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地资源清查主要指标及技术规范

草地资源清查主要指标及技术规范

草地资源清查主要指标及技术规范
草地资源清查主要指标及技术规范

附件 2

草地资源清查主要指标及技术规范

(各指标清查数据以县域为单元;以县级数据为基础汇总形成省级数据)

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一、引言 农村土地调查,即查清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和权属等情况;城镇土地调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和用途;基本农田调查,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登记上证、造册;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土地资源调查报告是资源调查的真实文字记录,是极重要的成果资料之一,它要求对整个调查工作系统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性的总结探讨。编写好报告不仅对系统、全面、科学管理土地十分重要,而且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充实、发展土地科学,造就一大批土地科学人才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土地资源调查结束后,一定要严格要求编写好土地资源调查报告。通过本次实验,学会利用有关资料和图件,撰写地、县、乡级各类土地资源报告和专题报告。 二、杨庄镇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莱芜地处东经117°19′~117°58′、北纬36°02′~36°33′之间。杨庄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杨庄镇地处泰山东麓,莱芜市西部平原,西与泰安市接壤,汶河、汇河交汇于此。面积58.8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15026户,48808人,耕地面积3588公顷。 行政区划:杨庄、大埠头、小埠头、燕家庄、东李家庄、西李家庄、陈徐、西宅科、张里街、朱屈街、冷家庄、西杨庄;陈东、陈西、陈北(三村合称陈家楼);高家店、前郭庄、后郭庄、水西官庄、张家泉、巩家庄、刘家店、李家堂、镇武庙、谭家庄、侯家洼、罗家洼、司家岭、胡家宅、孟家官庄、太平官庄、凤凰官庄、梅家官庄、尹家庄、马村(原名马家庄)、营房、蔺家庄(蔺家庄、王家庄)、石家河、大桥沟、小桥沟、阎桥(阎桥、小阎桥)、雪岭、龙尾、上马家泉(上马家泉、马家庙)、下马家泉。 (二)自然条件: 地理条件优越,地貌多样,山区、丘陵、平原三分天下,各占其一,主要种植烤烟、果品、中药材、花生等经济作物,森林覆盖率达36%;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钛铁矿、白云母等,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全镇的支柱产业,其中龙头企业兴盛矿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并成功在香港上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齐长城遗址、曹操回马岩、五山溶洞、鸽子崖、汞丹山林场、驻地广场、千年银杏、龙山文化遗址、抗日烈士陵园等名胜古迹。 (三)社会经济情况: 杨庄镇地处泰莱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种植业发达,是莱芜市“三辣生产基地”。全镇生姜面积12135亩,大蒜25000亩。全镇依托资源优势,建有恒温库21座,库容6万吨,成规模农副产品加工厂22家,年加工生姜6万吨,大蒜5万吨,80%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国家,有9家企业有自营进出口权。全镇经济发展、政治和谐、社会稳定,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无邪教乡镇、平安建设先进乡镇、群众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56亿元,工业总产值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9.7亿元,境内税收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29元。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27处,年创工业产值16460万元,实现利税524万元,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莱芜市风机厂、莱芜市兴华机械厂、莱芜年阀门厂、莱芜市东方摩托车汽缸厂、莱芜安王锅炉制造有限公司是杨庄镇骨干企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8家。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全面实施工业带动战略,靠龙头企业拉动经济增长、培植、扶持优势企业不断壮大,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镇村企业上台阶、快发展。杨庄镇是莱芜市农业大镇,全年粮食总产达1.9万吨。近几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科技、流通、储藏加工三大龙头的作用,加快了农业生产化进程,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良性循环格局。杨庄镇个体私营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杨庄镇把园区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本着“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规划方田65个,建成万亩生姜、大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打牢创汇农业基础。投资近千万元,新建双龙路、鑫源及供水、排水、变电、通讯设施,进一步提高了园区“四通一平”质量。园区管委会严格实行“一个头对外,一个漏斗对内”的封闭管理模式和“一个站式”服务,建立投资企业包干责任制,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优良投资环境。 2002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2元。

