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生态学的四大学派

(完整版)生态学的四大学派

(完整版)生态学的四大学派
(完整版)生态学的四大学派

关于植物生态学的四大学派的有关资料

总的来说

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代表人物:G.E.Du Rietz

②法瑞学派:强调植物群落调查和群落分析,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代表人物是J.Braum-Blanquet

③英美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F.E.Clements和英国的A.G.Tansley

重视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尤其强调群落演替的研究,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

④俄国学派(前苏联学派):重视群落研究与土壤的结合。代表人物:B.H.Cykayeb

英美学派

一、该学派首先以美国生态学家 F. E. Clements为代表, 他提出整体论观点(holistic concept), 即把植物群落看成是一个整体, 类似于一个有机体, 称超有机体(superorganism)。同时, 该学派以群落动态为主导思想,系统研究了植物群落的演替, 提出了顶极群落(climax)的概念, 认为所有生境的植物群落最终都能演替到与区域气候相一致的顶极群落,即单一顶极群落(monoclimax) (Clements, 1916, 1936)。

二、其次以A. G.Tansley为代表的英国植物群落学研究也承认Clements的整体论和顶极群落观点, 但在对群落的认识和分类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区别(Tansley, 1920, 1935), 他提出了多元顶极(polyclimax)的观点。

三、与Clements的观点相反, 另一位美国植物生态学家H.A.Gleason提出了群落的个体论观点(individualisticconcept), 他认为群落的存在依赖于其特定的环境,而环境却在空间和时间上不断变化着, 因而群落的分布是连续的, 群落之间不应有边界, 或者说群落的分类是不可能的(Gleason,1917, 1926)。也就是说,他强调偶然性和随机性对群落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性。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Robert H. Whittaker等人提出环境梯度理论后,这些观点才得以承认。

四、翻译著作:1.1916年—Clements—《植物的演替》

2.1929年—Clements与Weaver—《植物生态学》

3.1923年—Tansley—《实用植物生态学》

北欧学派

北欧学派(Uppsalaschool)这一学派可以瑞典Uppsala 大学的G.E.Du Rietz为代表, 在1035 年后与法瑞学派合流, 合称为大陆学派, 不过这一学派始终保留了把植物群落分得细的特点。

苏联学派

这一学派可以V.N. Sukaehev院士为代表。他们是以建群种定名群丛,建立了一个等级分类系统, 并且很重视制图工作, 完成了全苏植被和图, 我国学者完成的中国植被和植被图, 也基本上是苏联学派的观点。

著作:1.1908年—CykaueB—《植物群落学》

2.1945年—CykaueB—《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

法瑞学派

一.简介:

法瑞学派是世界地植物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它是在植物地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的研究开始于阿尔卑斯山。当时由于法国和瑞士的学者对植被的研究持有共同的看法, 他们队为应该把自然界的植物群落以及群落的代表种找出来, 然后编制植被图, 因此两国的学者就以法国的蒙彼利埃(Montpellier)和瑞士的苏黎世(Zürich )为中心从事植物群落的研究。20世纪初期植物群落学在欧洲发展很快, 在西欧就逐渐形成以J.布隆一布朗克(J.Braun-Blanquet)为首的法瑞地植物学派; 从此, 这一学派的观点在欧洲传播很广, 对美洲的影响也很大。

二.代表人物:

①J.Braum-Blanquet:来自于法国蒙彼利埃(Montpellie)城的国际高山和地中海地植物研究站

②E.Rübel:来自于瑞士苏黎士(Zürich )城地植物研究所。

③另外,日本、印度和非洲拉美都有不少人属此学派。

三.研究中心:

这个学派从开始就致力于植物群落分类的研究, 在这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独特理论和研究方法, 特征种就是这个学派研究植被分类的中心环节。

他们用区别种和特征种(后来用种组)定名群落, 称为群丛, 作为基本分类单位, 并且建立了一个比较严格的等级分类系统。在联邦德国的Stozeneau和法国的Toulouse 两地建立了植被制图中完成了大量植被图,Toulouse的制图中心现在仍是一个采用现代技术的著名制图中心。

四.代表著作:

