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耐药时代的抗感染治疗策略

耐药时代的抗感染治疗策略

正确的抗感染思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册

正确的抗感染思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册 正确的抗感染思路1第一章明确病原诊断正确采集临床标本病原体检测正确分析病原体检测结果根据临床特点判断致病菌性质规范药敏实验引导合理用药 第二章主要抗菌药特点 第三章合理使用抗菌药 第一节临床常见病原菌的针对性用药 第二节经验用药 第三节将主要抗菌特性应用于临床 第四节根据抗菌药的药动学特点合理用药 第五节临床主要感染的用药方案 第六节预防性用药 第七节联合用药 第八节特殊情况下用药 第九节抗菌药物中易被忽视的不良反应附表1:抗菌谱附表2:常用抗菌药物剂量表附表3:常用抗菌药物名称前言抗感染疗法的基本思路抗感染疗法的疗效主要取决于及时正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病员的全身状况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一.正确的诊断感染的正确诊断包括定位与定性,即何系统. 何器官.何部位发生感染,由何种致病原引起及其对药物的敏感. 耐药状况。

1.感染的定位--般临床医师已具备感染定位的本领,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予以判断。除了发热.畏寒等感染的共同表现外,患者岀现的系统感染征象能最敏感地提示感染的部位。例如,咳嗽.咳痰.肺部出现细湿罗音示呼吸系统感染;伴明显胸痛.胸膜刺激征示胸膜炎;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示有下尿路感染,而伴明显腰痛?发热.畏寒常示上尿路感染;腹痛.腹泻. 呕吐示消化道感染,腹泻次数不很多,便量大,稀.脐周阵发痛常示小肠炎症,而腹泻次数多.便量少.带粘液或浓血,甚有里急后重,常为结肠炎症;当患者有高热.畏寒.寒战.血象改变等严重感染的表现,而缺乏系统感染征象,或具有波及多系统病变表现时,应考虑血行感染的可能。 然而有些疑难病例的系统感染表现不典型,此时感染定位较困难,可借助实验室检查及相应辅助诊断技术以明确感染部位,例如三大常规.X线.B超检查等。必须强调,认真的病史询问和全面.规范的体检仍是明确诊断最基本的手段。 2.确定致病原在明确感染部位后,不应急于投用抗菌药,而应致力于尽早确定致病原,特别对于中度及重度感染,这是处理感染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思路。 确定致病原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规范地收集相应的临床标本作病原培养?鉴定和药敏测定,根据阳性结果可选择针对性强.抗菌作用优的抗菌药,以获满意疗效。涂片.染色检查常在即时获得有价值的病原诊断结果。此途径最可靠,但需花费时间,常在数天后才能获得病原诊断结果,然后再调整用药方案。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更改的病例分析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更改的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8-10-11T13:42:59.5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6期作者:杨金敏1 荆莉2 [导读] 结果:依靠临床药师的干预,更改治疗方案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临床药师通过病例分析,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1.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药剂科江苏南京 210032; 2.南京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江苏南京 210006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治疗,对患者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依靠临床药师的干预,更改治疗方案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临床药师通过病例分析,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抗感染方案;病例分析;临床药师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初始抗感染治疗一般经验性用药。本病例患者为典型的CAP,初始抗感染治疗控制不佳,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判断及临床药师的干预,更改治疗方案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通过对此病例的分析,为CAP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经验依据及为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提供经验。 1 病史资料 患者,男,69岁,半月前出现咳嗽咳痰,黄白粘痰,初起痰中有血块,自服头孢三天(具体不详),症状好转不明显,至我院门诊就诊,予以头孢唑肟钠抗感染治疗5天,咯血好转,但咳嗽咳痰无明显改善,故收住入院进一步治疗。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五年,最高150/95mmHg,自服“硝苯地平控释片、伊贝沙坦片”控制血压,自诉血压控制尚可;有“慢性胃炎”病史,间断予护胃治疗;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自诉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36.2℃ P:80次/分R:18次/分BP:140/90mmHg,神志清,精神尚可。胸廓对称,两侧语颤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辅检:全胸片:右下肺感染,右侧胸膜局部增厚。入院诊断:1、社区获得性肺炎,2、高血压病1级(高危),3、慢性胃炎。 