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综述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综述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综述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综述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综述简介[2007-02-02]

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水利部天津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年8月29日南水北调工程深受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有关部门和单位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勘测、规划、设计及反复论证工作,在经过近百种方案比选后,提出了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分别引水的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同时,还对其他调水设想和解决北京市用水的一些应急调水方案进行了研究。

社会各界人士出于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关心,纷纷献计献策,不断提出一些替代或补充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的调水方案设想。

一、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研究历程

南水北调工程从1952年开始研究至今已半个世纪,规划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编写了《黄河源及通天河引水入黄查勘报告》。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在听取了黄委主任王化云关于从长江引水接济黄河的设想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提出了南水北调战略构想。

1953年2月毛主席在视察长江时又谈到了南水北调问题,与当时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1989年6月改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主任林一山探讨了可能的调水线路。

1957~1958年长办完成了《汉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和《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从长江上、中、下游多点引水,接济黄、淮、海的总体布局。

1958年9月黄委编写了《金沙江引水线路查勘报告》,初步认为从金沙江引水入黄河可以满足三门峡以上地区缺水要求。

1955~1958年中央先后在四次全国性会议上提到南水北调。1955年3月,邓子恢副总理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黄河本身水量不足,需要考虑从汉江或其他邻近河流引水补充黄河水量。在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上,毛主席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1958年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西北六省(自治区)治沙会议上,提出从金沙江调水的设想;同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即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应加速制订”。

1962年以后,由于黄淮海平原大面积引黄灌溉和平原蓄水,造成严重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南水北调的规划与研究工作被搁置。

(二)以东线为重点的规划阶段(1972~1979年)

1972年华北地区大旱。1973年7月国务院召开北方17省、直辖市抗旱会议后,水电部组成南水北调规划组,研究从长江向华北平原调水的近期调水方案,于1974年7月、1976年3月分别提出了《南水北调近期规划任务书》和《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选择了以东线作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并以京杭运河为输水干线送水到天津作为东线近期工程的实施方案。

1978年10月,水电部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1979年水、电分部后,水利部又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均简称南办),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研究。

(三)东、中、西线规划研究阶段(1980~1994年)

1980年和1981年海河流域发生了连续两年的严重干旱,国务院决定:官厅、密

云水库不再供水给天津和河北,临时引黄接济天津,加快建设引滦工程。国家计划“六五”期间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1.东线

1983年2月,水电部将《关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报告》报国家计委并国务院。建议东线工程先通后畅、分步实施,第一期工程暂不过黄河,先把江水相机送入东平湖。

同月,国务院第11次会议决定,批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方案,并下发了《关于抓紧进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

1985年4月水电部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

1988年5月,国家计委将《关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审查情况的报告》报国务院,认为工程方案没有总体规划,建议水电部抓紧编制东线工程的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补充送水到天津的修改方案,再行审批。李鹏总理批示:同意国家计委的意见,南水北调必须以解决京津华北用水为主要目标。

按此精神,水利部南办于1990年5月和11月分别提出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修订设计任务书》。1991~1992年组织开展了东线第一期工程总体设计,于1992年12月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

在这个阶段,江苏省结合京杭运河续建工程,初步建成江水北调工程体系;1986年4月~1988年1月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简称天津院)完成了东线穿黄勘探试验洞的开挖任务,查明了工程地质条件,落实了穿黄隧洞的施工方法,基本解决了东线过黄河的关键技术问题。

2.中线

1980年4~5月,水利部组织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辖市)对中线进行了全线查勘。

长办于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88年9月报送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补充报告》和《中线规划简要报告》。

1990年8~9月国家计委会同水利部对中线工程进行考察,与湖北省、河南省就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调水方案取得共识。

1991年长委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1年9月修订)》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2年3月,国家计委组织召开了南水北调研讨会,邹家华副总理到会作了重要讲话,提出由中线工程解决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缺水问题,要求加强和加快中线工程的前期工作。

1992年底,长委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4年以后,长委陆续开展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和总干渠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

3.西线

1978年、1980年和1985年黄委三次组织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线路的查勘,并提出查勘报告。

1987年黄委根据国家计委的要求,开展西线工程超前期工作。黄委于1989年、1992年和1996年分别提出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雅砻江调水工程规划研究报告》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1996年起西线进入工程规划阶段。

(四)论证阶段(1995~1998年)

1995年6月,国务院第71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南水北调问题,指出:南水北调是一项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一定要慎重研究,充分论证,科学决策。遵照会议纪要精神,水利部成立了南水北调论证委员会。1996年3月底,论证委员会提交了《南水北调工程论证报告》(以下简称《论证报告》),建议“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序为:中线、东线、西线”。

经国务院批准,1996年3月成立了由邹家华副总理任主任的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对《论证报告》进行审查。1998年初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以下简称《审查报告》)并上报国务院。《审查报告》同意《论证报告》提出的主要结论意见,按照中、东、西线的顺序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但部分专家仍对一些问题存有疑虑和不同意见。

(五)总体规划阶段(1999~2002年)

1998年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水资源问题作了重要批示。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的方案,乃国家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比选、周密计划。”

水利部于1999年5月撤销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成立“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简称调水局)。

1999~2001年北方地区再次发生连续的严重干旱,京、津地区和胶东地区严重缺水,天津市被迫实施第六次引黄应急。社会各界对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达成共识,迫切希望尽早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水利部于2000年7月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意见》。

2000年9月6日,温家宝副总理听取了南水北调工程工作汇报并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2000年9月27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朱总理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要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朱总理还强调,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但是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关键在于搞好总体规划,全面安排,有先有后,分步实施。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为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要“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朱镕基总理“三先三后”的指示精神,国家计委、水利部于2000年12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座谈会,布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作。

按照新的要求,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作,提出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淮委和海委提出了东线工程修订规划,长委提出了中线工程修订规划,黄委完成了西线工程规划。

二、东线工程方案

(一)过黄河到天津方案

《1976年规划报告》推荐的东线调水方案送水过黄河至天津,供水范围包括苏北、安徽的洪泽湖周边地区、南四湖的鲁西南和鲁北地区,并向河北的黑龙港、运东地区和天津市供水。供水目标以农业为主,向城市补充供水,结合航运。多年平均抽江水量190亿立方米,抽江流量1000立方米/秒,过黄河600立方米/秒,到天津100立方米/秒。

黄河以南输水干线主要利用京杭运河及与其平行的输水河道,沿线设15级提水泵站,并利用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进行调蓄;出东平湖后在山东解山

与位山间以隧洞方式穿越黄河,黄河以北新辟位临运河,平交入卫运河、南运河、马厂减河,到天津入北大港水库。从临清向西新开黑龙港引江渠,向邢台、衡水、沧州等地区供水。

该方案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基本方案,以后提出的各种调水方案多是该方案的补充、完善或分期、分步实施。

(二)过黄河到天津、北京方案

《1990年修订规划》提出的东线调水方案在《1976年规划报告》方案的基础上,以京津地区城市用水为主要供水目标,减少农业用水,增加向北京、胶东补水。近期工程规模为抽江10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为191.5亿立方米;过黄河400立方米/秒,水量为80.1亿立方米;到天津180立方米/秒。

1992年12月水利部南办提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以城市生活、工业和航运用水为主,结合改善农业灌溉面积。第一期工程以2000年为设计水平年,确定抽江规模为6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为91.4亿立方米),过黄河200立方米/秒,到天津100立方米/秒,进北京17立方米/秒。

(三)过黄河到天津、胶东方案

《1996年论证报告》提出分三步实施《1990年修订规划》中的近期工程方案,并把向胶东地区主要城市供水的任务列入东线工程。明确近期供水目标为解决天津、胶东和沿线其他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适当兼顾沿线农业和其他用水。工程规模:第一步,抽江500立方米/秒(水量59.9亿立方米),进东平湖100立方米/秒,供胶东50立方米/秒;第二步,抽江700立方米/秒(水量109.5亿立方米),过黄河250立方米/秒,到天津150立方米/秒,供胶东50立方米/秒;第三步,抽江1000立方米/秒(水量180亿立方米),过黄河400立方米/秒,到天津250立方米/秒,供胶东80~95立方米/秒。

