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上用

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上用

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上的应用

随着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具有各种性能的表面活性剂陆续问世,使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剂、药物合成及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1 表面活性剂做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作为药物制剂辅料,在传统剂型(如片剂、乳剂、液体制剂等)和新剂型(膜剂、脂质体、微球、泵片、滴丸、共沉物)中均有广泛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特殊性质,使其在各类药物中能够同时发挥润湿、乳化、增溶等作用。

1.1 在液体制剂中做增溶剂

在药剂学中常遇到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要配成水溶液的问题,这时增加难溶物溶解度便成了关键,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措施之一是加入表面活性剂,使难溶药物加溶在胶束内,增大其溶解度。增溶剂在药物制剂中有很多应用,可用于口服制剂、注射剂等。内服制剂和注射剂所用的增溶剂大多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选择增溶剂时要慎重,先考虑有没有毒性,会不会引起红血球破坏而产生溶血作用,还要考虑增溶剂的性质是否稳定,要注意不能与主药发生化学反应。有些增溶剂会降低杀菌剂的效力,有的还会使口服液制剂产生不良气味。增溶剂可防止或减少药物氧化,增强生理活性。

1.2 在微乳做乳化剂

微乳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在适当比例条件下形成的透明体系。其乳滴的粒径约为10~100 nm。近年来微乳在药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中主要起三方面的作用:协助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增加界面流动性,减少微乳形成时的界面弯曲能,使微乳自发形成;调节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使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有较大的吸附。

1.3 在混悬剂中做助悬剂混悬剂

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形式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它具有载药量大、防止药物氧化水解、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易吞咽等优点,是一种制备简单而应用广泛的药物剂型。但作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混悬剂存在着离子聚集和沉降等问题。混悬剂的稳定性取决于微粒的沉降、结晶状态、微粒的润湿、电位、制品的流变性。稳定的混悬剂黏度较大,不分层,为此需加入助悬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表面活性剂作为助悬剂,是保持混悬剂物理稳定性的重要辅料之一。它在两相界面形成溶剂化膜和相同电荷,使混悬剂微粒稳定;同时它还能降低分散相和溶剂间的界面张力,以利于疏水性药物润湿和分散。表面活性剂在此类应用中除了起助悬作用外还有润湿作用。如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助悬剂制备布洛芬混悬剂,经Hakke黏度测定仪测定为假塑性流体,其药物含量稳定。此外有研究表明,蜂蜡和卵磷脂两种助悬剂可以合用作为刺五加混悬剂中的稳定剂。

1.4 在片剂和丸剂中做润湿剂

1.4.1 在片剂中的应用

片剂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发展很快。伴随着片剂辅料的发展和改进,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又大大推动了剂型的改进和创新。辅料必须要有较高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反应,不影响主药释放、吸收,对人体无害,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常用的辅料包括润湿剂、胶粘剂、崩解剂、滑润剂、稀释剂和吸收剂等。表面活性剂作为片剂辅料,可做润湿剂和崩解剂。(1)表面活性剂做片剂润湿剂表面活性剂能降低表面张力,因此能改变固-液体系的润湿性能,满足实际需要。表面活性剂分子中的两亲基团吸附于固体表面,形成定向排列的吸附层,

降低界面自由能,从而有效地改变固体表面润湿性质。在水和低能固体组成的体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改善体系润湿性质,使水能很好润湿固体。

(2)表面活性剂做片剂崩解剂的辅料

表面活性剂可用作片剂的辅助崩解剂。疏水性药物或用疏水性强的润滑剂压制的片剂,可因润湿剂的加入,使体液中水分易于粘附并通过片剂毛细管孔渗透到片芯,致崩解剂溶胀而产生崩解作用。崩解后的粒子又可因表面活性剂(润湿剂)的存在而不致絮凝,保持较大比表面,或对药物起增溶作用,从而增加溶出度,增加生物利用度。片剂中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可增大药物的溶出速度,这主要是湿润和助溶作用。表面活性剂亦可改变机体吸附膜的性质,使药物更容易为机体所吸收。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使水更易于透过孔隙,使片剂加快崩解。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也具有良好的促进片剂崩解性能,如谷福根等将解热、镇痛、消炎药双氯灭痛(DFS)和B-环糊精制成包合物,并制成分散片剂,其中以PVP为片剂崩解剂的辅料,经实验发现其崩解性能良好[12]。盐酸二甲双胍片剂中加入微晶纤维素、PVP胶浆、以及高效崩解剂交联PVP、低取代羧丙基纤维素(L-HPC)、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CMC-Na)后,可在1 min内崩解,2 min内药物溶出达95%以上;难溶性药物氧氟沙星加入上述辅料后,各项质量指标均大为提高,崩解时限在3 min以内, 10 min内可溶出80% ~95%。

1.4.2 在丸剂中的应用

丸剂是古老剂型之一,属中药制剂。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在滴丸中应用较多。

滴丸是指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固体或液体药物经溶解、乳化或混悬于适宜的熔融态基质,经滴管滴入另一不相混溶的冷却剂中,使液滴成球状冷却凝固成丸,取出,洗去冷却剂,干固即得。表面活性剂在滴丸剂中的作用主要是改善难溶药物的吸收和溶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这类应用中,以聚乙二醇类(PEG)最多,这是由于其化学稳定性好、易溶于水、能释放水溶和油溶性药物。此外,有人主张在药物-PEG滴丸中加第三种成分(崩解剂或助溶剂),认为这样有助于药物和PEG的互溶,提高药物溶出度。

1.5 在软膏剂及栓剂中做基质的辅料

1.5.1 在软膏剂中的应用

软膏剂是细微粉末状药物与基质配合而成的半固体外用涂敷制剂。其作用情况决定于药物的性质和基质特性。软膏基质主要有油脂性基质和乳剂基质两类。乳剂基质又可分为油包水型(W/O)和水包油型(O/W)。表面活性剂在软膏剂中主要做乳化剂,起乳化作用。它还能做吸收促进剂,增加软膏基质的吸水性,从而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表面活性剂也能做渗透剂,使药物分散细致,乳化皮脂腺分泌物,降低表面张力,使药物和皮肤组织接触更加紧密,从而有利于药物穿透。

