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高中政治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知识、要求与训练沪教版《政治常识》

上海市高中政治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知识、要求与训练沪教版《政治常识》

上海市高中政治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知识、要求与训练沪教版《政治常识》
上海市高中政治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知识、要求与训练沪教版《政治常识》

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一、基本学习内容

1.民主的涵义

民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民主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哪个阶级掌握政权,居于国家的政治地位,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二是指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行使民主权利。这是政体意义上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但是,历史上的民主,都不过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民主,只有社会主义才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人民当家作主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人口占绝大多数广大人民,应该而且能够以平等的政治地位参与政治生活。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与剥削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

4.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述高度概括地指明了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民主与富强、文明、和谐一起构成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目标。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所以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5.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人和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民主政治实践中创造的,是民主在当代中国的主要实现形式。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

(1)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2)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在中国,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民范围包括一切不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3)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

(4)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原则。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3)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

7.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民主制度建设的参与者、促进者、推进者。同时,通过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保证、创造条件,以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认真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克服官僚主义作风,严惩腐败现象;进一步完善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裹足不前,也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任何一种西方“民主”模式,而是要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8.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增强民主意识

基层民主是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

(1)要切实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2)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我国已经建立的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3)开展民主和法制的宣传教育,提升基层群众的民主素质。

青年学生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是当好国家主人翁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珍惜民主权利,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努力培养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

9.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和制度,它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有法可依,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前提。

(2)有法必依,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这是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体现。

(4)违法必究,这是社会主义法制强制力的体现。

10.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紧密相联的。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发挥力量的源泉。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社会主义法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社会主义法制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11.从“人治”到“法治”是我国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变革:从“人治”走向“法治”。这是我国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治’与“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同方式。“人治”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超乎社会之上。“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在于,“法治”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整个法律与制度的好坏,而不是少数领导人是否贤明。世界历史已经证明,“法治”优于“人治”。“人治”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的弊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我们所说的“法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理国家。

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备要件。“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说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法治化的阶段。

12.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方略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和途径,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而国家公职人员只是在人民授权的范围内某些权力的执行者。二是依法治国必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是以“法治”代替“人治”,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依法办事,不能因人而变。三是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并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所以,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是一致的。

依法治国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的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

1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具有普遍的效力和至上的权威。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把实行依法治国作为重要目标,而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

1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实行依法治国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5.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中外一切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6.建设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即: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更加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

17.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只能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党的领导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具有全局性的作用。

(2)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共产党领导的实质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都必须在法制范围内进行,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必须把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二、基本学习要求

(一)识记

1.民主的涵义

知道民主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了解在现代社会中,民主是指一定阶级在形式上和实质上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能在不同的具体制度中识别出民主制度。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了解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知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准则。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知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知道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和制度,它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能够列举和识别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依法治国的含义

了解我国的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6.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即: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更加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二)理解

7.我国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剥削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8.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正确理解邓小平同志“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断的理论意义。理解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9.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正确概括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中国特色,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懂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理解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理解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充分理解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及在民主程序中的作用。

10.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

正确认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理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务的长期性。懂得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即: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照搬,而是要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11.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增强民主意识

理解基层民主的含义和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性。理解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懂得扩大基层民主的主要任务。充分认识到青年学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努力培养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12.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内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13.依法治国是我国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理解从“人治”走向“法治”是我国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准确把握“人治”和“法治”各自的特征,懂得“法治”优于“人治”的理论依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理国家。

1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正确理解实行依法治国对国家长治久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运用

15.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1)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实施的伟大进程,正确阐述法治与德治的具体内涵、各自特征和二者关系。列举近年来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二者范畴的地位和功能进行评价。能够结合社会实际,提出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具体方略。

1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1)政治文明的含义、内容和精髓;(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4)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学习中要能够列举出社会生活中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范畴的具体事例。结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实阐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运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三、学科活动指引

1.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途径,搜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关事例资料,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展开讨论。选择一些同学们存在困惑的主题,搜集多方面的观点,开一场座谈会。

