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症性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神经症性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神经症性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神经症性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神经症性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一、A1

1、以下关于神经症性障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本障碍患者病前多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基础和个性特征

B、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与患者的现实处境不相称

C、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联用是治疗神经症性障碍的最佳办法

D、神经症性障碍的症状在精神症状中特异性最差,几乎可以发生于任一种精神疾病和一些躯体疾病中

E、神经症性障碍患者都有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

2、癔症性痉挛和癫痫大发作,下列哪一条不能作为鉴别要点

A、夜间入睡后是否有发作

B、幼年是否即有发作

C、发作时有无角弓反张

D、发作时有无尿便失禁

E、发作时瞳孔是否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3、癔症患者神经系统检查下列哪条正确

A、患肢肌张力持续增高

B、巴彬斯基征阳性

C、霍夫曼征阳性

D、单侧瞳孔光反射消失

E、一般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4、癔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

A、心理治疗

B、电休克治疗

C、药物治疗

D、体育锻炼

E、休息疗养

5、癔症性痉挛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发作时无固定先兆

B、无舌咬伤及尿便失禁

C、抽搐时间一般比癫痫短

D、发作时瞳孔不散大

E、一般无面色发绀

6、诊断癔症最重要的是

A、症状呈发作性

B、暗示治疗有效

C、有癔症性格

D、排除器质性疾病

E、有精神刺激

7、下列哪一条不属于癔症性格

A、情感丰富

B、暗示性高

C、自我中心

D、富于幻想

E、谨小慎微

8、关于癔症的发病,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农村人群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

B、女性高于男性

C、近年有逐渐升高趋势

D、发病年龄多在16~35岁之间

E、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

9、不属于癔症转换症状的是

A、癔症性遗忘

B、癔症性失明

C、癔症性瘫痪

D、癔症性失音

E、癔症性抽搐

10、各类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要求病程至少要几个月以上

A、2

B、3

C、4

D、5

E、6

11、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不正确的是

A、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B、CBT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具有明确的短期疗效

C、药物治疗可以使80%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显效

D、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应首选抗焦虑药物治疗

E、抗焦虑药物治疗主要有苯二氮?类药物、阿扎哌隆类药物和β-受体拮抗剂

12、以下关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鉴别诊断不正确的是

A、凡是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躯体、脑疾病的焦虑症状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

B、各种精神活性物质在戒断或突然减量时也可以出现焦虑症状

C、如果抑郁与焦虑的程度主次难分时,优先考虑抑郁症的诊断

D、强迫障碍患者由于不能控制的强迫症状也常常伴有焦虑症状

E、强迫障碍患者的焦虑对象是飘忽不定的对象

13、行为疗法对下列哪种强迫症状有效

A、强迫性回忆

B、强迫性穷思竭虑

C、强迫性对立思维

D、强迫性仪式动作

E、强迫性计数

14、对强迫症有特殊效果的是下列哪一种药物

A、氯氮平

B、多虑平

C、佳静安定

D、氯丙嗪

E、氯米帕明

15、针对焦虑症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A、焦虑症的发作者有遗传基础

B、焦虑症患者运动后血中乳酸较对照组高

C、焦虑症患者有去甲肾上腺素能活动增加

D、焦虑症的发生可能与5-羟色胺功能增高有关

E、焦虑症患者的发病与脑内病毒感染有关

16、焦虑症不应出现下述哪一条症状

A、焦虑

B、紧张

C、恐惧

D、幻听

E、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二、A2

1、女,30岁,近3年来常在生气后发生突然倒地,全身僵硬,呈角弓反张,四肢不规则抖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表情痛苦,一般持续20~30分钟,发作时无咬伤唇舌,无跌伤,无尿便失禁,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最可能诊断为

A、脑器质性疾病

B、急性应激反应

C、精神分裂症

D、焦虑症

E、癔症

2、女,18岁,1月前上课时学校受流氓骚扰,班内一男同学被打重伤,病人突然失去听力,对他人问话无反应,持续至今,经检查缺乏器质性耳聋证据,后经暗示治疗,听力恢复正常。最可能诊断

A、脑器质性疾病

B、急性应激反应

C、癔症

D、精神分裂症

E、恐怖症

3、女,24岁,1周前夜间路上遇劫,未受外伤,回家后即双目失明,自述只能看到模糊的一片白光,不能看见物体,经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疾病证据。最可能诊断

