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 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

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

【重点难点】

1.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2.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3.了解世界、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知识链接】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

(1)①________: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②________: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点

(1)规模较④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

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⑤________、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⑥________等。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1.概念:是达到一定⑦___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特点

(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⑨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

4.形成过程:相对稳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聚集区→城市。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

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________________,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

2.公元前1000年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

4.工业革命以来:?________迅速增多,?________空前增长,?________规模迅速扩大。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特点

(1)受?________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________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________色彩。

2.近代社会:城市呈畸形发展

(1)沿海、沿江地区迅速发展。

(2)广大内地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3)设有租界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________色彩。

3.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城市普遍发展

(1)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2)小城镇迅速发展,城镇数目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

【学习过程】

一、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

【思维拓展】乡村聚落以自然景观为主,建筑物低矮,构造简单;城市聚落以人文景观为主,建筑物高大密集,构造复杂。

典例1 读下面甲、乙两幅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甲、乙两图的乡村聚落,完成下面的分析过程。

(2)华北平原的乡村聚落形态多如图________所示,而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谷地的乡村聚落多如图________所示。

(3)根据以上两题,分析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答案(1)甲:团状团耕作地区的中心或附近

乙:带状带居民用水和交通便利且居住区离耕作区较近

(2)甲乙

(3)自然环境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基础。地形、水源、气温等因素,无不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人文环境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乡村聚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1)甲图反映的村落分布在________(地形),丁图反映的村落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从自然条件考虑,早期比较容易形成城市的村落是________,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乙图村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其村落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村落在未来最难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

(5)如果未来丁形成城市,则其形成城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地平原(2)丁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水源充足,有便利的灌溉和水运条件

(3)交通条件带状(4)甲(5)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辨析及空间想象能力。首先从村落形态入手,甲、乙、丁三图村落大致都呈带状,丙图村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其次,分析每图村落附近的地理环境的差异:甲图为山地,地形起伏较大,村落分布于山谷及河流沿岸地形平坦处;乙图呈现出两条交通干道,可知交通对乙村有较大的影响,使其乡村聚落形态为带状,形成路村;丙图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丁图地形平坦且有河流流过,结合“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世界上的城市多分布在大江大河冲积平原上”等知识进一步作出判断。

三、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物质基础);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集市)经济职能城市―→行政职能????? 军事政治宗教

典例3 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是( )

A .乡村属于聚落,城市不属于聚落

B .乡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影响,而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

C .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 .乡村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城市的区域差异明显

答案 C

解析 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和城市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乡村和城市都有区域差异,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区域差异要小一些。

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城市的发展与分布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共同制约。如图: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很多,以上几个是主要因素。不同的区位因素的作用也在变化,军事、宗教的影响减弱,交通、资源始终有巨大的影响,科技、旅游的影响在增强,政治因素的影响是不稳定的。

中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而且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集中,城市也集中。城市集中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发展。

典例4 读“我国百万人口以上部分城市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________部地区城市密度大。其自然地理条件是因为该地区①________地形面积大,属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级阶梯。②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位于____纬度地带,______适度,______适中。③________众多,水量较丰富,便于______和为城市提供________。

(2)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沿长江干流两岸,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自西向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没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省级行政区中,在西南三省一市一区中只有________,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省区中只有________。

答案 (1)东 平原 三 中低 降水 气温 河流 航运

水源

(2)大连 天津 青岛 上海 宁波 福州 广州

(3)重庆 武汉 南京 上海

(4)西藏 海南省

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位于第三级阶梯上,河流众多,降水丰富,气温适中,生产力水平较高,人口密度相对比较高,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多。

在读图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沿海开放城市自北向南依次为大连、秦皇

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②西南三省一市一区指: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直辖市和西藏自治区。

【基础达标】

读下图,完成1~2题。

1.在①~④四幅图片中,属于聚落环境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图片④与图片①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

3.读下图,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许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状况。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四组城市中,均位于河流干支流汇合处的是( )

A.上海、纽约和伦敦B.巴黎、伦敦和北京

C.武汉、重庆和宜宾D.南京、武汉和成都

5.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A.人口的不断增加B.经济的不断增长

C.工业的不断集聚D.农业的不断增加

6.城市发展后期,城市社会经济表现为( )

A.第二产业向中心迅速集中

B.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C.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地位明显下降

D.第一产业的地位显著提高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置治城于此,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为南京最早古城。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游记《南京》中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材料2:“在新一轮的发展较量中,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不会变”,2008年4月11日,时任南京市市长的蒋宏坤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语气坚定地说。今天的南京是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长三角承东启西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

(1)对古南京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政治B.科技

C.商业D.交通

(2)材料2中蒋宏坤市长为什么称南京市为区域中心?

