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核物理名词解释公式简答2015

原子核物理名词解释公式简答2015

原子核物理名词解释公式简答2015
原子核物理名词解释公式简答2015

原子核物理

--BY 505

一、名词解释

1、核的自旋:原子核的角动量,通常称为核的自旋。

2、衰变常量:衰变常量是在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的衰变概率。

3、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减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4、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指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

5、放射性活度: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核发生衰变,亦即放射性核素的衰变

率,叫衰变率。

6、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

7、放射性核素:能自发的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也叫做不

稳定核素。

8、核衰变:原子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的放射出α或β等粒子而发生的

转变。

9、衰变能:原子核衰变时所放出的能量。

10、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一类原子核,称为一种核素。

11、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12、同中子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13、同量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14、同核异能素:质量数和质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15、镜像核:质子数和中子数呼唤的一对原子核。

16、质量亏损:组成某一原子核的核子质量与该原子核质量之差。

17、核的结合能: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

18、比结合能: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

19、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是一个自由核子与核的其余部分组成原子核

时,所释放的能量。

21、内转换现象:原子核从激发态到较低的能态或基态的跃迁时把核

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2、内转换电子:内转换过程中放出来的电子。(如果单出这个就先写

出内转换现象的定义)

23、内电子对效应:当辐射光子能量足够高时,在它从原子核旁边经过时,

在核库仑场作用下,辐射光子可能转化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

这种过程称作电子对效应。

24、级联γ辐射的角关联:原子核接连的放出的两个γ光子,若其概率

与这两个γ光子发射方向的夹角有关,即夹角改变时,概率也变化,

这种现象称为级联γ辐射角关联,亦称γ-γ角关联。

25、穆斯堡尔效应: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26、核的集体模型:每个核子在核内除了相对其它核子运动外,原子核

的整体还发生振动与转动,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核,不仅有自己

特定的形状,还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角动量,这些能量与角动量都

是分立的,因而形成能级。

27、核反应:原子核与原子核,或者原子核与其他粒子之间的相互作

用引起的各种变化。

28、核反应能: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29、核反应阈能:在L系中能够引起核反应的入射粒子最低能量。

30、核反应截面:一个粒子入射到单位面积内只含一个靶核的靶子上所发

生的反应概率。(一个入射粒子同单位面积靶上一个靶核发生反应的概

率。)σ=单位时间发生的反应数(单位时间的入射粒子数×单位面积

的靶核数)

31、核反应微分截面:σ(θ,φ)=单位时间出射至(θ,φ)方向单

位立体角内的粒子数(单位时间的入射粒子数×单位面积的靶核数)

32、核反应产额:入射粒子在靶中引起的反应数与入射粒子之比,即一个

入射粒子在靶中引起反应的概率。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穆斯堡尔效应?为何同一个核的γ共振吸收很难观测到?

答:将放射的γ光子与吸收γ光子的原子核束缚在晶格中,当γ光子的能量满足一定条件时,遭受反冲的不是单个原子核,而是整块晶体的质量远大于单个原子核的质量,所以其反冲速度极小,反冲能量实际等于零。整个过程可看作无反冲的过程,这种效应叫做穆斯堡尔效应。

由于原子核发射γ射线时,一般要受到反冲,本来是静止的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当它通过放射γ光子跃迁到基态时,γ光子激发能Eo的绝大部分,

还有很小一部分变成了反冲核的动能E

R ;故γ光子所释放的能量E

O

-E

R

,而处

于基态的同类原子核吸收γ光子时也会有同样的反冲,要把原子核激发态到

能量Eo的激发态,γ射线的能量则为E

O +E

R

,同一核发射γ射线的能量与吸

收γ射线而能量不同,所以同一核的γ射线共振吸收很难观测到。

2、α、β、γ射线本质分别是什么?在α衰变或β衰变中,如果原子核放出

一个α粒子或者β粒子原子核将怎样变化?

答:α射线本质:原子核放射出α粒子

β射线本质:原子核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

γ射线本质:原子核通过发射γ光子来实现从激发态到较低能态的过程

α衰变:放一个α粒子,原子核的质子数减少两个,中子数也减少两个。

β衰变: 放出一个β-离子,则原子核中一个中子变为质子

放出一个β+ 离子,则原子核中一个质子变为中子

3、β能谱特点是什么,试用中微子假说解释。

答:β粒子的能量是连续的;有一个确定的最大能量Em;曲线有一极大值,即在某一能量处,强度最大。

由于原子核在β衰变过程中,不仅仅放出β粒子,还放出一个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它的质量几乎小得为0,则在β衰变过程中有两种极端的情况:当β粒子和反冲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此时衰变能Ed≈Eβ;当中微子和反冲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β粒子的动能为0。所以在一般情况下,β粒子的动能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故β能谱是连续分布的。

