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最新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最新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最新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1

2

3

第一章流域防洪形势

4

1.1 流域概况

5

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跨越我国云南、贵州、广6

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越南东北部,7

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我国境内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流域北靠南岭,西部8

为云贵高原,中部和东部为丘陵盆地,东南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山地、丘陵面积占9

94.4%,平原面积仅占5.6%。

10

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马雄山,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大茅坑,11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西江、北江在广东省三水思贤滘,东江在广东省东12

莞市石龙镇分别汇入珠江三角洲,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13

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入注南海。

14

2004年,珠江流域人口9935万人,耕地6652万亩,地区生产总值17736亿元,15

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外贸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37%,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16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7

1.2 水文特征

18

珠江流域地处我国南部低纬度地带,南临南海,西隔印度支那与孟加拉湾相望,19

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总体上属亚热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有酷暑、春

1

20

夏多雨、秋冬干旱的气候特点,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受热带气旋侵袭。流域水汽21

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7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60亿立方米。降雨量年际22

变化较大,年内分配非常集中,汛期(4月~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23

流域的洪水由暴雨形成,多集中在4月~10月。前汛期(4月~7月)暴雨多为锋24

面雨,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流域性洪水及洪水灾害一般发生在前汛期;

25

后汛期(7月底~10月)暴雨多为台风雨,形成的洪水相对集中,来势迅猛,峰高26

而量相对较小。

27

西江为珠江的主流,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35.31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28

面积的77.8%。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3900立方米29

每秒(2005年6月),调查历史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54500立方米每秒(1915年7 30

月)。

31

北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4.67万平方公里,占珠32

江流域总面积的10.3%。北江防洪控制断面石角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33

16700立方米每秒(1994年6月)。

34

东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三大水系,东莞石龙以上的流域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占35

珠江流域总面积的 6.0%,东江防洪控制断面博罗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36

12800立方米每秒(1959年6月)。

37

本次防洪规划所采用的珠江流域各主要水文站的洪水资料系列已延长至1997年38

(部分站点延长至1998年),设计洪水计算以实测资料为主。其中,西江干流大湟39

江口(加甘王水道)站、梧州站、高要站,北江石角站,西北江三角洲三水站、马40

口站及思贤滘断面的设计洪水,考虑了上游部分堤防遇中小洪水不溃决时,行、滞

41

洪面积减少而引起的洪峰流量加大的情况(称“洪水部分归槽”),采用部分归槽42

设计洪水成果。

43

1.3 洪涝灾害

44

洪水灾害是珠江流域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尤以中下游和三角洲45

地区为甚。1915年7月,西、北江同时发生200年一遇洪水,两江下游及三角洲地46

区的堤围几乎全部溃决,广州市受淹7天,珠江三角洲受灾耕地648万亩,灾民378 47

万人,死伤10余万人。据统计,1915年至1949年的35年间,流域内发生较大洪水48

灾害22次,给珠江三角洲地区带来十分惨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新中国成立后,49

东江、西江、北江和柳江多次发生大洪水,经过全力抗洪,确保了重点地区防洪安50

全,但也造成了较大灾害损失。其中,1994年西、北江大水,广东、广西受灾人口51

近1800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0多亿元;1998年6月发生的西江大水,广东、广52

西的受灾人口也超过1500万人、成灾耕地超过810万亩;2005年西江发生大洪水,53

梧州部分城区被淹,流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6亿元。

54

台风暴潮也往往造成巨大的物资损失和人员伤亡,1993年“9316”号台风造成广55

东省11市37县(市)受灾,受灾农田306万亩,受灾人口569万人,死亡25人。

56

1.4 防洪形势

57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珠江流域的防洪工作。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58

流域内已建成388座大、中型水库,江、海堤防1.2万多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堤防59

工程为基础、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目前,西江下游及北江中下游一般保护区60

的防洪标准多在10年~20年一遇,东江下游及三角洲一般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在50 61

年一遇左右,西、北江三角洲一般保护区的防洪(潮)标准在20年一遇左右。

3

62

重点防洪城市和重点保护对象中,保护广州的北江大堤的堤防标准约为50年一遇,63

与飞来峡水利枢纽、潖江滞洪区、芦苞涌和西南涌分洪水道联合运用,可使其防御64

北江洪水的标准达到200年一遇;西北江三角洲五大联围的防洪(潮)标准约为20 65

年~50年一遇;东莞、惠州等重要城市约能防御100年一遇洪水,南宁、柳州及梧66

州(河西区)等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能力约为50年一遇。

67

珠江流域暴雨频繁,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防洪减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68

前流域防洪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西江缺乏控制性防洪枢纽,69

不能有效调控流域洪水,珠江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区防洪压力极大;江、海堤防工程70

标准低、隐患多,加之洪水归槽的影响,实际防洪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城市防洪71

工程建设滞后,防洪标准普遍偏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病险水库72

多、除险任务重;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区河障较多,占用分洪道的现象比较普遍,73

洪水排泄不畅;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山洪灾害频繁,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存74

条件和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危害,而且影响到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发电、航运及水资75

源综合利用;人类活动影响加重了部分地区的防洪压力,郁江、浔江及西江干流沿76

江筑堤引起的洪水归槽现象明显,同等暴雨条件下的洪水量级较过去增加;防洪管77

理的基础工作薄弱,流域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及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尚未形成,防洪社78

会化管理水平较低,防洪非工程措施亟待加强。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珠79

江流域防洪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流域防洪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80

81

第二章流域防洪总体规划

82

2.1 指导思想

8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工84

程体系的总体布局方案,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的要求;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85

适应自然的关系、防洪减灾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防洪建设与洪水管理的关系,86

规范水事行为;统筹珠江流域未来防洪建设安排,为防洪建设和洪水管理提供科学87

依据;在重视防洪减灾工程措施的同时,加强非工程措施,通过建立防洪减灾保障88

体系,提高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改革、发89

展与稳定的大局。

90

2.2 基本原则

91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坚持和体现了以下原则:

