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51-451)小儿诸汗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51-451)小儿诸汗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51-451)小儿诸汗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51-451)小儿诸汗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五十一

小儿诸汗门

小儿直诀【宋?钱乙】

汗论

喜汗者,厚衣卧而额汗出也;盗汗者,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遍身汗,用香瓜丸。胃虚汗者,上至项下至脐也,用益黄散。六阳虚汗者,上至头,下至项,难治。

【注 按前证因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或因饮食停滞郁热,或厚衣温暖,脏腑生热而津液妄泄也。其喜汗属心经血热用导赤散,血虚用团参汤。其盗汗属肾经,虚热用五味异功散,气血虚弱用人参养荣汤。若寒水侮土,用益黄散。设泛行施治,误损脾胃,多成疳瘵。其六阳虚汗,乃禀赋不足,若用参附、芪附二汤,亦有生者。大凡汗多亡阳,必至角弓反张,颈项坚强,用十全大补之剂,多有生者。】

幼科发挥【明?万全】

头汗

汗者,心之液也。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自汗

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其方以黄芪以补其卫,当归、生地黄以补其荣,芩、连、蘗以泻其气血之火,用浮小麦

为引入肺,以泻其皮毛之热,此治诸汗之神方也。

盗汗

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婴童百问【明?鲁伯嗣】

盗汗骨蒸

仲阳云:盗汗出者,乃睡而汗自出,肌肉虚也。团参汤治小儿盗汗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此药收敛心气。汤氏云:汗者血也。血虚亦能自汗作热,宜服团参汤、牡蛎散、龙胆汤,治小儿一切盗汗。又有通神丸治通身多汗。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自汗

议曰:凡初生至周晬之儿,不可自汗。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朮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芪汤调与服,以愈为度。有伤寒热证自汗,当以小柴胡加龙胆治之。夏月自汗多,宜白虎汤主之。热多自汗而喘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

汗者,心之所藏,在内则为血,发外则为汗。盖汗乃心之液,故人之气血平则宁,偏则病。经云:阴虚阳必凑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皆由阴阳偏胜而致也。小儿血气嫩弱,肤腠未密,若厚衣温暖,熏蒸脏腑,脏腑生热,热搏于心,为邪所胜,故液不能内藏,熏出肌肤,则为盗汗也。又或伤于冷热,冷热交争,阴阳不顺。津液走泄,亦令睡中汗自出。其间有虚实之证:虚者谓诸病后大汗后血气尚弱,液溢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人黄瘦,失治则变为骨蒸疳劳也。丹溪云: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出汗。方其睡熟也,濈濈然出焉,觉则止而不复出矣,亦是心虚,宜敛心气、益肾水,使阴阳调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钱氏云:上至头,下至项,谓之六阳虚汗,不须治之。

自汗

自汗者,汗不待发表而自出也。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又曰:阴虚而阳必凑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东垣曰:表虚自汗,秋冬用桂,春夏用黄芪。丹溪云:汗者心之液也。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巢氏云:虚劳病,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为自汗。夫心为主阳之脏,火也。阳主阴,人身津液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亦随其火所扰之处而泄,则为自汗矣。治法当用参、芪甘温益气之药,使阳气外固而津液内藏,则汗止矣。若元气虚者,夏用六君子汤加山药、山茱萸,冬月用加减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者,四物加参、芪。有热者当归六黄汤。气血俱虚者,十全大补汤。心肾虚热者,六味丸。虚寒者八味丸。心经血虚者,团参汤。胃经气虚者,六君子汤。饮食劳倦者,补中益气汤。嗜卧倦怠者,升阳益胃汤。热伤元气者,清燥汤。暑干心包络者,清暑益气汤。外伤风邪者,惺惺散。虚劳羸瘦者,人参养荣汤。思虑伤脾者,归脾汤。怒动肝火者,小柴胡汤。肝经虚热者,加味逍遥散。肝经湿热者,龙胆泻肝汤。泄泻脉微者,人参理中汤。手足汗者,补中益气汤。胸腹汗者,四君子汤。当心一片汗者,茯苓补心汤。黄汗者,茵陈五苓散。血汗者,血余散敷之。此皆去汗之大法也。仍推五脏相胜主之。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

为命绝;柔汗发黄,此为脾绝;汗出不流,如贯珠者,为绝汗。数者并不治。若六阳虚,则汗出上至头下至项,亦多主难治。

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粘人手,速救胃气,全蝎观昔散,用姜枣煎汤调服,及沉香饮为治。

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即有,此候太虚,急当补脾,投益黄散、参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汤。

肺虚自汗,其候右脸色多晄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连声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令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

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冰,此证已危,金液丹、固真汤主之。

有实证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间昏醒,浸浸汗出,当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或间投五苓散,温白汤调下。

胃怯,汗上至项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六阳虚汗上至项,不过胸也,不须治之。

喜汗,厚衣卧而额汗出者,止汗散主之。

海藏云:一婴童盗汗凡七年矣,诸药不效,予与凉膈散、三黄丸,三日病已。盖肾为五液,化为五湿,相火逼肾,肾水上行,乘心之虚而入手少阴,心火炎上而入肺,欺其不胜己也。皮毛以是而开,腠理元府不闭而为汗出也。出于睡中者为盗汗,以其觉则无之,故经曰:寝汗憎风是也。先以凉膈散泻胸中相火,相火退;次以三黄丸泻心火以助阴,则肾水还本脏,元府闭而汗为之自已。

有小儿无疾,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证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煨姜水煎服,次投益黄散、参苓白朮散。

有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面额上濈濈然,此为惊肝证,宜镇惊丸,或琥珀抱龙丸,及茯神汤,加麻黄根,水煎服,取效。

盗汗

睡则汗出,寤则自收也。钱氏曰:小儿睡而自汗出者,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胸,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脾、益黄散主

之。

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盖阳为卫气,阴为荣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藏肝也。热搏于心,故液不能内敛而外泄于皮肤。人卧则静而为阴,觉则动而为阳,故曰自汗属阳,盗汗属阴也。多因心肾不交,水火不能既济,肾虚则闭藏之令失守,故有是证。宜用六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胆风热者,柴胡清肝散。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余证见自汗,当参览之。

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阴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芪,水姜烧枣烧盐服。

二物通汗散【《千金方》,下同】治少小有热不汗。

粉半斤 雷丸四两

右捣为细末,治下筛,以粉儿身。

二物茯苓粉散 治少小头汗。

茯苓 牡蛎各四两

右件筛,以粉八两,合捣为散,有热辄取粉,汗即止。

二物黄连粉散 治少小盗汗。

黄连 牡蛎 贝母各十八铢

右以粉一升,合捣下筛,取粉儿身,佳。

止汗散【《小儿直诀》,下同】治睡而自汗。

败蒲扇烧灰存性

右研细,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无时。

香瓜丸 治遍身汗出。

胡黄连 川大黄煨 柴胡 鳖甲醋炙黄 黄连 黄蘗 芦荟 青皮各等分右为末,将黄瓜一个,去穰纳药,煨熟杵和面糊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新水下。薛己曰: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若心经血虚用团参汤,肾经虚热用地黄丸,血气虚用人参养荣汤之类。胃气虚用六君子汤,或用一味白朮炒为末,以浮麦炒,浓煎汤调服。

