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地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基本需要: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压力: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

反应.

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

力反应的因素。

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

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

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

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

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

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

到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

含需要的效果。

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

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

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

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病人对护理不满意、医疗事

故与医疗纠纷。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

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

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应激原:是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原、社会

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和文化性应激原。

疾病行为: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

观体验,它既可由躯体疾病引起,也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

病人角色强化:指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出现心理反应过度、过度依赖医

护人员帮助、过度要求亲友照顾等。

病人角色淡化:指病人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或对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过

于忽略。

病人角色隐瞒:病人因不能或不愿承担疾病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及后果

而隐瞒病情,回避就医。

病人角色牵强:某些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称病方式,利用病

人角色的行为特征,获取某些切身利益。

恐惧: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伤害而产生的较

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

抑郁: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无兴趣,表情呆板,自责,睡眠及食欲障碍等。

愤怒: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焦虑: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做出

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时,可表现为惊恐。心身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

改变,其疾病过程的诊断、治疗、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重

个体与环境的协调。

护士职业角色化:则是特指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与职业

相适应的角色人格和行为模式。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用善恶作为评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为

指导的人格完善及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

行为规范总和。

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

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

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或规则。

护理伦理学:是运用一般理论学的原理来解决护

理实践和护理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护理团

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

不伤害原则: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凡是必需的

或者是属于适应证范围的,所实施的诊治、护理

手段都应保证不使病人身心受到损伤。

病人的自主性:是指病人对有关自己的医护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所作出的合乎理性的决定并据以采

取的行动。

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

群体掌握卫生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健康促进:以教育、组织、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干预

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

进健康。

病人教育:指以医学为基础,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

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

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不健行为,使病

人的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

生活质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活动中机能

能力和主观感觉的表现,是一个包括生物医学和

社会心理学在内的集合概念的反映。

健康相关行为:个体或团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

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

害健康的行为。

病人学习目标;护士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病人

的学习需要,与病人共同制定并通过病人学习能

够实现的目标。

护患关系: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为了治疗性的共同

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护患沟通: 指护理人员与病人遵循一系列共同规

则互通信息的过程。

第一印象:指个体在第一次与他人接触时,根据对

方的神态、言吐、行为所得到的综合性判断。

移情:指对他人情绪敏感性,理解的准确性,是

否能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

控制:病人是否感到失去控制,医护人员能否和

病人进行有效的合作。

信任:信任可使病人有安全感,使护患之间产生

支持性气氛。

暴露与倾听:病人能暴露自我情感与需求,医护

人员鼓励这种暴露并认真倾听,对相互的关系起

积极作用。

确认:是一种沟通方式,是一人对他人所做的特

殊反应,确认反应承认和证实他人的感知,使他

人充分看到自我价值。

营养素:指来自食物和饮水,用于人类维持生命、

促进生长发育、从事劳动活动并保证健康的基本

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

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功能性食品:指除了有营养作用外,还能对人的一

种或几种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改善健康

状况和降低疾病危险的食品。

能量代谢:机体内糖内、脂肪和蛋白质在代谢中伴

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能量平衡:指能量摄入量与消耗量相对平衡,使成

人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使儿童保持正常生长发

育。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

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半必需氨基酸:是指某些临床条件下,有些氨基

酸也成为必需氨基酸,需要从膳食中供给。

限制性氨基酸:是指食物中某一种或几种含量较

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

并造成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的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反映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被机体利用的程

度,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优质蛋白质:是指那些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接近,必须氨基酸利用率

高,致营养价值也高的食物蛋白质。

蛋白质互补作用:指将两种或数种蛋白质食物混合使用使他们之间

各自不足的必须氨基酸互相补偿,且混合后的氨基酸模式接近人体

并提高了这些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营养价值的作用。

氮平衡:反映体内组织蛋白分解和合成代谢的动态平衡状况,包括

氮的总平衡、正平衡、负平衡。

必须脂肪酸: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

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膳食纤维:是指不能被人体胃肠道消化酶类消化且不被人体吸收利

用的多糖和木质素等,

合理营养:符合卫生要求及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健康营养方式。

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核心,是以膳食供给与机体需要保持平衡

为目标的健康膳食。

肠外营养:系通过经静脉途径提供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以

满足机体的需要。

肠内营养:系病人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不能或不愿经口摄食或经

口摄食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采用的营养供给方式。

护士: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注册的护理专

业技术人员。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

膀胱三角: 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输尿管口于尿道内口之间的一个

三角形区域

血浆渗透压:指血浆中溶质颗粒吸水力量的总和。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循环血量:安静时,绝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中流动,这部分血液称

为循环血量。

贮存血量:还有一部分滞留于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等处,

流动缓慢,红细胞比容比较高,称为贮存血量。

血型:是血细胞表面特异抗原的类型。

异位起搏点:某些情况下,如窦房结起搏功能不全、冲动下传受阻

或某些心肌组织兴奋性异常增高时,则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的自

律性有机会表现出来,成为起搏点。

窦性心律: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异位心律: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期前收缩: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

受到一次人工刺激或由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则可引起心室肌提

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渗透性利尿:由于肾血管中溶质浓度高,渗透压大,妨碍了肾小管

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由于血液被稀释,血

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ADH释放减少所致。

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

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

拉时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牵涉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

