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三基所有名词解释

护理三基所有名词解释

护理三基所有名词解释
护理三基所有名词解释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基本需要:是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压力:又称应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对压力有不同的解释。塞里以基本的生理学观点对压力作了如下定义:“压力—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

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合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映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医疗诊断:是用一个名称说明一种疾病或病理变化引起的症状、体征,以指导治疗。护理诊断是叙述病人由于病理状态所导致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行为反应,以指导护理。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质量: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质量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疾病行为:通常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观体验,它既可由躯体疾病引起,也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

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其疾病过程的诊断、治疗、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重个体与环境的协调。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等。

护士职业角色化:特指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角色人格和行为模式。是通过护士个体与职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用善恶作为评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为知道的人格完善及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遵循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或规则。它和道德是同义词,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道德一般指道德现象,而伦理则是道德现象的系统化和伦理化。

护理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来解决护理实践和护理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护理团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实际上就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一门学问。

不伤害原则: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凡是必须的或者是属于适应症范围的,所实施的诊治、护理手段都应保证不使病人身心受到损伤。

病人自主性:是指病人对有关自己的医护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所作出的合乎理性的决定并据以采取的行动。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促进:是以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健康。健康促进的目的在于努力改变人群不健康的行为,改进预防性服务以及创造良好的社会与自然环境。

病人教育:是指以医学为基础,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生活质量: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机能能力和主观感觉的表现,是一个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内的集合概念的反映。

健康相关行为:指个体或团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病人学习目标:是护士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病人的学习需要,与病人共同制定并通过病人学习能够实现的目标。学习目标说明的是病人需要学什么和将产生的行为结果是什么。

“第一印象”:是指个体在第一次与他人接触时,根据对方的神态、言谈、行为所得到的综合性判断。营养素是指来自事物和饮水,用于人类维持生命、促进生长发育、从事劳动活动并保证健康的基本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功能性食品:是指除了有适应的营养作用外,还能对人的一种或几种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改善健康状况和(或)降低疾病危险性的食品。

能量代谢:是指集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代谢中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能量平衡:是指能量摄入量的因素包括基础代谢、劳动活动、事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生长发育和排泄损失。

必须氨基酸: 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颉氨酸、组氨酸(婴幼儿)。半(条件性)必须氨基酸:是指某些临床条件下(早产儿、严重应激状态、某些急慢性疾病),有些氨基酸也成为必须氨基酸,需要从膳食中供给,包括牛磺酸、精氨酸、谷氨酰胺、酪氨酸、脯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等。

限制性氨基酸是指事物中某一种或几种含量较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提内不能被充分利用并造成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的必需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等。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反映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优质蛋白质是指那些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与人体接近,必需氨基酸利用率高致营养价值也高的食物蛋白质

蛋白质互补作用:是指将两种或数种蛋白质食物混合使用使他们之间各自不足的必需氨基酸互相补偿,且混合后的氨基酸模式接近人体并提高了这些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营养价值的作用

氮平衡:反映体内组织蛋白质分解和合成代谢的动态平衡状态,包括氮的总平衡(摄入氮=排出氮);正平衡(摄入氮>排出氮);负平衡(摄入氮<排出氮)

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合理营养:是符合卫生要求及满足人体胜利需要的健康营养方式

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核心,是以膳食供给与机体需要保持平衡为目标的健康膳食

护士:系指按照《办法》规定,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忽视职业证书》并经过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据此,法律上忽视的概念首先是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护理专业技术文凭者没有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最后,要被医疗机构聘用并申请、完成注册。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才是法律意义上的护士,才可以进行护士执业。因此,这里所称的护士不同于职称序列中的护士,也不是医疗机构中护理人员的统称,而是指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经合法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

骨髓:是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成人总量约1500ml,占体重的4.6%。

膀胱三角: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输尿管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

血浆渗透压: 是指血浆中溶质颗粒吸水力量的总和。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循环血量: 安静时,绝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中流动,这部分血液称为~

贮存血量: 还有一部分滞留于肝,肺,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从等处,流动缓慢,红细胞比容比较高,称为~

