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

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

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
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

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

1.总则

1.1煤样是研究煤质的基础。煤样的采取质量直接影响对煤岩特征,煤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工业用途的正确评价。因此,所采取的样品必须能如实地反映煤层的自然特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1.2本规程对各类煤样采取方法的规定及质量要求,是根据目前国内技术水平并吸收了主要产煤国家的经验而提出的。在工作中,应注意国内外煤质研究、煤的加工利用等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做好采样工作。

1.3本规程是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对煤质工作的要求编制的,适用于煤炭资源勘探中各种煤样及其夹矸样的采取。

凡采样方法已有国家标准或部标准的,均按国家标准或部标准执行。

2. 煤心煤样

2.1 煤心煤样从钻孔煤心中采取,取样前应对煤心进行整理和编录,要求如下:

2.1.1 煤心提出井口后,要按上下顺序依次放入岩心箱内,断口互相衔接,煤心不得受污染,采样前要先进行拍照;

2.1.2 记录煤层各分层的厚度和心长,描述宏观煤岩类型及煤心状况;

2.1.3 从煤心取出到采样结束一般不得超过48小时.

2.2 煤心煤样一般按独立煤层采取全层样.

特厚煤层可分层采样,分层厚度一般不得大于 3.0米,应尽量使各种采样点的分层层位相一致。急倾斜特厚煤层可适当加大分层厚度。

煤层结构十分复杂或煤岩类型及煤质有显著差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层采样。

顶底界面不明显的煤层和高灰分煤层,分层厚度一般不得大于0.3米。

有专门研究目的的煤样的分层厚度,应根据需要确定。

2.3 大于0.01米至等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的夹矸应单独采样;大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的夹矸,属非炭质岩的,一般不采样,属岩或松软岩的,需单独采样.不

得剔除。

煤层中的多层薄层夹矸,可单独采样,也可按相同岩性合并采样.

2.4 炭质泥岩为煤层伪顶或伪底时,应分别采取全层样。非炭质泥岩为伪顶或伪底,层厚大于0.1米时,采0.1米层厚小于0.1米者采全层,分别送验。

2.5 煤心煤样一般不缩分,应全部送验。若必须缩分时,应按国家标准GB474-83《煤样制备方法》的规定进行,缩分出的煤样重量不得少于表1的规定,并应能满足各试验项目的粒度和重量要求。

表1

2.6 清除了泥皮等杂物,并去掉磨烧部分的干净煤心,在空气干燥状态下所称得的重量,称为煤心送样重量,以千克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一位。煤心送样重量是计算重量采取率的基础数据,是衡量煤样代表性的依据之一。

2.7 按《煤田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评定的取心质量不合格的炭层,其煤心不能代表全层的质量。一般不采样。

2.8 热稳定性、煤对二氧化碳反应性、结渣性、可磨性,煤法爆炸性、燃点等点种试验用煤样,从煤心煤样(或煤层煤样)中缩制。缩制工作一般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现场按规定破碎、缩分后单独送验。试验样粒度和重量要求见表2

表2

2.9 为保证获得足够数量的煤样,应合理选择取煤管,其内径一般不应小于46毫米。

3.可选性试验煤样

3.1 可选性试验样包括部分、浮沉试验谋样和筒易可选性试验煤样(即筒选样)两种。

3.2 筛分、浮沉试验煤样须在生产矿井或勘探坑道中采取。其重量(指按规定的井下矸制度拣除部分矸石并经空气干燥后的原煤)不少于10吨。在生产矿井中采取煤样时,应符合GB481-87《生产煤样采取方法》的规定。在勘探坑道(包括生产矿井中为采样专门开掘的坑道)中采样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3.2.1 采样点应布臵在氧化带气以下及煤层厚度、结构、煤质正常的地段。当不能肯定是否穿过氧化带时,应先取煤层煤样测定氧化指标。

3.2.2 采样点位臵要用仪器测量并计算出经距、纬距、标高。采样点附近要作详细的地质编录。

3.2.3 用全巷法采样(即采取采样巷道中从煤层顶板至底板的全部煤炭)时,如采出煤炭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缩取。

3.2.4 尽量使用打眼放炮法采取煤样,特别松散的煤层也可用手稿落煤。

3.2.5 煤样中应包括开采的夹矸和自然混入的伪顶,伪底板矸石。除设计部门要求分层采样者外,一般采取全层样。

3.2.6 应在同一地点用刻槽法采取煤层煤样和简选样。

3.3 简选样可在坑道中专门采取或从煤层煤样中缩取,煤样重量不少于40千克。也可从钻孔中采取,煤样重量按煤层厚薄分别规定为:薄煤层不少于5千克,中厚煤层应大于5-13千克,厚煤层13千克以上(计算煤样重量时均不包括厚度>0.01米的夹矸和伪顶、底板岩石)。

薄煤层可用人工斜孔或加大孔径等措施增加煤样数量,有条件时也可用相邻两孔合并采样。

简选样的煤心采取质量应达到《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规定的优质级。

与煤层同时开采的厚度小于0.3米的夹矸,应与煤层合并进行简易筛分和浮沉试验。

3.4 小于0.5毫米煤粉的浮选试验样,从原煤筛分样中缩取,重量为5千

克(或按试验部门要求的重量送验)。

3.6 简选样的煤粉不足筛分、浮沉和浮选试验用量时,可用同一煤层2~3件简选样的煤粉合并进行。

煤样存放时应密封包装。

3.7 煤岩可选性鉴定样,由实验室从煤层煤样、煤心煤样或可选性试验煤样中缩取,粒度小于1.5毫米,重量为10~30克。

3.8 煤的泥土试验样,从可选性试验煤样或煤层煤样中制取,粒度为100-13毫米,重量为150千克。试样应密封包装。并将煤层夹矸及伪顶底板岩性、厚度填入送样说明书。

煤的泥化试验样,必须同时作煤岩组分鉴定。

3.9 煤矸石的泥化试验样(指采煤时混入源煤的泥质岩伪顶、伪底及夹矸),可用下列方法采取:

3.9.1 从筛分、浮沉试验3~6毫米自然级的沉矸中制取。沉矸比重烟煤为+1.8,无烟煤为+2.0。沉矸中的黄铁矿、非泥质岩和其他杂物应拣出。

3.9.2 在坑道中用刻槽法采取。

3.9.2 在岩心中采取伪顶、伪底和夹矸。

样品粒度应为3~6毫米,重量0.5千克以上,均应密封包装。

3.10 可选性试验煤样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应避免日光和风雨影响,防止不正常的破碎、损失和杂质混入。从采样到试验结束不得超过30天。