2 治疗经过 入院后完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1)抗感染治疗:入院予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2)降压治疗:伊贝沙坦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3)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二天,患者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1.03 x109/L、中性粒细胞:78.70%;血沉:40mm/60min;内毒素定量测定:1.130 EU/ml。入院第3天,患者咳嗽咯痰略有好转,气喘改善。肺炎支原体抗体:<1:40、C-反应蛋白:31.9 mg/L;痰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入院第7天患者诉咳嗽次数逐渐增多,现咳嗽恢复到入院时情况,否认受凉诱因。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6.73 x109/L、中性粒细胞:74.20%;痰培养阴性;血培养:培养7日无细菌生长;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0.340 EU/ml;肺炎支原体抗体:1:160、C-反应蛋白:16 mg/L;血沉:20 mm/60min;胸部CT复查病灶示病灶较前吸收欠佳。更改抗感染治疗方案,停用美洛西林舒巴坦和阿奇霉素,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入院第10天患者咳嗽明显好转,痰量不多,无胸闷胸痛,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5.19 x109/L、中性粒细胞:55.30%;真菌涂片检查:未找到真菌,继续该治疗方案。经13天的治疗,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咳嗽明显好转,痰量不多,无胸闷胸痛。辅助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1:160。痰培养阴性。胸部CT复查病灶示病灶较前部分吸收,气管镜病理回报暂无特殊。患者症状好转,病情稳定,准予出院。 3 分析与讨论 患者为老年男性,机体抵抗力弱,反复咳嗽咳痰。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需入院治疗但不必收住ICU的患者,经验治疗可以使用:①第二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合大患内酯类,②呼吸喹诺酮类,③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用或联合大患内酯类静脉给药,④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钠)单用或联合大环内酯类。该患者选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符合指南推荐。 患者使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后咳嗽咯痰较前好转,气喘改善。治疗七天左右咳嗽次数逐渐增多,恢复到入院时情况。患者入院第三天肺炎支原体抗体:1:40,第七天肺炎支原体抗体:1:160,有临床意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大。入院后阿奇霉素治疗7天,效果不佳,考虑肺炎支原体阿奇霉素耐药的可能。另患者已经连续使用抗生素15天,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近3个月内使用过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肺炎链球菌为高危人群,因此,结合患者病情,考虑为耐药肺炎链球菌可能性亦大。所以本患者可能是非典型致病菌和耐药肺炎链球菌混合感染。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肺炎链球菌高水平耐药或存在耐药高危险因素时应选择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厄他培南、呼吸喹诺酮类或万古霉素。由于患者亦考虑肺炎支原体阿奇霉素耐药的可能,故可选用呼吸喹诺酮类。邢颖等研究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 分析得出结论,莫西沙星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时,对症状控制、细菌的清除疗效优于左氧氟沙星[1],故建议医生选用莫西沙星。 莫西沙星是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菌谱广,不仅对阳性球菌、阴性杆菌有作用,而且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厌氧菌、非典型病原菌(支原体、军团菌等)以及结核杆菌均有良好的作用。莫西沙星因半衰期长,组织穿透性强,在肺、支气管粘膜中的浓度高,尤其对呼吸系统临床效果显著。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强,且对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2]。令狐汝等研究莫西沙星治疗支原体肺炎的Meta分析得出,与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比较,莫西沙星有较高的治愈率和细菌转阴率,且退热时间较短,所以莫西沙星较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或阿奇霉素能更有效治疗支原体肺炎,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3]。李勉珊等研究莫西沙星治疗国内社区获得性肺炎的Meta 分析得出与对照组比较,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总有效率更高,比值比为1.94,95%可信区间为1.32~2.84(P<0.05)[4]。范红等研究呼吸喹诺酮类与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非ICU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得出结论非ICU住院CAP患者中,单用呼吸喹诺酮与β-内酰胺类联用大环内酯类相比,其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安全性更好[5]。因此,抗感染治疗方案的更改是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被临床医生采纳。 4 总结