GEF草地资源监测规程

GEF项目草地资源监测技术规程 (草稿) 一、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GEF项目县(市)项目区草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县(市)域内其他草地资源的地面动态监测。 二、监测目标 2.1综合分析项目区草地的生态功能、测定草地植被种类构成的变化,分析草地退化的成因,提出治理改善的对策建议。 2.2分析草地植被生长发育和发展的演替规律,预测草地群落发展的趋势;比较草地的实际生产能力与潜在生产能力的差异,评价草地等级。 2.3建立项目区草地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 2.4让牧民掌握草地资源动态监测方法,直接参与监测工作。 三、监测任务 3.1监测草地生长的气候、土壤、水文等环境条件。 3.2监测草地群落组成成分变化。 3.3监测草地牧草产量动态变化。 四、监测对象 4.1项目实施区的草地类型。 4.2项目县(市)的山地草甸草地、山地草原草地、山地荒漠草原草地。 五、监测方法 监测采用地面定位监测、路线调查监测和遥感动态监测的方法。 六、监测时间 6.1监测时间从春季牧草返青开始,到秋季牧草枯黄结束,整个生长周期均要进行监测。 6.2每间隔30天监测一次。对于季节草场,最好在利用前后各监测一次。 6.3春季要求从4月1日开始监测,秋季要求山区9月底结束,平原区10月底结束。 七、监测工具

7.1监测区1:50000地形图。 7.2监测区最新的卫星影象资料和图。 7.3测产用具(100m皮尺,1m钢卷尺,剪刀,1m×1m样方框,1000g杆称或精度为0.5克的便携式电子天平)。 7.4标本夹、标签、标本纸,采集镐。 7.5记载本。 7.6土钻,土壤环刀,土壤铝盒,土壤刀。 7.7 30cm×40cm布袋若干个。 7.8 GPS,罗盘。 7.9数码照相机。 7.10计算机。 7.11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八、监测样地面积 要求每个草地大类设两个监测样地,每个样地面积15亩以上,并且用围栏保护起来。 九、监测样方面积 要求每次在一个样地内设置3个测产样方,面积山地草甸草地、山地草原草地1m2,山地荒漠草原草地4m2。 十、监测成果 要求项目县(市)提供一套完整的监测数据,一批植物标本和反映草地基本状况的图片。 十一、监测工作程序 设置监测样地或确定监测调查路线→记载被监测对象草地植物群落基本特征→测定草地土壤指标→在样地内设置3个样方,测定草地植物第一性生产量→采集植物标本→取样测定牧草风干率→统计计算数据→上报监测数据。 十二、监测表格记载标准 监测样地表格按照下列内容记载。 (1)草地环境条件的记载内容 地理位置:记载大的地理名称,行政区划范围与地点,距某重要地物的距离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自然资源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教学大纲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教学大纲 《Grassland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学时:36学时 2学分 理论学时:27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 适用专业:草业科学课程代码:BB011011 大纲执笔人:姜曙千大纲审定人:陈为峰 一、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是一门阐述从总体上认识和管理草地资源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它主要以草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认识草地资源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并据以提出人类从总体上合理利用与改造草地资源的生产设计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介绍草地成因与分类、草地资源属性与评价、草地资源调查与制图、草业规划等理论知识的一门学科,其理论性较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与基础课和专业密切相关,诸如植物学、牧草经营学等,因而该课程开设宜在第学期。通过学生本课程,应掌握草地资源分类、草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草地资源调查技术以及草地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课程教学改革 本课程为新上草业科学专业开的一门课程。与指定教材相比,压缩了草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的部分内容,加强了遥感和计算机技术在草地调查与规划中的应用部分以及新的规划思想的内容。在教学手段方面,加强了多媒体教学。

二、大纲内容 1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主要介绍该课程的概述、目的、任务及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一、草地资源概念与价值 1、草地与草原的概念 2、草地资源的概念 3、草业、草业生产与草业科学的概念 二、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的任务与工作发展 1、草业资源调查规划的目的任务 2、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的发展过程 三、草地资源调查规划的指导原则 四、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 1、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的建立与发展 2、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 重本章重点、难点:理解草地、草地资源、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涵,明确草地 调查与规划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可通过多媒体演示与内容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使同学对讲授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加深同学对草地资源调查规划的重要 性的认识。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草地调查规划学是阐述认识草地资源和制定总体开发方案原理与方法的 科学?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为什么说草地生产是一类特定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的结构和生产流程是什么? 明确草地生产性质,对做好调查规划工作有什么意义? 3、草地调查与草地规划的关系其及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第一篇:草地资源调查规划理论基础 第二章:草地分类 第一节:草地分类概述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 -11-26 阅读:1183次 [关闭] 一、种子与苗木 (一)种子 (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 (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 (3)林木种子贮藏(GB/T10016—1988); (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 (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 (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1993); (7)林木引种(GB/T 14175—1993); (8)林木采种技术(GB/T 16619—1996); (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6620—1996); (10)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6621—1996); (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Y/T 1304—1999); (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Y/T 1343—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T8822.2—1988);(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GB/T8822.6—1988)。

