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胆囊息肉中医怎样分类、分型

胆囊息肉中医怎样分类、分型

胆囊息肉中医怎样分类、分型
胆囊息肉中医怎样分类、分型

胆囊息肉中医怎样分类、分型

*导读: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癥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治疗时,宜辩明标本,分清虚实。……

经多年临床总结和治疗,首次在中医方面对胆囊息肉(PLG)的病理、病机、分类、分型进行详细、科学的阐述,他认为胆囊息肉属中医辩证中的“胁痛、胆胀、癥瘕、痞块“等病症范畴。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癥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治疗时,宜辩明标本,分清虚实。①肝胆气滞型②肝胆湿热型③血瘀内阻型④肝肾阴虚型。

①肝胆气滞型

症状:右胁隐痛或胀痛、走窜不定、时轻时重、时作时止、脘腹胀满、性郁抑郁或易怒、口苦、恶心、胸闷、喜叹息、嗳气、舌苔薄白、脉沉弦。

辩析:本症由情志不调引起,肝失通达、肝胆失疏、肝胆郁阻、

气结肋下、右肋隐痛、反复发作、气属无形、聚散无常、疼痛游走不定。气郁不舒,则性情抑郁、易怒。胆郁不通,故见口苦。肝胆气郁又犯脾胃、胃失受纳、脾失运化、脾胃升降失常,故见少食、恶心、嗳气、腹胀等。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解郁、健脾和胃、软坚散结。

②肝胆湿热型

症状:右上腹或剑突下,胀痛明显,腹满而拒按,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少食、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胸脘痞闷、发热畏寒、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

辩析:本症由湿热内蕴,肝胆失于疏泄、肝郁气滞,而见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胆汁不循肠道、胆汁外溢,则可出现身黄、小便黄及口苦,湿热蕴结于脾胃,故脾胃失于运化、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水湿不行,则见腹部痛满、胸脘痞闷。热伤津液,阴液亏耗,则见咽干,便秘等。

法则:清热化湿、利胆通腑、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③血瘀内阻型

症状:右胁部刺痛,痛有定处,入夜较甚、面色晦暗,苔薄黄、舌质紫暗瘀斑,脉细而涩。

辩析:因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肝气久滞、血行不畅、血停日久、则成积块、不通则痛、故右胁刺疼,血瘀则脉络不通故苔薄黄、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血瘀日久而化热、故舌质红、苔薄黄。

法则:活血去瘀、疏肝通络、软坚散结。

④肝肾阴虚型

右胁不痛不明显、精神疲倦、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潮热心烦、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大便或干或稀、舌红苔少,脉细数。

辩析:劳累、劳神过度或久怒易耗伤阴血,易成阴虚、肝肾精血不足,髓海和筋骨失养则出现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阴虚则阳亢、内热伤津、出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

治则:养肝柔肝、滋阴益肾、利胆和胃。

(责任编辑:王杨)

中医归类8大体质(含治法)

中医归类8大体质(含治法) 1寒体——机能处在收敛、低下、阴冷、减退、沉迷的状态 色黄暗、不易出汗皮肤干燥粗糙身困多睡眼神呆滞腰痛腿痛小便清长大便易稀或先干后稀舌淡脉细微弱迟缓。 不易汗出面黄暗,皮肤干燥粗糙见, 身困多睡神呆滞,大便易稀或先干, 腰腿疼痛小便长,脉细微弱缓舌淡。 2热体——机能处在亢进、高涨、炎热、张扬、兴奋的状态 面红油光声音洪亮烦躁易怒眼屎多口苦唇红舌红口腔破溃牙龈出血咽喉红肿鼻子出血生脓包或疮多汗尿黄 声音洪亮面油红,牙宣口糜咽红肿, 烦躁易怒多眼屎,口苦舌红唇亦红, 多汗尿黄鼻出血,皮肤生疮或化脓。 3虚体——物质匮乏和功能低下的状态 疲惫乏力头昏健忘,易激惹声音低怯心慌气短肌肉萎缩皮肤干枯动则汗出嘴唇干瘪头发脱落脉弱少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 头昏健忘易激惹,疲惫无力声低怯, 皮肤干枯动则汗,心慌气短肌萎缩, 经少色淡脉无力,口唇干瘪发脱落。 4实体——功能障碍体内毒素不能有效排出的状态 体型胖壮腹部充实硬满腹胀腹痛胆大鲁莽、脾气暴躁体重上升便秘生疮生痘思维缓慢女性闭经或经来不畅 体型胖壮腹硬满,脾气暴躁莽大胆, 体重上升腹胀痛,生疮生痘思维缓, 经来不畅或闭经,或者大便结与干。 5郁体——机能紊乱失调的状态 面黄或青情绪低落入睡困难神疲乏力胸闷心悸便秘或腹泻 女性经前乳房胀痛 情绪低落青黄面,神疲乏力入睡难, 胸闷心悸四肢冷,怕冷怕风肌肉挛, 性欲低下头晕痛,便秘腹泻交替见, 女性经前乳房痛,柴胡类方用当先。 6瘀体——血液循环不畅的状态 面色暗红面部毛孔粗大鼻翼毛细血管扩张下脚便秘痔疮 女性月经色黑有血块,淋漓不易干净 面色暗红毛孔粗,鼻红健忘眼圈黑,

