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养与异养

自养与异养

自养与异养

精心整理自养型指的是绝大多数绿色植物和少数种类的细菌以光能或化学能为能量的来源,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来合成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的新陈代谢类型。从种类上看,自养型可以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

从种类上看,自养型可以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光能自养型指的是利用光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机物的自养型。化能自养型指的是利用把氨氧化成硝酸根离子释放的能量来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机物的自养型。

(Heterotroph)。异养的相对是自养(Autotroph

异养包括共生,寄生和腐生三种方式。共生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

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的真菌和藻类植物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

关系。白蚁以木材为食,,

寄生

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腐生

“腐生生物”。大多数霉菌、酵母菌及少数高等植物都属“腐生生物”。土壤中的腐生物的

怎样区分厌氧,好氧,异养,自养

怎样区分厌氧,好氧,异养,自养 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 根据生物体在同化作用过程中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新陈代谢可以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自养型绿色植物直接从外界环境摄取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进行,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自养型。少数种类的细菌,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并且依靠这些有机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出的能量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例如,硝化细菌能够将土壤中的氨(NH3)转化成亚硝酸(HNO2)和硝酸(HNO3),并且利用这个氧化过程所释放出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总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自养型。 异养型人和动物不能像绿色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能像硝化细菌那样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它们只能依靠摄取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型。此外,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它们的新陈代谢类型也属于异养型。总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异养型。 异化作用的两种类型根据生物体在异化作用过程中对氧的需求情况,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 需氧型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都需要生活在氧充足的环境中。它们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以便维持自身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需氧型,也叫做有氧呼吸型。 厌氧型这一类型的生物有乳酸菌和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等少数动物,它们在缺氧的条件下,仍能够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从中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也叫做无氧呼吸型。 兼性厌氧型生物——酵母菌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通常分布在含糖量较高和偏酸性的环境中,如蔬菜、水果的表面和菜园、果园的土壤中。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的条件下,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酵母菌在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除了熟知的酿酒、发面外,还能用于生产有机酸、提取多种酶等。 任何活着的生物都必须不断地吃进东西,不断地积累能量;还必须不断地排泄废物,不断地消耗能量。这种生物体内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特征,它由两个相反而又同一的过程组成,一个是同化作用过程,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名词解释1自养微生物2异养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一、名词解释: 1.自养微生物 2.异养微生物 3.营养 4.营养物 5.C/N 6.氨基酸自养型生物 7.氨基酸异养型生物 8.生长因子 9.大量元素 10.微量元素 11.培养基 12.选择培养基 13.基础培养基 14.合成培养基 15.化能异养微生物 16.化能自养微生物 17.光能自养微生物 18.光能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题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六大营养要素是()、()、()、()、和()等。 2.碳源物质为微生物提供()和(),碳源物质主要有()、()、()、()、()等。 3.生长因子主要包括()、()和(),其主要作用是()、()。 4.根据(),微生物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 5.根据(),微生物可分为光能营养型和化能营养型。 6.根据(),微生物可分为无机营养型和有机营养型。 7.根据碳源、能源和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和()。 8.按用途划分,培养基可分为()、()、()和()等4种类型。 9.常用的培养基凝固剂有()、()和()。 10.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和()。

11.能用作微生物C源的物质有(),(),(),()等。 12.能用作微生物N源的物质有(),(),(),()。 13.光能自养菌以()作能源,以()作碳源。 14.光能异养菌以()作能源,以()为碳源,以()作供H 体将()合成细胞有机物。 15.化能自养菌以()取得能量,以()作碳源合成细胞有机物。 16.化能异养菌以()获得能量,以()作为碳源,并将其还原为新的有机物。 17.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和能源的不同,可把微生物分为(),(),(),()四种营养类型。 18.在营养物质的四种运输方式中,只有()运输方式改变了被运输物质的化学组成。 19.亚硝酸细菌在氧化()的过程中获得细胞生长所需的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将()还原为细胞有机物,因此该菌的营养类型属于()。 20.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生长因子包括(),(),()。 21.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和另一种不可缺少的物质()。 22.微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主要以(),()和()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 23.在蓝细菌和藻类的光合作用中,以()作供氢体,有()放出,并将()还原为细胞有机物。 24.在绿硫细菌的光合作用中,没有()放出,以()作供氢体,将()还原为细胞有机物。 25.在营养物质运输中,能逆浓度梯度方向进行营养物运输的运输方式是(),()。 26.在营养物质运输中顺浓度梯度方向运输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和()。 27.缺少合成氨基酸能力的微生物被称为()。 28.缺少合成维生素能力的微生物称为()。 29.缺少碱基合成能力的微生物称为()。 30.在营养物质运输中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 31.野生型细菌是指具有合成()能力的微生物。 32.基团转位将糖运入细胞内时需要有(),(),()及()四种载体参与。 33.在营养物质运输中需要载体参加的运输方式是(),()和()。 34.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根据其所需C素营养物质的不同,分为()和();根据其生长所需的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和()。

