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蜀文化形成过程

巴蜀文化形成过程

巴蜀文化形成过程
巴蜀文化形成过程

巴蜀文化形成过程

巴蜀文化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特色独具,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构成中处于重要地位。相对于中原文化来说,巴蜀文化是一个整体的文化概念。但具体分析,巴文化和蜀文化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本文中所指的巴蜀文化则是对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合称。历史上将以今重庆市为中心的川东地区称为巴。将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地区称为蜀。自古以来巴、蜀两地保持着各自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因此,在历史上便有了“巴有将、蜀有相”[1]的评价。巴人自古“少文学”、“勇猛善战”、“质直、敦厚”,喜“巴渝舞”。

[2]唱“竹枝歌”,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巴渝文化”,而蜀地可谓是人才济济,文化发达,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可见代写论文在同处于四川盆地这一地理范围的两个地域文化存在着不少的差异,之所以产生这些差异,学术界一般认为有地理环境不同、历史起源的不同、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等方面原因。较为忽视中央统治者对巴蜀地区的统治政策,从秦汉至明清,各时期的统治者对巴蜀采取合治与分治的统治政策,据《四川通史》和罗开玉《论历史上巴与蜀的分分合合》一文的统计,历史上巴蜀分治约有六次,合治约有五次[见附表1和附表2]。巴蜀分治与合治都对巴蜀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即从秦汉至两宋的巴蜀分治情况,来探讨其对巴蜀文化发展的一些影响[学术界对巴蜀分治已作了一些研究,如罗开玉先生所作《论历史上巴与蜀的分分合合》(《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一文就巴蜀历史上分治情况做了较系统的介绍;再如贾大泉、陈世松等人主编《四川通史》(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中也对巴蜀地区在历史上各时期的行政区划已有较细致的研究;张剑涛先生也在其《试论秦对巴蜀分治的原因和影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一文中谈及了秦朝统治者分治巴蜀对古巴蜀地区文化演变的影响。]。巴蜀分治,是指中央统治者为防范处于四川盆地内的巴蜀两地形成割据,很长时间内在巴蜀地区采取的对巴、蜀两地分开治理的政策。

一、秦汉巴蜀分治及巴蜀文化的发展

(一)秦汉巴蜀分治概况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为其“六王毕、四海一”的百年霸业的建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秦并巴蜀之后的百余年间,秦对巴、蜀两地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措施,并先后在此设立皆直属于朝廷的蜀郡和巴郡。在巴地秦以分封旧贵族借助他们原有的影响和势力实现间接统治,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为秦二十四等爵中的第四级),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其民产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铤。”[3]同时也在巴地于“赧王元年,置巴郡,治江州”[1]有限的推行郡县制。在蜀地,《史记·张仪列传》载:秦惠王“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壮)相蜀。”[4]这其后秦三封蜀侯,蜀侯三反而见诛,终罢蜀侯而置郡县,设郡守。在蜀地推行全面的郡县制,而后秦又因蜀地“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1]以此削弱蜀国旧贵族的影响,从而使蜀地全面的接受了秦制。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在巴蜀地区,最初仍设巴蜀二郡,对巴蜀进行分治。到高祖六年时割巴、蜀二郡各一部分,新置广汉郡。西汉建立初期,曾先后将所属领土的一大半分封给异姓王和同姓王,但鉴于巴蜀两郡的重要地位始终未将巴蜀之地分封给诸侯,该地区被划为“天子自有”[5]之地。到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大力开发西南夷,割巴蜀二郡的西南置犍为郡(今宜宾市境内)。其后又置沈黎郡(今汉源县北)、越西郡(今

西昌市东南),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今汶川县西南)。于是巴蜀地区便成为“巴、蜀、广汉、南[南郡:大部辖境在湖北,四川地区仅领巫县。]、沈黎、犍为、越西、汶”[6]八郡之地,一直到王莽新朝,巴蜀两地的行政隶属关系都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动。东汉早中期仍承西汉旧制,朝廷直接辖郡,两郡之间互不隶属。直到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焉据巴蜀自立为止。

(二)秦汉巴蜀文化的发展

从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在巴蜀地区的政策上应该看到,在秦并巴蜀后先后设置巴、蜀两郡,实际上是对先秦时期蜀文化和巴文化在行政区划上的认可,同时郡的建立,使同一郡内的居民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加强,同时也促使两地文化特色的进一步鲜明。这也是之所以秦在统一巴蜀后,巴蜀文化没有因此而消逝,反而更具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秦时,秦于成都“修整里阓,市张列肆”[1]使秦风大化于蜀。到两汉时,蜀地学子塞道,汉赋中的大家诸如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等都是蜀郡人。这一时期可谓是蜀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高峰时期,蜀郡的私人著作也多见称于世,汉武帝之后有15部之多,仅次于京兆尹,居全国第二位。而今重庆直辖市境内却没有一位五经博士,更无著作问世。[7]《汉书·地理志》所载的“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柔弱褊阸”[5]应是蜀文化的写照,这也与《华阳国志·蜀志》所言蜀为“西秀彦盛”之地是一致的。与“蜀有相”士人比肩接踵相较,“巴有将”的巴人仍然保持其勇敢善战的本色“初为汉先锋,陷阵,锐气喜舞”[1]这种军乐舞后来由汉高祖命名为“巴渝舞”并加以推广;[5]“(巴)人多悍勇,县邑阿党,斗诉必死,无蚕桑,少文学”;[1]即使征募到汉中或成都作连弩士或助郡军的巴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乡,风俗不变”这些巴人的性格特性明显的表现巴文化特征。

在秦汉时期,对巴蜀地区各种政策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在这一时期有计划的向巴蜀地区移民。秦本意是向巴、蜀两地移民以削弱两地土著的势力,可这些移民却因“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4]所以在这一时期迁入蜀地的秦人和六国贵族、豪强,带来的不仅有中原先进地区的生产方式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蜀地因此也先于巴地接受中原文化。同时巴蜀两地的分治造成了巴地的经济在这一时期缓慢发展,如李冰任蜀守时期,其在蜀地大兴水利,修建了造福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在蜀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蜀地农业大为受益。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蜀地文化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秦时蜀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蜀文化在汉代结出丰硕的成果是有着巨大的贡献。