1.5.2 在栓剂中的应用

栓剂是塞入肛门、阴道、鼻腔等腔道的一种固体剂型。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发现栓剂不仅在局部有治疗作用,如润滑、收敛、止血、抗菌、消炎、杀虫、止痒、局部麻醉等,还能通过黏膜吸收起全身作用,治疗各种疾病。栓剂基质对释药速度及药物吸收的影响很大。加入表面活性剂的乳剂基质和水溶性基质的吸收和释药一般均快于脂溶性基质。表面活性剂在栓剂中不仅是良好的乳化剂,还能促进药物在黏膜内的吸收。表面活性剂做吸收促进剂可以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生物膜透过性。对于脂溶性的难以吸收的药物,可加入吐温-60、吐温-65、吐温-80、卖泽类等提高其吸收速度。

2 表面活性剂做相转移催化剂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在化学药物合成中经常遇到非均相反应,这类反应速度慢、效果差。过去一般多使用能和水发生互溶的极性质子溶剂,如:甲醇、乙醇、异丙醇等来进行改善,后又使用二甲基亚砜、

二甲基甲醇胺、乙腈、二氧六环、六甲基磷酰胺等极性非质子溶剂。极性质子溶剂能使阳离子发生强烈的溶剂化作用,使其能很好地溶于有机相中,但是阴离子在极性溶剂中受到较强的溶剂化会使反应活性下降;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阳离子受到较强的溶剂化,而阴离子的溶剂化会变弱,从而使反应加强。虽然使用极性非质子溶剂使活性有所改善,但两者都存在着价格高、反应后分离操作复杂、溶剂回收困难等缺点,且在工业生产中还需要考虑到排水和排污等措施。

1956年发展了相转移催化技术,并发现不少表面活性剂做相转移催化剂(PTC)可使反应在非均相体系中进行。它能改变离子的溶剂化程度,增大离子的反应活性,加快反应速度,简化处理手续,提高反应效率[21]。有机药物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往往要经过几步甚至十几步的反应才能合成。通常至少有一步,甚至几步可用相转移催化法进行。可用作相转移催化剂的表面活性剂有:季铵盐类、磷盐和N-烷基膦酰胺、次甲基桥磷或氧硫化合物类、多醚类及含硫聚合物等。

3 表面活性剂做增溶增敏剂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原理、方法和技术在药学研究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药物分析包括体液中的药物及药物残留量的分析。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如何能够简便而快速地从复杂组成的样品(含体液)中灵敏、可靠地监测一些痕量成分,以了解进入体内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及转化信息,以及药物分子与受体分子之间的关系,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造药物的分子结构,为研制疗效更好、毒性更低的药物提供可靠信息。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有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技术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目前,药物荧光光谱分析法异军突起,越来越引起分析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荧光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信息量丰富、检测限低等特点。某些药物自身能发射强的或者较强的荧光,可用荧光分析法直接进行检测。;然而某些药物自身不能发射荧光或者荧光较弱,这时就必须加入适当、适量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增溶、增敏。可选用的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聚乙烯醇(PVA)等。此类应用中,表面活性剂形成亲水基朝外、憎水基向内的胶束,包裹住难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其溶解度显著增加;同时,被胶束增溶的荧光物质的极性、黏度、含氧量、刚性、介电常数、立体化学结构和产物电荷分布等微环境与其在本体溶液中已大不相同。因此许多客体及客体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大。胶束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荧光分子的非辐射过程速率,而辐射速率常数改变不大,因此,量子效率增加,激发光寿命增长,起到了增溶、增敏的作用。

4 展望

在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尤为突出。它的性能在许多方面均优于其他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稳定性高;不受强电解质、酸、碱、盐的影响;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相容性好,能很快混合使用;在水和有机溶剂中都有较好的溶解性能;由于在溶液中不电离,所以不易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特别重要的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和溶血作用小,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所以既可供外用也可供内服,甚至可用于注射剂。随着几年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日趋绿色天然,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转向安全、温和、无毒、易生物降解等方向,具有这些特点的表面活性剂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将更为广泛。可以预见,随着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日益深入,它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将推动制药工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兴辰.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天津化工,2000

[2] 王晓黎,蒋雪涛,刘皋林,等.O/W型微乳对水难溶性药物增溶作用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

[3] 张天胜.表面活性剂应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 李德强,赵伯钦,张南雁,等.肺吸入胰岛素气雾剂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0

药剂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学科。 2、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二章药物溶出的形成理论 1、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2、(理解)药物的溶出速度可用Noyes-Whitney方程表示 dC /dt=KS(Cs-C) S:固体的表面积 Cs: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固体表面饱和层浓度) C:t时间溶液主体中溶质的浓度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级脂肪酸盐、硫酸化物、磺酸化物)1、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苯扎溴铵、度米芬)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 脂肪酸甘油酯(W/O型辅助乳化剂) 蔗糖脂肪酸酯(O/W型乳化剂分散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多元醇型脂肪酸山梨坦(W/O型乳剂) 聚山梨酯(O/W型乳化剂) 聚氧乙烯型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2、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3、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 亲和力。 Wb HLBb Wa HLBa HLB * *+ = HLB=∑(亲水基团HLB)+∑(亲油基团HLB)+7 4、Kraff点:当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时,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5、昙点: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加热升温时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析出(溶解度下降)、出现浑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第四章微粒分散体系 1、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称为单分散体系,大小不均一的体系称为多分散体系。其测得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吸附法、Stokes沉降法。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第一节概述 一、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任何纯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20℃时,水的表面张力为72.75mN·m-1。当溶剂中溶入溶质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因溶质的加入而发生变化,水溶液表面张力的大小因溶质不同而改变,如一些无机盐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增加,一些低级醇则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下降,而肥皂和洗衣粉可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即为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此外,作为表面活性剂还应具有增溶、乳化、润湿、去污、杀菌、消泡和起泡等应用性质,这是与一般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区别。 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由非极性烃链和一个以上的极性基团组成,烃链长度一般在8个碳原子以上,极性基团可以是解离的离子,也可以是不解离的亲水基团。极性基团可以是羧酸及其盐、磺酸及其盐、硫酸酯及其可溶性盐﹑磷酸酯基﹑氨基或胺基及它们的盐,也可以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羧酸酯基等。如肥皂是脂肪酸类(R-COO-)表面活性剂,其结构中的脂肪酸碳链(R-)为亲油基团,解离的脂肪酸根(COO-)为亲水基团。 三、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 1.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正吸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溶解时,当水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很低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产生定向排列,亲水基团朝向水而亲油基团朝向空气。当溶液较稀时,表面活性剂几乎完全集中在表面形成单分子层,溶液表面层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大大高于溶液中的浓度,并将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纯水表面张力以下。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层聚集的现象称为正吸附。正吸附改变了溶液表面的性质,最外层呈现出碳氢链性质,从而表现出较低的表面张力,随之产生较好的润湿性、乳化性、起泡性等。如果表面活性剂浓度越低,而降低表面张力越显著,则表面活性越强,越容易形成正吸附。因此,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大小,对于其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2.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的吸附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固体接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可能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使固体表面性质发生改变。极性固体物质对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在低浓度下其吸附曲线为S形,形成单分子层,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链伸向空气。在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达临界胶束浓度时,吸附达到饱和,此时的吸附为双层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排列方向与第一层相反,亲水基团指向空气。提高溶液温度,吸附量将随之减少。对于非极性固体,一般只发生单分子层吸附,疏水基吸附在固体表面而亲水基指向空气,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时,吸附量并不随之增加甚至有减少的趋势。 固体表面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与前相似,但其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可以从单分子层吸附向多分子层吸附转变。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根据分子组成特点和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将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根据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可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一些表现出较强的表面活性同时具有一定的起泡、乳化、增溶等应用性能的水溶性高分子,称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如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维酮等,但与低分子表面活性

