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展型脑卒中病因

进展型脑卒中病因

进展型脑卒中病因
进展型脑卒中病因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2014-09-05 医脉通神经科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简称进展性脑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Petzold等提出,SIP将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增加。因此,开展对SIP等的研究十分重要。对SIP的研究,包括诊断标准、发病机制、病因、危险因素、发生率、预测指标等。清楚SIP 的危险因素,对SIP的预防至关重要。从临床可干预的角度,SIP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不可干预部分和可干预部分,前者包括脑卒中类型、梗死部位和面积、脑卒中严重程度等,后者包括血压、血糖、发热、感染、并发症等。对可干预部分进行干预,可以起到预防SIP发生的作用。

(一)脑卒中分型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按不同标准有不同分法。按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的分法,I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心源性脑卒中(CS)、穿支动脉病(PAD)、其他病因(OE)、不明原因(VE)。按脑梗死部位,IS分为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cction,CWSI)、皮质脑梗死、皮质下脑梗死,CWSI分为皮质型(CWI)和内侧型(IWI),IWI分为部分型和融合型。按闭塞血管,IS分为前循环脑卒中(ACI)与后循环脑卒中,前循环脑卒中又分为完全前循环脑卒中(LACI)与部分前循环脑卒中(PACI)。按脑梗死面积,IS分为大面积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指颅内穿支动脉入口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Hoshino等提出,BAD在各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二)SIP的影响因素

脑卒中类型、梗死部位及面积

一项研究显示,LAA发生SIP多于LACI和CS。Kim等的研究显示,PAD发生SIP多于LAA 和CS。Ong等提出,LACI是SIP的常见类型。LACI发生SIP的机率要高于PACI,PACI 发生SIP的机率最低。Nagakane等观察到,LACI如发生SIP,往往在侧脑室旁或放射冠区出现缺血灶。

据一项统计,CWSI约占脑梗死的10%。徐盈然等统计为10.9%(142/1291)。Nagakane等提出,CWSI是SIP的预测因素。Caplan等报道,IWI常合并其他梗死形式。Kim等提出,CWSI 尤其是IWI,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风险很大;CWSI 如合并伴有严重动脉狭窄闭塞的轻微脑卒中,是早期发生SIP的危险因素。贾丽君等报道,CWSI和侧脑室旁易发生SIP。

Kim等提出,纹状体后外侧脑梗死是SIP发生的预测因素。Kim等的研究显示,皮质下脑梗死发展为SIP的比例高于皮质脑梗死阴。Ohara等提出,放射冠后部型腔梗是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由PAD和S导致的腔梗是发生PMD 的主要原因。Yamamoto等认为,TIA是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SIP的独立预测因素。

Kitagawa等报道,BAD急性期病情易发生进行性加重,导致转归差。庄君等的研究显示,BAD组SIP发生率为51.7%(15/29),非BAD组为18.2%(6/33)(P

说明BAD患者更易发生SIP。Nagakane等提出,脑梗死面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33%是SIP发生的预测因素。

卒中严重程度和并发症

Brouns等的研究显示,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是SIP的独立危险因素。Karepov等的研究发现,脑卒中严重程度与SIP有关。DeGraba等统计,NIHSS评分>7分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可能性为65%,≤7分为4.8%,两者相差显著。Davalos等统计,SSS评分下降10分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可能性增加1.5倍。

并发症包括感染、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继发性癫痫、静脉血栓形成、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衰竭等。有研究显示,哥拉斯哥(c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低者,神经功能缺损多严重,且易出现并发症,预后不良。国内一项研究显示,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和合并并发症是发生SIP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压异常

Ferrari等观察到,急性脑梗死后24 h内血压上升,以后发生自发性下降。Tikhonoff等提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0%会出现应激性高血压。有监测显示,急性脑梗死后7 d内血压会回落至基础水平。Nogueira等提出,发病后的血压升高具有保护缺血脑组织的作用,应激性高血压过后的收缩压升高的水平与侧支循环呈负相关。但血压的异常上升或下降却是SIP的危险因素。血压异常上升会加重脑水肿和炎症反应,促使神经功能恶化。Toyoda等的研究显示,心源性脑梗死发病后12~36 h内的收缩压每上升10 mmHg,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就增加30%。Ritter等的研究显示,急性脑卒中后24 h内收缩压>200 mmHg,会导致NIASS评分增加,发生SIP。DelgadoMederos等的研究发现,发病24 h内的血压下降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Castillo等的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基线收缩压<100mmHg或舒张压<70 mmHg可恶化神经功能。

伴有严重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

Vinnani等提出,脑动脉狭窄是脑梗死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Alawneh等认为,动脉狭窄及闭塞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SIP的发生密切相关。Di Tullo等的研究也证实,颈动脉的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是SIP的危险因素。