1.1928年—J.Braun -Blanquet—《植物社会学》

J.Braum-Blanquet在他的植物社会学一书中就强调, 植物群落既没有像生物体(指种)一样的高级组织, 也没有各器官功能简的分更通过实证明, 在相应的立地条件上, 人们可以模仿自然界创造人工的植物群落。

2.1922年—E.Rübel—《地植物学研究方法》

五.研究过程(历史)及研究结果:

这个学派从开始就致力于植物群落分类的研究, 在这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独特理论和研究方法, 特征种就是这个学派研究植被分类的中心环节, 现就有关的主要问题分述如下。

(一)、特征种概念的形成与法瑞学派的群落、群丛概念的关系:

对植物群落的理解是地植物学的, 特别是植被分类的中心简题。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当地植物学发展处于最初阶段时, 世界上有许多地植物学家, 包括法瑞学派在内, 大都认为植物群落就像动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种是一样的, 是独立的有机体。它有出生、生长、成熟以至于死亡的整个过程。随着地植物学的发展以及对植物群落的进一步研究, 法瑞学派的地植物学家对植物群落的理解有所改变, 他们歌为植物群落和动植物种在分类意义上是有差别的。1951年

J.Braum-Blanquet在他的植物社会学一书中就强调, 植物群落既没有像生物体(指种)一样的高级组织, 也没有各器官功能简的分更通过实证明, 在相应的立地条件上, 人们可以模仿自然界创造人工的植物群落。但是不能想象, 把不同的器官聚集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植物群落不是植物的单纯总和或随便的组合, 它们不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一定的祖合, 而且在数量和分布上都有一定的关系。具体的说, 植物群落应该是在一定立地条件上植物种的祖合,这些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 另一方面它仍也影响环境因子。从历史发展来看, 植物群落是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作用、长期选择的结果, 所以在自然界中的每一具体地段都可能出现特有的植物群落。地植物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概括和划分自然界中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植物群落。至于在自然界中如何划分植物群落, 这个学派敲为必须根据下列的六大特征:

1.每一个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种类成分, 即完整的植物种类总体。它包括那些分布区窄、生态幅度很小、只在一定群落中出现的植物, 这些植物可作为群落的特征看待, 它在群落中占主要地位。但大部分植物的分布区广、生态幅度大、同时可以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出现,这些植物通常称为伴生种。因此鉴别植物群落主要应根据特征种及其与伴生种的关系。

2.一定的植物群落都具有一定的结构, 这是群落内部植物相互作用的精果。植物的相互关系在群落中的表现是多样的, 如成层现象、聚生现象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基础,因此从结构方面来说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种类成分。群落的架构一般是由简单向复杂发展, 这种情况体现群落中种类成分关系的复杂程度, 因此也是植物群落之简差异的依据。

3.一定的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外貌和季相。植物群落的外貌取决于组成群落的植物的生活型, 生活型是植物对环境条件适应的反映, 优势的生活型对群落的外貌起主要作用。另外植物的发育节律使群落的季相也具特有的周期性。

4.一定的植物群落都具有一定的内部环境,它是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植物群落本身所创造的, 植物创造了群落的内部环境, 对生态因子要求不同的植物才能构成群落, 同时各种植物对群落内的生态环境也起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 群落的组成越复杂, 它的内部环境与地区性气候的差异就越大, 因此它也是植物群落特征标识之一。

5. 一定的植物群落都具有自己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当前存在的植物群落实际上是植被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发展虽受外界环境条件所制约, 但主要还是取决于植物群落内部。如果群落中植物种类成分改变, 生境条件也将没生相应的变化, 当然也有相反的现象。这种互为因果的作用反映了不同植物群落的特征。

6.一定的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分布区, 它是不同植物群落的形成、来源和生态特点的标识, 因此也是鉴别植物群落的依据。尽管植物群落的特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但法瑞学派歌为植物群落的一切特征都是和种类组成相符合的, 种类成分是形成植物群落特征的主导因素, 因此它应该是研究植物群落客观的、具体的物质基础, 也是研究植物群落最可信的依据。