A、脑器质性疾病

B、急性应激反应

C、分离(转换)型障碍

D、精神分裂症

E、恐怖症

4、女,36岁,两周前因与丈夫争吵后,出现左侧感觉麻木,自述从头到足均为左侧麻木,以正中为界限,持续存在,经检查左侧头面部及躯干四肢感觉略迟钝,余无阳性体征,头部CT未见异常。最可能诊断是

A、腔隙性脑梗塞

B、急性应激反应

C、末梢神经炎

D、癔症

E、疑病症

5、女,16岁,平素要强,学习成绩好,1周前上课过程中,老师提问未能正确回答,受到老师批评,回家后即不能用语言交谈,常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的思想,但病人可以正常咳嗽,检查唇、舌、腭、声带无任何器质性障碍,最可能的诊断为

A、急性应激障碍

B、分离(转换)型障碍

C、恐怖症

D、精神分裂症

E、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男,24岁,两日前因与邻居发生口角争执,对方用镰刀砍中其右臀部,之后右下肢马上瘫痪,不能活动,经当地各种方法治疗不能恢复,经查,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肌电正常,后经暗示疗法恢复运动功能。最可能的疾病是

A、癔症

B、坐骨神经损伤

C、急性应激障碍

D、恐怖症

E、肌肉损伤

7、女,23岁,半年前祖父去世送葬,极为悲伤,回家后,自称村里一位已死2年的青年男性附在其身上,并以“男青年”的身份和口气与人说话,持续约4小时,之后反复发作十几次,均有精神诱因,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最可能诊断是

A、恐怖症

B、精神分裂症

C、癔症

D、强迫症

E、焦虑症

8、女,28岁,3个月前因工作失误,造成企业损失,在经理批评其时突然嚎啕痛哭,时而大笑.大吵大闹,声嘶力竭为自己辩解,撕衣服,以头撞墙,在地上打滚,持续近1小时,后肌注地西泮10mg后稳定,近两日,因家庭问题多次出现上述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最可能的疾病是

A、急性应激反应

B、创伤后应激障碍

C、人格障碍

D、恐怖症

E、癔症

9、女,21岁,平素感情丰富,好幻想,自幼家里娇惯,4个月前在与家人发生矛盾后,突然出现夸张行为,有时故作小孩状,不认识家人,用歌谣的形式回答问题,有时自言自语,多是与父母发生矛盾的内容,持续约半小时,后反复发作多次,均有精神诱因。最可能的诊断为

A、急性应激反应

B、创伤后应激障碍

C、恐怖症

D、分离(转换)性障碍

E、焦虑症

10、女,19岁,在与同学争吵过程中突然晕倒,呼之不应,推之不动。四肢发硬,僵卧于床,双目紧闭,眼睑颤动,同学急抬入病房,询问家属,病人既往有类似发作史,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最可能诊断为

A、恐怖症

B、焦虑症

C、人格障碍

D、抑郁症

E、癔症

分离性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分离性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对于疾病有很多,是非常可怕的,疾病的发生人们都是不知道的,所以有时候都是马马虎虎的,比如分理性障碍变现这个问题就引起了一部分人们的注意,当人们出现这些疾病的时候,还不知道它的具体情况,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讲一下分理性障碍的具体变现有哪些?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

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 (4)出神与附体障碍本症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患者的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方面,只对环境中的个别刺激有反应。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发音。如果患者的身份被鬼、神、或死亡之人所代替,则被称为分离性附体障碍。发作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 (5)分离性运动障碍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运动能力丧失。常见的形式有肢体瘫痪、肢体震颤抽动或肌阵挛、起立或行走不能、失音症等。瘫痪可为部分性的,即运动减弱或运动缓慢;也可为完全性的。共济失调可为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尤以双腿多见,引起离奇的姿势或不借扶助站立不能。也可有一个或多个肢端或全身的夸张震颤。

什么是分离性精神障碍

什么是分离性精神障碍 分离性精神障碍,也叫做转换障碍,也被称为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种因为精神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个体的一种精神的障碍,患者经常会表现为分离性的症状表现,也就说会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躯体的一些症状,而这些症状和特征是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的,引起这种病症的因素比较多,比如说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等。 ★分离性精神障碍病因★1.心理因素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 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2.社会文化因素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3.生物学因素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

★分离性精神障碍治疗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 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1.心理治疗(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 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3)系统脱敏治疗先让 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步增加暴露剂量。 ★2.药物治疗临床中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

