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郊旅游发展的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城郊旅游发展的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城郊旅游发展的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城郊旅游发展的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尤其是受最近国家新制定的休假制度的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开始由长距离旅游向中短途旅游转变,从追求旅游景点名气向追求旅游质量转变,短线旅游、乡村旅游等城市周边旅游已成为消费者的旅游热点。城市郊区依托大城市稳定的客源市场,以及资源、客源、区位和设施优势,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去观光、度假、休闲和娱乐。在城郊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很多相关的问题也在凸现,对城郊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本文首先对城郊旅游进行综合概述,重点介绍了城郊旅游的研究背景、概念内涵,同时分析了城郊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现实意义;接着对城郊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城郊旅游的旅游地类型及空间结构、城郊旅游的圈层性模式、城郊旅游的客源市场,以及城郊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进行分析。

最后以武汉市为例,对武汉市城郊旅游开发进行分析。先对武汉城郊旅游概况进行了阐述,然后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对武汉市城郊旅游地进行了旅游地类型和空间布局分析,将武汉市城郊旅游分为近城、近郊和远郊旅游圈,接着分析了武汉城郊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制定了不同旅游板块的开发模式,最后阐述了武汉城郊旅游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城郊旅游市场分析旅游圈层旅游开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increasing of the leisure time,pe ople’s tourism consuming is changing:from the long distance traveling to the short medium-distance traveling;from pursuing the reputation of the scenic spot to pursuing the traveling quality.The tour nearby the city such as the short-distance and village tour are becoming popular.The suburban tourism is developing very fast,but mean while a lot of problems emerge.So it is very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make research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burban tourism.

The thesis first makes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suburban tourism,mainly presents the concept,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suburban tourism,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real significance of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burban tourism;and then analyzes the relative theories.such as the market analysis of the suburban tourism,the circle mode and the exploration mode the suburban tourism resources.

At last taking Wuhan as an example the thesis makes the analysi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burban tourism resources of Wuhan city.The author first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and analyzes the market of the suburban tourism of Wuhan city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the applies the circle mode of the suburban tourism,and divides it into three circles.Then has analyzed the Wuhan suburb traveling source of tourists market demand,has formulated the different traveling mottling development pattern,finally elaborated the Wuhan suburb traveling marketing strategy.

Keywords:Suburban travel Market Analysis Tourism Exploration Tourism Circle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目录...................................................................... III 绪论. (1)

1 城郊旅游发展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2)

1.1城郊旅游发展的背景 (2)

1.2城郊旅游发展的研究意义 (3)

2 武汉市城郊旅游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4)

2.1武汉市城郊旅游发展的优势 (5)

2.2武汉市城郊旅游存在的劣势 (6)

2.3武汉市城郊旅游发展的机会 (6)

2.4武汉市城郊旅游发展的威胁 (6)

3 武汉市城郊旅游发展的规划 (7)

3.1武汉市城郊旅游客源市场总体特征分析 (7)

3.2武汉市城郊旅游圈层模式空间布局的构建 (8)

3.3武汉市城郊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 (8)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绪论

对于城郊的概念,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了界定,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现代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中通常可以接受和认可的是“三分法”[1],即城市空间由城市、城乡边缘带和乡村三部分组成。众多的界定都认为城郊是一个社会经济区域阻及行政区划概念,而且还认为它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个概念。

地理学者对这一过渡地带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带)”、“乡村一城市边缘带”、“城乡结合部”、“城市影响区”、“城乡交错带”[2]等多种表述方法。就查阅关于这一过渡地带的旅游开发研究的文献来看,以“城郊”、“郊区”为多,也有用“郊野”和“城乡交错带”的。

对于城郊旅游的范围界定一直是城郊旅游研究的一个重点,然而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很多学者对城郊旅游的范围分别从时、空两个角度进行界定,例如在时间上,有的学者认为单程旅行时间1个小时左右最佳,也有学者认为单程旅行时间不超过2.5个小时即可;空间上,有的学者认为30km以内是城郊旅游重点开发区,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城郊旅游的空间范围甚至可以延伸到300km。而笔者认为城郊旅游的范围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概念,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城郊旅游范围,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城郊旅游的范围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城郊旅游的范围与其所依托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城市经济水平高,其旅游消费水平也越高,辐射力度越大,因而城郊旅游区域范围也越大。事实证明,城郊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地区往往是大都市的边缘地区,就是因为这些地区有大量的城市客源市场,其快速发展的经济对城郊旅游发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1 城郊旅游发展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城郊旅游发展的背景

近年来,城郊旅游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以其时问短、特色强、消费低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是有特定的原因的。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由于城市人口和交通的高度集中,城市问题日显突出,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能源紧张,城市绿地空间日趋减少等。我国城市绿地空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要少,人均仅4.1平方米,而近几年由于城市扩大等原因,不少绿地用作他用,使绿地空间更显紧张。

1.1.1 城郊旅游发展的内因

由于城市绿地空间不足,制约了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一些城市公园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特别是周末尤为突出。然而城郊生态环境相对较好,郊野空间开阔,空气清新,有江河湖泊、绿草森林、鸟虫啁啾等这些市区缺乏而又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许多城市周围还有风景胜地、寺庙古刹、名人陵墓等景观,郊野的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也让城市居民心驰神往。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厌倦城市喧嚣、繁杂生活的城市居民奔向郊区。

1.1.2 城郊旅游发展的外因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节假日延长、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闲暇时间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人们能够实现外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是其内在因素。在旅游消费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不愿承受“人车劳顿”之苦,花费许多钱财东西南北几千里观光游览,而是热衷于足不出户,不用远行就能观赏到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和游览主题公园。

另外,城郊旅游所拥有的特性也是促使其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其拥有大量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回归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发展基调,使人们在与自然对话中,全身心得到放松、家庭亲情得到融合、朋友关系得到升华,参与体验性较强使城郊旅游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城郊旅游产品多种多样,有传统的自然观光游览,也有时尚的蹦极、攀岩、跳伞等专项旅游。同时其经营方式也是多样的,不受地区、部门的约束。

