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一般角度)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

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

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

(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

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

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内在价值定位)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个体最希望具备、给予最高评价的自我概念。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

实自我产生于自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理想自我则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形成的自我的理想形象。

理想自我形成建立的两种情况:

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对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价值条件不多且很合理不存在价值强求)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

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他人和社会的价值条件极为苛刻、强求或不一致(完全的外在价值定位)时,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混乱,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患。

(三)1975年三人的观点: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

他们认为,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即私我;而另一些自我的方面则是公开的、社会的,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即公我。对这两者的不同注意而产生的意识为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

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公我自我的盲点

他人不知道私我无意识的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引导个体的行为:个体需要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的方式去行动。

2.解释个体经验:不同个体可能有相同经验,但他们对此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

(高自信型与低自信型)

消极的自我概念:抑郁是由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受到无价值、罪过和剥夺的主题所控制。(贝克)

3.决定个体期待:抱负水平;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也是在其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自我意识发生的三个标志

(1)物——我知觉分化(又分三个阶段)

物我感觉分化;1岁末分化知觉;出现最初的随意性动作(标志主体意识的出现)

(2)人——我知觉分化(两个阶段)

对人微笑;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2岁零2个月,准确认识自我形象,标志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他人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

(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从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

值得指出的是,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发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但在5个月以后,当婴儿能对他人微笑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就开始相互作用了,共同发展了。特别是在后来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掌握相结合,当婴儿能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就同自我意识融为一体了。

三.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生理的成熟和发展只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并不能必然保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其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1902年,库里就指出,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

米德1934进一步发展了库利的思想。他指出,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是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逐步形成的。

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评价的客体。这不仅有助于人际间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在与具体他人的互动中个体产生了暂时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

逐渐定型,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将自己确定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观念”——客我。这样一来,人不仅和他人、环境发生互动,还和自己的内心交往,和自己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被定义。

米德把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岁以内)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妈妈拒绝了他的某种要求而使其感情受到挫伤时,他就会领悟这一点。作为反应,孩子开始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看看别人对他的期待如何。孩子所扮演的他人经常是“重要他人”(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利益关系的人)

游戏阶段(2—4岁)在此阶段孩子做扮演他人的游戏,并通过游戏来试验重要他人的态度和动作。在这些游戏中,孩子可能开始扮演“偷吃”的“坏孩子”,后来扮演“父母”、“警察”。在此阶段,孩子开始把自己视为社会客体。此时,“客我”已经产生。

博弈阶段(4岁以后)在此阶段,孩子开始与家庭以外的人有了亲密的接触,而且开始从外部把家庭作为一个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群体。孩子开始关心自己在非家庭群体包括整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在头脑中开始形成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概念,即米德所谓的“概念化他人”。当一个人能做到这一步时,就有了内在化的社会,“客我”也就完全形成了。四.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角色扮演;他人的评价;参照群体

第三节自我过程

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一.自我评价

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

自我评价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来实现。

(一)社会比较

就是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而获得的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社会比较过程理论。他说,当我们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时,或者失去了判断的客观标准,我们要与自己地位、年龄、职业等属性相类似的那些人进行对比。

(二)自我估价

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分析观察来进行自我评价的,我们通过完成一项任务,该任务能提供评价自己能力和品质的准确信息。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重要品质、价值与作用的整体性评价

(综合评价)。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如何提高一个人的自尊:

对于你扮演的重要角色给予积极的评价会提高人的自尊水平;

对于你给予积极评价的那个角色,我们尽量说这个角色是很重要的,那么这个人的自尊水平就会提高。

二.自我增强(自我美化)

当个体接收的信息对其自我概念构成威胁时,个体的情感状态就会发生紊乱。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显的选择就是重新认识自我,即自我增强。

自我增强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来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人们常用的自我增强方式 6种

(一)向下的社会比较

当个体无法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时,为对付社会比较的痛苦,常常会贬低他人的能力或品性。

(二)选择性遗忘

更多是无意识的过程,叫动机性遗忘。

(三)有选择地接受反馈

(四)缺陷补偿(职业与婚姻)

(五)自我防御性归因(利己性归因,歪曲有偏差的)

进行自我防御归因是有条件的,有制约因素。

第一,行为结果对维护和增强自我价值是不是很重要

第二,要估计一下别人接受不接受(一是候选原因的合理性,二是会不会被别人否定,三是自己随后会不会继续做这个事情)