3.11 散煤容重、静止角和磨擦角的测定,可用筛分前的原煤和筛分后各粒级产品分别进行,不需单独采样。

4.专门性试验煤样

4.1 200千克焦炉炼焦试验煤样,一般从坑道内用刻糟法采取。刻槽规格应根据煤层的可采厚度和送样重量确定,也可以从可选性试验煤样中缩取。

煤样重量根据试验方案确定。进行单种煤试验时,需送精煤250千克,或相当于250千克精煤的原煤。进行配煤试验时,其重量应根据配煤比和试验次数确定。

采样时应同时采取煤层煤样,以便测定一般项目。

4.2 抗碎强度试验煤样,一般在坑道中采取。根据煤层结构和煤岩类型,

按比例选取粒度为60~100毫米的块煤,其数量按测定方法确定。用25千克的测定法,煤样重量约为50千克,用10块法测定时应不少于20块。

4.3 风氧化带煤样,一般在沿煤层向开掘的斜井中采取。从露头开始沿坑道向深部每隔5~10米采样1个(煤层倾角小于250者用10米间距。每个采样点均需测量距地表的垂深。

煤样用刻槽法采取,在较薄的煤层中可从顶到底取全层样,在厚煤层中,可只取某一个固定的阶段(1米左右)。送样重量3千克以上。

4.4体重煤样必须在坑道中采取。选择构造正常,煤层厚度和结构有代表性的地点,先将煤壁表面受氧化的部分剥去,平整工作面,铺好防水布,从煤层顶板至底板刻取1不得大于深度的两倍。

厚煤层可按煤的自然分层或人工分层分别采取,分层厚度一般不大于 3.5米。

厚度大于0.05米的夹矸一律选除。

准确丈量样槽的12个边长,计算其体积。用同一方法计算厚度大于0.05米的夹矸体积。如夹矸形状不规则,可将夹矸浸入水中,测出其体积。

准确称出空气燥状太的全部煤样重量。也可在井下称称重(精确到0.1千克),求出风干前后重量的差值,即蒸这份煤样作工作分析用。

以样槽体积(不包括厚度大于0.05米夹矸的体积)除以风干煤重重量,即为煤的体重值,单位:吨/米3(t/m3)。

同一采样点应取两分规格相近的体重样,其测值之差不得大于0.05吨/米3。超过时再采第三份样。符合允许差的规定后,取其(两份样或三份样)平均值。

4.5 全水分煤样应在坑道中选择无淋水、湿度正常的新鲜煤面,按GB482-79《煤层煤样采取方法》采取,或利用筛分浮沉煤样、生产煤样按四分法缩取。粒度小于13毫米,样重不少于2千克,装入磨口样瓶中(装样量不得超过煤样瓶容积的3/4)。煤样缩分、装瓶必须在采样地点尽快完成。并立即用黑胶布缠封,运至室内再加蜡封。擦净容器表面,准确称重(称重用托盘天平,感量0.1克),瓶上贴好标签(表3)5天内送交实验室。

表3

5. 煤岩煤样

5.1 反映正常煤质情况的煤岩煤样,其采样点应避开断带、风氧化带、岩浆岩接触带、自然烘烤变质带等非正常地带。仅作显徽组分定量的煤样可以在氧化带内采取。有特殊研究目的的煤岩煤样,需在特定地点专门采取。

5.2 采样时,要对采样点的煤层结构、煤的物理性质,宏观煤岩类型和顶底板岩性及附件近构造特征等进行详细描述。

5.3 煤岩煤样可分为混合煤样、柱状煤样和块状煤样。

混合煤样从煤层煤样、煤心煤样和可选性中缩制。

柱状煤样可从探槽及坑道中采取,其方法是:先清理煤壁使之平整,从顶板到底板画两条间隔10厘米左右的垂线,自由面的煤柱休,套上三面木箱,将煤柱体打下。煤层厚度很大时,可分段采取。夹石处理原则同煤心煤样。

当煤质坚硬时,可用连续块状煤样代替柱状煤样。

如果煤心及坑道内煤层不适宜采柱状煤样,可拣取不连续块煤作煤岩煤样。煤块规格一般不小于10×5×5厘米。各煤块需注明上下方向,并顺序编号。煤块数量根据煤层厚度、煤岩类型确定。

6. 孢粉煤样

6.1 确定地质时代的孢粉煤样,可利用煤层煤样、煤心煤样或在煤层露头垂深1米以下采取的煤样。

6.2用于对比煤层的孢粉样,除在煤层中采取外,还要在煤层的顶底板距煤层1米的范围内,各采岩样1~2块。

为了研究煤层的分岔、合并、尖灭等变化情况,可以煤层中采取块段煤样。当煤厚小于1.3米时,可等距离采取2~3块;煤厚为1.3~3.5米时,每间隔0.5米采一块。煤厚大于3.5米时,每间隔1米采一块。

6.3孢粉样采样点应避开断裂带、风化带、岩浆岩接触带、自燃烘烤变质带等非正常地带。

6.4样品应自上而下依次编号,严防次序颠倒。

样品应自上而下依次编号,严防次序颠倒。

样品不得混装,应一样一装,且密封包装,以防止不同层位的煤末、岩粉、现代花粉及其他杂质混入。

6.5孢粉样的重量和块度规格:

粉煤样重量不少于100克。

坑道采取的块段煤样5×5×5厘米;煤心中采取的块段样,一般垂直层理厚度为5厘米。

顶底板岩样,在坑道采样的刻槽规格为5×5×5厘米,岩心中采样其垂直层理厚度为10厘米。

7. 煤样的包装、保存和煤样说明书

7.1 煤样的包装方法、保存时间、应根据煤的性质、试验要求和运送距离等因素确定。一般要求如下:

7.1.1 煤心煤样应用结实洁净的塑料袋包装,然后依次放入塑料煤样或铁筒内待运。

煤心煤样从采样到送达实验单位的时间应不超过下列规定:

褐煤5天

烟煤10天

无烟煤15天

用体积适宜的密闭防锈铁筒,以胶布缠口、蜡封或焊封等方法密封包装的煤样,放臵时间不稍延长。

7.1.2 可选性试验煤样(筛分样、浮沉样和总样),从筛分结束到送达实验室在10天以内者,可用结实洁净的塑料袋包装并外套木箱,如10天内不能送实验室,则必须用铁筒密封包装。

7.1.3专门性试验煤样,一般应用洁净麻袋或木箱(内衬塑料布)包装。抗碎强度试验煤样应在木箱或铁筒内垫以清洁软纸地,以防煤块破碎。从采样到送达实验室的时间不得超过10天。

