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知道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知道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5.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1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了解到世界有七大洲,可分为十三个大区,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可分为四个地区。在高中阶段,我们又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自主学习】比较下列两副图,分析归纳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相对性);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

1 / 6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模拟旅行】暑假我们沿图中红线徒步旅行:

⑴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

⑵说出沿图线路的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点拨】热带荒漠、茂盛的热带草原、凋零的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等自然景观;金

字塔、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塞伦盖蒂国家公园(3 0 0多万只大型哺乳动物)、维多利亚瀑布、黄金之都等。

【探究活动】阅读三个区域景观图,从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比较分析回 答:

⑶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 ⑷一般可以把区域分为哪些类型?

【点拨】(1)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田园景观、城市景观;人口少而稀、人口多而密、人口 密昼夜差异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是指一个地区

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或: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 及空间组合形式。(3)区域空间结构的特点: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一社会综合体。工业、 商业和城市为点状,交通通讯为线状和网络状,农业空间为面状。 (4)区域分类:乡村和城

市区域。

【问题探究】阅读某一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⑴说出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特点。 ⑵分析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点拨】(1)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市区域狭小;中期:交通交织成网,城市 区域扩大;晚期:交通网络密集,线路四通八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3)人口的快速增长, 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小结】

中心城市、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枢纽、旅游

交通运输线路、信息网络等分布体系

区域核心外围的部门、空间结构、发展水平

第二课时

【自主探究】阅读下图,分析回答:

/区域核心

区域空间结构 .网络系统

I 外围空间

⑴区域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

⑴什么是产业结构?

⑵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⑶不同区域产业结构有哪些差异?

【点拨】⑴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⑵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 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⑶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①传统的农 业区域,第一产业比重大;②工业区域,第一产业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③ 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 【实践活动】阅读浙江省人口、产业变化图探讨:

高速(包括规划和在建高速)公路

⑥特大城市

50.5%

英国

1 2om 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口第三产业

1989^

199;年

2。。1年中国

泰国住口口。

年)

⑴浙江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特点。

⑵谈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点拨】(1)区域人口和产业的分布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1980年浙江省第一产业所占

比重最大,城市数目少,城市人口比重小,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浙江省城市进程加快,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区域经济发展导致人口、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动力。

【规律归纳】

【实践活动】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⑴说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及其判断理由。

⑵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内容: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

2.区域的基本特征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

2.区域的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3.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

2.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

地理必修3湘教版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一)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结论】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 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 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 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 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 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 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 三角洲地区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 区、莱美工业区等。 好吧,让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区域的概念。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地球分为几个热量带?怎样划分?

【学生回答】 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或明确或模糊的边界。例如,一个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区域。一个工业区的区域等等,这就是区域的有界性。 板书2、基本特征 (1)有界性 【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区域的界都是明确的”这种说法合适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自然带之间总有一个过渡地带。例如温带草原和温带森林带之间有森林草原带,草原和荒漠之间有草原荒漠带等。另外,气候区之间的界线、农业区之间的界线等往往是不明确的。但我们也能找到许多有明确界限的区域。这些多数是人为划定的,例如行政区的界线、大洲的界线。 【多媒体显示】教材第二页图沙漠景观和森林景观等四幅图。我们以自然带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四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应当属于不同的区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描述四个自然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明确区域的差异,然后分析与当地的差异(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区域的自然差异。应从植被和土壤两方面分析)【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热带沙漠:(其内部均以植被缺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荒漠土为特征)——高温干旱 热带雨林:(其内部均以树木高大茂密、层次分明、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砖红壤为特征)——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其内部均以湿季草木葱郁,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红色棕钙土为特征)——干湿季明显 高山地区:(其内部均以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为特征)——水热条件随海拔变化而变化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内部均以植被类型多样,种属繁多、多数常绿、红壤为特征)——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广东汕头的澄海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背面印凤凰山、莲花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干冷气流南侵强度弱;境内水域面积广,海岸线长,面临南海,夏季受热带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其四季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雨热同季、酷热期短、雨量多集中于春、夏两季,

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06年我国、浙江省、宁波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平如何?宁波的产业结构表明宁波在浙江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 周练 01 区域基本含义与发展阶段

班级: 姓名: 高二地理统练 使用时间:2014年10月23日 编辑人:李 英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 区,南北分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濒台湾岛、西接 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 域经济综合体。读图,完成1-3题。 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 ( ) A .整体性 B .整体性与差异性 C .差异性 D .阶段性 2.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要( ) A .保持相同的经济结构 B .保证相同的农业、工业地域 C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D .保持一样的城市建设要求 3.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 A .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