第三,矛盾的东西。追求逻辑、精确内化,追求准确归因的动机强烈,他会遵从这样一个准确的动机,放弃利己性归因第四,自我表现的动机,在有的文化下,崇尚真实

(六)自我设障(运动员)

自我意识是一个实体的还是建构的?即“实体自我”or“建构自我”。

科学心理学的几种主流理论都认为,自我是隐藏于行为背后的一个内在的精神实体。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也就是后现代心理学,他们认为自我并非是人的内部的本质,而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互动的结果,他们认为是话语建构的。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答案教学提纲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 识答案

精品文档 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整理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 1【单选题】威廉?詹姆斯认为,人具有把自己视为()看待的能力 A、整体 B、主体 C、客体 D个体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当一个人因为身体不好而感到焦虑时,这就是()。 A、自我概念 B、自我认知 C、自我意向 D自我情感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自我意识有()种成分。 A三 B、四 C、五 D六 我的答案:A 4【判断题】自我意识也可以叫自我。() 我的答案:2 5【判断题】1790年,威廉?詹姆斯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我的答案:X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二)| 1【单选题】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我部分被称为()。 A、公我 B、私我 C、盲点 D无意识的自我 我的答案:D

精品文档 2【单选题】根据贝克的观点,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的关键词?() A、无辜 B、没有价值 C、有罪过 D被剥夺 我的答案:A 3【单选题】罗杰斯认为自我可以分为现实自我和()。 A、虚拟自我 B、完美自我 C、理想自我 D生理自我 我的答案:C 4【判断题】在对社会化的研究中,父母养育孩子是无条件的。() 我的答案:X 5【判断题】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包括生理(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精神)的自我。() 我的答案:2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1【单选题】重要他人是指,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的人。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从属关系 D利益关系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在()阶段,孩子开始把自己视为一种社会客体。 A萌芽 B、准备 C、游戏 D竞赛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米德认为,他人指的是个体所属的()。 A、社会阶层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科学。 档案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有目的地收集大量现有资料,获得并分析已有的信息,找出某些社会事实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角色即为“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态、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社会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外在特征的认识、对其内在特征的推理与判断,以及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者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交往中 人际沟通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的集合体 社会促进是指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群体去极化是指群体讨论倾向于使群体成员的初始观点得到加强。 利他行为是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侵犯行为是指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社会干扰。 社会惰化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罗斯于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与麦独孤同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同被看做是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分为四个方面: 一.个体的心理及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2.研究自我与同一性3.研究社会动机4.研究社会感觉和认知5.研究态度改变,二、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行为,三、群体心理及行为四、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档案研究法的优点:1.节省时间2.费用低3.档案研究不直接面对被研究对象,因此被研究对象不会因为察觉到自己正在被研究而做出不自然的反应4.研究者可以检验先前的一些现象假设,也能够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活动提供一些有用的因果联系。 研究档案法的缺点:1.研究者无法控制信息类型和质量,只能研究现有的资料2.档案研究的工作量大3.一些记录可能不连续或丢失了,从而阻碍了研究的进程4.档案研究对研究者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研究者必须具备很强的概括总结能力以及高度的洞察力,从而发现新问题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潜在的问题:1.研究偏向问题2.伦理道德问题 制度上的保障包括:1.风险—利益分析2.获得正式的许可 心理动力学理论: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2.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阿德勒的追求卓越与社会兴趣学说、霍妮的基本焦虑学说、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学说

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研究对象:五个层面: 1*、个体: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吸引、爱情等。 3*、个体与群体互动: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个性化等。 4*、微观群体: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 5*、社会: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2)、研究范畴: 1*、社会心理发展:社会化、态度及其形成。 2*、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刻板印象,归因。 3*、社会互动: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助人行为、攻击行为。4*、社会影响:从众、遵从和服从;劝导与态度改变、合作竞争等。(2)、社会学理论: 1*、学习理论:个体行为由过去经验所决定,特定环境下的习得行为可成为习惯,在类似环境再次出现时,以同样行为应对。 1)、斯金纳学习理论:认为习得行为是强化所致。也就是说,习得某一行为的结果,可使学习者满足某种需要,或者可避免负面结果。2)、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时,可以不必做出外部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

