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学案)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学案)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学案)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学案)

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学案一)

课堂学案

基础知识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解剖(pōu)给予(jǐ)撰写(zhuàn) 孜孜不倦(zī)

B.佣金(yōnɡ) 藐视(miǎo)校样(jiào) 诽谤(fěi bànɡ)

C.颓废(tuì) 愤懑(mèn) 着手(zhuó) 摒弃(bìnɡ)

D.热忱(chén) 囿于(yòu) 崭新(zǎn) 一模一样(mú)

答案A(B项,“佣”应读“yònɡ”;C项,“颓”应读“tuí”;D项,“崭”应读“zhǎn”。)

要点突破

一、感悟主旨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详细论述了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等人在布鲁塞尔的生活和斗争,特别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进行思想建设和革命活动,用大段篇幅评述了马克思的两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艰难过程。面对革命理论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马克思用了很大精力与之进行不屈不挠的论战与澄清。他公而忘私、大义凛然,机智、风趣,在团结和斗争中引领我们向前去。

二、把握结构

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1

2

?????????????????

????

?????(一)被驱逐,来到布鲁塞尔????? 一贫如洗恩格斯接济脱离国籍结识新朋友(二)英国考察(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围绕《神圣家族》的论战(四)???????

科学基础????? 创造辩证唯物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使命:夺取政权理论传播: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改组正义者同盟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五)《共产党宣言》出世——科学社会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三、重点难点

1.不久,他的夫人和9个月的女儿也随后到达,全家几乎已是一贫如洗。穷困的暗影始终紧紧追逼。

剖析:文章一开篇就将一个被驱逐出境、无家可归、妻离子散、一贫如洗的窘迫的马克思推到读者面前。这个人却要用他的伟大思想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新生。特别是“暗影”、“始终”、“紧紧”、“追逼”几乎是一字千钧,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暗影”,如影随形,“追逼”是拟人化的手法,“紧紧”说明贫困的浓重,给人无限凄凉之感。

2.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别无其他选择,只好在1845年底脱离普鲁士国籍,因为这个国籍给他带来的惟一特权,不过是被“本国”政府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跟踪迫害罢了。 剖析:国籍本是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表明一个人同一个特定国家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是国家行使属人管辖权和外交保护权的法律顾问依据,结果国籍却成了迫害马克思的工具。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脱离本国国籍是多么无可奈何和令人心酸的事呀!

3.这部手稿不得不像马克思日后辛酸而幽默地提到的:只好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 剖析: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这是马克思的戏言,是自嘲的说法。是说自己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书没办法出版,没法让人看到,只能交给老鼠的牙齿去啃、去批判了。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辛酸。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马克思备受煎熬。

4.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剖析:这里马克思当然不是说哲学家不应当解释世界,而是说哲学家不能仅停留于解释世界上,还应当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对世界的改造中。应该说,由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到在合理地解释世界的基础上自觉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在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标指导下自觉能动地认识和解释世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哲学和哲学家及其使命的一种全新理解,是对于一种新的哲学观念的自觉建构。

5.科学绝不是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剖析:这是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深刻认识和形象表达,也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还是他对科学家,对一切学习科学的人发出的强力号召。号召我们要公而忘私,要为世界工作,为人类谋福利。

6.马克思激烈反对这些完全脱离实际生活的理论家,他们在哲学上是一些唯心主义者,企图用普遍的人类之爱代替阶级斗争,宣扬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和睦相处,并打算将共产主义理论转变为一种新的宗教。……任何掩盖阶级对抗的做法,都必然会把无产阶级引上邪路。马克思和他的战友在一封通告信中以恰如其分的锋利语言谴责“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行径和他们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是“荒诞的伤感主义的梦呓”,如被接受,必然会“使工人们的意志颓废”。

剖析:这是针对某些德国的知识分子的观点展开的讨论。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理论的实质和根源是唯心的,一厢情愿的,是“梦呓”,就是说梦话,“企图用普遍的人类之爱代替阶级斗争”,试图荒唐地抹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和对抗,而实际上这是无法调和的,这会十分有害于无产阶级及共产主义事业。语言犀利,论证深入浅出,使得本来枯燥生硬的论战,很有感染性和说服力。马克思论辨的天赋才华可见一斑。7.在这篇用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语言撰写的宣言中,每行每句都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鲜明的党性。好像要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吹奏进军号一样,这个战斗纲领在其结束语中响彻云霄地宣告说:“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剖析:这段话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共产党宣言》的政治特性、语言特点和强大的感召力。“发抖”一词活画出统治阶级在无产阶级面前的情态。“锁链”比喻束缚、钳制无产阶级的一切障碍物。“失去”正话反说,别有风趣。我们仿佛听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正响彻云霄,似乎看见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伟大导师在引导全世界无产者向腐朽没落的政权发起冲锋。

感悟总结

一、启智人生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不仅以自己的毕生心血为人类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思想理论宝库,同时也在治学方面为人们树立了光辉榜样。读《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文,我们能够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1.扎根实践,是其治学基础。

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他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

3

他就准时到达,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

在布鲁塞尔期间,当恩格斯催促马克思“写出几本较大的著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个必要的支点”时,马克思没有立即去做,因为他清楚“自己还没有充分熟悉新近的英国文献和这些文献所依据的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因此,“他和恩格斯于1845年7月中旬动身前往英国,作为期数周的考察旅行”。在这里,他“用整周整周的时间阅读各种经济和政治文献,作了摘录,并充分熟悉英国工人运动的思想财富和实际经验”。勤奋使他获取渊博的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而渊博的知识又是其治学的基础。

2.勇于创新,不迷信理论权威。

马克思具有伟大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同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狂热的黑格尔的信徒,在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之后,勇敢地提出质疑,并深入研究,最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黑格尔、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都是思想理论界的权威,如果马克思迷信理论权威,没有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勇气,没有敢于创新的意识,他就不可能创立马克思主义。

3.精益求精,向人类奉献理论精品。

为了把最好的研究成果献给工人阶级,他总是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反复推敲、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为写作《共产党宣言》他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曾多次修改手稿。拉法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下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实,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决不谈论这个问题。他决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做法。”

严谨的治学精神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需要的。

二、合作研讨

你为谁工作?

导思:奥斯特洛夫斯基有句名言: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斗争。马克思也有句名言:为世界工作!看罢海因里斯·格姆科夫等著的《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我们不禁要问:你为谁工作?

