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高考语文重点:语言运用题修辞手法技法总结

[全]高考语文重点:语言运用题修辞手法技法总结

高考语文重点:语言运用题修辞手法技法总结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注意:

(1)比喻要有相同点;

(2)不是有比喻词就是比喻句;

(3)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

【真题解析】

新高考卷Ⅰ(山东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于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来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题目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从题目要求可以确定,答题思路先要找出比喻的地方,然后从相似性(本体和喻体之间)角度对比喻句内容进行分析。

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前一句子。“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

紧随此句的是题目中的比喻句。“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这一比喻句是用以形容”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

比喻句的本体是路,不是车;喻体是”河“。那么”路“为什么像”河“呢?这二者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细想起来,相似点还不止一处。

一是路和河的形状相似,曲折着向前延伸;

二是路上的车流和河中的水流相似,都是流动的,不是静态的;

三是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杂质多而黏稠流动缓慢相似;

第三点的相似最为重要,也是这一比喻句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塞车的路像黏稠的河——强调路上车多行进缓慢。

综合起来参考答案如下: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回答比喻在文段中的体现)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另附:句中的“红尘万丈”算不算比喻?

先要了解“红尘”的意思。

红尘,是一个汉语词语,是一个常见名称,一指人间俗世之意;二指这个世间,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三指闹市的飞尘,形容繁华,也指热闹的地方;四指人世间。红尘在古代时的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来源于过去的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

这一句“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句中“红尘”意指“闹市的繁华”。“红尘万丈,车流缓缓”形容的是“繁华的都市,热闹的街头,拥挤的车流”。

红尘万丈,没有比喻,因为没有喻体,也没有相似的地方。“万丈”只是形容繁华的区域面积之广,一座北京城之大,何止“万丈”?所以也用不着想到什么夸张啦!

近来试题的考查形式:

考查形式一:修辞运用专项考查(主观题)

【典型例目】

江苏省苏州八校联盟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于是她心中特有的生命精神和美感,叫我感觉到了。她没有像我们都市中的大艺术家们那样搜出枯肠去变形变态,刻意制造出各种怪头怪脸设法“惊世骇俗”。她的艺术生命是天生的,自然的,本质的,也是不可思议的。这生命的神奇来自于她的天性。剪花娘子们不想在市场上创造价格奇迹,更不懂得利用媒体。千古以来,一直都是把这些随手又随心剪出的活脱脱的形象贴在炕边的墙壁或窑洞的墙上,自娱或娱人,没有市场霸权制约的艺术才是真正自由的艺术,这不就是民间艺术的魅力吗?她们不就是真正的艺术天才吗?然而,这些天才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它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那么,到了农耕文明在历史大舞台上的演出接近尾声时,我们只是等待着大幕垂落吗?在我们对她们一无所知时就忘却她们?我的车子渐渐离开这草原深处,离开这些真正默默无闻的人间天才,我心里的决定却愈来愈坚决: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一定!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19. ①句中把剪纸民间艺人比作野花野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都是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默默无闻,不为人知;③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用法。题干中说“比喻具有相似性”,这就提示考生思考的方向,要指出“相似点”。文中的比喻句是“然而,这些天才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民间剪纸艺人”,喻体是“野花野草”。二者的相似点是:“它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即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但是它们都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考查形式二:修辞方法辨识考查(选择题)

【典型例目】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一20题。

艾草又叫家艾、艾蒿,是菊料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艾草叶子的形状,像是钢又,不是三叉而是五叉与七叉,如同兵器,(比喻)可见艾草生来就具有了战斗的精神。①:正面是碧绿色,背面是灰白色。清风过处,叶片舞动,如旗飘扬,(比喻)变幻多姿,令人赞叹。

艾草矮者齐腰,高可及人。一株株的艾草,笔直修长,颇有一派玉树临风的美感。艾草的茎呈方形,细者如箸,粗者如指。(比喻)仔细端详,茎的外表有着一条条上下贯穿的纵棱,突出而明显。