最新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考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2分) 1.我院感染监测主要以(B )标本为主 A.血 B. 痰 C. 尿D .伤口分泌物 2.下列哪类抗生素不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C ) A.青霉素类 B. 碳青霉烯类 C.大环内酯类 D. 单环内酰胺类 3.喹诺酮类抗生素除(A)系统外,不能作为其他系统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A. 泌尿 B. 呼吸 C.神经 D.骨科 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是指对以下哪种抗生素耐药(B ) A.红霉素 B.苯唑西林 C.青霉素 D. 庆大霉素 5.以下哪种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天然耐药(C ) A.庆大霉素 B.头孢类抗生素 C.氨曲南 D.环丙沙星 6.下列哪项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且必须保温、不需要冷藏(D ) A.痰 B.伤口分泌物 C.穿刺液 D.脑脊液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80分) 1、如何发现(诊断)MRSA?(A、B、C、D) A新入院感染病人常规送标本培养和药敏试验,以区别耐药菌是患者来时既有还是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B、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 C、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D、早期检出带菌者、严密监测高危人群。 2、早期发现MRSA须加强检查、严密监测的高危人群包含:(A、B、C、D) A、外院转入者。 B、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 C、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者。 D、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3、MRSA感染病例报告正确的是:(A、B、C、D) A、散发病例,24小时内填MDRO感染病人个案管理记录表上报院感科。 B、3例或以上(感染病例在流行病学上如时间、空间和病人间有相关性),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 C、确定为医院感染者,医生必须24 小时内在信息系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D、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应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4、预防和控制MRSA的传播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措施:(A、B、C、D) A、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B、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C、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D、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5、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正确的是?(A、B、C) A、应对感染MRSA病人采取单间或床单位隔离,床单位隔离患者在床边挂“MDRO 感染标识牌”。 B、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感染病房。 C、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措施。 D、MRSA肺炎或呼吸道定植者应立即转科或转院。 6、MRSA医护人员的防控措施(A、B、C、D)