高血糖与糖尿病

Urabe等的研究证实,糖尿病增加了发生SIP的机会。高血糖常由糖尿病引起,但糖尿病并非高血糖唯一原因。应急反应、胰岛素抵抗及医源性因素也可引起高血糖。多种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甲状腺激素的大量分泌是脑卒中急性期高血糖产生的原因。Fatehi Hassanabad等提出,长期高血糖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Bereczki 等研究显示,高血糖可加重神经功能恶化。Kruyt等的研究显示,急性期高血糖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Nideson等提出,高血糖是SIP的预测因素。Stead等的研究发现,在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病后24h内伴高血糖者比不伴高血糖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更重。Hyv? rinen等的研究显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Batty

等根据研究提出,餐后血糖每升高1 mmol/L,脑卒中病死率增加17%。

发热及感染

Kollmar的动物实验表明,体温与脑梗死的大小有关,增加脑梗死的病死率。Xu等的研究发现,脑卒中后24h内出现体温升高,是脑梗死体积增大及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预测因素。按原因,脑卒中后发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Venneij等的研究证实,脑卒中相关性感染(stroke-associated Inftction,SAI)可能影响脑卒中的病程和预后。国内一项研究显示,SAI 组与非SAI组预后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0.1%(28/139)与6.2%(39/623)(P<0.01),说明SAI与脑卒中后预后不良相关。Urra等提出,脑卒中后的外周细胞免疫抑制是SAI的发生原因。国内一项研究显示,SAI的发生率为18.2%(139/762),老年合并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侵袭性操作是SAI发生的危险因素。

斑块性质

斑块根据其组成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又称易损斑块(VulnerablePlaque,VP)。2003年对VP的定义是易发生血栓和(或)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VP通过破裂导致胶原暴露及大量促凝物质释放,或通过脱落造成动脉动脉栓塞反复发生,或促进进一步的炎症反应,造成血栓扩大等,引起SIP。Di Tulli等的研究证实,软斑和溃疡斑是SIP的危险因素。

(三)小结与展望

根据现有资料,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性脑卒中、穿支动脉病(PAD)、完全前循环脑卒中(LACI)、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taiction,CWSI)、大面积脑梗死、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脑卒中严重程度、脑卒中并发症、血压的异常升高和降低、伴颅内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餐后高血糖或严重糖尿病、脑卒中相关性感染(stroke associated Inftction,SAD、脑卒中后高热、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侵袭性操作等都是SIP的影响因素,但仍有不同意见。因此,今后仍应不懈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北京脑血管医院涂雪松

来源: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年7月第21卷第3期

喜欢本文就分享吧

【分享到朋友圈】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添加关注】点击“添加朋友”搜索“医脉通神经科”微信公众账号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7.厥阴病的病理特点,主要是阴阳相争、_______________。 8.青色主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儿惊风。 9.望舌苔主要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内容。 10.气虚发热的临床特点是长期低热、_______________则甚。 11.滑脉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_______________。 13.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寒肢凉、舌淡胖、脉微细,此属_______________。 五、名词解释 1.中医诊断学 2.客色 3.大头瘟 4.阴黄 5.假神 6.外感表虚证 7.并病 8.镜面舌 9.绝脉 10.气分证候 六、问答题 1.试从闻诊上简要区别喘证与哮证、虚喘与实喘。(4分) 2.阳明腑实证和热入营血证,皆可出现神昏谵语,试从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加以区别。(5分) 3.简述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在病机与表现上的异同。(6分) 七、病案分析 赵某某,男,30岁,工人。患者于五天前开始发热,伴微恶寒。咳嗽吐浓痰,鼻塞流浊涕,未及时就医。现症转壮热,口渴,咳嗽加剧,痰稠色黄,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1.选择最佳辨证方法(2分) 2.辨证诊断(5分) 3.证候分析(8分) 中医诊断学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水饮证面色黑主要是: A、黑而干焦B、鼻柱黑C、眼眶黑 D、口周黑E、青黑 2、瘿瘤多见于: A、气滞血瘀B、阳虚阴盛C、肺肾阴虚 D、感受风火时毒E、肝郁气结痰凝 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病: A、里热B、表热C、血瘀 D、痛证E、惊风 4、患者自觉口甜,多属: A、脾胃气虚B、肝胃蕴热C、脾胃湿热 D、肾病E、脾阳虚 5、细脉、微脉、弱脉、濡脉的共同特征是: A、中取即得B、细小无力C、浮取即得 D、沉取即得E、若有若无 6、食滞胃脘证患者,其脉多为: A、弦B、实C、数 D、缓E、滑 7、下列哪项与弦脉所主病症无关: A、肝病B、痛证C、痰饮 D、宿食E、胆病 8、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于: A、瘀血B、肾虚C、阳虚 D、肾绝E、水饮 9、患者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B、真热假寒C、表热里寒 D、表实里虚E、阳盛阴虚 10、下列哪项不是辨别虚实真假的主要依据? A、腹部的硬满与柔软B、整体状况的强与弱C、舌质的苍老与嫩胖D、脉沉取有力与无力E、面色的苍白与颧红 11、下列除___外,均是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A、面色苍白B、口渴饮冷C、呼吸微弱 D、四肢厥冷E、舌淡而润 12、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是: A、表证B、表邪入里C、半表半里 D、表热里寒E、表寒里热 13、按虚里,下列除何项外,均属正常: A、按之应手B、动微不显C、动而不紧 D、缓而不怠E、节律均匀 14、壮热烦燥,面红目赤,腹胀满拒按,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此属: A、里热证B、里实证C、里实热证 D、表里俱热证E、真寒假热证 15、患者手足疼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舌淡暗,脉沉迟涩,

