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41例临床体会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41例临床体会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41例临床体会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41例临床体会

倍博特(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说明书

倍博特(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说明书 【倍博特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缬沙坦氨氯地平片(I) 英文名称:ValsartanandAmlodipineTablets(I) 汉语拼音:XieshatanAnlüdipingPian 【倍博特成份】 倍博特每片含缬沙坦Valsartan80mg,氨氯地平Amlodipine5mg 【倍博特性状】 倍博特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片显白色。 【倍博特规格】 每片含缬沙坦80mg、氨氯地平5mg 【倍博特适应症】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倍博特用于单药治疗不能充分控制血压的患者。 【倍博特用法用量】 氨氯地平每日1次2.5-10mg对于治疗高血压有效,而缬沙坦有效剂量为80-320mg。在每日1次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的临床试验中,使用5-10mg的氨氯地平和80-320mg的缬沙坦,降压疗效随着剂量升高而增加。 缬沙坦的不良反应通常与剂量无关;氨氯地平的不良反应既有剂量依赖性的(主要是外周水肿)也有剂量非依赖性的,前者比后者常见。 用单药治疗不能充分控制血压的患者,可以改用倍博特。 添加治疗:氨氯地平单药治疗或缬沙坦单药治疗时,未能充分控制血压的患者可以改用倍博特进行联合治疗。 氨氯地平或缬沙坦单药治疗时发生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的患者,可以改用倍博特,以较低剂量的单药成份联合另一成份来达到血压控制效果。 替代治疗:为方便给药,接受氨氯地平和缬沙坦单药联合治疗的患者可以改用相同剂量的倍博特进行治疗。 停用β受体拮抗剂的相关信息,请参见注意事项。 氨氯地平和缬沙坦均可在进食或空腹状态下服用。建议倍博特与水同服。 肝肾功能损伤: 轻中度肾功能损伤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如果重度肾功能损伤,则应慎用(见禁忌)。肝损伤或胆道阻塞性疾病患者也应慎用倍博特(见注意事项)。 【倍博特药物过量】 目前尚未获得服用倍博特过量事件。缬沙坦过量的主要症状可能是低血压伴随头晕。氨氯地平过量可能导致外周血管过度扩张,并可能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有出现显著而持久的全身性低血压及致命性休克的报道。 若服药时间不长,则可以考虑呕吐或洗胃。健康志愿者在服用氨氯地平后立即或两小时后服

氯沙坦钾片与卡托普利片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3年11月第3卷第21期?药物与临床?氯沙坦钾片与卡托普利片治疗 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薛玉强 朱叙德 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药剂科,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 目的 比较氯沙坦钾片与卡托普利片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70例,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35~73岁,平均56岁;对照组患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31~72岁,平均52岁。 治疗组每日口服氯沙坦钾片50mg,1日1次,连续服用4周。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片25mg,每日3次,连续服用4周。 结果治疗组患者使用氯沙坦钾片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7%,与对照组采用卡托普利片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与对照组2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氯沙坦钾片与卡托普利片治疗高血压病均有明显疗效,但氯沙坦钾服用更为方便,依从性更好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更小,是治疗轻、中度老年高血压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关键词] 氯沙坦钾;卡托普利;高血压;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1-81-0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losartan potassium tablets and captopril tablet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XUE Yuqiang ZHU Xude Department of Pharmacy, Invalides Veterans Hospital of Taian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losartan potassium tablets and captopril tablet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Methods Seventy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namely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mong 35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re were 23 males and 12 females, the age of the patients ranged from 35 years to 73 years, the average age was about 56 years; Among 35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20 males and 15 females, the age of the patients ranged from 31 years to 72 years, the average age was about 52 years.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oral 50mg losartan potassium tablets daily for four week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oral 25mg captopril tablets three times each day for four week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5.7%, while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7.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6%, while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22.9%,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Losartan potassium tablets and captopril tablet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has both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 but losartan potassium tablets is more convenient to take, has better compliances and lower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herapy mild to moderate elderly hypertension. [Key words] Losartan potassium; Captopril; Hypertension; Curative effect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病的多发病之一,同时,它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诱发因素[1]。