眼观手摸,有棱有角,极具执着的个性。(比拟中的拟人)其实,一条棱就是一条藤,用于承载体重,支撑信念。这像人的筋骨,更像混凝土中的钢筋。(比喻)是故,艾草们坚韧挺拔,不屈不挠,堪当重任。(比拟中的拟人)艾草最宜群植。成丛成片,才有气势,方成气候。②,最好到蔓延的河滩,广袤的野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艾草们自由自在地生长,强壮蓬勃,野性张扬。(比拟中的拟人)大片大片的艾草,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风貌。(排比)它们列队整齐,精神振奋,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必胜气概,只需一声召唤,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疫战斗。(比拟中的拟人)

18、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喻、夸张、比拟

B.比拟、比喻、排比

C.借代、对偶、排比

D.借代、比喻、夸张

答案:18、B。“具有了战斗的精神…极具执着的个性”等为比拟;“像是钢叉…如旗飘扬”等为比喻;“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风貌”等为排比。本段中没有借代、夸张。

考查形式三:语言表达效果考查(选择题)

【典型例目】例1.

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修辞效果分析: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典型例目】例1.

例2.

原句: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改句: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

从修辞角度找到一个得分点:

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地写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

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二、比拟(拟人和拟物)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

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

“那河畔的金枊,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是比喻。

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当然也是比喻。

(2)拟物。

修辞方式之一。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

①把人比作物,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拓展:比喻与拟物的区别

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出现。

拟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现。如上面的例句“涌了上来”“咆哮”“长在水里”。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4.近来试题的考查形式同比喻,这里不重复。下同。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提示:对偶很好辨识,考查意义不大。重点要记住对偶的表达效果。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提示:注意重复和叠词的区别。

反复是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叠词叠词是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叠词使效果:1、韵律回环, 富有音乐之美。2、特征突出, 具有则强调作用。3、表达感情, 使其更加深刻。4、拟声叠音, 仿佛身临其境。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通常情况下,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是设问的标志。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但是设问也有一种情况,句中只问不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

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在自问自答,答案不用自己说出来。能启发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其实答案不说出来比说出来好。他总不会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辈同学少年也。添上这一句,是多余的,也是败笔。诗歌的一点意味也就在这里。不把话说出来,让你揣测,或语意明了,不用回答。

有人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因为它非常符合反问的一个特征“只问不答”。但是还要考虑反问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要素,反过来问,要有“反”方向的思考。如:

1.你难道不想知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的修辞方式吗?

难道……吗+不双面否定表肯定

2.你怎么可以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呢?

怎么……呢是反问,否定

依据反问的最主要特质,对照“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中没的反向问的意思,所以不是反问。

十、对比

1.定义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

2.种类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反面对比;

(2)反物对比。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3. 作用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十一、引用

1.定义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种类

引用分为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比如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3.作用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十二、通感

1.定义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种类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3.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导读: 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

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史上最全的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答题技巧总结

史上最全的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答题技巧总结 语言运用在高考语文中所占的分值并不高,但是对于考生能力的考察是很重要的部分,因此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答题技巧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哦~~~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修辞)

专题二修辞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中的“常见”是指使用频率高,学生见得多且较为熟悉。江苏省《考试说明》列出的常见修辞手法有以下七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对修辞手法的考查,重在“运用”,即要求考生在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语意和语境的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次:一是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某种特定的内容,二是能解说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表达上的作用。 修辞手法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其出题方式常常翻新花样,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备受命题者青睐。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仅体现在各类语言表达题中(常与“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考查),也体现在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中。因此,加强对各种常见修辞的辨识能力、熟悉掌握各种常见修辞的表意功能以及准确灵活地运用各种常见修辞来表情达意,是复习备考中的重点。 掌握七种修辞两步突破修辞题难关 【真题试做】 (2017·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解析A项,“一带一路”比喻成“新引擎”;C项,“网络病毒”比喻成“洪水猛兽”;D项,“我国企业”“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的转变比喻成“弯道超车”。