92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堤库结合,以泄为主,泄蓄93

兼施”的防洪方针,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94

规律,既有效控制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95

二是防洪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根据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96

以国家《防洪标准》为基本依据,统筹安排流域防洪建设,使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97

与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98

三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流域防洪体系的整体作用,统筹考虑西江、

5

99

郁江、柳江防洪水库的防洪与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渔业等综合利用的关系,100

重点保护对象与一般保护对象之间的关系,流域防洪与交通航运、国土资源、城市101

发展、环境保护等的关系。

102

四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地区的防洪情势,制定相应的防洪措施和防103

洪标准,重点加强城市及流域下游三角洲防洪建设,兼顾西部及其他贫困落后地区104

的防洪安全。

105

五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和防洪减灾保106

障机制,加强防洪风险管理,促进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

107

2.3 防洪区划

108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有关规定,在分析珠江洪水淹没情况及洪水风109

险的基础上,根据流域特点和洪水特征,划定珠江流域防洪区总面积约为1.91万平110

方公里,约占流域总面积的4.2%,内有人口3035万人,耕地1468万亩,地区生产111

总值10073亿元,分别占流域总人口、耕地面积及国内生产总值的30.5%、21.5%、112

56.8%。

113

2.3.1 防洪保护区

114

珠江流域的南盘江中上游、郁江中下游、柳江下游及红柳黔三江汇合地带、浔江、115

西江、珠江下游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滨海区7大重点防洪(潮)保护区总面积约1.41 116

万平方公里,区内有人口2667万人,耕地1168万亩,地区生产总值9715亿元,分117

别占珠江流域受洪(潮)水威胁地区人口、耕地及生产总值的84.7%、75.2%和94.9%。

118

2.3.2 洪泛区

119

珠江流域人多地少的矛盾历来比较突出,江河两岸漫滩几乎全被开发利用,并为120

堤防工程所保护,演变为防洪保护区。因此,珠江流域的洪泛区占流域防洪区的比121

重甚小,且分散。据初步统计,流域洪泛滥区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区内人口约32 122

万人。

123

2.3.3 蓄滞洪区

124

规划划定北江左岸支流潖江与北江干流交汇口附近的低洼地区为蓄滞洪区,面积125

79.8平方公里,区内人口约5.86万人,耕地6.71万亩。

126

2.3.4 规划保留区

127

初步列出规划堤防工程、防洪排涝闸、河道与河口整治工程以及防洪水库工程的128

用地范围,待按程序批准后,划定为规划保留区。包括:规划江、海堤防工程建设129

(包括所属防洪、排涝闸,新建和除险加固达标)和管理用地约226km2,珠江河口130

区规划治导线至现有岸线之间的区域约407km2,规划流域控制性防洪水库工程建设131

用地约828km2。

132

2.4 防洪目标

133

本次防洪规划以2015年为近期水平年,以2025年为远期水平年。防洪总体目标134

是在规划期内,建立起符合流域实际情况、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135

安全要求的防洪体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生常遇洪水和较大洪水时,136

能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在遭遇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不137

致发生大的动荡,生态环境不会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进程不会受到重大干扰。

7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1.1流域概况 1.1.1自然地理、水系及经济发展概况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由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三水系组成,地跨安徽、江苏两省21个市县,分别于当涂、芜湖和澛港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8850km2,其中安徽省占93%,江苏省占7%。流域西北部滨临长江,东北部以茅山山脉与太湖流域为界;北与秦淮河接壤;东南、南、西南三面以黄山、天目山及九华山为分水岭,分别与新安江、秋浦河等为邻。流域大地构造属江南古陆与南京凹陷的过渡区,由于地壳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地貌呈南高北低态势。流域内山地面积占54%,丘陵区面积占27%,平原圩区面积占15%,湖泊面积占4%。水阳江和青弋江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山脉和黄山山脉的北麓。流域上游属丛山峡谷地区,岩石分布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岩。流域中游为低山丘陵区,岗峦起伏,为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下游为滨临长江的平原圩区,主要由长江及本流域河流的冲积作用和湖泊淤积而成,河道纵横,水网交错,土壤肥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一般地面高程为7~8m,低于汛期洪水位3~4m。 流域水系主要有两江、一河、四湖,即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南漪湖、固城湖、丹阳湖和石臼湖。 水阳江位于流域东部,流域面积10385km2,干流长273km。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三条支流在河沥溪附近汇合,河沥溪以上为上游。干流流经宣城后即进入圩区,经新河庄后进入下游水网区,流经水阳镇、西陡门后称运粮河,至花津后称姑溪河,在魏家渡汇青山河后由当涂金柱关入长江。水阳江最大的支流为右岸的郎川河,流域面积2526km2,郎川河直接与南漪湖相通,经湖泊调蓄后,通过北山河在新河庄与水阳江相汇;此外,支流还有华阳河、夏渡河,流域面积分别为280km2及360km2。 青弋江位于流域中部,流域面积7100km2,干流长233km。主源有麻川和舒溪两支,两河汇合后称尝溪,至陈村为上游区,出陈村峡谷后称青弋江,沿途经泾县、西河镇至湾址后称为下游。其下河流分为二支,一支经清水河至芜湖汇入长江,一支经赵义河、青山河由当涂入长江。青弋江较大支流有徽水,流域面积1072km2;其次为琴溪河,流域面积442km2;还有寒亭河、孤峰河等。 漳河位于流域西部,流域面积1365km2,长95km,南陵以上为上游区,黄墓渡为中下游分界,经石硊,在澛港汇入长江。漳河下游河道弯曲,石硊~澛港段弯曲系数达3.5以上。主要支流有峨溪河、后港河等。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自进入中下游以后,比降平缓,水系发育,河道交织。水阳江和青弋江之间有黄池~乌溪河和青山河,青弋江和漳河之间有资福河和上潮河串通,下游地区还有许多支汊河道,形成复杂的河网。 南漪湖位于水阳江中游,固城湖、丹阳湖及石臼湖位于水阳江下游。四湖在12m水位时,总面积为695km2,总容积为38.1亿m3。六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围垦,现湖面已大大缩小,南漪湖面积减少了7%,固城湖面积减少了60%,石臼湖面积减少了23%,丹阳湖低圩灭螺,已围垦82%。由于四湖所处位置不同,因而对调节本流域洪水的作用各异。对水阳江来说,其调洪作用以南漪湖最为显著,其次为固城湖、丹阳湖、石臼湖;反之,若承受长江倒灌的洪水,首当其冲为丹阳湖、石臼湖,其次为固城湖、南漪湖。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第一章流域防洪形势 1、1 流域概况 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与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跨越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越南东北部,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我国境内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流域北靠南岭,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与东部为丘陵盆地,东南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山地、丘陵面积占94、4%,平原面积仅占5、6%。 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马雄山,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大茅坑,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西江、北江在广东省三水思贤滘,东江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分别汇入珠江三角洲,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与崖门八大口门入注南海。 2004年,珠江流域人口9935万人,耕地6652万亩,地区生产总值1773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外贸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37%,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2 水文特征 - 1 -

