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配煤在炼焦中的重要性

浅谈配煤在炼焦中的重要性

浅谈配煤在炼焦中的重要性
浅谈配煤在炼焦中的重要性

浅谈配煤在炼焦中的重要性

摘要:炼焦用煤品种较多,应用配煤技术,不仅能保证焦炭质量,还能合理地利用煤炭资源,节约优质炼焦煤。通过焦化企业在炼焦配煤中的参数计算,来达到保障生产的可靠性、安全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的质量及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配煤炼焦技术煤岩学配煤

随着经济的发展,焦炭竞争市场日趋激烈。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如何优化配煤方案,扩大辅助煤种的使用量不仅是企业降低成本的需要,也是节约优质资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生产上大量数据的分析,对合理可靠的煤焦质量预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焦化企业对炼焦配煤与焦炭质量的主要成分,以便促进炼焦配煤与焦炭质量之间的关联生产的实际应用的效率提高。

一、炼焦配煤与焦炭的成焦机理

1.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项指标能够全面说明单种煤对焦炭强度的最终影响

因为炼焦配煤时,影响焦炭质量的指标太多,因此这些指标都会对焦炭质量的精度有所影响。焦化企业对常规的炼焦指标进行分析后,通过对一些经过引进后,并加以优化的煤岩,通过煤碳的优化后,对结焦性质进行分析,对这二种不同的配煤方法在功能上进行研究。分析检测煤岩的结构,对于单一煤的性质所得出的质量分析结果有很重要的作用。煤的炼焦性质是通过检测单一煤种而得来的,技术方面上,应该进行合理的配煤评价,并且在同种煤的性质作用等,关连到焦煤的强度上、不同种类的煤之间的配煤结果,作为主要配煤判断依据。

2.焦炭结构是在焦炭的树脂里形成的

通过磨光与抛光以后,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其结构。焦炭的结构是有结构单元、有序度的,尤其是最基本的结构。对于这些研究试验,主要包括同批次不同煤样、相同煤样的结果比对,焦化企业需要设立规范化的实验室,用于实际生产的产品检测,兼有工艺研究的职能。除一般的管理措施外,为及时、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技术优势,通过比对试验,不仅规范了实验室的检测操作,还着重强调试验结果,在新系统配置强度高但容惰能力普通的焦煤,它需要通过对瘦煤的分配量上进行适合的控制。对生产过程中的三配比的原则进行遵循,一些高而大的炉子需要使用焦煤的强度较高,但硫分略有宽松。焦化厂根据不同系统对焦炭质量的不同要求,在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合理资源配置。

3.要将容惰能力上较强的焦煤多与瘦煤进行搭配,与此同时,对硫含量高的煤在配比上进行严格的控制

由于煤性质的不同,在合理配置资源的配比程度上,还有对于焦炭的质量上的各种要求都是不同的。一些较小的高炉在焦炭的强度要求上比较一般,可是它需要含硫量较低的煤。煤碳资源有一个季节性,通常在上半年,它的质量与供应量都比较稳定,可以看到,通过上半年的合理配比生产,可以取得较好的产出质量。在下半年的生产中,因为煤碳资源发生变化且来量不稳定,技术条件下降等原因,为保证焦炭质量不受影响,该配比也随之调整。

二、炼焦配煤对焦炭生产上的影响

1.因为炼焦配煤所指的焦煤,实际上是指挥发分低跟粘结性中等的煤,和粘结性强的煤,因此要在工艺的研究上来进行配煤结构的优化,进而提供比较科学

配煤炼焦工艺

配煤炼焦工艺 配煤的目的与意义 高炉焦和铸造焦等要求灰分低、含硫少、强大、各向民性程度高。在室式炼焦条件下,单种煤(焦煤除外)炼焦很难满足上述要求,各国煤炭资源也无法满足单种煤炼焦的需求,中国煤炭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煤种和储量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必采用配煤炼焦。所谓配煤就是将两种以上的单种煤料,按适当比例均匀配合,以求制得各种用途所要求的焦炭质量。采用配煤炼焦,既可保证焦炭质量符合要求,又可合理利用煤炭资源,节约优质炼焦煤,同进增加炼焦化学产品产量。配煤方案的制定是焦化厂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焦化厂规划设计的基础,在确定配煤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配合煤性质与本厂煤预处理工艺及炼焦条件相适应,焦炭质量按品种要求达到规定指标。符合本地区煤炭资源条件,有利扩大炼焦煤源。 有利增加炼焦化学产品;防止炭化室中煤料结焦过程产生的侧膨胀压力超过炉墙极限负荷,避免推焦困难。 缩短煤源平均运距,便于调配车皮,避免煤车对流,在特殊情况下有一定调节余地。 来煤数量和质量稳定,最终达到生产满足质量要求的焦炭的同时,使企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不同品种焦炭对配合煤的质量指标要求 不同用途的焦炭,对配煤的质量指标要求不同,为保证炼出质量合格的焦炭,必须保证配煤的质量。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的配煤方案是以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四种煤为基础煤按照一定比例配合确定的。但由于中国炼焦煤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可能在所有地区满足四种煤配合的原则,因而开发了各种配煤技术如用配煤质量指标确定配煤方案。在进行炼焦配煤操作时,对配合煤的主要质量指标要求包括:化学成分指标即灰分、硫分和磷含量,工艺性质指标即煤化度和黏结性,煤岩组分指标和工艺条件指标即水分、细度、堆密度等。 炼焦基本工艺参数:

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企业核心技术是与产品关键部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即关键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本文作者基于核心技术观点,分析了我国企业DVD产品受制于国外大企业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经营没有抓住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基础研发(R&D)投入严重不足,对人才重视不够,企业专利意识不强,以及企业缺乏战略眼光等。指出中国制造企业要真正走向国际,必须要重视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通过引进与自主开发,建立技术联盟等措施来加快中国企业核心技术的前进步伐。 一、核心技术的内涵 核心技术是与产品关键部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1],即关键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中表现为专利、技术诀窍、产业标准等不同形式的知识。这类技术可以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价值不但不减少,而且能够增加,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例如,对于空调器、电冰箱等制冷类产品来说,压缩机制造技术就是核心技术;对于彩电、显像管来说,电路技术就是核心技术;对于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辆来说,发动机技术就是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决定的关键零部件的水平决定了产品整体性能。对于一个企业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获得超额利润。核心技术之外的技术通称为外围技术。外围技术也是重要的,但由于它相对容易获得,企业在此难以拉开差距,因而核心技术的竞争就成了企业比拼技术实力的主战场[2]。中国制造业一直面临“核心技术缺失”的担忧。尽管有些企业的规模可观,但由于种种核心技术掌握在外企手中,中国企业恐怕难以摆脱只能赚取低附加值利润,并且发展受制于人的命运。我国加入WTO之后,如果不采取措施,这种局面只能会越来越严重。2002年我国发生的“DVD专利事件”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二、“DVD专利事件”的背景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DVD生产大国。我国DVD市场已趋于成熟,产品质量和形象与国际名牌已不相上下,而低价优势对日本等国外同类产品构成强有力的威胁。在国内市场,洋品牌DVD也一直进不了市场前五位。而国产DVD的出口规模却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外技术开发商以中国DVD企业没有获得知识产权认证为由,要求中国DVD生产企业交纳专利费。国外厂商的这些举动的实质是要利用“专利技术”这个杀手锏,来“封锁”中国的DVD产品进入国际市场。2002年3月份,6C联盟(由东芝、三菱、日立、松下、JVC、时代华纳六大技术开发商组成)两次向国内DVD生产企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2002年3月31日前国内DVD生产企业与6C联盟达成专利费交纳协议,否则将提起诉讼。这一事件的出现,预示着中外DVD巨头的矛盾趋向激化,而这种矛盾其实由来已久。 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看,国内DVD生产企业支付专利费看来是大势所趋。现在的主要焦点是尽量将专利费降到合理的额度。据悉,6C开出的条件是专利费按产品单价的20%收取,每台约为20美元。但中方企业认为太高,无法接受,这也是谈判一直僵持而无结果的主要原因。另外从何时开始收起也

中煤九鑫捣固配煤炼焦技术浅析

中煤九鑫多配贫瘦煤捣固炼焦技术浅析 作者:卫有存 鲍晓斌 赵岩龄 赵文军 关键词:捣固 配煤 炼焦 1、绪论 焦炭是高炉炼铁的主要原料,随着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对好的炼焦煤需求量加大。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炼焦煤贮量有限,能炼焦的是占37%,其中50%以上是高挥发分、粘结性差的气煤。炼焦煤资源与钢铁供求矛盾,发展炼焦新工艺、新技术,扩大炼焦煤资源是必经出路。 捣固炼焦技术是近年来在生产实践中行有效的扩大炼焦煤煤源的好方法,实践表明,可以用非优质煤作基础煤炼出优质的冶金焦,且投资少、见效快。灵石县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煤九鑫)200万吨/年捣固焦项目是由鞍山焦耐院设计的4×72孔JNDK43—99D 型宽炭化室,双联下喷单热式废气循环侧装煤炭化室高4.3米的捣固焦炉,一期100万吨/年已2005年4 月25日投产,二期100万吨/年于2006年3月投产,投产后将形成200万吨/年焦碳,焦油6万吨/年,粗苯1.8万吨/年。 2 、捣固炼焦技术 2.1原理 煤料经捣固后,由于煤粒间的距离缩少,煤料(湿基)堆比重由通常0.70t/m 3提高到0.95-1.15 t/m 3,使入炉煤料粒间隙所需填充液态物的数量相对减少,热解气体产物不易逸出,并增加胶质体的不透气性和膨胀压力,从而可以相对地充分利用煤料的粘结性,增大焦炭气孔壁的强度,使焦炭结构致密,有利于焦炭质量的提高。 2.2工艺流程 图1工艺流程 中煤九鑫捣固机性能指标见表 表1捣固机性能

3、配煤原则 3.1煤源情况 灵石地区主产肥煤、主焦煤、1/3焦煤。其中肥煤主要分布在英武、南焉、仁义等地,随着山西省煤焦业的发展,优质肥煤储量已日渐枯竭,现存肥煤灰、硫高,洗选困难。主焦煤分布于两渡、英武等地,普遍内灰高,洗选回收率低,成本偏高,采用重介选煤工艺较适宜,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提高回收率。1/3焦煤分布较广,主要在中煤九鑫周边的段纯、坛镇、王禹、梁家焉以及交口县、汾西县、霍州。 灵石县附近产贫瘦煤多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太原西山、古交、交城、汾阳、盂县、寿阳、中阳、柳林、沁源等地,以太原西山、古交、交城、沁源居多。灵石县附近产主焦煤多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柳林、孝义、中阳、沁源、古县、乡宁。 3.2配煤原则 本着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保证优质一级冶金焦,争取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炼焦配煤以贫煤、贫瘦煤、瘦煤为基础煤,主焦煤和1/3焦煤为搭桥煤,少配肥煤。 3.3进煤指标 本着经济、合理、诚信原则,结合公司实际在灵石地区附近优选一定实力的精煤,作为中煤九鑫的稳定煤源,进煤指标表2 表2原料精煤供应厂家质量指标

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不断发展和普及化,对于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视程度也越发增加。面对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建设和庞大的用电量,电力电子技术为我国当代电力生产供应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为电力系统的发电、配电、输电功能给予了支持。电力电子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领域的重要支撑技术。它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重要手段,它将各种能源高效率地换成为高质量的电能,将电子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相融合的有效技术途径。同时,还是实现节能环保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执行当前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实现低碳经济的基本国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力电子的诞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未第一只晶闸管问世,电力电子技术开始登上现代电气传动技术舞台,以此为基础开发的可控硅整流装置,是电气传动领域的一次革命,使电能的变换和控制从旋转变流机组和静止离子变流器进入由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变流器时代,这标志着电力电子的诞生。 电力电子技术的创新与电力电子器件制造工艺改进,已成为世界各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机电一体化领域竞争最激烈的阵地,各个发达国家均在这一领域注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之进入高科技行业,就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研究而言,目前日本、美国及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欧国家可以说是齐头并进,在这些国家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不断开发完善,促进电力电子技术向着高频化迈进,实现用电设备的高效节能,为真正实现工控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也为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拓展创新描绘了广阔的前景。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我国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是我国实现强国强军梦想的重要阶段。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必须认真贯彻我国政府制定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基本国策。电力电子是实现上述基本国策的关键技术,和实现小康社会、强国强军紧密相连,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和产业已成为我国科技、经济和国防的当务之急。发展我国的电力电子技术及产业,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即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从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开始,逐步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同时,要把技术创新和产品应用、市场推广相结合,以加快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使我国电力电子产业和器件制造技术、产品设计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使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和产业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和发展,满足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