探究:

1、马克思的一生饥寒交迫,但是为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实现,他冒着生命危险。公而忘私,

4

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忘我工作,究竟是为什么?

提示

第一步,充分占有资料。认真阅读课文《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和马克思的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资料,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第二步,综合分析一下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为人敬重,获得生前身后名的人,思考:他们在怎样工作,他们在为谁工作,他们工作的意义。

第三步,整理自己掌握的资料,在班级内部展开讨论或辩论,充分表述自己的理解。

第四步,吸收讨论成果,提出自己的主张,写一篇不少于1 200字的小论文。

2、说明课文中所写几次论战的过程及其意义。

明确︰主要有三次论战:第一次是1846年3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会议上尖锐地批判了威廉?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需要的是科学的理论,而不是单纯诉诸他们的感情和朴素阶级本能的宣传,需要的是由一个政党领导的政治运动,而不是自发的起义和宗派主义的密谋策略。第二次是几个星期后,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批判。马克思针对他们的观点,指出一切社会祸害的根源并不像“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在于人们的利己主义,而应该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去寻找。任何掩盖阶级对抗的做法,都必然会把无产阶级引上邪路。第三次是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论证了蒲鲁东哲学观点的反科学性。

布置作业

根据评传的写法和要求,写一篇评传。

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学案二)

课后练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坐落辑捕迄今得心应手归根结蒂

B.分歧会晤蔓延迫在眉睫饥肠漉漉

C.羁绊匮乏辩证志同道合娓娓动听

D.亟待锁链经典赫赫有名响彻云宵

答案C(A项,辑—缉;B项,漉漉—辘辘;D项,宵—霄。)

2.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当然不能听任这种富于欺骗性的见解到处________而不加驳斥。

(2)1848年1月底,马克思收到伦敦中央委员会发来的一封带有警告意味的________书,要他尽快把草稿送去,“否则将对他采取进一步措施”。

(3)正如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说——“还远没有成熟到________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5

A.流传督促铲除

B.留传敦促根除

C.留传督促根除

D.流传敦促铲除

答案 D

解析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由前而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由此及彼,偏于精神层面,往往是自然传播。留传:只能是时间上的纵向传播,指历史长,多为具体事物,有主观色彩。敦促:催促和施加压力使尽快执行,是作用于一个时间点上的动作。督促:有监督并施加压力使完成的意思,是作用于一个时间阶段上的动作。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B.你们几位的加入使我们的技术力量大为加强,我们正可以因人成事,干一番大事业。C.回顾中华历史,我们发现大多数汉奸在洋人面前都是唯命是从、噤若寒蝉,而在百姓面前则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D.美国游泳巨星菲尔普斯,在奥运会上夺金如同探囊取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举夺得八枚金牌,成为当今世界泳坛和奥运史上的奇迹。

答案 B

解析A项,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也说实至名随。B项,因人成事: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C项,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D项,探囊取物:伸手到袋子里取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国家在奥运之际展现出了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我们的城市不仅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更讲文明。

B.这名贪污受贿的局长,经常在公开场合大谈廉政建设,努力塑造自己廉洁奉公,真是欲盖弥彰。

C.奥运吉祥物“中国福娃”设计独具匠心,鲜明的中国特色、浓郁的传统风格以及时尚的现代造型令世人耳目一新。

D.要推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应该以改变教育思想为根本,而教育思想的改变,取决于教育体制和整个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

答案 C

解析A项应将“不仅”提前;B项应为“努力塑造自己廉洁奉公的形象”;D项“关键在于应该以改变教育思想为根本”句式杂糅。

二、阅读达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在他的听众当中有帮工裁缝弗里德里希·列斯纳,后来成为马克思的可靠的朋友。列斯纳描述这些日子他所得到的印象说:“马克思当时还是一个年轻人,大约28岁。但我

6

们大家全都对他非常敬服。马克思中等身材,肩膀很宽,体格结实有力,举止处处显示着精力充沛。前额很高而且丰满,满头浓密的黑发,目光炯炯,能洞察一切。就在那时他的尖锐的讽刺已足使论敌丧胆。马克思是天才的人民领袖。他发表的演说简洁而有条理,逻辑性很强。他不说一个无用多余的字;一字一句都有深刻的涵义,都是整个论据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儿空想家的气息。我越是深刻地了解魏特林时期的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宣言》的共产主义之间的差别,就越是清楚地感到马克思是成熟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

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结束后,马克思于1847年12月中回到布鲁塞尔。恩格斯则重返巴黎。由于分居两地,山水相隔,给两人共同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拟定党纲这一任务带来了不少困难。还发生这样的情况:1848年1月底,马克思收到伦敦中央委员会发来的一封带有警告意味的敦促书,要他尽快把草稿送去,“否则将对他采取进一步措施”。不过此时这部珍贵的手稿已在寄往伦敦的途中了。它是在伦敦比索普门利物浦大街46号的一家规模很小的印务所里印刷的。弗里德里希·列斯纳为付印做了各种必要的工作。卡尔·沙佩尔审阅了校样。在2月的最后几天里,《共产党宣言》出世了。外表并不华丽,是一本只有23页的小册子。印数也不过几百本,是直接送交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各个支部,然后再一手交一手地转发出去的。虽然这是一本篇幅不大的小书,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下的却是一部开创历史的著作,就开创历史的确切涵义来说,的确还没有第二本书能做到这一点。这部著作直至今天仍然显示,并且每天都在显示出它所蕴藏着的无比生命力。什么东西使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具有这样的世界历史意义呢?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在这部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卓越的语言概括了1843年至1848年间得出来的科学见解和实际经验——包括整个工人阶级和他们本人的经验。他们还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作了扼要的系统论述。为了驳斥各种反对共产主义的谎言和诽谤,粉碎种种关于共产主义的传奇和空想,他们毅然公开宣布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斗争方法和斗争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部纲领性文献是以扣人心弦的几句话开始的:“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对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

在这篇用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语言撰写的宣言中,每行每句都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鲜明的党性。好像要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吹奏进军号一样,这个战斗纲领在其结束语中响彻云霄地宣告说:“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出生证明书。它的作者是德国人民的儿子。这是他们都应该并必定引以自豪的。

7

5.阅读第一段,结合列斯纳对马克思的印象,你觉得马克思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他年轻,结实,精力充沛,能洞察一切;语言犀利、逻辑性强,有演讲天赋,思想成熟,有领袖风范,让人敬服。

6.阅读第二段,简单介绍《共产党宣言》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世的。

答案恩格斯重返巴黎后,在伦敦中央委员会敦促下,弗里德里希·列斯纳为印刷做了各种必要的工作,卡尔·沙佩尔审阅了校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伦敦比索普门利物浦大街46号的一家规模很小的印务所里印刷的。

7.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为什么称“共产主义”为“幽灵”?