(二)、特征种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特征种:是J.Braum-Blanquet首先提的, 起初只应用在植物地理学上, 他认为每种植物都有特定的分布区, 特征种可以表示地区区系成分的特点。后来用于这个学派对植物群落和植物群丛的理解, 特征种逐渐被引用到地植物学的镇域里来, 同时形成它适用于地植物学的概念。根据法瑞学派的概念,特征种是和一定植物群落有紧密联系的植物种。同时它应该是植物群落区系特征的标识和

植物群落生态情况及发展程度的指示者。有人(如R.提亨) 也称它为别种,即通过它可以是别植物群落的特点。作为特征种不仅是植物分类系枕中的种, 更多的是亚种、变种或变型。

J.Braum-Blanquet还提出应用确限度来鉴别植物种和植物群落联系的程度。他指出: 像某些植物种和土城及小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样, 一些植物种和一定的植物群落也有紧密的联系。这是自然界植物种与植物群落之简天然选择的结果,这种自然选择主要取决于植物种的生态、竞争力、分布能力以及历史的特点, 因此一些植物种和一定的植物群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按照这种联系的程度J.Braum-Blanquet把植物群落中的种类成分为五类, 即五个确限度极:

1 . 特征种

确限种(Treu确限度5 ):是只在一个特定群落中出现的植物种。

偏宜种(Fest确限度4):是主要在一个特定的植物群落中出现, 在其它植物群落中仅占极少数。

适宜种(Hold确限度3 ):是在一个特定的植物群落中为数最多, 生长最好, 但同时也出现在其它植物群落中。

2 . 伴生种(Begleiter)

随偶种(v ag Z):是和植物群落没有密切联系的植物种。

3 . 偶迁种

外来种(Fremd l):是从别的的群落侵入或遣留在群落中的植物种。

(三)、特征种的意义及其应用

根据法瑞学派的观点, 特征种对植被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主要表现在下列的五个方面:

(l) 特征种是鉴别植物群落的主要依据, 只要掌握了特征种, 就很容易把自然界不同的植物群落区别开来;

(2)特征种是反映植物群落生境条件的最好指示植物;

(3)植物群落中特征种存在的情况可以帮助鉴别群落发育的不同阶段, 处于发育盛期的植物群落, 特征种较为齐全

(5) 根据特征种可以找出不同群落的亲缘关系, 制定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

(四)、如何确定特征种

确定特征种需要在大地区中做植物群落学的调查研究, 先获得熟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稠查资料, 然后借助于群丛表以及分散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种类成分一觉表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才能最后确定各分类单位的特征种。因为特征种是有地域性的, 所以工作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 同时在确定特征种时不仅要考虑到群落中特有植物的存在与否, 还要顾及鼓种在各分类单位中的存在度和多度盖度。

特征种的确定还必经过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和分析,大体上工作的程序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原始材料的整理和集中。

2.依存在度的大小把原始材料表中的植物重新排列, 存在度最大的植物列在最前面, 这种表称为存在度表。

3.通过存在度的表,常可清楚的看出, 是否所有的样方种类祖成都一致, 或者可以把它们分成不同的分类单位。

4. 根据区别种把植物种和样方重新排列, 郎把区别种集中在一起, 并把具有相

同区别种的样方按次排列在相邻的位置上, 至此不同的分类单位基础上可以区分开来。

5. 综合不同分类单位的查料, 列成该地区各植物群落种类祖成一觉表, 标出每种植物在分类单位中的存在度毅及多度盖度极, 这样可以发现一些植物仅局限在一定的群落中,再根据上述斯查佩尔和巴甫洛夫斯基所提出的两种指标, 最后确定特征种。

六.参考文献:

1.自然资源学报—1989年10月第4期第4卷—《生态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阳含熙

2.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4年第1期第2卷—《法瑞地植物学派的特

征种概念及其有关问题》—郑慧莹

生态学知识点汇总收集-复习资料

生态学知识点汇总收集-复习资料 名词解析: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耐性限度的几种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物种定义: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 第一章思考题: 1、试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型吸收、迁移污染物的途径、机制的异同。 第二章思考题 1、什么叫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 2、不同污染物类型和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据此在不同类型污染地区农作物结构应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过多污染物进入人体?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 1 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 2 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为什么? 3 化学元素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拮抗和协同关系,有哪些因索决定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研究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四章思考题 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2、如何理解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解毒与抗性的关系? 3、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第五章思考题 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3、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水平? 4、污染条件下生物进化具有什么特点?你如何判断这种进化的方向?