不同碳氮比值下亚硝酸盐氧化菌和异养菌混合体系的微生物多样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 15 ( 3 ): 351~355Chin J Appl Environ Biol=ISSN 1006-687X 2009-06-25 DOI: 10.3724/SP.J.1145.2009.00351 Biological nitri f i c ation process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remove nitrogen pollutants (ammonia and nitrite)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WWTPs). The process of nitrification, including ammonia-oxidizing process and nitrite-oxidizing process, was performed using two phylogenetically unrelated groups of obligately chemolithotrophic bacteria.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OB) first oxidize ammonia to nitrite, and subsequently 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 (NOB) oxidize nitrite to nitrate. Various parameters influence the nitrification process. Major factors of the process include dissolved oxygen (DO), temperature, pH, ammonia and nitrite concentrations, organic loading, and hydraulic loading rate [1]. The effect of soluble organic matter on nitrification was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by many researchers [2~4]. Thei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igh C/N ratios induce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for oxygen between nitrifying bacteria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which resulted in nitri f i cation retardance. However, so far the effects of organic carbon on nitri f i cation were studied with respect either to reactor performance or 不同C/N值下亚硝酸盐氧化菌和异养菌混合体系 的微生物多样性 * 胡 杰 李大平** 陶 勇 张金莲 钟 琦 何晓红 王晓梅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应用与环境微生物中心 成都 610041) Microbial Diversity of Nitrite-oxidizing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under Different C/N Ratios * HU Jie, LI Daping **, TAO Yong, ZHANG Jinlian, ZHONG Qi, HE Xiaohong & WANG Xiaomei (Center for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of nitrite-oxidizing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at three C/N ratios of feed solutions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using PCR-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technique and correlated with nitrification performances of the mixture. At C/N = 0, the dominant populations were mainly autotrophic and oligotrophic bacteria (85.1%), including 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 (NOB), and some strains of Bacteroidetes, Alphaprote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and green nonsulfur bacteria. At C/N = 0.44, autotrophic bacteria reduced, whil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members of Gammaproteobacteria) increased. At C/N =8.82, members of Gammaproteobacteria dominated (93.8%), especially denitrifiers, i.e., Pseudomonas sp. And on the other side, a striking shift of nitrification performance occurred from a normal nitrite oxidation process to a simultaneous nitri fi c ation and denitri f i c ation process along with increasing C/N. The nitri fi c ation performances at the three C/N ratios could be well explained by the obtained microbial diversitie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functional performance (nitrifica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suggesting that PCR- RFLP technique together with functional parameter analysis has potential as a tool for relating functional variety to bacterial community shifts. Fig 3, Tab 2, Ref 13 Keywords microbial diversity;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 (NOB); C/N ratio CLC Q938.15 摘 要 采用PCR-RFLP 技术研究了不同C/N 比下亚硝酸盐氧化菌及异养菌混合体系的微生物多样性,并探讨了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其功能(硝化性能)的关系. C/N=0时,混合体系主要由自养菌和寡营养菌(85.1%)组成,包括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拟杆菌门、α-变形菌纲、浮霉菌门和绿色非硫细菌中的一些菌株. C/N=0.44时,混合体系中的自养菌减少,异养菌(主要是γ-变形菌纲的成员)大量出现. C/N=8.82时,γ-变形菌纲的菌株尤其是反硝化菌Pseudomonas sp.占主导(93.8%). 与此同时,随着C/N 升高,该混合体系的硝化性能也由专一的亚硝酸盐氧化过程转变为同时硝化反硝化过程. 微生物菌群结构的转变较好地解释了其硝化性能的改变. 本研究揭示了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其功能的内在联系,同时表明PCR-RFLP 技术与化学分析相结合是研究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功能的有力工具. 图3 表2 参13关键词 微生物多样性;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亚硝酸盐氧化菌(NOB);C/N 比CLC Q938.15 Received: 2008-03-27 Accepted: 2009-05-06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863” Program) of China (Nos. 20062AA05Z103,2007AA06Z324)**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lidp@https://www.doczj.com/doc/d610477981.html,)