当归六黄汤 治血气不足,虚火内动,盗汗不止。

当归 熟地黄 黄芪炒 黄蘗已上俱炒黑 黄芩 黄连 生地黄各等分

右,每服二钱,水煎。

团参汤 治心血虚热,自汗盗汗。

人参 当归各等分

右用猪心一片,每服三钱,水煎服。

芪附汤 治禀赋气虚阳弱,自汗不止,肢体倦怠;或大病后阳气亏损,并急服之,多有生者。

黄芪蜜炙 附子炮等分

右,每服一钱,姜水煎。

参附汤 治禀赋不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或病久阳气脱陷,急宜服之。

人参五钱 附子炮,一两

右,每服一钱,姜水煎。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或久病虚损,口干食少,咳而下痢,惊热自汗。

白芍药一钱五分 人参 陈皮 黄芪蜜炙 桂心 当归 白朮土炒 甘草炙,各一钱 熟地黄 五味子杵炒,各七分 远志五分

右,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扑汗方【《婴童百问》,下同】治表虚自汗。

黄连 牡蛎粉 贝母各半两 米粉一升

右末,敷于身上。

牡蛎散 治血虚自汗;或病后暴虚,津液不固自汗。

牡蛎煅,二两 黄芪 生干地黄各一两

右銼散,每服二钱,水半盏,煎五分,去滓,不拘时服;或为末,米汤下;或加小麦煎。

龙胆汤 治小儿血虚自汗。

龙胆草 钓藤 柴胡 黄芩 桔梗 芍药 茯苓 甘草各六铢 蜣螂二枚,去翅俱炙 大黄一两,煨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升,取五合为剂也。服之如后节度。药者有虚实,药宜足数合水也。儿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为三服;儿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为三服。以渐加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直指方》为末,每服一钱,北枣煎服。或加防风、麦门冬以导心热,黄芩减半。去蜣螂亦可。

通神丸 治小儿白日精神欢悦,至夜卧,通身多汗。

龙胆草不拘多少

右为末,米酢煮糊丸椒目大。每服五七丸,用饭饮下。一方,加防风等分,水煮糊丸。

生犀散 治小儿骨蒸潮热,盗汗肌瘦。

犀角屑 鳖甲酥炙 柴胡 知母 地骨皮 胡黄连各一钱 大黄 桃枝各半钱

右銼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五分,去滓服,无时。

十全大补汤【《证治准绳》,下同】治诸虚不足,自汗不食,时发潮热等证。

白茯苓 人参 当归 白朮 黄芪炒 川芎 肉桂 白芍药炒 熟地黄 甘草炒,各等分

右,每服三五钱,加姜、枣,水煎服。

血余散 治汗不止。

男子乱发一握,煅存性为末

右以绢袋盛置,干扑之。

黄芪散 治虚热盗汗。

牡蛎煅 黄芪 生地黄各等分

右为末,煎服,不拘时。

白朮散 治自汗盗汗。

白朮三两 小麦一合,炒

右用水一锺半,煮干,去麦为末,以黄芪煎汤,量儿大小调服。忌萝卜辛辣炙煿之类,乳母尤忌。

沉香鳖甲丹 治潮热盗汗。

沉香 草龙胆 当归洗焙干 绵黄芪銼 鳖甲童子小便浸一宿,去裙襕,酥炙黄,各一两 川黄连 川大黄微炮,各半两

右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用麦门冬去心,煎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苁蓉丹 治血少肌瘦盗汗。

肉苁蓉无灰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炭火炙令干 鳖甲涂酥炙黄去裙襕,各一两 当归 绵黄芪 何首乌各半两

右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温米饮下,食前,量儿大小加减。

升麻汤 治肌热盗汗。

川升麻 绵黄芪蜜炙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熟干地黄半两,已上捣罗为末,次用 天竺黄 牡蛎粉各半两,研匀

右件通拌匀,每服半钱至一钱,煎竹叶汤调下。

牡蛎散 止盗汗。

牡蛎粉二两 麻黄根为末 赤石脂细研 糯米粉各一两 龙脑一钱,研

右件再研拌匀,每用一匙头,新绵包,每日及夜,常常扑身体头面有汗处。

虎杖散 治实热盗汗。

虎杖水煎服,量多少与之,无时。

单方

小儿盗汗身热:龙胆草、防风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亦可丸服,及水煎服。【《婴童百问》】

小儿盗汗:麻黄根三分,故蒲扇灰一分为末,以乳服三分,日三服;仍以干姜三分扑之。【《古今录验》】

小儿自汗盗汗,潮热往来:胡黄连、柴胡等分为末,蜜丸芡子大,每用一二丸,水化开,入酒少许,重汤煮一二十沸,温服。【《保幼大全》】

医案

《小儿直诀》曰:张氏三子,大者汗出遍身,与香瓜丸;次者上至项,下至胸,与益脾散;小者但额有汗,与石膏汤,各五日而愈。若概用麦煎散治之,误矣。

李梴《医学入门》曰:晋郎中子自婴至童盗汗,凡七年矣,诸药不效。予与凉膈散、三黄丸,三日病已。盖肾为五液,化为五湿,相火逼肾,肾水上行,乘心之虚而入手少阴,心火炎上而入肺,欺其不胜己也,皮毛以是而开,腠理元府不闭而为汗出也。出于睡中者盗汗,以其觉则无之,故经曰:寝汗憎风是也。先以凉膈散泻胸中相火;相火退,次以三黄泻心火以助阴,则肾水还本脏,元府闭而汗为之自已。

万氏《幼科发挥》曰:本县江兰峰一子七岁,头面出汗如流,用人参、当归二味,同豮猪心煮汤服之,安。

薛氏《保婴撮要》曰:一小儿面色或白或青,或恶寒,或发热,鼻间微黄兼白,盗汗自汗,胸膈不利,饮食少思,常怀畏惧。余以为脾肺气虚,不信;又用朱砂安神之类,前证益甚,更往来寒热,泄泻不食,余用六君子汤加黄芪、当归为主,佐以八珍汤之类而痊。

一小儿五岁,腹痛泄泻,盗汗,鼻间右腮皆白,此属脾肺气虚而食积所致。用六君子加山楂、神曲四剂,腹痛顿止;去二味,又四剂而便调;用四君、归、芪二剂而盗汗止。

一小儿十二岁,形气瘦弱,右腮白,两颏赤,鼻间隐青,盗汗久不愈,此禀足三阴虚而然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儿三岁盗汗少食,闻药即呕,此胃伤也,用浮麦炒为末,每服少许,以乳调服,旬余呕止乳进,佐以六君子汤而愈。

一小儿停食腹痛,夜间盗汗,此脾虚食积所致,用六君子汤数剂,腹痛渐愈,盗汗亦止。后复停食,服消积丸,作泻不止,自汗盗汗,饮食甚少,睡而露睛,四肢发搐,此脾土虚而肝木所胜,用六君子少加柴胡治之,饮食渐进,诸证渐愈;但盗汗不止,属肾虚也,佐以地黄丸愈。