第六章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Dissociative Disorders 一、概述 历史 ?癔症(hysteria) hyster- 子宫 子宫在体内移动阻塞了呼吸通道 ?巫术和癔症 集体癔症(mass hysteria) ?S. Freud (1895) Anna O 历史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二版(DSM-II)(1952) 放弃使用“癔症” 特点 ?分离[转换]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假定它在起源上是心因性的,与创伤性事件、不可解决和难以忍受的问题及紊乱的关系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因而,一般有可能对个体应付难以忍受的问题的方式作出解释与假设。 ?分离性障碍患者常对旁人看来十分明显的问题或困难表现出惊人的否认,他们将所能承认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分离性症状。 案例 警察发现一位穿着体面的妇女,大约三十出头,当时正漫无目的地走在州际高速公路上,于是警察便把她带到了医院。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她讲话有条不紊,但是语速比较慢,显然受过创伤,不过还不算是精神病患者。她呆在病房里,很少说话,只是在他人哄骗下才吃点东西。当问及他是谁时,她会注视着天空,或者耸耸肩,一副绝望的样子。于是大家给了她一个临时的名字——珍妮·迪。四个月以后,医生们仍然没有能够让她记起自己是谁,于是她被转移到了慢性病患者的病房。 案例 珍妮每天都会被带到心理医生的办公室,但她很少对医生的询问

做出回应。而且心理医生也无法对她进行催眠,因为她不愿意闭上眼睛,也不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催眠过程上。最后心理医生尝试了进行性放松。珍妮对这种方式反映很好。在每次放松之后,心理学家都会拿起办公室的电话机假装给朋友或亲戚打电话。然后他会把电话机给珍妮,建议她打个电话,但她总是说自己不记得任何人的电话号码。 案例 最后有一天,在珍妮做完深度放松后,心理学家又一次把电话机给她,让她随便拨一个号码。她这样做了,而且过了一会,她不断地拨同一个区号和号码,只是她不等电话铃响就挂了。但是心理学家把它记下了下来,他从珍妮手中拿过电话,自己拨了这个号码并且把电话交还给珍妮。电话那头竟然是她母亲,远在400英里以外的底特律,珍妮和母亲交谈了起来。 案例 事实上,珍妮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程师。她原来住在波士顿,不过正打算要搬家,就在搬家工人来帮助她把家里的东西搬到新的住处那天,她就漫无目的地出走了。第二天珍妮的家人过来把她接了回去。(改变自Lyon,1985) 二、各类型的症状表现 一、分离性遗忘 Dissociative Amnesia 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 ?分离性遗忘几乎总是顺行的; ?遗忘通常为部分性和选择性(围绕创伤性事件); ?遗忘并为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分离性遗忘 ?时间感、方向感以及学习新的信息的能力完好; ?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每天有所不同,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忆及; ?遗忘的事件只是被隔离在意识之外; ?可能是分离性漫游的一部分。 分离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的模式: ?部分性遗忘 ?选择性遗忘

第十章 习题集(神经症)

第十章神经症与癔症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神经症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各种神经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各种神经症的治疗。 4.掌握癔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5.了解神经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了解神经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7.了解神经症的病程和预后。 8.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多数神经症患者首诊于综合科,而有些综合科医生对于此类疾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有限。因此,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识别神经症,并能提出合理的治疗建议,以减少误诊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各部分应掌握和了解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神经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了解国内外神经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一些具体类型的流行病学特征。 2.了解神经症的病因。 3.了解神经症在国内外诊断分类系统中的大体变迁。 4.简要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神经症理论(精神分析的神经症理论、行为主义的神经症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和森田的神经质理论)。 第二节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1.掌握神经症病人常出现的几大类症状群的特征,包括脑功能失调症状群,情绪改变症状群,强迫症状群,疑病症状群,躯体不适症状群及睡眠障碍症状群。 2.掌握神经症的共同特征,包括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学基础、症状范围