1.2 城郊旅游发展的研究意义

我国国内旅游客源组成中以城镇居民为主,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以市郊和邻近地区为主,以近程短期为主。由于旅游这种休闲方式在时间、费用、精力等方面提出的特定要求的限制,从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在闲暇时间及收入水平方面具备的资源来看,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外出旅游还主要体现了短时、近途的特征。各地区的本地游、一日游、短线游比长线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城市郊区具有适当的离城距离、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等优势,吸引着大量的城镇居民去观光、度假、休闲和娱乐。城郊地区正逐渐成为城镇居民节假日出游的首选旅游目的地。

同时,城镇居民休闲观念正在转变。在旅游消费上,众多都市人更热衷于足不出户,不用远行就能观赏到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主题公园和风景名胜。尤其是国家刚刚对带薪假日的调整和游客旅游意识的成熟,催发城郊旅游开发的热潮迅速到来,迫切需要合适的城郊旅游开发理论的指导。

伴随城镇居民旅游需求、旅游观念的转变,城郊旅游开发也不断兴起。但在开发热潮过程中,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有的地区盲目上项目、片面追求大规模,造成局部产品、设施过于集中:有的旅游地人满为患,环境和生态超载严重;而有的旅游供给缺乏市场吸引力,生命周期过短;更主要的问题还集中在很多城郊旅游的开发只是单纯的项目“开发”没有在考察、设计、投入、监理、市场培养和营销等一系列的环节上有一套整体的理论指导,如此种种问题造成了城郊旅游资源、资金、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不利于城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城郊旅游开发进行实践指导迫在眉睫[3]。

在分析武汉市城郊旅游的现状时发现在开发中也存在许多制约其旅游业发展的问题,本文将选择武汉市城郊地区作为研究案例,希望运用分析结构助益其城郊旅游业开发,为新时期武汉城郊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战略、思路,以便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2 武汉市城郊旅游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2.1 武汉市城郊旅游发展的优势

武汉市农业旅游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武汉城郊农业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发展速度快、数量多、经济效益好,2003年武汉生态农业园、黄陂谦逊岛庄园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成为武汉农业旅游的“品牌”。2005年武汉把休闲旅游农业定位为都市农业发展的朝阳产业,同年底共建成农业旅游景点590个,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各类农业景区景点面积达3万hm2,具备年接待游客740万人次的能力。2008年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 95亿元。截至2009年,武汉市共有乡村游经营单位989 家。农民的收人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区共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其中村休闲游分别占41%和38%。目前,全区有4万多农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乡村休闲游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1.5亿元。

农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过去种田是单一的稻麦加油菜固定格局,现在是取而代之的苗圃花卉、茶叶果园、水产养殖、蔬菜瓜果等适合旅游观光发展需求的产业。过去单一的产业模式正在向复合型、观光型农业产业结构转移乡村休闲食品开发成为一大产业。目前全区开发出木兰葛粉、木兰豆丝、木兰蜂蜜等九大系列50多个品种的旅游特色食品。2007年,全区已发展休闲食品加工企业32家、生产加工农户243家、乡村游农产品专卖店48家,全区乡村休闲食品生产销售额达1.1亿元[4]。

农民思想观念进步。一是致富意识,越来越多的农民深刻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商机,增加家庭收入;二是环保意识,他们意识到美丽的湖光山色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变被动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动;三是文化意识,包括对自身素质的提高的认识。

2.2 武汉市城郊旅游存在的劣势

可参与项目多,但产品单一,品牌较少。目前,武汉城郊农业旅游可参与的项目较多,如东西湖石榴红村、巨龙湖农庄,大力发展采摘、垂钓等休闲娱乐项

目;黄陂木兰天池、清凉寨等也陆续推出参与性强的活动,如采摘茶叶、划船等。

武汉市现有近十个草莓基地,如华农的百亩草莓园、黄陂武湖的百亩草莓地、东西湖走马岭草莓园等,摘草莓也成为很多市民踏春的项目之一。黄陂区“农耕年华”生态园,除开发传统景点外,还着意打造农耕文化品牌,并建了摄影棚等一些参与性文化设施; 东西湖慈惠街建设“四季吉祥”生态文明村庄、文化长廊、文艺创作基地、野外国防实战基地、汉江沙滩排球等项目。

“跟风”上项目,缺乏市场分析和整体规划,目前武汉大多农业旅游经营者在没有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消费需求,也不了解周围相邻地区有无同类旅游项目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项目,结果导致恶性竞争。还有的农户“跟风”进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就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做旅游项目,结果导致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结果逐渐衰落甚至停业。

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不规范,武汉市各类农业旅游景区景点数量较多,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经营管理存在不规范现象。如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等。

经营管理不规范表现在: 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自发、盲目发展; 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开业、停业较随意; 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 管理者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 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等。

2.3 武汉市城郊旅游发展的机会

武汉市郊的田园风光优美,发展城郊旅游基础良好、条件优越、资源得天独厚。现有旅游资源中,大部分分布在县乡。广阔的郊区既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地;既是需要旅游行业重点支持和搞好服务的地区,又是旅游行业今后发展的后劲所在。与武汉区位和资源优势相比,与都市农业和大旅游业的发展要求相比,武汉的城郊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同时,国家旅游局倡导发展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城郊旅游,并开展了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活动,使旅游和农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化和普遍化。开发都市农业旅游正好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国家政策的支持给武汉市城郊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成为推动都市城郊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迎来了武汉城郊旅游发展的最佳机遇。武汉市政府对发展城郊旅游进行了专门部署,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工作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休闲游发展的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乡村休闲游发展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同时,武汉市政府还启动九条优惠政策,为发展旅游农业打开“绿色通道”,加速发展城郊旅游。

2.4 武汉市城郊旅游发展的威胁

武汉市周边地区如罗田、洪湖、宜昌等地区在资源特色和项目开发等方面存在独特的优势,与武汉的城郊旅游竞争较激烈。如宜昌车溪,其都市农业旅游的历时较长,且在挖掘乡土文化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这些周边地区的都市农业旅游都把武汉市民作为主要客源市场,与武汉城郊旅游进行竞争。

根据资料显示,在人们对于旅游偏好程度的调查中,观光型旅游产品仍是旅游者的首选,其次为度假型旅游产品,文化旅游排第三,可见,传统的旅游产品仍占据上风。而农业旅游和工业旅游、商务旅游军排在后面,新型的旅游产品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完全被旅游者所接受和认同,因此市场份额明显不足。