一小儿发热,呵欠烦闷,咬牙盗汗,属肝胆火证,用小柴胡汤加山栀二剂,又用地黄丸料煎服而愈。

小儿阴病门

平治会萃【元?朱震亨】

脱囊肿大

脱囊者,阴褒肿大,坠下不收上之证,用木通、甘草、黄连、当归、黄芩等煎服。

脱囊,紫苏叶为末,水调敷上,荷叶裹之。

幼科发挥【明?万全】

(疒颓)疝

(疒颓)疝,此厥阴肝经病也,与肾无干,皆寒所致。有肿而不痛者,名(疒颓);痛而不肿者名疝;有肿又痛,名(疒颓)疝。茱萸内消丸主之。

婴童百问【明?鲁伯嗣】

阴肿疝气

巢氏云: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下通于阴。小儿有少阴之经虚而受风邪者,邪气冲于阴,与血气相搏结,则阴肿也。然儿有大小壮弱,起止中节可也。苟肾经气虚,或坐石不起,冷气凝之,或近地经久,风邪湿气伤之,不为阴肿者,几希矣。间有啼叫怒气,闭击于下,给聚不散,加以水窦不行,亦能发为此疾。治法,桃仁丸。如小儿外肾肿大,茎物通明,牡蛎粉研极细,鸡子清调敷为佳。又

有疝气名偏坠,急宜下药。小儿生下亦有如此者,不疼不痛,此皆不须攻击,不治而自愈。若肿痛甚,急当服药,宜五苓散、青木香丸、汤氏化生丸,并疏气药。《济生方》:牡丹皮、防风为末,酒调服,极效。五苓散加防风、牡丹皮亦效。此证有热甚者,三黄丸治之。

保婴撮要【明?薛铠】

阴肿疝气

小儿阴肿疝气者,多属肝肾气虚,及坐卧寒湿之地,或风邪所伤,血气相搏,或啼叫气逆,水道不行,或禀父肝经虚热,或妊娠肝气郁结,或乳母怒动肝火而致者。若儿肝经热,用栀子清肝散。儿啼躁怒,用匀气散。乳母恚怒,用柴胡清肝散。肝火气逆,用加味逍遥散。小腹作痛,小便濇滞,用龙胆泻肝汤。久坐冷地,小便不利,用四苓散加柴胡、山栀、车前子。不时寒热者,加味小柴胡汤。经云:肝气热则茎痿,宗筋弛纵,肾茎肿胀,或出白液痒痛,或里急筋缩,挺纵不收,或精随便下者,此名筋疝,俱属肝火,不系于肾,宜详治之。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

《内经》大奇论曰: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证。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盖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故令脐腹绞痛者是也。又巢元方曰: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伤,荣卫不调,二气虚弱,风冷入腹而成。故《脉经》云:急者紧也,紧则为寒、为实、为痛。血为寒泣则为瘕,气为寒聚则为疝,皆因本脏气虚,外感于寒湿,内伤于生冷,遂使脐腹绞刺,激搏而痛,无有定处,仓卒之际不堪忍者,谓之疝也。并宜先用五苓散,沸汤调服和解。轻则但以白芍药汤、乌梅散、钓藤膏为治;重者金茱丸、散气丸,未有不愈也。

(疒颓)疝者,阴核气结,肿大而钓痛也,多因小儿啼怒不止,动阴气,故阴

气下系,结聚不散而得之;或胎妇啼泣过伤,令儿生下,小肠气闭,亦变此证。惟是阴气不得流行,加以风冷入焉,白水聚焉,故水气上乘于肺,先喘急而后疝痛。其状有如李者,亦有稀软者,亦有并肾肿大者,亦有大硬者,脐下痛楚,皆不能忍。用药行心气,逐肾邪,利其大小二便,更无补法。

偏坠

小儿狐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两,二物为散,每服八分,日再,酒调下;蜜丸亦可。

阴肿

小儿阴肿核肿者,由儿啼怒气逆不顺,乘虚而行,阴核偏大;又因甘肥不节,生冷过度,致生疳气,气结不行,流入阴中;或伤暑毒,或触风邪,使血气与邪气相搏,停结不散,则成阴肿也。

若肾经气虚,或坐石不起,冷气凝之,或近地经久,风邪湿气伤之,不为阴肿几希矣。间有啼叫,怒气闭系于下,结聚不散,加以水窦不行,亦能发为此疾。治用桃仁丸主之。丹溪谓脱囊肿大,坠下不收,用紫苏茎叶为末,水调荷叶包之。一人传此方,用野白紫苏为末,湿则掺之,干则香油调傅,虽皮溃子坠,皆有神效。此用紫苏,盖亦同功也。

诸筋会于阴器,邪客于厥阴少阴之经,与冷气相搏,则阴囊肿痛而引缩。经中虽分四证:曰肠(疒颓)、气(疒颓)、水(疒颓)、卵(疒颓),然小儿患此,若治之不早,则成痼疾。如腰曲腹痛,冷汗自出,而阴囊二子吊缩入腹,痛止方出,名为内吊,用乌梅散、匀气散、金茱丸、金铃散为治。

有阴茎全缩不见,有阴囊光肿不痛,此因肝肾气虚,宜以橘子仁煎汤,调下金铃散、匀气散,皆可投之。《内经》曰:(疒颓)癃疝肤胀者,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疒颓)癃疝。由是观之,乃阴气盛而致有此。吊缩者,筋急也。筋遇寒则引缩,遇热则弛张,故《三因》所用方法,以宽小肠气疏风为治。然小儿此证,多因坐阴润之地,感风湿而得。用当归散加槟榔、苍朮,水姜煎服,并青木香汤、

钓藤膏,外以立消散傅之。

有外肾无故而肤囊肿大,不燥不痛,光亮如吹,此名气虚所致,以匀气散调治。《三因方》家韭子丸主之。

一证,外肾肤囊赤肿通明,及女儿阴户肿胀,乃心热之所传,皆以木通散、导赤散为治。或用薏苡仁煎汤调五苓散,及以外消散敷之。并投天花散,用无灰酒煎下;不能饮者,水煎少入酒同服亦好。张涣曰:小儿足少阴之经虚而受风邪者,冲于下经,则成阴肿病,桃仁丹主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宋?撰人未详】

?(疒颓)疝论

小儿(疒颓)疝,由怒啼,躽气冲击,肾经气下通于阴囊,故令肿大坚硬。又偏肿者,气乘偏虚而作也。其有水者,肾主水,下通阴,因怒啼躽气,肾水随气而下作。

五等圆【《千金方》】治小儿阴偏大,又卵核坚(疒颓)。

黄蘗 香豉 牡丹 防风 桂心各二两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大豆,儿三岁饮服五丸,加至十丸。儿小,以意酌量,着乳头上服之。

茱萸内消丸【《片玉心书》】治偏坠膀胱疝气,及内吊,惊啼哭不止。

山茱萸 小茴香炒 白蒺藜炒去刺 陈皮 青皮 川楝子去核 大腹皮酒洗 海藻 元胡索炒,各五钱 桔梗 桃仁去尖 肉桂 吴茱萸炒 川芎藭各三钱 广木香二钱 枳实炒 五味子一钱 共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茴香汤下。久不愈,盐汤下。一方,无川芎、陈皮、枳实、肉桂,有川乌、桂心。