及其组合方式等等,认识到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尚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患者有相当的自知力,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第三节神经症的诊断与治疗 1.掌握神经症的诊断原则与鉴别诊断。 2.掌握神经症的治疗原则。 第四节神经症的常见类型 1.掌握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两种主要形式。掌握焦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 2.掌握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病程迁延的患者可表现为以仪式化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掌握强迫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应了解到慢性强迫症患者由于出现了对病态体验的适应行为方式,此时病人的求治要求可能会变得并不十分迫切。 3.掌握恐惧症的临床特点: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自知这种反应是过分或不合理的,但难以控制,以致极力回避该事物或情境。掌握恐惧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恐惧对象的通常分类。了解恐惧发作时可以伴有抑郁、强迫、人格解体等症状。 4.掌握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相信医生的无躯体疾病的再三保证。掌握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躯体形式障碍的类型,其中疑病障碍(症)的诊断在我国应用较多。 5.掌握神经衰弱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脑功能失调症状、常伴有情绪症状及心理生理症状,其核心症状是精神疲劳。掌握神经衰弱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主讲人:耿昆 地点:放松治疗室 时间:2012-5-24 18:00 一、概述 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状,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二、流行病学 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发者少见。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 三、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一)发病危险因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素质和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所谓表演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 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 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神经症诊断标准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①恐惧;②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④焦虑;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恐惧症(恐怖症) 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带着畏惧去忍受。【诊断标准】 (1)(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场所恐惧症 【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如广场、闭室、黑暗场所、拥挤的场所、交通工具(如拥挤的船舱、火车车厢)等,其关键临床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3)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社交恐惧症(社会焦虑恐惧症)[F40.1] 【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特定的恐惧症[F40.2特定的(单项)恐惧障碍] 【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是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未包括的特定物体或情境,如动物(如昆虫、鼠、蛇等)、高处、黑暗、雷电、鲜血、外伤、打针、手术,或尖锐锋利物品等; (3)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焦虑症[F41其他焦虑症] 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其他精神病理状态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症。

神经症概念

神经症概念: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能体验到这种冲突并感到痛苦,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神经症共同特征: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总称。神经症共同特点: (1)神经症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 (2)神经症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 (3 )神经症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光有精神症状,没有躯体症状叫精神痛苦) (4)神经症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 (5)神经症各亚型有其特征性临床相。 (6 )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7)神经症患者社会功能相对良好。(相对于精神障碍而言) (8)神经症患者自知力充分。 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 ①恐惧; ②强迫症状; ③惊恐发作; ④焦虑; ⑤躯体形式症状; ⑥躯体化症状; ⑦疑病症状; ⑧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 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恐惧症(恐怖症) 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 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 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 [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和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别名:癔症,歇斯底里症 英文名称 Dissociative disorder 就诊科室 临床心理科 常见病因 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性 格,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多因素遗传 常见症状 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 应,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等 病因 1.心理因素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

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临床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

各类神经症特点及与三原则的关系

各类神经症特点及与三原则的关系 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各类神经症特点及与三原则的关系:神经衰弱是各类神经症中的最常见症状。 一、神经衰弱诊断要点: (一)症状: 1、以精神易衰弱和精神易兴奋交替出现为主要特征: 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低等脑和躯体功能衰弱症状(白天为主) 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以控制伴失眠、多梦等精神兴奋症状(夜间为主) 2、敏感和烦恼情绪: 对周围的声、光、噪音等特别敏感;情绪易烦恼、易激惹,伴紧张性疼痛。 3、自知力存在。 (二)病程: 病程持续达三月以上。 (三)严重性:社会功能已明显受损。 (四)排除标准: 1、无脑器质性病变(要有体检等依据)。 2、无精神病性症状伴随(要有具体描述)。 3、无持久的焦虑或强迫或恐怖或疑病症状。 注:神经症的诊断都要从上述四个方面来诊断。其中第四个方面的第3条根据情况灵活与相关疾病鉴别。 神经衰弱与三原则关系: 主观感觉白天衰弱症状及晚上兴奋症状与客观环境不统一; 主观感觉过敏及情绪易激惹易烦恼症状与客观刺激强度不统一。 各类神经症之间的相互关系: 神经衰弱+持续性焦虑达6月=焦虑性神经症(慢性焦虑症)。 神经衰弱+焦虑+持续性恐怖症状达3月=恐怖性神经症(恐怖症)。 神经衰弱+焦虑+持续性强迫症状达3月=强迫性神经症(强迫症)。 神经衰弱+焦虑+持续性疑病症状达3月=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 二、焦虑症(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症有两类表现:一为“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二为“惊恐障碍”(急性焦虑症)。诊断时要注明是哪一类,如病程达6月以上,同时符合二类的症状表现,则诊断为混合型(急性焦虑与慢性焦虑同时存在) 两者的诊断要点分别为: 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要点: (一)症状: 多由变形因素影响下的持续性的无固定对象的焦虑不安或担心。 焦虑的三大主要症状:焦虑的情绪表现(担心、紧张、恐慌等)、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不停)、植物神经症状(-----) 可伴有内感性不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等症状。 (二)病程:病程持续达6月以上。 (三)严重性:(与神经衰弱类同) (四)排除标准:(与神经衰弱类同) (五)广泛性焦虑症与三原则的关系:主观感觉的担心等焦虑症状与客观刺激强度不统一。