武汉市信息服务水平较低,致使很多旅游产品的总量过剩,竞争激烈,出现“卖难”的问题,武汉市城郊旅游信息服务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城郊接收信息方式仍以电视等传统媒介为主,导致信息的获得较慢。

3 武汉城郊旅游发展的规划

3.1 武汉市城郊旅游客源市场总体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的揭示武汉城郊旅游的特征,为武汉城郊旅游的科学规划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有研究者在2012年11月至12月期间,对武汉城郊旅游客源市场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武汉市区居民,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并对问卷进行了汇总、统计,分析得出了武汉城郊旅游市场的特征。

从统计问卷的内容来看,本次调查男性游客占57.6%,女性游客占42.4%,男性人数略高于女性。游客年龄构成如下:15岁以下的游客占0.7%;15-24岁游客占34.5%;25-44岁的游客占55.3%;年龄在45-64岁和65岁以上的游客分别占9.O%和O.5%。总体看来,武汉城郊游客以中青年为主。

游客职业背景状况如下:专业技术人员(27%)、学生(25.3%)、其他类(24.7%)和行政管理人员(14.7%)。其它职业所占百分比相差不大。由于本次调查的问卷大部分是于周末发放,在校学生和企业、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外出旅游的可能性比较大,由此可以解释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高的现象。通常学历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参加旅游活动。大专及本科学历以上的游客占74.3%,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只占25.7%。

对游客的收入调查中,将年收入分成1万元以下、1-2万元、2-4万元和4万元以上几个层次,发现处在各个收入水平的游客百分比相差不大,分别为33.6%、18.5%、23.2%、24.7%。这说明城郊旅游由于距离中心城区比较近,相对来说出游成本比较低,对于各个层次的游客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

3.2 武汉市城郊旅游圈层模式空间布局的构建

武汉市城郊旅游圈层空间中点轴空间结构的重点在于选择各级旅游发展轴线和重点旅游景区(点)以及旅游中心城镇。点和轴线的选择要考虑到旅游资源、市场、技术、人力等要素的组合情况[5]。其中在空间结构的构建中中心旅游城市和重点城镇或旅游景(区)的确定是先导工作,即要确定整个区域的发展围绕的核心[6]。

在武汉市城郊旅游圈层的构建中,首先要确立武汉市区的核心地位。武汉市

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市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市民的出游能力较强。同时,市区是武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人才中心,因此将武汉市区确定为武汉城郊旅游圈的核心是适当和可行的。

在测量了不同旅游地的距城市中心半径之后,经过计算得出,人工娱乐型旅游地与城市中心的平均距离最小,自然观光型旅游地与城市中心的平均距离最大,人文观光旅游地和运动休闲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介于两者之间。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的差异,反映出自然资源因素和市场区位因素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地的重要性存在显著差异[7]。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小,说明该种类型旅游地的选址主要受市场区位条件影响大,而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小;反之,则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更多一些。

武汉市周边旅游地中,人工娱乐型旅游地和自然观光型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的差异,客观地反映出两类旅游地对市场和资源的不同依赖程度。人工娱乐型旅游地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门票价格,其旅游活动体验性强,时间弹性小,武汉周边人工娱乐旅游地的游览时间一般在4小时以内,游客的旅游活动基本上是一同游。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地必须接近客源市场,以降低行游时间比,吸引更多游客。

根据武汉市城郊旅游的点(旅游板块)布局和城郊旅游资源和交通的走向,将武汉空间结构分为三个圈层:近城区;近郊区;远郊区。

3.3 武汉市城郊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

有效的营销策略将有利于旅游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但旅游营销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客源结构、旅游者需求和旅游产品调整等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地改变。为了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促销策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根据上一阶段的理论分析。将武汉近城区和近郊区圈层的客源目标定位于武汉城区居民并细分为“家庭市场”、“情侣市场”、“学生市场”、“老年市场”等。为了扩大旅游产品的促销范围和加大宣传力度,其促销的主要方式有:

3.3.1 印制和散发宣传手册

将城郊旅游景点原有的各自的宣传材料,根据现在的宣传政策,重新整理编辑,形成诸如《武汉市城郊旅游指南》[8]之类的旅游宣传手册,将这些材料在人流密集的火车站、码头、餐厅、酒店、加油站、诊所等处免费发放。

3.3.2 广告媒体的销售推广

在具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宣传城郊旅游业,还根据经济情况,通过专业媒体如旅游中心和旅行商等以每两周一次的频率,迸行地区和跨地区的旅游宣传;广播电视的旅游节目,主要面向武汉及周边地区进行宣传[9]。另外,还结合采用旅游信息新闻发布会和邀请旅游业的记者到当地做现场报道等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

3.3.3 设立旅游信息处

由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组织建立,专门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和服务[10]。由那些经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就当地及附近的旅游产品、酒店、旅游活动等,为旅游者提供权威性的咨询和指导,并负责培养素质较高的各城郊旅游景点的管理人员和导游员。此外,还免费提供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小手册和资料,如一年的活动日程、最新的旅游信息、健身健康的信息、文物开放日等[11]。还出售市内地图、漫步路线图、各种指南、与当地旅游有关的各种书籍等。为那些初到武汉对武汉情况一无所知的旅游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扩大武汉的知名度和宣传、促销本地的旅游产品发挥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下,武汉城郊农业旅游具备诸多的发展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深度发掘产品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实现低碳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武汉农业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武汉旅游业低碳发展的主要体现。

本文以武汉市城郊地区的旅游开发为实例进行了研究。通过实例研究,笔者认为随着都市功能的增强,作为都市旅游一部分的城郊旅游的空间布局呈现圈带或环带状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旅游圈层或环带模式只是一种理想的理论模式。笔者亦发现以上观点和论据能否具有普适性,必然要受到当地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探索适合我国大中城市城郊地区旅游开发的模式和空间布局,一方面需要有理论上的总结,同时在理论的应用中要考虑各个地区具体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城郊旅游开发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淼焱.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2]David B,Model of urban tourism for small Caribbean islands[M1.New York,

Geographieal Review,2006:25.