为牵涉痛。

梗死:因血管阻塞造成血供减少或停止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

死,称为梗死或梗塞。

不典型增生:指细胞增生活跃并伴有一定程度异型性的病变,但尚

不够癌的诊断标准。

癌前病变:指一类具有癌变倾向但不一定都会转变为癌的良性病

变。

原位癌:指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侵犯到间质的恶性上皮

性肿瘤。

热原质:是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合成的多糖,极微

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所以称为热原质。

条件致病菌: 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正常菌群相对稳定,正常情况

下不表现致病作用,只有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或

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这些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引起疾病的细菌成为

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

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

菌群失调症:由于严重菌群失调而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菌血症:细菌由原发部位进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短暂

1

地出现在血中,有可能经血液到体内有关部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脓肿、皮下脓肿或肾脓肿等。

毒血症:细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而不入血只有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独特的临床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病毒: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RNA或DNA),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垂直传播:病毒经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直接传给子代的方式。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免疫系统:人和高等动物识别自我和非己,引发免疫应答、执行免疫效应和维持自身稳定的组织系统。

免疫防御:组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抑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散,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保护机体免受损害的功能。

免疫稳定: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防止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能力。

免疫监视: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的突变细胞,防止发展为肿瘤的能力。非特异性免疫:由先天性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力,主要由机体的屏障作用构成。非特异地阻挡或清除入侵体内的微生物及体内突变、死亡的细胞。特异性免疫:是指个体出生后(非遗传的),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触了异种、异体抗原而获得的针对某种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力。免疫应答:指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体液免疫:指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指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人工自动免疫: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经人工自动免疫产生的免疫力出现较慢,但免疫力较持久,故临床上多用于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输入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输入抗体后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一般为2~3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药物的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机体出现的与防治疾病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反应:一般指药物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异常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病理变化。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减低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真菌或一些抗药菌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变态反应: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反应。

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发生反应的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理效应基本一致的有害反应,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不属于变态反应性质,使一类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药物依赖性:是指长期持续使用或周期性使用某种麻醉或精神药物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躯体状态,对药物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连续或定期应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

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时,可被该处的一些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下降。

耐受性:指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

耐药性:指病原微生物长期反复与化疗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血浆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戒断症状:机体长期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后,出现了身体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即可产生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一系列的异常反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疾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卫生标准: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接触危害因素的程度限制在最低限度内,使其对接触者及其子代的健康不产生危害作用,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保障居民健康而制定的标准,通过法规形式公布执行。卫生立法:由国家权利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有关文件的总称。健康危险因素:指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

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

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影响劳动能力。

食物中毒:是指健康的人经口摄入了正常数量可

食状态的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物质的食品或

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非传染性的

急性、亚急性疾病。

散发: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

水平,一般多用于区、县以上范围,不适于小范

围的人群。

流行:一个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

发病率水平,是与散发相对而言的。

大流行:疾病迅速蔓延,往往在较短期间内越过省

界、国界、洲界形成大流行。

发病率:表示某一时期(年度、季、月)内暴露人

口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病新旧病例数与同期

平均人口数之比。

某病死亡率:指在某时期内暴露人口中因某病而

死亡的频率。

病死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种疾病的人中因该

病而死亡的比值。

生存率:是指经过N年的观察,某病病人(或接受

某种治疗措施者)中存活人数所占的比例。

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亦非已处于潜

伏期,而是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显性或隐性感染,

症状可出现在住院期间,也可能发生在出院后。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

人本身。

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

人体外。

卫生洗手:通过机械去污染的方法清除大部分暂

居菌来降低手的污染程度。

清洁: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物,减少微生

物的过程。

消毒: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

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的

处理。

随时消毒: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

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消毒剂: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

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灭菌剂: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使其

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胞

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

中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胞以外的

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低水平消毒法: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

外)和亲脂病毒的消毒方法。

酸性氧化电位水:是一种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

低Ph值、含低浓度有效氯的水,具有较强氧化能

力和快速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等离子体:是指高浓度电离的气体云,是气体在

加热或强电磁场作用下电离产生的。

脉象:血液在脉道中,由心气的推动运行,而成

为脉动,心动应脉,脉动应指的现象。

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

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

素的总和。

内环境:指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

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所组成。

物理性损伤:包括机械性损伤和压力性损伤。

化学性损伤:由于化学药物剂量过大或浓度过高,

用药次数过多、用药配伍不当等引起的损伤。

生物性损伤:微生物及昆虫等造成的伤害。

医源性损伤: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

成的病人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

主动卧位:指病人自己采取的卧位。见于轻症病人,通常病人身体

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舒适卧位,并能随意变换

卧床姿势。

被动卧位:指病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通常见于极度衰弱、昏迷、

瘫痪者,此时病人自身无变换卧位的能力,由护士帮助采取合适的

卧位。

被迫卧位:指病人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所需而被迫采

取的卧位。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

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疼痛:是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是机体

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中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

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类。

制动:即活动受限,指身体的活动力或任何一部分的活动由于某些

原因而受到限制。

全范围关节运动: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来对此关节进

行屈曲和伸展的运动,是维持关节可动性的有效锻炼方法。

稽留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肺炎、

伤寒、儿童肺结核等。

驰张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在1℃以上,多见于败血

症、风湿热。

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很大,可突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

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

歇,又反复发作,多见于疟疾、成人肺结核。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

发热等。

体温过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

正常范围。

间歇脉:是指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

脉搏,其后有一个较正常延长的间歇。

脉搏短绌:指脉率少于心率,脉律完全不规则。

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到深快,然后再由深快到浅慢,经过一段时

间的呼吸暂停(5-30秒),又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呼吸,周而复始似

潮水起伏。

间停呼吸: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期

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便秘: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