7.1.4 煤样包装好后,须立即将煤样编号标签贴在煤样箱(袋)上,注明“共*箱第*箱”等字样。

7.2 勘探队一般不保存留样。煤心煤样、煤层煤样、煤岩煤样、孢粉煤样等,由实验单位保存分析样(或煤片)。保存时间自报出试验结果之日起,一般

为半年,即至该样听有试验项目质量审查合格为止。

7.3 煤样说明书应按规定内容逐项认真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用塑料纸包好放入煤样袋内,一份寄交实验单位。一份由送样单位保存。要求字迹清晰,数据准确,并应由煤质负责人审查、签字。

填写煤样说明书(表4)应注意以下几点:

7.3.1 煤样编号要系统、简单,不重复。按钻孔从上而下顺序编号,分层样号应有所区别。

7.3.2 煤样粒度,未缩分写“自然粒度”,缩分后写“小于*毫米”或“*-*毫米”。

7.3.3 煤样重量指送样重量。

7.3.4 采样方法指取煤管(型号)、单岩心管(内径)、井壁刮煤、放炮取心及刻槽法、拣块法等。

7.3.5 煤样状况指煤心结构是否清楚,污染程度,磨烧情况及处理办法。

7.3.6 试验项目应按勘探设计要求和煤样实际状况填写。

7.3.7 筛分、浮沉试验煤样应说明采样方法(全巷法、抽车法、胶带输送机上截取等)、采煤方法、伪顶伪底及夹矸的岩性、厚度,矸石混入情况及井下是否人工拣矸等。

7.3.8 煤层柱状图应包括从顶至底的全层厚度(指钻探厚度),注明采样位臵及样品编号。

煤样说明书表4

送样单位:煤质负责人:采样人:

《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执行说明

1、《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总则中指出:本规程是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对煤质工作的要求而编制的各类煤样采取方法,说明二者的主从关系。《规程》只讲采样方法。而采样目的,采样点布臵和试验项目等已在《规范》中有原则规定。对于各种项目的试验方法和质量标准,如筛分、浮沉试验、容重测定等,均应按照国家标准或部标准地,不在本《规程》中重述。

2、“煤样的代表性‘《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煤心采取的三条规定中,达到”合格“以上的则认为煤样有代表性,“不合格”的则没有代表性。

3、特厚煤层,一般指真厚≥8米的煤层点。急倾余特厚煤层,指煤层倾角≥600的特厚煤层点。

高灰分煤层,即经肉眼鉴定,估计灰分在40%左右的煤层点。

4、有专门研究目的的煤心煤样,一般指下列各种情况:

(1)从岩浆岩接触带上采取的,以研究岩侵入对煤质影响程度的煤样;

(2)从煤层自燃烧变烘烤带采取的,以研究自燃对煤质影响程度和范围的煤样;

(3)从构造破碎带采取的,以研究构造对煤质影响程度和范围的煤样;

(4)以寻找煤层对比为目的的分层煤样;

(5)以研究微量元素颁布规律和富集程度为目的的分层煤样;

(6)以研究风氧化带厚度(深度)为目的的分层煤样;

(7)为配合测井解释而采取的分层煤样;

(8)为其他专门研究目的而采取的煤样。

5、凡从煤层煤样、煤心煤样中制取的一些试验项目所需的煤样,如热稳定性、对CO

反应性、结渣性、可磨性、煤法爆炸性、性的燃点及煤中微量元素等

2

等试验用煤样,采样方法均无特殊区别,有的仅有粒度和重量要求,故不再单列章节或条目。

6、简易可选性试验,在未颁布发国家标准或部标准之前,原则上应按GB477-87《煤炭筛分试验方法》和GB478-87《煤炭浮沉试验方法》进行。粒度分级为13~6、6~3、3~0.5、<0.5四级。如因煤样较少,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可减少筛分粒级,简化试验流程。

简易可选性试验质量标准与筛分、沉试验标准相同。

7、小于0.5毫米的煤粉按部标准MT58-81《煤粉筛分试验方法》和MT57-81《煤泥浮沉试验方法》试验我。

8、煤的泥化试验、矸石的泥化试验按部标准MT109-85《煤和矸石的泥化试验方法》进行。

9、各种半性试验煤样,一般用量为数十吨至上午吨,必须在矿井在采取。采样、运输及试验成本很高。因此,这类试验应该在煤的加工利用方向已基本确定的前提下进行,一般不属于资源勘探的工作内容。

10、采取筛分、浮沉试验煤样各种半工业性试验煤样,必须编制新时期采样设计。其主要内容如下:

①煤层层位,采样地点,是否利用某生产矿井(小窑)或新开掘坑道采样;

②探巷工程量,开拓方式、采样件数和煤样数量、运输方式;

③试验单位、试验地点、试验起止日期;

④试验流程(图)、化验、试验项目和其他特殊要求;

⑤所需各种设备、工具和材料名称、数量预计;

⑥采样、运输、化验等项经费预算;

⑦采样、试验技术力量配备、技术负责人。

11、在覆盖区,利用煤心煤样的分析结果来测定煤层风氧化带厚度(深度),其样品的采取和一般煤芯煤样相同,故《规程》正文中专列条目。

12、从煤心煤样中测定煤的视比重(容量),按国家标准GB6948-86《煤炭视比重测定方法》进行。该标准所用煤样是从煤心煤样或煤层煤样中缩制的,废除了沿袭多年的选块法。因此,《规程》中未专列《煤心煤样安全第一样采取方法》的条目。