《2001年修订规划》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突出了水污染防治,并进一步完善了分期实施方案,规划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只供水到山东省,抽江规模500立方米/秒(水量89亿立方米),过黄河流量50立方米/秒,供胶东50立方米/秒。第二期工程在东平湖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的条件下实施,抽江流量达到600立方米/秒(水量105.9亿立方米),向天津供水5亿立方米,向胶东地区供水水量及流量同第一期。

一、二期工程计划于2010年前建成。第三期工程抽江流量达到800立方米/秒(水量148.2亿立方米),过黄河200立方米/秒,向天津供水10亿立方米,向胶东地区供水21.3亿立方米(流量90立方米/秒)。

(四)进东平湖、不过黄河方案

本着分期实施、先通后畅的原则,结合治淮和航运要求,《1983年可研报告》提出了先把长江水相机送入东平湖的东线第一期工程方案。工程规模:抽江500立方米/秒(水量为50亿立方米),进东平湖50立方米/秒。1984年完成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将抽江规模调整至600立方米/秒(水量64.7亿立方米)。

(五)曾研究过的其他工程方案

1.过黄河起步方案

为早日启动东线调水工程,淮委于1989年9月提出了《南水北调过黄河起步方案》。该方案抽江400立方米/秒,过黄河50立方米/秒,向天津、沧州等城市供水2.0亿~4.5亿立方米。1996年论证期间又对该方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多年平均抽江水量为45亿立方米,可调出东平湖的水量为6亿立方米。

2.抽江过黄河到天津、向白洋淀分水方案

为达到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北调江水互济的目的,2000年3月天津院研究了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临清向白洋淀分水的方案。输水线路自穿卫枢纽出口至白洋淀,全长

259千米。该方案在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今后在构筑北方水网时,可以将东线与白洋淀连接。

3.胶东供水滨海线

淮委在《1996年论证报告》中补充了南水北调胶东供水滨海线。供水范围为胶东潍坊以东地区及输水干线沿线地区的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连云港等6座城市,以解决苏北里下河地区和南通到连云港一线滨海地区用水和航运问题。线路全长637千米,需设9级泵站,引江规模为90~225立方米/秒。

4.运西专线

从长江—洪泽湖走运西线,在长江六圩引水,经京杭运河设施桥站抽水入邵伯湖,在邵伯湖与高邮湖之间的杨庄漫水闸西侧建杨庄抽水站抽水入高邮湖,经淮河入江水道在金湖抽水入淮河入江水道上段(三河)于蒋坝抽水入洪泽湖。从洪泽湖—南四湖经徐洪河和另辟新渠直送下级湖。

5.引江济淮工程

从已建成的凤凰颈和裕溪口排灌站抽引长江水,经西河、裕溪河、兆河入巢湖,沿派河经肥西县城至合九铁路附近的王小郢,提水经隧洞穿越江淮分水岭,入瓦埠湖经东淝闸进入淮河,线路全长292千米,其中利用现有河道(湖泊)221千米。

引江济淮工程以解决安徽省淮河流域淮南、蚌埠、阜阳等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补充蚌埠闸以上农业灌溉用水,缓解沿淮、淮北地区缺水形势和改善生态环境为规划目标。工程规模:近期引江入巢200立方米/秒,引巢入淮1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引江济淮水量约5亿立方米;远期引江入巢300立方米/秒,引巢入淮2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引江济淮水量约10.4亿立方米。

三、中线工程方案

有关单位或专家研究和提出过的中线工程方案和设想有五十余种,对水源地、调水规模、输水线路和输水方式等进行了不同的组合。这里仅介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方案。

(一)引汉调水方案

1.丹江口水库不加坝、全线明渠输水方案

该方案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维持现状157米,极限死水位降至130米,采用自流方式输水。

20世纪90年代以前,该方案研究的供水范围涉及北京、河北、河南和湖北,年调水量96亿立方米,总干渠渠首规模500立方米/秒,进北京40立方米/秒。

1996年的《中线论证报告》,供水范围增加了天津市,总干渠渠首规模630立方米/秒,年调水量106亿立方米。

2001年修订规划的供水目标是沿线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供水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研究了总干渠渠首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420立方米/秒的方案,该方案在渠首设一级泵站或二级泵站的前提下,年调水量分别为81亿立方米和88亿立方米。北京、天津段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70立方米/秒,年供水量10亿立方米。

2.丹江口水库加坝、全线明渠输水方案

该方案是199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6年《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论证报告》的推荐方案,2001年中线工程修订规划时又进行了研究。该方案的特点是丹江口水库大坝一次加高至176.6米,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70米,全线明渠自流输水。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渠首规模和汉江中下游工程项目不同。

1991年中线工程规划推荐:总干渠渠首规模630立方米/秒,不考虑通航,增加了向天津供水线路。穿黄位置在牛口峪,推荐渡槽方案,不否定隧洞方案。调水量150亿立

方米,过黄河90亿~100亿立方米。汉江中下游建设兴隆枢纽和局部闸站改造工程。

1996年论证报告推荐:供水目标为沿线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供水范围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和湖北。穿黄工程推荐孤柏嘴隧洞方案。渠首设计流量630立方米/秒(加大800立方米/秒),年调水量121亿~150亿立方米;过黄河设计流量500立方米/秒,北京、天津段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加大70立方米/秒),水量各12亿立方米。汉江中下游建设碾盘山枢纽和局部闸站改造,并增加了引江济汉工程。

2001年修订规划研究的方案:供水目标为沿线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供水范围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在孤柏嘴以隧洞或渡槽型式穿越黄河,扩建瀑河调蓄水库。总干渠分期建设,第一期渠首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420立方米/秒),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过黄河设计流量265立方米/秒,北京、天津段设计流量分别为60立方米/秒和50立方米/秒,水量10亿立方米和8亿立方米。汉江中下游建设引江济汉工程和兴隆枢纽、改扩建部分闸站、整治局部航道工程。第二期工程调水量达130亿立方米。

3.丹江口水库加坝、明渠结合局部管涵输水方案

该方案为2001年修订规划推荐方案。第一期工程为丹江口水库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0米加高,汉江中下游建设四项治理工程,陶岔至北拒马河采用明渠,长1192千米,渠首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420立方米/秒,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北京和天津段的终点分别由玉渊潭、西河闸延伸到团城湖、外环河,线路长度分别为75千米和154千米,部分采用管涵输水,设计流量分别为60立方米/秒和50立方米/秒,水量分别为10亿立方米和8亿立方米。第二期工程调水量扩大到130亿立方米。

4.全线管涵输水方案

该方案管线布置基本不受地形条件的制约,采用有压方式输水,从陶岔渠首至北京团城湖线路全长1060千米。渠首规模分别研究了150立方米/秒、250立方米/秒和300立方米/秒,年调水量分别为40亿立方米、60亿立方米和82亿立方米。

5.黄河以北高、低线输水方案

该方案黄河以南与明渠方案同,黄河以北分高、低线输水。高线专门给沿线城市和工业供水,终点为北京,供水保证率高;低线将剩余的水量沿规划的引黄入淀线路输水至白洋淀,补充生态和农业用水。重点研究了陶岔渠首规模630立方米/秒的高、低线方案。过黄河后高、低线设计流量分别为265立方米/秒、175立方米/秒。