2*、进化社会心理学:该理论将进化和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到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理解中。心灵是一种进化的、适应的器官,而不是一块白板,由进化形成的各种先天倾向组成。 其重要观点在于: ①许多人类的倾向、偏好是基因的结果,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为了解决生存和繁衍; ②人类行为是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作用的产物,但是后者充其量只是充当了背景刺激; ③人类祖先面对的一些问题,也具有社会性:希望被群体接纳、与他人合作等等。 (3)、社会心理学: 1*、奥尔波特:是设法了解与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 (他人存在包括:实际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暗指的存在。) 2*、吴江霖: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金盛华: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小结: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社会心理”,而且研究“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修改版 第一章 导论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1.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图式与梦想与害怕可能成为的自我。影响因素:1.扮演的角色2。我 们所做的比较3.社会同一性4。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5.成功与失败的经历 2. 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控制点(分为内部和外部控制点),习得性无助。控制/幸福正比。 3. 自尊:1)动机:维持自我价值。2)阴暗面: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表现出敌意。建立在 自我感觉上比外部事物上要更好。 4. 自我服务偏见(性欲产生):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2)盲目乐观。(赌博)3.虚假 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酒驾)4。与他人比,认为自己更好。 优点:乐观。缺点:高估自己推卸责任。 5. 自我展示:1。虚伪的谦逊2。自我妨碍。3.印象管理 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1. 归因:1)海德(性格归因与情境性归因)2)常识性归因:共同性,区别性,一致性。 2.归因错误的原因:1)认知与情境意识(行动者观察者不同,观点随时在变化〈关注情境限制〉,自我觉知〈对老师性格的评价,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2)文化差异 库勒乔夫效应:通过观察脸部确定其知觉 3。如何做准确的判断:1)直觉判断【力量:自动化非逻辑思维(网球);局限:错觉思维】 2)过度自信倾向(验证性偏见,纠正:及时反馈和设想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 4。直觉:心理捷径。1)代表性直觉(与某类心理特征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重要信息)2)易得性直觉(过度重视鲜活案例,并对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如飞机失事)3)反事实思维(与易得思维类似,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心理模拟) 5.错觉思维:1)错觉相关(期待发生重要联系时,将随机事件联系起来,知觉到错觉相关) 2)控制错觉,如赌博和趋均数回归3)情绪和判断:影响判断 第四章 行为态度 一、态度决定行为吗?1。 道德伪善,言行不一致。(反对和崇尚暴力) 2。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内在态度(第一,面部肌肉反应;第二,内隐联想测试(积极词汇与黑人面孔)2)情境(观察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效果明显) Eg :我为了身体健康-—邻居似乎跑步去图书馆—-我能做到—-下周开始 总结:1)其他影响因素最小化2)态度与预测行为紧密相关,如投票3)态度强有力. 3。行为何时决定态度?1)角色扮演(我们由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2。社会运动(演讲唱国歌) 3)等门槛现象:小承诺做更大的事情 4。为什么行为影响态度:1)自我展示:印象管理。2)自我辩解:认知不协调(费斯廷格) 3)自我知觉(当态度摇摆不定,从局外人身上观察自己,如大赛前失眠)【表情态度;过度合理化与内部动机,1将乐事变成苦差事2找不到外在的原因,如唱歌高兴】 第五章 基因,文化,性别 一、自然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文化与行为:1)文化多样性(私人空间)2)相似性(拒绝乱伦) 2。社会角色:1)高-—低社会角色(低的社会角色削弱自我效能感)2)角色互换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 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自我、 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 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 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一般认为自我意 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自我认知,即对 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 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举例来说,个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 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 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 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 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 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从自我中的精神自我部分产生发展而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又可以把 自我意识看作精神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自我的一部分。但我们要认识到,自我意识一旦产生,便有了相 当大的独立性。 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认知范畴。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图式、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自 我概念只是自我认知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着自我认识甚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自我体验 和自我调节有着深刻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概念、自我意识都涵盖于自我的范畴之内。由于长期以来, 西方和国内关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研究都是在自我(self)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在下文的一些相关理 论阐述中,我们不做严格的区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所谓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由哪些心理成分或基本表现形式所构成。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一般角度)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 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