[全]高考语文重点:语言运用题修辞手法技法总结

高考语文重点:语言运用题修辞手法技法总结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注意:

考点03修辞手法的特征和表达效果-备战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精讲速练(全国通用)

考点03 语言文字应用专题—修辞手法的特征和表达效果 在2022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应用题出现了对修辞手法的考查题型,这就需要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做好充分准备,掌握修辞的特征和应用。在指定某一划线句子中,有的题型直接告你该句的修辞,要求你写出修辞构成要素,再回答此修辞在该句中产生的表达效果;有的题则需要你先回答句子的修辞类型再谈表达效果。此题分值4分,修辞类型1分,修辞构成要素1分,表达效果2分。以下为整理的修辞知识点,帮助大家熟练掌握修辞。 修辞手法的答题模板: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 一、比喻 特点:1.甲事物和乙事物本质不同,但有相似性。2.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3.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xx比喻成xx/本体是xx,喻体是xx,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二、比拟 特点: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 2.拟物:把人当做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3.作用:生动形象 答题模板: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以人的情感或动作/ 或使xx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或描绘了xx物( 特点/情态/形态/姿态),表达了作者(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2.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赋予xx以物的状态或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xx或描绘了xx物( 特点/情态/形态/姿态),表达了作者(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三、夸张 特点:1.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特意扩大或缩小 2.作用:形象化、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强烈的感情色彩 答题模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xx(特点),①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给人印象深刻; ②强调语气,引起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四、排比 特点:1.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2.作用:增强语势,丰富/强调内容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之修辞手法专题练习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之修辞手法专题练习 常见修辞手法的构成、作用 一、比喻 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二、比拟(拟人和拟物) 拟人,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 拟物,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 作用: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构成:借用某物代指某物。 作用: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四、夸张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五、对偶 结构:名词对名词,对词对动词,短语对短语等 作用: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六、排比 构成: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 作用: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通感 构成: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作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注:所有主观题的回答,除了专有名词的使用外,必须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切不可泛泛而答。 专项习题 无论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的长征,连

绵不断的“民族脊梁”万里长城,还是孕育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它们都展现着中华山河壮美,凝聚着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等精神文化内核。几大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地域广阔,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文化遗产,也串联起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从发展历史来看,大江大河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如长江流域拥有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不同文化形态兼收并蓄,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长江文化。在湖南,“半条被子”的故事感人至深;在广西,湘江战役悲壮辉煌;在贵州,遵义会议改变了历史……跨越大半个中国,超过2000处长征文物散布在沿线15个省区市的广袤的国土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更好地发掘、保护和建设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对讲好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意义深远。 1.请赏析两处画波浪线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好书如同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如同和高尚的人谈话——或如春风拂面,使人心旷神怡;或循循善诱,令人茅塞顿开;或荡气回肠,让人拍案叫绝。如果仅为黄金屋、颜如玉而读,那是对读书这一高尚行为习惯的亵渎。所以,读书一定要分良莠,选书而购,择书而读,否则就开卷无益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清晨,微风细雨中乘着一条小船游漓江,细雨落在身上,分不清是雨还是雾,空气清新如甘泉。青山如黛,江水如蓝。山都不高,也不陡峭,有的如小鹿,似碧螺,有的如蘑菇端坐在漓江之畔。山水青翠,令人神清气爽。想起诗人韩愈的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高考二轮语用题复习:常见的九大修辞手法答题技巧总结及习题