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

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 2017年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 导语:液体药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药剂。可供内服或外用。液体药剂中的药物可以以分子状态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从而形成均相的液体药剂或非均相的液体药剂。 一、概述: 1、液体药剂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是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所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特点: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给药途径多;浓度可控、易分剂量、便于服用、适于儿童和 老年患者。但稳定性差、运输不便。 2、液体药剂的分类 (1)按分散系统分为: 真溶液:粒径小于1nm 胶体溶液:粒径为1~100nm (高分子溶液和溶胶) 乳浊液:粒径为0、1~100μm 混悬液:粒径为0、5~10μm 溶胶、乳浊液和混悬液均属非均相分散体系。 (2)按给药途径分:内服液体药剂,外用液体药剂,注射用液体药剂。 二、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凡是能够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的物质 2、组成:长链的有机化合物,同时含有极性的亲水基团和非极性亲油基团 3、特点:表面活性剂分子会自动富集到溶液表面并产生定向排列,在溶液中形成正吸附,改变液体的表面性质,降低表面张力。 (二)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表面活性分子急速地聚集形成分子或离子的缔合体,称 为胶束或胶团。尽管其浓度继续增加,但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已不再明显增强。表面活性剂在溶液 中开始缔合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CMC)。临界胶团浓度的大小与其结构和组成有关, 同时受温度、pH以及电解质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指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两种基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强弱的平衡值。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愈高,其亲水性愈强;HLB值愈低,其亲油性愈强。 不同用途的表面活性剂要求不同的HLB 值,如水溶液中增溶剂的HLB 值的最适范围为15~18以上;O/W 型乳化剂的HLB 值为8~16;W/O型乳化剂的HLB 值为3~8;润湿剂的HLB 值为7~9,消泡剂的为0、8~3,去污剂13~16等。 3、起昙和昙点 定义:通常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但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出现混浊或分层, 但冷却后又恢复澄明。这种由澄清变成混浊或分层的现象称为起昙。该转变温度称为昙点。 原因:由于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与水所形成的氢键在温度升高到昙点后断裂,从而导致溶 解度急剧下降,出现混浊或分层。冷却后氢键重新形成,恢复澄明。 表面活性剂的昙点可因盐类或碱性物质的加入而降低。含有起昙现象表面活性剂的制剂,应注意加热灭菌温度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4、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由非极性烃链和一个以上的极性基团组成,烃链长度一般在8个碳原子以上,极性基团可以是解离的离子,也可以是不解离的亲水基团。极性基团可以是羧酸及其盐、磺酸及其盐、硫酸酯及其可溶性盐﹑磷酸酯基﹑氨基或胺基及它们的盐,也可以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羧酸酯基等。如肥皂是脂肪酸类(R-COO-)表面活性剂,其结构中的脂肪酸碳链(R-)为亲油基团,解离的脂肪酸根(COO-)为亲水基团。 [编辑]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很多,其分类方法亦各不相同,如可依据离子类型、溶解性、应用功能、结构等分类。但通常根据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离解与否将其分成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按其所带电荷种类,又可分为阴离子、阳离子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发展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表面活性剂。其分子一般由长链烃基(C10~C20)及亲水基羧酸基、磺酸基、硫酸基或磷酸基组成。其中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亲水基为磺酸盐型,其次是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极好的去污、发泡、润湿、分散、乳化等性能,所以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作洗涤剂、润湿剂、乳化剂、发泡剂、增溶剂等。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与各种类型表面活性剂相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调整作用最突出,杀菌作用最强,尽管有去污力差,起泡性差,配伍性差、刺激性大,价格昂贵等缺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液体洗涤剂中作为辅助表面活性剂(配方用量很少的调理剂组分)一般用于较高档次产品,主要用于洗发香波。作为调整剂组分在高档次液体洗涤剂洗发香波中不是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所能替代的。常见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品种有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1631)、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阳离子瓜尔胶(C-14S)、阳离子泛醇、阳离子硅油、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OB-2)等。 3.两性表面活性剂 具有两种离子性质的表面活性剂,按化学结构可分为:甜菜碱型、氨基酸型、磷酸酯型、咪唑啉型以及其他如高分子、杂原子类等两性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以其独特的多功能性著称,主要特性有:①低毒性和对皮肤、眼睛的低刺激性;②极好的耐硬水性和耐高浓度电解质性,甚至在海水中也可以有效地使用;③良好的生物降解性;④对织物有优异的柔软平滑性和抗静电性;⑤有一定的杀菌性和抑霉性,良好的乳化性和分散性;⑥可与几乎所有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的配伍性,通常会有增效的协同效应;⑦可以吸附在带负电荷 或正电荷的物质表面上,而不生成憎水薄层,因此有很好的润湿性和发泡性。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具有良好的增溶、洗涤、抗静电、刺激性小、钙皂分散等性能;可应用pH范围比一般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更宽广;除去污力和起泡性外,其他性能往往优于一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应用于药剂学的研究中, 常用作分散剂、乳化剂、混悬剂。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添加少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使该体系的表面活性提高(相同活性物含量之间比较)。主要品种有烷基醇酰胺(FFA)、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 或OP)。