2.采访本校职工代表大会的教师代表,了解本校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及其在学校民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对自己所在的居委会或村委会进行实地调研,把调研情况在班级中进行交流。通过此项活动,懂得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4.读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从中找出与“法治”或“德治”有关的内容。

5.上网查找我国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发生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写一篇总结依法治国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小论文。

四、基本训练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行使民主权利,从国家制度上说,这是属于()

A.阶级意义上的民主 B.国体意义上的民主

C.政体意义上的民主 D.管理意义上的民主

2.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体现平等原则,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07年3月15日审议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这表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前提是()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3.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物权法》草案,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共收到人民群众的意见11500余条。全国人大审议该法律时,充分研究了这些意见,使法律草案不断修改完善。这表明()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

B.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C.社会主义法制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

D.依法治国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

4.公安部提供的数据表明,近三年来在我国破获的大案要案中,绝大部分案件的侦破都与人民群众的举报和提供有效线索密不可分。这说明()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

B.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发挥力量的源泉

C.社会主义法制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

D.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5.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构建和谐社会 B.科教兴国 C.依法治国 D.人才强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当前首先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因为制度建设具有()

A.根本性 B.全面性 C.稳定性 D.长期性

2.杭州一市民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状告规划局违反规定在西湖风景区规划区批准建立非旅游设施。这表明我国公民()

A.依法行使政治自由权利

B.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C.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D.坚持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3.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通过了300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4000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表明()

A.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B.有法可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前提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立法权

D.地方各级人大都可以制定国家基本法律

4.我国建立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A.工会组织 B.农村村民委员会

C.城市居民委员会 D.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5.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首先要()

A.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治国 B.依据全国人大决议治国

C.依宪法治国 D.依法律治国

(三)简答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1)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重要目标?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3.我们当前要特别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请简述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四)分析说明题

1.某市学生小陈从新闻中了解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公众征集“十三五”规划建议。她觉得自己是公众的一员,也应积极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各地政府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内容,正是源于她的建议。为此,她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公众建言献策奖”。

(1)请运用“民主政治”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予以分析说明。

(2)在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民主形式日益丰富。假如你想对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提出建议,你会通过哪些途径?(写出两条)

2.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绝对多数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权法》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它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请运用政治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第四课答案

(一)1.C 2.A 3.A 4.B 5.C

(二)1.ABCD 2.AC 3.ABC 4.BCD 5.C

(三)1.(1)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只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共同奋斗;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顺利进行。

2.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第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扩大基层民主制度。

(四)1.(1)①国家发改委向公众征集“十一五”规划建议表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的权利。

②小陈同学积极参与提建议,表明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必须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民主制度的参与者、促进者、推动者。人民群众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所述途径要体现“有序”,即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内。如在政府网站留言、给市长或政府职能部门写信、参加听证会、参加各类公众征集活动等。

2.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物权法》表明,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表决以绝对多数票通过表明全国人大表决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少数服从多数。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物权法》的施行,表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物权法》规定的具体内容说明,坚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切市场主体都需要法律的引导、规范和保障。《物权法》的制定表明,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法治化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法治化 姜博 [摘要]: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积极的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建立完善了以“人民民主”、“法治建设”、“有效政府”的三点基本共识的中国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也因此呈现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关键词]: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

自新中国之伊始,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就非常的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化建设,这其中虽有曲折,但亦取得不俗的成绩。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不断得到完善与完备。至今我们已经60年了,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社会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一些人对于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成就的认同度并不高,有的人甚至希望通过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模式来“加速”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建设的步伐,实现“一蹴而就”。之所以出现这种心态,与一些人对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建设的艰巨性缺乏深刻认识有很大关系。我们应该承认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既有基础比较薄弱。从世界范围看,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基础之上的,但社会主义的实践并非如此。就我国而言,我们党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基础都比较薄弱,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也是如此。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使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是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去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的道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这个过程必定是艰巨的、长期的。今天,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但进一步将其完善好、发展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 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彻底的了解民主政治建设,首先必须了解民主,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及其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是一种奉行多数人统治的政治制度。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民主政治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过程中,扩大了古代民主政治的基础,确立了以普选制和议会制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最大多数人享有广泛的民主。民主政治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民主政治反映国家阶级本质;另一方面,民主政治又有共同性和普遍性,不同的民主制度在实现其阶级统治时必须遵循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合理的批判吸收了资产阶级的合理成分,为人民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一《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星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 ⑤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⑥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⑦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①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②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③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④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⑤联系人们对待货币的不同看法,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②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币假钞的意识,增强法治意识 ③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课标导学】 (一)商品 1、含义 商品是用于。 2、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含义:使用价值是指。 (2)价值 含义:商品的价值就是指。商品交换实质上是。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 2、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中分离出来,地充当的。 3、货币的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4、货币的职能 (1)含义: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它是的体现。 (2)根源:在于货币的。