高考二轮语用题复习:常见的九大修辞手法答题技巧总结及习题 比喻:生动形象,描摹刻画。 1.(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写脱贫的文章,我走进山东管理学院的图书馆。一排排书橱是一块块田地,书橱里的书是无数朵盛开的鲜花,学子则是一只只蜜蜂,在田地间穿梭。图书馆里,人人捧读心爱的书籍,那翻动书页的声音似数以万计的蜜蜂在匆忙地采花蜜时发出的吟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收获季节特有的气息。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1.【答案】①句子将一排排书橱比作一块块田地,把书比作鲜花,把学子比作蜜蜂,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书橱和田地的排列方式相似,书和鲜花都是美好而吸引人的事物,学子汲取知识养料与蜜蜂采蜜相似,学子在书橱间走动与蜜蜂在田地间穿梭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审题很关键。考生需明白,题目不是要求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而是分析比喻的相似性,即分析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考生通过阅读文本,准确把握本体和喻体,不要遗漏,并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答题时,考生要先答出画横线句子涉及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具体分析这些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画线句子“一排排书橱是一块块田地,书橱里的书是无数朵盛开的鲜花,学子则是一只只蜜蜂,在田地间穿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橱”比作“田地”,书橱和田地的排列方式相似,都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把“书”比作“鲜花”,书和鲜花的相似点是它们都是美好而吸引人的事物;把“学子”比作“蜜蜂”,学子汲取知识养料与蜜蜂采蜜相似,学子在书橱间走动与蜜蜂在田地间穿梭相似。 【思路】比喻+比喻解读(本体和喻体)+相似性解读 比拟:使表现的内容更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2.(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的气息……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格。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①树和人本来不会搂抱,使用拟人既赋予树以动感,又使人感到亲切;②“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形象写出了树荫范围之大、浓密和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的鉴赏能力。“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中赋予大榕树以人的姿态,树是不会“搂抱”的,用“搂抱”来形容树的“浓荫”遮盖着人,赋予静态事物以动感,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以及树荫范围之大、浓密。 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突出强调。

高考语文修辞考点全攻略

【考点剖析】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在高考《考试大纲》中归入“表达运用”这一部分中,能力层级为D。《考试大纲》规定常见的修辞方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种。高考考查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而不是单纯考查概念,因此考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对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和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语句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等等。 【真题回放】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对于修辞这一考点的考查,较少单独设题,而是将本考点融入到其他考点,综合考查考生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题量为一道,分值为5~6分。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设题: 一、语言运用题中,根据具体语境需要考查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1.结合仿写、扩写、变换句式考查修辞运用能力。 例1.(2008年高考海南卷)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一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 【参考答案】机遇对于天才是一双翅膀,对于强者是一把火种,对于弱者是一堆灰烬。 2.通过拟对联、图形转换等语言表达形式考查修辞运用能力。 例2.(2008年高考重庆卷)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副对联。 【参考答案】珠峰白云含情喜迎圣火;碧空彩虹预祝奥运成功。 例3.(2008年高考山东卷)下面这幅摄影作品展现的是刘璇在自由体操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选两种修辞方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 字。 【参考答案】刘璇像鸟儿在空中自由展翅飞翔,你看那姿态,多么轻盈,多么潇洒,多么美丽! 3.根据要求,通过形象描绘来考查修辞运用能力。 例4.(2008年高考天津卷)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人生不过是为了尽力展示生命独特的美丽,如同一条山间小溪,可以越过高山投身辽阔的大海,也可以随遇而安,化成一汪碧绿的清潭。 二、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效果。 例5.(2008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高考语言运用题之修辞专项

