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word版)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一、心脏及大血管

【检查前准备】

患者无需作特殊的准备,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需暴露患者前胸和腹部检查部位、左侧卧位和(或)平卧位.小儿若因哭闹乱动不能检查,应待安静后在检查,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检查内容及适应症】

1.判定心脏的位置以及心脏与内脏的位置关系。

2.检出心脏结构异常。判定心脏各房室腔大小,室间隔和室壁厚度,室壁整体运动和节段性运动,瓣膜功能,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大小、流出道、大动脉、体(肺)静脉,心肌病变、心内异常结构如肿瘤、赘生物和血栓等.

3.检出心脏结构关系的异常。判定心房排列关系、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的连接关系、体静脉回流、肺静脉回流以及冠状动脉发育和起源异常.

4.评价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多普勒常规测量各瓣口流速和压差,判定心血管内异常血流部位和起源,定量或半定量分流、流出道狭窄、瓣膜狭窄和反流等异常血流的流速、压差及流量等.

5.检出心包疾病。定量和半定量评价心包积液,指导心包积液穿刺,评价药物疗效。判定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和心包肿瘤等。

6.评价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心脏结构的恢复情况和血流动力学的转归。

7.评价心脏功能。常规应用二维和(或)M型超声测定心脏收缩功能,也可用多普勒超声评价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检查程序】

1.检查室应安静、整洁、安全,并配有暗色窗帘。

2.启动仪器,调节仪器的分辨力,以保持显像清晰。在仪器基本具备M型、二维和(或)脉冲和连续波多普勒及血流显像功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成人或儿童的探头。

3.操作者应具有至少两年心血管超声工作经验并已取得医师执照。

4.常规将探头置于四个主要部位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基本切面:胸骨旁心前区(第二到第四肋骨的胸骨左缘)、心尖区、剑下区及胸骨上窝。特殊情况探头应置于胸骨右缘,如右位心等.

5.无论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应首选经胸超声检查,经胸超声基本方法的常规步骤:(1)用M型超声从心尖到心底水平完成心尖波群、心室波群、二尖瓣波群及心底波群的基本检查。(2)用二维超声在胸骨旁心前区显示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左心室短轴(在二尖瓣口水平、腱索水平、乳头肌和心尖水平)切面、右心室流入和流出道切面,在心尖区显示心尖四腔心、心尖五腔心、左心两腔心,在剑下区显示四腔心、五腔心、右室流出道长轴,上下腔静脉长轴等切面,在胸骨上窝显示主动脉弓长轴和短轴切面。(3)彩色血流显像显示心内和大血管血流,脉冲或连续多普勒测量各瓣口流速和压差,判定心血管分流和瓣膜反流,半定量分流和瓣膜反流的程度。视血流速度选用脉冲和连续多普勒测定瓣口、分流口、流出道异常血流的流速和压差,以及在适当条件下估测肺动脉压力.

6.要检查特殊切面.右位心在胸骨右缘显示相应切面,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还应在胸骨右缘显示升主动脉长轴切面。

7.除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可用示波显像外,常规超声检查对有意义的图像应留有记录如热敏纸摄片和(或)录像带或磁、光盘记录。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程序进行检查。

2.认真查看申请单,了解病情,密切结合临床。

3.适当调整患者的体位。

4.注意标定探头方位,调节仪器增益和灰阶,多普勒检查时声束方向需与血流方向尽可能平行以获取准确数据。

5.对测量数据或诊断有异议时应及时重复检查和测量,避免漏诊和误诊。

二、常规腹部(肝、胆、胰、脾、双肾)

肝脏

【适应症】

1.测量与了解肝脏大小、形态与位置,肝脏生理性变异或病理性肿大、缩小。

2.肝脏局限性疾病(1)实质性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2)囊性占位性病变:肝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肝内胆管囊性扩张.(3)肝脓肿。

3.肝脏弥漫性病变: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淤血肝、肝纤维化等。

4.肝脏外伤:破裂、血肿等。

5.肝血管疾病:血管瘤、门静脉高压、门静脉血栓、栓塞等.

6.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肝脏超声介入诊断和治疗。

8.肝脏术中超声.

9.肝移植后的监护。

【检查方法】

1.检查前准备

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2.检查体位(1)仰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2)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45°~9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4)俯卧位: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3.扫查方法

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肝脏超声常规切面、探头位置:右季肋下横切观察第一肝门;剑突下切观察第二肝门;右肋间斜切观察右叶间裂;肋缘下矢状面观察左外侧角、左叶间裂、左叶经腹主动脉、正中裂、膈顶部、肝下缘。

【检查内容】

1.肝脏的测量(1)肝右叶最大斜径:需显示观察膈顶部,以肝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肋下肝缘斜切面声像图为标准,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正常值不超过12~14cm。(2)肝右叶前后径:在肋间切面声像图上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测量8~10cm.(3)肝右叶横径:自肝最右外侧缘至下腔静脉右侧壁间的距离,正常测值不超过10cm。(4)左半肝厚度和长度:以通过腹主动脉的矢状纵切声像图作为测量左半肝厚度和长度的标准切面,尽可能显示膈肌,正常测值为左半肝厚度(包括尾状叶)不超过6cm,长度不超过9cm。(5)肝右叶锁骨中线肋缘下厚度和长度:正常人肝脏在平稳呼吸时,超声在肋缘下常探测不到;当深呼吸时长度可达肋缘下0。5~1.5cm;对肺活量大者,肝上下动度亦大,深呼吸时,长度明显增加,与平稳呼吸的比较甚至可有5~6cm之差。

2.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边缘、包膜光整及连续性,及右叶膈顶部、左外叶边角部位。

3.肝实质内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强、衰减、透声性增加或减低。4.肝实质内异常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侧壁失落效应及后方增强或衰减.

5.肝血管、胆管的分布、走向、纹理的清晰度;有无局限性或整体的增粗、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病灶内、外的血流分布情况;血管内有无栓子形成。6.体位移动、深呼吸时观察肝脏的活动度,包膜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

7.肝门部及腹腔内有无肿大淋巴结;有无腹水.

【注意事项】

1.在肝脏超声检查中,应对上下、内外等部位进行连续性滑行扫查,在某一位置进行断面观察时,应做左右或上下方向最大范围的侧动扫查,避免跳跃式扫查。

2.对肝脏径线测量时要坚持标准体位和标准切面,避免因呼吸深度和检查体位的不同而带来的误差。

3.在右肋间扫查观察右膈顶部肝组织结构时应让病人尽可能呼气,使横膈尽量上升后做屏气动作,以便超声束能有效投射至上述区域,井使检查者有足够时间调整声束投射方向及观察,分析声像图特征。同理,在肝脏其他部位检查中,让病人尽可能吸气使横膈尽量下降后

再屏气,以避开肋骨、肋弓和胃肠气体的遮挡而获得最佳显示。

4.在肋下缘肋间断面扫查时、右肾上极、右肾上腺及腹膜后病变易重叠在肝脏断面上、故应重视纵断面或冠状断面的扫查,并配合呼吸运动动态观察,帮助确定病变是在肝内还是在肝外。

5.在测量血管血流频谱时,应充分取得病人的合作,暂时屏住呼吸3~5s,在此时间内获取一段平稳频谱即可。切不可长时间屏气.以免造成频谱误差。

胆囊与胆道

【适应症】

1.胆道系统结石.