答案这是马克思从统治阶级角度提出的一种诙谐的说法,运用了比喻兼拟人的手法,准确、形象地揭示了共产主义的近乎灵异的诞生、隐秘的行踪,他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影响来说,就像幽灵一样,像《午夜凶铃》里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使“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担惊受怕,不得安宁,直至夺取他们的政权,代之以崭新的社会。

8.结尾一段说“《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出生证明书”,结合上文概括一下,它到底是怎样的一部著作?

答案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到来。它是外表并不华丽,篇幅不大,只有23页的小册子,印数也不过几百本,但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下的一部开创历史的著作,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直到今天仍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战斗纲领,语言简洁概括,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鲜明的党性。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①乔治·桑同意了朱丽埃特来自己的住处:斐扬底纳街97号。朱丽埃特按约定的时间,激动地走进乔治·桑寓所的客厅时,她看见一位个子矮小、精神矍铄的长者,手里拿着一根香烟,并示意自己坐在她的身边。朱丽埃特知道这个老太太就是乔治·桑。

②朱丽埃特刚落座,言未出,泪先下。乔治·桑仰起头,微微地张开了手臂,朱丽埃特再也抑制不住,就像是一个受到极大委屈的孩子看见妈妈一样,一下子就倒在乔治·桑的怀中放声大哭起来。这没有言语的场面,成了她们友谊的开始。

③通过密切的接触,朱丽埃特很快就发现,乔治·桑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个轻浮、急躁的怪人,而是一位思想深沉、感情细腻、待人宽厚、不存偏见、心胸宽广的作家。乔治·桑也很快喜欢上了自己精神上的学生,并把她带到社交场上,向别人介绍自己身边这位年轻的作家。有一次在一个小型宴会上,她向小仲马、福楼拜等人介绍自己身边的朱丽埃特,小仲马赞赏朱丽埃特的美丽。他说:“这么漂亮的女人没有思想该有多好呀!何苦去写小说!”乔治·桑马上警告说:“小仲马,请你注意自己对女才子的轻蔑态度……我敢打赌,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向她大讲爱情。”小仲马接过来说:“她有这么美貌的长相,肯定当不了作家。”乔治·桑对朱丽埃特说:“不要听他们胡说,看看他们作品中的妇女成了什么样子,什么包法利夫人,什么奥伯利夫人,您就会知道他们会给您提什么建议。”

8

④在与朱丽埃特个别交谈时,乔治·桑非常坦诚地向眼前的年轻人讲述自己从动乱不安的生活中得出来的人生经验:“随着我们彼此进一步的了解,我要告诉您,我在人生之旅中跋涉的是一条什么路。我总是希望找一条更平坦的路往前走,然而每次选择的道路却更加崎岖艰难……善良本应该是一种敏锐、沉着的美德,在我身上却成了一股不停外泻的汹涌大潮。一旦人们激起我的极大同情,我就老惦记他们。我盲目地扑向每一次行善机会。盲目性让我尝遍了苦果。我反省自己,发现自己一生中总是没有分清两种炽热的感情的区别:母爱和爱情。我接受过别人给我的爱情,但我给予的却完全不同于别人给我的。”

⑤“从得到过我的爱的人中,我本来可以找到一些朋友和儿子。在对这两者进行选择后,我就没有将友情强加于人,对此,应该有道德权威。男人们只是勉强地朋友般相爱,他们能从偶然相识的任何女人身上找到快乐,并打算利用其感受到的蜜情柔意。”乔治·桑和同时代有政治作为的作家一样,都渴望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世俗的生活态度。然而多少次挫折经历使她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激动人心的追求有利有弊。好的一面是,它可以促使人更加努力去开拓生活,创造未来,使人永远生活在充满希望激昂的奋斗之中;不利一面是它容易使不成熟者导入极端,陷入盲目的自损。

⑥乔治·桑说:“如果不屑于岸边戏水,一心想游到水深莫测的大海深处,那我们会每时每刻触不到水底,远离人们,远离岸边,越游越远。我们有多少人为此而失去了生命和财产?那些感到痛苦的人,不是被淹死,就是拼命挣扎,被潮水推回岸边,重新站稳脚跟。由于同陆地接触,特别是和明智而谦逊的人接触,自己就变得和其他人一样了。多少次我回到农民中间,多少次诺昂救了我,使我离开了巴黎……我所有的错误,就是在于把感官上的肉欲与精神上的伤感混为一谈了。”这种对自己人生之旅做出如此全面深刻的反省,恐怕没有相应曲折的生活,没有深刻的思想,没有坦诚平稳的心态和直面人生的勇气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节选自《乔治·桑传》,有删改)

注①乔治·桑,原名阿曼蒂娜·奥罗尔·露茜·杜班,法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浪漫主义女性文学和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②诺昂:法国的一个小镇。乔治·桑曾在此生活,1876年,乔治·桑在诺昂去世,享年72岁。

9.文中第③段详细描写乔治·桑与小仲马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与小仲马的对话的描写,丰富了乔治·桑的形象:一方面表现出乔治·桑对朱丽埃特的极大关心与呵护,另一方面透露出乔治·桑在追求女性独立与个性解放方面的进步思想。

10.根据文本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乔治·桑这一传记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个子矮小,精神矍铄;②心胸宽广,待人宽厚;③经历坎坷,思想丰富;④敢爱敢恨,直面人生。

11.作者在叙述的同时,进行一些不失时机的点评,请找出两处这样评论性的文字,谈谈这些文字的作用。

答案文中评论性的文字,如:“乔治·桑和同时代有政治作为的作家一样,……”“这种对自己人生之旅做出如此全面深刻的反省……”这些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

9

释,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既展示了传主的形象,又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点睛作用,凸显出乔治·桑深邃的人生经验的可贵。12.文中有一句话说:“乔治·桑非常坦诚地向眼前的年轻人讲述自己从动乱不安的生活中得出来的人生经验。”结合文本与自身实际,你能从中获得乔治·桑哪些“人生经验”?