桃仁丸【《婴童百问》,下同】治肾经气虚,或坐石不起,冷气凝之,或近地经久,风邪湿气伤之而成阴肿。间有啼叫,怒气闭系于下,结聚不散,加以水窦不行,亦能发此疾。

桃仁微炒 辣桂 黑牵牛 白蒺藜炒香去刺 牡丹皮 大黄各一钱 右为末,炼蜜丸麻子大,每服五丸或七丸,青皮、木通、葱白,入盐少许,煎汤灌下,或煎大流气饮,研青木香灌下亦可。

五苓敢 治水道不分,以成疝气。

泽泻二两半 猪苓 白朮 茯苓一两半 桂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拘时服。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又治湿热在里,身发黄疸,浓煎茵陈汤下,食前服。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小儿加白朮末少许。如发虚,加绵黄芪、人参末少许服之。

青木香丸 治宽中快膈腹胁痛,心下坚痞,肠中水声,及阴肿等证。

黑牵牛炒,一两半 木香 补骨脂炒 荜澄茄 槟榔各四钱

右先将粟米饭包槟榔,仍用湿纸包裹,煨焦去饭,用槟榔同前药为末,滴水丸菉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汤送下。

杨氏化生丸 治疝气心腹痛,上引腰脊,饮食不节,面色萎黄,身不能直,百药俱试,经涉年岁,已在膏肓,宜服此药,灸脊俞三壮痊。

木香一两 三棱煨 莪朮湿纸裹煨 生槟榔 青皮同巴豆炒,去巴豆 陈皮炒 川楝子去核 芫花各半两,米醋浸炒

右为细末,面糊丸如黍米大,熟水下,日进三服。

牡丹皮散 治小儿(疒颓)卵偏坠。

防风去芦 牡丹皮去骨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如不饮酒,盐汤点服亦可。加入五苓散、木通汤尤妙。

三黄丸 治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濇,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背疮疖毒。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治疝气效。

黄连去芦 黄芩去芦 大黄煨,各十两

右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滚汤下。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小儿积热可服。

当归散【《证治准绳》,下同】治小儿(疒颓)疝。

牵牛微炒取仁 辣桂各半两 全蝎一钱半 当归 大黄 桃仁汤泡去皮尖,各二钱半

右銼碎,每服三钱,水一锺,入蜜半匙,煎至五分,食前服,以利为度。

川楝丸 治小儿(疒颓)疝,小腹痛,引腰脊挛曲,身不能直。

木香 槟榔 三棱 蓬莪朮炮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川楝肉 芫花米醋浸炒,各半两 辣桂 生牵牛取末,各三钱 巴豆去油,一钱

右为细末,飞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用生姜汤送下。

白芍药汤 治冷疝腹痛,及误汗误下,即坏证伤寒是也,并宜先服,次投对证之剂。

白芍药 泽泻去粗皮,七钱半 甘草二钱,炙 薄桂去粗皮,一钱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误汗误下,加人参、南木香各二钱;脐下痛,入生姜及盐同煎,或加钓藤亦好。

乌梅散 治腹痛,及初生婴孩脐下冷痛疝气等证。

乌梅去核 元胡索 粉草半生半炙,各五钱 乳香 没药 钓藤各二钱半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金铃散 治疝气腹痛,投诸药后愈而复作,宜服。

金铃子肉六钱 三棱炮銼 莪朮醋煮銼 青皮 陈皮去白,各二钱半 赤茯

苓去皮 茴香各半两 南木香二钱 甘草炙四钱 槟榔 枳壳去瓤麸炒黄 钓藤钩各三钱

右除槟榔、木香不过火,余銼焙,仍同槟榔、木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仍用炒茴香煎无灰酒,空心调服。不饮酒者,煎炒茴香汤调下。

金茱丸 治冷疝气痛及肤囊浮肿。

金铃子肉一两 家园茱萸半两

右研末,酒煮面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儿小者丸粟米大,空心温盐汤下;温酒亦可。

散气丸 理诸疝气、小便利或不通,脐下作痛不可忍者。

海藻汤浸洗七次焙干 泽泻去粗皮 茴香炒 车前子焙 萝卜子瓦上慢火焙干 大腹皮净洗焙,各一两 川楝肉九钱,螌蝥九枚去翅足,同炒少时,去螌蝥

右銼焙为末,酒煮面糊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南木香煎酒空心下,或防风牡丹皮煎酒下。不能饮者,于木香汤、防风丹皮汤中,各少入酒,并空心投亦可。再用盐炒茴香煎汤,尤妙。

汤氏家传秘方 治小肠疝气。

芫花醋浸炒 木香 槟榔 三棱各半两 白茯苓 青皮 全蝎去毒 桂枝 附子 硇砂各二钱半

右为末,将硇砂浸澄去土,顿在汤瓶上,候成膏子,和糖醋打面糊为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未效再服。

匀气散 主调补通利后,及冷疝腹痛,气滞不和。

桔梗二两,銼炒 陈皮去白,一两 缩砂仁 茴香各半两 白姜二钱半,炮 粉草四钱炙

右銼焙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空心百沸汤调服。冷疝腹痛,烧盐汤调下。

木香饮 治小儿小肠气痛。

川楝肉十个,用巴豆七粒,同炒令黄,去豆不用,入 茴香半两 元胡索半两 南木香末,二钱 使君子十枚,去壳

右为极细末,用米饮食前调服。

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湿热不利,下部生疮,两拗肿痛,或腹中作痛,小便濇滞等证。

龙胆草酒拌炒黄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生地黄酒拌 当归酒拌 山栀 黄芩炒 甘草各三分

右,水煎,食前服。

黑散

黄连 黄芩 黄蘗 大黄各二钱

右同烧存性为极细末,雄猪胆汁同蜜调敷。

桃仁丹

桃仁七钱半,汤浸去皮尖双仁者麸炒微黄 牡丹皮 白蒺藜微炒去刺 桂心各半两 (木郁)李仁二钱半,汤浸去皮微炒

右件药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以温酒下,乳食前,量儿大小加减。亦可水煎服。

胡连散 治阴肿生疮。

胡黄连去须 胡粉各半两 白矾枯,二钱半

右捣罗为细末,每用少许,以生油调涂患处。

海蛤散 小儿阴肿,由啼叫怒气闭纵于下成此疾,宜服此。

海蛤三钱 茴香炒,七钱半 薏苡仁 白朮 槟榔各半两

右为细末,食前,温酒调下,大小加减。

桃仁丸

桃仁去皮尖麸炒,三钱 桂枝去皮 牵牛头末 蒺藜 牡丹皮各二钱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黍米大,用青皮、木香、葱白,入盐少许同煎汤,食前服。