高考语言运用题之修辞专项 一、修辞考点新高考题型命题趋势 从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再到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和全国新高考Ⅰ卷的语用题命题来分析,考虑到选择题的难度较低,修辞用法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以主观题型出现,分值有所增加,为5分。从目前2022届高三备考各地试题分析,语用题中词语选择、语句复位、修改病句、修辞手法、补写句子是高频考点。 【高考真题】 【2020年新高考卷Ⅰ山东卷】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回答比喻在文段中的体现)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答案】(5分)示例: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答案】(5分)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评分参考: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24语言文字运用-修辞手法(含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修辞手法 讲义 一、考点落实 【考向讲解】 本考点为全国卷必考内容,一般穿插在文学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仿用句式等题型中考查,2020新高考山东卷则专门设置了一道主观题考查“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可见其在新高考中受重视的程度。根据相关文件,“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共9种,备考中对这些内容要重点掌握。 【重点知识】 根据修辞效果的不同,我们将上述9种修辞手法分为“生动形象类”和“增强语气类”两大类。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在某些特定语境下,一些修辞手法可能兼有上述两种表达效果。 (一)生动形象类 所谓“生动形象”,是指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得被描述事物的的某一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1.比喻 定义:比喻,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分类: 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仿佛...... 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借喻 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作用: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增强文采。 2.比拟 定义: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分类: ①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②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 作用: ①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 ②使语言风趣幽默。 ③运用比拟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3.借代 定义: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 分类: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工具代本体,专名代泛称,以结果代原因,形象代本体。 作用: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有文采。

高考语文复习题常见的修辞方法及答案详解

高考语文复习题: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专项训练 1. 从下面给出的主题词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拟写一副对联。要求内容健康向上,除“对仗”外,还需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方法。每句字数在7-20字之间。 主题词:黛玉宝钗;张良韩信;成功失败;泉水垂柳;学生老师。 示例:泰山黄河泰山无辞累土方成其大,黄河未弃细流乃见斯长。 答: 2. 学校举行大型朗诵会,请你为白居易的《琵琶行》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一段主持词,要求:①语言生动,有文采,至少用一种修辞格。②至少引用一句原作中的诗文。③不超过60字。 答: 3. 如今,广告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如联想电脑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宛西制药的“药材好,药才好”;山东省旅游的“走近孔子,扬帆青岛”,等等。 请从上述三则广告词中,任选一则来分析其创意的妙处。 答: 4. 5月21日是世界无烟日,请为吸烟的长辈拟一条以“吸烟有害健康”为内容的短信。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40字。 答: 5. 改写下面的句子,使之结构相同或相似,句式协调,构成排比。(可

增删个别词语) 教育是事业,事业以献身为意义;同时它又是以求真为价值的科学;教育还是艺术,如果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生命。 答: 6. 某商场将举行为南方遭受冰冻灾害地区捐款的商品义卖活动,请你为商场写一则活动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20个字。 答: 7.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美不胜收”为开头,以“美不胜收”为重点扩展语句。要求: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90个字。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美不胜收。 8. 下面这段话反映了作者一种冲动的感情,“冰冷”的心态,低沉的情绪。请你写一段话鼓励他理性地看问题。要求运用呼告、反问、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段话,面对高考,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作业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我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将深味这校园里浓黑的悲凉。 鼓励的话: 9. 补写出下列对联的下联。(任选两联) (1)七尺小屋,承载父母殷切希望 答: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修辞手法(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征、效果)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 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 06.1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特征、效果 教学目标 1.熟记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特征。 2.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2.熟记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特征。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征 一、比喻:打比方 (1)概念。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比拟:变个脸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赋予“秋雨”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

高考语文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高考语文: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 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 气类。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 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 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 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 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 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 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 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一《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一《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一《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借代: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模式下的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1 考题研析 第4讲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99