煤的焦化工艺

煤炭焦化工艺 煤炭焦化又称煤炭高温干馏。以煤为原料,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到950℃左右,经高温干馏生产焦炭,同时获得煤气、煤焦油并回收其它化工产品的一种煤转化工艺。为保证焦炭质量,选择炼焦用煤的最基本要求是挥发分、粘结性和结焦性;绝大部分炼焦用煤必须经过洗选,以保证尽可能低的灰分、硫分和磷含量。选择炼焦作煤时,还必须注意煤在炼焦过程中的膨胀压力。用低挥发分煤炼焦,由于其胶质体粘度大,容易产生实高膨胀压力,会对焦炉砌体造成损害,需要通过配煤炼焦来解决。 产品和用途 煤经焦化后的产品有焦炭、煤焦油煤气和化学产品3类。 (1)焦炭。炼焦最重要的产品,大多数国家的焦炭90%以上用于高炉炼铁,其次用于铸造与有色属冶炼工业,少量用于制取碳化钙、二硫化碳、元素磷等。在钢铁联合企业中,焦粉还用作烧结的燃料。焦炭也可作为制备水煤气的原料制取合成用的原料气。 (2)煤焦油。焦化工业的重要产品,其产量约占装炉煤的3%~4%,其组成极为复杂,多数情况下是由煤焦油工业专门进行分离、提纯后加以利用(3)煤气和化学产品。氨的回收率约占装炉煤的0.2%~0.4%,常以硫酸铵、磷酸铵或浓氨水等形式作为最终产品。粗苯回收率约占煤的1%左右。其中苯、甲苯、二甲苯都是有机合成工业的原料。硫及硫氰化合物的回收,不但为了经济效益,也是为了环境保护的需要。经过净化的煤气属中热值煤气,发热量为17500kj/Nm3左右,每吨煤约产炼焦煤气300~400 m3,其质量约占装炉煤的16%~20%,是钢铁联合企业中的重要气体燃料,其主要成分是氢和甲烷,可分离出供化学合成用的氢气和代替天然气的甲烷。 煤焦化工艺 焦化厂主要生产车间: 备煤车间(煤仓、配煤室、粉碎机室、皮带机运输系统、煤制样室)

配煤理论

配煤理论 当前世界各国炼焦煤资源稀缺,高炉的大型化对焦炭质量及其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炼焦煤资源中强粘结性煤却越来越少,这一矛盾在我国尤为突出。考虑到经济效益及现实情况,国内外各焦化厂都在致力于配煤方案的研究。虽然方案千变万化,而配煤的原理却不外乎胶质层重叠原理、互换性原理、共炭化原理这三种。 1 胶质层重叠原理 要求配合煤中各单种煤的胶质体的软化区间和温度间隔能较好地搭接,这样可使配合煤在炼焦过程中,能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处于塑性状态,从而改善粘结过程,并保证焦炭的结构均匀。其中典型的方法是“J法”配煤技术。“J法”配煤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简单、经济、随机确定各种最佳(实用)配煤方案的新技术,以“煤的粘结能力测定法”为基础,以煤与焦相互统一变化规律为依据,准确预测焦炭强度,按Jb-Vdaf“米”字形配煤图及其原则进行操作,评估煤质,确定“主导煤”,辨明“添加剂煤”和“填充剂煤”,用简易“优选法”确定配煤比,定出配煤方案。 2 互换性配煤原理 焦炭质量取决于炼焦煤中的活性组分、惰性组分含量及炼焦操作条件。单种煤的变质程度决定其活性组分的质量,镜质组平均组最大反射率是反映单种煤的变质程度的最佳指标。目前应用煤岩学指导配煤,很多焦化厂都有自己的配煤方案,但一般都是镜质组平均随机反射率、反射率直方图及镜惰比三个参数作为煤岩学配煤参数。根据互换性配煤原理,当配煤有较强粘结性时,加入一定量焦粉或无烟煤有利于焦炭质量提高,回配3%~5%的焦粉代替瘦煤炼焦,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同样煤质情况下不添加粘结剂,要保证焦炭质量,焦粉的细度至关重要。 3 共炭化原理 煤中加入非煤粘结剂进行炭化,称为共炭化。共炭化研究为采用低变质程度弱粘结煤炼焦时选用合适的粘结剂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加入有机渣油﹑塑料类﹑橡胶类﹑沥青等与煤共炭化提供了可能性,并且为解决当前世界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国外Collin在400℃下将废塑料与煤焦油沥青共热解,收集热解油和气体产物,反应所得的残余物与弱粘结煤共焦化能提高其结焦性;乌克兰的研究工作则是利用配煤同塑脂废料共焦化,由于芳香结构的有机物对配煤的结焦性具有良好的影响,所得焦炭强度得以提高,并获得贵重的化学产品。国内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李保庆等利用10g固定床反应器研究废塑料与煤共焦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废塑料添加量不超过5%时,煤气产率增加,焦油收率提高,焦油中脂肪烃和甲基化芳香化合物明显增加,而半焦性质基本不受影响。研究认为,废塑料与煤共焦化技术可行。该所曾对几种沥青与重庆焦化渣

配煤炼焦

配煤炼焦

配煤炼焦基础知识 第一章煤的基础知识 一、煤的形成 大约三十多亿年以前,地球上就已经有单细胞低等植物存在了。在整个地质年代中的某些时期内,出于地球的气候温暖、潮湿,而且有丰富的矿物养料,因此植物生长得持别高大和繁茂。这些落群生长的陆生植物,构成了成煤的物质基础。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的造山运动和地壳不断的变动,使有些落群生长的植物随着地壳下沉,后来慢慢地被水淹没,或者被山石覆盖。在多水缺氧的情况下,堆积在水中的植物残骸受一种“厌氧细菌”(不靠空气而靠夺取植物遗体里的养份而生成的微生物)的作用,脱去不稳定的含氧物质(一般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除去),使残留物的氧和氢的含量减少,碳含量相对增高。与此同时,植物残骸还受到其他生物化学作用,产生大量的腐植酸及沥青类物质。这种既合有植物残骸未被分解的族组成部份(如根、茎、叶、树皮