6.丹江口水库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61米加高方案

1996年,长委研究了将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抬高到161米的方案,相应的汛限水位为154~157米。最近又有专家提出丹江口水库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61米加高,陶岔渠首建一级泵站,汉江中下游实施兴隆枢纽、部分闸站改造和局部航道整治3项治理工程,同时建设汉江支流堵河上的潘口和长江支流大宁河上的剪刀峡水库,并在剪刀峡水库和大宁河三峡库区建设两级泵站,与已建的黄龙滩水电站、丹江口水库联合调度向北方供水。并建议将调水与加坝移民分离,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和移民安置工程作为防洪项目单独立项建设。

(二)引江调水方案

1.龙潭溪引江(绕岗高线)方案

1994年,长委研究了从长江干流引水的高、中、低线三个代表性方案,低线为江汉运河(即引江济汉)方案。高线自三峡库区自流引水,跨汉江入引汉总干渠。中线也自三峡库区自流引水,在丹江口坝下入汉江王甫洲水库,下泄补充汉江中下游用水,北调水量仍取自丹江口水库。高、中线引江规模均为500立方米/秒。

2001年修订规划又研究了改自流引江为提水方式,丹江口水库大坝不加高、按现状

运行方式调度,直接引长江水北调,引江流量为360立方米/秒。输水干渠自三峡坝址上游龙潭溪至引汉总干渠,线路全长326千米。设渠首泵站一座,当三峡库区水位低于145米时抽水。

2.香溪河长隧洞换水方案

1989年长委研究了香溪河长隧洞全线自流方案。隧洞进口设在香溪河左岸、兴山县城下游的李家湾,穿越江汉分水岭后跨汉江进入唐白河平原,至方城垭口接中线总干渠。线路长143千米,其中隧洞长135千米。

2001年修订规划在原方案的基础上,研究了香溪河长隧洞换水方案。从香溪河引水入汉江新集枢纽,设计引水位采用三峡汛限水位145米,引江流量520立方米/秒。减少丹江口水库下泄水量,以增加丹江口水库的北调水量。该方案丹江口水库不加坝,可调水量82.49亿立方米。

3.香溪河扬水设想

该设想在香溪河兴山县城附近建泵站抽水经南河入丹江口水库,设计引江流量为300立方米/秒,向丹江口水库补水100亿立方米。扬程分75米和220米两种,线路全长分别为153千米和135千米,其中隧洞长度分别为123千米和64千米。

4.大宁河抽江设想

2001年有专家提出从大宁河大昌镇设泵站抽水,穿越大巴山,入官渡河,沿河而下入堵河至丹江口水库,再北调的设想。

该设想提出的最早目的是不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后又作为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至正常蓄水位161米方案的抽江补源方案。

长委对此设想进行了研究,设计抽江流量为360立方米/秒。研究比较了三条引水线路方案,以中线中扬程方案为代表,进行了重点分析。该方案引水线路从白沙坡至官家河,接潘口梯级水库,正常蓄水位355米,输水隧洞长82千米,抽水扬程245米。

四、西线工程方案

(一)初期阶段研究(1952~1961年)的主要方案

本阶段研究的主要代表性方案有:金沙江玉树—积石山、金沙江石鼓—渭河和怒江沙布—定西方案。方案的特点是调水量大,多数方案几乎全部截引调水河流的径流,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大;输水均采用明渠自流,工程线路长,工程量巨大,技术难度高。

(二)中期阶段研究(1978~1985年)的主要方案

该阶段主要研究自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三条河上游调水至黄河上游,有多条河流联合引水和单独引水等多种方案,代表性方案有:雅砻江热巴—贾曲联合调水、通天河联叶—贾曲联合调水、通天河歇马—约古宗列曲、雅砻江宜牛—热曲、大渡河年弄—沙柯河等方案。

这些方案主要特点是:引水线路海拔高,一般在3800米以上,最高达4220米,施工难度相对较大;调水量比初期研究阶段减少,三条河调水量200亿立方米,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三)超前期阶段研究(1987~1996年)的主要方案

该阶段通过对百余个方案和引水线路比选,提出了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三条河调水的8个代表性方案,即通天河引水的歇马—扎陵湖、联叶—建设、同加—雅砻江—黄河和雅砻江引水的温波—黄河、长须—恰给弄自流引水方案,及通天河引水的治家—多曲、雅砻江引水的长须—达日河和大渡河引水的斜尔尕—贾曲抽水方案。各方案调蓄水库的坝高在152~348米之间,以隧洞输水为主,三条河年总调水量195亿立方米。

(四)规划阶段研究(1996年以后)的主要方案

本阶段对西线工程的布局、可调水量、供水范围和工程方案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的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各调水方案的调蓄水库坝高在63~292米之间,坝型均为钢筋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输水工程由明渠为主改为以隧洞为主,隧洞长48~490千米,引水线路海拔高程下降到3500米。工程技术难度降低,施工及运行条件改善,现实可行性加大。代表性方案主要有:从大渡河调水的上—贾自流、达—贾联合自流、斜—贾抽水方案;从雅砻江调水的长—恰自流、仁—岗自流、仁—章自流、阿—贾自流、长—达抽水方案;从通天河调水的同—雅—岗自流、同—雅—章自流、侧—雅—贾自流、治—多抽水方案。

经方案比选,2001年黄委完成的西线工程规划推荐方案为:从大渡河调水的达—贾联合自流线路、雅砻江调水的阿—贾自流线路和从通天河调水的侧—雅—贾自流线路组合的总体布局,共调水170亿立方米。该方案具有自流、集中、下移的特点,施工难度较小,运行管理相对方便,并能较好地与后续水源衔接。

规划推荐达—贾联合自流线路为第一期工程,调水量40亿立方米;雅砻江阿—贾自流方案为第二期工程,调水量50亿立方米;通天河侧—雅—贾自流线路为第三期工程,调水量80亿立方米。

五、大西线调水及小江抽水设想

(一)黄委西线后续水源设想

黄委在西线规划中初步研究了从澜沧江、怒江等河流引水的后续水源工程。分高、低线两个方案,高线调水170亿立方米,低线调水200亿立方米,推荐低线方案。全线自流引水,建坝4座,最大坝高335米,引水线路长281千米,末端入通天河。

(二)长委西部调水工程设想

设想在怒江上建水库,与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的一系列水库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系水库群,采取自流加抽水的方式,总调水量约800亿立方米。引水入黄河后,再从大柳树水利枢纽,开挖南、北两大干渠向西北引水。或在大柳树枢纽兴建前,利用大柳树处天然河道1200米高程等高线向北穿越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及巴丹吉林沙漠,向天山以北送水;向南沿1400米高程等高线在祁连山和新疆南部的阿尔金山脚下开挖运河引水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吐鲁番盆地。大柳树以上的总干渠长1410千米(其中隧洞216千米),供水区南、北干渠分别长2500千米和3000千米。

(三)藏水北调设想

有专家设想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处裁弯取直,在黄河阿尼玛卿山大弯道处裁弯取直,建设两座超大型水电站,然后利用此电能抽水。总调水量435亿立方米,解决大西北地区工农业、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

线路终点有二个,一是在西宁附近入黄河;另一个进塔里木盆地。线路总长1235千米,抽水总扬程1800米。

(四)青海99课题组设想

设想借鉴三峡工程依托葛洲坝工程为母体的经验,以黄河上游已建成的龙羊峡、李家峡等水电站为基础,同步建设公伯峡、拉西瓦等水电站。将调水工程和水电梯级同步推进,以互动方式滚动发展。调水总规模达到1100亿立方米。

引水线路自雅鲁藏布江开始,连接怒江、澜沧江、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到黄河支流贾曲。从怒江引水到黄河线路总长800多千米,全为隧洞。

(五)朔天运河调水设想

朔天运河的设想者最初设想是从山西朔州的黄河万家寨引水到天津出海,运输煤炭。后变为从雅鲁藏布江“朔玛滩”引水串联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到黄河支流贾曲入黄河的朔天运河大西线南水北调设想,年调水量2006亿立方米。供水到青海、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改造沙漠、通航、发电、旅游、黄河冲沙入海等。

