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南师大史学概论讲义

华南师大史学概论讲义

华南师大史学概论讲义
华南师大史学概论讲义

本科《史学概论》讲义目录

第一讲,历史学的性质

第二讲,为什么学习《史学概论》

第三讲,如何实现史学的社会功能

一,关于史学社会功能的几点误解

二,史学工作者的分工

三,美国史学的兼容并包与社会影响

四.美国二十世纪的大众史学

五,以上四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讲,掌握历史文献的一般方法

第五讲,社会调查与历史调查

第六讲,口述史学

第七讲,史学工作者的合理知识结构

第一讲

历史学的性质

“历史”一词的三层含义,是循序渐进的:历史(记忆、口头)——历史感——史诗——文字的出现(与史诗一起,初具时间、空间、人、事、因果等基本史书要素)——史书——史书有了一定的量,史学出现。

历史学的性质:

1,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性质相同,大多数近代中国史学家持之。

2,

历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独特学科,何炳松为代表。

3,

历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胡适、张荫麟、刘节等为代表。

4,

历史学纯粹是一门艺术,钱钟书。

5,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当讲求实证和客观。朱希祖。

6,

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

的观点。

7,从历史研究的过程看,从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看,历史学是科学、人文与艺

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明白它是三者的交集。在实证研究阶段具有一般的科学特征;在历史解释、价值评价阶段,具有人学的特点,必须从社会出发,而社会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因此,“人文”性质突出;在表述阶段,应当具有艺术性。

8,后现代与历史学

参考著作与论文目录

王晴佳、古伟瀛著:《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本书关于后现代主义的

史著主要有,[法]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法]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又译为《蒙太尤》),[意]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一个十六世纪磨坊主的世界观》等。

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本书是怀特自选的一部经典文集,收入自《元历史》发表以来的体现怀特主要思想脉络的13篇文章。

陈启能、倪为国主编:《书写历史》,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本书收入了美国、西班牙、俄罗斯、荷兰、德国、波兰、英国、中国学者的15篇文章。另有主题书籍索引1篇。[美]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陈意新:《史景迁著“文字叛逆”》,《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杨共乐:《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史学》,《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3期。人大《历史学》,2003年第11期转载。

陈启能:《“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东岳论丛》(济南),2004年第2期。人大《历史学》,2004年第6期转载。

王晴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学的前景》,《东岳论丛》(济南),2004年第1期。人大《历史学》,2004年第6期转载。

埃娃·多曼斯卡:《元叙述的危机——一项后殖民研究个案》,《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人大《历史学》,2004年第9期转载。

张仲民:《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本讲参考文献:

周文玖:《“历史”的概念:一个历史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光明日报》2002年9月3日。

黄敏兰:《20世纪中国史学界对历史学性质的理论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周振鹤:《历史学在人文与科学之间》,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历史学》2003年第1期。

《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

周祥森:《历史学是什么:新时期几种史学定义简议》,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2003年10月5日首发。

第二讲,为什么学习《史学概论》

一,史学概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学术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的推动与科学的推动,前者主要指学术因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满足时代需求而必然要发展;后者主要指科学本身为时代释疑及自身发展而在理论、方法、材料等方面出现突破性进展,学术由此而进步。

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已不满足过往那种粗疏、模糊的掌握知识的方式,通过分解,用更精确的方式去认识人类知识的各专门、特殊领域,成为特征。传统悠久、内容广博的历史学,如何走进现代?1、由惯性变为自觉,2、由经验转为理性,3、由少数人拥有面向社会……

19世纪晚期德国历史学家伯伦汉的《历史方法和历史哲学读本》,法国史学家朗格罗瓦与瑟博斯合撰的《史学研究法导论》是欧洲早期的专著。20世纪初年,日本的平井九马三的《史学研究法》,浮田和民的《史学原论》,就受前书的直接影响。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汪荣宝在《译书汇编》上发表《史学概论》,同年梁启超《新史学》问

世,稍后又有几本类似著作出版,这些是近代中国史学概论方面的第一批代表作。五四以后有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陆懋德的《史学方法大纲》等出版。总体上,这些著作基本沿用了欧日学者的体系。

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始接受唯物史观时,就注意到了历史研究必须科学化的重要意义。李大钊撰写的《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撰成的史学概论著作。

解放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史学概论被取消了独立存在的资格。主要理由是,既然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就不需要另外的史学概论了。60年代初,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写计划列人了“史学概论”项目,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史学概论的界限不明,“文革”的爆发等,无法进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明确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史学概论的区别;史概有自己的特定对象与职责成为史学界的共识。从1983年开始,至今出版的史学概论著作近20余种。这是一大好事。

二,史学概论的内容

史学概论的内容究竟应该是什么?本部分试图通过对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做异同的分析,来增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史学概论的内容是由作者对其研究对象的认识所确定的,它显示出史概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起目的,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历史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等核心问题。

葛懋春主编,谢本书副主编,《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田昌五、居建文,《历史学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

赵吉惠著,《历史学概论》,三秦出版社,1986年,字。

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著:《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排比以上诸书的广泛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四个部分;

一,关于历史学一般知识的,如什么是历史与历史学,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历史学的特点等。基本都放在第一章或引言、序言中。

二,关于历史研究基本理论(或称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此内容,各书安排的差异较大。理论部分,各书都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只是有内容多少的区别。

方法部分,赵书特多,而白书却没有一章以方法冠名,而是将方法贯通融会进相关的章节,田书似白书。

三,史学史的处理,各书都有,有的是古今中外,有的只是选择性的选取。

四,杂项,有无不定,同一内容也有轻重详略的不同。如白、赵、吴有“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一章,它书则无;白书有“史书的编着”与“史书的体例”二章,赵书有“史著的体例与编纂方法”;白书有“历史文学”,吴书有“史学评论”专章,均是独有内容。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内容安排呢?

其一,当时的作者一般都还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提供了正确阐明历史的科学理论,而且,解决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需要集中叙述。

其二,认为史学史是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之一。

其三,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

从不同的内容安排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即史概是一门仍需花大力气去建设的学科。

三,为什么要学习史概

社会转型,带来史学的巨变,学习史概可以使我们知晓并坚持历史学的学科特点、长处与规范,树立起史学和谐的基本理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全社会都在为此积极努力,或科

学筹划,或献计献策,或落实于行动等等。

所谓和谐,就是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良性互动。那么,社会和谐理应包含文化和谐,文化和谐理应包含史学和谐,因为史学是文化的、文化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什么是史学和谐呢?笔者以为,就是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单一的取向,总是无助于“和谐”的。史学做到和谐,才能有利于文化和谐,最终有助于社会和谐。在史学实践活动中,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十分多样的,在此仅择其大端言之,集中于史实与理论,学术性与社会功能,专家史学与大众史学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如何配合得适当与匀称?第一,

历史学是一门史实与理论相交融的学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史实”与“理论”

并重,必须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历史学的这一根本原则。

时至今日,提出“史论”并重,并非多余的话。比如,有史学中人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经验型学科,只有“史料才是一切,考据才是实学”;而理论是空泛的空洞的,是可有可无的;更偏颇的说法是,理论于历史研究是有害的。这种重“史实”轻“理论”的倾向,是无助于史学和谐的。如,傅斯年“把史料学的地位提高到不合适的高度上,认为历史学科里唯一可以称得上科学的是史料学,历史学的功夫全要看处理史料的能力如何,于是在史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史料轻理论,重考据轻思辩的倾向”。又如,长期以来,许多大学的历史系“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已成为一种难以扭转的风气”。仅举二例,足以印证前人“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说法是很有道理的,足以证明历史研究、历史学是需要理论来保持整体的适当和匀称的。如果,只有众多的“史实”,历史的整体性、复杂性和历史过程的规律等是没有办法进行说明、解释和整合的。

当今的历史理论可以说五花八门,昙花一现者不在少数。为什么呢?就是不少理论与人类社会实践、与历史研究实践或疏离,或隔离,或背离。那么,历史研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呢?从中国的史学实际看,行之有效的仍然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来自于社会实践和史学实践,在两个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用于指导两个实践的正确理论。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它是航标灯,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去向何方,能否接近或到达真理的彼岸。比如,“历史动力问题”(包括,历史发展是一元动力还是多元动力,各种动力的相互关系和阶级斗争是不是最根本的动力,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是否可以作为动力的三大问题),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古史分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东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理论问题,东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理论问题等。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这些都是唯物史观长期关注的历史基本理论问题。在人类知识体系中,有哪门学科没有理论呢!?没有理论的探讨、研究和指导,历史之路又在何方呢!?

