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者老师讲《阴阳五行小结》

行者老师讲《阴阳五行小结》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七讲《小结》20110716讲

前几节课关于阴阳六气和中医认识论大概讲了一下。很多人关于这方面理解还有不足的地方,所以这节课我主要就以前讲过的几节课再给大家重复和讨论一下。

其实中医就这么点东西。把这些东西都讲透澈了,以后的东西就是自己钻研了,自己看书都行。很多东西我讲出来的也不一定全面,不一定好,但是基础的东西,它的根本是一样的。建立在这之上的用方用法、个人的理解、个人产生出来新的思维方法,这是每个人的特质。这个学习的必要性不是太大。

咱们先回忆一下。首先,第一堂课我来的时候就跟大家讲,我们既然学中医,学中医要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一个信念,这个是支持我们最终学下去的一个动力。要不然,很多人学到一定程度就会懈怠,就停滞了,包括那些古往今来很多大家都一样。没有目标,没有愿力,或者目标暂时达到了,他就没有动力了,他的医学就停滞了。在不断的临床之中,有时候受挫,有时偶尔会反思一下。由于没有动力,反思也不深刻,这是肯定的。由于这样一代一代下去,中医学很多时候就变成一个手段,一门技术,为了解除病痛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真正的去研究人天奥秘的这么一门深奥学问。古人做学问跟现在不一样,现在都是学者,都是学一些以科学技术为根本的东西。古人做学问是身体力行,是身心合一这样来做学问的。所以我开宗明义,第一点就说,必须要目标深远,有一个良好的愿望,这样能支持我们一路学下去。而这个心愿是真正切实切身由心而发的。不能说,大家都说,“他这个愿望好,这么样对”,你就跟着这么样想,这么做。这不是自己的。每个人学医都有自己切身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是为了解决一下暂时眼前的问题,个人身体上、生理上的一些困惑,这个就不用来跟我学。

秉这个基础,然后我向大家讲了,学医必须有一颗出离心。什么叫出离心?上回讲的,孙悟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个比较抽象的话。出离就是要超脱。超脱的心境,不为外在,不为内在,不为自己的各种感情,不为各种外在物质所左右,就是有这么个心量。怎么个心量呢?你必须自己要有道才有心量。病人过来了,病人感觉身心痛苦,这时我们做大夫的或多或少就会有些紧张,尤其是没有经常经历过这种治疗的。你一紧张,就会产生患得患失,得失之间就很容易出差错。病痛,病人焦急,你可以去关心他,可以去体会他,但是你一定不能为其所困,为其所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大家都随便聊聊这节课。就是说,我们面对病人的时候,第一个,我们跟病人之间存在两种关系。第一种,利益关系,他来你这儿看病,照顾你生意,但是这层关系可能对于我们真正学医的人来说,这是很浅的,以后真正独立干的时候,可能也会有些。第二层,医患关系,你要治这病,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想把病治好。病人由于身心痛苦太深,甚至危及生命,在社会上,或者在病人看来,这个事情非常大,责任相对重一些。这个事情一旦摆在你跟前了,病患以及家属的期望值以及迫切心又比较重,这个时候无形中就会产生很多压力。我们怎么样去摆脱这

种压力,然后看病时候切入疾病的本质,这是我们需要有的心态。不能说,久经沙场就行了,时间长了就行了,那刚开始怎么办?有时候时间长也不见得行。这就是刚开始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一般人刚开始就是,我就为了给病人解除病痛,让病人暂时舒服。这个目标是非常短浅的。我们给病人看病绝对不是为他服务。所以,你们以后如果给病人看病,如果去当大夫,一定要把这个状态摆正。你叫“施舍医药”。你可以无条件地给病人看病,不求任何回报,但一定要有这个态度,你去施舍医药,是为了把他这个病治好。你一定要把你跳到事外,跟这个没有关系。要不然你跟这里面的利益搅在一起,就会有很多厉害牵扯。所以,很多人行医,目的是为了经营,为了赚钱,慢慢的,他气息就不纯,医术也比较浑浊,心态透脱不出来了,医术也一样。这是我们从古到今讲的,我们医生要抱着一颗施舍医药的态度去给病人治病。施舍医药是什么态度?病人首先要虔诚,求你看。然后,我会尽我所能给你看。这是以医生为主,以病人为辅。这个位置一定要确立。这个位置如果确立不好,不要看病。扁鹊说过;病不信医者,病必不治。以医生为主,不能说以病人为主。病人说,你就帮我把这个痛苦给我解决算了,好像你只是他请来帮忙的。他的心态依然是烦躁,依然是自以为是。很多疾病跟病人的心态息息相关。如果你能研究深刻的话,以至于从脉象上,从情绪上,能指导他的身心调整的话,他还是这种态度的话,你们俩没有办法沟通,这个效果就很肤浅。这个沟通不是简单的你教他去怎么做些心理治疗,不是这样的。它是有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之间就完成了。在临床上,我的很多病人就是这样,心态能完全放下来治病的,效果都非常好。