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多尿:指24小时尿量经常超过2500ml。

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无尿或尿闭: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

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

尿潴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再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真性尿失禁:膀胱稍右一些存尿便会不自主地流出,膀胱处于空虚

状态。

假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膀胱内贮存部分尿液,当膀胱充盈

达到一定压力时,即可不自主地溢出少量尿液。

压力性尿失禁:当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腹肌收缩,腹内压升高,

以致不自主地有少量尿液排出。

输液微粒: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

1-15,少数可达50-300,这种小颗粒在溶液中存在的多少决定着液

体的透明度,可判断液体的质量。

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

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比重不同,将血液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

依据病情需要输注有关的成分。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

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冷热疗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

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改变机体各系

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

态,表现为精神活动的不同程度改变。

嗜睡:最轻程度的意识障碍。病人持续处于睡眠状态,但可被轻度

刺激或言语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但反应迟

钝,停止刺激后又可入睡。

意识模糊:意识障碍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定向力障碍,思维和言

语不连贯,可右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2

昏睡: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病人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烈刺激下可被唤醒,但醒后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且很快又再入睡。

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活动,对光、声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右痛苦的表情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

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甚至是强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与病理反射出现。

瞳孔缩小:在病理情况下,瞳孔直径小于2mm

瞳孔散大:瞳孔直径大于5mm

脑死亡:即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

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及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停止无望的救治或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全过程。临终关怀: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临床死亡: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质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状态。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一般持续5-6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医疗文件中的主观资料:指医务人员病情发展、治疗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并提出诊治情况的主观认识的记录。

客观资料:指病人的症状、体征、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医嘱等客观情况,以及实施手术、特殊检查前,医生讲明情况后,病人或其亲属签字的文书资料。

护理记录:指护理人员对病人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

护理效果:指病人接受治疗或护理后的反应结果。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指及时将医疗措施送到急、危、重、伤病人的身边,进行现场初步急救,然后安全护送到就近的医院急诊室进一步诊治,少数危重病人需立即手术,送入监护病房或专科病室救治的过程。

咯血: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

经鼻气道插管术: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带气囊的塑料导管经鼻所做的气管插管术,可避免损伤性气管切开和痛苦较多的经口气管插管术,且可长期地保留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无创通气:不经气管插管而增加肺泡通气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包括体外负压通气、经鼻、面罩正压通气、胸壁震荡及膈肌起博等。

阻塞性肺气肿(COPD):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气道壁的破坏,因大多数肺气肿病人伴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很难和慢性支气管炎截然分开,故临床上将具有气道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统称为COPD

肺心病: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变所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称为肺心病。

重度哮喘:人休息时也明显气促,呈端坐位、张口呼吸,焦虑或烦躁不安,日常生活明显受限,大汗淋漓,心率和呼吸明显增快,有奇脉/发绀,一般支气管舒张剂无效,需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病人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住院后发生的感染,或原有感染但在住院期间发生新的感染。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指病人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内、外严重疾病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高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自发性气胸:在没有创伤或人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自发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

呼吸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即在海平面正常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无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因素。

心力衰竭: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症。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一起。

心肌梗死: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持久而严重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心脏电复律:指以病人自身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发放高能电脉冲,使某些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转复为窦律,常用于治疗房颤、房扑,或对于药物无效且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市上速或室速。

心脏电除颤:指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紧急非同步电击,是治疗室扑和室颤的最有效方法。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是将特殊的导管材料和球囊装置,经皮肤送至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加压充盈球囊以扩张狭窄处使血管内径增大,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缓解症状的一种导管治疗

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是将由特殊材料制

成的支架,置入病变的冠状动脉内,支撑其管壁,

以保持管腔内血液通畅的技术。

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

生物形成。赘生物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

胞,可经血行播散到全身器官和组织。

人工心脏起博:通过人工心脏起博器发送的脉冲

电流刺激心脏,以带动心脏博动的治疗方法。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置入人体的导管顶端

发放射频电位,使电极局部组织产生阻力性效应,

形成凝固性坏死,去除异位致心律失常灶,达到

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经心导管送入由特殊材料

制成的封堵器,使其铆合在心室间隔的左右侧,

从而闭合缺损的技术。

胶囊式内镜:是一种无线的、可用于整个胃肠道检

查的、形如可吞服胶囊的新型电子内镜。

ERCP(胰胆管造影):经十二指肠镜直视下通过十

二指肠壶腹部乳头开口处插管,做胰胆管造影。

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

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消化性溃疡:胃肠道黏膜被胃消化液消化而造成

的溃疡。以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常见。

肝性脑病: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

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症。

急性胰腺炎: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

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

肾活检:经皮穿刺肾活组织检查。由于肾脏疾病种

类繁多,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类型与

病理类型存在一定联系,但并无肯定的对应关系,

肾活组织检查是确定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和病变

程度的必要手段。

肾小球滤过率:指在一定时间内由肾小球清除某

一物质所含相当该数量物质的血浆毫升数,以

ml/min为单位表示,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

一。

肾病综合症:指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具有以下

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症:1、大量蛋白尿(尿

蛋白定量大于3.5g/d);2、低蛋白血症(血浆清

蛋白小于30g/l);3、水肿;4、高脂血症。

尿路感染:指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的

感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

尿不尽等尿路刺激症状,伴沿路走向压痛。

急性肾衰竭: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短期内肾功能

急剧/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症。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