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机制

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机制 发表时间:2012-08-01T11:08:18.8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黄雪源[导读] 脑水肿的逐渐扩散会加重神经功能缺损,使脑卒中恶化。 黄雪源(广西柳江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柳江 545100)【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044-03 【摘要】进展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预后较差,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成为临床卒中治疗的一大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文献,就进展性脑梗死的可能的危险因素、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合性介绍。【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机制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ve, SIP)的定义在不同文献上有所不同,有的指发病后48 h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或呈阶梯式加重的缺血性卒中[1]。有的指发病后6小时~1周内经临床治疗仍进行性加重的脑梗死[2]。进展性卒中在脑梗死中的发生率较高,约占20%~40% [3]。患者神经功能恶化,有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一般脑梗死发病率高且临床常见,预后不良,对患者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成为卒中治疗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引发SIP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进行研究,认为SIP是多种因素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就 SIP有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血压因素 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由于缺血脑组织部分或完全丧失脑血流量的自主调节机制,该缺血区的脑血流几乎完全依赖动脉血压来维持脑灌注,加上大部分脑缺血卒中病人有高血压史,其动脉血压的基线较高,脑血流自主调节范围比较狭窄,脑灌注区与平均动脉压成正比。急性卒中患者均有一段时间的血压增高,持续1周左右[4]。其原因是机体应激引起血中儿茶酚胺短暂升高以及颅内压升高引起的一种反馈性病理生理反应,以维持缺血区的脑灌注,保证侧枝循环。血压特别是收缩压水平对分水岭梗死缺血性病灶的灌注压和血流量有直接影响,卒中发病时的血压过低,特别是过度降压治疗引起医源性低血压时,常可导致半暗带向梗死灶方向发展,原梗死面积增大,引起临床症状的进行性加重[6]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出,收缩压<180~220mmHg,舒张压<110~120mmHg者不必急于降压治疗,但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血压下降后引起梗死进展的原因,可能在侧支循环不良或无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下,大血管病变导致狭窄远端血流灌注下降而发生脑梗死,所以有些患者即使血压很高,当血压轻微下降也可以加重半暗带区的缺血,从而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6]。因此,维特一定的血压水平,对脑保护很重要。Gadre E[7]等认为,发病后36h内,收缩压每增高2.5kPa,卒中进展的风险下降0.66。因此,我们提倡脑梗死急性期,如果血压不是太高,应禁止降压治疗,以保证足够的侧支循环血量。 2 血糖因素 发生脑卒中后,许多患者检查发现血糖升高,原因可由既往糖尿病、应激反应、胰岛素抵抗及医源性因素等引起。国外学者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持续高血糖状态可使脑组织损伤加重,梗死面积扩大,预后变差[8]。国内曲东锋[9]报道血糖水平每升高2.78mmol/L,发生病情恶化和死亡的危险性分别增加1.56和1.38倍。王黎萍等[10]研究发现,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高血糖发生率高于非进展者,高血糖患者较血糖正常患者梗死更易进展,且发病后72h内空腹血糖水平增高与临床神经功能恶化之间呈明显正相关。高血糖可通过多种途径加重脑损害:①可使脑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增高,局部无氧酵解增加,加重脑组织内乳酸堆积,导致细胞内酸中毒,加重局部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②脑缺血后,高血糖可使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明显升高,导致细胞内Ca2+超载,引起线粒体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③高血糖可致高黏血症,引起弥散性血管病变,干扰局部脑血流的恢复,影响梗死区侧支循环,使脑梗死加重;④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⑤高血糖在缺血早期即可引起氧自由基和一氧化氮生成增加[11]。卒中后,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是决定卒中患者预后关键因素之一。 