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当溶剂中溶入溶质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因溶质的加入而发生变化,水溶液 表面张力的大小因溶质不同而改变,如一些无机盐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增加,一些低级醇则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下降,而肥皂和洗衣粉可使水的表面张 力显著下降,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即为表面活性[1]。表面活性剂是指那 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2]。 1.2 表面活性剂的昙点 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得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使溶液变浊,称此变 浊温度为昙点(Cloud point),亦称浊点。昙点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此类表 面活性剂的昙点在70~100℃,例如吐温20为90℃;吐温60为76℃;吐温80为93℃。吐温类产生昙点的原因是温度升高,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水合能力下降,溶 解度反而减小,溶液变浊出现昙点,冷却时氢键重新形成,又澄明。在聚氧乙烯链相同时,碳氢链越长,则昙点越低;在碳氢链长相同时,聚氧乙烯链越长则昙点越高。 1.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是由与水有亲和性的亲水基团(也称憎油基)和与油有 亲和性的亲油基团(也称僧水基)构成的。因此它既可以溶解在极性溶剂(最 常用的溶剂是水)中,又可以溶解在非极性的油相中,具有两亲性质,被称为 两亲分子[3]。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疏水基团一般是含有C 8-C 18 碳的直链烃(也可 能是环烃),如碳氢链、碳氟链、聚硅氧烷以及聚氧丙烯等;亲水基团种类很多,包括极性基团如淡基、硫酸基、磺酸基、磷酸基和季按基等。表面活性剂的性 质主要由亲水基团决定,因此通常按亲水基团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类。 1.3 表面活性剂的疏水性质 表面活性剂不对称的分子结构,使其既具有亲水性又具有亲油性,溶于水 后会产生疏水效应即:极性基或离子性亲水基团与水分子间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而非极性疏水基团(碳氢链间)却有逃离水的趋势(一般认为只要溶质 分子具有非极性基团,就会在水溶液中通过疏水作用而有逃水的趋势),分子 间相互靠拢、缔合,从而逃离水的包围。这种效应促使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 定向排列,并具有逃离水相,自发吸附在气/水界面的倾向,当达到一定浓度后,气/液界面吸附将达到饱和,表面活性剂便可以通过自发聚集形成胶束来降低自由能,从而达到了稳定状态[4]。

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上用

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上的应用 随着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具有各种性能的表面活性剂陆续问世,使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剂、药物合成及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1 表面活性剂做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作为药物制剂辅料,在传统剂型(如片剂、乳剂、液体制剂等)和新剂型(膜剂、脂质体、微球、泵片、滴丸、共沉物)中均有广泛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特殊性质,使其在各类药物中能够同时发挥润湿、乳化、增溶等作用。 1.1 在液体制剂中做增溶剂 在药剂学中常遇到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要配成水溶液的问题,这时增加难溶物溶解度便成了关键,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措施之一是加入表面活性剂,使难溶药物加溶在胶束内,增大其溶解度。增溶剂在药物制剂中有很多应用,可用于口服制剂、注射剂等。内服制剂和注射剂所用的增溶剂大多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选择增溶剂时要慎重,先考虑有没有毒性,会不会引起红血球破坏而产生溶血作用,还要考虑增溶剂的性质是否稳定,要注意不能与主药发生化学反应。有些增溶剂会降低杀菌剂的效力,有的还会使口服液制剂产生不良气味。增溶剂可防止或减少药物氧化,增强生理活性。 1.2 在微乳做乳化剂 微乳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在适当比例条件下形成的透明体系。其乳滴的粒径约为10~100 nm。近年来微乳在药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中主要起三方面的作用:协助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增加界面流动性,减少微乳形成时的界面弯曲能,使微乳自发形成;调节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使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有较大的吸附。 1.3 在混悬剂中做助悬剂混悬剂 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形式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它具有载药量大、防止药物氧化水解、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易吞咽等优点,是一种制备简单而应用广泛的药物剂型。但作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混悬剂存在着离子聚集和沉降等问题。混悬剂的稳定性取决于微粒的沉降、结晶状态、微粒的润湿、电位、制品的流变性。稳定的混悬剂黏度较大,不分层,为此需加入助悬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表面活性剂作为助悬剂,是保持混悬剂物理稳定性的重要辅料之一。它在两相界面形成溶剂化膜和相同电荷,使混悬剂微粒稳定;同时它还能降低分散相和溶剂间的界面张力,以利于疏水性药物润湿和分散。表面活性剂在此类应用中除了起助悬作用外还有润湿作用。如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助悬剂制备布洛芬混悬剂,经Hakke黏度测定仪测定为假塑性流体,其药物含量稳定。此外有研究表明,蜂蜡和卵磷脂两种助悬剂可以合用作为刺五加混悬剂中的稳定剂。 1.4 在片剂和丸剂中做润湿剂 1.4.1 在片剂中的应用 片剂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发展很快。伴随着片剂辅料的发展和改进,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又大大推动了剂型的改进和创新。辅料必须要有较高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反应,不影响主药释放、吸收,对人体无害,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常用的辅料包括润湿剂、胶粘剂、崩解剂、滑润剂、稀释剂和吸收剂等。表面活性剂作为片剂辅料,可做润湿剂和崩解剂。 (1)表面活性剂做片剂润湿剂表面活性剂能降低表面张力,因此能改变固-液体系的润湿性能,满足实际需要。表面活性剂分子中的两亲基团吸附于固体表面,形成定向排列的吸附层,降低