珠江流域地处我国南部低纬度地带,南临南海,西隔印度支那与孟加拉湾相望,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总体上属亚热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有酷暑、春夏多雨、秋冬干旱的气候特点,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受热带气旋侵袭。流域水汽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7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60亿立方米。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非常集中,汛期(4月~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 流域的洪水由暴雨形成,多集中在4月~10月。前汛期(4月~7月)暴雨多为锋面雨,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流域性洪水及洪水灾害一般发生在前汛期;后汛期(7月底~10月)暴雨多为台风雨,形成的洪水相对集中,来势迅猛,峰高而量相对较小。 西江为珠江的主流,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35、31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7、8%。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3900立方米每秒(2005年6月),调查历史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54500立方米每秒(1915年7月)。 北江就是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4、67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10、3%。北江防洪控制断面石角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6700立方米每秒 - 2 -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2008-09-19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be8475177.html,/ztpd/tszt/lyfhgh/cjly/20080919114310845554.aspx(水利部)注:相关内容摘录(具体内容见第4页) 根据长江防洪总体布局,考虑三峡工程兴建、上游后续建设其他水库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按照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重要性,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分为重要、一般和规划保留三类。 重要蓄滞洪区为现状条件下使用几率较大(一般在20年一遇以下)的蓄滞洪区,共13处,包括荆江分洪区、洪湖东分块、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围堤湖、民主、城西、澧南、西官、建设、杜家台、康山蓄滞洪区。 一般蓄滞洪区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1954年洪水,除重要蓄滞洪区外,还需启用的蓄滞洪区,共14处,包括洪湖中分块、九垸、建新、江南陆城,屈原、西凉湖、武湖、张渡湖、白潭湖、东西湖、珠湖、黄湖、方州斜塘和华阳河蓄滞洪区。 规划保留蓄滞洪区是指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超标准洪水或特大洪水需要使用的蓄滞洪区,共有15处,包括涴市扩大分洪区、人民大垸、虎西备蓄区、洪湖西分块、集成安合、南汉、和康、安化、安澧、安昌、北湖、义合、南顶、六角山、君山。 一、流域基本情况 长江干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长江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称上游,长约4500公里,集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宜昌至江西鄱阳湖出口(湖口)称中游,长约955公里,集水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入海口为下游,长约938公里,集水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长江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8条。 至2005年底,长江流域人口约424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约60332亿元,占全国的32.8%。耕地面积约223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的27.8%。长江流域防洪区面积为15.38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上游(主要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及重庆市)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区面积为14.0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1.81万平方公里,占防洪区的84.1%;人口约9188万人,占防洪区人口的89.9%;耕地面积472.2万公顷,约占防洪区的86.2%;地区生产总值为22136亿元,占防洪区的97.0%。 二、洪水特征 长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各地均可能发生暴雨。暴雨发生季节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由于暴雨发生季节的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如气象异常,干支流洪水遭遇,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长江流域暴雨量大、历时长,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 长江的洪水,按暴雨地区分布和覆盖范围大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另一类是区域性洪水,如1981年、1935年洪水。前一

防洪项目建议书

洪水项目建议书 0930090202 软件09-2 王中睿

项目的背景 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 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 我国自然灾害非常严重。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涉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设施遭受严重损失;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8个省(直辖市)大量水库、水电站和堤防受损,并形成众多的堰塞湖; 黄河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凌汛,出现重大险情;全年有10个台风或热带风暴登陆,珠江发生了流域性较大洪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晚秋汛;东北、华北、西北和黄淮等部分地区发生了近5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部分地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水利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预案,调动全行业力量,全力以赴抗灾救灾,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按1984年估计,中国江河平均年径流量为271×10亿立方米,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径流量只有世界人均径流量的四分之一,每亩耕地水量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就空间分布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但耕地面积只为全国的36%左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只有全国的8%,而耕地则占全国的40%。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中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7718亿立方米/年,其中长江流域最多,为2130亿立方米/年。

