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唐文学复习提纲

先唐文学复习提纲

先唐文学复习提纲
先唐文学复习提纲

先唐文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术语

1.神话: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

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在学术上,学者们所谓的神话,是指叙述人类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

而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而学者们就是根据这个定义以区别神话与传说、神话与民间故事之间的不同。神话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它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其次,神话必须是单一的事件。根据这个定义,那些以「从前、从前……」做开头的「民间故事」也不能算是「神话」。一般的民间故事,通常没有特定的地点、没有设定特别的时间、没有特定的人物、故事内容也可能重复发生。但是「神话」不同。神话必须是一个拥有特定场所、特定时间(即使两者都没有说得很明确),并且是在叙述一个特定人物(或神佛)的故事。再者,述说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

我国神话的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第二、神话中的英雄任务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第三、不论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热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2.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计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颂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稚诗和颂诗都是统治者在特定场合演出的乐歌,但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颂

许则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雅、颂与赋、比、兴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

3.《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共21卷。。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

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评价】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4.《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

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评价】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

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5.《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

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之

人所作。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左传》的思想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左传》的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由于《左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

《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评价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6.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中国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

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一篇等。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离骚》是屈原最宏伟的诗篇,是他自全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再没有比这更长诗篇了。

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

全部创作的重点。诗中尖锐地抨击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

《九歌》是屈原流放在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九章》是屈原写的一组抒情诗。《九章》组诗中数《哀郢》最深刻地表达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九章》等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区别在于《离骚》是屈原平生综合性的自我叙述,而《九章》则是具体的片断生活的记录和心情的显现。

《天问》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篇奇文。它以一个“日”字领起,作者一口气对天、地、神、人等各方面提出170多个问题,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探索事物根源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是屈原作品中的第二首长诗。

《招魂》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迷信活动。在战国时代的楚国,这种巫术宗教活动极为盛行。楚怀王客死秦国后,屈原运用民间的风俗和艺术形式,写成了这篇颇有艺术特色的诗篇。他在诗中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作了惊心动魄、凄惨恐怖的描写,叫魂魄哪儿上不要去,赶快回到自己的祖国。屈原招的是怀王的魂,实际是也在招楚国的魂,因为屈原是把怀王扣楚国的命运连结在一起的。《招魂》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

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

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意义〗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

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他们有感而发,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就这样概括《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意味无穷。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2.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浅论上古神话的演变(先唐文学)

浅论上古神话的演变 ——从形成到消散的过程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三班102012013187 陈洋 摘要:神话,是以神为主人公,包括了自然神以及神话了的英雄人物。表现为变化、有神力和法术。以此作为一些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远古人民对自然界产生神秘而敬畏的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如此这般的产生最终却毁于后来文人的不重视;将神话作为历史传说,将天神降为人类始祖并作为史实对待,进行不尊重的删改;甚至仙化,幻想长生不老或者飞升成仙。 关键字:虚化幻想自然社会氏族精神思维 一、上古神话的产生 上古时代的神话,便是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是远古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也就由此产生。 此外,我还认为上古神话的产生还受着社会关系结构变革的影响,原始社会在开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开始,经历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随后转变为父系氏族。在此期间比如我们熟悉的“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女性形象的神灵都是受母系氏族的

先唐文学模拟考试

先唐文学模拟考试

————————————————————————————————作者:————————————————————————————————日期: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有关女娲的神话应产生于____社会。 2.《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____国风。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邶风·____》一篇中的句子。 4.我国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是《____》。 5.庄周的著作现存共三十三篇,分____篇、外篇和____篇, 6.屈原在《离骚》中吸收了很多的神话,诗中的曦和与望舒分别是____神和____神。 7.《九歌》中写山神之恋的作品是《____》 8.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上介于____与____之间。 9.《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____部分。 10.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____的《乐府诗集》。 11.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____、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12.刘勰《文心雕龙》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为“五言之____也。” 13.“人生天地间,____。”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 14.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____》。 15.左思的代表作有《____》八首。 16.陶渊明的辞赋名篇有《悲士不遇赋》、《____》和《归去来兮辞》。 17.南朝文人诗歌于刘宋时期发生第一次变化,__________取代了东