13、瓦斯煤样的采取按部标准MT77-84《煤层瓦斯含量和成分测定方法》进行采样、野外解吸和质量评定。本规程中不再重述。

14、煤层煤样按国家标准GB482-79《煤层煤样的采取方法》进行。

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

煤及煤层气工程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于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具有煤及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工程的地质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思维、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在煤及煤层气资源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的初步能力,能成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从事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生能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也能在煤及煤层气及相关领域的生产部门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在牢固掌握专业基础、外语、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学习煤及煤层气资源勘查和开发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与煤及煤层气地质学研究及资源勘查和综合评价有关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本专业将在煤及煤层气地质基础、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工程、煤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煤层瓦斯治理与煤矿安全等方面有所侧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现代地球科学,特别是煤及煤层气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对煤及煤层气基本地质、矿产形成、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基本能力; 3、初步掌握煤及煤层气资源研究的有关基本实验、测试方法和分析技术; 4、掌握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工程与工艺技术; 5、了解煤深加工工艺技术,掌握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环境综合治理的基本知识; 6、掌握煤层瓦斯治理、煤矿安全生产和安全减灾的基本知识。 主干学科:煤及煤层气工程 主要课程:地质学基础理论课及技术方法课、煤及煤层气地质学、煤与煤层气勘查、煤储层评价、煤层钻探与煤层气压裂增产、采气工程(含经济评价)、煤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瓦斯治理与煤矿安全、煤工艺废弃物资源化、煤和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基础(地下水)等。高年级按专业方向实施分流培养,有不同门类课程供选修。 主要专业实验:煤岩学与煤化学实验,煤储层物性实验,钻采工程实验,地球物理(地震和测井)综合解释,勘探工程设计与工程取样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达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有必要设置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设置有:秭归地质教学实习、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学制:本科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 就业领域:相关专业的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和管理部门。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绪论 (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本课程是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有关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掌握解决工程/煤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 >>宝贵的资源①理想的供水水源②重要的矿水资源③良好的景观资源 >>敏感的环境因子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地下水的变化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状态,使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干扰地下水,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图14-1): ①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衰减、沼泽湿地消失、土地沙化、海(咸) 水入侵等; ②过量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 ③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粘土压密释水释放有害离子、化肥农药的不适当使用、废弃物的无序排 放──地下水恶化、污染; ④地下水位的变动会破坏其与周围岩土构成的统一的力学平衡,而产生某种效应──地面沉降 与地裂缝、岩溶塌陷、地下洞室垮塌或突水、滑坡、岩崩、水库诱发地震、渗透变形。) >>活跃的地质营力地下水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传输热量和化学组分、侵蚀(化学溶蚀、机械磨蚀和冲蚀)等。 >>重要的信息载体由于地下水是应力传递者,同时又是在流动,所以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等的变化或异常可以提供埋藏在地下的许多信息,如找矿、地震预报、地质演变。(3)试分析我国地下水分区的特点,并探讨分区的自然背景。 略。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试比较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着,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文循环是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 >>水的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研究水的地质循环,对深入了解水的起源、水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乃至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循环特点──速度快、途径短、转化迅速。 内因──固、液、气三相可相互转化。 动力条件──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 形式──蒸发、径流、降水。) (2)试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水文地质工作需求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降水偏少,年总降水量比全球平均降水量少22%; (2)人均水资源量偏低; (3)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丰富,西部贫乏; (4)季节及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5)水质污染比较严重。 合理有效地利用及保护水资源,是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头等大事。 (3)地球上水的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

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及提升措施分析

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及提升措施分析 摘要:当前国内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相对于先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煤 炭地质勘查技术所承担的新任务、面临的新情况来看,其在很多方面还有着较大 的提升空间。因此,这就需要国家、企业及个人等主体,全面认识到提升煤炭地 质勘查技术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切实从当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实际情况出发,持 续提升煤炭地质勘查技术整体水平,为党和国家打造出一整套现代化的煤炭地质 勘查技术。 关键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现状;提升措施 引言 因为自然环境以及地质地貌都是不同的状况,而且煤炭资源所处的地质条件 以及特色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比较系统化的、科学合理的地质 勘查策略,而且还可以充分地探索一些相关的勘探方式。在煤炭地质勘察的过程 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需要对此进行认真地探索和分析,为煤炭 资源地质勘查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 1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 1.1勘查矿业权与拥有权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国内政策下,对某个区域内矿业权进行勘探是有偿的,在进行矿业资 源的勘查时,需要按照招投标的方式得到对应的矿业权。但是从当前煤炭地质勘 查情况来看,勘查单位在具体勘查时,资金等方面的因素限制较大,特别是一些 中小型的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在具体的招投标过程中,较常处于相对不利位置,得 到矿业权的概率非常低。所以,即便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得到了矿业权,对于勘查 范围内煤炭资源风险性与稳定性也不能提供出较好的保证,这就导致在具体煤炭 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在具体工作中,煤炭地质勘查单位的优势主要 体现在对具体地质信息的掌握层面,而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仅仅掌握地质信息容易出现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果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并没有获得 其他矿业权,那么其开展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得到的具体勘查结 果归属矿业权所有者,矿业权所有者仅需提供服务费用即可,按照矿业权所有者 的要求开展相关的工作。 1.2煤炭地质勘查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具体工作中若操作不当容易给煤炭存储 区域内地质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该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尤其是在煤 炭地质勘查工作结束后,若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回填,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整个区域 内自然环境出现变化,带来水资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给勘查区域生态安 全带来影响。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为了压缩勘查成本,仅注重煤炭地质勘查 工作,对于由于勘查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够重视,具体勘查过程中构建的勘 查体系也不够完善,传统的开发式地质勘查情况相对较多,容易给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若对勘查区域内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重视程度较差,非常 有可能导致勘查结束后,给勘查区域生态平衡带来威胁,也影响到整个煤炭行业 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3煤炭地质勘查技术人员总体水平相对不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煤炭地质勘查手段相对于先前更为丰富,更重类型的现代化技术与装备为煤炭地质勘查水平的提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 是从当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人员掌握这些先进技术与装备情况来看,整体的情况

煤 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泥炭地质勘查的目的和任务、阶段划分、工作程度要求、勘查方法原则,煤、泥炭资源/储量分类条件和估算原则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50215-94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GB50197-94 露天煤矿工程设计规范 GB/T 127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3 煤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 煤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是为煤炭建设远景规划、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矿井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4 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 4.1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必须从勘查区的实际情况和煤矿生产建设实际需要出发,正确合理地选择采用勘查技术手段,注重技术经济效益。 4.2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必须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勘查方法,提高勘查成果精度,适应煤矿建设技术发展的需要。 4.3 煤炭地质勘查必须坚持“以煤为主、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做到充分利用,合理保护矿产资源,做好与煤共伴生矿的其他矿产的勘查评价工作。 5 煤炭地质勘查的工作程度 5.1 阶段划分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5.2 预查阶段 5.2.1 预查应在煤田预测或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其任务是寻找煤炭资源。 5.2.2 预查工作程度要求 a) 初步确定工作地区地层层序,确定含煤地层时代 b) 大致了解工作地区构造形态 c) 大致了解含煤地层分布的范围、煤层系数、煤层的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大致了解煤类和煤质的一般特征 d) 大致了解其他有益矿产情况 e) 估算煤炭预测的资源量 5.3 普查阶段 5.3.1 普查是在预查的基础上,或已知有煤炭赋存的地区进行。 5.3.2 普查工作程度一般要求 a) 确定勘查区的地层层序,详细划分含煤地层,研究其沉积环境特征和聚煤特征。 b) 初步查明勘查区构造形态,初步评价勘查区复杂程度。 c) 初步查明可采煤层层位、厚度和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大致确定可采煤层煤类和煤质特征,初步评价勘查区可采煤层的稳定程度。 d) 调查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特征,大致了解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环境地质现状。 e) 大致了解勘查区开发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煤的开采技术条件。 f) 大致了解其他有益矿产赋存状况。 g) 估算各可采煤层推断的和预测的资源量。 5.3.3 在煤炭资源条件较差、地质条件较复杂只能提交普查报告的井田,在普查工作程度的一般要求是: a) 基本查明井田的构造形态和初期采区内的主要构造,详细了解井田构造复杂程度。 b) 初步查明可采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及可采范围,适当加密控制初期采区范围内煤层的可采边界。 c) 初步查明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基本确定煤类及其分布,详细了解其他有益矿产的工业价值。 d) 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勘查工作参照5.2.2.1条并按实际情况调整后确定。 e) 估算可采煤层的推断的和预测的资源量。