水利防洪规划

水利防洪规划 1 防洪规划的定义 防洪规划是指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水灾害而制定的总体安排。根据流域或河段的自然特性、流域或综合规划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安排,研究提出规划的目标、原则、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部署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内容。规划类型一般有流域防洪规划、河段防洪规划和区域防洪规划。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区域或河段的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的防洪规划。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防洪规划中必须首先充分认识河流的洪水演进特性,包括河湖对洪水的自然调蓄作用,天然河道宣泄洪水的能力以及大洪水漫溢泛滥的情况。它是一种战略性计划,对河道治理及防洪设施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2 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指根据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历史洪水灾害,规划范围内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以及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考虑需要与可能,研究防治毁灭性灾害的应急措施。防洪规划必须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目标。防洪经济效益是防洪规划的主要目标,此外还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社会福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3 规划原则 防洪规划的指定应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遵循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方案研究中,还要充分考虑防洪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要求,处理好蓄与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注意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3.1局部与整体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防洪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全局出发,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洪水。为了保全大局和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有时要做局部牺牲。重点保护对象一般指:洪水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毁灭性灾害的地区,如重要城市、工矿企业、交通干线、文物古迹或大面积农田等。 3.2近期与远期洪水灾害直接威胁人身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历次洪水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别。要根据各地区或部门对防洪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财力,分轻重缓急,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一般地区防御常遇洪水灾害的要求。 3.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一般耗资很大,并需占用大片土地;非工程措施可用较少投资,减轻洪灾损失,是防洪灾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规划中要研究二者的结合,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安排和建设。 3.4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人均、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偏低的流域,河流的开发与治理要考虑综合利用,兴利与除害统筹兼顾,把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蓄与泄的关系:山丘区一般以蓄为主,修建山谷水库、水土保持工程,拦蓄洪水,消减水沙洪峰;平原区一般以泄为主,并辅以分蓄洪措施,合理安排洪水出路。如“松花江防洪规划”具体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的作用,近期以整顿、挖潜为主,争取少花钱多办事。②兴建控制性水库与堤防工程相结合,水库工程应结合兴利考虑防洪等综合利用的要求。③防洪标准选定及防洪治理措施上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突出体现城市与主要河段防洪的重要性。又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城市防洪规划”遵循的原则如下:“为提高该区的综合抗洪能力,解除安邦河两岸的洪水威胁,确保城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防洪重点,上、下游兼顾的原则,选择经济指标优越,技术切实可行的方案。达到占地少,动迁少,工程坚固,防洪效果好的目的。”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简本) 前言 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流域广大地区暴雨洪水很大,特别是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重视长江防洪减灾工作,领导、组织广大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提高了防洪能力。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以下简称《长流规》)和1999年批转的《水利部关于长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流域的防洪减灾作了全面安排,在流域防洪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快,尤其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流域水情、灾情、工情等发生了变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利部布置了开展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的工作。

根据1998年10月水利部《防洪规划任务书》的安排及要求,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长江委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大纲》,并组织流域内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开展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太湖水系是长江下游重要水系之一,其流域防洪规划水利部已安排太湖流域管理局另行编制,本规划只纳入太湖流域的经济社会状况资料。 2005年1月19日~21日,水利部组织召开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及特邀专家审查通过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本次规划是在《长流规》和其后开展的有关专题研究工作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特点:(1)通过调查、收集及测量,获取了流域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地形资料;(2)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3)根据防洪出现的新情况,调整了规划思路;(4)利用新资料,开发新技术,贯彻新思路,提出防洪规划新成果。 2008年7月,国务院以国函[2008]62号文正式批复本规划。 1 流域防洪形势

太湖流域水利形势

太湖流域水利形势 一、流域概况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行政区划分属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总面积36895km2,占全国面积的0.4%。其中,西部山丘区、中部平原区分别占流域面积的20%、80%。2007 年流域人口4917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7%,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8648 亿元,占全国GDP 的11.6%。 太湖流域河网如织,湖泊棋布,水面面积达5551km2,水面率为15%。流域河道总长约12 万km,河道密度达3.3km/km2,河道平均坡降约为十万分之一,汛期水流流速仅为0.3~0.5m/s,受潮汐顶托影响,排水困难。流域湖泊面积3159km2 ,其中太湖湖区水面积2338km2。流域以太湖为中心,呈周边高、中间低的碟状地形,主要有苕溪、南河、洮滆、黄浦江、通长江与杭州湾等水系。京杭运河穿越流域腹地及下游诸水系,起水量调节和承转作用。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典型灾害 2.1流域水资源与开发利用 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76.0 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 160.1 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53.1 亿m3,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重

1 复计算量为 37. 2 亿m 3。本地水资源量短缺,远小于现状实际总用水量,主要依靠调引长江水和上下游重复利用弥补。 流域本地供水主要以地表水源为主,除取用本地河网水量外,也直接取用长江和钱塘江水量。现状本地河网供水 221.7 亿m 3(含沿长江口门引 水 补 充量,多年平均 引 水 量 6 2 . 6 亿 m 流域地表水资源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现状 2508.6km 评价河长中,全年期水质劣于Ⅲ类的占 85.7%,劣于Ⅴ类的达 64.2%。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 10.8%,省界河流监测断面 75.0%劣于Ⅲ类。太湖流域主要湖泊水体呈富营养化水平,太湖全湖平均水质劣于Ⅴ类, 呈中度富营养化水平。 2.2典型灾害 特殊的气候及地形地貌使得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灾害损失严重。梅雨和台风暴雨是造成流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 1954 年、1991 年大洪水和 1999 年特大洪水。1954 年太湖水位达 4.65m ,近 25%平原受灾。1991 年太湖水位达 4.79m ,当年直接经济损失达 113.9 亿元,约占当年GDP 的 6.7%。1999 年太湖水位达 4.97m ,当年直接经济损失达 141.3 亿元,约占当年 GDP1.58%。 太湖流域遇少雨年份也会出现干旱,山丘高地易因旱成灾。新中国成