4.核的壳模型存在的基本思想

a 、在核内存在一个平均力场,该力场是所有其它核子对一个核子作用场的总和,对于接近球形的原子核,可以认为该力场为有心场。

b 、泡利原理不仅限制了某一能级上所能容纳的核子数,也限制了核内核子之间的碰撞。碰后,核子不能低能态上去,也不能两核子朝同一方向;只能去占据未被填满的高能态,这在核与外界不交换能量条件下不可能发生。核子仍能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即是单个核子的独立运动是可能的。所以,壳模型也叫独立粒子(或单粒子)模型。 核的壳模型应用

一、原子核基态的自旋与宇称 壳模型能正确地预言绝大多数核的基态自旋和宇称,这是它的最大成功之处。 二、同核异能素岛的解释 对同核异能素岛的解释是壳模型的又一成功,并表明核内核子的运动的确存在很强的自旋-轨道耦合。

三、β衰变与壳模型的关系 实验指出,奇A 核的b 衰变的log fT1/2值与壳模型预言的跃迁级次(基态—基态)相当符合。

四、核的磁矩 壳模型预言的奇A 核的磁矩随自旋的变化关系。 五、原子核的电四极矩六、g 跃迁概率

1)壳模型在说明幻数,预言核的基态自旋与宇称,解释同核异能素岛和b 衰变跃迁级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2)在原子核的磁矩(反映了变化趋势,但不能精确得出结果)、电四极矩(不成功,但对双幻核附近解释成功)和g 跃迁概率等方面,只能给出定性的说明。

5.给出β衰变的三种形式及其衰变条件及Ed 计算公式

β-衰变(ν

~1

++→+e Y X A Z A Z

),1(),()(A Z A Z E d

+?-?=-β电荷数分别为Z 和Z +1的同量异位素,只要前者的原子质量大于后者,就能发生β-衰变。

β+衰变ν++→+-e Y X A Z A Z 1 2

2),1(),()(c m A Z A Z E e d --?-?=+β

条件 ()()e Y X m A Z M A Z M 2,1,+->

EC--轨道电子俘获ν+→+-Y e X A Z A Z 1

i Y e X W c m m m EC E --+=2

0][)( 条件 ()()2/,1,c W A Z M A Z M i Y X +->

6.试论述核磁共振测量基本思想

答:根据I g I m

eh N I p I I μμ=???

?

?

?='

2g ,若I 已知,测量磁矩的实质在于gI 因数。利用核磁共振测gI 如下,将被测 样品放在一个均匀的强磁场中,由于核具有磁矩μI ,则E=μI B=-μIZ B μIZ 是μI 磁场上Z 的投影,由m m

eh p I I Z

???

?

?

?=2g μ,μIZ 有2I+1个值:E=-gl μN mIB

能量随核在磁场中的取向不同而不同。按核取向不同,原有能级分裂成2I+1

个子能级。

根据选择定则:ΔmI=0,-1,+1,两相邻能级可以跃迁 则可得ΔE= gI μNB ,在加强磁场:当ΔE=h ν,所以得B

u h N I ν

=

g 此时原子核将会吸收高频磁场能量而使核的取向发生改变,从而实现由较低子能级向相邻较高能级跃迁。高频磁场的能量将被原子强烈吸收,成为共振吸收;此时的频率ν成为共振频率

7.给出质谱仪测质量原理

(书上第5页)该题答案不太标准 自己总结的

质谱仪以离子源、质量分析器和离子检测器为核心。离子源是使试样分子在高真空条件下离子化的装置。电离后的分子因接受了过多的能量会进一步碎裂成较小质量的多种碎片离子和中性粒子。它们在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取具有相同能量的平均动能而进入质量分析器。质量分析器是将同时进入其中的不同质量的离子,按质荷比m/z 大小分离的装置。分离后的离子依次进入离子检测器,采集放大离子信号,经计算机处理,绘制成质谱图。

8.产生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主要途径,不同途径产生的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类型是什么?

答:人工放射性核素主要是用反应堆和加速器制备的。通过反应堆制备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是利用堆中强中子流来照射靶核,靶核俘获中子而生成放射性核;二是利用中子引起重核裂变,从裂变碎片中提取放射性核素。用加速器制备主要通过带电粒子引起的核反应来获得反应生成核,这种生成核大多是放射性的。这样生产出来的是丰中子核素,因此他们通常具有β-衰变。用加速器则相反,往往是缺中子核,因而具有β+-衰变或轨道电子俘获,而且多数是短寿命的。 推导核的磁矩

根据壳模型,偶偶核的自旋为零,则其磁矩也为零。这与实验完全符合。 对于奇A 核(可看作:偶偶核 + 一个奇核子),自旋等于最后一个核子的角动量。因此,奇A 核的磁矩也应该等于最后一个核子的磁矩。

核内单个核子的磁矩一般为核子轨道运动的磁矩和核子自旋磁矩组成,即

j g s g l g j s l s l j =+=+=μμμ

用 j 点乘上式,得

j s g j l g j j g s l j ?+?=? 又 ()1+=?j j

()()()[]2

11122

22+-+++=?