血型: 血细胞表面特异抗原的类型

异位起搏点: 在某些情况下,如窦房结起搏功能不全,冲动下传受阻或某些心肌组织兴奋性异常升高时,则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有机会表现出来,成为起搏点,称之为~

窦性心律: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临床上称为~

异位节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期前收缩: 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一次人工刺激或由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则可引起心室肌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呼吸: 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渗透性利尿:由于肾小管中溶质浓度高,渗透压大,妨碍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如临床上常见于糖尿病病人、用甘露醇脱水的病人等。

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牵张反射: 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时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牵涉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例如,心肌缺血或梗死时,可有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尺侧疼痛;胆囊病变时,可有肩胛部疼痛;胃溃疡时,可有上腹部疼痛;患阑尾炎时,早期可有脐周围或上腹部的疼痛。

梗死:因血管阻塞造成血供减少或停止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或梗塞。

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型增生,指细胞增生活跃并伴有一定程度异型性的病变,但尚不够癌的诊断标准。

癌前病变:指一类具有癌变倾向,但不一定都会转变为癌的良性病变。

原位癌:指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侵犯到间质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条件致病菌: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正常菌群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不表现致病作用,只有当机体免疫力降低、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或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这些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称为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症:由于严重菌群失调而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

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进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短暂地出现在血中,有可能经血到体内有关部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或肾脓肿等。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而不入血,只有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独特的临床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RNA或DNA),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通常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 是人和高等物识别自我和非己,引发免疫应答、执行免疫效应和维持自身稳定的组织系统。

非特异性免疫: 是由先天性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力,主要由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皮肤黏膜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自然杀伤细胞的沙沙功能作用及多种体液成分(如补水、溶菌酶)的溶细胞作用等构成。它们能非特异地阻挡或清除入侵体内的微生物及体内突变、死亡的细胞,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是指个体出生后(非遗传的),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触了异种、异体抗原而获得的针对某种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力。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体液免疫: 是指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 是指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人工自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经人工自动免疫产生的免疫力出现较慢,但免疫力较持久,故临床上多用于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输入抗体后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一般为2~3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药物的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机体出现的与防治疾病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一般是指药物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引起机体生理化功能异常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病理变化。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降低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菌群失调,引起真菌或一些抗药菌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变态反应: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反应。

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发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理效应基本一致的有害反应,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不属变态反应性质,是一类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药物依赖性:是指长期持续使用或周期性地使用某种麻醉或精神药物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躯体状态,对药物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连续或定期应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

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时,可被该处的一些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下降,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耐受性:是指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

耐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长期反复与化疗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戒断症状:指机体长期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后,出现了身体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即可产生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一系列的异常反应。

合理用药原则: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疾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第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它是针对致病因素或病因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控制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如免疫接种、合理营养、健康教育等。

第二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或称“三早”预防。“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如筛检、定期健康检查等。

第三级预防:亦称临床期预防,或称康复治疗,是对已发病者的预防措施,此时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以减少痛苦,延长寿命;并实施各种康复工作,力求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促进健康。

卫生标准:是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接触危害因素的程度限制在最低限度内,使其对接触者及其子代的健康不产生危害作用,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保障居民健康而指定的标准,通过法规形式公布执行。

卫生立法:是由国家权利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有关文件的总称。

健康危险因素:是指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

职业病:是指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影响劳动能力,称之~。

食物中毒:是指健康的人经口摄入了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散发: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一般多用于区、县以上范围,不适于小范围的人群。

流行:指一个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是与散发相对而言的。

大流行:指疾病迅速蔓延,往往在较短期间内越过省界、国界、洲界形成大流行。

发病率:表示某一时期(年度、季、月)内暴露人口中发生新病例的频率。

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病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某病死亡率: 指在某时期被暴露人口中因某病而死亡的频率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种疾病的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值。

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经过N年的观察,某病病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者)中存活人数所占的比例。

医院感染: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医院感染是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狭义的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亦非已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显性或隐性感染,症状可出现在住院期间,也可能发生在出院后。

内源性感染: 也称自身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本身。

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卫生洗手:是通过机械去污染的方法清除大部分暂居菌来降低手的污染程度。