中医辨治胆囊疾病疼痛

中医辨治胆囊疾病疼痛 发表时间:2019-11-29T15:27:04.373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6期作者:周活力1 李翌萌2 [导读] 【摘要】胆囊疾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西医治疗包括止痛、抗炎、手术治疗等,近期疗效尚可,但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远期疗效欠佳。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上有一定优势,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多为胆失通降, 则“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络失养,则 “不荣则痛”,治疗该病应从“通、荣”着手。 (1.六盘水市中医医院贵州六盘水 553000;2.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大连 116013)【摘要】胆囊疾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西医治疗包括止痛、抗炎、手术治疗等,近期疗效尚可,但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远期疗效欠佳。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上有一定优势,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多为胆失通降, 则“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络失养,则 “不荣则痛”,治疗该病应从“通、荣”着手。 【关键词】胆囊疾病疼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261-02 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等胆囊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厌油腻,体格检查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1],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阳性结果基础上来明确诊断。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胆囊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治疗多从止痛、抗感染等对症着手,或行胆囊切除术及ERCP手术,大多近期疗效较好。但是,许多胆囊疾病患者的腹痛存在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影响生活,现代医学对此多应用消化酶制剂治疗,疗效不能满意。“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祖国医学对于腹痛的病机总括,从这方面着手,辨证论治胆囊疾病的腹痛,能够对缓解疼痛,减少复发更有帮助。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时就有了相关论述,可将它归属为“腹痛”、“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疏泄不利致“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失濡养所致“不荣则痛”[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谓:“胆病者,善太息,呕宿汁??嗌中阶阶然数唾。”《素问–缪刺论》有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本藏》曰:“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灵枢–胀论篇》则曰:“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及“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灵枢–五邪》中谓:“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经脉篇》亦云:“少阳经??是动则痛,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准确描述了本病的症状,并对实证腹痛的病机作了阐述,多因气滞、血瘀、湿热、砂石等原因所致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砂石瘀滞,皆为“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其中又云:“热气留于小肠,腹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叶天士说:“积阳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及“络虚则痛是也。” 《素问·举痛论》提出“血虚则痛”。张景岳在《质疑录·论肝无补法》云:“肝血不足,……为胁肋痛,为少腹痛,……凡此皆肝血不荣也”等。历代先贤也有阐述虚证腹痛之理,多因阴虚、气血不足等原因所致阴虚郁滞、脾胃虚弱,皆为“不荣则痛”。 本病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砂石瘀滞、阴虚郁滞等,病位在胆,病机从气滞、石阻、血瘀、湿热、阴虚、气血不足等考虑,所致肝胆疏泄失常,则不通则痛,或由于各脏腑失于濡养,则不荣则痛。治疗上分虚实而治,宜理气、消石、活血、清热祛湿、滋阴柔肝、益胃健脾。临床上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据证加减。肝郁气滞证应疏肝理气,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香附、陈皮理气,川芎行气活血通络,白芍、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主治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等肝气郁滞之证[3]。湿热蕴结证应清热利湿,行气通络,予龙胆泻肝汤或茵陈蒿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茵陈、栀子、大黄清泄肝火,柴胡行气疏肝,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养血。瘀血阻络证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予血府逐瘀汤或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方用红花、当归、桃仁、生地黄、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柴胡疏肝理气,枳壳宽中行气,桔梗宣肺气,牛膝引血下行,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疏肝利胆,缓急止痛,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阴虚郁滞证应养阴柔肝予一贯煎加减,方中枸杞、生地滋养肝肾,麦冬、沙参、当归养阴柔肝,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砂石瘀滞证应软坚化石、行气化瘀,予五金汤加减,方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清热利湿、排石通淋,郁金理气通络。脾胃虚弱证应益胃健脾,治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扶脾养胃,补益中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补中和胃。此病重在“通、荣”,但二法并非相互对立,非此即彼,在辨治之时,亦有相互包容之道。 此病易反复发作,缠绵迁延。故应当注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以防病之始。尽量食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油腻,生活规律,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凉性食物,因为饮食不节,过量食用肥甘厚味,使脾胃损伤,以致湿热内生,胆气郁滞不通。调畅情志,气机调畅,利于病情恢复或减少复发。护理得当可减少本病的复发的概率。胆囊疾病之腹痛,因胆属六腑,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实证多因各种实邪阻碍经络气机导致胆腑运行不畅,治疗应以通为主,通则不痛。虚证多因胆腑失于濡养,治疗应以荣为主,荣则不痛。临床上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在各方证里配伍行气通络,疏肝利胆,养阴柔肝之品。从“通、荣”着手,从整体观出发来进行辨证论治,注重肝胆脾胃互调。参考文献: [1]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66 -174. [2] 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年11 月第32 卷第11 期 [3] 潘丰满.柴胡疏肝散治疗胃脘痛验案举隅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 年11 月第21 卷第11 期 120-121作者简介: 周活力(1988-),学士学历,现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得病变。我国中医认为,诱发胆囊息肉出现得因素主要有二。 一就是人体内肝郁气滞,疏泄失常,以致气血运行不畅,久郁成瘀,长出胆囊息肉;二则就是人体内肠胃积滞,使得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上蒸肝胆,造成肝功能失常,长期发展而导致胆囊息肉出现。 因此,要使用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就要从以上两点致病因素着手,对症进行调理。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护、胆、调、息、方。 材料:护、胆、调、息、方、1付。 做法:将方中得药材置于锅中,加水浸泡,然后以大火煮至沸腾,再以小火慢煎30分钟。取汁,分3次服用。每日1剂。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楂菊决明方。 材料:决明子15克,杭菊花10克,山楂10克。 做法:将上述三种药材放入锅中,加水浸泡片刻,然后以文火煎煮至沸腾。滤出,代茶服用。每日1付。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双花连胆汤。 材料:金银花20克,野菊花20克,制香附15克,白芍15克,青皮15克,元胡15克,柴胡15克,厚朴15克,茵陈15克,