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 (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 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 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内在价值定位)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个体最希望具备、给予最高评价的自我概念。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思辨期---积累思想(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绘期——-成型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五大思潮的促进:(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产生标志:1908年,两本书的出版: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绪论》罗斯《社会心理学》 (三)实验期-—-独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 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运动的早起成员,倡导群体动力学,桃李满天下等,现代实验心理学之父 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1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2提出了社会促进31924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四、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麦独孤弗劳仑兹生物因素本能印刻遗传差异XYY (二)学习理论 机制:1.联结S——--R 2强化、模仿 特点:1.行为由过去经验得出。 2倾向解释-当时环境,忽视人的主观感受. 倾向解释外在行为,忽视人的心理状态。 (四)认知理论:行为取决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或加工过程. 1分类 2聚焦 五、概念解释 现实真实性:实验与现实生活情景相似程度。 心理真实性:一项实验所引发的心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相似程度. 六、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 1〉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自然环境中而非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 〉理想与现实 最理想研究:一是对情境有足够的控制,以确保没有额外变量影响结果和将人们随机分配到情境中去(内部效度);二是确保结果能够外推到日常生活中去(外部效度)。 研究现实:要在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取舍 2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取舍 实验室试验-—确保内部效度现场实验—-提高外部效度重复性实验——综合运用 第三章社会认知 一、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一图式 图式: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事件等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 图示作用:1提取信息:组织并理解世界,将就经验与新情景衔接起来.2加快信息加工速度3填补信息 二、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二社会认知的心理策略与捷径(认知启发线索) 1代表性法则(表征性启发):对当前事件或信息与典型的事件相似程度来判断.

社会心理学笔记-打印

大纲变化的部分 增加的内容内容表述调整删除的内容普通心理学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 关系、社会影响;人本主 义人格理论 大五人格理论 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新生儿反 射、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理论”的位置 婴儿、幼儿、童年 期儿童、青少年期 心理发展的一般 特征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表征和类型、陈述 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 识的学习迁移理论的要求概括化学习风格与教育、 学习动机的作用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伦理,实验范 式、实验逻辑、实验与理 论的关系,提取诱发遗忘, 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 冲突效应实验,眼动技术、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功能 核磁共振技术反应时技术具体化: 减法反应时、加法反应时、开窗技术、内隐联想测验 心理统计学协方差分析,统计功效与 效果量,一元线性回归的 曲线方程,多元线性回归、 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抽样分布具体化: t分布、F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心理测量学测验标准化,心理健康量 表和发育量表项目反应理论具体化:单维性假设与项目特征曲线、单参数模型、双参数模型和三参数模型、项目信息函数与测验信息函数;概化理论具体化:方差分量的估计、概化系数与可靠性指数、G研究与D 研究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 1、定义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一、概述 二、社会化与自我 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四、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 五、态度 六、沟通与人际关系 七、社会影响 八、爱情、婚姻与家庭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Myers, 2002)主要研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人、群体或社会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G. W. Allport, 1954) 个人他人社会群体 第一节概述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二发展简史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理论流派 本节共计9个问题(重点7个):1.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起源于两个母体的不同视角:心理学和社会学。 3.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4.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B=f(P, E)(勒温)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 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 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可分为 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 叶)、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 20世纪初)与实证分析(20世 纪2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即 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和 确立期。 7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 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 则和伦理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自然观察、参 与观察)、调查法(访谈、问卷 法)和档案法(调查报告、个案 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 版物及历史文献等)。 9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 括: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 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 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个人(individual)心理学(阿德 勒)、 分析心理学(荣格)、 “文化因素论”(霍妮等)、 自我(ego)心理学(埃里克森)、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hip)学 派(沙利文)、 自体(self)心理学(Kohut,1972)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一、社会化 二、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三、自我、身份与自尊 本节共计19个问题(重点15 个):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 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再社会化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 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 定人生理想; 培养社会角色。 3.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 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的遗传素 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亚里士多德:人在本质上是社会 性的动物 荀子:人能群也 马克思:在一定意义上,人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新结婚时代:你嫁给(娶了)一 个人,就嫁给(娶了)他(她) 的所有社会关系 4.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 学校、大众传媒和参照群体。 5.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 政治社会化。 口吃认同与中性化刑与 德慎独大人格 6.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 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 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 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 得以形成的基础。 7.角色理论按照人们所处的社 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 的行为及其规律。 8.社会角色分类:先赋角色和 成就角色;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 角色;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 色;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9.角色扮演含有角色期待、角 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10.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 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 色失败。 11.自我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始 于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 12.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 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 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 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 认知。 主我与客我镜我 13.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 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 反思自我。 14.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 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 待。 15.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生理 自我(8个月到3岁)、社会自我 (3到13、14岁)和心理自我(青 春期到成年)。 16.身份: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 境决定的自我认同。与角色的关 系: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 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 的行为期待。 17.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 性、多重性、稳定性和契约性。 18.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 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19.自尊的影响因素: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 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 行社会比较。 内在自尊与外在自尊认 知失调与自我设障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社会知觉 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三、归因本节共计13个问题(重 点9个): 1.社会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 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包括 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 知觉。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 行为原因知觉三个方面。社会认 知 2.影响因素:认知者的经验、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 情绪。 3.图式,亦称范型,是人脑中 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主要作 用:影响注意选择、记忆、自我 知觉和人际知觉。 4.印象与印象形成:印象是个 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 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 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 1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这五个维度分别是: 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 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 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 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 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 5、行为主义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创始人华生。 6、在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影响最广泛的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的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的优点是有些问题无法控制实验条件,所以只能够用相关研究的方法加以研究,另外相关研究可以收集到比实验研究更多的资料。缺点是:不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的方向没有办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 学科概述—学科界定、学科关系、学科历史〔第一章〕 个体自身—自我概念、印象、归因、态度〔第二三四章〕 社会化 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第五章〕 个体与群体—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 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第七章〕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1、社会化〔09〕: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学习与社会经历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过程。人作为自然界开展水平最高生物,其生存方式已根本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开展基点。社会那么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根底上开展。人遗传素质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承受社会化可能性。 2、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同时所形成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独特性过程。个性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与行为方式内部动力系统,是个人社会共同性与自身独特性有机统一体。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对待世界与如何体验世界,决定着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与如何体验自己,也决定着一个人对于外部世界与自己采取怎样行为方式。 3、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态度反响〔表情、评价与对待〕开展起来自我概念。库利认为,通过镜映过程,别人对于儿童态