(3)结合南京城的发展,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图示城市的发展史?

【拓展提升】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是( )

①城市数量多,乡村数量少

②城市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三产业为主

③城市与乡村相比经济收益高

④城市具有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的城市形成于( )

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D.第四次社会大分工

下图为城市形成与发展区位示意图,图中a、b、c表示城市发展过程,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城市的形成经历了a过程的是( )

A.纽约B.上海

C.鞍山D.巴西利亚

4.有关城市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城市的形成都经历了c过程

B.b过程只出现在沿海地区

C.大城市的形成只受一种因素影响

D.c过程的早期与农业经济关系密切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具有密集性、中心性、开放性的特征。据此回答5~7题。

5.下面有关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片住宅、众多厂房等高大建筑和密集道路组成的集合体

B.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是区域的中心

C.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居的场所,有商店、医院、学校等生活服务设施

D.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形成的农业人口聚居场所

6.城市的密集性主要表现在( )

A.农业人口与非农业生产活动高度密集

B.非农业人口与农业生产活动高度密集

C.农业文化与乡村建筑高度密集

D.人口、建筑和产业活动高度密集

7.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受周围的辐射带动

B.与周围区域没有任何交流

C.辐射带动周围的区域

D.只从外部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据此回答8~10题。

8.有关世界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多以经济职能为主

B.工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趋缓,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D.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

9.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

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

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

①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②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普遍存在

③东西部城市化水平差异大

④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速度滞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综合题

1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乙为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

(1)根据图中的乡村聚落形态,一般可以推测出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甲地区____________;乙地区__________。

(2)根据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甲、乙两地区的乡村多分别出现在我国的________方和________方地区。

(3)根据以上两题,我们可以归纳出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和形态与________极为密切。

12.根据材料及图,回答相关问题。

通常人们把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从表面上看,城乡聚落都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但实际上还包括与居住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下图A 、B 为城乡聚落景观对比图。

13.(案例探究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以“祝福祖国、共享全运”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于2009年8月16日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了点火起跑仪式,点火仪式后十一运圣火在北京进行了首站传递,并依次在全国省会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进行了传递(如下图),于9月19日传递至山东后依次在山东省内17地市传递。

材料2:据历史记载,约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建立周朝大封诸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周武王封功臣于燕和蓟,这就是北京建城的开始。

材料3:燕京城的城市区位。

(1)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城市的迅速发展,并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说明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说明古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3)说明古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①集镇 ②村落 ③中心村 ④小 ⑤光照 ⑥传统文化 ⑦人口 ⑧密集性 ⑨人口规模大小 ⑩集市 ?黄河—长江流域 ?内部结构 ?城市数目 ?城市人口 ?城市用地 ?政治 ?交通线 ?政治 ?半殖民地

[基础达标]

1.D

2.A

3. D

4.C

5.B

6.B

7. (1)A

(2)南京作为一个特大城市,不仅可以辐射带动周围的区域,还可与外界的城市和区域进行广泛的交流。

(3)农耕业发展―→稳定聚落――→商品交换集市―→手工业、商业集聚区(经济功能)―→防护

功能城―→城市。

[拓展提升]

1.D

2.B

3.C

4.D

5.B

6.D

7.C

8.B

9.D 10.B

11. (1)较为开阔,地形完整,面积较大的平原地区 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形或山区的河谷地形区

(2)北 南

(3)周围自然环境

(2)聚落的形成是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乡村聚落是人类社会经过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形成的,即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人们开始定居后形成的;城市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由于剩余产品出现,商人出现,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集市,由集市慢慢演化而来的。

13. (1)城市是区域的政治中心、科技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农业: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漕)运通道;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袭。