坚持“史实”“理论”并重,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原则,是历史学科学性的要求,是史学和谐的理论源泉和根本思想保证。

第二,历史学是一门学术性与社会功能相兼的学科,本身就具有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特性和意识。惟有二者并重,才有史学的适当和匀称。

人类社会中,真正可以称为“学科”或“学问”的知识,都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社会之

中的,通过自觉为现实服务的行动来获取生存的资格和发展的动力。“一个学科、一种学问如果脱离群众,离开社会,恐怕生存很难。历史上有很多教训”。“历史学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人们鉴往知来的需求才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如果它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经世思想是意识形态中最活跃的部分,因为一切文化都是社会需要和经世的产物,所谓纯学术也只是经世思想的异化。”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为社会服务,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当然,从史学实践看,个别研究者或个别学派主张“纯历史”的或“纯学术”的理念,进行历史

研究活动,也是不必厚非的。比如,“就纯粹的学者之见地论之,只当问成为学不成为学,不必问有用与无用。非如此则学问不能独立,不能发达”。梁启超针对“学问的独立和发达”而论,是合理的,仅限于此。但是,“纯历史”或“纯学术”的研究,只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做法,只是史学的一个部分,不能将它放大强化为史学的全部;尤其是不能成为忽视、轻视甚至漠视史学社会功能的理由。如果,历史研究只有“纯历史”的或“纯学术”的做法,尽管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终归不能修成史学和谐的“正果”。比如,“科学派史学家却很少注意大规模往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用去解释历史的变动,特别是大规模的变动,也不愿写作以大规模往事为题材的史著。小规模事实的确定对于史学研究本身以及有关科学研究,虽有重大的意义,但对于整个社会的直接用途却微不足道。事实搜求派的史学家显然取消了一些问题,并规避了对社会大众直接服务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观就是: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并实践着历史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主张;同时,也高度重视历史学所应发挥的社会作用;强调只有坚持前者,尊重历史实际,才可能发挥社会作用;只有注重后者,才能更好地坚持前者。惟有学术性与社会功能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历史学才能相互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史学社会功能,赢得学界和社会的欢迎与尊重。

第三,历史学是一门专家史学与大众史学并列的学科。从史学影响社会的形式而论,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大众史学,并积极实践之。

所谓专家史学,就是史学家以原创性历史研究为惟一目的,为人类知识体系和人类社会提供客观真实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富有时代精神和创见的历史思想的一种史学活动和表现形式。其研究成果主要供学术同行之间交流对话,体现历史研究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趋向。如,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又如,严耕望“在断代史的制度史和交通图上面,工力极深,工夫极厚”。专家史学的影响力主要是在学术圈里面。

一花独放难为春,大众史学是与专家史学等量齐观的两种基本的历史表现形式之一。没有大众史学,就是史学形式的失当和失衡。历史学就是一门残缺的学科。

大众史学就是通过多样化的历史表现形式,如通俗历史读物、历史小说、历史电影、电视讲史、历史剧目等,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向大众的史学活动。它在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增加民众的历史意识,影响社会等方面,具有专家史学难以比拟的优势。

近代以来,总是有史学中人采用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历史表现形式和写作风格,来为大众

写作历史。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救国的需要,中国史学界写出了大量的有关救亡图存的民族英雄的传记,以激励民众;写出了不少简单易懂的“亡国史”,以警醒世人。如《张博望班定远合传》、《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中国革命家第一人陈涉传》、《中国民族主义第一人岳飞传》、《为种流血文天祥传》、《中国爱国者郑成功传》、《为民流血史可法传》、《黄梨洲先生传》、《明季气节列传》,《法兰西爱国女子若安(按即圣女贞德)传》、《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等;《中国灭亡小史》、《朝鲜亡国史略》、《菲律宾亡国惨状纪略》、《印度灭亡之原因》、《缅甸灭亡小史》等。

唯物史观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重视群众。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其他史学相比,在重视专家史学的同时,十分强调和注重历史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向大众,并积极付诸为大众写作历史的实际行动中。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历史人物传记和“历史剧”,阿英的“南明史剧”,胡绳早年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姚雪垠的《李自成》,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青年文库》多册本《中国古代史常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史话》,中国历史博物馆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简明中国历史图册》,白寿彝顾问、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史学会编的《中国通史》(彩图版),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绘画本二十五史故事精华》,唐

浩明的《曾国藩》等等,在传播历史知识,对大众进行唯物史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社会作用。大众史学增添了历史连接社会和大众的更多桥梁,有利于历史走出象牙塔、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进大众。

坚持大众史学,发扬和光大这一优良传统,是史学形式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的重要工作之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和谐史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坚持史实与理论相交融,坚持学术性与社会功能相兼,坚持专家史学与大众史学共同繁荣,由此实现史学和谐。史学和谐将极大地推进文化和谐,文化和谐将极大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怎样学习史概

史概涉及的内容广泛,得出的结论比较抽象;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理论的推演,即按问题的性质展开论述,从个别中现一般,从偶然中见必然,排除非典型、不成熟的成分,抽出典型的、成熟的、普遍的、一般的东西,不是按照史学发展的具体过程和面貌的顺序展开,而是抽象出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这就与通史、各类专史、国别史等的表现差异很大。这种差异有三:横向与纵向,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因此,学习史概,就需要借助理论思维方法,即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来把握史概的内容,最终用以指导我们的史学实践活动。

五,参考文献

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

年。

于沛主编:《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共九章:社会史、文化史学、心理史学、城市史学、家庭史学、政治史学、口述史学、计量史学、比较史学。代继华著:《中国史学作品形态论纲——历史著作、历史传记与历史题材作品的整合》,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从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出发,用“史学作品”一词涵括历史著作、历史传记与历史题材作品三大表现历史的类型,并对各类型的基本内容、分类特征、结构要素、表现手法与技巧等均作了阐述。这有利于更好地具有可操作性地来实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师初具有效阅读、观赏、分析与评鉴、甚至写作这类作品的知识和能力;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师释疑解惑,如史学改革的趋势,史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史书体裁的创新与多样化,史学普及的途径;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多样化的历史表现形式,历史传记的类型与写作,历史之“实”与历史题材作品之“虚”的关系,历史小说,历史纪实作品,历史记录片、历史正剧与“戏说历史电视剧”的根本差别等;有利于灵活多样地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如社会调查与报告、与人物“小传”的写作等,历史影视作品的观看与讨论等。

赵世瑜:《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回顾与评说》,《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第三讲,如何实现史学的社会功能

关于史学社会功能的几点误解

历史时代的远近并非确定历史研究价值的唯一尺度

厚古薄今与古为今用

历史学应用的间接性

二,史学工作者的分工

(一)史学工作者实行分工的缘由

自古以来,为生存,为生活,为理想,人类知识总是处在持续不断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从近代开始,人类知识快速增长,无论是质与量,以及复杂性等等,都是空前的。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和传播无限增长的知识呢?分工仍然是最佳选择之一,史学也不例外。那么,时下的史学需要分工吗?答案是肯定的。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持续至今,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累累硕果,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社会大众对文化,对历史旺盛而多样的需求,成为突出的时代特征之一。这一趋势,促使历史内容和历史普及有了明显变化。历史的内容更加全面与平衡,从政治史唱主角,到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并重;从偏重社会上层历史,到社会上层和下层历史并重。历史普及的社会面更广,除面向社会大众,中学历史教育的“普及”色彩也很浓重,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历史知识,成为已经全面展开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目标之根本所在。历史普及的形式更加多样,除传统的历史书写方式,“史话”、“通俗史书”、“细说历史”等,其它如历史小说《李自成》、《曾国藩》等,历史电影《鸦片战争》、《林则徐》、《大决战》等,历史电视连续剧《长征》、《鲁迅》等新形式为学界和社会欢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象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等。

对于历史普及的变局,历史专家的态度和做法依然是“包而不办”或“办而不力。所谓“包而不办”,指的是,历史专家坚持历史普及是其专属领地,哪怕自己不做或较少做这项工作,也不主张他人问津。所谓“办而不力”,就是对于历史普及中所出现的“历史真实性”和“科学性”、随意“解读”历史,以及历史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等问题,缺少主动参与和积极指导。历史专家的普及缺位,给中学历史教师和大众史学工作者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中学历史教师和大众史学工作者已经闯进历史普及领域,并站住了脚。这说明,历史普及的固有范式、人员构成和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比如,电视电影等媒体与历史的联姻,使社会大众拥有极大的选择历史的自由度,有的人愿意解读历史,有的人愿意沉思历史,有的人愿意欣赏历史,还有的人愿意娱乐历史等;更令人关注的是,中学生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各种冲击。社会上不少广为传播的历史知识,真假难分,是非不明。面对众多急需解决的难题,历史专家继续坚守“包而不办”的作用不大,那种由专家“业余”地或“附带”地进行“零敲碎打”的历史普及的做法变得不大可靠和有效,历史需要专人专职专心的普及。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只要历史专家真心地欢迎中学历史教师和大众史学工作者加入史学队伍,就是既明智又合理的选择。建筑师个人包揽设计和砌砖的工作,终归是特例。并且,历史专家也很难有充足的理由,否认史学普及的相对独立性和多样性,否认中学历史教师和大众史学工作者正在发挥着普及历史的积极作用,否认他们的史学工作者身份。因为,时下的史学界已经不是历史专家的“一统天下”,中学历史教师和大众史学工作者正在成为史学队伍的重要成员。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史学队伍的构成已经由以往的单一成分变化为现时的多种成分,分工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分工的目的是使史学工作者“术有专攻”,各施其责,各尽所能,推动史学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修成史学“为社会服务”的“正果”。既然,史学工作者的分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又应当如何分工呢?