度与对待不仅塑造着儿童自我意向,而且也会通过儿童自我概念引导行为作用塑造一个人实际自我。 4、印象:印象〔impression〕通常指第一印象,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历为根底理解,讲情境中人或事物进展归类所形成起来对有关人或事物概念。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展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意义,并使自己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过程,就是印象形成。 5、刻板印象〔04 08〕:指人们通过自己直接或间接经历形成起来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看法。它是一种先入为主、难以改变看法。例如:在人自然特征方面,人们比拟系统观念是同性别、种族与外表吸引力联系在一起,因此也首先根据这三个方面讲人进展分类。当人们将某一个人归入其中一个类比时,就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些特征。 6、晕轮效应:当一个人外表充满魅力时,他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特征也会得到更好评价,这种现象称作晕轮效应〔halo effect〕。心理学家们把这种从一种特征推知其他特征普遍倾向概化为晕轮效应。实验研究说明,外表吸引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印象。以一般吸引力者为参照,高吸引力者都会获得更好评价,而吸引力低人所得到评价却明显低于一般吸引力者。 7、中心品质:在社会心理学中,指那些重要会影响到人们印象形成特征,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一个人其他品质特征评价。例如在凯利做研究中,热情或冷酷就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中心品质,是否具有热情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思考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思考 1结合相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2人们为什么会愤怒?挫折侵犯理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 3试述温度、线索、去个体化和饮酒等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5结合相关研究,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6社会生物学是怎样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 7社会进化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的? 8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结合相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①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a.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b.Hamig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他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个体好处而存在,而且也通过给予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Hami1ton的观点后来被Wi1son等人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②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从特质上讲,遗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干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在心理学体系中,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作用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早期的行为主义者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突出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的作用。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分化,人们从很多方面找到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真实的重要性。 ①家庭环境 a.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比如,阿德勒在分析出生顺序的时候所认为的,父母对待不同顺序孩子的方式不同,从而造成了孩子们在依赖感、成就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b.现代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家庭影响的时候不再把一个家庭看成是对每一个孩子有同样影响的地方。实际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面临着两种家庭影响: 第一,共同性的影响,指在家庭内部所有儿童共同面对的环境,如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儿童养育哲学等。第二,非共同性的影响,指家庭内部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方式。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更大。 ②文化环境 环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层次是文化。文化差异对人的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说明文化的作用。与生物进化一样。文化也存在着进化的问题。文化进化是指文化特征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过程,它往往以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形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举例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David G。Myers,2005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Ellwood,CA。The 我们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包括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变化、发展的一门学科 二、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分歧 心理学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个体心理学 2.群体心理学3。大众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 一般方法论或广义方法论,即哲学世界观层次的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2.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专门方法论(方法原则)1.客观原则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3.交往原则4。伦理原则 具体方法1.实验室实验2、现场实验3.系统观察法4.调查法 四、实验室实验的优缺点 优点(1)研究人员能够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2)能够在各种场合随机地分配被试(3)操作检验虽然实验者能够控制自变量,但是确信被试是否察觉了实验者打算进行的操作是很重要的 缺点:(1)实验室环境的无关可能性.即指实验室条件的人为性,以及实验室环境与人周围的显示环境相距甚远这一事实。(2)实验者的期望(3)被试在实验室环境的反应。这些反应主要是需求特征和评价恐惧 五、现场实验的优缺点 优点(1)有较好的外部效度(2)有较高的反应真实性(3)仍保留了对自变量的控制和随机原则,能够说明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1)变量不易控制(2)容易引发道德问题(3)较低的精确性和复杂性 六、问卷和访谈法优缺点 优点:首先,它可使研究人员在长时间跨度和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检验假设。而其它方法只能在当前的时间和地点中,根据有限的一小群人的情况检验假设.因此,这种方法能使研究人员更了解假设的普遍有效性。其次,因为资料最初是为其它目的而留下的,故无反应倾向性。缺点:常找不到检验假设所需要的数据。 第二章 1875年德国的谢夫勒(A·Schaffla)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Ross)同时出版了专著:《社会心理学引论》和《社会心理学》 有记载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是美国的特里普利特(N·Triplett,1897)做的 奥尔波特(F·Allport于1924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是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一、社会心理学三大来源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答案