煤层气资源勘查

一名词解释 1矿产资源总量:指天然产出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且具有一定地质确定性的矿物原样的富集体。 2煤炭储量:指蕴藏于地下,经过一定地质勘查工作,确定符合储量计算标准,具有一定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的煤炭资源量。 3煤炭资源量:是可开发利用或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煤炭埋藏量。 4保有储量:截至统计报告期止,煤田、矿区、井田内实际拥有的探明储量。 5可采储量: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即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 6设计可采储量:在开发利用方案或初步设计中设计到的可以采出来的储量。 7暂不能利用储量:由于煤层厚度小、灰分高(或发热量低),或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等原因,目前开采有困难,暂时不能利用的储量。8煤层气预测储量:经过钻探工程控制,用所获得的有关煤层几何形态、含气量等方面的实测数据而计算的已发现的煤层气资源量。 9探明储量:地质勘查报告提交、经储量审批机关批准的能利用储量,是反映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成果的主要指标。 10工业储量: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11 A级储量:在精查勘探阶段,通过较密的勘探工程控制和详细地质研究所圈定的储量。 12地质原始编录:在煤田勘查工作中,对勘查工程所揭露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描述和记录 并整理成原始图件、数据和文字表格等。 13地质综合编录:在煤田勘查过程中,把所获得的各种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研究,然后用文字、图件表格等形式表示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工作。14煤自燃倾向性:煤由于氧化放热而导致温度逐渐升高,至70~80℃以后温度升高速度骤然加快,达到煤的着火点(300~350℃),从而引起燃烧,这就是煤的自燃倾向性,即煤在常温下氧化能力的内在属性。 15开采技术条件:指影响煤矿建设、生产与安全的各种地质因素,包括:煤层的厚度、结构、煤的物理性质、煤层的产状及其变化、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

浅析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浅析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摘要: 本文叙述了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了我国有关煤炭资源环境保护的政策,从煤矿矿山环境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对策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以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关键词: 煤炭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1. 引言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第一能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炭资源长期的开发利用活动引发了与可持续发展不相和谐的诸多环境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和区域环境发展。因此,在煤矿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研究煤炭开采对环境可能引起的破坏方式与程度,提出保护措施,控制其不利因素,维护生态平衡,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对促进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和协调经济之间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约占76%。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能源消费信息显示,我国原煤产量居世界之首。煤炭资源的分布在地理上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点,形成了煤炭东耗西供、北煤南运的消费格局。开发布局为三个区带及七个规划区,西北地区煤炭资源最为集中,东部、中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煤炭的开采方式以地下开采为主,煤炭资源的综合回采率仅为30%左右。在为国民经济提供巨大能源保障的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侵占和破坏土地 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土地破坏尤为严重,加剧了人口与土地、煤炭与农业的矛盾。一般说来,露天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采掘场挖损和外排土场积压,地下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开采沉陷和矸石山堆积。露天开采必须将煤层上的覆盖层剥离表土,毁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层。煤炭开采后,采掘场地面挖空、煤层复表土和岩石裸露压占土地,污水坑积。地下开采造成地表塌陷,地表出现裂缝、倾斜、沉陷坑,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水渍化,从而致使农田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影响农田耕作、灌溉,导致农作物减产。地下开采和煤炭洗选过程中产生大量以煤矸石为主的废弃物,由于其利用率低,大多露天堆放,全国煤矸石占地5000多公顷。煤矸石含有一定量可燃物,在适宜条件下将氧化、风化、自燃,释放大量 so2、co2、co 等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并且威胁着矿区当地人群 的身心健康。在干旱季节,矸石山排放大量烟尘在雨季,排放的矸石淋溶水流入耕地,造成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 3.2矿井废水污染煤矿的废水主要包括矿井水、洗煤水等,有些矿井水含有大量悬浮物,或酸性、放射性元素,未经处理的矿井水排出将对周围浅层地下水、土壤、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洗煤水则是煤炭洗选过程中加入化学药剂而排放的洗选废水,渗入地下就会污染地表水和饮用水源。 3.3矿井瓦斯排放 瓦斯是煤层开采时释放出的有害气体,甲烷不仅污染大气,而且又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井下瓦斯的处理与矿山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瓦斯处理不当就将诱发煤矿事故,瓦斯爆炸是诱发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造成人身和经济的损

关于彬长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汇报

关于彬长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汇报 彬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东南,属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塬梁沟壑区的一部份,海拔850—1200m,泾河穿越矿区中部,地势从黄土塬梁向中间泾河谷地倾斜,塬梁破碎,沟壑纵横。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盛产苹果、梨、大枣、核桃等名优水果和干杂果,是“省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主要支柱产业为果业和煤炭、化工,2006年全县GDP为18.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0元。 一、煤炭资源概况 彬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煤炭、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32.6亿吨,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系组,含煤系数17.4%,分上、中、下三个含煤段,共含煤4层。煤炭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储量大。目前,已探明煤炭储量达32.6亿吨,远期储量40亿吨。二是煤质优。已探明的煤炭资源,是低灰(8.87-33.24%)、低硫(0.13-2.9%)、特低磷(0.002-0.129%)、中高发热量(6800---8200大卡/千克),与我省其它地区的煤质比较,更为突出的是煤田形成于侏罗纪,被称为“年轻的煤”,是良好的工业气化、液化、水煤浆和低温干馏用煤。三是储存条件好。煤田煤层储存稳定、构造简单,埋藏深度300~500