茯苓15克,龙胆草10克,甘草10克,黄连10克。 做法:将上述药材全部放入锅中,加水稍作浸泡后再行煎煮,煮至沸腾后滤出,分3次服用。每日1剂。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丹参田鸡汤。 材料:田鸡250克,丹参30克,大枣10克。 做法:丹参用干净得纱布包好,大枣洗净、去核,田鸡去皮、洗净。将以上三味材料一同放入锅中,加入清水,以文火炖至田鸡熟透,捞去药包,加入调味品后食用。每日1剂。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逐瘀消症汤。 材料:白花蛇舌草30克,金钱草30克,煅蛤壳30克,炙鳖甲20克,醋浸炒香附15克,当归15克,桃仁15克,五灵脂10克,凌霄花10克,赤芍10克,莪术10克。 做法:将上述药材全部放入锅中,注意五灵脂要用干净得纱布包好再放入。开文火煎煮,待煮至沸腾后滤出,分2次服用。每日1剂。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温胆汤。 材料:陈皮90克,半夏60克,竹茹60克,枳实60克,茯苓45克,炙甘草30克,生姜5片,大枣1枚。 做法:将上述材料全部置于锅中,加入适量得清水,然后以文火煮至沸腾,去渣取汁后服用。每日1付。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蒲公英粥。 材料:干品蒲公英40—60克或者鲜品蒲公英60—90克,

胆囊息肉中医验方

本人收集部分偏方,分享给广大病友,以餐读者。 偏方一:胆囊息肉民间偏方 (1)芹菜小汤:芹菜1 50克,奶油5 0毫升,牛奶1 50毫升,面粉适量,芹菜用相同重量的水煮开,并将食盐、奶油及2匙面粉调入牛奶内,一起倒入芹菜汤后,煮开即成,佐餐食用。益气养血,柔胆止痛。 (2)芹菜粳米粥:芹菜40克,粳米50克,葱白5克,锅中倒入花生油烧热,爆炒葱白,添加米、水和少许的食盐,一起煮粥后,再加入芹菜,稍煮后,调入味精即可。佐餐食用。益胆养阴。偏方二:济生乌梅丸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并存的治疗手术是首选,若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手术,可以试用中药治疗。提供一个用过的有效方剂供参考,病例附后。 2012-02-20 李*荣女 49岁彩超提示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2个(0.3*0.3 0.2*0.2)脂肪肝、肝囊肿。 胆囊息肉胆结石中药治疗处方:济生乌梅丸乌梅1500克 (酒醋泡去核) 僵蚕500克穿山甲50克象牙屑30克,打细粉炼蜜为丸(9克).每服1丸每日三次。2012-5-26复查:胆囊息肉及结石消失,胆囊壁稍厚。

偏方三:乌僵薏四汤治疗胆囊息肉中药方 组成:乌梅500克僵蚕500克象牙屑30克人指甲15克(可用炮山甲30克代之)酒醋适量。 用法:乌梅放酒醋中浸一晚,以浸透为度,去核焙焦存性,僵蚕(半拌炒黄为度),人指甲用滑石粉炒至黄色鼓起,四味研粉蜜丸,每丸9克。成人早、中、晚各1丸,白开水送下。儿童酌减,1剂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 主治:各种息肉。 疗效:用本方治疗各种息肉都有显著效果,斐氏验证2例结肠息肉收效满意。用上方治疗直肠、声带息肉收效满意。某患者声带息肉服用西药和中药百余剂不效而加重,以上方加减(乌梅250克僵蚕200克桔梗200克丹参200甘草30克,每服9克,每日3次),一料后息肉完全消失。 附方乌僵薏四汤治疗胆囊息肉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多因郁、痰、瘀三者紧密结合,互为因果所致。在10年中,我采用自拟的乌僵薏四汤治疗50例″胆囊息肉″病人,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乌僵薏四汤由柴胡、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

中医体质分类

中医治末病九种体质分类(体质分类) 一、平和质: 常见表现:面色润泽,头发稠密光泽,目光有神,嗅觉、味觉正常,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食欲 良好,大小便正常; 饮食调节:1、饮食节制,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和不干净的食物,2、精细搭配,多吃蔬菜瓜果,3、少食油腻辛辣,4、不吸烟、 酗酒。 药膳调理:健脾补贤 二、气虚质: 常见表现:易疲乏,易气短心慌,易头晕或站起时眩晕,易感冒,喜静少语,声音低弱无力,活动量稍大易出虚汗; 饮食调节:1、多食黄豆,白扁豆,鹅肉,鹌鹑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补脾之品,2、少食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耗 气之品。 药膳调理:益气养血 三、阳虚质 常见表现:手脚发凉,腹背腰膝发冷,衣服穿得多,厌冬喜夏,易感冒,吃凉东西易腹胀腹泻,喜热饮食; 饮食调节:1、多食牛肉,羊肉,狗肉,鳝鱼,韭菜,生姜,蒜,芥末,葱,花椒,胡椒等,2、少食黄瓜,柿子,冬瓜,藕,莴苣,