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18.南北朝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____。 19.南朝民歌以____和____为最主要的两大类。 20.《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轶事起于东汉末,止于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6分) 1. 《诗经》全集共(): A、三百篇 B、三百零五篇 C、二百九十五篇 2. 《尚书》书名的意思是() A高尚的书B上古之书C时尚之书 3.《汉书·艺文志》说屈原作品有()篇: A、26 B、25 C、24 4.《孔雀东南飞》属于() A汉乐府B古诗十九首C南朝民歌 5. 建安诗歌的主要形式为()。 A、四言诗 B、七言诗 C、五言诗 6.“才秀人微”指的是() A、谢眺 B、鲍照 C、左思 7.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据以下哪部作品创作而成() A、《东海孝妇》 B、《韩凭夫妇》 C、《精卫填海》 8.“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出自()的作品。

历代全文系列(十五)先唐文

先唐文 胡安道 董子晓 朱彦时 刘思真 吴氏 臧彦 宋韬 卫歆 王著 孔珠 王佐 被徒元 王乐道 綦毋氏 朱元微 柴子大 卫洪 孔炜 夏侯阳 张丘建 冯植 壶居士 列女 汲太子妻李氏 阙名 释氏 胜光王 胜音城仙道王 摩羯陀国影胜王 憍闪毗国说忧事人 嗢逝尼城猛光王 飞乌 侍缚迦 嗢逝尼城长者 得叉尸罗圆胜王 半遮罗国王 健陀罗国药叉半遮罗 娑多药叉 欢喜弟 舍卫国大臣 中印度秣菟罗国王 迦泾弥罗国众贤论师

毗末罗蜜多罗论师 南印度德慧菩萨 僧伽罗国王 瞿萨旦那国大臣 阙名 ◎胡安道 安道,爵里未详。(案《御览》列于朱超石之前,当是晋人。) ◇愁霖赋 冀连阴之时退,想云物之见微。(《文选·谢 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注。) ◇黄甘赋 越魏郡之赤杏。(《御览》九百六十八。) 襄阴大橙,江阳大橘。(《御览》九百七十一。) ◎董子晓 子晓,爵里未详。(案:《御览》在晋李充後、宋颜延之前,当是东晋人。) ◇乘舆驳马赋 躯观若斯,气势云披。衔金镳,著玉羁。(《御览》三百五十八。) ◎朱彦时 彦时,爵里未详。(案:《初学记》编于晋刘谧之後、刘思真前,疑是晋人。) ◇黑儿赋 世有非常人,实惟彼玄士。禀兹至缁色,内外皆相似。卧如骊牛 展,立如乌牛 寺,忿如鸲鹆鹚,乐如鸬鹚喜。(《初学记》十九,《御览》三百八十二。) ◎刘思真 思真,爵里未详。(案:梁刘之遴,字思贞,未闻有丑妇。此作思真,非即之遴。) ◇丑妇赋