自养与异养

自养型指的是绝大多数绿色植物和少数种类的细菌以光能或化学能为能量的来源,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来合成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的新陈代谢类型。从种类上看,自养型可以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 从种类上看,自养型可以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光能自养型指的是利用光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机物的自养型。化能自养型指的是利用把氨氧化成硝酸根离子释放的能量来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机物的自养型。 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异养(Heterotroph)。异养的相对是自养(Autotroph );植物基本上都是自养,动物基本上都是异养。异养包括共生,寄生和腐生三种方式。共生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例如,地衣就是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地衣靠真菌的菌丝吸收养料,靠藻类植物的光作用制造有机物。如果把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植物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再比如白蚁和肠内鞭毛虫的关系,也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肠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还有蚂蚁和蚜虫;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寄生 寄生(parastisu)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腐生 腐生是生物体获得营养的一种方式。凡从动植物尸体或腐烂组织获取营养维持自身生活的生物叫“腐生生物”。大多数霉菌、细菌、酵母菌及少数高等植物都属“腐生生物”。土壤中的腐生物的有氧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

自养硝化细菌

自养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Nitrifying bacteri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地球氮素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微生物。1891年由著名微生物学家winogradsky首次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营无机化能自养生活的硝化细菌,并随后证明硝化作用由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亚硝酸氧化细(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这两个不同生理类群的细菌共同完成。AOB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NOB进一步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两者共同完成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整个过程被称之为硝化过程(C.H.维诺格拉德斯基,1962)。 通常人们所说的硝化细菌都是指自养硝化细菌,因为最早被分离的能起硝化作用的细菌均是化能自养细菌,而实际上有些异养微生物也能起硝化作用,包括霉菌、放线菌和细菌的很多种(朱兆良和文启孝,1990)。异养硝化微生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重视,因为异养硝化微生物的硝化能力普遍较弱,硝化速率只有自养硝化细菌的1/103-1/106。一般认为自然界中的硝化作用主要是由自养硝化细菌完成的。 自养硝化细菌是一类可以以C0 2为唯一碳源,通过氧化NH 4 +到N0 2 -或氧化N0 2 - 到N0 3 -的过程获取能量的化能自养细菌。其主要生理特征如下: (1)硝化细菌的大多数种类都是专性化能自养菌,除维氏硝化杆菌(Nitrobacter winogradsky)中的某些菌株能同化乙酸盐,进行兼性自养生长外,其它种类几乎都不能在有机培养基上生长,也不需要外源生长因子。并且AOB和NOB这两个生理 亚群对底物的要求非常专一,AOB以氨为底物,NOB以亚硝酸盐为底物。 (2)硝化细菌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平均代时10h以上。 (3)硝化细菌均为专性好氧茵,以02为最终电子受体。 (4)无芽孢,有复杂的细胞膜结构,均是G一细菌。 (5)大多数情况下以二分裂繁殖,但维氏硝化杆(Nitrobacterwinogradsky)有一极型细胞生长并以出芽繁殖。 (6)对溶氧、温度、pH等外界因素的变化反应敏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附:硝化细菌富集培养基:NaNO2 1 g,NaCl 0.5g,K2HPO4 0.5g,MgSO4 0.5g,FeSO4 0.4g,Na2CO3 1g,超纯水1 000 mL,pH 7.8,121℃高温灭菌30 min. 硝化细菌分离培养基: NaNO2 1g,NaCl 0.5g,K2HPO4 0.15g,MgSO4 0.05g,FeSO4 0.15mg,(NH4)6Mo7O24 0.05mg,CaCO3 3mg,超纯水1 000mL,pH 7.8,121 ℃高温灭菌30 min. 以2% ( 质量分数) 的琼脂糖作平板分离支持物. 亚硝化细菌富集培养基: ( NH4 ) 2 SO4 2g,NaCl 0.3g, FeSO4 .7H2O 0. 03 g, K2HPO4 1 g,M gSO4?7H2O 0. 03 g, N aHCO3 1. 6 g, H2O 1 L, pH7. 2。121 ℃高温灭菌30 min. 亚硝化细菌分离培养基: (NH4 ) 2 SO4 0.5g, NaCl 2g, FeSO4?7H2O 0.4g, K2HPO4 1g, MgSO4?7H2O 0.5g, C aCO3 5g, H2O 1L, pH 7. 2。121 ℃高温灭菌30 min。以2% ( 质量分数) 的琼脂糖作平板分离支持物。 格利斯试剂 溶液Ⅰ:称取磺胺酸0.5g, 溶于150 ml醋酸溶液( 30% ) 中, 保存于棕色瓶中。 溶液Ⅱ:称取α- 萘胺(因其有毒可用盐酸萘乙二胺代替)0.5g, 加入50 ml 蒸馏水中, 煮沸后, 缓缓加入醋酸溶液中, 保存于棕色瓶中。