答案①对待各种情感,除了运用自己的饱满感情外,还要学会理性;②对待生活要有激情,但不能盲目自损;③面对坎坷要有平稳的心态与直面苦难人生的勇气。

三、语言运用

13.阅读下面材料,请从不同角度辩证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2008年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授课时迟到,当他发现很多学生逃课时,便生气地斥责学生。一个女生认为杨教授“在上课时骂学生,十分无聊”,打算离开教室。杨教授则认为女生“中途离开,扰乱课堂秩序”,便阻止她离开。随即两人发生口角,并引发肢体冲突。该事件引起一片争议。

答案①教师的愤怒缘自学生的散漫与轻蔑,但老师的迟到与暴躁态度也是自身修养不够的表现。(从教师的角度)

②大学生已经人格成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不尊重老师,随意离开课堂,说明他们人格很不完善。(从学生的角度)

③学校虽然教出了无数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育学生怎么做人。(从教育的角度)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有一种神奇的物质,在它的作用下,能更快更多地生产所需要的产品。1835年,一位瑞典化学家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催化剂”。五十三年前,闵恩泽留美学成归国。从此,他的人生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作为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008年1月8日,闵恩泽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奖励证书。站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主席台中央,他依然平静又谦逊,用一生未改的四川乡音说:“这成绩是属于大家的。”请你写一句话,赞扬闵老为祖国石油催化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不超过30字。)

答案示例:你用智慧催化了石油事业,你用人生催化了科技进步。(您用聪明和才智为祖国炼油催化事业奏响了新的乐章。)

四、写作训练

15.在生活中,数风流人物是后来人的习惯。后来人评述历史,因时空的距离不免多了一些隔膜,添了一些误解。请你结合有关历史人物材料,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要求尽可能全面占有相关资料,说出一些独到的看法。比如项羽的成与败,徐霞客的得与失,谭嗣同的智与愚,等等,相信用心思考,多看有关资料,你还是可以有一些独到看法的。大家不妨各人寻找各人的评论点,然后召开一个历史人物评论会。把精彩的评论用集刊的形式结集,作为纪念。

示例

我看信陵君

战国时期,公卿大夫养士的风气盛行。在那样一个互相兼并、激烈动荡的时代,养士的

10

功利性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收养一些士人,对上可以号称有助于君王和国家,对下面、对外国可以博得贤能的名声。这实际上,也就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信陵君也不例外。魏国自魏文侯以来,也有礼待贤人的传统,那是在战国的早期,贤人的标准也还很严。到了信陵君这个时候,“士无贤不肖”(简直是无论什么样的人)都登场了。尤其是在公元前261年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的四十万军队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已经不可阻挡,在或者反抗、或者亡国的时刻,诸侯国的君主、公子们用人已经不再挑肥拣瘦了。赵国毛遂自荐、逼楚王出兵救赵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个节骨眼上。而魏国的一个叫侯嬴的看门人,一个叫朱亥的屠夫,也在这时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信陵君亲自前往邀请侯嬴的这个情节,实际上是两人心照不宣合演的一出戏。一个演小人,一个演长者(有道德的君子)。演戏的目的,就是树立信陵君“能下士”的高大形象。对于侯嬴这样的人,他亲自出马,利用战国时代士人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淳厚的道德观念来扩大影响。于是公子“亲执马辔,往请侯嬴,枉车骑过市屠中”,“虚左”自迎侯生,而侯生则“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十分高傲。公子的面“执辔愈和”。侯生则早已听到信陵君的好名声,在交往实践中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节,来抬高信陵君的声誉,这正中了信陵君的下怀。这下说明了信陵君用人之道棋高一着,他可能盘算着:市井之人,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百姓见我这等礼贤下士,无不内心佩服我,因而名声会更加远扬。不错,如意算盘打得准得很,“市人皆窃骂侯生”,而赞公子的贤明。退一步想:如果公子无此心计,为何在市人乃至宾客皆骂侯生时,没有丝毫反应,不说一句公道话呢?这显然是他在故作姿态,是达到私利后心满意足的表现。假如换个场面,人们不知道他是信陵君,只当是一般仆人,而侯生却把他使来唤去的,人们不会在意这样的一个信陵君,更不会声名远扬。如果那样的话,公子还会“愈恭”吗?此外,听说“有隐士曰侯嬴”,便如此作秀地迎回来“坐上坐,遍赞宾客”,从此成为上客,置此前招来的士人于何地?

因此,信陵君的这个举动,实质是政客的手腕,而不是对士人的真正看重。这一点,到了窃符救赵的时候就更清楚了。

信陵君为何救赵?是由于姐夫平原君的刺激,“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殊不料“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同时,他虑及到魏赵之间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及他和平原君之间的私人关系,姐姐的安危,因而不得不“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显得鲁莽草率。然而又感到自己对侯生的好处却没有得到回报,故意以“我岂有所失哉”,找个借口返回责问侯生,直到侯生给他满意的答复。图穷匕首见,原来那一场施恩的好戏,图的还是报答。

窃符救赵是否属于叛国行为当然可以讨论。但是,信陵君的这个举动,是他长期与自己的哥哥魏安釐王摆不正君臣关系的一个必然结果。《魏公子列传》里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信陵君的外国情报比魏王还要快、还要准,从此魏王“不敢任公子以国政”。而信陵君最后做出窃符救赵、矫杀晋鄙这样一个拿国家军队的命运赌一把的冒险行为,表明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低于个人利益,君王的命令低于个人的判断,这在那个时代,肯定是不符合封建伦理的。以这样的立场、心态去“礼贤下士”,自然就是有功利性地使用士人。评判人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历史地去考察人物的言论行动。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认