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效治疗高血压,使血压水平降低至正常范围,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概率。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心脑血管病及其死亡的发生,老年人是高血压病发的高危人群,占老年人的40%~50%左右[2]。由此可见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相当之高。近些年来,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表明,进行有效降压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其死亡率。所以,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逐渐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作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线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3]。氯沙坦钾片是一种非肽、口服类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它能够有效地阻断由内原性及和外源性的血管紧张素所产生的药理作用,对血管紧张素Ⅰ受体产生有选择性的作用,此外,对其他激素受体或者心血管中的离子通道功能,对缓激肽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并不会产生抑制降解的负面作用,对血管紧张素与缓激肽的代谢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4]。该药每日服用1次,即能降低血压。我院于2008年2月~2009年2月对7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应用氯沙坦钾片进行治疗,并与托普利片的疗效进行比较,本研究通过对氯沙坦钾片和卡托普利片在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旨在比较两类药物治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81

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

198? 临床研究 ? 心肌炎、肺水肿或肺出血等,极少数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本组病例显示:本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夏季发病率高,本地区高发季节为4~7月份;发病年龄多在5岁以下,绝大部分年龄<3岁(76%);普通病例292例,重症病例121例,危重病例3例,死亡2例,重症病例比例(30.14%)较往年增高;皮疹多分布于手掌、足底、口腔黏膜,部分分布于臀部、膝部,越是重症病例皮疹越不典型,重症者以散在皮疹为主,以针尖样出血点样皮疹或暗红色皮疹为主,有时需仔细寻找才能发现;重症病例中神经系统受累的最常见症状依次为精神萎靡,惊跳,嗜睡,激惹烦躁,体征最常见为膝反射亢进,颈抗阳性;本组病例行行CRP检查361例,正常者341例,占94.46%;血常规检查418例,其中白细胞升高>10×109/L者80例,占19.14%,心肌酶检查418例,升高86例,占20.57%;空腹血糖检查418例,升高83例,占19.86%;脑脊液检查108例,90例白细胞数升高,有神经系统症状者脑脊液检查阳性率高(83%),脑脊液检查方便快捷,基层医院也能开展,不失为手足口病并脑炎的理想检查手段。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尽早积极脱水降颅内压、短期应用激素,可防止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2]。本组病例中117重症病例早期积极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短期使用小剂量激素,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对防止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发生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肺水肿或肺出血等,极少数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有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易惊、呕吐,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出汗,肢端凉,高血压,高血糖,白细胞升高等表现的患儿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早期识别,密切观察。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3],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儿科医师随时随地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提高警惕,认真仔细体检,以便早期识别和发现重症病例,及时给予规范治疗,尽量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蔡栩栩,刘春峰,刑艳玲,等.重症手足口病(附三例报告)[J].中国 小儿急救医学,2006,13(6):557. [2] 杜曾庆,刘晓梅,李凌媛,等.手足口病并发脑炎16例临床及治疗 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3(16):277-278. [3] 祝益民.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的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 志,2008,17(7):780-781. 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 杨春敏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东海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457) 【摘要】目的研究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口服厄贝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缬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尿蛋白、尿素氮、肌酐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比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比起对照组尿蛋白明显减少,尿素氮、肌肝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有效降压、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延缓高血压肾损害的进展。 【关键词】厄贝沙坦;高血压肾病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01-0198-02 高血压肾病系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又称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和恶性小动脉肾硬化,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在血透患者原发病中及老年人慢性肾功能不全发中占有重要地位[1,2]。在高血压肾病未进入替代治疗前,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我院采用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高血压肾病患者60例,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发布的标准。收缩压≥21.28kPa (160mmHg)或舒张压≥12.64 kPa(95mmHg)。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5~79岁,平均(56.5±7.5)岁。所有患者治疗前未服用降压药物,肝、肾功能正常。 