等),又含有腐植酸,而且碳含量比植物残骸高、水份比较大的物质称为泥炭。在泥炭形成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植物生此交替和地壳不断变动的情况。如果地壳垂直下沉的速度与泥炭堆积的速度差不多,泥炭层就会不断地变厚;如果地壳垂直下沉的速度比泥炭堆积的速度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泥炭层的上面就会被沙土覆盖而形成顶板,顶板越厚,泥炭受压力和地热的作用就越大。由于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使得泥炭中大分子缩合和构化程度提高,C/H原子比增大氢和氧含量减少,泥炭就变成了褐煤。褐煤如果继续不断地受到增高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就会引起内部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进一步变化,褐煤就逐渐变成了烟煤或无烟煤了。第一章煤的基础知识 二、煤的分类 ? 1、腐植煤 ? 根据成煤的原始物质条件不同,自然界的煤可分为三大类,即腐植煤、残植煤和腐泥煤。腐植煤是由高等植物形成的,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大,用途最广;残植煤是由高等植物中稳定组份(树皮、孢子、角质、树

配煤炼焦基础知识

配煤炼焦基础知识 第一章煤的基础知识 一、煤的形成 大约三十多亿年以前,地球上就已经有单细胞低等植物存在了。在整个地质年代中的某些时期内,出于地球的气候温暖、潮湿,而且有丰富的矿物养料,因此植物生长得持别高大和繁茂。这些落群生长的陆生植物,构成了成煤的物质基础。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的造山运动和地壳不断的变动,使有些落群生长的植物随着地壳下沉,后来慢慢地被水淹没,或者被山石覆盖。在多水缺氧的情况下,堆积在水中的植物残骸受一种“厌氧细菌”(不靠空气而靠夺取植物遗 体里的养份而生成的微生物)的作用,脱去不稳定的含氧物质(一般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除去),使残留物的氧和氢的含量减少,碳含量相对增高。与此同时,植物残骸还受到其他生物化学作用,产生大量的腐植酸及沥青类物质。这种既合有植物残骸未被分解的族组成部份(如根、茎、叶、树皮等),又含有腐植酸,而且碳含量比植物残骸高、水份比较大的物质称为泥炭。在泥炭形成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植物生此交替和地壳不断变动的情况。如果地壳垂直下沉的速度与泥炭堆积的速度差不多,泥炭层就会不断地变厚;如果地壳垂直下沉的速度比泥炭堆积的速度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泥炭层的上面就会被沙土覆盖而形成顶板,顶板越厚,泥炭受压力和地热的作用就越大。由于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使得泥炭中大分子缩合和构化程度提高,C/H原子比增大氢和氧含量减少,泥炭就变成了褐煤。褐煤如果继续不断地受到增高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就会引起内部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进一步变化,褐煤就逐渐变成了烟煤或无烟煤了。 第一章煤的基础知识 二、煤的分类 ? 1、腐植煤 ?根据成煤的原始物质条件不同,自然界的煤可分为三大类,即腐植煤、残植煤和腐泥煤。腐植煤是由高等植物形成的,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大,用途最广;残植煤是由高等植物中稳定组份(树皮、孢子、角质、树脂)富集而形成的;腐泥煤是由低等植物和少量浮游生物形成的(藻类、菌类、地衣等),分布范围小,煤层厚度不大。由于腐植煤分布范围广,且煤层厚度厚,是我国煤炭开采的主要对象,

配煤方案模板

配煤方案

5.2.1 配煤方案的说明及讨论 木里庆华煤单独炼焦时所得焦炭块度稍碎, 裂纹较少, 表面较为粗糙, 色泽一般, 气孔稍多, 粘结性稍显不足, 熔融性一般。从表7焦炭质量分析结果看, 焦炭灰、硫、磷含量均很低( A d=6.63%、 S t,d=0.27%、P d=0.016%) ; 其冷态转鼓强度( M40=77.3%、 M10=8.4%) 达到国家二级冶金焦标准, 热态强度( CRI=38.3%、CSR=45.8%) 一般。总体上木里庆华煤所得焦炭除热态强度外, 其余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冶金焦标准, 特别是很低的灰、硫及磷含量。 木里义海煤单独炼焦时所得焦炭块度较大, 裂纹较多, 色泽发暗, 气孔多、质较轻、表面粗糙, 粘结性不足, 熔融性较差。从表7焦炭质量分析结果看, 焦炭灰( A d=7.51%) 、硫( S t,d=0.23%) 含量较低, 均远优于国家一级冶金焦标准, 磷含量稍高( P d=0.032%) ; 其冷态转鼓强度( M40=60.8%、 M10=17.5%) 及热态强度( CRI=49.6%、 CSR=28.4%) 很差。总体上木里义海煤单独炼焦所得焦炭除具有较低的灰硫含量外, 焦炭强度很差。 方案1以青海煤为基础( 木里义海和木里庆华) , 同时配加凯鸿煤保证配合煤的粘结性, 考察焦炭质量。其配比是木里义海40%、木里庆华30%、凯鸿30%。从外观上看, 该方案所得焦炭块度较碎, 裂纹较多, 色泽较好, 气孔多、偶有蜂焦、质轻, 粘结性好、熔融性一般。从表7焦炭质量分析结果看, 焦炭灰含量( A d=9.07%) 较低, 远优于国家一级冶金焦标准, 硫( S t,d=0.64%) 含量适中, 接近国家一级冶金焦标准; 焦炭冷态转鼓强度( M40=75.6%、M10=8.3%) 及热态指标反应性( CRI=36.8%) 、反应后强度( CSR=49.5%) 一般, 均接近国家二级冶金焦标准。总体上该方案所得焦炭质量一般, 特别是焦炭强度一般, 仅接近国标二级冶金焦。 方案2在方案1的基础上增加木里庆华煤的配比, 用五虎山煤代替凯鸿, 同时以大头羊( 洗) 煤降低挥发分, 考察焦炭质量。具体配比为:

炼焦工艺基本内容

炼焦工艺 1基本组分 焦炭78%、焦炉煤气15~18%、煤焦油2.5~4.5%。 1.2焦炉煤气 氨0.25~0.4%(生产硫铵,我国为0.25%); 粗苯0.8~1%(苯、甲苯、二甲苯); 硫化物0.2~1.5%(可生产硫磺和吡啶) 1.3煤焦油精制 轻馏分:苯、甲苯、二甲苯、重苯; 酚馏分:酚、甲酚、二甲酚; 萘组分:萘、精萘、工业喹啉; 洗油组分:苯类吸收剂; 蒽油组分:提取蒽、菲、咔唑; 沥青:铺路、生产沥青油和电极沥青 2选煤的必要性 煤中的硫包括无机硫(选煤可以部分去掉)、有机硫(物理选煤不能去掉,用浮选法) 煤中还有内在矿物,成矿时混入的粘土(二氧化铝)、沙粒(二氧化硅)、硫铁矿。其中前两种可以通过粉碎、洗选除去。 外在矿物,采煤时混入的矸石。比重大,直接燃烧时为灰分,炼焦时全部留在焦炭中。选煤时除去。 水分,内在水和成矿有关,在配煤时考虑,外在水影响焦炉的操作稳定性。炼焦前需要干燥处理。 3炼焦参数 3.1炼焦阶段 干燥预热:350℃,失去水分。 焦体形成阶段:350~480℃,交连、缩聚、重排,气、固、液共熔体。有膨胀压 半焦形成阶段:480~650℃,增加了气、固相的生成,胶质固化。 焦炭形成阶段:650~1000℃,半焦不稳定的有机物分解或缩聚,产物为气体。750℃后主要是氢气。体积收缩。 3.2炼焦煤 气煤:挥发性大,收缩大,膨胀压小,2~14kPa;胶质体少,粘性差。热解350~440℃(90℃),加入便于推焦,保护炉体。 肥煤:挥发度低于气煤,收缩大,膨胀压小4.9~19.6kPa,胶质体最多,粘性最好。热解320~460℃(140℃)。 焦煤:挥发性适中,收缩量低;成焦强度大,热解390~465℃(75℃)。膨胀压很大14.7~34.3kPa。对焦炉的墙体不利。 瘦煤:挥发度最低,热解450~490℃(40℃),结焦块大,液体少,收缩量最低,粘结性差,膨胀压答19.6~78.4kPa。 3.3配煤指标 水分:8~10%。内在水和外部水总和。 灰分:10.5~11.2%(混入杂质部分),保证成焦率76%,满足高炉需要。 挥发分:18~30% 硫分:80%进入焦炭(1~1.2%),要求控制1%以下。 黏结性:胶质层最大厚度Y=16~18mm。黏结指数65~78%。 膨胀压:安全10~15kPa,选择8~15kPa。

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 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企业核心技术是与产品关键部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即关键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本文作者基于核 心技术观点,分析了我国企业 DVD 产品受制于国外大企业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经营没有抓住价值链的 战略环节,基础研发(R&D)投入严重不足,对人才重视不够,企业专利意识不强,以及企业缺乏战略眼光 等。指出中国制造企业要真正走向国际,必须要重视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通过引进与自主开发, 建立技术联盟等措施来加快中国企业核心技术的前进步伐。 一、核心技术的内涵 核心技术是与产品关键部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1],即关键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 中表现为专利、技术诀窍、产业标准等不同形式的知识。这类技术可以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价值不但 不减少,而且能够增加,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例如,对于空调器、电冰箱等制冷类产品来说, 压缩机制造技术就是核心技术;对于彩电、显像管来说,电路技术就是核心技术;对于汽车、摩托车等机 动车辆来说,发动机技术就是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决定的关键零部件的水平决定了产品整体性能。对于一 个企业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获得超额利润。核心技术之外的 技术通称为外围技术。外围技术也是重要的,但由于它相对容易获得,企业在此难以拉开差距,因而核心 技术的竞争就成了企业比拼技术实力的主战场[2]。中国制造业一直面临“核心技术缺失”的担忧。尽管有些 企业的规模可观,但由于种种核心技术掌握在外企手中,中国企业恐怕难以摆脱只能赚取低附加值利润, 并且发展受制于人的命运。我国加入 WTO 之后,如果不采取措施,这种局面只能会越来越严重。2002 年 我国发生的“DVD 专利事件”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二、“DVD 专利事件”的背景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 DVD 生产大国。我国 DVD 市场已趋于成熟,产品质量和形象与国际名牌已 不相上下,而低价优势对日本等国外同类产品构成强有力的威胁。在国内市场,洋品牌 DVD 也一直进不 了市场前五位。而国产 DVD 的出口规模却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外技术开发商以中国 DVD 企业 没有获得知识产权认证为由,要求中国 DVD 生产企业交纳专利费。国外厂商的这些举动的实质是要利用 专 利技术”这个杀手锏,来“封锁”中国的 DVD 产品进入国际市场。2002 年 3 月份,6C 联盟(由东芝、三菱、 日立、松下、JVC 、时代华纳六大技术开发商组成)两次向国内 DVD 生产企业发出 最后通牒”,要求在 2002 年 3 月 31 日前国内 DVD 生产企业与 6C 联盟达成专利费交纳协议,否则将提起诉讼。这一事件的出现, 预示着中外 DVD 巨头的矛盾趋向激化,而这种矛盾其实由来已久。 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看,国内 DVD 生产企业支付专利费看来是大势所趋。现在的主要焦点 是尽量将专利费降到合理的额度。据悉,6C 开出的条件是专利费按产品单价的 20%收取,每台约为 20 美 元。但中方企业认为太高,无法接受,这也是谈判一直僵持而无结果的主要原因。另外从何时开始收起也