?? ??-+=?s s l l j j

()()()[]2

1112222+-+++=??? ??-+=?l l s s j j 代入(8.3-7)式并两边同除以(j +1)得:

()()()()()()()()

1211112111++-++++++-+++=j l l s s j j g j s s l l j j g j g s l

j

再考虑到: s = 1/2, j = l ±1/2

μj = gj j 为一个核子的磁矩。所以,奇A 核的磁矩μI 为:

??????

?-==??????-??? ?

?+++==+??? ?

?-=时

当时

当2

1

2123121

2121l j I g I g I I l j I g I g s l s l

I μ

对于奇N 偶Z 核: gl = 0, gs = -3.82,则

???

???

?

-==++==-=时

当时

当2

1

191.121

91.1l j I I I l j I I μ 对于奇Z 偶N 核: gl = 1, gs = 5.58,则

??????

?

-==+-+==+=时

当时

当2

1

129.22

1

29.2l j I I I I l j I I I μ

三,公式总结BY--XIA 第一章

莫塞莱公式 √v =AZ ?B

原子核的质量 B 为原子核结合能

原子的质量 εi 为电子的结合能

核的半径

r 0=1.4fm

电子的波长和电子动能的关系:

2

原子核/C

B Nm Zm m

n

p -+=31

0A r R =

2

/c

zm m M i e N A ∑-+=ε[]

2

10)2(E E E

hc

K K

+=

λ

间距法则

设R1和R2分别是谱线

夏 通过分析核自旋的实验数据,得到的规律:

1偶A 核的自旋为整数。其中,偶偶核(即质子数Z 和中子数均为偶数的核)的自旋为零。

2奇A 核的自旋为半整数。

具有整数自旋的粒子所组成的体系总是用对称波函数描述,她们遵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法,凡是遵从该统计法的粒子称为玻色子如光子 具半整数自旋的粒子所组成的体系总是反对称波函数,她们遵从费米-狄拉克统计法,凡是遵从该统计法的粒子称为费米子如电子,中子,质子,夸克

第二章

指数衰减规律

衰变常数:一个原子核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概率。 放射性活度 (Activity)

活度定义:一个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以A 表示,表征放射源的强弱。

比活度:单位质量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 比活度反映了放射源中放射性物质的纯度。

暂时平衡

长期平衡 A 1=A 2

放射系

钍系:4n 铀系:4n +2 锕系:4n +3 镎系:4n +1

人工放射性的生长 放射性鉴年法P 37

原子核的结合能 ???-+-++=??????:)2(:)1(:)(:::321j I j I j I E E E 1)(21

)(21)1(21)(212122121-+++=

+-+++=++=j I j I j I j I F F R R 的相对强度,则有1和21-+=+=j I F j I F ()()

t

e N t N λ-=0()

t N dt t dN /)(-=

λ)

()()(00t N e N dt e N d dt t dN A t t λλλλ==-=-=--t

e A A λ-=0

00N A λ=1

21

2λλλλλλλλ-==-=

2

112212122或者

N N A A A A )1(t

e

P A λ--=kg u 27

1066.11-?=Bq 107.3Ci 110?=MeV

931=

结合能

比结合能 比结合能的物理意义:原子核拆散成自由核子时,外界对每个核子所做的最小的平均功表征了原子核结合的松紧程度 比结合能曲线

(1)对A<30的轻核,随A 有周期性的变化,在A 为4的倍数的地方(如42He ,126C ,168O 等)

出现极大值,说明这些核比附近的核更稳定。

(2)A 在30~120之间的中等核,比结合能的值比轻核和重核的比结合能都大,

且近似为常数(8.5MeV 左右),说明中等核比轻核和重核都更稳定。

(3)在A>150的重核区,比结合能随A 的增加而变化不大,仅略有下降,这说明结合能B 近似与核子数A 成正比,这一事实说明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具有饱和性,并为建立原子核的液滴模型提供了依据。 最后一个核子的结能

β稳定线

液滴模型的实验根据

液滴模型将原子核比作一个液滴,将核子比作液体中的分子,主要的实验根据有两个。 一是从比结合能曲线看出,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几乎是常数,即B ∝A 。说明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具有饱和性(短程),否则B 将近似地与A 2成正比。这种饱和性与液体中分子力的饱和性类似。