(3)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所具有的其他一切商品的职能。B.计量单位: C.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表现出来的。 D.特点: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货币,只需要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A.含义:货币充当的职能。 B.商品流通的含义、公式及对生产者的启示: 含义:以为媒介的。 公式: 启示: C.特点: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用的货币,不能用的货币。(4)其他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 (三)纸币 1、产生 。 2、含义。 纸币是。 3、纸币的优点 4、纸币发行规律 (1)发行规律: 。 (2)回忆: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合作探究】 1.【思考】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探究】P6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 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 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 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 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 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 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 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二.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第一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P87 民主的含义: 民主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 2.P88 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质: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准则: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P89~90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民主是其中之一)重要目标是什么 民主与富强,文明,和谐构成四位一体的目标。 为什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①只有~才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共 同奋斗。 ②只有~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 进行。 ③~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先到化的重要目标。 4.P90 民主在当代中国的主要实现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5.P90~91 社会主义民主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具体表现 ①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③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证的民主 ④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6.P91 什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就是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路?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5和社会事务的根本政治治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之一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7. 如何坚持人大制度 ①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②进一步完善政府执政效率 ③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制度的保护

第一课第一框 国家是什么 导学案-【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课第一框国家是什么导学案 【课标内容】 比较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的区别,说明政体国体是形式内容的关系,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学习任务】 1了解国家的性质及国家类型 2.理解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说明说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民主和专政的关系、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难点:国家的含义、民主的阶级性、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的区别 【知识梳理】 一、国家与国家性质 1.国家的本质 (1)国家的含义:国家是是一种是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的产物与表现 (2)国家的性质: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3)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 2.国家的历史类型

二、国体与政体 1含义: (1)国体,即,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政体,即国家政权的,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 2.关系: (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 (2.)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国体。(反作用) 3.影响政体的因素 (1)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既包括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也包括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迁,在上的不断变化。 (2)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习惯、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 4.现代国家政体的主要形式 (1)代议制的含义: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的制度。 (2)决定因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 地所有国家事务。 (3)意义:代议制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这是现代民主政体的。 二、民主与专政 1.国家职能 国家的根本职能是职能(即专政),国家同时还有职能。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辨证统一的) (1)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是服务于的。专政是指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②适用范围不同:民主只适用于,专政只适用于。

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认识

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认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决定》明确提出,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这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积极的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建立、完善了以“人民民主”、“法制建设”、“有效政府”、“政经结合”的四点基本共识的中国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备了基层政治制度,如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村民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制建设也因此呈现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 我们应该承认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既有基础比较薄弱。从世界范围看,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基础之上的,但社会主义的实践并非如此。就我国而言,我们党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基础都比较薄弱,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既有基础比较薄弱,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目前虽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应有的巨大优越性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决定了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使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是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去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的道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这个过程必定是艰巨的、长期的。今天,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但进一步将其完善好、发展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说认为: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纵观当今世界,凡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不论其是民主政体还是专制体制,依靠法制来治理国家是其共同的特征。依法治理国家,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选择。 民主建国、民主立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主张,是实现人类解放和文明进步事业的必由之路。《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这就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上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的和实现途径。争取、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带领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辟了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历史新纪元,其重大民主政治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