不过这其中也存在一种手段,你怎么样叫病人放下来?怎么样叫他信服你?这有时候也存在一些方法。但是最根本的,我们就要有种姿态,我们是在施舍医药。我们施舍医药为了干什么?我们学医,澈明医道、医理的变化,给病人看病这是附属产品,自然而然这是我们的职业,是我们该干的。所以说,这跟一般人理解的一般的医生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您看,扁鹊有几不治:信巫不信医,病不信医者,病必不治,还有哪几点(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说了几种不能治。其实古人很多说不治,是不容易治,也是难治。像我在临床之中遇见,确实有很多人属于这方面,重财轻命。重财轻命只是他的一种习气,这种人也属于不好治的一种。你只要讲到平常的养生,日常作息什么的,他都不去关注。你这边稍微给他治好点,他那边更加忙碌,更加奔波,所以是终归不治。现在生活中很多病人都是这样。本来还可以,只是感觉到疲于奔命,感觉特别劳累。用中药,温阳药调一调,精神了,然后说你再锻炼,应该养生了,然后他又开始熬夜。以前熬不了夜,现在能熬夜了。熬几次夜,折腾几次,又回到以前。然后再来看病,吃药,这样折腾几个来回身体会大亏,精气会大亏。中药反而成为兴奋剂了。

所以,我们自身来讲,第一步,学医就要有个超脱的心态。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些简单的物质欲望。什么叫简单的物质欲望?有些人认为,学中医好,受人尊敬,学完了以后,给别人吃药风险不

大。有人这么想,中医还懂得养生。也有人认为,当医生好,什么年代都需要医生,医生不会没饭吃。这种种简单的想法,都是被外在的物质或内在的心理情绪所引导,所束缚,最终产生烦恼的因素就会存在。所以说,第一步,克服内在心理这些情绪方面的、感受方面的影响,外在克服物质方面的影响,然后产生真正对医学的认识,发出自己内心的心念,这样的话,才叫真知灼见,才叫真心。有了这个心,学来医,这是最为根本的。这节课我主要是跟大家讨论讨论,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讲一下,关于我说的这个医学发愿的问题。有问题吗?讨论讨论,随便讲。主要是气氛不活跃,一不活跃,思维容易滞涩。老听我的老跟着走,慢慢的你们就没有主动性了。

同学: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每天晚上打坐的时候,发现老老实实在那儿发愿,想好自己的方式是什么,即使白天比较劳累,但是想完这些愿望之后,心神能够比较集中,效果也比较好。我也感觉出来,这个要每天都去想,还是它在壮大。我挺同意您说的,很多人学中医,学了很久,水平也很好,但是如果没有愿望的话,真是很难支撑他走下去。

行者:是这样的。一开始我虽然讲了那么多,但是一开始大家都不能发出真心,也不会有真愿。必须要借假修真。假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就产生真。这世界上其实没有真假,只有内在外在。你要学一个状态的时候,你内在学不到,悟性不够或者准备积淀不够,你只能学外在,学动作。动作越来越成熟了以后,再慢慢领会到内在的含义。我们平常也是这样。过去古人为什么那么多礼法,那么多教条?是有道理的,只不过那些道理不能僵化而已。所以我们开始,行为、身心、言语做不到真正的君子,然后从外在开始要求,时间久了后,内在就慢慢地受熏染,时间长了后就慢慢产生转化。过去古人说,一个人真正的气质要变化,从外在到内在,如果顺利的话,二十年,这个人会产生真正的变化。所以说,圣人之学,第一步是作伪,就是要作假。作假怎么作?佛家讲,守戒,有戒律,行为上先约束,然后由外及内。我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第一节课上来给大家阐释了由内而外的心法。有能感触的,就会有感触了。没有感触的就要走第二步,由外而内的方法。但是这两种东西是相互结合的。你有了内在的必须做外在的,内外相结合了才会更加牢固。既然我们有个愿望,就每天把这个愿望逐渐的重复,逐渐的牢固,把它坚固。坚固以后,在这个坚固里面,慢慢地内涵会产生出来。然后,内在心法得到后,外在自然就不需要了。

我为什么这么关心、重复这个内容呢?因为我想做到行医的方向和状态,以至于我想让大家或多或少也能达到我所说的这种状态。这时候,你行医起来是非常自在的。你不会为了外在内在的各种风险困惑(而停顿),你锐意进取,钻研医学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负担的。这种状态,它会支持你以最快的速度来学习。如果不然,本来我们个人的领悟能力和动力,各方面能力都有限,如果再产生各种束缚跟障碍,这一生的成就会非常非常的有限。用取类比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说,破执。天地万物用中医来看无非一象。有大象,有局部之象。我们人体各种情绪和心理变化又是不同的现象。生理心理变化无非是各种或清或浊,或大或小的各种象,这种象总处在变化之中。既然处在变化之中,它有它恒定不变的内涵吗?肯定没有。所以说,它的本质内涵是虚幻的,是本来不存在