二是从原子核的体积近似地正比于核子数的事实知道,核物质密度几乎是常数,表示原子核是不可压缩的(排斥芯),这与液体的不可压缩性类似。由于质子带正电,原子核的液滴模型把原子核当作荷电的液滴。

原子核的结合能B 主要包含体积能B v 、表面能B s 和库仑能B c 三项

有一项对称能Ba ;同类核子有配对相处的趋势,还有一项对能Bp 成功之处

(1)解释说明重核的裂变; (2)导出结合能半经验公式。 问题

(1)简单地把原子核当作液滴来处理,是很粗糙的,忽略了原子核内部结构的

()()()()()

A Z Z A Z A Z

B ,n 1,1,?-?-+?=A B =ε)1,(),(),(),()()1,(),(--=?-?+-?=A Z B A Z B A Z S A Z n A Z A Z S n n

)1,1(),(),(),()()1,1(),(1---=?-?+--?

=A Z B A Z B A Z S A Z H A Z A Z S p p 3/20155.098.1A A

Z +=

c s v B B B B ++=

细节,不能给出核内核子运动变化情况。

(2)无法解释和说明核的角动量,宇称,磁矩等性质。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在质子数和中子数为某个特定数值或两者均为这一数值时,原子核的稳定性就比平均值大。这些数值被称为“幻数”。迄今已知的幻数有2.8.20.28.50.82.126

第五章

α粒子能量的测量-磁谱仪

动量分辨率Rp

α粒子能量与α衰变能的关系

质量亏损所对应的能量

所对应的能量,即广义量之差变前后诸粒子的静止质根据定义,衰变能为衰大于零。

衰变能

粒子,显然必要条件是原子核要自发地发射α

α粒子的库仑势垒高度

ρυυρ

υqB m B q m ===p 2

);(21222ρ?ρυ?ρρρ=?===?=?=?=x qB m p x p p R p d Y d K E A E E A

A E 4子核的反冲能)4

(粒子的动能=-=αX Y X Y B B B MeV m m m E -+=??-?+?=αα)(5.931)(d 2

)cos 1(2ρ???ρ=?∴-=?x x 一般都很小

粒子穿透势垒的概率

λ

第六章

β-衰变(丰中子核发生)

β+衰变(欠中子核发生)

EC--轨道电子俘获(欠中子核发生)

β能谱的连续性

① 粒子的能量是连续分布的;

② 能谱中有一最大能量值Em(该曲线Em=1.2MeV),根据理论计算,Em 与衰变能E β基本相等;

③ 能量分布曲线有一极大值,它表示具有相应能量的β粒子最多。

中微子假说

1.中微子的能量为零

2

/122/112

1A A Z Z V c +≈[]

??????????-+--=ηη02/102)2(42)2(2exp πεμεμR Z e E e Z P d 的乘积

与穿透概率势垒的次数粒子在单位时间内碰撞的概率等于是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

衰变常量P n αλν

~1++→+e Y X A Z A Z 22/14222242222

)(粒子的动能

于是,有如下关系:与动量粒子的总能量根据相对论,c m c m p c c m E T c m p c E p E e e e e -+=-=+=ββ[]

22

/14

2222)(c m c m B e c T e

e -+=ρβ

ββ

βββ

ββββββ

E

m m c m E E c m E c m E E E c m E c m E m p m p E E E E E E E P P P R

e R R e d R e

R R R R R v R d v R ≈++=++=+===+=++==-=)21(2)2(2)2(22令一方面0;22

2

22

22

2.中微子和反冲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一般情况,β

粒子的动能介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从而得到

=0至Em的连续分布。

中微子性质

1.静止质量m v

实验表明,中微子静止能量的上限为15eV,在β衰变理论中,可近似地看成为零。因此,它的速度与光速相同Ev=cp

2.电荷qv=0

由于β衰变的母子体是相邻的同量异位素,同时衰变过程只放出一个β粒子或吸收一个轨道电子,为保持衰变过程电荷守恒,中微子的电荷应为零。

3.自旋Iv=1/2

4.遵从费米统计

5.磁矩μv

实验没有测得中微子的磁矩,其上限不超过10-6μN

6.螺旋性?=±1

β-衰变

β+衰变

电子俘获

当W K/c2>M X-M Y>W L/c2时,K俘获不能发生,而发生L俘获;

2m e c2 > > W i ,β+衰变的原子核,总可以发生电子俘获;但发生电子俘获的原子核不一定发生β+;

轨道电子俘获将伴随X射线或俄歇电子产生;

K壳层靠近原子核,所以K俘获几率最大;K俘获与Z3成正比,Z越大,K俘获越容易发生。轻核K俘获几率很小,中等核EC俘获和β+衰变同时存在,重核EC俘获占优势

双β衰变

原子核自发地放出两个电子或两个正电子,或发射一个正电子同时又俘获一个轨道电子,或俘获两个轨道电子的过程。

一些衰变纲图

所以

,0

;

P=

=

-

=

β

β

E

P

p

R

v

衰变

才能发生

)

,

1

(

)

,

(

)

(

-

-

>

+

?