三白散 治小儿初中肿疾,四肢肤囊浮胀,大小便不利,皆因膀胱蕴热风湿相乘。

桑根白皮炒 白朮 木通去皮节 陈皮去白 白牵牛半生半炒 甘草炙,各五钱

右(口父)咀,用水煎,食前服。

敷药方 治小儿囊肿如升。

牡蛎粉二分 干地龙碾末,一分

右用津唾调敷,外肾热者,鸡子清调敷。

牡蛎散 治小儿外肾肿大,茎物通明。

牡蛎粉研十分细

右先以唾津涂肿处,次以牡蛎粉掺。

又方 治小儿卵肿。

研桃仁,唾调敷。

牡蛎大黄散 治三五岁小儿感受温湿之气,侵袭膀胱,致阴茎肤囊,浮肿作痛。

牡蛎用熟黄泥包裹炭火煅透出地上候冷用 大黄纸裹水浸透煨过候冷用二味,各一两

右銼研为末,每服一钱,无灰温酒空心调服,不能饮者,温汤调少入酒,同服。

青木香汤 治小儿阴茎无故而肿,或痛缩,因阳明经有风热湿气相搏,法当

宽此一经自愈。盖阳明受病,不能养其宗筋故也。欬嗽痰喘亦宜服之。

青木香去芦 枳壳浸去穰麸炒黄,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

右,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立消散 治膀胱久受热毒,致阴器肤囊赤肿胀痛。

赤小豆 赤芍药 生枳壳去穰炒 商陆 风化(石卜)硝另研后入各半两

右件不过火,銼晒为末,柏枝煎汤候冷,调二钱或三钱,涂肿处,仍服(口父)咀五苓散,加车前子、薏苡仁,水煎。

天花散 治外肾肤囊肿痛。

天花粉二两 甘草三钱

右銼,每服二钱,无灰酒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不能饮,用水煎少入酒,同服。

单方

小儿偏坠:用防风、官桂等分为末,酒调二钱,服讫,以食压之。【《中藏经》】

治小儿卵肿:取鸡翅六茎,烧灰服之,随卵左右取翮。《古今录验》云:治阴大如斗。【《千金方》,下同】

治小儿(疒颓):用蜥蜴一枚,烧末酒服之。

治小儿气(疒颓):用土木瓜、芍药、当归各一两,三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煎取一升,服五合,日二。

又:三月上除日,取白头翁根捣碎,随偏处敷之,一宿作疮,二十日愈。

治小儿狐疝,伤损生(疒颓):用桂心十八铢、白朮一两十八铢、地肤子二两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 1.无名氏:《黄帝内经》 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 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 2.张机:《伤寒杂病论》 3.华佗:《中藏经》 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 1.王叔和:《脉经》 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葛洪:《肘后备急方》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 1.雷敩:《雷公炮灸论》 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 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 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 1.苏静:《新修本草》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银海精微》 3.孟诜:《食疗本草》 4.陈藏器:《本草拾遗》 5.王焘:《外台秘要》 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玄珠密语》

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8.昝殷:《经效产宝》 9.无名氏:《颅囟经》 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 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4.韩祗和:《伤寒微旨》 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 《脚气治法总要》 《旅舍备要方》 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 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11.太医院:《圣济总录》 12.寇宗奭:《本草衍义》 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九十论》 《普济本事方》 14.刘昉:《幼幼新书》 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6.郭雍:《伤寒补亡论》 17.张杲:《医说》 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外科精要》 21.施发:《察病指南》 22.宋慈:《洗冤录》 23.严用和:《济生方》 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 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 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 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黄帝内经 繁体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黃帝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力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xx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 1.xx: 《黄帝内经》 2.xx人: 《xx八十一难经》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 1.xx: 《神农本草经》 2.xx: 《伤寒杂病论》 3.xx:

《中藏经》 xx(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xx: 《脉经》 2.xx: 《针灸甲乙经》 3.xx: 《肘后备急方》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1.雷敩: 《xx炮灸论》 2.xx: 《xx鬼遗方》 3.xx: 《本草经集注》 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1.xx: 《诸病源候论》 2.xx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

1.xx: 《新修本草》 2.xx: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xx精微》 3.孟诜: 《食疗本草》 4.xx藏器: 《本草拾遗》 5.xx: 《外台秘要》 6.xx: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xx密语》 7.xx道人: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xxxx: 《经效产宝》 9.xx: 《颅囟经》

中国医学史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医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及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2.传说中中国医药最早创始者不是下列哪一位:雷公 3.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意义:D. 避免近亲婚配,利于优生 4.“六气致病说”载于:《左传》 5.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 6.中医外伤科始于何时代独立设科:周代 7.五行的记载始于:《尚书》 8.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见于:甲骨文 9.“掌养万民之疾病”职责的是:疾医 10.相传创制汤液的是:伊尹 11.下面的中药理论哪项不是在《神农本草经》上首先提出:引经报使 12.现存最早记载经脉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13.最早的医史专篇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4.《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是:说明脏腑联系 15.我国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是:汉代的上、中、下“三品”分类 16.医学上创制“五禽之戏”,开创我国保健体操先河的医生是:华佗 17.“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一语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8.最早记载水银治疗皮肤病的文献是:《五十二病方》 19.《内经》最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什么特点:整体观念 20.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建在:秦代 21.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黄帝内经》 22.我国现存最早医案“诊籍”的作者是:淳于意 23.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的原因是:因古代以植物药为主 24.《难经》候脉之三部是指:寸部、关部、尺部 25.属于《神农本草经》在药物学上的重大发现是:海藻疗瘿 26.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专书是:《五十二病方》 27.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说的著作是:《金匮要略》 28.药物炮制方法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29.医学上首先使用麻沸散进行手术的医生是:华佗 30.《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不是一时一人之手笔,而是经历秦汉时期,最后加工而成。 31.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32.我国第一部药典是唐代的:《新修本草》 33.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卫生与食物疗法的专书是:《饮膳正要》 34.药物炮制方法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35.《雷公炮炙论》的成书时间是:南北朝 36.我国医学教育最早兴起于:南北朝 37.中医临证医学在什么时代出现了专科化发展特点:由晋至唐 38.“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的论点出自:孙思邈 39.下列哪部著作记载了肠吻合手术:《诸病源候论》 40.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流传做出重要贡献者是:王叔和 41.《素问》最早的注释本是:《素问训解》 42.现存最早的以原本形成传世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是:《针灸甲乙经》 43.中国医药输入朝鲜大约在:南北朝 44.针灸史上第一位女灸家是:鲍姑 45.下列哪些不属于《脉经》中所描述的24脉:长脉 46.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颅囟经》 47.下列哪部本草著作最早采用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本草经集注》 48.《脉经》的作者是:王叔和 49.《千金方》的作者是:孙思邈 50.中医史上在什么时代记载了最早的免疫实践:晋代 51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声音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声音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四 声音门 黄帝素问 脉要精微论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注搏坚而长者,搏击应手有力而长,此为太过之脉。心火太过,故当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宣明五气篇 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 【注足少阴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邪搏于阴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喑。】 奇病论 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注十月胎出,则胞络通而音声复矣。】

大奇论 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注脉络阻则音不出,脉络疏通,其音自复。故脉不至而喑者,不须治之,其病自已。此系经脉所阻之病,与邪搏于阴而为喑之不同也。】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注阳明气血皆多,其脉当浮大,今脉沉而鼓动带濇,是血气虚于内矣。大则为虚,是血气虚于外矣。盖荣卫血气,皆从内鬲而外达于形身,荣卫不足则鬲气虚,是以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矣。鬲,偏枯也。夫荣卫气血虽生于阳明,主于心脏,然始于先天之肾中,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不喑舌转,是先天之根气不伤,故为可治。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阴阳血气虽顺而喑者,当至三岁之久而后能复也。若年不满二十者,脏腑正盛,血气方殷,而反有此败证,比及三年,五脏六腑之气渐至消灭而死矣。】 腹中论 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 【注诸阳之气上升,而腹气又厥逆于上,是有余于上,反灸之,则阳热之气,乃入于阴而为喑矣。砭之则阳气外泄而虚,虚则狂矣。须厥逆之气与血相并,而后治之。】 脉解篇