人皆得令室,我命独何咎。不遇姜任德,正值丑恶妇。才质陋且俭,姿容剧嫫母。鹿头 猴面,推额复出口。折安 厌楼鼻,两眼《幽页》如曰。(《艺文类聚》作「折类厌黑面,楼鼻两眼颐。」)肤如老桑皮,耳如侧两手。头如研米槌,发如掘埽帚。恶观丑仪容,不媚如铺首。暗钝拙梳髻,刻画又更丑。妆颊如狗舐,额上偏独厚。朱唇加踏血,画眉如鼠负。传粉堆颐下,面中不遍有。领如盐豉囊,袖如常拭釜。履中如和泥,爪甲长有垢。脚皲可容箸,熟视令人呕。(《初学记》十九,《御览》三百八十二。) ◎吴氏 吴氏,失其名。 ◇虎赋 盖其壮也,诞节缓腕,续背连骸,细腰鼓胸,方□大鼻,似黼组杂间,若锦绣相连。(《御览》八百九十二。) ◇七矜 春梧湘濡,于味东隅;秋 р夏发,素虮连珠。(《书钞》一百四十八。) ◎臧彦 彦,字道颜。 ◇ 牛赋 若乃豪宗威胤,公侯王后。乘轻御肥,貂蝉耀首。翟翟华貂,铄铄云母。良 孛擢足于双岛,名骏叠迹于左右。贵游踊跃于绝伦,观者嗤妍其好丑。遂慕骏 以相高,精彼奇选之希有。仪体既美,特资高足。名参飞兔,价齐骥 。(《艺文类聚》九十四引臧道颜《 牛赋》。) 乃有超群独出,骅毛文角,玷班凝白,鲜纤 曲。(《初学记》二十九引臧彦《 牛赋》。) 殊相允备,名不虚假。伟质魁梧,骨奇形雅。竦若惊鹿, 若奔马。(《御览》八百九十九引臧彦《 牛赋》。) ◇吊驴文 夫徵祥契于有感,景行表于事迹。故铨才授任,必求之卓越;考能核用,亦存乎望实。以面貌定名,则称谓而В;声色位号,则由焉而授。爰有奇人,西州之驰驱者,体质强直,禀性沈雅,聪敏宽详,高音远 易,真驴氏之名驹也。(《初学记》二十九引作臧道颜,《御览》九百一引作臧彦。) ◎宋韬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有关女娲的神话应产生于____社会。 2.《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____国风。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邶风·____》一篇中的句子。 4.我国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是《____》。 5.庄周的著作现存共三十三篇,分____篇、外篇和____篇, 6.屈原在《离骚》中吸收了很多的神话,诗中的曦和与望舒分别是____神和____神。 7.《九歌》中写山神之恋的作品是《____》 8.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上介于____与____之间。 9.《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____部分。 10.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____的《乐府诗集》。 11.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____、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12.刘勰《文心雕龙》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为“五言之____也。” 13.“人生天地间,____。”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 14.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____》。 15.左思的代表作有《____》八首。 16.陶渊明的辞赋名篇有《悲士不遇赋》、《____》和《归去来兮辞》。 17.南朝文人诗歌于刘宋时期发生第一次变化,__________取代了东

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18.南北朝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____。 19.南朝民歌以____和____为最主要的两大类。 20.《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轶事起于东汉末,止于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6分) 1. 《诗经》全集共(): A、三百篇 B、三百零五篇 C、二百九十五篇 2. 《尚书》书名的意思是() A高尚的书B上古之书C时尚之书 3.《汉书·艺文志》说屈原作品有()篇: A、26 B、25 C、24 4.《孔雀东南飞》属于() A汉乐府B古诗十九首C南朝民歌 5. 建安诗歌的主要形式为()。 A、四言诗 B、七言诗 C、五言诗 6.“才秀人微”指的是() A、谢眺 B、鲍照 C、左思 7.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据以下哪部作品创作而成() A、《东海孝妇》 B、《韩凭夫妇》 C、《精卫填海》 8.“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出自()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博览群书之故。(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先唐文学选择

1、《诗三百》汇集编撰成集,比较可信的是: A、“采诗说” B、“删诗说” C、“献诗说” 2、《诗经》篇什来源来自“采诗”之说的提法见于: A、《汉书·食货志》 B、《汉书·艺文志》 C、《汉书·地理志》 3、《诗经》的类别风、雅、颂是按照: A、年代 B、内容 C、乐调来划分的 4、《诗三百》中被称之为“正乐”的是: A、风 B、雅 C、颂 5、《诗经》中反映社会丧乱,劝喻乃至讽刺国君、忧国忧民的诗篇,主要集中在: A、国风 B、大雅 C、小雅 6、我国文学史上记载楚国诗歌最早见于: A、二南 B、二雅 C、三颂 7、《诗经》中有目无辞的六篇佚诗,后人称之为“笙诗”,出自: A、风 B、雅 C、颂 8、我国先秦文学可与西方古代文学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它在时间上相当于: A、古希腊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古罗马时期 9、先秦寓言为我国古代文学苑囿中之奇葩,于同一时代西方则有: A、《克雷洛夫寓言》 B、《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C、《伊索寓言》 10、出自《战国策》的寓言故事为: A、刻舟求剑 B、千金市骨 C、守株待兔 1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 A、故事集 B、地理书 C、巫书 12、《穆天子传》是一部: A、根据历史和神话谱写的诗篇 B、根据历史和神话叙写、夸饰而成的小说 C、根据历史和神话编纂、演衍的戏曲集 13、研究我国古代神话最有价值的古籍是: A、《山海经》 B、《淮南子》 C、《列子》 14、《女媧补天》这则神话反映了: A、远古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探索 B、远古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大无畏的气概 C、远古人类所讴歌的创造精神 15、《弹歌》载于《吴越春秋》,它反映: A、氏族部落间的抗争 B、远古人类对于科学的探求 C、渔猎时代的劳动情景 16、我国远古时代的祝祷词《伊耆氏蜡辞》出自: A、《山海经》 B、《穆天子传》 C、《礼记·郊特牲》 17、我国古代记事散文最早萌芽为: A、《易经》卦、爻辞 B、殷墟甲骨卜辞 C、《尚书》中殷商文告 18、被称为记事散文之祖的是: A、《春秋》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讲课讲稿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