的。你看透这点以后,你就知道为什么不要因内在,因外在而产生心愿,因为外在内在全部是虚幻的,各种现象总是变换的。你把心愿寄托在变幻不实的象上,你的愿望也会随时变化,到一定时候,别人说一些道理,有些想法,你就动摇了。动摇过后,你又后悔,我为什么没有坚持住,我的想法挺好的,然后,人就容易处在烦恼之中。想坚持,坚持不了,不想坚持吧,又觉得还可以。

过去古人有个说法,不论是学医还是学传统文化这方面,第一点,第一等学者必须有出尘之志。什么叫“出尘”?不为万物所举。不为万物所举是个什么心?还是种心境,一种心量。我现在只是给大家讲一讲,大家有什么体会,然后在心中慢慢琢磨,时间久了,慢慢就会升起,升起以后直到产生真正的心愿,那时候,学习就容易了。

现在再继续谈一下以前讲的阴阳。第二堂、第三堂课讲过关于阴阳的问题。

同学:我说说我对阴阳的理解。阴阳是人为产生的,本身没有阴阳,只不过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强加给它一个名词而已。而且正常的东西,没有特殊用途,不是为了拿它去凑合用的话,没有必要分阴阳。非要拿它去用,才要刻意地分阴阳。正常都是不分阴阳。

行者:对,你说是事情的第一步,第一步是破执,破的就是你心中以前的那个阴阳,就是把简单抽象的一些名词,把那名词破掉。第二步,破完之后你还得用它,你就要体会它,体会阴阳之象,然后再用。我现在讲的就是关于阴阳的用。我们必须把阴阳切实领会到自然的生活之中,关于接人待物,关于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之中的人际关系,把它丝丝入扣地渗透进去,这才叫你对阴阳的理解。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花啊、草啊、各种气息、各种流动的现象,然后心情、气氛都会产生说,哎呀,这气氛太热烈了,阳气;然后这气氛太沉闷压郁,阴气现象。然后天气呢,有的时候晴天,阳气盛,有的时候阴天下雨,阴天压郁。它有一个标准,有个衡定,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把这个标准找到,然后时时刻刻用它。这个标准是什么?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上节课我讲了,你觉得这个事物是什么现象,你肯定跟它内在,在你内心有感应。过去古人说“感应道交”,你对外在事物有感应以后,外在事物的道和你的道相互有融合有交汇,这叫感应道交。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了领会,外在气象跟你内在气象,你有感受了。当然,这个感受大部分人是相同的,有个别人,自已有特殊经历,有特殊,他的反应角度不一样,分辨不一样,这是另外一说,咱们就只取常象,普通现象。这个时候,一个脉象,比如浮大的脉象,大家来摸全都一样,不会说不一样,这个现象是实实在在的。就像有很多人说脉象十个人搭的可能分很多种意见,我说不会分很多种意见,全部是一个意见。如果让十个人搭十种脉象,那是他们对脉象理解,规范的名词产生的概念不一样,他们手底下搭的现象是一个现象,只是这个现象反映到理性,反映到很多名词上,名词不一样。因为中国历代对于脉象的很多感觉、规范不一,历代各家脉书太多,又产生了很多小的分支。

所以,我们观察外物的时候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我们这颗心啊!心不可见,

但心外在的感觉、情绪,这个可以见。你觉得这东西好,心气开达,阳气,你要觉得憎恨它,这就是肝气压郁,是不是?升不起来,就化阴,这就叫心里的感觉。所以,我们看外物取类比象,取的全都是心。岳飞怎么讲的,变化之妙存乎一心,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我现在说我们中医也是,变化之妙存乎一心。你想不要存乎一心都不行,除非你不用心,全都用脑,然后说,我师父传给我一个什么阵法,肯定大部分敌人都能消灭;或者说我老师传给我几个方子,这几个方子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但也可以够我在外面风光风光。这就不叫变存乎一心,就叫没心,方子用完了,方子全死的。阵法也全都死的,没有变化。为什么没有变化?心里没有感觉啊!当你对这个物、对这个方子心里有感觉以后,就叫沟通,沟通了以后你知道它的状态,然后你再跟疾病沟通,沟通完以后你就知道它是不是可以或大一点或小一点,是不是或远或近,用药的时候或清或浊,然后方向性或偏或倚,你就产生调整了。所以我讲,变化之妙存乎一心,由一心而感知的阴阳变化。所以说硬要解释什么是阴什么是阳,这个不好解释,领会的人自然举手投足,侃侃而谈,阴阳自判,天地万物有感受的东西多了去了,是吧?你不能感受的话,说出来的东西让人感觉到,哎,没啥错,但是没有灵气,感觉总是呆滞的,总是没有感觉的。所以我说你懂不懂,你多说几句话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意思。