中国水利年鉴1996_江河治理与开发-海河流域-前期工作

试验研究”。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如下研究:“珠江流域(片)水环境质量调查研究报告”。 在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伶仃洋水沙特性研究”、和“含盐度对泥沙运动规律影响研究”。(王晋)【国际交流与合作】1995年,珠江流域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珠委共派出5个代表团,访问了1个国家,出访达39人次,正在开展的对外合作项目有3项。1995年4月,珠委组织珠江流域各省(区)水利水电厅局赴美国进行水资源开发考察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美国的水电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关系、流域的梯级开发、水电站建设资金的筹措与政府有关的政策等,并寻求在经济方面进一步合作的途径。该考察团共14人于4月15日成行,在二周时间内,访问了美国联邦垦务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和加州南区水利局等单位,参观中,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所属的BVI公司与珠委在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上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此外,南加州水利局也对与珠委合作表示了兴趣,提出要加强交流和往来。 1995年4月,经中国和泰国科学技术联合会第十三届会议批准,将“应用遥感技术研究中国珠江河口伶仃洋与泰国湄南河口水沙运动”和“应用遥感技术研究广东惠来县和泰国洛神府披平县土壤侵蚀”两个项目作为中泰两国长期合作项目。 1995年,珠委会同珠委科学研究所与越南进行了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向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展示珠委在河口整治方面的实力和经验。7月,珠委组织代表团一行6人起程赴越南胡志明市和河内市,考察了越南的同奈河、九龙江流域,分别与越南南部水利科学研究院、越南水利与经济研究院签订了《关于水利科学与技术合作意向书》。9月,以越南南部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为团长的越南水利代表团一行6人访问珠委,就双方的合作进行了具体的磋商。代表团考察了蕉门围垦工程、深圳河整治工程,以及珠委科学研究所位于里水的试验基地,经过洽谈,越南拟与珠委就同奈河、九龙江河口河工模型与珠委合作,并准备购买珠委的生潮设备。 1995年,珠委积极促进与澳门就珠江河口珠海—澳门附近水域综合治理规划开展合作。(王晋)【国际河流的开发】1995年3月上旬编制了《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利用规划查勘工作计划》,珠委勘查设计院相应编制了《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利用查勘工作大纲》,由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珠江水利委员会、云南省水利电力厅等部门共同组成查勘组,对两河流域进行现场查勘,行程7个地(州、市)31个县,约4000多k m,对工程建设、规划坝址、规划灌区、防洪堤坝、界河治理、国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重点查勘,并于1995年10月19日以珠水规技[1995]36号、云水规技[1995]80号文向水利部上报了《红河流域综合利用任务书》和《澜沧江流域(中 下游)综合利用规划任务书》。(王晋) 海河流域 【前期工作】 一、勘测 天津勘测设计院1995年围绕前期工作完成规划 设计勘测实物工作量为:钻探5958.02标准米,平硐266.0标准米,竖井816.52标准米,坑槽2621.72标 准立方米,物探5378标准点,地质工日17483工日,工 程测量41.15标准平方公里,水文测验1.50标准站年。 二、规划设计 (1)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补充。官厅水库水污 染防治对策研究,完成了调研、资料收集,目前正在编 写专题报告;潘家口水库面污染调查与研究,完成了工 作大纲;卫河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完成了技术工 作大纲。 (2)海河流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编报了规划项目 任务书和一期三个河口规划技术大纲,分别通过了水 利部和水规总院的审查;完成了海河、独流减河、永定 新河三河口有关资料收集,召开了有关专家参加的研 讨会;完成海河口和永定新河口地形图测量和海河口 全潮水文观测,以及导堤工程清水定床物模试验。此外 还开展了挡潮闸纳潮冲淤中间试验和漳卫新河口泥沙 冲淤规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滦河水能开发利用规划。进行了调研和收集资料,完成了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区间水电开发研究报告。 (4)边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完成了漳河上 游引水调度研究工作大纲,对滹沱河、卫河、卫运河水 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完成了有关资料收集。 (5)海河流域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已报送了中间成 果及相应图表,目前正在编写报告。 (6)大清河、永定河下游地区超标准洪水安排规划。已完成数字模型的开发、基本资料的整理,现正在 进行模型调试、验证。 (7)卫河河道及坡洼治理规划。已完成规划报告和 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工作,目前正进行补充修订。 (8)漳河上游治理规划。已完成规划报告,报有关 部门征求意见,现正进行补充修订工作。 (9)正义峡水利枢纽。完成了《正义峡水利枢纽可 行性研究阶段选坝报告》。 (10)迈湾水利枢纽。4月通过了由规划总院组织 的对《海南省迈湾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水文分析报告》的审查;7月完成了《海南省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工程 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库淹没处理设计专题报告》;9月完

常熟市城市防洪规划文本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 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市域处东经120°33ˊ~121°03ˊ,北纬31° 31ˊ~31° 50ˊ。东邻太仓,南接昆山、湘城,西连无锡、江阴,西北与张家港接壤,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 境域略成荷叶形,东西宽49公里,南北距37公里,全市总面积1264.3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江滩水域面积106.49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设15个建制镇和虞山林场。 市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高程大多在3~7米之间(吴淞基面,下同)。望虞河、盐铁塘纵横贯穿全境,将全市分为虞西、阳澄、滨江三个片。望虞河以西属虞西片,地势高亢,微有起伏,地面高程约5~7米,称虞西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北属滨江片,地势偏高,地面高程大都在5~6米,称滨江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南称阳澄片,地势低洼,河湖密布,地面高程约2.5~4米,称阳澄圩区。尚有顾山、福山诸丘、虞山等孤丘分散分布在境域西北和城西。 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支配本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38.2°C,最低气温-11.3°C,