(二)苗木 (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0—1999); (2)育苗技术规程(GB/T 6001—1985); (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 J128—1992); (4)容器育苗技术(LY/T 1000—1991); (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LY/T 1185—1996); (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LY/T 1882—); (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DB45/T 628.1—代替DB/450000B6101—1993) (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628.2—) (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45/T 625—); (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LY/T 1729- );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45/T 624—); (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 (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 二、森林培育技术 (一)生态公益林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 18337.1—); (2)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 18337.2—); (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 (4)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程(GB/T 18337.4—);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一、种子与苗木 (一)种子 (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 (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 (3)林木种子贮藏(GB/T10016—1988); (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 (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 (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GB/T 14175—1993); (8)林木采种技术(GB/T 16619—1996); (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6620—1996); (10)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6621—1996); (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Y/T 1343—1999); (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1988); (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GB/—1988)。 (二)苗木 (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0—1999); (2)育苗技术规程(GB/T 6001—1985); (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 J128—1992); (4)容器育苗技术(LY/T 1000—1991); (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LY/T 1185—1996); (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LY/T 1882—2010); (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DB45/T —2009代替DB/450000B6101—1993) (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45/T 625—2009); (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45/T 624—2009); (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2001年); (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 2004)。

乌恰县草地资源动态监测

乌恰县草地资源动态监测 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乌恰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在全县实施禁牧、草畜平衡工作的需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促进草原生态的全面恢复,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参照农业部行业标准《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NY/T1233-2006)、《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计算》(NY/T635-2002)等法规、行业标准及相关政策,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利用遥感监测结合地面定位监测手段,根据草原生态状况监测与评价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方法,开展对禁牧区、草原放牧利用区草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全面、准确掌握草原的植被、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及时获取草地动态变化信息,准确预测预报县级或乡(村)级,甚至户级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载畜量,提高草畜平衡测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全县9个乡镇全面开展草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覆盖全县所有的草地类型和季节放牧场,尽早获取草原植被信息,及时了解草地的动态变化与致成原因,客观评价实施生态奖补机制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自治州、县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绩效考核体系提供重要依据和

技术支撑。为各级政府制定更加完善的宏观政策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基础依据。 二、监测任务 根据农业部监理中心要求,结合草原补奖机制,自治州草原总站给乌恰县共设臵19个监测样地。选择19个代表性强、生态分布区域典型的类型进行全面监测,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各县(市)任务分解表如下: 三、监测点布设原则和要求 1、监测点布设原则 (1)资源优势原则:即对在草原畜牧业中有重要价值、面积较大、分布广泛、地带性明显、代表性强、生态区域典型的草原类型进行重点监测。 (2)生态敏感性原则:即对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敏感,

中国草地资源的等级评价

中国草地资源的等级评价 第一节草地等级评价的原则、标准和方法 一、草地等级评价的原则 草地资源具有一切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的基本特性,根据用途来确定资源数、质量评价指标。草地资源是用于供给家畜能量和物质的源泉,草群的饲用品质和产草量就是评定草地资源质与量的首要指标。因此,《中国草地资源评价原则及标准》[10]规定:“等”表示草地草群的品质优劣;“级”表示草地草群地上部分的产量高低。 二、草地等级评价标准和方法 (一)草地等依据草群中各类牧草的营养价值、适口性和采食率为指标进行评价 从目前实际出发采用描述性定性的方法,首先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向有实践生产经验的牧民群众访问,以及各地多年科学研究成果,对各种饲用植物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出优、良、中、低、劣五类;然后以草地型为评价基本单元,再根据型内五类品质牧草在草群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例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个等草地。各“等”草地划分标准如下:Ⅰ等(优等)草地:优类牧草占60%以上; Ⅱ等(良等)草地:良类以上牧草占60%以上; Ⅲ等(中等)草地:中类以上牧草占60%以上; Ⅳ等(低等)草地:低类以上牧草占60%以上; Ⅴ等(劣等)草地:劣类牧草占40%以上。 (二)草地级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用草地草群产量为指标,根据《草场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规定[10],以年内草地产量最高月份的测定值代表草地草群的自然生产力水平,并按鲜草产量将全国草地划分为8级。在编制全国百万分之一草地资源图时、规定按每年产干草划分级,各级标准如下[11]:1级草地:>4000kg; 2级草地:3000~4000kg; 3级草地:2000~3000kg; 4级草地:1500~2000kg; 5级草地:1000~1500kg; 6级草地:500~1000kg; 7级草地:250~500kg; 8级草地:<250kg。