过去禅宗里面,禅师看看一堂课手底下的徒弟悟没有悟道,别说站那,不用说话,行几步路就看出来有没有动静。这是什么?心活不活,一个人整个心活出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基础上我讲一下对阴阳的领会。但是对阴阳还有比较深层次的领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把握阴阳的变化呢?因为我们内心不容易沉静下来,感受也是纷杂模糊的,必须要把心态调整到虚静的状态,然后逐渐产生定境,这个时候你感应出来的状态才能清晰。这个状态以至于你想让它存在,再仔细观察观察才能定型。要不然的话是没有心力的,内在的心力是非常薄弱的。

讲完阴阳,我又继续跟大家探讨了六经的问题,六经、六气、六气的标本中现。我为什么讲这些东西呢?这些东西是一个文化的实质内涵,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医学之中到达一定状态下提高自己。现在很可能听起来觉得还是有些茫然,不能够切实一下达到,但必须要听。以前讲了六经的标本中现,六经六气的变化,大家认为自己大概掌握的可以举一下手。行,这位同学讲一下。

同学:六气是人体的阳气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变化,我们把这种变化与天行六气相对应,出现了这六种状态,三阴三阳,这是我理解的六气。六经是人体阳气运行不同的地界、道路,在六条不同的道路上,人体呈现了前来的六气的状态,由此,六经与六气发生了对应的关系,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行者:那我问一下。我从你讲的延伸一下,既然六经是相属的,各自对应地界,是吧?你说其他经经气,太阳气走到太阳经里面这是很常见的,但如果少阳经气走到里面呢?这会是什么意义呢?

同学:少阳气出现在太阳经里面,少阳气是相火之气,会在太阳经出现火象,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行者:它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太阳经行的是太阳气,只要行到太阳经,就是太阳气,但是或有余,或不足。就跟公司一样,你到了市场部,你就是市场部的人,虽然你不干这儿的活,对吧?你可以太阳开,也可以不开,但是也算太阳气,它就是这样规定的。这里面一定要把名词破开,没有六气,你走哪就命名哪。而且根据它不同的状态、不同的特性就产生不同的命名。我们一身之中一元盈缩,阳气随时随刻在不断的盈缩开合,这个时候也产生六气的变化。盈缩开合得气场,那有六气啊?就一动,这个时候你要硬分解这一动的话,可以把它打开,分成阴阳,然后再打开阴阳内部的变化,还有六气。再从从表里、部位的认识,然后逐渐地去一层一层剖析它,这样产生出来的。我们现在认识,第一开始要先从大象认识,然后再逐渐分解。

三阴在下,三阴由下而上。这里讲的是足三阴,手足之经这个事情就不必细说了,手足之经全部是反向的。足三阴升手三阴就降,足三阳降手三阳就升。所以在下焦来说,足三阴升手三阳升,这是六升,上面是足三阳降手三阴降。所以说六经六气可以连络内在的脏腑,与脏腑之间的精气相互呼应。外在的气与内在的精气之间有个相互呼应的过程。

然后讲到标本中现,标本中现是六气之间的关系。同名之经内在也有沟通,足厥阴、手厥阴,我刚跟大家讲了,足厥阴气升,手厥阴气降,在上。但是,同名之经由于足经气旺,所以同名之经它们本来自成一体,它们随着足厥阴经而升。这一点大家能够理解吧?

同学:足厥阴气升,它的气足以带动全身整个气都在随着它升,是吗?

行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善于花钱,你善于攒钱,但是我花钱的力量比你挣钱的力量要大,咱们合伙做生意的话,总体趋向还是花得多挣得少,知道这意思吧?气息本来就有升有降,足厥阴肝经一经本来有升有降,但它总体的象,在全身一气周流的象中间它是以升为主,以支持全身的,所以它生长的力量为主。

同学:既然它们都叫厥阴,一定有叫厥阴的道理,就是说它们一定都有厥阴的象,那么手厥阴实际上它的气实际上是降的,足厥阴是升的,升的就是符合足厥阴这个象;手厥阴是降的,就不符合这个象。

行者:经络流行中,厥阴只代表它的层次,就是说它在六经六气之中是最深一层的,它由阴出阳,有这一面。至于说手足两经,手足两经本来互为阴阳,它俩互为表里、互为阴阳,手为阳足为阴,有这个区别。然后你再仔细想想这里面的关系,它们两个是互为阴阳,但它们整体的厥阴经,又是处在比较深的层次。手厥阴心包本来也是属于营血之中比较深的层次,比较内在的东西,但是它相对于上焦,相对于手三阴手三阳这些,是比较深层次的,如果相对于下焦的肝脾肾,它这个对比的位就非常高,是不同角度的类比。