-

?

=

β

β

Y

X

d

M

M

A

Z

A

Z

E

衰变。

时才可能发生

2

2

)

,1

(

)

,

(

)

(2

+

+

>

-

-

-

?

-

?

=

β

β

e

Y

X

e

d

m

M

M

c

m

A

Z

A

Z

E

i

i

Y

X

W

Z

A

Z

EC

E

W

c

M

M

EC

E

-

-

?

-

?

=

-

-

=

)1

(

)

,

(

)

(

)

(

)

(

2

()()2

/

,1

,c

W

A

Z

M

A

Z

M

i

Y

X

+

-

>

火箭军工程大学811原子核物理学2016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 3 -811 原子核物理学 一、填空题(20分) 1.天然放射性核素形成三个放射系,每个系都由一个半衰期最长的核素开始,经过一系列的放射性衰变,最后达到一个稳定的核素,这三个系是 、 和 。 2.原子核半径是一个很小的量,约 cm 数量级,无法直接测量,一般是通过原子核与其他粒子的 间接测量得到。 3.1g 226Ra 的活度为 Bq ?为多少 Ci ? 4.某放射性元素在两个半衰期的时间内有6克发生了衰变,再经过两个半衰期又会有____克发生了衰变。 5. 偶A 核的自旋为 ,其中偶偶核的自旋为 。奇A 核的自旋为 。 6.原子核物理中的“中微子”常指中微子,又指反中微子,据β衰变中 定律可以推知中微子的静止质量 ,自旋 ,电荷 等性质。 7.动能为1eV 的中子,在氢核上的微观散射截面是20b ,在氧核上的微观散射截面是3.8b ,水的密度为1g/cm 3,则此中子在水中的宏观散射截面为 cm -1。 8.同位素中子源一般分为 源和 源。 二、不定项选择题(15分,每题3分) 1.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是[ ] A .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主要力是原子中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力 B .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库仑力 C .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很少,所以绝大多数的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D .能产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是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近的α粒子 2.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β衰变说明原子核里有电子 B .某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和两次β衰变后,核内中子数减少4个 C .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缩短 D .γ射线的电离作用很强,可用来消除有害静电 3.有关氢原子光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连续谱 B .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只发出特定频率的光 C .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 D .氢原子光谱线的频率与氢原子能级的能量差无关 4.科学家发现在月球上含有丰富的3 2He (氦3)。它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的核聚变燃料其参与的一种核聚变反应的方程式为331422122He He H He +→+。关于32He 聚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聚变反应不会释放能量 B. 聚变反应产生了新的原子核C .聚变反应没有质量亏损 D. 目前核电站都采用32He 聚变反应发电5.关于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下列看法中正确的是[ ] A .E =mc 2中的E 是物体以光速c 运动的动能 B .E =mc 2是物体的核能 C .E=mc 2是物体各种形式能的总称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理名词解释 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分 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 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 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 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 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 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9、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期长短可反映药物消 除速度。 10、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即是单位时间内有多 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 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 12、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 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13、绝对生物利用度:以血管外的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静脉注射的AUC的比值。 14、相对生物利用度:对同一血管外给药途径的某一种药物制剂的AUC与相同的标准制剂的AUC的比值。 15、效能(efficacy)或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 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其效应不再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6、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 17、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即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18、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包 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映、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19、戒断症状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 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即所谓适应性。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兴奋、失眠、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20、耐受性(tolerance):连续多次反复给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起作用。分为 急性耐受性与交叉耐受性 2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2、依赖性(dependence):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 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和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 23、调节痉挛()动眼神经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 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这种作用即调节痉挛。 24、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能与ACHE牢固结合,但水解较慢,使AchE活性受抑,从而使胆碱能神经末梢 释放乙酰胆碱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的药物,分为易逆性和难逆性。 25、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 只适合于看远物二不能将近物清晰的成像于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即调节麻痹。 26、肾上腺素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a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a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b受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运筹学模拟试题答案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7题,35分) 1、在线性规划模型中,没有非负约束的变量称为(C) A. 多余变量 B. 松弛变量 C. 自由变量 D. 