(3)位于几条古代大道的交叉点,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可通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系黄土高原进而联系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东部平原地区,且距海较近。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讲课讲稿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书报告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酝酿和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是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以沉痛的代价换来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多种学科的专家学者经过20多年的共同探讨和研究而总结出来的认识成果。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动因,就在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存在。所谓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以及对经济本身的影响。然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非自今日始,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有了人类经济活动,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古代中国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2000年前的周代,这种思想就已萌芽。“易传”的作者综合庄子的“顺天”思想和荀子的“制天”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即“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既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又要注意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以符合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 自秦以后,历代思想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例如,扬雄的《太玄经·玄莹》、王充的《论衡》、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这些著作都从不同方面把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观和经济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与此同时在周代,我国开始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且有了这方面的法令。如周文王时期(约公元前1150年)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天赦”。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据《吕氏春秋》记载,周朝还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野禁》和《四时之禁》,如《四时之禁》规定:“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缪;缳纳置罦不敢出于门;罟不敢入于渊”,意思是不在规定的时间,不准砍伐山林;不准割草烧灰;不准滥捕鸟兽;不准下河捕鱼,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到了秦代,则有了形式更为完备、内容更为翔实具体的环境保护法令,如《秦律·田律》就有若干保护生态环境的条文,条文规定每年春季2月至夏季7月的这段时间内,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水道;不准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兽幼鸟或鸟卵;不准用药物毒杀鱼鳖;不准设置诱鸟兽的网罟和陷阱等;并规定了对违犯禁令者的处罚措施。 二.近代马克思辨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过“可持续发展”这个名词,但对这个问题,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思想。 (1)人和自然密切相关的思想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 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 1. 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 (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 (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 B.人口众多 C.矿产资源丰富 D.商品经济较发达 2.《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下题。 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 B.为了繁衍后代 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 3.关于乡村聚落形成的正确叙述是( ) A.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 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 C.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该地理环境影响 D.自然条件是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4.“逢集”就是我们这里每月5天一逢的集市,也称“古集”,一直沿袭到今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该段文字描述了集市的哪些特点( ) ①自发性②传统性 ③周期性④地域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乡村集市具有的功能有( ) ①引导农业生产②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③服务城市居民生活④扩大商品流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阅读下面描述乡村聚落的文字,完成1、2题。 ①上古之土,人民少而禽兽众,……,筑木为巢,以避群害。②黎族同胞……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榔树间。③……,阳光从竹林的顶端照进洞里,……,洞中人家一家挨一家分居在洞身前的两边基本不用顶盖,岩洞就是一个天然遮风挡雨又蔽日的大屋顶。④穿石曲蹬十数里,忽开村落两三家。幽深麝过芳草动,小巷鸡鸣塞日斜。 1.描写巢居时期乡村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文字③描述的村落主要分布在( ) A.平原 B.滨湖 C.山区 D.三角洲 6. 10世纪末期,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农奴、手工业者成批逃离封建领主的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其聚集地就逐渐形成了城市。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10世纪欧洲城市的职能逐渐演变为城市() A.政治 B.军事 C.宗教 D.工商业 2.10世纪欧洲的城市( ) A.形成大城市带 B.有标志着自治的市民广场 C.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D.城内用地按功能区分 7.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 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 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2)城市与乡村相比,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原因有( ) ①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②通信便捷③城市面积广大④管理水平较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发展速度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 ②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较快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创立 1、原因 (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 (2)经济:井田制崩溃 (3)思想: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4)个人因素:孔子对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文化改造 2、表现——孔子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3、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2)“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3)“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统治长治久安; (4)教育——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 1、原因 (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 (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铁器和牛耕); (3)思想: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4)个人因素:孟子、荀子等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表现——孟子、荀子 3、意义(见教材p5) (1)儒学体系更加完整,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2)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厄运——焚书坑儒 1、原因 (1)根本原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直接原因:郡县和分封之争; (3)理论指导:法家思想 2、实质: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专制; 3、影响 (1)对巩固统一,维护封建新政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这种文化高压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的先河,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法家思想地位提升,儒家思想遭受重挫。 四、独尊(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政治:西汉政治稳定,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选题 1.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B.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C.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贵州农村有些房顶上盖的不是瓦而是板岩,主要反映了该地区的 A.气候环境B.地质环境C.水文环境D.土壤环境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咸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据上所述完成4~6题。 4.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5.最初的乡村聚落形成于 A.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 C.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 6.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③城市是由集村逐步演变而成的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图回答7~8题。