表面活性剂在中药药剂学中应用

表面活性剂在中药药剂学中应用 摘要:表面活性剂的作用颇多,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到中药药剂学里,对于中药药剂学的开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详细的诠释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和分类,让人们深入了解表面活性剂,从而揭示出表面活性剂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中药;应用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在中药药剂学的研究上,很多医学学者开始注重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并把该特点应用到中药药剂的研究发明中,取得了很大的功效,进一步促进医学研究的完善发展。上述的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可以看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仅能够具有增容作用,还能够具有消毒杀菌防腐的作用,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去污消毒的作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毒性小,不易溶血的作用等等,这些类型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可以充分的证明表面活性剂在中药药剂研究上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材料。表面活性剂在中药药剂学主要应用如下: 一、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 从由草药提取的不少有效成分,如丹参酮、大黄素、苦参碱以及挥发性成分如薄荷油、按叶油、鱼腥草素等在水中的溶解度远远低于治疗所需浓度。使用增溶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最常用的主要是吐温类,尤其是吐温-80。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 1、增溶挥发油: 常见的单方制剂如鱼腥草注射液、石芭蒲注射液、鲜姜注射液、鸡矢藤注射液及复方制剂如解表注射液(麻黄、羌活、细辛、热可平注射液、北柴胡、鹅不食草等)都是用水蒸汽蒸馏法从药材中提取挥发油后,加入2%左右的吐温-80而制成。对改善注射液的澄明度效果很好,对挥发油的增溶,亦可用于制备芳香水和药露。不仅可加快操作,而且可提高挥发油的含量,无疑有利于增强药效。 2、增溶难溶或徽溶性中草药有效成分: 如从乌头中提取的乌头总生物碱、蟾酥醇提取物中的脂溶性街体化合物、从曲莲中提取的雪胆素(四环三菇类苦味素甲、乙的混合物)、从假密环菌中分离得到的香豆素类成分、从补骨脂中提取出的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等各类化学成分均可通过吐温-80的增

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栓剂的作用机理 [栓剂的吸收途径] 栓剂给药后,药物在直肠吸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门肝系统,即药物被直肠粘膜吸收,经过直肠上静脉进门静脉入肝脏后进行代谢,再由肝脏进入大循环; 另一条是不通过门肝系统,药物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经髂内静脉,绕过肝脏,从下腔大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大循环起全身作用。 影响栓剂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使用部位:当栓剂塞入距肛门口约2cm处,其所含药物可不经过门肝系统,可吸收总给药量的50%~75%;当栓剂塞入距肛门口6cm处时,药物在此部位的吸收,大部分要进入门肝系统。所以栓剂中药物的吸收与其塞入直肠的深度有关,应距肛门口2cm处为妥,这样吸收的药物有一半以上可避免肝脏首过作用。 pH及直肠液缓冲能力:直肠液基本上是中性而无缓冲能力,给药的形式一般不受直肠环境的影响,而溶解的药物却能决定直肠的pH.弱酸、弱碱比强酸、强碱、强电离药物更易吸收,分子型药物易透过肠粘膜,而离子型药物则不易透过。 结肠内容物:粪便充满直肠时对栓剂中药物吸收量要比无粪便时少,在无粪便存在的情况下,药物有较大的机会接触直肠和结肠的吸收表面,所以如期得到理想的效果,可在应用栓剂以前先灌肠排便。 药物的性质 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对直肠的吸收有一定影响,溶解度小的药物,因直肠中的分泌液量较少,药物溶解量小,吸收也少,药物水溶性较大时,吸收也增加。 粒径:药物在基质中不溶而呈混悬分散状态时,其粒子大小能影响吸收。粒径愈小,愈易溶解,吸收亦愈快。 解离度与脂溶性:当药物从栓剂基质中释放到达肠吸收部位时,脂溶性好、不解离型的药物容易吸收。脂不溶性不解离的药物吸收也困难。药物为pKa大于4.3的弱酸或pKa小于8.5的弱碱时,一般吸收很快。 基质的因素 栓剂纳入腔道后,首先必须使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然后分散或溶解于分泌液中,才能在使用部位产生吸收或疗效。药物从基质释放得快,则局部浓度大作用强;反之则作用持久而缓慢。但由于基质性质的不同,释放药物的速度也不同。 在油脂性基质的栓剂中所含的药物如系水溶性并分散在基质中时,则药物能很快释放于分泌液中,出现的局部作用或吸收作用也较快。若油脂性基质所含的药物系脂溶性的,则药物须先从油相转入水相分泌液中方能起作用。这种转相与药物在油和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有

表面活性剂的七大作用

表面活性剂七大作用! 1润湿作用要求:HLB:7-9 所谓润湿即固体表面吸附气体为液体所替换现象, 能增强这一替换能力物质称为润湿剂。润湿通常分为三类∋接触润湿一沾湿( 浸入润湿一浸湿( 铺展润湿一铺展。其中铺展是润湿最高标准, 常以铺展系数) 作为体系之间润湿性能指标。 另外, 接触角大小也是润湿好坏判据使用表面活性剂能够控制液、固之间润湿程度。农药行业中在粒剂及供喷粉用粉剂中,有也含有一定量表面活性剂,其目标是为了提升药剂在受药表面附着性和沉积量,提升有效成份在有水分条件下释放速度和扩展面积,提升防病、治病效果。 在化妆品行业中,做为乳化剂是乳霜、乳液、洁面、卸妆等护肤产品中不可或缺成份。2胶束和增溶作用要求:C>CMC (HLB13~18) 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最低浓度。当其浓度高于CMC值时,表面活性剂排列成球状、棒状、束状、层状/板状等结构。 增溶体系为热力学平衡体系;CMC越低、缔合数越大,增溶量(MAC)就越高;温度对增溶影响:温度影响胶束形成,影响增溶质溶解,影响表面活性剂溶解度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急剧增大这一温度称为Krafft点,Krafft点越高,其临界胶束浓度越小。 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这一现象称为起昙,此温度称为昙点。在聚氧乙烯链相同时,碳氢链越长,浊点越低;在碳氢链相同时,聚氧乙烯链越长则浊点越高。 非极性有机物如苯在水中溶解度很小, 加入油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后, 苯在水中溶解度大大增加, 这称为增溶作用。增溶作用和一般溶解概念是不一样, 增溶苯不是均匀分散在水

表面活性剂在药学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在药学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够改变液体表面张力或两相之间界面张力的化 合物。在药学领域,表面活性剂因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备、药物传递、药物控释等多个方面。本文将详细介绍表面活性剂在药学中的应用背景、基本性质、应用领域、案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潜力。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够显著降低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化合物,其分子由亲水基和疏水基两部分组成。根据其结构特点,表面活性剂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等几类。表面活性剂具有很高的界面活性,能够改变液-液、液-固、气-液等两相之间的界面性质。 药物制备与加工: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备与加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分散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例如,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胶束、微乳、纳米粒等载体,帮助药物更好地被吸收和利用。 药物传递与释放:表面活性剂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包裹在胶束、脂质体、纳米粒等载体中,实现药物的定向传递和控释。这种药物传递系统能够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