先唐文学模拟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有关女娲的神话应产生于____社会。 2.《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____国风。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邶风·____》一篇中的句子。 4.我国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是《____》。 5.庄周的著作现存共三十三篇,分____篇、外篇和____篇, 6.屈原在《离骚》中吸收了很多的神话,诗中的曦和与望舒分别是____神和____神。 7.《九歌》中写山神之恋的作品是《____》 8.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上介于____与____之间。 9.《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____部分。 10.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____的《乐府诗集》。 11.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____、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12.刘勰《文心雕龙》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为“五言之____也。” 13.“人生天地间,____。”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 14.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____》。 15.左思的代表作有《____》八首。 16.陶渊明的辞赋名篇有《悲士不遇赋》、《____》和《归去来兮辞》。

17.南朝文人诗歌于刘宋时期发生第一次变化,__________取代了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18.南北朝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____。 19.南朝民歌以____和____为最主要的两大类。 20.《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轶事起于东汉末,止于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6分) 1. 《诗经》全集共(): A、三百篇 B、三百零五篇 C、二百九十五篇 2. 《尚书》书名的意思是() A高尚的书 B上古之书 C时尚之书 3.《汉书·艺文志》说屈原作品有()篇: A、26 B、25 C、24 4.《孔雀东南飞》属于() A汉乐府 B古诗十九首 C南朝民歌 5. 建安诗歌的主要形式为()。 A、四言诗 B、七言诗 C、五言诗 6.“才秀人微”指的是() A、谢眺 B、鲍照 C、左思 7.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据以下哪部作品创作而成() A、《东海孝妇》 B、《韩凭夫妇》 C、《精卫填海》

(暑期一日一练)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 (3)王夫之《姜寨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经.采薇》中“以哀景写乐”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2.按要求选择(5分) (1)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2分)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项是(. )(3分) 不同的解答,你必须明白这些经过,才可以利用前人的收获,免得绕弯子甚至于走错路。 A.许多人都曾经思虑过、讨论过其中每一个问题 B.其中每一个问题曾经许多人都思虑过,讨论过 C.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经许多人思虑过,讨论过 D.许多人对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思虑过,讨论过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文学社会学的“摆渡” 罗时进 ①中国古代诗文,从先秦到唐宋是各种文体的萌生、成长、形成阶段;明清诗文自然也有成长,甚至出现显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与回溯、总结相伴的。也正因为如此,诗文二体迄于唐宋,内部结构方面的问题很多,而至明清则外部关系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几乎所