(六)小江抽水设想

有专家设想从长江三峡库区的支流小江上提水过大巴山、秦岭到渭河,然后自流入黄河,多年平均引水量150亿立方米,引水流量为600立方米/秒,扬程400米。为了减少引水对三峡、葛洲坝发电及航运的影响,引水时段尽量安排在汛期;枯水期尽量少引或不引。设想替代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部分西线的供水范围。

六、北京市应急补水方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京、津两大城市主要供水水源的密云、潘家口等水库,由于连年来水不丰,经常在死水位上下运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以前如何解决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提出许多解决的对策和应急措施。

(一)引拒济京工程

从拒马河引水供北京,设计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不建张坊水库,多年平均引水量1亿立方米;建张坊水库,多年平均引水量1.7亿立方米,有自流引水和低压埋管扬水两种方案,线路全长约40~42千米。河北省考虑本省水资源已经十分短缺,不同意再从缺水的河北省调水及修建张坊水库。

(二)引黄入淀工程

原规划引黄入淀工程作为兴建引拒济京工程对河北省的补偿工程,引水口在黄河白坡,终点为白洋淀。1999年又研究了引水口与规划的黄河西霞院水利枢纽的灌溉引水闸相结合的方案,总引水量20亿立方米,引水规模200立方米/秒。输水总干渠线路全长735千米。

(三)西霞院引黄济京工程

从西霞院坝下引水至黄河北岸北平皋,接中线工程黄河以北总干渠,直接给北京供水。规划总引水量45亿立方米,分配北京市8.6亿立方米,天津市8.6亿立方米,河北省18.5亿立方米,河南省9.5亿立方米。引水规模为200立方米/秒,引水时间需8.5个月。从西霞院渠首至北京线路总长844千米,天津干渠与中线工程规划相同。从黄河引水45亿立方米的前提是: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汉江水送入黄河50亿立方米,或直接向黄河南岸引黄灌区供水,替换出25亿立方米(加上原来分配给河北、天津的20亿立方米黄河水量,共45亿立方米)。

(四)万家寨引黄济京工程

曾研究过利用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向北京补水方案和万家寨引黄济京专线方案。利用万家寨引黄工程方案,从山西省的引黄指标中调剂2亿立方米或3亿立方米水量;专线引黄方案引水口设计流量56立方米/秒,引水量为13.7亿立方米。通过桑干河、永定河向北京市供水。线路长约500千米,其中利用天然河道400千米。

(五)白洋淀向北京补水工程

提出白洋淀向北京补水方案的背景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先于中线工程开工建设。线路包括两段:从卫运河和平闸经卫千渠、千顷洼、滏阳新河到白洋淀段和白洋淀到北京玉渊潭段,共长369千米。白洋淀到玉渊潭段长98千米,输水方式可以采用明渠或埋管,规划引水量3亿立方米,设4级泵站扬水,总扬程179米。

(六)引滦济潮工程

引滦济潮工程包括兴建滦河大坝沟门水库及向潮河密云水库输水线路两部分,采用枯水年份限制北京市引水,特枯年份先保证天津、唐山市区用水的引水方案,多年平均向北京市引水2.1亿立方米。

大坝沟门水库总库容4亿立方米,线路长160千米。

引滦济潮后,为了不影响河北省滦河下游灌区的用水,需兴建津唐运河补偿工程,将南水北调东线供北方的3.5亿立方米水量通过津唐运河送到滦河下游灌区。河北省、天津市都不同意兴建该工程。

(七)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引滦济京工程

规划年引水4亿立方米,引水流量15.5立方米/秒。输水线路采用双向输水隧洞方案,洞长108千米。从潘家口到密云水库为自流输水,反之则采用增压输水。该方案可以实现密云、潘家口、大黑汀三库联合调节,但河北省、天津市对该工程都持否定态度。

(八)南水北调东线向北京补水工程

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至唐官屯或天津为前提,研究过西河闸埋管、北运河输水和龙河输水向北京补水工程等方案,年补水量3亿立方米。

西河闸埋管方案线路:在西河闸上沿西北方向埋管扬水,经立垡入永定河引水渠至玉渊潭,全长176千米,设计扬程180米。

北运河输水方案线路:沿南运河、子牙河、永清渠入永定河中泓故道至屈家店闸上进入北运河,再由北运河逐级扬水到榆林庄闸下,然后埋管到北京市南护城河再扬水至玉渊潭,线路全长233千米,设计总扬程142米。

龙河输水方案线路:沿南运河、永清渠尾建泵站扬水入增产河、永定河主河槽至龙河干流,再新开渠道与天堂河连接至埝坛,然后利用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穿过北京市区入玉渊潭,输水线路总长199千米,总扬程108米。

七、结语

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设想,至今已进行了50年的前期工作,有关单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论证,完成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等工作,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形成了从长江上、中、下游干支流调水的南水北调西线、中线、东线工程的总体格局。

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研究历史的回顾和工程方案的综述,主要有如下认识:

(一)50年的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的总体布局是合理的

三条调水线路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和水资源情况各异,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和目标以及存在的必要性。三条线又是相互联系的,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为补充,尤其可通过黄河进行水量的优化配置,但不能相互替代。

(二)南水北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很多,且非常复杂

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有技术上的,还有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因此在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时,必须充分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复杂性,做好调查研究和勘测、设计工作,积累丰富、翔实的基础资料,广泛征求受水区和水源区地方政府的意见,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多学科、多部门联合研究,调水工程方案才有可能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

(三)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研究是一个长期论证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由于受技术、经济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及政策的约束,许多方案都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特点。随着技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历经半个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的研究已日趋成熟,更加符合实际。

总体规划阶段推荐的方案,是从现实需要和可能出发,根据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经充分研究论证并吸纳各方意见后确定的,方案可操作性强。

(四)有些方案中的问题可留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一些技术难度大、工程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的方案或设想,可视技术、经济能力情况,并在具备一定基础资料的条件下,适时加以研究。

另外,一些布局明显不合理或不可行或有替代方案的方案或设想,不应再继续耗费人力、物力去研究,以利集中精力做好近期可行方案的实施工作和后续工程的规划工作。

南水北调教学设计

新课程必修III(鲁教版)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南水北调为例” 临沭第一中学 赵恒德 2011、10 新课程必修III(鲁教版)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南水北调为例”教学设计

临沭第一中学 赵恒德 2011、10 【教材分析】 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总体上是南多北少。而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水北调工程方案分为西线工程、 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它们各有优缺点。在重点认识南水北调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要全面分析它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及实施路线; (2)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像、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对学生进行国家方针、政策教育; (2)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南水北调工程三线方案的路线特点及评价;(2)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包括积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本节课充分运用“启发一探究”教学方法,恰当地处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京、津、冀、鲁地区和淮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连年发生的严重干旱缺水,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显得更为紧迫。 东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东线调水方案,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1990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在此期间,还完成了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修订报告;广泛开展了有关环境影响专题研究、大型低扬程水泵的研制、穿黄工程勘探试验以及农业灌溉节水、水量优化调度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为科学比选东线调水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决策和国务院领导关于南水北调工作的指示,按照2000年12月国家计委、水利部在北京召开的南水北调前期工作座谈会的部署,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海河水利委员会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 本次规划是在以往前期工作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修订。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的规划相比,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本次修订规划突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论证东线工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修订供水范围、