1.2 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厄贝沙坦80 mg,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mg,每天一次,早餐后服用。治疗前后检查患者血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尿素氮、肌酐、尿酸。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资料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的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比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比治疗前尿蛋白、尿素氮、肌肝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治疗后观察组比起对照组尿蛋白明显减少,尿素氮、肌肝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高血压肾病是由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又称高血表1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的比较(kPa)组别例数dSBP dDBP 观察组 治疗前3023.41±3.1215.14±1.54 治疗后3015.98±2.219.16±0.78对照组 治疗前3023.54±3.1514.96±1.24 治疗后3018.11±2.2512.18±2.25

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8-10-11T14:36:29.26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作者:薛国际 [导读]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应用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云南省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云南红河 661000)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分别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与缬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接受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的为观察组,应用缬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治疗的则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并展开对比与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2%与92.9%,两组数据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9.5%,相比于对照组的28.6%明显降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应用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安全性更高,值得重视。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患者;缬沙坦;氨氯地平;氢氯噻嗪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114-02 在临床上,高血压比较常见,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高危因素,主要表现为动脉压异常升高,并且还会伴发血管、肾脏、心脏以及脑等器官病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患有高血压的人数也日益增多[1]。目前,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通常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以降低、稳定其血压水平,但对于具体药物的选择,还没有制定出最佳的方案。基于此,本文以我院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例,就其分别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与缬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治疗的效果展开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有25例与17例;年龄为66至87岁,平均(76.3±8.2)岁;病程为2至14年,平均(8.5±1.3)年。对照组中,男女分别有26例与16例;年龄为67至85岁,平均(76.0±8.1)岁;病程为2至15年,平均(8.7±1.5)年。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得到确诊,同时排除存在其他严重脏器疾病、生命体征不稳定及精神异常等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两组差异不大,值得比较。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每天口服80mg缬沙坦与5mg的氨氯地平。对照组应用缬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治疗,每天口服80mg缬沙坦与12.5mg的氢氯噻嗪。所有患者均连续接受14周的治疗。在早晚用药以及睡觉之前,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测量,每天测量三次。同时,嘱咐患者在服药期间严禁抽烟、喝咖啡,并在测血压前的半小时采用坐位休息,切不可运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心律失常、下肢水肿、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其中,患者的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 显效: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幅度超过20mmHg,或下降至正常水平; 有效: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下降幅度为10至20mmHg; 无效:患者血压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升高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所得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1.0软件展开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数与计量方面的数据分别应用百分比与(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经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2%与92.9%,数据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结论 老年高血压为临床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临床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来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但是,经临床大量研究发现,采取单一用药的治疗方法,难以获得理想的血压控制效果,并且还会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在此种形势下,临床提出了联合用药治疗的理念[2]。 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血管紧张受体阻滞剂,缬沙坦可有效抑制局部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大大减少患者血压受到感受器敏感性与血管收缩的影响,并且还可对交感神经兴奋产生抑制作用,促进血流动力学效果的改善。