[3]肖胜和.浅论郊野旅游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3):44.46.

[4]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8,16(2):99. 100.

[5]师谦友,裴博.西安城郊游憩带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4):104.106.

[6]邓金阳.城郊自然旅游开发探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3(6):273--274.

[7]黄晨方.城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观光农业的开发初探:以南京城郊观光农业的发展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4):103--106.

[8]余剑晖,杨晓霞.重庆市农业旅游发展论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 : 5108 - 5109,5111.

[9]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9) : 11-12.

[10]段圣奎,李为科.我国城郊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2) : 24 -27.

[11]刘海明,王宇欣,崔秋娜.生态农业度假村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S1) : 346 -349.

致谢

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内心感慨很多。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虽然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一渔,感谢指导教师刘军在论文选题、撰写过程中对我的无私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刘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每当我遇到难解之题时,是刘老师给我耐心解疑。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不仅加深了我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加使我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面,实在是受益匪浅。

感谢我的室友们,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相聚,是你们让我有了第二个家,是你们用最真挚的友情和最实际的援助给我的大学生活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并且帮助我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

在此,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们,以及在论文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谢谢大家!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查报告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 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乡(五龙、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 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 **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 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 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 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 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 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

武汉城市旅游形象探析

中国旅游报/2012年/9月/7日/第012版 视野 武汉城市旅游形象探析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胡静 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兴起和旅游城市间的竞争加剧,旅游供给市场分类日益细化,旅游业已然在由资源驱动、产品驱动之后,逐步进入了形象驱动时代,鲜明独特的形象定位已经成为旅游城市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 2008年初,武汉市旅游局开始进行旅游主题形象口号公开征集,历时一年多,在征集到的三万多条意见中进行反复筛选、提炼和论证,初步确定了“大江大湖大武汉”这一口号,2009年底尝试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社会反响积极,游客认同度高,遂于2010年5月正式确定“大江大湖大武汉”为武汉旅游形象口号。这一口号充分考虑了武汉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环境,结合受众分析即旅游者、本地市民对武汉的感知形象,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精髓,强调了城市的个性要素,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2012年8月,在第四届亚洲城市论坛?武汉论坛上,“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形象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进一步诠释。 一、“大江大湖大武汉”,准确把握了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要素 旅游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是主体个性和大众感知。“大江大湖大武汉”抓住了武汉市的文脉、地脉,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其主体个性。 1.文化背景。中国近现代史上称之为“大”的城市,一个是上海,另一个就是武汉。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说:“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辛亥首义成功,中山先生称“武汉一呼,四方响应”。武汉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2012年5月,中共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推荐《大武汉到底什么大?》一文中谈到:“直观上,武汉之大在于吐纳江汉、包孕湖山、工商繁盛的独特都市气象。历史地看,武汉之大越是在国势时运的关节点越被显现出来,抗战时期和新中国两次长江大洪水时节,‘保卫大武汉’都激励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武汉之大,也证明着武汉之重,体现了武汉在国家战略中的位置。武汉之大是区位、资源、市场等城市禀赋和交通、产业、科教力量等国家布局的总成。” “大武汉”作为城市旅游形象主题词,既彰显了其独具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和文化背景,也寻找到了最能打动人心的城市旅游形象的意蕴和灵魂。 2.自然禀赋。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两江汇流、三镇鼎立的壮美景观。166个湖泊、272座水库星罗棋布,165条河流纵横交错,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湖泊水域面积779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已建和待建的“大都市水岸景观”,“百里滨江画廊”,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汉阳“一网六湖十八渠”的布局,汉口金银湖水网“七湖连通”,“大武汉”无处不彰显着“大江大湖”的城市特质。 江湖诞生了武汉,繁兴了武汉。武泰闸一代水域的繁兴诞生了武昌;鹦鹉洲来自全国的竹林放排曾富庶了汉阳;集家嘴码头林立的帆樯使汉口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南方商业巨镇,近代成为中部商贸经济中心。现如今“大江大湖”又成就着现代武汉的魅力,已发展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工业、金融、商业、科学、文化教育中心,它们也将以新的姿态迎接这个城市的美好未来。 3.大众认知。形象定位目的是为了激活市场,培育市场;反之,大众认知也能促进城市形象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2011年武汉市游客市场调研》结果表明,“水资源丰富”、“长江、汉水、东湖”、“大武汉三镇格局”是来汉游客所选择的“最深刻的武汉旅游印象”; 第1页共2页

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积极实施产业开发和带动战略,促使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相继实施了以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陈官庄红色旅游区、生态湖休闲旅游区为主的“三大支点”旅游项目建设,形成以“汉兴之地、面粉之城、能源之都、生态之市”四位一体的旅游形象品牌。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有力地推动了永城市三大文明建设。 2009年12月25日,永城市被授予“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文化名城”称号;芒砀山旅游区被授予“中国国际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2011年获得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遗迹遗址排行榜第一名。 一、永城基本概况 永城市地处豫、皖、苏、鲁四省交汇处,其北枕郑徐高铁,南接沱浍河航运、西依京九铁路,东傍济祁高速,G30高速横穿芒砀山景区,与刑商永铁路、永淮亳高速、311国道共同构成永城旅游交通骨干网络。永城与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七大旅游城市一脉相连,距离徐州观音机场1小时车程,距商丘观堂(在建)机场1小时车程,距离济南、南京、郑州、合肥四省会城市3小时车程,是“承接华东与中原,联动沿海与内地,呼应四省省会”

的战略旅游高地。 全境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永城属淮河流域,黄淮平原腹地,境内浍河、包河、沱河、王引河等贯穿全境注入淮河。2013年沱浍河复航工程正式开工,目前河南境内工程进度过半,预计2017年复航运行。 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80公顷,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绿地率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6平方米。 二、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可利用资源比较丰富,前期由于经济发展、土地容量及技术原因等开发较晚。永城市可以利用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分为四类,一是以采煤沉陷土地为基础规划发展的湿地旅游;二是利用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经过成片开挖形成的水域旅游;三是以芒砀山为主的森林旅游;四是以芒砀山省级地质公园为主的山地型人文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永城薛湖—陈集区域采煤沉陷区生态旅游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计划总投资50亿元,利用13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建设以湖中休闲渡假为主题的生态湖;利用12平方公里塌陷区复垦土地范围,建设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王国主题生态园;建设一个星级渡假主题酒店。目前该项目为规划项目,待沉