3 发热、感染和炎症因子 脑卒中患者发热原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是指梗死前后的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是指脑卒中本身引起的体温升高,特别是下丘脑受累引起的中枢性高热目前,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 发热和感染可加重卒中患者的病情。研究显示, 进展性卒中与肺部感染有明显关系, 肺部感染可加重脑组织损伤, 使脑卒中病情恶化。文献报道, 卒中发病后最初24h内的高热, 即使是体温轻度升高, 也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预测因素。体温每升高1℃,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对危险度增高8.2倍[12]。感染使周围血白细胞数增多,并释放炎性因子,损害或影响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从而增加血小板的凝聚功能[13];感染后血液炎性细胞增加,可明显抑制一氧化氮、前列腺素等舒血管因子的活性,影响到脑血流量及微循环,从而加重脑的缺血缺氧;感染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液中有形成分增加[14]; CRP是由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刺激及诱导肝细胞产生的大量急性反应蛋白,是全身炎性反应非特异性标志物。CRP水平在急性炎症或创伤、坏死时明显升高。高浓度的血清超敏CRP预示着更严重的炎症反应,而使脑损害加重[15]。金庆等研究结果显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CRP 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说明 CRP水平可反映体内炎性变化。 4 凝血功能异常、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有学者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因子X、纤溶酶原的活性增强、血液粘稠度及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增高,当脑梗死发生时,局部血流中断,凝血因子在局部增高,加之血液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易导致血栓蔓延,缺血缺氧范围扩大,进而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17]。国内杨晓熹[18]研究发现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纤维蛋白原和高D-D状态。黄金忠[19]等研究亦发现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液黏稠度、血脂及血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稳定型脑梗死患者。 5 脑动脉硬化狭窄及斑块形成 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狭窄程度、软斑及溃疡斑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0]。国内李梅笑[21]研究显示进展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为软斑和溃疡斑比较有显著差异,且显示颈部大血管重度狭窄及颅内血管狭窄与进展性脑卒中有关。贺维亚[22]等研究显示部分SIP患者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侧脑室体旁放射冠梗死或分水岭梗死,MRA多显示大血管狭窄和闭塞,尤其是大脑中动脉的起始部或主干支狭窄。主要机制是:脑动脉主干高度狭窄或闭塞致远端低灌注,而侧枝循环不良或根本无侧枝循环;血管狭窄处往往有不稳定斑块存在,斑块破溃后碎屑入血,形成动脉-动脉栓塞,且破溃处继发凝血,可形成血栓;原发动脉血栓蔓延产生新的狭窄或使原有狭窄的血管产生闭塞,或通过阻断侧枝血管使侧枝循环消失。 6 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Al型题 l·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 B·湿温病证 C·外感表证 D·半表半里证 E·阳明病证 2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 A·气虚发热 B·血虚发热 C·阴虚发热 D·湿温潮热 E·骨蒸潮热 3·下列哪项属于病理性汗出 A·进食辛辣 B·剧烈活动 C·衣被过厚 D·睡眠之中 E·气候炎热 4·自汗、盗汗并见"的病理基础是 A·阳气不足 B·精血亏虚 C·阴阳两虚 D·津液不足 E·以上均非 5·日间汗出,活动后更重的称为 A·盗汗 B·自汗 C·黄汗 D·战汗 E·大汗 6·太阳经头痛的特点足 A·前额连眉棱骨痛 B·两侧太阳穴处痛 C·后头部连项痛 D·头痛连齿 E·头痛昏沉 7·痰湿内阻所致头晕表现的特征是A·头晕胀痛 B·头晕眼花 C·头晕昏沉 D·头晕耳鸣 E·以上均非 8·淤血阻滞胸部脉络所致胸痛的特点是 A·胸痛彻背 B·胸痛咳血 C·胸部刺痛 D·胸痛喘促 E·胸痛走窜 9·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船之上,称为A·目眩 B·日昏 C·雀目 D·目痒 E·内障 10·渴不多饮见于 A·阴虚 B·湿热 C·痰饮 D、感血 E·以上均是 11·下列各项,属肝郁牌虚的是 A·肛门灼热 B里急后童 C·大便溏结不调 D·大便完谷不化 E、以上均非 12·大便完谷不化,多见于 A·阴虚 B·脾虚 C·肝郁乘脾 D·伤食 E湿热 13·下列哪项与肾气不固无关 A小便失禁 B·小便涩痛 C·睡中遗尿 D·尿频而清 E·余沥不尽 14·阳虚患者的小便异常,与下列哪项无关A·尿急而涩 B·尿频而数 C·尿清而长 D·尿多而遗 E·尿少而肿 15·下列各项,可见饥而不欲食症状的是A·胃火炽盛 B·胃阴不足 C·胃强脾弱 D·脾胃气虚 E·肝胆湿热 Al型题