DSM-5 分离障碍_诊断标准

DSM-5分离障碍 分离性身体障碍 A.存在2个或更多的以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为特征的身份瓦解,这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描 述为一种被(超自然力量)占有的经验。身份的瓦解涉及明显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断,伴随与情感、行为、意识、记忆、感知、认知和/或感觉运动功能相关的改变。这些体征和症状可以被他人观察到或由个体报告。 B.回忆日常事件,重要的个人信息和/或创伤事件时,存在反复的空隙,它们与普通的健 忘不一致。 C.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该障碍并非一个广义的可接受的文化或宗教实践的一部分。 注:对于儿童,这些症状不能用假想玩伴或其他幻想的游戏来更好地解释。 E.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例如,在酒精中毒过程中的黑晕或混乱行为) 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复杂部分性癫痫)。 分离性遗忘症 A.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具有创伤或应激性质,且与普通的健忘不一致。 注:分离性遗忘症通常具有对待特定事件的局部的或选择性以往;或对身体和生活史的普遍性遗忘。 B.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酒精或其他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神 经病性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复杂部分性癫痫、短暂性全面遗忘症、闭合性脑损伤/创伤性脑损伤后遗症、其他神经疾病)。 D.该障碍不能用分离性身份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躯体症状障碍,或重 度的,轻度的神经认知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编码备注:无分离性漫游的分离性遗忘症的编码是300.1(F44.0)。分离性遗忘症伴分离性漫游的编码是300.13(F44.1)。 标注如果是: 300.13(F44.1)伴分离性漫游:似乎有目的地旅行或与遗忘身份或其他重要个人信息有关的困惑的流浪。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分原则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分原则(表格整理) 关于泛化: 泛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发生,遵循刺激——反应原理,各种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对象就是外在的刺激物(环境、生活事件等)或者说这些刺激物引起了这些反应。求助者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果不再仅仅被最初的刺激事件引起,或者说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那么,这种现象就叫泛化。以上各类问题的泛化程度不同,所以问题的分类性质就有本质区别。

心理问题的划分及鉴别标准 需要区分的是: 1、重性精神病与神经症、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区分的重点——自知力、求医行为。 2、神经症与一般、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 区分的重点——心理冲突的性质。 2.1 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两种。 2.2 常形与变形的区分有两个标准: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是否能区分开道德与不道德)、是否与现实有直接联系。如出现第三者后,在离婚与不离婚中矛盾,这就与现实事件直接联系,并能区分开道德与非道德性质。这就是常形。如一个人整天想着是该吃饭还是不吃饭,与现实事件无直接联系,并且无法区分开道德与非道德性质。这就是变形。 2.3 心理冲突如是常形,就可能是一般、严重心理问题,最多是心理障碍 2.4 心理冲突如是变形,就可能是神经症。 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即——符合刺激性质、反应持续时间、反应强度、是否泛化四标准。 诊断标准 由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产生的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不良情绪持续满一月,或间断持续两月以上仍不能自行化解 不良情绪在理智控制下,能保持行为不失常,基本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会活动,但效率有所下降 不良情绪激发因素仅限于最初事件,没有泛化 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诊断标准: 激发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并体验着不同类别的痛苦情绪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 相信很多朋友对分离性感觉障碍这种疾病不怎么了解,那么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分离性感觉障碍的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想要了解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朋友不妨接着往下看哦!下面请大家看详细的介绍。 什么是分离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觉障碍是指在意识清晰 的情况下,患者对刺激不能感知。感觉缺失区可受到严重损伤(如烫伤)而没有任何的知觉。同一部位的痛觉、温觉、粗略触觉或深感觉、精细触觉部分丧失。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当深、浅感觉传导通路上一部分受损而另一部分相对保留时即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后角型脊髓损害,多见于一侧后角病变如脊髓空洞症。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前连合型脊髓损害,见于脊髓中央部病变如髓内肿瘤早期、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

