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甲午战争前后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

论述甲午战争前后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

论述甲午战争前后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原因和

影响

甲午战争后,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从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1.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

(1)甲午战争之前,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西方列强当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对殖民地的掠夺主要依靠商品输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等国对中国大量输出棉纺织品,同时从中国掠夺茶叶、蚕丝等农产品。

(2)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包括直接输出和间接输出,其中直接输出包括赔款和借贷,为了偿还巨额赔款,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先后三次向列强借款;间接输出是指在华投资工矿企业及交通运输业等,列强争夺对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攫取矿山的开采权,争相开设工厂。

2.原因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力大幅提高,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这样“资本输出有了特殊意义,殖民地就有了新的作用”。

(2)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个规定为列强的资

本输出开辟了道路。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

3.双重影响

(1)列强的本输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

列强通过政治性贷款等方式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把持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从而使中国失去经济上的独立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在中国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是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

拥有特权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2)列强的资本输出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一:资本主义列强侵华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资本主义列强侵华 一、知识归类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 ⑴开始: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⑵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条约的签订; ⑶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⑷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2、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 3、近代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⑴清朝晚期;⑵北洋政府时期;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归纳条约特点:如首先明确规定传教权的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的条约;中国内河航运权最先被破坏的条约;灭亡中国的条约等 4、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割占(结合地图) ⑴英国: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⑵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1895年《马关条约》) ⑶俄国:19世纪50—80年代,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大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5、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结合地图) ⑴《南京条约》;⑵《天津条约》;⑶《北京条约》;⑷《马关条约》。 *中国近代何处开放的通商口岸最多?列强是怎样逐渐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据图指出)有人说通过这些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人也从西方学了不少好东西?这话有道理吗? 6、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表现 ⑴攫取海关管理权。⑵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⑶贩卖华工。⑷早期资本输出。⑸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可分为哪两个阶段?其侵略重点有何变化?清政府借外债和今天我们引进外资 有区别吗? 9、列强对近现代中国革命的镇压(表现) ⑴绞杀太平天国运动;⑵绞杀义和团运动;⑶破坏辛亥革命;⑷破坏和镇压国民革命运动;⑸扶蒋反共;⑹干涉新中国内政 10、列强在华矛盾的表现 ⑴“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⑵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争夺;⑶三国干涉还辽;⑷日俄战争;⑸分别扶植各派军阀割据一方。 二、知识深化 1、西方列强侵华过程和阶段特征 ⑴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前(1840—1894年)。 阶段特征: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国 ⑵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年)。

甲午战争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转折点。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成了一条列强侵略中国不断加深的主线索。因此,在教学中,因强调近代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加深,并且把握历史纵向发展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基础知识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二、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和侵略中国而蓄意发动的不义战争,结果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深刻认识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这个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在了解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对历史问题进

2019中考历史重难点解析-列强侵华四个阶段的背景、表现、特征和影响.doc

2019中考历史重难点解析-列强侵华四个阶段的背景、表现、特 征和影响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9世纪中期〕 背景: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大门。法国和美国的资本主义也有较大发展,出于同样目的,也紧跟英国趁火打劫。俄国经济发展虽慢,但掠夺中国领土的野心却特别大。它们用战争作为达到目的的主要手段。 表现:英法等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阶段特征: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国。 影响: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出现民族危机。随着社会性质巨变,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也发生变化。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思潮萌发,洋务运动兴起。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9世纪70年代~1918年〕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略步伐加快。 表现:俄国侵略新疆;列强先后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迷梦,当帝国主义认识到“瓜分实为下策”,就采取更加阴险的“以华治华”策略。先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工具,辛亥革命后又扶植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阶段特征:侵华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日本等国,他们在中国既争夺又勾结。 影响:中国民族危机加剧。中国人民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中国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农民开展义和团运动。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9~1945年〕 背景:“一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英法实力大减,俄国发生革命,美国成为世界首富,日本实力大增。因此,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1922年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打破了“一战”后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表现:1927年,列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使得国共联合进行的大革命失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美国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而日本那么加紧侵华,制造了一系列事件: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变东北为殖民地;后入侵华北。随着日本推行独霸中国的政策,美日矛盾逐步激化。1937年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阶段特征: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日两国,它们展开了激烈争夺。 影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日本大规模侵华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论述甲午战争前后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

论述甲午战争前后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原因和 影响 甲午战争后,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从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1.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 (1)甲午战争之前,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西方列强当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对殖民地的掠夺主要依靠商品输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等国对中国大量输出棉纺织品,同时从中国掠夺茶叶、蚕丝等农产品。 (2)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包括直接输出和间接输出,其中直接输出包括赔款和借贷,为了偿还巨额赔款,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先后三次向列强借款;间接输出是指在华投资工矿企业及交通运输业等,列强争夺对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攫取矿山的开采权,争相开设工厂。 2.原因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力大幅提高,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这样“资本输出有了特殊意义,殖民地就有了新的作用”。 (2)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个规定为列强的资