清洁:是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污物,减少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随时消毒:指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高水平消毒法: 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

中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消毒方法。

酸性氧化电位水:是一种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低pH值、含低浓度有效氯的水,具有较强氧化能力和快速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护理学常见100条名词解释

1.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磁砒、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6.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7.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磁砒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8.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啪桫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 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15.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与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过程。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地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基本需要: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压力: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 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岀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病人对护理不满意、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由岀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应激原是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原、社会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和文化性应激原。 疾病行为: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观体验,它既可由躯体疾病 引起,也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虽然“病感”是促使个体求医的直接原因,但“病感”并不等于一定患有疾病。因此,疾病行为可分为主动疾病行为和被动疾病行为,前者稍有不适即表现岀"病感”,后者对所患疾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或不愿表现“病感”。 恐惧: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抑郁: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无兴趣,表情呆板,自责,睡眠及食欲障碍等。 愤怒: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焦虑: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做岀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时,可表现为惊恐。 心身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其疾病过程的诊断、治疗、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重个

三基护理名词解释

护理理念: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和判断护理现象和本质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和信念 护理理念的要素:人,环境,健康。护理 护理理论:是指对护理现象及本质的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成长:由于细胞的增殖与变化而产生的生理上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人体形体的增长或变化 弗洛伊德(freud)的本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属于良心和道德范畴是完美原则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同感 环境:是人类生存或生活的空间,指与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内外界因素 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上的疾病,而且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ANA(美国护士协会)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压力:是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反应 压力源:是指所有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 认识评价:是指个体感到情境对自身是否有影响的认知判断过程,包括对压力源的感知和自身应对能力的评价。它有初次 评价,二次评价,重新评 价 自护:也称自我护理,是 个体为维持自身的结构 完整和功能正常,维持正 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所采 取的一系列自发的调节 行为 自护能力:是指个人进行 自护活动的能力,即从事 自我照顾的能力 自护不足:是指人在满足 其自护需要方面,在质或 量上出现不足 护理系统:是指人在出现 自护不足时护理活动的 体现,是依据病人的自护 需要和自护体的自护能 力制定的,奥瑞姆自护模 式将护理系统分为全补 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 支持教育系统 自护体:指能完成自护活 动的人 治疗性的自护需要:是指 在特定时间内,自护活动 的总称。即以有效的方式 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行为 以满足自护需要,包括一 般的,成长发展的和健康 不佳时的自护需要 自护需要:为了满足自护 需要而采取的所有活动, 包括一般的自护需要,成 长发展的自护需要和健 康不佳时的自护需要 刺激:能激发个体反应的 任何信息,物质,能量单 位 主要刺激:个体当前面临 的,促使行为发生,引起 人体最大程度变化的刺 激 相关刺激:所有可对主要 刺激所致行为产生正性 或负性影响的其他刺激 固有刺激:可能对当前行 为有影响,介其影响作用 不确切或未得证实的刺 激 适应水平:个体所能承受 或应对的刺激范围与强 度 自我概念:是人们在某一 特定时间对自己的情感, 信心与评价。由躯体自我 和个人自我组成 角色功能:是指个体履行 所承担角色以及满足社 会对所承担角色的行为 期待的情况,即个体对其 承担角色应尽职现的表 现 相互依赖:指个体与其重 要性关系人和各种支持 系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包括爱,尊重,彼此看重 与在乎的付出与拥有 系统:由相互关联,相互 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 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 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 为的统一体 正常防线:个体在生长发 育以及与环境持续互动 过程中逐步建立的对内, 外界压力源的正常,稳定 的反应范围,即日常的康 强/稳定状态 弹性防线或应变线:对正 常防线起缓冲,保护和滤 过作用的机体防线,具有 动态变化性 抵抗线:由支持基本结构 和正常防线的一系列已 知和未知因素组成,对基 本结构起保护作用 一级预防:当怀疑或发现 压力源存在而压力反应 尚未发生时,为强化机体 的弹性防线,防止压力源 入侵和压力反应产生而 采取的措施 二级预防:压力反应发生 以后所采取的强化抵抗 线,减轻和消除压力反 应,恢复机体稳定性的措 施 三级预防:机体恢相当程 度的稳定性时,为了进一 步维持和提高个体的稳 定性,使其最大限度地恢 复健康所采取的措施 感知,是一个人对其生活 中的人,事物和事件的真 实反应 互动:互动或相互作用是 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为 了达到目标而通过语言 和非语言行为的方式去 感知和沟通的过程 文化照顾:是指以主观或 客观学习到的,世代继承 下来的一系列价值观,信 念信仰以及一定形式的 生活实践为基础,帮助, 支持,促进或促使另一个 个体或人群维持健康,改 善生存关态和生活方式 以及面对疾病,残疾与死 亡 文化照顾保存/维护:指 运用帮助性,支持性,促 能性的专业行动与决策, 帮助特定文化的服务对 象保存或维护有益的照 顾价值观以便恢复健康, 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和面 对残疾,疾病与死亡 文化照顾调整/协商:指 运用帮助性,支持性,促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地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基本需要: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压力: 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 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病人对护理不满意、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应激原:是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原、社会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和文化性应激原。 疾病行为: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观体验,它既可由躯体疾病 引起,也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虽然“病感”是促使个体求医的直接原因,但“病感”并不等于一定患有疾病。因此,疾病行为可分为主动疾病行为和被动疾病行为,前者稍有不适即表现出“病感”,后者对所患疾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或不愿表现“病感”。 恐惧: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 抑郁: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无兴趣,表情呆板,自责,睡眠及食欲障碍等。 愤怒: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焦虑: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做出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时,可表现为惊恐。 心身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