在秦汉时期两地在行政关系上的互不隶属,这对巴蜀两地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是比较突出的。在汉景帝时担任蜀郡太守的安徽庐江人文翁,其在蜀郡大力推行文化教育,彻底改变了蜀地的蛮夷之风。他一方面选拔蜀郡的张叔等18人外出游学于中原,既学儒家经典又学习中原律令,在取得“博士”资格后回蜀担任教授和地方官。另一方面他在蜀地首创官办学堂传播儒家经典。《汉书·循吏传》卷89载:文翁“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以孝弟力田。”[5]《华阳国志·蜀志》称“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做石室,在城南”。[1]自此蜀中学风大振“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1]这成为了蜀文化赶上中原先进地区的关键一步,也是从汉代以来蜀地文人辈出的起因。但由于巴、蜀两地互不隶属的行政关系,蜀守兴学之举也就很难对巴地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也是巴文化在两汉时期相较蜀文化的飞速发展显得停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纵观整个秦汉时期巴蜀二地都是各自为政、互不隶属。从而造成了两地文化在并入中原文明后仍在其各自不同的轨道上发展着,成为了历史上巴蜀文化差异产生的重要渊源。

二、魏晋南北朝巴蜀分治及巴蜀文化的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巴蜀分治概况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氏派军攻灭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结束巴蜀地区的割据,两

年后司马氏建立西晋。晋王朝更是鉴于巴蜀地区自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割据,便在巴蜀采取了一系列以“分”为中心的措施。首先,在兼并了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后于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将益州分出七郡新置梁州。梁州辖汉中及包括江州在内的绝大部分巴地,统治机关设在汉中的南郑。以达到梁、益二州的互相牵制。接着,西晋又进一步缩小益州的权限,从益州分出南中四郡设置宁州,又贬益、梁二州为“轻州”,刺史不再兼作将军。另又置西夷校尉府统兵,来牵制地方政府。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东晋攻灭“成汉”政权收复巴蜀,仍在巴蜀地区设梁益二州,梁州辖汉中及巴地,益州辖蜀地。

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我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在取代西晋后仍在巴蜀地区设益梁二州。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南齐在统治巴蜀时,仍置梁、益二州。到梁、陈时期巴蜀地区先后被分割为10余州,最多时达20余州,[6]行政区划十分混乱,各州政府皆直属于朝廷。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都是作为两个独立且互不隶属的行政区存在着。

(二)魏晋南北朝巴蜀文化的发展

晋代蜀地“搢绅邵右之畴,比肩而进,世载其美”、“其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不胜詠述”[1],在巴地依然是“风淳俗厚,世挺名将。”[1]在魏晋之际,原来流行于巴地的“巴渝舞”由于脱离民众而成为上层舞曲,失去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古老的“巴渝舞”到晋代时已演变为了“宣武舞”[8],并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形成了“晋及江左皆制其辞”,直到南朝宋时“止革其辞与名,不变其舞,舞相传习”。[9]并且此时巴地还存在着独特的建筑方式,汉晋以来巴地的居民“遂狭山傍谷,依树积木,从居其上,名曰干阑”。[10]这种干栏式建筑是巴地所特有的民居风格,从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巴地独特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巴蜀文化在总体上相对于中原文化来说发展的相对缓慢。但由于两地相近的地理位置,使巴蜀两地文化的交流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加强,促进了巴蜀地区内的文化发展。如在魏晋时期巴蜀两地的史志文学的成就在全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如:巴人陈寿[陈寿:(公元233—297年)巴西郡安汉人(今南充市北)。]的《三国志》,蜀人常璩[常璩:生卒不详,蜀郡江原县人(今崇州市)。]的《华阳国志》都成书于这一时期。同样是巴蜀分治,两地文化发展的差异在这一时期不是很明显原因有二:一方面自东汉末以来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对文化的破坏比之对经济的破坏更为严重,也更为持久。在巴蜀地区蜀地文化设施的破坏尤为严重,从而造成了巴蜀两地文化的相对平衡。另一方面,东汉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割据状态,巴蜀地区也是这样的。在这样的封闭状态下,文化的发展缺少了必不可少的交流因素。而这时期巴、蜀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就比巴蜀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更为广泛和深入了。所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州(治今重庆)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重”[1],受荆楚文化的影响较大。靠近蜀地的巴西地区更多的受蜀文化所影响,因此其人“精敏轻疾”与巴东地区“上下殊俗,情形不同”[1],并且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巴蜀两地虽然在这一时期交流加强,但在整体的文化特征上是仍有一定差异的。

三、唐宋巴蜀分治及巴蜀文化的发展

(一)唐宋巴蜀分治概况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后,撤消郡县制的地方行政建制,代之以州统县的地方行政制度。隋文帝为防范巴蜀的割据在巴蜀地区对其行政区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在巴蜀共设有四十余州,各州直属于朝廷,下辖一百多县。在唐王朝建立后,将整个巴蜀地区划入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和嘉陵江以东的山南道境内。到公元733年,唐玄宗将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其中山南西道的大部分地区在今重庆市和川东地区境内。唐人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称为“剑南三川”。[11]“剑南三川”便成为了巴蜀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唐代巴

蜀地区“人富粟多”,经济繁荣,是唐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所以在唐代,统治者对巴蜀地区的开发尤为看重,唐政府在岷江流域修建了11处水利工程,其中8处是为增加原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效益,扩大其灌溉面积而修建的,如“(高)士濂附故渠厮引旁出,以广溉道,人以富饶”[12],这使得川西平原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同时修建了从都城长安到成都的驿道,加强蜀地与外界的联系。水陆交通也在晚唐时期得到开发,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之间的航运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以上这些措施都促使了整个巴蜀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当然这其中蜀地经济的发展更为显著。岷江流域和出川驿道都贯穿蜀地。同时这也说明在巴、蜀两地中,中央统治者更看重蜀地的发展。巴地到唐代后期才在开发长江航道的过程中受益。因此在唐代巴蜀两地就经济上而言,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后人顾炎武在其《北直隶上引谷山笔尘》曾言“唐都长安,每有寇盗,辄为出奔之举,持有蜀也,所以在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自秦以来,巴蜀为外府,而唐卒赖以不亡,斯其效也。”[13]由此可以看出,蜀地对唐中央政府的重要性,也就不难理解唐王朝为何在政治上如此的重视蜀地的发展。

到北宋时,中央统治者最初也在巴蜀地区共设立了四个同级的行政区:“成都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6]其后基本未再改动,历史上简称川陕四路。[“川陕四路”也就是今“四川”名称的来源之一。]依然对巴蜀两地进行分治措施。但到南宋时由于北方外族势力的南下威胁,南宋统治者于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在成都设立四川制置司衙门。其长官由成都府知府兼任,使其成为整个巴蜀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将巴蜀两地合并起来以共同抵御入侵。但到南宋后期时,由于蒙古从北面攻入四川盆地。巴地上连西蜀下辖长江中下游之咽喉的战略地位突显,所以到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时,将其统治机构迁到重庆府。[14]领导整个巴蜀地区的抗蒙斗争。在南宋后期时巴蜀地区的政治中心就从蜀地的成都转移到了巴地的重庆府了。