人工变量 2、约束条件为AX=b,X≥0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集是(B ) A. 补集 B. 凸集 C. 交集 D. 凹集 3、线性规划的图解法适用于( B ) A. 只含有一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 B. 只含有2~3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 C. 含有多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 D. 任何情况 4、单纯形法作为一种常用解法,适合于求解线性规划(A ) A. 多变量模型 B. 两变量模型 C. 最大化模型 D. 最小化模型 5、在单纯性法计算中,如果检验数都小于等于零,而且非基变量的检验数全为负数,则表明此问题有(D )。 A. 无穷多组最优解 B. 无最优解?? C. 无可行解 D. 唯一最优解 6、在线性规划中,设约束方程的个数为m,变量个数为n,m<n时,可以把变量分为基变量和非基变量两部分,基变量的个数为m个,非基变量的个数为(C ) A. m个 B. n个 C. n-m个 D. 0个 7、使用人工变量法求解极大化线性规划问题时,当所有的检验数在基变量中仍含有非零的人工变量,表明该线性规划问题(D ) A. 有唯一的最优解 B. 有无穷多最优解 C. 为无界解 D. 无可行解 二、填空题:(共5题,25分) 1、运筹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决策的科学. 2、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合理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其基本特点是模型中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方程都是线性表达式. 3、线性规划模型由三个要素构成:决策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4、可行域中任意两点间联结线段上的点均在可行域内,这样的点集叫凸集。 5、线形规划的标准形式有如下四个特点:目标函数的最大化、约束条件为等式、决策变量费非负、右端常数项非负。 三、简答题:(共3题,40分) 1、简述线性规划模型的三个基本特征。 (1)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极大或极小的目标且能用有一组线性函数表示出来。 (2)问题中有若干约束条件且可用线性等式或不等式表示。 (3)问题中用一组决策变量来表示一科方案。 2、简述单纯型法的基本思想。 (1)确定初始基可行解(2)检验是否最优,由一个基可行解变换到另一个基可行基,直至找到最优解。 3、简述如何在单纯型表上判别问题有无界解。 答:如果存在一个非基变量的检验数为正数,但此变量当前系数中无正系数存在即可证明。 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30分) 1、对偶问题的对偶是(D )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名词解释 1、核的自旋:原子核的角动量,通常称为核的自旋。 2、衰变常量:衰变常量是在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的衰变概率。 3、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减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 需的时间。 4、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指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 5、放射性活度: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核发生衰变,亦即放射性 核素的衰变率,叫衰变率。 6、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 7、放射性核素:能自发的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也叫做不稳定核素。 8、核衰变:原子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的放射出α或β等粒 子而发生的转变。 9、衰变能:原子核衰变时所放出的能量。 10、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一类原子核,称为一种核素。 11、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12、同中子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 13、同量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14、同核异能素:质量数和质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15、镜像核:质子数和中子数呼唤的一对原子核。 16、质量亏损:组成某一原子核的核子质量与该原子核质量之差。 17、核的结合能: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 18、比结合能: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 19、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是一个自由核子与核的其余部分组成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 20、内转换现象:跃迁时可以把核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1、内转换现象:原子核从激发态到较低的能态或基态的跃迁时把核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2、内转换电子:内转换过程中放出来的电子。(如果单出这个就先写出内转换现象的定义) 23、内电子对效应: 24、级联γ辐射的角关联:原子核接连的放出的两个γ光子,若其概率与这两个γ光子发射方向的夹角有关,即夹角改变时,概 率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级联γ辐射角关联,亦称γ-γ角关联。 25、穆斯堡尔效应: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26、核的集体模型:每个核子在核内除了相对其它核子运动外,原子核的整体还发生振动与转动,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核,不仅有 自己特定的形状,还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角动量,这些能量与角动量 都是分立的,因而形成能级。 28、核反应能: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29、核反应阈能:在L系中能够引起核反应的入射粒子最低能量。 30、核反应截面:一个粒子入射到单位面积内只含一个靶核的靶子上所发生的反应概率。(一个入射粒子同单位面积靶上一个靶核

药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1 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3 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药疾病的化学物质。 4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5 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第2章药物代动力学 24页 1 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及速度。 3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4

5 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6 和组织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7、 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8 的药物浓度每隔一段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一定比例。 9 药物每隔一定时间消除一定的量。 10 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第3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1 (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 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的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 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4

的效应。发生在常用剂量下,不严重,但难避免。 5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6 剂量时效应不再继续上每升)。反映药物的在活性。药物的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不同,二者不平行。 7 其值越大越安全。 8 的剂量。 9 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0 性的药物。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但从广义上讲,安慰剂还包括那些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如假手术等。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原子核物理辐射探测学期末试题及其答案1