同学:意思就是说,手厥阴心包是手的经络,在上,在上面的层次里面属于最

深层次。其他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行者:对,上焦也一样,少阴、太阴、厥阴。

这里面讲了标本中见,还有从化。六经之气每一经都有它的从化,太阳少阴从标从本,少阳太阴从本,厥阴阳明从乎中见,这是它们的大象,是《内经》里面前人对于疾病治疗过程之中六经比类的一个经验总结。它不是说六经本质的内涵,是我们人后天变化的一个经验。至于说六气变化,具体的六气在临床之中各种的现象,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六气解》讲得非常透澈,到时候我也会分经给大家一经一经地讲解一下。现在这节课就不用了,我这节课主要想跟大家关于阴阳、六气继续探讨一下,叫大家把思维、思想巩固一下,要不然的话,这个学不明白,以后再学下来了就会慢慢肤浅。

感觉听明白了一些吗?听明白什么了?

同学:刚才讲的内容,关于六气实际上就是一气,但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一气,要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就产生了六气。天属阳,地属阴,天气的变化,人为分为六个阶段,就是所谓的天行客气。对于人的结构来说,外有经络,内有脏腑,把经络的气的变化也分为六气。人的六气生发的次序是厥阴、太阴、少阴、少阳、阳明、太阳,但是黄帝内经上说天行客气的顺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在少阳和太阴的顺序上这两者有差别,这怎么解释?

行者:这个你就不必要揪住了。第一个是天行客气,什么叫天行客气?对人来说是客,对天来说是主气变化。我们人生于地,悬命于天,与天气相互呼应。说白了,我们人只是一个现象,时时刻刻内在的阳的部分受天气的感应,阴的部分受大地的感应。这两者互相感应,阳的部分倾向受天的影响大,阴的部分是、有形质的受大地的感应比较深一些。这样就产生了身体的两套体系。在这之中我们的六气是什么?我们的六气,你可以说是我们的六气,也可以说不是,其实就是天气,时时刻刻在天气的这个大环境中,我们只是它的一部分,它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变化。至于你刚才具体说到人本气的变化,那是每一年它的流行次第要加零,每一年它本身的变化要跟地气、我们人的状态产生了一个重新排列。所以它的顺序和天行客气的顺序不一样。你刚才说到太阴少阳传行顺序不一样,是吧?这个以后再具体研究。我现在讲的只是一个大概。

其他的呢?关于阴阳方面呢?你现在只是盯在知识上,慢慢学。我现在就是稍微给你们讲一讲,讲得东西完全是破除的东西。你要学完了心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每一节课学一点就消一点,什么都没有,这才有点样子。

同学:你一直讲阴阳是从我们自己的本心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东西,我的理解这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就是分判阴阳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在书上会看到比较客观的东西,比如说背为阳、腹为阴,里为阴、外为阳,这样一些客观的东西。

行者:这是按部位来分的,按部位来分,也是由心而化的。为什么背为阳腹为

阴呢?因为一般人来说,过去古人劳动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弯着腰的,这个背部是朝着天朝着太阳的,这就是取象。我们五脏六腑见阳光少,大部分是背部。我们的脊柱弯腰好弯,你后仰就困难。它有这个次序。背部督脉阳气,伸展也是一样的,你站直了这就是它的极限。俯仰只能往下弯,背部是应乎外在的,它就是个象,你理会这个象的时候,还是心里的感觉。你真正心态宁静的时候,透澈的时候,你理解的象就是最真实的象,你能抛开一切以前的成见和固有的观念去理解外物,这叫正见。不管什么人说了有什么和你不一样的意见,他多大的名位,多高的权势,你还会以你的为真,因为你真心感受到了。

能听明白吗?所以,你真心感受到,你观察什么东西的时候就用这个感受。太阴什么感受?少阴什么感受?燥湿什么感受?你全归到感受里面,到时候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全都是你这里做主。你内心的变化升起来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所有知识全部到这儿全部融汇起来。医学为什么到时候可以越学越简单?简单到一个词都没有,一个字都没有,就是靠这个方法。我只是随便讲讲,能不能领会这是你们的造化了。我现在这样公开讲也是对法的一种不尊重,因为你们不一定能够切实领会到,你们领会到了以后,领会不全又出去讲。这是我们东方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涵跟特质,这是西方人学不到的,日本人也没有这根器。你别看他们搞研究这么精密,理论搞得再好。这个需要缘分。多少年来能够这么去领会、观察事物的人就少,但是有一点,各个行业的,往上都是这样通于这个,都一样,不管你做任何行业,殊途同归。只是我们传统文化讲中医、讲道,第一下直接切入本源。第一步就契合于道体的认识,然后才产生、演变出无边的妙用。外面很多搞经济的、商业的、文学艺术的,通过他不断的锤炼,以后慢慢的外在都非常自如,然后再归于这一点。他的用要强大一些。我们初步掌握这个的话,用会差一些,但是流露出来的气息就会不一样。假以时日,我们就会造就出来,通于医道。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讲。