护理学名词解释

7.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10.主动卧位:即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位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11.被动卧位:即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12.被迫卧位:即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如肺心病患者由于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卧位。 13.疼痛: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15.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16.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1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全部微生物的处理。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20.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4.隔离:是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隔离的目的就是切断感染链中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之间的联系,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 25: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治疗室、配餐室、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场所以及病区以外的地区,如食堂、药房、营养室等] 26: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污染的区。[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检验室等】 27.保护性隔离: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订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则称为保护性隔离。 10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11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12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等 20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呼吸由缓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过一段呼吸暂停(5~20s)后,又开始重复以上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犹如潮水起伏。 21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常在临终前发生。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基础篇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基本需要:是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压力: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 压力原: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适应: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自理:个体为维持生命、健康和幸福而采取的有目的的活动。 全补偿系统:当病人没有自理能力时,护士给予全面帮助,以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 部分补偿系统:当病人有能力满足自己部分的自理需要时,护士依据病人自理能力的不同,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 支持—教育系统:当病人能够在护士指导下满足自理需要时,护士可通过支持、教育和提供促进发展的环境来帮助病人提高自理能力。 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检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 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系统化整体护理: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袁剑云博士提出,是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学分制管理:继续护理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经认可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活动,并要修满最低学分,才能再次注册、聘任及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护理质量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个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目标比较明确,针对性比较强,用于解决病人特异性,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 共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特异性与针对性不太强,仅从满足病人需要的规律出发,目的在于解决病人中共性问题的心理护理。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 1.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与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 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她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 ★★★★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 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 的损伤。★★★ 5.压疮(pressure ulcer):就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 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与坏死。★★★★★ 6.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人在医 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7.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 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 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消毒(disinfection):就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与媒 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sterilization):就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 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与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与真菌孢子。★★★11.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杀灭或 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来的病 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13.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氧气疗法 2、入院护理 3、疼痛 1、医院 2、稽留热 3、睡眠障碍 第一章绪论 1.护理学 2.WHO的健康定义 3.护理 5.整体护理 1.护理学: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科学。 2.WHO的健康定义: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1946年,WHO):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1分),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2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分)。 3.健康(1989,WHO):不仅是没有疾病(1分),而且包括躯体健康(1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1分)和道德健康(1分)。 1.发展: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2分),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1分),是质的变化,一般不容易通过量化的指标来测量(1分)。 2.应激: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1分)做出认知评价后(1分)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2分)。 4.非语言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1分),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1分)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2分)。 5.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1分)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1分)的一种临床判断(1分),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1分)。 3.护理:美国护士学会认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5.整体护理:以整体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南,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第二章环境 1.环境 2.生活方式 1.环境:人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是指人的生理,以及思维.思想.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组成。 2.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生活方式: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2分)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2分)。 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2.人体力学 第四章舒适与安全 1.被动卧位 2.被迫卧位 3.疼痛 1.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置的卧位,称被动卧位。如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2.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2分),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被而被迫采取的卧位。(2分) 3.疼痛:是伴随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分)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1分),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2分)。 第五章患者的清洁卫生 1.压疮: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1分),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2分)致使皮肤失去正常的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分)。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第六章休息与活动