7.乔家大院建筑特色与设计理念对应正确的是 A.院门向东——日落方向B.正房高大——尊卑有序 C.屋檐倾斜——冬季防风D.高墙深院——遮挡阳光 8.在乔家大院众多传统题材的木雕中出现了现代火车(如图),说明 A.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B.传统文化容易被破坏 C.铁路最早出现在山西省D.建造者的想象力丰富 9.下图是我国两地区乡村民居景观图,造成两地民居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A.降水B.光照C.地形D.水源 10.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 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城市与乡村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 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溇港圩田系统(溇、港指小河,圩即堤)是古代太湖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拕土为溇,垒土成圩”“旱则溉之,水则泄焉”。历史上太湖流域溇港众多。下图示意太湖流域某溇港圩田系统。

1105关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特点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特点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对2000-2014年度文献进行检索,以“思想品德”为主题共检索文献19467篇,以“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为主题检索文献共422篇,以“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为主题检索文献0篇,以关键词“小学生”检索文献41488篇,以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检索文献82篇,在此基础上,选择文献19篇,包括2篇硕士论文,17篇期刊。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内容与目标 沈建萍(2010)在文中指出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养成良好习惯。①杨小容(2010)指出小学生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培养、文明礼仪养成教育。②韦代均(2010)认为“加强礼仪教育对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③刘赞(2011)指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④刘应君(2012)认为“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该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⑤。“新时期《小学德育纲要》为小学德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小学德育的方向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培养‘四有’新人,同时通过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加强小学生对中国少先队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五爱’的高尚道德情操。” ⑥“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行为培养目标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⑦ 由此可见,我国学者认为小学生思想品德主要内容是养成教育,包括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礼仪、生活习惯等,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定义为道德教育,有的定义为德育,有的直接等同于思想品德教学。 ①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2010,1. ②杨小容,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2),21. ③韦代均,农村中小学礼仪教育之我见[J]. 教育教学论坛,2010,(31),52. ④刘赞, 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J]. 学周刊,2011,(35),72. ⑤刘应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几点尝试[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227. ⑥尹海霞,浅谈小学德育中的养成教育[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5)18. ⑦徐志红,赵明伟,《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学生言行习惯的培养[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1),36.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2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以珠三角顺德逢简水乡为例 【设计思路和理念】 以典型聚落岭南水乡“顺德逢简”为案例,通过课前的搜索资料、走访、调查、观察等,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中进行汇报、合作、探究、释疑,探讨“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保护”等问题和规律。本课例以“人地关系”以及“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线索,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乡土案例和主题升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地方、国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规律”,学会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和成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材主要是通过部分图片和文字呈现主体内容(“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干旱区”、“水稻区”等的乡村聚落),教材“活动”部分,通过两张图片(“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和“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单户型聚落”)设计问题(聚落的分布形态特征?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整体来说,教材缺乏具体的生动的案例一例贯之,使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缺乏从时空角度进行整体、综合思考,使学生体验度、参与度大为降低。本课例则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案例一例贯之,来开展教学,既弥补教材的不足,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2.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及高二以来的学习,高二学生对重要的地理思想(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等)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具备较好的分析、探究、推理、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课程目标和素养要求】 1.结合研学小组的汇报及提供的研学资料,探究“早期人类选址在逢简水乡的优越区位条件”、“清末逢简水乡发展壮大成为丝织业市镇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时空,提升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多要素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2.结合顺德逢简新时期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之音”,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构建思维导图”等方式,为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献计献策,渗透和领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前走访、调查、考察以及课后对家乡古村落的研学线路设计、撰写研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行动能力,培养和落地“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和保护;新时期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乡土案例)、合作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设计分为“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三大部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导言: 在中央党校的门口一块石头上刻着中央党校的校训,“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当年为党校亲笔题写的,勉励所有共产党人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实事求是也是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那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有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确立 ㈠相关概念 1、思想路线: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是认识路线的具体化。 2、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3、实事求是词源: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汉有个河间王刘德热爱古代文化,立志恢复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和年年征战而损失的古代典籍和礼仪,他主张用事实作证据,去伪存真,舍非求是。所以班固修称赞河间献王刘德“求学好古,实事求是” 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1、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思想路线”的概念是毛泽东。毛泽东当时提出思想路线问题是有着强烈的针对性的。针对的革命战