草地资源调查

草地资源调查 一、草地资源调查的内容 草地资源调查是对草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环境条件和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结论提出开发利用、保护对策的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草地资源调查能为草地的科学经营管理、以草定畜、执行草原法、发展草地畜牧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草地资源调查分为外业调查和内业总结两部分。 外业调查包括: 1、调查草地植被。了解草地植被类型及组成、草地覆盖度、草层高度。 2、调查草地植物。包括饲用植物、经济植物、毒害草;采集植物标本和牧草营养成分 分析样;划分草地类型,调查草地分布规律,测定草地产草量。调查草地利用特性和利用现状,划分割草地、季节放牧草地界线。 3、调查草地的主要家畜和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其对草地的利用。调查气温、牧草生长期、 积温、无霜期、降水量等以水热为中心的气候条件;草地土壤类型、基质、质地和土壤养分;草地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自然条件。 4、通过对当地牧民、草地畜牧业生产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访问调查,了解草地畜牧 业生产管理。 5、草地负载和利用状况。鼠虫害、雪灾、旱灾的危害程度,草地建设、改良与草地退 化状况等;搜集草地畜牧业经济统计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内业总结包括: 1、对外业调查和访问调查资料、图件的整理,标本制作与鉴定; 2、分析牧草营养成分。制定草地类型分类系统、草地评价标准和草地利用类型划分标 准; 3、绘制草地类型图、评价图和利用现状图。量算草地面积、计算载畜量和发展潜力, 编制草地资源统计册; 4、编写草地资源文字报告。阐明草地自然经济特性、分布和区域结构,对草地资源的 品质、生产力、载畜能力、利用环境进行科学评价,分析草地利用、管理、改良建 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草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指出发展前景

草地资源学的试题及参考答案

草地资源学 一、草业科学:是研究以维持系统健康和获得草地农业系统持续服务功能为目的,从草地资源到草地农业系统的科学。它由3类因子群、3个主要界面和4个生产层组成(任继周,2004) 栽培草地:利用综合农业技术,在完全破坏天然草地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播种建植的新的人工草本群落。 畜产品单位(APU):用于评价草地最终生产力的一种指标,1个畜产品单位相当于中等营养状况的放牧肥育肉牛1kg的增重,其畜产品形态为1kg 中等肥度的牛、羊胴体,其平均能量消耗相当于110.8MJ消化能、94.14MJ 代谢能或58.15MJ 增重净能。 生态系统服务: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和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提供的直接福利。荒漠:以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肉质刺灌丛为主构成的植被类型。分布于热、亚热、温和寒带以及冷洋流海岸荒漠等。以植被稀疏和大部分为裸露或不毛之地为显著外貌特征。 草原: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种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 二、3草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步骤与内容? 准备工作:调查任务与成果要求;组织准备;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计划和技术规程制定;物质准备。 外业工作 概查:对调查区的自然、经济、社会、草地资源总貌的全面概括了解;携

带地形图、遥感影象图,确定调查路线,记载草地类型-建立影象与草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确立解译标志和预判成图的分类系统,优势植物标本采集,实地观察和访问;日记、阶段总结和全面总结。 详查:概查基础上,对调查区草地资源全面系统详细地调查、测定过程;对预判图进行现场检查验证,解决判读疑难问题、现场查漏补缺及修正;草地类型样方测定,样品、标本采集;了解利用现状和基本建设布局;日总结,当场解决问题。 访谈:访谈提纲、访谈内容、规划建议、访问区域等 内业工作 资料整理、分析与总结;图件的编制 4载畜量的估测方法 载畜量是评价草地生产力的一种指标。是一定草地面积,在放牧季内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也可以适当配合割草),在放牧适度的原则下,能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时间及放牧的家畜数量。根据牧草(产草量,利用率等)、家畜(采食量,放牧时间等)和草地面积估测 三种表示方法:时间单位=Y·U/I,家畜单位= Y·U/(I ·T)面积单位=A·I·T/(Y·U) 家畜单位指标,一定时间内、一定草地面积上能承载饲养的家畜头数。时间单位指标,一定草地面积上,可供一定家畜放牧的时间,家畜单位天。 面积单位指标,一定时间内,放牧单位家畜所需要的草地面积。 5草地健康的内涵