米,最深达700~800米,煤层平均厚度10.64米。开采技术条件属简单~中等。 二、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煤炭工业的开发与建设已具雏形,已形成1万吨/年的生产规模。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县煤炭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了具有转折性、标志性和历史性的大突破:一是全县煤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2007年煤炭产量预计达到1000万吨,同比增长33.3%;二是煤炭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5 %。 回顾煤炭工业发展的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煤矿建设成效显著。彬县境现有煤矿为:大佛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MT/a,井田面积86.3平方公,储量1249.92MT,可开采储量765.68MT,服务年限92.5年,目前已形成3.0MT/a生产规模;下沟矿井2.10MT/a,井田面积11.0平方公里,储量176.54MT,可开采储量 76.49MT,目前已形成3.0MT/a生产规模;官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 MT/a,井田面积30.9平方公里,储量173.72MT,可开采储量112.92MT, 服务年限76年,目前按0.45 MT/a建设;家河矿井0.45 MT/a,井田面积23.0平方公里,储量34.66MT,可开采储量24.26MT, 服务年限38年,目前按0.45 MT/a建设;水帘区其他乡镇矿井井田面

煤炭地质勘查规范(参考模板)

煤炭地质勘查规范 目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煤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 4 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 5 煤炭地质勘查的工作程度 5.1 阶段划分 5.2 预查阶段 5.3 普查阶段 5.4 详查阶段 5.5 勘探阶段 6 煤炭地质勘查的控制程度 7 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7.1 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7.2 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 8.1 煤炭资源量计算指标 8.2各类型资源量计算块段划分的基本要求8.3 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要求 8.4 有夹矸的煤层采用厚度的确定方法

8.5 露天勘查煤层的夹矸和剥离物的估算 9 煤层气和其他有益矿产勘查工作 10 泥炭地质勘查 10.1 泥炭预查 10.2 泥炭普查 10.3 泥炭详查 10.4 泥炭勘探 10.5 泥炭资源/储量估算 11 资源编录、综合研究和报告编制 附录A(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附录B(资源性附录)勘查工作研究的技术要求 B.1 煤质研究 B.2 勘查区(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勘查研究 B.3 工程地质勘查工作 B.4 环境地质工作 附录C(资料性附录)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研究 C.1 煤层气的勘查评价 C.2 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评价 附录D(资料性附录)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类型划分及钻探工程基本线距 D.1 构造复杂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D.3 选择钻探工程基本线距的要求

D.4 泥炭勘查工程控制的程度 附录E(资料性附录)建议的资源/储量比例及资源量估算指标附录F(资料性附录)采样及测试工作量 D.2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附录G(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勘查工作量G.1 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 G.2 水文地质勘查工程量 G.3 露天煤矿的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 G.4 露天煤矿勘查的抽水试验工程量 附录H(资料性附录)露天边坡、剥离物分类及勘查工程布置H.1 按构成露天边坡岩层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和结构面的发育程度露天边坡可分为三类 H.2 露天边坡勘查工程布置 H.3 按剥离岩层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可将剥离物分为三类H.4 露天剥离物勘查工程布置 附录I(资料性附录)小煤矿勘查工作 附录J(资料性附录)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J.1 概略研究 J.2 预可行性研究 J.3 可行性研究

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薛庆远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徐州 221008) 摘要 依据全国第三轮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及统计预测成果,从整体上对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状况、勘查研究程度、生产开发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并就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制定能源政策、布局煤田勘探、煤炭工业建设和煤炭生产、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煤炭资源 资源开发 资源利用 资源保护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P618.11 作者简介 薛庆远 男 33岁 硕士 讲师 煤田地质 1 我国煤炭资源的统计预测和远景评价 资源统计预测和远景评价的结果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必备基础,是合理布局煤炭基地建设和能源工业生产、超前部署煤田地质基础研究、合理安排煤田勘查规划的必要前提。 按照我国矿产资源分类规范和系统分级的原则,结合地质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及物探、钻探的实际控制程度,可将我国煤炭预测资源量划分为:预测可靠级(E 级)、预测可能级(F 级)、预测推断级(G 级)三级[1] 。 根据地矿部系统组织的全国第三轮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公布的统计结果(1994年发表,资料截至 1990年底)[2]:我国境内埋深在2000m 以浅的煤炭资源预测总量为53287亿t,位居世界第二。如按地质研究的可靠程度E 、F 、G 三级分别为17633亿t 、22624亿t 、13029亿t ,分别占33.1%、42.5%和24.4%。如按不同成煤时代统计:华南早石炭世为154亿t,占0.3%;华北石炭二叠纪14940亿t,占28%;华南(含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2578亿t ,占4.8%;晚三叠世95.4亿t ,占0.2%,北方早中侏罗世33598亿t,占63%;华北及东北早白垩世1593亿t,占3%;第三纪为329亿t,占0.6%。如按煤种统计:褐煤1430.5亿t ,占2.7%;低变质烟煤28835亿t,占54.1%;烟煤14308亿t,占26.8%(其中焦煤2330亿t,占4.4%);贫煤2271亿t,占 ANALYSES OF COAL PETROLOGY AND QUALITY DATA SUPPORTED BY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Dai Shifeng Ren Dey i Tang Yuegang Hou Huimin Ai T inanjie (Beijing Graduate Schoo l ,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 echno logy )zhang Jianhua liu Xuqiang (Wuda Coal Bureau o f Inner M ongolia) Abstract T aking the W uda Co al M ining Dist rict as an ex ample,the po ssibility ,fundamental pr inciple,method,advantag e and pr ospect of G eog raphical Infor mation System in co al petr o lo gy and qua lit y data analyses ar e intr oduced.In the analytical pro cess,var io us ty pes o f geo lo gical data ar e linked in a scient ific and systematic manner using the softw ar e o r G IS sy stem and "dBA SE Ⅳ",ther eby pro viding a simple and co nvenient w ay o f utilizing t his infor matio n . Keywords g eog ra phical infor mation systems;database;co al petr og ra phy ;nature o f coal ? 23?第24卷第6期煤田地质与勘探

煤及煤层气资源勘查

一、名词解释 1煤炭可采储量: 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即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 2煤炭探明储量: 地质勘查报告提交、经储量审批机关批准的能利用储量,是反映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成果的主要指标。 3煤层气地质储量: 在原始状态下,赋存于已发现的、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煤层中的、有现实经济意义的煤层气总量。 4煤层气资源量: 根据一定的地质和工程依据估算的赋存于煤层中,当前可开采或未来可能开采的,具有现实经济意义和潜在经济意义的煤层气数量。 5等温吸附曲线法: 在等温吸附曲线上通过废弃压力计算煤层气采收系数的方法,只能用于预测可采储量的计算,也可以作为控制可采储量计算的参考。 6体积法: 又称容积法,块段法,是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储量计算的基本方法,适用于各勘探阶段、各级别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储量的计算,其精度取决于有关参数的控制精度和数量,并与对计算区煤层气地质条件和储层条件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 7灰分: 是指煤中所有可燃物质完全燃烧,煤中矿物质在一定温度下产生分解、化合等复杂反应后剩下的残渣。