第六章思考题 1.什么是生物监测? 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洲三者间的关系? 2.利用生物监测环境质量有哪些优势? 3.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第七章思考题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用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氧平衡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是什么? 2什么是氧化塘?简述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氧化塘可分为哪几类,备有何特点? 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类型? 4 比较污水上地处理系统、污水灌溉的异同点。 第八章思考题 1、简述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谈谈我国大气污染今后发展趋势,为什么? 2、什么是温室效应,为什么会形成温室效应?目前不同学者有那些不同看法?你的看法是什么? 3、温室效应有哪些严重后果,应采取哪些对策? 4、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5、谈谈酸雨对生态有何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酸雨? 6、谈谈治理大气污染应采取何种生态工程? 第九章思考题 1、重金属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其后果如何,如何防治? 2、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形成过程有何区别与联系? 3、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在治理措施上有何异同? 4、就你所章握的污染生态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耕地可持续发展和土壤污染防治的综合对策。

景观生态学整理

景观生态学整理

第五章: 填空选择: 1、景观的阻抗:a穿越边界的频率b边界的不连续性c适宜性d每一个景观元素的总长度 3、网络的连通性:系统中所有结点被廊道连接的程度 4、源:某一斑块物种,随着种群数量增大,呈现“源”的特征,生物流向外扩散 汇:景观中的生物流向适宜的生境 5、斑块功能:栖息地,源,汇;廊道功能:边缘物种的栖息地,源与汇,屏障(Barrier)或过滤效应。基质的功能:连通性,狭窄地带(狭管效应);网络的功能:结点的功能,廊道的交结地区,运动物体的源和江。 6、(选择题)孔隙率及斑块间的相互关系:a、高孔隙率对物体通过基质造成很大影响 b、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流的性质 7、斑块的形状与物种流的空间取向的关系影响流的速度 简答题: 1、景观的生产功能

答:景观的生产功能指景观的物质生产能力,为生物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其中包括:A、自然景观的生产功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累积的有机干物质 B、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具有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的双重特征,生产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土地利用的产出上。①正向物质生产功能:通过生产潜力(光合潜力、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和土地潜力)来表征②负向物质生产:人类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及农业废弃物的农业生产,造成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 C、城市景观的生产功能:典型的人工景观,生产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 ①生物生产:生物初级生产(绿色植物的生产);绿色植物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及其它农副产品;不占主导地位,主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生物次级生产(城市中的消费者对初级生产的再生产过程) ②非生物生产:1、物质生产:正向物质生产:各类有形产品及服务,负向物质生产:城市景观的“三废”物质2、非物质生产(精神方面):

生态学复习资料

摘录自: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陈阜《农业生态学》、李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2、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 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有哪些? 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构成。 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4、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⑴在组成方面不仅包括无生命的成分,也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⑵在空间结构方面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⑶在时间变化方面系统中的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 ⑷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 ⑸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推动系统的有序状态。 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是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生物对自然界有哪些影响? ⑴森林的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大地;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⑵淡水水域生态作用-------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物质养分,保持水体清洁和容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⑶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牧草能改良土壤;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沙。 ⑷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对土壤肥力有调节作用;对水土资源有保持作用;可以影响农田小气候;有净化环境作用。 7、什么是生物群落? 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竟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8、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⑴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⑵具有一定的结构; ⑶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⑷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⑸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⑹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⑺具有特定的群落边境特征。 9、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⑴土地的农业利用及开垦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⑵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野生生物种群产生影响; ⑶农田杂草防治中使用的除草剂可导致植物多样性的减少; ⑷农田杀虫剂的使用对土壤中的节肢动物有影响,对野生飞禽有破坏作用。 10、什么是食物链?