分离性感觉障碍治疗方法如下: 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 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一、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 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 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

哪些是分离性障碍症临床表现

哪些是分离性障碍症临床表现 导读:分离(转换)性障碍,也翻译成癔病,又称歇斯底里,是指以意识、身份或行为的突发暂时性变化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此病多在精神刺激下忽然发病,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的精神障碍及躯体功能障碍。分离性障碍在学术界上争议很多,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把它归为神经症。有些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发病机理上,社会文化因素起很大的作用。悔恨内疚,悲伤性一般事件可诱发此病发作。与遗传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一般来说,这些患者在发病前的性格特征为:对事物感情反应强烈,肤浅且不稳。对事物的受暗示性很高。 临床表现: ①一般特征,多见于青年女性,起病较急,多数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患者暗示性极强,常有“继发受益”。患者的功能障碍往往不符合解剖学特点,发作时无危险性; ②分离症状,分离性遗忘常为部分的和选择性的,且一般围绕着创伤性事件;分离性漫游具有分离性遗忘的特征,同时有离家或离开工作岗位的游历;分离性身分障碍表现为突然的身份改变,两种或多种身分可以相互交替; (1)情感爆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的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有些患者表现为痉挛发作。 (2)分离性遗忘:主要表现为对创伤性事件的遗忘。 (3)分离性漫游:老百姓所说的“梦游”于此很相似。 (4)假性痴呆:给人傻呆幼稚的感觉。 (5)双重和多重人格:表现为忽然间身份的改变。患者忽然变成另一个人,语调和态度完全变成二个人。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上的“鬼怪披身”。 (6)分离性木僵; (7)精神病状态:这一点的鉴别诊断很重要。发病时可表现为重型精神病状态,如错觉、幻觉及妄想。与分裂症的区别主要在于幻觉和妄想的内容不太固定,多变化,并且很易受暗示。 ③转换症状,转换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为其常见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运动功能受妨碍和运动功能或感觉功能丧失。诊断主要据临床表现,排除相关的精神科疾病。本障碍可分为分离性遗忘症、分离性漫游症、分离性身份障碍、转换性运动和感觉障碍、混和性分离(转换)障碍和其他分离(转换)性障碍六个亚型。本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如暗示治疗、系统聪敏疗法等,辅以药物对症治疗。

第七章 转换和分离障碍

变态心理学讲义 河北大学杨志刚 SynRhine@https://www.doczj.com/doc/de6982390.html,

变态心理学讲义 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障碍 (Somatoform and Dissociative Disorders)

躯体形式及分离障碍 一、概述 二、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 y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y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 y转换性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 y疼痛障碍(pain disorder) y身体畸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三、分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 y人格解体障碍(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y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y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 y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Breuer’s case of Anna O. and disorder Abnormal psychology 头痛,脖子和肢体麻痹,严重的咳 嗽,吞咽和说话困难。但没有可查 的物理原因。 4

概述 癔症的历史 y癔症(Hysteria),亦译作歇斯底里 y中世纪认为癔症是由于妖魔作怪、精灵附体. y18世纪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异常 y19世纪末,夏柯()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 碍造成的,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 机冲突所致 y自1980年,DSM-III取消了神经症(neurosis)这 个疾病名称。同时取消了“癔症”这个疾病单元, 改为转换和分离障碍

分离性焦虑障碍的诊断与心理治疗

分离性焦虑障碍的诊断与心理治疗 北京回龙观医院李艳丽 一、相关概念 分离之伤是如此普遍,《国风·采葛》篇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到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从七岁女孩的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到少年才子王勃的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整个文学史都弥漫着分离的焦灼、忧虑与哀愁。 关于“焦虑”,在《说文解字》中焦从火,隹声,本意指用火烤熟鸟兽,后引申为着急、烦燥的意思。虑从思,虍声,是对猛兽侵袭的担忧。焦虑成为一个词语,首次见于温庭筠的劳神焦虑,消日忘年。而英文的anxiety源于拉丁语anxius“窒息”,是“担忧、愤怒、痛苦、折磨”的意思。无论从中文还是英文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焦虑指的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忧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 (一)定义 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前面的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情绪体验,会激发人们去彼此想念和珍惜,甚至会催生出美好的诗句,而不会导致社会功能的整体损伤。 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还常见于一些父母以及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一般会表现出与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抑郁和一些受焦虑影响的不安行为,如哭泣、身体不适、逃避及采取获得安全的行为。这种焦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行为和发展,从专业角度讲,分离焦虑和分离性焦虑障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当分离焦虑达到了严重影响患者行为和发展的程度,才考虑诊断为分离性焦虑障碍。 (二)涉及的人群