8挥发分: 称取粒度小于0.2mm的空气干燥煤样1g,在隔绝空气、900℃土10℃的高温下加热7min,煤样减轻的质量占原煤样质量的百分数,减去煤的内在水分(Mad),即为煤样的挥发分产率,用符号Vad表示。 9煤炭开采技术条件: 指影响煤矿建设、生产与安全的各种地质因素,包括: 煤层的厚度、结构、煤的物理性质、煤层的产状及其变化、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地温等。 10煤层气资源勘查: 在充分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地震、遥感、钻井以及生产试验等手段,调查地下煤层气资源赋存条件和赋存数量的评价研究和工程实施过程。 11煤储层含气饱和度: 实测含气量与原始储层压力对应的吸附气量的百分比。 12吸附势理论: 吸附是由势能引起的,固体表面附近存在的势能场,称为吸附势。 距固体表面越近,吸附势能越高,吸附质浓度也越高,反之则越低。13初始见气时间: 煤层气排采试验井开抽后到出现15d以上较连续产气量之前的单一排水阶段的延续时间。 14初始累计产水量: 从煤层气排采试验井开抽后到初始见气时间之间煤层气井的累计产水量。 15刻槽法: 从整个煤层或一个煤分层由顶到底,垂直层面进行刻槽采取煤样的方法。

国土部发布《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全文

国土部发布《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 行)》全文 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 2012-9-27 10:25:04 我要投稿 所属频道: 火力发电关键词: 国土资源部煤炭煤炭企业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国土资源部关于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三率”指标要求(试行)的公告 为强化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促进矿山企业节约与综合利用煤炭资源,依据《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现予以公告。 附件: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 2012年9月20日 附件 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 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是指煤矿采区回采率、原煤入选率、煤矸石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等三项指标,是评价煤炭企业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效果的主要指标。经研究,确定其指标要求如下: 一、“三率”指标要求 (一)煤矿采区回采率。 1.井工煤矿。 薄煤层(<1.3米)不低于85%;中厚煤层(1.3~3.5米)不低于80%;厚煤层(>3.5米)不低于75%; 对于采用水力采煤技术的井工煤矿,薄煤层、中厚煤层和厚煤层的采区回采率分别不低于80%、75%和70%。

2.露天煤矿。 薄煤层(<3.5米)不低于85%;中厚煤层(3.5~10.0米)不低于90%;厚煤层(>10.0米)不低于95%。 (二)原煤入选率。 煤炭矿山企业的原煤入选率原则上应达到75%以上。 (三)煤矸石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国家鼓励煤炭矿山企业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煤矸石以及与煤共伴生矿产资源。开采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也要对煤层气、黄铁矿、镁、铟、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出指标要求。其中 煤矸石和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均应达到75%以上。 二、监督管理 (一)本指标要求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煤炭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依据。 (二)本指标要求是编制和审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设计的依据,新建或改扩建的煤炭矿山企业的“三率”指标应达到本指标要求。 (三)生产矿山要在本指标要求发布之日后两年内达到本指标要求规定的要求。达不到本指标要求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组织督促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未达标的矿山企业,不予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度检查。受地区煤层、技术等客观条件限制达不到本指标要求的,矿山企业应说明原因,并提交具备设计资质的单位出具的论证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原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要对矿山企业提交的论证报告予以审定。 (四)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煤炭矿山企业执行本指标要求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不定期开展抽查和检查,定期公告符合本指标要求的煤炭矿山企业名单,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三、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 (一)煤矿采区回采率。 1.定义。 煤矿采区回采率:是指采区实际采出煤量与采区动用资源储量的百分比。

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87)煤地字第65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 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 (87)煤地字第656号 1 总则 1.1 煤样是研究煤质的基础。煤样的采取质量直接影响对煤岩特征、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工业用途的正确评价。因此,所采取的样品必须能如实地反映煤层的自然特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1.2 本规程对各类煤样采取方法的规定及质量要求,是根据目前国内技术水平并吸收了主要产煤国家的经验而提出的。在工作中,应注意国内外煤质研究、煤的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做好采样工作。 1.3 本规程是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对煤质工作的要求编制的,适用于煤炭资源勘探中各种煤样及其夹矸的采取。 凡采样方法已有国家标准或部标准的,均按国家标准或部标准执行。 2 煤芯煤样 2.1 煤芯煤样从钻孔煤芯中采取,取样前应对煤芯进行整理和编录,要求如下: 2.1.1 煤芯提出井口后,要按上下顺序依次放入岩芯箱内,断口互相衔接,煤芯不得受污染,采样前要先进行拍照。 2.1.2 记录煤层各分层的厚度和芯长,描述宏观煤岩类型及煤芯状况; 2.1.3 从煤芯取出到采样结束,一般不得超过48小时。 2.2 煤芯煤样一般按独立煤层采取全层样。 特厚煤层可分层采样,分层厚度一般不得大于3.00米,应尽量使各采样点的分层层位相一致。急倾斜特厚煤层可适当加大分层厚度。 当煤层结构十分复杂或煤煤岩类型及煤质有显著差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层采取。 顶底界面不明显的煤层和高灰分煤层,分层厚度一般不得大于0.30米。 有专门研究目的的煤样的分层厚度,应根据需要确定。 2.3 大于0.01米至等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的夹矸,应单独采样;大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的夹矸,属非炭质岩的,一般不采样,属炭质岩或松软岩的,需单独采样。厚度小于或等于0.01米的夹矸,应与相邻煤分层合并采样,不得剔除。 煤层中的多层薄层夹矸,可单独采样,也可按相同岩性合并采样。 2.4 炭质泥岩为煤层的伪顶或伪底时,应分别采取全层样。非炭质泥岩为伪顶或伪底时,层厚大于0. 10米时,采0. 10米;层厚小于0. 10米者采全层,分别送样。 2.5 煤芯煤样一般不缩分,应全部送验。若必须缩分时,应按国家标准GB474-83《煤样制备方法》的规定进行,缩分出的煤样重量不得少于表1的规定,并应能满足各

山西省煤层气勘查开采管理办法(2020)