血液透析:利用半透明膜原理,将病人血液与透析

液同时引进透析器,在透析膜两侧呈反方向流动,

凭借半透膜两侧的溶质梯度、渗透梯度和水压梯

度,通过弥散、对流、吸附清除毒素,通过超滤

和渗透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同时补充需要的物

质,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腹膜透析:指向病人腹膜输入透析液,利用腹膜作

为透析膜,使体内潴留的水、电解质与代谢废物

经超滤和渗透作用进入腹腔,而透析液中的某些

物质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以补充体内的需

要,如此反复更换透析液,以达到清除体内代谢

产物和多余水分的目的。

造血干细胞移植:将各种来源的正常造血干细胞

在病人接受超剂量化放疗后,通过静脉输注,移

植入受者体内,以替代原有的病理性造血干细胞,

从而使正常的造血与免疫功能得到重建。

再生障碍性贫血:指一种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

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功能衰竭所致的贫血。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

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是因免疫因素使血小板破坏增多

的临床综合症。

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0.5X109/L.

白血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

生,浸润骨髓及全身各组织脏器,使正常造血受抑制而引起一系列

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恶心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血友病:是一组最常见的先天性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

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

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

代谢紊乱。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过夜空腹8小时以上,于清晨6:

00至8:00抽血测定空腹血糖,抽血后即引用含75g葡萄糖的溶液

(将75g葡萄糖溶于250-300ml、20-30度温开水重,3-5分钟内饮

完),服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再抽血测静脉血

浆葡萄糖。

糖化血红蛋白AI: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而成,其量与

血糖浓度呈正相关,且为不可逆反应,由a、b、c3种,以GhbAlc

为主,常写成HBAlc。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胰岛素的反调节激素增

加,引起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

甲状腺危象:在甲亢未控制的情况下,由于外界的各种应激因素致

甲亢病情突然加剧,出现危及生命的状态。

尿崩症:抗利尿激素严重缺乏或部分缺乏,或肾脏对AVP不敏感,

致肾小管吸收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

标和低渗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症。24小时尿量可多达5-10L,尿比

重在1.005以下。

脑梗死: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

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临床上最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

隙性梗死等

癜涧持续状态:指一次癜涧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

发作间期意识或神经功能为恢复至正常水平。

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

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外科感染:指需要外科手术处理的感染性疾病和创伤或手术后并发

的感染

急性蜂窝织炎: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绨组织急性

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丹毒:是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病变。

颅内压: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颅内压增高:颅内压持续超过2.0kPa是引起的相应综合症

中间清醒期: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伤),最

初的昏迷时间很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

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为数小时或稍长。

联合瓣膜病:是指两个或三个瓣膜合并发生病变。

体外循环:指利用插在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腔静脉导管将静脉

血通过重力引流出来,再使之通过人工肺进行氧合,排除二氧化碳,

变成动脉血,储存到储血器中,然后经单向血泵把动脉化的血经微

栓过滤器过滤后通过插入主动脉的导管泵入体内,并使之循环达静

脉端,供给全身组织氧气。

低心排综合症:指在体外循环术后,由于心脏排血量显著减少以致

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休克症候群。

反常呼吸:相邻多跟多处肋骨骨折后,尤其是前侧局部胸壁可因失

去完整肋骨的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的

胸壁内陷,而不随同其余胸阔向外扩展;呼气时则相反,软化区向

外鼓出。

血尿:尿液中带血液。

骨筋膜室综合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

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最多见于前

臂掌侧和小腿。

功血: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无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存在。

痛经:凡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腰酸或其他不

适,影响生活或工作质量者。

原发性闭经:年满18岁仍无月经来潮者

继发性闭经:以往曾建立正常月经,但以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月

经停止6个月以上者

围绝经期综合症: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

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

3

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以上而未妊娠者,

原发不孕:婚后未避孕且从未妊娠者

继发不孕: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连续2年不孕者

辅助生育技术:狭义的辅助生育技术只是只对卵子的操作技术,而广义的包括了各种帮助不孕者受孕的技术。

药物流产:即药物抗早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

月经: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发生了从增生到分泌的反应。月经周期:出血的第一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胎产式: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纵轴之间的关系。

胎先露:最先进入母体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胎方位: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

胎动:在母体子宫内冲击子宫壁的活动

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周间分娩

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分娩

过期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分娩。

先兆临产:分娩发动前,出现预示孕妇不久即将临产的症状。

总产程:即分娩过程,指从伴有宫颈进行性扩张的规律宫缩开始,至胎儿胎盘完全娩出为止。

产褥期: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期

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血液、坏死蜕膜组织等经阴道排出。

产辱感染: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变化

产褥病率:指分娩24小时后的10天内,用口表每日测量体温4次,有2次≥38℃

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继之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产物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妊娠有希望继续者。

习惯性流产: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

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

晚期产后出血: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

羊水栓塞: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的肺栓塞,导致出血、休克和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儿童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科学的规划和严格实施对所有婴幼儿进行的基础免疫(即全程足量的初种)及随后适时的加强免疫(即复种),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免疫,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新生儿窒息:指婴儿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者,或出生时右呼吸而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者。

早产儿:胎龄未满37周的活产新生儿。

新生儿透明膜病: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吸衰竭。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了的羊水,发生气道阻塞、肺内炎症和一系列全身症状。

肠套叠:某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造成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

隔离:指将传染病病人或病原体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便于集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

人工肝支持系统:指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或理化装置,担负起暂时辅助或完全代替严重兵变肝脏的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的代谢功能,直至自体肝脏功能恢复或进行肝脏移植.