一例ICU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一例ICU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一.病例介绍 患者,女,17岁,体重49kg,2011年3月因双下肢乏力,在我院诊断为“脊索瘤”,予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双下肢乏力好转。6月前患者出现四肢活动障碍,行走困难,饮水呛咳,症状逐渐加重,于我院行头部MRI示“脊索瘤术后改变、肿瘤复发,右顶异常强化;静脉畸形可能性大。轻度脑积水,双侧乳头炎”,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5年7月8日收入院。入院诊断:脊索瘤(颅底);脑积水;双侧乳突炎。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2015年7月21日患者行颅底脊索瘤切除术后转入ICU病房进一步监护。给予呼吸机A/C 模式辅助通气,并积极给予补液、降颅内压、扩管、抗感染、抑酸、保肝等治疗。二.抗感染治疗经过 患者转入ICU第一天血象不高,但体温偏高,胸片示两肺纹理模糊,临床经验性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2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转入ICU第2日至第8日,多次痰培养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但患者血象、体温及PCT均不高,故考虑细菌定植。转入ICU第9日,患者血常规回报WBC 12.29×109/L,GR 72.94%,体温最高达38.2℃,体温、血象均升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考虑为肺部感染;患者为颅脑术后,不排除颅内感染可能,故结合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回报:MRSA并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其敏感,故将注射用头孢他啶调整为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0.5g Q6h 静点抗感染治疗。转入ICU第11日,患者血象仍偏高,体温最高达39.2℃,持续冰毯降温至体温37.6℃。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胸片结果为两肺渗出性改变,但较前略好转;根据上述指标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注射用美罗培南1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入ICU第13日,患者血象持续升高,WBC达15.81×109/L,NE 83.7%,故在维持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剂量的基础上将注射用美罗培南的剂量从1g Q8h调整至2g Q8h静点。转入ICU第16日,患者血象正常,但体温偏高,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入ICU第22天,患者血象、体温正常,胸片示两肺渗出性改变、较前好转,同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敏感。考虑患者感染情况有所好转,故行降阶梯治疗:将注射用美罗培南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 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2spectrumβ2lactamases, 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ESBLS革兰阴性杆菌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注意做好ESBLS的检出工作。 产ESBLs细菌主要在医院内引起感染和流行,其中60%发生在大型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产ESBLs细菌不仅引起院内暴发流行,还可以向院外传播,使流行范围扩大。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日延长( ≥7 d) 、机械通气、导尿管和动脉导管的留置、严重疾病状态(如器官移植)、不适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三代头孢菌素、年龄≥60岁等都是导致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临床医生要关注细菌的耐药现状,预测细菌耐药变迁。 (一)产ESBLs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1、去除产ESBLs细菌产生的诱因。包括及时拨出各种侵入性导管、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同时应防止产EBSLs细菌的医院内扩散。 2、产ESBLs细菌对各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和病情选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与上述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具体用药时应关注到如下因素:(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及目前关于药物的首选与次选的推荐意见;(2)已经使用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更换药物后的临床表现;(3)本院流行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 4)减低耐药性出现的策略;(5)抗菌药物的价格。 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在持续的各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被诱导产生活跃的及不断变异的β-内酰胺酶,扩展了其耐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能力。当怀疑产ESBLS时,即使体外试验对某些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类抗生素敏感,临床上也应视为耐药,原则上不选用。 4、应该注意到,产ESBLs细菌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而来。对最初分离敏感的细菌,经(3~4) d三代头孢菌素的治疗后,有可能发展为耐药,因此对重复分离菌株应重复进行药敏试验。 (二)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及使用的推荐意见 1、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对产ESBLs细菌敏感性很高,临床疗效显著,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可能的产ESBLs细菌的社区感染、院内感染如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均可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药物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等。美罗培南、帕尼培南不易发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可用于产ESBLs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我院目前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 目前尚无确切临床资料说明碳青霉烯类与其它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是否优于碳青霉烯类单独应用,但大多临床医生倾向于运用碳青霉烯类联合氨基糖 苷类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2、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产ESBLs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克拉维酸、舒巴坦或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较为敏感。此类药物可首选用于产ESBLs细菌所致的轻度至中度感染,但由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对产ESBLs细菌的临床疗效不够理想,对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的患者,不宜作为首选药物。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较强。 应该注意,当细菌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或同时伴有外膜蛋白丢失时,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的抗菌活性也会降低。 3、头霉素类:体外研究显示,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对于产ESBLs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以作为产ESBLs细菌的次选药物,也可以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联合使用。头霉素类药物包括头孢米诺和头孢西丁。需要注意到是,头霉素类易诱导细菌产生诱导酶(AmpC酶) ,从而出现耐药。如果细菌同时有膜蛋白缺失也可引起细菌对头霉素类耐药。 4、其他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作为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时的联合用药之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如尿路感染) ,但产ESBLs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不断增加,限制了喹诺酮类药物在产ESBLs细菌感染中的应用。研究显示,替加环素对产EBSLs细菌有较好疗效,磷霉素(我院新修订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中已收录该药)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所致的复杂性或非复杂性下尿路感染有效率可达93. 8%,呋喃坦丁也可用于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引起的急性尿路感染。 药师提示:不同型别ESBLs对三代头孢菌素的水解能力各不相同,体外实验也可能显示产ESBLs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但临床上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疗效很差。第四代头孢菌素对ESBLs的稳定性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但仍能为ESBLs不同程度的水解,因此,不管体外试验结果如何,所有的产ESBLs细菌均应视为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 (三)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药物治疗的推荐方案 产ESBLs细菌感染的研究中,对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的研究最多,其产ESBLs率也最高。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表现严重性,确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对轻至中度感染患者,首选复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次选氨基糖苷类与头霉素类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药物包括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治疗效果不佳者,换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药物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帕尼培南)。 对严重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以及医院发生产ESBLs肠杆菌科感染,可以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或联合治疗方案。 (四)产ESBLs细菌感染的预防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思路

