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8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天津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8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专题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4.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5.下图是何剑士先生在1911年创作的革命漫画《小磨香油》。它表达的主旨是( )

①列强愚弄百姓,排斥工业文明②政府榨取百姓,满足列强贪欲③唤醒民众意识,激发革命斗志④百姓轻信政府,迎合列强需要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拍子上的文字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9.对下面《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

B.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C.民族资本受外国压迫发展缓慢

D.两类资本所占比重的差距在缩小

10.(2015湖南株洲一模)1902年2月,清上谕“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责成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编纂律例”。1903年3月,谕令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并强调要率先拟出,尽快颁行。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清政府这一决策,主要是( )

A.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B.搜刮民间公司用于巨额赔款

C.适应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D.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11.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 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

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12.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奋斗、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二、非选择题

13.(2015河南开封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的发展”为主题,从上述表格中选出三个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历史事件,以这四个事件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事件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4.(2015湖南怀化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

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华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专题8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1.D 解析: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这与农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是不一致的,故A项错误;民主自由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没有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故B项错误;从时间上看,经历了由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到求民主(维新变法运动),再由反侵略(义和团运动)到求民主(辛亥革命)的转变,故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不管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其目的都是救亡图存,故D 项正确。

2.C 解析:题干材料“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反映了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设厂,这与《马关条约》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

3.C 解析:题干信息体现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即民主、平等、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D 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中国出现赴日留学的高潮,直至民国时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图表并不能表现出商品倾销让位于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895~1919年的发展趋势应是逐步上升,故C项错误;爱国救亡运动的兴起应该与民族危亡的历史事件相关,1895~1899年由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以爱国救亡运动兴起,1901~1911年由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所以又一次兴起了爱国救亡运动,故D项正确。

5.A 解析: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工业文明,故①错误;漫画的寓意在于讽刺清政府成为列强搜刮百姓的工具,为列强服务,故②正确;1911年创作革命漫画《小磨香油》意在唤醒民众意识,激发革命斗志,故③正确;④从漫画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符合题意。

6.C 解析:该漫画体现不出颂扬袁世凯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相关史实,可知袁世凯并没有促成民主共和的实现,故B项错误;根据漫画中拍子代表袁世凯,拍子下挂着形式“滚”字的蜘蛛,可知漫画表达了希望推翻袁世凯的愿望,故C项正确;该漫画体现不出鼓励袁世凯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7.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否定,不是赞扬其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说明义和团运动维护旧式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西方先进

技术的引进,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方针,故D项错误。

8.A 解析:题干材料中时人对“democracy”的翻译由“民主”到“民政”再到“民主”,说明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故A项正确;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提及“民主”,不是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不是阶段性,故D项错误。

9.C 解析:根据示意图中的数据,可知商办资本和外国资本都在增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图中可以看出外国资本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通过图表可以看出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逐渐缩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0.C 解析:《公司律》的制定是清政府主导的,这适应了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1.A 解析:根据材料中“‘科学’一词出现1 913次,而‘民主’仅305次”,可知此时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而非民主共和,这反映出在当时中国思想界认为急需科学扫荡封建保守愚昧的落后思想,故A项正确;“‘科学’一词出现1 913次,而‘民主’仅305次”反映了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其深层次的寓意是假借科学名义扫荡封建落后思想,故B项错误;仅仅从“科学”“民主”两词出现频率推断新文化运动赞赏西方文明,缺乏历史依据,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新文化运动更注重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故D项错误。

12.B 解析: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20年”“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一些问题,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提倡白话文,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故D项错误。

13.参考答案:主题:如反侵略战争、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示例一主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发展。表格中的历史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补充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30年代,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华民族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百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完全胜利。由此可知,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发展经历了开始战败——跌入谷底——最终完全胜利的发展过程。

示例二主题: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发展。表格中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补充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

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戊戌变法运动,效仿西方,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西学东渐深入。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由此可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发展经历了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以俄为师的发展历程。

14.参考答案:(1)原因: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其衰落的社会根源。

②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

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作为封建统治精神工具的儒学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

⑤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导致儒学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