第4讲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突破点一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一、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打比方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这一传统中,我们发现,把象牙塔中的高精尖,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文化知识,采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给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绝非“小儿科”。这对学者提出更多要求——深入浅出地介绍专业知识,需要透彻的本体研究,一针见血指向关键之处,否则容易在知识海洋中徘徊打转;想要充分吸引初阶读者,不仅要有优美清晰的文笔,还要把准时代方向,不断尝试新颖多元的表现形式。有学者提出一个精彩的普及理念:“大学标准,小学趣味。”在为孩子讲解古诗词时,既要保持大学教学标准,保证知识的准确和思想的端正,又要揣摩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审美心理,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既保持学术品质,又放下学者架子,这种心态尤为可贵。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小儿科”一词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题干,理解比喻的相似性特点,再结合画横线句子的内容加以简述。本题中,首先要理解“小儿科”的本义和比喻义,然后通过原文否定的形式,分析出作者要突出的重点。 [答案]“小儿科”原指医院中治疗儿童疾病的科室,比喻被人瞧不起的行当或价值不大、不值得重视的事情。原文采用借喻和否定的形式,说明了将高精尖知识转化并面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传播的重要性。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生灵中,唯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增进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B.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 C.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D.庄严的教堂里,一束不很明亮的光线从彩色玻璃窗透了进来,沉重的钟声好像震慑了我的心灵,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D[D项,“好像”不是比喻。] (二)比拟:变个脸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一天清朗,使你的心境也变得沉静和清爽了许多。你站着,思想和激情会悄悄爬出来,追随你的目光,在你看得见、想得到的地方,拉开绵长的、想象的线。那时,如果你想铺开纸,记下一段旋律,每个音符都会依照灵感的指令,立即冒出头来,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你的全部才智和学问,都会一涌而起,去成就你的事业。 拟人具有转移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画横线的句子描写的对象是思想和激情,但作者赋予其人的本质特性,写它们“悄悄爬出来,追随你的目光”“拉开绵长的、想象的线”,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它们在沉静心境下的活动。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

手法超级全!新高考语文语言运用题之修辞手法新题型专练

手法超级全!新高考语文语言运用题之修辞手法新题型专练 一、比喻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写脱贫的文章,我走进山东管理学院的图书馆。一排排书橱是一块块田地,书橱里的书是无数朵盛开的鲜花,学子则是一只只蜜蜂,在田地间穿梭。图书馆里,人人捧读心爱的书籍,那翻动书页的声音似数以万计的蜜蜂在匆忙地采花蜜时发出的吟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收获季节特有的气息。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句子将一排排书橱比作一块块田地,把书比作鲜花,把学子比作蜜蜂,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书橱和田地的排列方式相似,书和鲜花都是美好而吸引人的事物,学子汲取知识养料与蜜蜂采蜜相似,学子在书橱间走动与蜜蜂在田地间穿梭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审题很关键。考生需明白,题目不是要求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而是分析比喻的相似性,即分析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考生通过阅读文本,准确把握本体和喻体,不要遗漏,并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答题时,考生要先答出画横线句子涉及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具体分析这些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画线句子“一排排书橱是一块块田地,书橱里的书是无数朵盛开的鲜花,学子则是一只只蜜蜂,在田地间穿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橱”比作“田地”,书橱和田地的排列方式相似,都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把“书”比作“鲜花”,书和鲜花的相似点是它们都是美好而吸引人的事物;把“学子”比作“蜜蜂”,学子汲取知识养料与蜜蜂采蜜相似,学子在书橱间走动与蜜蜂在田地间穿梭相似。 【思路】比喻+比喻解读(本体和喻体)+相似性解读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山

【语文畅学优】高考高频考点修辞精讲精练(全国通用)