梨,西瓜等,少饮绿茶。 药膳调理:温肾健脾 四、阴虚质 常见表现:1、感到身体与手脚心热,2、手心易出汗,3皮肤或口唇干,4厌夏喜冬,5便秘或大便干燥,6感到眼睛干涩,7口干咽 燥,总想喝水; 饮食调节:1、多食瘦猪肉、鸭肉、龟、鳖、绿豆、小豆、海蜇、芝麻、百合等甘凉滋之品,2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葱蒜、 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 药膳调理:滋补肝贤 五、痰湿质 常见表现:1、胸闷、腹部胀满,2、身体困重,3、腹部肥满松软,4、面额部皮油脂多,5上眼脸浮肿,6、口中黏腻,7、痰多,咽 部有痰堵; 饮食调节:1、饮食应以清淡为原则,2、少食肥肉及甜、粘、油腻的食物,3、可多吃食葱、蒜、海藻、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 食物; 药膳调理:健脾祛湿 六、湿热质 常见表现:1、鼻部油光发亮,2、易生痔疮或疥疮,3常感口苦或嘴有异味,4皮肤时有瘙痒,5大便有黏腻,解不尽,6、小便时

中医一般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

中医一般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李小荣) 中医, 李小荣, 体质, 类型 中医一般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李小荣) 中医一般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 1)平和型:饮食正常、睡眠好、二便通畅、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此为典型的平和体质。 饮食:平和体质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运动:一般选择温和的锻炼方式,运动强度不要太大就可以。老年人适当散步、打太极拳。 2)气虚型: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疲乏无力,这就是气虚体质。这种人从性格上来说,一般性格内向,情绪不够稳定,比较胆儿小,做事不爱冒险。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叫出虚汗呢?如果你要做一种运动或者干力气活的时候,只要运用量到了一定程度人都会出汗,这是很正常的反应。但是有些人在没有那么大的消耗量、没有那么大活动量的时候,就已经出很多汗了,这种现象就叫出虚汗。 饮食:这类体质的人影多吃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药物,实际上我们中医有一个概念就是药食同源,在中医看来有很多食物是有一定的药用功能的。可以吃一些如黄豆、白扁豆、鸡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吃了这些食物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平时吃东西的时候也一些耗气作用的食物尽量避免,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运动:则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不宜做大负荷消耗体力的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 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 方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灵白术散等。 3)阴虚型:如果一个人怕热,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容易失眠,经常大便干结,那就是阴虚。他们大部分都是性格比较外向好动的,性情是比较急躁的。 饮食: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瘦猪肉、鸭肉、龟、鳖、绿豆、冬瓜、芝麻、百合等。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葱、蒜、葵花子等性温燥烈的食物 运动:只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等。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不适合洗桑拿。 其他: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在高温酷暑下工作。宜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此类胆囊息肉的特点如下: 胆囊息肉之真性肿瘤: 一般无慢性胆囊炎病史;发现过程:一般为体检发现; B超检查特点:单发、中强回声光团、不移动、体积较大(一般超过1cm)、多发于胆囊颈部、外形圆或类圆光团、不移动;症状:一般无症状;并发症:一般无并发症,癌变率较高。 胆囊息肉之假性肿瘤: 多有慢性胆囊炎病史;发现过程:体检发现或不舒服时检查发现; B超检查特点,多发、强回声,体积较小(一般小于1cm)、多发于胆囊底部、外形不规则;症状:部分有右肩后背痛、右上腹胀痛等胆囊炎症状;并发症:有时出现脂肪肝、胰腺炎等并发症,癌变率较低。 治疗胆囊息肉的几种偏方: 1、双花连胆汤 一、方剂: 自拟双花连胆汤处方: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早八点左右,下午两点左右,晚十点左右,没时间的话,就一天分2次服吧),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二、适应症状: 胆囊息肉,它是长在胆囊壁上的肿物,绝大多数是良性,仅极少数为恶性,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三、治疗原理: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郁成瘀而致;二是因肠胃积滞,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上蒸肝胆,使肝失疏泄,久郁成瘀而致。肝胆经络循行两胁,肝失疏泄,气滞不行故两胁胀痛;木郁克土使脾胃气滞故脘腹胀满或疼痛;湿热内蕴,肝胆气逆故见口苦咽干、烧心。舌苔黄腻乃肝脾湿热上蒸所致。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为主。双花连胆汤方中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龙胆草清热泻火;柴胡、制香附、青皮疏肝利胆;厚朴、前胡、白芍、甘草理气行滞、解痉止痛;茯苓、茵陈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疏肝利胆、健脾祛湿之功效 北京京城国丹医院的刘胜利教授介绍下面的中药方: 其方药组成是:乌梅、僵蚕、枳壳、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柴胡、法半夏、三棱各9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或做成药丸,每次9克,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B超复查后息肉缩小则加服一疗程,若息肉消失则无需再服药。倘若胆囊息肉过大(直径大于1厘米者)则应请外科医生诊治。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中医规范病名库 一、外感病证 1、感冒 辩证分型:风寒症、风热症、暑湿症、表寒里热证 2、外感发热 辩证分型:卫表证、肺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胆热证、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膀胱湿热证 3、湿阻 辩证分型: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 4、痢疾 辩证分型:疫毒痢、寒湿痢、虚寒痢、休息痢、噤口痢 5、疟疾 辩证分型: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 正疟(邪盛)、温疟(热证)、寒疟(寒证)、热瘴(热证)、冷瘴(湿证)、劳疟(气血两虚)、 疟母(血瘀痰结) 备注:瘴疟(热瘴、冷瘴) 二、肺病证 1、咳嗽 辩证分型: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2、哮病 辩证分型: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 3、喘证 辩证分型: 实喘:风寒闭肺、表寒里热、痰热遏肺、痰浊阻肺、肺气郁痹、水凌心肺、肝气乘肺 虚喘:肺气虚、肾气虚、喘脱 4、肺胀 辩证分型:外寒内饮、痰瘀阻肺、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 5、肺痈 辩证分型:初期(风热/寒犯肺)、成痈期(痰瘀热毒)、溃脓期(热壅血瘀)、恢复期(气阴两虚) 6、肺痨 辩证分型: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 7、肺痿