本输出开辟了道路。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 3.双重影响 (1)列强的本输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 列强通过政治性贷款等方式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把持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从而使中国失去经济上的独立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在中国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是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 拥有特权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2)列强的资本输出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中国社会与外国对华扩张势力的关系及其影响

中国社会与外国对华扩张势力的关系及其影响 1.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有:勒索赔款,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土地、原料、劳动力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分五个阶段: (1)鸦片战争前,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对中国逐步扩大鸦片走私,掠走中国大量白银,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2)1840—1894年,商品输出为主,采取开商埠、建租界、设银行等手段,特别是通过直接控制中国海关,使中国社会经济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3)1894—1931年。资本输出为主(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严重影响。但是,它又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4)1931—1945年。殖民掠夺为主,采取直接控制工矿业、强占和毁坏耕地、统制农产品、抓丁拉夫、控制金融等手段,将沦陷区变为日本物资供应地,使我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5)1945—1949年。美国独霸中国市场。美国利用经济霸权地位和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独占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打击。 总之,列强的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2.马克思认为:“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根据这段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西方殖民侵略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结合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影响说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一)主要影响:(1)灾难性: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中国贫困落后的重要根源。(2)革命性: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观念,促使中国社会近代化。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1)灾难性:战争造成了中国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大量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量主权的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随着国外商品的大量倾销,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批农民、手工业者破产,中国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2)革命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部分条件;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思潮在中国萌发,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三)甲午战争的影响:(1)灾难性:战争的破坏性造成更严重的损失;更多主权的丧失,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中国经济进一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革命性: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一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兴起的历史背景) 导学案 【学习目标】: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1.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学习方法】:1.问题探究法。2.讲授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梳理】:见“导学案”。 【知识导学】: 一.戊戌变法的含义: (一)广义:指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领导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二)狭义:指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一个无实权的光绪帝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 A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 (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也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B《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 内容:(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开放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1)割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引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促使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 (3)开放口岸:新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4)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其他列强“利益均沾”,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C.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 1经济上: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政治上:瓜分中国。 D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 1表现: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 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③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给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影响:①对中国:日本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允许在华投资设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②对远东: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国力加强,吞并朝鲜进程加快;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受到法、德、俄国的抵制;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 一、日本明治维新后野心急剧膨胀,想通过侵略扩张,掠夺资源来化解国内矛盾,促进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找到原料和市场。二、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比欧洲列强更看出了满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质,以及清军的腐败和战斗力的薄弱。 在国内需求的推动下,开始有了军事冒险的野心,经过十年的扩军终于在甲午年抓住了出兵朝鲜的借口,挑起了这场战争。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l.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统治者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贪欲,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竭力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并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这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的论文5000字

中日甲午战争的论文5000字 篇一:甲午战争论文 忆甲午海战,看今日改革 ---- 铭记历史,镌刻史实;累积跬步,振兴中华【内容摘要】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作为后人,应该好好回眸这段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剖析古老帝国幅员: 中国原是个帝国。我们的幅员除本部以外,还包括缅甸,越南,琉球,高丽,蒙古等。这些地方可以分为两类:蒙古等属于第一类;归理藩部管,中国派有大臣驻扎其地;第二类即高丽,越南等地。实际中国与他们的关系很浅,他们不过按期进贡,新王即位须受中国皇帝的策封。此外我们并不派代表常驻其国都,也不干预其内政。在经济方面,我们也十分消极,我们不移民,也不鼓励通商。总体上,帝国幅员可用光绪七年〔1881〕翰林院学士周德润先生的话概括:“臣闻天子守在四夷,此诚虚远、忧深之计。古来敌国外患,伏之甚微,而蓄之甚早。不守四夷而守边境,那么已无及矣;不守边境而守腹地,那么更无及矣。我朝幅员广辟,龙沙雁海,尽列藩属。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非所谓山河带砺,与国同休戚哉?〞换句话说,在历史上属国是我国的国防外线,是代守我门户的。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实力比照

1.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政治比照: 清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仍旧是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并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 日本:日本经历了比拟彻底的明治维新运动,已经根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较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各项管理制度都相对与清政府优秀 2.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比照: 清政府:总体国力来说,清王朝超过日本,洋务运动也为清王朝累计了一定的资本,但是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根底薄弱。以国防为主,结构简单,企业管理体制缺陷甚多。 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借助比拟先进的近代财政系统,各项财政收入与清政府差距甚微,且日本重视工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超过清政府〔例:甲午时清有铁路约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0205吨,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轮船22900吨,民间轮船寥寥无几;1894年清工业产煤可查产量约54.4万吨,而日本是426.1万吨等等〕。 3.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军事比照: 陆军方面 清政府:人数虽多,但是战斗力普遍低下,有作战能力的少之又少;没有统一的司令部进行战略制定、协调;缺乏对现代战争的认识。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日本:步枪总体水平与清军相当,炮兵火力远胜于清军;而且完成近代化的改革后的日本,军队建立了参谋体系,统一制定战略、统一指挥。 海军方面