B.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C.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读甲、乙表示的两个不同的区域图,回答4-5题。 4.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A.资金 B.劳动力 C.信息 D.观念 5.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方向在区间调配的主要是() A.矿产品 B.粮食 C.工业制成品 D.廉价劳动力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有明确的边界 C.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D.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7.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雨热同期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第一章___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__湘教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概念: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区域之间的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是模糊的。 3、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区域之间有显著的。 4、区域具有一定的。 5、区域之间是。 二、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和。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活动、城市化水平、和等。 3、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和。 4、区域的空间分布形状有:、、、和。 5、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呈现状,交通运输线路呈现状和状,城市和工业呈现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呈现状。 【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3、完成P4活动题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4、完成P5活动题2: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课内训练巩固】(同步训练、达标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下列区域中有明显界线的是() A. 行政区域 B. 文化区域 C. 植被区域 D. 气候区域 3、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 A. 显著的差异性 B. 明显的相似性 C. 基本的不连续性 D. 完全的相同性 4、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A. 整体性特征 B. 差异性特征 C. 开放性特征 D. 稳定性特征 5、图中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A.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 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 两区域的领导人差异 【探究拓展】 下面两图分别为某城市1968年、2000年相同比例尺平面示意,比较两幅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1)比较2000年与196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 (2)从上述两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3)2000年与1968年相比,郊区农业布局有何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⑪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

(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⑭工业、⑮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产业结构指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包括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⑳服务业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探究材料】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知道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知道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5.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1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了解到世界有七大洲,可分为十三个大区,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可分为四个地区。在高中阶段,我们又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自主学习】比较下列两副图,分析归纳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相对性);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 1 / 6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设计思想】 在高中地理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牢牢抓住地理新课程要走向生活、面向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以学生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 笔者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区域,教学中采用情境-自主-探究-构建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区域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思维归纳区域主要特征,探究区域空间结构以及差异性的原因等,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地理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2、【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举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特征,活动建议为 --结合当地或某个熟悉的区域的情况,说明区域的主要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试图在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使学生建立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的特征。而这种观点在后来的区域发展阶段、差异与联系的学习中将不断的被强化。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区 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还提出了教学建议和活动建议: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同区域的典型图片或影像资料,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区域的四个主要特征;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等。 二、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内容节选自湘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中的第一、二部分。必修一和必修二教材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三则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导下,将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应用于某个具体的区域中。从理论到实践,意味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本课内容为区域的基本特征和空间结构,通过学习初步让学生掌握区域的基础知识、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和能力,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提供理论和学习能力支持。

部编版2020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2)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以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的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学时难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必修三的区域地理。什么是区域呢?请先来看看四幅图。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说明这些景观所反映的环境特征,如果让你在地球上寻找图中的地方,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吗? (生):依次为 热带草原: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草木枯黄,一片衰败的景象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高山地区: 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可以在非洲找到它们。 师: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除了在非洲,其他大洲或大陆上能否看到这样的景观呢?生:可以的。 师:这些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以非洲为例,我们看看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生相互讨论,归纳总结; ⑴在地理纬度上有差异。 ⑵热量和降水条件变化导致了景观的差异。 ⑶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不足的教师启发引导,使其完整。) 教师承转:从这幅图上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的区域的集合。你能否就此说出区域的含义和特点呢? 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特点 ⑴有界性(分明确的界线和模糊的界线两大类) ⑵内域内相似性和连续性(在地域上占有一定的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 ⑶具有一定的优势、特点(某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突出) ⑷区域间相互联系(各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孤立的。) 【练习】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反映了区域的①区域之间差异明显②相似性和连续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图示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A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 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 两区域的领导人差异 答案: C A 3、有关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案大全】 前言走进地理学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理学的内容和意义。? 2.引导学生懂得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为学好地理课程指出正确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通过什么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 2.了解地理学是什么、做什么和怎样做。?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 教具准备 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或论文精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 师生互动 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 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 请大家安静,我想再问一个问题: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 我再提一个问题:

因此这就涉及到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地理课的学习一定 要把重点落在“理”上,一定要注意分析每个地理问题的原因,如果 没有弄清楚原因就不要去记。 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如果我讲不出原因,只有两个原因: 一、地理学家还不能正确的解释,需要大家以后研究, 二、我自己都搞不懂,我没有办法说清楚。 下面说一下我上课的纪律: 第一条纪律.上地理课不允许小声说话,但是可以大声说话。 在我的课堂上,大家可以随时打断我讲课提出问题,我很喜欢这样 的学生,只要问题与我的讲课内容有关就可以了。我们一起讨论, 如果我能马上回答,我立即回答,如果你的问题太难,我回答不了,我下课后查了资料在回答你。但是不准在下面小声议论哦,要说话 就让全班所有同学能听见。 第二条纪律,上地理课允许睡觉,但是不允许发出鼾声 谁要发出鼾声影响他人听课,我就影响你睡觉。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 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学会搜集地理资料和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从图表、资料中获取 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 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 普通性和特殊性。 3.学会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近年来重大天象奇观和当代人 类对宇宙的探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 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自主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有虚有实;(实:国界、省界;虚:气候区、植被区等)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3、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类型:乡村区域和城镇区域。 4、空间分布形式: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 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各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表现为一>二>三;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表现为二>一>三;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表现为三>二>一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人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三个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①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 数量少,且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②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 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③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涨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主要特征精编作业 Word版含答案