辩证分型:虚热、虚寒 8、肺癌 辩证分型:气血瘀滞、痰湿蕴肺、阴虚毒热、气阴两虚 三、心脑病证 1、心悸 辩证分型:心虚胆怯、心脾两虚(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2、胸痹心痛 辩证分型: 1、实证:寒凝心脉(阴寒凝滞)、气滞心胸、痰浊闭阻(痰浊壅塞)、瘀血痹阻(心血瘀阻) 2、虚证: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心阳不振(阳气虚衰)、心肾阳虚、气阴两虚 3、眩晕 辩证分型:风阳上扰(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肾精不足 4、中风病 辩证分型: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4、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5、痰热内闭清窍; 6、痰湿蒙塞心神; 7、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4、中风 辩证分型: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中脏腑(1闭证——阳闭、阴闭;2脱证;3后遗症——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咽wai)斜) 5、不寐(失眠) 辨证分型:实证(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虚证(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附】健忘 辩证分型:心脾不足、肾精亏耗、痰浊上扰、肝郁气滞 6、痴呆 辩证分型: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7、痫病 辩证分型: 发作期:阳痫(痰浊蒙窍,风火上扰,痰火内盛)、阴痫(寒痰蒙窍) 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肾亏虚 8、癫病 辩证分型: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9、狂病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原因和治疗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原因和治疗 出现了胆囊息肉,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胆得健康,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健康,所以对于很多患者,为了能尽快的让自己康复,想选择中药治疗胆囊吸肉,所以想全面了解一下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原因和治疗,下面内容就做了具体的介绍,你可以全面的了解一下。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郁成瘀而致;二是因肠胃积滞,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上蒸肝胆,使肝失疏泄,久郁成瘀而致。肝胆经络循行两胁,肝失疏泄,气滞不行故两胁胀痛;木郁克土使脾胃气滞故脘腹胀满或疼痛;湿热内蕴,肝胆气逆故见口苦咽干、烧心。舌苔黄腻乃肝脾湿热上蒸所致。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为主。 1、茵陈、蒲公英、柴胡、郁金、人工牛黄、栀子、金钱草、黄莲、青皮、连翘、香附、厚朴、大黄、丹参、冬虫夏草、桃仁、龙胆(注:忌食肥肉、海鲜、鸡蛋黄、无鳞鱼类、动物内脏、辛辣、白酒、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2、柴胡、白芍、甘草、薏苡仁、连翘、青皮、香附、厚朴、生大黄、丹参、桃仁、僵蚕、金钱草、龙胆、茵陈等(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养肝柔肝、活血化瘀、利胆通腑,软坚散结) 3、双花连胆汤处方:金银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4、乌僵薏四汤由柴胡9g,枳壳10g,白芍15g,薏苡仁30g, 乌梅10g,僵蚕10g,白芥子10g,连翘15g,三棱9g,法半夏9g,甘 草6g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或制成水丸,每次 9g,每日3次。一般2~3个月为1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 了解了以上的介绍,相信你也了解了通过中药治疗胆囊息肉,所以在全面了解以后,那么可以根据以上的全面介绍,通过中药的治疗,让自己的胆囊息肉,能通过更好的治疗,让自己尽快的康复,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中医证编码TCD

摘要:从全国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12万余份出院病例中,遴选出78605份符合项目研究要求的病例,从中分析发现中医病、证诊断名5908个。通过对每一个病、证诊断所占有的病例量顺位列表分析获得了有代表性的全国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分布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标准为规范描述了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的层次结构,揭示了中医病、证的属性组合规律与因果关系,为中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国家标准;疾病分布;中医病证;诊断 Applied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n“Classification & Code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Zhang Ruhong(章如虹),Mao Shusong(毛树松),Shao Qihong(邵企红),et al.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Information Center, Hubei 43006 1) (Dep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 hinese Me dicine, Beijing 100026) ABSTRACT: From the 8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pital s by random sampling from different grades, 78 605 out of more than 1 20 thousands of cases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hich conformed to the pr oje ct research requirements. By the analysis on the cases we found 5 908 diagnosis name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n sequence we listed the numbers o f the cases occupied by each diagnosis, and then got a representative distributi on data of the diagnoses of TCM symptoms an d signs on the discharged TCM patient s. Taking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s rule, our research indicated the features, c ausality and combination regulation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t suggested a new path of th e TCM research. KEY WORDS: Disease Distribution; TCM Symptoms and Signs; Diagnos is 1资料来源 本资料来源于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病种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该调查是依据卫生部“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所采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综合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人口结构等项指标,以县(市或市区)为单元,进