2.胆道系统炎症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炎等.

3.胆囊腺肌症。

4.胆囊息肉样病变及其鉴别诊断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

5.胆道系统肿瘤胆囊良性肿瘤、胆囊癌、胆管癌.

6.胆道蛔虫。

7.先天性胆道异常: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先天性胆囊异常、先天性胆道闭锁。

8.黄疸的鉴别诊断。

9.脂餐实验。

【检查方法】

1.患者准备(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2)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可灌肠排便后检查。(4)急诊患者不受以上条件限制,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5)一般胆囊检查须在X线胃肠造影三天后,胆系造影二天后进行.

2.仪器条件:实时超声诊断仪都可以用于胆道系统检查,仪器的调节与肝脏检查相似,以能清晰显示观察部位的胆系结构为原则,探头选择凸阵、线阵、扇扫探头,凸阵探头效果更好,探头频率一般选用3~5MHz,小儿可选用5~7MHz。观察胆囊血流信号时需要随时调节聚焦区、彩色显示范围、灵敏度、滤波频率等,并设法消除伪像。

3.扫查方法(1)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及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膈肌斜面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右肝胆管。(4)患者取右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

肝外胆管。(5)胸膝卧位可能使积聚于胆道周围的肠气移开,更清晰的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

【检查内容】

1.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壁的厚度及是否光滑。

2.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

3.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4.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

5.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张。

【正常胆囊及参考值】

1.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椭圆形。胆囊壁光滑,胆囊内胆汁为无回声,透声性好。

2.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脉右支。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床部游离于肝下缘邻近腹前壁。

3.超声测量(1)正常胆囊的长径一般不超过8.5cm,前后径数不超过3。5 cm;前后径对胆囊张力的反映较长径更有价值。(2)正常胆囊壁厚度空腹状态下不超过2.5mm,测量时探头必须垂直于胆囊壁,否则会产生胆囊壁增厚的假象。

【正常胆道及参考值】

1.肝内胆管,左、右肝管在门脉左右支的前方,内径在2mm以下;正常肝内胆管二级以上分支超声难以清晰显示。

2.肝外胆管,声像图上肝外胆管大致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紧贴于门静脉腹侧与之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前方为胃十二指肠,胆管下段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下段胆管由于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不易清晰显示。正常人肝外胆管上段内径不超过5.0mm,下段内径不超过

8mm,高龄者有增宽趋势。

【注意事项】

1.胆囊壁增厚呈双层,不是急性胆囊炎特有的表现,肝硬化合并低蛋白血症和腹水、急性重症肝炎时都可出现.

2.初期单纯性胆囊炎超声表现不典型.胆囊稍增大,囊壁轻度增厚。

3.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炎时,胆囊不大,仅显示囊壁增厚、模糊,内有沉积物。胆囊壁外肝组织有低回声带可能为严重胆囊炎的炎性渗出。

4.胆囊结石易误诊的常见于以下:(1)胆囊内炎性沉积物或陈旧的浓缩胆汁等易误诊为泥沙样结石。(2)当结石不大或嵌顿于胆囊颈管时容易漏诊.(3)位于近肝门部的肝外胆管结石误认为胆囊结石。(4)胆囊颈管部结石、粘连瘢痕组织、癌肿、胆囊颈部淋巴结钙化灶等易误诊为胆管结石。(5)肝胆管积气及后方多重反射易误诊为结石声影,应注意鉴别。(6)胆总管末端的癌肿、蛔虫尸体碎块和黏稠胆汁、脓性胆汁、胆管乳头部溃疡炎症等也有同结石相似的超声表现。

5.胆囊气性坏疽,胆囊增大,囊壁显著增厚,囊内含有气体,后方显示不清.

6.或胃切除术后,常见胆囊增大伴沉积物回声,但囊壁不增厚无压痛,有助于鉴别.

7.轻度慢性胆囊炎声像图无特异性,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常显示不清。超声诊

断困难.

8.胆囊炎增殖型需与胆囊癌的厚壁型、胆囊腺肌样增生症鉴别。

9.结石的胆囊轮廓不清晰,仅见胆囊前壁的弧形高回声,伴宽大声影,看不到结石轮廓,呈典型的“WES"征。(wall echo shadow,囊壁回声的正影)。超声检查中易误诊为“WES”征有下列情况:(1)钙胆汁或钙化胆囊声像图显示为高回声带,其后伴有清晰的声影,

胆囊内腔不能显示,鉴别困难。(2)胆囊过小或先天缺如,肝门附近含气的胃肠道易误诊为胆囊充满结石。(3)胆囊切除术后瘢痕组织或胆囊窝纤维化,应结合病史诊断。

10.囊结石合并胆囊癌的发病率高,较多结石高回声团及声影掩盖肿瘤是漏诊的主要原因。实块性胆囊癌有时与肝癌不易区别。(1)突到胆囊腔,肿物似与门静脉右支接近;(2)内有结石强回声;(3)来自胆囊动脉,应高度提示胆囊癌.

11.肝内外胆管扩张程度不能作为鉴别良恶性梗阻的依据。

12.肝外胆管扩张是超声检查梗阻性黄疸的灵敏指标。胆管的扩张先于临床黄疸出现。

13.梗阻水平判断(1)总管扩张是下端梗阻的可靠依据。(2)外胆管正常或不显示而肝内胆管或左右肝管仅一侧扩张提示上段肝门部阻塞。(3)多数情况下胆囊与胆总管的张力状态是一致的,即胆囊增大提示下段阻塞,胆囊不大符合上段阻塞。(4)有时胆囊与胆总管处于矛盾的张力状态,提示胆囊颈部阻塞或胆囊本身存在病变.胆囊是否增大不能作为判断梗阻水平的标志。

胰腺

【适应症】

1.胰腺炎症: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脓肿、胰腺结核等。

2.胰腺肿瘤(1)良性:胰腺囊腺瘤、胰岛细胞瘤等;(2)恶性:壶腹周围癌、胰腺囊腺癌、转移性肿瘤、胰岛细胞癌等。

3. 胰腺囊性病变假性囊肿、包虫囊肿.

4.先天性胰腺异常:环状胰腺、右位胰腺等.