武汉智慧旅游平台方案

武汉智慧旅游数字平台 概念设计与工作方案 (送审稿) 智慧旅游,也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在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智能开发,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旅游形态。 一、建设武汉智慧旅游数字平台背景与国内外现状分析(一)背景分析 1、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旅游业信息化提出明确要求; (2)《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3)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旅游服务开发及示范系统》; (4)国家标准《旅游电子商务标准(草案)》和《饭店信息管理标准(草案)》,以及旅游地理信息、旅游遥感信息、旅游卫星定位信息等多项行业标准陆续出台。

(5)《武汉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已将建设武汉市数字旅游综合平台纳入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十大项目之一。 2、机遇 (1)国家旅游局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拟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并在全国推广。 (2)2011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智慧城市详细设计,并将智慧旅游作为其中的子项目,列入10个重点推进的行业领域之中。 3、挑战 (1)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智慧旅游的前期工作,其中,云南、福建、桂林、海口等地在旅游一卡通等方面应用上已有了突破。7月3日,温州旅游智慧旅游城市建设高级培训班在北京大学举行。4月,南京被确定为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2)6月下旬,江苏镇江已率先成为国家智慧旅游的基地,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据悉,该中心主要是支持开展智慧旅游装备、软件及相关应用模式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工作,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和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技术服务。 (3)据悉,2009年宜昌组织专班研究制定了《宜昌市“数字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宜昌市“数字旅游”建设技术可行性方案》,内容全面,涵盖旅游六大要素和旅游经营与管理,拟分三期进行全市数字旅游建设。一期项目——宜昌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宜昌旅游门户、旅游行业数据收集与管理、旅游GIS专题、三峡“银联旅游卡”,

2020武汉附近旅游景点二日游攻略

2020武汉附近旅游景点二日游攻略 1、锦里沟 1、武汉市目前唯一的运动型风景区; 3、已经将其打造成为湖北的“凤凰城”。 2、清凉寨 景观特色:景区内有近2000亩油茶和中华樱花,每年花开两季,盛花时节,漫山遍野,鲜花犹如白雪覆盖,景色迷人,蔚为壮观。 1、辖区内的刘家山是武汉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 2、将此景营造出来,堪称“华中生态之绝”。 3、雾山 春意渐浓,武汉市的“赏花游”不断地走俏,成为了许多人嘴边 聊的热题,推出了武汉赏花地图。据悉,木兰云雾山风景区一直致 力于挖掘杜鹃花的丰富内涵,在延伸“赏花游”旅游周期上大做文 章。为之摸索出了一条绿色产业、低碳生态的“赏花经济”之路, 以此成为了武汉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4、兰草原 1、木兰草原——华中唯一的AAAA级蒙古风情景区 2、格桑花从5月份开始吐露出花蕾,到9月末花期结束,此时的木兰草原正是一年中最丰美的时候,不同花色的格桑花在赶场似 的盛开,草原旅游正从踏青时节转向赏花寻芳。 木兰草原位于武汉黄陂王家河街道聂家岗,荆楚名山木兰山东面,湖北十大休闲度假区木兰湖的南面,属“木兰八景”之一。 5、阳新仙岛湖

仙岛湖原先叫千岛湖,为了避免与杭州千岛湖重名,引起侵权, 后更名仙岛湖。仙岛湖因湖畔山崖上悬有一块“灵通仙岛”的古匾 而得名。这里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古迹众多,生态野趣横生,是鄂 赣边境的一处度假胜地。 门票价格:仙岛湖门票95元预订价80元(不含船票) 阳新仙岛湖地址:湖北阳新县王英镇 1、语言:武汉人民大多数说武汉方言,大多数人能说一点普通话,交流起来没有问题。 4、饮食:武汉大街小巷小吃很多,注意街边饮食卫生。 5、治安:武汉社会治安总体是不错的,但仍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6、交通:武汉公交车司机较猛,开车速度快,坐车时小心扶好。 近些年武汉到处在建设,因此堵车是家常便饭,要做好准备哦。 旅游季节 武汉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3月份时樱花满枝,赏樱最佳。又恰逢东湖梅花节,可前 往磨山梅园观赏梅花; 秋季,汉口江滩的大片芦苇丛,人气极高; 冬季较冷,一年中1月气温最低,潮湿寒冷。冬季旅游可去武汉极地海洋世界,看灯光照耀下的鱼儿,千变万化。 最佳出游时间 武汉旅游的最佳时节是春、秋两季,避开酷暑寒冬,阳春3月赏樱观梅,秋天芦苇茂密展开水乡画卷。 猜你喜欢:

关于构建武汉市智慧旅游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武汉市智慧旅游体系的几点思考 武汉市智慧旅游体系作为一个集行业监管、景区管理、产品营销、游客服务和旅游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以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为主体,构建四个智慧旅游支撑体系,即智慧管理体系、智慧服务体系、智慧营销体系和智慧统计体系,渗透旅游行业整体产业链,打造旅游行业新生态系统。 标签:智慧旅游体;系云计算;大数据;建设; 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系统。智慧旅游体系正在催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同样也深刻改变着旅游业的运行方式。相对于旅游产业爆发式的快速发展,旅游部门的行业指导方式已明显滞后于旅游产业信息化的需要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笔者就建武汉市智慧旅游体系谈点浅见。 一、武汉市建设智慧旅游体系的必要性 (一)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是武汉市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石。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是一座交通便利、生态优美、历史厚重、物产丰富的旅游城市。武汉旅游消费呈现散客化、个性化、网络化等趋势,对旅游市场经营与行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政府市场监管难度日趋加大,急需完善旅游标准体系、旅游行业诚信体系、旅游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行业统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化游客流监控、旅游灾害预警与应急等技术未来将会有新的大发展。,建设以旅游大数据中心为主体,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和智慧统计为重点的武汉智慧旅游体系,加快推进大数据应用和智慧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产业信息化、智慧化是武汉旅游转型升级和创建全域旅游的必经之路和战略选择。 (二)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是武汉建设旅游大数据技术的保证。 武汉市智慧旅游体系可以结合武汉航空城建设,在武汉天河机场建武汉自驾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将武汉打造成华中地区自驾游集散中心。完善和发挥黄鹤楼的旅游集散功能,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接待服务、互联网服务功能。提升高铁武汉站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将其建设成为武汉东部旅游新门户。加快武汉科技馆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使其成为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和武汉水上旅游服务中心。同时,加大对旅游集散中心的社会宣传,使其成为集旅游集散、旅游咨询、旅游投诉等“一站式服务”的城市旅游综合服务体。 二、武汉市智慧旅游体系建设目标与措施 武汉市智慧旅游体系主要是建设以武汉旅游大数据中心为主体,智慧服务、