供水目标和工程规模;研究东线工程建设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根据北方城市的需水要求,结合东线治污规划的实施,制定分期实施方案。 一、东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规划的东线工程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的25座地市级及其以上城市,包括天津、济南、青岛、徐州等特大城市和沧州、衡水、聊城、德州、滨州、烟台、威海、淄博、潍坊、东营、枣庄、济宁、菏泽、泰安、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蚌埠、淮北、宿州等大中城市。据1998年统计,区内人口1.18亿,城市化率23.6%,耕地880万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75万亿元,粮食产量为15576万t。 东线工程供水区地处黄、淮、海诸河下游,跨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从南向北为1000~500mm,由南向北逐步递减。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年内、年际不均,丰枯悬殊,连续丰水年与枯水年交替出现。 东线供水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地势较平坦,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生产基地和粮食等农产品主要产区。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黄河以北供水区处于海河流域下游,大部分河流已经干涸,可利用的地表水日益减少。由于长期超采深层地下水,引发了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多种地质灾害。海河地表水已高度开发,地下水又严重超采,已到了仅仅依靠当地水资源难以解决缺水问题的程度。

南水北调随桥敷设施工方案(DOC)

邢台县晏家屯镇、会宁镇、黄寺镇、西黄村镇天然气供气工程兰羊村西面南水北调桥民用天然气管道附桥跨越工程 随桥敷设施工方案 2016年12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随桥敷设可行性和依据 三、安全性分析 四、施工程序 五、施工示意图 六、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七、安全要求及有关注意事项

一、工程概况 根据邢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邢台县川北四磊天然气有限公司签署的管道燃气特许经营协议,邢台县川北四磊天然气有限公司依法取得了邢台县晏家屯镇、会宁镇、皇寺镇等的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同时也承担了各乡镇的“煤改气”工作。由于今年邢台县“煤改气”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邢台县川北四磊天然气有限公司按照特许经营协议相关条款的规定和县政府的相关要求,积极推进邢台县的“煤改气”工作,此工程天然气输气管道急需附桥跨越兰羊村西面南水北调桥一处才能连通兰羊村与口头村、东沙窝村、兴华村的天然气供气,各村村民期盼早日用上天然气。 新建天然气输送管道流向从南良舍村至北良舍村——武支江村——毕支江村——兰羊村——口头村——东沙窩村——兴华村;穿越方式采用附跨越;穿越位置:毕支江村与兰羊村的南水北调桥坐标位置:经度114.4855°、纬度37.1642°;设计压力:0.4MPa、工作压力0.2~0.3MPa;输送介质:天然气;采用主管GB-8163、D108x6无缝钢管。跨越点位置图

二、随桥敷设可行性和依据 2.1.国内燃气管道随桥敷设现状 天然气管道通过河流时,目前采用有穿越河底、随桥敷设、管桥跨越三种形式,利用桥梁敷设形式的有点是费用低、便于检查和维修。其它两种形式施工风险难度大都不适用于南水北调桥跨越。 2.2.现行燃气管道随桥敷设规范和依据 GB50028-2006第6.3.10,燃气管道过河流时,可采用穿越河低或采用管桥跨越,当条件允许时,利用道路桥梁跨越河流,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随桥梁跨越回来的燃气管道,其管道的输送压力不应大于0.4MPa。 (2)当燃气管道随桥梁敷设或采用管桥跨越河流时,必须采用安全防护措施: a.敷设于桥梁上的燃气管道应采用加厚的无缝钢管,尽量减少焊缝,对焊缝进行100%的无损检测; b.跨越通航河流的燃气管道管底标高,应符合通航净空要求,管架外侧应设置护桩; c.在确定管道位置时,与随桥敷设的其它管道的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支架敷设的规定; d.管道应设置补偿节和减震措施; e.对管道应做较高的防腐等级保护;对于采阴极保护的地埋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京津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实施跨流域调水,向京津华北地区补充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为此,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修订工作。 本次中线工程规划修订过程,除进行受水区的需水预测外,还针对中线工程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编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研究》《供水调度与调蓄研究》《总干渠工程建设方案研究》《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综合经济分析》《水源工程建设方案比选》等6个专题报告。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于2001年7~8月组织有关专家对这6个专题进行了评审。评审意见认为,各专题报告资料翔实,研究的技术路线正确,方法科学合理,工作深度达到

了规划阶段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送审稿)。2001年9月,水利部主持对规划报告送审稿进行了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规划修订报告达到了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多数专家同意规划修订报告的主要结论并赞成推荐的方案。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京津华北平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但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14%。海河流域缺水状况最为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90%以上,以国际标准衡量,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其严重性主要表现为: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大部分河道已成为季节性或常年无水的河道,地下水严重超采,城乡供水出现全面紧张的态势。为了保证城市供水,不得不大量挤占农业用水;部分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物质含量超过标准的深层地下水,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争水矛盾日益激化,甚至爆发冲突,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严重影响。 京津华北平原的缺水属于资源性缺水,仅靠节水和污水回用已不能解决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水资源继续衰减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将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充京津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供应量,是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京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区建设要求

广州·台山 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 1、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办公楼、厂房等建筑物以及其他与水务工程和水源保护工程无关的项目、设施; 2、禁止从事网箱养鱼和其他污染饮用水源的养殖活动; 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 禁止设置固体废物填埋场,禁止填埋固体废物; 在水源准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内: 1、除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配套的项目须按规定报批外,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印染、造纸、制革、电镀、化工、冶炼、炼油、酿造、肥料、农药、水泥、玻璃、陶瓷、采石场、砖厂、矿物纤维生产等生产项目或者排放含国家规定的一类污染物的项目和设施; 2、禁止设立剧毒物品的仓库或堆栈;禁止存放、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设立工业废物和其他废物回收、加工场,禁止倾倒、堆放、填埋危险废物。 3、禁止饲养猪、牛、羊等家畜;禁止设立污染饮用水源的养殖场、屠宰场等; 4、禁止向饮用水源水体新设污水排放口; 5、未按规定建成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或者处理设施达不到饮用水源保护要求的地区,不予审批新的建设项目。 6、不予审批可能对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或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有关项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获悉: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2007年9月30日前,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人民政府,在总干渠两侧划定出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由明渠段和非明渠段组成。通知规定,对于明渠段,工程管理范围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00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对于非明渠段,工程外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5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总干渠水工程无关的项目,农业种植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有关规定、标准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废水排污口、化工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由明渠段和非明渠段组成。通知规定,对于明渠段,工程管理范围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00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对于非明渠段,工程外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5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总干渠水工程无关的项目,农业种植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有关规定、标准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废水排污口、化工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

简 述 南 水 北 调 工 程 的 意 义

简 述 南 水 北 调 水 工 程 的 意 义 姓名:裴守强 班级:微机1102 日期:2013.11.20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一.工程简介 (3) 二.南水北调总体规划 (4) 三.中线主体工程 (5) 3.1 水源区工程 (6) 3.2 输水工程 (6) 3.3 主要工程量和投资 (8) 四.关键的工程技术 (8) 4.1穿黄工程 (8) 4.2 高原强震区高坝及隧洞设计与施工 (9) 4.3 工程地质问题 (9) 五.工程的重大意义 (10) 5.1 社会意义 (10) 5.2 经济意义 (11) 5.3 生态意义 (11) 六.工程的利与弊 (12) 6.1 工程效益 (12) 6.2 负面影响 (12) 6.2.1 对环境的破坏 (12) 6.2.2 不利生态因素 (13)

摘要 南水北调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通过南水北调,南方水资源对北方的可持续供给,并可经黄河调配,将在较大程度上突破制约我国北方国土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整体提升我国北方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意义。 一.工程简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东线城市名单