生态学复习题集复习资料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9.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聚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11.内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式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生态学: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 7、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8、生化耗氧量BOD: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9、总需氧量TOD:把水中的CNSH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 10、总有机碳TOC: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 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 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 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二、填空 1、土地处理技术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系统。

生态学研究方法整理材料

理解: 1、双种群的竞争。 2、生态学实验的特点。 1)生态学是一门与空间、时间相关的科学,因此,其实验必然涉及空间位置与时间的测定,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其实验必然涉及生物学与环境学; 3)生态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决定了解到其实验必然是多元化的,并与其他学科具有交叉渗透性; 4)生态学的不同尺度,决定了其不同实验方法的巨大差异性,如宏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微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3、Logistic模型的意义。? 逻辑斯谛模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但应注意K同其他生态学特征一样,也是随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的。 4、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5、某一具体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生态位大小的取决因素。 1)物种对环境因子的生理学适应也就物种基础生态位的大小 2)与其它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物种间的竞争状况 3)群落中环境因子(梯度)的分布状况 这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分布的吻合程度而得以反映。 6、绝对密度测定与相对密度测定。 (1)绝对密度测定 总数量调查方法:计数某地段中某种生物个体的全部存活者数量/总面积 取样调查法:计数种群的一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抽样,取平均,推广。 (2)相对密度测定这类方法是很多的。可分两类,一是直接数量指标,如捕捉法;另一类是间接数量指标,如通过兽类的粪堆计数估计兽类的数量,以鸟类的鸣叫声估计鸟类数量的多少等。还有很多指标可以估计动物的相对数量。 7、生态位的测定类型。 1)未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2)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3)多维生态位宽度的测定 8、数据转换的目的 一是为了改变数据的结构,使其能更好地反映生态关系,或者更好地适合某些特殊分析方法。比如非线性关系的数据通过平方根转换可以变成线性结构,这样对线性方法比如PCA就更为合适 二是为了缩小属性间的差异性,由于属性的量纲不同,往往不同属性间的数据差异很大,比如不同的环境因子测量值,对数转换可使得数据值趋向一致。 三是从统计学上考虑。如果抽取的样品偏离正态分布太远,可以进行适当转换。 9、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 10、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的4个假定。 Nt+1=λNt或Nt=N0λt 1)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K 2)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 3) 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 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生态学复习资料总

一、填空(40空,20分) 1.从生态因子作用的角度考虑,坡向会影响森林的生长,这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间接作 用特点。 2.Raunkiaer的生活型主要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_、隐芽植物 和一年生植物,其分类系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按休眠芽在不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4.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5.生态学巩固发展时期形成法瑞学派、北欧学派、英美学派 和前苏联学派等四大学派。 6.当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量表示种群密度时,称为绝对密度。 7.平均而言,陆地上主要的森林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的生产力最高。 8.我国暖温带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名称是夏绿阔叶林。 9.生态因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和生物因子以及人为因子。 10.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11.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参数K生物学含义是环境容纳量。 12.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称为群落 的_最小面积__。 13.群落物种多样性是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综合指标。 14.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之间的多样性、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5.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 16.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7.一种植物分泌代谢物质对另外一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现象叫他感作 用。 18.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能量金字塔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另外两种类型分 别为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19.最早命名并定义生态学的人是Haeckel 。 20.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2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2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上、下限,其间的范围称作该生物的生态幅。 23.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和进化单位是__种群___ _ 。 24.《中国植被》的三级分类单位分别是: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25.《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定义为群系。 26.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最终以热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因此,能量是单向 流动的。 27.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只有能量锥体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生物量金字 塔倒塔形。