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思路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相关古、现代医籍进行整理及专家问卷调查,明确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病因病机。方法:通过手工或数据库查阅有关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古、现代医籍进行整理及专家问卷调查,得出其病因病机的统计结果,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确定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中医病因病机。结果: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病因病机结果发现,风、痰、火、瘀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病位在脑,病变常涉及肝、脾、肾三脏腑。结论:通过对文献研究及专家问卷调研,得出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可用于临床辨证施方。关键词:假性球麻痹;脑卒中后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116-02 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思路初探△ 杨孝芳*徐莹**崔瑾*施杨婉琳* △贵州省科技攻关课题资助:黔科合s 字[2007]1051号 *贵阳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550002)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人民医院(252500)2012年2月5日收稿 假性球麻痹是由于各种脑部疾病损伤双侧皮质延髓束所致 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功能受损,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1] , 属于祖国医学的“喑痱、失音、噎膈”等范畴。本研究是在前期文献研究和专家调研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得出系统、规范的中医病因病机。1文献研究 1.1古医籍文献研究1.1.1研究对象:明清以前公开出版的中医古籍,以“言语不利、吞咽困难、发声困难”为主要症状描述的,假性球麻痹类似病名为主要内容的章节。1.1.2研究方法: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站、贵州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查寻到相关中医古籍,查找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为主要症状描述内容的章节,对有关内容进行文字识别并下载。1.1.3统计分析:按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频率指某现象的发生次数k 与该现象可能发生的总次数n 之比,计算公式为:频率=k/n ×100%。统计软件采用SPSS 13.0。1.1.4结果:本次共纳入77部中医古籍,其中,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类似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描述,共有19种记载,其中排在前6位的病因病机结果见表1。 表1排在前6位的病因病机 1.2期刊文献研究1. 2.1研究对象:1979~2009年中国期刊。①符合并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以脑卒中(假性球麻痹)为第一诊断;②治疗方法以针刺治疗为主的研究文献;③国内正式发表省级以上期刊。1.2.2研究方法:①1979~2009年维普数据库、1994~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各库交叉检索,互相补充。各库分别用“针刺、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为关键词检索,对相关内容的章节下载。②排除非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的文献。1.2.3统计分析:按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但是,病因病机部分首先按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而后对得出的病机因子进行指标(R 型)聚类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1 3.0。 1.2.4结果:共统计出338篇期刊文献,病因病机共22种。其中痰 瘀阻络、肝肾亏损排在首位,两者占了总频数的24.26%,出现率在5.0%以上的病因病机见表2。 表2病因病机出现率 2专家调研 2.1研究对象及方法:国内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有研究的知名专家,或担任过省级三甲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或康复科主任,或5年以上的副主任医师共43名。对专家进行问卷信访咨询,结果请专家划勾、填写。2.2统计分析:按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1 3.0。2.3结果:其中病因部分:七情所伤28票,纵酒恣欲27票,饮食劳安逸24票,风寒暑湿燥火16票,跌扑所伤5票,还有2人提出痰浊血瘀。病机部分:风火痰虚瘀37票;肝肾虚衰,精血不能上荣髓窍20票;风邪入脏,窍闭神匿15票;心脾肾三脏三经受邪14票;风寒客于会厌7票;肾虚痰热5票;心脾二脏受风邪4票;其他有1人提到肺脾肾三脏受损。3病因病机内容制定3.1研究对象:“77部中医古籍、338篇针刺相关期刊文献、43位专家调研”三个部分中统计出的中医病因病机结果。3.2研究方法:关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的论述,所有的文献都认为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是多病机因子性疾病。为方便探讨假性球麻痹的病因病机,将文献的观点分解为肝阴虚、血虚、肝风、风、痰、火、气逆、气郁、血瘀等单一病机因子。3.3统计分析:病机因子首先按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而后对得出的病机因子进行指标(R 型)聚类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13.0。3.4结果与分析 3.4.1频数分析结果:文献有关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的论述,所有的文献都认为假性球麻痹是多病机因子性疾病。为方便探讨假性球麻痹的病因病机,将文献的观点分解为寒、风、肾虚、脾气虚、肾阳虚、肾虚、纵酒等单一病机因子。其中以“风、痰、火、纵酒、寒、血瘀、脾气虚、肾阳虚”等八大因子最为多见,出现频率超过50%,见表3。3.4.2聚类分析结果:对上述病机因子进行指标(R 型)聚类分析,聚为3类,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风、痰、火、瘀为第1类,属于常见的实性病机因子;肾虚、血虚、脾气虚为第2类,属于主要虚性病机因子;饮食、气郁、肝阴虚、燥等聚为第3类,为少见的病机因子。综合分析结果归纳本病病因病机为,外受风寒之邪、纵酒淫逸、痰瘀阻络等为本病常见的致病或诱发因素;肾阳虚衰、心脾两 病症 频数(率%)肾气虚弱4(0.0519)心脾二脏受风邪3(0.0390)风寒客于会厌 3(0.0390)风邪客博,则气脉闭塞不利2(0.0260)淫邪搏阴,心脉闭滞2(0.0260)痰涎壅盛 2(0.0260) 病因病机频数(率%)痰瘀阻络44(13.02)肝肾亏损38(11.24)风火相煽23(6.80)气血逆乱22(6.51)气血亏虚 18(5.33)