高中政治必修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案

1.3.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编写人:梁泽全编写时间: 20140706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目前社会上常见的几种消费心理及其基本特征,; 2,知道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3,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难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的把握;适度消费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问题导学: (二)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这种原则要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____________。要尽量避免____________,避免只重________________忽视______________。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核心是______________。人们形象地把绿色消费概括为5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四,核心知识突破: 1,深刻理解何为“适度消费”。所谓“适度消费”主要是指要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消费,既不抑制消费又不超前消费。由于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所以如果可以去抑制消费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对“超前消费”也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并不是说贷款消费了那就是超前消费。如果收入预期可观,即使贷款消费也不算是超前消费。但如果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收入预期不能承受贷款消费,那就成了超前消费了。注意:“适度消费”的这个“度”一是国民经济这个度,二是个人收入这个度。也就是说适度消费也要考虑国民经济情况。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注意做到三个“避免”,即: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视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特别是要避免最后一条。现在很多人过度追求物质消费而忽略精神文化的消费,这是极不理性的。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要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宗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

上海市高中政治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知识、要求与训练 沪教版《政治常识》

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一、基本学习内容 1.民主的涵义 民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民主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哪个阶级掌握政权,居于国家的政治地位,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二是指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行使民主权利。这是政体意义上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但是,历史上的民主,都不过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民主,只有社会主义才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人民当家作主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人口占绝大多数广大人民,应该而且能够以平等的政治地位参与政治生活。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与剥削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 4.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述高度概括地指明了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民主与富强、文明、和谐一起构成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目标。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共

人大“法治化“

人大“法治化”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宪法的颁布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法律和政治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但是,由于随后在国家工作的指导上出现了“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左”倾严重错误,党和国家的工作、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民主法治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邓小平同志总结我们党和国家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深刻地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在这种新的认识直接指导下,1982年进行了修宪。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宪法修改草案,至此,历时两年三个月的修改, 1参见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建国以后的第四部宪法2由此产生,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又重新回到了法制化的轨道。 一、现行宪法颁布30周年是人大“法制化”的30年 理论上,民主可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卢梭式的民主,一种是孟德斯鸠式的民主。卢梭式的民主是大众“最向往”的民主,它包括并强调那种一哄而起的、类似“文革”中“大民主”式的民主,可以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简单的多数人、少数人论是非,靠革命情绪,不太注意体制的结构、程序和规则。孟德斯鸠式的民主注意权力结构、程序和规则,在人民主权的前提下,重法治。3卢梭式的民主是非制度化的民主,依靠的是多数人的暴力;而孟德斯鸠式的民主是法治化的民主,依靠的是良好的制度设计和坚定的法律信仰。 八二宪法的公布实施从本质上来说是把民主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对孟德斯鸠式民主的选择和对卢梭式民主的摒弃。 30年来,八二宪法及其4个修正案,连同之后一系列法律法规,一步步推进者人大“法制化”: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制度;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同行使国家立法权,共同监督宪法实施,并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2即现行宪法,又称八二宪法。前三部宪法分别是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和七八宪法。 3李树忠主编,《宪法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前言第10页。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汇总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 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 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 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 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 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 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 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 民民主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题目

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一、填空题 1、民主,从根本上说,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 2、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基层民主是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4、我国已经建立的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治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5、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中外一切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和最根本的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单项选择题 1、基层民主是(B) A、最能实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 B、培养群众直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学校 C、我国公民行使权利最主要的途径 D、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 2、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意味着(C) A、党是立法机关,要参与国家立法 B、我党作为执政党,地位应当高于法律 C、党领导人民制定和遵守法律 D、国家立法、执法机关都对党负责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无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D) A、正确的政治方向 B、良好的政治环境 C、可靠的制度保障 D、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公安部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破获的大案要案中,绝大部分案件的侦破都与人民群众的举报和提供有效线索密不可分。这说明( B )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 B、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发挥力量的源泉 C、社会主义法制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 D、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三、不定项选择题 1、2011年7月7日,公众期待已久的首次土地违法问责结果公布。73个市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被给予纪律处分,24个市县政府负责人被给予组织处理,4人因经济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次问责体现了(ACD) A、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B、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体现 C、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D、建设责任政府的目标 2、在2987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比上届减少了三分之一;一线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七成以上;三位农民工代表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是第一次;妇女代表比上届有所增加。下列选项中不能正确反映这些事实的选项是(A )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的意义研究