南水北调东线 治污规划区域包含23个市(地级市)、105个县(县级市、县城和区),其中江苏省包括扬州321000、泰州321200、淮安320800、徐州320300、宿迁321300 5市以及江都321088、高邮321084、宝应321023、邗江321003、金湖320831、盱眙320830、泗洪321324、洪泽320829、楚州区320803、淮阴区320804、泗阳321323、宿豫321321、邳州320382、铜山320323、沛县320322、睢宁320324、丰县320321 17县,山东包括枣庄370400、济宁370800、泰安370900、德州371400、聊城371500、济南370100、菏泽371700、莱芜371200、临沂371300、淄博370300 10市以及苍山371324、沂源370323、沂水371323、蒙阴371328、沂南371321、罗庄(临沂)371311、平邑371326、郯城371322、费县371325、台儿庄370405、山亭区(枣庄)370406、滕州370481、峄城370404、薛城370403、鱼台370827、嘉祥370829、梁山370832、微山370826、邹城370883、兖州370882、曲阜371525、金乡370828、汶上370830、泗水370831、东平370923、肥城370983、新泰370982、宁阳370921、临清371581、莘县371522、冠县371525、阳谷371521、东阿371524、夏津371427、武城371428、曹县371721、成武371723、单县371722、定陶371727、鄄城371726、郓城371725、东明371728、巨野371724 43县,河北包括沧州130900、衡水131100 2市以及大名130425、馆陶130433、沧县130921、青县130922、泊头130981、吴桥130928、南皮130927、东光130923、桃城区(衡水)131102、景县131127、武强131123、枣强131121、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2005年8月16日 一、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占世界总量的5.8 %左右,仅次于巴西、原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63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银行1998年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只居第88位。因此,水资源是中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在研究开发利用我国水资源时,要看到中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相当贫乏的这一基本特点。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东南沿海山丘区,台湾,海南东部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西南部分地区、平原地区约1600~18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超过1000毫米,淮河流域为800~1000毫米,华北平原下降为500~600毫米,大西北沙漠区,降水量不足25毫米。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是年内或年际变化大,随着季风出现的次数、强弱和水汽量多少,降雨和径流量年际间、年内的分布也极不均匀,经常出现连续多水时段和连续少水时段或连续干旱年和连续丰水年,尤其是连续干旱年的出现,对水资源本已短缺地区来说,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以上三个基本特点,也是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南水北调就是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优化配置中国水资源的一项宏伟工程。 二、黄、淮、海流域是中国当前最缺水地区 黄河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110亿m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5%,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3 m3。淮河流域(包括胶东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54mm,水资源总量为961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4%,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78 m3。其中胶东地区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0m3,水资源开发程度已高达86%,遇大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2亿m3,占全国的1.3%。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2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比全国人均年用水量还低138 m3,缺水十分严重。 根据1993年国际人口会议提出并经1996年国际自然资源会议认可的标准,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5~50%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1000m3,则该地区属于缺水地区;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而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m3时,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按此定义,2000年黄河流域人均633m3、但开发率已达67 %,淮河流域人均478m3、开发率达59 %,海河流域人均 292m3 、开发率达94 % ,均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近10年来,黄河源区干旱趋势加重,中小型湖、塘干涸,草场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多年冻土层出现萎缩。下游从1972~1999的28年中有22年断流,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上延到开封附近。 1999年后虽未断流,由于采取封堵口门和控制抽水泵站等措施对两岸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海河流域平原河道长期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现状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6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5亿m3,超采面积达4.4万Km2,深层地下水30亿 m3,超采面积达5.6万Km2, 20多年来已累计超采900多亿m3。造成地下水位埋深大面积持续下降,京广铁路、津浦铁路沿线城市附近地下水漏斗不断加深和扩大,现在已基本连成一片,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已接近枯竭。水资源过量开发,导致河湖干涸、河口淤积、湿地减少、土地沙化以及地面沉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长1432公里,其中,输水总干渠长1246公里,天津干渠长144 公里。输水总干渠自陶岔渠首闸起,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基本自流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清泉自山中奔流而出,河水清澈见底,这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地汉江。2014年12月27日开闸送出的汉江水,又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北京团城湖明渠的闸口流出,继而又从北京千家万户的水龙头里流出。从此,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增幅超过50%。工程的供水范围为北京、天津、华北平原及沿线湖北、河南两省部分地区,不止解了首都“口渴”的燃眉之急,也有效改善了沿线141个县级以上城市的供水。工程计划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实施全线统一调度,水量调度以国务院批准的规划为基本依据。其中河南省37.7亿立方米、河北省34.7亿立方米、北京市12.4亿立方米、天津市10.2亿立方米,主要任务是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约占92.7%,同时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约占6.3%。最新评估结果显示,南水北调中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干线输水水

质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中线工程的贯通,能使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间接惠及人口近1亿。2014年11月1日,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村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建筑物主要有引渠、重力坝、引水闸、消力池、电站厂房和管理用房等。渠首闸坝顶高程176.6米,轴线长265米,引水闸底部高程140米,分3孔,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可达420立方米/秒。电站为河床径流式,装机容量5万千瓦,安装2台2.5万千瓦机组。陶岔到团城湖,一渠碧波走了半个月。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2003年12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013亿元,足足“走”了十一年。创造了许多水利工程建筑上的奇迹。“长高”的大坝,南北两利老丹江口大坝开建于1958年9月1日,1967年11月大坝下闸蓄水。1968年具备发电功能,至1973年第6台机组并网发电,装机容量90万千瓦。老丹江口大坝总长2.5公里,工程最大坝高97米,坝顶高程162米。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2009年6月20日,混凝土坝坝顶全线贯通,坝顶高程由原来的162米增至176.6米,坝顶长度由原来的2494米增至3442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增至170米,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至290.5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库总面积846平方千米,被称为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有“亚洲天池”

图题123

1、读图,回答问题。 ⑴海峡A , 海洋B , 岛屿M ; ⑵城市C ; ⑶省E的简称是; ⑷图中虚线H的名称是, 在五带中该线以南是带,以北 是带 ⑸山脉F是山脉,最高峰 G是。G的经纬度约是; 山顶G的海拔是3997米,岛上同纬度的 某平原海拔为97米,平均气温是200C, 此时山顶上的气温大约是0C。 ⑹台湾岛的地形以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 ⑺台湾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地处板块和板块交界处,该处属于火山地震带。 ⑻台湾的经济模式是:。 ⑼从“沿北回归线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台湾岛地形东部为,西部为。地势,这种地势使河流的流向为。 ⑽台湾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台湾岛因盛产,素有“东方甜岛”的美称。 ⑾台湾省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海监船只加强对岛的行政执法力度来来反制日本在此岛问题上的挑衅举动。 2、读“等高线图”,回答: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形态名称 A.B. C.D. E. (2) 图中C点海拔为米。 (3)EF、FG两个山坡,坡度较缓 的是,判断理由 是 。 (4)根据图上比例尺计算AC的实际 距离是m。点F在点C的方向,点A在点F的方向。 (5)如果修水坝,选在点比较合适。 3.读"黄河流域图"和"黄河断流长度和天数"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断流长度和天数统计表 年份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年代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断流长度(千米) 135 179 683 ---- 704 ---- 断流天数9 11 121 133 126 137 断流起止月份5月---6月11月--------次年2月 事物名称: 海洋① 支流②③ 上、中、下游分界地④⑤ 水利枢纽工程⑥ (2)请你想一想,黄河断流应出现在 上、中、下游的河段。 (3)请你仔细阅读表中数据,描述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黄河断流发展变化的总体情况:。你认为造成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哪些?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 (4)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的海洋F是。 (5)黄河下游的主要特征是。其形成与下面哪一个水文因素最相关()a汛期短b含沙量大c有结冰期d流量小 (6)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一条河,针对泥沙的来源,治理的根本措施是() A中游加固堤坝B下游打坝淤地C下游修建蓄洪工程D上中游植树造林 (7)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与河套平原位于黄河哪一段()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上游和中游 4、读“长江水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代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湖泊:①,②。支流:③,④。 运河:⑤。水电站:⑥。 (2)长江上、中游分界点是;中游、下游的分界点。(3)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是:、、。 (4)长江发源于山,注入海。水能集中分布在游。 (5)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水旱灾害,1932年、1954年和1998年发生过三次大水,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灾难,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说出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水旱灾害的主