其实一生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可能会涉及到分离焦虑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分离性焦虑障碍,比如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分离性焦虑障碍,青春期与伙伴的分离性焦虑障碍,成年后与恋人的分离性焦虑障碍,成年后和子女分离的“母亲分离焦虑”,还有现在逐渐开始关注的老年人与亲人及子女的分离性焦虑障碍。此外还有一些特殊人群,如患者的分离性焦虑障碍。 二、流行病学 有关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聚焦于儿童和青少年。分离焦虑普遍存在于学前期儿童,其中只有个别个体由于特殊的环境和遗传作用导致焦虑水平过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舒缓或矫正,就会导致高焦虑持续,最终形成分离性焦虑障碍。DSM-IV提供的数据表明,儿童的患病率大约是4%,新西兰的研究表明,在11岁儿童中病程超过一年的发病率大约是3.5%,在15岁儿童中大约是2%。波多黎各的数据表明,4-16岁儿童中患病率大约是4.7%,我国苏林雁团队的研究中,6-13岁儿童的患病率大约是1.24%。1987年美国的一个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患儿约占门诊精神科患儿的33%。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自身因素 1. 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焦虑症患儿一级亲属中约15% 有焦虑表现。单卵双生的焦虑患病率为50% 。有研究发现,遗传对女孩的影响比对男孩大,并且遗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也有相反观点。 2. 人格因素:幼儿自身气质类型及人格。主要包括难养育型气质:拒绝任何行为习惯的变化。发动缓慢型气质:适应困难。焦虑性人格:病前对批评和拒绝过分敏感,对日常生活中可能的危险和失败过分担心等。消极依赖型人格:分离焦虑本质上是人格内部缺乏广泛的调解能力所致。 (二)亲子关系

神经症性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神经症性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神经症性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七、神经症性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1.概述 2.恐惧症 3.惊恐障碍 4.广泛性焦虑症 5.强迫障碍 6.躯体形式障碍 7.分离(转换)性障碍 神经症 神经症分类 恐惧症 广泛性焦虑症(急性发作:惊恐障碍) 强迫症 神经衰弱 神经症性障碍旧称神经症、神经官能症 ※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持久的心理冲突 ※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神经症的共同临床特点 1.起病可与精神应激或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2.无器质性病变 3.有自知力,有痛苦的体验,主动求治 4.患者病前多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个体的易感素质或性格特征对于神经症性障碍有重要的病因学意义 5.无精神病性症状 6.一般社会适应良好 CCMD-3关于神经症性障碍总的诊断标准如下: (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 ①恐惧;②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④焦虑;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主动求医。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与偏执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等。 治疗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联用是治疗神经症性障碍的最佳办法 心理治疗是主要治疗形式 恐惧症 (又称恐惧性焦虑障碍、恐怖症、恐惧性神经症) √过分和不合理惧怕外界客体、处境或与人交往为主的神经症。 √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 √恐惧发作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脏躁(解体转换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脏躁(解体转换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1]和《中医神志病学》[2]。 (1)患者精神抑郁,烦躁不宁,悲伤欲哭,喜怒无常,欠伸频作。 (2)少数患者或伴有手舞足蹈,素无心肺疾患而突然喘促阵作,或突然失音,不能说话等症状。 (3)患者每次发病多为同样表现的重复。 (4)多有反复发作史或家族史,发病前常有明显的情志刺激因素。 (5)其症状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消失。 (6)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但男性亦有。 (7)应用西医神经系统检查方法及躯体检查,多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3]和《精神病学》[4]。 (1)具有解体(转换)障碍中各种障碍临床特征,如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木僵、出神与附体、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多重人格障碍、Ganser 综合征、情感爆发等。 (2)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躯体障碍的证据。 (3)有心理致病的证据,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事件、问题或紊乱的关系有明确的联系(即使患者否认这一点)。 (二)证候诊断 1.心脾两虚,神失所养证:情感淡漠,神思恍惚,目光呆滞,游走不定,胆怯善疑,失眠易惊,记忆减退或遗忘,思维贫乏,意志减退,自我认知缺失,而不能自主;或运动能力丧失,或皮肤感觉异常;或妄见妄闻妄想;神疲乏力,食少倦怠,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细弱。 2.肝气郁结,神志不畅证:情绪不稳,多疑善虑,烦躁易怒,语无伦次,行为紊乱,盲目游走,木僵,自我认知缺失,而不能自主;或肢体震颤抽动,或妄见妄闻妄想;胸胁胀满,时欲太息,舌质淡,苔薄腻,脉弦缓。 3.心肝血虚,神魂不安证:神思不宁,目光呆滞,彻夜不寐,或多梦善惊,哭笑无常,记忆减退或遗忘,思维贫乏,意志减退,木僵,肢体麻木或瘫痪,或肢体震颤,筋惕肉瞤,自我认知缺失,而不能自主;心悸失眠,眩晕耳鸣,视物昏花,胸胁胀痛,舌质淡红,苔少或无苔,脉弦细。