2012-10-09 14:51来源:中国医药作者:杜丽华 字体大小 -|+ 抗感染药物是人类可用来对付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然而我国抗感染药物不合理使用由来已久,由此导致的细菌耐药日益严重,错误的用药观念,错误的用药行为,错误的用药习惯,使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严重的细菌耐药警示人们抗感染药物的正确使用到了刻不容缓地步。“如何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又一次让民众,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审慎面对。随着抗感染药物在医疗、农业、养殖、畜牧等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在不断增强,细菌耐药导致患者治疗失败、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上升,耐药菌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使人类重新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我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于 2011 年 4 月 18日将《2011 年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下发全国。自觉抵制抗感染药物滥用,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必将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1治疗性使用抗感染药物 1.1治疗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之经验用药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是临床上最困难的用药决策。抗感染药物的经验治疗在临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病情不允许耽误,用哪一类哪一种抗感染药物,细菌对所选药物是否敏感,抗感染药物的用药剂量、用药途径,药物能否达到感染部位,是否要联合用药等一系列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需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首先判断:是单纯病毒感染或单纯真菌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如是单纯病毒感染或单纯真菌感染,无需使用抗细菌药物。考虑为细菌感染时立即采取经验治疗。如此之多的抗感染药物,究竟选哪种抗感染药物。 1.1.1选用何种药物根据临床特点尽快判断感染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确定选取何种抗感染药物。这时要了解患者先前使用过抗感染药物与否,本地区的耐药情况如何(近期当地耐药性监测结果)? 确定药物后对被选抗感染药物的抗菌谱 / 组织穿透性 /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 / 耐药性 / 安全性 / 经济性等有所了解,结合患者的生理状态(高龄、幼、孕、哺、未成年)和所能了解到的病理生理状态(肝肾功能、免疫缺陷等)、既往用药情况及过敏史等确定选药,进行紧急治疗,特别强调能留取标本的一定在用药前留取!当常规检查结果出来之后,肝肾功能损害患者需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密切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治疗效果,在有病原学检查结果时,要注意所使用的药物是否对病原体敏感,观察感染的局部症状是否好转,如局部功能障碍是否逐渐好转,分泌物是否减少,伤口是否逐渐愈合等。若经验治疗效果不佳,此时病原学结果就可以作为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感染药物的重要参照,转入目标治疗。虽然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经验性治疗治愈,但在不同的时间、地域,致病菌的构成、种类和药物敏感性有着很大差别,临床还需重视病原学的检查,然后根据用药效果,尽快判断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参照细菌学检查结果针对性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感染药物,进行目标治疗。在感染诊断明确,有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要优先使用敏感、窄谱、低毒性、价廉、半衰期长的药物。 1.1.2采用何种给药途径这是药物确定后需做的第 2 个选择。对于严重感染采取静脉给药,轻症感染时采用口服给药。 1.1.3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给药剂量、间隔根据患者综合情况和药物的 PK/PD 参数,对于浓度依赖型、时间依赖且半衰期短、时间依赖且具抗菌后效应的抗感染药物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案,对于β内酰胺类应 2-3 次 /d 给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 B 等属浓度依赖型药物,且前 2 类具有确切的抗菌后效应,可日剂量一次给药(重症感染例外),疗效不变或有所增加而耳、肾毒性明显减少。

多重耐药菌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李素英 一、前言 多重耐药菌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 MDRB) 在全世界广泛流传,细菌耐药受到世界性关注。多重耐药菌的产生与流行已构成社会性危害,也是医院感染经验性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了解医院感染菌谱及其 MDRB 的流行及变化趋势,对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2011 年 4 月 7 日的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抵御抗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全球每天有 140 万人发生耐药。由于全球贸易和旅行的发展,使耐药性生物可在数小时内传播到全世界。 面对严峻的形势,为加强耐药菌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近年来,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2011 年 1 月又颁布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这些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对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现象必将得到有效遏制。 二、定义和概念 (一)耐药细菌 什么是耐药细菌?抗菌药物通过杀灭细菌发挥治疗感染的作用,细菌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这种抵抗作用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被称为“耐药细菌”。 (二)多重耐药菌 什么是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 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三)泛耐药(PDR) 目前泛耐药菌在临床上不断被发现,什么叫泛耐药?指的是对现有的(或可获得的)所有抗菌药物几乎都耐药,称为泛耐药。如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泛耐药的结核杆菌等。 (四)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细菌 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球菌类包括:耐甲氧西林或耐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CNS);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VRSA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有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 杆菌类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 ESBLs )如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等;染色体介导 I 型β-内酰胺酶( AmpC )如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等;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 CRE )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 [NDM-1] 或产碳青霉烯酶 [KPC] 的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 MDR-TB )。 常见的泛耐药细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PDR-AB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PDR-PA) ;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 - 内酰胺酶细菌( NDM-1 )。 (五)耐药菌定植