兰炭改性及配煤炼焦优化浅析

兰炭改性及配煤炼焦优化浅析 摘要: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比较丰富,但是整体的炼焦煤炭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因为这部分仅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3成左右。我国煤炭整体经济可采的储量比较低,而且其中缺少灰分以及低硫分等比较优质的炼焦煤。近些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所以必须在增产的基础上做好降耗工作。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焦煤供应量日益紧张,两者之间便产生了明显的矛盾,针对这一情况,就必须要去寻找可以进行能源替代的产品。本文主要从使用兰炭来替代焦煤的角度入手,降低炼焦的成本,在提升企业产值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 关键词:配煤炼焦兰炭改性剂 目前已经被人们所发现的四种炼焦煤分别为气煤、肥煤、焦煤以及瘦煤这四种,上述四种炼焦煤在我国的总资源量大致在2800亿吨。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炼焦产能也在逐渐扩大。优质的炼焦煤资源以及较大的焦炭需求已经成为比较明显的一对矛盾体,所以必须要找到一种能源对其进行代替。本文所研究的兰炭又被人们称之为半焦,本质上属于弱粘性煤体,只是这部分煤体在经过高温干燥脱气以及膨胀等工序后,形成新体表成浅黑色的多孔体。该物质主要产地为包头、府谷以及哈密等地区,并且属于惰性物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下文将对兰炭改性以及配煤炼焦的优化方式进行分析。 一、兰炭在结焦过程中的作用 对于流动度比较高的煤来讲,使用兰炭可以将煤种的液相产物进行吸附,让胶质体本身的流动度以及膨胀程度有所降低,方便气体产物的析出,减少气孔率。对于挥发性比较强的煤来说,使用兰炭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配合煤挥发分,通过该方式降低收缩系数,所以将兰炭用于配煤炼焦工作上可以缓解当前我国炼焦煤比较少与社会需求量较多的矛盾。 二、实验 1.试验方法 本文使用MHJ-40-111型号40KG焦炉进行相关实验。炉墙温度设置为成1050摄氏度,实行炉温自动调节。在炭化室温度满足700摄氏度的时候,进行装煤,装煤数量为40kg,该实验配煤堆密度0.78t/m3,水分控制在10%,其中粒度小于3毫米的占据整体的85%。经实验发现,结焦的时间18.5小时,如果炭化室的温度发生改变,从起初的700摄氏度升温至1050摄氏度,碳化时间会缩短到12个小时,且在1050摄氏度的情况下,可以保温6个小时。使用湿法进行熄焦操作,之后进行熄焦以及晾焦操作,完成上述工序之后将焦炭从2米处下落2次,按照整体比例对其进行称取,大致分成80mm以及60mm-80mm两个级别将其撞到米库姆转鼓中,本文测定焦炭时使用的冷态指标是(M40、M10)配合GB1997-89中的方法进行焦样制作。

炼焦配煤

1配煤的必要 配煤作为炼焦煤准备的工序之一。炼焦或碳化前煤料的一个重要准备过程。即为了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焦炭,把不同煤牌号的炼焦用煤按适当的比例配合起来。炼焦用煤品种较多,应用配煤技术,不仅能保证焦炭质量,还能合理地利用煤炭资源,节约优质炼焦煤,扩大炼焦煤资源。配煤技术涉及煤的多项工艺性质、结焦特性和灰分、硫分、挥发分的配合性质和煤的成焦机理等。长期以来,配煤试验一直是选定配煤方案、验证焦炭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配煤技术程序 早期炼焦只用单种煤,随着焦化行业的发展,炼焦煤储量的明显不足,高炉用焦要求的提高,单种煤已不可能用来炼焦,走配煤之路已势在必行。如济源金马焦化配煤比:35%ZJM,35%JM,15%FM,15%SM,可练出供济钢用的一级冶金焦,同时加入了肥煤,增加了化产回收,成本在1000元/t,而只用主焦煤炼焦成本在1200元/t,同时降低了化产回收,配煤效益可见一斑。 2 配煤的选择及方法 各单种煤的结焦性 (1)褐煤 褐煤的变质程度高于泥煤而低于分类方案中的其它所有煤种。在分类方案中,它的可燃基挥发分大于40%,煤中含有多量水分,加热时它不能产生胶质体,因此没有粘结性,在现代炼焦炉中不结焦,我们不将它划分在炼焦煤范围内。在某些炼焦煤非常缺乏的国家,他们是通过复杂的工艺,利用褐煤制造型块炼成型焦,这已不属配煤炼焦的范畴,故不多述。 (2)长焰煤 长焰煤的变质程度比褐煤高,在分类中其可燃基挥发分大于37%,胶质层厚度小于5毫米,这种煤粘结性极弱,在现代炼焦炉中不能单独结成焦炭。在某些长焰煤多的地区,可以少量配用,但配入量稍多时,常会使焦炭强度和耐磨变坏,尤其是配煤中肥煤不够多时更为明显。所以长焰煤也不列入炼焦煤范围内。 (3) 气煤 气煤的变质程度较长焰煤高。在分类图中气煤是一大类,它包括可燃基挥发分在30%~37%、胶质层厚度大于9~25毫米以及可燃基挥发分大于37%、胶质层厚度大于5~25毫米两区域。前者属肥气煤,有一定的结焦性,其中二号肥气煤在现代焦炉中能单独炼焦,但质量较差,只能供中、小高

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摘要:介绍了什么是洁净煤技术以及它的特点,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现状,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意义。关键词:洁净煤技术;现状;意义;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洁净煤技术主要是指煤炭的净化技术及一些加工转换技术,即煤炭的洗选、配煤、型煤以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技术,国外煤炭的洗选及配煤技术相当成熟,已被广泛采用;目前意义上洁净煤技术是指高技术含量的洁净煤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煤炭的气化、液化、煤炭高效燃烧与发电技术等等。洁净煤技术计划是能源计划,是涉及整个国民经济中包括生产和用户等多个部门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开发、制定和执行程序上通常分为2个层次,即近期与长远相结合,发展常规技术和发展高新技术相结合,同时启动分期完成。常规的应用技术中有煤的洗选燃烧利用技术,如流化床燃烧、烟气净化等。高新应用技术中有新型发电系统、煤的气化、煤的液化新工艺,如燃料电池发电、磁流体发电、二氧化碳固化及有效利用技术等。 洁净煤技术(clean coal technology,CCT)是洁净、高效利用煤炭的先导性技术,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酸雨问题。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利用效率的煤炭加工、转化、燃烧及污染控制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总称,是使煤作为一种能源应达到最大限度的潜能利用而将释放的污染控制在最低水平,实现煤的高效、洁净利用的技术体系。洁净煤技术涵盖了煤炭从“摇篮”到“坟墓”———开采到使用终结的洁净生产和洁净消费的全过程。

从以上分析可知,洁净煤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以高硫煤为原料,以一碳化学为基础,采用多样化工艺,可以实现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和清洁利用; (2)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多学科,化工、热工、环境等多技术,是一项多层次多学科、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3)注重综合效益,实现了环境友好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即“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意识,能源的意识增强,而洁净煤技术在减少污染和提高能源效率都有大的贡献,各国都开始发展洁净煤技术。下面是各发达国家在洁净煤技术上的发展情况; 美国是最先提出洁净煤技术计划且组织最严密、成效最大的国家。美国还开展了4项相关技术的研究:煤的直接液化、煤的气化、氢气和合成气、温和气化。欧共体的洁净煤发展计划的主旨是促进欧洲能源利用新技术的开发,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煤炭利用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使燃煤发电更加洁净,通过提高效率减少煤炭消耗。日本为摆脱对石油的过分依赖,开始积极实行洁净煤技术开发计划(新阳光计划),并以煤代油作为能源的基本政策之一。 而从我国情况看,中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缺油、少气、富煤,在常规能源中,煤炭储量占90%以上。加上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煤炭是主要能源。在新的技术取得成功之前,控制煤炭燃烧中的污染是最现实的措施。中国用煤的70%至75%用于火力发电,因此,限制发电用煤、工业