武汉市城市旅游调查问卷整理分析表

武汉市城市旅游调查问卷注:调研人数共38人 (网络调研23人,广埠屯调研5人,新天地调研5人,南门调研5人)1您的年龄() A.16岁以下0人 B.16-23岁25人 C.23-30岁6人 D.31-50岁5人 E.50岁以上2人 2一年中,您的休假时长为() A,一周1人 B 一个月内1人 C 一到两个月14人 D 两个月以上22人 3 您主要的休闲时间段() A 春节1人 B国家法定假日5人 C 寒暑假29人 D 周末4人 4 休闲时间是否会用来旅游( ) A是25人 B 否13人 5您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可多选) A.网络27人 B.旅行社14人 C.电视10人 D.广播1人 E.杂志6人 F亲朋好友介绍25人 G.其他5人 6您在武汉居住的时间() A.短暂停留10人 B. 一年以内1人

C.一至五年23人 D.五年以上4人 7 在中国中部,武汉打造旅游城市的优势是( ) A经济发达5人 B交通便利14人 C旅游资源丰富13人 D文化教育氛围浓厚12人 8您认为武汉市旅游环境存在哪些不足() A交通拥堵23人 B市民素质不高13人 C市容不整16人 D基础设施落后8人 E宣传力度不到位13人 9 您认为武汉的旅游资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标( ) A黄鹤楼32人 B归元寺3人 C长江大桥10人 D东湖7人 E古琴台大剧院2人 10 您评价代表性的原因是( ) A知名度高30人 B 媒体宣传力度高1人 C 其他9人 11 您认为宣传城市形象最有效的手段是( ) A赛事活动举办6人 B联合品牌宣传10人 C媒体宣传17人 D政府支持11人 12 您对武汉旅游城市形象建设的期望 1.提高政府支持.希望市容得到改观希望交通便利 2.解决交通拥挤状态和环境污染强烈建议提高市民素质,服务态度。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一概括 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现在也是国家“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验区。2009年度国民生产总值(GDP)4560亿币,全市现有人口950万。湖北省省会。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当今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开始肩负新的责任,而现今武汉的情况如何,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我对武汉市的发展条件做了调查和分析,情况如下: 二武汉现状 (一)农业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冬季较冷的特点;有长江和汉江流过,湖泊广布,武汉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有充足的劳动力;整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临近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农业十分发达。 (二)工业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三大钢铁集团公司之一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都位于武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武汉江汉关大楼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和东风渝安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中国最大且最具实力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三)交通 武汉是华中地区航空中心。现运营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4E级机场和国家一级民用机场,,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综合枢纽机场(华中唯一、中国第四),是华中地区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港和最大的飞机检修基地及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武汉是长江的重要港口,是华中第一大港,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铁路有京广线和襄渝线,京珠高速从武汉越境而过,立体式交通,四通八达。 (四)科技 武汉拥有科研机构106 所,国家实验室1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项(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

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推动“旅游活县”战略,促进我县生态旅游大发展,**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由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牵头,抽调部分人大代表、县旅游局相关领导和人员组成调研组,先后到盘龙、凤鸣、南溪等街道乡镇的乡村旅游点和重庆秀山、酉阳县,就如何加快我县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调研考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产业,按照“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增A添星”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狠抓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景区打造快速推进。 **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1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30.1%和37.7%。**年1—6月,全县接待游客102.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4%和24.**%。 (一)景区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龙缸景区通过精心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成功开园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县城至龙缸景观廊道——“百里画廊”,目前已分片区在沿线道路旁栽种部分景观和经济植物;二是**景区提

档升级加快推进,完成了南滨路油化工程、桃园步行街等建设;启动旅游码头、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广场、停车场、征地拆迁及景区绿化工作;三是三峡梯城景区完成了磐石城、龙脊岭公园、登云梯、三峡文物园、下岩寺等景点的硬件建设,游览、安全、卫生、邮电、旅游购物配套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完善,**年申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已通过验收并授牌。 (二)乡村旅游前景向好 近年来, 各乡镇(街道)把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全力打造,各显特色。一是乡村旅游节庆活动靓点纷呈。栖霞油菜花节、水口荷花节、巴阳枇杷节、宝坪红高粱节、蔈草采茶节、平安钓鱼节、盘龙美食节、清水土家女儿会等10余个乡村旅游节庆年年举办,已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二是以“农家乐”、“果农乐”、“牧家乐”、“休闲茶园”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目前,全县有农家乐1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0家,日接待能力10000余人次。三是从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入手,推动了乡村旅游产品生产开发。桃片糕、票草牛肉干、歧阳茶、巴山妹刺绣、中蜂蜂蜜、黑木耳、**草编、云艺木制工艺品等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0余家,从业人员600余人。我县的乡村旅游逐步成为市民及周边区县游客的重要休闲方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武汉城市圈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2010-2030 (评审稿)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2010年1月

目录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第2条规划性质 第3条规划愿景 第4条时空尺度 第5条规划依据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 第6条类型分析 第7条区域分析 第8条质量分析 第9条综合评价 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第10条市场潜力 第11条市场定位 第12条市场预测 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 第13条主要优势 第14条制约因素 第15条重大机遇 第16条面临挑战 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 第17条战略思想 第18条战略原则 第19条战略目标 第六章旅游形象规划 第20条区域旅游形象分析 第21条区域旅游形象策划 第22条旅游形象传播方案 第七章空间组织规划 第23条空间结构规划 第24条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25条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 第26条产品开发目标 第27条产品体系构建 第28条专项产品建设 第29条产品线路整合 第九章项目建设规划 第30条政府主导性项目 第31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第32条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 第33条总体效应评估