⑥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

⑦西学的传入及倡导,使古老儒学相形见绌,从而导致对儒学的怀疑或否定。

⑧“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载体。

⑨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任答五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相似:丰富了两国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两国国家的稳定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

原因: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教材补遗学案

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教材补遗 1.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日俄两国交战,战于中国的领土之上,而清朝政府却宣布严守“中立”,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2.帝后党争 帝后党争是指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以光绪为中心的帝党与以慈禧为中心的后党之间的权力争斗,因其交织着对民族危机和国家改革的不同态度,故又含有新旧之争的性质。帝党主要成员有翁同龢、孙家鼐、志锐、文廷式、汪鸣銮等官僚士绅;后党主要成员有李鸿章、荣禄、刚毅等握有军政实权的重臣大吏。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党争围绕和战问题展开,帝党主战,后党主和。甲午战后,帝党倾向变法图强,逐步与维新派结盟以反对后党;后党则顽固守旧,阻挠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党争趋于白热化。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后,后党强行罢黜帝党首领翁同龢,逐回原籍,同时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节制北洋三军。光绪帝则将堵塞言路的礼部六堂官怀塔布、许应骙等革职,将阻挠新政的李鸿章等赶出总理衙门;对谭嗣同等维新人士特别赏给官品,令其入职军机,参与新政。但手中无实权的光绪帝毕竟不是慈禧太后的对手。八月初六,后党发动政变,幽禁光绪,捕杀维新党,惩办支持变法的帝党官僚。帝后党争以慈禧再度“训政”、总揽最高统治权而告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2+3”专项练 第29题专练——觉醒与探索

第29题专练——觉醒与探索 1.(2019四川德阳三模,29)1895年之前,台湾已有诗社,但为数不多。1895年后,或是“前清遗儒,学非所用”,故“相率为诗”,或是“省籍人士,未忍汉学未坠,提倡诗学”,于是“诗社继立,遂风靡全岛矣”,最多时竟有300余个。诗社的盛行反映出( ) A.日本对中国台湾实施同化政策 B.台湾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 C.诗歌成为民众反日的载体 D.传统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 2.(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第二次素质测试,29)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3.(2019山东济宁二模,28)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4.(2019山东德州一模,29)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两种主张都( )

天津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8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专题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4.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5.下图是何剑士先生在1911年创作的革命漫画《小磨香油》。它表达的主旨是( ) ①列强愚弄百姓,排斥工业文明②政府榨取百姓,满足列强贪欲③唤醒民众意识,激发革命斗志④百姓轻信政府,迎合列强需要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拍子上的文字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含解析)

专练02 中国近代史90题 考点5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 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完全赞同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D 【解析】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材料中说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说明①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绅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故②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③正确;作者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是辩证的,并不是完全赞同,故④错误。D符合题意;A、B和C项错误。故选D。2.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这说明 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 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 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 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义和团拒绝将革命口号由“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说明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同时结合史实可知义和团在反侵略斗争中英勇反帝但却盲目排外,所以②③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特征,①④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没有清醒认识,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组合错误。3.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2019届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近代篇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教师用书

板块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对应学生用书第52页) (对应学生用书第52~53页)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1)甲午中日战争 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对黄海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八国联军侵华 ①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探索 (1)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辛亥革命 ①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④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⑤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传 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商办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 (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 三、政治制度近代化的设计 1.维新思想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 (2)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倡西学。 (3)代表人物 ①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孔子改制考》,以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②梁启超: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 ③严复: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提出:1905年,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思想。 (2)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新文化运动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代表人物 ①胡适:主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②陈独秀:宣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4)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意义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学案含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探索 1.沉重的民族危机 (1)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中国人民的抗争 (1)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初步发展 (1)背景: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 (1)背景: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近代前期的四大社会思潮

公开课优质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专题八【公开课优质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把握时代、阶段特征】(第1课时) 1、用唯物史观来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变式题:从多种史观角度来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基础知识掌握】 1、必修一: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第1课时) 2、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课时) 3、必修三:康、梁维新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第3课时) 4、选修一:戊戌变法(第3课时) 5、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1课时)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孙中山”近三年江苏高考真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无 2、义和团运动:无 3、辛亥革命: (2012·江苏单科·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D)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2011·江苏单科·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2013·江苏单科·22)(13 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复习资料:第6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 五四运动前 考点一民族危机的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救亡 (一)列强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 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 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抗争与探索 1.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2)内容 ①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②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③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④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评价 ①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②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③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④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2.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辛亥革命 (1)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