11

为信陵君所谓“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为达到私利用来掩人耳目的幌子而已。

12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未来理想社会_陈志刚

陈志 刚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未来理想社会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是有严格的区别的。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不赞同当时流行的种种“共产主义”学说,他明确地把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称之为“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看来,当时流行的种种共产主义只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一个片面的实现,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中介、一个环节,它不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肯定,不是最理想的社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早期马克思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把未来的理想社会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此后,他们有时也把未来的理想社会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说,这两个词在他们成熟时期的著作中可以等同使用。而且,他们并没有把社会 主义社会当作共产 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的提法。在《哥 达纲领批判》中, 马克思虽然提出了未来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设想,但并没有把共产主 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把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是列宁。因此,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直都没有什么区别,可以等同使用。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本文拟对此作个澄清。 一 马克思最早开始接触共产主义、社会 主义思潮是在莱茵报期间。1842年9、10月间莱茵报记者报道了斯特拉斯堡会议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讨论的有关情况,这遭到了保守、反动的奥格斯堡《总汇报》尖酸刻薄的攻击,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中对《总汇报》的攻击作了驳斥,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态度。马克思首先肯定,共产主义问题不仅是英、法两国的极端重要的问题,而且具有欧洲意义。另一方面,他又明确指出当时流行的各种共产主义具有空想主义的局限性,应该受到批判。他写道:“‘莱茵报’甚至在理论上都不承认现有形式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性,因此,就更不会期望在实际上去实现它,甚至都不认为这种实现是可能的事情。‘莱茵报’彻底批判了这种思 想。”① 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当时各种共产主义的弊端。在马克思看来,当时的共产主义并不是理想的、最科学的,必须探索一条不同于当时的空想共产主义的道路。 一年后,在德法年鉴时期和巴黎手稿时期,即1843至1844年间,马克思仍然坚持认为当时流行的种种“共产主义”的原则、理论具有局限性的观点,反对把未来的理想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明确地把自己追求的未来的理想社会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 1843年9月,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信中写道:“我不主张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 ? 7?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33页。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 ——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王铭铭 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 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并论述了中国学(汉学)社会科学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论与解释问题。 作者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来,汉学界 出现了大量有关“范式”(paradig m )的讨论。这些讨论针对的是传统汉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汉学研究是否存在自身独特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2)作为区域性研究类别的汉学与一般社会理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探讨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者那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从本质上讲,社会人类学综合了两种探讨,即区域性的社会-文化知识的探讨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探讨。在这一社会人文学科中,一部分学者专攻中国社会研究,他们被称为“汉学人类学者”(sinolog ical anthro polo gists)。汉学人类学者一直面临如何使其在中国社会中发现的地方性事实与一般社会-文化理论形成对话的问题,向来十分关注地方性知识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鉴于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对回答汉学研究的上述 参见W illiam Row e,1990,“T he public spher e in mo der n China ”,M oder n China ,16∶3∶ 16—19世纪,欧洲各国统治者为了达到侵略和掠夺的目的,鼓励教会、学者、探险家致力 于中国的研究,组成不同的“东方学”研究团体,使中国成为西欧学界的研究对象,于是产生了中国学。最早的中国学就是注重汉语研究的“汉学”。后来,它扩大成了一门关注一切中国事物如地理、风物、语言、哲学、社会、军事等等的区域研究学科。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仰望人类思想史的浩瀚星空,上面闪烁着千百颗光彩照人的智慧之星,从探究世界本原的古希拉的先哲们,到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杂的一个辨证法体系的黑格尔;从重人事,定礼乐、倡仁道的中国儒学始祖的孔夫子,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孙中山,他们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但是,在群星灿烂的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的认识如此深刻和透彻,更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富有成效地改造了人类生存的“小小寰球”。当今世界和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最伟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做为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可以说,要了解世界最近一百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要认识现代世界的基本格局和纷繁复杂的现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行;同样,要展望我们食品药品发展的前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更不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它不仅提供了给我们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我们作为历史创造和工作实际的行动指南,尽管当今的世态和社会包括一些工作思维是多变的,但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的必变是肯定无疑的,但我们要看到大部分的改变将是在马克思理论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 就从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来看,从成立至今我们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作出了许多的贡献,成绩是肯定的。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就不能更好地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人是语言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的主体——人,可以按性别分成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别在语言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男女在话语风格、谈话策略、话题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女性普遍对发音的正确与否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女性口头言语一般比较流畅、吐字清楚、口齿伶俐,她们比男子更倾向于使用标准、权威的发音方式,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高于男子。女性在说话时喜欢用情感词、强化词、夸张语词、幽默含蓄的词以及带文采的形容词等,而男性说话则直率肯定,男性用粗俗语和诅咒语也比女性多。出现如此多的语言性别差异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因:一.社会文化因素。由于职业、年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身份、地位、场合的不同,导致了语言的性别差异。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男女语言差别这一语言现象首先应归咎于地位、作用、支配等社会因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社会位置,与他人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言语交际中,一般来说,男性处于强势、支配地位,而女性则处于弱势、受支配地位。例如在社会生活中,女性多用附加疑问句回答问题,喜欢用征询不确切的语调,而男性的语言往往是更加有力度,在谈话中起主导作用。这些语言上的特点都是男女在社会上不同地位的反映。 在公共场合或职场上,女性在谈话中喜欢注意给别人以说话机会,如果说得太多时,会感到不好意思,而且不喜欢任何人始终控制整个谈话。而男性在谈话中则力争占主导地位,有时总比别人说得多,而且体察不到应把自己的谈话与他人的联系在一起的必要,常常忽略别人所说,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女性重视谈话的细节,认为这是参与谈话的标志;而男性则不这样谈话,他们不注意照顾别人的谈话。 由于性别、年龄的不同,因此社会劳动分工也不同,这就使不同性别的人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会因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话题、语体、词汇,因此性别语言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性别差异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异性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的成员都有自己的交流规则和假设,在跨文化交流中,就会用这些规则和假设,于是,就发生了性别语言差异。 场合的不同,语言的性别差异也不同。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他们的语言会是很亲密的。而一旦他们在职场上时,语言就会变得严肃一些。 二.家庭文化及抚养方式对男女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的早期经验主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充当着导航的角色,而母亲则比较善于表达。男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而长大一些后,父亲开始引导孩子认识家庭以外的世界,将更大的社会准则(如成就取向)传授给孩子。这个时候,男孩子就会放弃了与母亲的表达性关系,而接受父亲教的模式。然而女孩则继续表现出对母亲表达性关系的依附,接受母亲的角色。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男孩在玩耍时常模仿他们父亲的活动和游戏,而女孩则承担和接受她们母亲的任务。因此,家庭的影响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性别阳刚或阴柔角色。要是孩子长期和母亲相处,则语言就会更加女性化,否则则更会