(二)史学工作者的三种类型

史学工作者,即指在现代社会中以历史研究、历史教育或历史写作等为终身职业或短期行为的一个社会群体。分工,主要指这一群体分别从事各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历史工作。

依据粗略的职业标准,史学工作者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以历史研究或高等院校历史教学为职业者,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社会科学院或研究所、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师;

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主要职业的教师;

以撰写历史普及读物、历史人物传记、历史小说等,编写历史题材作品的影视剧、历史记录片和文献片、电视“讲史”等来普及历史和影响社会的大众史学工作者。

(三)史学工作者分工的史学意义

史学工作者三种类型的划分,既是现实史学实践活动的反映,也会影响到现实史学实践活动,因而具有突出的史学意义。

第一,

分工使史学工作者能够适得其所,充分发挥个人和群体的专长,推动史学的全

面发展。

第二,分工有利于创作出多种题材,多种风格的历史普及作品,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历史作品总是需要读者的,而读者又是“众味难调”。因此,“夫著作家必针对读者以求获其所希望之效果,故缘读者不同,而书之精神及其内容组织亦随而不同,理固然也”。大众社会需要历史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尤其是通俗好读易懂深刻的历史普及作品。这类作品与历史专著、专论等,存在明显差别,往往是由大众史学工作者来完成的。

历史表现形式的种类和作法很多,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历史内容、历史表现形式与史学社会功能之间的有机统一。

第三,分工有利于历史与其他学科、文艺形式和大众媒体等相结合,搭起一座让历史通向大众的桥梁,让大众也来共享历史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历史影响社会的能力。

分工将使历史,历史学,史学社会功能真正成为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时代、社会、学术所赋予的使命。

三,美国史学的兼容并包与社会影响

历史学总是要影响社会的。“一个学科、一种学问如果脱离群众,离开社会,恐怕生存很难。历史上有很多教训”。“如果历史家忽略了教育公众,如果他们不能够使公众明智地对过去发生兴趣,那么,除了教育他们自己之外,他们对于历史的一切学问都是无价值的”。如此说来,史学影响社会就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应当怎样做到并且要做好的问题。那么,史学怎样才能产生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呢?这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道史学难题。

大约一种兼容并包的学术态度是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的。所谓“兼容并包,”就是从实际出发,用理性的思维和理智的态度去平等对待和接纳学术、史学的多元化。惟有如此,学术、史学才能真正影响社会。

为什么要以美国史学为例呢?在极为有限的中文阅读中,主要是因为美国史学具有比较突出的兼容并包态度,而且这一态度促进了比较可喜的多元史学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史学较为广泛地影响社会的积极作用。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美国史学具有一种“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表现出较为开阔的史学视野。这有利于推动跨学科研究,促进新兴分支学科的产生。“美国历史学的发展向来以‘新颖和前卫’著称。二战以后,许多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都首先在美国诞生。”许多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回应社会的需要而诞生的,结果是史学增添了加强社会联系与扩大社会影响的新形式和新手段。

二,美国史学的一大景观是多种历史写法和多种历史写作形式的和平共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两败俱伤的冲突较少。这得益于史学界、出版界、书评界等具有“为公众写作”的明确愿望,能够善待一些“不伦不类”的颇受读者青睐的史书新写法与新类型。

三,美国知识界为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人士而设立的各种奖项,体现出奖励范围宽泛的特色。奖励范围宽泛的各种奖项收到了激励历史写作“不拘一格”的良好效果。

兼容并包带给史学的好处,并不是它发现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它给发现与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给史学创新和多元化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和学术条件——即不附和不承认“唯我独尊”、和“唯我独大”的史学态度和做法。

当兼容并包成为史学的一种平常,也就有了破解史学影响社会这一难题的极大希望。这是值得力图在广东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的史学来认真体会和自觉借鉴的。

重点是如何落实史学的社会功能,而不是纸上谈兵。

四.美国二十世纪的大众史学

一是中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加速的时期,工业化是否必然带来大众文化及大众史学呢?如果是,史学界又应当做些什么呢?如果不是,我们的史学之路又走向何方呢?二是通过美国的大众史学的介绍,初步建立起一种规范,即大众史学至少应包括对大众历史要求的尊重,对贴近大众的历史内容的侧重,对大众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和叙事方式的采用。从而给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特别是时下有关“易中天现象”的争论等提供一个参照。正是缺少一种参照,我们关于“电视讲史”、历史电影和历史电视连续剧、“通俗史学”、史学普及、史学走出象牙塔等的讨论,近似于“盲人摸象”,并最终不了了之,更谈不上实践的效果了,史学也难以具有“专业”与“大众”相间的完整意义。

美国的一些史学家始终盯着社会,盯着大众,积极投身于大众史学的实践活动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国的大众史学及其对史学,对社会的影响是值得关注和借鉴的。

(一)美国大众史学产生的原因

第一,工业社会是大众史学产生的社会原因

第二,实用主义是大众史学产生的思想原因

第三,美国社会的多种族特征是大众史学产生的现实原因。

(二)美国大众史学的实践及意义

大众史学的核心就是强调面对“现实”,面对“实践”,面对“大众”。因此,在历史功用的讨论和史学实践过程中,如何使历史能够为社会大众所关注并欣赏,成为大众史学的焦点。美国一些史学家为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以下三点成功的经验。

第一,

史学家能够充分地尊重并顺应非专业性的读者、听众和观众的历史要求。

社会成员的历史要求是多种多样的,非专业性的读者、听众和观众的历史要求,就是通

俗易懂好记,贴近实际的普通历史知识。“从知识转成常识,常识转成智慧,智慧使人生有点意义,有点欣赏,也有点悲凉。这样我想,对很多人是有点用处的”。只有能释疑解惑的历史知识,才能转成智慧,才能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广泛兴趣和热爱。美国的一些史学家对大众的历史要求采取了顺应和满足的可取态度,表现了将历史与大众有机地联结起来的积极史学意义。

第二,

尊重大众历史要求,使那些与社会大众关系紧密的历史研究内容,成为史学家

的重要选项。政治史、新社会史、公共史学、口述史学、综合历史等历史研究内容、取向和方法受到高度的重视。

第三,注重历史表现形式与历史写作风格的多样性。

历史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既是大众历史要求的产物,又是大众史学的独特之处,因为历史专著、历史专论等只能吸引专业人士。

首先,摆脱正统历史写作的束缚。所谓正统历史写作,就是材料、考据、术语、议论的组合,读者不在考虑之列。这样的历史写作风格没有办法对社会大众造成影响。其实,应当鼓励史学家选择多元的写作形式和写作风格。

其次,讲究历史叙事,灵活运用多种叙事手法,使历史写作生动有趣,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若要理解世事或展望未来,历史学、政治学,叙事仍是可取用的工具之中最好的”。“叙事本为史学正宗,写得好的叙事史不仅可以给读者知识,也可以促使读者思考,还可以给读者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正是以上两种做法的综合运用,使美国的大众史学家写作出了许多“轰动”、“叫座”、“喜爱”、“畅销”、“好评”、“大受欢迎”的历史作品。

《人类的故事》,《宽容》

娜塔丽·戴伟斯的微观史名作《马丁·基尔的回归》,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

史景迁,《胡若望的疑问》

“《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

美国著名的口述历史学家斯塔兹·特克尔“利用口述资料总共完成了四部口述历史著作:《街道分界线——来自一个美国城市的报道》、《艰难时代——经济大危机口述史》、《工作》和《美国梦寻》。

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

孔飞力的《叫魂》

魏斐德《伟大的事业:十七世纪中国满人对帝国秩序的重建》(中译本翻译为《洪业:清朝开国史》),

美国的工业社会,实用主义哲学和社会的多种族特点,史学界的兼容并包观念和大度等催生出大众史学;大众史学强调面对“现实”,面对“大众”,面对“实践”,形成了良好的大众史学氛围。从史学实践看,美国史学不但有“专业”的追求,而且也有史学家潜心地为大众写作。

这就夯实了史学的社会基础,扩大了史学的社会影响,史学也就更加具有现代的“专业”与“大众”相间的“完整”意义。

《叫魂》与史学的叙事传统

时间:2002年3月10日

作者:李里峰(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来源:近代中国

《叫魂》的中译本面世两年多了,它在中国学界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已经使得今天重提

此书有了“炒现饭”之嫌。仅就愚见所及,对这本书比较严肃认真的评介文字已经不少于五篇,其内容涉及叫魂案件的经过、清代中叶的社会历史情境、中国官僚君主制的特性、以及作者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等诸多方面。论者指出,《叫魂》在讲述一个“盛世妖术”故事的基

础之上,“对于专制统治的原动力作了细致、强有力却依然十分准确而又得体的探讨”。然而在我看来,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结构一部史学著作,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表明了史学叙事传统的回归。

《叫魂》“讲故事”的形式、手法和技巧

就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了。

毫无疑问,孔飞力对叫魂案件的叙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叫魂案如何发生,如何引起人

们的恐慌,如何蔓延到全国各大省份,乾隆皇帝如何发动对叫魂案的全面清剿,官员们如何应付皇帝的追查质问,最终的结果如何,作者都在书中以精细入微的笔触、轻快流畅的行文娓娓道来,令人不忍释卷。美国《纽约人》杂志评论道,“孔飞力的细节性描述是那样地引人入胜而又令人颤栗,生动地展现了各省的恐慌怎样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叫魂》一书传递的信息极为丰富,从横向看,它涉及了十八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经济背景、社会状况、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以及民众的心理意识等各个方面;从纵向看,既有对清初征服年代的回顾,又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比较。但所有这些,都以发生在一年之间的叫魂事件为切入点,从而,一个历史时代的总体面貌通过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折射出来了。译者称此书构建了以叫魂案为中心的一种“大叙事”,可谓一语中的。