分离(转换)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选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 1.有关癔症性痉挛发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 A.意识丧失 ? B.有大小便失禁、唇舌咬伤 ? C.暗示治疗有效 ? D.常无诱因发作 ? E.脑电图有特征性改变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2.对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患病率无明显影响的是______ ? A.性别 ? B.年龄 ? C.精神刺激因素的强弱 ? D.经济发展水平及受教育程度 ? E.社会文化因素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3.下列哪项不属于分离性障碍______ ? A.癔症性漫游症 ? B.界限性遗忘 ? C.情绪爆发 ? D.癔症性痉挛发作 ? E.双重人格 (分数:2.00) A.

C. D. √ E. 解析: 4.下列哪项不属于转换性障碍______ ? A.癔症性木僵 ? B.癔症性偏瘫 ? C.癔症性失明 ? D.癔症性痉挛发作 ? E.癔症性失音 (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 5.分离(转换)性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______ ? A.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 B.镇静催眠药物治疗 ? C.暗示治疗 ? D.物理治疗 ? E.行为治疗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6.界限性遗忘常见于______ ? A.脑外伤 ? B.痴呆患者 ? C.精神分裂症 ? D.癔症 ? E.情感性精神障碍 (分数:2.00) A.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别名:癔症,歇斯底里症 英文名称 Dissociative disorder 就诊科室 临床心理科 常见病因 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性 格,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多因素遗传 常见症状 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 应,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等 病因 1.心理因素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

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临床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

偏瘫的病理变化及障碍学过程

二、偏瘫的病理变化本质及障碍学过程 通过上一个问题的介绍,使我们认识到人体的正常神经反射发育规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低一级的原始反射逐步被高一级的神经反应所整合,不再独立存在。而较高级的神经反应则参与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且终身保持。 随着皮质中枢的神经发育的完成,一个人就具备了基本运动功能。那么接下来就是运动的控制问题了。 (一)运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1、Horak的运动控制理论:正常运动控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利用现有及以往的信息,将神经能转换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效的功能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随意的、协调的、精确适度的动力。 这一理论说明,运动不仅需要骨骼、关节、肌肉的参与,更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有效协调和控制。如果说骨骼、关节、肌肉是运动的外部条件的话,那么中枢神经控制就是运动的内在因素。 2、运动控制的方式: (1)、反射性运动:运动形式固定,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 (2)、模式化运动:运动有固定的形式,有节奏和连续性,受意识控制。 (3)、意向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意识控制,通过运动学习使运动趋于灵活,并获得运动技巧。 3、低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来之四肢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经脊髓的上行纤维束传达到高位中枢,进行高级综合分析。同时,高位中枢的活动经脊髓下行纤维束,支配脊髓神经元的活动。这种活动是通过各种反射完成的。 (1)、脊髓姿势反射,如: a.牵张反射: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这主要是因为牵拉使肌张力增高的原因。其类型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其生理功能在于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身体运动的基础。 b.屈肌反射与对侧伸反射:屈肌反射的特征是屈肌收缩,伸肌弛缓。其意义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的保护性反射;对侧伸反射的特征是受到刺激侧的肢体屈曲同时,对侧肢体伸展。其意义是维持肢体平衡,防止歪倒。 c.节间反射:其特征为上、下节段神经元的协同活动。其表现如脊椎动物的骚爬反射。也是引起联带运动的重要原因。 d.脊休克:其特征为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