爱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进行性致死性疾病.

肥达氏反应:为伤寒血清凝集反应,具有辅助诊断伤寒的价值。

儿童多种抽动症:身体任何部位的一组或一群肌肉发生不自主/重复/快速的收缩。

幻觉: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有它的存在。

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心理治疗: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治疗方法,治疗病人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的问题。

电痉挛治疗:用短暂的电流刺激大脑,使病人丧失意识,皮层广泛性脑电发放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人口老龄化:指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

呼气末正压:(PEEP)指在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时,

于呼气末期在呼吸道保持一定的正压.

主动湿化:指机械通气时,使用加热湿化器,将吸

入气体经过一个加热的水罐进行湿化.湿化器温

度调节在36-37℃.

被动湿化:指机械通气时,使用热湿交换器,又称

人工鼻,置于呼吸机环路与病人之间.可回收呼出

气的热量和湿度,再转至吸入系统.

中心静脉压:(CVP)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近右心

房处的压力.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机械性辅

助循环方法.主要应用于心脏外科术前,术中和术

后需要循环支持的病人及心脏内科危重病人心磅

衰竭的抢救.

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

胞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

为肿块形成.

癌:系指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磷状上

皮.腺上皮.移行上皮等其命名是:肿瘤起源部位+

组织来源+癌

肉瘤:系指间叶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包括纤维.

脂肪.平滑肌.横纹肌.骨.软骨.脉管及淋巴造血

组织等.其命名是: 肿瘤起源部位+组织来源+肉

癌肉瘤:此恶性肿瘤内既含有恶性的上皮部分.

同时还有间叶组织的恶性成分.两者混合在一起.

构成一个肿瘤称癌肉瘤.其命名是:肿瘤起源部位

+癌肉瘤.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

束的一个周期,称为细胞增殖周期,简称细胞周

期.

康复护理:在康复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全面

康复的目标,密切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康复专业

人员,对康复对象所实施的一般和专门的护理技

术。

交叉过敏:药疹治愈后,如再用与致敏药物化学

结构相似的药物,能再发药疹。

多价过敏:在药疹高敏状态期,甚至对一些结构

不同的药物也诱发过敏。

性病:是一组以性行为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

梅毒:由苍白螺旋体(也称梅毒螺旋体)引起的

一种慢性全身性感染的性传播疾病。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又称淋球菌)引起的各种感

染的总称.

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皮

肤病.特征是急性阶段有明显的渗出,慢性期皮损

局限,浸润,肥厚.皮损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

瘙痒剧烈易复发.

银屑病:一种常见易复法原因不明的,以红色丘

疹或斑片上覆有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

皮损常分布在四肢伸面,头皮,或背部.病程长易

于复发.

眼心反射:眼球在摘除,受压或眼肌牵拉时受机

械性刺激,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律失常,

脉搏变慢者称眼心反射.

干眼症:又称结膜干燥症,是以泪液分泌减少,泪

膜稳定性降低进而引起眼表损害为特征的一组疾

病的总称.

远视: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

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

近视: 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

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

青光眼: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

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

因素之一.

白内障:晶体混浊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主要

特点.

鼻内镜手术:借助鼻内镜和其他特殊的配套手术器械经鼻内进行

鼻腔,鼻窦,鼻颅底和鼻眼区域手术的外科手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成人夜间7小时睡眠时间内,至少有

30次呼吸暂停,每次发作时,口,鼻气流停止流通至少10秒以上;或

呼吸暂停指数(即每小时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大于5

传导性聋:经空气经路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而病变的阻碍,

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致使不同程度听力减退者

感音神经性聋:内耳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

中枢的器质性病变均可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音讯息的

传递,由此引起的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

电子耳蜗:又称人工耳蜗,是一个电子装置,是一个换能器,能把声

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电极输送至耳内,刺激内耳螺旋神经节细

胞,产生听觉.

龋病:指牙体硬组织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

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牙周病: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疾病.广义的牙周病泛指发生于牙

周组织的各种病理情况,主要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两大类.狭义的

牙周病仅指造成牙齿支持组织破坏的牙周炎,而不包括仅累及牙龈

组织的牙龈病.

氟牙症:牙在发育期间,长期接受过量的氟,使成釉细胞受到损害,

造成牙釉质发育不全.

口腔黏膜病: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差异,种类众多

的疾病总称.

阻生牙:由于各种原因(骨或软组织障碍等),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

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

智齿冠周炎:指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

症.