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码工作

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码工作 发表时间:2017-06-27T17:41:56.50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5期作者:欧国秦[导读] 总之要做好中医编码工作,工作人员就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养成仔细阅读病历的习惯,同时虚心向临床人员请教。 湖南省武冈市中医医院病案科湖南武冈 422400 摘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我国中医疾病分类国家标准,它的应用促进了中医临床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能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学术发展,加强内外交流。要搞好中医编码工作,必须了解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配备必要的专业书籍,工作人员要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要熟练掌握TCD的编码规则和方法。 关键词:中医病证;编制原则;分类代码 我院是一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在日常的编码工作中需要对西医诊断、中医病名和证候进行编码。我国在卫生信息管理的教学中没有相关的中医编码内容,后期的继续教育也少有对中医编码的培训,为此许多中医医院的同仁对于中医编码的工作都比较茫然。本文就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进行了总结。 1 配备必要的工具书及中医专业书籍,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 目前在中医医院从事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中医,中医基础薄弱。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科室必须配备相应的中医专业书籍和工具书。我们医院病案科购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证病名大辞典》和《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等多种专业书籍,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查阅学习。同时聘请医院高年资的老中医为我科工作人员讲解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了中医病、证的基础知识。 2 了解开展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呢?我们只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好这项工作。中医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辩证论治规律,它完全不同于西医不能沿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分类方法。1996年1月起在全国采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下文中简称TCD)对中医病证进行分类。实行中医病证分类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学术发展,加强内外交流。 3 熟练掌握TCD的编码规则和方法 要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最重要的是了解TCD是一个怎样的分类系统并熟悉掌握它的操作方法。TCD中包含了中医病名475个,中医证候名1027个,是将中医的各种病、证按照既定的原则归入类目及系统的方法。 3.1 TCD的编制规则中医的临床诊断包括病名准断和证候,TCD规定以病、证并列的方式,分别予以分类、编码,其结构为:病证分类代码=病名代码+证候分类。 3.1.1病名分类规则病名的分类以该病所属的临床科别和专科系统进行分类。其中临床科别有七个类目: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和骨伤科。[1]分类目以二级专科分类,例如眼科中的二级专科分为胞睑、眦、白睛、黑睛、瞳神、外伤、瘤、癌和其他病。 3.1.2 证候分类规则证候分类以中医学辩证系统规划类目,证候类目有病因、阴阳气血津液痰、脏腑筋络、六经、卫气营血和其他证候六大类。[1]证候的分类目和细类目分别以该证候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内涵属性分类,分类目如湿证类、热证类等,细类目如湿困中焦证,热郁成庸证等。 3.2 TCD编码方法 TCD编码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混合编码方式。[1] 3.2.1 病名编码方法病名的6位码分别为病名标识位、科别类目位、专科系统分类目位、序号2位和尾码。[1]病名标识位统一用 “B”表示。类目位和分类目位分别是所属科别和专科系统名称的首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序号位是在同专科类目中的序号。尾码位是进一步细分时的数字标识。例如:耵耳病 BRE110中B为病名标识;R表示科别为耳鼻喉科;E表示专科为耳病类;11为序号;0为尾码。奶麻病BES020中B为病名标识;E表示科别为儿科;S表示专科为儿科时行病类;02为序号;0为尾码。 3.2.2证候分类编码方法证候的6位码分别为证候标识位、类目、分类目、细类目、序号和尾码。证候标识位统一为 “Z”。类目位、分类目位和细类目位分别是所属证候类目、第一个内涵属性和第二个内涵属性名称的首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序号位在相同证候属性中的顺序号。尾码位是证候意义相似时的区分标识。例如:气营两燔证ZWVX10中Z为证候标识,W表示类目为卫气营血证候类,V表示分类目为气分证类,X表示细类目为气分、血分证类,1为序号,0为尾码;厥阴下利证ZLJ040中Z为证候标识,L表示类目为六经证候类,J表示分类目为厥阴证类,04为序号,0为尾码。 3.2.3 TCD中的特殊代码 TCD规定在同一类代码中出现重复时,第一个代码按原规则,第2个用首个汉字拼音的第2个字母作为代码,以此类推。病证代码按规则应为“I”时要用“M” 代替,为“Q”时用“V”代替。例如:同为骨伤科疾病的伤筋病的代码为BGS,而损伤内证病的代码为BGU。期类用ZVM表示,其他证用ZVV000表示。 这样的编码方法让我们看见病证分类代码就能了解该病、证的归类及属性。例如:代码BRK010表示该病是口齿病类的牙痛病;代码BRB010表示该病是鼻病类的鼻疔病;代码ZZP030表示该证候是脏腑经络证候类目,脾证类的脾虚不固证。 3.2.4 代码的查找方法中医病证编码可以分别通过TCD的表3、表6和附录A三种途径查找。其中表3是按照科别类目和专科类目顺序排列,表6是按照证候类目和证候属性顺序进行排列的。通过这两个表格查找时,编码人员必须了解疾病所属的科别和专科及证候的类目和属性。例如:查找胬肉攀睛病代码,首先我们要确定该病的科别类目属于眼科,专科分类目属于眦病,然后到表3中查找得到编码为BYZ050;查找暑入阳明证的代码,首先我们要确定该证候是病因证候,其证候属性为暑、阳明证,然后到表6中查到编码为ZBSYA0。这就要求编码人员有非常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对中医的病名和证候有相当的了解才能确保正确查找到编码。所以这样的查找方法难度较大,在大多数中医医院病案室的编码工作中使用较少。在我们平时的编码工作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TCD中的附录A“中医病证名汉语拼音索引”来查找编码。这个索引是按照病名和证候首字的汉语拼音排列的,根据病名和证候首字的汉语拼音就能很方便的找到相应的病名和证候。例如:查找瓜藤缠病的代码,该病名的首字拼音为gua,我们在附录A查找到拼音gua就可以直接找到编码为BWP240;查找寒凝证的代码,该证候的首字拼音为han,我们在附录A查找到拼音han就可以直接找到编码为ZBH040。但在实际的分类中有很多的病名和证候都不能够直接查到,这时就要求根据编码规则编制扩展码。