进展性脑卒中定义及SSS评分

进展性脑卒中定义及SSS评分 发表时间:2009-10-08 发表者:梁建华 (访问人次:1002) 2003年EPSS(EuropeanProgressingStrokeStudyGroup)推出了灵活可操作的进展性脑卒中定义,并且通过了来自ESDS(EuropeanstrokeDatabaseCollaboration)的10个中心的观察性研究验证[1]。这种评估的程序基于5个关键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采用SSS(Scandinav ianStrokeScale)评分系统;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卒中单元的护理人员重复评估程序,从而定义是否为EDE或SP[1]。与其它定义方法比较,EPSS定义有很好的结构性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性,能作为这种常见且重要现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的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SNOBS(StandardisedNursingObservationsforStroke)来自SSS的临床表现见表 表:SSS(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评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估内容 SSS得分 上肢运动 0分=瘫痪; 2分=能移动,但无法抵抗重力; 4分=肘关节屈曲以抬臂; 5分=能抬臂,但力量较弱; 6分=正常 下肢运动 0分=瘫痪; 2分=能移动,但无法抵抗重力; 4分=膝关节屈曲以抬腿; 5分=能抬腿,但力量较弱; 6分=正常 眼球运动 0分=双眼偏向凝视; 2分=侧视麻痹; 4分钟=正常; 意识水 0分=昏迷,对言语无反应; 2分=对言语命令有反应,但不能完全唤醒; 4分=嗜睡,但能完全唤醒; 6分=完全清醒 语言功能 0分=仅能说“是或不”或者更少; 3分=多于“是或不”,但不能说长句;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脑卒中的诊治进展

脑卒中的诊治进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李硕 一、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 (一) 2007 年,美国心脏学会( AHA )和美国卒中学会( ASA )联合发布了《成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指南》。 (二)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 (三)最新指南,是 2013 年 1 月 31 日, AHA 和 ASA 在线发布《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于 3 月份发表在 Stroke 杂志。 二、最新指南的相关内容 (一)新指南目录 Ⅰ公众卒中教育; Ⅱ院前卒中处理; Ⅲ卒中中心的认证和卒中医疗质量改进过程; 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急诊评估及诊断; Ⅴ早期诊断:脑和血管成像; Ⅵ急性并发症的一般支持治疗; Ⅶ静脉溶栓; Ⅷ血管内介入; Ⅸ抗凝剂; Ⅹ抗血小板药; Ⅺ扩容、舒张血管及诱导高血压; Ⅻ神经保护剂; ⅩⅢ外科干预;

ⅩⅣ住院及住院后急性期一般处理; ⅩⅤ急性神经并发症的治疗。 (二)卒中生命链“ 8D ” 1 、 Detection :发现,识别卒中的症状和体征。 2 、 Dispatch :派遣,拨打急救电话, EMS 优先派遣。 3 、 Delivery :转运,迅速运输,院前通知医院。 4 、 Door :到院,立即急诊分诊。 5 、 Data :数据,急诊评估,迅速进行实验室和 CT 检查。 6 、 Decision :决策,诊断和决定适合的治疗。 7 、 Drug :用药,给予适当的药物和其他干预措施。 8 、 Dispositon :安置,及时收入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室或转诊。 (三)卒中识别—— FAST 1 、 F : face ,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单侧面瘫。 2 、 A : arms ,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单侧肢体活动障碍。 3 、 S : speech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言语不清表现。通过测试患者能否正确重复一句话判断。 4 、 T : time ,若患者存在上述任何一个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转送到医院。 (四)院前卒中处理 1 、推荐的处理方式: ( 1 )通畅和管理气道、呼吸和循环; ( 2 )启动心脏监测; ( 3 )吸氧,保持氧饱和度> 94% ; ( 4 )建立静脉通道; ( 5 )测定血糖并给予相应治疗; ( 6 )确定发病时间或最后看起来正常的时间,获得家庭联系信息,最好是手机号; ( 7 )分诊并快速转运到最近的最合适的卒中医院;