第34条项目管理举措 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第35条区域总体配置规划 第36条交通运输方式规划 第37条交通旅游产品规划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38条总体目标 第39条政策建议 第40条实施方案 第十二章保障系统规划 第41条总体构想 第42条实施方案

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 国内发展态势: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群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空间上将出现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 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 第2条规划性质 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 第3条规划愿景 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第4条时空尺度 地理区位: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1.23%。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 规划期限: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依据 ——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智慧旅游集锦(最全的智慧旅游案例)

旅游集散中心是一个集旅游咨询、旅游交通、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智慧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旅游集散中心最早源于对散客咨询和出游的集中服务,随着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出游方式的转变,后来逐渐演变为旅游目的地综合性服务平台。其核心是通过整合相关旅游环节从而达到整合地区旅游资源,并进行有效市场供给,实现全域统筹、服务优化、产品提升、末端带动,成为地方旅游产品体系化建设与公共服务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 旅游集散中心是对零散游客进行“集聚一一扩散”的枢纽。 杭州 杭州旅游集散中心地处杭州黄龙商圈黄金地段,座落于杭州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体育场馆——黄龙体育中心内,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集散客自助旅游、单位团队旅游、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集散换乘、景点大型活动、客房预订、票务预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超市”。 运营模式为政府主导型,由杭州旅游集团和杭州市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由杭州旅游集团公司控股,杭州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和杭州市外事旅游汽车有限公司参股。其中,政府主要对集散中心发展前期的支持、正常运营后对公益性服务的资金补助以及大项目的专项资金投入,还有国土、旅游等相关部门间的协调。 杭州旅游集散中心以“咨询服务点、呼叫中心和网上咨询”为主线,打造三位一体的旅游咨询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以旅游服务热线“96123”为纽带、以遍布全市机场、车站、广场、景点(区)等11处旅游咨询网点为实体操作,以电子商务为网络载体,同时以便民、利民为服务宗旨而形成的一个多功能、全方位的杭州旅游咨询、宣传、服务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和公共服务。 旅游集散:依托体育馆配备停车场,开通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班车以及杭州市内及周边区域的旅游直通车,为游客提供旅游集散服务。 旅游换乘:打造由黄龙、省人民大会堂、紫金港、之江四个换乘点和武林广场、吴山广场两个短驳区间站组成城市换乘系统,把主要景区和核心商贸圈以四个换乘点和两个短驳区间站、13条观光巴士和公交线路有效地贯穿起来,组成了一个换乘网络,兼顾游客“游”与“购”两个主要需求。 旅游定制:凭借集散中心散客自助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线订票、在线付款、免费送票以及网站会员优惠折扣等服务,协助定制个性化旅游行程。

武汉市简介及旅游景点中英对照

武汉市 武汉市,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汉平原东部,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也是中部第一大都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跨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工业、信息、产业、通信中心,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开启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经济发展的“立交桥”,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 Wuhan, composed of the three towns of Wuchang, Hankou, and Hanyang, is the capital of Hubei Province. The three towns, separated by the Yangtze and Hanshui rivers, are linked by bridges, and because these municipalities are so closely connected by waterways, Wuhan is also called the "city on rivers." Being the largest inland port o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 major stop on the Beijing-Guangzhou Railway, Wuhan is one of China…s most important hubs of water and rail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Wuhan has an old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traditions. It began to prosper as a commercial town abou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when it was called Yingwuzhou (Parrot beach). From the first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third century, the towns of Hanyang and Wuchang began to take shape.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the area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commercial center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By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Hankou had become one of the four most famous cities in China. Today, Wuhan i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Central China. It boasts of one of China…s leading iron and steel complexes -- the Wuhan Iron and Steel Corporation. Wuhan is also a city with a strong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生态旅游大发展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大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xx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 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 态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 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 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 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 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 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魅 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 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 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 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 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 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 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 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 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 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 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 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 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 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文化优 势和文化基础。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XXX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XXX位于XXX市北10公里处,与XXX市接壤,景色秀丽多姿,文化底蕴深厚,山奇、地绿、水清,堪称:“灵山秀水、林海果园”,先后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省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自驾游示范点。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围绕主题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XXX紧紧围绕“XXX特色镇”建设要求,突出“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土地流转”“三位一体”发展思路,以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为重点,重点突破,分批推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道路绿化、资源开发等工作,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建设了XXX民俗村、欢乐向前冲实景基地、XXX中心、XXX等休闲娱乐项目,XXX成为集生态旅游、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农家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 (二)不断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 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了解最新旅游业务,积极争取上级乡村旅游扶持项目。同时,为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标准,

提升旅游服务档次,我们积极开展各种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重点创建了一批精品采摘园、星级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省级旅游示范单位、好客山东最佳休闲乡镇等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创品牌来带动我镇乡村旅游发展。 (三)整合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新线路 休闲生态游 ①XXX百果园 一处集休闲采摘、劳动体验、科普推广、名优果品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也是目前XXX市规模较大的设施农业园区。种植16大类共300多个品种的树种,建设有休闲娱乐区、果品只有采摘区、“果树认领”体验区、新果品培育区。 ②XXX观光园 观光园总占地面积1000亩,建有优质果树大棚种植区、盆景花卉展示区、果品休闲采摘区、特种养殖示范区、民俗风情体验区、权利打造集苗木花卉种植、特色果蔬采摘、餐饮食宿垂钓于一体的综合性“家庭农场”。 ③XXX XXXX是一处集果蔬采摘、花卉培育、休闲垂钓、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示范园,以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享制“城市农夫”的全新滋味,建设“花样年华”花卉种植展示销售区、“果然之乐”果蔬采摘区、“鱼情鱼礼”水上垂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分析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分析 前言 武汉市历史文化悠久,是一座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武汉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绚丽多姿,具有鲜明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独特的类型结构。武汉市旅游业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对带动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来看,武汉市旅游业并不突出,其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限制因素。武汉市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宣传不力,旅游服务欠缺,管理部门对旅游景点的整合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超过旅游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问题。对此,武汉市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宣传,打造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旅游景点,多个景点联合开发,从而促进武汉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一)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前人也已经将武汉市的自然旅游资源精辟的概括为“三列山系”“一组湖群”“两江汇流”。“三列山系”指的是,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而“一组湖群”是说全市拥有湖泊约140处。著名的湖泊就有东湖、莲花湖、梁子湖、