(二)唐宋巴蜀文化的发展

隋唐时代,蜀文化仍然保持其繁荣的状态。“管弦歌舞之多”,“人物繁盛”[15]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入传的蜀人达18位之多,而巴地竟无一人入传。[16]仅从两地士人的分布上的差距来看,巴蜀两地的文化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但两地文化在经历数百年的交流、融合,到唐代时巴蜀文化中的差异正在逐渐的缩小。在唐代蜀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再加之唐朝时科举制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使沉寂了数百年的蜀文化得以复兴,蜀文化在继汉代之后又迎来了一个高峰。涌现出了开盛唐一代诗风的陈子昂、天才绝伦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等一大批文人志士。安史之乱后“天下诗人皆入蜀”又为蜀文化注入了更多不同的因素,使蜀文化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巴地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文化的发展也就不如蜀地了。

在经历了唐末战乱后,巴蜀地区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五代十国时期巴蜀地区统治者割地自立、保境息民。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两个政权,使巴蜀地区远离了中原的纷繁战乱,政局相对稳定,因前后蜀时其行政结构也是“悉仍唐旧”,[4]这为巴蜀地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新五代史·王建传》记载:“蜀持险而富,当唐之末,士人多欲依建以避战乱。”[17]所以大批的各地士人纷纷入蜀避乱,使蜀中聚集了一大批教育文化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到来促进了蜀地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前后蜀时统治者一直都将西蜀作为其统治的重心,这里经过唐代的开发其经济发展程度相较于巴地要高出许多,而且在后蜀时,其宰相母昭裔捐私财在成都修建学馆发展文化教育。史料载:“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母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板印《九经》,蜀主从之。”[18]由是蜀中文学复盛。这一事件宋人吕陶在其《经史阁记》一书将其与“文翁之石室、高公之礼殿[高公之礼殿: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蜀郡太守高公建周公殿于石室之东,画远古君臣圣贤像以祭。]”并称为蜀学之盛冠天下的原因[19]。称其为“石壁九经”所以在这一时期蜀文化呈现了强劲的复兴趋势,而巴文化因统治者对巴地文化教育恢复的不重视。巴地也就很难从这一时期的复兴文教的政策中受益。

两宋时,巴蜀地区书院林立,人才辈出。北宋时蜀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其鼎盛时期。因前后蜀时统治者对蜀地文化教育的复兴,所以到北宋时蜀文化依旧保持着其不断发展的趋势。而且作为北宋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地,统治者也对蜀地进行积极的开发促进其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时期的蜀地商品经济发展尤为明显,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出现于蜀地的中心成都。经济的发展加之文化教育的复兴,在北宋时蜀地“百花竟艳”,人才辈出,大批蜀人驰骋中原,蜀学堪与齐鲁并肩。“蜀党”和“洛党”[“蜀党”和“洛党”:北宋时,崇政殿说书程颐以师道自居,主张一切用古礼,其门人贾易、朱光庭等被称为“洛党”;中书舍人苏轼和吕陶认为“洛党”不尽人情,每加讥讽,从此程、苏二人尖锐对立,苏轼等人则被称为“蜀党”。]争雄于朝廷,亦展示了蜀文化雄厚的实力,在两宋时期《宋史》为巴蜀人立传者多达158人。蜀地“痒塾聚学者众”、“文学之士,彬彬辈出焉”[14]。中江苏舜卿、眉州“三苏”、华阳范祖禹、井研李心传、丹陵李焘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故单就人才的分布而言仍以蜀地人为多,但在风俗上两地有了许多相同的地方。成都府“尚侈好文,民重蚕桑,俗好娱乐,民和俗阜,有古淳质风”[20],这就与重庆府的风俗是比较接近的,虽然在三峡地区仍有楚之旧俗:“剽悍巧猾,不好文学”,但“其信巫鬼,重淫祀,与蜀同风”。[21]由这我们可以看到在两宋时期,巴蜀两地除人才多少略有差别外,两地的文化习俗的差别已不是很大了。而且在巴地,其文化也在宋时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南宋后期将整个巴蜀地区的统治重心迁到重庆府后巴地的开发就更为明显了。巴地文化也借此更全面的、更深入的汲取到了外界的先进文化,这也成为巴文化飞跃的一个时期。

如果说在两宋时期巴蜀文化发展仍有差异的话,但经过南宋后期的开发后,到元朝建立时巴蜀文化的差异也已经不明显了,只是在偏远地区的风俗上还存在着些许差别。如在抗蒙斗争中巴地的顽强抵抗,使其果敢忠义的文化底蕴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巴蜀两地文化渐趋一同的发展潮流已是不可抗拒的了。当到元、明、清三朝时,统治者所推行的行省制就更顺应了这个趋势。在巴蜀两地实施的合治更进一步的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一同。

四、结论

在明清两代由于四川地区经过元末和明末的战乱,土著人口损失严重。所以明清两朝都对巴蜀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到清嘉庆时,时人陶澍在《蜀游日记》中记载“献贼(张献忠)屠蜀后,土著几尽,今则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也。”可见当时经过大规模的移民后在巴蜀两地外来移民在两地人口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在四川地区便造成了“五方杂处,俗尚各从其乡”[清·嘉庆《江安县志》卷1]的新人口结构。这两次大规模移民,对四川地区区域文化的影响也就远远超过了政区划分的影响,原来以巴、蜀土著为基础而产生的巴蜀文化差异也就很难找到了。在明代巴蜀各州府的文献记述中基本上都是“民俗淳朴、好义多儒、好文尚礼”[20]等概括行语言,可见巴蜀两地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已无从谈起了,自此两地在文化上保持着大体一致的特征向前发展着。今天我们或许只有从成都、重庆两地居民的性格差异上看出今日两地文化的大同小异了。成都人传承了历史上蜀人“性情柔弱、典雅含蓄、头脑机敏、多礼尚文、喜游乐、重饮食”的特征。重庆人也继承了巴人“性情刚烈、热情豪爽、果敢忠义、重然诺、轻生死”的性格特征。这些差别的产生很大程度源于两地不同的文化底蕴。造成这样的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历代中央统治者为防范巴蜀地区的割据,人为的将同处一个地理范围的巴蜀两地进行分开治理,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应当说是影响较为持久和深入的一个因素。

参考文献

[1]常璩.华阳国志:卷1,3[M],成都:巴蜀书社,1984.

[2]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21,148.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841.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2284.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45,2569.

[6]龚煦春.四川郡县志[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3:3,83.

[7]卢云.汉晋文化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30,81.

[8]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694.

[9]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161.

[10]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154.

[11]陈世松.四川简史[M],成都: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6:87.

[12]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836.

[13]顾炎武.亭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M],四部丛刊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第26册:64.

[1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829,2230.

[15]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739.

[16]史念海.河山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5集:453-498

[17]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87.

[18]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1015.

[19]常明.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第2册:2559.

