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聚落

1、聚落的概念

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判断正误: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聚落是人类各种聚居地的总称,

2.聚落的分类:乡村与城市

乡村城市

主要产业活动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三产业人口类型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规模较小较大居民流动性小大联系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1、概念

乡村聚落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在我国有集镇和村落两种类型。

2、特点:

乡村聚落规模小,功能简单,聚落内居民流动性

3、乡村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因素

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因素周围自然环境因素有社会因素两大类,两

者中周围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围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社会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4、乡村聚落分布的形态一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地理环境平原

特点

规模大,人口

多,房屋密集

形态

特点

团状

丘陵狭长

山区分散,规模小,

具有流动性

农耕条件优越, 开

发历史悠久

带状、地形比较平坦,

串珠状水源充沛

分散型目于生产、生活

干旱区规模小而集状

带状

泉水和河流附近

湿润区规模小而分

分散型

便于排灌,就近

管理

交通狭长?沿交通

发达区商贸繁荣区线延伸

规模较大

带状便利的交通条件

商贸活动对人

口的吸引

分布

平原及湿润盆

地内部

坡麓地区

山间谷地和盆

地1

沙漠边缘绿洲

水稻种植区

临近交通线

经济发达、交

通便利地区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 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 1. 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 (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 (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 B.人口众多 C.矿产资源丰富 D.商品经济较发达 2.《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下题。 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 B.为了繁衍后代 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 3.关于乡村聚落形成的正确叙述是( ) A.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 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 C.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该地理环境影响 D.自然条件是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4.“逢集”就是我们这里每月5天一逢的集市,也称“古集”,一直沿袭到今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该段文字描述了集市的哪些特点( ) ①自发性②传统性 ③周期性④地域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乡村集市具有的功能有( ) ①引导农业生产②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③服务城市居民生活④扩大商品流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阅读下面描述乡村聚落的文字,完成1、2题。 ①上古之土,人民少而禽兽众,……,筑木为巢,以避群害。②黎族同胞……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榔树间。③……,阳光从竹林的顶端照进洞里,……,洞中人家一家挨一家分居在洞身前的两边基本不用顶盖,岩洞就是一个天然遮风挡雨又蔽日的大屋顶。④穿石曲蹬十数里,忽开村落两三家。幽深麝过芳草动,小巷鸡鸣塞日斜。 1.描写巢居时期乡村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文字③描述的村落主要分布在( ) A.平原 B.滨湖 C.山区 D.三角洲 6. 10世纪末期,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农奴、手工业者成批逃离封建领主的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其聚集地就逐渐形成了城市。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10世纪欧洲城市的职能逐渐演变为城市() A.政治 B.军事 C.宗教 D.工商业 2.10世纪欧洲的城市( ) A.形成大城市带 B.有标志着自治的市民广场 C.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D.城内用地按功能区分 7.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 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 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2)城市与乡村相比,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原因有( ) ①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②通信便捷③城市面积广大④管理水平较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发展速度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 ②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较快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2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以珠三角顺德逢简水乡为例 【设计思路和理念】 以典型聚落岭南水乡“顺德逢简”为案例,通过课前的搜索资料、走访、调查、观察等,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中进行汇报、合作、探究、释疑,探讨“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保护”等问题和规律。本课例以“人地关系”以及“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线索,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乡土案例和主题升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地方、国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规律”,学会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和成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材主要是通过部分图片和文字呈现主体内容(“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干旱区”、“水稻区”等的乡村聚落),教材“活动”部分,通过两张图片(“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和“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单户型聚落”)设计问题(聚落的分布形态特征?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整体来说,教材缺乏具体的生动的案例一例贯之,使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缺乏从时空角度进行整体、综合思考,使学生体验度、参与度大为降低。本课例则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案例一例贯之,来开展教学,既弥补教材的不足,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2.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及高二以来的学习,高二学生对重要的地理思想(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等)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具备较好的分析、探究、推理、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课程目标和素养要求】 1.结合研学小组的汇报及提供的研学资料,探究“早期人类选址在逢简水乡的优越区位条件”、“清末逢简水乡发展壮大成为丝织业市镇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时空,提升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多要素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2.结合顺德逢简新时期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之音”,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构建思维导图”等方式,为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献计献策,渗透和领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前走访、调查、考察以及课后对家乡古村落的研学线路设计、撰写研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行动能力,培养和落地“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和保护;新时期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乡土案例)、合作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设计分为“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三大部分。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选题 1.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B.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C.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贵州农村有些房顶上盖的不是瓦而是板岩,主要反映了该地区的 A.气候环境B.地质环境C.水文环境D.土壤环境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咸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据上所述完成4~6题。 4.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5.最初的乡村聚落形成于 A.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 C.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 6.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③城市是由集村逐步演变而成的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图回答7~8题。