4

急救护理试题及答案(护理三基)(答案).pdf

急诊急救护理 一、名词解释 1、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综合症。其特点为劳累时出 现压榨性疼痛,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 2、急性胰腺炎:是指各种刺激因素所致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并作用 于胰腺本身组织所引起的自身消化性疾病。临床上把胰腺病理变化只有充血和水肿的称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把病理变化发展为出血和坏死的称为急性水肿胰腺炎。 3、癫痫:是一反复发作性的综合征,是脑皮层神经异常的超同步化放电引起的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常伴有意识障碍。 4、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 5、张力性气胸: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胸部损伤,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处形成的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膜腔而不能排出,使胸腔逐渐形成高压张力性气胸。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伤者经形象呼吸困难、紫绀、低血压、休克、呼衰、气管向健侧移,同时伤侧伴有大量的气胸和严重的纵膈气肿和皮下气肿。 6、脑挫裂伤:是指暴力直接作用于头部,致使脑组织发生可见的实质性损伤。脑挫裂伤常合并不同的颅内血肿和脑水肿,如治疗不利常导致脑疝,危及生命。 7、挤压综合征:是指肌肉丰富的部位如下肢或躯干长时间受重力挤压,引起肌肉缺血、坏死,激发一系列全身反应。由于大量的肌肉坏死释放的毒性代谢产物,患者主要表现为肌红蛋白尿和高血钾,严重者科出现休克、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8、颅内血肿:为急性颅脑创伤中作常见的继发性损伤之一,是指外伤后颅内出血积聚与某部位达到相当体积,对脑组织构成压迫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9、神经原性休克:因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等引起的,由于神经作用使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受到抑制,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 10、急性中毒:大量或毒性较剧的毒物突然经呼吸道、消化道后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损害某些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或组织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称急性中毒。 1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人在应急状态下,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长期使用胰岛素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引起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一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些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昏迷、危及生命。 12、高血压危象:印几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使小动脉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及伴有动脉累及的靶器官缺血症状。在高血压早晚期均可发生。 13、院前(外)急救:广义上讲,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及途中急救,即病人自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这一阶段的救护。狭义上讲,院前急救专指从事急救医学机构的医务人员为急、危、重病人提供的现场急救、分诊分流、转运和途中监护服务。 14、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由院外急救、医院急症室救护和重症监护治疗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即各具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 15、心肺脑复苏:使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迅速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16、机械通气:是指患者在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患者恢复有效的通气并改善氧合德方法。 17、复合伤:人体同时或相继受到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致伤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损伤称为复合伤。 18、心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博,有效泵 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19、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由创伤、休克或感染等严重病损打击所诱发,机体出现与原发病损无直接关系的序贯或同时发生的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答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地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基本需要: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压力: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 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岀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病人对护理不满意、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由岀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应激原是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原、社会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和文化性应激原。 疾病行为: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观体验,它既可由躯体疾病 引起,也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虽然“病感”是促使个体求医的直接原因,但“病感”并不等于一定患有疾病。因此,疾病行为可分为主动疾病行为和被动疾病行为,前者稍有不适即表现岀"病感”,后者对所患疾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或不愿表现“病感”。 恐惧: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抑郁: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无兴趣,表情呆板,自责,睡眠及食欲障碍等。 愤怒: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焦虑: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做岀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时,可表现为惊恐。 心身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其疾病过程的诊断、治疗、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重个

三基护理名词解释

护理理念: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和判断护理现象和本质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和信念 护理理念的要素:人,环境,健康。护理 护理理论:是指对护理现象及本质的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成长:由于细胞的增殖与变化而产生的生理上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人体形体的增长或变化 弗洛伊德(freud)的本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属于良心和道德范畴是完美原则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同感 环境:是人类生存或生活的空间,指与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内外界因素 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上的疾病,而且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ANA(美国护士协会)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压力:是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反应 压力源:是指所有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 认识评价:是指个体感到情境对自身是否有影响的认知判断过程,包括对压力源的感知和自身应对能力的评价。它有初次 评价,二次评价,重新评 价 自护:也称自我护理,是 个体为维持自身的结构 完整和功能正常,维持正 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所采 取的一系列自发的调节 行为 自护能力:是指个人进行 自护活动的能力,即从事 自我照顾的能力 自护不足:是指人在满足 其自护需要方面,在质或 量上出现不足 护理系统:是指人在出现 自护不足时护理活动的 体现,是依据病人的自护 需要和自护体的自护能 力制定的,奥瑞姆自护模 式将护理系统分为全补 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 支持教育系统 自护体:指能完成自护活 动的人 治疗性的自护需要:是指 在特定时间内,自护活动 的总称。即以有效的方式 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行为 以满足自护需要,包括一 般的,成长发展的和健康 不佳时的自护需要 自护需要:为了满足自护 需要而采取的所有活动, 包括一般的自护需要,成 长发展的自护需要和健 康不佳时的自护需要 刺激:能激发个体反应的 任何信息,物质,能量单 位 主要刺激:个体当前面临 的,促使行为发生,引起 人体最大程度变化的刺 激 相关刺激:所有可对主要 刺激所致行为产生正性 或负性影响的其他刺激 固有刺激:可能对当前行 为有影响,介其影响作用 不确切或未得证实的刺 激 适应水平:个体所能承受 或应对的刺激范围与强 度 自我概念:是人们在某一 特定时间对自己的情感, 信心与评价。由躯体自我 和个人自我组成 角色功能:是指个体履行 所承担角色以及满足社 会对所承担角色的行为 期待的情况,即个体对其 承担角色应尽职现的表 现 相互依赖:指个体与其重 要性关系人和各种支持 系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包括爱,尊重,彼此看重 与在乎的付出与拥有 系统:由相互关联,相互 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 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 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 为的统一体 正常防线:个体在生长发 育以及与环境持续互动 过程中逐步建立的对内, 外界压力源的正常,稳定 的反应范围,即日常的康 强/稳定状态 弹性防线或应变线:对正 常防线起缓冲,保护和滤 过作用的机体防线,具有 动态变化性 抵抗线:由支持基本结构 和正常防线的一系列已 知和未知因素组成,对基 本结构起保护作用 一级预防:当怀疑或发现 压力源存在而压力反应 尚未发生时,为强化机体 的弹性防线,防止压力源 入侵和压力反应产生而 采取的措施 二级预防:压力反应发生 以后所采取的强化抵抗 线,减轻和消除压力反 应,恢复机体稳定性的措 施 三级预防:机体恢相当程 度的稳定性时,为了进一 步维持和提高个体的稳 定性,使其最大限度地恢 复健康所采取的措施 感知,是一个人对其生活 中的人,事物和事件的真 实反应 互动:互动或相互作用是 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为 了达到目标而通过语言 和非语言行为的方式去 感知和沟通的过程 文化照顾:是指以主观或 客观学习到的,世代继承 下来的一系列价值观,信 念信仰以及一定形式的 生活实践为基础,帮助, 支持,促进或促使另一个 个体或人群维持健康,改 善生存关态和生活方式 以及面对疾病,残疾与死 亡 文化照顾保存/维护:指 运用帮助性,支持性,促 能性的专业行动与决策, 帮助特定文化的服务对 象保存或维护有益的照 顾价值观以便恢复健康, 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和面 对残疾,疾病与死亡 文化照顾调整/协商:指 运用帮助性,支持性,促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地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基本需要: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压力: 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 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病人对护理不满意、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应激原:是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原、社会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和文化性应激原。 疾病行为: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观体验,它既可由躯体疾病 引起,也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虽然“病感”是促使个体求医的直接原因,但“病感”并不等于一定患有疾病。因此,疾病行为可分为主动疾病行为和被动疾病行为,前者稍有不适即表现出“病感”,后者对所患疾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或不愿表现“病感”。 恐惧: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 抑郁: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无兴趣,表情呆板,自责,睡眠及食欲障碍等。 愤怒: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焦虑: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做出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时,可表现为惊恐。 心身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