《叫魂》把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分析巧妙地穿插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之中,往往在故事情节出现曲折,读者情绪随之高涨的时候,作者却将其按下不表,掉转笔锋去分析论述有关的原委。正如一位书评作者所说,孔飞力就象一个高明的“‘鬼话’说书人”,将一段“乾隆年间源于江南水乡的神秘往事”演绎得“有声有色,鬼气逼人”,他极强的控场能力,足以将所有听众牢牢吸引在他的故事当中。全书涉及的理论问题相当多,诸如盛世中的经济隐患、发辫的政治意味及人类学含义、人口向下层流动的社会后果、皇权与官僚权力之间的张力等,无一不是对理解帝制晚期中国历史至关重要的问题,但它们全部建立在对叫魂事件活灵活现的叙述的基础之上,抽象的理论观点被直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也更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

同样吸引人的是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和行云流水般的文笔,这使得《叫魂》具有极强的

可读性。试看下面两段文字:

1768年,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某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惊颤蔓延于中国社会:一个幽灵——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华夏大地上盘桓。(第1页)

1768年7月下旬,炎酷的暑热笼罩着北京城。紫禁城里,人们开始为一年一度夏都承

德的转移做准备。在那里,在长城外曾是满族人旧日家园的山丘丛林之间,有着一片按照江南——亦即弘历如同他祖父那样喜欢出游的长江下游地区——的风格与神韵巧妙设计而成

的园林。在近八千亩的土地上,坐落着富有南方情调的豪华宫殿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亭台楼阁,四周是柳树环绕的幽静湖泊。……整个夏季,生活中的幽雅会在这里被勇武刚烈所取代;同时,不管多么短暂,定居生活的积尘也会在这里被这些征服者抖落于足下。(第98页)用这样的语言来撰写一部学术著作,在许多人看来也许是难以想象的,然而孔飞力给我

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叫魂》不仅在美国大受欢迎,而且中译本第一版的印数已达25000册。在南京颇有名气的先锋书店,一个月之内就卖掉了100多本,老板告诉我,“这本书卖疯了”。以销量来判断一本学术著作的优劣当然是不合适的,但我总以为写书为

的是让人去读,即便是很专业很精深的学术作品,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又何妨以亲切、生动的语言出之呢?布洛赫曾对历史学家们发出了这样的忠告:“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我们也要注意一种倾向,或者说要察觉到,某些人一听到历史要具有诗意便惶惑不安,如果有人以为历史诉诸于感情会有损于理智,那真是太荒唐了。”在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是发人深省的。《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1年第27期。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Philip

A.

Kuhn)著,陈兼、刘

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月,334页,210千字。)

五,以上四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讲

掌握历史文献的一般方法

(一)书目,(二)内容提要,(三)札记,(四)书评,(五)综述。

(一)文献目录(阅读目录与研究目录)

文献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的文献,以一定的次序排列而成的报道、检索文献并知道阅读的工具。作为个人治学路向的文献目录是较难写的,要有真本事。1、要有足够的读书量。2、要有明确的专业取向。3、要有高明的选择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编纂目录呢?1、它是处理文献检索结果的基本形式。2、它是掌握所学专业概貌的必需。3、它有助于追寻学术发展的情况,把握时代学术脉络。4、它是研究创新的基础。

阅读目录

历史学名著三十种应读书目(征求意见稿)杨玉圣2003年6月21日

一、概论

01《历史是什么》(卡尔)

02《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

03《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

二、中国史

04《史记》(司马迁)

05《资治通鉴》(司马光)

06《国史大纲》(钱穆)

07《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

08《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09《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

10《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主编)

11《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

12《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13《中国近代史大纲》(蒋廷黻)

1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三、世界史

15《历史》(希罗多德)

16《古代社会》(摩尔根)

1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

18《瀛寰志略》(徐继畬)

19《西洋史》(陈衡哲)

20《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21《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

22《现代世界体系》(沃勒斯坦)

23《美国与中国》(费正清)

四、人物传记

25《孔子评传》(匡亚明)

26《柳如是别传》(陈寅恪)

27《胡适口述自传》

28《富兰克林自传》

五、历史地图集

29《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30《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巴勒克拉夫主编)

学术批评网(https://www.doczj.com/doc/d28703740.html,)首发2003年6月21日

研究目录,即按照个人当前选题的需要,结构出关于当前选题的特殊目录。

从研究看,它也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史料的全面状况:求其广度,避免遗漏;求其深度,要触及到材料的要害和研究者的重点所在、程度如何。2,前人、时人的研究情况。(二)内容提要:是简要介绍说明图书和内容的一种应用文。又名“内容大要”、“内容摘要”、“内容简介”等,一般印于书籍封面的后面或内封的里面。

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是名作。

提要主要说明图书内容,也可根据需要作多方面的介绍。不过,其基本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如史书,通常①介绍作者及大致生平,②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③学术价值的判断。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除这三点外,有的还介绍其特色。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文字要求,简短、鲜明、准确。论文提要同理。

论文提要,又称论文摘要,此为当今论文写作的一项要求,字数限制在200字—400字之间。关键词3—5个,全部为名词。

书目与提要相兼的例子

[英国]约翰·斯道雷著:《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翻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全书共八章,每章均设:推荐阅读书目。其中,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推荐阅读书目有:

克里斯·包迪卡,《英语的社会任务:1848—1932》,牛津:Clarenden出版社,1983年版。书中有些有趣而又有见地的章节涉及阿诺德和利维斯主义。

R·P·比兰:《F·R·利维斯的文学批评》,剑桥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虽然基本上把利维斯当作了一位文学批评家,但该书搜罗了他关于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一些资料。

利昂·布拉姆森:《社会学的政治涵义》,纽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其中一章

讲述了美国那场关于大众文化的大辩论。

赫尔伯特·J·岗斯:《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品味的分析和评价》,纽约:Basic

Books出版社,1974年版。这本书是参加美国大众文化大辩论的新作。它提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些令人注目的观点。

莱斯利·约翰逊:《文化批评家》,伦敦:Routledge Kegan Paul出版社,1979年版。书中有关于阿诺德和F ·R·利维斯的章节。

弗朗西斯·莫尔赫恩:《“细察”年代》,伦敦:New

Books 出版社,1979年版。也许是对利维斯主义的经典描述。

安德鲁·罗斯:《不尊重:知识分子与通俗文化》,伦敦:Routledge出版社,1989年版。此书很有趣,其中有一节是关于美国那场大众文化大辩论。

里昂内尔·特里林,《马修·阿诺德》,伦敦:Unwin

University图书公司,1949年版。该书迄今仍是对阿诺德最好的介绍。

伯纳德·威兹,托尼·贝内特,格拉汉姆·马丁编:《通俗文化:过去与现在》,伦敦:Groom Helm出版社,1982年版。关于通俗文化各种事例的论文集。第一章至第四章、第六章讲述了通俗文化和增加“文化和文明”传统担忧的历史背景。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Harmondsworth:企鹅出版社,1963年版。可能是迄今为止对“文化与文明”传统最好的概括。其中有些章节是关于阿诺德和F·R·利维斯的。

(三)书评是对各类书籍发表议论、提出批评和建议的一种议论文。

书评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书业书评和专业书评。书业书评如图书的内容提要、图书介绍、新书推荐,目的在于指导阅读和促进销售。专业书评大抵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在评论本书同时,或援古证今,或博论中外,在评书同时,连带提供有关知识,探讨有关课题,展示学术动态,指陈得失成败。专业书评对提高出版的质量、著译者学术水平、读者鉴赏能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书评突出一个“新”字,也就是要选取那些反映新思想、新趋势、新知识的书籍来加以评论,才能向读者传递最新信息,扩大读书视野。当然,旧籍(一般是名著)新读,就有比较厚重的学术研究气息。学术书籍的评论要求是很高的。①对原作的观点、方法有深到的阐释。②对原作所论述的问题或作者的研究方法有重大的引申和发挥,提出新的见解。③对原作的观点、方法、史实以及所依据的史料,提出实质性的不同看法,或对原作者的学风提出严肃、诚恳的批评意见。评论标准是关键问题之一。这涉及到时代主流思想、评论者的专业学识、修养、人生阅历等多种因素。

书评在具体写作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突出重点;形式要多样化,既可写成简评、简介、评介、评论;又可以进行推荐颂扬,批评争鸣。内容既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局部的。书评结构(谋篇布局)—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

(四)札记:

1、

什么是札记

札记,就是“读书练识以自进于道”的一种基本训练形式。

2、

为什么作札记

一是可以克服漫不经心的读书方法;二是可以训练文字表达能力;三是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见识。

3、札记名作三部

《日知录》,《二十二史札记》,《十驾斋养新录》,

(五)综述:是议论文的一种形式。它是某一学术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情况的研究总结,即针对需要研究的或大或小的课题,从一定时期内相当大量的专门选定的原始文献摘取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对问题进行综合性描述,在系统归纳和加工整理基础上表明作者的观点。它的特点是夹叙夹议。“叙”是综合,常常是对某一大的学术范围或重要课题在某一时期内的全面发展状况加以叙述。“议‘是在综合叙述文献资料基础上对研究状况的适当评论,以表明作者的观点,预测今后的发展方向,加深读者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它为研究人员查阅文献资料提供了线索,为寻找研究课题指示方向,对全盘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增长知识,节省时间,从中明确认识,理出系统知识,启发思路。