中医药文献检索工具

药学文献检索工具 《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收载医史人物、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穴位、临床各科词条38505条。 ?例:鬼目、鸣天鼓、本草、本经等。 ?鬼目:药名。 ?本草:中国古代记载药物的著作。 ?本经:《神农本草经》。 ?鸣天鼓:自我按摩的方法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八版)《中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 ?第一部:中药 ?第二部:西药 ?第三部:生物制品 ?例:冬虫夏草的性状、牛黄的含量测定、 青蒿素的含量测定、青霉素钠含量测定 破伤风抗病素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中药检索《中药大辞典》、《中药辞海》、《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 上下两册、附编一册 广泛征集古今中外有关中药文献,每药注有顺序号、异名、成分、药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临床报道等19项,是一部实用的专业工具书。 《中药大辞典》附编 ?中文名称索引 ?药用植、动、矿物学名索引 ?化学成分中英文名称对照 ?化学成分索引 ?药理作用索引 ?疾病防治索引 ?成分药理临床报道参考文献 ?古今度量衡对照 《中药大辞典》举例 利用《中药大辞典》检索中药“大黄素”的英文名称,;“大黄”《药录》称为、《千金方》称为;现代临床报道,该药可用于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嚢炎等,资料来源是。 方剂与中成药检索《简明方剂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新编中成药手册》 《中医方剂大辞典》 ?是一部集古今方剂之大成的大型方剂工具书。 ?该辞典共分为11册出版,前10册为正编,每册均有本册的“方名目录”,按笔画编 排,并有序号,第11册为附编。

中医经典著作语句检索《黄帝内经词典》、《中医经典索引》 《中医经典索引》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5部中医典籍的综合索引。 ?著录格式:书名、篇序、页码/行(条号) ?素四十223/5 ?表示该文句出自《素问》第四十篇“腹中论”,底本第223页第5行。 古汉语字词和百科词语检索《辞源》、《辞海》 《辞源》与《辞海》的区别 类书的检索 ?1检索课题 ?定义 ?常用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草纲目》、《普济方》、《名医类案》等 ?小结 课题检索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 案等内容。 ?查找历代医著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论述和临床应用”资料。 ?查找“蒲公英”明代以前的有关资料 ?查找明代以前治疗“脚气病”的验方及有关论述 ?查找历代名医治疗“月经病”的医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清.陈梦雷等编,八个部分,12分册。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的抽印本,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 主要内容 1.医经注释:对《素问》、《灵枢》、《难经》3部医经的注释。 2.脉法、外诊法:汇集有关望、闻、问、切等中医的诊断方法。 3.脏腑身形:系统论述了中医脏腑、经络、运气及身形学说。 4.诸疾:内科疾病。 5.外科:外科疾病。 6.妇科:妇科疾病。 7.儿科:小儿疾病。 8.总论、医术名流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1册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案 ?分析:查历代医著对某种疾病的资料,可利用类书检索,《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

(卷212-213)肉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十二 肉门 黄帝素问 六节脏象论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注足太阴独受水谷之浊,为转输之官,肠胃主受传水谷,三焦主决渎水道,膀胱为水精之腑,故皆为仓廪之本。脾藏荣,故为荣之居。器者生化之宇,具升降出入之气。脾能运化糟粕,转味而入养五脏,输出腐秽于二阴,故名之曰器也。四白,唇之四际白肉也。口为脾窍而主肌,故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甘者土之味,黄者土之色也。脾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此节指脾而言,以肠、胃、三焦、膀胱、并受传水谷之精粗,故总为仓廪之本。受浊者为阴,故曰至阴之类。】 五脏生成篇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注脾主中央土,乃仓廪之官,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脾开窍于口,故荣在唇。脾主土而受制于肝木,是肝乃脾脏生成之主也。】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此五味之所伤也。 【注多食酸,是木味太过而伤脾,则肉胝(月刍)而唇掀揭矣。五味所以养五脏者也,脏有偏胜,则所不胜之脏受伤,此又承制之不可太过也。】 平人气象论

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注土脏之元真,濡于脾而主藏肌肉之气。】 脏气法时论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注脾主肌肉,主通会元真之气,脾气伤,故身重而肌肉善痿。痿者,肌肉委弃不仁也。足太阴经脉,循胫膝,邪在经络,故足不收。气伤,故善瘈而痛。此言经病而及于气也。】 宣明五气篇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注脾主肌肉,甘为土味,脾病而多食之,则反伤脾气也。】 阴病发于肉。 【注脾为阴中之至阴,在体为肉,是以太阴之病而发于所主之肌肉。】脾主肉,久坐伤肉。 【注五脏元真之气,通会于肌肉腠理,脾气通于五脏,故所主在肉。脾喜运动,故久坐伤肉。】 血气形志篇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注过于安乐,则神机不转,气血羁留,故病生于肉,宜治以针石,引而通之。】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注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盖血随气行,气数乱逆,则经络不通,荣卫不行,是以病生于不仁。宜按摩醪药,以行其荣卫血气焉。】

201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病理产物之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水湿痰饮虽然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又有所区别。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经络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另外,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却有征可察,如梅核气、眩晕、癫狂、呕吐、肿块、腻苔等,临床上主要通过分析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加以确定。无形之痰饮的概念,拓展了痰饮作为继发性病因的致病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痰饮学说的内容。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异名而同类,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 水湿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因此,凡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及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湿痰饮的形成。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水湿痰饮的初始病因。上述因素或直接影响津液代谢,或使相关脏腑的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水湿痰饮内生。例如外感六淫,或火热煎熬,或寒邪凝滞,如《医碥》所说:“痰本吾身之津液,……苟失其清肃而过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失于温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痰成矣。”或湿浊留聚,如《症因脉治》所说:“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或燥伤津液,如《症因脉治》说:“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邪作矣。”或因气滞、气虚,气不行津而津液不布,如朱丹溪所谓:“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闭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或诸种因素综合作用,而致水湿痰饮内生,如《医学入门》所说:“痰饮,……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耳,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 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失常是水湿痰饮形成的中心环节。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若外邪犯肺,气失宣降,津液不布,凝聚而生外感之痰饮;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水湿津液失于宣化,则痰饮恋肺;或肺阴不足,虚火煎熬津液,可发为内伤燥痰,故中医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若外感湿邪,饮食失宜,致脾气阻滞不运;或内伤思虑,劳倦太过耗伤脾气,使脾虚不运,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均可聚湿生痰。如《景岳全书》所说:“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中医亦称“脾为生痰之源”。肾为主水之脏,主管水液代谢的全过程。若肾开阖不利,水液排泄失司,停聚而为水湿痰饮;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温运而湿聚痰生;或肾阴不足,虚火灼津,煎熬津液而成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239卷曰:“肾生痰多虚痰,久病多痰,……非肾水上泛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此久病之痰也。”三焦为“决渎之官”,三焦气化失司,则水道不利而为痰。《圣济总录》说:“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此外,肝气郁