甲午战争的原因

甲午战争的原因 中日甲午[1]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甲午战争的原因吧! 甲午战争的原因 ①从日本方面来讲,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②从其他列强情况来看,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这些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③从清政府的态度来看,清政府对外国的侵略,一直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面对一触即发的中日战争,清政府不认真备战,寄希望于各国“调停”,足见清政府已十分腐朽。 中日甲午战争历史评价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朝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1885年的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清朝的自强相当有利。

近代列强瓜分狂潮

(一)背景: (二)列强侵华方式新变化 1、第一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 ①发动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②占领部分领土 ③开埠通商④设租界⑤掠夺关税、沿海、内河航运权;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 ①军事上:继续发动侵略②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四种方式) ③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④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 评价:①该政策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标志,从此,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开始加紧侵略中国。 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③该政策并未减少中国被瓜分危险。 实质:美国企图通过“机会均等”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防止列强瓜分中国,并凭 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在竞争中,逐渐排挤其他列强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 【注意点】 1、设厂权:1895年前,非正式;1895年后,在不平等条约中明文规定。 2、赔款:《马关条约》中规定赔款数额为白银2亿两;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而被迫赔款计白银2亿三千万两。 3、胶州湾:1897年德国强占;1898年清政府被迫同意将其租借给德国。 4、几个最早: ①强租领土(德国)②采矿权(法国)③设厂权(日本)④筑路权(法国)⑤借款(俄法)概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的表现,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1)经济上,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通过做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办厂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这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实际上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备考必备】列强侵华方式、特点与影响

列强侵华方式、特点与影响 一、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主要侵华方式 1、主要侵华方式 (1)发动侵华战争: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强签不平等条约:如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侵犯中国主权: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4)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如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等。 (5)割占中国领土:主要有英国、俄国、日本割占了中国的香港、东北、西北、台湾、山东等地区的大片领土。 (6)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如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7)经济侵略:如勒索赔款、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以及掠夺土地、劳动力、资源等。

精神文化侵略:如传教、办学校、实 行奴化教育等 2、侵华方式阶段性特征 1)184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这时期英 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继之,所以这时 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国。他们侵华的目的主要是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俄国因为是落后的农奴制国家,侵华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沙皇扩张领土的野心)。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强占领土、开辟商阜、建立租界、控制航运等。 (2)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时期侵华的国家除了英、法、美外,德、日、意等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也加入了侵华行列。由于帝国主义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有了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这期间,列强侵华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上,资本输出成了主要的侵略形式,与经济侵略相适应,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辛亥革命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时期,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一战中,英法实力遭到削弱,德奥战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美国成为世