同学:觉得都讲得挺好。我最开始听您讲几节课的时候,一直以为跟您学中医可能要脑子很好使的人,以为只有兔子才能学好,乌龟就学不好。现在一节一节课上了下来以后,现在感觉终于学好了。核心就像您所说的主要是发愿,这是第一个。然后第二个就是我们人就是个假象,就是气机形成的一个假象,只要这个愿真的话一切都可以改变。

行者:你说的非常正确,但是这里面牵扯到一个力量的问题。我们人其实就是虚幻缥缈的。就是一堆,像西医看的物质,心脏坏了换心脏,肝坏了换肝,现在就是脑子换不了,思维换不了,胳膊腿都可以换,没用的器官可以切掉,切到头了这一身大部分都不属于自己,但是自己还在,这叫我执。就是你执着,这是我的。这根头发算不算自己的?把指甲剪了,头发剃了,掉地上了,还是不是自己的?就是说我们人有一个我执,但是这个我执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一个定位。平常一个人呆着,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我,组建一个家庭了,孩子夫妻之间三个人就是我,是不是?作为一方地方官或者作为领导,整个单位整个地方所有人都是自己。这是心态的问题,你把心态固结在这么小,肉体的这么一个小躯壳内,你这个我就小。怎么去定位?由我们定位心量的的大小,所以产生的愿就不一样。我要定在局部的躯壳内的话,我就想怎样活得更长一点,怎样活得更好一些、健康一些。有的人可能连这个身体都无所谓,只要自

己暂时放松,暂时高兴就行。有很多人比较惜命,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身体好,那也是局限。所以我们人从生下来以后,小孩都那样,刚开始不懂,自我的界限弱一些,慢慢遇见外物,吃啊喝啊,没几天就分得很清楚了,就开始自私,很明显。自己喜欢什么就要什么,阻挡自己喜欢的马上就不高兴,反对,这个小我就出来了。我们后天受教育,就是慢慢和社会沟通,把小我的心态放大。现在的家庭教育全是技能,技能没用啊,教育完了心态还是狭小,心态越小负担越重,产生烦恼以后承受能力就小。

总归一个人考虑的话,内心容易紧急,因为周围很多事情,障碍太多,力量小。心态大力量就大。什么意思?我们人生活在天地间,我们借助的是天地的六气,你心态小你就借助这一团气,你心态大你笼罩的范围就大,这个心力就不一样。举个例子:我就是自己独立一个人,为了我自己的生存、为了我自己的快乐服务,现在要去干很多事情,我觉得心力不够。一会为这个好一会为那个好,每天这么多事,想着它们太累了。是不是?你要是觉得它们都是一个单位的,都是自己人,都是应该做的,就不会累,不会有心里亏欠。我为你们服务的时候就感觉亏欠,今天我付出了,明天我付出了,付出完了他们没反应,这边也不说我好,时时看不到回报。这边回报好,那边回报差一点,还时时比较。这个心态,心里烦恼,负担是比较重的。如果心态放大,给不给回报都是我应该做的,有回报当然心里很高兴,心态就把这个看空了,自己内在没那么多人我的障碍。没有人我的障碍跟局限之后这个心量就会广大,力量就会大。

然后再进一步,荀子讲:人之初、性本恶。刚开始都是自私的,心量狭小。然后时间长了,学了圣贤书,知道该怎么做事,该怎么在人际关系间相处以后,把这些礼法都定下来,自己该做的,时间久了就成自动化了。所以过去很多人一看,说某某大家风范。什么叫大家风范?考虑问题都是从人群的角度来考虑,不是从一己私利来考虑,这叫大家风范。考虑的层面比较高一些广一些,这是一个内在的教育。你看农民出身的,想问题就比较狭隘一些,想物质利益就比较切实一些,比较根本一些,他不容易从思想层面要求更宽更广一些。这是一个人出身的深刻影响,是可以改变的,但是需要时间。二十年,深刻的内省,要不然改变不了,谈到具体的事情,内在的东西还全带着。老毛也一样,没有真正彻底转化,但是他后来的学习,内在的思想已经转化很多。从小受过饿受过冻,他内在的气息里就会带着。这个时候,荀子讲的,我们把这些礼法逐渐固定下来,以后逐渐遵循这些规则去办,时间长了以后我们不这么办就不习惯,挺痛苦的,就变成自动化。从身心再深一层此我们知道,我们这么办是有好处的,是应该的,是从大的角度来走的,时间长了经常这么思维,经常这么去做,一个人自然而然就变好。这个时候,荀子讲的叫成人。刚开始是小人,这时才叫成人。这个时候做事、想法都能够从整体大局的角度出发,就会达到“天地不能移,万物不能倾”,倾是什么?使他改变。他的心量、志向非常远大,外在的东西,什么都不能使他的目标、愿望产生改变,能定能应就是一个圣人的标准,就是大人。我们读书做学问是我们入世修养的步骤和方法,儒家传统文化是这么传承的。

同学:是不是所说的规矩?