中国古代医书

中国古代医书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 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针灸学: 1、《黄帝八十一难经》(据说上古神医扁鹊著,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 2、《阴阳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足臂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黄帝针经》(战国?) 3、《黄帝明堂灸经》(唐?) 4、《灸膏肓俞穴法》(北宋医学家庄绰。) 《针灸资生经》(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 《备急灸法》(南宋针灸学家闻人耆年) 《子午流注针经》(金代针灸学家何若愚) 《针经指南》(金元时期针灸家窦默) 《针灸四书》(元代针灸家窦桂芳) 《针经摘英集》(元代医家杜思敬)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王国瑞) 《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元·忽公泰) 5、《针灸大全》(明代针灸学家徐凤) 《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 《针灸聚英》(明代针灸医家高武)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腋门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七十一 ☆腋門 ●黃帝素問 ○氣府論 足少陽脈氣所發,腋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 【註腋下,謂淵腋、輒筋、天池。脅下至胠,謂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共九穴。曰八間者,自腋下三寸至季肋間,凡八肋骨也。】 手太陽脈氣所發,曲腋上骨穴各一。 【註謂臑俞二穴,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至真要大論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運火炎烈,民病胷腹滿,手熱肘攣,腋腫。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 【註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也,然本於在下之寒水。今寒氣反從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陽運居於中,故曰運火炎烈。夫寒臨於上,如陽能勝之,即所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如胷腹滿手熱肘攣腋腫,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熱上炎,水火寒熱交爭,而神門脈絕,心氣滅矣。神門,心之俞穴,在手掌後銳骨端動脈應手。所謂候脈之動氣,則知其五臟之存亡矣。】 ●靈樞經 ○本輸篇 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從肺系,橫出腋下。 【註胷旁肋下謂之腋。】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其直者,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胷中,其支者,循胷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是動則病手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 【註厥陰是動則病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經氣之病於外也。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蓋甚則從外而內,其有餘於內也。】膽足少陽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腋。 ○經別篇 手太陽之正,入腋走心,繫小腸也。 ○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其支者,從腋後

中医试题

中医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B)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B)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C)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D)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E)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C)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D)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C)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D)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B)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B)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D)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xx 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1. 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 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 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 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 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 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 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 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 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 部) 1.xx: 《黄帝内经》 2.xx 人: 《xx 八十一难经》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 部) 1.xx: 《神农本草经》 2.xx: 《伤寒杂病论》 3.xx: 《中藏经》

XX (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xx: 《脉经》 2.XX: 《针灸甲乙经》 3.XX: 《肘后备急方》 南北朝(公元420-589 年)(著作3 部)1.雷敩: 《XX 炮灸论》 2.XX: 《XX鬼遗方》 3.XX: 《本草经集注》 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 部)1.XX: 《诸病源候论》 2. xx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 部)1.xx:

《新修本草》 2.xx: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xx 精微》 3.孟诜: 《食疗本草》 4.xx 藏器: 《本草拾遗》 5.xx: 《外台秘要》 6.xx:《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xx 密语》7.xx 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8.xxxx: 《经效产宝》 9.xx: 颅囟经》 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 部) 1.和凝: 《疑狱集》 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 部)

最新卷518-519艺文

卷518-519艺文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十八 艺文 扁鹊仓公传赞【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复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汉书艺文志序【汉?斑固】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又【汉?斑固】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 劝医论【梁?简文帝】

劝医曰: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虽修短有分,夭寿悬天,然而寒暑反常,嗜欲乖节,故疟寒痟暑,致毙不同;伐性烂肠,摧年匪一。拯斯之要,实在良方。故只域医王明于释典,如大师乃以医王为号,以如来能烦恼病,只能治四大乖为故。亦有骚人之咏彭城,秦国之称和缓,季梁之遇卢氏,虢子之值越人。爰至久视飞仙,长生妙道,犹变六一于金液,改三七于银丸。蓄玉匣之秘,研紫书之奥。桃胶何是,北斗靡遁其形。金浆非远,明珠还耻其价。能使业门之下,鼓响独传;雍祀之傍,萧声犹在。周礼疾医掌万民之疾,凡民之有病者,分而治之。岁终则各书其所治,而入于医师,知其愈与不愈,以为后之法戒也。至如研精元理,考核儒宗,尽日清谈,终夜讲习。始学则负墟尚谀,积功则为师乃着。日就月将,方称硕学;专经之后,犹须剧谈。网罗愈广,钩深理见;厌饫不寤,惟日不足。又若为诗,则多须见意,或古或今,或雅或俗,皆须寓目,详其去取,然后丽辞方吐,逸韵乃生。岂有秉笔不讯而能善诗,塞兑不谈而能善易?扬子云言:读赋千首,则能为赋。况医之为道,九部之诊甚精,百药之品难究。察色辨声,其功甚秘;秋辛夏苦,几微难识。而比之术者,未尝稽合,曾无讨论,多以少壮之时,涉猎方疏,略知甘草为甜,桂心为辣,便是宴驭自足;经方眠弃,同庚(岂戈)之读《庄子》,异孔丘之好《周易》。然而疾者求我,又不能尽意攻治,假使不能为地,自可即为己益。所以然者,若无隔贵贱,精加消息,以前验后,自可解之。日知所亡,坐成妙术,而又告以不能也。治疾者众,必以孟浪酬塞,悞人者多,爱人者鲜。是则日处百方,月为千轴,未尝不轻其药性,任其死生,浮华之功,于何而得?及其爱深亲属,情切支肌,患起膏肓,疴兴府俞,虽欲尽其治功,思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17-418)小儿风寒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十七 小儿风寒门 千金方【唐?孙思邈】 伤寒 论曰:小儿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伤寒也。大人解脱之,久伤于寒冷,则不论耳。然天行非节之气,其亦得之。有时行疾疫之年,小儿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时行节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小冷耳。 小儿直诀【宋?钱乙】 伤风兼变证治 伤风贪睡,口中气热,呵欠烦闷,用大青膏发散之。若饮冷不止而善食者,用大黄丸微下之。余不可下。 伤风手足冷者,脾脏怯也,当以益黄散温脾胃,以大青膏散风邪。 伤风自利,脾脏虚怯也,亦用益黄散、大青膏;未瘥,用调中丸。有下证用大黄丸,后服温惊丸。 伤风腹胀,或作喘,脾脏虚也,当先发散仍补脾。 伤风兼肝则发搐烦闷,兼心则惊不安,兼肺则喘嗽便气,兼脾则困睡,兼肾则目畏明,各随补其母。 伤风多睡能食,引饮吐泻,大便色黄,此胃虚热也,当先用白朮散以生津,后用大青膏以发散。 伤风吐沫,泻色青白,闷乱不渴,哽气出气,睡而露睛,先用益黄散,后用大青膏。 伤风或凉或热,多睡气粗,大便黄白,呕乳不消,不时咳嗽,先用大青膏,