(林业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

(林业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林业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编制组 2018-11 目录 一任务来源 (1) 二建设目标 (1) 三编制原那么与依据 (2) (一) 编制原那么 (2) (二) 编制依据 (2) 四要紧工作过程 (2) (一) 资料收集整理,制定编制方案 (2) (二) 方案论证,明确思路和内容 (2) (三) 编制初稿,形成工作组讨论稿 (2) (四) 编制工作组讨论稿,形成征求意见稿 (3) 五标准编制的意义 (5) 六要紧内容 (5) 一任务来源 林业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财富。林业数据的现势性和数据质量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生命线。缺乏这些,林业资源治理决策就失去了最差不多、最可靠的数据支撑,林业科学决策也就无从谈起。“进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进展”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信息保障。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飞速进展,林业信息产业也有了迅猛进展,林业资源数据的更新速度也逐年递增,大量的数据更新治理工作需要技术治理规范来指导。国外在使用GIS治理林业时空数据方面的研究比较早,然而还没有技术规范出台。国内只在国土方面有关于数据库更新治理的规范,林业行业还没有相关的规范。为此,国家林业局科技司于2018年1月下达了编制《林业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的工作任务,以实现林业数据库的规范化更新,从而为林业信息化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 本标准以信息化、标准化理论为指导,以林业信息化建设对标准化的需求为导向,以建立和完善林业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为工作目标,依照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进展状况,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和经验,确定标准制订的目标: 1、标准要对林业数据进行科学划分,同时确定林业数据库更新的差不多要求、内容、方法方式、流程、质量操纵与要求,以及成果等方面的要求。

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精)