配煤

配煤 炼焦煤准备的工序之一。炼焦或碳化前煤料的一个重要准备过程。即为了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焦炭,把不同煤牌号的炼焦用煤按适当的比例配合起来。 炼焦用煤品种较多,应用配煤技术,不仅能保证焦炭质量,还能合理地利用煤炭资源,节约优质炼焦煤,扩大炼焦煤资源。配煤技术涉及煤的多项工艺性质、结焦特性和灰分、硫分、挥发分的配合性质和煤的成焦机理等。长期以来,配煤试验一直是选定配煤方案、验证焦炭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配煤技术程序。配煤方法有配煤槽配煤和露天配煤厂配煤两种。 配煤理论简介: 当前世界各国炼焦煤资源稀缺,高炉的大型化对焦炭质量及其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炼焦煤资源中强粘结性煤却越来越少,这一矛盾在我国尤为突出。考虑到经济效益及现实情况,国内外各焦化厂都在致力于配煤方案的研究。虽然方案千变万化,而配煤的原理却不外乎胶质层重叠原理、互换性原理、共炭化原理这三种。 1 胶质层重叠原理 要求配合煤中各单种煤的胶质体的软化区间和温度间隔能较好地搭接,这样可使配合煤在炼焦过程中,能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处于塑性状态,从而改善粘结过程,并保证焦炭的结构均匀。其中典型的方法是“J法”配煤技术。“J法”配煤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简单、经济、随机确定各种最佳(实用)配煤方案的新技术,以“煤的粘结能力测定法”为基础,以煤与焦相互统一变化规律为依据,准确预测焦炭强度,按Jb-Vdaf“米”字形配煤图及其原则进行操作,评估煤质,确定“主导煤”,辨明“添加剂煤”和“填充剂煤”,用简易“优选法”确定配煤比,定出配煤方案。 2 互换性配煤原理 焦炭质量取决于炼焦煤中的活性组分、惰性组分含量及炼焦操作条件。单种煤的变质程度决定其活性组分的质量,镜质组平均组最大反射率是反映单种煤的变质程度的最佳指标。目前应用煤岩学指导配煤,很多焦化厂都有自己的配煤方案,但一般都是镜质组平均随机反射率、反射率直方图及镜惰比三个参数作为煤岩学配煤参数。根据互换性配煤原理,当配煤有较强粘结性时,加入一定量焦粉或无烟煤有利于焦炭质量提高,回配3%~5%的焦粉代替瘦煤炼焦,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同样煤质情况下不添加粘结剂,要保证焦炭质量,焦粉的细度至关重要。 3 共炭化原理 煤中加入非煤粘结剂进行炭化,称为共炭化。共炭化研究为采用低变质程度弱粘结煤炼焦时选用合适的粘结剂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加入有机渣油﹑塑料类﹑橡胶类﹑沥青等与煤共炭化提供了可能性,并且为解决当前世界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国外Collin在400℃下将废塑料与煤焦油沥青共热解,收集热解油和气体产物,反应所得的残余物与弱

煤岩学与配煤炼焦

1 引言 1.1 煤岩学简介 煤岩学是把煤作为有机岩石为其研究对象,研究其性质、变化及应用的一门学科。它认为,煤本身是一种由多种性质不同的组分以不同的结构混合组成的、性质复杂多变的有机岩石,而非单一的纯净物;提出了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的概念,并按镜质组、半镜质组、丝质组、壳质组以及矿物,对显微组分进行分类和定量统计分析。煤本身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及经历的成煤过程,如密度、元素组成和成煤作用、地质年代等,同煤岩显微组分组成及镜质组反射率这两项指标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应用煤岩学是:抓住煤本身并非单一纯净物这一特征,运用各种常规研究手段来研究煤中各组分及组分间交互作用对煤性质的影响;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煤及其交互作用对混合煤性质的影响。 1.2 炼焦配煤技术 从单种煤炼焦到多种煤配合炼焦是焦化工业的一大进步,现代焦炉几乎都采用多种煤配合炼焦。配煤技术作为一个科研领域正在不断发展,但近几十年来,配煤技术较多停留在定性的、经验的阶段。随冶金技术对焦炭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经验配煤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释配煤炼焦生产中出现的反常现象,不能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已不能满足焦化生产要求。对此,作为近代焦化基础理论之一煤岩学,虽然发展仍不够完善和成熟,但由于其对煤的重新认识及其理论的可行性,较现行原料煤分类却更科学和先进。 随着煤岩理论的深入和完善,以及配煤技术的发展,科学配煤离不开煤岩学已得到一致公认。目前,世界各国开发的配煤技术,凡是论证较充分、效果较好的,无一不以煤岩学为基础。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煤岩配煤技术开始得到较快发展。用煤岩学观点和方法预测焦炭质量,并指导配煤是50多年煤岩学发展的大事,也是焦化工业重大科研成果。目前,煤岩学已广泛应用于煤的研究及生产实践中。在焦化工业,煤岩学作为一种有用理论正在被广泛接受并逐渐应用于生产实践。 2 煤岩配煤的基本原理 根据煤岩学理论及其对煤的深入认识,煤岩配煤的发展已形成几条公认的基本原理。 2.1 煤是不均一物质 每种煤都是一种天然的配合煤,所以绝大多数煤都不合乎单独炼焦的要求。为此,煤岩工作者通过显微镜观察,即煤在加热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把加热过程中能熔融并产生活性键的成分划为有粘结性的活性组分;加热不能熔融、不产生活性键的划为无粘结性的惰性组分。镜质组和壳质组是活性组分,丝质组是惰性组分,半镜质组是两性组分。 2.2 煤中各活性组分质量的非均一性 镜质组的反射率分布图证明了这一点。对于任何单种煤,由于其各活性组分经历的成煤作用集中且较接近,变质程度亦相近,在镜质组的反射率分布图上,均呈现正态分布。 2.3 惰性组分和活性组分在配煤中都不可缺少 缺少或过剩都对成焦不利,会导致焦炭质量的下降。对焦炭质量有一定要求的配煤,实际