后服益黄散,慎不可下! 伤风误用下药而作渴饮水者,此胃亡津液而虚热也,多用白朮散,热渴自止。 【注 按大青膏乃表散之剂,必外邪蕴结于肺,而肺气未亏损者,方可用之。大黄丸乃疏利之剂,其食痰积滞于胃,而胃气尚充实者,乃可施之。况前证属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又当临证制宜,必以固脾胃为主。若兼肢冷自利,腹胀喘嗽者,脾肺虚寒也,六君子加木香、升麻、桔梗。若兼惊悸痰甚,饮食少思,属心脾脏虚也,四君子加芎、归、酸枣仁。若兼肢体倦怠,喘嗽哽气,脾肺气虚也,六君子、当归、桔梗。若兼目畏明,白睛多,肾气虚也,六味丸加五味、鹿茸;如未应,更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干山药,以补肾母。若多睡能乳,饮水吐泻,大便色黄,脾气虚而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升补元气。若吐沫泻青,睡而露睛,脾虚木所乘也,六君子加升麻、柴胡,调补脾气。若乍凉乍热,喘嗽气粗,大便黄白,呕乳不消,脾肺气虚而有邪也,先用惺惺散,后用四君子汤。若误用下药再作渴者,脾胃之气伤也,用白朮散,或六君子、补中益气二汤补之。大凡前证若病邪急,而元气无亏者,先用原方,或用轻清表散之剂;若元气不足者,当如前法固其元气,则外邪自退;若因病久或因服克伐之药而未愈,或更加变证者,但调补脾胃,诸证自愈。其小儿伤风发热,鼻塞或痰壅发搐,多因乳母鼻吹顖门,但服惺惺膏,或用葱头三五茎,细切擂烂,以纸寸余,摊葱在上,两掌合葱,待温贴于顖门,其邪即解。乃去其葱,却用绢段寸余,涂以面糊,仍贴顖门,永无伤风之患。】 婴童百问【明?鲁伯嗣】 伤寒正受伤寒夹惊 小儿伤寒,初得浑身发热无汗,多啼哭,看眼急有如惊风,但用发散退热,莫令发渴;如渴便欲饮水不歇,当发散,羌活散、三黄散、柴胡散、抱龙丸;或虚烦,可用竹叶汤。如嫩小儿当服洗心散、薄荷散、红绵散,四肢发汗,自然精神喜悦。感伤寒之重者,当依仲景之法治之。又有伤寒夹惊,先要发散,其热乃退。化痰截惊,乳下婴儿抱龙丸,羌活散加荆芥、防风,三黄散,微利痰热;次

中医养生格言、谚语集锦

中医养生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王文禄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万全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张湛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唐张湛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唐张湛 按摩为养生之一术。―――《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老恒言》清曹廷栋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张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医学谚语

医学谚语 * 笑口常开,祛病消灾。 *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 自古一笑解千愁。 * 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 若要身体好,不能吃太饱。 * 吃饭吃个七成饱,包你无病活到老。 * 人老多吃粥,多福又多寿。 * 宁肯在锅里存放,不要把肚皮吃胀。 *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 边吃饭边生气,等于花钱买拉稀。 *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 早晚动一动,包你少生病。 * 少吃油,少吃肉,多吃蔬菜瓜果豆。 * 不太甜,不太咸,清清淡淡保平安。 *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 * 粗茶淡饭少生病,青菜豆腐保平安。 * 病人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 管不住你的嘴,管不住你的腿,灾神紧紧跟,病魔使劲追。

国内 古代医家名言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医工论》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 ——【清】徐廷祚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 只要生命还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 ——爱默生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清】陈梦蕾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人,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淮南子》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次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里,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 ——清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卷151-152)鼻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一 鼻门【鼻衄详载血门,此不复入】 黄帝素问 金匮真言论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 【注西方金位,白者金色。肺属金脏,鼻者肺之窍也。】 春善病鼽衄。 【注所谓善病者,言五脏之经俞在外,风伤肌腠,则易入于经也。鼽衄,头面之经证也。春气在头,故善病鼽衄也。】 又曰:冬不按蹻,春不鼽衄。 【注按蹺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之气,是以病鼽衄也。】 阴阳应象大论 肺主鼻。 【注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故肺主开窍在鼻。】 五脏别论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注心肺居上为阳,肺乃心之盖而主气,开窍于鼻,故病则鼻不利也。】 热论

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注阳明之气主肌肉。身热者,病阳明之气也。病虽在气,而阳明之脉侠鼻络目而属胃,故有目疼鼻干之形证。胃不和,故不得卧也。】 刺热篇 脾热病者鼻先赤。 【注土位中央,故鼻先赤。】 缪刺篇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邪客之,则令人鼽衄。】 气厥论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 【注胆气上升,则热随入脑。侠鼻两旁曰頞。辛頞者,鼻頞辛酸也。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盖脑为精髓之海,髓者骨之充也,脑者阴也,故脑渗则为涕。杨元如曰:肾主藏精而居下,脑为精髓之海而居上,胆者中精之府也。三者并主藏精,精气相通,故胆邪移入于脑也。热气上升,迫于络脉,则为衄。】 气交变大论 岁木不及,复则咳而鼽。 【注肺开窍于鼻,故咳而鼽。鼽者,鼻流清涕也。复为母郁而子复也。】岁金不及,民病鼽嚏。 【注鼽嚏,肺病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txt和英俊的男人握握手,和深刻的男人谈谈心,和成功的男人多交流,和普通的男人过日子。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十五 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 千金方【唐?孙思邈】 鹅口 凡小儿初出腹有鹅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剧者,鼻中亦有之。此由儿在胞胎中受谷气盛故也,或妊娠时嗜糯米使之然。治之之法,以发缠着头,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日如此,便脱去;如不脱,可煮栗荴汁令浓,以绵缠着头拭之。若春夏无栗荴,可煮栗木皮,如用井花水法。 重舌 小儿初出腹有连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连其舌下后,令儿言语不发不转也。可以爪摘断之,微有血出无害;若血出不止,可烧发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 重腭重龂 小儿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气收敛成肉,则口舌喉颊里清净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芦箨盛水状者,若悬痈有胀起者,可以绵缠长针,留刃处如粟米许大,以针刺决之,令气泄,去青黄赤血汁也。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来日又刺之,不过三刺自消尽。余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有着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着颊里及上腭如此者名重腭,有着齿龂上者名重龂,皆刺去血汁也。刺后用盐洗拭,急用如圣散,或一字散掺刷。 齿病论 凡齿龂宣露,多是疳(上匿下虫)及月蚀,以角蒿灰夜敷龂间使满,勿食油,不过二三日瘥。食油及干枣即发。所以患齿者,忌油干枣及桂心。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印牢密。凡人齿龂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齿根露也。为此盐汤揩齿叩齿法,无不愈也,神良。凡人好患齿病,多由月蚀夜食饮之所致也,识者深宜慎之。所以日月蚀未平时,特忌饮食。小儿亦然。 小儿直诀【宋?钱乙】 弄舌 弄舌者,脾脏微热,令舌络牵紧,时时舒热,当少用泻黄散。或饮水者脾胃虚而津液少也,兼面黄肌瘦五心烦热者疳瘦也,用胡黄连丸。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注按小儿舌微露而即收,名弄舌,属心脾亏损,用温脾散补之。舌舒长而收缓舌吐舌,乃心脾积热,少用泻黄散主之。兼口舌生疮,作渴饮冷,属胃经实热,用泻黄散。作渴畏冷,属胃经虚热,用四君子汤。食少作渴,或大便不实,脾胃虚弱也,用七味白朮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