高考复习资料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二编 第6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觉醒与探索

第二编第六讲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觉醒与探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5·长春市高三质量监测)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 ) 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 解析:在1895年4月以后,之所以“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引发了国人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考,开始意识到不能只学习技术,更要学习制度,故B项正确;《申报》报道的是“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说明国人不是关注日本的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申报》一种媒体,不能说明“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5·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二学期综合练习)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不符合材料“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故A项错误;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可以判断。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5·山东省临沂市高三5月模拟考试)“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精练(含解析)-人

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某某某某模拟)《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某某到某某的1 500里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该现象发生在( ) A.《某某条约》签订后B.《某某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解析:根据材料“从某某到某某……的长江巡逻”,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开放某某、某某、沙市、某某为通商口岸,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故C项正确。 答案:C 2.(2018·某某中原名校联考)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X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材料中的照会( ) A.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B.协调列强在华利益矛盾并促进中国局势稳定 C.因为利益问题促使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 D.反映美国是列强在亚太地区争夺的主角之一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后来者的美国希望通过承认各国的势力X围来换取各国打开自己的势力X围,为美国在华经济侵略拓展市场,D项正确。材料中美国照会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列强共同瓜分中国,并没有促进中国局势的稳定,B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符合西方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并没有导致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C项错误。 答案:D 3.(2018·某某某某调研)辛亥革命进行中,某某某某县的巡防营与起义的革命党人打了起来,最后把革命党人堵在当地学堂,由于发现学堂里还有师生,双方居然自动停战,师

2021年新课标历史高考讲义: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主要内容 考题示例 甲午中日战争、(1) 甲午中日战争 2018 课标I ,28,4 八国联军侵华与(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 (3) 义和团运动 2018 课标I ,41(2),9 民族资本主义(1) 民族资本主义的 初步发展 2019 课标I ,28,4 的初步发展与 (2) 断发易服; 废止 2017课标山,28,4社会变迁缠足; 冯如;办报刊; 电影2017 课标I ,29,4 2019 课标 11,28,4 2018课标山,28,4 维新思想康有为; 梁启超; 谭 嗣同; 严复2016课标山,28,4 5 年考情预测热度 考查角度 核心素 养 分清政府近代外交的局限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分 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 史背景 家国情怀 分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冲击传 史料实证 统社会结构 历史解释 分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 步发展的原因 历史解释★☆☆分近代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 唯物史观 衡 历史解释 分 部分西方人对维新变法的 历史解释 态度 家国情怀 分严复的维新思想家国情怀 分梁启超的爱国情怀 历史解释 ★★★ 家国情怀 分 20 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冲 击传统意识形态 历史解释 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历史解释 2016课标山,29,4 2015 课标11,29,4 分析解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惊醒了中国人民,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本单元知识在课标全国卷中基本上年年考查, 且时考时新。命题点主要集中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维新思想等考点上。试题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结论, 突出历史的学科特色, 以新情境、新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引领主流价值观, 预计在未来高考中这一特色还将延续。 从备考的角度,有如下建议:(1) 本单元最重要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在其影响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复习时应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 把本单元知识点联系起来。(2) 注意归纳单元特征, 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近代史专题八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练习

专题跟踪检测(八) 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 ) A.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 B.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D.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 解析:材料对比的是上海工人和直隶农民的收入,不能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上海工人月薪虽然低于西方国家,但是比中国农业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要高很多,可知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人与农民收入的比较,不能体现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故D项错误。 答案:C 2.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 A.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 C.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D.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 解析:专利从某种程度上是行业垄断的做法,“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实际上是为了保护洋务运动企业的垄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专利属于垄断企业的表现,不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故C项错误;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是戊戌变法,故D项错误。 答案:A 3.1939年头总庙村(江苏南通)有农户94户,户均耕地不足3.02亩,经营面积最小的不足半亩。在正常收成情况下,村中耕地最多的农户也无法仅靠田地收入维持一家生计。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近代经济成分增加B.土地兼并问题突出 C.传统耕作技术盛行D.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解析:根据材料,1939年,江苏农村土地占有又不合理,村中耕地最多的农户也无法仅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提分教程通史融通练习