《中国古代史导读》

肖黎、李桂海主编,文汇出版社,1995年。此书均为国内知名学者撰写。全书按时代分为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基本按史料介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四项来展开。胡如雷撰“隋唐五代史部分”(第192--258页):

隋唐五代时期史料介绍

(一)

隋唐五代基本史籍

(二)

其它史书和典籍

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历史

(一)

隋唐五代偏重本朝史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

(二)

宋人研究隋唐五代史的成果特别多

(三)

元明两代是研究隋唐五代史的“淡季”

(四)

清人注重隋唐五代史籍的考证和辑补

(五)

民国年间隋唐五代史的研究显示新学风和新突破

隋唐五代史研究的现状

(一)

建国后隋唐五代史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二)

几部主要的综合性著作

(三)

隋唐五代史的专题研究

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展望

(一)

扩大隋唐五代史研究选题的范围

(二)

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三)

在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要有重大的突破

《史通研究五十年》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0年第4期转载。

第五讲

社会调查与历史调查

一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指对某一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用观察、访问、问卷等科学手段取得第一手材料,用以说明或解释所要了解的各种有关事实及其发生原因、相互关系,或为某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事实依据和解决途径的方法。

社会调查从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来区分,主要有两大类型,即一般的社会调查与历史调查。一般的社会调查则又包括四个小类型:总结经验调查,专题研究调查,揭露问题调查,基本情况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社会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础性的、最广泛使用的重

要方法和手段。它不仅需要有很大的毅力去完成,更需要相应的能力从社会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866年,马克思亲自编制了对工人阶级调查的《普遍的劳动统计大纲》,《工人调查表》。恩格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马克斯·韦伯(1864—1921年)的社会调查:1892年,韦伯的《德国东易北河地区农业工人状况调查》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韦伯的影响也迅速扩大。

毛泽东的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几乎是家喻户晓。他亲自作了《兴国调查》、《才溪乡调查》、《长冈乡调查》,1925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村作了较长时间的社会调查后,写出了极有影响的《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一文,发表在《中国农民》创刊号上;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选入《毛泽东选集》时,又有改动。1927

年,毛泽东有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两篇文章都可以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经典。

晏阳初(1890——1990年),留美博士。1926——1936年在河北正定县致力于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随后与他举家迁居定县的知名学者、教授,先后达数十人。他们进行了大量社会学的调查与统计工作,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县为单位的实地社会调查,内容务实且较为完备,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199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当代国民访谈录丛书》(3册),该书系按照社会学思路对于普通民众进行采访记录,分别回答对于社会现状的体验和看法。

一般社会调查的结果需要通过调查报告的书面表现形式加以总结,这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调查报告既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又不同于学术论文;既不同于新闻报道,也不同于报告文学。它要以大量的调查材料为基础,通过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倾向,揭示的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意义,能引起比较广泛的社会注意。实事求是的客观性,较为鲜明的思想倾向性,揭示问题、规律的普遍性,是调查报告的主要特色。

调查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交待调查的对象与范围,调查的准备与方法,调查的进行等;第二部分为分章分节地说明调查材料,这是调查报告的中心;最后部分是结论和建议,作为整篇报告的结尾。

二社会调查的不同学科侧重点

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口学家等,都十分重视历史调查,历史调查法也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学科适应性的基本方法。但是,不同的学科毕竟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有着各自专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定的学科和问题要求一定的调查方式。其体现在历史调查的具体操作上,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一)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过程分作两个层次: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

田野调查,主要是人类学家亲自到调查对象中去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从中了解他们的历史与现状,加以记录和整理,从而占有生动而详尽的资料,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人类学在田野调查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是观察与参与观察。如考察当地的自然地理,人工建筑等做静态的观察。这些都属于一般的观察。而参与观察的方法更重要,参与观察要求人类学工作者长期深入调查对象之中,至少一年时间,学会被调查民族的语言,入乡随俗,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做一个尽量合格的“当地人”。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人类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比如,剑桥考察队。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柯蒂斯的《北美印第安人》是人类学研究的一座里程碑。马林诺夫斯基。美国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和马格丽特·米德的《巴厘人的性格》。

人类学的实地调查方法被大量运用到家族宗族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之中。江西师大的梁洪生和南昌大学的邵鸿就以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活化石”——江西乐安县流坑村,特别是上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的千年大族董氏家庭为调查对象,开展了专题研究。上海社科院的钱杭、华东师大的谢维扬以当代大陆农村宗族活动的现状为着眼点,对江西泰和县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就传统宗族在现代社会的功能详加分析,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人类学影片应用于田野调查的益处:1,更充实调查材料。2,将文字难以表达出来的声形表达出来。3,有利于及时修改和补充调查所得的材料。

(二)民族历史学的调查方法:实地工作法。实地工作是民族历史学家不可缺少的方法,并成为区分民族历史学家和一般历史学家的标志。通过对一个民族的现行社会制度、文化状况、经济水平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从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该民族的过去。二战之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亚非拉地区民族有关亲属和民族结构、土地使用、部落贸易、土著行政长官的招聘和培训、城市社会历史和流动性、移民社区、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原始宗教等方

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在研究中,民族历史学家除了尽量采用有文字记载的传说和其它各种文史资料外,更多的是采用口述历史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从而使这些地区民族特别是那些没有长期文字记载的民族的历史,第一次通过文字系统得到再现。

李安宅

于式玉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

1956年,中国民族学工作者组成了十六个社会历史调查组,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全面的社会历史调查,抢救出民族地区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和农奴制度下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大批资料,其中包括数量众多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到1962年,我国民族历史工作者编写了全国五十余个少数民族简史的初稿。

(三)民族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民族社会学,民族学与社会学有机结合,它既是从民族学角度研究社会问题,又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民族问题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相同,强调社会调查研究,通过详细观察、谈话、询问和统计等步骤,取得原始资料,然后作认真分析研究,从中得出结论。

美国史学家、人类学家路易斯·亨·摩尔根的《易落魁联盟》和《古代社会》。中国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人为代表。

中央民族大学林耀华教授的《凉山彝家》。

(四)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民俗学,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其研究范围有四大方面,1,经济的民俗,以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2,社会的习俗,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例为主要内容,其中社会往来、组织、社会礼仪等习俗是重点,现代都市社会民俗也在此列。3,信仰的民俗,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4,游艺的民俗,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文艺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竞技等事象在内。民俗学强调“田野作业”、实地采集、直接实录的形式。这种采录又是综合性的,民族学、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法都有涉及应用。同时由于民俗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精密、大量的科学数据均需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帮助采集。录音、摄象不仅保证了声音所达的实例符合原声,还保证了色彩、形状、情态、行动所传达的实例符合原貌。实地、实物、实事的采录在当代民俗文化调查方法中占主导地位。

纳钦博士著:《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公主传说与珠腊沁村信仰民俗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

(五)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其方式有:现场观察与调查,个别访问,专题座谈会,蹲点调查,参加各种会议,查阅各种资料。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

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

(六)地方志的直接调查:地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单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的综合著述,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地方志的社会调查与采访。社会调查中一种重要形式是直接调查,它的特点是“直接”二字,“直接”便于取得第一手资料;避免道听途说的误导;不受只言片语的局限;可以当面和采访对象交流意见、刨根问底,可以补充和丰富史料;可以修正原来不准确的结论。真正做到真有其事、准确无误、实事求是。

地方志的直接调查方式,1,解剖麻雀,寻找特点;2,个别采访,当面查核;3,实地考察,掌握实情;4,广泛调查,摸索规律。

有关研究地方志社会调查与采访问题的部分成果,可参见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编:《新方志理论探索》,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龚伯洪的《论创立新方志学采访理论》,黄银英的《略论直接调查在新方志编修中的作用》,杨苗丽的《浅谈采访在新方志编

纂中的地位及提高采访质量的关键》,黄穗生的《发掘口碑资料与新方志研究》。

(七)文学史研究和知识分子研究中的口述方法:近年来口述方法在文学史研究和知识分子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已使更多的人认同了这种研究方法的学术意义。以往人们只把这种以口述历史为基本特征的研究,作为一般记者的采访来对待,很少谈及它的学术价值和方法意义。在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最有新意的就是采用口述方法的作品。如李辉的《摇荡的秋千——是是非非说周扬》(海天出版社,1998年),贺黎、杨健的《无罪流放——66位知识分子“五·七干校告白》(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邢小群关于知名右派访谈的《凝望夕阳》(青岛出版社,1999年)这些作品,基本是围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分头访问众多的当事人,与通常口述的史学,以一个人、一个事件或一个村庄等为视角还有区别。陈徒手的《人有病,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文坛纪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郑实、傅光明的《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海天出版社,2001年)。