有称之为“外部关系”方面的问题在唐宋乃至先唐时代都有,但显然不如明清时代那样全面集中、高度呈现,这不免使人好奇。而正如文学内部结构具有相关性一样,外部关系问题之丛生往往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链式的,一是树形的。前者是问题套连着问题,后者是主要问题旁生出诸多问题。这种复杂状态尤其能够激发出研究兴趣。因为,如欲抵达明清诗文的本真,理解其文人、文心、文本之感人处,不将诸多“外部”关系梳理清楚,会多少有些隔靴搔痒。 ②这也就是自己这些年在明清诗文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原因了。但文学社会学是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我们知道,文学同时属于个人智慧、文本形式和社会结构这三个领域,从任何一个领域出发,都可能抵达文学世界。不过应该承认,这三者与文学世界不是等距离的,而文学社会学研究较之其他方法更容易发生偏差,罗贝尔·埃斯卡皮在写作《文学与社会》时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真正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明显地被忽略了,即使在按照传统方法编写得最好的文学史教材中也是如此。有时候作者意识到了社会维数,并试图加以描述,可是,由于缺乏严谨的、专门的方法,因而他们还是经常当了人与作品这个传统框架的俘虏。历史的深度仿佛在一块两维屏幕上被压扁了;文学事实因此受到扭曲,就同一张世界地图在平面投影上的失真情况一模一样。 ③在1950年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学社会学是学者们最习惯使用的研究方法,这一方面是受到传统的“知人论世”说的影响,一方面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知人论世的理念本来很好,是理性而科学性的,也是感性而人文化的,但因为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变得图式化、标签化、简单化了,文学社会学的理论意义也随之耗散殆尽。新时期初人们一梦醒来时,它不可避免地获得了一个“庸俗社会学”的恶谥,以至于有学者明确声明:“什么方法都好,就是不能容忍社会学方法。”尽管不断有学者将文学社会学与其他国外文艺理论、方法并论加以介绍,为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辩护,但似乎总难洗白。在研究过程中,许多研究者的课题高度接近甚或深度切入了文学社会学之要义,却仍然回避这一命名。命名或可回避,但文学发展的史实无可回避。 ④研究实践与命名的脱节,还与强调文学学科的主体性有关。自从文学社会学在欧洲成为一个学派并产生了影响后,他们的一些社会学著作中便往往堂皇地将其作为内容设定了,使社会学的疆域得到拓宽。虽然对这一学科发展思路无可置喙,但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研究的对象,还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⑤其实,随着学科壁垒的打破,这个问题在宏观文学史意识中早已淡化了。即使要细究,不少历史学著作中都专论文学家与文学发展,文学研究者以之为自然而然,如果社会学、考

古代文学原典细读三段论

古代文学原典细读三段论 暨南大学中文系何志军 【摘要】古代文学教学由粗放走向精细的路向之一:使读书具有一定的实践品格和可操作性。借用王运熙先生的三段论,即“找得到材料”、“读得懂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并在可操作性基础上浸润古代文学“立乎诚”的人文品格,在专业素质培养中体现学人的人间情怀,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古代文学;原典;可操作性 古代文学教学以文学史为树干,以原典导读为枝叶,构成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生命系统。《中国古代文学史》(先唐)及《<世说新语>导读》(下称《导读》)已上过多轮,其间清浊交替,沉淀了不少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养成严谨求实的理性学风,又能享受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层愉悦?我以为,首要在于使学生回到读书本身,以“原典细读”为中心,而非以“记诵教材”为归依。 如何回到读书本身?古人虽云“至法无法”,而读书入门实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王运熙先生曾说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立工作能力,我用三句话来概括:能找得到材料,能读得懂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要找得到材料,必须学习文献学(其中目录学是主要的);要读得懂材料,必须多读文学作品和历史,具有较强的古文阅读能力;要能够分析批判材料,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三者缺一不可。”[1]原典者何也?乃一国学术、文化典籍之源也。对原典正反反正的阅读和对话,既淬炼心智,又升华心灵。原典细读如圆规作画,以原典为中心点,以目录、索引等读书工具和扩展文献为涵盖面,划出由浅入深、由小及大的学术境域。其目的不只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亦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中,培养“立乎诚”的人文品格和活泼泼的人间情怀。 搜集材料:竭泽而渔 原典细读,首先是明白原典的文献源流,选择可靠的版本。以《世说新语》为例,应了解其历代著录、抄本、刻本和注本源流,知其短长,使学生知道何以选择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以王先谦重雕纷欣阁本为底本)和徐震锷《世说新语校笺》(以涵芬楼影印嘉趣堂本为底本)。专业阅读和分析必建基于可靠的版本之上,而随意阅读则往往不择版本,须知普通版本通常错讹较多,不可不慎。 如何知道某版本较可靠?正如王运熙先生所说,应对文献学尤其是目录学、版本学有一定了解,盖因文献学乃通往文史之学殿堂的大门。这就是原典细读的扩展教学,以《世说新语》为例而不局限于《世说新语》一书,使学生举一反三。首先,教师推荐学生课下阅读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并在课上讲解《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古代目录学著作与中国古代图书著录、分类之关系。其次,推荐傅璇琮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先唐部分就有《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诗经学史》、《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等。学生对中国古代学术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在原典选择和资料搜集方面也就能执简驭繁了。 为充分理解原典,不能孤立地苦读本文,还需要大量的扩展阅读。因此,在搜集材料方面,要尽可能“竭泽而渔”。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实例来讲解、演示,重在示范搜求资料的一般步骤。在不同阶段,布置不同的专项作业,让学生课下亲手操作,课上上台演示,