中医有8种体质分类

中医有8种体质分类 下面的文章摘自付杰英教授的《中医体质养生》,内含中成药请患者咨询医生后适用,在此仅作为学习中医的一部分介绍给大家,不作为本站开设药方的先例。 中医有8种体质分类,且互相穿插,互相间接,不是泾渭分明,故一个人有几种体质混合的现象。而不同体质对我们的身体治疗和养生方法是不同,不同体质对食物的反应也不同。先将8种体质的表现和养生方法介绍给大家。 1、平和体质 主要表现:形体比较匀称,体重适中,饮食规律,情绪平稳、代谢正常,出汗比别人多些,皮肤光泽洁净,舌淡红,苔薄。神态情绪稳定,性格平和,思维不偏激。 形成原因:遗传、经受打击对人生事事看开者 调节:不伤不扰,顺其自然,不要乱进补 2、阳虚体质 主要表现:没有火力,畏寒怕冷,夜尿多且清(除神经质、敏感的人,冬天多者)腹泻,性冷淡,脚跟腰腿疼痛、容易下肢肿胀,白带偏多,清稀透明,每当受寒遇冷或者疲劳时白带就增多。头发稀疏、黑眼圈、口唇发暗。舌体胖大娇嫩,脉象沉细。上热下寒,牙痛、口臭、面红油腻、痤疮、烦躁失眠,下寒是真,上热是假。(此者不一定要吃清热解毒败火的药物。)神态比较沉静,情绪会消沉,易有抑郁的倾向。 形成原因:遗传;长期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清热解毒中药等,或有病没病预防性地喝凉茶,或者喜欢冰冻寒凉的饮食,或者纵欲、性生活过度等;老年阳气逐渐虚衰;工作环境有关 易患:肥胖、痹证(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骨质疏松、容易水肿、

痛经、月经不调、月经延后、闭经、难孕、性冷淡、阳痿、早泄、滑精。囊肿痤疮,低血压、耳鸣、色斑、慢性结肠炎、痹证(类似于冠心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腹痛(慢性胃肠炎)、关节痛、头痛等。 调节:不伤不损阳气 起居方面:保持安静,避免消沉;多见阳光,多运动,少熬夜;听轻快、活泼、兴奋的音乐。注意保暖,要特别注意保护后背和前腹部,要注意不能多吃寒凉冰冻的食物,尽量少用抗生素、清热解毒的中药,以保护阳气。夏季不可开空调,秋冬不要受寒;夏勿贪凉,冬宜温补 食疗:忌食生冷,多吃温热 少吃冰镇饮料、冰镇果汁和新鲜椰子汁;如柑橘、柚子、香蕉、西瓜、甜瓜、火龙果、马蹄、梨子、柿子、枇杷、甘蔗、苦瓜、黄瓜、丝瓜、芹菜、竹笋、绿豆、绿茶、海带、紫菜、田螺、螃蟹等;冷食吃时配温热食物;蔬菜尽量不要凉拌生吃,最好在开水中淖一淖或者炖、蒸、煮。少吃盐。 多食温热之性的食物如:荔枝、榴莲、樱桃、龙眼肉、板栗、大枣、核桃、腰果、松子、生姜、韭菜、辣椒、南瓜、胡萝卜、山药、黄豆芽等,山药以河南出的铁棍山药最好。阳虚、气虚体质者秋冬季经常喝些山药板栗红枣糯米粥,不仅暖身暖胃,还能补阳气。 肉食类有羊肉、牛肉、狗肉、鹿肉、鸡肉、虾、黄鳝、海参、鲍鱼、淡菜等。在煲羊肉汤的时候,里边可以放一些当归、白芍,吃起来又补阳气又补血。一到冬天就手脚冷麻的人,可以喝当归生姜羊肉汤,有两道很好吃的菜——韭菜炒虾仁和韭菜炒核桃,可以改善阳虚体质,尤其适合男性。