护理学常见100条名词解释

1.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磁砒、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6.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7.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磁砒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8.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啪桫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 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15.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与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过程。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基础篇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基本需要:是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压力: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 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自理:个体为维持生命、健康和幸福而采取的有目的的活动。 全补偿系统:当病人没有自理能力时,护士给予全面帮助,以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 部分补偿系统:当病人有能力满足自己部分的自理需要时,护士依据病人自理能力的不同,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 支持—教育系统:当病人能够在护士指导下满足自理需要时,护士可通过支持、教育和提供促进发展的环境来帮助病人提高自理能力。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系统化整体护理: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袁剑云博士提出,是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学分制管理:继续护理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护理质量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个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目标比较明确,针对性比较强,用于解决病人特异性,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 共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特异性与针对性不太强,仅从满足病人需要的规律出发,目的在于解决病人中共性问题的心理护理。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 1.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与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 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她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 ★★★★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 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 的损伤。★★★ 5.压疮(pressure ulcer):就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 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与坏死。★★★★★ 6.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人在医 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7.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 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 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消毒(disinfection):就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与媒 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sterilization):就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 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与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与真菌孢子。★★★11.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杀灭或 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来的病 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13.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

内科护理试题及答案护理三基

内科学 一、名词解释 1、呼吸衰竭: 答: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答: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患者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心律失常。 3、急性心力衰竭 答: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着、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以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是严重的急危重症;急性右心衰即急性肺源性心脏病,主要由大块肺梗死引起。 4、心肌梗死 答: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疾病、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5、中暑: 答: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蝎和热(日)射病。 6、嗜睡:

答:为觉醒的减退,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病人精神萎靡,动作减少,表情淡漠,常持续地处于睡眠状态,但对言语尚有反应,能被唤醒,勉强配合检查及简单回答问题,停止刺激即又入睡。 7、昏睡: 答: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8、昏迷: 答: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完全丧失。是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状态。按程度分为: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9、晕厥: 答:指一时性广泛的脑供血不足而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障碍状态,患者肌张力消失、倒地或不能保持正常姿势,可于短时间内恢复。 10、谵妄: 答: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11、造血干细胞移植:去除异常的骨髓造血组织,然后植入健康的造血干细胞,使之重建造血与免疫系统。这是一种可能根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 12、急性肾衰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氮质废物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13、高血压危象:因紧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使小动脉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出现头痛、眩晕、恶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腹膜腔:壁腹膜与脏腹膜互相移行,形成不规则的囊状间隙,称腹膜腔。男性腹膜腔是密闭的;女性腹膜腔则通过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和阴道间接与外界相通。腹膜在脏器之间转折形成陷凹。女性有盲肠子宫陷凹和膀胱子宫陷凹;男性有直肠膀胱陷凹。 坏死: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底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淤血:器官和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中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微静脉性淤血,简称淤血。 漏出性出血:因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通透性增加,血液经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漏出于血管外,称为漏出性出血。 栓塞:血管内出现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耗氧量骤增致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不能完全缓解,伴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出现肌紧张亢进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等渗溶液:在临床或生理实验室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等。 渗透性利尿:临床上给患者使用可被肾小球滤过而又不被肾小球重吸收的物质,如甘露醇等,来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借以达到利尿和消除水肿的目的,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心排出量:即指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异位心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异位心律。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胸腔段静脉内的血压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时间肺活量,又称用力肺活量,它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 血氧饱和度:即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血红蛋白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低渗性脱水:是指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离子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高渗性脱水: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电子版本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 1.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 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 位。★★★★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 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 的损伤。★★★ 5.压疮(pressure ulcer):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 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6.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 人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7.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 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 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和媒 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 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11.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 杀灭或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 来的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13.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 感染的发生对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物品、个体等进行消毒及对粪便和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14.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 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5.无菌区(aseptic area):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16.无菌物品(aseptic supplies):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 的物品。★★ 17.隔离(isolation):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 围人群接触。★★★★★ 18.体温(body 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 神经的温度。★★★ 19.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发热(fever):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 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过高。★★★★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护基名解 1?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围绕和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 2?分级护理:是指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特级护理(红)--病情危重,随时变化--24h不间断 一级护理(红)--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不能自理病情不稳的患者--1h/次 二级护理(黄)--病情稳定;部分自理--2h/次 三级护理(绿)--病情稳定或恢复,完全自理--3h/次 3,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4?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5?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肺心病患者必须采取端坐卧位) 6?医院感染:(探)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7?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作用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 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和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10?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 隔离(探):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12. 清洁区:凡病人不进入、未被病原体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 13?半污染区:有可能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 14?污染区: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如病房、患者洗手间 15?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又称关节活动 度。 16. ROM联系: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 动的联系方法,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护肤和改善关节功能的联系方法。 17. 体温过高(探):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C或口腔温度超过37.5C, 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C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 18.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C,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C(见于肺炎 球 菌性肺炎、伤寒) 19. 弛张热:体温在39 C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 C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20.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