5.胰腺介入性诊断与治疗胰腺实质病变的穿刺活检;囊性病变的抽吸、引流、硬化治疗;胰管造影等。

6.内镜超声能够获得比腹部超声更为清晰和细微的高分辨力声像图,特别适用于经腹超声检查困难的病人(如肥胖、肠气干扰等),适合于早期胰腺癌和壶腹周围肿瘤,胰岛细胞瘤等微小肿瘤,不明原因的胰管、肝外胆管扩张等。

【检查方法】

1.仪器条件:(1)常规检查胰腺,对仪器无特殊要求。根据病人腹壁厚度调节检查深度及聚焦区.胰腺检查常规采用3.5MHz探头,其中凸阵探头效果较佳。对小儿和瘦弱体型者还可加用5。0 MHz探头.(2)根据需要观察的部位及血流速度,随时调节彩色多普勒取样范围,调节速度范围、增益、灵敏度、滤波频率、彩色优先显示级别等,达到既能够满意显示感兴趣区内的血流信号,又不出现彩色噪声、彩色外溢和严重混迭。(3)调节频谱多谱勒取样区的大小、取样角度、探测速度范围、滤波频谱、扫查速度等,以获得清晰稳定的流速曲线。

2.体位:(1)被检查者体位取平卧位,侧卧位和坐位以及立位.(2)探头常规沿胰腺长轴走行检查,同时辅以胰腺各部位的短轴超声扫查。(3)在左第8~9肋间

以脾脏为透声窗,在脾门静脉旁观察胰尾。(4)注意胰腺和周围脏器如:肝脏、脾脏、胆囊和胆道、胃、十二指肠、胰腺周围的血管和胰腺的关系。(5)肝外胆道扩张者须观察胰腺及胆道的全长.(6)对于较胖体型者,胰腺超声显像不理想者,可在患者引水500~600ml后在坐位和右侧卧位下检查。

【检查内容】

1.胰腺的形态、大小、轮廓、边界。

2.胰腺内部回声的均匀程度。

3.胰管的长度与内径.

4.胰腺周围主要血管,胆总管,相邻器官与胰腺的关系。

5.胰腺病灶的所在位置、数量、分布范围、大小、形态、边缘、回声强度及其对周围器官和组织的影响。

【正常参考值】

1.正常测量部位:剑突下(上腹部)横切面测量胰头、胰体、胰尾厚度,胰头于下腔静脉前方进行测量,胰体于腹主动脉前方进行测量,胰尾于腹主动脉左侧缘进行测量。

2.胰腺正常参考值:胰头:≤2.5cm ,胰体、尾≤2。0cm。

【注意事项】

1.测量和判断胰腺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约1/4人的胰腺形态或位置有变异。

2.胰腺炎时胰腺肿大程度、实质内炎症侵袭程度、周围炎性液体积聚。

3.注意胰头部有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胆道系统、胰管受压狭窄闭塞或扩张的范围、程度.判断和测量胰管扩张,发现胰腺结石。

4.胰腺囊性病变的位置、大小、数量、囊壁和囊液情况.假性囊肿邻近的动脉可形成假性动脉瘤、门静脉血栓,超声检查必须警惕这种严重并发症的存在。

5.发现胰腺内1。0cm以上的实性肿瘤,确认胰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缘和边界、内部回声等级和回声均匀程度,超声对胰尾部和较小胰腺肿瘤的敏感性较差.

6.胰腺病变对胰腺后方血管的影响。

7.胰腺外伤时小网膜囊积液积血,严重的胰腺破裂。

8.区分胰腺病变和周围病变:(1)与胰头紧贴的肝尾叶容易被误认为胰腺肿瘤,多断面扫查可判定肝尾叶与肝左叶背侧的连续关系;(2)胰腺周围肿大的淋巴结与胰腺紧贴时易被误认为胰腺肿瘤;(3)部分胰头和钩突部的原始副胰呈低回声易被误认为胰腺肿瘤,多切面观察其为非球形结构。

9.严重黄疸伴胆道全程扩张,而胰头未发现明确病灶者,应考虑十二指肠壶腹部病变。

10.胰岛细胞瘤多数位于胰腺体、尾部,通常瘤体较小(约1~2mm),呈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规整,内部回声均匀,绝大多数伴有发作性低血糖症状。

脾脏

【适应症】

1.脾脏先天性异常:包括位置异常(游走脾、脾下垂、内脏转位)、数目异常(多

脾综合症、无脾综合症、副脾)和形态异常(脾脏分叶畸形)。

2.脾肿大弥漫性病变;包括:(1)肝脏病变、门静脉高压。(2)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伤寒、血吸虫病、黑热病、钩端螺线体病等)。(3)血液系统疾病、代谢病等可能影响到脾脏的其他疾病。

3.脾萎缩。

4.脾外伤,特别是腹部钝性外伤。

5.脾感染(脓肿、结核等).

6.脾囊性病变.

7.脾实性肿瘤。

8.自体脾移植。

9.超声导向介入性诊断治疗.

【检查方法】

1.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必要时可行空腹检查。

2.体位:可取右侧卧位、仰卧位及左前斜位.

3.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0~5。0MHz,亦可用相控阵扇形探头。

4.标准切面:左肋间斜切、左肋下斜切.

5.探头位置:左肋间、左肋下.探头置于左腋中线、腋前线与腋后线之间的第9~11肋间进行扫查。常规测量:正常脾脏前缘不超过腋前线,下缘不超过左肋缘。(1)厚径:探头顺腋前线至腋后线9~10肋间斜切面显示脾门及脾静脉,测量自脾门垂

直于脾对侧缘间的距离,即为脾厚径,正常参考范围为3~4 cm,个别也可〈4。5cm。

(2)长径:通过与左第10肋平行探测显示脾脏肋间斜切面,测量其下极最低点至上极最高点的距离,即为脾脏解剖学上的长径,正常参考范围为8~10cm。

6.有条件者可采用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观察脾门及脾内血管分布,用频谱多谱勒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

【检查内容】

1.检查时因观察脾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脾实质回声改变、有无钙化及异常团块回声,如有占位病变,应观察其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分布均匀程度、形态等。

2.必要时再行彩色多谱勒血流检查。

【注意事项】

1.超声基本上可明确提示的病变包括下列五种:(1)脾肿大.(2)脾含液性占位病变,如脾囊肿、多囊脾、脾脓肿等。(3)脾实质性占位病变。(4)脾实质钙化。(5)脾外伤。

2.部分病理结合声像图与临床病理情况及其他检查有可能确定病变的性质:(1)脾急性局灶性感染.(2)脾动脉栓塞。

3.超声提供病理声像图改变但应进一步检查的病变包括下列两种:(1)脾实质弥漫性回声异常。(2)脾实质实性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判断。

肾脏

【适应症】

1.先天性异常:肾发育不全,肾缺如,异位肾,融合肾等诊断与鉴别。

2.囊性肿物:孤立性肾囊肿(单纯性皮质囊肿、肾盂旁囊肿),多囊肾,多囊性肾发育不全,髓质性肾囊肿如海绵肾等的诊断与鉴别。

3.肾肿瘤:肾实质肿瘤,肾盂肿瘤与转移瘤。

4.肾脏感染疾病:肾盂肾炎,肾脓肿,脓肾,肾周围脓肿,肾结核,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等。

5.肾创伤。

6.肾结石。

7.尿路梗阻,肾积水。

8.肾血管疾病:肾动脉狭窄,肾动脉栓塞及肾梗塞,深静脉栓塞,动静脉瘘等。

9.无功能肾或不显影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0.移植肾及其并发症。

11.肾实质弥漫性病变: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间质性肾炎,淀粉样变性等.