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

语言文学基础 一、填空 1.《扬州慢》作者 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 3.“”文学是新文学开端的前一阶段 4.梁启超开启的“小说界革命”与梁启超、黄遵宪开启的“”革命 5.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说 6.《九三年》的作者 7.靡菲斯特出自《》 8.xx提出“风格即人” 9.汉字阶段性转变是 10.“写字写累了”的“累”的语义指向 二、名词解释 1.《儒林外史》 2.九叶诗派 3.拜伦式英雄 4.境界 5.语法范畴 三、简答(五选三) 1.简答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清代小说界革命的意义 3.简答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4.简答诗歌语言的特征 5.语言题 四、论述(五选二) 1.简述唐诗的发展轨迹 2.简述“伤痕文学”的意义 3.简述唐吉可德的现代意义 4.语言题 5.高级秘书与行政管理题 阅读与写作(五选三) 一、“设境与写境,很难区别。设境在自然之上,写境也必然邻于理想之然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宏观或微观,选角度写 二、描写清代文人黄侃的一段文章,选角度,不低于一千字 关键字:放诞,率性之真,革命之真,名士之狷,做学问的严谨 三、莎士比亚剧作《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有关肯定人价值的一段话,评价理解 四、语言题 五、高级秘书与行政管理题 “小王什么时候能‘独当一面’?” 语言文学基础 一、填空题 1、《四愁诗》的作者 2、桃李春风一杯酒—— 3、《金光大道》的作者 4、阿城的三王—— 5、《简爱》的作者 6、《呼啸山庄》作者 7、柏拉图称为“迷狂”的是—— 8、现代汉语音节的最大特点 9、广东三大方言:粤方言、闽南语、客家话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 (3)王夫之《姜寨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经.采薇》中以哀景写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答案】(1). 何时倚虚幌(2). 何事长向别时圆(3). 水调歌头(4). 今我来思(5). 雨雪霏霏 按要求选择 2. 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A.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答案】B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3.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项是() 其实每种学问都有长久的历史,,提出过种种不同的解答,你必须明白这些经过,才可以利用前人的收获,免得绕弯子甚至于走错路。 A. 许多人都曾经思虑过、讨论过其中每一个问题 B. 其中每一个问题曾经许多人都思虑过,讨论过 C. 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经许多人思虑过,讨论过 D. 许多人对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思虑过,讨论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空白处上文的陈述对象是学问,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角度可选B项或C项,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曾经许多人都强调的是过去有许多人思考过,而都曾经许多人强调的是问题曾经经过许多人的思考,再下文的解答,可确定答案应为强调‘问题’的C项。 点睛:本题属于选句复位题,做好此类题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形成句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 (《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 '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 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 “煮物”。 1、广泛涉猎一一“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 E.G ?《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古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文学院编辑出版专业2008级 《古代文学(先唐)》试卷(A) 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记载我国古代神话比较多的典籍主要有()。 A 《山海经》、《吕氏春秋》、《庄子》 B 《楚辞》、《孟子》、《淮南子》 C 《楚辞》、《山海经》、《淮南子》 D 《吕氏春秋》、《韩非子》、《山海经》 2、下列表述错误 ..的一项是()。 A 《诗经》的作品产生在西周初至春秋中叶 B 《诗经》原有305首,故称“诗三百” C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D 汉初“诗学四家”是指毛诗、鲁诗、齐诗、韩诗 3、屈原的《九歌》有()首。 A 九 B 十 C 十一 D 十二 4、屈原的作品中《天问》一口气提了()个问题。 A 172 B 150 C 152 D 160 5、真正标志着散文形成的是()。 A 《老子》 B 《周易》 C 《尚书》 D 《春秋》 6、编辑、整理《楚辞》的人是()。 A 刘向 B 王逸 C 司马迁 D 刘安 7、“春秋三传”是指()。 A 《尚书》、《春秋》、《左传》 B 《春秋》、《左传》、《国语》