山西省煤层气勘查开采管理办法(2020) 《山西省煤层气勘查开采管理办法》业经2020年3月18日省人民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林武 2020年3月30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管理,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区生态保护,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促进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煤层气资源的勘查、开采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煤层气资源的勘查、开采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市场配置、公开公正,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的原则。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利用工作的领导,研究决定全省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利用重大事项,推动采气、输气、用气全产业链协调稳定发展。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维护矿区的生产秩序。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完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信息反馈等机制,优化服务流程,通过山西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部门网站公布办理煤层气行政许可以及其他管理服务事项的依据、条件、程序、结果等信息。 第二章资源配置 第七条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编制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规划应当符合国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煤层气勘查开采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八条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采、保护利用应当符合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规划。 设立煤层气矿业权还应当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国家产业政策等相关规定。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天然矿泉水(医疗、饮用矿泉水、下同)的勘探程度、勘探质量、储量计算、水源地保护、开发技术经济评价及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1.2 本规范适用于医疗、饮用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是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设计书编制、工作布置、报告编写与审批的主要依据。也可供天然矿泉水地质普查、详查工作参考。 2 引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8538.1~8538.63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GB 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3 总则 3.1 本规范所指天然矿泉水,包括饮用矿泉水和医疗矿泉水。它是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宝贵的液态矿产资源,以水中所含适宜医疗或饮用的气体成分、微量元素和其它盐类组分而区别于普通地下水资源。 3.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查工作,按矿泉水资源勘查工作精度要求的不同,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勘探阶段之后为开采阶段。普查阶段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详查阶段为勘探及建设立项提供依据;勘探阶段为水源地建

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3.3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需水量明显小于允许开采量,直接利用单井(泉)的矿泉水勘查,可不分阶段,依据矿泉水水源地建设需要,直接进行勘探阶段工作。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埋藏型矿泉水勘查,宜分阶段遵循地质勘查工作程序进行。 3.4 天然矿泉水勘探是在已确定立项开发的矿泉水水源地进行工作,应详细查明矿泉水形成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泉水生产井位置及卫生保护区边界,取得不少于一年的水质、水量、水位、水温连续观测资料,在动态观测或生产性抽水资料基础上计算评价矿泉水允许开采量,其精度一般应满足B级要求,提出技术经济最佳开采方案。并对可能提供二期开发的远景区作出初步论证和评价。 3.5 已开发的矿泉水水源地,应着重水质、水位(水量)、水温的系统监测与综合分析研究,准确划定矿泉水卫生保护区,建立经济合理的开采管理模型,核算矿泉水允许开采量,为矿泉水开发管理或扩大开采提供依据。 4.勘探研究程度要求 4.1 地质工作 4.1.1 从地层、地质构造活动、地表及岩心观察到的近代地下流体引起的蚀变、沉淀析出物,研究其与水源地在空间位置上的联系; 4.1.2 从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研究其与矿泉水组分间可能存在的联系;4.1.3 研究构造断裂—裂隙系统,基岩风化裂隙系统在平面和深部的延伸、分布,及其对水源地富水性的影响。

山西省煤层气勘查开采管理办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273号) 《山西省煤层气勘查开采管理办法》业经2020年3月18日省人民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林武 2020年3月30日 山西省煤层气勘查开采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管理,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区生态保护,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促进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煤层气资源的勘查、开采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煤层气资源的勘查、开采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市场配置、公开公正,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的原则。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利用工作的领导,研究决定全省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利用重大事项,推动采气、输气、用气全产业链协调稳定发展。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维护矿区的生产秩序。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的监

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完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信息反馈等机制,优化服务流程,通过山西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部门网站公布办理煤层气行政许可以及其他管理服务事项的依据、条件、程序、结果等信息。 第二章资源配置 第七条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编制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规划应当符合国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煤层气勘查开采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八条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采、保护利用应当符合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规划。 设立煤层气矿业权还应当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国家产业政策等相关规定。 企业退出的矿区,符合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可以重新设立煤层气矿业权。 第九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净资产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均有资格按照规定取得煤层气矿业权。 从事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应当符合安全、环保等资质要求和规定,并具有相应的勘查、开采技术能力。 第十条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煤层气矿业权年度出让计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设立煤层气矿业权应当以招标、挂牌方式竞争出让,在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山西省)发布出让公告,并公示出让结果。 第十一条符合下列情形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可以以协议方式出让煤层气矿业权:

(冶金行业)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提纲

(冶金行业)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提纲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及审查大纲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 壹、概述 (壹)矿井建设性质、矿区位置、交通及地理、气候概况。 1、矿井建设性质及编制开发利用方案的目的。 2、矿区位置、交通及地理概况;附插图:交通位置图或交通位置示意图。 (二)企业性质、隶属关系、外部建设条件及开发现状 1、企业性质及隶属关系。 2、矿井建设(承办)单位概况。 3、矿井建设外部条件及开发现状。如为正在生产的扩层扩界或资源整合煤矿,应说明煤矿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开发利用方案编制的依据。政策性文件,依据的政策、法律、法规、规程、规范的名称、文号、颁发单位。基础性资料,资料的名称、编制单位、时间、批准单位、文号、时间等,如经国土资源部门评审备案的井田地质勘探报告或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等;扩层、扩界矿井的生产实际资料,如矿井地质地形图、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矿井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图等。 二、煤炭需求现状和预测

(壹)煤炭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煤炭市场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外、省内外及本地区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二)煤炭价格分析 1、国内外、省内外、本地区煤炭价格现状。 2、国内外、省内外、本地区煤炭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煤炭资源概况 (壹)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或矿区目前开发情况)。 2、矿区煤炭资源概况。 3、该设计和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附矿区内各矿井范围关系插图) (二)矿井的资源概况 1、井田地质勘查工作概况 2、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包括地层、构造、煤层、煤质) 3、水文地质条件 4、开采技术条件(包括工程地质条件、瓦斯、煤尘、自燃发火、地温、地压、冲击地压等) 5、矿井资源储量概况(包括资源储量依据的资料、文件,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工业指标、估算各种参数、估算结果)。 6、对地质勘查报告的评述。 四、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

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名:杜宗飞 学号:2011090118 专业:煤及煤层气工程 班级:煤及煤层气工程01班 指导教师:赵建明 实习时间: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3) 1.1实习目的 (3) 1.2实习任务要求 (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4) 2.1实习单位简介 (4)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5) 三、实习内容(过程) (5)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5) 3.2适应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岗位工作。 (5) 3.3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 (6) 四、实习心得体会 (6) 4.1人生角色的转变 (6) 4.2虚心请教,不断学习。 (7) 4.3摆着心态,快乐工作 (7) 五、实习总结 (8) 5.1打好基础是关键 (8) 5.2实习中积累经验 (8) 5.3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8) 5.4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8) 本文共计5000字,是一篇各专业通用的毕业实习报告范文,属于作者原创,绝非简单复制粘贴。欢迎同学们下载,助你毕业一臂之力。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煤及煤层气工程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