12.介入性超声的应用:肾穿刺活检,穿刺造影,肾造瘘术,囊肿、脓肿引流和药物治疗。

【检查方法】

1.使用凸阵和扇扫探头,成人一般用频率为3~5MHz,儿童选用频率为5~7MHz。

2.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如饮水并充盈膀胱,有助于同时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

胱。

3.扫查的切面(1)扫查冠状切面.病人仰卧位或侧卧位,探头置于腋后线,纵向扫查,使声束指向内前方.以肝脏和脾脏为声窗,可分别获得右肾和左肾的最大冠状切面声像图。标准肾脏冠状切面呈外凸内凹的蚕豆形,此切面应显示肾门结构.(2)扫查矢状切面。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探头置于腰背部或季肋角部纵向扫查,并使声束向上倾斜,获得肾脏矢状切面图.冠状和矢状切面可统称为肾脏的长轴切面。(3)扫查横切面。在冠状扫查的位置,旋转探头90度,可获得肾脏的横切面声像图.标准肾门部横切面似马蹄形。此切面应显示肾门结构,并使显示的前后径(厚度)和宽径最小。(4)利用冠状切面和(或)横切面显示肾门部血管。使用彩色和脉冲多普勒诊断仪分别探测肾动脉、肾段动脉、叶间动脉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加速时间。在上腹部横段扫查,检测肾动脉起始段的各种血流参数.

4.测量方法(1)测量肾脏长径。标准肾脏冠状切面或肾脏的最大矢状切面,从上极的上缘至下极的下缘。(2)测量肾脏宽径。标准肾门部横切面,从肾门内上缘至外侧缘。肾窦宽径从肾窦高回声的内侧缘到外侧缘。(3)测量肾脏厚度。标准肾门部横切面,从前缘至后缘。

【检查内容】

1.肾脏的位置、形态、大小、包膜回声是否正常.如果一侧找不到肾脏,则应了解有无手术史,注意有无异位肾(盆腔、胸腔)、萎缩肾或先天性肾发育不全、肾缺如(单肾),并作检查和鉴别。

2.注意肾皮质、髓质(锥体)的厚薄和回声强度有无异常改变;有无集合系统(肾盂、肾盏)扩张征象。

3.观察肾内有无弥漫性或局限性回声异常。

4.若发现局限性回声异常,应确定其部位(肾实质、锥体或肾窦区)、大小、形态和回声特征。

5.观察肾周有无积液或其他异常征象.

6.怀疑肾脏恶性肿瘤时,应常规检查肾门部及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

【注意事项】

1.决定有无肾内局限性病变,必需从肾长轴断面(冠状、纵断)和短轴系列断面来观察,以免漏诊或误诊,对于肾的赘生性肿物(囊肿、肾癌)尤应如此.

2.注意识别正常肾脏变异和伪像干扰,勿将正常肾脏表面的分叶状切迹和肥大肾柱误诊为肾肿瘤。

3.超声检查虽然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是尚存在许多局限性,甚至是“盲区”.超声诊断医师必须对各种疾病的超声检查价值和局限性有足够的认识。超声检查“无异常”,不等于“无疾病”,更不能称正常。必要时,建议进行其他检查.

4.对肾血管检查,仅在临床有特殊要求时进行。

三、泌尿、男性生殖系

输尿管

【适应症】

1.输尿管结石。

2.输尿管肿瘤。

3.输尿管积水。

4.先天性异常如:输尿管囊肿、输尿管狭窄、巨输尿管等。

说明:输尿管病变的检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医师的诊断技术水平.不伴有梗阻性输尿管扩张或体积小的结石、肿瘤、轻度狭窄、重复输尿管等病变,容易被漏检。此外,过度肥胖、肠气干扰均可有可能影响输尿管病变的超声检查.因此,超声检查阴性时不能绝对排除输尿管结石、肿瘤等病变。必要时联合其他影像诊断技术如X线、尿路造影以至于MR成像。

【检查方法】

1.有条件者采用彩色超声检查仪有助于区别扩张的输尿管与腹部血管,识别结石(常出现彩色快闪伪像)和观察输尿管口尿流喷射现象。成人应用3~3.5MHz探头,以凸阵探头最好.儿童应用5MHz探头。

2.宜在晨间空腹检查,以排除肠气干扰。必要时,前一日禁食产气食物,服缓泻剂、消胀片等.检查前大量饮水,适当充盈膀胱。必要时,饮水后服用呋塞米(速尿)或肌肉注射呋塞米(速尿)15~20min后检查。

3.扫查方法和切面(1)受检者侧卧位冠状扫查输尿管长轴切面,以肾门或积水的肾盂为标志,显示肾输尿管衔接部,然后沿长轴追踪扫查,逐段显示输尿管。也可取仰卧位分别在下腔静脉或腹主动脉外侧1~2cm处纵向扫查,寻找扩张的腹段输尿管,向下追踪盆部输尿管。(2)以膀胱为声窗,在膀胱三角区显示膀胱壁段及两侧输尿管口。向上逆行追踪检查盆段输尿管。有条件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辨认输尿管出口并观察和对比双侧输尿管喷尿。(3)受检者取仰卧位,以髂总动脉末端及髂外动脉为标志加压倾斜扫查,在髂总动脉前方寻找到输尿管后,调整探头方向,显示输尿管第二狭窄部。若充盈的膀胱影响检查,可先检查输尿管盆段和膀胱壁内

段,排空膀胱后再检查第二狭窄部。(4)受检者取俯卧位经背部扫查,显示积水的肾盂后,向下追踪探测到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和上段输尿管,直到受髂嵴声影影响为止。在经腹部显示输尿管困难时,此切面作为补充,不必常规检查。

【检查内容】

1.自肾盂开始向下扫查,观察输尿管是否有扩张、扩张的程度及部位。

2.正常输尿管内径狭小,超声不能显示。大量饮水使膀胱高度充盈后检查,可能显示输尿管下段和膀胱壁段及其蠕动,其内径可达2~4mm。

3.最易显示的部位为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和膀胱壁段(即第一和第三狭窄部)。通常首先依次检查该两处输尿管,若能确定病变所在,可不必常规检查第二狭窄部。

4.输尿管走行是否正常,有无迂曲。

5.扩张输尿管末端的部位、形态,管壁有无增厚及增厚的范围;观察输尿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及其大小和回声特征,如结石、肿物等。

6.尽可能找到输尿管开口的位置(膀胱壁段),观察开口处有无结石或肿物等异常回声.

7.有条件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输尿管口的尿流信号。也可利用彩色快闪伪像发现微小结石。

膀胱

【适应症】

1.膀胱结石.