[20]李贤.大明一统志:卷69,70[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21]乐史.太平寰宇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76-126.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巴蜀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如今可简称为蜀,但在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泾渭分明。“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巴文化以重庆为中心,最早源于三峡地区及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重庆、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地区;“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传说,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由此观之,巴蜀的核心区域即为如今的重庆市和四川省。 巴文化 1、早期巴文化。 根据考古发掘和调查,重庆之长寿、江北、巴县、江津、江北、南岸等地,发现了一些遗址,采集和出土了大量石器,岩料是选用长江边的砾石打制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分打制、磨制、琢制、打磨相同,打制多于磨制。石器种类丰富,有用于原始农业和砍伐森林的锄、镰、刀、石奔、斧等,也有狩猎捕渔的矛、镞、石球、网坠等。陶器质地粗松,可辩之器形有罐、釜、盆、钵等;三足器和带圈足的器皿,始终没有发现。合川沙溪乡沙梁子遗址,发现了1件尖底角状杯。其遗物所处地层在战国时期巴文化层之下,其年代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与此有联系的是在西陵

峡沿岸、清江口一带的二十余处遗址,发现石质工具为主,种类较多,到较晚时间逐渐减少,陶器以鼓肩罐灯形器、夹砂大口缸、夹砂大口尊、尖底杯、竹叶形柄的豆、鸟头把勺等最为典型,与忠县、井沟、巫山大昌坝及三星堆、新繁水观音的夏商时期的文化因素一致。陕西南部汉江上游的“白马石类型”也发现尖底罐、高柄豆、小平底器但没有鸟头把勺。经济生活是以渔猎、粗放式原始农业为主,获取生存资源的工具是用江边砾石打制而成,石制工具发达,制陶技术简单,遗址分布密集,但每处面积不大,表明每处聚集人口不多,显示出直接占有自然资源的特征。 早期巴文化是由嘉陵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或部落联盟组成的文化构成,其间当然也有差别,但毕竟都处于山险水边的自然环境,自然能融入在一起,共同组成早期巴文化的要素。 2.春秋时期的巴文化。 杜宇之前,川西早有农业,但蜀人尤崇杜宇,足见他主要贡献是在农业技术的传播、提高方面。若此,巴亦化其教,改变原有粗放农业;在社会结构方面,仍以部落为主。但随着邻近楚国的逐步强大而略有改变,有“巴子”、“巴师”、“行人”。与楚或通婚,或交战,成为楚之附庸。地域范围得以扩大。春秋时期是巴文化发展的过渡阶段。 3.战国时期的巴文化。 这一时期是巴文化青铜文明兴盛的时期,其青铜器主要包括

历史文化名人郭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研究综述

历史文化名人郭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研究综述 我国对名人品牌及其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当代名人身上,对历史文化名人品牌及其价值研究稀少。关于历史文化名人郭沫若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郭沫若本人及郭沫若作品的研究,成果还比较丰富;但关于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研究的文献很少。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品牌及其价值;历史文化名人;郭沫若;研究;综述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沫若品牌是一个多维度、宽领域的世界性品牌,具有重要的品牌价值。本文拟就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厘清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研究的重要意义。 1关于名人品牌及其价值的研究 对于一般性品牌及品牌价值的评估、管理和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体系比较成熟,国内外每年都在进行品牌价值评估就是相关理论的广泛应用。但对于名人品牌及品牌价值,尤其是历史名人品牌及品牌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当稀少,且缺乏深度。在名人品牌方面:刘琴(2003)从体育名人品牌经营的角度谈到了经营名人品牌。Rita(2007)以“李宁品牌”为例研究了服装名人品牌问题。韩雪(2010)以姚明为样本研究了名人品牌形象塑造问题。吴绵从(2008)小沈阳代言长城酷熊汽车、菲丽西(2007)从李宇春、郭德纲、黄健翔三人、段弘(2008)从刘翔退赛分别谈到了名人品牌代言问题。在历史名人品牌方面:王律(2009)谈到了打响石家庄名人品牌。沈赤兵(2007、2009)谈到了黔苏两省共享沈万三历史名人品牌,要重视贵州历史名人品牌的超强传播功能。周孝君,罗宗良(2009)研究了巴蜀文化名人国画大师张大千文化品牌的风险问题。在名人品牌价值方面:孟孜(2008)研究了我国体育明星的品牌价值及其开发。朱海静(2006)进行了我国企业职业经理人个人品牌价值评估研究。在历史名人品牌价值方面:古诺,吴力(2005)谈到了茅盾文学奖品牌价值流失。周晓云,沈赤兵(2010)研究了历史名人沈万三的旅游文化品牌价值。 2关于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的研究 郭沫若研究是与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同时起步的。郭沫若研究及其发展变化,不仅鲜明地反映现出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伟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在相当深广的层面上体现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某些重要足迹。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郭沫若本人及郭沫若作品的研究,成果还比较丰富,但与同时代的鲁迅相比还相形见绌,研究人数不够多,研究机构主要以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及其出版的《郭沫若学刊》为主。

巴蜀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巴蜀地域文化试题 2012年1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列举题(每题5分,共30分) 1. 请简述什么是四川路。 答: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权将巴蜀故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四川"正式得名。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答: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蜀道难》等;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郭沫若《女神》、;巴金《激流三部曲》、《随想录》;沙汀《淘金记》;艾芜《南行记》;周可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 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南征、北伐。 4.请列举15处四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答: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黄龙溪、金沙遗址、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三星堆、瓦屋山、碧峰峡、白龙宫、龙池风景区、黄龙寺、剑门蜀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武侯祠、稻城、卧龙保护区、蒙山、海螺沟、杜甫草堂、罨画池、沪沽湖、望江楼、米亚罗、西岭雪山、九寨、贡嘎山、天台山、西岭雪山、白龙湖、诺水河、龙池、二滩、海螺沟、合江佛宝、盐亭高山、剑门关、七曲山、广元天台、二郎山等。 5.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答:落下闳(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来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闳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不少文化。在黄河流域的文化,被称为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则为长江流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上的差距,让两个流域的文化风格迥异。 而同属于南方文化的巴蜀和荆楚,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 (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阳是黄帝的后人,那屈原也就是黄帝后人。而屈原是楚国王室,所以楚人的先祖也来自于北方,楚文化也有北方中原文化的色彩,与中原文化一体。 当楚国的先祖来到荆楚大地时,楚国当地还有许多蛮夷。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楚国是在西周初年周成王时期建立的,所以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形成了一个杂糅的文化。 (二)楚文化的特性 关于楚文化的特征,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 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压迫下被迫南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 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周成王仅封予熊绎子男之爵,与当时其他诸侯地位差距甚大。西周中叶,楚君熊渠分封诸子,均以“王”为号。他不惧周朝,还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 之号谥。”实在是豪迈之举; 第三,和谐融合的竞争意识。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到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楚武王自立为王,楚庄王开疆拓土威震中原,既而雄霸天下,楚国在与周王朝竞争中国,逐渐强盛起来。 第四,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荆楚地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交叉地带,是九省通衢,也正是这种情况,使得楚文化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并率先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南方各族进行兼容并包,形成了五彩斑斓、极具吸引力的荆楚文化。 (三)什么是巴蜀文化 我们今天所采用的关于巴蜀文化的概念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义的巴蜀文化,它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题,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四)巴蜀文化的特征 那么,山清水秀且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巴蜀地区的文化又会有怎样的特性呢? 第一,强烈的反叛意识,锐意的革新精神。“巴蜀人总能引领文坛的革新。蜀中才子,