焦化厂工艺流程

焦化厂主要生产车间:备煤车间、炼焦车间、煤气净化车间及其公辅设施等,各车间主要生产设施如下表所示:序号系统名称主要生产设施 1 备煤车间煤仓、配煤室、粉碎机室、皮带机运输系统、煤制样室 2 炼焦车间煤塔、焦炉、装煤设施、推焦设施、拦焦设施、熄焦塔、筛运焦工段(包括焦台、筛焦楼) 3 煤气净化车间冷鼓工段(包括风机房、初冷器、电捕焦油器等设施);脱氨工段(包括洗氨塔、蒸氨塔、氨分解炉等设施);粗苯工段(包括终冷器、洗苯塔、脱苯塔等设施) 4 公辅设施废水处理站、供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综合水泵房、备煤除尘系统、筛运焦除尘系统、化验室等设施、制冷站等 3、炼焦的重要意义由高温炼焦得到的焦炭可供高炉冶炼、铸造、气化和化工等工业部门作为燃料和原料;炼焦过程中得到的干馏煤气经回收、精制可得到各种芳香烃和杂环混合物,供合成纤维、医药、染料、涂料和国防等工业做原料;经净化后的焦炉煤气既是高热值燃料,也是合成氨、合成燃料和一系列有机合成工业的原料。因此,高温炼焦不仅是煤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冶金工业的重要组成成分。 政策性风险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焦化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为建立大型钢铁循环结构,在钢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炼焦煤生产基地建设并经营现代化大型焦化厂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也是焦化工业发展的一个前景。 五、原料煤的准备 备煤车间的生产任务是给炼焦车间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合乎要求的配合煤。其工艺流程为:原料煤→受煤坑→煤场→斗槽→配煤盘→粉碎机→煤塔。 1、煤的接收与储存原料煤一般以汽车火车的方式从各地运输过来,邯钢焦化厂的原料煤主要来自邢台的康庄、官庄,峰峰和山西等地。当汽车、火车到达后,与受煤坑定位后,用螺旋卸煤机把煤卸到料仓里,当送料小车开启料仓开口后,用皮带把煤料运到规定位置。注意:每个料仓一次只能盛放同一种类别的煤。为了保证焦炉的连续生产和稳定焦炉煤的质量,应根据煤质的类别用堆取料机把运来的煤卸放在煤场的各规定位置。邯钢焦化厂的备煤车间用的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四种,按规定分别堆放在煤场的五个区。 2、煤原料的特性及配煤原则

炼焦配煤的技术研究

炼焦配煤的技术研究 摘要:配煤是炼焦工艺的一个关键。由于煤炭性质、储量、煤种分布、开采及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出最佳配煤方案,配合出最理想的入炉原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就我国现有的各种配煤方法作一探讨。 关键词:炼焦配煤煤岩学探讨 1、我国常用配煤方法实例 我国很多焦化厂研究开发了适合自己特点的降耗增效配煤方案,现举例如下: (1)邯钢焦化厂将正交实验法应用于配煤方案的选择,利用数理统计学实现配煤的优化。他们确定的目标是M40)75%、M,。镇10%,他们认为影响焦炭M4。、M,。的主要因素为气、肥、焦、瘦四种原煤配比,并分别找出这四种煤影响M‘。、M;。的极差R的顺序,通过极差R确定各种煤的配入比例,经过与煤场存煤情况比较,得出了配比结果:气煤30%;肥煤15%;焦煤35%;瘦煤20%,其结果焦炭的M4o==77%,Mzo二9.5%,达到了预期效果。 (2)邢钢焦化分厂利用线性规划指导炼焦配煤,他们把配煤所要求的指标如挥发份、灰份、硫份、胶质层、配煤成本等引入线性方程式,建立各单种煤(焦煤、瘦煤、肥气煤、肥煤)指标(硫份、灰份、挥发份、胶质层、单价)的约束条件方程式,用单纯形法求出最佳配煤方案为焦煤30%、肥气煤35%、瘦煤20%、肥煤15%,成本最低,利用此配煤方法,88年上半年降低成本13万元以上。 (3)酒泉钢铁公司利用煤的成因因素指标(变质程度指标面。二,还原程度指标即容惰力I人、I。二,标志煤岩组成成份指标即惰性含量I)与常规煤质指标(挥发份V’,粘结性指标y、a+b、G)分别在200kg试验焦炉上进行对比试验,并利用回归方程建立了煤的成因因素与焦炭质量的关系式,用最优化计算方法选择最佳实用配煤方案,得出结果如下:配煤指标用V‘、I或页m。、、I均可,最优化计算法有利于降低煤成本。二者结合起来,即可稳定焦炭质量、节约优质煤,又可获得较低的煤价。其他也有用新的配煤处理技术如煤的予热、捣固炼焦、配煤添加物等方法。上述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手段上千差万别,结果也各不相同。究竟以什么统一的标准确定配煤比例,衡量配煤质量的优劣,将在下面进行探讨。 2、目前配煤方法的欠缺 目前普遍采用的配煤方法仅是多年炼焦实践总结、对配合煤的指标要求是灰份、含硫、粘结性y值、挥发份V’、配煤粒度以及其他诸如经济方面、效益方面的因素,而这些指标均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如配煤粒度要求,要求大于3mm的煤要占总量的80%以上,而其余20%以下的则无从查考,这其中大于10mm的占百分之多少?而小于0.smm的又占百分之几?没有人做过统计分析。实际上诸如此类的多项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焦炭的质量,也就是说,影响焦炭质量的人为或偶然因素占有相当的比重。又如,我们平常讲配煤要把肥煤、肥气煤、气煤、焦煤、瘦煤按拟定的比例混合进行炼焦作业,而恰恰在这些煤的分类问题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合理之处: (1)y值不能清楚地表示煤的炼焦特性,在同一大类中,煤的结焦性质差异很大,各类煤的炼焦实验表明:除肥煤的焦炭质量差异不大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焦煤的M40相差可高达18.4,M,。也相差达4.4。而配煤却依此做为主要指标之一,也自然难以找出y值与焦炭质量的相关性。 (2)据冶金部钢铁司资料,《中国煤炭分类》标准也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