三历史调查

历史调查与一般社会调查有所不同。社会调查是从考察现实问题入手,目的是要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而历史调查是从挖掘历史资料入手,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已往社会的理解,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但二者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它们都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调查常常要涉及到历史的问题,而历史调查也不能离开现实社会。从总体上讲,历史调查可以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可以纠正以往历史记载和历史研究结论的谬误;可以使史家获得对历史的某些新认识,从而得出新的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1,历史调查法:通过各种方式对现实社会进行调查,发掘新的历史资料,并结合已有的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历史与现实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以往历史发展过程的许多内容会以各种形式在不同程度上遗存于现实社会中,这是运用历史调查法的重要历史依据。历史调查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方法,古代许多史学家都通过实地调查,来搜集史料,订正史书记载的史实错误。如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就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在现代史学研究中,历史调查更是被人们广泛采用,尤其是关于近现代史、民族史等领域的研究,历史调查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进行历史调查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有:1,社会状况调查,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历史因素。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往往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已往历史发展进程的一种缩影。通过对它们的考察,可以取得文献资料没有记载的许多丰富、具体的历史内容。2,人物调查,即通过采访经历过某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取得有关事件的一些具体资料。3,史料调查,即在社会范围内广泛搜集、整理各种已经遗失或残缺的史料。4,遗址、遗迹调查,即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发生和活动的地区、遗留下来的遗物进行实地考察。5,考古发掘调查。6,实地调查。各种历史调查方法是相互联系的,常常要综合运用。历史调查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在历史调查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否则不仅不能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反而有损于历史认识的正确性。

2,历史调查的适用性:社会调查应当在现代史学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调查是推进史学研究的不二法门。事实上,社会调查所征询的对象,由于文化教育程度、地域观念以及个人经历的差异,他们所能提供给研究者的信息,往往是芜杂混乱的,且带有某种程度的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芜杂混乱的民俗材料、口碑访谈、民歌民谣、传说杂抄、谱牒私册等资料面前,进行认真的梳理,从中分别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资料来。因此,历史学人做好社会调查工作,还是应当具备唐代刘知几所谓的那种史才史学和史识。否则,社会调查极有可能成为一个陷阱,使研究者沉溺于漫无头绪之中,从而失去了社会调查的学术价值。

研究者对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不加辨别分析,就有可能听风就是雨,只见到树木而不见森林。甚至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看到一点东西就发一通宏观的议论,大大降低了社会调查资料作

为历史资料的可信度。同时,从事社会调查所应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研究者应当极力避免先有了一个主观或主题的预设,然后根据这个预设找资料进行论证。这种作法就更加与史学研究“论从史出”的起码常识格格不入。

社会调查不同学科的区别

社会调查在诸学科中运用的区别在于调查对象、角度、目的的一些不同。

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民族历史学、民族社会学与民俗学的实地工作方法等等,要求这些学科的学者,长期深入调查对象之中;并且,需要社会学的文化学的等理论建构或预设的结果;较大程度的依赖现代化摄影、录音、摄像的设备和手段;没有这三点,这些学科很难展开深入研究。因此这三点,成为区分这些学科和一般历史学社会调查的标志。

文化人类学、民族社会学的社会调查,更注重一种“空间”的调查;在这一“空间”中又侧重考察对象的全面内容。

人类学的做法比较平面,重视的主要是现在,而任何一项研究如果只描述空间,而没有研究时间的过程,就不可能有深度也不可能全面。社会学的社会调查选定的题目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最关心、最有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

民俗学的调查内容相对单一。

文学史、知识分子的口述采访集中于精英,特殊人群。

地方志的直接调查,是相对于通过文献来研究历史而言的,主要目的是补充和丰富史料;修正原来不准确的结论。

作为历史学领域中的民族历史学、社会史、口述史,强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调查所得与文献资料的结合、调查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而作为口述史主要调查方法的个人访谈或称采访,在很大程度上同新闻的个别采访,同文学史研究和知识分子研究中的采访更相近似。不过,仍可以作某种程度的区分。它不受“新闻报导的时效性和力求贴近生活反映具体事物的特征”的限制。它以一个人、一个事件或一个村庄等为视角,不同于文学史研究和知识分子研究中基本是围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分头访问众多的当事人的做法。

拿口述材料与文献互证。这是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相比,做口述时最重要的方法。人类学家常说,没有文字之前就有口述,没有文字的人群也有口述。可是,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都是在有了文字之后。史学研究的基础是文献,没有文献不可能有历史学。所以,对搞历史的人来说,文字和口述的参照是可行的。文献的优势在于,它是当时写的东西,它是固定的,不会再变。当然现在的录音也有这个优点。所以,口述是流动的、不确定的,文献是固定的。这之间就有了差异,这个差异是最值得研究的。

记忆是一个学术概念,包括集体记忆、个人记忆和故意忘却的记忆。没有文献的比照,就没有办法凸显被访者的记忆。以文献做基础,才能看出史实与记忆之间的差异。所以,做口述反反复复离不开文献,这也是我们史学的口述和人类学的口述不同的地方。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口述史最主要的调查方式是“个人访谈,”“个人访谈”没有访谈对象的身份限制,使调查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权;其目的在于重现历史,积累资料,而不是解释历史。“重现历史是现代历史学界的主流工作。”这大约算是口述史的独特性之所在。

参考文献

朱平主编:《调查研究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5万字。该书共十二章。第二章,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际运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桥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心环节,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统一的具体体现。

洪彦林著:《论调查研究(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第2版,16万字。从理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备课讲稿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 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2、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亿年左右。它们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氧。 2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2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25、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26、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象州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 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这些改变了世界。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严格意义上的西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1. 史家四长:指的是要想做为一个史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资格:即: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史德是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史学是指要具备史学知识。史识是讲历史学家的观察力。史才是讲作史的技术。 2. 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 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 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3. 三统三正: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历史循环论,并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稍加变通后提出的理论, 以不同正朔为标志的改制法则。“三统”是指黑统白统赤统,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循环的神秘主义历史观。“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这种改制只是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统治人民,其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4. 计量史学方法: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史料分析从而得到结论的一种方法。从17 世纪到19 世纪,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和统计资料的日益完备,已使历史研究引入了计算,逐渐形成了历史统计学,主要研究经济史和人口史,但由于计算手法的初级,研究的性质、对象与传统史学大同小异,所以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计量史学。进入20 世 纪之后,新史学家们对历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满足,他们认为某种历史现象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错误的,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通过定量研究有可能对特定主题产生较精确的、有说 服力的认识。计量方法远未能成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学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特别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远离普通读者,失去了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都是计量史学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5.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6. “五德始终”历史循环论: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如中国战国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 ,认为历史变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主张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过程的历史理论。 7. 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 8. 历史遗产:即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综合,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 ,诸如各种生产工具、设备、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饰装束、交通工具等;一类是“精神文化” ,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礼仪、习俗和风尚、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 9. 历史系统方法:用系统论方法研究历史,它要求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观念出发,认识历史运动的整体过程,并进而从历史过程发展所表现的整体与部分(历史要素)结构、层次、环境的关系中,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历史系统方法的根本特点和要求。 【问答】 1.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运动的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它可以通过人们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历史必须重视研究人的活动和人本身的价值,重视人在历 史过程中的地位。 2)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深入到人们的社会存在中去研究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从社会存在中去寻找产生的原因和答案。 3)社会性质、社会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必须用社会经济结构去说明社会的政治结构,用社会经济的变化去解释社会文化、哲学、宗教、科技、政治、军事、伦理等的变化,去说明社会历史的运动。 4)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与历史上特有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相联系。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方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历史的 基本要求之一。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 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 的态度也不同。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 益服务。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 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 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 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 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 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 《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传统社会流传。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