2015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3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3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科目代码:653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概念题(合计50分,每题5分) 1.科层制 2.代际流动 3.差序格局 4.次等劳动力市场 5.性别歧视 6.模式变量 7.剥夺-满足命题 8.镜中我 9.《货币哲学》 10.结构参数 二、论述题(合计100分,第1、2题各30分,第3题40分) 1.社会学相关研究表明,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大幅上升,并保持在高位,远远高出其他社会群体的自杀率。请结合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谈谈你对这个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近年来社会学研究中对于“全球化”的现象及其后果的讨论存在着很多的争论,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社会学知识和概念,结合你对于全球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谈谈全球化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3.选择两个你熟悉的西方社会学家或者社会学理论流派,分析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别,并谈谈你的理论评价。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合计50分,每题5分) 1.科层制 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是指法理型统治下组织机构的特殊形式,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在这种统治形式下,组织按照合理性的原则来设计和分工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官员们的职务等级是按照集权体系所安排的固定有序的体系,并且有着与职务相对应的严格的权限规定。组织运转依靠的是没有人情味的职责、规定和准则,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官员的任命与提升所依据主要是他的业绩,统治者的统治权力都有合法的权限。在韦伯看来,所有这一切都保证了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2.代际流动 答:代际流动,又称“异代流动”,是指同一家庭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一般以职业等作为地位特征,以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它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第二代人(子女)与第一代人(父母)相比,看社会地位有无提高,从中找出引起或未引起变动的原因和规律。这种研究尤为重视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子女的社会地位的影响。

[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2006年07月05日 10:31 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 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浅谈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家庭社会学的浅谈 张成博 (上海交通大学电院5090309407) 家庭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个体关系和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从本人一学期的社会学通识课的理解上来看,就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现象的学科,社会是家庭的宏观体现,而家庭则是社会的微观本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促成了社会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一门在我看来意义重大的社会学分支。 下面就从家庭社会学的概况、热点研究课题和解决方向两个角度阐释我对该问题的初步理解。 家庭社会学的概况 (一)家庭的本质 关于家庭的本质理解,是在邓伟志所著的《家庭问题种种》一书中首先引起的,该书对家庭定义的表述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简而言之就是:血缘+经济=家庭。他认为,在血缘和经济两大因素中,经济的关系更为重要。在阶级社会中,不仅姻缘要服从经济,就是血缘关系的亲疏,也要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因此,他认为,家庭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关系。我对这种观点持部分肯定的态度。首先,经济基础确实可以决定家庭中每个个体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乃至幸福指数,但血缘和亲情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可以在网上屡屡见到某位明星富翁因家庭问题产生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犯罪等,而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虽然贫穷却生活的很快乐很满足。所以,对于家庭本质的理解我认为是结合了人口生产关系、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在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的要素下构成的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家庭职能的概念 在《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卷》中阐述道:家庭职能是指家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能发挥的作用。一般来讲,这样的职能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生育职能,这个是自从存在家庭以来,在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的职能;第二类是消费,这保证了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第三类就是派生职能,如宗教,这不是每个家庭必须具备的。首先就生育职能来讲,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传承的保证,同时也应该是家庭生活得以和睦美满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从这个职能中引申出的诸如“丁克”家庭、婚外生育等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同样是印证了微观家庭可以对宏观社会产生影响的观点,这也将在后面的热点问题中加以细究。而消费则更是如此,从个人家庭的消费可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当然,这也是间接反映一个家庭经济基础的一个体现。如果一个家庭的消费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层面上,那这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不高的。在看最后一个职能,这个从我个人的角度觉得中国的情况没有外国那么复杂,可能基于我国对宗教信教的管理的问题,以及一些历史考究的缘故,当然这个仅仅是个人的主观臆断。 针对家庭职能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同样从本书中参考相关信息,有些学者认为家庭经营终究是一种小生产方式,只适用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的这种生产职能也将随之消失。关于生育职能,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提出的关于人类两种生产的论断:“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又又两种,一方面为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所以,家庭生育职能作为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将一直保留。我个人感觉,未来人类科技和文明的高速发展必将影响到家庭职能的转变。一部分职能被弱化,如生产职能;一部分职能将得到加强,如教育职能;而一部分职能将维持,如生育职能。总之,这样一种职能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多种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结果。当然,不同的职能我觉得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其加强和削弱也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家庭在社会中地位的加强或者削弱,正如生物进化的道理,所谓优胜劣汰的原理在这里同样适用。 (三)家庭结构概述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文章[写法·借鉴] 过渡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安排恰当的过渡,使文章连贯自然。文章一开始就叙述了马克思一家到达布鲁塞尔后“穷困的暗影始终紧紧追逼”,下一段用“这时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给予了帮助”过渡到恩格斯等友人帮助马克思渡过难关,显得很自然。当恩格斯催促马克思写较大的著作而马克思又觉得自己没有充分熟悉英国情况时,作者用“因此”一词紧承上文引出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动身前往英国考察的介绍,显得水到渠成。作者评述时也很注意过渡。如介绍完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用“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论著一样,《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一部论战性著作”一句承上启下,引出对这一论著的评述。这样写,使上下文内容紧密衔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过渡”是为了加强文章层次或段落间的连贯,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 “过渡”犹如桥梁,把两个不同的意思巧妙地连接起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过渡,行文才畅达,全文才浑然一体,才能让读者的思路顺利地从这一层次转到下一层次,而不致感到突兀、费解。 写法指点:写文章时,如果层次或段落之间意思转折较多或较大,那么通常都会采用“过渡”。“过渡”的形式主要有过渡词、过渡句和过渡段。 一般地,如果意思转折不复杂就不必着力交代,只需用一些关联词语,如“既然”“然而”“不过”“但是”“将来”等来过渡即可。如果前后两个层次的内容都较复杂,层次之间转折又较大,一般就需要用过渡段来衔接。

阅读下面这段话,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主要从过渡方面来考虑) 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用自己的幽默,特有的气质和魅力去感染别人,让我的观众因我而快乐。 【参考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佳作·领悟] 最后的岁月 罗范懿 1881年12月2日,这是燕妮弥留的最后一天。天气寒冷,夜里急风暴雨。她直到最后一分钟,神志始终清醒。当她的言语已经十分困难时,为了让亲人们振作起来,最后尽力地握住每一位亲人的手,用英语向心爱的人说出最后一句话: “卡尔,我支持不住了。” 凝视着丈夫的眼睛,突然惊异地睁大了,又同很早很早的青年时代一样,晶光闪亮,炯炯有神,最后一次辉映出这位非凡的女性那伟大与深邃的心灵。眼睛中闪烁着唯一能减轻死亡痛苦的无穷尽的爱…… 燕妮去世了。马克思仿佛是停止了感觉和思维。 爱情的终曲发出了强烈的颤弦音……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都是相互统一的,因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当马克思唯物地解决世界本源问题时,已经内在的包含辩证法,因而从实际上说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辩证法就是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法最初起源于黑格尔的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历经辛苦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一种总体性的世界观,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方法论,而且是有巨大的潜在的应用功能的方法论,马克思曾经说过:“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就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领头者,后来陆续的出现许多的学者对着辩证法的论述,马克思的《资本论》,他极大的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因为他们的努力与探究,才成就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着重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