护理三基名词解释

腹膜腔:壁腹膜与脏腹膜互相移行,形成不规则的囊状间隙,称腹膜腔。男性腹膜腔是密闭的;女性腹膜腔则通过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和阴道间接与外界相通。腹膜在脏器之间转折形成陷凹。女性有盲肠子宫陷凹和膀胱子宫陷凹;男性有直肠膀胱陷凹。 坏死: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底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淤血:器官和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中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微静脉性淤血,简称淤血。 漏出性出血:因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通透性增加,血液经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漏出于血管外,称为漏出性出血。 栓塞:血管内出现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耗氧量骤增致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不能完全缓解,伴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出现肌紧张亢进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等渗溶液:在临床或生理实验室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等。 渗透性利尿:临床上给患者使用可被肾小球滤过而又不被肾小球重吸收的物质,如甘露醇等,来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借以达到利尿和消除水肿的目的,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心排出量:即指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异位心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异位心律。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胸腔段静脉内的血压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时间肺活量,又称用力肺活量,它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 血氧饱和度:即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血红蛋白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低渗性脱水:是指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离子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高渗性脱水: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电子版本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 1.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 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 位。★★★★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 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 的损伤。★★★ 5.压疮(pressure ulcer):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 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6.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 人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7.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 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 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和媒 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 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11.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 杀灭或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 来的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13.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 感染的发生对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物品、个体等进行消毒及对粪便和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14.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 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5.无菌区(aseptic area):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16.无菌物品(aseptic supplies):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 的物品。★★ 17.隔离(isolation):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 围人群接触。★★★★★ 18.体温(body 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 神经的温度。★★★ 19.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发热(fever):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 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过高。★★★★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护基名解 1?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围绕和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 2?分级护理:是指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特级护理(红)--病情危重,随时变化--24h不间断 一级护理(红)--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不能自理病情不稳的患者--1h/次 二级护理(黄)--病情稳定;部分自理--2h/次 三级护理(绿)--病情稳定或恢复,完全自理--3h/次 3,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4?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5?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肺心病患者必须采取端坐卧位) 6?医院感染:(探)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7?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作用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 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和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10?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 隔离(探):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12. 清洁区:凡病人不进入、未被病原体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 13?半污染区:有可能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 14?污染区: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如病房、患者洗手间 15?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又称关节活动 度。 16. ROM联系: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 动的联系方法,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护肤和改善关节功能的联系方法。 17. 体温过高(探):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C或口腔温度超过37.5C, 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C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 18.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C,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C(见于肺炎 球 菌性肺炎、伤寒) 19. 弛张热:体温在39 C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 C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20.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