争年代照搬教条,对马列理论不消化、对中国国情不了解、不研究的现象而提出的。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当时有一个同志刚到陕北洛川就提出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毛泽东后来问题,一切苛捐杂税你都取消了,究竟哪几种苛捐哪几种杂税?毛泽东批评这种作风是闭着眼睛在抓麻雀,瞎子摸鱼。1937年11月底,王明从苏联回国抵达延安,(“九一八”事变后,王明到了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并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他顶着共产国际执委的头衔到处发表演讲,并大段大段背诵马列主义原话。说起外国的事来头头是道,却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把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作为中央党校校训,在延安开展了端正党的学风,,党风、文风的整风运动。 2、提出 ①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在写给林彪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提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 ②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从斗争中”,是说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创造新局面”,是说不能照搬照抄,而应该有创造性。 ③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阶段》中最先使用了“实事

矩阵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前言 (1) 2.早期行列式计算中孕育的矩阵思想 (2) 3.矩阵思想的形成 (2) 3.1矩阵的基本思想 (3) 3.2矩阵运算 (4) 4.矩阵的发展 (7) 4.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9) 4.2标准形 (10) 4.3方程组的解 (11) 5.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矩阵形式解方程组在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已相当成熟,但这部著作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矩阵理论,而仅把矩阵看作一种排列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矩阵在中国古代的萌芽,蕴含了丰富的矩阵算法与程序化等思想。矩阵概念产生并发展于19世纪的欧洲,欧洲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为矩阵的早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舞台,一大批矩阵理论的奠基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矩阵从零散的知识发展为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为矩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这种排列形式在求解线性方程组和行列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矩阵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众多数学家工作的考察,揭示了矩阵思想从萌芽、早期发展到成熟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全过程。 关键词:矩阵;矩阵发展;凯莱;矩阵思想

Abstract The matrix form solution of equations in Chinese ancient mathematics" arithmetic in nine sections" has been quite mature, but it hasn't established the independent matrix theory, and only the matrix as an arrangement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Matrix in ancient China budding, contains rich matrix algorithm and programming ideas. Matrix concept originated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Europe, the Europea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or the matrix of early development to provide a suitable stage, a large number of matrix theory of the founders did much work, so that the matrix from a fragmented knowledge development for the system of perfect theory, matrix theory's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From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is kind of arrangement form in solving linear equations and the ranks of the form to the solution of pract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matrix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any mathematicians work study, reveals the idea of matrix from bud, early development to mature and perfect the whole process. Key words: Matrix; Matrix development ; Kailai; matrix theory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1)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1)

浅谈小城镇发展建设 下面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小城镇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城镇和城镇化的概念;二是小城镇具备的一些基础功能设施和我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三是今后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城镇起源 城乡聚落的形成:居民点,又称聚落,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共神识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结果。 小城镇的历史沿革:从世界范围看,早在5000多年前,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埃及和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小城镇。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小城镇初期形式是草市,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官吏,征收税赋,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镇是比集市更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区划,居民明显多于集市,一般在一千户以上,甚至可达万户。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农村手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集中地方,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小城镇是沟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即草市-集镇-小城镇。 受军事、宗教的影响,我国部分小城镇并非是顺着“草市—集镇—小城镇”的轨迹形成发展的,而是具有特殊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起源于政治