C 《左传》、《国语》、《战国策》 D 《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8、先秦被称为“显学”的学派是()两家。 A 儒家、道家 B 儒家、墨家 C 儒家、法家 D 道家、法家 9、道家的“道”是指()。 A 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B 处理事务的方法 C 为人处世的原则 D 治国的方略 10、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活动在()。 A 春秋战国之际 B 战国中 C 战国末 D 秦初 11、《淮南子》是一部以()家学说为主体的著作。 A 儒 B 道 C 墨 D 法 12、司马相如主要活动在()时期。 A 汉高祖 B 汉惠帝 C 汉武帝 D 汉文帝、汉景帝 13、《史记》的“本纪”共有()篇。 A 70 B 30 C 10 D 12 14、《七发》的作者是()。 A 枚乘 B 东方朔 C 淮南小山 D 司马相如 15、《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典范。 A 汉末 B 正始时期 C 西晋时期 D 南北朝时期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6、我国叙事散文的雏形是_________。 17、《诗经·氓》属于_________风。 18、《逍遥游》是《庄子》的第_______篇。 19、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最擅长描写战争的是_________。 20、《哀郢》属屈原的组诗_________。 21、历史上第一部传记体的断代史《汉书》共记载了_________多年的历史。 22、《行行重行行》出自_________。 23、《史记》的创作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写________和_________的爱情故事。 25、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是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先唐文学复习提纲

先唐文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术语 1.神话: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 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在学术上,学者们所谓的神话,是指叙述人类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 而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而学者们就是根据这个定义以区别神话与传说、神话与民间故事之间的不同。神话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它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其次,神话必须是单一的事件。根据这个定义,那些以「从前、从前……」做开头的「民间故事」也不能算是「神话」。一般的民间故事,通常没有特定的地点、没有设定特别的时间、没有特定的人物、故事内容也可能重复发生。但是「神话」不同。神话必须是一个拥有特定场所、特定时间(即使两者都没有说得很明确),并且是在叙述一个特定人物(或神佛)的故事。再者,述说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 我国神话的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第二、神话中的英雄任务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第三、不论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热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2.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计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颂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稚诗和颂诗都是统治者在特定场合演出的乐歌,但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颂 许则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雅、颂与赋、比、兴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

先唐文学习题1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 ①《吕氏春秋》②《吴越春秋》③《礼记》④《淮南子》 2、《女娲补天》原载于() 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 3、最早提出删诗说的是() ①《左传》②《史记》③《汉书》④《礼记》 4、《诗经》分风、雅、颂是依据() ①乐调不同②作者不同③产生地域不同④产生时代不同 5、《毛诗传笺》的作者是() ①郑玄②朱熹③王逸④孔颖达 6、风、雅、颂的"雅"意为() ①雅观②文雅③典雅④读音同夏 7、琼瑶的《在水一方》歌词的内容、意境完全脱胎于() ①《静女》②《蒹葭》③《汉广》④《泽陂》 8、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弃妇诗是() ①《汉广》②《氓》③《将仲子》④《狡童》 9、被王夫之誉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诗篇是() ①《东山》②《采薇》③《黍离》④《蒹葭》 10、控诉秦穆公以人殉葬暴行的诗篇是() ①《黄鸟》②《正月》③《小弁》④《雨无正》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语出自() ①《离骚》②《远游》③《涉江》④《哀郢》 12、《东君》祭祀的是() ①天之尊神②云神③太阳神④主宰寿命之神 13、屈原的第二个长篇诗作是() ①《九歌》②《九章》③《天问》④《招魂》 14、清人刘熙载《艺概o赋概》说:"情人绵邈,莫如宋玉'悲秋'。"宋玉的"悲秋"之作是() ①《九辩》②《高唐赋》③《神女赋》④《风赋》 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一语出自()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6、代表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7、善用比喻寓言进行说理的先秦历史散文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 ①《论语》②《孟子》③《战国策》④《墨子》 19、鲁迅誉之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著作是() ①《庄子》②《孟子》③《荀子》④《韩非子》 20、保存寓言最多的作品是() ①《庄子》②《列子》③《荀子》④《吕氏春秋》 二、多项选择题 1、原始诗歌的特点有() ①口头性②集体性③综合性④功利性⑤随意性 2、下列神话中反映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作品有() ①《鲧禹治水》②《后羿射日》③《精卫填海》④《盘古开天》⑤《黄帝擒蚩尤》 3、《诗经》中"颂诗"包括() ①《夏颂》②《商颂》③《周颂》④《吴颂》⑤《鲁颂》 4、下列作品中反映周部族发迹史的是() ①《玄鸟》②《大明》③《生民》④《绵》⑤《思文》 5、《卫风o氓》() ①是我国诗史上最古老的一首弃妇诗②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 ③控诉了夫权制的罪恶④告诉人们不要自主择偶 ⑤景物描写出色 6、《小雅o采薇》() ①反映人们的厌战情绪②多用叠字和叠句③即景抒情,情景相生④反映了战争对生产、生活的极大破坏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 7、复沓的作用在于() ①加深印象,渲染气氛②深化诗的主题③使感情得到心情抒发④增强诗的音乐性、节奏感⑤可以增加诗篇长度 8、《九歌》中祭祀天神的作品是() ①《东皇太一》②《礼魂》③《东君》④《湘君》⑤《大司命》 9、下列作品中属于宋玉的有() ①《神女赋》②《洛神赋》③《登楼赋》④《高唐赋》⑤《风赋》