急救护理试题及答案护理三基答案

急诊急救护理 一、名词解释 1、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综合症。其特点为劳累时出现 压榨性疼痛,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 2、急性胰腺炎:是指各种刺激因素所致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并作用 于胰腺本身组织所引起的自身消化性疾病。临床上把胰腺病理变化只有充血和水肿的称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把病理变化发展为出血和坏死的称为急性水肿胰腺炎。 3、癫痫:是一反复发作性的综合征,是脑皮层神经异常的超同步化放电引起的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常伴有意识障碍。 4、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 5、张力性气胸: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胸部损伤,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处形成的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膜腔而不能排出,使胸腔逐渐形成高压张力性气胸。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伤者经形象呼吸困难、紫绀、低血压、休克、呼衰、气管向健侧移,同时伤侧伴有大量的气胸和严重的纵膈气肿和皮下气肿。 6、脑挫裂伤:是指暴力直接作用于头部,致使脑组织发生可见的实质性损伤。脑挫裂伤常合并不同的颅内血肿和脑水肿,如治疗不利常导致脑疝,危及生命。 7、挤压综合征:是指肌肉丰富的部位如下肢或躯干长时间受重力挤压,引起肌肉缺血、坏死,激发一系列全身反应。由于大量的肌肉坏死释放的毒性代谢产物,患者主要表现为肌红蛋白尿和高血钾,严重者科出现休克、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8、颅内血肿:为急性颅脑创伤中作常见的继发性损伤之一,是指外伤后颅内出血积聚与某部位达到相当体积,对脑组织构成压迫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9、神经原性休克:因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等引起的,由于神经作用使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受到抑制,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 10、急性中毒:大量或毒性较剧的毒物突然经呼吸道、消化道后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损害某些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或组织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称急性中毒。 1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人在应急状态下,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长期使用胰岛素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引起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一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些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昏迷、危及生命。 12、高血压危象:印几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使小动脉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及伴有动脉累及的靶器官缺血症状。在高血压早晚期均可发生。 13、院前(外)急救:广义上讲,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及途中急救,即病人自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这一阶段的救护。狭义上讲,院前急救专指从事急救医学机构的医务人员为急、危、重病人提供的现场急救、分诊分流、转运和途中监护服务。 14、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由院外急救、医院急症室救护和重症监护治疗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即各具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 15、心肺脑复苏:使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迅速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16、机械通气:是指患者在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患者恢复有效的通气并改善氧合德方法。 17、复合伤:人体同时或相继受到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致伤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损伤称为复合伤。 18、心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博,有效泵 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19、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由创伤、休克或感染等严重病损打击所诱发,机体出现与原发病损无直接关系的序贯或同时发生的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答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体验 生存质量的概念:(WTO定义)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也称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 健康促进的概念: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过程,是协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患病的概念: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失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需要:是个体、群体、结构对其生存、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成长(growth):又称生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 发展(development):又称发育,指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期的功能改变,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等。 发展任务:是个体在生命的各特定时期出现的、并依据社会规范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实现的发展目标,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成熟:广义的成熟是成长和发展的结果,包括心理社会的发展;狭义的成熟指生理上的生长发育。成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压力反应(stress response):个体对压力源所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 适应(adaptation):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 工作压力:又称职业压力,是指当个人的能力与需求不能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时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身心压力状态。 人际关系:(狭义)指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为了满足个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与发展起来、以心理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交往主体对自身、他人以及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是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及意向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评价和推测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

护理三基考试名词解释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败血症;病毒进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人体自动免疫;是用人工的方法接种菌苗、疫苗或内毒素等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意性免疫反应来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抗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指动脉血压。 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有效通气量;平静呼吸时,每分钟进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 脑死亡;近代认为死亡应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丧失,整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组织性缺氧;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 缺氧;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致软组织溃烂坏死。 胸腹联合伤闭合性或开放性胸部、腹部损伤,无论膈肌是否穿破,都可能同时伤及脏器,这类多发性损伤。 放射介入是指采用医学影像设备、技术和seldinger方法经皮穿刺插管,选择性达到所述检查或治疗部位,已达到临床诊断或治疗目的的一种诊疗技术。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皮下注射;是将小量无菌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适应于各种菌苗、疫苗的预防接种,局部麻醉和某些药物。 导尿术;是指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呼吸困难;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可出现发绀、鼻翼扇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三查八对;三查是指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七对是指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使用方法、时间和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间歇脉;是指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 酒精擦浴;是利用乙醇的挥发作用及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通过蒸发而增加机体散热,达到降温目的的一种方法。 雾化吸入疗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吸气进入呼吸道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口服给药;是指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利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方法, 静脉输液法;是指通过利用液体静压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或药液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保留灌肠;是插入肛管,自肛管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 徒手心肺复苏;是利用人工的方法是患者迅速建立起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怀复全身的血氧供应,防止加重脑缺氧,促进脑功能怀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