军事中心、起源于宗教寺庙、起源于现代工业开发(如大庆)起源于行政管理建制等等。 城镇的概念: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行政学: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在经济统计、财政税收、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建制镇与非建制镇都有明显区别,因此小城镇通常只包括建制镇这一地域行政范畴。 社会学: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由非农人口为主要组成的社区。 地理学:将小城镇作为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或将小城镇作为乡村聚落中最高级别的聚落类型,认为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自然集镇。 经济学: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渗透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集合体。 不同的国家对小城镇也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的“小城镇”有两种概念,一种叫小城市,即“small city”;还有一种叫小镇,即“little town”。美国的小城镇往往是由居民住宅区演变而来,一般200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镇”,如有足够的税源,几千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市”。因此,美国的城市大多规模不大。 日本的地方行政管理分为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市町村的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下,相当于我国的小城镇。市、町、村在行政上是一个级别,互不隶属,所有的市町村又可以分为四个规模等级:3-10万人、1-3万人、0.5-1万人和0.5万人以下。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中图版选修4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案中图版选修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大势及影响因素;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地理绘图、地理图像观察思考、地理材料分析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分析和运用,使学生受到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教学重点: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一)课前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班级6人一组分成8个学习小组(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推选组长一名); ③学生课前复习必修Ⅰ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二)教学方法选用 (1)案例分析法: (2)问题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云南哈尼村落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因此我国各地的民居形式多姿多彩,村落形态也丰富多样。晋中大院高墙深宅、深邃富丽,皖南民居则清雅朴素、空灵俊秀。也有临河依水、粉墙照影的浙江民居,随势而筑、雄浑壮美的西藏碉房…… 水上村落 问题:村落的形态受何因素影响? 提示:受自然及社会因素影响。 三点剖析 一、影响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因素 (1)水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在对乡村聚落选址的时候,既要考虑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水,又要防止灾害的发生。因此在河、湖、泉附近向阳的高地,往往是乡村聚落的首选场所。 (2)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因此自然条件优良的地方形成了更多的乡村聚落。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等。

最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 3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书报告 4 5 6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7 8 9 10

1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3 可持续发展观的酝酿和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是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高 14 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以沉痛的代价换来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多 15 种学科的专家学者经过20多年的共同探讨和研究而总结出来的认识成果。可持 16 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动因,就在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存在。所谓可持续发展问题, 17 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以及对经济本身的影响。然而,可持 18 续发展问题并非自今日始,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有了人类经济活动,就有了 19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古代中国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20 21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2000年前的周代,这种思想 22 就已萌芽。“易传”的作者综合庄子的“顺天”思想和荀子的“制天”思想, 23 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即“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 24 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用今天的语言来说, 25 就是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既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自然规 律,又要注意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26 27 以符合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 28 自秦以后,历代思想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 想。例如,扬雄的《太玄经·玄莹》、王充的《论衡》、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29 30 等。这些著作都从不同方面把人与自然、31 经济与生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观和经济相统一 的可持续发展观。与此同时在周代,我国开始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2 33 并且有了这方面的法令。如周文王时期(约公元前1150年)颁布的《伐崇令》,