妇产科试题及答案(护理三基)护理学

妇产科护理 一、名词解释 1、胎方位: 答: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 2、胎先露: 答: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答: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大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婴死亡。 4、产后出血: 答: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子力学500ml,称为产后出血。 5、前臵胎盘: 答:正常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在子宫颈内口处,其位臵低于胎儿的先露部,称为前臵胎盘。 6、分娩机制: 答:指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7、足月产: 答:指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周间的分娩。 8、高危妊娠: 答:是指妊娠期有某种并发症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与新生儿或导致难产者。 9、产褥期: 答: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期称为产褥期。 10、临产: 答: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的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1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答:是指由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12、子宫内膜异位症: 答:当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3、围绝经期综合症: 答: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水平降低所致的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 14、子宫脱垂: 答:子宫从正常位臵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称为子宫脱垂。 15、胎盘早剥: 答: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臵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胎盘早剥。 16、羊水过少: 答:妊娠晚期羊水量少于300ml者,称羊水过少。可发生于妊娠任何时期,但以妊娠晚期多见。 17、盆腔炎: 答: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

护理三基考试名词解释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败血症;病毒进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人体自动免疫;是用人工的方法接种菌苗、疫苗或内毒素等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意性免疫反应来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抗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指动脉血压。 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有效通气量;平静呼吸时,每分钟进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 脑死亡;近代认为死亡应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丧失,整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组织性缺氧;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 缺氧;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致软组织溃烂坏死。 胸腹联合伤闭合性或开放性胸部、腹部损伤,无论膈肌是否穿破,都可能同时伤及脏器,这类多发性损伤。 放射介入是指采用医学影像设备、技术和seldinger方法经皮穿刺插管,选择性达到所述检查或治疗部位,已达到临床诊断或治疗目的的一种诊疗技术。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皮下注射;是将小量无菌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适应于各种菌苗、疫苗的预防接种,局部麻醉和某些药物。 导尿术;是指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呼吸困难;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可出现发绀、鼻翼扇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三查八对;三查是指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七对是指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使用方法、时间和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间歇脉;是指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 酒精擦浴;是利用乙醇的挥发作用及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通过蒸发而增加机体散热,达到降温目的的一种方法。 雾化吸入疗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吸气进入呼吸道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口服给药;是指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利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方法, 静脉输液法;是指通过利用液体静压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或药液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保留灌肠;是插入肛管,自肛管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 徒手心肺复苏;是利用人工的方法是患者迅速建立起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怀复全身的血氧供应,防止加重脑缺氧,促进脑功能怀复。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灭菌法: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胸以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高水平消毒法: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的方法。 中水平消毒法:杀灭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的方法。 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办法。 斯伯尔丁分类法: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病人使用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 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包括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务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 预防性消毒:指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疫源地消毒:指对疫源地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指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去除传染源所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皮肤消毒:指杀灭或清除人体皮肤上的病原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 黏膜消毒:指杀灭或清除口腔、鼻腔、阴道及外生殖器等黏膜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并达到消毒要求。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 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区: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无菌物品:指通过灭菌处理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非无菌物品: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 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病人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清洁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病人不应进入的区域。 潜在污染区:也称半污染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病人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污染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 两通道: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标准预防: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保护性隔离:是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订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病人。入院护理:是指病人经门诊或急诊医生诊查后,因病情需要住院做进一步的观察、检查和治疗时,经诊查医生建议并签发住院证后,由护士为病人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入院程序:是指门诊或急诊病人根据医生签发的住院证,自办理入院手续至进入病区的过程。 卧位:即病人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时所采取的卧床姿势。 舒适卧位:是指病人卧床时,身体各部位与其四周环境处于合适的位置,感到轻松自在。 主动卧位:即病人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随意改变体位。 被动卧位:即病人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 被迫卧位:即病人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由于疾病的影响或治疗的需要,被迫采取的卧位。 出院护理:病人经过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稳定、痊愈需出院或需转院(科),或不愿接受医生的建议而自动离院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