2.膀胱肿瘤。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治中地位与作用 现代医学是由经验医学发展而来,逐步走向以数据信息为基础的实验医学,但这一过程尚未完成。包括超声检查仪在内的各种检查仪器和检查手段都只是为临床医师提供某些方面的诊断参考信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不可能单纯依据某种方法的检查结构,对所有病人都能做出精确的临床诊断。 超声检查属于影像学范围,利用人体组织产生回声形成的间接图像,判断病变的物理性质,并非显微镜下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声学原理决定了超声图像可能存在某些伪差与假象。包括医师、病人及仪器条件在内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都可能导致超声检查结果与真实病变之间的差异。超声检查医师责任是,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准确的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所发现的图像与病变之间不完全存在互相对应的关系,不能机械地“按图索骥”。因为经常有“同图异病”、“同病异图”现象。目前,根据我国超声诊断医师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医院所装备的超声仪器设备条件,对超声诊断的一般要求可定为: ①对于某些常见病,检查方法与分析手段已较为成熟,可结合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做出明确的病因诊断,例如心血管疾病、胆囊结石、早孕等。 ②对于多数病变,主要对超声检查的发现做出描述性的报告,其中器官与组织异常的区域,对其物理性质进行判断,例如实质性、含液性、含气性等。至于病因性诊断,则仅为分析性或推断性意见。 ③对于比较复杂或疑难诊断的病变,以现象描述为主,仅供临床医师作为诊断参考。 第二节超声检查的质量控制 超声仪器和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性能存在差异。超声诊断工作者业务素质有待于整顿规范。临床医师对超声诊断应用的适应症亦需统一。仪器调节、操作手法、观察记录及报告随访等方面,应规范化并进行具体质量控制。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相比,进行超声普查是较为特殊的问题,更须规范并行严格控制。 一、超声质量控制的范围 1.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2.仪器设备性能及调节水平。 3.操作手法及观察分析。 4.记录与报告。 5.随访。 6.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二、超声质量控制的起点与提高 1.在立足于中等医院(二级医院)的基础上,带动基层(一级)医院。 2.参照国内外新技术的开拓、进展和应用情况,不断提高质量控制要求,修订内容,逐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3.本次指定的质量控制标准是现阶段行业内的基本质量标准,而非最高标准。 三、超声质量控制原则 1.质量控制的内容必须对多数医院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必须考虑到超声检查病人数量与占用时间。应删繁就简,又不遗漏要点。 2.质量控制应经权威部门授权组织检查,普查与抽查互相结合。普查由各医院超声诊断部门自

功能检查科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功能检查科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1、流程结构 体现“优质、高效、便捷”、“以人为本”的精神,做到人性化服务、全面化服务、整体化服务。 ①检查前:患者等待检查时,医务人员主动介绍各种超声检查的检查注意事项,让患者按序候诊;轮到患者检查时,由护士陪至检查室。 ②检查时:医生检查时态度和蔼、语言文明、动作轻柔、严肃认真。保护患者的隐私。男医生对妇女敏感部位作超声检查时,必须有女护士或女医生在场。 ③检查后:检查结束,主动向患者介绍检查结果(需执行医疗保护制度者除外),耐心用通俗语音回答患者的提问。对体弱患者,医务人员应主动搀扶。 2、仪器操作 ①保持良好的电源环境、电压稳定、抗电网污染、防雷击。 ②仪器正常通电后,监视器和主机灵敏度预调至正常范围,并在仪器工作状况记录本填写登记。 ③下班前要先断开仪器电源开关,再关掉稳压器电源,并用湿软纱布清洁探头,切勿用乙醇和腐蚀剂涂擦探头;工作一周或接触传染病后,应对探头进行臭氧或环氧乙烷熏蒸消毒。 ④中途突然停电,应立即断开仪器电源开关;再次通电,应待电压稳定后再启动仪器电源。发现故障要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并记录在案。 ⑤仪器工作期间,按要求恒温恒湿,注意防尘,定期保养。 ⑥超声工作室必须每天消毒,床单应每天更换。 3、常规诊断 ①仔细阅读申请检查的内容与目的,熟悉病情和其它有关检查结果,并了解清楚受检者是否按就诊须知做好准备。 ②在检查部位涂适量中性耦合剂,轻巧拿放探头和按压功能键盘。根据需要,遵循各脏器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或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疗规范的要求(详见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卫生局编著、医学影像学诊疗常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仔细认真地进行检查。

超声医学操作规范.doc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科) (2017年10月修订)

目录 第一章腹部超声检查 (2) 第二章心脏超声检查 (5) 第三章外周血管及浅表器官超声检查 (7) 第四章妇产科超声检查 (10) 第五章经食道超声 (12) 第六章经阴道超声 (15) 第七章经直肠超声 (17) 第八章介入超声检查 (19)

第一章腹部超声检查 【检查方法】 1、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或8~12MHz。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肝硬化、肠腔气体较多者可在饮水500~800ml后检查。 2、受检者常取平卧位,根据需要变换体位。平静均匀呼吸。 3、检测脏器大小、位置,显示组织内部结构及血流。 4、对脏器内异常病灶,声束需从三个方位确认,以排除伪像干扰。 5、检测脏器与毗邻器官、周围组织的关系。 6、胆系检查时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输尿管和膀胱。示。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宜适当加压探头或排气后复查。 7、对于较胖体型者,胰腺显像不理想者,可在患者饮水500~600ml后在坐位和右侧卧位下检查。 8、饮水并充盈膀胱,有助于同时显示肾盂、 9、胃肠超声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其后禁食,检查前4h内禁水,检查前排净大便。准备好胃肠道充盈剂。经腹壁的乙状结肠和直肠检查应使膀胱良好充盈。需灌肠再行超声检查者,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睡前服轻泻剂、晨起排便,清洁灌肠。 10、腹膜后间隙超声检查受检者应空腹,即检查前禁食8~12h。检查中可适量饮水以充盈胃腔。对位于下腹部的病变,必要时充盈膀胱后再检查。 【检查内容】 1、观察脏器的大小、形态、轮廓、边缘、被膜光整性、连续性,及与相邻器官的关系。

(完整word版)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一、心脏及大血管 【检查前准备】 患者无需作特殊的准备,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需暴露患者前胸和腹部检查部位、左侧卧位和(或)平卧位.小儿若因哭闹乱动不能检查,应待安静后在检查,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检查内容及适应症】 1.判定心脏的位置以及心脏与内脏的位置关系。 2.检出心脏结构异常。判定心脏各房室腔大小,室间隔和室壁厚度,室壁整体运动和节段性运动,瓣膜功能,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大小、流出道、大动脉、体(肺)静脉,心肌病变、心内异常结构如肿瘤、赘生物和血栓等. 3.检出心脏结构关系的异常。判定心房排列关系、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的连接关系、体静脉回流、肺静脉回流以及冠状动脉发育和起源异常. 4.评价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多普勒常规测量各瓣口流速和压差,判定心血管内异常血流部位和起源,定量或半定量分流、流出道狭窄、瓣膜狭窄和反流等异常血流的流速、压差及流量等. 5.检出心包疾病。定量和半定量评价心包积液,指导心包积液穿刺,评价药物疗效。判定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和心包肿瘤等。 6.评价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心脏结构的恢复情况和血流动力学的转归。