抗生素在抗感染中应用的药理分析

87 : 29): [J]. : 作者单位:大庆市龙凤区三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局,黑龙江 大庆 163711 【摘要】目的 探究抗生素在抗感染中的应用和药理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72例感染患者采用抗生素 的治疗,对抗生素的药理进行分析,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抗生素进行药理分析,有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感冒 和腹泻患者慎用抗生素,要针对疾病类型,合理采用抗生素的治疗,才可提高治疗效果,否则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还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结论 我国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严重,本次研究在药理入手,对抗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进行合理应用,分析用药方法和用药原则,规范抗生素 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药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16(2016)07-0087-02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6.07.067 Pharmacological Analysis of Antibiotics in Application of Anti-infection MIAO Chunh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Sanyong Street of Longfeng District,Daqing Heilongjiang 1637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Pharmacological analysis on antibio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nti-infection are to be investigated. Methods Chose 172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 who were given antibiotics treatment in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November 2015 to study,and then made a pharmacological analysis on antibio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effect. Results Based on pharmacological analysis on antibiotics,it could be separated into time-dependent antibiotics and concentration-dependent antibiotics,and as for patients with a cold or diarrhea,they must be cautious to antibiotics usage. It was necessary to use antibiotics reasonably in accordance with illness condition in order to increase treatment efficiency,otherwise,it would be ineffective and harmful to patients’ immune system. Conclusion Antibiotics abuse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our nation,this study starts with pharmacological analysis on antibiotics and explores proper usage of it with investigation on its application method and principle in order to standard antibiotics application. 【Key words】Antibiotics,Anti-infection treatment,Pharmacological analysis 抗生素在抗感染中应用的药理分析 苗春红 抗生素也为消炎药,在感染病和传染病治疗上效果显著,为 临床常用药物,抗菌药物中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都为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比例在80% 以上。我国在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较为严重,尤其人们熟悉的药物, 更容易滥用。我国由于滥用抗生素,催生了大量“超级细菌”,其 抗菌耐药性增强表明死亡率和感染率的升高,对身体健康和生存 安全造成直接威胁,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在抗感染治疗中抗生素 的应用情况。 1 抗生素 在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中采用抗生素,有显著的治疗效 果,目前常用的抗生素有数十种,包括氨基苷类抗生素,内酰胺 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1]。抗生素由真菌、细 菌湖综合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有抗病原体的物质,该药物可将生 命体杀灭,包括寄生虫、病毒、细菌、肿瘤细胞等,主要杀灭细菌。 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抗生素,其治疗面也不断拓宽,不仅 能够杀灭真菌、细菌等,还可抑杀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微 生物[2]。抗菌素对各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抑制或者杀灭作用,在 临床中也广泛应用,正是由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显著疗效,有很多 不适用疾病也采用抗生素的治疗,从而出现了不良反应,为此在 治疗中要根据药理分析,合理应用抗生素。医生一定要针对临床 的诊断标准和患者身体症状合理采用抗生素。提供最合理的给药 方法,使患者体内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为患者详细解释各种影 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避免中途中断或者更换药物,出现耐药性。 2 抗生素药物药理分析 2.1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为在4倍MIC条件下,抗生素后效应和 MIC达到最大值,若血液浓度继续增加,也不会加强抗菌效果 的抗生素,为非浓度依赖性抗菌素,例如,头孢菌素、青霉素、 临客暗雷、氨曲南、β内酰胺抗生素等,和浓度依赖性杀菌剂 相比,该类抗生素峰浓度相对不重要,关键为药物浓度维持在 MIC以上时间清除病原菌[3]。该类抗生素,MIC之上时间大于 40%时细菌学的治愈率高。针对不同的病原菌,β内酰胺类抗 生素浓度超过MIC时间也有较大不同,针对肠道细菌和肺炎球 菌时,给药时间间隔60%~70%时间高于MIC时才可有较强 的抗菌效果。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 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2spectrumβ2lactamases, 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ESBLS革兰阴性杆菌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注意做好ESBLS的检出工作。 产ESBLs细菌主要在医院内引起感染和流行,其中60%发生在大型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产ESBLs细菌不仅引起院内暴发流行,还可以向院外传播,使流行范围扩大。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日延长( ≥7 d) 、机械通气、导尿管和动脉导管的留置、严重疾病状态(如器官移植)、不适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三代头孢菌素、年龄≥60岁等都是导致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临床医生要关注细菌的耐药现状,预测细菌耐药变迁。 (一)产ESBLs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1、去除产ESBLs细菌产生的诱因。包括及时拨出各种侵入性导管、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同时应防止产EBSLs细菌的医院内扩散。 2、产ESBLs细菌对各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和病情选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与上述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具体用药时应关注到如下因素:(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及目前关于药物的首选与次选的推荐意见;(2)已经使用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更换药物后的临床表现;(3)本院流行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 4)减低耐药性出现的策略;(5)抗菌药物的价格。 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在持续的各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被诱导产生活跃的及不断变异的β-内酰胺酶,扩展了其耐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能力。当怀疑产ESBLS时,即使体外试验对某些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类抗生素敏感,临床上也应视为耐药,原则上不选用。 4、应该注意到,产ESBLs细菌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而来。对最初分离敏感的细菌,经(3~4) d三代头孢菌素的治疗后,有可能发展为耐药,因此对重复分离菌株应重复进行药敏试验。 (二)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及使用的推荐意见 1、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对产ESBLs细菌敏感性很高,临床疗效显著,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可能的产ESBLs细菌的社区感染、院内感染如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均可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药物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等。美罗培南、帕尼培南不易发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可用于产ESBLs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我院目前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 目前尚无确切临床资料说明碳青霉烯类与其它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是否优于碳青霉烯类单独应用,但大多临床医生倾向于运用碳青霉烯类联合氨基糖 苷类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2、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产ESBLs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克拉维酸、舒巴坦或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较为敏感。此类药物可首选用于产ESBLs细菌所致的轻度至中度感染,但由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对产ESBLs细菌的临床疗效不够理想,对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的患者,不宜作为首选药物。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较强。 应该注意,当细菌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或同时伴有外膜蛋白丢失时,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的抗菌活性也会降低。 3、头霉素类:体外研究显示,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对于产ESBLs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以作为产ESBLs细菌的次选药物,也可以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联合使用。头霉素类药物包括头孢米诺和头孢西丁。需要注意到是,头霉素类易诱导细菌产生诱导酶(AmpC酶) ,从而出现耐药。如果细菌同时有膜蛋白缺失也可引起细菌对头霉素类耐药。 4、其他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作为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时的联合用药之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如尿路感染) ,但产ESBLs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不断增加,限制了喹诺酮类药物在产ESBLs细菌感染中的应用。研究显示,替加环素对产EBSLs细菌有较好疗效,磷霉素(我院新修订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中已收录该药)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所致的复杂性或非复杂性下尿路感染有效率可达93. 8%,呋喃坦丁也可用于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引起的急性尿路感染。 药师提示:不同型别ESBLs对三代头孢菌素的水解能力各不相同,体外实验也可能显示产ESBLs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但临床上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疗效很差。第四代头孢菌素对ESBLs的稳定性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但仍能为ESBLs不同程度的水解,因此,不管体外试验结果如何,所有的产ESBLs细菌均应视为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 (三)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药物治疗的推荐方案 产ESBLs细菌感染的研究中,对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的研究最多,其产ESBLs率也最高。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表现严重性,确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对轻至中度感染患者,首选复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次选氨基糖苷类与头霉素类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药物包括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治疗效果不佳者,换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药物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帕尼培南)。 对严重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以及医院发生产ESBLs肠杆菌科感染,可以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或联合治疗方案。

2020版: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节选)

