细末,加蛋清调为膏状,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2. 五加皮15克,抱石莲10克,常春藤10克,黄芪9克,白术9克,熟地黄9克,茜草6克,仙灵脾6克,水煎服,每日1剂。 3. 野葡萄根500克,鸡蛋4个,香油100毫升,白酒5毫升,苯甲酸钠2.5克,将药捣成泥状,加蛋清、油、酒、防腐剂共煎,调和成膏,表面坚硬者先敷蒲黄粉软化,破溃化脓者用葡萄根条或纱布条引流,再敷药膏,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特别提示 1.卧床休息,减少体内消耗及炎症扩散。 2.患肢下垫硬枕,抬高15°—20°。,保证患肢稳定性,可用石膏固定,不要下地负重.以免发生关节畸形或病理性骨折。患肢制动时间较长时,要注意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应从制动之日起即进行肌肉的长收缩活动(即肌肉收缩时,关节不发生动作)。 3.加强营养,改善全身营养状况,骨髓炎患者宜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蛋白质供应量不少于每日每千克体重2克。 4.功能锻炼的强度及方式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清况而定.其原则为:循序渐进,全身活动,侧重局部。

浅谈急、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诊断与治疗

浅谈急、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诊断与治疗 本病系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中的致病菌经过血源性播散所致,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乙型链球菌占第2位。长骨干骺端多为好发部位。 【病理】早期为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为骨性包壳。 【临床表现】儿童多见,以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见,发病前往往有外伤病史。 起病急骤,有寒战,继而高热至39℃以上,有明显的毒血症症状,重者有昏迷与感染性休克。早期只有患区剧痛,肢体半屈曲状,有局限性压痛,肿胀并不明显。数天后压痛更为明显, 说明该处已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此时疼痛反可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压痛都更为明显。脓液沿着髓腔播散,则疼痛与肿胀范围更为严重,整个骨干 都存在着骨破坏后,有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可能。 急性骨髓炎的自然病程可以维持3~4星期。脓肿穿破后疼痛即刻缓解,体温逐渐下降,脓 肿穿破后形成窦道,病变转入慢性阶段。 【诊断】诊断宜早,凡有下列表现均应想到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①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 表现;②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③该部位有一个明显的压痛区;④白细胞 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MRI检查具有早期诊断价值,不能以X线检查结果作为早期诊断依据。 病因诊断在于获得致病菌。血培养与分层穿刺液培养具有很大的价值,为了提高阳性率,须 反复作血培养。 【治疗】治疗目的应该是中断骨髓炎由急性期向慢性阶段的演变,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关键。 1.抗生素治疗对疑有骨髓炎的病例应早期联合使用足量抗生素治疗,待检出致病菌后再予以 调整。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日渐增多,因此选择合适时期进行手术很有必要。 2.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①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症状;②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 髓炎。手术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疗后48~72h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进行手术,延迟的手 术只能达到引流的目的,不能阻止急性骨髓炎向慢性阶段演变。 手术有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两种。伤口可行闭式灌洗引流,待体温下降。引流液连续3次培 养阴性即可拔除引流管。 3.全身辅助治疗高热时降温、补液、补充热量。亦可输给少量新鲜血。 4.局部辅助治疗肢体可作皮肤牵引或石膏托固定,可以起到止痛、防止关节挛缩畸形、病理 性骨折等目的。 二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转入慢性阶段的原因:①急性感染期未能彻底控制,反复发作演变成慢 性骨髓炎;②系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骨髓炎。 【病理】急性期如果修复不彻底便会演变成慢性骨髓炎。主要表现为死骨、死腔、骨性包壳和经久不愈的窦道。 细菌学: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然而绝大部分病例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慢性骨髓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慢性骨髓炎)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即可确诊。 (二)鉴别诊断 根据既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史、体征、典型的X线表现,诊断多无困难。 1.结核性骨髓炎一般多侵入关节,病史较缓慢,有结核或结核病接触史等。X线片显示以骨质破坏为主而少有新骨形成。 2.骨样骨瘤常易诊断为局限性脓肿,但其特征为经常性隐痛,夜间疼痛较重,局部压痛明显,但无红肿,少有全身症状,x线片可进一步提供鉴别依据。 3.骨干肉瘤局部及X线片表现偶可与骨髓炎混淆,但根据发病部位、年龄,临床表现及X线片特征可资鉴别。对病程长窦道久治不愈,局部疼痛剧烈,有异常肉芽,脓液量多且有恶臭味,应注意有恶变的可能。 治疗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应尽可能彻底清除病灶,摘除死骨,清除增生的瘢痕和肉芽组织,消灭死腔,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创面的愈合。由于炎症的反复发作,患者体质较弱,除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外,应增进营养,必要时输血,以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敏感的抗菌药物。对有死骨、空洞及窦道流脓,新骨形成的包壳能支持肢体的患者,应选择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手术一般渗血多,要求尽量在止血带下进行,做好输血准备。 1.病灶清除术彻底去除窦道、瘢痕组织、死骨、异物,刮除死腔中的肉芽组织,切除不健康的骨质及空腔边缘,使之呈碟形,即奥尔法(On)手术。目前已较少使用。 2.清除病灶、滴注引流彻底清除病灶,死腔碟形化后,置人冲洗引流管,持续冲洗引流。由于伤口的充分冲洗引流,感染容易控制,创面多能一期愈合,随着骨腔凝血机化、骨化而修复骨缺损。 3.消灭死腔的手术股骨、胫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在病灶清除术后如死腔很大,可用带蒂大网膜或肌瓣充填死腔。肌瓣不宜太大,避免蒂部扭转及受压。 4.病骨切除有些部位的慢性骨髓炎如肋骨、腓骨中上段髂骨和股骨大粗隆等,因对功能影响不大,可手术切除病骨。 5.截肢病程较长的慢性骨髓炎骨质受累广泛,患肢功能完全丧失、废用及周围皮肤恶变;或严重感染不能控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时,经慎重考虑后,可考虑截肢。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