生物医学应用:表面活性剂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药物增效剂、乳化剂等,改变药物的生物相容性和药效。例如,表面活性剂可以修饰药物载体材料,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药物负载能力。 非诺贝特是一种常用的调血脂药物,但口服后易引起胃肠道刺激和肝损伤等副作用。为了降低副作用和提高药效,研究人员采用表面活性剂制备非诺贝特微乳制剂。实验结果表明,微乳制剂能够显著提高非诺贝特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同时能够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提高药效。 然而,在制备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避免产生过多的副作用。表面活性剂可能对胃肠道微生物产生影响,需进一步研究其安全性。 紫杉醇是一种抗肿瘤药物,但由于其水溶性差和毒副作用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了提高紫杉醇的治疗效果和降低毒副作用,研究人员采用表面活性剂制备紫杉醇脂质体。实验结果表明,紫杉醇脂质体能够显著提高紫杉醇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同时能够实现药物的定向传递和控释,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降低毒副作用。 然而,脂质体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严格控制制备条件,同时脂

表面活性剂在医药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在医药中的应用(河南省医药学校药物制剂专业4班李道平47500) 摘要:表面活性剂是药品中重要的添加剂. 医药中表面活性剂必须无毒、无刺 激、无副作用且不影响药性. 它在口服药、注射剂、外用药中均被广泛应用,可起到润滑、粘合、乳化、增溶、缓释等作用.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医药;辅料 表面活性剂是药品中重要的添加剂,近年来应用广泛. 在医药中表面活性剂常被用作药物载体、药物的分散乳化剂、增溶剂、润湿剂、稳定剂、释放剂、吸收促进剂,还有一些表面活性剂可以直接用作治疗药物和杀菌消毒剂,其杀菌和消毒作用归结于它们与细菌生物膜蛋白质的强烈相互作用使之变性或失去功能,这些消毒剂在水中都有比较大的溶解度,根据使用浓度,可用于手术前皮肤消毒、伤口或粘膜消毒、器械消毒和环境消毒。 在脂质体、微胶囊、磁性药物制剂等新剂型的配制过程中也离不开表面活性剂,而在口服、注射及外用药品的各种剂型的配制过程中更离不开表面活性剂。所以药品在消除疾病保证人体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作为添加剂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在安全性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作为医药用表面活性剂必须无毒、无刺激、无副作用且不影响药性.。 1 在口服药中的应用 在口服药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毒性小、安全性高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见的剂型包括片剂、丸剂、酊剂、乳剂、悬浊剂、水剂等,最常见的是片剂,片剂又包括多层片、包衣片、糖衣片、肠溶片、薄膜片、口含片和缓释片等多种形式. 1. 1 在片剂中的应用 片剂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发展得很快. 伴随着片剂辅料的发展和改进,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又大大推动了剂型的改进和创新. 其应用于片剂,提高了片剂的疗效. 1. 1. 1 崩解剂和润滑剂 在片剂中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提高片剂的润湿性能,加速水分的透入,增大药物的溶出速度,使片剂较快崩解. 研究表明,当表面活性剂用量在0. 2 %时与10 %淀粉合用崩解效果最佳. 在崩解剂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有月桂基硫酸钠、吐温80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硬酯醇磺酸钠等. 使用表面活性剂的方法有三种: (a) 溶于粘合剂中; (b) 与崩解剂淀粉混合加于干颗粒中; (c) 制成醇溶液喷在干颗粒上. 第三种方法最佳,只是生产多了一道工序. 为使压片前制成的干燥颗粒润滑,减少与冲模的摩擦和粘连,使片剂光滑美观,剂量准确,一般须在加工时加入润滑剂. 常用于润滑剂的有石蜡(或与滑石粉配合使用) 、硬脂酸盐、高级脂肪酸盐、PEG4000 等. 1.1.2 润湿剂和粘合剂 片剂要求所用的药物能顺利流动,黏度不能太大,服用后在体液作用下又能迅速崩解、溶解和吸收. 实际上药物极少兼具这些性能,因此必须加入辅料(赋性剂) 或适

药物制剂-表面活性剂总结

任务二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的概述 物质的相与相之间的交界面称为界面。物质有气、液、固三态,也就可以有气、液、固三相,会组成气-液、气-固、液-液及液-固等界面。一般把有气相组成的界面称为表面,在表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称为表面现象。表面张力指一种使表面分子具有向内运动的趋势,并使表面自动收缩至最小面积的力。 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即为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此外,作为表面活性剂还具有增溶、乳化、润湿、去污、杀菌、消泡和起泡等应用性质,这是与一般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区别。如乙醇、甘油等低级醇或无机盐等,不完全具备这些性质,因此不属于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即亲水性基团、亲油基团,如图5-1所示。一端为亲水基团,如是羧酸、磺酸、胺基、氨基及它们的盐,另一端为亲油基团,一般是8个碳原子以上的烃链。由于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分别选择性的作用于界面的两个极性不同的物质,从而显现出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 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表面活性剂根据其解离情况可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根据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可分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一)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征是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分是阴离子部分,即带负电荷的部分,如肥皂、硫酸化物、磺酸化物。