年平均温度15.4°C。年平均降水量1030.8mm,年平均蒸发量1100mm,年平均无霜期243天。 境内降水量不但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很大。据常熟站实测资料统计,从1922年至今,年降水量最大为1694.2mm(1931年),最小为352.7mm(1922年),最大为最小的4.8倍;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更大,最大为1005.1mm(1931年),最小为180.3mm(1978年),最大为最小的5.6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的降水量平均占年降水量的54%。最大日降水量为220mm(1962年9月5日),最大三日降水量341mm(1962年9月4日~6日)。 (二)、所处水系、水文特征 1、水系 常熟地处长江流域下游,属太湖水系,亦是太湖水系的下游。 境内水网密布,湖荡较多,河港纵横,集镇临河,村落傍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主要引排河道就有23条,望虞河、张家港为流域性河道,白茆塘、常浒河、盐铁塘、元和塘、锡北运河、七浦塘为区域性河道,北福山塘、南福山塘、耿泾、海洋泾、辛安塘、蛇泾、苏家滃、大滃、尤泾、三泾、金泾、徐六泾、青墩塘、环城河为县级河道,还有81条乡级河道,468条村级河道,4971条生产河和许多上浜河、天落潭分布在各地。水面积较大(200亩以上)的湖荡有13个,主要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嘉菱荡、湖圩等。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可供引、排、调、

流域防洪规划大纲范本

江河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勘测 设计工作大纲范本(试行) BIDR/J005-2004 2004-03-01发布2004-03-01实施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编写说明 本工作大纲范本以《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为基本要求,结合我院已完成的流域(区域)的防洪规划工作,总结以往编制防洪规划的经验,按照“QMS2000.D30勘测设计工作大纲编制和管理”的要求进行编写。本大纲针对流域防洪规划中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工作内容和质量、深度要求,对主要问题提出了编制大纲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应针对不同流域(区域)的防洪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勘测设计工作大纲。 本大纲范本自2004年3月1日试行。在实施过程中,如对大纲范本的内容、格式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或还需补充编写哪些大纲范本,请及时将意见或建议以书面形式或电子邮件方式,反馈至技术质量处。 批准:杜雷功 技术质量处:熊明武 审阅:吴颖民郑永良 校核:任晓枫 编写:杨洪书

江河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勘测 设计工作大纲 技术[YYYY]NN号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年月

批准:审定:技术质量处:经营及项目管理处:设总(项目负责人):编制:

目录 1 流域概况 (1) 1.1 地理位置及河流水系 (1) 1.2 地形及地质 (1) 1.3 水文气象特征 (1) 1.4 经济社会概况 (1) 1.5 规划沿革及规划实施情况 (1) 1.6 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2 任务来源 (1) 3 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2) 4 规划原则和任务 (2) 4.1 规划原则 (2) 4.2 规划任务 (2) 5 规划依据 (2) 6 基础资料 (2) 6.1 水文气象泥沙资料 (3) 6.2 地质测量资料 (3) 6.3 经济社会资料 (3) 6.4 规划设计成果收集 (4) 6.5 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4) 7 工作任务及要求 (4) 7.1 水文分析复核 (4) 7.2 防洪保护区划定和防洪标准确定 (5) 7.3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5) 7.4 防洪体系总体布局研究 (6) 7.5 防洪水库规划 (7) 7.6 上游山洪及泥石流防治规划 (8) 7.7 中下游河道整治规划 (8)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市长,各位副市长,各位同志: ****市城市防洪规划工作委托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20XX年9月30日通过省、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评审。10月22日、20日分别向市人大常委,政协常委作了汇报,并听取了意见,现将防洪规划情况向政府常务会议作报告。 一、规划范围、原则、依据、标准 (一)规划范围: 本防洪规划范围:东临龙河、沙河,南抵长江,西到管道路、潘家河,北至宁启铁路,保护面积96.67平方公里,覆盖了****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汽车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控制范围。为****城市长期发展留有余地。本规划重点解决****城区和经济开发区防洪治涝问题。化工园区、汽车工业园区、仪化片区的防洪详细规划另行编制。

(二)规划原则: 以流域规划为依托,防洪治涝为主,结合环境改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分期实施。防洪丘陵山区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平原区拓浚河道、加固堤防、以挡为主,按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要求,采取治理措施。完善以真州镇为中心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排水实现高低分开,分区治理,平原区以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圩区立足抽排,相机自排。一般情况下,减少机排,降低防洪排涝成本。在满足防洪治涝要求的同时,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生态系统和水陆交通要求。坚持防洪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原则,建立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防洪体系;防洪规划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防洪规划要服从流域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主要依据: 《水法》、《防洪法》; 《江苏省防洪条例》(1999年)、《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解析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收稿日期:2006-06-10 作者简介:陈肃利,男,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规划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6)09-0016-03 解析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陈肃利 胡维忠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构建长江和谐防洪体系的指导性文件。阐述了1998年大水后编制长江流域防洪规 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对《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中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继承和发展,从规划思路、防洪区的划分和防洪标准的确定、各类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方面,解析了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新成果。关 键 词:防洪规划;必要性;新成果;长江流域中图分类号:T V212.4 文献标识码:A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有人 口4.2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G DP 3.18万亿元,占全国的36%。由于流域广大,地区暴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导致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流域的重要经济地位和艰巨防洪治理任务,决定了长江防洪治理事关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1 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必要性 1998年以前最近一次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时开展的,其成果反映在1990年9月由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以下简称《长流规》)中。《长流规》编制以来,特别是1998年长 江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以堤防加固为重点的长江防洪建设的投入,1998~2004年期间,共安排投资约76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33亿元)加高加固了长江中下游干支流堤防5341km ,使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达到了规划标准;对长江中下游1400余处圩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水面面积2900km 2,恢复调蓄容积约130亿m 3;对部分干支流河道、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进行了整治及清淤疏浚;开工建设了紫坪铺、皂市、江垭、港口湾、廖坊、大房郢等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加强了重点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和重点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进行了长江上游“五江一河”和其他重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1994年开工建设的三峡工程是长江治理开发的一项关键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使荆江河段防洪能力由目前约10a 一遇提高到100a 一遇,避免特大洪水造成毁灭性灾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1998年以来,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一大批防洪工程已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长江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防洪形势发生了变化。 三峡工程建成后在对长江中下游发挥巨大防洪作用的同时,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相当长时期内三峡水库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明显减少,坝下游河道将发生冲淤调整,引起河道的泄流能 力、槽蓄量及荆江三口分流等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防洪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三峡水库的蓄泄调度也将引起长江中下游水情变化。 1998年大水带给人们很多的启示,各方面对如何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有了新的深层次的思考,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如果过度地利用洪泛区或侵占江湖滩地,不加限制地与洪水争地,不给洪水留有必要的出路,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此外,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大中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财富日益增长,洪水造成的损失将不断增加。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防洪保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99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应编制流域防洪规划,同时明确了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防洪法》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总结多年来的防洪经验,特别是根据1998年长江的防汛实践,结合新的水情、工情、新出现的问题,对防洪新的认识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考虑到三峡工程的作用及影响,对长江流域防洪规划进行补充及完善,是将防洪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的需要,是全面贯彻执行《防洪法》的具体要求,是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需要,是指导今后长江防洪建设的要求。因此,1998年大水后在《长流规》基础上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 2 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1998年10月,水利部布置开展防洪规划工作,并提出《防洪 规划任务书》。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在总结以往规划、研究成果和历年长江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调查,收集了大量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地形地质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勘测,遵照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结合新的形势,编制提出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对今后20a 长江流域的防洪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是21世 第37卷第9期人 民 长 江 V ol.37,N o.9 2006年9月 Y angtze River Sep., 2006