第35卷第3期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Vol.35No.32019年3月 Journal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Mar.2019 收稿日期:2018-12-23作者简介:罗威(1979-),男,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的意义研究 罗 威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安徽六安237011)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从当前形势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法治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部,同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坚 持走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道路,大力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经济水平有效提升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化;程序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9042(2019)03-0011-03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建设是以法治来 限定民主,主要目标是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境界,用法治来规范民主。十九大已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形势下主要任务,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并划清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治的界限,有效丰富了民主法治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懂十九大精神,努力在新时代续写新篇章。从政治发展角度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十九大会议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执行人民民主,支持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必须将其及时有效地落实,全面执行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民主政治化,更好地保障人民依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并及时参与国家文化事业以及管理社会事务的有关权利,强化民主法治化落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建设,并在法治化平台上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一、民主与法治不可分割 民主与法治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两者互相依赖、相互依存。要真正做到民主和法治,首先要理解民主与法治的观念和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民 主与法治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继而用 法治来规范民主,用法治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积极实现法治和民主。利用法治来规范政治行为,同时及时协调政治关系,这是民主政治法治化的内涵,其目的是及时解决好政治问题,切实保护好政治活动中人民的公平参与权和管理权,以此方式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良性运行。 二、法治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化国家的前提条件 法治是国家进行现代化治理的主要特征,这不仅是权益保障的根本,还是促进民主关系和谐、化解矛盾的有效方式。因此,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及时将现代民主和法治紧密联系起来,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角度分析问题,将制度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化国家的全局性问题。从法律角度出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从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民主政治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有基本的民主选举权、民主决策权以及民主监督权,确保人民人身自由、权利自由。积极动员全体人民以主人翁态度自觉投身到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当中,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此过程中需要积极加强民主监督,重点体现民主监督权力,没有经过授权的国家部门工作人员不得剥削人民的民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1.3《多彩的消费》word学案

复习学案:1.3 多彩的消费(必修1) 【目标导航】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2)主要因素 ①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其他条件不变,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增加居民收入;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调节收入差距。 ②物价总体水平: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稳定物价。 商品价格对消费的影响(一般意义上): 2.消费的类型

费 3.消费结构 (1)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 (2)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衡量标准: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的意义: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2.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要点名师透析】 区分几种消费心理 例题2 当前,部分中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出现了追求名牌的风气。针对这种现象,你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①摒弃盲目攀比,但不反对名牌;②名牌就是现代、前卫、崇尚名牌合情合理; ③反对盲目攀比,摒弃名牌;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名牌() A.②④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自己的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要考虑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因为,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C 例题3“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已成为都市一大时尚。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买健康”。对此,错误的认识是() A、这说明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始终不渝地坚持民主法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发展民主必须健全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民主必须通过法制来体现和保障。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保证我校的安全制度顺利实施,对我校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计划做如下安排:一、认真贯彻落实教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继续做到四个到位。要牢固树立“防范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安排部署学校的安全工作,专人负责,排查一切不安全隐患,,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善,制度不严,责任不明,重视不够发生的以外事情,学校及时向教委汇报,听后教委的处理。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老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制度,推进我校民主建设,依靠教职工办教育。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法制理论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的法律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制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把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和依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我校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全面落实学校治安和普法工作的各项任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学校,争夺创安杯”的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要全面落实签定的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落实责任,全面完成责任书的指标任务。采取多种措施,以防为主,有效的杜绝事故的发生。继续加强学校的防范保卫工作和消防措施,学校继续开展安全巡逻制,做好节日假日安全管理制度和接班

依法治国教案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就教材内容和地位而言,本节课涉及依法治国的内涵,基本要求,公民(特别是中学生)落实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等。就逻辑联系而言,本节内容和前面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而且“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识记“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能够依法自律,依法办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要求下,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化”的特点,力求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科上掌握阅读学习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的法律意识还不强,对于“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还比较模糊,加上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比较欠缺,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法制的国情教育,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辨能力。 其次,就一堂复习课而言,重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考察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将知识学活用活。而农村教育的共性之一就是学生缺乏较为通畅的信息渠道,较为闭塞,思想也比价规律化,因此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熟悉的资料分析,进行适当的训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