但是,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比较大,对药物的耐受性不高,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从而降低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针对此种情况,临床联合多种药物来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房颤的临床观察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房颤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5-10-29T13:54:31.4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作者:杨铁成[导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骨伤科医院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回顾性分析发现,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存在明显的心房肌重构。杨铁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骨伤科医院 150080 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复发率,以探讨其在高血压病合并房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6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对房颤的复发次数及左心房内径的影响。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缬沙坦组房颤的复发次数为(6.62±1.02)次,对照组房颤的复发次数为(9.51±1.3)次,缬沙坦组房颤复发次数明显低于比对照组 (P<0.01),缬沙坦组左房内径比治疗前明显缩小,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房颤患者能有效降低房颤复发,同时能明显抑制左房重构。关键词:高血压;缬沙坦;心房颤动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回顾性分析发现,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存在明显的心房肌重构,包括电重构、组织重构和神经重构,这种重构可导致房颤不易被逆转,使房颤持续并逐渐演变成永久性房颤。房颤的电重构和组织重构与肾素—血管紧张素激活有关,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抑制和拮抗AngⅡ的作用,能抑制房颤的发生及预防房颤复发。笔者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以观察缬沙坦抑制房颤的发生及预防房颤复发的疗效。 1 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为2013年9月~2014年3月在老年科住院患者心功能正常的60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病人,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8±1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入选标准:①高血压病诊断成立;②有反复房颤发作,每年发作10次以上,每次发作时间短于或等于7天,至少有两次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从未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ARB或ARB治疗;③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瓣膜性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电解质紊乱、严重肾功能不全。将60例患者分为缬沙坦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和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初始血压、既往房颤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左室壁厚度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缬沙坦组每日口服缬沙坦80mg,血压控制不良者加用双氢克尿塞1 2.5~25mg,对照组用氨氯地平每日5mg,血压控制不良者加用氨体舒通20mg,两组血压控制目标是收缩压<18.62kPa,舒张压<12.00kPa。所有患者均治疗6个月。进入试验的患者每半个月电话随访1次,每个月门诊随访1次。服药期间患者若出现心悸、头昏则立即与医生联系,并做体格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确认有无房颤复发;所有患者每3个月进行肝、肾功能、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绝对t检验。等级资料分析用Wilcoxon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两组血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差异均无显著性2.2 两组治疗前后房颤发作情况比较缬沙坦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房颤发作次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缬沙坦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缬沙坦在有效降压同时,能抑制房颤的发作和复发。 2.3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比较患者治疗前心界扩大,心胸比治疗前后分别为0.59±0.029和0.48±0.025(t=32.608,P<0.001),差异有极显著性。超声心动图参数改变缬沙坦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左房内径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在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LVDd,LVDs及PASP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且在治疗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反流面积、二尖瓣关闭不全反流面积均为重度,治疗后6例转为轻至中度,7例重度反流面积较前减少;治疗前后左心房直径、血清电解质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ARB广泛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的治疗,但近年来研究提示,ARB对预防房颤的发生和复发也具有积极的作用[1-3]。Goette等[4]发现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表达显著增加,同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密度也显著上调,AngⅡ 1型受体(AT1R)减少,AngⅡ 2型受体(AT2R)增加,刺激AT1R导致心房间质纤维化和心房肌肥大,这两项指标是房颤形成的重要原因。心肌纤维化导致房内传导的不均匀,这也是老年人房颤发生率增加的原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心房肌的纤维化,AngⅡ是心肌纤维化的强力促进剂,AngⅡ作用于成纤维细胞的AT1R,AT1R激活可引起心房肥大、纤维变性和刺激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同时AngⅡ能降低胶原酶的活性,减少胶原降解,从而导致心房的结构重构;AngⅡ可增加心肌细胞内钙超负荷,而心肌细胞内钙超负荷是导致房颤引起心房肌电重构的重要机制。缬沙坦为ARB类药物,它是ARB类药物中与AT1R结合力最强[5],亦是ARB类药物中对AT1的抑制作用最强,它能预防房颤的发生和复发,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RASS,即缬沙坦选择阻断AT1R,无论经典途径还是旁路合成的AngⅡ均可以被阻断,因此抑制了心肌组织由AT1介导的胶元增殖、心肌纤维化,又由于AT1R的阻断,血浆AngⅡ水平反馈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AT2,从而发挥AT2所介导的心脏保护作用如保护心脏、舒张血管、抗纤维化、抗增殖、调节调亡等作用,从而抑制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用缬沙坦治疗6个月后,房颤的复发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经系统降压治疗6个月后,缬沙坦治疗组左房内径均比治疗前明显缩小,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说明缬沙坦抑制高血压患者左房结构重构作用优于对照组氨氯地平。参考文献:

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依从性观察 武志荣

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依从性观察武志荣 发表时间:2018-08-16T13:14:42.78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作者:武志荣 [导读] 研究分析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依从性观察 湖南省衡山县中医医院急诊科 4213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依从性观察。方法:选择特定研究时段(2015年7月至 2016年2月)内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血压控制情况、治疗依存性。结果: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之后,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依存性普遍较高,且血压控制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来说较稳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采取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还可以很好的控制患者的血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借鉴。 【关键词】贝那普利;缬沙坦氢氯噻嗪;原发性高血压;依从性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大的一个因素。高血压具体是指在没有使用任何降压药物的状态下患者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140/90mmHg,通常高血压患者均会伴有脂肪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病变。本文就针对此选取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展开研究,分为两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现将研究过程结和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特定研究时段(2015年7月至 2016年2月)内我院心内科接收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56.11±8.12)岁;血压异常时间1-12个月,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57.02±8.15)岁;血压异常1-15个月,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上对收缩压(SBP)120-139mmHg和舒张压(DBP)80-90mmHg的诊断标准。②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能接受此项研究者,②心、肾、肝功能严重衰竭者,③糖尿病及各种合并症者,④患有恶性肿瘤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精神不正常者[1];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如贝那普利(国药准字H20054771,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mg);20mg/次,早晚各一次;治疗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缬沙坦氢氯噻嗪(国药准字H20070118,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口服,起始剂量每次40mg,每日2次,治疗3个月[2]; 1.3疗效评价标准 1.3.1对两种治疗方式下两组患者的治疗与效率进行对比;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经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为显效;经治疗血压情况有所改善为显效,经治疗后血压情况和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3.2采用血压仪对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行测量,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10分钟,取3次的平均值进行对比。 1.3.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存性;主要有非常依存、一般依存和不依存三个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于本次研究所记录关于患者的数据和资料,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为82.5%,观察组为9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最新氯沙坦钾片

氯沙坦钾片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氯沙坦钾片 商品名: 英文名: Losartan Potassium Tablets 汉语拼音: Lushatanjia Pian 本品的主要成份为:氯沙坦钾。其化学名称为:2-丁基-4-氯-1-[[2'-(1H- 四唑-5-基)[1,1′ ?联苯基]?4?基]甲基]?1H?咪唑?5?甲醇单钾盐。 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22H22ClKN6O 分子量:461.01 【性状】 本品50mg为白色椭圆形薄膜衣片,除去膜后片芯显白色或类白色。 【药理毒理】 本品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型)拮抗剂。可以阻断内源性及外源性的血管紧张素II所产生的各种药理作用(包括促使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等作用);本品可选择性地作用于AT1受体,不影响其他激素受体或心血管中重要的离子通道的功能,也不抑制降解缓激肽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激肽酶II),不影响血管紧张素II及缓激肽的代谢过程。 雄性小鼠口服氯沙坦钾其LD50为2248mg/Kg(6744mg/m2)(是推荐的成人每天最大剂量的1124倍)。小鼠和大鼠口服本品其显著的最小致死量分别为1000mg/Kg(3000mg/m2)和2000mg/Kg(11800mg/m2),分别是推荐成人每天最大剂量的500倍和1000倍*。

通过对猴子进行三个月,大鼠和狗进行一年的多次口服给药的一系列毒性试验来评价氯沙坦钾的潜在毒性,未发现会阻碍在治疗剂量水平上服药。 【药代动力学】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经首过代谢后形成羧酸型活性代谢物及其它无活性代谢物;生物利用度约为33%。氯沙坦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分别在1小时及3?4小时达到峰值。半衰期分别为2小时和6?9小时。氯沙坦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99%;血浆清除率分别为600毫升/分钟和50毫升/分钟。肾清除率分别为74毫升/分钟和26毫升/分钟。氯沙坦及其代谢产物经胆汁和尿液排泄。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用法用量】 对大多数病人,通常起始和维持剂量为每天一次50mg。治疗3至6周可达到最大降压效果。在部分病人中,剂量增加到每天一次100mg可产生进一步的降压作用。 对血管容量不足的病人(例如应用大剂量利尿剂治疗的病人),可考虑采用每天一次25mg的起始剂量(见注意事项)。 对老年病人或肾损害病人包括做血液透析的病人,不必调整起始剂量。对有肝功能损害病史的的病人应考虑使用较低剂量(见注意事项)。 本品可同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一起使用。 本品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时服用。 【不良反应】 本品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且短暂,尚未发生因药物不良反应而需终止治疗病例。应用本品时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类似。 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对照研究中,1%及以上用本品治疗的病人中,与药物有关、发生率比安慰剂高的唯一不良反应是头晕。另外,不足1%的病人发生与剂量有关的体位性低血压。尽管皮疹在对照临床试验中的发生率较安慰剂低,但也有个别报道。 在这些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双盲对照研究中,应用本品后,不论是否与药物有关,发生率在1%及以上的不良反应有:

缬沙坦药理临床

缬沙坦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胡晓龙 0809040327 (哈尔滨理工大学制药工程08-3) 摘要: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不加以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尽管目前有多种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但相当多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不但要有效,而且副作用的发生率也要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AT1)拮抗剂的出现代表高血压病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使在受体水平拮抗循环和局部的AngⅡ作用成为当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观念和新方法【1】。缬沙坦可用于各种类型高血压,并对心脑肾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蛋白尿、糖尿病等高血压病人可做为常规使用,可与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联合使用。为了更好地认识缬沙坦一类药物本文对缬沙坦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篇综述。 关键词:缬沙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一.缬沙坦的药理作用 1.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 缬沙坦通过与ATl跨膜区氨基酸作用,阻止AngⅡ与ATl受体结合,阻断Ang Ⅱ诱导的生物学效应,包括平滑肌收缩、交感神经兴奋、醛同酮的释放等而引起降压作用,国外有资料显示缬沙坦单用降压有效率为48.00%一55.00%,合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的降压有效率为56.00%~70.00%,国内报道缬沙坦降压有效率为60.30%一86.80%不等。缬沙坦除降压外,还能选择性改善肾小球通透性,使肾小球滤过膜孔的半径保持不变,持续地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尿蛋白,且该效应不依赖于肾小球血流动力变化】2】、。 2.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重构的作用 RAS系统在原发性高血压(EH)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球旁细胞分泌肾素,促使血管紧张素(Ang)原生成Ang I,Ang I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转变为Aug ll。AngⅡ是RAS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效应因子,目前所知的AngⅡ的血流动力学和非血流动力学作用包括升高血压,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及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系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均被证实为ATI受体被激活后的主要效应。AngⅡ通过ATl受体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并使醛固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Ang II不仅是单纯的血管活性物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生长因子通过ATI受体促进心肌蛋白质原癌基因表达,胎儿性蛋白增多而使心肌细胞肥厚,同时促进心肌间成纤维细胞增殖,改变胶原数量与成分比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41例临床体会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41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41例高血压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缬沙坦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所有41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使用平行试验、活性药物对照、随机、双模拟、双盲、多中心等方法,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情况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都有所缓解,41例患者在治疗4周和8周后的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单药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降压效果十分显著,且起效时间短,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血压临床治疗药物,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标签:高血压;缬沙坦;临床体会;单药治疗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现阶段,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十分倡导有效积极的达标治疗,而在临床达标治疗过程中,联合用药治疗的效果通常优于单药治疗。缬沙坦属于一种口服类的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缬沙坦用于治疗高血压的常规剂量为每天1次,每次80 mg,该药物治疗高血压具有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和有效性高等特点[1]。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41例高血压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43~67岁,平均(54.5±2.5)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确诊为中度和轻度原发性高血压,并自愿接受治疗。患者的坐位舒张压的平均值在110 mm Hg以下,且在95 mm Hg以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药物批号S0332)进行治疗,且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必须全部停止使用其他降血压类的药物。具体用药方法为:每次用药80 mg,每天给药1次,连续服用4周,检测患者的血压情况。若患者的血压值显著降低,则保持原用药量;若患者的血压值无改善,则将用药量增至160 mg每天,再连续用药4周,再次检测患者的血压值。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心率、坐位血压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2]。 1.3 血压测量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前、临床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都要接受血压测量,且实验中的血压测量者均为GCP认证的专业测量人员。血压测量使用台式汞柱血压仪,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当天早8:00时开始接受测量,测量前静坐30 min,然后实施坐位血压测量。根据我国的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每日3次测量,血压值均在140/90 mm Hg以上的即为高血压,但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时,患者接受血压测试的过程中,要有专业的监测人员对血压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稽查,从而保证血压测量的准确性[3]。