疾病与先唐文学创作之关系 李浩

收稿日期:2014-02-19 作者简介:李浩(1989-),男,河北邢台人,南京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古代文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4年第5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5,2014 疾病与先唐文学创作之关系 李 浩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摘 要:先唐文学中的疾病描写丰富了文学的题材,拓展了文学表现世俗生活的疆域。在先唐文学 中,“疾病”作为令人厌恶的事物被附加以社会文化的意义,成为一种修辞手段与言说方法,被广泛运用。时代流行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带来世事无常、生命飘忽的恐惧,它极大地震撼了作家们的心灵,在先唐文学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个体疾病通过影响患病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作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使其作品表现出病态的心理、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和疏离现实、养生葆身的思想旨趣。先唐作家继承了远古巫医精神治疗的传统,以文学作品疏导情绪、化解忧愁、慰藉心灵,取得了良好的“精神疗效”。 关键词:先唐文学;疾病题材;疾病意象;患病作家;文学治疗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 (2014)05-0020-08 疾病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其成为了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兼管医药和诗歌,他既是缪斯众女神的首领,又是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父亲。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疾病的渊源也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在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的氏族社会及稍后的夏商时代,巫觋既是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文学作品的最早创作者,又是疾病的治疗者。疾病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被纳入文学创作视野,由此滥觞。此后数千年,如何看待疾病,如何表现疾病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关系,始终是文学家们极为关心的命题。对疾病与文学关系的研究,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尼采、弗洛伊德到苏珊·桑塔格都有经典的论述,因而西方文学及受西方理论影响较深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此方面的研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故无论是从相关成果的数量,还是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上,都较中国古代文学成熟;就中国古代文学内部的研究现状而言,则唐以后的研究比较多,先唐的相关论述比较少①。鉴于此,本文拟对疾病与先唐文学的关系作一个宏观论 述,以期抛砖引玉,深化相关方面的研究。 一、文学作品中的“疾病” 先唐文学中有大量的疾病描写,有些是对现实病痛的客观反映。如陆倕《以诗代书别后寄赠诗》云: 刘兄消渴病,休摄戒无良。殷弟癫眩疾,行止避风霜。刘侯有余冷,宜饵陟釐方。伏子多风咳,门冬幸易将。率更爱雅体,体弱思自强。 [1](P1776) 陆倕在诗中提到了消渴、癫眩、余冷、风咳四种疾病,并分别向刘兄(或疑即刘孝绰)、殷钧、伏挺、刘显给出了符合慢性病护理观念的养生、服药建议。有些描写是建构在日常生活经验上的合理想象。陆机《百年歌十首》末三段云: 八十时,明已损目聪去耳,前言往行不复纪······九十时,日告耽瘁月告衰,形体虽是志意非。言多谬误心多悲,子孙朝拜或问谁。指景玩日虑安危,感念平生泪交挥。百岁时,盈数已登肌肉单,四支百节还相患。目若浊镜口垂涎,呼吸嚬蹙反侧难,茵褥滋味不复安。 [1](P668) 陆氏四十三岁即为人所杀,但这并没有妨 ①我们这里讨论的“先唐”主要是指从先秦到唐代建立以前这一段时期。 DOI:10.13408/https://www.doczj.com/doc/c415394496.html,ki.gjsxb.2014.05.0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