7.乔家大院建筑特色与设计理念对应正确的是 A.院门向东——日落方向B.正房高大——尊卑有序 C.屋檐倾斜——冬季防风D.高墙深院——遮挡阳光 8.在乔家大院众多传统题材的木雕中出现了现代火车(如图),说明 A.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B.传统文化容易被破坏 C.铁路最早出现在山西省D.建造者的想象力丰富 9.下图是我国两地区乡村民居景观图,造成两地民居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A.降水B.光照C.地形D.水源 10.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 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城市与乡村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 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溇港圩田系统(溇、港指小河,圩即堤)是古代太湖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拕土为溇,垒土成圩”“旱则溉之,水则泄焉”。历史上太湖流域溇港众多。下图示意太湖流域某溇港圩田系统。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1)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1)

浅谈小城镇发展建设 下面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小城镇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城镇和城镇化的概念;二是小城镇具备的一些基础功能设施和我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三是今后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城镇起源 城乡聚落的形成:居民点,又称聚落,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共神识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结果。 小城镇的历史沿革:从世界范围看,早在5000多年前,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埃及和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小城镇。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小城镇初期形式是草市,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官吏,征收税赋,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镇是比集市更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区划,居民明显多于集市,一般在一千户以上,甚至可达万户。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农村手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集中地方,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小城镇是沟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即草市-集镇-小城镇。 受军事、宗教的影响,我国部分小城镇并非是顺着“草市—集镇—小城镇”的轨迹形成发展的,而是具有特殊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起源于政治