7.评价心脏功能。常规应用二维和(或)M型超声测定心脏收缩功能,也可用多普勒超声评价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检查程序】 1.检查室应安静、整洁、安全,并配有暗色窗帘。 2.启动仪器,调节仪器的分辨力,以保持显像清晰。在仪器基本具备M型、二维和(或)脉冲和连续波多普勒及血流显像功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成人或儿童的探头。 3.操作者应具有至少两年心血管超声工作经验并已取得医师执照。 4.常规将探头置于四个主要部位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基本切面:胸骨旁心前区(第二到第四肋骨的胸骨左缘)、心尖区、剑下区及胸骨上窝。特殊情况探头应置于胸骨右缘,如右位心等. 5.无论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应首选经胸超声检查,经胸超声基本方法的常规步骤:(1)用M型超声从心尖到心底水平完成心尖波群、心室波群、二尖瓣波群及心底波群的基本检查。(2)用二维超声在胸骨旁心前区显示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左心室短轴(在二尖瓣口水平、腱索水平、乳头肌和心尖水平)切面、右心室流入和流出道切面,在心尖区显示心尖四腔心、心尖五腔心、左心两腔心,在剑下区显示四腔心、五腔心、右室流出道长轴,上下腔静脉长轴等切面,在胸骨上窝显示主动脉弓长轴和短轴切面。(3)彩色血流显像显示心内和大血管血流,脉冲或连续多普勒测量各瓣口流速和压差,判定心血管分流和瓣膜反流,半定量分流和瓣膜反流的程度。视血流速度选用脉冲和连续多普勒测定瓣口、分流口、流出道异常血流的流速和压差,以及在适当条件下估测肺动脉压力.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 一、心脏及大血管 【检查前准备】 患者无需作特殊的准备,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需暴露患者前胸和腹部检查部位、左侧卧位和(或)平卧位。小儿若因哭闹乱动不能检查,应待安静后在检查,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检查容及适应症】 1.判定心脏的位置以及心脏与脏的位置关系。 2.检出心脏结构异常。判定心脏各房室腔大小,室间隔和室壁厚度,室壁整体运动和节段性运动,瓣膜功能,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大小、流出道、大动脉、体(肺)静脉,心肌病变、心异常结构如肿瘤、赘生物和血栓等。 3.检出心脏结构关系的异常。判定心房排列关系、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的连接关系、体静脉回流、肺静脉回流以及冠状动脉发育和起源异常。 4.评价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多普勒常规测量各瓣口流速和压差,判定心血管异常血流部位和起源,定量或半定量分流、流出道狭窄、瓣膜狭窄和反流等异常血流的流速、压差及流量等。

5.检出心包疾病。定量和半定量评价心包积液,指导心包积液穿刺,评价药物疗效。判定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和心包肿瘤等。 6.评价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心脏结构的恢复情况和血流动力学的转归。 7.评价心脏功能。常规应用二维和(或)M型超声测定心脏收缩功能,也可用多普勒超声评价心脏的收缩和舒功能。 【检查程序】 1.检查室应安静、整洁、安全,并配有暗色窗帘。 2.启动仪器,调节仪器的分辨力,以保持显像清晰。在仪器基本具备M型、二维和(或)脉冲和连续波多普勒及血流显像功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成人或儿童的探头。 3.操作者应具有至少两年心血管超声工作经验并已取得医师执照。 4.常规将探头置于四个主要部位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基本切面:胸骨旁心前区(第二到第四肋骨的胸骨左缘)、心尖区、剑下区及胸骨上窝。特殊情况探头应置于胸骨右缘,如右位心等。 5.无论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应首选经胸超声检查,经胸超声基本方法的常规步骤:(1)用M型超声从心尖到心底水平完成心尖波群、心室波群、二尖瓣波群及心底波群的基本检查。(2)用二维超声在胸骨旁心前区显示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左心室短轴(在二尖瓣口水平、腱索水平、乳头肌和心尖水平)切面、右心室流入和流出道切

功能检查科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功能检查科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一、患者接待 1.在患者到达前,确保超声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调试好其各项功能。 2.介绍自己并向患者解释超声检查目的和方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3.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与医生共同确定超声检查的具体内容。 二、操作准备 1.确保所有操作人员都穿戴好专业超声器械操作的防护手套和无菌手套,保证操作无菌。 2.固定超声图像采集设备,确保其稳定。 3.准备好所需的超声探头及输液袋、注射器等辅助工具。 4.关注患者体位,确保舒适和合适的操作环境。 三、操作流程 1.根据医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进行检查,如腹部、胸部、 心脏、血管等。 2.根据检查部位的特点,调整超声设备的参数,并对图像进行调谐, 使其清晰可见。 3.在患者皮肤上涂抹适量的超声凝胶,以减少超声波与皮肤之间的空 气隔离,提高图像质量。

4.轻柔地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检查部位,根据患者的呼吸和体位,适当 调整超声探头的方向和角度,使得扫描范围全面、清晰。 5.检查前确保区域内无异常的结构(如水肿、血肿等),如果发现异 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6.通过调整图像增益、深度、频率等参数,使得图像色彩明亮、锐利,尽量避免伪影和伪装。 7.对于大小不确定的结构,在不同的层面上分步扫描,以获得更全面 和准确的超声图像。 8.操作人员应遵循良好的操作习惯,尽量减少探头在患者皮肤上的移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不适。 9.检查结束后,将超声探头清洗干净,并彻底清洗、消毒和包装,存 放到指定位置。 四、安全措施 1.在操作过程中,保证患者的隐私和尊重,确保患者对操作的知情同意。 2.严格遵守消毒操作规范,确保超声探头的无菌与安全,防止交叉感染。 3.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确保自身健康状况良好,避免 将疾病传染给患者。 4.根据超声设备的使用说明和操作规范,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保障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程序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程序 1. 前言 本文档旨在为超声科技术提供规范和操作程序,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设备检查与准备 在进行超声科技术操作之前,必须进行以下设备检查和准备工作: - 确认超声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 检查超声探头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 确保超声介质充足并合适。 3. 操作程序 3.1 准备工作 在开始超声科技术操作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 确保操作区域整洁,并将不需要的物品移出。 2. 准备需要的无菌器械和消毒用品。

3. 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3.2 执行超声检查 执行超声科技术检查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首先,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和风险。 2. 定位并标记需要检查的部位。 3. 准备超声探头,并适当涂抹超声介质。 4. 将超声探头放置在需要检查的部位,并逐步扫描该区域。 5. 观察和记录超声图像,并根据需要调整参数和角度。 6. 完成超声检查后,及时清洁和消毒超声探头。 4. 安全与质控 在进行超声科技术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安全和质控问题: - 遵守严格的消毒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 定期维护和检修超声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 针对超声科技术操作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以提高操作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超声科技术规范和操作程序的基本指导,希望能够确保超声科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进行超声科技术操作之前,请仔细阅读并遵守本文档中的规定和要求。 > 注意:本文档仅为一般指导,并不涉及具体的法律问题和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

肝脏超声检查_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肝脏超声检查_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检测技术是各种肝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二维实时超声显像主要用于肝脏形态的变化,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则用于肝脏血管病变与血流动力学检查。超声检查显示肝脏的病变图像,属于声学物理的性质变化。同一病变,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超声图像表现不同;而不同病变,其声学物理性质相似,超声图像的表现可能相同。因此超声不能提示病理解剖学的诊断。小部分肝占位性病变超声检测不能鉴别良、恶性,如弥漫性肝硬化与弥漫性肝癌。有些肝内小结节则难以区别为炎性或肿瘤。必要时可在超声定位下行肝脏介入性活检或其他检查。临床医生对超声检查提示的结果,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所见,全面饿饭年息后确定诊断。 [适应症] 1.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形成。 2.膈下积液或脓肿。 3.肝内液性病变,如肝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及肝脓肿形成期。 4.脂肪肝。 5.肝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6.肝内明显的血管异常,如淤血肝、门静脉异常病变、动脉瘤。 7.肝先天性异常。 8.血吸虫性肝病。 9.肝外伤出血。 [检查方法]