一般和个别等哲学范畴间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这样的因果关系使得这三者保持着一致性。随着辩证法的发展,辩证法也有着他的三大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大定律正不断地为我们所运用,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问题,

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文章[写法借鉴] 过渡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安排恰当的过渡,使文章连贯自然。文章一开始就叙述了马克思一家到达布鲁塞尔后“穷困的暗影始终紧紧追逼”,下一段用“这时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给予了帮助”过渡到恩格斯等友人帮助马克思渡过难关,显得很自然。当恩格斯催促马克思写较大的著作而马克思又觉得自己没有充分熟悉英国情况时,作者用“因此”一词紧承上文引出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动身前往英国考察的介绍,显得水到渠成。作者评述时也很注意过渡。如介绍完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用“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论著一样,《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一部论战性著作”一句承上启下,引出对这一论著的评述。这样写,使上下文内容紧密衔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过渡”是为了加强文章层次或段落间的连贯,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 “过渡”犹如桥梁,把两个不同的意思巧妙地连接起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过渡,行文才畅达,全文才浑然一体,才能让读者的思路顺利地从这一层次转到下一层次,而不致感到突兀、费解。 写法指点:写文章时,如果层次或段落之间意思转折较多或较大,那么通常都会采用“过渡”。“过渡”的形式主要有过渡词、过渡句和过渡段。 一般地,如果意思转折不复杂就不必着力交代,只需用一些关联词语,如“既 然”“然而”“不过”“但是”“将来”等来过渡即可。如果前后两个层次的内容都较复杂,层次之间转折又较大,一般就需要用过渡段来衔接。

阅读下面这段话,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主要从 过渡方面来考虑) 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用自己的幽默,特有的气质和魅力去感染别人,让我的 观众因我而快乐。 【参考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佳作领悟] 最后的岁月 罗范懿 1881年12 月2日,这是燕妮弥留的最后一天。天气寒冷,夜里急风暴雨。 她直到最后一分钟,神志始终清醒。当她的言语已经十分困难时,为了让亲人们振作起来,最后尽力地握住每一位亲人的手,用英语向心爱的人说出最后一句话: “卡尔,我支持不住了。” 凝视着丈夫的眼睛,突然惊异地睁大了,又同很早很早的青年时代一样,晶光闪亮, 炯炯有神,最后一次辉映出这位非凡的女性那伟大与深邃的心灵。眼睛中闪烁着唯一能减轻 死亡痛苦的无穷尽的爱…… 燕妮去世了。马克思仿佛是停止了感觉和思维。 爱情的终曲发出了强烈的颤弦音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类学研究:以ZS大学为例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类学研究 ———以ZS大学为例 张恩迅* 摘要: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已成为国内网络消费最重要的群体之一。国内现有研究多强调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个体行为的影响和控制,但鲜少关注其消费行为背后的主 体性逻辑和资本逻辑。大学生网络消费呈现普遍性、社交性、个性化、侧重性、从众性和 局限性等特征,本文借助波兰尼“嵌入性”理论视角,以ZS大学为研究个案,论述了大学 生网络消费的双重逻辑:一方面,大学生网络消费解除了传统消费的诸多约束,使大学生 消费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消费不仅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还受 制于网络资本系统影响,即大学生网络消费嵌入到了网络资本的逐利实践之中。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嵌入性;网络资本 DOI:10.13835/b.eayn.22.23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消费是指通过网络通信手段缔结的商品和服务交易,主要是发生在企业与个人(B2C)和个人与个人(C2C)之间的交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①规模达到6.88亿人,以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网络购物用户②达4.13亿人,以20 29岁青年人的占比最高,达50%以上[1]。 CNNIC在《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中以“半年度购物频次”和“半年度购物金额”为统计指标,将网购者分为“一般网购用户”和“深度网购用户”,报告认为,在校学生通常都是网购用户,大专及以上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深度网购用户[2]。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网购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为89.1%,远高于非学生群体的73.8%以及总体网民的60%[3]。阿里研究院、淘宝头条联合发布的《全国重点大学网购排行榜》中也明确指出,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年级越高,对网购的依赖度越高。可见,大学生已成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网购群体之一。 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大多强调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导和控制[4],忽略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目前关于 *①②作者简介:张恩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人类学。网民:指半年内上过网的中国居民。 网购用户:指半年内在网上购买过商品或服务的网民。

人类学概述

【人类学】 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 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1学科简介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此词由anthropos和logos组成,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1501年,德国学者亨德用这个词作为其研究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著作的书名。因此人类学,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进入19世纪后,欧洲许多学者开始对考古学化石遗骨的发现感兴趣,这些遗骨常伴有人工制品,而这些制品在如今的原始民族中仍在使用,所以学者们开始注意如今原始种族的体质类型和原始社会的文化的报道。这些情况最初是由探险家、传教士、海员等带到欧洲的,尔后人类学家也亲自到异文化中去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因此,人类学中止了仅仅关注人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传统,而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当然,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在欧洲大陆,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对人类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总之,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学发展成为主要发掘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一门学科。 图1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和其他学科相比,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该学科中颇具特色的一环。人类学家进入要研究的文化群体,对这一族群及其文化进行的调查和研究,被称为田野工作。它的特征是研究者长期与被研究者居住在一起,参与观察当地的生活,研究其社会结构,了解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以达到研究者应该有的工作需要。它是研究者收集资料和建立理论规则的主要依据。文化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开始于摩尔根《morgan》的对易洛魁人的实地调查。如今的田野工作新趋势是“逐渐着重于特定问题或理论的探讨”。利用现代的仪器方法,田野工作的意义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它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

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

马克思第七章习题和答案解析

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D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5.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D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 B人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C人类能够摆脱必然性 D人们在对必然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客观的改造 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7.“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B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1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C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11.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13.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14.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年人类学博士试题