军事中心、起源于宗教寺庙、起源于现代工业开发(如大庆)起源于行政管理建制等等。 城镇的概念: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行政学: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在经济统计、财政税收、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建制镇与非建制镇都有明显区别,因此小城镇通常只包括建制镇这一地域行政范畴。 社会学: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由非农人口为主要组成的社区。 地理学:将小城镇作为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或将小城镇作为乡村聚落中最高级别的聚落类型,认为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自然集镇。 经济学: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渗透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集合体。 不同的国家对小城镇也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的“小城镇”有两种概念,一种叫小城市,即“small city”;还有一种叫小镇,即“little town”。美国的小城镇往往是由居民住宅区演变而来,一般200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镇”,如有足够的税源,几千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市”。因此,美国的城市大多规模不大。 日本的地方行政管理分为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市町村的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下,相当于我国的小城镇。市、町、村在行政上是一个级别,互不隶属,所有的市町村又可以分为四个规模等级:3-10万人、1-3万人、0.5-1万人和0.5万人以下。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彭尾才 一、村落的形成过程—原始居住地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防疾病,以便更好地生活。在原始社会,由于经济生活极其简单,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存,人们的居住地还不能称其为聚落。 史前时代,人们没有固定的活动地点,人类的居住地是非定居式的,那时的村落也是不固定的、流动的,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散在居住;采集经济时代,人们学会就地取材建立了简陋的住宅,如利用石灰岩、黄土等易穿凿的地区修建的穴居、巢状树居等。石器时代,人们为了很好地捕获大型野兽,如野牛、野鹿等,或者为了自身防卫,人与人发生了社会联系,穴居、巢居等比以前密集,也就形成了早期的简单村落。 二、村落的发展—古代村落、近代村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也有很大进步,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村落的条件和固定性增高。 氏族社会时期,经济自给,为了防备经济住所被侵袭,便于与其他集团、部落斗争,人们互相结合成较大的集团,为了防风、防野兽筑起墙垣;为了便于管理,还建立了简单的行政中心。这一时期有的村落的规模相当大,如约6000年以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公社的村落,内部就包括了居住区、制陶工场和公共墓葬区三部分。居住区有40多座房屋紧排在一起,大的有60—150平方米,小的有10—20平方米。房屋中间还有一个火塘,供取暖、煮饭、照明等用。但是,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有季节性的游牧,住宅也随季节而转移,因此,其村落还是散在的、不固定的。 到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聚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城镇。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如西欧的东南部,因开放的耕地而形成的村落具有块状、街状、环状、以集会的广场为中心的集村等特点;干燥地区出现了集中于河流附近、泉水旁边,从事灌溉农业的农村、牧村;拉美地区因有许多大的种植园,村落以农场主的住房为中心。 近代,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村落的悬殊也很大。如英国、法国一些古老村落,中间有开阔的中庭,有围墙,且以一户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其他住房、农具房、畜舍、收藏室等,围墙外又有牧场、庄稼地、果园等。西亚地区阿拉伯的传统村落是以带葱头形高头塔的伊斯兰寺院为中心,并且有广场,住房多为石头和瓦造的无窗小屋。 三、村落的变化—现代村落 现代社会,因经济的大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世界新工业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推动各国陆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大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村落的格局规划也随之改变。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原来的小木屋被现代化的庭院、小洋楼、别墅所代替,多数农家有汽车库、现代化的农机储藏室。连通的道路都是水泥路或柏油路,每个村庄就是一个个现代化的城镇,且村落的布局规划向着科学、生态、环保发展。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最发达的国家,其农村聚落大部分都经过规划,在大农场中间布局现代化的住宅区。如俄亥俄州的代顿附近有一个大农场,就在50多公顷耕地的一角,建有现代化的农村住宅区,有设备齐全、装修较豪华的起居室、储藏室、车库、农具室、各种畜舍、饲料储存库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村落的变化也是可观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大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 (1)

浅谈小城镇发展建设 下面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小城镇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城镇和城镇化的概念;二是小城镇具备的一些基础功能设施和我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三是今后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城镇起源 城乡聚落的形成:居民点,又称聚落,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共神识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结果。 小城镇的历史沿革:从世界范围看,早在5000多年前,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埃及和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小城镇。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小城镇初期形式是草市,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官吏,征收税赋,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镇是比集市更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区划,居民明显多于集市,一般在一千户以上,甚至可达万户。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农村手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集中地方,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小城镇是沟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即草市-集镇-小城镇。 受军事、宗教的影响,我国部分小城镇并非是顺着“草市—集镇—小城镇”的轨迹形成发展的,而是具有特殊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起源于政治

军事中心、起源于宗教寺庙、起源于现代工业开发(如大庆)起源于行政管理建制等等。 城镇的概念: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行政学: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在经济统计、财政税收、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建制镇与非建制镇都有明显区别,因此小城镇通常只包括建制镇这一地域行政范畴。 社会学: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由非农人口为主要组成的社区。 地理学:将小城镇作为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或将小城镇作为乡村聚落中最高级别的聚落类型,认为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自然集镇。 经济学: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渗透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集合体。 不同的国家对小城镇也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的“小城镇”有两种概念,一种叫小城市,即“small city”;还有一种叫小镇,即“little town”。美国的小城镇往往是由居民住宅区演变而来,一般200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镇”,如有足够的税源,几千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市”。因此,美国的城市大多规模不大。 日本的地方行政管理分为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市町村的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下,相当于我国的小城镇。市、町、村在行政上是一个级别,互不隶属,所有的市町村又可以分为四个规模等级:3-10万人、1-3万人、0.5-1万人和0.5万人以下。