1.使用常规检查实时B型超声仪,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 2.5~5.0MHz。观察肝血管血流状态需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肝硬化、腹部气体较多者可在饮水500~800ml 后检查。 2.受检查者常取平卧位,根据需要亦可取左右侧卧位或坐位。平静均匀呼吸,但测量肝肋下斜径与左叶的长度和厚度时,深呼吸后屏气。 3.检查肝脏大小、位置,常规观察以下4组切面 (1)自右侧第五肋间隙开始,测量肝脏上界,沿肋间隙自右锁骨中线至腋中线依次向下至肝下缘,显示肝脏、但你、门静脉主干至门静脉右干和分支的长轴与下腔静脉。 (2)肝右下缘至横膈间的肝区探测右肝静脉长轴,测量肝右叶最大斜径;腹部正中线两侧与其平行的矢状切面或斜切面,显示尾状叶、肝段下腔静脉;胆囊长轴、胆总管。 (3)剑突下矢状切面腹主动脉前,测量肝左叶长度和厚度;探头置于左肋缘下,声束朝向左肩、左季肋部方向,显示左外叶、左侧角。(4)剑突下横或半横切面,探头前后转动显示第一肝门,门静脉及其左干分支,肝圆韧带,静脉韧带,三支肝静脉,第二肝门与部分下腔静脉。 疑肝、脾易位时,左侧肋间隙检测并与右侧比较,观察胆囊的位置,门静脉、总胆管与其分支肝内走向及肝圆韧带,确认肝、脾位置。 4.显示肝血管。门静脉系统与肝动脉并行,由第一肝门进入肝实质,其主要分支在肝内走行;三支肝静脉由肝周边回流,至第二肝门进入

超声科检查标准及其操作规程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超声科检查标准及其操作规程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超声科检查标准及操作规程 一般超声检查操作规程 腹部超声检查 【适应证】 1.肝脏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占位性病变、弥漫性损害及外伤。 2.胆道系统结石、炎症、蛔虫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3.胰腺的炎症、肿瘤、囊性病变、外伤和周围组织病变的鉴别。 4.脾脏的弥漫性肿大、外伤及占位性病变。 5.肾脏的发育异常、占位、结石、积水、创伤、肾动脉狭窄及移植肾的并发症。 6.胃肠道占位、幽门狭窄、炎症、溃疡、肠间隙及阑尾脓肿、梗阻及胃肠腔扩张和异常充盈。 7、腹膜后间隙液性或实性占位病变,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疾病。 【检查方法】 l.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或8~12MHz。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肝硬化、腹部气体较多者可在饮水500~800ml后检查。 2.受检者常取平卧位,根据需要变换体位。平静均匀呼吸。 3.检测脏器大小、位置,显示内部组织结果及血流。 4.对脏器内异常病灶,声束需从三个方位确认,以排除伪像干扰。 5.检测脏器与毗邻器官、周围组织的关系。 6.胆系检查时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必要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宜适当加压,或排气后复查。 7.对于较胖体型者,胰腺显像不理想者,可在患者饮水500~600ml后在坐位和右侧卧位下检查。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要求

超声科技术规范及操作要求 1.引言 该文档旨在制定超声科技术规范和操作要求,以确保在超声诊断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本文档适用于所有从事超声科技术的医务人员。 2.技术规范 2.1 设备要求 超声设备应符合国家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并具备相关的认证和合格证明。 设备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2.2 操作规范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超声科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 守操作规范。 在进行超声检查之前,操作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和病历 信息,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准备工作。 操作人员应正确选择超声探头和扫描模式,根据需要调整图像 参数,以获取清晰、准确的超声图像。 在超声检查过程中,操作人员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避免误诊、漏诊等错误。 对于异常发现或存在疑点的超声图像,操作人员应提高警惕, 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共同研究并制定后续处理方案。 3.安全要求 操作人员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帽子等,以确保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超声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其符合卫生要求。 操作人员应遵守超声检查过程中的辐射安全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4.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估 超声科技术应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机制,定期进行设备校准和相关技术指标的检测。 操作人员应参与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5.应急处理与风险防范 针对超声科技术的常见问题和风险,应建立合理的应急处理和风险防范措施,并为操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紧急停止按钮和相关应急处理流程,以应对突发情况。

超声医学操作规范

超声医学操作规范 超声医学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的应用,可以对 人体进行无创的、实时的影像观察。为确保超声医学操作的准确性和 安全性,以下是超声医学操作的一些规范。 一、准备工作 1. 确认患者身份:在进行超声医学操作之前,医生必须确认患者的 身份,包括姓名、年龄和病历号等信息。 2. 检查设备准备:医生应确认超声检查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包括 探头的连接情况和设备的电源供应等。 3. 患者准备:医生应告知患者超声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帮助患者 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控制尿液和食物摄入。 二、操作步骤 1. 预处理:医生应清洁和消毒患者相关部位,如皮肤表面,以确保 操作的无菌和无感染风险。 2. 探头选择: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和目的,医生应选择适当的探头,并将其连接到超声设备上。 3. 操作位置: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检查部位和需要,将患者正确调整 到适当的体位,以便于超声波的传导和图像获取。 4. 超声探测:医生应将润滑剂均匀地涂在探头上,并缓慢地将探头 接触到患者的皮肤上,探测到需要观察的部位。

5. 参数设置:医生应根据需要和检查部位的特点,调整超声设备的 相关参数,如频率、增益和深度等,以获得清晰的超声图像。 6. 数据获取:医生应通过适当的扫描技巧和仔细的操作,获取所需 的超声图像和数据,注意保存和标记有关信息。 7. 结束操作:操作完成后,医生应关闭超声设备,清洁和消毒探头,并妥善保存超声图像和数据。 三、安全注意事项 1. 设备安全:医生应保证超声设备的正常运作,并按照设备的使用 说明和操作要求操作,以避免设备故障或损坏。 2. 操作技巧:医生应具备熟练的超声医学操作技巧,避免过度施力 或不适当的操作方式,以减少对患者的不适和可能的损伤。 3. 辐射防护:医生和患者应遵守相关的辐射防护规定,例如佩戴防 护服和眼罩等,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4. 感染控制:医生应妥善控制超声探头的消毒和清洁工作,以减少 交叉感染的风险。 5. 患者安全:医生应尊重患者的隐私和权益,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保持良好的医疗纪律和职业素养。 四、操作质量控制 1. 培训要求:医生应接受专业的超声医学培训和教育,熟悉超声设 备的使用原理和操作技巧,并通过相关考核获得合格证书。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超声医学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诊断技术,可以通过声波在人体内部的传播和反射来观察和评估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为了确保超声医学的安全和准确性,制定一份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关于超声医学分册的一些操作规范。 1.超声设备的操作 -配置良好的超声设备和相关的探头,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使用设备之前,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质量控制,确保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使用适当的超声模式和参数进行扫描,根据需要做好相应的设置。 2.人员要求 -超声医学的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的医务人员进行。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解读和评估超声图像。 -配备充足的人员,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和效果。 3.病人准备 -在进行超声检查之前,告知病人相关的准备事项。 -根据需要,要求病人空腹或保持特定的体位。 -根据病情和需要,进行必要的麻醉和麻药处理。 4.扫描技术