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中图版选修4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大势及影响因素;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地理绘图、地理图像观察思考、地理材料分析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分析和运用,使学生受到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教学重点: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一)课前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班级6人一组分成8个学习小组(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推选组长一名); ③学生课前复习必修Ⅰ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二)教学方法选用 (1)案例分析法: (2)问题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云南哈尼村落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因此我国各地的民居形式多姿多彩,村落形态也丰富多样。晋中大院高墙深宅、深邃富丽,皖南民居则清雅朴素、空灵俊秀。也有临河依水、粉墙照影的浙江民居,随势而筑、雄浑壮美的西藏碉房…… 水上村落 问题:村落的形态受何因素影响? 提示:受自然及社会因素影响。 三点剖析 一、影响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因素 (1)水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在对乡村聚落选址的时候,既要考虑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水,又要防止灾害的发生。因此在河、湖、泉附近向阳的高地,往往是乡村聚落的首选场所。 (2)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因此自然条件优良的地方形成了更多的乡村聚落。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两次世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彭尾才 一、村落的形成过程—原始居住地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防疾病,以便更好地生活。在原始社会,由于经济生活极其简单,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存,人们的居住地还不能称其为聚落。 史前时代,人们没有固定的活动地点,人类的居住地是非定居式的,那时的村落也是不固定的、流动的,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散在居住;采集经济时代,人们学会就地取材建立了简陋的住宅,如利用石灰岩、黄土等易穿凿的地区修建的穴居、巢状树居等。石器时代,人们为了很好地捕获大型野兽,如野牛、野鹿等,或者为了自身防卫,人与人发生了社会联系,穴居、巢居等比以前密集,也就形成了早期的简单村落。 二、村落的发展—古代村落、近代村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也有很大进步,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村落的条件和固定性增高。 氏族社会时期,经济自给,为了防备经济住所被侵袭,便于与其他集团、部落斗争,人们互相结合成较大的集团,为了防风、防野兽筑起墙垣;为了便于管理,还建立了简单的行政中心。这一时期有的村落的规模相当大,如约6000年以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公社的村落,内部就包括了居住区、制陶工场和公共墓葬区三部分。居住区有40多座房屋紧排在一起,大的有60—150平方米,小的有10—20平方米。房屋中间还有一个火塘,供取暖、煮饭、照明等用。但是,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有季节性的游牧,住宅也随季节而转移,因此,其村落还是散在的、不固定的。 到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聚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城镇。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如西欧的东南部,因开放的耕地而形成的村落具有块状、街状、环状、以集会的广场为中心的集村等特点;干燥地区出现了集中于河流附近、泉水旁边,从事灌溉农业的农村、牧村;拉美地区因有许多大的种植园,村落以农场主的住房为中心。 近代,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村落的悬殊也很大。如英国、法国一些古老村落,中间有开阔的中庭,有围墙,且以一户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其他住房、农具房、畜舍、收藏室等,围墙外又有牧场、庄稼地、果园等。西亚地区阿拉伯的传统村落是以带葱头形高头塔的伊斯兰寺院为中心,并且有广场,住房多为石头和瓦造的无窗小屋。 三、村落的变化—现代村落 现代社会,因经济的大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世界新工业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推动各国陆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大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村落的格局规划也随之改变。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原来的小木屋被现代化的庭院、小洋楼、别墅所代替,多数农家有汽车库、现代化的农机储藏室。连通的道路都是水泥路或柏油路,每个村庄就是一个个现代化的城镇,且村落的布局规划向着科学、生态、环保发展。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最发达的国家,其农村聚落大部分都经过规划,在大农场中间布局现代化的住宅区。如俄亥俄州的代顿附近有一个大农场,就在50多公顷耕地的一角,建有现代化的农村住宅区,有设备齐全、装修较豪华的起居室、储藏室、车库、农具室、各种畜舍、饲料储存库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村落的变化也是可观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大

选修4教案-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 (1>①________: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②________: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点 (1>规模较④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 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 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⑤________、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⑥________等。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概念:是达到一定⑦___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 居民聚居地。 2.特点 (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⑨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4.形成过程:相对稳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聚 集区→城市。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M亚平原、尼罗 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________________,分别诞生了早期的 城市。2.公元前1000年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 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4.工业革命以来:?________迅速增多,?________空前增 长,?________规模迅速扩大。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特点 (1>受?________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________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________色彩。 2.近代社会:城市呈畸形发展 (1>沿海、沿江地区迅速发展。 (2>广大内地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3>设有租界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________ 色彩。 3.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城市普遍发展 (1>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2>小城镇迅速发展,城镇数目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 一、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乡村聚落的区位区位优势条件 水源、地形河、湖、泉附近的向阳高地或台 地 有足够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防范 洪涝灾害的侵袭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原始采集、渔猎时期,分布在山 林、河湖、海滨等地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条件良 好,成为天然的“食物仓库” 地形、土壤、水源农耕社会,选择在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 区 适宜农耕,可获得足够的食物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 【思维拓展】乡村聚落以自然景观为主,建筑物低矮,构造简单;城市聚落以人文景观为主,建筑物高大密集,构造复杂。 典例1读下面甲、乙两幅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回答下列问题。