模块二通史融通 一、世界近代史 阶段一西方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 (一)阶段特征概述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并向世界各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 (二)要点时空定位 14-16世纪欧洲社会转型的四大体现 (1)在社会经济和社会关系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 (2)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3)在意识形态方面: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宗教神学思想受到强烈批判,封建天主教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为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精神枷锁。 (4)在自然科学方面: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崛起冲破了神学蒙昧主义的束缚,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唯物主义科学研究方法得以推广。这些不仅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对封建神学的批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段二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扩展——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 (一)阶段特征概述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二)要点时空定位 (三)阶段融会贯通 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的关联 (1)经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治转化,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3)思想——愚昧迷信、思想专制向民主科学、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转化。 (4)阶级构成——世俗王权取代天主教会,工商业资产阶级取代地主阶级,公民取代臣民。从本质上看,近代社会转型实际上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提升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云南昆明高三质检]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2.[2019·安徽宣城高三二调]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3.[2019·浙江绿色评价联盟高三一模]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城:“在德国军队驻扎的区域里,商店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这一时期() A.洋务运动正值高潮B.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C.清廷沦为列强工具D.商人开始实业救国 4.[2019·江西南昌高三二模]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不限制投票权与被选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 A.倡导民主意识B.扩大自身权力 C.反对政府改革D.打压革命运动 5.[2019·四川雅安高三二诊]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中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

2020年新课标版高考历史: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惊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本单元知识在课标全国卷中基本上年年考查,且时考时新。命题点主要集中在甲午战争的影响、维新思 想等考点上。试题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结论,突岀历史的学科特色,以新情境、新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引领主流价值观,这一特色预计还将延续。 从备考的角度,有如下建议:(1)本单元最重要的事件是甲午战争,在其影响下,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复习时应以甲午战争为切入点,把本单元知识点联系起来。(2)注意归纳单元特征,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真题典例】 (2018W& I ,41,9*)("送阀读村珥左戍F列婪求 中国臺层史珞久冃誚成为申阖亿万农恨的祎大创序 ;■■■■■*■・■■■■■ ■ 8M ■[七_________________ * ■■.■■“・■•■弋兰■■二8B ■ .■—■■ • ■■上巴J1* IV斗二漬蛊.打人认贡“电才U涪會.的4fr鼻止HW••…+M-tC*.X 才酉带章程:!地才自希丸喪搜世理鸟缈分锻槓卷$网蚊.從皇逵宰欝谢谏址机绘.说贡由连此丘选至任匚 ——芽豪澤叫怎毎 <中国近代逋史》⑵盘知屈JH二JT帮骨阳学他识蔺觀«杞城徴多J*对自洁的曲史廿桑匚坯「 O带题評审 运币描理徨与血石抽垃帳琴地方自血引♦片生关注吋代"直诜規实. ❷檳心考点 ❸关联如识 ▼茎團t会湘型天乐骨泄会前林迸*1堆亦O解逻思静 住蛊Vlim會赢人爭.莊乖巧叶用内外人醐 制卉,風吋応意坤料中”冀I… 欄地方白 草篇启 I息.占用甩碗叮粥 ❺试题踣折 替犀栏1内优n出:冋盯氏T思恿怜旃晶現 插收.盘甲破泊剂皿 曲住酸话时如民施庭机H排帅探.M. 材科二 时H1SSATJR第科末社的杠、闷学*帝 临fiW◎耳加识冋7; 【破考点】 【单元概览】 、时空定位 ・*怆西用.•严 、阶段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斗争。《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政治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经济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近代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 思想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 行君主立宪制,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许,执七月启 —-O-|^忆■理^近 北>tA *--Q可丄认|竜w , ¥启 *1. 土音 * 民腹引本丄义和出朮: K 1898$ * 1960年谄6 〔年

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

第8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 ) 通史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概览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 (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 (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辛亥革命 1.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3)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 (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1.从多角度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