行者:对!不但知道规矩而且知道规矩是怎么来的。规矩都有来源的,都是禀天地之象,禀万物生存的法则,都是道,它是道的外围。道的外围是什么?是礼,只有通过礼才能得到道路。但是,很多东西由于时代变迁,这个礼需要变动,需要改变,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差异。

同学: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说,现在比较流行西方心理学,是这样的,往往人按规矩去做事,告诉你应该怎么做。长久以往的话,就会忽略自己本心的东西,总是按规矩去做事,这样的话自己的心就死了。但这方面的话,老师遇到你的时候就会问你,你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去想的,这样说不是矛盾吗?

行者:西方那个就不谈了,西方注重于小我。像我们中国修炼,第一步出世的,像道家、佛家第一步就认识,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既然虚幻你还留恋什么?就彻底证到,空了就行了,消失了。就是成就了,消失了。你没看古今往来成道的,都消失了。(笑)

然后再讲东方文化。既然消失不了,既然你还入世跟大家打交道,就得承认它存在,承认它存在你就转化它,儒家就是用这套转化的方法。西方是不但承认它存在,还认为它存在就是合理,就是正确的,就是对的。你的小我,这个心理想法你都需要滋养,然后每个人就是独立自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社会往往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危机感的。只是现在他们的文化处于一个鼎盛的状态,一般的情况下是有危机感,人与人之间是完全不信任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大家在遵守外界的各种规矩的时候遵守得很好,但是每个人的内心是非常有隔阂的。就是说我的家你不能随便来的,至少民宅是可以可以开枪的。在中国,即使入室抢劫,你失手把别人打死,那也得有点过失。那个不速之客,不速之客你顶多轰出去,要赖着不走你还没办法,有时候。

历来文化的根原有一种天下为公的这个(道义),谈谈道理。我们东方文化讲,每个人心态都是广阔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医兴亡,我也有责任,就这样。西方不一样,医学兴亡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自己搞好我自己就行,我自己钻研我自己,我喜欢就自己搞一搞,是不是?他们是没责任的。所以他们的文化必将被咱们的文化融汇掉。他们的文化讲究个人需求,整体应乎天地、应乎外在大自然的道理,他们现在也知道点,要环保,要什么什么,是不是?都讲人有生存权,人就可以吃牛啊什么。现在也讲牛也有生存权,牛怎么办?不吃牛肉了?动物都有生存权,自己慢慢他们就讲乱套了,没办法,还是以他们本位吧。就像美国本位,只要美国人不死就行,全世界都死了无所谓,只要他们能活得好。所以美国统领不了世界。咱们国家的文化是可以领导世界的,有这个公心,等待咱们文化真正昌盛起来。讲中医也是一样,必须有这个心态: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只观察共通点,观察共通点以后就会找到它们的要害。就像大树一样,枝繁叶茂,摆偏了这种分叉,你找到共通点的话就会逐渐靠近主干,逐渐溯本同源。找到主干以后再看整个体系,就会提纲挈领,非常明白。

西方文化很多都是比较差别,看他们有什么差别点,把它们搞清楚。不断地寻找差别的话这个体系就会很繁乱,然后不知道本源,搞不清楚该怎么发展,源流不清的话终会产生迷茫。中医所以说学到根本,它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它是一个对社会、对宇宙的认识论,说到底是对自心的认识,我们讲阴阳变化,存乎一心。就是我讲的,阴阳变化,存乎一心,就是说都是、就是你一心在变,所以才有阴阳,要不哪里有阴阳?抛开你的感受,抛开你的理解,你分阴阳什么,那叫阴阳吗?阴阳是在固定状况下,固定场景中生起的,你的心态生起的,是不是?你的心态生起的就是境,相互对应。相对于同一个境,有的人心态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阴阳取向。所以这个时候阴阳不在外在,在内在。这个内在外在它感应的妙不一样,感应的事物不一样。就是说同样一个事物、一个东西放在这,有人看见它,就想起来比较好的事情,有人就会回忆到过去比较伤痛的事情。你说这个东西,它是阴还是阳?它呈现的是什么现象?只能说这个东西与这个人产生了感应,它那个现象。每个人现象不一样。