太湖流域重要河湖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水利技术规定

太湖流域重要河湖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水利技术规定 (试行)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二〇一二年七月

1 总则 1.0.1为加强太湖流域河湖管理,保障防洪、供水、水生态安全,规范太湖流域重要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管理,明确建设方案编制的水利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1.0.2本规定主要适用于太湖、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太湖流域重要湖泊、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建设方案、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和评审,是建设方案审查许可的主要技术依据。 1.0.3太湖流域重要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流域综合和专业规划、专项规划,符合有关水利规程规范要求,并遵循严格保护、依法审批、等效替代、占用补偿的原则。 1.0.4建设项目除执行本规定外,并应符合国家、地方有关行业现行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2 基本规定 2.0.1 建设项目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要求。建设项目严格禁止以下行为: 1 禁止围湖造地或围垦河道;禁止损毁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工建筑物和防汛设施、水文监测和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设施;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禁止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2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有毒有害物品仓库以及垃圾场;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3 禁止在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监测断面上下游各

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一、流域防洪形势 (一)流域概况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20°,北纬35°~43°之间,西以山西高原与黄河流域接界,北以蒙古高原与内陆河接界,南界黄河,东临渤海。流域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和内蒙古等八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总面积31.8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3%。 海河流域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2005年,海河流域人口1.32亿,占全国的10%;国内生产总值2.14万亿元,占全国的14%;人均GDP1.62万元;粮食总产量5592万t,占全国的12%。 海河流域包括海河和滦河两大水系。海河水系的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称海河南系)及永定河、北三河(潮白、北运、蓟运河)(称海河北系)呈扇形分布。徒骇马颊河位于海河水系南部平原,毗邻黄河,单独入海。滦河水系位于流域东北部,由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组成,各河均单独入海。 (二)水文特征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539毫米,且年内分配非常集中,汛期(6~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5%-85%,往往集中在一两次暴雨。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具有连枯连丰的特点。 流域暴雨形成的洪水,洪峰高、洪量集中,预见期短,突发性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给防洪减灾和雨洪利用增加了难度。 流域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以永定河、滹沱河和漳河等尤为突出,洪水含沙量大,造成水库淤积严重。 (三)洪涝灾害 海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是灾害损失严重的地区。据统计,1469年至1948年的480年间,流域内发生水灾194次,其中大水灾14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十分惨重的损失。新中国成立后,流域内发生水灾22次,其中大水灾3次。1963年海河南系发生特大洪水,受灾人口4079万,直接经济损失约80亿元。1996年海河南系又发生了196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洪水总量虽然相当于1963年的24%,但经济损失约400亿元。 (四)防洪形势 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华北平原,特别是首都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等重要城市,京广、京山、京九、津浦、石德、京原等主要铁路干线,京深、京福、京津塘、京沈等高速公路,"104"、"106"、"107"等国道,胜利、中原、华北、大港等油田以及主要通信干线的安全。 党和国家对海河流域的防洪工作高度重视,经过50多年的治理,海河流域防洪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1963年发生大洪水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流域内已建设大型水库31座,控制山区流域面积85%以上,防洪库容147亿立方米;规划建设了28处蓄滞洪区,总容积173.31亿立方米,已修建骨干堤防3535公里。海河水系已形成了"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初步形成了由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组成的流域防洪体系。随着流域内经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之流域的水情和已有工程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有防洪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区域防洪标准较低。关系到京津地区安全的北运河、潮白河防洪标准只有20年一遇;城市防洪建设滞后,除京津两市防洪标准较高外,其它大中型城市防洪标准只有20-50年一遇。二是河道行洪能力严重衰减。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中下游平原大面积地面下沉,多数堤防高度不够;由于多年干旱,河道径流量减少,流域内主要河流入海尾闾和部分骨干行洪河道淤积严重,泄洪能力明显降低。三是蓄滞洪区防洪安全建设速度缓慢,启用难度大。目前还有近400万群众亟待解决防洪安全避险问题。四是山前支流治理标准低。卫河、滏阳河及大清河上游支流防洪标准只有3-5年一遇,1996年8月的洪水造成多处堤防决口。五是非工程措施和防洪管理比较薄弱,流域洪水预警、预报和防洪决