1. 肥皂类 高级脂肪酸的盐,通式为(RCOO-)n M n+。脂肪酸烃链一般在C11~C17之间,以硬脂酸、油酸、月桂酸等较常用。根据金属离子的不同,分为碱金属皂(一价皂如钾皂又名软皂)、碱土金属皂(二价皂如钙皂、镁皂)和有机胺皂(如三乙醇胺皂)等。它们都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其中碱金属皂、有机胺皂为O/W乳化剂,碱土金属皂为W/O乳化剂。肥皂类易被酸所破坏,碱金属皂还可被钙盐、镁盐等破坏,电解质还可使之盐析。本品有一定的刺激性,一般只用于外用制剂。 2. 硫酸化物 为硫酸化油和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通式为ROSO3-M+。其中高级醇烃链R 在C12~C18之间。硫酸化油的代表是硫酸化蓖麻油,又称土耳其红油,为黄色或橘黄色黏稠液,有微臭,可与水混合,为无刺激性的去污剂和润湿剂,可代替肥皂洗涤皮肤,亦可作挥发油或水不溶性杀菌剂的增溶剂。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中常用的是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醇硫酸钠,O/W乳化剂)、十六烷基硫酸钠(鲸蜡醇硫酸钠)、十八烷基硫酸钠(硬脂醇硫酸钠)等,他们的乳化性很强,且较肥皂类稳定,主要用作外用软膏的乳化剂。 3. 磺酸化物 系指脂肪族磺酸化物、烷基芳基磺酸化物等,通式为RSO3-M+。脂肪族磺酸化物如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钠(商品名阿洛索-OT)、二己基琥珀酸磺酸钠(商品名阿洛索-18),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其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洗涤剂。 (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这类表面活性剂起作用的部分是阳离子,亦称阳性皂。其分子结构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五价的氮原子,所以也称为季铵化物,其特点是水溶性大,在酸性与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作用和杀菌作用。常用品种有苯扎氯铵和苯扎溴铵等。 (三)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 天然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其中包括卵磷脂、豆磷脂和蛋磷脂。常用的是卵磷脂,其结构包括磷酸酯盐型的阴离子和季铵盐型阳离子部分组成,因此卵磷脂有两个疏水基团,故不溶于水,但对油脂的乳化能力很强,可制成油滴很小不易被破坏的乳剂。其基本结构为:

表面活性剂的七大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七大作用(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表面活性剂的七大作用! 1润湿作用要求:HLB:7-9 所谓润湿即固体表面吸附的气体为液体所取代的现象, 能增强这一取代能力的物质称为润湿剂。润湿一般分为三类∋接触润湿一沾湿( 浸入润湿一浸湿( 铺展润湿一铺展。其中铺展是润湿的最高标准, 常以铺展系数) 作为体系之间润湿性能的指标。 此外, 接触角大小也是润湿好坏的判据使用表面活性剂可以控制液、固之间的润湿程度。农药行业中在粒剂及供喷粉用的粉剂中,有的也含有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药剂在受药表面的附着性和沉积量,提高有效成分在有水分条件下的释放速度和扩展面积,提高防病、治病效果。 在化妆品行业中,做为乳化剂是乳霜、乳液、洁面、卸妆等护肤产品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2胶束与增溶作用要求:C>CMC ( HLB13~18) 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当其浓度高于CMC值时,表面活性剂的排列成球状、棒状、束状、层状/板状等结构。 增溶体系为热力学平衡体系;CMC越低、缔合数越大,增溶量(MAC)就越高;温度对增溶的影响:温度影响胶束的形成,影响增溶质的溶解,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急剧增大这一温度称为Krafft点, Krafft点越高,其临界胶束浓度越小。 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这一现象称为起昙,此温度称为昙点。在聚氧乙烯链相同时,碳氢链越长,浊点越低;在碳氢链相同时,聚氧乙烯链越长则浊点越高。 非极性有机物如苯在水中溶解度很小, 加入油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后, 苯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大增加, 这称为增溶作用。增溶作用与普通的溶解概念是不同的, 增溶的苯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 而是分散在油酸根分子形成的胶束中。经X射线衍射证实, 增溶后各种胶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而整个溶液的的依数性变化不大。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随着浓度增大,表面上聚集的活性剂分子形成定向排列的紧密单分子层,多余的分子在体相内部也三三两两的以憎水基互相靠拢,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这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这时溶液性质与理想性质发生偏离,在表面张力对浓度绘制的曲线上会出现转折。继续增加活性剂浓度,表面张力不再降低,而体相中的胶束不断增多、增大。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分散,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会从单体(单个离子或分子)缔合成为胶态聚集物,形成胶团。溶液性质随之发生突变,此时的浓度,即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写为CMC),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的过程称为胶团化作用。 表面活性剂随水溶液的浓度变化在溶液中形成胶团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极低时即极稀溶液时,空气和水几乎是直接接触着,水的表面张力下降不多,接

药剂学第五节

药剂学第五节半固体制剂 半固体制剂 一、软膏剂 (一)软膏剂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软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软膏剂的类型按分散系统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按基质的性质和特殊用途分为油膏剂、乳膏剂、凝胶剂、糊剂和眼膏剂等。 一般软膏剂应具备下列质量要求:①均匀、细腻,涂于皮肤上无刺激性;并应具有适当的黏稠性、易涂布于皮肤或黏膜上;②应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和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③应无刺激性、过敏性及其他不良反应;④当用于大面积烧伤时,应预先进行灭菌。眼用软膏的配制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❼讲义编号NODE70101400105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软膏剂的基质与附加剂 常用的基质有三类: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基质及亲水或水溶性基质。 1. 油脂性基质 [❼讲义编号N0DE70101400105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1)烃类 ①凡士林: 特别适用于不稳定的抗生素药物; 吸水性差,可加入适量羊毛脂、胆固醇和一些高级脂肪醇增加吸水性。 ②固体石蜡、液体石蜡:调节软膏剂的稠度。 [❼讲义编号N0DE70101400105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2)类脂类 ①羊毛脂:羊毛脂常与凡士林合用,增加凡士林的吸水性与药物的可渗透性, 在乳剂型基质中起辅助乳化剂的作用,增加基质的稳定性。 ②蜂蜡与鲸蜡:增加稳定性与调节黏稠度的作用