【语文畅学优】高考高频考点修辞精讲精练(全国通用)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科素养必备注知识,也是高考高频考点,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都可能涉及。 从年2020新高考山东卷,再到2021、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和全国新高考Ⅰ卷的语用题命题来分析,考虑到选择题的难度较低,修辞用法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以主观题型出现,分值有所增加,5分。 01修辞考点着力点。在把脉修辞手法考题主方向的情况下,对点专练,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得分率。主要着力点:进一步熟悉常用、常考的几种修辞手法,进一步熟悉常见的命题套路,进一步强化训练提高答题规范性。得分目标:保4争5。 02修辞训练重点。基础是修辞手法的理解。这些知识点是固定的,可以在二轮复习有意识地梳理和强化,如识记某一修辞手法作用的专业术语。这些可以称之为非智力因素,老师可以教会。重点是审题能力,踩得分点意识,修辞效果专业词语述评能力,结合文本分析能力,对文本内容的深层阅读理解能力。 03修辞答题能力点。☆一是要找准修辞手法,这是大方向,不能错;☆☆二是对这一修辞手法的本质性理解,包括其作用,要有专业术语的识记;☆☆☆三是将修辞手法结合文句,进行内容和效果的分析。句不离段,对某一句话修辞手法的理解,得把这句话代入原文语境,这才是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根本。很多考生丢分,就是在这个地方。这些可以称之为智力因素,老师不一定能教会,重要考生的“读”与“悟”。将修辞手法具体到某一句话中进行考察,而不是对修辞手法的客观认定,体现出新高考改革的方向——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 04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答题“黄金三要素”。不管文句是什么,也不论题目如何问,回答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离不开三点:一是明确指出修辞用法是什么(修辞名称),二是解读修辞手法有什么(内容解读),三是分析修辞手法效果(效果分析)。 05考生的痛点。多在第三点效果分析,要么只答不出专业术语,

十类常考修辞手法-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全复习

十类常考修辞手法 一、知识精讲 1.比喻 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这种修辞方式叫比喻。 (1)比喻的构成要素及构成条件 比喻的特点是以彼喻此。“彼”指比喻的事物,叫“喻体”;“此”指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二者构成比喻辞格的两大基本要素。喻体和本体赖以组合成比喻的纽带是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标示这种相似关系的语词叫“喻词”(或“比喻词”),喻词是比喻的语词标志。 构成比喻的条件:喻体和本体必须是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 (2)比喻的基本形式 ①明喻。直接、明白地用喻体来描写或说明本体,常以“像”“似”“如”“仿佛”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体。结构形式:“本体”像“喻体”(甲像乙)。 如:记得那年泼水节,一朵凤凰花就像一团火焰,一树凤凰花就像一支烧燃的火把。(张长《泼水节的怀念》) ②暗喻。直接将本体等同于喻体以描写或说明本体,常用“是”“成为”“等于”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体。结构形式:“本体”是“喻体”(甲是乙)。 如:一个爱说话的女人是朵盛开的花,没有什么味道;一个不爱说话的女人,是朵半开的花,没有人知道它藏着一个什么样的花心,最吸引人。(於梨华《变》)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也没有喻词,直接用喻体描写或说明本体。结构形式:只有喻体(乙)。 如:她曾经远离过这些人,在她与她们之间筑了一堵墙。为了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她长期忍受孤独寂寞的痛苦。(贺光涛《路》) (3)比喻的功能 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括的事物形象化,深奥的事理浅显化,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2.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这种修辞方式叫比拟。 (1)比拟的类别 ①拟人。将物当作人,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情感。 如: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解说词) ②拟物。将人当作物或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修辞运用与赏析

修辞的运用与赏析 突破点1辨语境,析修辞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加工提炼。高考经常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其内涵不仅限于对修辞手法的辨析、理解,而且注重对语言理解能力的考查。 典例1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B.埋骨何须桑梓 ..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 ..马前死。 D.心非木石 ..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D 解析:文中的“槐蝉”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槐蝉”代指高官显贵。A项,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管弦”代指音乐。B项,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桑梓”代指家乡。C项,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娥眉”代指美女,诗中指杨玉环。D项,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拓展速记 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1.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2《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精品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2《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精品教案 第一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2《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精品教案12《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修辞的类别及特点: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2.构成比喻的必备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面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像。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里是花的海洋。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座一座,长虹飞架。 (二)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4)部分代整体。例如:前面来了一队红领巾。 3.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能同时出现。 (三)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物。例如: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后,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2)拟人。例如: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