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青藏高原草场辽阔,面积近21亿亩,占整个高原总面积的53%左右。草场类型很多,主要有高山草甸草场,高原湖盆草甸草场、高原宽谷草原草场、山地草原草场、高原宽谷荒漠草场、山地荒漠草场、山地灌丛草场及沼泽草场等。其中以高山草甸草场和高原宽谷草原草场面积最大,利用最广。 高山草甸草场约占草场总面积的40%左右,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原、湖盆、宽谷地区,包括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川西北、甘南及祁连山东段的半湿润地区。区内年降水量大部在430毫米以上,气候冷湿,牧草萌发迟,枯黄早,生长期约90—150天。牧草种类繁多,生长茂密,大部分由中生、中旱生多年生植物组成,以莎草科嵩草属的小嵩草(高山嵩草)、毛状叶嵩草(线叶嵩草)、矮嵩草(矮生嵩草)等占优势,一般草高10—20厘米,覆盖度75—90%,鲜草产量100—240千克/亩。草场牧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是高原上最重要的牧场。 高原宽谷草原草场约占草场总面积的37%,主要分布于藏北高原中南部及藏南高原湖盆地区,海拔一般在45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牧草种类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旱生、中旱生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以紫花针茅、固沙草、赖草等为主,常伴有细叶苔草、扁穗冰草、早熟禾、羊茅等。禾本科牧草高20—50厘米,覆盖度30—60%,产草量低于高山草甸草场,鲜草产量60—130千克/亩,草场外貌呈黄绿色。牧草适口性强,也为高原上的主要牧场,但因牧草根系不能在地表形成坚韧的草皮层,不耐放牧。 湖盆河滩草甸草原草场主要分布在低湿的湖盆和河滩地区,地面以下有多年冻土层的分布,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气候寒冷潮湿,牧草返青晚,枯黄早,牧草生长期约90—120天。高原主体部分以西藏嵩草、矮嵩草占绝对优势,并有水嵩草、西藏苔草等伴生;川西北若尔盖一带以大嵩草、大黑穗苔草为主,牧草一般高30厘米左右,覆盖度80—90%,鲜草产量200—300千克/亩。夏秋季地面潮湿或积水,适于放牧大牲畜。荒漠草场及山地荒漠草场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高原西北部海拔4500米以下的高原山谷地区。因气候干旱,植物种类少,分布稀疏。前者主要由旱生或超旱生灌木和半灌木组成,以柽柳、盐爪爪、优若藜、白刺、芦苇为主,覆盖度8—15%,产草量低,鲜草产量22.5千克/亩左右,适于骆驼放牧;后者以驼绒藜等为主,草高10—20厘米,覆盖度1—5%,产草量10—20千克/亩。 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对于高原地区畜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点,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优良牧草占优势,牧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毒草、害草比重小是高原草场资源的优势。虽然高原地势高亢,气候寒冷,牧草种类组成比较简单,但优良牧草占优势,毒草、害草所占比重很小。如青海省根据调查约有优良牧草194种,种类不算多,但在草场中居主导地位,构成各种类型草场中的主体,以禾木科、莎草科、蓼科、菊科等优质牧草为主。禾本科的羊茅、早熟禾、针茅、垂穗披碱草,莎草科的毛状叶嵩草、青藏苔草、水嵩草,蓼科的圆穗蓼、珠芽蓼,菊科的美丽凤毛菊、冷蒿等等,都是牲畜喜欢采食的优良牧草。毒草种类约有108种,一般均含有生物碱、苦苷丙等毒素,如狼毒、毛茛、铁线莲、醉马草等。有害植物约有30多种,如鬼箭锦鸡儿、马先蒿等。但毒草和害草在各类草场中数量有限。 青藏高原日照长,辐射强,温差大,有利于牧草的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从而使牧草中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主要是淀粉和糖类),一般粗纤维含量较低,即一般所说的牧草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因而,牧草营养价值高。据分析,高原上优良牧草的营养成分均高于粗饲料,对牲畜抓膘肥育很有利,所以,高原牧区有“别看高原草儿小,牛羊吃了能抓膘”之谚。此外,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还富含纤维和硅质,耐牧性强,牧草枯萎后不易被风吹失,冬春缺草季节仍能为牧畜提供饲草。 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草场退化和利用失当。引起草场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青藏高原暖季短,冷季长,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牧草返青期推迟5天左右,高原上青草期短(3—5个月),枯草期长(7—9个月),使畜草之间供求矛盾突出。 2、草场空间分布不平衡,冬春草场小,放牧时间长,牲畜反复采食、践踏,甚至啃食草皮、负荷过重;夏秋草场大,放牧时间短,加之山高路远利用不足,影响牧草萌发再生能力。由于长期利用不平衡,导致草场退化,产草量减少,载畜能力降低,使畜草之间的矛盾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草场退化日趋严重。 3、高原上鼠类、蝗虫、毛虫危害草原,破坏草场严重。如青海草原几乎到处都有害鼠栖息,以高原鼠兔为主,并有中华鼢鼠等害鼠,一般每亩有效洞达100—150个,草场破坏率在50%左右,严重者可达80%。优良牧草的根、茎、叶、花、果实被啃食,草皮层被破坏,轻者形成秃斑地,重者往往变成寸草不生的黑土滩,水土流失,肥力降低,使草场遭到破坏。此外,草原毛虫和蝗虫对草场的危害也很严重。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教学大纲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教 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教学大纲 《Grassland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学时:36学时 2学分 理论学时:27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 适用专业:草业科学课程代码:BB011011 大纲执笔人:姜曙千大纲审定人:陈为峰 一、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是一门阐述从总体上认识和管理草地资源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它主要以草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认识草地资源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并据以提出人类从总体上合理利用与改造草地资源的生产设计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介绍草地成因与分类、草地资源属性与评价、草地资源调查与制图、草业规划等理论知识的一门学科,其理论性较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与基础课和专业密切相关,诸如植物学、牧草经营学等,因而该课程开设宜在第学期。通过学生本课程,应掌握草地资源分类、草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草地资源调查技术以及草地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课程教学改革 本课程为新上草业科学专业开的一门课程。与指定教材相比,压缩了草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的部分内容,加强了遥感和计算机技术在草地调查与规划中的应用部分以及新的规划思想的内容。在教学手段方面,加强了多媒体教学。 6

二、大纲内容 1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学时) 主要介绍该课程的概述、目的、任务及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一、草地资源概念与价值 1、草地与草原的概念 2、草地资源的概念 3、草业、草业生产与草业科学的概念 二、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的任务与工作发展 1、草业资源调查规划的目的任务 2、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的发展过程 三、草地资源调查规划的指导原则 四、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 1、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的建立与发展 2、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 重本章重点、难点:理解草地、草地资源、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涵,明确草地 调查与规划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 法。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可通过多媒体演示与内容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使同学对讲授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加深同学对草地资源调查规划的重要性 的认识。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草地调查规划学是阐述认识草地资源和制定总体开发方案原 理与方法的科学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为什么说草地生产是一类特定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的结构和生产流 程是什么明确草地生产性质,对做好调查规划工作有什么意义? 3、草地调查与草地规划的关系其及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7

草地资源调查心得体会

草地资源调查 实习报告 题目草地资源调查 学院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班级地信132 姓名阿迪力江·黑力力学号 123435202 指导教师张鲜花职称