-选择适当的探头和扫描方式,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超声模式和参数 的调整。 -熟练掌握超声图像的获取和调节技巧,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展示。 -确定合适的标定尺度和方向,标注必要的参考点和测量线。 5.操作规范 -操作人员应遵循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每个步骤都按照规范进行。 -扫描过程中,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压迫和摩擦,保护病人的舒适和安全。 -扫描过程应持续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图像质量和数据采集。 6.数据记录和保存 -操作人员应准确记录和标记获取的数据,包括患者信息、扫描方式 和参数等。 -根据需要,对超声图像进行必要的测量、标注和评估。 -将数据保存在合适的介质上,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7.图像解读和报告编写 -熟练解读和评估超声图像,准确识别和描述异常结构和病变。 -根据需要,编写完整、准确的超声报告,包括扫描所见和诊断意见。 -将报告及时提交给临床医生,并进行相应的沟通和讨论。 8.质控和质量评估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修改版]

第一篇: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1.病人身份识别:至少有2种方法进行病人身份识别,询问病人“你叫什么名字?”,并进行腕带识别。 2.认真查看申请单,了解病人的一般信息、检查项目及目的、病史、主诉、体征、历史检查,手术史等内容。 3.检查前:询问病人检查的准备情况,如是否空腹、憋尿等;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拉好围帘,做到“一医一患”;清理检查床,保持干净整洁; 4.检查时:嘱病人暴露检查部位;涂抹超声耦合剂;按检查技术规范操作,保存图像规范,必要时,行体格检查。 5.检查后:嘱病人清洁皮肤,医生清洁探头,并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6.报告书写实事求是,科学规范。审核签名后,门急诊病人将报告发送给病人或家属;住院病人发送到病区。 7.检查过程服务态度优良,检查认真负责,注重与病人沟通交流。 第二篇:江苏省产前超声检查操作规范(试行) 江苏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江苏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江苏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 江苏省产前超声检查操作规范(试行) 产前超声检查是应用超声的物理特性,对孕妇和胎儿进行影像学诊断,为妇产科临床医师提供诊断依据之一,更好地进行出生缺陷干预。近年来,产前超声检查已经普及,超声仪器不断改进,检查技术日益提高,超声队伍不断壮大。在实际工作中,胎儿畸形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为临床诊断胎儿畸形和确定中止妊娠提供了证据。但是,社会对优生优育的要求几近完美,超声检查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因为围生医学明确胎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胎儿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特点,而且个体差异普遍存在,因此,超声检查不可能发现所有畸形。为进一步提高产前超声诊断水平,提高畸形的检出率,更好地为妇产科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有必要加强产前超声检查胎儿畸形的质量控制。江苏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江苏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和江苏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特组织我省产科超声领域的知名超声专家,研究制定《江苏省产前超声检查操作规范(试行)》。 一、机构的基本条件: 必须取得助产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有与检查目的匹配的超声检查设备,并有经过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执业医师方可开展产前超声检查工作。一级医院助理执业医师可以出具超声检查报告。

超声内镜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内镜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症】 (1)消化道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直肠):并TNM分期。 (2)粘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等);确定是管壁外病变、器官压迫或管壁本身病变;判断病变确切起源、性质、范围。 (3)胰腺病变:鉴别胰腺肿瘤的良、恶性,通过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确定肿瘤类型;评估手术切除可能性、预后,帮助选择治疗方案。 (4)胆道系统疾病:对胆总管结石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诊断方法,但无创。对胆道肿瘤诊断敏感,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进行TNM分期,评估可切除性、预后,指导治疗。 (5)溃疡病:确定溃疡分期、指导治疗、判断溃疡愈合质量。 (6)判断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栓塞治疗的疗效。 (7)可显示部分纵隔病变。 【禁忌症】 (1)严重心脏病: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塞活动期、重度心力衰竭。 (2)严重肺部疾患:如呼吸衰竭不能平卧,哮喘发作

期。 (3)精神失常不能合作。 (4)食管、胃、十二指肠穿孔急性期。 (5)急性重症咽喉部疾患内镜不能插入者。 (6)腐蚀性食管损伤的急性期。 【操作步骤】 术前准备:空腹6-8小时。 (1)观察消化道局部病变,可直接经水囊法或水充盈法将探头靠近病灶,进行超声扫描。 (2)观察消化道邻近脏器,可将探头置于下述部位进行显示:①胰腺、胰头部(十二指肠降部)、胰体和尾部(胃窦胃体后壁)。②胆道下段(十二指肠降部)和中段(胃窦部)。③胆囊(十二指肠球部或胃窦近幽门区)。④肝右叶(十二指肠、胃窦部),肝左叶(贲门部、胃体上部)。⑤脾脏(胃体上部)。 (3)不断改变探头的位置与方向,可以获得不同切面的超声图像。常用方法有:①通过调节内镜角度旋钮改变探头的方向。②通过插镜或拔镜调节探头的位置。③通过旋转镜身寻找病灶进行超声扫描。④改变患者体位。胃底和胃体部还可用内镜镜头例转手法。 (4)超声图像的调节方法:①检查任何部位均先用低倍圆图,发现病灶后再逐级放大。②显示局部病灶可取放大

超声操作规范

超声操作规范 一、腹部超声 (一)、腹部超声检查前患者的准备 1.对于空腔脏器〔例如胃,膀胱〕,检查前通常需要使其充盈液体并排除内部气体。 2.对胆囊和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检查时要求空腹,以减少胃肠内容物的干扰。 3.对子宫,前列腺等盆腔深在脏器或痛变检查时,需使膀胱充盈,作为透声窗。 4.对胆道系统检查时,需要先禁食,使胆囊充盈胆汁,以利暴露胆囊内病变。 5.在需要评价胆囊功能或了解胆管有无梗阻时,则要准备脂餐。 (二)、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检查方法: 1、消化系统(肝,胆,脾,胰) 使用B型超声诊断仪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采取常规平卧位,或左,右侧卧位或坐位,平静均匀呼吸,必要时让患者做呼吸运动的配合。(1)肝脏的扫查方法: ①自右侧第五肋间隙开始,测量肝上界,沿肋间隙自右锁骨中线至腋中线依次向下至肝下缘,显示肝脏。胆囊,门静脉主干

至门静脉右干和分支的长轴与下腔静脉。 ②肝右下缘至横膈间的肝区探测右肝静脉长轴,测量肝右叶最大斜径;腹部正中线两侧与其平行的矢状切面或斜切面,显示尾状叶,肝段下腔静脉;胆囊长轴,胆总管。 ③剑突下矢状切面腹主动脉前,测量肝左叶长度和厚度,探头位置于左肋缘下,声束朝向左肩,左季肋部方向,显示左外叶,左侧角。 ④剑突下横切或半横位切面,探头前后转动显示第一肝门,门静脉及其左干分支,肝圆韧带,静脉韧带,三支肝静脉。(2)第二肝门与部分下腔静脉: ①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挤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 ②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 ③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膈肌斜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拌行的左右肝胆管。 ④患者取由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一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 (3)脾脏的扫查方法: ①左肋间斜切,声束朝向脾门,切面经脾脏长轴时测量,脾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