西南科技大学2010-2011-1学期 《核辐射探测学》本科期末考试试卷(B卷) 课程代码 2 4 3 1 4 0 9 8 0 命题单位国防科技学院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教研室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带电粒子的射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重带电粒子的射程与其路程_________。 2.根据Bethe公式,速度相同的质子和氘核入射到靶物质中后,它们的能量损失率之比是 _________ 3.能量为2.5 MeV的γ光子与介质原子发生康普顿散射,反冲电子的能量范围为_________, 反冲角的变化范围是_________。 4.无机闪烁体NaI的发光时间常数是430 ns,则闪烁体被激发后发射其总光子数目90%的光 子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 5.光电倍增管第一打拿极的倍增因子是20,第2~20个打拿极的倍增因子是4,打拿极间电 子传输效率为0.8,则光电倍增管的倍增系数为_________。 6.半导体探测器中,γ射线谱中全能峰的最大计数率同康普顿峰的最大计数率之比叫做____。 7.电离电子在气体中的运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探测效率是指___________与进入探测器的总的射线个数的比值。 9.若能量为2 keV的质子和能量为4 keV的α粒子将能量全部沉积在G-M计数器的灵敏体积 内,计数器输出信号的幅度之比是_________。 10.当PN结探测率的工作电压升高时,探测器的结电容_________,反向电流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湮没辐射 2.量子效率 3.电子脉冲电离室 4.分辨时间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电离室的工作机制?屏栅电离室相比一般的平板电离室有什么优点? 2.有机闪烁体中“移波剂”、无机闪烁体中“激活剂”,他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简述PIN结探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和PN结探测器相比它有什么优点? 4.气体探测器、闪烁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各有什么优点?用于α粒子探测的主要是哪类探 测器,为什么? 四.计算题(共22分)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运筹学历年试题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运筹学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237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国民经济大系统以及相应经济变量的社会综合值的预测属于( ) A.微观经济预测 B.宏观经济预测 C.科技预测 D.社会预测 2.一般而论,3~5年以上的经济预测为( )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D.近期预测 3.特尔斐法的预测过程因为要经过几轮信息反馈,进行预测的时间比较长,因而适用于( ) A.长期或中期预测 B.中期或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D.近期预测 4.符合条件:(1)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2)可拟定出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提供给有关部门或人员比较、选择;(3)存在一种以上的自然状态;(4)可以预测或估计出不同的可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或损失值的决策类型属于( ) A.确定条件下决策 B.风险条件下决策 C.不确定条件下决策 D.乐观条件下决策 5.根据库存管理理论,对于具有特殊的作用,需要特殊的保存方法的存货单元,不论价值大小,亦应视为( ) A.经济存货单元 B.B类存货单元 C.C类存货单元 D.A类存货单元 6.线性规划的模型结构中,决策者对于实现目标的限制因素称为( ) A.变量 B.目标函数 C.约束条件 D.线性函数 7.在可行解区中,通过各极点作与目标函数直线斜率相同的平行线,这些平行线称之为( ) A.可行解 B.可行域 C.最优解

D.等值线 8.使用线性规划单纯形法时,为了将模型转换成标准形式,我们可以在每个不等式中引入一个新的变量,这个新变量称为( ) A.决策变量 B.基本变量 C.松驰变量 D.剩余变量 9.如果实际运输问题的产销不平衡,为了转化为平衡的运输问题,应当虚设一个( ) A.初始运输方案 B.需求地 C.产地 D.产地或销地 10.通过一种数学迭代过程,逐步求得线性规划多变量模型最优解的方法,称之为( ) A.网络计划技术 B.计划评核术 C.关键路线法 D.单纯形法 11.在网络图的所有线路中,总作业时间最长的线路,称之为( ) A.控制线路 B.关键线路 C.活动线路 D.箭线 12.在图论方法中,用来表示我们所研究对象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的通常是( ) A.点 B.线 C.树 D.最小枝叉树 13.在某些事物的概率转换过程中,第n次试验的结果常常由第n-1次试验的结果所决定。这样的过程称之为( ) A.随机过程 B.马尔柯夫过程 C.迭代过程 D.渐趋过程 14.在固定成本中,为形成已有的生产能力所耗费的费用,称之为( ) A.总成本 B.可变成本 C.预付成本 D.计划成本 15.每一个随机变量和相关的某个范围内累计频率序列数相对应,这个累计频率数称之为( ) A.随机数

原子核物理名词解释公式简答2015

原子核物理 --BY 505 一、名词解释 1、核的自旋:原子核的角动量,通常称为核的自旋。 2、衰变常量:衰变常量是在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的衰变概率。 3、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减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4、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指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 5、放射性活度: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核发生衰变,亦即放射性核素的衰变 率,叫衰变率。 6、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 7、放射性核素:能自发的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也叫做不 稳定核素。 8、核衰变:原子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的放射出α或β等粒子而发生的转 变。 9、衰变能:原子核衰变时所放出的能量。 10、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一类原子核,称为一种核素。 11、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12、同中子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13、同量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14、同核异能素:质量数和质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15、镜像核:质子数和中子数呼唤的一对原子核。 16、质量亏损:组成某一原子核的核子质量与该原子核质量之差。