2020版: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节选) 耐药菌的传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加强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和诊疗能力建设,是医疗机构防控耐药菌感染传播的重要内容。 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防控通用要点 手卫生 正确执行手卫生可减少手部微生物(包括耐药菌)污染,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手卫生被认为是预防和控制耐药菌传播的最基础、最有效、最经济的策略。手卫生是减少病原体感染和传播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感染防控的基础措施之一,是整体防控策略的一部分。规范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流动水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手消毒剂和手卫生流程示意图等。手卫生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可及,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19)的要求。 各医疗机构应依据国家规范,制定本机构的手卫生制度,并实施有关策略。包括改善手卫生设施,保证手卫生用品充足且便于获取;张贴手卫生警示标识和提醒;开发领导层,提高重视程度并加强管理;增强对各级各类人员手卫生知识与技能培训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手卫生宣传活动,提高各类人员手卫生意识与技能;加强手卫生监督、管

理、考核与信息反馈;鼓励患者参与手卫生改进实践,提高耐药菌感染患者探视人员的手卫生意识;营造医疗机构内良好的手卫生文化等。落实各项措施,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依从性和正确性,降低耐药菌交叉感染的风险。 接触预防 基本要求 多重耐药的微生物(MDRO)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需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预防措施。根据标准预防原则,应在合理的时机正确地实施手卫生;当执行有喷溅操作(如伤口冲洗、吸痰、气管插管等)、护理气管切开的患者和有分泌物喷溅的患者时,以及在有证据支持感染或定植源(如烧伤创面)引发传播的环境中工作时,应进行面部防护,如佩戴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标准预防措施对于防止潜在定植患者的传播也至关重要,MDRO定植通常不易被检测到,即使是主动监测也可能由于缺乏敏感性、实验室缺陷,或由于抗菌药物治疗导致间歇性定植而无法识别。因此,采取接触预防的同时,不能忽略正确实施标准预防。 管理要求 制定MDRO感染防控相关制度,包括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MDRO 预防和控制措施、手卫生制度等;开展相关科室的教育培训,对所有

(医疗药品管理)正确的抗感染思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册张永信

正确的抗感染思路1 第一章明确病原诊断 正确采集临床标本 病原体检测 正确分析病原体检测结果 根据临床特点判断致病菌性质 规范药敏实验引导合理用药 第二章主要抗菌药特点 第三章合理使用抗菌药 第一节临床常见病原菌的针对性用药 第二节经验用药 第三节将主要抗菌特性应用于临床 第四节根据抗菌药的药动学特点合理用药第五节临床主要感染的用药方案 第六节预防性用药 第七节联合用药 第八节特殊情况下用药 第九节抗菌药物中易被忽视的不良反应附表1:抗菌谱 附表2:常用抗菌药物剂量表 附表3:常用抗菌药物名称 前言

抗感染疗法的基本思路 抗感染疗法的疗效主要取决于及时正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病员的全身状况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一.正确的诊断 感染的正确诊断包括定位与定性,即何系统、何器官、何部位发生感染,由何种致病原引起及其对药物的敏感、耐药状况。 1.感染的定位 一般临床医师已具备感染定位的本领,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予以判断。除了发热、畏寒等感染的共同表现外,患者出现的系统感染征象能最敏感地提示感染的部位。例如,咳嗽、咳痰、肺部出现细湿罗音示呼吸系统感染;伴明显胸痛、胸膜刺激征示胸膜炎;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示有下尿路感染,而伴明显腰痛、发热、畏寒常示上尿路感染;腹痛、腹泻、呕吐示消化道感染,腹泻次数不很多,便量大,稀、脐周阵发痛常示小肠炎症,而腹泻次数多、便量少、带粘液或浓血,甚有里急后重,常为结肠炎症;当患者有高热、畏寒、寒战、血象改变等严重感染的表现,而缺乏系统感染征象,或具有波及多系统病变表现时,应考虑血行感染的可能。 然而有些疑难病例的系统感染表现不典型,此时感染定位较困难,可借助实验室检查及相应辅助诊断技术以明确感染部位,例如三大常规、X线、B超检查等。必须强调,认真的病史询问和全面、规范的体检仍是明确诊断最基本的手段。2.确定致病原 在明确感染部位后,不应急于投用抗菌药,而应致力于尽早确定致病原,特别对于中度及重度感染,这是处理感染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思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