③二甲硅油:或称硅油或硅酮,应用温度范围内(40〜150°C)黏度变化极小。在非极性溶剂中易溶,随黏度增大,溶解度逐渐下降。 [❼讲义编号NODE701014001051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 2. 乳剂型基质 乳剂型基质的组成:水相、油相及乳化剂。 ①油相:硬脂酸、石蜡、蜂蜡、高级脂肪醇等,油相稠度调节剂:液体石蜡、凡士林、植物油等。 ②乳化剂:有机皂类、月桂醇硫酸钠、多元醇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类等。 ③水相:水。 代表品种: (1)肥皂类 ①一价皂 系用钠、钾、铵的氢氧化物或三乙醇胺等有机碱与脂肪酸(硬脂酸或油酸)作用生成的一价新生皂为O/W型乳化剂。 忌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阳离子药物等配伍。 ②多价皂 多价的金属皂是W/O型乳化剂。 女口:硬脂酸钙、硬脂酸镁、硬脂酸铝等。 [會讲义编号N0DE70101400105100000105针对本讲义提问] (2)高级脂肪醇与脂肪醇硫酸酯类 ①高级脂肪醇:十六醇(鲸蜡醇)、十八醇。 为弱的W/O型乳化剂。 有一定的吸水性,与凡士林等混合后,可增加凡士林的吸水性。 二者在O/W型基质的油相中增加乳剂的稳定性和稠度。 ②脂肪醇硫酸酯类 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酯钠(SLS或SDS 。 为优良的O/W型乳化剂,在广泛的pH范围内稳定。 不能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阳离子药物配伍。 [會讲义编号N0DE701014001051000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 (3)多元醇酯类 ①单硬脂酸甘油酯:乳化能力较弱的W/O型乳化剂(辅助乳化剂),与O/W 型乳化剂合用起稳定作用。 ②脂肪酸山梨酯类与聚山梨酯类: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聚山梨酯类(吐温类):O/W型乳化剂; 脂肪酸山梨酯类(司盘类):W/O型乳化剂。 (4)聚氧乙烯醚类:平平加O乳化剂OP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属O/W型乳化剂。 易蒸发失水变硬,常需加入保湿剂(甘油、丙二醇和山梨醇等)。 因外相是水,易霉变,需加防腐剂(羟苯酯类、氯甲酚、三氯叔丁醇和洗必泰等)。 [❼讲义编号N0DE70101400105100000107针对本讲义提问] 3. 水溶性基质 聚乙二醇(PEG [會讲义编号NODE70101400105100000108针对本讲义提问]

药剂学重点

一,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制备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剂型:药物经加工制成的适合于预防,医疗应用的形式 制剂:根据药典,药品标准,处方手册等所收载的,应用比较普遍并叫稳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按某种剂型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的药剂称为制剂 麻醉药品: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的药品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处方:是医疗机构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配制的一项书面文件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全面管理监控的通用准则,是医药工业新建和改造的依据 GLP:药品安全试验规范,是试验条件下进行药理动物试验的准则,是保证药品安全的法规 CMC:开始形成胶团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临界胶团浓度 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够很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 HLB: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的强弱是以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 HLB=7+11.7lg mw/mo 昙点: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达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 下降,使溶解度变混浊,甚至产生分层,但冷却后又可恢复澄明,这种由澄明变 为混浊的现象称“起昙”出现起悬的温度称为昙点 糖浆剂:是指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的颗粒分散在液体分散剂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乳剂:两种互不相容的液相组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休止角:系指一堆粉体的表面与平面之间可能存在的最大角度,即将粉体堆成尽可能陡的堆(圆锥状)堆得斜边与水平线的夹角极为休止角a 溶胶剂:由固体微粒作为分散相得质点,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混悬型注射剂:将不同固体药物分散于液体分散剂中制成的一种供注射用的药剂。 片剂: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制剂技术制成的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制剂,主要供口服应用软膏剂:指原料药,药材或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有基质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硬膏剂:将药物溶解或混合于半固体或固体的粘性基质中,摊涂于纸、布或兽皮裱背材料上,供贴敷于皮肤的外用制剂 栓剂:系指药物、药材提取物、药粉与适宜的基质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固体药物 置换值:药物的质量与同体积的基质的重量比,F=药物的密度/基质的密度 气雾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装于有特制阀门系统的严封容器中制成的制剂 滴丸剂: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成的制剂 膜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供口服或粘膜外用 片剂的特点及质量要求: 1.产量高、成本低、分剂量准确、携带和使用方便、药物的理化性质比较稳定,贮藏期长 2.存在溶出度低、生物利用度差、婴幼儿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以及在贮存过程中往往变 硬而存在崩解时间延长 2.要求含量准确、重量差异小、硬度适宜、色泽均匀、完整光洁,在规定贮藏期内不得变质2一般口服片剂的崩解度、溶出度应符合要求,且符合微生物的检查要求。3小剂量

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医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药材资源丰富,典籍所载达5000种以上。它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几千年来对保障人民健康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药制剂中引进了许多现代科技。表面活性剂应用于中药制剂里就是其中的一项。这提高了中药品质、增强了疗效。 1 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原理 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作用主要有为润湿、乳化和增溶。许多中药有效成分不仅在水中溶解度小,而且形成的溶液不稳定,药物成分容易沉淀,使人体无法充分吸收利用,因而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利用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可以使难溶的中药成分与水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或是澄清溶液,从而提高疗效。 许多中药成分在水中饱和后仍达不到治疗所需的浓度。这时还需利用表面活性剂进行增溶。当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超过其临界胶束浓度后,过剩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会在水中形成胶束。超出其饱和浓度的中药成分被包在胶束内部,进一步增加了中药的溶解度,满足治疗需求。例如苦参碱、乌头总碱等生物碱与薄荷油等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远低于治疗所需的浓度。加入诸如Tween类表面活性剂增溶后才能达到足够高的溶解度。 不同的Tween类表面活性剂对药物的增溶效果不同〔1〕。Tween 20对薄荷油、茴香油、芥子油增溶效果良好,Tween 40适合于增溶八角茴香油中的茴香酚,Tween 80则用于桂皮油、丁香油、冬绿油等挥发油的增溶。增溶剂还能改善中药注射剂的澄明度。许多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一定时间后,少量不溶物析出,造成澄明度不合格。加入1~2%的Tween 80作微量杂质的增溶剂,即可使澄明度合格。 2 应用于中药制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品种 表面活性剂要根据其功能选择具有适宜的HLB值的品种。用作W/O型乳化剂时,其适宜的HLB值为3~6〔2〕;用作O/W型乳化剂时,其适宜的HLB值为8~18;用作增溶剂时,其适宜的HLB值为15~18。根据各自的HLB值,确定适合用于中药制剂中的表面活性剂。 作为药物助剂,必须对人无毒害作用。各种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差别很大。阴离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较强,其溶血作用远大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使用受限。乳化剂常选用毒性极小且不与药物分子作用的Tween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它们的溶血作用也有差别〔3〕:Tween20>Tween60>Tween40>Tween80。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来说,碳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