需氧菌和厌氧菌种类

细菌种类有哪些? 最佳答案 按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分为两大类:自养菌和异养菌,其中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按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来分类:可分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厌氧(不完全厌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厌氧)细菌。 按细菌生存温度分类:可分为喜冷、常温和喜高温三类。 需氧菌种类 需氧菌有哪几类?名称(最好附上图) 巴氏消毒法,200次说明~ 最佳答案 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包括大肠杆菌、棒杆菌、链球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 巴氏消毒法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为葡萄酒消毒时发明,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一种消毒方法。指在规定时间内以不太高的温度处理液体食品的一种加热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是乳品加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消灭所有的致病菌、酵母、霉菌和绝大部分其它细菌。但并不能达到灭菌的程度。 此法可以达到消毒目的,又不致损害食品质量。分低温法(60~65℃)灭菌15~30分钟,高温法(70~80℃)消毒5~15分钟。有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啤酒和葡萄酒等,不能加热到煮沸的温度(100℃),可采用较低的温度(70~80℃)灭菌,这种灭菌法首先由巴斯德发现,故此得名。因其灭菌的对象范围有限,只适用于杀死无芽孢的肠道细菌。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无芽孢细菌加热到60~65℃,经过15~30分钟可以死亡;而加热到70~80℃,则只需5~10分钟即被杀死。牛奶用巴氏消毒法,用70~75℃或用80℃经几秒钟可达到消毒目的。这样可以杀死致病菌,特别是无芽孢的肠道细菌,保证营养成分不被破坏。巴氏灭菌法应用到啤酒加热约65℃经30分钟,用此法生产的啤酒称为熟啤酒。 厌氧菌有哪些? 其他回答共1条 你好! 厌氧菌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但通常认为这是一类只能在低氧分压的条件下生长,而不能在空气(18%氧气)和(或)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按其对氧的耐受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专性厌氧菌、微需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厌氧菌种类:脆弱类杆菌群、产色素普雷活特和卟啉单胞菌、解脲类杆菌群、核梭杆菌、厌氧革兰阴性杆菌、厌氧革兰阴性球菌、厌氧革兰阳性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其他被状芽胞杆菌、厌氧革兰阳性杆菌。

细菌和微生物的区别

细菌和微生物的区别: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微生物的定义 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1 特点: 个体微小,一般<0.1mm。 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 进化地位低。 2 分类 原核类: 三菌,三体。 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 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二、微生物的类群 1 细菌: (1)定义: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 (3)结构: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细胞壁 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 结构拟核鞭毛 特殊结构荚膜芽孢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5)菌落: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啊行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毒都不同。 细菌(英文:germs;学名:bacteria) 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其中除少数属古生菌外,多数的原核生物都是真细菌。可粗分为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人们通常所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