积累对联——巴蜀文化、民俗、名人

一、巴蜀文化 武侯祠 1.简介: 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武侯 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 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 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 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对联赏析: (1)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赏析】这是明代文人游俊题在“三顾堂”正门的对联。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前、后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2)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艾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赏析】收二州(指收复东川、西川),排八阵(孔明排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点七星灯续命),一心只望酬三顾(报三顾茅庐之恩)。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3)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赏析】要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一是“攻心”。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其意思和《孙子》“上兵谋……下政攻城”相近。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 二是“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诗、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意思是作此歌以穷极其反侧不正之情。《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杨注:“反侧,不安之民也。”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 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

巴蜀地域文化_作业答案(0000)

巴蜀历史与文化作业1 一、选择题(1-10题和21-30题为单选的哦,大家别抄错了哦!) 1、距今200万年前,生活在今四川地区的原始人类是(A)A、巫山人 B资阳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巴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极广,其中内容特别丰富,最令世人瞩目的是(D)A富林文化B羊子山文化C铜梁文化D三星堆文化 3、最早开始修建都江堰水利枢纽前期工程的是(B)A李冰B杜宇C开明D司马错 4、李冰最早在(A)凿井煮盐,开创了巴蜀井真诚业的新局面。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5、公元前106年,西汉王朝在巴蜀故地设(B)A巴郡和蜀郡B益州C山川D山峡四路 6、东汉时期,巴蜀盐业迅猛发展,特别是(B)开始用天然气煮盐,开创了世界开然气煮盐的历史。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7、公元221年,齐备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前蜀B后蜀C成汉D蜀汉 8、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后蜀B蜀汉C成汉D前蜀 9、公元934年,(A)在成都建立了后蜀政权,A孟知祥B孟昶C王建D刘禅 10、唐代,四川制糖业十分发达,制造糖霜技术传入(D)A梓州B简州X蜀州D遂州 11、三星堆文化遗址可能是蜀国(C、D)的都城A蚕丛B柏灌C鱼凫D杜宇、开明王朝 12、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ABC)率大军伐蜀,蜀国灭亡A张仪B司马错C都尉墨D安阳王E李冰 13、汉代巴蜀的金银工艺技术很高,其技法有(ABC)A金银错B鎏金C锃金我D仓金 14、南北朝时期,益州先后国南北朝的(ABCFH)所统治A宋B齐C梁D陈E北齐F北周G东魏H西魏 15、诸葛亮治蜀采取了(ABCD)等措施A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B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C务农殖谷、闭关息发D南征北伐 16、诸葛亮为巩固南征胜利成果,采取了(ABCD)等措施A调整南中行政区划健全郡县制B移南中劲卒青羌余家人入蜀C把夷帅徙置成都为官D派人到南中推广牛耕技术 17、唐肃宋时期,唐代巴蜀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是(ABC)A剑南东川B剑南西川C山南西道 18、隋唐时期,蜀锦生产主要集中在(ABC)A成都府B蜀州C绵州 19、隋唐时期,巴蜀地区商业十分繁荣,主要商业城市有(ABCDE)A成都B梓州C陵州D阆州E夔州 20、隋唐时期,蜀罗主要生产地在(ABCD)A成都府B蜀州C彭州D汉州 21、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发动起义,994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A大蜀)政权 22、宋代四川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北宋时期,成都出现了(C)C交子 23、公元1286年,元朝设(D)从此开始了四川独立建省的历史。D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24、1644年12月14日,张献忠在成都产(B)政权B大西 25、明朝万历年间(A)种植引进四川。A草棉 26、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1.42M的(A),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M的深井,A焱海井 27、1978年开始,四川在农村试行“凶产到组”责任制。(A)首先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联产计酬”实验,并取得成功,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A广汉金鱼公社 28、 15ABCD 16ABCDE 17ABC 18ABC 19ABCD

巴蜀文化精粹

巴蜀文化精粹 姓名:欧建林班级:2016年春季班成绩:100分 1 “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有_________。 A、饮食, 语言, 民居, 文学 B、方言, 作物, 气候,服饰方言, 作物, 气候,服饰 C、方言, 民居, 饮食, 民间信仰 D、民间信仰,作物, 气候,服饰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2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就曾说过“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 俗”是指_________。 A、风格,俗气 B、流行,习惯 C、格调,俗习 D、风俗,传统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3 傣家竹楼的房顶呈“人”字型,是因为____________。 A、方便排水 B、方便饲养禽类 C、因为美观 D、防止潮气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4 以重庆为中心,向北辐射至大巴山南缘,向南辐射至贵州东部,向东辐射至湖北等地的文化区域是_________。 A、蜀文化 B、巴文化 C、汉文化 D、楚文化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5 巴蜀地区的古国历史有_________年。 A、3000 B、4000 C、5000 D、6000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6 公元前316年开始,巴蜀地区成为_________国的属地。

A、楚 B、秦 C、魏 D、赵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7 全世界唯一一所连续办学2000多年未曾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是__________。 A、石室中学 B、石鼓书院 C、岳麓书院 D、清华大学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8 被称为“西道圣人”的人是_________。 A、司马相如 B、文翁 C、扬雄 D、严君平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9 其文章“广博闳丽,卓绝汉代”的是___________。 A、贾谊 B、扬雄 C、王褒 D、司马相如 我的答案:D 得分:5.0分 10 “川北圣人”_____________及其领导民盟的第三种道路的探索,是20世纪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构成内容。 A、张澜 B、刘咸炘 C、廖平 D、吴虞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11 近现代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中,属于巴蜀的人物有___________。 A、郭沫若 B、邹容 C、吴虞 D、廖平 E、刘咸炘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5.0分