选修4教案-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 (1>①________: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②________: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点 (1>规模较④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 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 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⑤________、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⑥________等。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概念:是达到一定⑦___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 居民聚居地。 2.特点 (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⑨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4.形成过程:相对稳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聚 集区→城市。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M亚平原、尼罗 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________________,分别诞生了早期的 城市。2.公元前1000年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 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4.工业革命以来:?________迅速增多,?________空前增 长,?________规模迅速扩大。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特点 (1>受?________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________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________色彩。 2.近代社会:城市呈畸形发展 (1>沿海、沿江地区迅速发展。 (2>广大内地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3>设有租界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________ 色彩。 3.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城市普遍发展 (1>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2>小城镇迅速发展,城镇数目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 一、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乡村聚落的区位区位优势条件 水源、地形河、湖、泉附近的向阳高地或台 地 有足够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防范 洪涝灾害的侵袭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原始采集、渔猎时期,分布在山 林、河湖、海滨等地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条件良 好,成为天然的“食物仓库” 地形、土壤、水源农耕社会,选择在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 区 适宜农耕,可获得足够的食物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 【思维拓展】乡村聚落以自然景观为主,建筑物低矮,构造简单;城市聚落以人文景观为主,建筑物高大密集,构造复杂。 典例1读下面甲、乙两幅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回答下列问题。

【南方凤凰台】高考地理二轮提优 专题十二 城乡规划 第1讲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

【南方凤凰台】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提优专题十二城乡规划第1讲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 第一讲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网络 自主学习 能力摸底 为了检测一轮复习效果,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训练,诊断一下自己的实力! 1. (2011·江苏高考)甲图为我国某市城市建成区示意图,乙图为该城市3个年份不同方向的建成区面积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 1988年以来,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为、和。影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有。 (2) M区为该城市的重化工园区,其布局理由是。 (3) 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试分析其原因。 2. (2012·江苏省高考真题)城乡规划北川新县城是“5.12冶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中惟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下图是北川新县城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北川新县城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2) 与N地住宅区相比,M地住宅区的有利条件有、、。 (3) 北川新县城交通用地的主要类型是。在城市建设中,美化景观、提高空气质量的重要建设用地类型是。 (4) 北川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如何在该县城规划与建设中突出传统文化特色? 3. (2012·南通泰州扬州一模改编)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我国两个著名城市的布局形态,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 图中甲城市是,城市的空间形态为形态,这种类型的城市形态的优点 是。 (2) 图中乙城市是,城市的形态为形态,该城市形成这种形态的原因 是。这种城市形态的优点 是。