(答题时间:30分钟) 下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 区域没有固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 每一个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 区域的划分是人们主观意愿的结果 2. 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方向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水平 D. 生活条件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第3题。 3. 该流域新垦区() A. 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B. 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 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D. 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 图示区域中,县界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可能是() A. 河流明确的 B. 湖泊模糊的 C. 交通线模糊的 D. 山脉明确的 5. 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A. 化学工业 B. 建材工业 C. 电子工业 D. 纺织工业 读“某年杭州两产业园区域图”,回答6~7题。 6. 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A. 整体性特征 B. 差异性特征 C. 联系性特征 D. 稳定性特征 7. 图中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 地理位置差异 B. 气候、地貌差异 C. 人种分布差异 D. 技术条件差异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 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A. 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 边界有实有虚 C. 属于不同层次的区域 D. 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9. 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 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 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 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 10. 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D两地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有哪些地理分界线大致经过该线,请你归纳4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位于季风区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气候高寒,人口稀少的是________________;受海洋影响最大,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的地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及名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讲 区

第1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 基础全面梳理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一定的错误!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错误!明确的,有的界线是模糊的。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错误!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错误!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错误!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错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错误!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可以推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当区域内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当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更合理. 四区域发展阶段 1.常用的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综合性的指标有人文发展指数。

2.区域发展阶段一般分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及□,01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五区域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差异 (1)划分依据:□,01自然条件、经济基础、错误!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①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错误!高科技产业和错误!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05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错误!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北地区以□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在东部地区,错误!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错误!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错误!传统型工业为主体。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错误!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错误!经贸合作. 2.南方与北方 (1)界线:错误!秦岭-淮河一线。 (2)北方地区 ①所跨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 ②有利资源条件: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③限制性因素:错误!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④经济(工业):我国主要的错误!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 ⑤当前任务:调整错误!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 (3)南方地区 ①所跨温度带:错误!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 ②有利资源条件:热量丰富、水分充足,错误!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③限制性因素: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④经济: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⑤问题:错误!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3.西部大开发 (1)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范围: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优势与劣势 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油气、水能、土地等资源优势突出,但基础设施落后,错误!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①将西部地区的错误!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②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错误!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③加强民族团结,保持错误!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④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区域的界线是明确的吗?

高中地理 湘教版 第一章 第一节 习题

区域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2012-9-30)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某区域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图中县界划分的主要依据及最适宜发展的工业分别是() A.河流化学工业B.交通线建材工业 C.山脉电子工业D.山脉建材工业 2.该区域各发展的阶段与主要工业部门搭配正确的是() A.工业化起步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大增加 C.工业化阶段——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 D.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没有任何工业部门 (2012·南京模拟)下图为北纬30°附近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三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条河流的汛期在季节上不一致 B.三地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C.三地河口处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D.三地的自然带均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关于三地人文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修建水库是三条河流开发的核心 B.主要农作物都有棉花 C.城市化水平均处于世界前列 D.都有丰富的水源 (2012·大连测试)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省区可能为() A.辽宁B.江苏C.台湾D.海南 6.该省区一些山坡被过度垦殖,下列现象可能会发生的是() A.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 B.坡地地下水位升高 C.暴雨时坡面水流速度减缓 D.冬季河流径流量增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人类活动也不同。读下图回答7~8题。 7.B所在地区的农业自然景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土壤C.水分D.经济发展水平8.有关河流①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①水能非常丰富,其谷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农业区 B.河流②水量丰富,流量平稳,因此航运价值较大 C.两条河都是外流河,沿岸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工业发达 D.降水是两条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流域内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B.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 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 D.这种变化完全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 10.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全册学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全册学案 目录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2 -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 2 - 1.2 区域发展阶段............................................................. - 3 - 1.3区域发展差异.............................................................. - 4 - 1.4区域经济联系.............................................................. - 5 - 第二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 .................................................... - 7 -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 - 7 - 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 8 - 2.3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 - 9 -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 10 - 2.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 11 - 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 - 12 -

地理新湘教版必修三讲义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判断 1.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2.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性。(×) 3.区域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 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区域划分 分类乡村地域城镇地域 范围大较小 生产活动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 二者关系 产生带动作用 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则表现为岛状。 思考 1.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动力与形成的原因各是什么? 答案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生产力是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区域空间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主要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2)主要差异:农业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 (1)趋势: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结果: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3)过程:前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区域经济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思考 2.某区域第一产业比重低,是否表明其农业生产不发达? 答案第一产业比重低,并不表明农业生产落后。因为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能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一产业水平很高,但所占比重较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