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考研经验

我是18年考研的,现被华南师大历史学科教学拟录取。事情忙完了,终于有时间来写帖子了。作为过来人,我知道考研的艰辛,知道有些人买考研真题、复习资料被骗的。所以我在此分享自己的考研心得,顺便分享考研资料,希望得到帮助的人能将此项工作继续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初试 政治:不要相信学长学姐说的政治等到9月再开始复习也不迟,除非你记忆力非常好。政治每年都要更新,自己买新书,不要用旧的,用肖秀荣的五件套就行。书买回来后先把每本书前面的介绍看一下,知道这书该怎么利用。我直到最后都没怎么用过其中的两本书,实在是浪费,就是刚开始时没弄清楚书的用法。如果新书已经上市了,赶紧买回来,制定计划,决定每天看几页。如果你觉得现在复习政治为时过早,那你可以每天花20-30分钟看一下政治。看完相应的部分就做相关的题目,把错题标出来,以用于后期复习。政治最容易拉开分数的是选择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政治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记不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政治要早点开始复习的原因。政治主观题不用担心,后期会有肖秀荣八套卷和四套卷,把它背熟就差不多了,几乎每年都猜中题,肖爷爷很厉害。马原在看书时要整理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毛概、思修、中近就整理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就行。《风中劲草》内容是政治的浓缩精华,差不多到10、11月才出新的,所以你有去年的,平时吃完饭可以念个一两页,不用背,增加熟悉感,知道考点。出新书了,再买新的,这时你可以背这本书,若时间紧,也可不背,每天读一读就行。后期政治还会出关于时政的书,到时记得买就行。这书也不用背,看看熟悉就行。个人觉得政治不用报班,可以在网上找资源看看别人的讲解视频,最好找权威一点的,因为发生过老师讲错题导致考生做错题的事情。选肖秀荣的视频有保障,买他的正版书,会带有视频,可以看看。如果你基础差,到时报一个冲刺班就行,让老师帮你整理一下知识点和思路。不过,说实话,你能把精讲精练看懂、理解,并不需要报班。政治就马原较难理解,并且知识点每年变化小,不懂的看看以前的视频就行啦。 英语:英语二的题较少,所以前期要做英语一的题目,做2000年以后的题目,不用做完型、新题型和作文,因为和英语二不同,所以别浪费时间做。先做一份英语一的阅读题目,然后去看新东方唐迟老师的阅读,做好笔记,然后不断练习阅读。做完10套真题的阅读题目后,接着做一套翻译,然后看新东方宋逸轩老师的翻译视频,零基础的也能看懂,真的很好。做完10套真题的翻译,接着做一套英语二的翻译(英语一的完型不同于英语二,所以不用英语一的真题),然后看宋逸轩的完型视频,接着也是练习英语二10套真题。然后练习新题型,做英语二的题目,它很简单,在新东方找个视频看就行。至于作文,我看的是蒋军虎的视频。平时练习,作文要按照考试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把范文背下来。11月开始,每天背一篇范文。买一本作文书,要适合英语二的,把各种类型的范文背一篇。英语二推荐用蒋军虎的书,里面的真题讲解很详细,个人感觉比张剑的书好,毕竟蒋军虎是专门研究英语二题目的。英语一就用张剑的黄皮书就行。所以,英语按模块来练习,阅读-翻译-完型-新题型-作文,按此顺序,攻克完一个模块,接着下一模块。所有模块攻克完后,一套题可分为三天完成,第一天完型+2阅读,第二天1阅读+翻译+小作文,第三天1阅读+新题型+大作文。做完题要认真对答案、看解析,把真题中的单词、词组、句型弄懂,要把英语二的真题吃透。如果时间紧,就不做英语一的题目,直接做英语二的。英语一真题做一遍就行,英语二真题可以多做几遍,真题买回来就复印一两份,或是上网找真题打印也行。题你能刷几遍,什么时候能做完,就看你的计划了。从一开始就要做好计划,心中要有数,别到时英语二的题做不完。单词用红宝书就行,不喜欢的话可以用手机软件百词斩背单词,但是要克制自己玩手机。时间不够的话,可以背从真题里摘抄的你不懂的单词、短语。单词是每天都要背的,不能懈怠。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概要) 一、名词解释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二、论述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①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时间(上古史、中古史、古代史、近现代史) 空间(美国史、中东史、欧洲史) 内容(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 综合(秦汉专题史) ②以特定对象和特定方法为轴心的综合研究科目 (历史文献学、器物学、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年代学) 第一章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意谓书中所论及的都是为匡时救国被迫非说不可的问题。

二、列举 1.修史制度论 (1)君举必书----慎言行 (2)人君不观史 (3)设官修史,唐代开始 (4)整体修史制度 2.新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史学观点或着作 (1)梁启超 三阶段:1901----1905年:服膺进化史观 批判传统史 1912----1920年:中西结合,因果关系,“据事直书” 1920年以后 着作: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史学》 1901年《中国史叙论》 (2)章太炎 史学观点:历史是“人群和社会的进化”进化论,生存竟争解读历史;评历史人物;

将人类学运用于历史研究中。 着作:《訄书》论文集 (3)夏曾佑 史学观点:天演论,历史进化论;历史功能论;历史阶段思想 着作:《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4)陈黼宸 着作:《独史》、《史地原理》、《中国通史》、《诸子通义》和《读史总论》3.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三个层次 (1)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 (2)异族之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证 (3)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考证 4.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及其相关代表作品 A、史学思想:“求真实,供借鉴”精义 B、学术信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广博的知识,严谨的学术 (2)重视制度史,社会阶层的分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20届上岸333教育学华南师范大学学科历史硕士学姐分享笔试复习方法及参考书推荐

我的考研初试高分经验分享 考研终于落下了帷幕,最近也收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的录取消息,看到录取名单上自己的名字时我哭了,整个考研过程我也流了不少眼泪,但是这一次的眼泪中不只有苦味和咸味还有甜味。回顾这一年的历程,真是一言难尽。最近很多学弟学妹都问我考研经验贴,所以打算把它写下来,希望能够对你们有帮助,下面就进入正题吧! 一、考研前的准备 首先,既然确定了考研的目标,那就要学着收心了,但是这一过程真的很不容易,毕竟大学的前两三年大部分人可能一直在玩,对学习没有很上心,让你突然从轻松的状态变成高三备考的紧张状态,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且大学已经不会有老师时刻管着你、督促你,也不会有老师每天给你上课复习备考,不会有所有同学和你一起为着同一个升学目标而奋斗了,一切只能靠自己,开始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我想这也是每个考研人必经的一道坎吧,反正我是挣扎了蛮长一段时间的(这时也会有一部分人选择放弃)。接着,你要学会独处,并享受孤独,进入大学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追求的目标都不同,所以真正的志同道合者难觅,而考研这一场漫长而痛苦的历程,更是让人备受煎熬,一般大家都会找研友一起并肩作战(靠谱一点的研友),但也不要为了找而找,而是在考研的过程中去发现,我就很庆幸考研后期,与同班同学成为研友并肩作战、互相鼓励,这样真的会让你的考研生活阳光许多。每天下午五点半我俩一起去操场跑步锻

炼,然后回寝室洗澡休息放松再去吃晚饭,完了一起又去图书馆学习,这是我们每天最放松的时间,也让我们精力充沛复习更有效率。(到后期你真的会发现自己有所成长也越发独立,并享受它带给你的自由与从容) 然后就是确定考研专业、院校并根据自己的选择去查找资料。很多人问我自己考研该考什么考哪个学校,这个还真只能问你自己,没有人能帮你做选择。在此之前,其实你更应该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考研的初衷又是什么?这些也只能自己决定。我个人认为是兴趣、就业、城市,这三点比较符合我的选择标准,当然选择院校也还是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考研不是高考,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一直坚信这句话,也有在自己身上得到实践,最后根据专业和院校去官网搜索以及学姐学长那里了解,然后去买相应的资料,因为大家考的院校和专业科目可能不同,所以我就先说一下公共课,然后推荐一下我所考的学校的专业的资料,只要你是考类似专业或者同一专业不同学校其实都还是可以借鉴参考一下的。 二、资料推荐 (一)英语 (1)真题是最重要的,我使用的是《考研真相》,我觉得它非常的细致,排版也很舒服,打基础使用很好,或者是《陈正康考研英语》个人感觉这一本也很方便使用,比较实用。 因为我前期一直准备的是英语一,所以我就买的考研真相。英语二也可以买考研圣经。然后因为英语二的题目比较少,其实你前期打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 上对历史的理解。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 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 等。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 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 正史亦都是断代史,如,《旧唐 书》、《新唐书》、《宋史》、《元史》 等。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 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 和书 著,如,原始社会史、中国近代 史等;史书,如范文澜的《中国 近代史》、胡绳的《从鸦片战争 到五四运动》等。第二,按照史 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 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 史和乡土史等。世界史,指其研 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 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 著。如,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 现代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国 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 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 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 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 关史书。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 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 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 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 史书。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 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 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 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 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第 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不同 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 种不同学科的专史。如,经济史、 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 史、宗教史、 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 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的研究与 相关史书。第四,由对人类客观 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 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 科和书著。如史学理论;以研究、 史学史。 史料: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 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料的种类:1.史迹遗存。历史 遗址,墓葬。2.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 口碑资料(一些历史事件、历史 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 人物的亲朋故友,在他们心中保 存着不少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 都不同程度地有一本历史“陈年 旧帐”),文字资料包含史部类, 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子类,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外国人著述 类 史料的搜集方法:充分利用工具 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集法, 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 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 料,利用互联网络搜集史料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意 义: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 史的唯一源泉,是由客观历史到 史学的中介。认识历史和进行史 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更加形象逼 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其 他史料得以保存和是能够恢复 历史面貌的唯一材料 理论是史学研究的指导:第一, 它可以使人们把零碎的、分散的 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其 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理 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本质。第三,史料的鉴 别、整理同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 导。 .史与现实::其一,历史总是吸 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 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 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 二,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 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 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其 三,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 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 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宏观带有 全局、整体的意思,而微观则指 的是局部和个别。宏观与微观的 认识是与人类客观历史现象的 特点,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 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部性 和整体性、个别性和联系性等, 紧密地联系的。具体地说:宏观 认识历史,应该是从总体上、联 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 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 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 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微观认 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 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 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 行观察。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 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微观 认识,则偏重于计量、辨伪、校 勘、考据等的方法。联系,主要 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作为史 学界和某一位史学家,可以有所 分工,有所偏重,第二,从认识

华南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历任校长资料-轩志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历任校长 华南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 华南师范大学简介乘车路线地址: 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年,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与佛山市,是一所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齐全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学校。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地址: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从天河城走约400米到体育中心站2坐234路(坐3站)到华师大南门站下.走约50米到华师大南门。从天河城走约340米到体育中心站1坐269路A(白云宾馆站-东圃黄村总站)(坐2站)、269路A(东圃黄村总站-天河城站)(坐2站)、224A(坐2站)、224B(坐2站)、561路(坐2站)到师大暨大站2下.走约570米到华师大南门。从天河城走约400米到体育中心站2坐178路(坐2站)、289路(坐2站)到师大暨大站2下.走约570米到华师大南门。 华南师范大学历任校(院)长: 林名勋(1975.3-1975.11) 林名勋(1975.11-1978.9) 华南师范学院(1977.10-1982.10)院长马肖云(1978.10-1982.7) 院长潘炯华(1982.7-1988.10) 校长潘炯华(1982.10-1987.2) 校长刘颂豪(1987.2-1992.12) 校长管林(1992.12-1997.5) 校长颜泽贤(1997.5-2004.3) 刘鸣2004.3-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所设院系和专业学科: 学校共有24 个学院(含1 个独立二级学院)和1 个学系,71个本科专业,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90余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体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11 个学科门类,12个博士后流动站(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生物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数学,历史学,地理学,理论经济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重点培育学科),2 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5 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9 个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 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 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 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元古代末期时代。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 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