草地类型调查心得体会 6月14号早上八点半集合在八一大道,坐着大巴去往南山,张鲜花老师主要指导我们——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这门课 程一天的实习 老师会将一天的实习内容做一个详细的讲解介绍,并且对 可能发生的状况,都对我们做了简单的讲解,以至于到时 候不会措手不及。 地资源调查是对草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环境条件 和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结论提出开发利用、保护对 策的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草地资源调查能为草地的科学经营管理、以草定畜、执行草原法、发展草地畜牧业生产、环境保护 和国土整治提供科学依据。草地资源调查分为外业调查和内业总结两部分。 外业调查包括: 1、调查草地植被。了解草地植被类型及组成、草地覆盖度、 草层高度。 2、调查草地植物。包括饲用植物、经济植物、毒害草;采 集植物标本和牧草营养成分分析样;划分草地类型,调查 草地分布规律,测定草地产草量。调查草地利用特性和利 用现状,划分割草地、季节放牧草地界线。 3、调查草地的主要家畜和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其对草地的利用。 调查气温、牧草生长期、积温、无霜期、降水量等以水热为 中心的气候条件;草地土壤类型、基质、质地和土壤养分;草地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自然条件。 4、通过对当地牧民、草地畜牧业生产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 的访问调查,了解草地畜牧业生产管理。5、草地负载和利 用状况。鼠虫害、雪灾、旱灾的危害程度,草地建设、改 良与草地退化状况等;搜集草地畜牧业经济统计资料和前人 的研究成果。 内业总结包括: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

绪论 草地:是指具有一定面积和牧用价值的植被及其生长地的总称。 草业:指把草业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部门。 草业科学:指草业生产的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的升华、生产发展的指导及各方面的统称。草业科学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发展简史: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建国之初,在王栋主持下,对内蒙古、甘肃草地做了调查,写出了《皇城滩和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概况及主要牧草介绍》是我国最早的草原调查报告。 1955年,王栋出版《草原管理学》对草原调查作出了系统的阐述。 自70年代以后,草业资源迅猛发展,国家组织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基本搞清我国草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产草能力和载畜能力,制定了全国草地资源区划图。 1986年,钱学森提出草业科学的理念,草业科学简称草学。 二、草地成因 草地成因学说 土地—植物—动物三位一体说 雨量地势成因说 王栋(1955)提出 ◆“草原的形成主要原因大概由于雨量稀少,土壤贫瘠,地势高寒,生长季短促,温度冷热的变化剧烈等原因”。 ◆要点:雨量多少和分布均匀和否 雨量250-500mm 地势是重要因子(温度) 水分和热量对草原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大气、土地、生物和生产劳动因素说 降水总量、季节性分配及其和热量的匹配决定植物生产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学说 生物因素:生物因子居于核心地位 ▲生物因素草原学意义

生物因子居于核心地位,推动草原生态系统发展的原动力 草原学基本关系,草—畜关系 草地生产的基本矛盾,草畜(时间、空间、种间) 非生物因素 ◆作用:非生物因素构成草地的自然立地条件 ◆组成: ○大气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大气流动、光、温度、水分、蒸发、O2、CO2等气象要素○土地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地形、土壤、位点 社会因子 包含草地所处社会的科技水平、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劳动力分布和素质等 制约草地资源的发生和发展 体现人—草关系 ▲社会因子草原学意义 赋予草原的农学意义 引起次生草地形成 草原恢复 草畜产品增值 大气、土地、生物和生产劳动因素说,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因素学说 ◆非生物因素 大气因素:水热地带性分布形成草地的地带性,和草地生产活动关系密切(生产能力-水热值、配置;生产季节;生产措施)。 土地因素:是草地立地条件,直接分配和供给植物光、热、水和养分。 位点因子:直接影响草地开发利用 ◆生物因素:生物因子居于核心地位,是草地存在的基本依据;草—畜关系构成草地 生产的特色,表现为草地生产能力有空间、时间和种间3种关系。 ◆社会因素:赋予草原的农学意义,直接决定草地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三、草地分类 六大分类方法中重要的是南北草调分类法和综合顺序分类法十八类草地类型中重要的是暖性草丛和低地草甸类 纬向地带性 径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一般规律)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 垂直地带性(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和其位置坡向坡度)非地带性(沼泽草地低地草甸盐土荒漠) 世界主要草地名称: 斯太普(针茅):亚洲 普列里: 北美 萨王那:非洲 维尔德:南非 潘帕斯: 南美洲 草地分类:是草地类型理论的具体实践。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考题A卷及答案