南水北调大桥挂篮悬浇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南水北调大桥挂篮悬浇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箱梁挂篮悬浇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广水二局内邓二标项目经理部二〇一零年二月目录 1、概述 11、1、工程概况 11、2、施工平面布置 51、3、施工要求 51、4、技术保证条件 52、编制依据 73、施工计划 83、1、施工进度计划 83、2、材料与设备计划 83、2、1、材料计划 83、2、2、设备计划 94、施工工艺技术104、1、挂篮悬浇工艺简述104、2、工艺流程104、3、具体施工方法1 14、3、1、挂篮设计1 14、3、2、挂篮加工1 24、3、3、挂篮安装1 24、3、4、挂篮预压1 44、3、5、挂篮模板安装1 54、3、6、钢筋绑扎、预应力管道安装1 64、3、7、混凝土浇筑1 64、3、8、预应力张拉、压浆1 64、3、9、挂篮前移1 74、3、 10、挂篮拆除1 84、4、检查验收1 84、4、1、挂篮加工质量检查1

84、4、2、挂篮安装检查1 84、4、3、混凝土浇筑前挂篮检查1 94、4、4、挂篮前移前检查1 9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205、1、组织保障205、1、1、组织机构框图205、1、2、组织机构框图文字描述205、2、技术措施2 15、2、1、常规安全措施2 15、2、2、工序安全措施2 15、3、应急预案2 25、3、1、临时结构受撞损坏2 25、3、3、挂篮下落应急预案2 25、3、4、施工人员受伤及突出常见疾病的应急方案2 35、4、监测监控2 56、劳动力计划2 66、1、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 66、2、特种作业人员等2 61、概述 1、1、工程概况本标段为内乡至邓州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长 27、2公里,起止桩号K22+873~K50+073,位于南阳市淅川县境内。本标段的施工难点及重点为跨南水北调大桥。本标段跨南水北调大桥上部结构形式为装配式预应力砼连续梁桥+(75+120+75)米预应力混凝土现浇变截面连续箱梁。位于半径3050m的左偏圆曲线上,桥梁全长4 26、56m,中心桩号K45+432。 一、主跨(75+120+7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该桥主跨以(75+120+75)m 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跨越南水北调渠,采用单箱单室截面形式,单箱底宽7m,两侧悬臂长 3、25m,全宽 13、5m。箱梁顶面设置单向2%横坡,通过箱梁内外侧腹板高度调节。中支点处箱梁中心梁高 6、7m,跨中箱梁中心梁高

南水北调知识点归纳

南水北调知识点汇总目录: 一、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 二、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介绍 1、“引江济汉”工程 2、局部航道整治工程 3、部分闸站改造工程 4、兴隆水利枢纽工程 三、“引江补汉”的作用 1、调水线路 2、工程估算 3、“江水北调” 4、东线工程的13个梯级抽水站 5、东线工程的源头

一、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 图:中线工程图 2002年中线工程开工后,湖北省南水北调办、湖北省环保局联合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中下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首次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如果不考虑中下游治理,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四减少,四降低,四增加”:汉江流量减少,水位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增加;环境容量减少,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控制污染的难度增加;航运条件好的中水历时大幅度减少,航运保证率降低,航运成本增加;合适的鱼类越冬场、肥育场所面积减少,水温

降低,不适合鱼类生存的因素增加。 在提出“四减少,四降低,四增加”的危害之后,湖北方面又进一步提出了应与调水工程同步实施的针对汉江中下游四项补偿工程。 从1987年至2002年,湖北省不断调研、论证甚至顽强论辩,终于收回成效:中线首期调水规模由原本设定的145亿立方米一降再降,2002年开工时减为95亿立方米。加之补充论证、规划,原本在计划外的中下游补偿工程,原定于2010年的开始调水期限,也推迟至2014年. 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获投资额80亿元。 二、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介绍 1、“引江济汉”工程(2010年3月26日开工——预计2014年竣工) 2010年3月26日,“引江济汉”工程动工。4年后,长江水将在荆州河段龙洲垸沿一条1500米宽的口子,然后向内收缩,最后成为宽约110米的水面,穿过荆江大堤、318国道、汉宜高速,跨越长湖,直抵67公里外的另一端——位于潜江市高石碑镇的汉江兴隆河段。耗资60亿元的“引江济汉”工程,将打造中国现代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工程完工后,可通航千吨级轮船。 工程从荆州区李埠镇长江龙洲垸河段引水到潜江市高石碑镇汉江兴隆段,地跨荆州、荆门两地级市所辖的荆州区和沙洋县,以及省直管市潜江市。 引水干渠全长67.23公里,渠道设计流量350立方米每秒,最大引水流量500立方米每秒,进口渠底高程26.10米,出口渠底高程25.00米,渠底宽60米,渠道内用砼块护砌,左岸渠顶设计宽7米,渠堤外坡脚有宽4米的绿化草为保护地,渠道以通水为主,兼顾灌溉与通航两种功能,可常年通行1000吨级船舶。 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而减少的水量,改善该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航运用水条件。 “引江济汉”若得以实施,年平均汇入汉江的长江水将达31亿立方米,汇入东荆河6亿立方米。而“引江补汉”工程的预计引水量,目前也已提至100亿立方米,与南水北调中线首期调水量基本持平。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

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淮河也有类似现象。华北地区降雨受季风影响,七、八两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调蓄困难,可利用的径流不多,造成汛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非汛期却又严重缺水。 表1 全国及江、淮、黄、海流域人均、亩均水量区域 总面积 /万k m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污染处理概述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现状及水污染处理 概述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输水路线中水质及排污的现状,水受污染的严重程度,根据情况提出水质目标,根据目标提出相应的污染防以及处理措施。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污染排污措施