加强浦东新区海塘、防汛墙专用岸线单位行业管理探讨

加强浦东新区海塘、防汛墙专用岸线单位行业管理探讨 发表时间:2014-09-17T09:23:26.03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石雄 [导读] 浦东新区海塘、防汛墙作为整个浦东新区防汛防台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浦东新区乃至整个上海最前沿的防汛工程。 石雄 (上海市浦东新区海塘管理署上海浦东新区 201200) 摘要:浦东新区地处东海之滨,每年均不同程度遭受台风、潮汐的侵袭,浦东新区海塘、防汛墙在防御台风、高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浦东海塘、防汛墙专用岸段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合理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海塘防汛墙专用岸段管理分析 引言 浦东新区海塘、防汛墙作为整个浦东新区防汛防台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浦东新区乃至整个上海最前沿的防汛工程,为保障浦东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社会稳定、浦东新区新区建设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浦东新区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 1 浦东新区海塘、防汛墙基本概况 1.1浦东新区行政区划 自2009 年 4 月 24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后,浦东新区区域面积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0.9万人,现辖12个街道、24个镇。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4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610亿元。分布着自贸试验区、世博前滩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地区、国际旅游度假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七大重点开发地区。 1.2浦东新区台风、潮汛情况 浦东新区地处东海、杭州湾北岸,长江出海口和黄浦江的汇合处,三面环水,沿江、沿海易遭受受台风、潮汐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统计表明,上海市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2次,最多时一年可出现7次(如1990年);最少时一次也没有(如1950年,2006年也几乎没有台风影响)。每年从5月到10月均可能受台风影响,但8~9月台风次数较多,台风影响上海平均持续2~3天,长的可达5~6天,短的不足1天。多年来水文数据显示:外高桥水文站平均每年汛期超 4 m以上潮位 59 次,最高达 5.99 m ;黄浦公园水文站超4 m 以上潮位 41次,最高达 5.72 m 。 1.3浦东新区一线海塘、防汛墙设施现状及属性分类 浦东新区沿海海塘一线北起吴淞口港务局工人疗养院墙东侧,西止奉贤交界,总长117.812公里,其中公用岸段长度为18.180公里,占总长度的15.43%。专用岸段长度为99.632公里,占总长度的84.57%。 浦东新区沿黄浦江防汛墙北起吴淞口港务局工人疗养院围墙东侧,南至闵行区界临江水厂,总长65.307公里(含支流)。公用岸段长度为11.781公里,占总长度的12.05%。专用岸段长度为53.526公里,占总长度的87.94%。 根据《上海市海塘管理办法》、《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保护办法》的规定,海塘、防汛墙分为公用岸段和专用岸段,浦东新区公用岸段由浦东新区海塘(防汛墙)管理署实施管理;专用岸段由专用岸段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进行建设和管理,浦东新区海塘(防汛墙)管理署负责行业管理。 2浦东新区海塘、防汛墙的专用岸段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浦东海塘、防汛墙的专用岸段还未全部达到规划的设防标准 根据《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上海市海塘规(2011-2020年)》,到2020年,上海大陆及长兴岛主海塘防御标准将提升为200年一遇高潮位加12级风。浦东新区一线海塘总长117.812公里,全部岸段中专用段99.632公里,截止到2013年末,已达到200一遇叠加12级风设防标准61.722公里(占专用段长度61.95%),未达标37.907公里(占专用段长度38.05%)。 在《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国务院关于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中提到,“上海市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按10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浦东防汛墙总长65.307公里(含支流),未达到千年一遇防标准公里1.414公里,都为专用段岸段。全区还有近40公里专用岸段堤防未能达到规划的设防标准,还没有完全形成防御强台风叠加高潮位等较大灾害的能力。 2.2浦东海塘、防汛墙专用岸段设施存在薄弱环节 浦东新区原来没有防汛墙,防汛墙都是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在原有设施上多次加高加固建成的。自1989年开始全面加高加固进行建设进行千年一遇达标建设以来,至今也已有二十多年了,历年来虽然基本上能经受台风及天文大潮的考验,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老化、强度不足、基础结构薄弱、防汛墙墙顶标高已低于原设计标高超过0.2米以上等问题,容易在高潮位时出现渗漏、管涌而造成险情。例如在2013年“菲特”台风和天文大潮汛共同影响时,怡德物业(原上港集团新华港务公司)段防汛墙陆域侧电缆井(地势较低处)有少量水溢出。上海林昌实业有限公司段防汛墙地面有冒水现象,长度约有50米。 浦东新区一线海塘大都通过滩地抛石在滩涂上圈围形成,塘身是用土工布袋吹泥泥沙填筑,外坡混凝土护面。采用这样结构形式会产生海塘大堤沉降大、沉降不均匀的问题,而且会产生土工布袋破损,造成吹泥流失,引起大堤内部空洞、塌陷。2012、2013年分别在浦东新区专用岸段临港大堤、东滩四期大堤出现了大堤沉降塌陷,甚至内部空洞等问题。 2.3专用岸段单位基本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养护工作未能落实常态化。 有些专用岸段单位占用的长度很小,有的企业从经济效益考虑,沿线专用岸段单位中大都没有专业的管理部门和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岸段进行管理和养护,主要由单位的生产部门、保卫部门、或后勤部门兼职管理,管理工作没有专业性,容易造成防汛管理工作疏忽。部分专用岸段单位缺乏养护意识,也有部分单位效益较差,无力承担正常的维修养护所需资金,疏于进行日常的维修养护工作,维修养护工作主要靠损坏后突击式维修,维修养护工作没有常态性,给防汛工作带来了隐患。 2.4 专用岸段单位管理存在薄弱,有违反管理法规的现象 专用岸段单位自行建设、管理、维护岸段,所以有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68家沿江码头岸段企业,存在着使用过程中损坏防汛设施、违章搭建、在禁止范围内违章堆物、违章靠泊等现象屡禁不绝。极易造成防汛墙倾斜、开裂、下沉甚至坍塌等危险情况,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