何开四-巴蜀文化赋

何开四及其作品 巴蜀文化赋 天地玄黄,远古洪荒。沧海毕,巴蜀立。风光甲天下,人文鼎盛千古。巫山龙骨坡,依稀人类远祖;资阳黄鳝溪,仿佛智人聚落。三代蜀王,演绎古蜀文明;三星伴月,辉映青铜之光。秦扫六合,中原交通,言语文字,始与华同。李冰治水,泽润百代,都江孕育天府;文翁化蜀,礼义兴焉,蜀学比于齐鲁。凿火井于坚崖,开盐泉以斥卤;五尺道上篝火长明,蜀锦铺就丝绸之路。凤求凰兮,有几许浪漫情怀;说古唱今,市井多诙谐之风。锦里风华,百代流韵;三都载赋,五都齐名。巴有将,蜀有相,三国鼎立,诸葛治蜀。五月渡泸,平定南中;九里长堤,岁稔年丰。有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天下分久亦必合。看旌旗猎猎,王睿楼船下益州;剑门开启,六郡流民入巴蜀。贞下起元,自唐迄宋,巴蜀风光,独擅风流。民勤耕作,禾黍连云,山野无寸土之旷;工商繁华,层楼复阁,腰缠十万下成都。交子通行市廛,蜀版坊间称雄。更兼文光墨宝,诗酒风流。太白仙风、三苏文章,蜀中才子蜀外扬:老杜诗文,放翁墨韵,自古文人皆入蜀。竹枝词、巴渝舞,党项琵琶僚人鼓:四十里城花如海,万方乐奏有夷风。扬一益二称于天下,二江抱城春水长流。狼烟骤起,中原板荡,宋元战争,浴血巴蜀。钓鱼城堡,固若金汤,蒙哥命丧黄泉;大江神臂,同仇敌忾,壮士义薄云天。叹古今兴亡多少事,赛典赤功高抚四川。明末清初,兵祸连结,哀我生民,十室九空。九州大迁徙,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因整合而升华;川戏新韵,乃昆高胡弹灯。爰及近代,西风暴烈;仁人志士,血荐轩辕。细检保路风潮、五四运动、泸顺起义、万里长征、八年抗战、解放战争,凌烟阁上,庙食百代,几多将军元帅;艺文载志,星光灿烂,堪称惟蜀有才。移天换斗,安邦兴国;巴蜀重光,万象峥嵘。更喜改革开放,去故鼎新。玉垒浮云锦江水,向阳花木早逢春;高楼大厦连天起,百万川军出夔门。西部开发,历史新机。上下求索,任重道远。江山代有才人出,四川之外有百川。举小平理论之大?,开巴蜀文明之新篇。三星与火箭齐飞;都江共沧海一色;文翁化蜀辉映当代文明,扬一益二风流网络经济。无忝于列祖列宗,造福于后世子孙。纪元晋千,海岳献瑞。国祚其昌,巴蜀其盛。 巴蜀文化墙》解说词 编审李锡炎郭伟 撰稿吕汝伦吴少柏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巴蜀文明灿烂辉煌。五千年岁月悠悠,勤劳、勇敢、智慧的四川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明,谱写了壮丽的文化篇章。 巴蜀文化是四川地区古今居住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它可分为巴文化和蜀文化两大系统。巴人的分布以四川东部(今重庆市)为中心,蜀人的分布以四川西部为中心。传说蚕丝是蜀国的第一代国王,先后建都在今天的郫县、成都等地。蜀文化的主要遗迹有新都新繁水观音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 巴蜀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大潮中,回顾四川先贤们的伟大创造和开辟之功,对于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加深对四川省情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选取了四川历史长河中典型而富艺术色彩的十一个片断和人物代表,全方位地展示巴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各组画面采取主题性的集中,按照历史顺序排列,浮雕和画刻浑然一体,气势磅礴,极具艺术魅力。墙前镌刻的《巴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立。我自己是四川人,过去对此感觉不明显。后来一位在中国各个地方教过英语的美国老师告诉我,她发现四川人和别处人不同,很独立,不太容易听人的话。过去有个名对联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是明末清初的话,到清末民初似也如此),大致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巴蜀文化与周边西南的云、贵、藏,西北的陕、甘、青,甚至远到东南亚的文化,都有一些相似,又都不那么一样。 当然,作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下的一个区域分支,还是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中国文化,是可以斟酌的。换言之,中国文化不必是由一个个可区隔的子文化相加而成,而是中国之内各地方人共同分享又各自表述的一个文化;共享者反映共性,各表者表现个性。梁启超早就说过:“自春秋以降,我族已渐为地方的发展,非从各方面综合研究,不能得其全相。”因此,要“了解整个的中国,非以分区叙述为基础不可”。只有通过“分区叙述”以展现个性,才能够真正了解“整个中国”的共性。以下所说的巴蜀文化或区域文化,大体都基于这一视角。

三星堆青铜面具 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中心或主体基本稳定,边缘却伸缩波动,变多于定。巴蜀文化亦然,它不仅在时序上是流动发展的,对外也始终包容开放,没有太强的排他性。在长期持续的互动中,外在因素时常内化于巴蜀文化之中,进而物质化于我们这几天看到的历史遗迹和民风民俗之中。从三星堆到金沙的出土物事可以看出,从很早开始,巴蜀文化就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中原不甚同;但又一直和中原保持接触,与中原文化关联密切,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不入流。包括后来文翁的教化作用,影响恐怕也没有教科书上说的那么大。 司马相如的学问,就是在文翁入蜀之前修习所得。蒙文通先生曾细考其文,发现他“所用词语,多本‘六经’”。故在文翁办学之前,“六经之学已传于蜀”。四川既然出过这样可以影响全国而且带动风气(后来赋的文体很流行)的人物,文翁开发的必要性就减小了(除非文翁入蜀更早)。且文翁带来的不必就是我们后来理解的那个儒学文化。那是中原重黄老的时代,长安就正在重黄老,他会带

巴蜀文化名人研究

新都历史名人录 说到新都名人,那真是数不胜数,但是总的说起来的历史名人莫过于两个状元:杨慎、杨庭和,一个英雄:王铭章,一个秘书:田家英,一个作家:艾芜。下面我们来领略一下这几人的生平和事迹。 两个状元:杨慎、杨庭和 杨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众人皆惊。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式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 此外,杨慎的父亲也是明朝的三朝老臣——内阁首辅杨廷和.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於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後,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 杨慎动身前往戍地云南永昌卫。从前其父廷和当国之时,曾经裁撤锦衣卫冗员,有怀恨在心者趁机埋伏在途中,伺机加害杨慎。杨慎有所准备,处处小心。驰骋万里,到达云南之後,几乎一病不起。 两年後,杨廷和生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其父病愈後又返回永昌。不久,率家奴协助平定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嘉靖八年(1529),杨廷和病逝,杨慎获准归葬其父。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巴蜀文化简介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文化辐射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国蜀汉文化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南方丝绸之路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