2018 年 10 月 28 日星期日整理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 1【单选题】威廉·詹姆斯认为, 人具有把自己视为 () 看待的能力。 A、整体 B、主体 C、客体 D、个体 我的答案: C 2【单选题】当一个人因为身体不好而感到焦虑时, 这就是 () 。 A、自我概念 B、自我认知 C、自我意向 D、自我情感 我的答案: D 3【单选题】自我意识有 () 种成分。 A、三 B、四 C、五 D、六 我的答案: A 4【判断题】自我意识也可以叫自我。() 我的答案:√ 5【判断题】 1790 年 , 威廉·詹姆斯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 我的答案:×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二) 1【单选题】自己不知道 , 别人也不知道的自我部分被称为() 。 A、公我 B、私我 C、盲点 D、无意识的自我 我的答案: D

2【单选题】根据贝克的观点,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的关键 词?() A、无辜 B、没有价值 C、有罪过 D、被剥夺 我的答案: A 3【单选题】罗杰斯认为自我可以分为现实自我和() 。 A、虚拟自我 B、完美自我 C、理想自我 D、生理自我 我的答案: C 4【判断题】在对社会化的研究中, 父母养育孩子是无条件的。() 我的答案:× 5【判断题】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包括生理( 物质 ) 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 ( 精神) 的自我。 () 我的答案:√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1【单选题】重要他人是指, 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 () 的人。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从属关系 D、利益关系 我的答案: D 2【单选题】在 () 阶段 , 孩子开始把自己视为一种社会客体。 A、萌芽 B、准备 C、游戏 D、竞赛 我的答案: C 3【单选题】米德认为 , 他人指的是个体所属的() 。 A、社会阶层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 识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详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才能、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概述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展调节、控制的过程。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在康德哲学中自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历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那么被视为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开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

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展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好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开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开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假如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缺乏,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制缺点,获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视、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答案

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整理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1【单选题】威廉·詹姆斯认为,人具有把自己视为()看待的能力。•A、整体 •B、主体 •C、客体 •D、个体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当一个人因为身体不好而感到焦虑时,这就是()。•A、自我概念 •B、自我认知 •C、自我意向 •D、自我情感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自我意识有()种成分。 •A、三 •B、四 •C、五 •D、六 我的答案:A 4【判断题】自我意识也可以叫自我。() 我的答案:√ 5【判断题】1790年,威廉·詹姆斯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 我的答案:×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二)1【单选题】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我部分被称为()。•A、公我 •B、私我 •C、盲点 •D、无意识的自我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根据贝克的观点,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的关键词?() •A、无辜 •B、没有价值 •C、有罪过 •D、被剥夺 我的答案:A 3【单选题】罗杰斯认为自我可以分为现实自我和()。 •A、虚拟自我 •B、完美自我 •C、理想自我 •D、生理自我 我的答案:C 4【判断题】在对社会化的研究中,父母养育孩子是无条件的。() 我的答案:× 5【判断题】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包括生理(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精神)的自我。() 我的答案:√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1【单选题】重要他人是指,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的人。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从属关系 •D、利益关系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在()阶段,孩子开始把自己视为一种社会客体。 •A、萌芽 •B、准备 •C、游戏 •D、竞赛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米德认为,他人指的是个体所属的()。 •A、社会阶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