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6-25T14:26:04.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邵彦东 [导读] 目前的降压药物中,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直接预防心房颤动流行病学证据。 邵彦东 (辽宁省凌源市中医院内科一科 122500) 【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患者和门诊高血压患者95例,按照随机对照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接受两种治疗方案,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使用缬沙坦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不良反应较少。结论缬沙坦可以推荐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用药。 【关键词】缬沙坦老年人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116-01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我国高血压患者也在不断的增加,根据2006年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预计我国目前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20%[1]。老年人人群的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以及预后都具有特异性,也给高血压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今,高血压药物琳琅满目,但是很多药物都对降压有各自缺陷,因此探讨更多对老年人合适的临床用药就成为现在临床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文现对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使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期间来我院住院病患和门诊患者,收治的符合此次研究纳入标准的95例患者,其中男性60例,女性35例,年龄在50~78岁之间,平均年龄(58.5±1.2)岁,病程在1~22年,平均病程(11.0±1.2)年,其中病程<5年35例(36.8%),6~10年的患者27例(28.4%),11~15年患者18例(18.9%),16年以上的患者15例(15.8%)。 1.2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订版)[2] 把高血压定义为:在静息状态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且期间未使用降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而高血压水平可分为轻、中、重3个级别,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值:140-159/90-99mmHg(轻度);160-179/100-109mmHg(中度);≥180/110mmHg;(重度)。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 1.3 治疗方法纳入标准:满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订版)高血压定义的标准;纳入之前两周内未用或者已经停用高血压药物;排除急性肾小球肾炎、房室传导异常、肾动脉狭窄、因其它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的高血压和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参与实验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就诊的95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和盲法原则,随机分配到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其中实验组给予缬沙坦(华润赛科药业)治疗,早餐后口服80mg,一天一次。对照组则使用依那普利(扬子江药业)治疗,5mg/次,一天两次。同时,患者需停用影响血压的其它药物。对两组病人采用随访方法收集数据,每隔2周进行一次随访,同时记录患者2w、4w、8w的血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生化指标。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对病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检验水准α=0.05,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比较 95例患者经过随访,缬沙坦组与对照组比较,2w和4w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差值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5),可以认为实验组降压强度高于对照组,舒张压差值无统计学意义(t=0.189,P>0.05)。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情况(x-±s,mmHg) 注:*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验室检查、心率改变 95例患者经过服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后,查体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在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糖值、电解质、胆固醇的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WBC总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的心率平均值(70±5.1)次/min。2w、4w、8w后平均心率基本保持不变,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缬沙坦治疗组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有4例,1例出现头晕,1例有血钾上升,1例乏力,1例有轻微过敏反应,并且期间均未停药。 3 讨论 3.1 降压药的临床用药原则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率将会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之我国高血压年轻化的出现,降血压药物的合理有效的使用在高血压患者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降压药的合理使用,在降低高血压并发症和其死亡率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我国推荐的常用的降压药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 受体阻滞剂等。临床用药过程需遵循的原则:安全可靠、有效全面、方便价廉。即降压平稳、持久,且对身体副作用小、耐受良好;在降压的同时能对其它心血管疾病促进恢复作用;价格合适,且能服药方便[3]。 3.2 缬沙坦的降压效果与特点缬沙坦( Valsartan)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主要适应证:心力衰竭、左室肥厚、心房纤颤预防、ACEI引起的咳嗽和代谢综合征,针对老年人的绝对禁忌症有高血钾、双侧肾动脉狭窄等,同时该药对心脑血管病、肾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目前的降压药物中,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直接预防心房颤动流行病学证据。并且缬沙坦不作用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肾素和其他受体,不抑制与钠平衡和血压有关的离子通道,可以跟很多降压药联合用药,从而提高药用效果。在此次实验中,根据95例患者的治疗的不良反应可以发现,缬沙坦几乎很少出现干咳和血管神经水肿症状,除了有少部分患者出现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