生态学资料

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Ecology(生态学):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2、Ecosystem(生态系统):The biotic community together with the abiotic factors; all the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biotic community and between the abiotic factors. 3、Environment(环境):The sum total of physical and biotic conditions influencing the responses organisms 4、Ecological factors(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refers to the growth of organisms in the growth,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behavior and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a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 5、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Each kind of environmental factor to adapt the size of that ecological amplitude range 6、Population(种群):a group of organisms of the same type, or species, living together in the same area 7、Population growth(种群增长):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a population increases or decreases with time 8、Age structure(年龄结构):the proportions of each individual in each age class. 9、Life table(生命表):A life table is an age-specific account of mortality(Life table provide a summary of how survial and reproductive rates vary with the age of the organisms.) 10、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内禀增长率):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rth rate and death rate is the intrinsic growth rate内禀增长率(r) (instantaneous per capita rate of growth瞬时人均增长率). 11、Ecological strategy(生态策略):Ecological Strategy (life history Strategy) describe the anatomical,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adaptations control how individuals invest in reproduction and self-maintenance in response to thei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12、S-curve(”s”型曲线):Natural mechanisms come into play and cause the population to level off and continue in a dynamic equilibrium. This pattern is known as the S-curve 13、J-curve(”J”型曲线):In the absence of natural enemies, the population keeps growing until it exhausts essential resources - usually food - and then dies off precipitously due to famine and, perhaps, diseases related to malnutrition. This pattern is known as a J-curve 14、R-strategy(r策略):R-strategy is to produce massive numbers of young but then leave survival to the whims of nature. This strategy results in very low recruitment 15、K-strategy(k策略):K-strategy is to have a much lower reproductive rate but then care for and protect the young to enhance recruitment 16、Niche(生态位):Niche includes temporal and spatial positions of population (individual) and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with relative populations (individuals). 17、Community(群落):A community is a group of interacting populations that occupy the same area at the same time. 18、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Species have a community impact that is proportional to its biomass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中的环境质量评价问题 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以及人类本身的健康状况都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密切相关。人们也更加意识到人类的行为,特别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行为,会对环境的状态和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会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如果因为人类的行为引起了环境质量的恶化,则人类社会不可能做到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们十分关心环境质量状况如何,以及人们的行为将会引起环境质量怎样的变化。这样慢慢的形成了当代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环境质量评价学。同时,环境质量评价又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项重要环境管理措施。 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⒈环境质量(environment quality) 环境质量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和基本概念。正确理解环境质量一词的概念并赋以科学的定义,必须从分析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因为环境是一个系统,环境系统的内在特征表现为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外在特征表现为环境状态。目前,我们有很多方法和手段能够对环境的状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因此,对环境质量一词的定义应该是: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环境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环境状态表示的环境质量也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的原因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 2.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例如水土大量流失,土地沙化,森林覆盖率锐减,臭氧层破坏,酸雨,大气和地表水的品质恶化等。在这些环境问题面前,人类开始感到了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环境质量与人类需要之间客观的存在一种特定的关系环境质量的价值。所谓环境质量评价,是评价环境质量的价值,而不是评价环境质量的本身,是对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满足程度进行评定。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环境质量评价所探讨的是环境质量的社会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概念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定和预测。 3.目的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1)较全面揭示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2)找出污染治理重点对象;(3)为制定环境综合防治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4)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5)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工业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即环境影响评价。 4.分类环境质量评价有下述类型: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地的、区域的(如城市的)、海洋的和全球的环境质量评价。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质量评价、水质评价、土壤质量评价等。就某一环境要素的质量进行评价,称为单要素评价。就诸要素综合进行评价,称为综合质量评价。按时间因素可分为环境回顾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按参数选择,有卫生学参数、生态学参数、地球化学参数、污染物参数、经济学参数、美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等质量评价。对环境质量评价分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实践意义。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其评价重点、评价方法,对评价所需资料的要求、评价精度、评价时效等均不相同。所以,在做某一项具体的评价时,首先正确的确定评价类型是十分重要的。 5.评价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比较全面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Gaia假说:英国科学家J.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假说内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主动调节的。 