龙阳湖等。“两江汇流”是指:武汉是依山傍水的“江城”。而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分成三镇。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全市有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等旅游地数量众多。 1.2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一般包括旅游交通运输设施、旅游接待宾馆、旅游路途中的休憩节点、旅游夜间娱乐环境设施、旅游餐饮购物环境设施。旅游交通是为了旅游者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自2005年起,武汉市客运量不断增加。武汉对外交通系统不断完善,特别是武汉高铁、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使武汉优势凸显,同时也缩短了武汉与各地区的往返距离,为武汉旅游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另外一方面,自2005年以来,武汉旅行社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截止2009年,武汉市拥有星级以上宾馆111个,国际、国内旅行社共235个。交通的便捷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也为武汉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1.2.1武汉市旅游接待现状 据武汉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 旅游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15.5%;接待旅游团队351个,同比增长160%,其中华东地区各地来汉旅游的游客量增幅在67%~400%。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武汉市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游客量“进”大于“出”的现象。 (二)武汉旅游业发展障碍分析

关于全域旅游与智慧旅游三维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

关于全域旅游与智慧旅游三维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7-06-05T15:46:06.8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2月作者:薛兵旺高考 [导读] 本研究成果利用武汉市智慧旅游大数据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 武汉商学院旅游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56 摘要: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导向,而全域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地,需要打造旅游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智慧旅游服务与管理体系。智慧旅游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关键在于研发智慧旅游三维服务平台,实现景区智能导览与大数据检测全覆盖,为景区提供自主研发的完整的智能讲解、景区实施的导览系统为景区搭建游客服务后台,方便向游客推送有效服务信息,并收集游客游览建议、实时更新景区动态;为景区服务与管理提供深度的旅游大数据报告,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可靠咨询。 关键词: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三维服务平台; 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利用武汉市智慧旅游大数据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是武汉市市属高校产学研研究项目《智慧旅游三维服务平台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项目批准号 CXY201608)和武汉商学院《智慧旅游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科技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导向,而全域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地,需要打造旅游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智慧旅游服务与管理体系。智慧旅游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关键在于研发智慧旅游三维服务平台,实现景区智能导览与大数据检测全覆盖。发展全域旅游必须依靠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让旅游真正成为人们幸福指数最高的产业。笔者就全域旅游与智慧旅游三维服务平台建设谈点浅见.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 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是由需求方驱动的。从原始社会的游牧社会,到我们未来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社会阶段,在人们生活方式上,旅游需求的重叠和分离将越来越强,旅游形式和旅游内容将会发生重大改变。团队旅游时代的旅游感受,其质量可以由旅游环节与节点控制加以保护;散客化旅游由于旅游行动空间的分散,旅游体验质量保护难度加大。个体旅游发展趋势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和创新旅游管理系统。一方面,旅游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更加突出搞好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及时调整旅游行政管理体系规范,以加强公众旅游资源的控制力度,通过协调旅游资源,服务对接游客等具体措施,确保全域旅游理念的落地。 (二)全域旅游特征 1.全域旅游是大旅游时代的必然产物 全域旅游是从全域整体和联系的视角认识和发展旅游,符合旅游发展的理念与内在规律。近年来我国把全域旅游作为关乎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场革命来抓,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道路。我国将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各项工作,努力建设全域发展示范区、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惠民富民样板区,为推动中国旅游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全域旅游是人与自然互惠互利的旅游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在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特定区域,这个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区域,其功能完整性、整体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和运营,都要通过旅游业发展与整合促进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政府和市场,居民与游客共享共建,人与自然的互利旅游发展模式。 3.全域旅游是旅游基础设施与智慧网络融合的系统工程 全域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体系落地,需要打造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智慧旅游网络体系,并采用PPP模式,使用低成本的开发性金融资金,利用资金杠杆有效撬动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相关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于运用好政府扶持的生态、水利、农业、体育、文化等项目与资金,进行整合项目包装,形成一体化深度融合项目模式。以升金湖为代表,结合生态、水利、农业各方面的政府专项资金与旅游资金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百亿资金投入的借力模式。 4.全域旅游必须实现投融资模式的创新 全域旅游若没有投融资平台、没有投融资模式创新,是很难实现规划目标。本次规划第一次运用投融资规划方法,打造投融资平台、旅游引导基金、旅游PPP模式等,通过全要素招商引资活动,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就引入社会资金,实现了编制规划与辅导咨询结合。规划还利用贫困县绿色通道,设计打造上市公司结构,实现对接资本的效应。 全域旅游是一个有廊道有板块的网络格局,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领域,也是发展生态环保系统,扩大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个新的竞争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区域。未来的全域旅游业的发展不再仅仅在价值链上开展,而在整个产业互动网络空间提升效率。 5.全域旅游要以规划创新为保障 全域旅游制度的创新,一定要从旅游资源的重新定义、旅游资源分类和旅游开发实践标准的修订来重新梳理,进行再认可和再评估。旅游业的综合服务要素要通过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促进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与发展。 总之,全域旅游要做到“要素+景区+目的地”三管齐下。一是丰富要素型旅游产品,即对现有的食住行游购娱产品进行拓展创新,丰富旅游吸引物体系。同时提升品质,结合当代科学技术营造更人性化的旅游体验。二是加强园区型旅游产品,包括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旅游综合体、主题公园、大型实景演出等,提高体验类产品的比重,强化核心吸引物的竞争力,着力提升产业效益。三是构建目的地旅游产品,推动社会资源向旅游吸引物的转化,注重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从而展现区域整体宜居宜游的形象,形成全域产品格局。这三大产品并不是相互分割,而是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正如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一样,由“点”式开发向“面”式拓展。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三维服务平台建设 (一)智慧旅游三维服务平台 智慧旅游三维服务平台具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各地已开始研发与应用,市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但目前还没有真正把智能导览、智慧导游和大数据分析三维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