中医疾病编码

中医疾病编码 ICD码疾病名称统计码助记词 ICD码疾病名称统计码助记词 BES010 麻 疹 MZ443 MZ443 BFC100 产后盗汗 CHD44 CHD44 BES020 奶麻 NM544 NM544 BFC110 产后身痛 CHS34 CHS34 BES030 风痧 FS343 FS343 BFC120 缺乳 QR335 QR335 BES040 丹痧 DS343 DS343 BFC121 乳少 RS323 RS323 BES050 水痘 SD541 SD541 BFC130 乳汁自出 RZZ35 RZZ35 BES060 痄腮 ZS434 ZS434 BFC140 回乳 HR235 HR235 BES070 顿咳 DK124 DK124 BFC150 产后血崩 CHX32 CHX32 BES080 白喉 BH324 BH324 BFC160 恶露不下 ELB11 ELB11 BES090 疫毒痢 YDL14 YDL14 BFD010 带下病 DXB14 DXB14 BES100 疰夏 ZX414 ZX414 BFF000 征瘕 ZJA ZJA BES110 夏季热 XJR31 XJR31 BFF010 征瘕 ZJ2 ZJ2 BEX010 胎黄 TH314 TH314 BFR010 妊娠恶阻 RSE15 RSE15 BEX020 赤游丹 CYD43 CYD43 BFR020 妊娠痫证(病) RSX44 RSX44 BEX030 脐风 QF334 QF334 BFR030 妊娠腹痛 RSF34 RSF34 BEX040 脐湿 QS341 QS341 BFR040 异位妊娠 YWR55 YWR55 BEX050 脐疮 QC345 QC345 BFR050 胎漏 TL344 TL344 BEX060 脐血 QX331 QX331 BFR060 胎动不安 TDB14 TDB14 BEX070 脐突 QT344 QT344 BFR070 堕胎 DT531 DT531 BEZ010 肺炎喘嗽 FYC22 FYC22 BFR080 小产 XC543 XC543 BEZ020 鹅口疮 EKC24 EKC24 BFR090 滑 胎 HT431 HT431 BEZ030 厌食 YS134 YS134 BFR100 胎萎不长 TWB13 TWB13 BEZ040 积滞 JZ342 JZ342 BFR110 胎死不下 TSB11 TSB11 BEZ050 疳证(病) GZ441 GZ441 BFR120 子烦 ZF544 ZF544 BEZ060 惊风 JF434 JF434 BFR130 子肿 ZZ532 ZZ532 BEZ061 惊风-急惊风 JFJ43 JFJ43 BFR140 子满 ZM544 ZM544 BEZ062 惊风-慢惊风 JFM43 JFM43 BFR150 子晕 ZY521 ZY521 BEZ070 疳积 GJ434 GJ434 BFR160 子痫 ZX544 ZX544 BEZ080 五迟 WC154 WC154 BFR170 子悬 ZX524 ZX524 BEZ090 五软 WR114 WR114 BFR180 子 ZY541 ZY541 BEZ100 五硬 WY114

中医表7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D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胆囊息肉身体会出现什么症状它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胆囊息肉身体会出现什么症状,它对 身体有什么危害? 传统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主要由于体内寒气多,阴阳失去平衡,胆囊收缩功能下降,肝胆互为表里,出现肝郁气滞,疏泄失常,,久郁成瘀而致以及肠胃积滞,使肝失疏泄,久郁成瘀而致。通俗的讲就是由于饮食不节,生活习惯无规律,让外邪入侵,阴阳失衡,胆囊胆汁分泌减少,食物在肠胃停留过久,部分胆汁和毒素无法正常排出,使得胆汁中的胆固醇产生结晶,出现息肉等现象。需要注意观察,不宜超出1cm由于我们人体会自我修复,胆囊息肉的危害短期是感觉不到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很重要,胆往往是我们忽略的地方,有了胆囊息肉怎么办,而不是忽视它,任由它发展下去,需要积极预防与寻找治疗的方法。 通过辨证施治。从患者全身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局限在致病菌发生病灶本身,而是将局部病灶的治疗与整体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采取自我调理法,一般胆囊息肉往往因为平时饮食生活习惯的无节制,不规律而引起的,需要从饮食方面进行调整,进行自我约束,尤其注意少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控制脂肪及胆固醇摄入量,减轻胆囊负荷。 保肝利胆,找回健康。以中药治疗胆囊息肉主要是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为主,治疗平稳,没有副作用,不伤肝伤肾,尤其是能改变机体致息基因的环境、抑制胆囊息肉复发,既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又可抑制胆囊息肉的生长。采取紫花苦菜红糖汤饮法,取1取紫花苦菜15g,红糖适量,

置于不锈钢的锅中,加清水1000毫升进行煮汤,煮好后加红糖,每天三次,煮一次可以用1-2天左右。 调整习惯,合理膳食。从生活细节入手,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抑制病情的发展,胆囊息肉患者饮食中应当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如果因口感需要可适当用一些橄榄油来烹制食品。要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如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 作息规律,饮食有节。胆囊息肉患者应注意生活作息要规律,不宜过度劳累;多运动,切忌久坐不动;多饮水,一天饮水2500毫升左右。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因为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反应性地分泌胆囊收缩激素,使胆囊收缩,这时大量粘稠的和含有胆泥的胆汁被排出到达肠道内,因此可以预防胆囊息肉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