史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史学导论 《史学概论》的性质与任务 史学概论是史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其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历史认识的结构 一、知识论 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二、介绍古今中西关于历史认识论的有关学说。 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社会历史? 1)人们的意识完全能够达到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因而人类就一定能够认识历史,并且比认识自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精确性。 2)历史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因为历史认识必然要受到人们的立场、方法、心理、价值、伦理、宗教、时空等因素的影响。 3)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人类不能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历史,但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却是在向客观性的认识逼近 三、考察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 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事实属于过去,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赖的。把过去与现在,也就是说,把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历史事实统一起来则是历史学家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历史学家必须克服历史时间间距所造成的主观偏见和曲解,要越过“现在”的障碍以达到客观的历史事实. 历史认识是主体、客体、中介的三者能动统一 历史实际的特点:客观性,不可再现性 历史实际的客观存在:历史实际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变、过程,它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能更改的既定存在。 历史中介的特征:历史实际的遗留和副产品;选择性:王子与平民;客观性;中介性 历史中介:历史研究只能通过目击者的记录来叙述以往的史事,因此,与对现在的了解相反,对过去的了解必然是“间接”的。然而除了前代留下的史料可供我们思索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能使时光倒转。 历史资料的种类:历史文献等文字资料;遗址、遗物;非物质文化,口述历史、传说、风俗等

华南师范大学往年试卷

华南师范大学传播学2016年考研真题(回忆版) 史论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诗学 2、拟态环境 3、窄播 4、火星人入侵地球 5、想象的共同体 二、简答 1、报刊的社会责任论 2、客观性原则 3、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 4、拉斯韦尔5W 5、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 三、观点题 1、交流(具体不记得) 2、网络时代社会新关系新形态 3、普罗大众都是演员,记者处于观众席最好的位置第一排,记者不是演员不知道后台发生了什么,但是当演员换场是能通过撩开的帘子偷瞄到后台 四、论述 1、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与联系 2、对数据新闻的理解基础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拟态环境 2、全媒体 3、互动营销 4、沉默的螺旋 5、把关人 二、简答 1、大数据对电视内容生产与媒介营销的影响 2、新媒体应用在网络舆情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3、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发展特点 4、网络传播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5、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三、论述1、“互联网+”对电视媒体发展的深层意义提出“互联网+”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2、突发事件(天津爆炸)中舆论环境的特点事件应对中政府信息传播策略 3、“一带一路”为背景设计文化交流节目写出节目策划案和10秒的宣传片分镜头稿本 2015年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6题) 1、沉默的螺旋 2、《纽约太阳报》 3、媒介接近权 4、《论出版自由》 二、简答 1、社会责任论 2、议程设置理论

3、简述批判学派及其主要流派 4、社会公众理论的形成与演变,主要理论 三、观点分析 1、有学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符号空间与意义空间.......用相关理论分析此观点 2、“国际流向的单向性”,大概讲的是大国向发展中国家实行文化产品倾销 四、论述题 1、香港占中事件中的新闻媒体的表现,说明新闻媒体应如何实现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应如何引导舆论,从受众、媒体和媒介三方面说明。 2014年初试 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每日纪闻 2、马基雅维利 3、李普曼 4、精确新闻 5、使用与满足 二、简答题 1、克罗奇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基本观点 2、“东方化”的基本观点 3、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传播制度的原则与规范 4、内容分析研究的几大主要课题 5、“上限效果假说”的主要内容 三、观点分析题 1、“不要对公共空间的微博寄予期待,关键在于个人和ZF的政治需要” 2、“西方新闻网站与网民进行水平的公共沟通,中国新闻网站促使ZF与网民垂直的公共沟通” 3、“中国的媒介市场化进行得不太顺利,有人认为,中国的媒介市场化轨迹一旦脱离ZF的控制,ZF就会将其拉回来” 四、论述题 1、大数据时代大众传播活动的特点 2、用传播学分析国产动漫《喜洋洋灰太狼》《熊出没》等异军突起的原因 传播业务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杂志类节目 2、舆情分析 3、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 4、频道中心制与频道公司制 5、 二、简答题 1、电视产业经营的特点?电视产业经营的发展战略? 2、媒介技术与环境发生变化,电视媒体的特性发生什么变化? 3、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 古生物 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 8,化石的命名原则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 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 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 (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 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 地史学 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 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 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 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 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 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 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 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 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 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 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 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 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 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 为连续 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 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 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 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 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 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 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 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 接触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 积作用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 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 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 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 层单位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是相同的 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 的特征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 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 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 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 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 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 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 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 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 地或饥饿盆地 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 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 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 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 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 被动大陆边缘 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 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 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 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 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槽旋回:指地槽从开裂沉降、闭合褶皱至升起成山的全过程。 构造旋回:指全球性构造作用的旋回现象。 地缝合线:地壳碰撞结合带,不同板块间的拼合碰撞标志,其两侧地块的 地质发展史往往有重大的差异,沿地缝合带则断续分布有一些特殊的地质记 录。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形成在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洋壳或陆壳残片、浊流-远 洋沉积及浅水区地层崩塌外来岩块混杂而形成 生物相:指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生物区系:因温度控制(气候分带)和地理隔离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生物分类 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有时也与地形高低所反映的垂直 气候分带有关,海生生物则主要受与纬度高低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有时也受到 不规则海流分布范围的影响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是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 地峡的陆地隔离因素,还有广阔洋盆的深海隔离因素,后者对于底栖生物的分布 也有明显的影响 生物大区:生物区系单元里边的最大级别。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艾迪卡拉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指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群 简答题 1,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定义与异同点 答;水平层理:在水体平静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的粘土和细粉砂缓慢沉积, 形成水平层理(或纹理)。平行层理:在急流、高能条件下,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 平坦床沙 相同点;层之间相互平行 不同点:a 水平层理纹层薄,通常小于1mm至1-2mm;平行层理纹层较厚。 b 水平层理是低能静水环境下的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细;平行层理是高能环境的 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粗。 c 水平层理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平行层 理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环境,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能出现 2,遗迹化石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答;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主要特征; 1)原地保存2) 常保存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 3)地质分布时间长4)遗迹化石与造迹生物很少共生5)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 3,曲流河的二元结构 答;1)河道沉积;河底滞留沉积:河道底部,主要以粗的砾石为主,叠瓦状构造, 透镜状分布,与下伏岩层为冲刷侵蚀接触。曲流砂坝沉积: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 岩、长石砂岩和粉砂岩,具有单向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天然堤沉积: 粉砂为主,内有小型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爬升层理,也见干裂和植物根系,主 要代表为点砂坝沉积。2)河漫滩沉积;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破河岸的洪水带来的悬 浮载荷垂相加积产物,以粉砂质和泥质为主,一般层理不发育,也可有波状层理, 水平纹层和小型交错层理,并常发育植物根系,钙质结核或泥裂,以及废弃河道(牛 轭湖)沼泽化而形成的泥炭层。 4,潮坪沉积相的特征 答;潮坪沉积相的特征;潮上带,以砂,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干裂雨痕等暴露 标志发育,可见陆生动物的足迹。潮间带,发育双向交错层里和透镜状,脉状及 波状层理,具有垂直层面的潜穴等水下标志,也有暴漏标志。潮下带,潮下高能 环境多形成石英砂,交错层理,狭盐度底栖类生物大量繁殖。潮下低能环境以细 粒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以广盐度生物为特色。 5,地层与地层或其他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各自的定义 答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 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 叠而形成的。 2)行不整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 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3)角度不整合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 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 蚀面存在。 4)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 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规则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 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 6,地层划分的方法 答;1)构造学方法;依据不整合面划分地层;2)岩石学方法;依据岩性特征, 沉积旋回划分地层;3)古生物学方法;依据化石面貌划分地层4)同位素年龄测定 5)磁性地层对比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级别体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的特征和岩石的类别作为划分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包括 群组段层四个单位,还有超群,亚群,亚组,等辅助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划分依据,自高而低分为六个级别:宇,界,系, 统,阶,时带对应得之年代为宙,代,纪,世,期,时 两者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年代地层单位不具有穿时性:2)表示范围不 同,岩石地层单位反应区域性特点,年代地层单位反应全球特征3)年代地层单 位没有固定的岩性内容;4)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应,岩石地层单位可 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任一时间结束。 8,威尔逊旋回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每个阶段需举出一个实例) 答;1)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 东非裂谷带,2)幼年期,陆壳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红海 洋亚丁湾;3)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有未出现俯冲, 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苦熬大,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出现扩 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逐渐缩小, 太平洋;5)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 存残留的内陆海,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准闭合,海 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脉 9,地史学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答;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 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 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 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 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 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 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2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 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 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 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10,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答;早古生代地史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沉积类 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 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2)全球构造:联合大陆的形成 3)沉积 矿产:铁和铝风化矿床、膏盐、油气和煤 4)古气候:全球石炭-二叠纪冰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