脑卒中研究进展

脑卒中研究进展 脑卒中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甚至伴发意识障碍。 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发病率为()/万患病率为()/万死亡率为()/万约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存活者中%遗留严重残疾。 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类:①依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将不足小时者称为TIA超过小时者称为脑卒中。 ②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小卒中、大卒中和静息性卒中。 ③依据病理性质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病因病机】一、中医病因病机(一)文献报道有风、火、痰、瘀、虚多种认识。 经历了从外因到内因的发展过程。 唐宋以前医家多主外因论金元以后的医家多持内因论。 现代认为由内风所致。 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提出脑卒中是在气血内虚基础上因忧思恼怒、劳倦内伤、嗜食烟酒等诱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生的。 毒邪的作用。 (二)脑卒中的病因:平素积损正衰精气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为发病基础情志失调、饮酒饱食、劳逸不当为致病之因。

情志失调:平素忧郁恼怒风阳上亢。 或烦劳过度志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亢盛肝风内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骤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卒然发病者。 饮食不节:精气亏虚:中风诱因:①情志剧变:如暴怒、暴喜或过悲等②劳倦过度:包括房劳、排便用力等③暴饮暴食:如饮酒过多特别是饮烈性酒或饮食过饱等④跌仆。 前三点既是中风的诱发病因也是中风的原发因素。 一般说来中风的发病都有明显的诱因。 (三)脑卒中的病机变化病位在脑: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瘀是发病之标两者互为因果: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中脏腑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恢复期因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二、现代医学有关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一)病因:全身性血管病变、局部脑血管病变及血液系统病变:、血管壁病变①动脉硬化:是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甚至完全闭塞或易于破裂。 ②动脉炎: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等。 ③先天性血管病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先天性狭窄。 ④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损伤。 ⑤药物、毒物、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

进展性卒中病因及治疗

进展性卒中病因及治疗 概念: 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是指发病后经临床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卒中,表现为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或出现同一血管供血区受损的新症状,可持续数天至2周以上,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病。 发生率: 国内的资料则显示前循环SIP约为28%,后循环SIP约为54%。另外,SIP 最常见于腔隙性脑梗死和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少见于栓塞性脑梗死;但也有研究表明,一些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并非是腔梗,而是再次梗塞。并且,在发生病情恶化的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中,有50%以上的病人是在发病后最初24h 内出现的。 危险因素: SIP的危险因素和发生发展过程较为复杂,目前认为SIP可能是多种因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发挥不同作用所产生的多样状态的组合。 1、糖尿病 高血糖作为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能够导致或加重脑梗死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首先,高血糖能够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损害内皮屏障,进而导致血管壁的破坏,加重脑梗死症状。 再者,长期糖尿病可使脑血管发生弥散性病理改变,动脉弹性降低,血流灌注减少,同时高血糖症易出现血粘度改变,纤维蛋白原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从而影响脑微循灌注,使脑梗死加重。 另外,近年来的国内外有关研究还发现,在超负荷血糖的条件下,机体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的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的含量增加,这将造成广泛的微血管损伤,导致糖尿病性“腔梗”的发生,而糖尿病性“腔梗”所致的脑组织缺血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ICAM的表达,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更严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这可能是糖尿病导致SIP的一个重要机制。 2、缺血区的脑血流量降低 临床上脑梗死患者早期血压下降是进展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引起血压下降的原因可能为:①不适当的降压治疗;②发病后血管调节功能障碍。 血压下降所致脑梗死加重的机制可能是脑动脉硬化病变(尤其是大血管的病变)可导致狭窄远端血流灌注减低,从而使侧支循环不良的部位易发生梗死,故有些患者尽管血压很高,但血压略有下降症状即可加重;特别是脉压差小的患者血液动力学机制可加重半暗区的缺血,有关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发现SIP组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或颈内动脉末端狭窄。目前认为SIP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和发展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现已有证据表明,高血压或糖尿病以及两种病变共存的患者合并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比率远较正常人为高,从而进一步发展为进展性卒中,由此认为大血管狭窄或闭塞可能是SIP的主要病因之一。 另外,动态血压监测证实,急性脑卒中后开始24小时血压波动明显,1周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0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六、问答题 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1.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