目录 1工程概况 1.1概述 1.2工程线路 1.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意义 1.4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质及排污 2.1水质现状 2.2排污现状 2.3输水水质目标 3 水质污染的防治及保护措施 3.1污染源分析 3.2水质污染的防治措施 3.3水质的保护措施 4 结语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现状及水污染处理概述 1工程概况 1.1 概述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其中,东线工程的总体规划是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1.2 工程线路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从长江至东平湖设13个梯级抽水站,总扬程65m。东线工程从长江引水,有三江营和高港2个引水口门,三江营是主要引水口门。高港在冬春季节长江低潮位时,承担经三阳河向宝应站加力补水任务。从长江至洪泽湖,由三江营抽引江水,分运东和运西两线,分别利用里运河、三阳河、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江水道送水。洪泽湖至骆马湖,采用中运河和徐洪河双线输水。新开成子新河和利用二河从洪泽湖引水送入中运河。骆马湖至南四湖,有三条输水线:中运河~韩庄运河、中运河~不牢河和房亭河。南四湖内除利用湖西输水外,须在部分湖段开挖深槽,并在二级坝建泵站抽水入上级湖。南四湖以北至东平湖,利用梁济运河输水至邓楼,建泵站抽水入东平湖新湖区,沿柳长河输水送至八里湾,再由泵站抽水入东平湖老湖区。穿黄位置选在解山和位山之间,包括南岸输水渠、穿黄枢纽和北岸出口穿位山引黄渠三部分。穿黄隧洞设计流量200m3/s,需在黄河河底以下70m打通一条直径9.3m的倒虹隧洞。江水过黄河后,接小运河至临清,立交穿过卫运河,经临吴渠在吴桥城北入南运河送水到九宣闸,再由马厂减河送水到天津北大港。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km,其中黄河以南646km,穿黄段17km,黄河以北493km。胶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天津干线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天津干线工程已由国家批准建设,建设资金已落实,具备招标条件。本次招标项目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天津干线工程西黑山进口闸至有压箱涵段、保定市1段、保定市2段、廊坊市段工程安全监测,招标人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招标代理机构为天津普泽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现通过国内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承包人。 一、工程概况与招标内容 1、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天津干线起点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西黑山村西,终点位于天津市外环河出口闸,全长155.344 km,共分6个设计单元。 西黑山进口闸至有压箱涵段为天津干线第1设计单元,共涉及1个土建标、1个监理标。该段位于天津干线首端,西起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西黑山村西,东至徐水县丁家庄南,起止桩号为XW0+000~ XW15+200。设计输水流量为50m3/s,加大输水流量为60m3/s。本工程段包括西黑山进口闸枢纽、曲水河倒虹吸、张石高速公路涵、通气孔以及小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和公路交叉建筑等,共计30座。 保定市1段为天津干线第2设计单元,共涉及5个土建标、2个监理标。该段起点于保定市徐水县丁家庄村西,终点位于大清河左岸雄县辛许庄村东,沿线经过河北省徐水县、容城县、高碑店市、雄县等县(市)。起止桩号为XW15+200~XW60+842。设计输水流量为 50m3/s,加大输水流量为60 m3/s。本工程段包括保水堰、检修闸、通气孔、京广铁路涵、京深高速公路涵、萍河倒虹吸,以及小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和公路交叉建筑物等,共计81座。 保定市2段为天津干线第3设计单元,共涉及1个土建标、1个监理标。该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沿线经过河北省雄县、高碑店市,起止桩号为XW60+842~XW75+927。设计输水流量为50m3/s,加大输水流量为60m3/s。本工程段包括河渠交叉建筑物、分水口门、通气孔、公路交叉建筑物等(包括津同公路和津保公路穿越),共计26座。 廊坊市段为天津干线第4设计单元,共涉及5个土建标、2个监理标。该段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境内,沿线经过廊坊市固安、霸州、永清和安次,起止桩号为XW75+927~XW131+360。设计输水流量为50m3/s,加大输水流量为60m3/s。本工程段包括检修闸、保水堰、通气孔、分水口门、倒虹吸、铁路交叉建筑物及公路交叉建筑物等,共计93座。 天津市1段和2段工程分别为天津干线第5和第6设计单元。该两段均位于天津市境内,目前正在实施阶段。 2、招标内容 本次招标为1个标段,合同名称:西黑山进口闸至有压箱涵段、保定市1段、保定市2段、廊坊市段工程安全监测标,合同编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数据汇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数据汇编 一、中线工程建设相关数据 1、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坝长由2.5公里增至3.45公里; 2、坝顶高层由162米增至176.6米; 3、正常蓄水位由157米增至170米; 4、正常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至290.5亿立方米(增加了116亿立方米); 5、库岸线由3524.8公里增至4610.6公里(十堰3524.8公里,占76.4%); 6、水域面积由745平方公里增至1050平方公里(十堰620平方公里,占60%); 7、十堰水源区面积208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的88.1%; 8、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境内,其中汉江年均汇入水库水量328亿立方米,占全库年均汇入总量的90%; 9、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其中河南37亿立方米、河北35亿立方米、北京11亿立方米、天津12亿立方米; 10、总干渠全长约1277公里,天津干渠154公里;

11、陶岔取水口设计流量500立方米/秒,工程落差近100米; 12、校核洪水位由161.4米增至174.35米; 13、校核洪水总库容由209.7亿立方米增至339.1亿立方米; 14、死水位由139米增至150米; 15、死水库容由76.5亿立方米增至126.9亿立方米; 16、防洪库容由56-78亿立方米增至81.2-110亿立方米; 17、调水后年发电量由38.3亿千瓦时减至33.8亿千瓦时; 18、水库来水量最高761亿立方米(1983年),最低145亿立方米(1999年); 19、水库弃水量最高381.8亿立方米(1983年),最低78亿立方米(设计均值); 20、水库入库流量最高34300立方米每秒(1983年),最低124立方米每秒(1985年); 21、水库出库流量最高20900立方米每秒(1975年),最低207立方米每秒(1979年); 22、水库水位最高160.07米(1983年),最低131.28米(1979年)。 二、南水北调移民相关数据 1、丹江口水库共淹没我市土地55.2万亩,占总淹没面积95.7万亩的57.7%。其中,一期30万亩,占总淹没面积49.5万亩的60.6%;二期25.2万亩,占淹没总面积46.2万亩的54.6%。 2、共搬迁移民46.9万人。其中,一期28.7万人,占工程移民总数48.9万人的58.7%;二期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简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简介 2003年8月25日 中国环境规划院 一、总论 (一)编制目的 为落实朱镕基、温家宝同志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的有关指示,体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保证东线调水水质,国家计委会同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等部门及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安徽、河南等省、直辖市共同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并将其纳入工程总体规划。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现有京杭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输水干线联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下游区域,这四大流域污染物将对输水水质造成严重的影响。为确保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需要加快这一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进程。制定并实施东线治污规划不仅是东线工程发挥效益的保障,而且是对这一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 (二)编制原则 1.确保输水水质原则 确保输水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使长江水安全输送至天津,实现清水优先保护;建立水质目标、排污总量、治污项目、工程投资四位一体的指标体系,制定水质保证方案。 2.治污促进节水的原则 淮河、海河流域结构性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也严重,必须在建设治污系统的同时,全面落实节水措施,减少工农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和污水资源化率,降低人均综合用水系数,实现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全社会珍惜北调水量,保护好北调水质。 3.突出调水工程要求的原则

规划以淮河、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为基础,突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水质的需求,围绕主体工程设计方案及分期进度编制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并纳入主体工程规划。 4.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原则 规划确定的水质目标与治理措施,逐级分解到省市县,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地方各级政府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确保输水干线水质目标的实现。 (三)东线调水工程概况 东线工程根据北方缺水形势和国家经济承受能力分期实施,逐步扩大工程效益,规划在2007年、2010年、2030年分别完成抽江500立方米/秒、600立方米/秒、800立方米/秒调水规模。 第一期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现有工程,扩大至抽江规模500立方米/秒,过黄河50立方米/秒,向胶东片供水50立方米/秒;向京浦铁路沿线和胶东片城市补充水量,改善苏北农业用水条件。 第二期工程:供水范围扩大至河北省、天津市,抽江规模为600立方米/秒,过黄河100立方米/秒,到天津50立方米/秒,向胶东地区供水50立方米/秒。 第三期工程:工程规模扩大到抽江800立方米/秒,过黄河200立方米/秒,到天津100立方米/秒,向胶东地区供水90立方米/秒。 (四)治污规划分区 1.规划范围 治污规划区域包含23个市(地级市)、105个县(县级市、县城和区),其中江苏省包括扬州、泰州、淮安、徐州、宿迁5市以及江都、高邮、宝应、邗江、金湖、盱眙、泗洪、洪泽、楚州区、淮阴区、泗阳、宿豫、邳州、铜山、沛县、睢宁、丰县17县,山东包括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济南、菏泽、莱芜、临沂、淄博10市以及苍山、沂源、沂水、蒙阴、沂南、罗庄(临沂)、平邑、郯城、费县、台儿庄、山亭区(枣庄)、滕州、峄城、薛城、鱼台、嘉祥、梁山、微山、邹城、兖州、曲阜、金乡、汶上、泗水、东平、肥城、新泰、宁阳、临清、莘县、冠县、阳谷、东阿、夏津、武城、曹县、成武、单县、定陶、鄄城、郓城、东明、巨野43县,河北包括沧州、衡水2市以及大名、馆陶、沧县、青县、泊头、吴桥、南皮、东光、桃城区(衡水)、景县、武强、枣强、武邑、故城、阜城、冀州、清河、临西、饶阳、安平、宁晋、新河、南宫、献县24县,天津包括市区以及静海、西青、大港3县(区),安徽包括淮南、蚌埠、淮北、宿州4市和五河、濉溪、泗县、灵璧、凤台、怀远、固镇、明光8县,河南包括焦作、新乡、鹤壁、安阳4市以及博爱、修武、卫辉、辉县、获嘉、淇县、滑县、浚县、林县、汤阴10县。 2.规划分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