巴蜀文化

浅谈巴蜀文化 【摘要】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有500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同时巴蜀大地又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古到今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不仅如此在许多文化领域,巴蜀文化都处在全国前列。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形成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巴蜀、文化 【正文】 一、巴蜀文化简介 1、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①并且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巴蜀地区的地理特点为巴蜀文化的形成起着作用。由于四川盆地地形特殊,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所以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成为了巴蜀地区的对外交通要道。盆地西部的流域,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东部有长江山峡作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正是这样的地理特点,巴蜀先民自古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文化与以下三方文化有明显的交流与兼容:一为荆楚文化,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诡浪漫;二是秦陇文化,注意综核名实,讲究耕战和商业;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礼,看重历史。正是这样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2、巴蜀文化的内容 既然巴蜀文化是一种文化,那么巴蜀文化的内容也应与文化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及日常用品等,这是一种显性文化。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而心理文化则主要是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都是隐性文化。应该说,巢居文化、笮桥文化、栈道文化、林盘文化、梯田文化是古巴蜀物质文化的成果。巴蜀之地古称“四塞之国”,主要交通要道是山原之间的河谷,所以古时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再加上四周高山环绕,处处险峻。为了方便与外界沟通,形成了栈道文化。同时,巴蜀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风俗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由此形成了巴蜀地区特殊的风俗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巴蜀文化的物质文化。巴蜀文化的制度文化受周边影响比较大。在巴蜀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秦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影响是最深的,因此巴蜀文化的很多方面都具有秦文化的特征。就制度方面而言,巴蜀地区的制度文化是受秦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特别是秦文化的封建土地制度和郡县制等。巴蜀文化的心理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就考古方面就可以看出,四川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反映巴蜀文化的珍贵文物。“现有藏品26万余件,其中国家三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

课程名称: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 作业名称:德阳巴蜀文化旅游资源介绍 班级: 13级旅管2班 授课教师: 干鸣丰老师 学生姓名: 杜莉高金华何晓雨康钰兰 学号: 07 09 12 15 德阳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1.德阳简介 德阳就是四川省地级市,别称旌城,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南靠成都,北接绵阳,东壤遂宁,西邻阿坝,现辖旌阳区、中江县与罗江县,代管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幅员面积5911平方公里,就是成都旅游门户圈得重要组成部分。 德阳市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可分为古迹与建筑类、人类文化遗址、宗教文化等类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中独具魅力得有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乡村文化与德孝文化等。

2.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2、1古蜀文化 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就是四川地区迄今发现得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得古蜀文化遗址,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得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得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现已陆续出土了不少重要文物,特别就是三星堆旁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得发现,出土了上千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一批青铜人物雕像群、连座2、6m高得青铜立人像、造型神奇得青铜纵目面像、约4m高得青铜神树与1、42m长得金皮杖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三星堆文化遗址处于长江上游文化区之中心得成都平原,从遗址内出土得大量珍贵文物以及遗址东、南、西三面所发现得商代古城墙上瞧,考古学家一致认为三星堆就是蜀国早期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邑所在地。

2、2三国文化 成都就是三国时期蜀汉得政治与经济中心, 而罗江白马关就是秦入蜀得最后一道关隘,就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得屏障,就是历史上著名得三国古战场之一。白马关景区隶属四川省罗江县,地处成德绵经济圈中心地带,景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众多,形成了三国文化旅游与体育运动休闲两大板块。景区内有全国唯一祭祀刘备军师庞统得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庞统祠;《三国演义》中描述得庞统率军攻取益州过程中箭身亡得落凤坡,以及后人在此为追思庞统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而兴建得衣冠冢-血坟;诸葛亮之子孙诸葛瞻、诸葛尚训练蜀军将士得点将台;诸葛瞻、诸葛尚率领蜀军将士抵御魏军邓艾得古战场八卦谷;以及目前保存完整得4、7公里金牛古驿道。德阳市得三国遗迹就是蜀汉历史上最悲壮得一幕,有着极其深远与广泛得影响,对于研究三国文化、开展三国文化旅游具有重要得价值。 2、3乡村文化 德阳得乡村文化旅游独具特色,中国绵竹年画村、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什邡马祖故里、渔江新村、广汉松林桃花山景区等共同构建了德阳乡村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中国绵竹年画村、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两个4A级景区就是这条精品线路上得精华。其中,绵竹年画村景区围绕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文化,融合四川民居与江南水乡风格,结合新农村建设,集年画生产与乡村观光于一体。而在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可以享受到风光秀美得湿地沟、独具扬州风韵得九龙水街,更可以体验滑草、登山、山地自行车等运动项目。

巴蜀历史大事记

巴蜀历史大事记 武陵君(上石焱煌)(2012-06-18 16:29:02) 古代 约公元前30世纪古史传说:轩辕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昌意降处若水(今雅砻江),生颛顼,封其支庶于蜀;禹生西川石纽(今北川羌族自治县),娶于涂山,在蜀导江治水;蚕丛氏、柏濩氏、鱼凫氏三代蜀王相继王蜀,各数百岁。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鱼凫氏建立古蜀王国,建都今广汉三星堆。巴人活动于今汉水上游地区。 约公元前11世纪巴、蜀从周武王伐纣。西周王朝封其宗姬于巴,为巴子国。亦封蜀为诸侯国。杜宇(望帝)取代鱼凫氏,在蜀建立杜宇王朝,建都今郫县。 约公元前7世纪荆人开明氏鳖灵入蜀为相,开凿玉垒山,治水有功,逐走杜宇,立为蜀王(丛帝),建立开明王朝,建都今双流县境。 约公元前6世纪蜀王开明五世迁都成都市,建立五丁制度。 前361年,巴国入川,据有川东之地。 前316年,秦惠王遣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师从石牛道伐蜀,蜀亡。同年,秦移师攻巴,俘巴王,巴亡。 前314年,秦置巴郡,郡治江州(今重庆)。秦封蜀王子通为蜀侯。 前285年,秦昭王改蜀国为蜀郡。 前256~前251年,秦昭王时,李冰为蜀守,主持修筑都江堰,倡导凿井吸卤煮盐。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设巴、蜀二郡,郡下设县。为开通西南夷,下令修筑五尺道(由今宜宾通往云南曲靖)。 前206年,刘邦率军入汉中,任汉中王,统治汉中、巴、蜀三