课堂评价 1. (2012·常州一调)下图是我国某城市的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08年比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2) 2008年城市规划图中的城市交通网属于( ) A. 方格—放射式 B. 环行—方格式 C. 环行—方格—放射式 D. 环行—放射式 (3) 据图推测,该城市的最小风频方向可能是。 (4) 城市规划中进行工业布局时,应侧重考虑的原则是:①; ②;③;④。 2. (2013·南京市、盐城市第三次模拟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义区是北京重点发展的城市新区之一,在“打造临空经济区、建设世界空港城”的战略下,全力打造物流园区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空港工业因,吸引了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近80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 材料二北京市顺义区局部示意图(如图)。 (1) 分析北京建设城市新区的积极作用。 (2) 简述图中顺义空港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3) 简述发展轻轨交通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3.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步测试卷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步测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于() A.多瑙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 B.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C.长江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 D.黄河流域、刚果河流域 解析: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黄河长江流域,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 答案: B 2. 关于乡村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沿河道、山谷发育的村落多呈带状 B.我国华北平原的村落大多呈多边形 C.河湖众多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圆形 D.乡村最初形成的自然环境是地势较高,土地肥沃,并靠近河流的平原谷地 解析:乡村聚落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从事旱作农业的平原地区,如华北平原,由于农耕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乡村聚落规模较大,大多呈多边形。丘陵山区的聚落沿山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成带状,或若干乡村聚落沿河岸遥相呼应形成串珠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接近水源,也沿河发展形成带状乡村聚落。河湖众多的平原地区多形成分散型的乡村聚落,所以C项错误。 答案: C 3. 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全部诞生在河流中下游是因为() A.水源充足 B.交通方便 C.灌溉农业发达 D.利于防御 解析:河流中下游灌溉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灌溉农业发达,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答案: C 4. 下列有关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在我国的表现,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没有院落 B.北方多大型村落,密度较小 C.南方以团状聚落为主 D.西部地区没有固定型聚落 第1页/共9页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地理环境对乡村聚落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村落建筑的影响。北方平原面积广阔,村落面积较大,密度较小,南方多分散型村落。北方房顶的坡度较小,住宅有院落;南方的房顶坡度较大,多尖顶。 答案: B 5.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特点是() A.城市一般以中心商务区为中心 B.封建时期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大;而在亚洲的中国、日本、土耳其和非洲的埃及,城市发展水平更高 C.欧洲城市中心往往被教堂所占据,道路常以中心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D.城市不仅是消费中心,也是生产中心 解析:封建社会,欧洲城市的宗教色彩浓重,城市中心往往被教堂所占据,道路常以中心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从总体上说,封建时期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小;而在亚洲的中国、日本、土耳其和非洲的埃及,城市发展水平更高。工业革命以后,城市不再只是消费中心,而且成为生产中心,城市一般以中心商务区为中心。 答案: C 6. 关于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乡村聚落多沿河湖分布是因为便于水运 B.一般来说,乡村聚落的选址都尽可能地接近水源地,以便获得足够的淡水 C.社会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影响不大 D.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产生了乡村 解析: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乡村聚落的最初选址都会尽可能地接近水源地,以便获得足够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所以B项正确。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 B 7. 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 000万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2)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 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 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 【重点难点】 1.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2.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3.了解世界、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知识链接】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 (1)①________: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②________: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点 (1)规模较④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 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⑤________、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⑥________等。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1.概念:是达到一定⑦___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特点 (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⑨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 4.形成过程:相对稳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聚集区→城市。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 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________________,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 2.公元前1000年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 4.工业革命以来:?________迅速增多,?________空前增长,?________规模迅速扩大。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特点 (1)受?________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________分布。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城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 第1节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鲁教版选修4

第一节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通过实例,明确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两种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的形成过程、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举例说明传统民居的主要特色及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4.比较城市和乡村两种聚落在景观、规模、功能、环境等方面的差别。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2)分类: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形成:(1)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完全依附于自然,过着采集、渔猎生活。原始人类防寒暑、避风雨、斗野兽,过着穴居和巢居的生活。 (2)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逐渐产生了聚落,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3.分布:早期的乡村聚落大多选择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取水方便,既利于耕作、畜牧和渔猎,又可免受洪涝灾害等侵袭。 4.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乡村聚落规模也随之扩大。 5.影响因素: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乡村聚落更多地受到人类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外,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习俗、居民生