17、核的结合能: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 18、比结合能: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 19、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是一个自由核子与核的其余部分组成原子核 时,所释放的能量。 21、内转换现象:原子核从激发态到较低的能态或基态的跃迁时把核 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2、内转换电子:内转换过程中放出来的电子。(如果单出这个就先写 出内转换现象的定义) 23、内电子对效应:当辐射光子能量足够高时,在它从原子核旁边经过时, 在核库仑场作用下,辐射光子可能转化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种过程称作电子对效应。 24、级联γ辐射的角关联:原子核接连的放出的两个γ光子,若其概率与 这两个γ光子发射方向的夹角有关,即夹角改变时,概率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级联γ辐射角关联,亦称γ-γ角关联。 25、穆斯堡尔效应: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26、核的集体模型:每个核子在核内除了相对其它核子运动外,原子核 的整体还发生振动与转动,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核,不仅有自己特定的形状,还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角动量,这些能量与角动量都是分立的,因而形成能级。 27、核反应:原子核与原子核,或者原子核与其他粒子之间的相互作 用引起的各种变化。 28、核反应能: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 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间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出现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24.增强作用:又称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效应之总和,如磺胺类与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并用,其抗菌活力远远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的几倍或十几倍。2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为各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高低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运筹学》期末复习题

《运筹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讲运筹学概念 一、填空题 1.运筹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有组织系统的管理问题,经营活动。 2.运筹学的核心主要是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及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模型是一件实际事物或现实情况的代表或抽象。 4通常对问题中变量值的限制称为约束条件,它可以表示成一个等式或不等式的集合。5.运筹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是最优化技术,并强调系统整体优化功能。运筹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具有连续性。 6.运筹学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功能之间的关系。 7.运筹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优势是应用各学科交叉的方法,具有典型综合应用特性。8.运筹学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依赖于_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 9.运筹学解决问题时首先要观察待决策问题所处的环境。 10.用运筹学分析与解决问题,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 11.运筹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求得一个合理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佳方案。 12.运筹学中所使用的模型是数学模型。用运筹学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模型求解。 13用运筹学解决问题时,要分析,定议待决策的问题。 14.运筹学的系统特征之一是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功能关系。 15.数学模型中,“s·t”表示约束。 16.建立数学模型时,需要回答的问题有性能的客观量度,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因素。17.运筹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有组织系统的管理问题及经营活动。 18. 1940年8月,英国管理部门成立了一个跨学科的11人的运筹学小组,该小组简称为OR。 二、单选题 1.建立数学模型时,考虑可以由决策者控制的因素是( A ) A.销售数量 B.销售价格 C.顾客的需求 D.竞争价格 2.我们可以通过(C)来验证模型最优解。 A.观察 B.应用 C.实验 D.调查 3.建立运筹学模型的过程不包括(A )阶段。 A.观察环境 B.数据分析 C.模型设计 D.模型实施 4.建立模型的一个基本理由是去揭晓那些重要的或有关的( B ) A数量B变量 C 约束条件 D 目标函数 5.模型中要求变量取值(D ) A可正B可负C非正D非负 6.运筹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具有( A ) A 连续性 B 整体性 C 阶段性 D 再生性 7.运筹学运用数学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以达到系统的最优目标。可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C) A解决问题过程B分析问题过程C科学决策过程D前期预策过程8.从趋势上看,运筹学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一些外部条件及手段,其中最主要的是( C ) A数理统计B概率论C计算机D管理科学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1.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活动,用于疾病 的治疗、预防和诊断,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化学物质。 1.Drugs are chemicals that alter the function of living systems by interaction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can be used to prevent,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 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 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3.副作用( side effect)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 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 理效应。 6.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 化的现象。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是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 生了变化。特异质反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与在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 10.依赖性(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出强迫要求连续 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1.量效关系(does-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 系,称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12.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es)或最小有效浓度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 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3.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 加。但当效应增强打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efficacy)。 14.效价强度(potency)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达到等效时所 用药量较小者效价强度大,所用药量较大者效价强度小。 15.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药物的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 系称为SAR。 16.受体(receptor)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的 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配体(ligand)。 17.激动药(agonist)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 产生效应。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18.拮抗药(antagonist)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但不 能激动受体。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但其结合是可逆的,竞争性拮抗药能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指拮抗药与受体的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或能引起受体构象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使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来的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