汉王朝。 前156~前141年,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在成都市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史称“文翁兴学”。 前135年,汉武帝派唐蒙开发西南夷,入夜郎(今贵州西部),分置郡县。 前130年,汉武帝派唐蒙发巴蜀数万民工修筑南夷道。 前106年,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益州部管辖今四川、云南、贵州省等地。 前104年,汉武帝颁行由巴郡阆中市人落下闳等改制的“太初历”。 公元8年,王莽取代西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改蜀郡为导江,太守为卒正。 23年,王莽政权瓦解,导江卒正公孙述任蜀郡太守兼益州牧。 25年,公孙述据蜀称帝,号“白帝”,国号大成,史称“大成政权”。益州大部分地区归其统治。 3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派兵攻大成,公孙述败死,大成国灭亡。 179年,巴蜀板盾蛮起义,攻占巴西、广汉等四郡。 184年,北方黄巾大起义爆发。张角在巴郡发动“五斗米道”起义。 188年,马相等在绵竹(今德阳黄许镇)发动黄巾起义,马相自称天子,拥众数万。[东汉]朝廷为镇压起义,派刘焉入蜀为监军使者。刘焉领益州牧,图谋割据称帝。刘焉死后,其子刘璋任益州牧。刘焉父子据蜀共26年。 208年,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后,率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曹军败。曹、孙、刘鼎立局面基本形成。 214年,刘备大军兵临成都市,刘璋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221年,刘备在成都市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任诸葛亮为丞相。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

在“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上的 讲话 王生铁 (根据记录整理) 2010年12月19日 各位专家,各位同志: 长江文明是中国重要的流域文明,荆楚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为了深入研讨荆楚文化、长江文明的内涵与特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繁荣和发展区域文化、推进学术研究,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共同主办的“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借此机会,我首先向来自各省市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位专家、各位新老朋友、全体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这一主题谈点肤浅的认识,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文明的文化地理结构,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在中国文化地理中,有两条最重要的河流,就是长江和黄河。我们已经知道,凡是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代文明,其起源和发展均与大江大河有关,古埃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尼罗河,以至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古巴比伦文明则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河中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兴起的,古印度文明(或称印度河文明)则是在印度河流域兴起的,中国文明则是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兴起的,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至被学者称为中国的两河。 从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看,中国文明起源呈“满天星斗”的格局,但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则是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尤其是两河的中下游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文化区、黄河下游的海岱文化区、长江中游的两湖文化区和长江下游的东南文化区。这四个地区产生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新石器时代,这四大文化区的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后来就构成了中国文明的基本区域或核心区域。这就是中国文明的两河地区。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长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长江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而东,横贯我国东、西、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涉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沿江九省市,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板块连接起来,而且与京沪、京九、京广、焦柳等南北铁路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体的显著区位优势,是我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最具活力的区域

素质教育课程——巴蜀文化对诗仙李白的浸润作业.

巴蜀文化对诗仙李白的浸润作业 单选题(共17道题) 展开收起1.(4.0分)在李白故居附近,有一条默默流淌的小溪从北向南流过天宝山,历来人们称为“磨针溪”。中国妇孺皆知的______成语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A、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B、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C、南山有鸟,北山张罗 D、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4.0分 2.(4.0分)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尤其是其______诗风的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唯心主义 D、理想主义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4.0分 3.( 4.0分) 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_______名人。 A、中国文化 B、中亚文化 C、世界文化 D、巴蜀文化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4.0分 4.(4.0分)早在汉魏之际,蜀地就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______的发源地和发祥地。对李白的思想影响最大。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道教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4.0分 5.(4.0分)李白自称_______,是有意与四川故乡之名谐音,以表达思乡之情。 A、谪仙 B、诗人 C、彰明人 D、青莲居士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4.0分 6.(4.0分)因为李白祖籍在甘肃的陇西,所以他的故居就叫______。 A、碎叶城 B、陇西院 C、龙安府 D、匡山书院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4.0分

7.(4.0分)李白带着自己的作品远赴长安,求教于诗坛的老前辈_____,老诗人看到他的《蜀道难》第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马上就大为吃惊,老诗人连连拍案叫绝。 A、苏頲 B、张说 C、贺之章 D、李邕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4.0分 8.(4.0分)关于李白的出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四川故乡的人都知道李白是天上的______下凡。 A、长庚星 B、太白金星 C、峨眉月 D、启明星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4.0分 9.(4.0分)唐朝著名诗人______作了一首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对唐朝八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动的描述。诗人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A、杜甫 B、李商隐 C、杜牧 D、白居易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4.0分 10.(4.0分)李白在诗歌中多次热情地歌颂古代的侠客精神,慷慨豪迈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其中著名的《侠客行》不但被______用作了武侠小说的名字,还隐藏着书中厉害武功的秘密。 A、梁羽生 B、金庸 C、司马翎 D、古龙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4.0分 11.(4.0分)李白是四川人,他对家乡的月亮感情特别深;他的故乡月的复合意象,就是特殊地体现为______。 A、山月 B、明月 C、峨眉月 D、蜀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4.0分 12.(4.0分)李白10岁时,一次他随父亲到绵州赴晚宴,客人们听说李白年少学厚,善于吟诗作赋,想考考他,要他以_____为题写一首诗,李白稍作思考吟出了《上楼诗》。 A、黄鹤楼 B、岳阳楼 C、越王楼 D、腾王阁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4.0分

两个_嘉定府中学堂_与巴蜀文化名人的关系杂考

两个“嘉定府中学堂” 与巴蜀文化名人的关系杂考陈俐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 清末民初,在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中,两所“嘉定府中学堂”相继在成都和乐山开办。这两所学校的创办,得力于一些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如吴天成、廖赞裳、王祚堂等。还有一批巴蜀文化名人也与这两所学堂发生了重要关系,如吴虞、萧湘、吴芳吉、郭沫若、曹葆华等。文章力求借助一些新发现的史料,还原这两所中学的创办过程以及相关的人事关系。由此透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在剧烈的文化转型中的种种状况,让一批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浮出历史的水面。 关键词:清末民初;中学教育;嘉定府中学堂;巴蜀名人中图分类号:G63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4)08-0088-05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wo “Jiadingfu School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Ba Shu Cultural Celebrities CHEN L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614000,China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Min Dynasty ,influenced by the founding of modern schools ,two “Jiadingfu School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have been set up in Chengdu and Leshan.The founding of these two schools ,thanks to some scholars who were devoted to the cause of Chinese education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such as Wu Tiancheng ,Liao zanshang ,and Wang Zuotang.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im -portant Ba Shu cultural figures who are related with these two schools ,such as Wu Yu ,Xiao Xiang ,Wu Fangji ,Guo Moruo ,Cao Baohua and so on.This paper seeks the help of some newly discovered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restore the process of founding these two schools and the related human relations ,and to have a clear idea of various conditions of intens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Min Dy -nasty ,so that a group of scholars dedicated to the cause of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will be no -ticed by us. Key Words:The End of Qing Dynasty ;Education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Jiadingfu School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Ba Shu Celebrity 废除科举之后,新式学堂如春笋一般破土而出,和全国一样,乐山也开办了第一所正式的新式中学堂:嘉 定府官立中学堂。说起这所学堂,还有一番史话,因为它涉及到历史上另一所“嘉定府中学堂”。这两所中学的关 收稿日期:2014-06-09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3YJA751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俐(1956—),女,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第29卷第08期2014年08月 Vol.29,No.08Aug .20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