试论近代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特点

试论近代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特点 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展开了疯狂的侵掠扩张,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毛泽东就曾经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对华展开的侵略是全方位的,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的创伤,是中国近代经济不能发展,政治不能进步的总根源。本文将就高中生角度着重谈一下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影响与特点。 一、近代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影响 西方侵略者为了控制中国,用武力压迫中国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通过割地、赔款、划分势力范围、进行敲诈勒索等手段,不仅使中国国库空缺,还使中国关税、盐税等都落入了帝国列强手中。帝国主义还通过操纵中国的交通、对外贸易、海关等,疯狂的掠夺中国的物产资源,榨取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帝国列强通过各种途径掠夺中国财富超过1000亿两白银,使中国民穷财尽,生产萎缩,经济发展难有突破,加之无政府支持,更是举步维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破坏了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帝国主义的压迫使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一直处于畸形中。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的供应地和倾销过剩产品的资本回笼市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一直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严重滞后,铁路、矿山、银行等经济命脉一直掌控在帝国主义国家手中。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大量的资本输出,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市场十分狭小,只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夹缝中生存,根本无法建立完整独立的工业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提问导入法: 显示词虞美人·读《马关条约》有感 高樯木朽西风起,月落黄昏里。春帆楼上更无天,半壁皇图弹指化灰烟。伤心莫过尊严损,锦被应难寝。昆明湖畔尚歌兴,十万忠魂欲泣已无声。 提问:从词中得到什么历史信息?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民族矛盾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列强接踵而来,不断加深侵略中国,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不断严重。当时的中国可谓是“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甲午战争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改革运动——戊戌变法。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即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新课探究】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原因: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 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提示:①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②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总共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③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④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⑤条约的割地规定,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19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②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表现: ①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②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之一,1895年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表明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的道路的开始。 2、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及危害: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一、简答题 1.简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主要特点。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840--1894年:从整个国民经济看,虽然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但是由于外国侵略势力的掠夺,以与长期大规模战的破坏等外因素,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极其困难,国生产总值为负增长。 第二阶段为1895--1937年7月:中国国生产总值和人均国生产总值大致是缓慢上升趋势,虽然年均增长率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很低,但是毕竟是正值,经济在增长。 第三阶段为1937年7月--1949年: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三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互相较量的局面----日占区的殖民地型经济、国统区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加农村封建主义经济、抗日根据地的新主义经济。这三种经济制度一方面都受战争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自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各自的前途。总体来讲也是在增长。 1.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明代万历时居正改革后明朝所实行的一项赋役制度。15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开始把江南田赋折征银两。后来有的地区将田赋和徭役与杂税合并折银征收,在各地也逐渐施行,叫做一条鞭法。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方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并与夏秋两税与其他杂税合编一条,无论税粮、差役合并且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政府用银雇人充当代替民间自理。一条鞭法是一种赋役制度历史上与地域上的发展。款目简单,税额确定,征输利便,负担公平。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闭关制度 闭关制度是明清尤其是清统治者采取一种限制、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一种制度!清统治者害怕东南沿海汉人武装和外国人以与抗清组织联系助长反清情绪;西方海盗商人入侵东南沿海,威胁其安定统治;同时思想观念旧,自认天朝上国。因此,通过限制通商口岸、设立行商制度、限制进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限制外商的居住和行动等等闭关措施以维护自身统治。在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时代,这种措施违背历史潮流,种种不合理的规定限制、妨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对外贸易,压制了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以这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与世隔绝的政策。 3.自然经济 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即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其特点是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与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相结合。其原因是由于: (1)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不发达,使社会财富增长有限。 (2)封建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外市场的扩大。(3)两千多年中国的农耕文化“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旧落后 自然经济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它变成了一种极端落后、极端保守的经济形式,严重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 4.摊丁入亩 是清雍正实行的一项赋役方法,后形成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清入关后,承袭明代的一条鞭法,虽将赋和役合并征银,但丁银并未废除,人民的负担在“条外有条,鞭外有鞭”的苛征下,仍然极为沉重。为了确定人丁数,稳定税收数额,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标准,加以冻结,以后增加人丁,不再多征丁银,这叫做“圣世滋丁,永不加赋”。就在这一年清廷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不过,仍然没有废除丁银,加上豪强勾结官吏,逃避差役,负担最重的仍然为农民。所以在雍正时,遂采取“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方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

20-21版: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创新设计)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程标准 学习要点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2.难点: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华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 (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西方列强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 ④开设银行。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3.影响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1)经济: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寻求投资场所,而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更加有利。 (2)政治: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各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财政危机 (1)原因⎩⎨⎧①从1896年起,清政府每年要用大量白银偿还外债。 ②自然灾害严重,清政府田赋收入锐减。③支出巨额资金用于兴修水利和赈灾。 (2)表现:清政府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3)措施:节支增收;增加地丁银;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费;增加商税。 (4)结果: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问题 (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 4.影响 (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北大附中高二历史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案

瓜分中国的狂潮 【思考导学】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为什么要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加之殖民地日益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海外殖民掠夺更加剧烈;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变化原因: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由于垄断组织竞争激烈,资本输出日益增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投资设厂逐渐成为西方列强对外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2.简述19世纪末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 答案:(1)列强争做中国的债主,扩大了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抢夺铁路修筑权。通过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了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其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3)建立厂矿企业。通过开办厂矿企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首先在中国强租租借地的是哪一个国家?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德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受到破坏,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自学导引】

一、背景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更加剧烈。 2.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二、表现 1.进行资本输出 (1)争做债主 ①概况:清政府为偿还对日赔款和“赎辽”费用,大借外债。其中,数额最大的是向俄法、英德的三次借款。 ②借款特点:第一,具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其次,通过借款控制中国的海关与财政。再次,以借款作为长期控制中国主权的手段。第二,借款利息高,超过本金的一倍半左右。第三,回扣盘剥之重,是国际债务史上罕见的。 ③危害:列强通过借款,控制了清政府的海关和财政收入。 (2)抢夺路权 ①概况:法国首先在中国西南抢得铁路修筑权;接着,俄国在中国东北强筑铁路;列强纷纷抢夺中国路权。 ②影响:修筑并控制中国的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列强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其势力还深入中国内地。 (3)建立厂矿企业 ①特点:资金充足,规模大,技术新,管理先进,产量高,成本低;拥有种种特权;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居于垄断地位。 ②危害:列强通过开办企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