理国家。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 2.对于复习课,要通过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发展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认识和理解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能够依法自律,依法办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经典影视剧,学生思辨导入新课。 2.学生阅读提取信息,活动感悟依法治国与百姓生活的关系。 3.借助“宪法修正、班规执行、任长霞、宋鱼水”等材料,解读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学生说法,加深对依法治国的理解。 5.开展“中学生和食品安全”讨论活动,进一步掌握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依法自律。 3.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四、设计思想: 对于《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这一内容,主要是考虑离学生生活较近,学生能够有话可说,能够从学生的问题回答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对于具体的设计思想,我主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导课环节,通过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受贿数钱的3分钟视频,引入到现代和珅文强的最终下场,导入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兴趣。课堂的中心环节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以及通过材料解读,如何掌握依法治国的基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19世纪末期德国政治体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共和之路举步维艰 B.议会粉饰君主专制 C.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 D.虚位君主统而不治 2. 1883—1889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障、意外工伤保险等社会立法条例,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与议会会议次数占全部会议次数的84.5%,1885—1889年,美国克利夫兰否决国会议案324项目。这些现象 A.表明早在19世纪末期福利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行政权力日益增长的趋势 C.说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已大规模应用 3. 据布鲁姆菲尔德《非凡的人》的调查报告显示:英国从罗伯特·沃波尔以来的36任首相中,有爵位的大贵族有26人,中产阶级(包括教师、律师、医生、商人)5人,富裕乡绅5人。材料说明此时英国 A.《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了 C.封建地主政治势力强大 D.社会上层发挥政治作用 4. 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此举意味着英国 A.国王彻底丧失统治权 B.法权至上时代来临 C.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 D.君主制度从此结束 5. 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常常为战争债务所困扰。光荣革命后百年,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这主要得益于 A.宪政制度确立了政府的信用 B.殖民掠夺扩张积累大量财富 C.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议会改革使民众获得酱选权 6. 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7. 有学者评论某个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方式,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这个国家采取的“和平变革方式”是 A.光荣革命 B.一票共和 C.制宪会议 D.炉边谈话 8. 1951年议会选举,保守党战胜工党,其领袖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白金汉宫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任命;因身体原因,1955年4月5日下午4点半,他到白金汉宫正式向女王递交了辞呈。6日下午,丘吉尔迁出了唐宁街。这表明 A.成为保守党领袖才能任首相 B.首相任免要依法履行程序 C.新首相需要对英国国王负责 D.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 9. 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期间,领导着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离职。然而,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这说明当时 A.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 B.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 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D.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 10.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11. 近代早期英国书报审查制度产生于都铎王朝君权极为强大的时期,经历早期斯图亚特王朝的完善、英国大革命时期的转折,最终在1695年,英国革命派永久性废除了书报检查制度,从法律上保障了言论出版自由,这一举措产生的政治影响是A.提供了议会政治完善的条件 B.实现了英国社会的自由平等 C.推动了英国启蒙运动的兴起 D.最早确立了言论自由的观念 12.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中等阶级要求变革,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于是,英国A.发生了“光荣革命” B.颁布了《权利法案》 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度 D.改革了议会选举制度 13. 英国内阁权力的发展是缓慢的、渐进式和积累式的,而这几乎完全是自然的,并非是按预定的、经审慎拟定的计划进行的。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A.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却缺乏实权 B.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制尚不成熟C.政治保守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D.政党交替执政难以形成凝聚力 14.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5. 1820年,美国民主派领袖杰斐逊说:“就我所知,社会最高权力的最可靠掌管人只能是人民自己,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B.美国体制由“邦联”到“联邦”,中央权力被削弱 C.美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总统是国家权力核心 D.美国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总统只是国家象征 16. 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对美国革命的内涵和意义的看法时认为,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