进展性卒中

概念: 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是指发病后经临床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卒中,表现为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或出现同一血管供血区受损的新症状,可持续数天至2周以上,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病。 发生率: 国内的资料则显示前循环SIP约为28%,后循环SIP约为54%。 另外,SIP最常见于腔隙性脑梗死和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少见于栓塞性脑梗死;但也有研究表明,一些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并非是腔梗,而是再次梗塞。并且,在发生病情恶化的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中,有50%以上的病人是在发病后最初24h内出现的。 危险因素: SIP的危险因素和发生发展过程较为复杂,目前认为SIP可能是多种因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发挥不同作用所产生的多样状态的组合。 1、糖尿病 高血糖作为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能够导致或加重脑梗死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首先,高血糖能够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损害内皮屏障,进而导致血管壁的破坏,加重脑梗死症状。 再者,长期糖尿病可使脑血管发生弥散性病理改变,动脉弹性降低,血流灌注减少,同时高血糖症易出现血粘度改变,纤维蛋白原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从而影响脑微循灌注,使脑梗死加重。 另外,近年来的国内外有关研究还发现,在超负荷血糖的条件下,机体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的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的含量增加,这将造成广泛的微血管损伤,导致糖尿病性“腔梗”的发生,而糖尿病性“腔梗”所致的脑组织缺血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ICAM的表达,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更严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这可能是糖尿病导致SIP的一个重要机制。 2、缺血区的脑血流量降低 临床上脑梗死患者早期血压下降是进展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引起血压下降的原因可能为:①不适当的降压治疗;②发病后血管调节功能障碍。 血压下降所致脑梗死加重的机制可能是脑动脉硬化病变(尤其是大血管的病变)可导致狭窄远端血流灌注减低,从而使侧支循环不良的部位易发生梗死,故有些患者尽管血压很高,但血压略有下降症状即可加重;特别是脉压差小的患者血液动力学机制可加重半暗区的缺血有关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发现SIP组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或颈内动脉末端狭窄。目前认为SIP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和发展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并且现已有证据表明高血压或糖尿病以及两种病变共存的患者合并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比率远较正常人为高。 ,从而进一步发展为进展性卒中,由此认为大血管狭窄或闭塞可能是SIP的主要病因之一。另外,动态血压监测证实,急性脑卒中后开始24小时血压波动明显,1周左右大部分患者的血压能够自然回落到正常范围。故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即使不作降血压处理,一段时间后大多数也会自然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 在一定动脉压范围内,脑血流量可自动调节,主要与动脉灌注压即动脉平均压有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案

滨州医学院教案 (理论课用)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授课教师 李史清 职称 主治医师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内科学2007年级中医班(组) 授课时间 2013 年11月18 日4-6 节 计划学时 3 授课课题:中风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掌握中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中风病的诊断、辨证以及中风病的治疗 教学法: 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学手段、用具:幻灯 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 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相当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二、病因病机(10分钟) 其病因病机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五志所伤、气滞血瘀、劳倦伤脾、痰浊化生、血脉凝滞等因素相关。本病其位在脑,与心、肾、肝、脾有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三、临床表现(5分钟)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急性起病,

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四、辅助检查(10分钟) 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 五、诊断(5分钟)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一般可确立诊断。 五、鉴别诊断(5分钟) 中风病与口僻 中风病与痫病 中风病与厥病 五、辨证论治(25分钟) 治则: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各型中风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 六、西医治疗(5分钟) 及早治疗,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急救处理,治疗重点是防止梗死扩大,急性期的治疗首先应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使脑血流达到缺血阈值以上,阻止缺血性损害的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七、病例分析(5分钟) 1、本病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是什么? 2、需要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是什么? 八、小结(5分钟) 课堂教学内容简要小结。 思考题:一、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及其证候特征是什么? 二、临床上如何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

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引起进展性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6年来收治的3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体温、血压、纤维蛋白原、血常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进展性卒中的体温、血压、纤维蛋白原、血常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院时体温、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常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相关。 标签:进展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 进展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组织局部缺血而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在发病6h后呈阶梯式加重趋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1分,病程可长达1w,甚至更长时间。进展性卒中是由多种原因及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会大幅度增加患者的远期致残率和死亡率,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甚至引发生医患纠纷。因此认真探讨分析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达到防治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至2009年以来收治的3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随机选择相同时期30例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01月~2015年06月在我院住院的30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进展组。将相同时期住院就诊的3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30例进展组中,男19例,女11例。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发病时间在72h以内入院,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评分下降1分以上;无意识障碍;排除TIA和心房纤颤者;既往无相关疾病或者无临床症状者;经头颅CT和/或者MRI检查排除脑出血,无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无严重的精神疾病。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诊断标准:发病后1w内病情无明显进展。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估,评分下降1分及以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检查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肾功能、心肌酶谱,行头颅CT检查,后逐步空腹血糖、血脂、餐后2h血糖、颈部血管彩超、颅脑MRI等检查。 1.3观察内容①体温:监测患者入院24h内体温变化,观察是否有发热等; ②血压:记录患者发病72h收缩压、舒张压,了解其基础血压水平;③血常规:入院后24h内急查血常规,记录其白细胞数值;④凝血功能:特别是入院24h 内纤维蛋白原水平;⑤血糖:監测患者入院时随机血糖及次日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⑥梗塞部位:头颅CT/MR报告梗塞部位、大小及新鲜程度;⑦血脂:入院次日血脂情况;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⑧颈部血管彩超:记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