《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考题A卷 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每个4分,共20分) 草业科学 栽培草地 畜产品单位 生态系统服务 荒漠 草原 二、简答题(任选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影响草地发生与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 2中国草地类型分布一般规律特点 3草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步骤与内容 4载畜量的估测方法 5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中类的分类依据及要点 2 请举例说明草地资源的多功能性

答案(A卷) 一、名词解释 草业科学:“是研究以维持系统健康和获得草地农业系统持续服务功能为目的,从草地资源到草地农业系统的科学。它由3类因子群、3个主要界面和4个生产层组成”。(任继周,2004) 栽培草地:利用综合农业技术,在完全破坏天然草地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播种建植的新的人工草本群落。 畜产品单位(APU):用于评价草地最终生产力的一种指标,1个畜产品单位相当于中等营养状况的放牧肥育肉牛1kg的增重,其畜产品形态为1kg中等肥度的牛、羊胴体,其平均能量消耗相当于110.8MJ消化能、94.14MJ代谢能或58.15MJ 增重净能。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和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提供的直接福利。 荒漠(desert):以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肉质刺灌丛为主构成的植被类型。分布于热、亚热、温和寒带以及冷洋流海岸荒漠等。以植被稀疏和大部分为裸露或不毛之地为显著外貌特征。 草原: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种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 二、简答题 1影响草地发生与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 非生物因素,大气,土地,位点。大气是草地水热构成草地地带性分布格局;土地含土壤与地形,分别是生物载体、生物栖息地环境、影响水热再分配;位点表征草地生态系统与全球相关生态系统的地理坐标与类型关系。 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3种生物因子分别扮演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居于核心地位,是推动草地生态系统内涵发展的原动力。社会因素与人类活动,科技,生活,生产。是决定草地生态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2 中国草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草地的纬向地带性 中温草原带,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暖温草原带,灌丛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高寒草原带,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草原 经向地带性 中温带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实习心得体会

最新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实习心得体会 刚刚度过了紧张的期末考试,又急忙的把我们的家从榆中搬进了兰州,仓促的收拾了一下行李,我们草业科学全体同学来到了兰州大学庆阳试验站,一路上7个多小时的时间感觉并不是很乏味,大家说说笑笑,期待着实验站的面貌,想象着学长学姐们告诉我们的事,会不会也在我们身上发生 常生华老师和王先之老师,主要指导我们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以及草地培育学,这两门课程的实习,为期四天。 每天早上,我们七点半吃过早饭后,八点半在教室集合,老师们会将一天的实习内容做一个详细的讲解介绍,并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都对我们做了简单的讲解,以至于到时候不会措手不及。 第一天一大早我们集合好队伍,下沟调查草地植被特征,这种野外实验大家都很喜欢,兴致很高,两个多公里的路程并不觉得很远,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顶着毒辣的烈日,背着重重的金属样方框和样圆圈,走过农田,穿越村舍,沿着一条不足一尺的小路,来到了一个沟谷,分别在坡面和沟底的平地上做样方测定了草地植被的种类、高度、密度、冠幅等一些指标,并把植物剪下来装在纸袋里回实验室测定生物量。实验的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大家协作互助,很快完成了实验内容。 第二天我们走访了试验站附近的农户,分别调查了农户基本信息、农作物投入与产出、农户劳动力与机械使用情况、家畜养殖投入与产出等几个方面,看似简单的问卷调查,却难倒了不少人,一个原因是语言不通,在一个就是很多问题比较专业,农户不一定听得懂,这就需要一个技巧,如何把一个专业词语说的通俗易

懂。 实习内容结束之后,我们整理实习得到的数据资料,撰写实习报告,利用测到的草地植被的特征指标密度、高度以及生物量来计算草地特征值及沟底和坡面植被的相似度以及植被群落演梯度,评估草地生产力并对草地的现状进行分析。 这次的实习很好的巩固了我们的理论知识,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理解了很多以前没有认识到或没有明白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我认识许多我以前经常看到而有不认识的植物,也培养了我们对科学研究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生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的协作精神。在实习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谅解,组员之间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很好的完成了实习的任务,虽然实习过程比较辛苦,但是大家依然微笑着面对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大家在笑声中掌握知识、锻炼耐力,它我们带来的欢乐和知识令我们难以忘怀,实习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通过这次实习,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如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交际能力较弱,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等等。这些不足,我将会努力的克服,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自己进一步更好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