当然,学医之道,虚静为宝。能有一个宁静、清澈的心境以后,这个时候再去感应、映射万物的时候,这个时候能够得到一种万物本来的现象,这个时候看的是什么?就像,你看这一堂课,这是有现象的。如果你们都不坐在这儿,这里就没有现象。过去古人一句话,意思就是说风月无古今,风啊、月啊古今都是一样的,情怀自浅深,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内心的感受,就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应。感应不同就产生了阴阳类比、各种现象。所以我们在看病的时候,首先要排除掉这一点,把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感情,尽量要放松。情绪要挑出来,然后尽量把它散开,这样心态是个空境,这个时候你就会领会到物质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理解的是什么?你看你们一个一个人坐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现象,它不是面容,也不是坐在这儿的形体,内在每个人都是活着的。取类比象取的是一个动象,就是内在的这一动。它是怎么动的?是开张,激情兴奋的人往那儿一坐,你就感觉那气息不断地往外张扬,是一种现象,由精气神往外逐渐地发散,他的全身的六气的变化是以发散为主的。收敛是不足的,是吧?这是什么?这是动啊,还是那个人,还就是那副表情,热乎劲过了,松了,该往里收了,这时候感觉就不一样。所以,这个心体会的是什么?外在的动向。

你怎么样能够感察到外在的动呢?除非你的心静。要是你的心也在动,悸动不安,烦怒不宁,这个样子的话你对外在细小的变化你能感知到吗?你能感知到大的现象。别人已经烦恼了,已经感觉受不了,报告不行了,你才有感觉。这就是感觉不敏锐。感觉敏锐的人,心思一般都是容易宁静的,而且心态宽广一些,心量大一些。心量不大的也不行,他老照顾自己的,他感受到了,他也不去自己想,只要不影响我就行。为什么讲这些呢?取类比象一定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学医也一样。你这个心态不具备的话,你以后在学医之中就会产生种种歧途。

我讲的这些大家初步听懂了吧?听懂了的话就开始第二步取类比象。用你们的心态来感受一下自己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这叫反观。有感受吗?自己对自己的心境往往观察是不够的,但对别人往往是观察相对明确的。每个人的性格有阴有阳,有相对张扬的一面,也有相对内敛的一面,所以我们对每个人的状

态先初步进行划分,有的偏阴,有的偏阳,有的偏于宁静,有的过于浮动一些。

这个时候我们观察,你在时常生活之中,你见一个人,马上对他内心的动态,平常的性格状态进行一下规划。我们今天不是学了取类比象吗,你就要练。在你心中,它往往升起的是一个不是那么太绝对的,就是阴阳,不是那么一刀切的。它是一个比较丰满的,比较多样化的状态。但这个时候你要按照最简单的状态分出来。你能分出来阴阳的话,就证明你第一步成功了。第一步是怎么分的?有的人比你躁动,你就把他归为阳,比你宁静的,你就往阴的方向归,比你更内敛的,你也就往阴的方向走,这叫感受。我们大部分的时间不自觉地就以自己的心态为常态,来进行刻画。

但是经常反观的时候会跳出来。像我刚刚讲的,我说:“大家反观一下”,我说完这句大家反观一下,这个课堂气氛马上就收了一下,有感觉吗?所以说阴阳变动的动向,我们这个气息也是我们调整的过程之中,每个人的状态也在不同地变化。你的心境明显了以后,你感知别人的变化以后,你根本就不用看眼神,这个状态气息的变化你能感知到,这叫感受。这个感受出来了,敏感以后,病人有时候出现真寒假热的情况,你一眼就看得出来,你一看这个人,搭搭脉,别人说我烦热,你说我搭你脉就感觉你阳气很弱,很寒。这感觉能来。有的病人寒气很重,我都不想搭他脉,手还没往手腕上摸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不舒服,因为我这人体质是偏寒的。但是阳气浮动的,阳气不收的那个无所谓,能感觉稍微有点浮躁,没事。这个叫感受力。感受力要落实到自己身上。有一种感受力,就是练气功出来那种感受力,我感受你这人哪块有什么什么。那个感受力放到病人身上就不行,放到病人身上神气就会外露,阳气会亏。人的这个神气会越来越薄弱,身体会不好。我们为什么能够反映事物的真实发现呢?我们不是把我们的感受放出去,而是静下来,叫病人这个感受现象进入我们这里头去体会,这样才叫真实。

今天之所以讲这节课,主要还是对于阴阳、六气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你要拥有一种感受能力。要不然的话,还是走老路子,越学东西越多,全都不是在学中医,而是中医在学自己,学了一大堆东西,全贴上自己的标签。然后,什么叫阴阳,什么叫六气,重新弄一大堆名词解释。感觉现在听了有感觉吗?有什么感觉讲一讲……

同学:感觉就是感觉出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的,要用感觉去体会我们所学的东西的时候感觉到的。比如当他睁眼的时候,手指头微微动一动,在床上,早上起来刚睡醒的那个状态,感觉到厥阴风木刚刚开始动的那个状态,那个时候全身的气都是充满的,我理解的那时厥阴风木是不动的,刚刚开始,有点微微的。但是,这时候,气经过太阳经所划分的那个地带的时候,那个地区里所显示出来的功能主要还是太阳寒水的功能。这样的话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用我们这种取类比象的方法和感受的方法去理解身体上的经脉?

行者:你先不要想这么多,是不是?你第一步感受,你脑子里名相、名词还太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