【考博集结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年人类学博士试题 xiayi2015-03-14 20:14:00 今年北大的题目很普通,报名26人,貌似只招1个???,好好复习的应该能考个90分吧~ 2015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考博试题 社会人类学理论 普通题:15*5=60分 1. 试述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2. 列维?斯特劳斯对社会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 试述摩尔根的人类学理论并简要加以评论。 4. 如何从“世界人类学群”概念认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机会? 方向分支题20*2=40分 王铭铭 1. 你如何理解文化自觉? 2. 论述莫斯的《礼物》一书的主要内容、贡献、意义。 周云 1. 试述文化人类学对家庭研究的贡献。 2. 试述文化对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 高丙中 1. 政府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名义在全国乡村兴办读书室,但大多数都

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你是这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你可以补充一些事实在分析) 2. 春节活动原来成为民俗,现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变化的思想和政治意涵是什么? 朱晓阳 1. 何谓政治人类学? 2. 请对《上缅甸诸政治体制:克钦社会结构之研究》一书中关于贡龙gumlao和贡萨gumsa周期性摆动的观点进行评述。 社会人类学方法 普通题10*3=30 1. 请根据个人的调查经验,对延伸(拓展)个案方法的特点进行论述。 2. 试说明民族志研究中现状与历史考察相结合的重要性。 3. 评述马库斯等主编的《写文化》在人类学方法发展史上的意义。 方向题20*2=40 王铭铭 1. 试述人类学研究个案、比较和综合概况的层次性与一体性。 2. 试述马林诺夫斯基对社会人类学方法的贡献。 周云 1. 以自己的研究为例,说明文化人类学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贡献。 2. 讨论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所使用的方法论。 高丙中

马克思辩证法

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学习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在文章的开头,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规律来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辨证的,认识也当然是辨证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当然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11页)这就是说,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外部世界(自然和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必须反映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就必须遵循认识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列宁举出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分析事物矛盾运动的典范。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每个的萌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经过分析,马克思指出商品有两重性,即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由此又分析出矛盾具有两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从而形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的萌芽。接着马克思又分析了价值形态的矛盾运动,指出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于是货币转化为资本。最后,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内部矛盾,从而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占有剩余价值;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所以,列宁说:“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运用了它,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762页)列宁以马克思为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就必须把对立统一规律“当作认识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1页) 所谓人的认识最根本的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化为同一的”。(《列宁全集》第55集,第90页)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就是对立统一体,事物相互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存在、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归根到底由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所决定。这种情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对事物的认识必然是对对立统一的认识。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中的根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的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实质。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本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中。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质量互变规律,以及质和量、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肯定和否定之间、继

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学家 VS 人类学家 事先声明,这个是我转载的文章,不是很赞同里面的观点,但是期间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的,对于社会学的诠释还算比较全面。文中人类学与社会学家的经历实际上是一样的,作者只不过从不同角度去描述了下 第一贴:《千万要爱上一个人类学家》 (来自“人类学 Anthropology ”小组) 有一天,你会遇到这样一个人,他为人温和,又带一些神秘感,他沉稳,嘴角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他会说许多种语言,他看过许多风景,走过许多路,认识过许多人。他知道许多故事,他会很开心地告诉你,他看到过循化的虎罗笙,瑶山瑶民的餐筵,畲叔叔的典故,还有好看的织锦上每一个图案是什么意思。人海中,他知道与什么人共醉,与什么人交欢。当醉时则醉,清醒时独醒。他的眼神,清澈通透,望向你的时候,仿佛看进了你的灵魂最深处。 他说起黑丝高跟,站街小姐的价格,步兵骑兵的区别,眉飞色舞,几乎让你以为他是天下淫棍,百花丛中过,片草不沾身,嬉笑看透红尘的肉欲和沉沦。他也会说起挑灯夜战在鲍曼和卢梭的背影中张望,还会动辄来一段马恩全集的引用,几乎让你瞠目结舌,却又迷恋不已。总之,他的space里,有着一片蔚蓝色的海洋,他可以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开,与知己畅饮青稞酒,笑谈天下事。只是,那里,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得进去的。 你会爱上他的温情脉脉,爱上他的灿烂淡然,爱上他的彬彬有礼,爱上他的桀骜不驯,爱上他的幽默轻松,你甚至想读他读过的书,走他走过的路,和他一起看美丽的风景,让细细的皱纹爬上额头,白了鬓角,却相视一笑。你有一万个理由会爱上一个人类学家。 但是,你却只能爱上这个人类学家。 他不在家去做田野的时候,会发短信问你身体好不,有没有被蚊子咬,夏天要多喝水,出门要小心。他会跟你说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听说了什么有趣的八卦,围观了什么喜感的仪式。隔着千山万水,你都能感受到他就在你身边,开心地与你分享他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惊所险。仿佛你与他一同走过。你郁闷了,他会替你分析为什么这种人会有这样的心理,让你不再纠结。你不开心了,他会为了你而角色扮演,让你破涕为笑。他会仔细观察你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才在你闷闷不乐的时候,捧出你最爱的甜品,一口口地喂给你,让你满心欢喜。恨不得这一刻就这样永远下去。 更重要的是,人生数十年,短暂如戏,你能遇到这样一个懂你,心疼你,收容你,保护你,牵着你的手一直走下去的人,此生足矣。 第二贴:《请你不要爱上一个社会学家(inspired by an anthropologist)》 (来自“社会学”小组。明显是回敬贴啊,汗……) 有一天,你会遇到这样一个人,ta为人谨慎,又略显不羁,ta举止典雅,又不失亲和。ta可能会多种软件,ta 肯定去过很多企业。ta脑子里面装满各种理论模型,告诉你为什么富士康会跳楼,本田会罢工,他知道很多社会运动。ta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知道和什么人说什么话。 ta说ta工厂里打过工,农村教过书,可能某个大哥手下卖过命,天上人间中客串过嫖娼客,也许动辄就会来一句,当年粤港澳或者法兰西的艰辛转型,又或者,用stata算一算贫富差。总之,他的调研工作里一定有ta自己的社会分工论,那是个神秘的结构,ta告诉你的是隐藏在数据里的事实真相,留给自己的是记在endnote里的心中小遗憾。 你会爱上ta的不温不火,爱上ta的逻辑清晰,爱上ta的灵活多变,爱上ta的丰富阅历,甚至爱上ta的戏谑自嘲,爱上ta眼中的悲悯,发梢的小分叉。你有一千种可能爱上一个社会学家。 不过,你还是千万不要爱上t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