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

一、学习共同体思想的产生 杜威曾说:任何社会安排只要它保持重要的社会性,或充满活力为大家所分享,对那些参加这个社会的人来说,都是有教育意义的。[1]可是当我们反思学校情境下的学习方式时,发现学校的传统学习却对学习的社会性是极端的冷漠和缺失。它以学生的共性、知识的客观性与简单性为前提,接受学习成了班级授课制这种“工业化”教学形式的基础和核心。随之形成的课堂教学形式类似于工厂的流水线,知识是物品,教师是这种物品的拥有者,一间间教室就像工厂的加工车间,教学就是借助于各种机器、工具等支持条件对知识按照预定的标准进行加工、生产,最后销售给学生。整个学习都发生在人造的情境中,使学习脱离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导致知识意义丧失,学习内在动机抑制。特别是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交往互动的形式比较简单,也不充分,教学中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要么是教师问,学生答,很难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持续的、深入的沟通、对话和交流,更谈不上与社会其他人员的对话和交流。因此,这种学校的传统学习范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受到质疑。建构主义理论为审视当前学校知识的性质、学校教学方式以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问题提供了启发和引导。认为知识的产生过程是社会性的,是社会选择的 结果,又是以社会性的方式存在的。那么,寻求知识的社会性建构自然就成为落实建构主义思想的具体教育行动。这使人们自然就将目光聚焦在“学习共同体”这古老却很陌生的社会组织上。其实,学习共同体作为人类知识建构的社会结构早已存在,从古代的集体狩猎到今天的各种社团、行会,他们扮演着知识传承、创新和共享的角色,只是人们把关注点仅仅集中在学校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而未给予这个古老的、日常化的、生活化的社会学习形态足够的承认和重视。随着学习理念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人们才重新意识到学习共同体独特的学习价值,并开始了大量的教育应用研究,其思想在教育中得到了新发展。 “共同体”是一个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社会学者认为,“共同体”概念进入学科领域应从1887年滕尼斯(FerdinadTonnies)发表《GemeinschaftundGesellschaft》一书算起,德文“Gemeinschaft”之意为礼俗社群;德文“Gesellschaft”之意为法理社会,表示任何基于法理社会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滕尼斯使用“Gemeinschaft”这一概念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Gemeinschaft”的归属感、认同感。[2]PoplinD.(1979)将Community定义为社区、社群以及在行动上、思想上遵照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聚合在一起的团体。所以,“共同体”被社会学家赋予了“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 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 冯锐,金婧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随着学习理念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人们意识到学习共同体独特的学习价值。它作为当前超越学校情境学习活动的社会化延伸策略被提出,并开始了大量的教育应用研究,其思想在教育中得到了新发展。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主体互动、智慧共享、环境给养成为学习共同体彰显其价值的思想内核。 [关键词]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 本项研究获得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资助 [文章编号]1003-1553(2007)03-0072-04课程与教学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 (1)

浅谈小城镇发展建设 下面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小城镇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城镇和城镇化的概念;二是小城镇具备的一些基础功能设施和我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三是今后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城镇起源 城乡聚落的形成:居民点,又称聚落,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共神识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结果。 小城镇的历史沿革:从世界范围看,早在5000多年前,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埃及和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小城镇。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小城镇初期形式是草市,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官吏,征收税赋,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镇是比集市更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区划,居民明显多于集市,一般在一千户以上,甚至可达万户。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农村手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集中地方,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小城镇是沟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即草市-集镇-小城镇。 受军事、宗教的影响,我国部分小城镇并非是顺着“草市—集镇—小城镇”的轨迹形成发展的,而是具有特殊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起源于政治

军事中心、起源于宗教寺庙、起源于现代工业开发(如大庆)起源于行政管理建制等等。 城镇的概念: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行政学: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在经济统计、财政税收、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建制镇与非建制镇都有明显区别,因此小城镇通常只包括建制镇这一地域行政范畴。 社会学: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由非农人口为主要组成的社区。 地理学:将小城镇作为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或将小城镇作为乡村聚落中最高级别的聚落类型,认为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自然集镇。 经济学: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渗透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集合体。 不同的国家对小城镇也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的“小城镇”有两种概念,一种叫小城市,即“small city”;还有一种叫小镇,即“little town”。美国的小城镇往往是由居民住宅区演变而来,一般200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镇”,如有足够的税源,几千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市”。因此,美国的城市大多规模不大。 日本的地方行政管理分为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市町村的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下,相当于我国的小城镇。市、町、村在行政上是一个级别,互不隶属,所有的市町村又可以分为四个规模等级:3-10万人、1-3万人、0.5-1万人和0.5万人以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