生态学研究的总体原则: (1)整体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 整体看待 (2)综合观:任何生态过程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3)层次观:研究高级层次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必须了 解低层次的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研究低层次的 研究要以高层次为背景 (4)系统观:系统分析的方法即能区分系统的各要素, 研究其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同时又要综合各要 素的行为,探讨系统的整体表现 (5)进化观:历史地看问题。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太阳黑子等等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区别)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为: 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随动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与动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 耐受限度和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缺乏足够的光照,植物发芽后生长为黄色植株。茎细长软弱,生物产量下降,影响开花结实。(实质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 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耐阴植物: 水温的成层现象:四季存在差异,在中高纬度:冬季,上层冰,冰下水度为零渐增到4度。春季:春季环流,生物生产力高。夏季,水温分层为上湖层、斜温层(温梯层)和下湖层。生物生产力较低。秋季:秋季环流,由于较低T,生物生产力较春季低。 低温对生物的伤害:低温的伤害: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会因低温而受害,该值称为临界温度。低于临界温度生物受冷害;低于0℃受冻害(生物体内形成冰晶)(霜害)。 冷害:结果:膜结构破坏:认为或膜中脂类固化或蛋白质构象变化,使水和可溶性物质外渗。损伤程度:膜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少,受冷时间。 冻害: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精品课程试题 --------感谢生教班无私提供※<习题一>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物种生物圈环境环境的类型生态因子主导因子密度制约因子限制因子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区域环境小环境内环境驯化休眠内稳态机制适应组合指示生物阳地植物阴地植物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合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兽类生理有效辐射极端温度Bergman规律Allen规律有效积温法则物候变渗动物恒渗动物低渗动物高渗动物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二、简答: 1)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 解释和比较生态类型、生活型、生态型的涵义。4)比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定律的异同? 5)试举例说明生物如何调节其耐性限度以适应不良生境? 6)试举例分析特定生境中某一生态因子与生物的关系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7) 生物对光照会长生哪些适应? 8) 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长生哪些适应? 9) 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 10) 陆地上水分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11) 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 12) 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者低盐度的环境? 13) 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4) 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 15) 大气中CO2与O2浓度与生物的关系? ※<习题二>种群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种群相对密度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构件种群的内分布型年龄结构性比生命表存活曲线同生群综合生命表净生殖率种群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数学模型指数增长模型罗辑斯谛模型生态入侵生活史适合度繁殖扩散繁殖成效亲本投资生态对策-3/2自疏法则领域婚配制度社会等级利他行为竞争生态位竞争排斥原理捕食作用协同进化寄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二、简答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2) 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3) 设在0.5mL培养液中放5个草履虫,每天计数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其后四天的结果为20、137、319、369,请用逻辑斯蒂曲线拟合,并求出种群增长方程。 4) 什么是生活史?包含哪些重要组分? 5) 什么是生活史对策?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6) 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7) 密度效应有哪些普遍规律? 8) 领域行为和社会等级有何适应意义? 9) 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10) 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举例说明两物种共存或排斥的条件。 11) 什么是生态位?画图比较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12) 谈谈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13) 谈谈寄生者与寄生的协同进化。 ※<习题三》群落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物群落机体论学派个体论学派建群种伴生种特征种多度密度盖度频度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种间关联关联系数 群落结构层片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MacArthur的平衡说群落动态群落演替原生演替旱生演替内因性演替异养性演替顶级群落群落分类原则植被型群系群丛群落的排序直接排序间接排序三向地带性学说植物群落分布的区域性规律趋同适应趋异适应 生态型生活型生活型谱生长型协同适应 二、简答 1) 什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2) 什么是群落交错区?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 何谓生活型?如何编制一地区的生活型谱? 4)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5) 层次和层片有什么不同? 6) 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是什么? 7) 比较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 8) 简述群落波动与演替的差异。 9) 说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10) 什么是演替顶级?单元演替顶级理论与多元演替顶级理论有什么异同点? 11) 试述中国群落分类系统的原则、单位与系统。 12) 植被型、群系和群丛是如何命名的? 13) 什么是排序?排序方法可分为哪两类?个有什么优点? ※<习题四>生态系统部分 一、名词解释

环境污染生态学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在城市环境污染生态应用问题的认识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因此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的理念在于连接了环境经济学与污染生态学的纽带,对于最近几年提出的绿色GOD的概念扩展了新的视角。生态足迹估计了需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生存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评估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人类对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压及其量级,因为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201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和《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近期先后公布,有专家据此提醒,如果继续以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需求”——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以最新的2007年“生态足迹”计算表明,人类的生态耗竭已经超过50%,这表示地球需要1.5年的时间来产生人类所用的可再生资源和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去30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集约化也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本文就生态足迹理论的在关于城市环境污染生态应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生态足迹该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进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我们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费的资源以及大部分产生的废弃物;(2)这些资源以及废弃物大部分都可以转换成可提供这些功能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明确地指出某个国家或地区使用了多少自然资源,然而,这些足迹并不是一片连续的土地;由于国际贸易的关系,人们使用的土地与水域面积分散在全球各个角落,这些需要很多研究来决定其确定的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