活方式等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 探究讨论: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早期的乡村聚落大多选择在什么地区? 【提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教材整理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出现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中美洲等。 3.发展:(1)古代:城市数量不多,城市职能以商品交换和行政管理为主。 (2)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城市的生产功能大大加强,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 探究讨论 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提示】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业生产,城市也随之出现。 教材整理3城乡聚落比较 1.差别 (1)景观差别:城市景观复杂,建筑密度大,楼层高,交通线路纵横交错,表现为地上、地面、地下空间的立体式利用;乡村景观简单,建筑密度小,道路单一。 (2)规模差别: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建设用地规模大;乡村聚落人口规模小、密度低,建设用地规模小。 (3)功能差别:城市功能多样,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村聚落功能一般比较单一,第一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4)环境差别:与乡村聚落相比,城市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环境最强烈的场所。 (5)社会文化特征差别: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案例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2.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及彼,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3.树立忧患意识,村落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地理环境的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的形成 教学难点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各地民居图片: 我们知道不同地方的房子是可能不一样的。如南方地区房屋多尖顶,西北地区房屋多为平顶;某些地区为方形房屋为主,而某些地方却拥有大量圆形的房屋。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思考】你家的住房是否属于聚落的一部分?学校的教室呢?我们乡镇有4万人,而上海有一千多万人,它们都是聚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聚落图片。【投影—聚落图片欣赏】一组乡村与城市的图片 聚落就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一般都把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类,也就是说,所有聚落,不是城市,便是乡村。 【过渡】这一系列的聚落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 二、乡村的形成 1.村落的形成过程 【投影】展示村落形成的图片,联系学过的历史、政治知识描述村落的形成过程。【教师讲述】 ·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人类开始定居,出现乡村聚落。此时已经由迁移农业过渡到定居农业。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可以随时变更的。后来,随着生产的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3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教案鲁教版选修4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城市化进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2.使学生认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 2.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建立正确的城市规、人口观、环境观。 3.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和美化环境的意识;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 【教学重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做法。 【教学难点】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请参考媒体素材中的课件类素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学过程】 【板书】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提问】城市化过程表现为地域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或肯定或补充。 【讲解】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 【板书】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环境质量下降

【读图】出示课件图片:大气污染 【提问】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有何危害?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边讲边填写表格相应内容。 【注解】为了便于比较,如学生回答大气污染的有害物质是煤烟、粉尘、流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铅等,予以肯定,不必板书。 【读图】出示课件图片:水污染 【提问】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有何危害?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边讲边填写表格相应内容。 【读图】出示课件图片:固体垃圾污染 【提问】固体垃圾污染的来源和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边讲边填写表格相应内容。 【读图】出示课件图片:噪声污染 【提问】噪声污染的来源和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边讲边填写表格相应内容。 【板书】(二)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读图】出示课件图片:《城市交通拥挤》和表《一些城市的小汽车数量和道路状况(1996年)》。 【提问】交通拥挤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或纠正。 【讲解】交通拥挤的原因是:城市人口的增多和汽车的增加;后果是: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

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含答案)

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含答案) 第一节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基本概念。 2.理解聚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概念乡村聚落是____________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1集镇____________.一般集镇。 2村落中心村.自然村。 3特点1规模____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较小。 4影响形成.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________.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5形态与分布类型分布地区影响因素密集型旱作农业的 ________地区农耕条件优越,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带状 ________地区;平原沿河地区聚落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接近水源沿河发展点状________地区泉水和河流附近的绿洲地区分散

型______生产区便于水稻生产,分散在稻田中间地面较高处思考1平原旱作农业的聚落与丘陵地区的聚落形态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________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________人口.建筑.生产.物资.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 2区域的中心性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3系统的开放性城乡之间.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 4城市的形成过程相对稳定的聚落________的出现集市城市的萌芽形态商品生产繁荣和商业聚集区军事.政治.宗教等目的具有 职能.职能的城市思考2所有的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吗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发展阶段典型地区主要特征公元前3000 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________________.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流域城市__________,规模小;四周建有城墙,形态较 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公元前1000年以后________沿岸 地区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封建社会欧洲.中国.土耳其.埃及等城市发展缓慢;多分布于有利于商品集散的地方;城市人口规模 较小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__________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____________迅速扩大点睛提示世界城市的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